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08 03:50:36

孝心得体会

孝心得体会篇1

百善孝为先。孝是什么?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一

“天下无双,孝子黄香”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更是每一个孩子应当做到的。这不,这个暑假我家每天午餐的锅碗我承担了,给妈妈分担家务。

"左擦擦,右擦擦......”我一边哼着自编的小调儿,一边勤快地洗着碗儿。总之,我对洗碗这种小菜一碟的事情是充满兴趣的。不信,你瞧我这般架势:左手拿碗,右手抓着抹布,有模有样地洗着。可没想到是,我在中途遇到了一只“拦路虎”:小花碗和我开玩笑,调皮地从我手里溜到了水池里,自个儿跳起了“水上迪斯科”。我生气了,表情由晴转阴,皱起眉头,毫不客气地拿起油油的小花碗,对它气呼呼地说:“你不仁我也不义!"也许它害怕我了,便不再也不敢调皮地玩滑滑梯了。

接下来,我就得接受妈妈的检查了。原本我还以为可以得到一枚“洗碗勋章”。可妈妈的话如同晴天霹雳:“哦,这个米粒儿是怎么回事?”我一下“囧”了,脸瞬间像魔术般红成了大苹果。我立刻拿起碗重新洗,这次,我比刚刚认真了许多,因为我想得到妈妈的认可。

“哦,我终于再次洗完了!”我长舒了一口气,转过身去刚想叫妈妈,却只见妈妈倚在在厨房门旁,欣慰地看着我,给了我一个爱的拥抱。

“百善孝为先”让我们用语言、用行动从小事情做起,向父母传递一份爱,表达一份孝心。

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二

什么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小时候,不懂事的我总是埋怨爸爸妈妈不陪我玩,每天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后来,我去妈妈的公司里玩,看见妈妈搬那么重的货物,我才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每天都这么辛苦,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事。

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总要帮妈妈做一些事。要吃饭的时候,帮妈妈拿碗筷、盛饭;在吃完饭的时候,收拾一下碗筷,洗洗碗;回家之后,扫扫地。但是,妈妈好像还是那么累,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妈妈为什么还会这么累,终于在妈妈给妹妹收拾衣服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原来妈妈根本不需要我么们做什么,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其实就可以减轻妈妈的很多负担。于是,我渐渐习惯了整理好自己的书桌,起床之后整理一下床铺;这样,我就经常看到妈妈的笑容,我和妈妈就都会很高兴

其实这就是孝,这些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替父母分担一下呢?许多学生拿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买零食买玩具;宁愿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也不愿意去多看两本书,多写几个字。我记得我看过一期《变形记》,里面有一个15岁的初中生女孩,打架、斗殴、一晚上能进派出所3次,买一双鞋要几万元,伤透了父母的心。难道这样子就是孝了吗?不是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祖先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

朋友们,时光易逝,让我们珍惜现在的时光,来孝敬父母、长辈吧!

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三

我的姥姥、姥爷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退休了,应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可是还有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需要他们照顾。

每逢周日,我就和妈妈去姥姥家,今天却和往日不同,我看见一位干瘦的老太太坐在沙发上正在看戏曲频道。我悄悄地问妈妈:“这是谁呀?”妈妈说:“快喊老姥姥,这是姥爷的妈妈,我的奶奶。”“老姥姥好。”老姥姥突然把我抱起来,使劲亲我一大口。我都愣了。原来老姥姥得了小脑萎缩,有时做事情不能自控。怪不得这次到姥姥家之前妈妈告诉我要听话,别瞎跑。

吃饭的时候,老姥姥爱喝酒,一喝就多,喝多了就又说又闹,甚至还打人。好不容易消停了睡觉了,结果她把烟头不知扔哪,起火了。满屋都是烟,姥姥、姥爷冲进屋,扑灭了火,床垫烧了个锅盖大的窟窿。姥姥又重新絮棉花,缝补好。

老姥姥情绪不稳定,不知哪句话就逗得她笑个不停,一笑就会尿裤子。姥姥就给她换上新裤子,再把尿湿的洗了。

我姥姥、姥爷真有耐心呀!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老姥姥回天津去了。姥姥的爸爸又从农村来了。他行动不方便,不能蹲着解大便。姥爷给他做了一个立式马桶,可以坐着解。当他解完大便,姥爷就把下面的小桶抽出,倒掉。姥姥按时给他吃药,还做可口的饭菜。

我一定要向姥姥、姥爷孝敬老姥姥、老姥爷一样孝敬爸爸、妈妈。

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四

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大了。当我在感慨我渐渐长高的身躯时,我不经意看到了弯曲的脊梁,那经受不住时间的脊梁,在秒针的滴答声中,在水的流动中,在唠叨的话语中,甚至在我们视而不见的瞳孔中,它渐渐地弯曲了。它到底还是没有我想象中永远那么直,那么健康。

那是我慈祥的、可爱的姥姥的脊梁啊!

从阔步走,到小步走,再到弯腰走,从稳健的步伐到不安全的小碎步,经过了多少时间折磨。可人老了,思路混浊了,记忆不清了,却时时不忘对我们的叮咛,时时不忘为我们加衣、倒水、盖被,那份对我们的爱,时间摧不垮,风吹不倒,雨淋不湿,火熔不化,多么伟大的爱!

看着姥姥弯曲的脊梁,听着她缓缓的脚步,感受着那一下一下沉稳的心跳,我的心在一点一点溶化,溶化进姥姥无比温柔的心,无比疼爱子女的情感,虽然有几句略带怨意的责怪,但还是表现出了那无垠的爱的绿洲!

姥姥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那可以成河的汗水和对不懂事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无比的宽容和忍让,我们就算是付出毕生的精力,一辈子也难以报答,何况我们还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姥姥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那样的多,那一道道刻在脸上的深深的皱纹可以见证,那双长满茧的手可以见证,这经历过时间磨炼的一切,都可以见证!

为了我们,姥姥操劳了那么多,她把年轻健康的心给操累了,把皮肤光滑的手操粗了,把精力旺盛的大脑操疲了,难怪姥姥还没过八十就老得这样快,都是因为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啊!

真是辛苦了姥姥,为了我们这一群孩子!她老人家就是希望我们能考一所好大学为家人争气。或许我能做的只有上好学,回来尽孝心啊!可我现在都那么大了,却一点都没有孝!对不起,姥姥,我在这之前没有好好孝敬您,我真的怕哪一天突然看不见您,看不见您那慈祥的脸,所以我正在努力啊,姥姥,对不起,请允许我为了能孝敬您,尽力而为!

有关孝的心得体会作文五

“我们众里寻你,爱是唯一指引。”十一月九日,CCTV1播出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一位位传承着中华孝道的少年让我收获颇多。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家庭不幸但又不向命运屈服的黄凤。

黄凤六岁时,父亲在干活时从楼上摔了下来,高位截肢,母亲离家出走生活一下子变得毫无希望,但她对生活不低头,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当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十二岁那年,她推着躺在铁床上的爸爸,踏上了为父亲求医的漫漫征途。可天不遂人愿,他们父女来到了上海,走访了好几家医院,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连连摇手,没有一点办法。父亲实在不忍心,便说:“回去吧!”但黄凤却倔强地说:“我不,这是能治好你的唯一希望,我不能放弃!”……

这句话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颤,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瑶瑶快来帮我刷一下碗,我还要洗衣服呢!”妈妈对正在玩游戏的我说。我撅起了小嘴,扭过头去:“我才不要呢,我还要和小伙伴玩呢!”“诶——”妈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又继续洗衣服。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是多么的不懂事啊,也不知道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我们众里寻你,爱是唯一指引。”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在大家的一声声祝福中落下了帷幕。相信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播出之后,一定会有更多人以他们学习。因为,他们的孝心不光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感动了天和地!

孝心得体会篇2

一、针对四种精神,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郭孝义同志所体现的四种精神是中孝仁爱,大德大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亲民爱民、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清正廉洁这四种精神。针对以上四种精神,自己深刻反思,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习意识还不强。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可是由于自己本身存在一些惰性思想,因此学习意识很不强烈。

2、工作有时存在马虎现象。有时手头业务工作较多时,自己在工作上就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比如说,文件较对不够仔细,或是领导交办的工作由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导制自己手忙脚乱。

3、只会埋头干,缺乏灵性。工作上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需要动脑筋,有灵性,勤钻研,善思考。如果只一味的埋头若干,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而自己在这方面就存在不足。

二、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1、加强学习,为更好的开展工作打基础。在工作之余,要深入学习领会好单位组织大家学习的各种会议精神,方针政策,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动向,以便于提高自己的结合素质,创造性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

2、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不能大意。由其在较对文件上一定要仔细,因为文件的发出不仅代表个人,更重要的是代表整个民政的形象。所以今后要彻底改掉工作上大意,马虎的现象,要既保质又保量的完成工作任务,让领导放心。

孝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佛教  《盂兰盆经》  孝道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传统的孝道思想仍然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种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中国宗教思想的宝藏,为中国传统孝的思想提供更多的、有益的理论补充。佛教中“孝”的合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重新树立新的孝道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浅析佛教经典孝经《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一、 当今社会孝道观念的变化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封建宗法制度盛行,家族和家庭对社会和个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族长和父权往往分别是家族和家庭的中心。由于社会的封闭和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个人往往对家族和家庭有很深的依赖。但是,在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里,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日趋开放,人们有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不再是无法冲破家族和家庭束缚的孤独的人。因此,家族和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消失,家庭本位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人们传统的孝道观也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随着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两代人思想的隔阂加深,甚至出现了沟通的障碍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孝”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具体表现为:1.不再笃信家长的权威。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孩子知识的获得不再是简单的通过家族或家庭的言传身教而往往是通过社会来获得。家长对孩子知识的权威性有所下降,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家长在孩子生活中的地位,由此,造成了孩子对家长的质疑,甚至不尊重。2.社会流动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隔代和多代家庭的结构出现了瓦解,夫妻二人世界的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由隔代或多代一起共同生活发展到夫妻和孩子一起生活,这直接影响了孝的观念和意识的传统。 

在全球化大潮的推动下,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孝道观。西方具有与东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古希腊罗马时期,幸福论者将个人的快乐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德行论者强调普遍的理性、知识和禁欲。因此,不论是德行论者还是幸福论者对于所谓的“孝道”都是十分淡漠的。中世纪的西方社会以信仰取代感情,以神性取代人性,在一个以上帝为核心的社会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孝道受到无情的压抑。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在虚假 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掩饰下,往往孝的观念淡薄。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西方的同时,西方的一些观念也在影响着中国。 

二、《盂兰盆经》中的佛教孝的思想 

1.孝与众生、大众的教化。在《盂兰盆经》中充分体现了大众的力量,如《佛说盂兰盆经》中说:“时佛敕十方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当须十方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在这里它借助了六合众僧的形式突出了广大众人在宣扬孝道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里,可以通过借助全体群众的力量来宣扬孝的思想,提倡孝的风气。风气的提倡和孝道的宣扬离不开教育,佛教很注重教化的作用,佛经本身就是教化的工具,《盂兰盆经》是佛在祗陀太子的花园中为大家讲解的。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宣传孝的手段很多。但关键并不在于各种手段和如何宣扬,关键在于孝的思想是否能够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孝的提倡本身就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既联系了我们日常百姓的小家,又联系了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家。

2.孝与人性、敬畏心。在《盂兰盆经》中并没有回避人本性中自私的一面,通过目连尊者母亲的行为突出表现了人性的自私。目连尊者母亲得到食物时“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揣食”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的吝啬不舍、只为自己、自私的本性。而得到的报应是“食未人 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佛教中强调因果循环和因果报应,正是目连尊者母亲种下的吝啬的“因”,从而导致了恶报的“果”。佛教正是利用人们对地狱的恐怖,使人产生敬畏心,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灵的目的,使人能够尽心行孝。在当今社会中,虽然我们大力提倡孝的风气,进行孝的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对不孝恶行的惩罚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足以震撼人的心灵。 

孝观念的建立,是在孝的风气提倡之上的。而风气的提倡往往是利用人本性中善的一面,挖掘人善的本性,往往是从如何抑制人恶的一面开始的,而恶的抑制不是简单的说教可以达到的。因此,佛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地狱来惩罚人们的种种恶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理性地面对不孝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化、法律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惩罚体系。 

3.孝行与孝心。佛教经典中在宣扬孝行的同时,更注重孝心,强调行和心的统一。中国佛教孝道认为,不仅要以“敬”报答父母恩,而且要 以“德”报答父母恩,更重要的是要以“道”报答父母恩,只有理、行同修,才能达到真正的大孝。并提出父母去世时“三年心丧,临丧宜哀”的主张,以显示告诫佛徒不忘世情、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盂兰盆经》中也间接反映了这一思想,在该经中目连尊者并不只是在行为上祭拜过世的父母,而是从内心里牵挂着已经过世的父母,通过佛祖的指点,最终解救生在饿鬼中的亡母。 

在当代青年中,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逐渐形式化,子女往往只是从物质生活上关心老人,忽视了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老人更需要得到的是子女和晚辈的“精神赡养”,也就是子女除了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外,还要从内心和精神上关心父母,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缺乏的。 

“精神赡养”应该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重视的孝道核心思想。孝行和孝心二者真正的统一,才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真正孝道。 

4.孝与身心的和谐。佛教追求脱离现实的苦海,追求永恒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追求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通过自己帮助众生带来更多的快乐,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一点从《盂兰盆经》中可以体会得到,如“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事 自然”。这是讲有孝心的儿女们,为了报答父母恩情,发心供养大德高僧,使现生已经去世的父母以及六亲眷属,都能够解脱痛苦,自然快乐。孝道本身作为一种善的行为,使别人获得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和身心的愉悦。

孝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孝道 现状 调查研究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人们越来越重物质,轻感情,孝道意识淡薄[1]。当代大学生被公认为有涵养、有素质的一代年轻人,而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他们在践行孝道方面也出现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现象违背了中华传统的孝道,败坏了社会道德风气[2]。

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是知感恩、懂博爱的重要体现。只有懂得了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才有可能处理好其他社会关系。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现状开展研究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大学生践行孝道的具体现状并融合当前最新政策编制而成,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问卷包括5个项目:A.孝道的认识;B.实践孝道;C.孝道对择友、家庭的影响;D.家风与孝道;E.社会风气对孝道的影响。

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随机发放,分别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学院三所大学随机抽取样本作为研究的被试者,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纸质问卷600份,共有效回收591份问卷,回收率98.64%。并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现状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总体状况比较乐观、对践行孝道态度认真、整体思想积极向上。结果显示,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子女在践行孝道方面做得均比较好,无优劣之分,这应该归功于我国目前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相同的结论同样适合于男生与女生的对照分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对照分析。然而在实践孝道细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仍需改进与提高。

1.对父母关心情况存在的问题。孝道贵在实践,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爱不应该只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而要真正做出来、注重细节、实践到位。对“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多少”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65%的同学“非常清楚”,大多数同学仅是“部分清楚”;随着我们的父母年龄越来越大,父母真的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关心他们的身体,这也是当今社会互惠理念的体现,我们已经在父母爱的滋润下长大,而“羊跪乳,鸦反哺”,如今的我们应该对父母心存感恩,这也是新孝道的内涵。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一些人的心情趋于浮躁,追求利益最大化,淡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得亲人间都不念旧恩,子女不懂得真正关心体贴父母。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对父母的恩情于不顾并且不回报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真爱从道义上、身体上及心灵上来自于父母,这需要子女报答。

2.与父母沟通不到位。现代社会的新孝道讲究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能够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需求,经常看望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而当代大学生在“如果你认为父母说的不对,你会怎样”的调查中,仅有28.74%的学生会“与父母耐心交换自己的意见”,22.83%的学生会“接受父母的观点”,49.91%的学生选择“沉默”,4.52%的学生选择“顶撞”,这种结果说明当代大学生仍然不能够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

3.当代大学生对践行孝道预期值的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目前践行孝道的情况并不很满意,正如73.89%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待父母“一般”或“做得不够”。虽然这个结果似乎显示出大部分父母没有得到子女“很好”的对待,有一定的悲观性。然而,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希望自己能更好地对待父母,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得足够好。所以这个结果带有的乐观性更大:一方面学生认为自己尽孝未达到极致,那么就有提高践行孝道标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说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对自己践行孝道的要求较高。

三、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现状的成因分析

1.当代家庭代际伦理危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伦理性危机,伦理性危机的根源来自于家庭婚姻伦理和代际伦理的失范,而家庭代际伦理的失范是当代代际关系伦理比较突出的现象[3]。“代沟”问题就是现代年轻人与我们的父辈间最常见的代际危机。一个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历和所处的时代。而我们的阅历与父母的不尽相同,正如在孝道意识淡薄原因分析时,31.94%的同学选择了C项“传统孝道与现代家庭理念相悖”,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新时代,种种不同使我们的思想观念不可能时时刻刻与父母的相同。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而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会“与父母耐心交换自己的意见”,更多的学生选择“沉默”(49.91%),选择不当的方式会深化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加剧代际危机。

2.学校教育缺乏孝道教育。我国学生往往很重视在学校受到的教育,然而,现有的教育体制恰恰缺乏有效的孝道教育。在孝道意识淡薄原因分析时,38.27%的同学选择了E项“我国现代教育缺乏孝的教育”。现有的教育体制忽略了学生道德包括孝道的教育,以至于培养出一些高分低德的学生,不懂得尽孝,不懂得感恩。同时,学校在选拔人才时只注重学生应试能力,使得我国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为了适应选拔制度也忽略了践行孝道。

3.社会因素。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人置良心与道德不顾,堂而皇之地采取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利益,忽视伦理道德。这种风气使大学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过于利己主义,连亲情也贴有金钱、利益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我国未明确规定不履行孝道义务的应如何依法制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制,使得虐待老人的不孝子得不到应有惩罚。这种社会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当代大学生践行孝道的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朱静辉.当代中国家庭代际伦理危机与价值重建[A].中州学刊,2013(12):107-112.

孝心得体会篇5

10年的耕耘,10年的坚守,滨小立足民情,结合校情,开展活动,深入实践,把孝心教育打造成滨湖区AAA特色项目,于2014年被评为无锡市少先队活动品牌项目。滨小着力于把孝心教育打造成一个文化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孝心思想,通过场的势能约束孝的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孝心生成,通过场的影响形成孝心品质。

一、营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生态基础

校园生态是物质文化的范畴,良好的孝心教育的生态环境具有感染力,并给人一种美感和归宿感。

1.环境熏陶,打造生态氛围

我们组织全校师生,搜集古今中外的孝心典范,进行有机的筛选,通过橱窗、板报、电子显示屏、红领巾电视、手抄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造势。我们将评比产生的校园“亲亲小孝星”布置成学校的孝心墙,在校园的宣传橱窗里布置“亲亲孝心栏”,将孝心教育资料汇总,编印成《亲亲孝心报》。孝心坛、孝心墙、孝心橱窗、孝心电子触摸屏、午间播放的校歌《孝顺的娃娃顶呱呱》等,都让学生身处在浓郁的体现孝心文化的环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育人向孝。

2.课题引领,奠定生态基础

“小学孝心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学校在2004年申报的一个部级课题。我们将特色创建的立足点定位于“孝心―爱的回报”,把它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大力加强孝心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孝心氛围,使学校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3.课程开发,完善生态系统

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及家长,集思广益,确定了近三十个主题,例如低年级的“让我试一试”“懂你”等,中年级的“菜篮子的爱”“让我照顾你一回”“善意的谎言”等,高年级的“我爱听妈妈的唠叨”“消除代沟”等,编印出我们的校本教材《孝心》教材。我们将孝心教育新编儿歌、新三字经以及从学生中搜集来的一些日常孝心做法整理编改,并添上生动的插图,印刷成校本《孝心行为手册》分发到全校学生手中,作为日常的孝心导行依据。

二、塑造孝心教育文化场的内涵品质

我们就把“孝心教育”扎根于传统与现代的土壤,使它更具价值;我们把孝心教育扎根于学校百年办学思想之中,使它更具内涵。

1.活动生成,丰富文化场内涵

三月孝心节是滨小传统节日,无锡日报也刊登了《这些年,他们年年都过孝心节》的专题报道。我们提倡星期日、老人节、父母生日为“孝敬日”,将孝心落实到行动上,提倡学生自己的生日为“敬母日”,并要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和长辈一块吃一顿团圆饭,倾听长一次长谈;尽自己所能帮长辈实现一个愿望;为长辈整理一本相册,讲一个爱老敬老的故事;与同学合作创作孝心宣传标语,编写孝敬歌;积极参与学校“孝心敬父母”征文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开展 “孝心活动大家搞”系列活动,如“孝心故事大家讲”“孝心歌曲大家唱”“孝心主题大家画”“孝心剧大家演”“亲亲孝星大家评”等活动,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孝心思想,践行孝心做法。

2.家校联系,提升文化场品质

我们还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宣传发动,开展“孝心教育大家谈”活动、孝心教育讲座、孝心亲子活动,这样家校联动,多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孝心教育,在学校、家庭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走进社会,辐射文化场范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孝,关心他人更是“孝”的一种升华!我们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敬老院,走进空巢老人家中,寻找身边需要照顾的人,让他们把这份爱延续到他人身上。我们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童心映晚霞,孝心暖夕阳”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案例,获滨湖区德育工作创新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升华孝心教育文化场的价值追求

我们的孝心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大力支持。2015年,滨湖区青少年show文化节之“‘孝’动心弦,蒙以养正”活动在滨小举行。《江南晚报》《滨湖通讯》《滨湖教育》《无锡日报》等媒体也作了相关专题报道。《阿福聊斋》的小主播也走进了我们的孝心教育。

然而,我们也在不断思考怎样才能升华孝心教育文化场的价值追求。我们觉得下阶段孝心教育必须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向历史延伸,一头是向现实、社区延伸。我们设想探寻百年来我校师生中的感人的孝心典范和事迹,将其编成校本教材,同时要成立校史室,在校史室中开辟孝心一块内容,让孝心教育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

孝心得体会篇6

为什么历代先哲与帝王如此看重这个孝字?历史上的孝字怎么能够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孔子认为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没有哪种德行比孝更重要。《孝经·开宗明义章》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圣治章》云:“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唐玄宗也认为,孝是所有道德的根源,他在御注《孝经》序中说:“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意思是君臣士庶,各有孝道,品行根源,未有不同。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指出:孝“则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皆得统摄于其中矣”。如此看来,孝正是处于道德之纲的位置,于道德教化中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中国上古传说时代就有“五教”道德观。《尚书·舜典》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尚书正义》解释:五“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提出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道德要求。在“五教”中,并未强调“子孝”的优先地位,反而让“父义母慈”在前。现代也有人提出“先父慈后子孝”的观点。那么到底是“父慈”在先,还是“子孝”在先呢?我的回答是子孝在先。首先,就道德发生而言,孝观念起源于原始时代,与祖先崇拜关系密切。《礼记·祭统》曰:“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周易·萃》“王假有庙,致孝享也”,致孝就是让祖宗享受宗庙祭祀。这些都说明孝的起源与宗庙祭祀和神明上帝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甲骨文金文中的孝字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孝字,写作等,这是个象形字,意为“搀扶老人”。相反,甲骨文、金文中却找不到慈字。据此,可以说孝的起源要比“慈”字更为古老。

孝之所以能成为其他道德的基础,原因就在于孝的天理基础与逻辑前提。孝的理由来源于天或者自然。动物界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人类母慈子孝的行为。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记:“慈乌: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增广贤文》概括动物界的这种遗传行为:“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孝是一种来自生物遗传的人类天性。古人或许就是从自然界的这类现象中获得了某种启示。孝的理由也来源于“天”或神灵。《礼记·祭统》曰:“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先民从古老的传统中延续了这种习惯,又从思考中得到了行为合理性的认识。从逻辑上说,人的身体,有骨肉也有灵魂,骨肉由父母所生,灵魂则来源于上天。人之所以要孝敬父母,原因来源于人伦班辈,老天爷先创造了父母,后创造了自己。父兄因其长而尊,子弟因其幼而卑。一个父母的子女之间,年幼的要服从年长的,反之,年长的要爱护年幼的,这个道理来自天理:兄长、大姐天生比你早,这就是理由。这是天道,而非人意。这就是孝道的逻辑前提。

春秋时代,晏子提出了“十义”道德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晏子论“礼”的一段话:“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礼运》把晏子这一思想概括为“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义”是对“五教”的补充和完善。

相对于“十义”中的其他道德原则,孝的形成时间最早,且有一定的自发性。一个人出生之后,其父母基于动物本能,对其慈爱;也会基于业已形成的观念,对其进行孝的教育;在生活中,也会引导他们进行孝的实践。神灵信仰、祖先崇拜、酋长权力、家长地位等,一个有上下等级的社会,构成了孕育或助推孝形成的大环境。当生活圈中孝成为主流观念时,就为孩童孝观念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教化和熏陶着孩童,促生了孝观念。等到孩童长大成人,自己也为人父母,懂得父母抚养孩子的艰难,会更加懂得孝敬老人的道理。因为有领悟,所以有自觉。

孝是什么?我们能看到一种物质的孝。父母、祖父母去世,子女后代身上穿着白色“孝服”,臂上佩戴写有“孝”字的黑纱,这些作为一种仪式的标志,被称作孝。然而,真正的孝是行为,而非物质。《礼记·祭统》曰:“是故孝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孝子侍奉父母双亲有三条原则:父母在世时要赡养,去世后要服丧,服丧完了之后还要祭祀。这些是孝子应有的行为。因此,孝的基本精神就是赡养,就是善待双亲。

一些传统的制度也为孝做了安排。人与人之间,要论班辈的大小和年龄的长幼。家庭中,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兄弟姐妹,都要有称呼,而称呼的关键要素是班辈。有称呼就是所谓的“有礼貌”。称谓的核心就是班辈和长幼。人从小就在父母和家庭中学得了一个规则,那就是尊敬和服从长辈,尊敬和服从长者。一旦步入社会,他就自然而然地会按照这个规则行事。在长期的孝实践中,人最终会形成一种习惯,进而培养一个观念,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首先检讨自己;当别人与自己发生利害冲突时,首先让着别人。也就是说,一旦有了这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规矩,一切人伦、人际关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中国古代的道德学说,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儒家。孔子提出了仁、义、忠、信、孝、悌等多层次的道德规范。仁是孔子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明确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理论。孟子特别重视“义”,把义提升到与仁对等的地位。董仲舒将儒家道德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自西汉后,中国社会就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

仁是儒家最高道德范畴,孔孟思想都可以用“仁学”来概括。从表面上看,仁与孝同为儒家道德范畴,地位平等,并行不悖。但是,只要稍作研究,就会发现仁、孝之间的关联。仁就是因敬爱祖先而敬爱别人,而敬爱祖先本身就是孝。作为道德范畴,孝为仁之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发现了隐藏在仁孝背后的因果关系:宗法社会,家国同构,国与家相连,家有姓,国也有姓,国模拟家而建,在家为父子,在国为君臣。家庭的血缘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父子之爱、兄弟之情是一切社会伦理情感的源泉。在家有孝心,在外必有爱心。孔子发现了仁与孝的共同点:爱。《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刘泽民《孔子以孝释仁析》一文对这种因果关系进行了总结:“很明显,照他说来,孝道是仁道的源初起点;孝心是仁心的实际开端;亲子之爱是爱人之心的当然基础。孝与仁一体圆融;孝是仁的本始,仁是孝的扩延。”

义是儒家道德中又一个重要范畴。什么是义?《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说文》:“宜,所安也,从一之下一之上,所省声。”依容庚先生解释:宜,“金文象置肉于且上之形,疑与俎为一字”,宜俎互训,“俎,肉几也”,置肉于几,就有“安放适宜”之意。这个本义演变为后世“义”德。义,是指“公正”“正义”,又指正确的方式和手段。从表面上看,义与孝似无关联,实则不然。首先,义与孝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义是指一般的善性,孝是指具体的善举。其次,儒家认为以义事亲为大孝,自身不义不可能尽孝。《孟子·离娄下》:“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再次,孝与义冲突时,孝要服从义。《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有行不义,子即应劝谏;父母不听,则要伺机再谏,谕父母以道。说白了,就是既要顺从父母,又要坚持正义。谏的那种委婉规劝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义的既正又宜的精髓。

董仲舒的“五常”除了仁、义外,还有礼、智、信。礼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儒家尤其重视礼。礼有“文”“本”二义。所谓“文”是指洒扫应对、拱手作揖等一整套具体的仪式、礼节,是礼的外在形式。所谓“本”是指礼的基本精神,也就是道理,这是礼的内在特质。礼与孝似乎无关,实有牵连。礼与孝也具有同源关系。如前所述,孝是宗庙祭祀和祖先崇拜的产物。礼也与祭祀神灵有关。《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正是在“奉神”这一点上,礼与孝是同源的。礼是各种秩序的总括,孝道则是秩序中的一个。礼作为仪,是秩序,是行为模式,要把人塑造成一定的“有礼”之人,孝就是第一步。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礼是多,孝是一。礼作为理,是天理,而孝道则是最基本的天理。通过孝,达到以一致多的效果。

智是“五常”之一。孔子认为智即“知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荀子·正名》:“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意思是说,当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相吻合,方可为“智”。用现在的话说,作为“知人”的智,就是善解人意、换位思考;作为“知有所合”的智,就是能把握事态、料事如神。如何培养这种智德?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智与德、与体是相对的,智是知识,主要是指书本上的科学文化知识。智的获得,主要靠个人读书和教师传授。而在古代,读书是少数人的特权,多数人并不读书。智的培养主要靠实践,也就是做具体的事。作为孩童,不可能专门为智做事,而是为孝敬父母而做事。替父亲砍柴,而知晓砍柴的辛苦;替母亲烧饭,而懂得烧饭的辛苦;跟着父亲打猎,自然就懂得野兽的习性,会把握或指挥狩猎;学着兄长种田,同样会懂得农作物的知识,掌握稼穑的本领。古代的孩童,正是在孝的实践中,培养了智德。即便是读书,也是先行孝道,再明事理,间接地也修养了智德。

“五常”的最后一德是信。金文中已有“信”。最早的信是指人在祭祀时对上天和祖先言语诚实。《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虽可以诚释信,但诚与信有别。《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是心存善念、真实无妄、表里如一;信是不仅有善心,而且有义举,信是遵守诺言,履行约定,言行一致,故有“诚于中,行于外”之说。信的重点在于行为,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与孝有了共同之处。如前所述,孝是行为,一部《孝经》简直就是一部行动指南,所以孝常与行相连,有“孝行”的概念。孝不是单纯的想法,也不是空头的许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个用孝道精神训练出来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付诸行动,而不是花言巧语。更为重要的是,勤于做事的人,就不会有讨巧的习惯。因此,可以说孝行有利于培养人的诚实而信用的品质。

孝心得体会篇7

“孝”为何也?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孝”字是“老”与“子”的结合――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字,由上而下看为老子抱孙子,由下而上看乃儿子背老子,因此说,“孝”是老子与儿子间不变的情愫,是对亲情最好的诠释。

“孝”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原点,是中国千百年不变的优良传统。“孝”对一个人、对国家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就倡导“以孝治天下”。在外地上学半年,我对“孝”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孝”字最根本的意义是孝敬父母。父母是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的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牺牲自己大半辈子的精力来照顾我们的人。我想,除了父母之外,再不会有别的人会这般的对待我们。倘若你对他们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那你在社会上还会对谁感恩?又如何立足这个和谐社会呢?

重庆的天气阴晴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阴雨绵绵。我在来重庆上军校之前一直生活在北方,很少遭遇这种天气,加上自身抵抗力不强,生了几场小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备受打击。尤其是精神上,一个人身在异乡,没有亲人照顾,看病时挂号打针都只能独自一人。在清冷的医院大厅,我窝在大衣里,泪流满面,心里念得是家里的父母。《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如今我没有保护好我的身体,使它遭受疾病的折磨,怎么能对得起父母呢?倘若我这次的病痛蔓延成今后的病根,待到父母年老,我又如何照顾他们呢?每想到这里,我都会有无尽的悲伤,盼望自己的身体能早日康复,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把身体保护好、锻炼好,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于父母。

军校中时常要进行军事训练,例如战术、射击、体能锻炼等。初到军营、从未经历过这些的我经常遭遇瓶颈――第一次射击,第一次穿着干净的校服在泥泞的地上滚来滚去,第一次围着操场整整跑了7圈……说实话,刚开始我真地坚持不下来。看着自己杠枪时留在肩膀上的印痕,望着脸盆里满是泥巴的衣服,摸着脚底磨出的水泡,我想过退缩,在宿舍里流过眼泪。直到新训结束、进行考核前我给家里打电话,告诉父母我一切安好、他们不用担心时,我才突然意识到:我的父亲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有了父母的激励,我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后来的考核中,我顺利达标了。虽然我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没有给父母丢脸,至少也证明了他们十八年来对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他们的女儿不是个娇生惯养、怕苦畏难的孩子,而是一名越挫越勇的合格军人。

出门在外,什么都要靠自己。以前在家衣服脏了,可以丢给母亲洗;想吃水果了,可以张口向母亲要;买东西,可以花父母的钱,完全没有什么钱的概念。现在,在军校中,衣服要自己洗,生活必需品要自己掏钱买,买的贵了,钱超支了,羞于向家里要钱,只好缩衣节食,盼着下月津贴的发放,生活的确可谓“艰辛”。离开了父母的保护,才知道生活的不易啊!看来,人要长大,只有自己经历了,才可体会到生活的本质啊!

想想自己在军校的半年生活,它很美好,但总会想在家时父母对自己的细心呵护,而自己在家却显得顽皮,做得不够好。我怀念在家的感觉,心中不由地也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感。半年的时光让我懂了很多,看来自己真地长大了,会渐渐理解父母、体谅父母的苦心了。

一个人心中时常念着父母、牵挂着父母,这不就是一种孝吗?表达孝的方式有千万种,在我看来,物质上的孝只是浮在表面的孝,而真正的孝是让父母由衷地感到幸福,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最大的孝。要知道父母不在乎你拥有多少财富,他们在乎的是你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的是否如意,在意的是你离开他们后能否独立地面对社会。父母想的永远比儿女深,考虑的永远比儿女远,这也凸显出父母的伟大之处,而我们的孝心也是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希望可以令他们觉得这孩子有出息、没白养,可以使他们安心地安度晚年。因此,我们在外面就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刻苦学习,做人真诚,做事踏实,向高看,向远望,向深钻,向美赞。

孝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孝行教育;困境;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85-03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正确与不良的思想观念纷纷涌入,形成了本土思想与外来观念的激烈交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时期,在这种思想意识的角力中受到的影响最大,甚至出现思想混乱、道德模糊等现象。“孝”这一自古以来的基本道德要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孝道危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孝行教育,意义重大。

一、“孝”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孝行,它既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情操,也包含实践方面的行为。孝行教育就是培养孝的品德,促进孝的行为,它是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整体。孝行教育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就在于“孝”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品德和行为,对于现代社会不可或缺。

就个人而言,孝是善之始、德之本,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的基础。中国历来注重孝,“百善孝为先”[1]104、“夫孝,德之本也”[2]4,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在中国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代社会,孝作为善之始、德之本的基本意义,也丝毫没有改变。具体而言,孝是一种私德,一种家庭美德;善是一种公德,一种社会美德。公德源于私德,“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3]9,由私德扩展升华即可成为公德。从根本上讲,社会关系只是家庭关系的放大。由对父母的孝向他人延伸,形成善德,便是私德发展成社会公德的过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是这种由家庭内的孝发展成为社会关系上的“善”的鲜活写照。所以,孝是善的前提,是个人品德的基础。

就社会而言,首先,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起点和支撑。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安宁稳定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具有的一种富于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社会和谐为根本追求的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趋荣避耻,本质就是要导人向善,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尽管“八荣八耻”没有直接提到孝,但其本质上是内在良好品德的外在体现,而孝是善之始、德之本,是良善的个人品德的基础,也是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支撑。因此,孝也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起点和支撑。

其次,孝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孝才可致善,以善方能致和。孝是善的前提,善是和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而社会的和谐必须包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内容。民主需要尊重他人,敬爱他人,法治的本质则是一种“善”治,只有坚守良善之心,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以孝致善,以善致和,才能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方面做到公平正义;诚信需要敬人如敬长,友爱需要爱人如爱亲,实现相互之间的友爱;安定需要安居乐业,有序需要老有所养,只有奉行良善之心,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9,才能达到社会的安定有序。由此可知,只有以孝致善,心怀善念,才能实现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总之,和谐社会需要以孝和善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孝是善的基石,善衍生于孝;善是和的灵魂,和脱胎于善。拓展家庭之孝,方能达道德之善,始能致社会之和。

二、当今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困境

尽管孝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社会的孝行状况却令人担忧。纵观当代中国,亲情日益淡漠,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受到挑战,感恩意识、责任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啃老、傍老、欺老甚至虐老等问题屡见不鲜。2005年,黑龙江人大代表翟玉等对全国农村进行孝道现状普查,结果显示,53%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5]92。孝行状况堪忧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银潮”的冲击,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老龄人总数为3 300万,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 000万[6]29。孝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全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但迄今为止,政府和高校都没有采取妥善的应对措施,孝行教育也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陷入了一种急需而缺位的尴尬境地。

理论方面,没有对孝行教育的政策支持,使得孝行教育没有进入课堂,也没有明确的孝行教育内容和教材。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认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材中,仅用了约300字的篇幅简单介绍了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于孝行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孝在思想道德中的基础地位严重不对等。实际上,脱离了孝,思想道德修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也就丧失了根基。与此同时,孝因其产生于古代社会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使得当前孝行教育的内容难以界定。当前有关孝的著作,也多是论述孝文化的历史演变而简略述及当代价值。至于孝行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则尚处空白阶段。政策支持的缺位和著作、教材编写上的空白造就了高校孝行理论教育的困境。这种困境直接导致孝行教育无法进入课堂、进入头脑、进入生活,也使得孝的观念不能内化为孝心、孝德、孝道、孝行,以致出现孝道危机。

实践方面,孝行教育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孝的观念和行为得不到足够的社会认同,加剧了孝道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孝行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完善和强化的过程。近年来,高校学生欺瞒、剥削父母,钟情于物质追求而不顾父母感受,沉湎于网络世界而漠视父母艰辛的状况时有报道。很多高校学生视父母的关怀为理所当然,甚至产生厌烦、反叛,乃至平常不愿意跟父母谈话或者联系。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问卷调查就显示,该校大概有15%的学生“没事就不给家里打电话”[7]101;某些高校学生在学校与其他同学攀比的过程中认为父母没出息、没文化、没品位甚至产生嫌弃情绪,更有甚者,仅仅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某些要求不能满足就与父母争吵,乃至打骂父母。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正确确立。正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当今社会是“权利与义务断裂的社会,今天的社会是‘孝心颠倒的社会’”[7]295。

三、大学生孝行教育需要科学界定“孝”的内涵

重“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传统的“孝”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文化体系,内容包罗甚广。尽管其中有不少落后甚至愚昧的东西,但也不乏仍然合理值得传承甚至发扬的地方。因此,孝行教育首先需要科学界定孝的内涵,秉承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吸收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的同时对之进行创新与发展。

就孝而言,其内容可以从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在个人与家庭方面,孝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命的保护,即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身体上的损伤对父母而言是精神上的重大打击,是不能承受之伤。所以,珍惜和热爱生命,是现代社会的孝所应有的内涵。在家庭方面,敬养双亲是孝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它包括物质上对父母的养和精神上对父母的敬爱。养是最基本的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保证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是养的基本要求。精神上的敬爱,则更为重要。孔子就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8也就是说,发自内心的“敬”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是孝最本质的要求。

在社会与国家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将孝由家庭关系向社会关系延伸而形成儒家道德体系的过程,给当代孝行理论教育内容的确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孝不应局限于个人和家庭方面,而需要由个人和家庭向社会、向国家延伸,由私德的孝向公德的善的层面发展,形成以孝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如:由孝入礼,孝行教育的礼是将孝“移于长”而形成的礼,是包含晚辈尊重长辈不可或缺的礼节和礼貌,并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和温恭守礼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礼。延孝为仁,孝行教育的仁是由敬爱父母延伸到敬爱他人的仁,是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合乎情理的道德要求,并与中华民族乐群贵和的民族意识和仁厚朴实的传统美德相适应的仁。移孝为忠,孝行教育的忠是将爱家、爱父母扩大到爱国的忠,是蕴含着对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坚决维护,对自我道德的坚守,并与中华民族忠恕爱国的民族精神和坚贞不屈的传统美德相协调的忠。

四、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实现途径

大学孝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实行方面,既要靠高校的努力,也依赖于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更少不了政府的规划部署和统筹安排。

政策支持是基础。孝行教育面临的教与行的双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通知和意见。但是,国家在德育方面的要求,始终存在政治性理想信念教育有余而基础性道德教育不足的弊端,大学生教育中应具有的有关基本道德素质的教育的重要性被忽视。对孝行教育,国家尚未制定具体的政策,甚至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孝行教育都鲜有提及。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行教育已经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紧急问题。对孝行教育给予政策支持,是当今社会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自己的职能,认真研究,妥善规划,提出具体有效的政策,为孝行教育建立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这是推动大学生孝行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教育是主体。高校是大学生孝行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孝行教育的成败。据华南师范大学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统计,有50%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跟父母的沟通频率发生了变化,可见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观念,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9]39。就课程设置而言,高校应当将孝行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充实和丰富孝文化的内容,开设专门的孝行教育、孝文化教育选修课等。在教材编写方面,高校应当加紧编写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孝行教育专门教材。教学方法上,由于孝行教育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更具实践性,所以需要在实际的孝行教育中“变空洞说教式教育为情理交融式教育”[10]128,适应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孝行教育,切实提高孝行教育质量和效益,推动孝德的内化和孝行的外显。

舆论引导是支撑。舆论反映人民的心声和社会的风气,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舆论的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工具的宣传引导功能,大力倡导孝行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孝行教育,塑造与大学生孝行教育相辅相成的舆论氛围。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文艺、出版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将弘扬孝行教育作为传统舆论的主旋律之一。要主动占领和开发网络等舆论新阵地,全面加强网络建设,使弘扬孝心、孝德、孝行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旋律之一,将网络打造成开展孝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拓展大学生孝行教育的渠道、方式和空间,充分利用与孝相关的各种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中秋节、清明节等宣传孝德、孝行。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多举行弘扬孝行教育的孝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孝行教育,还要利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孝行教育服务和产品,充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孝德,实践孝行。

平台搭建是载体。孝行实践是孝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孝行教育的意义只有在孝行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孝行实践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样,孝行实践平台的搭建就极其重要。就高校而言,高校要完善校园孝行教育活动设施,搭建好大学生孝行教育和孝行活动的载体,寓孝行教育于孝行实践之中。通过充分发挥校、院学生会,党团支部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将高校学生党团支部打造成孝行教育和实践的坚强堡垒。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管理,充分发挥社团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支持和鼓励各种大学生孝行社团如孝行协会等的组织建立,为大学生的孝行教育、孝行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和实施载体;通过大力发动和经常组织如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孝行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的切实可行的孝行实践机制,以保证大学生孝行教育和孝行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果。与此同时,社会是孝行实践进行的场所。党政各机关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组织等,也应当给大学生孝行实践提供平台,给予支持。

考核奖励是保障。孝行教育考核评价是实现孝行教育目标的必要保证,是对大学生孝行教育成果的评价和验收。高校应当将大学生孝行表现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纳入学期考核、学年考核的范围,作为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考核机制的建设上,应当以孝行教育的目标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孝行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结合课堂学习、家庭评价和社会表现,综合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争取做到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考评和总结性考评相结合,教师鉴定、同学鉴定、家长鉴定和自我鉴定相结合。对于表现突出的孝行典范,政府、社会、高校应给予表彰奖励,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发挥示范作用。在孝行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孝行典范,在对孝行典范的奖励中推广孝行教育,形成考核奖励与孝行教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大学生孝行教育的长效机制。

孝行教育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的需要;更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切实推进大学生孝行教育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的内心,是当前高校教育中一项需要积极面对、深入研究、认真实施的历史性任务。

参考文献:

[1][清]王永彬.围炉夜话[M].肖克强,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2]孔丘.孝经[M].李艳,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3][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王学典,编.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4]黄文娟,许海杰.孟子[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9.

[5]刘敏.高校德育应重视“孝”德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

[6]陶斯嘉.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建设[D].无锡:江南大学,2011.

[7]李桂梅.中西家庭伦理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8]论语[M].刘琦,评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9]华南师范大学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课题组.关于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变迁的调查报告――以广州地区在读大学生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0(6).

[10]隋晶.试论中国传统孝道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

孝心得体会篇9

《孝经》即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孝文化的古代名著。它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根基,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并对人们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等等。

传承并发展中国的孝文化,本文以何为“孝”、如何“孝”、“孝”之用为线索,重新研读《孝经》中的经典名句,希望对我们今日的社会与家庭养老、敬老有所启示。

何为“孝”

《孝经》中回答了“孝”是什么、“孝”源于哪里、“孝”通达哪里,三个大本大源的问题。

“孝”是什么?

孝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德之本”。孝道源于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产生的根源;在人类的行为中,没有比孝道更重大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孝是第一自然法则,第一道德法则,第一行为法则。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应将“孝”作为道德修行、生命实践的第一课目。

“孝”源于哪里?

孝“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孝的情感,从年幼相依父母双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的尊重与爱敬。

如此观之,孝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是儿女对父母血亲之爱的感知、尊重、回报,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恒久、坚固的情感。由此生发出的伦理道德是人性的根本体现。

“孝”通达哪里?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如此看来,孝是人类最重大的生命实践活动,这个实践达到了极至,即可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不仅能够感知父母之心,而且可以感知天下人之心,感知神明和上天之心。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即参天、参地、参己、参人。那么,如何“参”呢?一切都从“孝”开始,因为它即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人类自然朴素的情感。只有能够回归人之天性、人之根本的道德才是真的道德。

如何“孝”

《孝经》中关于如何“孝”的问题,包括“生前”与“死后”两个阶段,这里主要论述“生前”如何“尽孝”。概言之,就是要做到“安其心、敬其居、养其乐、忧其病”。

重在一个“安”字。

“生则亲安之。”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

父母步入晚年,内心中核心的诉求,唯有一个“安”字。身安、心安、神安;安身、安心、安神。之于现代社会,让父母双亲感受到“安”。第一,要有良好的保障。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经济保障、财产保障等等。第二,要有良好的照料。包括身与心的照料,贯穿老人从生活能完全自理、到半自理、以及完全不能自理整个生命历程之中。第三,要有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物质产品,丰富、精致化老年人每一天的生活。

居则敬、养则乐、病则忧。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

以“安”为统领,在父母双亲在世时,“孝”体现在父母的起居家住、饮食生活、疾病照料等各个方面。“孝”首先是发自内心中的一种情感,情为先,才能达到孝的目的。这个情,体现在:以恭敬之心对待老人的起居家住;以愉悦之心对待老人的饮食生活;以忧虑之心对待老人的身体病痛。现代社会,科技产品高度发达,但对于老年人的事业,根本出发点还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传递。“安”、“敬”、“爱”、“乐”、“忧”,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孝之情、孝之礼、孝之道,对自己的父母如此,对天下人的父母亦如此。

孝的实践在于敬天下人。

“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

让天下的父母都得到“尊敬”与“爱护”;敬爱一个人,使与之相关的千万人感到高兴愉快,这就是君子对“孝”的实践。爱天下人的父母,同时使天下父母的儿女得到安心、放心、悦心,这也是当今社会推行孝道的实践意义所在。每个儿女心中都有“孝心”,但迫于现实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压力,“行孝”必然要借助国家、社会、机构、市场的力量才能如愿;而作为现代养老机构,“为天下儿女分忧、为天下父母尽孝”,正是其存在的缘由与归宿所在。

“孝”之用

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孝”道,将之视为“众德之首”。因为孝是修身之本、齐家之本、治国之本、平天下之本。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是讲: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是讲: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以孝治天下。”是讲: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

孝心得体会篇10

孝道教育学生教育环境孝,作为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够重视,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会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屡见不鲜。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人囗老龄化的加剧,一对年轻夫妻至少要赡养两对父母,后辈对长辈奉行孝道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他们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责任感缺失。因此,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这既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和神圣权利,更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内容。

一、注重校园环境,营造孝道教育氛围

花岘子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校园内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孝道”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孝道”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创办、学习园地布置、手抄报编辑、普通话比赛等活动形式,让“孝”的气息渗透到每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二、采用多种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谛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儿子背着老子。从这里不难看出,只有上下两代融为一体,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时刻想着孝顺老人,时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于此,我利用班会,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孝文化,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布置课外作业:利用信息课查阅孝道及论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为我所用。综合每一位同学的资料,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一致同意把“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们的孝道观,并将极具普世价值的“敬亲、奉养”作为我们行孝道的关键。因为孝的基本含义就是“善事父母”,奉养就是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给。子女幼小时受到父母的抚育,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有赡养、扶助和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社会责任。对于赡养父母仅仅有养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赡养的过程中体现出“敬亲”,即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语文教学,自然渗透孝道教育

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传统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觉的、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新课程改革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纯粹讲孝道文化的课文也不少。如七年级课文《散步》,以散步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为凝聚亲情的纽带,表现一个家庭中各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体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又如,《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些优美的短文,让我们体会到家庭之爱,体会到了这种感情的美好和圣洁,让我们明白了责任,懂得了感恩和无私的报答。这样能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写作教学中,我也从不忽视孝道文化。学了有关孝道的课文,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关孝道的文题,让学生去发现并积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情,从而能更深切地感悟亲情,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对父母的热爱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时,我让学生走出课堂,搜集当今社会上那些行孝与忤逆的人与事,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在正反对照中明了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为写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写在纸上,关键要付诸行动。为此,还要多渠道,多形式去体验,去实践。

四、瞄准特殊节日,组织开展孝敬活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原先并不是非常强调的传统节日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中国人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表达感情的时候还是比较内敛的,平时很少会把爱爸爸、爱妈妈的话挂在嘴边。那么,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比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重阳”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敬老、爱老的活动。“教师”节可以让学生开展感谢老师的活动。也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学生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书写祝福和感恩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为班主任,当这些节日即将来临时,我会通过班级日记的渠道,或者利用学校午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关节日的宣传和提醒。使学生们能充分利用节日,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感谢之情。

五、实施家校联系,促进学生孝道教育

为了给学生传递孝敬信息,树立良好榜样,当我们听到有的山区孩子老人得病时,一方面组织老师亲自去看望,带去师生的爱心捐款,还给因照料老人耽误学业的学生补课辅导,让他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温暖,更高更深层感悟到孝顺和孝敬的真正含义。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师会抽空前去吊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时,对孩子进行精神安慰和经济帮助。学校助学金许可范围内特别照顾弱势群体,让他们懂得孝敬不是单方付出,而是全社会爱的互换与真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