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设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7 07:29:28

课设心得体会

课设心得体会篇1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C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C语言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C语言更是毋庸置疑。在上课之前,就经常听同学说,C语言很难学,确实,刚开始听课时觉得老师不知所云。不过,发现对后续内容的预习后,前面的疑团都迎刃而解,这让我对C语言的学习更有信心。

计算机最重要的就是上机操作,自己编写程序,在VisualC++运行,刚开始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分析改正后,终于能够运行了,就觉得特别激动。

课程设计是一个把需求分析、程序编写、程序调试、撰写报告结合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我们缜密的思维和坚持不解的毅力,更磨练了一个队伍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只有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将课程设计的所有环节都顺利的完成。另外程序设计中我们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我们独自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有了一个提高,这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同时这整一个过程,也使我们对程序编写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思想,因为需求分析、程序编写、程序调试、撰写报告这些过程是环环相扣的,绝对不可能独立进行。

课程设计是学习《C程序设计》后对知识的全面测试,刚拿到题目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觉得很复杂,经过和小组成员的讨论,上网查资料,逐个问题逐个击破,问题不再那么复杂。通过课程设计,我发现自己还存在很多知识漏洞,编写程序时,经常会出现低级错误,很多知识点都不熟悉。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学习C语言,以课本为基础,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参考资料,上机操作,我相信我一定能把C语言学好。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二

本学期我们开设了《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课,这两门学科都属于电子电路范畴,与我们的专业也都有联系,且都是理论方面的指示。正所谓“纸上谈兵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习任何知识,仅从理论上去求知,而不去实践、探索是不够的,所以在本学期暨模电、数电刚学完之际,紧接着来一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电子电路的任职,而且还及时、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这两周的课程设计,先不说其他,就天气而言,确实很艰苦。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大部这两周都被高温笼罩着。人在高温下的反应是很迟钝的,简言之,就是很难静坐下来动脑子做事。天气本身炎热,加之机房里又没有电扇、空调,故在上机仿真时,真是艰熬,坐下来才一会会,就全身湿透,但是炎炎烈日挡不住我们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与切实追求,终于做完了课程设计。

在这次课程兼职设计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时,我就弄了很长时间,先是远离不清晰,这直接导致了我无法很顺利地连接电路,然后翻阅了大量书籍,查资料,终于在书中查到了有关章节,并参考,并设计出了三角波、方波转换成正弦波的电路图。但在设计数字频率计时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了。我同样是查阅资料,虽找到了原理框图,但电路图却始终设计不出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用数字是中来代替。在此,我深表遗憾!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巩固了先前学的模电、数电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令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希望今后类似这样课程设计、类似这样的锻炼机会能更多些!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三

学习vb程序已经一个学期了,但是感觉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但是最近几个课时的课程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程序语言设计,并且感觉这是一种乐趣,开始喜欢这门课程了。

然而,我深刻体会到这门课程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也学好的,学习这门课程不仅需要细心严谨的态度,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程序设计中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代码就可以使你的整个的程序无法进行,有时候绞尽脑汁也没能找出错误所在,只好老老实实的从新进行编写工作。所以课程不仅理论性强,实际操作性更强,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很难学好这门课程。我们学习的不仅是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门课程,并且让自理论性和实践性在自身得到充分的发挥,用细心严谨的态度去认识事物,且希望通过这次的实践操作可以让我更好地学习vb程序设计。

CAD/CAM课程设计心得体会四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我国制造业正在广泛的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数控技术的竞争。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机械专业学生的竞争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2周的CAD/CAM综合实训。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通过两周的数控综合实训,使我们更深一步地认识和掌握CAD/CAM软件,并深刻体会到了自动编程软件(mastercam)在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铣削部分。通过学习使我们从理论学习转到了实际生产,同时我们对加工参数的设置有了感性的认识,如下刀位置、下刀方式、进退刀参数以及刀具切削间距的设定等等。

我们加工的零件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十分的耗时间,因为要大量的使用线切割,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我们经历了穿丝、绘图、加工的整个过程,算是初步掌握了一项技能,确实是受益匪浅。

课设心得体会篇2

之所以使用avr单片机作为我们的执行核心,不仅是因为老师说avr现在是社会上应用比较多的单片机,也因为想通过使用avr锻炼自己的c语言编程能力,养成良好的c语言编程风格。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一种锻炼,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完全可以把这个当作基础东西,只有掌握了这些最基础的,才可以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很少有人会一步登天吧。永不言弃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与队友的合作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有彼此都付出,彼此都努力维护才能将作品做的更加完美。而团队合作也是当今社会最提倡的。曾经听过,**之所以最近不受欢迎就是因为欠缺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巧。

电压电流测量装置虽然结束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由于时间的紧缺和许多课业的繁忙,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最起码我们没有放弃,它是我们的骄傲!相信以后我们会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对待我们的学习、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激情永远不会结束,相反,我们会更加努力,努力的去弥补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优点,去充实自己,只有在了解了自己的长短之后,我们会更加珍惜拥有的,更加努力的去完善它,增进它。只有不断的测试自己,挑战自己,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和快乐!tous,happinessequalssuccess!快乐至上,享受过程,而不是结果!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珍惜每一分一秒,学到最多的知识和方法,锻炼自己的能力,这个是我们在实时测量技术试验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以后都将受益匪浅的!

对本学期实验的评价

趣味性强,不仅锻炼能力,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互动学习,将知识融会贯通。老师提出的革新非常的好,认为本学期的实验模式非常实用。但是提议可以申请将课程浓缩,在一定时间内只做这个,只有高度的集中才能作出好的东西。时间的紧缺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希望老师可以为我们知道一下以后的发展方向。如果可以让每个人都有动手焊接以及参与其他的各个流程,有专门的知道就更好了。

电压电流测量的遗憾

如果可以制作出多量程的电压电流测量并且使用更高精度的装置就更好了。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能够达到这个程度,相信也已经可以相当骄傲了!再接再厉!fight!!!

项目成员贡献排序

尹聪软件设计,硬件分析与调试,ppt报告内容设计,论文负责

神祥娜网页设计,ppt报告效果处理,论文负责

危清玉硬件焊接,论文负责

课设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物理教师;学生主体

通过新课改培训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高效的物理教学可以导向正确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师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物理教师授课时既要抓住学生的共同性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更好的做好分层及教学。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动力,进行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这是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和效果,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发挥教师在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中导向作用的思考

在构建物理高效课堂时,教师发挥着导向、控制、激励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问题大多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学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1.物理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物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表现了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师应该重视物理教学的效率。一切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根本测试的标准,学生获得了发展和进步,就说明教学是高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物理教师不但要着眼于具体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并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习意志和学术精神要建立反思和创新的意识。物理教师要关注与教学有关的一切重要变化,不断置疑自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创新改进的可能性。

2.物理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物理教师的教学要在扎实的基本功上发挥自己的特色。吃透教材,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了解学生的特点,思考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特点是否相符。准备好教案,但不应照讲照搬,要根据授课现场进行适当的即兴发挥。

3.物理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构建物理高效课堂,需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是独立、主动、创造学习的能力,不盲从、不依赖,对于学习自觉、自信、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能力。但长期受传统灌输式和应试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淡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情感教学。一个学生对物理教师的喜爱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会把授课当成与学生愉快的交流过程,愿意为学生尽心地备课,并在课堂上有更好的即兴发挥;学生会对物理学习更有兴趣,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有更积极的反应,并敢于向教师提出疑惑问题,教师应以庄重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博学的知识让学生活泼之中不失对教师的尊重,教师的点头、微笑、赞扬都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利于双方的交流。

二.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的实践

1.物理教师让学生认识物理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主动性。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会产生强大、稳定、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兴趣的产生一般来自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好奇心、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用处、物理知识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2.通过学习氛围和直观教具的结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教师要注意学生听课的反映,随时通过设问、提问和生动的语言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使静态、沉闷、被动的学习气氛变得动态、活跃、主动。物理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具,可以使物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加,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讲授动能改变一章时,首先用课件展示保龄球撞击球瓶的场景,然后让学生讨论保龄球动能变化的原因。在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想象、思考和争论,提高他们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3.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实验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直观理解、培养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课物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愉悦和新鲜的体验让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心理

三.其他因素在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1.教学设施的影响。影响物理高效课堂建设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但教学设施对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物理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物理教师使用电子课件,授课过程连贯,教师讲课可以更加投入。但是教学设备对于物理课堂不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学设备只是教课的工具,物理教师应该完善包括板书在内的教学基本功,这是影响物理高效课堂的主要因素之一。

2.课时的限制。高中物理课的课时是固定的。在高中学生要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等重要考试,连续授课会受到影响。为了增加以后的高考复习时间,授课进度加快。这样都会给物理高效课堂建设带来影响。

3.考核方式的影响。物理课堂的授课效果难以考核,难以量化。现在对授课效果的衡量大多是单一的考试方式。这样短期内的授课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反而效果更明显。这就影响了对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评价,有可能偏离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设的正确方向。

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得学生学习自觉、自信、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能力。但长期以来受灌输式教学和应试教学方式的影响,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这需要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立足长远,转变观念,切实把物理高效课堂的建设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课设心得体会篇4

首先,让我的记忆追溯到大二暑假,在老大的指引下(老大劝我学),我接触到Microsoft公司的.NET产品。那个时候我已经学过vc和asp,因为windows程序设计实验的课的关系,接触过vb,但是没有专门去学他,因为习惯了c++里面的class,int,觉得vb的sub,var看着就不是很顺心。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号称“.net是用于创建下一代应用程序的理想而又现实的开发工具”,而且主推c#语言,由于对c语言的一贯好感,我几乎是立刻对他产生了兴趣。我就开始了对c#的学习,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数据交互是很重要的,暑假的时候我把我们这学期的课本数据库系统概论看了一遍。我记得以前用c语言编程的时候,数据是在内存中申请空间,譬如使用数组等等。很耗费内存空间。这个时候就是数据库站出来的时候啦,于是我又装上了sqlserver2000,以前学asp的时候用的是access,那个时候只是照着人家做,理论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

通过一个暑假的学习,基本搞清楚了理论方面的东西,具体怎么用也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为这学期的课程设计打下了铺垫。

来到学校后,随着这学期的数据库课程大赛开始了,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我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不是我会多少,而是我应该具备快速学会东西的能力。遇到什么就学什么。我们有时候很容易被一些专业名词说吓着,包括什么建模,软件工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等。我身边就有很多同学被这些纸老虎所唬住,而没有勇气去接触他们,总是说这个太难了之类的退堂鼓的话,他们低估了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压抑住了他们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都是纸老虎,又不是什么国家科研难题,只是去用一些工具,发明工具是很难,但是用一个工具就容易多了,justdoit!我记得我做这个数据库之前,我们老师说要做好前期分析,我就在网上搜索用什么分析工具好。最后我选择了roseUML建模工具。在此之前,我脑袋里面没有软件建模的思想,什么UML建模对我而言就是一张空白的纸。但是真正接触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什么不懂的上网去搜索,这是一个信息横流的世界,有google,baidu就没有不能解决的知识难题。以及后来的数据库分析的时候用到的powerdesigner也是一样。

开发的时候我想过用什么架构,c/s模式?模式有很多,怎么选择?我就上网搜索现在最流行的架构是什么。结果搜到了MVC架构,就是你啦。我决定用这个架构,不会,没关系,咱学。Justdoit!前期工作准备好后,那么我就得把我暑假学的.net加以实践。这个时候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利用操纵数据库的知识。并且对数据库里面的存储过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经过大概2个多星期的奋斗,我完成了我的数据库课程设计--基于.net数据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并最后非常荣幸的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以及以及新技术应用奖。

课设心得体会篇5

参加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心得体会

海原一中张有余

作为中卫市思政课建设联盟委员会的委员,2020年9月22日,我应要求参加了中卫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联盟成立会议,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结合自身教学,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教育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二、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中国的教育以成长、成才、成人为目标,不仅仅是止步于书面文章的内容学习,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育发展。对现在的青年一代来说,幸福来得过于容易,他们无法想象生活的不易,对待一些来自于父母师长的教育也是嗤之以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在于书面,更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

课设心得体会篇6

一、温故而知新。课程设计发端之始,思绪全无,举步维艰,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的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起圣人之言“温故而知新”,便重拾教材与实验手册,对知识系统而全面进行了梳理,遇到难处先是苦思冥想再向同学请教,终于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领悟诸多平时学习难以理解掌握的较难知识,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思维方式,找到了设计的灵感。

二、思路即出路。当初没有思路,诚如举步维艰,茫茫大地,不见道路。在对理论知识梳理掌握之后,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思路如泉涌,高歌“条条大路通罗马”。顿悟,没有思路便无出路,原来思路即出路。

三、实践出真知。之后,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最终结果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从耳闻以来,便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教条。时至今日,课程设计基本告成,才切身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明晓实践出真知。因为在教材上,数字钟不过是由计数器和译码显码器组合而成,也便不以为然搭建电路图,结果电路出现诸多问题,譬如短路开路,ewb中引脚悬空即为低电平,现实中引脚悬空呈现大电阻特性即高电平,不为则不知,无为则无知,实践出真知。

四、创新求发展。“创新”目前在我国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足见“创新”的举足轻重。而在dvd产品上市之初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原本前景看好的国内市场却使国内dvd生产商无利可图或图的仅 仅蝇头小利,只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用国外专利技术,每台售出总要交付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因此,我们要从小处着手,顺应时展潮流,在课程设计中不忘在小处创

新,未必是创新技术,但凡创新思维亦可,未必成功,只要实现创新思维培育和锻炼即可。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至善至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不从忘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换种思维方式,去恶亦是至善,改错亦为至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

课设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 高职体育课程 学科为中心理念 学生为中心理念 社会为中心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近年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包括中小学体育理论、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大学课程理论建设与改革也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与时俱进地尝试着运用新的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办学的特征进行着积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但由于高职教育定位的模糊,即强调属于大学教育序列,又有和本科教育以及培养目标显著的差异,是继承本科院校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体系进行高职课程设置,还是以基础教育以学生为主的课程理论,或者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所以,使得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课程理论探索、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的改革较为混乱,高职体育课程也难以幸免。高职体育虽然作为高职课程设置当中的必修课,但其课程在高职院校内的地位与改革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本文通过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回顾,结合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即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影响,给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希望为高职体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承了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客观地讲,在特定时期与特定的教育学段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它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但也表现出其课程设置固定、陈旧、不重视个体差异、扼杀创造力等致命弱点。鉴于此,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进行了密集式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表象就是课程设置的调整与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即三大理论。但相对其他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缓慢,尤其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更为滞后,高职体育课程授课内容混乱,高职体育定位不准等突出问题。上世纪末到现在的近十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呈爆发式速度增长,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数量为1215所,而上世纪末全国只有161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高速扩张,并没有使得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加快步伐,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大学本科体育教材,即便是使用一部分高职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竞技项目为主,跑、跳、投依旧是课程的核心,统一课时、统一授课内容、教法落后陈旧、课程缺乏科学性与开放性,很难体现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设置与高职培养目标严重脱离,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被边缘化。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尝试进行改革,根据就业导向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即,不同的专业学生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基础课程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特色,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即,违背了终身体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讲为专业技能服务,忽视了体育技能与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所以,根据以上现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三大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三大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

1.学科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也叫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它形成的历史较为深远,从代表实质主义课程理论的斯宾塞,代表主知主义课程理论的赫尔巴特,到20世纪中期的代表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布鲁纳,这些理论与人物,在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着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的发展。根据对以上课程研究与解读,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理论主要概括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学习、培养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学术人才,成为该学科的研究与应用成员,它不但要求学生要学习该学的知识,并能加以运用与拓展,并能为该学科自身发展服务。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设置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不太重视学生的意愿,以及能不能接受和消化知识。我国本科以上大学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目的是培养应用与研究混合型人才和专业研究型人才。

学科为中心课程理论与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注重基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基本沿用大学本科教材,加之,前苏联教育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很少使用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但思维的惯性与改革的惰性,高职体育课程还是以专为主,注重体育学科教学,即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各式各样的体育动作技术掌握能力和达标水平。田径、武术、球类几乎占了课程时数的全部课时,这样的课程设置内容,体育课教学很容易成为专业体育训练课,人为地割裂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缺乏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忽视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教育的功能。它无疑对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是有利的,但这种专业体育技能,学生需要不需要?学生能不能掌握与运用?学生的需求与社会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不能体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时代性,知识性。

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过于注重体育技术教学,造成课程设置内容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与社会需求,也认为把体育课从整个高职课程体系中孤立起来。

2.学生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世界经济与技术的繁荣与革新,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但最早提出学生为中心论的不是在欧洲,而是美国教育家杜威(J.Dedey),早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以美国教育家为主开始反思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反思的根源来自受教育群体的分化,学生对个体的差异以及对将来自己职业的不同向往,为了满足个体差异与学生的需求,美国教育家给出了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性课程设置的良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最大化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但学生为中心理论指导的课程内容,很长时间内的初衷是为了颠覆学科为中心理论,反对学科为中心理论,只讲求知识,不考虑个体的差异与需求,把知识无条件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必须进行这些知识的学习。但学科为中心理论带来一个极大的实际操作问题,即,学生群体的增大,势必造成学生分化的越细密,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填写了如:高尔夫,橄榄球等项目,但这些项目因师资与经费的问题不能开展,这又极大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增强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体能,开设的举重课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参与。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无疑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内容的影响是积极的,它极大地扭转了只注重知识教学,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等问题,但不讲求高职院校本身的体育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与资金,只谈以学生为中心指导体育课程设置,将给体育课程的实践带来很多难以实现的障碍。

3.社会为中心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社会为中心理论课程理论是指:课程设置的内容要具有社会功能,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主张课程内容应该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自己要从事的行业与职业,它主要是对学科为中心课程理念的批判,认为学生不应该成为知识的奴隶,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适应社会的能力,与解决一些问题的办法。近年来,高职教育课程理念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研究与推广,但由于对该理念解读得不够充分,社会为中心理论理解出现偏差,比如衍生的就业导向理念,或者是职业导向理念,无论是就业导向理念还是职业导向课程理念,都主张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结合,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但这无疑忽视了“健康第一”的体育课程锻炼目标,也进一步矮化了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所以,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影响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其进步的一面,重视学生职业培训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过于强调社会的适应性,为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服务的功能,忽视和矮化了体育课程锻炼的基本功能。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高职体育课程理念应该更新,抛弃和批判学科为中心理念。

(2)应该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需求,但要讲求实践的可操作性。

(3)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2.建议

(1)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研,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找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相结合课程方案,并形成统一的指导方案。

(2)无论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理念,都要以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为基础,不能矮化体育课程在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内的地位与作用。

(3)把学生为中心理念与社会为中心理念进行整合,一方面重视学生的需求,增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坚持锻炼、教育、学生的需求前提下,提出新的课程理念。

(4)规范高职体育教材,把以学科为中心理念指导的教材剔除出来。

(5)在统一体育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构建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这一体系,要能体现锻炼价值、情感教育、社会需求、职业特色四大培养功能。

参考文献:

[1]李玉萍.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分析[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204).

[2]毛振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体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22) 3: 86-92.

[3]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标准[z].2003.

[4]陈寿根,谢斌.“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53- 56.

[5]姜生成. 高职体育“岗位主导”的教学模式探析[J].2008(7):72-73.

[6]顾渊彦.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及体育课程改革动态.在南京市体育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大会上的报告.2002/10/1.

[7]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185-187.

课设心得体会篇8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明确方向

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课堂教学中的“有备”,就是指课前的预设工作。它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备课,更是一种全局的预设和发展着的动态预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一生准备一节课”,就是对全局的预设和发展着的动态预设的体现。如教师上课之前了解学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参加教学研讨等都是预设。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不是为了防止出现生成,而是为了指导课堂中的生成,让课堂中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目的性。教师的预设工作要从原来围绕教师的“教”变为围绕学生的“学”,从原来用教材去教学生变为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如预设学生会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体验,探究问题会有几种答案,练习会出现哪些错误,教学中会有哪些感受……只有这样精心的预设,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教学更具实效。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如课前和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围绕学生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和可能提出的问题选择相应的教学措施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生才会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

例如,教学 “长方体体积”一课时,预设揭示课题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是长方体体积”“怎么求长方体体积”“长方体体积和哪些因素有关”等一系列问题,并预计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探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把这节课小组探究的重点定位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体积和哪些因素有关,关系怎样”等问题上。同时,我根据确定的重点问题,又作了比较详细的分阶段的预设。如学生如果提不出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我应该怎么处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利用学生的探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教师不做点拨,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研究……只有通过这种多维的、多方向性的预设和引导,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精心的预设中,教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团体在课堂中的表现,又不能忽略学生个体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为有效的生成打好基础。

二、巧用生成,得到意外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的精心预设是必需的,但我们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应该充分重视,并巧用这些生成,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往往会出现一些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意外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巧用生成,收获意外的惊喜。同时,教师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习的结果,不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的弊端。其实,课堂教学不急于让学生解决一些题目,而在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时,学生探究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也可以这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长方体表面积=( 长×高+宽×高)×2+长×宽×2 ,因为‘( 长×高+宽×高)×2’求出长方体的侧面积,‘长×宽×2’求出长方体上下底的面积。”对于课堂上的这一生成性资源,可以说这位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其他同学不一样, 但这样的式子在求解某些实际长方体表面积时十分方便,于是我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学生通过讨论研究,不仅验证了这个式子是正确的,而且创造了其他的公式,还探究明白了:长方体前面或后面的面积=长×高,长方体上面或下面的面积=长×宽,长方体左面或右面的面积=宽×高。学生通过这样的研讨,思维敏锐,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三、演绎精彩,使预设与生成融合

实际上,预设与生成并不是相互独立割裂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离开预设,课堂教学将会漫无边际、没有目标;同样,如果忽略生成,课堂教学将会毫无活力,死气沉沉。新课程强调一堂成功的课既需要充分的预设,也需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设心得体会篇9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摘要: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做法,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任务以及主要方法。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一作者简介:钱程东,男,满族,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cdqian@hotmail.com。

0 引言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夯实研究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上有着自身的特点,笔者将从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课程内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角度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1 确立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相关院系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应把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把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提出“加强基础、突出前沿、强化实践、引导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重点提高课程内容的学术水平,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系列课程整体立项的建设模式,统筹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高水平教材并外聘名师授课,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 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2.1 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系列

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授予学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2]。在一级学科下招收并培养研究生,可在更宽的范围内更灵活地选拔人才,满足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要求,有利于改变研究生教育中“只专不博”的不足,这既可提高培养质量,也可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广的学术活动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重在强调拓宽学科建设和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寻求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校[3]。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等特点,将学科凝练成5个专业领域和12个研究方向,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关系见表1[4]。

根据本学科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学院设置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课程并明确设为必修课,各专业领域对应的核心课程见表2。

为确保研究生所修课程成体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学院要求学生在修读课程时必须达到如下要求[4]:一是至少选修1门计算机科学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和1门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以达到知识深度的要求;二是覆盖至少2个专业领域不少于6学分的核心课程,以达到知识宽度的要求。与此同时,为提高硕士生的军事和人文素质,学院还要求每个硕士研究生至少选修1门军事类课程和1门人文类课程,并分别获得至少1个学分。

2.2 分级确定课程类型和内涵

课程分级是国内外许多高校的通行做法,便于区别不同课程的类型和内涵,便于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根据课程类型和内涵设置了4个不同的级别。5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基本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层次的理论或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本学科公共的研究生层次的实验技术课程等;6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专业课程,包括本学科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以及本学科研究生层次难度较大、较专门深入或涉及前沿的课程,或为特定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设置的专门文献阅读、讲座或实验技术课程等;700级课程定义为学科前沿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课程,包括本学科前沿高新技术的理论基础或专业课程等;800级课程定义为高级讲座与研讨课程,包括反映本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的系列讲座类课程等[4]。在5个专业领域中,学院共开设了78门不同级号的课程,其中500级课程20门,600级课程32门,700级课程21门,800级课程5门。表3列出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

可以看出,课程涵盖了专业领域中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前沿研讨课程,课程基础性和难度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

2.3 提高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有助于研究生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包括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学时)应占学生整个学时比例的15%20%。

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课程体系中,除研究生入学入伍教育、军事理论教学与实践、军事技能体能训练、军人素质养成等军事类教学实践活动外,我们还在课内设置了若干门综合实践项目以及按照专业领域专门设置的综合性设计类实验课程。5个专业领域共设置计算机体系结构实验、面向体系结构的软件优化实验、计算机网络协议实现、新型软件开发方法实验、软件测评实验、智能计算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实验、计算机安全技术实验等9门综合性设计类实验课程,要求每个研究生必须完成1个实验课学分。实践表明,通过修习这些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为加强学术交流,我们还提高了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等级和次数要求,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4 瞄准国际前沿,强化教学内容改革

在设置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时,学院要求教师必须时刻跟踪本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把最新成果体现在课程教学中;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跟踪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消化和吸收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力求充分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确保理论内容的基础性、研究性和前沿性。

2.5 引进与自编相结合,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建设上,国内各高校始终坚持“选用+自编”相结合的原则,选用国际公认的优秀原版教材作为课堂教材,同时在学习、分析、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科研实际自编高水平教材,如我们开设的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一直跟踪选用John L. Hennessy和David A. Patterson编著的《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研究方法》,目前已用到第5版。自编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系列教材也被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学校选用,作为相关课程的教材。

同时,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前沿性,我们把与各课程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论文集、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作为教材的拓展和参考资料。

3 课程体系建设效果

3.1 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学院按照一级学科思路加强课程建设,按照专业领域进行课程设置,强化了学科核心课程的地位,同时兼顾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将硕士、博士课程打通,精简了原课程体系中的课程门数,提高了课程学分的含金量,有效地消除了低水平课程和冗余课程。

经过调整建设,我们将硕士研究生修课学分从32学分精简到24学分,并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别作了限制,较好地适应了“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水平研讨课方面,学院通过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聘请国际国内高水平教授参与授课,明显提升了课程的内涵和品质。如软件工程前沿课程是一个800级研讨课程,每年授课教师都会将本领域最新前沿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引入课堂,同时邀请本领域专家一起参与授课和讨论,效果明显。

3.2 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对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课程设置了综合实验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课内综合实验以及选修综合性实验课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进入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入学入伍教育和军事基础素质教育,研究生的军事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鼓励研究生参加本领域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自己的论文和研究成果,鼓励他们和国内外同行进行广泛交流和研讨,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以及出国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3 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把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瞄准国际一流与军事特色相统一的建设目标,我们着重开展了研究型教学和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3小时研究生课程教学单元,使高水平科研人员有时间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主讲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深造,聘请国外高水平教授参与课程授课,近年来,学院每年都会选派510名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要求这些教师在访问学习期间跟踪学习1门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的课程,通过听课比较,促进自身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此外,学院每年会邀请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参与授课和教学研讨,提升了课程整体建设水平。

4 结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课程分级设置,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较好地区分,学生选课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实践环节的加强,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课程内容与国际技术前沿接轨,高水平教授一起参与授课,这些使得课程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课程体系建设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紧密相关,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每所学校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设富有内涵的学科核心课程,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确保课程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文武, 王雪松, 李俭川, 等. 构建我校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6): 10-11.

[2] 黄蓉.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 科技文汇, 2013(4): 11-12.

[3] 张春元, 李俭川. 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 40-46.

课设心得体会篇10

1、反省体育教学目标增强体质还是通过技能学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这个循环、争议了多年的“怪圈”始终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更高一层的目标,那就是“育人”的目标,但是目标是要具体可实施的,空喊口令只是为了避免“怪圈”。从另一面来讲“育人”的目标似乎与教育的目标相重,这使我们很难分清体育目标的特性。王策三教授在《教学论稿》一书中明确指出: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至于在每周几节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身体运动和体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通过对体育课程诸要素的确定,系统地陈述所要设计的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由于体育课程的设计者们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程三大要素的处理不同,所以他们所设计的课程框架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模式。

(1)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下体育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没有疾病,具有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高水平健康状况。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健康,理解身体练习对健康的作用,运用健康知识进行锻炼,并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重视运动的体育课教学是训练而不是教育,而现在体育课堂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教学还要有教育,要求学生懂得每种体育活动的价值、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对某种健康因素起作用的体育活动是什么,因此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进与完善。

(2)运动技能体育课程模式。这种体育课程通过学习、分析、描述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技能,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运动学知识,有意识地控制人体运动,获得运动技巧,理解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运动技能原理及其运动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从哪里开始学,能够锻炼到哪S,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甚至能够制作运动处方,也是我们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使得体育教师有了多种选择,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课程的育人功能没能够联系起来,教师课堂教学没能全面把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重视其它体育课程类型的价值,多元的体育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