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科医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5 19:03:28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公安 法医鉴定 闭合性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DF79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58-01

1 前言

]合性颅脑损伤是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颅腔内容物与外界未沟通,多为交通事故、摔跌、坠落、伤害直接或间接作用头部致伤。对伤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医院的病程记录和临床诊断对鉴定具有重要作用。受多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首诊医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脑震荡、脑损伤后综合征诊断方面,使法医临床鉴定结论出现偏差,影响鉴定的公平性、公正性。本文收集了26例经临床确诊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析法医鉴定和临床诊断的差异,情况如下。

2 资料、方法

2.1 资料来源

随机选取我司法鉴定中心2011年2月~2016年2月受理的26例经临床确诊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被鉴定人,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82±4.51)岁;受伤原因:车祸伤9例,伤害17例。

2.2 方法

26例均经外地或本地医院医生诊断、治疗后再接受法医鉴定。所有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经临床确诊后,我鉴定中心通过调查外伤史,对病历资料文证审查,与专家会诊分析,明确鉴定结论后,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3 观察指标

针对损伤导致的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的差异。

2.4 统计与分析

记录26例被鉴定人研究所得数据,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处理和分析数据,研究出现计量资料经(?x±s)形式描述,接受t检验;研究出现的计数数据由(n,%)形式表示,接受x?检验,差异在P

3 结果

在震脑荡、脑损伤后综合征、单纯颅骨骨折、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临床诊断结果和法医鉴定结果存在差异(P

4 讨论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指硬脑膜完整的颅脑损伤,多由伤害、交通事故等所致,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工作中,针对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案件处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2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被鉴定人进行分析,法医鉴定结论和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差异(P

导致临床诊断和法医鉴定结论差异的原因较多,如:(1)临床辅助检查手段不全。对闭合性颅脑损伤诊断时,充分的辅助检查手段十分重要。此病例中,1例51岁患者头部钝器伤后,表现为恶心、头痛,医院确诊为脑震荡;2周后,法医鉴定时考虑患者未出现昏迷,但近期出现了体温、血压升高情况,尿蛋白检查结果异常,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检查证实。那么在临床诊断时,实施全面、准确的辅助检查,可减少误诊事件,提高诊断准确率。(2)医生过度自信、草率。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的诊断有时间限定,诊断应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切不可只凭经验判断。如头部外伤入院半个月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医生判定为脑损伤综合征,3个月后自觉症状消失,诊断出现误差。对于此类患者,可观察病情数月,根据具体情况诊断。(3)过分依赖主诉。目前临床对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等疾病诊断无客观检查方法,往往需要依赖患者主诉,其中不乏有患者夸大,甚至虚假的。因被人伤害入院者,患者往往主诉时存在扩大倾向,如受轻微外伤倒地、相互撕扯时情绪激动而主诉昏迷者,若过分依赖主诉,可能被其蒙骗,难以准确诊断病情。(4)受外界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医师可能做出与致伤过程事实不相符的诊断,尤其是脑震荡、脑损伤综合征患者,缺乏客观的检查方法,就会出现诊断偏差,需要鉴定人认真慎重对待此类法医鉴定。

综上所述,导致法医鉴定结论与临床诊断不符的因素较多,医疗工作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诊断准确性,为法医鉴定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蓉,刘海礼.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几个关键点[J].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84-1186.

[2] 王俊,徐赵平,叶肥生.疾控实验室试剂耗材的科学管理及应用[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20(5):373-390.

[3] 王炫征,乔春艳.浅谈疾控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2):1812-1813.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2

【关键词】 颅脑损伤;流行病学

作者单位:352100福建省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

颅脑损伤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约占15%,仅次于四肢伤而居第2位。多年来尽管在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1]。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颅脑损伤的一般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以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现将宁德市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37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均有明确头部外伤病史。

1.2 研究方法 由培训后的神经外科医师从病例中收集整理各项临床资料填表(参考华东六省一市的颅脑外伤流行病学调查表)。最后由专人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94例,女143例,年龄8个月~82岁,其中颅脑损伤的高发年龄段为16~50岁,约占损伤总数的75%。颅脑损伤患者的职业以农民和务工人员为主,占总数的64 . 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数的72%。

2.2 致伤原因 在损伤原因中,车祸外伤最为常见 ,占所统计所有致伤原因的66.0%,其次击打伤占17.1%,坠落伤占14.8%,其他占2.1。摩托车为最常见的肇事车辆,约占所有车祸的58.4%。

2.3 颅脑损伤的时间特点 全年颅脑损伤患者以7月份最多,其次为8月和1月。从一周来看以星期六和星期天为颅脑损伤多发,一天中发生颅脑损伤的时间比较集中于17:00~22:00。从受伤到神经外科病房的时间平均约4 h。

2.4 损伤程度 本科收治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以轻、中型为主,其中轻、中、重、特重型分别约占:63%、15%、11%、9%。其中分型参照GCS评分,轻型GCS:13~15分、中型GCS:9~12分、重型GCS:5~8分、特重型GCS:3~5分。

2.5 治疗方式 本组病例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其中165例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血肿或脑挫裂伤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

2.6 颅脑损伤的预后 出院时正常生活420例占78.2% ,轻中度残疾、生活能自理41例占7.6%,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2例占6%, 植物生存20例占3.7% , 死亡24例占4.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宁德地区颅脑损伤患者在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损伤原因及程度、 损伤时间、 预后上具有比较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福建省宁德市作为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是一座中小型的海滨城市。从本组资料来看,其颅脑损伤的致伤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伤、 坠落伤、 跌伤和击打伤等。其中在交通事故伤中,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引起为主,占 48.7% ,其次是机动车引起,占27.9%。考虑可能与宁德市经济水平较低,以农村人口为主,摩托车数量众多,且安全意识淡漠,不注意自我防护,政府对摩托车管理薄弱有关。非交通伤中以高处坠落伤为主要致伤类型,因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外地来宁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但管理相对滞后,高空作业存在许多违规炒作,导致外伤事件的高发[2]。从本组资料看,在各种颅脑损伤患者中,男性占73.3%,年龄以 16~50岁的青壮年居多 ,占 71 . 1% 。因宁德地处闽东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农民、渔民等小工业者为主,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及以下为主[3]。

在评估颅脑外伤预后方面 ,Glasgow昏迷评分是最可信的单一评分体系之一[6]本研究对于颅脑损伤按照GCS评分划分为4型,其中轻型 320例,中型 71例,重型 66例,特重型 57例。本组数据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占总数的 24 。决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原发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其次是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从本资料看,入院时病情轻重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以GCS划分的不同组别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经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认识到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现状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差距,了解到本市颅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宁德地区自己的颅脑创伤救治体系,优化本院的院内救治体系,发挥本院作为在本地区的医疗急救中心的龙头作用,提高本市的颅脑创伤救治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Gerhart KA,Mellick DC,Weintraub AH.Violence 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rauma,2003,55(6):1045-1053.

[2] 麻育源,张玉海,兰青,2004年颅脑损伤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1):103-104.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3

【摘要】 总结地震后92例颅脑损伤伤员入院后调整诊疗模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脱水及镇静治疗,必要时急诊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救治经验。对于批量颅脑损伤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颅脑损伤;地震伤

2008年5月12日~6月2日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汶川地震致伤的颅脑损伤患者92例,现将其救治措施与经验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颅脑损伤92例,男性55例,女性37例;年龄3个月~84岁,平均40.7岁。其中轻型58例(63.04%),中型20例(21.74%),重型14例(15.22%)。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头皮挫裂伤19例,头皮下血肿7例,颅骨线性骨折13例,凹陷骨折5例,颅底骨折7例,脑挫裂伤21例,硬膜外血肿13例,脑内血肿7例。颅脑损伤合并休克8例(8.69%),合并不同程度挤压综合征21例(22.83%);合并其他部位损伤47例。

2 救治方案

2.1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面对大量伤情复杂的伤员,迅速评估伤情,评估可能危及生命的重要体征和临床表现。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颅内压升高、脑疝等紧急情况,立即给予对症处理,保持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血凝块;患者如无脊柱损伤,宜取侧卧位,有利于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对呕吐频繁及颅底骨折后鼻腔渗血较多者现场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并予以氧气吸入。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使用脱水剂 测量血压后决定治疗方案。血压稳定且颅内高压症状明显者,立即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同时使用呋塞米40mg静脉推注,使用脱水剂后及时导尿,避免尿潴留加重患者躁动;对血压不稳定者,迅速建立双通道,同时快速静脉滴注止血药物,同时使用代血浆,血压

2.3 伤口清创及手术 对开放型颅脑外伤,头皮存在明显活动性出血者,及时清创,如果存在脑组织外溢者积极术前准备,急诊在手术室行清创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对合并四肢骨折患者,应临时简易固定,防止移位,待颅脑损伤病情稳定后,请骨科医生会诊进行处理,手术内固定或者手法复位。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直接在急救中心行锥颅钻孔侧脑室引流,同时接呼吸机行过度换气,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250ml,静脉推注呋塞米40mg;若见瞳孔回缩,直接送手术室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所有地震颅脑损伤患者均先行CT扫描,在CT扫描后有手术指征者,急诊行开颅手术。有合并伤者请相关专科协助处理。

3 结果

治愈出院78例,死亡3例,继续在院治疗11例。

讨 论

1 地震中颅脑损伤的特点 地震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突发、伤员量大;(2)伤亡分布地域广,其半径可达数百公里甚至更远, 造成广阔地域内伤亡者星罗棋布的局面,伤类、伤势复杂[1,2];(3)震区救治困难、救治条件有限,绝大多数人员是在建筑倒塌、毁坏、物体移位时受到猛力砸击而伤亡,大批伤亡者被埋压, 灾区医疗求援能力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自救能力受损或瘫痪, 外界营救人员短期内很难及时进人,导致数量死亡率增加。

2 批量颅脑损伤治疗 大批量的颅脑损伤患者的到来,要求临时参与急救员间密切协作,要求急诊科医师和神经外科医师密切协作,迅速果断做出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与处理。在地震发生后,由神经外科派出2名资深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协助急诊科医师工作,对来院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按伤情轻重分类,使来院颅脑损伤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急诊科医院和创伤外科医生应该熟练掌握钻孔引流技术和指征,以减少脑内出血对生命的危胁[3]。在地震的当晚,我科进行急诊开颅术5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有效的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在地震发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大批量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救治,多伴有复合伤,既要考虑到脑部又要考虑到全身情况,抓住重点,分清缓急,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我们认为,对于批量颅脑损伤患者,及时的急诊救治、药物及手术治疗、合并症的处理,对于地震中批量颅脑损伤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甫斌,浦金辉,张璧,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老年人;颅脑损伤;治疗

颅脑损伤是由于外力作用于头部所导致的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变形。一般颅脑损伤分为局部损伤和弥漫性损伤,二者在致伤因素、损伤机制和病理表现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1]。老年人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机体神经功能减退以及受伤前常伴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等特点,其颅脑损伤的类型、病理表现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选取我院36例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01月——2012年08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36例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60-69岁的18例,70-79岁15例,>80岁的3例。致伤原因主要为车祸21例,占58.3%,其次就是跌伤10例,占27.8%,击伤3例,占8.3%,其他原因致伤2例,占5.6%。发病当天入院者25例,占69.4%,发病2-3天入院者8例,占22.2%,3天以上入院者3例,占8.3%。

1.2临床特点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有脑疝症状者4例,双瞳孔不等大8例,双瞳孔散大3例,眼底出血5例,脑脊液外漏5例,肢体瘫痪5例,伴有精神症状,痴呆、理解能力下降者6例。对36例患者行CT检查,发现硬膜外血肿4例,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8例,混合型血肿2例,颅骨骨折10例(凹陷型骨折2例、颅底骨折4例、颅盖骨线性骨折3例、粉碎性骨折1例)。伴有四肢骨折8例,腰椎骨4例,肋骨骨折2例,伴有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

1.3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伤情和CT检查结果进行开颅外科手术治疗:①颅骨骨折:3例线形骨折及4例颅底骨折无颅内压增高及脑损伤症不需要手术处理,治疗重点在预防及处理患者颅内感染和脑脊外漏。2例凹陷型骨折在功能区,凹陷深度在1cm以上并有脑组织受压症状,采取颅骨整复手术进行处理治疗。1例粉碎性骨折损伤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增高,行颅骨成型手术及碎骨摘除手术。如果患者3-6个月后无感染则进行补颅骨缺损。②颅内血肿患者:4例硬膜外血肿,根据血肿位置设计钻孔探查和骨窗开颅切口,清除血肿后,保留颅骨,共中2例因颅内压高在手术中改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方式,去骨瓣减压。清降血肿,控制出血点。将硬脑膜悬吊于骨膜上。硬脑膜外常规放置引流管,在术后24-72小时拔除。对12例硬膜下血肿则采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在手术中心尽量保护功能区,清除血肿的脑组织,充分减压,硬脑膜下放置引流管,放置24-72小时后拔除。8例脑内血肿患者采取清除脑内血肿手术。多发血肿根据出血部位采取多处手术切口,尽可能在一次手术中将血肿一次性清除干净。

2结果

36例中,15例患者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占41.7%,中度残疾生活基本可自理者6例,占16.7%,重度残疾5例,占13.9%,死亡10例,占27.8%。9例出现了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3例,肾功能衰竭1例。

3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以及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而导致的协调能力下降,易发生跌倒,老年人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交通事故和跌倒是颅脑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2],本组36例患者中有21例是由于车祸导致的,9例是由于跌倒引起的。从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老年人颅脑损伤后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表现为精神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的。从CT检查结果来看,颅内血肿发生率极高,36例患者中有24例发生了颅内血肿现象,占66.7%。老年人颅脑损伤外科治疗恢复期较长,出现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现象也较多,说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弱对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应争取时间检查,明确诊断。检查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询问既往病史、生命特征、患者的头、颈、颌面部,还要进行全身检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必须明确三个问题:①患者颅脑损伤的类型及轻重;②有无颅内血肿现象,是否有必要采取紧急手术的指征;③有无其他部位损伤、休克及疾病。CT已经成为颅脑损伤检查的首选方法[3],此方法可以直接明确地显示颅脑内外损伤的部位、严重性、如出血肿的部位、大小、形状、范围、数量以及脑实质和脑室、脑池受损情况,可以为外科处理提供全面准确的资料,其结果也是外科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需要开颅手术治疗的可靠依据。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在治疗时一定要尽可能选择对全身影响最小的手术方式。手术后除常规给予脱水、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外,还应重视早期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白蛋白及血制品。

另外,并发症防治对治疗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防治肺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4],减少死亡率。作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特总结如下几点经验:①防止肺部并发症对提高老年颅脑损伤的治愈率极为重要,坠积性肺炎是老年颅脑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死亡常见因素[5]。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及时反复清除口腔、鼻咽部及气管内分泌物,在病情允许时可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并定时拍背,以利痰液引流。对于昏迷者,慢支肺气肿或嗜烟者,可行气管切开术。②老年人颅脑损伤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极高,上消化道出血是因为颅脑损伤后应激反应,促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同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胃黏膜处于缺血状态,使得老年患者胃黏膜糜烂,溃疡。所以在手术后应早期让患者进食,如果患者长期不能苏醒进食应鼻饲。③多器官功能衰竭也是导致老年人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应结合老年患者体质及病情行特定的手术治疗方案,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并发率。④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减退,颅脑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几率非常高,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均应该做好感染的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只有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才能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伟国,赵奇煌.颅脑损伤外科治疗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1):29.

[2]陈立新.老年急性颅脑外伤的外科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92.

[3]王林国,余秋根,陶波,等.颅脑损伤后正常颅内压脑积水的外科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17):64-66.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5

关键词:针刺出血;开脑出虫;眼科;中医

唐永淳二年(683),秦鸣鹤为高宗刺头出血,成功缓解了高宗“目不能视”的症状。秦鸣鹤,这个生卒年月不详,来去不明的微小人物,连同他神奇的医术一起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学术界对唐代中外文明交流认识的不断深入,秦鸣鹤及其医术再次成为热门问题,人们为此争议不断。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秦鸣鹤其人及其为高宗治病所使用的医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秦鸣鹤为大秦人。早在1926年,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隋唐r代来往中国之西域人》一书中,根据秦鸣鹤之医术近乎外国“穿头术”而推测其可能为大秦人。这个论断得到了国内大部分学者的支持。由于唐代景教源自大秦,一些学者如方豪等人则进而推测其为景教徒。虽然国际知名医史学者马伯英先生对这一观点有疑问,但因无法用中医解释“刺百会”治眼,所以只好将信将疑的将秦氏采用之法归结为大秦医术,进而认为秦鸣鹤可能是从大秦来的医生。其二,秦鸣鹤之医术与印度医学有紧密关系。其三,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的是,近年来有学者指出,秦鸣鹤的医术属于中医针灸范围,非域外放血疗法,与景教医术无关。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想就永淳二年秦鸣鹤为高宗诊疗一事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看法,为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

唐高宗在唐代历史中往往是以赢弱的形象出现的,这种赢弱不仅反映在政治上,还反映在他的身体上。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高宗李治还是皇太子时,在太宗皇帝驾崩时便“哀毁染疾”。从显庆五年(660)以后的20多年间,他一直被风疾困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虽经多方诊治,然终究效果不佳。

在为高宗治疗风疾的众多医人中,秦鸣鹤及其医术尤为引人注目,引起了中外学者的诸多争议。永淳二年(683),高宗突然头风发作,御医秦鸣鹤为其诊治。“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后内幸帝殆,得自专,怒曰:‘是可斩,帝体宁刺血处邪?’医顿首请命。帝曰:‘医议疾,乌可罪?且吾眩不可堪,听为之!’医一再刺,帝曰:‘吾目明矣!’言未毕,后帘中再拜谢,曰:‘天赐我师!’身负缯宝以赐。”类似的记载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及《大唐新语》中都有,虽然各书的记载在文字上略有出人,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

二、刺颅出血还是开脑出虫

从上引史料来看,秦鸣鹤为高宗实施的治疗方法应是针刺出血法,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医学技术。但现代学者中却有人将此技术与域外医学联系起来,得出其为域外医术的结论。

现代学者认为秦鸣鹤之方法近似西方开颅法的,多是因为受到桑原氏的影响,桑原氏认为秦氏所采用之医术近乎外国“穿头术”,虽然桑原氏并没有完全肯定外国之穿颅术与秦鸣鹤之法相同,但由于他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使得一大批学者将秦鸣鹤之医术乃至其人进一步与域外联系了起来,得出了秦鸣鹤乃异国奇医的结论。

“开脑出虫”疑即钻颅术,或称环钻术,主要是为了减轻因头骨骨折发生脑水肿或脑溢血症状产生的颅内压力。许多施行过穿颅术的头骨在其施术部位或其邻近部位,存在骨折现象。此法在新石器时代已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等地,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考古发现。近来年,随着中国考古活动的深入,带有病理治疗色彩的开颅术案例在中国也有不少发现,特别是2001年在山东广饶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392号墓发现的一个颅骨将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推到5000年前,该颅骨右侧顶骨有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根据体质人类学和医学X光片、CT检查结果,392号墓墓主颅骨的近圆形缺损系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墓主长期存活、骨组织修复的结果。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精通钻颅术,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有这样的记载:“这几种形式的骨折和挫伤,不管能否看见及有无骨裂伤,都需要进行环钻术探查。若多刃器还留在骨头上,无论有无骨折或挫伤,同样需要环钻治疗。但是凹陷性骨折只有范围不大时才用环钻术。若单纯多刃器损伤而无骨折及挫伤,可不必实行环钻术。骨裂伤严重时,亦不用环钻术。”这种开颅术在唐代的医书中并无明确记载,也不清楚其是否真实使用过。

中国学者将唐代秦鸣鹤之疗法与域外医术联系起来的主要文献依据是,曾在大食等国呆过十多年的杜环在《经行纪》中提到:“大秦善医目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在《新唐书?拂蒜传》中也有相似记载:“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据此可见,唐人对域外之开颅术已有所了解,但这里的开颅主要指开脑出虫,似与因头骨骨折而实施钻颅术仍有不同。

“脑中有虫”之观念在中国传统的道教文献中早有记载。道教中有三尸诸虫说,“虫有三名,伐人三命,亦号三尸。一名青姑,号上尸,伐人眼,空人泥丸。眼暗面皱,口臭齿落,鼻塞耳聋,发秃眉薄。皆青姑之作也。”上尸虫在人头中,使人头部器官发病。针对人身中潜藏的尸虫,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已有相应治疗方法,他曾传授弟子漆叶青黏散,此药“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更指出大风病因就是由体内尸虫造成的,“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

这种人身体中有虫的观念在印度的佛经中亦有记载,如《佛说?木加奈女耆域因缘经》中记载了印度神医耆域具有的神奇医术,其曾为一名因长年头痛而垂死的女子治愈了头痛。“耆域便进以药王照视头中,见有刺虫,大小相生乃数百枚,钻食其脑,脑尽故死,便以金刀披破其头,悉出诸虫,封着罂中,以三种神膏涂疮。……七日晨明,女便吐气而寐,如从卧觉。”耆域用金刀为患者破头出虫,从而使患者起生回死,并解除了她长期以来难以治愈的头痛,这与开脑出虫法极其相似。

虽然人身体中有虫这一观念在古代中国和印度都有,但从治疗方法来看,两者并不一样,中国在唐代以前对于三尸诸虫往往采用服药、符咒或针刺等方法,没有开脑之说。到了唐代后期,类似祗域的“开脑出虫”疗法才在文献记载中有了一例:高骈出镇维扬时,广招名士,有一术士因家里着火,被牵连焚烧者数千家,高骈欲按律将其处以死刑,术士说自己“善医大风”,请求将这门特殊技艺传授与人,以解救后人。高骈要求术士验证,术士遂从福田院中选了一位病情最重的进行试验。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乃置患者于密室中,饮以乳香酒数升,则懵然无知。以利刀开其脑缝,挑出虫可盈掬,长仅二寸。然以膏药封其疮,别与服之,而更节其饮食动息之候。旬余,疮尽愈,才一月,眉发已生,肌肉光净,如不患者。骈礼术士为上客。”

上述“大风”即麻风,麻风病是麻风杆菌侵犯人体皮肤、神经等引起的如眉毛脱落、塌鼻、狮面相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2“恶风候”中曾提到:“凡风病,有四百四种,总而言之,不出五种,即是五风所摄。一日黄风,二日青风,三日赤风,四日白风,五日黑风。凡人身中,有八万尸虫。共成人身,若无八万尸虫,人身不成不立,复有诸恶横病,诸风生害于人身,所谓五种风,生五种虫,能害于人。”但实际上据现代医学研究,麻风病病源并不在脑部,也不会真的挑出虫子,所以此病名可能只是一个假借。但“以利刀开其脑缝,挑出虫可盈掬”确与“开脑出虫”之术相合。

考察上述两则事例,发现祗域与维扬术士为人开脑医病之方法惊人的相似。一是两者都是在患者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施行手术。虽然祗域施治时,其患者已因头痛而死,但不排除是因头痛过甚而暂时昏厥,而维扬术士则采用了药酒麻醉法,令患者暂时失去知觉。二是两者都曾开脑出虫。三是开脑后都使用药膏涂抹创口,以促进创口早日愈合。四是治疗结束后需静养。五是治疗效果相当好,两位患者都迅速痊愈,且没有留下后遗症。据此可见,虽然中国自古也有身体有虫之观念,但开脑出虫可能是域外传人中国之医术。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这是两个非常成功的医疗案例,但从其施治情况来看,这种医术不论在印度,还是在唐朝,应该都是为人所不熟悉,并很难接受的。其所以最终成功实施,是有特殊原因的。从施治对象来看,祗域所治女子长年头痛,想必各种治疗方法都曾试过,但结果是女子终因剧烈头疼而死亡,病人家属才让祗域施治。而维扬术士的施治对象是福田院中的病重者,福田院是唐代寺院创办的慈善组织,用以收养贫穷孤独患病之人,这些人生命卑微,没人会在意他们的死活。福田院虽然能给他们提供简单的生活和生存条件,但很难为其进行完备的治疗。所以术士所选择的那位病情最为危重者,当已承受了无尽的病痛之苦,因此甘愿一试。而术士此举,不过是为保命,此后虽高骈待其为座上客,但并未见到其再治愈其他病人的例子。所以开脑出虫也许并非十拿九稳。

开脑所出之“虫”到底为何物呢,迄今为止没有人给出准确答案。季羡林先生认为“出虫”,可能是幻想,甚至连“开脑”这件事,他也以为可能是针刺的夸大,不可尽信。

“出虫”到底是否幻想呢?笔者联系另一则迄今为止在民间都颇有影响的治疗方法,试大胆推测一下。譬如龋齿,又称虫牙,过去一直认为是因为牙齿被虫子啃咬而损坏了牙齿,进而导致牙疼。《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齿虫是虫食于齿,齿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齿疼痛。食一齿尽,又度食余齿。”即牙齿疼是因为有牙虫在牙齿根部吃牙,当一个牙吃光后,又会去吃其他牙齿。《验方新编》中说,当有虫牙时,“五倍子,煎浓汁,含漱数次,其虫立死,其患永除。”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了一种用韭菜籽或大葱籽加热后通过耳朵或直接薰烤病牙的方法,据说此法可以薰出数量不等的小小牙虫,并能成功治愈牙疼。

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龋齿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牙虫蛀坏了牙齿,而是牙齿被细菌及酸性物质腐蚀所致。龋齿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形成龋洞,最终导致牙齿完全丧失。牙疼则是因为牙齿被腐蚀,引发牙髓病变,导致牙神经剧痛。而那些坚持采用古老的烟薰法并信誓旦旦地认为真的有虫子被薰出的人,他们所看到的那些长二三毫米,形似虫子的不明物体,不过是被加热的韭菜籽或大葱籽膨胀后炸裂而形成的新芽。既然牙虫是根本没有的,那这种治疗方法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

此处的牙齿之虫虽然不存在,但确实是会出现一些类似物体,才造成了人们的错误判断,所以这种现象或许可以用来推测开脑出虫的情况。上文中提到的西方之开颅术,开颅后会取出骨折的颅骨,以及在《希波克拉底文集》第九卷所记载的治疗眼睛失明的一种方法:“当眼睛毫无显著病症并失明时,可以在头顶部切开,把柔软的几部分分开,穿过头骨,使液体全部流出。这是一种疗法,用此法病人便能治愈。”这种方法也可称为开颅术,只不过是开颅引流。这两种开颅方法在实施后。均有物体被取出或流出,虽然所取所流之物并非虫子。推想在古代医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开颅乃是大手术,旁观者一定不多,且开颅之术,头破血流,即使近旁有人相助,也实难直视,所以很有可能不加细究,而是通过外形来粗略判断取出之物,再加上古代印度和中国深入人心的脑中有虫之观念。将取出之物视为虫子就不难理解了。可谓心中有虫,则眼中有虫。

另外,明确记载西方开颅术的《希波克拉底文集》是被西方尊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亲自编写的,他医术精湛,医学理论先进,其著作中的一些古老治疗技术与心得都来自他的实践经验,作为专业人士,他更清楚开颅之后所出之物到底是什么,所以他的记载是相对真实可靠的。而不论古印度还是唐朝,关于开颅术的记载却都来自非专业人士,这些人可能是佛教徒,也可能是文人,他们可能并没有亲自到医疗现场,只是靠道听途说,再加上心中固有的一些医疗观念,才形成了开脑出虫之说,可谓以讹传讹。

虽然季羡林先生认为“‘开脑’这件事,可能是针刺的夸大,不尽可信”,但实际上根据文献的记载,印度古典医学中,外科已经较为发达,其外科主要治疗外部器官,特别是颈部以上鼻、耳、目等首部诸病。其外科鼻祖苏斯拉他,能切除肿瘤,还能穿刺囊肿及腹水等,并擅长白内障术、鼻成形术和整复骨折术、开腹术、剖腹产等。

佛教自秦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印度医学亦随之传人中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佛经中有大量关于外科医术的记载,如上引《佛说?木奈女耆域因缘经》中记载的神医耆域,就具有神奇的医术,他除了能用金刀披破人头,取出脑中之虫,使人迅速痊愈外。还能用利刃破肠,为人治病。

由上可知。古代印度和西方可能都实行过开颅术,并且可能曾在唐代传人中国,才有了维扬术士的开脑出虫之例。这是中外医学在唐朝交汇的一个很好例证。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断定秦鸣鹤为高宗治疗所用之术却绝非开颅术。理由如下:

首先,开颅术施行前必须要麻醉,否则剧烈的疼痛使病人无法保持安静,影响医生的准确下刀。从上述“开脑出虫”的事例中已看到,术士为病人开颅前,先让其饮乳香酒数升,达到麻醉的效果。据马伯英研究,乳香酒有阿拉伯、波斯特点,可能是中国医生运用外来药物后改良的麻醉药。

其次,像开颅这种造成大面积创伤的外科手术。术后必须有缝合或采用其他方式来弥合创口,否则不容易痊愈。所以上述两则事例中都有开颅后以膏药弥封病人创口,再加上服药、静养,使病人创口很快结疤,最终达到痊愈。

纵观所有记载秦鸣鹤为高宗诊疗事件的文献,都没有发现有以上术前准备和术后收尾工作。如果说是文献记载对这些细节有所忽略的话,那在秦鸣鹤结束治疗后,高宗能很快回答“吾目明矣!”显然说明此次治疗没有实施麻醉,否则高宗无法立刻清醒的说出治疗效果。且秦鸣鹤的治疗工具明确记载为针,并非使用利刀。且刺入部位为百会、脑户两处穴位,而非脑缝。

此外,开颅必然会大量出血,而文献中多次提到秦鸣鹤为高宗刺头只是“微出血”或“出少血”;最后,开颅之后,都会从脑中取出一些物质,不论是碎骨或不明液体还是所谓的虫子,但高宗头上并没有取出这些东西。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秦鸣鹤之疗法并非开脑出虫。

三、针刺与眼疾

秦鸣鹤为高宗实施之疗法是否与外来眼科医术密切相关呢?

季羡林先生认为古代中国医学受印度影响很大,而印度眼科尤为发达,且其眼疾治疗方法在当时之中国广为流传,高宗之病虽在头部,但兼及眼睛,所以秦鸣鹤为高宗治病之医术当与印度眼科关系密切。陈明以为需要进一步了解当时波斯、大秦眼科技术的确切内容之后,才可能对秦鸣的身份和医术做出清楚、准确的判断。

根据文献记载,针刺疗疾在印度有悠久的传统。这一点在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介绍的非常清楚。《南海寄归内法传》介绍了印度医术的一般情况:“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在“针刺首疾”后面,义净还加了一句:“首疾但自在头。”这就将头疾和针刺联系起来。但印度以针刺治疗头疾的方法在唐代文献中未见有明确使用的记载,而其眼科治疗方法在唐代的知名度倒是相当高的。

唐代许多名人如白居易、刘禹锡、鉴真等都曾采用外来的医学方法治疗眼疾。如白居易有诗:“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白居易被眼病严重困扰,不得不在服用治疗眼病的药物决明丸时。还翻阅医书《龙树眼论》,希望能从中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在遍试诸方无效的情况下,白居易还透露出了打算用金篦术试刮眼膜,治疗眼病。这里提到的《龙树眼论》和金篦术都是来自古印度治疗眼疾的方法,其中金篦术在治疗白内障上更有独特疗效。

金篦术是指用金针刺入眼球,拨断已经成熟的混浊晶体系带,使其贴于角膜下方眼球壁内,不再阻挡光线进入。从而恢复光明。刘禹锡就曾做过这个手术。他请一位擅长治疗眼睛的婆罗门僧人为自己施行金篦术。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种幸运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鉴真在扬州逗留时,患了严重的眼疾,他也请了一位胡人治疗,结果没有成功,“眼遂失明”。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6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6-2011.6收治的67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67例患者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其中19例阳性(28.4%),所有患者均治愈离院。

结论:神经外科术后易并发颅内感染,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合理途径用给药是治疗颅内感染减轻其威胁的关键。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内感染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64-01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治疗困难,后果严重,病死率高达21.6%[1],极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下论述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7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探讨此病的预防与治疗,现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0.6-2011.6收治67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9-73岁,平均45岁。男29例,女38例。脑室外引流术后23例(34.3%),脑室腹腔分流11例(16.4%),幕上胶质瘤手术10例(14.9%),幕下开颅手术8例(11.9%),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7例(10.4%),开颅垂体瘤切除6例(89.6%),经鼻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2例(3.0%)。此次样本患者在术后均应用二代头孢预防感染。

1.2临床表现。67例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体温38.3-41.0℃,平均39.2℃。均有程度不同的头痛症状,颈项强直者43例(64.2%),癫痫发作11例(16.4%),单纯视水肿者21例(31.3%),有14例患者有头痛、视水肿、呕吐等典型的颅内高压表现。

1.3实验室检查。67例患者均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其中19例阳性,阳性率28.4%,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大肠埃希菌3例,鲍曼不动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脑脊液外观均浑浊,白细胞计数均>8×106/L;血常规示血中白细胞均>10×109/L。

1.4治疗。颅脑外科术后患者均常规行体温监测,对于体温持续增高、脑膜刺激症阳性的患者,在给予腰穿、测压并行一系列实验室类检查的同时给予经验抗生素用药,若患者菌培养阳性则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氯霉素以及帕尼培南等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2]。对于抗炎效果不良的患者选择鞘内给药,鞘内用药常用药物有万古霉素以及头孢曲松钠,并在穿刺的同时给予地塞米松0.5g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蛛网膜下腔粘连;有3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大于4×108/L,给予了庆大霉素+生理盐水置换脑脊液处理[3]。

2结果

67例患者在给予处置后2-7d后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脑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恶心症状逐渐消失,复查脑脊液白细胞数逐渐下降,所有患者最多1个月内均治愈,体温在连续3内无异常,脑膜刺激症消失,脑脊液检查连续3次白细胞≤8×106/L,菌培养(-)[4]。

3讨论

3.1颅内感染治疗困难的原因有三:①从免疫学上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系统发育欠发达,再加上术后患者本身就免疫低下的应激状态导致机体难以发挥出自身的免疫能力[5]。②多数敏感的抗菌药物难以透过血-脑屏障,难以在蛛网膜下腔到达有效的治疗浓度。③脑脊液菌培养的阳性率低,本次样本中仅有19例阳性,阳性率为28.4%,这就导致难以在第一时间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只能经验用药。

3.2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从本次样本的统计上看有34.3%的颅内感染患者发生在脑室外引流术后,这与国内同类统计基本相符[6]。通过对此样本中脑室外引流引起颅内感染的患者的观察发现,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与引流的时间成正相关。所以在临床的工作中,只要满足拔除引流管的患者应及时拔除;后颅窝解剖结构复杂,导致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易导致感染的发生。有统计示幕下手术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幕上手术的6倍[7],所以应尽量控制手术时间;颅内恶性肿瘤的发生会降低患者免疫力,再加上手术的应激,以及颅内内环境的改变导致患者极易发生颅内感染,所以此类患者应在术前尽量调整患者的营养状态;颅脑手术易导致额窦活乳突气房的开放导致细菌的侵入[8]。所以在手术过程中要严密封堵,以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若发生颅内感染,以上论述已总结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术中及术后应积极预防颅内感染的发生,当感染发生时,做到早诊断、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及敏感的抗菌药物,是提高患者治愈率,防止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深,杨佳勇,魏学忠等.影响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498-502

[2]Korinek AM, Baugnon T, Golmard JL, et al.Risk factors for

adult nosocomial meningitis after craniotomy: role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J].Neurosurgery, 2006, 59: 126-133

[3]任玲,周宏,茅一平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2):120-123

[4]侯锐,郭芳.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探析[J].当代医学,2013(13):83-84

[5]任连宝.神经外科手术颅内感染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0):43-45

[6]Barker FG.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against meningitis after craniotomy a meta-analysis[J].Neurosurgery,2007,60: 887-894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7

[关键词] 锥颅软通道;小骨窗血肿清除;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20-02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疾病领域中原先需要开颅的手术现在更多的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本院2007年2月~2010年12月应用锥颅软通道置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0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认为脑出血。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36~75岁,平均52.5岁,所有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在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50例患者分为应用锥颅软通道置管治疗的手术组和应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手术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3 讨论

脑出血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5],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脑出血后约20~30 min即可形成颅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增高,压迫周围脑组织、脑血管和脑神经,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造成大量神经元坏死,形成不可逆性脑损伤,如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危及生命。对于脑出血患者在止血的前提下尽早手术以清除血肿,防止和减轻继发反应。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较大,时间长,术中易损伤周围脑组织,手术费用高,全麻插管也易引发相应的并发症[6]。而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术避免了手术通道对脑组织的损伤,同时选用的硅胶软通道引流管,对脑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小,注射尿激酶和抽吸引流可反复操作,局麻下即可,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置入的深度和方向均可调,且手术费用低廉[7]。锥颅软通道置管手术适用于大脑半球出血量在30 mL以下,小脑出血量在10 mL以下且无脑疝发生者。通过软通道向血肿部位注入尿激酶,能够较好溶解血栓,且对正常脑组织无有害作用,价格也低廉。本组实验对象均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相应体质较差,应着重注意再次出血,实验表明,微创锥颅软通道引流治疗的手术组较对照组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明显提高,同时手术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治疗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小,经济、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疗效确切,患者及家属易于接受,且大大提高了脑出血患者的救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尤适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纯伟,刘华明,刘家东,等. 锥颅软通道置管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探讨[J].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9,6(10):619-621.

[2] 杜向阳,桂明,韩飞,等. 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 安徽医学,2009,30(11):1312-1315.

[3] 秦保平.软通道微创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98-99.

[4] 王庆斌,杨文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药, 2008, 30(1):71-72.

[5] 文铁,尹畅.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引流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的疗效比较[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13): 1149-1150.

[6] 庄新海. 小骨窗手术与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2008, 30(7): 969-970.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8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急诊绿色通道;临床应用价值

重症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之一,在临床上有病情复杂、发病急、来势猛、变化快、危害大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致残率和死亡率高是现今颅脑损伤的难点,也是当今的治疗重点[1]。近年来统计表明[2-3] 时间是救治重症颅脑外伤的关键,只有快速给予积极准确的有效治疗才能降低急性期病死率并改善长期预后。相关研究表明[4-5]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外伤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为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中临床应用价值,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现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依据重型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确诊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共计98例,其中重型67例(68.38%),特重型31例(31.62%)。男53例(54.08%),女45例(45.92%);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47.4±17.3)岁。入院时GCS评分3-6分68例(69.39%),7-8分46例(30.61%)。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8例,高处坠落伤22例,工地砸伤14例,打击伤5例,酒醉摔伤5例,其他4例。经CT和 MRI 检查:颅骨骨折37例、脑震荡26例、脑干损伤12例、脑挫裂伤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其他损伤6例。硬膜外血肿41例,硬膜下血肿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脑内血肿9例,复合血肿7例,多发血肿5例。

根据患者不同救治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为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56例,对照组为常规通道救治42例。两组组间、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等非处理因素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方案

1.2.1 现场急救与转运

为确保时间,实施120电话24小时监护制度。一经接到急救电话,火速赶往现场。现场及时实施急救和转运患者,同时向院内联系做好接诊患者的准备工作。抢救用药品、器材及急救车准备到位,做到及时检查、及时补充、固定专用,并做好详细记录。

1.2.2 院内急救治疗

所有重型颅脑外伤病例入院前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脱水、降颅压、激素、止血药物。其中患者出现头痛恶心等应快速给予O2和静滴 20%甘露醇150mL,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呕吐者予清理口腔中呕吐物并吸痰;昏迷及小便失禁者立即给予留置导尿,并保持尿管通畅;血压> 200/100 mmHg 时,清醒者给予心痛定6毫克舌下含化,昏迷者则予速尿50毫克静注。入院后直接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救治,在紧急处理同时反复做全身检查,如:B超、X线、生化、螺旋CT、诊断性穿刺等特殊检查,以尽快明确诊断。同时为重症患者入院后可能进行的手术提前做一些基础准备,必要时可请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直接来急诊科会诊,及早了解病情,初步制定手术方案,补充术前检查及准备,尽量缩短院内急救检查和转送入科的时间和距离。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从急诊室送达手术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得出两组患者急救、诊断及治疗情况。

根据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减少91 -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0-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为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数据以 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定量比较,以P

2 结果

2.1急救与治疗时间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疗效比较

观察组56例患者中,在接诊后 0.5 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12例,死亡0例;在接诊后 1 h内得到及时救治者24例,死亡1例;在接诊后 2 h内得到救治者20例,死亡2例;总死亡3例,死亡率为5.36%。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预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急诊绿色通道的开启能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特别是专科治疗的宝贵时间,疗效显著。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生存质量,由于其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和诊断率低的特点,诊断和治疗过程都必须严格把握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便于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1]。重症颅脑外伤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早期给予及时正确处理非常必要[2]。对于GCS 评分为3—8 的重型颅脑外伤或者是GCS 评分为3—5 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发病后极短时间内及时清除血肿,减轻脑组织受压,迅速恢复受损的脑功能是治疗该类疾病的基础。由此可见院前急救对重症脑血管病或需要外科手术治疗者的时限性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1—2013.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急诊绿色通道救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其在急重症病例救治中所展现的优势。

临床观察表明[4-5],通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救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缩短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患者急救反应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过去缩短,且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急诊绿色通道的建立有机结合了急诊科、CT室、神经外科和手术室四大部门,为重危伤患者在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提供了一套快捷有效的急救服务,充分体现了安全、通畅、规范、高效之优点。总结我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的体会有:⑴制定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健全急救组织,完善急救通讯设备;⑵ 急救专业扎实的医护人员的参与是保证实施高水平救治的关键;⑶ 院内急救走绿色通道,以人为本,挽救生命,体现救死扶伤精神,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⑷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伴其他相关疾病,多科协作,做好诊断制度,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⑸ 颅脑创伤主要致病原因为交通伤害,积极配合交警部门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教育,加强颅脑创伤的预防、干预和救治工作,减少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Liao K H, Chang C K, Chang H C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aiwan [J]. Surgical Neurology 72(2009)S2:66–S2:74.

[2] Simonsen L L, Sonne-Holm S, Krasheninnikoff M,et al. Symptomatic heterotopic ossi?cation after very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114 patient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J]. Injury,Int.J.CareInjured(2007) 38,1146—1150.

[3] Krakau K, Hansson A, Karlsson T, et al. Nutri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uring the ?rst six months after injury [J].Nutrition 23 (2007) 308–317.

[4] 韦凤鸾,韦春桃,陆爱燕,等.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价值[J].现代医院,2009,9(7):41-42.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9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脑梗死;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07-01

颅脑损伤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也是颅脑损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多于伤后48h内出现,最长可延迟至伤后16天出现[1],早期症状容易被外伤损害掩盖,且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脑梗死若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导致死亡率及致残率增加[2]。现分析总结我院的23例患者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7-73岁,平均年龄43.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25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致伤15例,高处坠落致伤6例,打击致伤2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时间为15h-11d,平均时间6.1d。

1.2 临床表现 23例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脑挫裂伤伴硬膜外血肿8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5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6例,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23例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所有患者均因临床症状加重或临床症状无法用第一次头颅CT结果解释或术后症状再次加重,或复查CT发现证实脑梗死。脑梗死部位:枕叶8例,基底节区及下丘脑10例,额叶2例,颞叶3例。其中,手术后并发脑梗死17例,占73.91%。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神经外科综合救治。10例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4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保守治疗4例。所有患者常规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纳络酮、依达拉奉、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神经节苷脂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采用高压氧、气管切开、亚低温等综合治疗。

2 结 果

术后随访半年,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作为疗效判定的标准。本组患者恢复良好6例,中残4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脑疝,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3,4],其发病率约0.05%-1.6%。目前认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包括:①颅脑损伤后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这是由于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过度脱水、降颅压使血液浓缩,血流缓慢;其次,应用止血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次,高颅压及脑水肿使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血流缓慢;有文献报道[5],颅脑损伤后脑组织血流下降,且病情轻重与血流下降成正比,病情越重,血流下降越明显,进一步导致脑梗死的发生。②头部受外伤时,颅底脑血管发生损伤、扭曲。③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此时,脑血管活性物质功能失调进一步引起脑血管痉挛;其次颅脑手术中的操作对脑血管刺激、牵拉亦有可能引起脑血管痉挛,进一步致脑组织供血减少,发生脑梗死。④头颅损伤或脑组织移位致血管移位、拉长、扭曲、痉挛或完全闭塞。有研究显示[6],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移位,脑血管痉挛、脑疝压迫致血管狭窄,均可引起脑梗死。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高,有报道高达67%[7]。因此,在临床上,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在治疗过程中体会如下: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头颅CT,及时诊断、治疗。②避免因医疗措施不当致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保持出入量平衡。避免盲目脱水及使用止血药物。③若估计患者昏迷时间长,应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通畅,防止低氧血症加重脑损害。④术中尽量避免牵拉、刺激血管,去骨瓣减压应充分,防止脑组织嵌顿受压。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常规腰穿置换脑脊液,减少血性脑脊液刺激脑血管而发生痉挛。

参考文献

[1] Bunai Y,Nagai A,Nakamura I,et al.Postrumatic thrombosis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J].Am J Forensic Med Pathol,2001,22(3):299-302.

[2] 沈鸟松,宋小平.48例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6):66.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3-485.

[4] 郝向阳.外伤性脑梗死[J].江西医药,2005,40(14):178-180.

[5] 费舟,章翔.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163-168.

颅脑外科医生论文篇10

【关键词】

颅脑外伤/重症监护;肺感染;危险因素

我们分析与比较了近期在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并与同期ICU监护未合并合并肺感染的同病患者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阜新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纳入标准:①1周内有明确的脑外伤史。②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等资料支持符合重度脑外伤诊断。本文入选重度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69例,男41例,女28例,年龄21~73(4065±1729)岁。

12 方法

121 肺感染确诊标准 本研究中使用的肺感染诊断标准为:①发热。②咳嗽、咳黄痰。③肺部出现湿啰音。④外周血显示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上升。⑤胸部影像学资料显示炎性病变。⑥痰培养阳性。

122 合并肺感染常见危险因素调查内容及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设计了“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常见危险因素观察表”,该表由定性及定量、半定量指标构成:①男性/女性。②年龄。③合并慢性病(心肺血管疾病)。④开放性脑外伤。⑤合并休克。⑥意识障碍。⑦气管切开。⑧机械通气治疗。⑨应用激素。⑩脱水。B11呕吐。B12营养不良。该表由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负责观察及填写。

2 结果

69例颅脑外伤患者合并肺感染者 31例,患病率4493%。未合并肺感染者38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合并肺感染常见危险因素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3 讨论

肺感染是颅脑外伤的最常见合并症之一,前者增加了患者的病残程度及死亡率,并影响着脑卒中患者预后和疗效,肺感染被认为进入重症监护室后病情继续加重的促进条件。新近的一些报道证实,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肺感染患病率在26%~63%之间,与不合并肺感染脑外伤患者比较,合并肺感染住院时间延长、各种并发症增加,各种护理工作量增多,治疗费用增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此分析和总结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各种常见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计划,积极进行预防及危险因素干预较为重要。我们选择一组近期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为分析对象,使用自行编制的“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常见危险因素观察表”为调查工具,依据是否发生肺感染分组,结果表明,脑外伤合并肺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合并慢性病、开放性脑外伤、合并休克、意识障碍、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和应用激素例数均显著多于不合并肺感染者,这与护理界其他一些同类调查[13]结果相符。

我们分析与比较了近期住院的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可依据这些常见危险因素规律和分布特征,分别针对颅脑外伤重症监护患病个体,制定专门的预见性护理计划。

参 考 文 献

[1] 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监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56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