土木工程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0:43:34

土木工程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篇1

办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程建设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这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所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土木学院历经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一心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大土木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两级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专项设计+综合应用”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系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和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材、土工集中训练教学方式创全国之先河,多学科团队式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成效显著,这些基础和优势是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2突出工程文化教育

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工程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大突出亮点。作为办学历史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土木学院,土木工程文化更具特色和优势,拥有比较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土木学院人的品格、精神和气质。注重学生工程文化、工程素质的涵养和积淀;注重学生工程品格、工程气质的历练和塑造;注重学生工程伦理、工程道德的贯穿和坚守;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这就是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文化育人的特质和内涵。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是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修养;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效能;既要重视对人类千年文明成果的继承,也要重视对现代工程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不断增强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文化博物馆和土木学院的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是宣传普及工程文化知识和开展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有形载体,并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涵养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特别是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荣获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以及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创办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省内10余所高等学校参加的“龙建杯”校园工程文化系列大赛活动(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3年全国科普日的优秀特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工程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

3倚重寒区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教学

黑龙江省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气候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寒区地域工程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分别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寒区道路工程技术”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寒区公路养护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并形成了寒区道路材料与改性技术、寒区路面结构与再生技术、寒区路基防护与病害防治技术、寒区土木工程维修与加固技术等优势科研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基于寒区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重视低温条件下的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开设寒区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寒区公路边坡稳定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并将之渗透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突出体现。

4积极开展争做有品位的土木学院人活动

土木工程论文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节能减排

随着土木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土木工程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近几年随着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不断扩增,在促进土木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土木工程建筑建设需要以节能减排为目的,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才可以促进土木工程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就我国当前能源消耗情况来看,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在总能源消耗中占比最大,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减缓能源紧缺问题,就需要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就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在能源利用率上始终比较低,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加剧了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实施节能减排的措施是极为重要的[1]。

2当前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

近几年,人们对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愈加重视,很多建筑工程都采用了节能减排技术,但就实际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情况来看,很多工程虽然实施了节能减排技术,但并未达到预期的节能减排目标,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全面落实。实际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是一项极具综合性与专业性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采用节能减排技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施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落实建筑节能技术[1]。就我国当前建筑节能减排情况来看,相较于建筑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影响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效果。

2.2对节能型住宅建筑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建筑工程的开发商都未能正确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对节能型住宅建筑缺乏正确认识,使得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及时采用节能减排技术。一些建筑工程开发商为了谋取经济效益,盲目采用较为流行的欧式风格建筑或是美式风格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形式在节能方面与我国实际的节能建筑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此外,很多建筑工程在实际施工时都未能充分利用当地能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费。

2.3节能减排体制与管理上存在不足

建筑工程施工前最为重要的便是工程设计环节,在进行工程设计时,需要将建筑节能减排理念充分地应用到设计中,然而就我国当前大部分的设计单位来看,很多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在节能减排体制与管理上都存在不足。建设节能型住宅建筑是一项集综合性与专业性于一体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许多各专业互相协作,但是很多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都处于独立,建筑节能热工计算由暖通专业单独完成,建筑节能排水由排水专业单独完成,各专业间缺乏沟通协调,这直接影响了建筑节能的系统性[2]。各专业的节能要求不同,如果缺乏沟通协作,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建筑节能停留在理论上,无法真正地发挥其优势。

3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减排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体制

当前,很多建筑工程都未建立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体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政策尚未全面建立,这使得很多建筑工程都疏于监督管理,导致节能减排技术未能真正地得到落实。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管理体制,建筑节能工作在开展时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建筑节能工作进展缓慢[1]。因此,建筑工程单位需要切实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与标准,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约束,确保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全面落实。

3.2提高对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认识

很多建筑单位在建筑工程节能减排上都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建筑施工节能减排措施是建筑工程开发商与国家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事情,与建筑单位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这是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很多建筑单位未能提高对土木工程建筑节能的重视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恶化与资源紧缺问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切实加强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节能减排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建筑施工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使其可以正确认识建设节能型住宅建筑的意义。通过节能减排的知识宣传,人们可以正确认识建筑节能减排的意义,认知到建筑施工的节能减排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同时,还需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在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房屋基本居住条件与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能源,使用新型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建筑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

3.3提高资源利用率

建筑工程节能减排的开展需要依托于新型技术与新型材料,相关建筑工程研发人员需要坚持技术创新,积极开发新型技术与新型材料,提升建筑的品质与性能,科学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化。建筑工程人员需要科学选择节约型资源的技术新途径,降低资源消耗量,尽可能少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清洁能源代替,这样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此外,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高性能材料产品,这样可以为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建筑结构材料在具有基本的强度与持久性性能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建筑施工过程中要坚决抵制污染性材料,严格控制有害物质排放,避免建筑废物污染环境。

3.4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

建筑节能技术的实施需要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辅助,建筑单位需要切实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节能意识,使其可以全面掌握节能技术并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实际施工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4结论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土木工程建筑的节能减排问题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理念进一步更新,节能与环保作为衡量节约型住宅建筑的重要指标,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就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节能措施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建筑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将节能减排技术充分地应用到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闫斌 单位:黑龙江省九州方圆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论文篇3

人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而这四个方面的顺利实现又离不开建筑的安全性,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直接决定着整个建筑的安全程度,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现阶段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有关主体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改善。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

1.质量控制工作不被落实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呼吁的,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控制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不能够被落实,直接原因就是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没有严格的程序安排和监督管理,形式化表面化的质量控制也没有明确的惩治办法,对在实际生活中因质量控制不到位而出现安全隐患的建筑物不追究责任,这些管理制度上的不完善直接决定现阶段质量控制只能在口号中发挥作用而不能够被真正的落实。

2.材料质量控制不严密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大部分都是由建材采购部门进行选购、由质量保证部门进行控制的,但由于采购部门和质量控制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影响,对部分原材料的性能、规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导致建筑原材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建筑材料的供应商通常都是和建筑施工单位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相关部门的警惕心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材料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把控。

3.质量控制管理行为不全面

质量控制应该分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严格把控,对施工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安全维护,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施工技术进行安全把控,对施工工序进行安全调整五个方面,但现实生活中的质量控制只应用于在对施工结果进行验收阶段,这样的质量控制就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控制能力被大幅度的削弱。质量控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土木工程的施工没有高素质的员工进行操作,施工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施工的技术直接增加危险系数,施工的材料质量不过关,施工的程序本末倒置,完成的建筑物显现着各种危险信号。

改善质量控制方面问题的主要办法

1.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将质量控制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质量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强制性工具,将质量控制纳入必备的施工程序之中,对施工每一个环节都设立质量控制程序并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确立清晰的奖惩制度,将质量控制方面提到施工的日常工作之中。另外,要对监理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实行责任制,这样才能够刺激质量控制行为的发生,并保证质量控制的工作质量,责任制的实施对于偷工减料、形式主义、盲目赶工等现象的发生都有很强的抵制作用。

2.加强对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的安全把关

建筑施工材料包括直接用于建筑的原材料和进行建筑所涉及到的设备,不论是这两要素中哪一种存在安全隐患都将为建筑留下不安全因素,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强度和硬度,使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安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在针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方面一定要严肃化、详细化、专业化,原材料的各项指标证明必须齐全,并经过相关专业部门的审查,在此过程中,工程监理要真正的起到把控的作用,确保每一种材料,每一块批号都能够符合建筑的需要。对于施工所涉及到的设备应该对设备的性能、操作说明等文字性的说明与设备的实际功能进行严密的检察,确保每项功能都可以正常使用,并经过质量控制制度所规定的处理步骤将设备进行质量控制审查,只有将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从源头就有质量问题的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该不定期的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抽样检查,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施工建筑材料的安全把控具有长期性和有效性。

3.对施工技术不断创新

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工参与的步骤比较多,由于人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错误,这不仅造成了建筑材料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整体埋下了安全隐患,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技术的不断创新,例如全铝合金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技术就有力的降低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安全问题的概率。所以在技术质量控制方面监督管理部门需要技术部门的大力配合。

4.健全质量控制管理的层面

对质量控制的管理部门不能够将五个层面全方位的把控,是质量控制不被落实的具体表现,在施工过程中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管理不当都会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对质量管理部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对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具体的责任划分,将权利与责任划分到具体的人头上,把各方面的安全控制分解到岗,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才能将质量控制全方位落实。

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

进行土木工程的质量控制单纯的依靠质量管理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对参与施工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其在进行每一步具体的操作的过程中都能够将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全体施工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得到提升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完善,促进质量控制制度真正符合施工过程实际情况的需要。

结论

土木工程论文篇4

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经济知识课程,主要结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及工程经济学发展成果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经济现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在国外,工程经济分析早已被广泛采用,是项目投资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经验证明,经过工程经济分析的项目,一般成功的多、失误的少,另外,进行工程经济分析,可以及早发现技术方案的经济合理性问题,从而纠正错误,发现问题越早,经济损失就越小。1978年后,工程经济学的运用和研究真正受到国家重视,各地高校也将工程经济学列为一些专业的必修课。国家计委要求重视投资前期工作,明确规定把项目可行性研究纳入基本程序。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出现,如三峡水利工程、国家体育馆鸟巢、跨海大桥等,无不体现着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和集成性,各类投资主体更加关注投资建设的投入产出效果以及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因此,这些现代工程要求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都应具有技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适当的工程经济学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工程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需要。而工程经济学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的经济意识,以及增强经济观念,并能够将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认识和分析运用到工程项目的经济性问题。

2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的特点

“工程经济学”课程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经济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为工程实践活动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在教学内

容上还需有所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更突显以学生为主。目前,国内的工程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但是,有些教材缺乏针对性,在知识点的应用上与本专业毫无关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章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学生反映知识点比较凌乱。有些教材则对经济学原理过分详细介绍,但对于经济学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内容则很少涉及,不适应工程领域的发展需求。较为理想的教材,应该是难易结合,有一定的理论性,并能够突出重点,各章节之间既有系统性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有实用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能便于教师备课及讲授,在一定程度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工程经济学的教材修订进展缓慢,其内容也常常显得滞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工程经济学应该将工程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教材不滞后、少滞后。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及所关注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材及大纲的编写工作,这样能够更加有利于本校学生的学习,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新颖性。由于理工科的学生(即使是工程实践人员)很少接触相关的经济、管理和财务知识,所以对许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和税收的基本概念、原则、原理等较难准确理解与把握。所以,必须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当然,由于工程经济学课时有限,在选择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问题,以利于讲析和学生自学。目前,大多数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加上工科学生重工轻文的思想,自然在学习情绪上就有不少抵触心理,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教师要改变以往在课堂上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提问,鼓励学生进行回答,甚至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本院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走访调研,普遍反映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经济意识,在具体工作中不会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对投资、运行进行经济论证和成本分析,在施工方案上缺少经济比选,对项目风险识别和评估不够,当风险来临时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很少开设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不够重视,觉得可有可无,认为对找工作以及以后的工作产生不了什么影响,所以即使开设有经济类的课程也还是形同虚设。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没有起到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的作用。当前三本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习氛围不浓,又缺乏实践体验,尤其在经济、金融、财务方面的认知比较少。导致在“工程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较困难,学生课后又不及时补充知识内容,学习兴趣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处在三线城市,学生外出实践的机会很少,对经济方面的运作几乎没接触过。针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课堂讨论往往效果比较差,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够。由此,大量只懂得技术而不懂得经济的工科毕业生在被培养后即可参与工作,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的经济知识,因而不关心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经济问题,因此在进行工程图纸的设计中就会对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考虑不周全。

4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

针对以上问题,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哪些,掌握程度如何。因此,教学大纲既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人才培养要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编排,开篇设置完整的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案例,让学生对本课程有概略性认识。按照工程经济的逻辑关系和工程经济分析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资源,整个课程教学都设置了土木工程案例。首先是介绍工程经济基本理论,然后再安排工程经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最后是财务评价和费用效益评价。改变了传统教材中只见“经济”,却不见“工程”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从而重视课程教学。教材中还编入了较多的执业资格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为学生今后的执业资格考试打好基础。由于工程经济学涉及的相关学科比较多,在教材里通过“课外知识”的形式补充了相关内容。此外,教材中还增加了Excel在经济分析和计算中的运用,为大量数据处理和正确计算提供了方便。并精心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建立了丰富的题库,包含了大量的习题和案例分析题。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贯彻执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

5结束语

土木工程论文篇5

当前对于土木工程伦理主体界定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于土木工程伦理主体界定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还是认为应该将工程伦理的研究主体局限于工程师个体身上,意在通过约束工程师和相关技术人员的行为道德规范以求达到一个较好的伦理境界。笔者认为以上的观点存在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将土木工程伦理等同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首先,我国对于工程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截至现在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因而,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工程伦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微观伦理的层面上,即通常把个人,也就是工程师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并被认为理应对工程中由不良的伦理道德引发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负全部责任,这样一来,将工程伦理简单地等同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而土木工程伦理作为工程伦理的一个分支,在微观伦理的维度下,通常也就被认为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以及工程运转和维护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我们不能否认,正如米切姆直接将工程伦理学解释为职业工程师伦理学一样,研究工程伦理问题时,应该首先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开始。然而当我们面对土木工程中出现的种种复杂问题和困境时,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将工程师作为工程伦理问题的研究主体是远远不够的。德国伦理学家汉斯•约纳认为:“与整个社会的行为整体相比,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做的几乎可以说是零,个体的行为根本无法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本质性的作用。当我们从一个较为严谨的视角看待当今世界出现的种种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是个体性的伦理所不能把握的‘,我’将被‘我们’,个体将被整体以及作为整体的高级行为主体所取代,决策与行为将‘成为集体政治的事情’”[7]。

2忽略土木工程区别于其他工程的特殊性

其次,工程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其中包括基因工程、信息工程、电力工程、通讯工程、军事工程和土木工程等,而土木工程作为工程中一个分支,一方面具有工程这个概念所共有的特性,即由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组成的大型组织为了确定的目标和信念而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另外一方面,它也同时具有某种内在的区别于广义工程的特殊性,它是在国家建设工程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即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由此可见,土木工程所涉及的单位个人众多。这种特性使我们意识到工程不是单靠工程师就能完成的,同时工程师也不是作为一个个体独立地从事着工程活动,而是受雇于某个建筑企业的,他们的行为被制度、企业现实情况所约束;决策也是服从于企业领导的,而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又多是从经济利益和市场作为出发点,很少将伦理纳入决策的制定。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在中国没有哪一个建筑工程师可以完全独立地做出决定,尽管他们知道某些工程决策的实行可能会对业主及公众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拿近些年来引起包括专家、学者和民众广泛关注的在全国各地频发的建筑安全质量事故来说,工程师对于事故的发生一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如果仅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归咎于他们,让工程师来承担全部的谴责和质疑,那么我们则是没有抓住事情的要害,也不会对以后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做出任何有益的帮助。事实上,事情的关键之处在于建筑企业为了能在工程建设结束后取得更丰厚的收益,强迫工程师做出偷工减料,使用劣质材料等等不法的行径。

3工程伦理研究主体的选取有悖系统论

另一方面,根据系统论,每一项建筑工程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决策,设计,项目组织与实施到最后的验收与评估,凝结了社会、政治、文化、经济、自然、法律、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涉及业主、建设方、监理方、社会公众的四大类人群,牵扯着企业利益、相关制度的约束和工程师的行为这三个部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相互耦合的组织化作用要远大于单一的个人因素,我们很难将某一个责任或风险完全归于工程师个人。

4土木工程事故责任主体的错置

除此之外,我国工程伦理起步较晚,目前发展仍不成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加之学术界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工程伦理这个笼统的大类上,故而可以说对于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使得土木工程建设伦理缺乏从学术的维度上对于实践的指导,造成了由于伦理的缺失而引发的近些年来国内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在各地频发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受难者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对社会和国家安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当我们纵观我国工程项目中的伦理问题,透过一起起案例,总结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就会发现,表面看来这些事故是由于技术不过硬、建材质量不合格、工程技术人员不负责任造成的,而再往深层发掘,就会发现其本质原因在于权力机构腐败的“灰色交易”[8]。工程师在很多时候只是建筑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命令的执行者,实际的法规条例是由官员和管理者执行的。也就是说,在我国工程项目的主要伦理问题都来源于不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下企业不合理的经济利益追逐。从这个层面上看,仅仅将工程师作为工程伦理的研究主体确实存在不合理性,也无法从源头上彻底解决我国建筑领域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

本文对于土木工程伦理主体的界定

基于我国对土木工程伦理的研究所处的微观阶段、土木工程所具有的区别于普通工程的特性、系统论的观点,以及学术界对土木工程伦理关注度的欠缺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到下面这样的一个结论:工程师就不应被当作是工程伦理问题研究的唯一主体。其他一些学者的观点也同样支持了这个结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工程活动的主体不是个体而是团体(例如企业)这个前提,于是,基于这个前提下,我们面对工程伦理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时,我们也就不得不承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伦理分析和评价时所针对的主体不再是个人主体,而是新类型的更高级的团体主体。以上分析说明了,只有当我们翻越了从个体伦理主体论到团体主体论的理论鸿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工程伦理学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9]。综上所述,正如目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假若不能突破个体伦理学的藩篱,工程伦理学就不可能真正地建立起来。当我们突破了个体伦理学,站在了一个较高的高度上以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土木工程伦理的主体:土木工程的伦理主体是在相关的严格的建设法律法规约束下,企业领导者将伦理道德纳入工程决策,并由工程师具体负责执行决策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是指专门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道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以及装修工程的新,改,扩建和拆除等有关活动的企业,由此,土木工程是建筑企业所承揽的工程活动之一,而建筑企业也被称为是土木工程活动的主体。工程师与建筑企业的关系则应该是工程师从属于建筑企业,是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一切建造行为的主体和决策责任的最终承担者仍是建筑企业这个整体。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低级主体被更高级主体取代并不意味着土木工程师将不需对工程负责,恰恰相反,工程师作为与工程实体参与最多、联系最紧密的主体,仍要遵循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建筑企业作为团体主体则是土木工程伦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实践者,应该承担起工程质量安全的全部责任,只有当工程师恪尽职守,领导者自觉保持高度的伦理意识,不向工程师任何有损业主公众利益的指令,建筑企业才算是最好地履行了土木工程伦理的内容。

土木工程伦理主体———建筑企业的工程伦理责任

明确了土木工程伦理的主体,下面我们就将对这个主体的伦理责任进行探讨。由于企业中最重要的两类人是管理者和工程师,所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建筑企业管理者的工程伦理责任

首先,企业要公平竞争,即代价与收益的分配要公平,以期达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和谐。在工程建设之前的招投标阶段,是最容易出现不公平竞争,搞暗箱操作的阶段。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工程都采用的是低价者得标的原则,所以企业为了拿到工程,挖空心思,要么就是在竞标时压低价格,要么就是通过非法手段贿赂那些没有原则的主管领导取得工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灰色交易”。然而在第一种情况下,工程做下来企业基本没有什么利润或利润很少,故而一些企业就动起了歪脑筋选择另外一种不正当的方式,这样做的后果不光是夺走了那些遵纪守法,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企业做工程的机会,使他们无辜地充当了灰色利益线条的受害者,更破坏了建筑市场正常运行的秩序,刮起了一阵不正之风,这无疑对我国建筑市场正常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其次,建筑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建设法规制度,不得以威胁利诱等方式对工程师提出任何不合理的有悖伦理道德的暗示。那些出现问题的工程所属的企业的做法通常是当建筑企业拿到工程的建设权之后,企业领导就会想方设法减少在建筑材料,施工工序上的费用开支,以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经济利益的追逐通常是以牺牲社会大众或其他不知情的人的利益为代价。企业的管理者通常会以一种近视的眼光看待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命令受雇于他们的工程师执行哪怕是有悖于工程师伦理道德的指示,若工程师不按他们的意思执行,就有可能面临被解雇或被行业排挤的命运。迫于生计和不想给企业造成损失的考虑,工程师大都只好听从领导的意思,放弃他们肩负着的独特的通告与预防的责任,从而为工程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除了依靠建筑企业领导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严格自律以外,外部环境———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也对建筑企业的伦理道德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就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为了市场经济,经济环境更加自由开放,随着国家的发展,加入WTO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恰恰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现代企业是在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的,但也是在竞争中倒闭衰亡的,从长远来看,遵守伦理道德,按照规矩办事的企业必然最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生存下来,相反,那些短期内靠危害业主及公众利益赚取利润的工程项目公司也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试想当某一个建设公司承建的项目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相关的主要责任人一定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公司也受到应会因惩罚和制裁而倒闭破产[10],这样看来,唯有诚实公正,一丝不苟做工程的公司才会最后胜出。小企业看老板,中等企业看制度,大型企业靠文化,一个建筑企业若是想在这个行业内站稳脚跟,做大做强,如果没有道德的力量,单单依靠技术条件,是不可能产生超常规的效率的,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秉持工程中的伦理道德不仅不会让企业吃亏利益受损,反而会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进而创造丰厚利益,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如想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制定的世界上第一个可用于认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新兴的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此标准的内涵涉及歧视、工作时间、童工、健康与安全、强迫劳工、惩罚性措施、集体谈判权、结社自由和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9个方面的要求。如果能使得SA8000在建筑行业中广泛推广并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同,将极大地促进建筑企业通过接受客户、认证机构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重重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口头化”、“运动化”等短期行为就能被由承担社会责任的追求转化而成的长期机制性改进所避免[11]。

2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责任

工程师作为工程研发,设计与生产施工活动的主体,是工程实践的主要力量。18世纪末期,由西方渐渐发展起来的职业工程学会制定了专门的工程职业伦理规则,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不能与同行搞有损于职业道德的竞争,尽量避免利益冲突,工程师本着对客户利益忠诚的态度严格约束行为履行自己的工程服务,立足并持续保持个人技术知识和能力,力争以自己的行为促进工程专业的声誉。然而以上的这些规则都更加侧重于专业内部的事物,很少将目光投向工程师与一般公众,工程,社会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上。直至20世纪70年代,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最崇高的地位,强调工程师对社会的普遍责任才被纳入到了不断修改的工程伦理准则中,另外,准则还规定工程师要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人类造福[7]。通常认为,土木工程师主要的道德规范是:责任、公平、安全、风险。责任准则是指建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要怀着对业主忠诚负责的态度,从工程设计、预算、建造到监督检查的各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不从事任何伤害公众利益,破坏周围环境乃至生态系统的行为,并对由于自己工作失误造成的工程事故承担一定的责任。公平准则是指工程师同行之间公平竞争,在工程建设的前期,特别是工程招投标时,不以采取任何有悖公正公开,暗箱操作的非法行为取得工程建造机会。另外,利益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安全准则是指工程师在施工中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技术,遵守标准的操作规范,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建造房屋时本着建房人想着住房人的原则,确保兴建建筑物的高质量和安全性,并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安全。风险准则是指在工程开工之前,尽量全面地考虑到工程建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并在开工后采取积极措施规避这些风险或将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12]。谈工程伦理离不开责任伦理,工程师的伦理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责任问题上。德国学者汉斯•伦克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掌握如此巨大的能量,都要归于技术进步的结果,因此技术伦理的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地,责任伦理问题在技术领域出现明显变化趋势的背景下则更加突出出来,这样,关于“责任”的问题就被推到了工程伦理的中心。现代工程活动的复杂性和社会关联性要求工程师的伦理责任不仅仅局限于能创造性地解决工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难题,更要求工程师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与其他的利益相关方,与工程活动相关联的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同时,在面对利益冲突,功利矛盾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判断力,不做伤害大部分公众的行为。另外,工程师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自己不应将眼光仅仅局限在事前责任上,宏观工程伦理责任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着眼于社会公众,着眼于环境,着眼于人类的未来。

土木工程论文篇6

依据社会需求、学校定位、专业特色,首先明确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根本。武汉轻工大学是湖北省属高等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培养目标——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确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从社会、企业、校友和在校师生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习产出效果”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具体为:(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2)具备较强的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3)掌握力学原理、工程材料、工程结构的基本理论等专业基本理论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4)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2.人才培养计划

依据专业培养标准的学习效果目标、整合课程,制订设计项目等实践环节,编写每门课程或设计项目的课程大纲和课堂教案,并明确各课程与设计对专业培养标准的贡献,最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制订出具有CDIO思想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意识的2013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首次制订了面向学生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列出本科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降低了总学时和必修课比例,选修课选择性较大,并给出选课指导。对于“本科生综合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给出了具体要求,可操作性强,以人为本,合同式教育教学真正体现。本方案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较大,占28%。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体现了CDIO把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建工方向>主干课拓扑图见图1)。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先后建立了1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实行多重考核与评价方式。

3.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论文篇7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工程教育,在工程师培养方面大致分为两大模式:一是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科基础能力,毕业后由企业完成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二是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毕业时获得具有职业资格的工程师学位。以上两种模式,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与学校结合,接受大学生实习,参与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民族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要体现为民族地区和区域经济服务的特征。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学校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理念、实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等工作为例,探索民族院校基于“应用创新”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规律。

二、“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

近年来,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国家“卓越计划”,立足于“应用创新”理念,以辽宁省专业评估为契机,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大力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在2009培养方案和2013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应用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学校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经过14年的办学历程,发展迅速。2010年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2011年被评为“大连市三育人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参加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位列全省第三。为实现“应用创新”理念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教育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

(一)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

1.强化校内实验设施建设,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1年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综合实验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实验中心”。2013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借搬迁新校区之际,在新教学实验楼的建设中,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增大了实验室的使用空间,购置了大量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理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在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并结合各种学科大赛,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性试验。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以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导师工作室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实验比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

2.校企合作,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参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组织机构,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等。近年来,该专业与大连市8家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及大型监理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基地,除顶岗实习外,企业还接收30余名学生参加“3+1”试点班的企业学习。此外,学校还聘请了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项目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进行指导。多年的实践教学证明,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创新创业意识。

(二)加强创新教育建设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以及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制”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大赛为目的,建立了“混凝土材料性能创新工作室”;以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测绘大赛为目的,建立了“土木工程测绘技术创新工作室”等。近期,又开设了“力学应用创新工作室”、“土工实验创新工作室”等。各创新工作室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并配有相应的设备,由专业指导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创新工作室的训练,学生获得了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的锻炼。近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还多次主办市级大学生学科竞赛,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混凝土配合比大赛,省、市级结构大赛和测绘大赛、力学大赛,各种级别的“挑战杯”大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积极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直属院校,学生来自全国56个民族。木工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为满足民族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土木工程专业下设两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学校60%以上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学中主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教学,即对将来继续从事土木工程科学研究准备考研的学生,着力加强其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还设置了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学生自主选择需要的选修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应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理论适度,重在应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2009培养方案对原来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将培养方案分为三大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尤其在专业教育平台的设置中,开设了一些新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土木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室课程、道路测试技术工作室课程等,并设置相应学分,使应用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近年来,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3+1”的培养计划,使校企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化。在编写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调整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改革“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课的内容和学时数。如在毕业设计之前,增加毕业实习的环节;在混凝土课程设计中,增加混凝土双向板的设计内容,以满足工程实际需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中,增设了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在交通土建方向的限选课中,增设地下结构课程设计;在专业选修课中,增设3D扫描技术在民族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和结构无损检测等实践课。总之,力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具有时代专业特色。

三、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篇8

1.以注册结构师和注册建造师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与土木工程相关的注册师种类有:土木工程师(岩土)、结构工程师、建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在课程设置时按照各类注册工程师的共同基础设置专业基础课,以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来设置专业方向。根据土木工程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建立完整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为普通本科生的素质要求;土木学科基础平台(力学系列、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等),为注册结构师、建造工程师的基础要求;工程结构设计平台(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下工程结构等),为注册结构工程师的专业要求;工程技术管理平台(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经济等),为注册建造工程师的专业要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结构松散、课程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使学生难以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应将不同的知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进行整合,建立科学的培养计划,以适应注册工程师的要求。双证通融培养模式要区别于传统课程内容,对职业能力拓展模块里的课程,要求必须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的知识嵌入其中,让学生根据就业的专业意向和自身的能力特长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这样不但为学生备考各类职业资格做知识储备,而且可为其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技术根底。

2.以行业职业的准入性为核心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愈加明显,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未来土木工程的注册工程师,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建筑基本法规、技术标准和各种规范,以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土木工程设计、监理、管理等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有关的规范与法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要注意针对规范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职业资格专业考试中,非常重视考察考生的综合实力,即是否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必须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传授式的教育,重基础知识及考试成绩,缺乏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综合性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重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需要进行深入改革实践的。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项目教学法、完成研究报告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等。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双证融通的教学要求

企业是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机制,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同时积极聘请和引进企事业单位中高级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授课、开讲座,促进校企人才资源的互利互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学校要重视校内实践活动,与企业合作共建开发性实验室,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提高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水平,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获得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训练,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满足双证融通的教学要求。同时,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通过减少税收的方式,降低企业承担的培养成本。实习学生并不是实际员工,一旦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事故,会出现高校和企业互相推诿的情况,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干扰,因此企业为了规避风险,通常不会安排实习的学生进入实际工作当中,走马观花式的实习达不到人才培养的要求。政府应该制定健全产学合作法律体系,保障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合法利益。

4.根据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模拟考试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模拟考试,不但可使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察内容和考试重点,而且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认识,帮助学生把各门课程包含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职业资格模拟考试的题型及考试范围应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参考历年职业资格考试真题,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注重工程实践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大案例分析的题量,使试卷的考点与职业技能需求相结合,不但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篇9

语言问题一直是制约国际化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的英语授课体系将大大降低留学生的学习难度,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校学习。出国培训是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英文授课、沟通等各方面能力,学习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方案,考察国外优质教学资源,以及国外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体制等。结合个人国外进修经验,提出如下建议和改进措施。

(一)延长出国进修时间

学校出国进修期限为三个月,由于时间较短,进修人员往往很难获得国外名校的邀请函,如不是与国外高校已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则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找到接收的高校和合作导师,而有的教师因为没有获得邀请函而放弃进修资格。此外,除倒时差、熟悉环境、提高英文听说能力以及回国前期准备等因素,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仅两个月,进修者难以从头至尾地听完一门课程。因此,建议延长进修时间至六个月,以利于提高课程学习及综合培训效果。

(二)双语班及中文班的开设

目前,学校海外留学生课程基本为全英语授课。一方面考虑到留学生的语言障碍,难以听懂中文;另一方面考虑到留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不宜与中国学生同堂授课。这种做法在国内外皆少见,譬如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不会因为语言障碍或者基础差异而单独分班授课。今后学校在对留学生入学中文水平提出要求的同时,教学方式也应作出调整。可以在大一进行全英文授课,在大二、大三采用双语教学,而大四进行全中文授课。这样既可以降低非母语教学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也有利于留学生提升汉语沟通能力。

(三)网络课程的建设学校

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教学基础较弱,多数教师没有经过培训就开始了留学生教学工作。虽然很多教师,尤其是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能力,但由于缺乏英文课程背景认识,对留学生教学无所适从,课堂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有些课程难以开课。美国很多著名的大学,如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学生可以通过选修网络课程获得学分。这些网络课程往往由名师授课,且在网站上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笔者建议可以与此类大学开展合作,借助国外高校的师资力量,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提升学校英文教学水平。同时,学校也可以成立课程小组,群策群力,加强自身网络课程的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持续、强有力的支撑。

二、课堂教学

IPFW课程安排比较灵活,课堂教学的时间除了上午、下午外,中午和晚上同样有课程安排,课时1小时15分钟,中间没有休息。这有利于兼职工作的学生选修适当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受场所的局限。国外专业课也比较灵活,教师非常重视案例教学,每堂课基本在复习上次课的重点之后,都会介绍新的知识点,然后以例题为主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加以应用。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每门课程都有实践环节。如测量学的教学与实践如影相随,混凝土基本原理的任课教师有自己的设计室,学生会用相关软件进行实际工程设计与分析。回国后笔者在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尤其注意以下4方面的问题:

(1)了解学生背景,来自哪个国家、知识体系等,在课堂中的一些相关的作业,如查找自己国家的相关规范标准;

(2)教学内容要系统、条理清楚,且不宜过多;

(3)教学方法要灵活,课堂气氛要活跃,重视交流、讨论等;

(4)备课要充分,对于常用的专业词汇要牢记,课件最好自己动手做,采用启发式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期末考试的考题也同中国学生的考题难度相当,绝大多数留学生成绩优良,能够掌握所授主要内容。

三、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估

美国很多高校教学系统直接为教师及学生服务,如IPFW使用的一种叫BlackBoardSystem系统,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账号,教师会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作业、教学视频及其它资料在课程开课前传到系统,供学生参考查阅。IPFW的土木工程系日常管理相对高效,只有一个教学秘书,全面负责日常的教学安排、会议组织等。教师无论什么职称、职位都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很人性化。教学秘书的办公桌位于办公区的中心,方便与所有教师交流沟通。另外每到学校节日或者教师生日的时候,教学秘书会发放祝福的卡片或者小礼物,让人感觉到集体的关怀,营造出一种温馨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评估方面,美国工程技术学术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负责对土木工程专业办学质量的考核,不同学科、专业首先根据ABET要求及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估标准和细则。每隔4年,该委员会直接派专家或委托专门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院及土木工程系基于ABET的要求,从多角度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二是学期末发放教学评价表,由上课的学生对教师作出评价。教师对学生课程的考核也是多方面的,基本上教师每次课后都会留作业,期末考试之前会有3~4次小考,另外会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要进行成果汇报,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20%),期末考试(20%),报告(45%),出勤情况(5%),小测验(10%)五个方面加权平均得出。

四、教材选编实行国际化教学

必须选择配套的双语或全英语教材。最近几年虽然不少出版社都引进了一些原版英文教材,也有不少国内学者着手编写双语或全英语教材,但真正适应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的高质量课程教材却很少。在直接选用国外教材时,应基本符合中国最新的规范要求。很多国外的优秀教材,一般都带有PPT,方便教学使用。但国内外规范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做必要甚至大量的修改才可以使用。由于规范及内容的差异性,很多国外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有些课程如绿色建筑、建筑结构设计很难在国外找到对应的教材,这时需要组织力量,编写合适的双语或全英语教材。学校应该出台相关规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留学生教材的编写。此外,由于国外英文教材比较昂贵,学校图书馆应及时扩充购买相关教材及图书,方便留学生和教师借阅。

五、结语

土木工程论文篇10

建筑行业自身不断发展,就证明土木工程质量一直做着充分的跟进贡献,任何细节不允许产生偏差问题,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地解析质量管控标准。土木工程具备特定的厂房和车间,并且分布着深刻的一次性、复杂性特征,施工主体在控制环节中,涉及环境、设备各类突发状况广布,任何偶然反应都会令工程管理功亏一篑,胜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不予以谨慎对待就是不顾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效益,后期影响后果可想而知。施工活动大致在露天场所布置,当中地质、气候影响效应深刻,整体周期会因此被延长,穿插作业行为几乎是家常便饭,成品机理显得更加复杂。任何隐蔽活动如若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检验,单纯凭借后期调整是难以达到科学判断标准的,协调质量自然不可预见。总的说来,这类复杂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相关产业的延展动力,不尽快做出调整是不行的。

2土木工程施工科学管理对策的分析

针对土木工程人员作业细节进行层层把关,要尽量利用防治结合途径进行效能挖掘,不同阶层工作人员要掌握各类材料以及设备性能条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确保工程布置前期就将既有隐患清除,维持经济成本的合理数量。

2.1质量归控体系的重新搭建

企业在工程布置前期就应该将质量管控体系搭建完全,使得各类预防活动都能及时跟进,将不必要的技术隐患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质量管理的初衷要求,更是挽回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途径。在质量缺陷问题得到具体调试前提下,后期事故发生概率就更小了,居民生活安定效应自然一片大好局势。在操作行为校正流程中,管理人员会因为事务繁忙疏忽人员备案工作,这就需要承包单位将这些细务主动承接下来,并开展工程首次例会,争取与建设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维护业务支持地位。初始阶段的预控方案需要结合现场图纸资料以及结构形态进行有力审查,现场人员必须做到丝毫不差的记忆、理解,使得关键质量协调保障工作能够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开工前期,必须将报告内容以及班组责任义务梳理清晰,避免交织化操作带来的逃避行为,这样工程内部常见的隐患危机和通病问题就得到有效解决,单位技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绩效自然得到可靠支撑。

2.2施工现场设备以及材料的协调规划

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活动中,涉及单位原料以及设备运转状况将是维系平稳指标的关键,面对市场复杂空间的影响,各类物料种类繁多、质量标准也各有差异,所以在原料的选取上一定要严格筛选;必要时提升采购人员的质量验证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杜绝任何回扣收纳举止;原料供货厂家信息要全面掌握,确保其生产流程都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证、许可,之后才可放心批量引进,维持成本合理应用的指标效益。现下我国已经开始主动加强节能效应的验收工作,原料应用必须确保贴合图纸设计要求,任何设备稳定运作性能要放在第一位,针对必要设施规格、名称、型号要层层检查,之后将分散资料整合存档;设施的安装工作也要经过严密确认,之后进行验收和试运行;运用的施工设施人货梯、起重器等要具备合格证明、文件与合格检测报告,使用之前要报告有关安全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2.3现场工作人员素质的全面优化

经过长期实践经验透析,在土木工程布置环节中,现场施工人员对后期应用质量效益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针对其进行素质校正、改良是非常必要的,要真正发挥协调管理力度,就必须联合单位成员独立创造性和积极性实施有效开发。企业除了提供定期的技术培训机会之外,还要委派监理人员进行完工项目检验、接收,确保任何细节没有偏差之后再签字确认并开展下道工序;监理人员必须与质检单位合作,使得施工人员实践活动中能将已学知识充分利用,避免机械负荷运作状况,维持全程努力工作的积极态度。以上细节都是依靠专业工程人员的素质予以推进的,这就证明针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是极其必要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