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论道十篇

时间:2023-04-01 04:25:30

品茶论道篇1

茶室走廊古色古香,也可以看出茶庄老板对古文化研究颇深。茶室与茶室之间被透明的玻璃隔开,玻璃间夹着古代的竹帘,甚是优雅。走廊墙壁放着仿古的书柜,书柜上还放上几本古代名著,让人仿佛进入了古时的茶馆。墙壁上挂着苏州的刺绣,甚妙。

茶庄老板虽未曾见面,想必也是诗作大家。茶室的名字起的古色古香。中式茶室的名字用的是苏州名胜:沧浪亭,藕园、拙政园等;日式茶室的名字也优美之至:清风、明月等。

品茶也有讲究, 论茶名,闻茶香,观茶形,品茶味,都是茶道,首先当然是点茶。茶庄老板起的茶名可谓是妙不可言:冰清玉露、国色天香等。接下来是冲茶,每个环节都有名字,温杯最为讲究,紫砂壶里外都要温。其技巧的名字更是绝,倒茶有高山流水、乌龙吐珠等。

茶冲好了,可我这个茶界新手却手足无措了。还是田伯伯指点迷津,教我先闻茶香。哇!真香!原来茶道不但体现在冲茶上,更表现在品茶上啊!

正当我沉静在茶的芳香中,田伯伯提醒我要喝茶了。对啊,我的眼睛鼻子享受了,可别忘了嘴巴啊!我轻轻呷了一口,一股清香沁人肺腑,令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好茶!茶叶细嫩,茶香迷人,茶味清凉。茶道原来如此!

论茶庄,在于茶庄的美,

品茶道,却在于心灵的投入!

投入茶名之中,体会茶的魅力;

品茶论道篇2

在整个世界经济驶上高速发展之路的大背景下,茶,一个拥有千年传统的行业,它的步伐却十分缓慢,尽管茶业发展先后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但中国茶业目前依旧很原始,尚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茶业如何迎战世界经济潮?这成为所有茶人、茶企及茶区政府苦苦追寻的问题!

为引领行业发展,探寻中国茶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深圳茶博会继去年成功举办中国茶界领袖交锋论坛后,今年推陈出新,举办“茶道・人道・商道”――中国茶界领袖2011年度高峰论坛,以中国茶业如何迎战世界经济潮为议题,从茶道、人道、商道三方面解析中国茶业发展之路。茶道:阐释千年中华茶文化精髓

发展茶产业,文化须先行。因为文化的升值空间和持久魅力暗示着任何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这一点对于茶业发展来讲尤为重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神农氏尝百草”之说。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茶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瑰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民族文化中茶文化究竟占据何种地位,有何意义?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品牌角逐的时代,又该如何弘扬悠久的茶文化,如何利用茶文化推动整个茶产业的发展?论坛将拟邀中国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香港著名茶业专家叶荣枝等做客鹏城,与广大茶人分享几千年的中华茶文化精髓。

人道:剖析茶人精神品质

常言道“事在人为”,茶业、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茶人的付出,在茶业迎战世界经济大潮中,茶人担当着主角。回首茶业发展的历程,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浮现,从最初的茶圣陆羽到今天涌现在茶业链各个环节、各个阶层的人士,一直在苦苦追寻茶业的突破之路。在经营茶产业的过程中,全体茶人应以何种精神品质去面对世界经济大潮呢?本届论坛上,拟邀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侯军、商界杂志社社长刘旗辉等资深媒体人畅谈茶业特色文化与立业哲学,传播如何维持和发扬茶道精神。商道:商界名流解析中国茶

从产业发展来看,茶产业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小散乱弱,难以抵挡世界经济大潮的冲击,因而“品牌营销”等经济话题一直为广大茶人、茶企所关注。为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先进理念引入茶产业,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指路。论坛拟邀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IBM全球企业咨询部首席顾问白立新等商界名流共聚12月鹏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及中国经济发展风向展开辩证分析。分析中国茶叶及众多附属产业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指导中国茶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去留之路;从品牌营销与管理的角度,就茶业特色的品牌建设之道在以深圳为代表的大中城市的消费地位与特色展开分析,并就该产业的品牌、营销、贸易展开讨论。

品茶论道篇3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人喝茶,更是有复杂讲究的,古人谓之茶道。再上等的佳茗,如不符合茶道而饮,则为暴殄天物不如不饮。大体而言,且不说喝茶之境、喝茶之人、煮茶之水以及所用之器,单以喝法而论,便名堂不少,足令外行人们叹为观止。若有闲情推究一下,可以发现,喝茶,饮茶,品茶等说法,并非是各种方言下的不同称谓,而是方式和境界层次的区别吧,一等为品,二等为饮,三等是喝。雅俗的分界便在这里了。

说到品茶,常被推崇的有《红楼梦》里妙玉的“三杯论”。它出自这部文学巨著的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曹雪芹笔下的妙尼姑是以杯数来区分喝茶的雅俗,“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的高论虽然未必公允,却令好些人喝起茶来不敢轻易贪杯,免得与宝玉为伍,一起落在“超级蠢物”的“挨骂席”上。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品茶小会的过程种种,则绘声绘色地尽情演绎了中国古代茶道。

首先说喝茶之境,栊翠庵花木繁盛,院落清幽,是极好的修行之所,也是品茶论道的好去处。而禅堂外的耳房,大约是寂寥中的寂寥吧,以妙玉的怪僻和高洁,应该是不染俗尘的人间绝境,自然非雅士不可入内的。所以,妙玉悄悄拉了宝黛二人去喝“私房茶”,雅士坐雅间,佳茗待佳人,理所当然地形成一种更加高雅的格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环境里喝茶,岂不令人身心俱醉而出凡入圣?只是,红尘喧嚣,浮华迷眼,大多数人是难遇这样一方人间净土的,一般只能随缘,随遇而安地享受袅袅茶香而已。然而,品茶也好,饮茶也罢,环境的选择总是一种要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意绪,感悟自然不同。

其次是喝茶之人,禅堂里头是供着菩萨的,冲了自然是罪过,耳房是雅间,更不能让俗人出入。因此,以刘姥姥之鄙俗固然不能踏越半步,贾母等众人是东家香客,以礼待于禅堂即可,甚至连宝玉那样的灵异之辈,在妙玉眼里,也是常常归于俗流的,而只能托宝黛二人之福来此消受一回。可见,光有雅境不行,要有雅士在座,方能尽得品茶之妙。佳茗入了俗人的口腹,虽然不到焚琴煮鹤的程度,恐怕总难免产生糟蹋可惜的感觉。所以说,同样佳茗当前,与哪类人物一起把盏,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类人物是一道风景,风景既殊,情怀必异。

再次是煮茶之水,妙玉给贾母献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请宝黛吃体己茶,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却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你怎么尝不出来?”在她看来,连水也尝不出来的人,当然就是大俗人,哪里还谈得上品茶!可想而知,梅花上的雪自然冰清玉洁,且沾有梅花的香气,这样的水用来泡茶,口感轻浮尚且不论,含香梅润,亦且更添雅致了。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的渲染,并不足信,但现实中井水、泉水、河水、江水等各种水泡茶,味道确实迥然不同。

最后是饮茶用具了,在妙玉看来,品茶功夫首在茶具,茶倒在其次。贾母带一大帮人到栊翠庵品茶,她亲自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其余众人都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宝钗黛玉在耳房内吃体己茶,茶杯却是王恺珍玩一类的古董,与宝黛一般不同凡俗。宝玉要求“随乡入乡”,妙玉便找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至于她自己吃茶用的是绿玉斗,而刘姥姥吃了一口成窑五彩小盖钟里的茶之后,这小盖钟妙玉便不要了,可见她对茶具是多么讲究。而细想一下,这是一种饮茶的层次吧,即甚么人用甚么杯子,雅俗分际境界高下自然明了。

品茶论道篇4

中国茶叶有60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品质特点、历史文化,但随着英国“立顿”进入中国市场,许多人认为,中国茶叶只有实现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才有可能做大做强,迅速走向国际。对此,论坛上诸多茶人提出异议,认为“立顿式”道路固然可取,但符合中国实情的首选,当属特色鲜明的小产区茶。

鲁成银是中国农科院茶科所副所长、国家一级评茶师,他将茶叶产品分为“地缘”和“非地缘”两种。前者如西湖龙井等,由于品种、品质、品牌的鲜明特征,虽然产量不高,但特色鲜明;后者如“立顿”等,系工厂化拼配而成的产品,虽有规模和标准,可以行销全球,但因品质高度趋同,只能满足部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鲁成银分析认为,中国茶业要走出国门,“大而全”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道路并非主路,中国茶业应当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名茶变为名牌,将“地缘茶”发扬光大。

但鲁成银同时指出,“大而全”和“小而美”两条道路,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茶叶品牌主体基于内外部经营环境分析以及对未来茶叶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对自身发展路径的一种合理选择。

这一观点得到阮浩耕的力挺。作为知名茶文化研究专家,这位75岁的老人,近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茶叶应走“小产区”道路。他认为:“小而美”因讲究个性发展,更适合中国茶业规模不大、种类繁多、但特色鲜明的本质特征,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缩短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为这种个性茶提供了渠道和舞台。

“中国茶业‘低、小、散、弱’是一个现实,但如果中国要成功打造茶企品牌,实现茶业强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约化、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那从国情上就难以实现,这将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未来。中国茶企的品牌打造和产业做强,是否还可以有一条类似于家庭庄园的特色化、精品化的‘小而强’之路!”阮浩耕说。

品茶论道篇5

这是“湖北绿茶”这个概念正式公开亮相。它由如下关键因子构成:“神农”、“陆羽”、《茶经》、“东方茶港”、“重要绿茶大省”、“第一方阵”、“四座茶山”、“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第四”、“鄂茶崛起”。

概括起来,“湖北绿茶”的内涵就是“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强大的茶产业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前景”。

省报如何成为“湖北绿茶”概念的主推手

11月4日,《湖北日报》采用四个整版的篇幅,隆重推出《鄂茶产业竞争力报告》,由一系列文章和言论构成,包括:《为什么我们关注茶产业》、《鄂茶期待全国话语权》、《省内名茶,孤芳自赏没有出路》、《谁来抗击“立顿”》、《立顿,不应成为国茶竞争力落后的遮羞布》、《“湖北绿茶”的世界机会》、《“中国因素”推动世界绿茶消费》。

这组文章以全球的视野。对中国绿茶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随着科技进步,世界对茶叶保健、药用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功能性饮料的较量中,茶饮料必然会成长为全球第一大饮料;茶饮料内部,红茶将逐步衰落,绿茶将不断崛起;茶叶的多元化利用,将形成一个庞大的绿色产业链,市场价值巨大;中国绿茶产业将迎来全盛时期,作为全国重要的绿茶大省,湖北将赢得全球性机会。

同时,这组文章也点出了湖北茶产业发展的软肋:规模庞大,力量分散,缺乏基础品牌等。

这组文章,构思精巧,叙事严密,论证充分,刊出后,迅速受到国内外茶叶界的热捧。每篇文章转载都在千次以上,点击量超过百万次。

到了11月9日,“湖北绿茶”首届高峰论坛召开。“湖北绿茶”的整体营销,被推向新的高潮。

这一天,国内顶尖茶叶专家云集武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和副所长鲁成银、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浙江茶叶学会理事长毛祖法及省内的茶界精英。

利用“湖北绿茶”高峰论坛,专家们对“湖北绿茶”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

鲁成银说。“湖北绿茶”是湖北的基础品牌。只有这个基础品牌受到人们关注,各市州的茶叶品牌才有可能让全国消费者感兴趣。其道理,就像法国的葡萄酒。全世界都知道法国产好葡萄酒。只要产地是法国,即使一个不出名的品牌,大家也会认为它差不到哪里去。

毛祖法则以浙江绿茶为例,进一步将“湖北绿茶”与“采花毛尖”、“恩施玉露”、“武当道茶”等品牌之间的关系。形容成为“母子品牌”。他认为,只有“母品牌”强大了,“子品牌”才能受益。

周普国则以全国茶产业主管部门的权威身份,高度肯定湖北塑造“湖北绿茶”整体形象的做法。他说,湖北茶产业的综合实力,在全国位居第四,中部老大。“湖北绿茶”概念的隆重推出。是促进全国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陈宗懋院士则建议,塑造“湖北绿茶”,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突破口:用新品种来提高单产,用新流程来把控质量安全,用新技术来提升茶产业链的价值。

这些推介,被到场的全国和省市媒体精心捕捉。

9日当天和次日,这些媒体通过各自的渠道,将论坛的成果迅速向全国。

对论坛的报道,《湖北日报》当仁不让地浓墨重彩,推出4个整版、18篇精彩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茶叶品质是靠设计出来的》、《省委常委张昌尔: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茶产业的发展》、《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周普国:湖北绿茶需要树立整体形象》、《省农科院院长冯祖强:鄂茶跻身全国“第一集团”》、《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宛晓春:小茶叶是中郑崛起的大推力》、《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毛祖法:“母子品牌”培植市场合力》、《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不能把茶叶神化》、《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鲁成银:注入茶产品无限“灵魂”》、《恩施州副州长董永祥:差异化中找发展空间》等。

在《湖北日报》牵头谋划下,新华社、《人民日报》、腾讯网、湖北电视台等15家省内外主流媒体积极配合,2000家网站跟进。“湖北绿茶”这一全新概念和它的关键因子,从茶产业界延伸到茶饮料爱好者再到普通大众,从国内到国外,形成一轮轮不断向外放大的传播涟漪。

省报如何成为“湖北绿茶”的全国经营平台

应该说,这次论坛成果丰硕:

推出了一个全新概念,也就是“湖北绿茶”概念。今后,它将成为湖北茶产业的基础品牌,最终会和“浙江绿茶”、“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湖南黑茶”等一起,成为“中国绿茶”这个更大“母品牌”中的重要子品牌。

打了一场鄂茶话语权翻身战。近几年,全国主要的产茶大省,纷纷大动作、大手笔推介自己的茶文化、茶品牌。云南利用马帮进京的方式营销其普洱茶,福建开展了传播“和谐健康新生活”为主题的安溪铁观音神州行活动。连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也连年召开国际绿茶博览会。而鄂茶却一直默默无闻,与自己实力严重不相称。这次“湖北绿茶”高峰论坛,借势全国茶产业发展浪潮,巧妙地冲向浪尖,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新势力。这次成功的营销,堪比拿出百万广告费,推销“湖北绿茶”。

组建了一个省级平台。也就是“湖北绿茶第一方阵”。这将成为今后推动鄂茶发展的主平台,在这个基础上,省里将整合资金、文化、智力、品牌等各种资源,集中注入这个平台。“第一方阵”成立后,三家单位将优先组织成员企业。统一在“湖北绿茶”旗帜之下,集体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茶叶消费大市开展营销活动,推介“湖北绿茶”独有的文化。

推介了一批重点企业。这次选拔宜昌萧氏、湖北采花、恩施润邦、竹溪龙王垭等14家知名的茶叶企业,作为“第一方阵”品牌企业,使“湖北绿茶”发展的重任落到了实实在在的市场主体身上。他们将通过资本运作,整合全省5000家茶叶企业的力量,形成带领鄂茶发展的真正龙头。

网络了一批全国大专家。陈宗懋、杨亚军、宛晓春、毛祖法等顶尖茶叶专家的到来,亲眼目睹了湖北茶产业的实力,感受了湖北茶人的高涨士气。对湖北茶产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也倾心演讲,将毕生学识倾倒而出,拓宽了湖北人的视野,开启了新思路。有助于湖北茶产业发展跃上新水平。

提升了湖北茶产业在全省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这次论坛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和湖北日报共同主办,省委常委张昌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辉出席,三家单位负责人分别致辞,26位县市负责人到场。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在湖北茶产业近60年发展史上

前所未有。

鼓舞了茶产大县的士气。“湖北绿茶”高峰论坛,全省22个产茶大县均由副县级以上的领导率团参加。其中,恩施州由副州长带队,谷城县由县委书记带队,五峰县、竹溪县则由县长带队。全省茶业精英聚集一堂,相互切磋经验,交流心得,既看到整体趋势,也了解各自发展状况。

影响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提升了论坛的娱乐性、观赏性。配合这次论坛,我们在论坛举办地楚天传媒大厦内举办了湖北名优茶展览,请青春靓丽的茶艺员、专业古筝表演者,进行精湛的茶艺表演,效果良好。除了参会的500多名嘉宾外,大楼内十几家媒体和三家金融机构的2000多名工作人员也被吸引过来参观、品茶。这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群,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湖北茶产业,是湖北茶产业发展的幸事。

意外的二次售卖。论坛到了最后筹备关头,突然闯入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武汉竹叶山中环商贸城有限公司。他们主动提出,要赞助20万元。原来,这次论坛聚集起来的500名湖北省内外茶叶精英,正是其新开的茶叶批发市场要全力争取的对象。

取得了“多赢”的结果。对省农业厅而言,这次论坛的举办,对其主管的种植业工作是一个极大的宣传;对省农科院而言。为其进一步服务经济提供了新的平台:对于各县市而言。交流了经验。取得真经;对于企业而言,开启了思路,找到了发展方向,获得了政府、科研单位和媒体的支持:对于参会专家而言,在中部这个重要的产茶大省,宣传了个人的品牌,传播了自家的思想;对媒体而言,一方面充实了媒体的内容、信息,提供了高端资讯,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媒体在企业的影响力、公信力。

上述这些成果的取得,必然使“湖北绿茶”首届高峰论坛成为湖北茶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

省报如何成功实现公共品牌影响力的位移

这次向全国成功地整体营销“湖北绿茶”,有这么几条经验值得总结:

第一,充分利用省级党报这个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政、科研、媒体、企业四方面的资源。

核心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人们聚集到一起,就如何管理社会展开相互讨论。

这次论坛由省农业厅、省农科院、湖北日报三家共同主办,前后谋划一年,各自承担一方面职责。论坛聚集茶产业发展涉及到的行政、科研、媒体、企业四方精英,将“湖北绿茶”原本分散、微弱的声音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同时透过媒体的放大效应,形成社会焦点话题。

论坛将省级党报的公信力、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威性、科研单位的引导力、专家们的创新力和企业家们的市场竞争力,成功地位移到茶产业上来,使湖北绿茶这个相对弱势的产业被推向前台,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第二,发挥媒体的优势。有选择地强化关键概念。

实践证明。媒体是任何一个论坛取得成功的关键。而由媒体参与主导的论坛,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媒体自身作为信息的采集、加工、者,自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知道那些话题是媒体关注的,如何将论坛的主题与媒体的需求密切结合起来。

品茶论道篇6

“承山川之芳泽,蕴日月之精华”的茶,自古就被国人称为“圣洁之物,颐养珍品”。走进论道竹叶青位于朝阳大悦城的专卖店,一股清爽宜人的淡淡茶香扑面而来,店内的装饰陈列并不十分豪华却足够精致。店员一边将热气腾腾的茶递于我的手中,一边热情的介绍着竹叶青的茶叶和历史文化。

竹叶青茶属于绿茶类。产于四川省峨眉山。采自清明节前白雪未尽春芽初萌时,故名“峨眉雪芽”,唐时名“峨眉白芽”、“峨眉雪茗”。宋明以来又有“雪香”、“清明香”等雅称,1964年元帅为其取名“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滑,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竹叶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是论道级,为峨眉山高山茶区之特定区域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再经精心挑 选而成,深得峨眉山水之意趣,品之,更能体会“茶禅一味”之要旨,因产量有限,所以极其珍贵罕见。第二等是静心级,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后精选而成,细细体味, 唯觉唇齿留香,神静气宁,乃茶中珍品。第三等是品味级,为峨眉山高山茶区所产鲜嫩茶芽精制而成,其色、香、味、形俱佳,堪称茶中上品。

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茶叶,它可是和人们熟悉的韦奇伍德、凯迪拉克、法拉利和价值10亿美元的私人飞机一同参加了世界顶级的奢侈品展。500万颗峨嵋高山独芽中才能筛选出500g,最后经过重重工序纯手工精制。万里挑一,层层历练,严苛挑剔成就了论道竹叶青无比珍罕极至的品质,其蕴涵的是一种追求及至完美的奢侈精神,而非单纯的物质奢华。如果说奢侈精神体现了一种生活方式,精神奢侈就更是一种境界了。喝一杯名茶,是在享受茶本身的奢侈,但更奢侈的,是能够品味层层历练的巅峰之道。

品茶论道篇7

笔者不是茶叶品赏和鉴别的顶级专家,茶叶顶级专家做不了茶叶营销,只会把茶叶的发展诱导到歧路,茶文化的延伸不是引领茶叶营销,而是茶叶营销的发展来弘扬茶文化的发展。所以搞清茶叶的发展史是进行高层次的茶叶营销和弘扬中华茶叶文化的关键。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起源地,是世界产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制茶饮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陆羽《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发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发展史,还能观察到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和民间人士都非常重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视茶与文化的结合。

综上所述,古人经营茶叶,是借助文化经营高档茶叶,百姓的饮茶大部分是自制的。对茶叶营销的需求不强,所以,单纯的玩文化就可以做好茶叶营销了,而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所差异,各地都在致力于发展自家的茶叶品牌和茶叶文化,虽然这种文化资源运用的不怎么样,但总能自圆其说,搞出新的牵强附会的历史名人典故来。以至于发展到现在,各种茶叶品牌画地为牢,各地政府都在宣传自家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茶叶品牌的大规模出现搞的消费者头都乱了,不知道到底那个品牌那个地方的茶叶是好茶叶。

在市场调研中,发现,除了普洱和安溪铁观音有较好的表现外,大部分茶叶都没有走出地区或者没走出省份,自产自销现象普遍。记得当年乔家大院的乔二爷都知道南茶北贩,纵横全国乃至俄罗斯,今天的茶叶后继经营者倒不如前辈了。也许有的朋友不以为然,现在的很多地方茶叶想走出去,不过是不知道怎么走出去摆了,或者曾经走过,失败了,就放弃了。

今天的茶叶怎样进行营销?怎样逐步培育出大的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史立臣笔者认为茶叶经营者必须思考清晰以下问题:

1. 茶叶到底是文化还是商品?

2. 使用茶文化拉动茶叶营销还是把茶文化仅仅作为茶商品的一个支撑点?

3. 我们要走的路是茶文化带动茶叶营销还是茶商品带动茶叶营销?

4. 茶叶消费群体是高层次的有闲有钱者还是大众?

5. 茶叶包装营销和散茶营销到底那个是主流/

6. 茶叶营销到底需不需要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技术?

7. 到底如何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茶叶消费概念?

8. 茶叶营销的渠道到底在那里?

9. 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10. 如果茶叶没有标准,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

下面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图建立新的茶叶营销的思考体系:

1. 茶叶到底是文化产品还是商品?

纵观茶叶发展历史,似乎茶文化总是和茶叶营销结合到一起,如影随行,以至于现在的茶叶经营者做茶叶营销就考虑茶文化的传播和带动,文化传播有一个特性,就是慢,需要长期的经营的积累,最后形成文化的积淀,但茶叶营销却需要快速的实现经营目标,这造成了两者的内在冲突,于是茶叶经营者的企业总是慢慢腾腾,不死不活,按文化的带动就是这个结果,总也长不大,因为时间不够。世界级的茶叶品牌从来不把茶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而是作为普通的商品进行经营,因为茶叶是商品,所以可以付诸很多的内涵,赋予更多的理念和传播的亮点,中国的茶叶经营者是否先把茶叶看成一种商品再进行营销构思?

2. 使用茶文化拉动茶叶营销还是把茶文化仅仅作为茶商品的一个支撑点?

之所以把这个问题单拎出来进行讨论就是为了让茶叶经营者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不要动辄就拿文化说事,茶叶企业经营的是商品,要的是经营茶叶的销售业绩,最后收获的是经济效益,文化只是茶叶经营和传播的一个支撑点,不是全部,做世界级的茶叶品牌就要先考虑市场的需要的消费者的需要,不是你把茶叶一加诸文化就了事,就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业绩,就能带来大规模的利润。我们要销售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的茶叶商品,而不是你强加在你的地方茶叶之上的文化产品。所以在进行茶叶产品线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细分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而不是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掉牙的诸如“君” “士” “玉” “道”等强加在茶叶分类上,这不是产品线规划,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笔者经历了某个企业的茶叶产品定级,好像茶叶经营者和规划者除了这些就不会别的了,大家翻烂了古书,去找牵强附会的陈词滥调,却不花费哪怕一半的时间去进行市场店调研,去研究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茶叶。企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一堆垃圾,再化大价钱去宣传这堆垃圾,强奸消费者的饮茶观念,污染消费者的购茶理念。而那些健康的,时尚的,新鲜的很多茶叶自身固有的东西却不去宣传,比如信阳毛尖,湖南黑茶本身就有很多的亮点和宣传焦点,可却没人去挖掘,而这却正是消费者关注的地方和可以带来大规模销售的东西。看看立顿的宣传:广告词是“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Direct from tea garden to the tea pot)。语言简练,平淡无奇,小学生都懂,可是却沁人心脾,直击消费者的内心,就像用大锤照着消费者的心上“咣”来那么一锤子,让人怦然心动。

3. 我们要走的路是茶文化带动茶叶营销还是茶商品带动茶叶营销?

茶文化营销主题元素:高雅茶事,孤芳自赏的茶文化是纯文化。是一些闲官,儒商、 艺术家的“茶以载道”, 它只是极少数人曲高和寡的嗜好,只代表个体的艺术品位,而不代表茶商品定位与产品销售主张,更不能体现市场的价值诉求点。以文化引导市场只能满足极少部分消费需求。艺术不能代替市场竞争。

茶商品营销主题元素:茶商品则是商业社会产生的一种茶文化产品,它面对的是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茶商品需要体现主题包装和品牌内涵,可以和消费者产生共鸣、促进销售,培养忠诚度,是一种需要市场认可,庞大销售业绩支持,体现赢利性的商品。它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强烈的诉求点。

结论:文化是为了产品服务,而不是产品为文化服务;“文化”是为了产品的销售,而不是牺牲销售来证明自己的品牌(企业)有文化! 茶是商品不是艺术,中国茶叶企业,不能为了文化做文化,中国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所以外国有世界排名的大茶商,中国没有。

笔者结论:中国茶业营销:“文化过度、营销不足”

4. 茶叶消费群体是高层次的有闲有钱者还是大众?

品位高雅,茗醇而乐,古时品味好茶是有钱人的专利。老百姓不需要也饮不起好茶。这是古代的阶级性观念,现在的名优茶经营者还在玩味这些恶俗的营销观念,以至于面对世界级茶叶品牌软弱的无缚鸡之力,任人宰割。不否认,高档次的诸如政府官员企业大老板等是高档茶叶的消费群体的一部分,但大家都盯着这块蛋糕就没什么意思了,广大的大众消费市场视而不见,专盯礼品茶叶,这是营销能力弱的表现,茶叶是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特权人物的专利享受产品,不是只有逢年过节才消费的节日性产品,为什么茶叶企业不能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进行系统的营销思考?哪一个企业把名优茶主向大众消费群体推广,那么这个企业距离世界级的茶叶商就不远了。

5. 茶叶包装营销和散茶营销到底那个是主流?

笔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组成了十几人的调研队伍,发放了几千份调查问卷,调研的结果是90%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包装茶叶?什么是包装茶叶?是有产地,有生产厂家,有生产日期,有QS认证,等等。可是,去市场看看,大部分所谓的名优茶在茶铺里面都是一桶桶一罐罐,上面没有产地,没有生产厂家,没有生产日期,没有QS认证,能证明是好茶叶的只是经营者的嘴,上嘴皮一碰下嘴皮,普通的茶叶都能说成是顶尖级的茶叶,还可以把非信阳毛尖说成是号称淮南第一茶的信阳毛尖,于是,消费者买回去后喝起来觉得不爽,就会下结论:1.信阳毛尖不过如此,2.散名优茶信不过。

散茶销售的弊端:

1.产区,品种、等级无法保证

2.重量无法保证

3.分销商销是否销售厂家茶叶无法保证

4.质量风险,如果分销商销售的冒名厂家茶叶出现质量问题危及消费者,茶叶生产厂家只有一条路可走。

5.无法为品牌建设提供支撑

6.渠道物流无法准确控制

7.无法提高市场覆盖率

……………

茶叶企业想做大茶叶销售规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须放弃散茶销售,实行专业化包装,用品质的观念、新颖的包装、独特的广告宣传以及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拉动市场。

6. 茶叶营销到底需不需要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技术?

和茶叶企业的高层,中层和销售一线的人沟通,发现这些哥们都是营销色盲,什么细分市场,4S,4R,什么渠道结构,经销商管控,都一头雾水。也许几个茶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茶叶行业,但在郑州的茶博会上和许多企业的老板和展会人员进行交谈也发现这些人不是真正懂得营销,很多都是处于理论略知状态,至于怎样把营销技术和手段方法运用到茶叶营销中去很是茫然。

茶叶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动辄就贡茶御茶,动辄就龙啊凤啊,不考虑产品的诉求点是什么,不考虑市场的需求是什么,销售就往茶叶店批发市场跑,经营就考虑建几家专卖店。尤其在招聘上,先考虑的是懂不懂茶,不考虑懂不懂营销,懂茶有什么用?能带来销售吗?能销售的不用会品茶,能说出茶叶的好处,自己茶叶和其他茶叶的独特性,能知道怎样把销售业绩做上去,能帮助茶叶企业建立起品牌,能为茶叶企业带来利润就行。品茶专家不能做营销专家,尤其企图单单依靠文化进行营销的品茶专家更不能做茶叶营销。

7. 到底如何给消费者一个清晰的茶叶消费概念?

市场调研中发现,很多消费者很是迷茫,一芽一叶好还是单芽好,采摘的早好还是晚好。消费者些许知道一些怎样选购茶叶,但不知道怎样泡茶才能喝道好的茶汤。企业的包装盒设计的很是有档次,却连怎样泡茶怎样储存茶叶都不去教给消费者,其实这一块正是一个茶叶企业区分其他竞品的一个落脚点,却不知道运用。

8. 茶叶营销的渠道到底在那里?

和茶叶企业的销售人员进行沟通,和他们聊经销商的问题,发现这些销售人员口中的经销商竟然是终端茶铺,翻阅企业经销商的目录,赫然发现98%的所谓经销商都是茶叶店铺。悲哀,连终端和渠道都没有分清晰。渠道通常指水渠、沟渠,是水流的通道。但现被引入到商业领域,引申意为商品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所指为厂家的商品通同一定的社会网络或商而卖向不同的区域,以达到销售的目的。故而渠道(marketing channel)又称网络。渠道必须具有流通性质,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渠道。

茶叶是日常消费品,它必须符合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购买便利性,那么,凡是消费者能达到的地方都是茶叶企业的渠道控制点和铺货点,茶叶应该像饮料一样,在任何地方都利于消费者购买,这任何地方就是茶叶营销渠道的中点或结点。茶叶店铺和茶叶批发市场只是茶叶渠道的一小部分。

9. 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有名品而无名牌,这是对目前中国茶业说得较多的一句话,也成了许多茶界人士的心病。西湖龙井天下闻名,但有多少消费者能说出某个牌子?没有!比如信阳毛尖的知名度,如果非要套用“品牌”这个词,那最多也只能说生产信阳毛尖所有产品的河南信阳的地域知名度。而作为品牌而言,最根本的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而这个特定地域产品,常常是有众多分散且操守不一的企业在经营,因而难免会出现“劣币”或者“搭便车”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信任关系的建立,从而阻碍品牌的建立。以信阳毛尖为例,信阳市现有茶叶品牌200余个,其中拥有一定生产基地且已注册的品牌50多个 。目前,信阳市没有国内消费者认可的信阳毛尖品牌,也没有让河南消费者认可的信阳毛尖品牌,信阳的原产地标示没有给当地的信阳毛尖更好的发展,反而给假冒伪劣者可乘之机,因为加诸原产地标示的包装可以随意买卖。此时,消费者就无法将信心建立在“信阳毛尖”字面上,无法仅仅根据“信阳毛尖”来完成自己的购买决策。

在混乱的茶叶市场环境下,对那些有思路有实力的茶叶企业是很好的机会,可是那些企业能利用这些机会呢?

就本人的理解而言,中国茶业目前尚处于品牌意识的觉醒阶段。即便要说中国茶业有品牌,那也还是处于非常弱小的阶段。这一局面,是中国茶业目前的软肋。但如果换个角度,未尝不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茶业存在的巨大机会。谁能真正理解品牌并大力度建设品牌,谁就有可能在未来中国茶业赢得有利地位

茶叶品牌建设如何建立新的思考模式?

1. 重新定位品牌内涵,加强品牌营销;

2. 摒弃散茶,专做包装茶

3. 明确目标市场,规划产品系列;

4. 调整市场网络体系,加强网络管理;

5. 加强产品的标准化管理。

10. 如果茶叶没有标准,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标准?

很多消费者整不明白某种茶叶的好坏标准是什么,等级标准是什么。中国茶叶不是没有标准。但在交易与定价中,相关标准很难产生作用,形成实际上的标准缺位。拿名优茶来说,基本都有各自的感观品质标准,但这些定性而不是定量、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晦涩难懂的文字要真正发挥作用,谈何容易!比如,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在购买茶叶时去按照开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评叶底的动作去进行鉴别?又有多少普通消费者能分清楚用来评价不同级别绿茶滋味的“鲜醇”、“清爽”、“醇厚”、“浓醇”与“醇和”?

品茶论道篇8

63000m2顶级茶业盛会联袂营造了一个悠然恬静的意境。品茶赏器话友,共享茶文化之美,同享慢生活之乐。10月12-16日,厦门国际茶博会将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全球茗茶・精品荟萃

茶叶飘香,茶韵悠悠。置身厦门国际茶博会,不仅可以品尝到来自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潮汕单枞、武夷岩茶、祁门红茶、英德红茶、正山小种、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安化黑茶、西湖龙井等国内20多个茶产^的六大茶类,各色茗品;还能品味享誉国际的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尼尔吉里等地高品质红茶、斯里兰卡锡兰红茶,马来西亚大马仓仓储老茶、尼泊尔喜马拉雅高山茶、德国花草茶、台湾的高山乌龙、梨山茶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异国茶品。

包装设计・别具一格

全球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厦门茶叶包装设计展览会,规模达15000m2,包装企业产品争芳斗艳,不仅从外形、材质、造型等各方面入手,更是将多元文化、思想蕴含成内核,搭建茶包装生产商、茶企、茶包装销售商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平台。厦门茶叶包装展以交流展示,新品,订货采购等形式,为中国茶包装产业发展助力,是茶包装行业的顶级年度盛会,传递业内最新资讯,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缤纷茶器・匠心独运

厦门国际茶博会齐聚全球高端茶器,涵盖景德镇陶瓷、德化陶瓷、潮州陶瓷、宜兴紫砂、台湾莺歌陶瓷、台湾柴烧、云南建水紫陶、广西坭兴陶、河南钧窑、汝窑、河北定窑、漆器、石制、竹制等品种齐全的茶具,设计独特、品质精美、琳琅满目,共同在展会上描绘了中国茶具地理图鉴,营造了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殿堂,时尚且典雅,弥漫着茶文化的和美与恬淡。

国际贸易・汇聚商机

厦门国际茶博会引领茶企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道路。来自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德国、日韩、港台等15个国际和地区的海外优质茶企汇聚,国际臻品佳茗荟萃;境内品牌出口茶企云集,以“更高、更强、更美”的姿态带着中国特色茶品走向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丹麦、俄罗斯、波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国,并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至全球各地;台湾茶企活跃于厦门国际茶博会这个国际商贸平台,彰显台湾特色,促进两岸茶文化交流。厦门国际茶博会大力推广茶出口知识,在带领国内更多茶企“走出去”的同时,大力引进境外知名茶企,为境内外茶企打造高效、专业的进出口贸易平台。

品茶论道篇9

“为了克服茶叶受潮发霉的缺点,祖辈受到酿酒的启发,想出了一种像酿酒一样来酿茶的方法,做成了一种酿茶。酿茶不易发霉而且越陈越香。这种酿茶方法历140余年留传了下来。”可惜,这种古方,并没有能够让Gary那个在大山里的家乡摆脱贫穷。

这个世纪初,山里孩子Gary成为了一名微生物学博士,辗转去加拿大与美国进行科研工作。业余时间,他对老家的茶曲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一个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食用的复方益生菌群,该菌群中的一种优势菌,有着只在茶叶中迅速生长的特性。不久,Gary还发现长期饮用益生酿茶,除了茶叶本身所具有的明目、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防癌的作用之外,还具有类似茶树菇和灵芝的作用,特别是有益气止咳、安神止头痛,理气抗脂肪肝、健脾养胃去风湿等功效。

而且,Gary了解到,在发酵茶行业,我国的普洱茶不能通过正常途径出口海外。因为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有很多微生物不可控制,无法通过欧美的食品检疫。目前在海外唐人街喝到的普洱,都是以个人出境随身物品的方式带往国外的。这正是目前国内三大普洱茶商最大的困扰。而Gary目前研究的技术,正是可控发酵的关键环节,如果成功,发酵茶便可出口。

Gary决定改变家乡酿茶技术的命运,改变家乡父老们的命运,也改变他自己的命运。

创新不是思想,而是实践

Gary带着梦想回国,他邀请好友Sunny,一位商学院教授,作为营销顾问。sunny告诉Gary,光是想法不行,得有实践,但是,在产品出来的同时,Gary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的东西想卖给谁?

Gary试做了一些样品,在普洱见到了他仰慕的名师,而且在第三次登门时老师傅同意品鉴他的茶叶。Gary得到的回答是:“这茶不错,可以和我的三年陈茶相提并论”。接下来,整整一年,他辗转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各地,为原料、厂房、工人奔波。

一年后,他注册了Lc公司,拥有三位股东,他任总经理,另外两位合伙人分别负责工厂管理和茶叶批发市场的门店;他还拥有了一个一次性量产100吨成品茶叶的工厂,以及广州和上海某茶叶批发市场的门店各一个。你的产品想卖给谁?

接下来,Gary觉得Lc公司万事俱备,只欠“营销”。但是Gary根本不想回答Sunny关于“东西卖给谁”的问题,他只想找个“促销方法”打开市场。

Lc公司的茶叶采用产于云贵高原的大叶种普洱晒青毛茶为原料,是一种既比普洱黑茶更卫生安全,又比红茶发酵更充分,而且具益生保健功能的全发酵茶。Gary将产品优势归纳为四点:口感出色、发酵剂新配方、安全质量保证和标准化。

和所有技术创新型企业一样,企业主Gary掌握核心技术,他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觉得这个产品好极了,但是,他的茶饼在茶叶市场却无人问津。他很费解,于是向sunny求助。Sunny拒绝和他谈“促销”,只追问一个问题:你的东西想卖给谁?

当Gary再一次和Sunny一起品茶论“道”时,距离最初谈想法的那一天,已经过去近36个月。关于“消费者需要”的问题很快达成一致:安全养生(这是由可控发酵技术支持的利益点)。不过,在目标市场方面,从不同纬度细分市场时,二人分歧不断。

人口统计细分指标方面的分歧:是女性还是男性?是中等收入还是低收入?

需求导向方面的分歧:是美容功效追求者,还是保健功效追求者?

产品知识方面的分歧:是懂普洱的,还是不懂普洱的?

地域细分角度的分歧:在一线(区域辐射力强的城市)、二线市场(消费力较强的地级城市),还是三四线(经济发展迅速的县级市)?

消费场合(购买动机)方面的分歧:是卖给家庭,还是个人?购买后自用还是礼品?

Sunny坚持认为,先要回答“产品卖给谁?”,进而可以回答“产品特点是什么?你为什么要买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了答案,LC公司自然知道如何做。

因为产品注册的问题,LC公司只能注册非普洱,所以Gary算是被迫选择了“益生茶”。可是,LC的股东们觉得这些讨论离题很远,是500强公司才玩的,不想深入。此时,LC遇到了的现金流困境。寻找有意义的差异化

半年后,LC公司的股东只剩Gary一个人愿意再投入,而Gary的钱也是抵押个人资产贷来的。亲历市场后,他总结出茶商们之所以不想代销他的产品,主要是两大原因:第一,茶商们不知道他的东西是什么?第二,茶商们觉得产品没有卖点。不过,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而已。Gary明白了Sunny的建议是有意义的。

但是,公司必须先生存下来,再回答这些问题。2010年9月,他找到了一家专门采购商务礼品的公司,希望年底潜在的采购量可以让LC公司渡过困境。但是连礼品采购公司都不满意现在的产品,他们说产品不够特别。Gary固执地认为,这只是品牌名称或包装的问题,Sunny却不同意,她认为从成本出发,现有外包装如果可以利用,则是最好的办法。

Sunny建议Gary从这个商务礼品公司出发,回答那些问题。虽然LC公司并不明确饮用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发酵茶的养身知识,但是,起码知道购买者与饮用者不是同一个人,前者需要礼品是因为其与众不同,可以表达心意;后者会因为与众不同而阅读说明书中关于功效那一段,通过尝试产品,体味赠送者的心意。

这个机会好极了,因为它突然使关于细分市场的讨论变得那么简单。所以,关键就是定位了。定位的本质是差异化,而最基本的差异化是产品差异化。不过,“可控发酵技术”并不是有意义的差异化,因为对消费者而言,技术完全没有销售力。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包装与产品名称“益生茶”不应该改换。虽然现有包装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是其风格与中国人新年礼物的风格基本吻合。那产品差异化应该体现在哪里?

Sunny从打印机上取过一张纸,在上面画了一颗心。“Gary,一个月之内,做这样大小的心型迷你茶坨,有问题吗?”Gary如获至宝。2011年阳历新年和农历新年,Gary的心型迷你茶坨在实体店和网店都销售一空,商品礼品公司甚至采购了很多传统造型的茶坨。暂时摆脱现金流困境的Gary,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

兔年的春节,Shmny收到一份礼物:一小箱益生茶,里面有八个六边型红黄凤凰祥和图案纸盒,每个纸盒中装着10颗心型迷你绵纸包装茶坨。

心无界,茶有道

心型茶坨事件,让Gary完成了重大的转变。他完全同意Sunny的观点,心型茶坨救得一时之急,救不了一世。虽然LC公司很快进行了原料的多样化,对心型茶坨进行了产品项目的细化。但市场上很快有了类似的产品,有一些包装得更精美,卖更高的价格;有一些则依靠淘宝金冠商家的声誉,以低成本销售一路领先。

摆在LC公司面前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按Sunny的说法,最持久的生命力来自于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可是基于品牌形象的定位不仅是一纸报告,关键是大量的持续的传播投入。作为一家创业公司,LC必需在保证现金流的情况下去做品牌形象的投资。

品茶论道篇10

一、鉴水:讲究“水轻”“茶淡”

陆羽《茶经》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捡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这三种水最为常见,曹雪芹在运用烹茶用水时不多言陆羽的“三水”。而唯独在雨雪上下工夫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雨雪水是“天泉”,是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其汤色清明。香气高雅,滋味鲜爽,自然可贵。况且古代的自然环境比现代好,食用雨雪水更是生活中的常识现象。《红楼梦》中写到了妙玉煎茶用水的情节,她煎茶时非常讲究水质,请看第41回: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特意突出妙玉烹茶是用“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其意当然是为了让妙玉显示自己的高沽和不同流俗。同时也借妙玉表达自己在鉴水上的主张。刘姥姥认为雨水茶“淡”,宝玉则赞雪水烹茶“轻浮无比”。这里的“淡”和“轻”都是品茶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这不但需要味觉上的细腻,而且也需要精神上的契合,否则就不能体会。曹雪芹对水的见解代表着清代文人鉴水的倾向。

二、论器:崇尚古道(以古为美)

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具之美。在传统茶文化里,器与道是相通的,因此,历代的茶人对茶具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写茶具了。妙玉一口气拿出数种并不常见的珍贵茶具,有“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绿玉斗”、“蟠虬整雕竹根的大海”,以及“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晋王恺珍玩”的“ban(左分右瓜)瓟斝”和镌着三个垂珠篆字的“点犀qiao(上乔下皿)”。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谱,我们还找不到一件茶具能与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贾府是国公爷的后代,宝钗是皇商的后代,见识广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论起茶具来,则显得知识贫乏得很。在《红楼梦》中。妙玉究竟给贾宝玉等三人泡了什么茶并没有说,可见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茶而在器。在作者的审美世界里,古就是一种美,用古器就是行古道。这正代表了清代文人对茶具的审美倾向。同时,它也表示着陆羽所创立的“因茶择器”原则到了清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了。

三、择境:注重美感

冯正卿在他的《芥茶笺·茶宜》提出了适宜品茶的十三项条件,如无事,俗务去身,悠闲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两洽;幽坐,心地安逸,环境幽雅;吟诗,激发诗思等。

妙玉可以说是条条具备,四十一回中紧接着贾母饮茶后的着力描写:“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已茶呢……”’于是四人一并边说笑一边饮茶。因为是“知己”,妙玉不惜拿出了珍藏了五年的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水来招待。外边的贾母、刘姥姥等人均不在其列。而且因为刘姥姥的到来。妙玉甚至要打水洗地,还要叫提水的小斯将水放在门外。茶是至清至洁之灵物,当然讲究洁净。但妙玉的“洁”实际上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而这恰恰是清代文人茶文化的最为主要的特征。

四、品茗:追求幽趣(以茶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