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事迹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16 15:32:09

读书人事迹材料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1

××*好学,这在永昌寺社区是出了名的;“学者型领导”是××市公路管理局的同事对××*的总体评价。是好学改变了他的命运,是好学使他跳出了“农门”,是好学使他从一名普通的职员提拔为副局长,是好学使他和他的爱人更多了一份默契,是好学填埋了他与女儿之间的代沟,是好学使他紧凑的工薪家庭充满着学习的气氛,实践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之古训。

“广泛地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水平。”

××*在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道:“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地学习,先后参加了路桥、统计、政治教育等学历教育和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业务类学习,但正是因为这种广泛地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水平......”

1957年出生在乡村的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父母省吃俭用,还是非常支持子女的学习,然而高中毕业后,却赶上了上山下乡。在农村磨练几年后,考入了江西省交通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可以赚钱养活自己后,他节省下每一分钱,甚至连给自己添一件新衣服、买一双新鞋都不舍得,他将节省的每一分钱都用来买书,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用他的话说“自己没有到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现在多学一点,也算是一种弥补,将来也就不后悔了。”

参加工作后,他从没有放弃过学习、没有间断过学习,八十年代中期,他结合实际工作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并于第三年获得了统计专业大专文凭,这对资料的分析、管理非常有用,对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之后,他继续报考了江西师范大学的自学考试,并于第四年获得了政治教育本科学历,这对于他后来从事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他还参加了各种业务知识学习,自参加工作以来参加的各类业务培训100余次,约750多小时,先后通过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以及普法类专业考试,获取了十余种资格证书,他学习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学以及公路工程等等。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的××*已经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并被提拔为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在业务上,他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在管理上,具有良好的宏观驾驭能力。

“在他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第二学历学习,大大增强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现在工作起来能得心应手!”

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他不忘帮助同事和下属加强学习。记得在任萍乡公路分局设计室主任时,他极大地鼓励同事和下属加强学习,并出台了相关的学习奖励制度和措施,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设计室的整体学习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学习实惠的谢则刚说:“以前刘主任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政策,在他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第二学历学习,大大增强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现在工作起来能得心应手!”

提任萍乡市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后,××*分管了许多工作,按理说工作忙了、应酬多了,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可是,好学的他从不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放弃学习。令人佩服地是他特别能挤时间,每次进入他的办公室,看到最多的是他在电脑前查资料、看书。按一般的情况,像他这样的大忙人,没有多少时间来琢磨我们自己编辑的《萍乡公路信息》,可他却做到了,几乎每一期都一字不漏地看过后,有时找到编辑,指出里面存在的不足或是一个细小的失误。他的这种学习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同时也感染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鞭策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断学习。一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兴奋地说:“以前不太爱学习的我,跟在刘副局长身边后,压力很大,如果不学习,肯定跟不上刘副局长的步伐,迟早要被淘汰,还是好好学习吧!”

正是因为××*的好学,促使他紧紧跟上了时展的步伐;正是因为××*的好学,感染和鞭策着他身边的人不断学习。

“学习,使我们一家交融在一起!”

在单位,××*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在家里,××*是一位随和的丈夫,是一位慈爱的爸爸。在丈夫的影响下,在爸爸的熏陶下,全家人都爱上了读书,培根告诉我们:“书是治俗、治愚的良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天长地久,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全家人的“品味”自然也就高了;与人交往,更懂得了宽容,更懂得用爱心去善待别人;面对生活,能用艺术的眼光,去享受读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去看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他们的家庭生活充满温馨、和谐,充满朝气与活力。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工作生活已经够忙了,多享受生活,哪还有时间学习,还是抓紧时间打牌、看没完没了的电视剧、网上游戏、麻将算了。可是,对于××*一家来说,读书才是真正地享受生活。说来大家可能不相信,××*不会打牌、玩麻将,家里甚至连麻将都没有。××*的业余爱好主要是买书、读书和藏书,在不大的居室内,他们专设了一间书房,藏书500余册,古今中外、文史通鉴、科普技术应有尽有。“我们家没有什么宝石钻戒,唯一值钱的就是这一房书。”孩子的妈妈打趣地说。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2

一、 题型轨迹:材料为主,适当调节,显示变化

材料作文是四大作文形式(材料、话题、全命题、半命题)之一,就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来说,也是主要题型,常考常新,经久不衰。这种写作是在读的基础上生成的,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多用材料,且精挑细选,努力开发材料资源。但是材料虽多虽好,也不能一成不变。命题者深谙其中的奥秘,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适当变换命题形式,于是形成了如下题型轨迹:

2006年:材料数词“三”2007年:材料“母语”2008年:材料“擦肩而过”+命题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2010年:材料“幻想”2011年:全命题“旧书”。

据此可知,6年之中,狭义典型的材料作文竟有3次,占50%;广义的材料作文达4次,约占67%。除此之外,有一次半命题,一次全命题,没有任何导语。四大作文形式中,只有话题作文没有出现。这一轨迹告诉我们:一是材料作文占据主导地位,堪称“龙头”,引领湖北卷作文命题形式。二是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偶尔露出峥嵘,既起着微调作用,又可以避免押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科学实用,考查意义十分明显。

因此,我们在复习作文时,要始终关注各类材料的价值和启示,特别是新材料的涌现。要做有心人,打有准备之仗。

二、 标题轨迹:自拟为主,收放有度,全面衡量

湖北省近6年的高考作文中,有3年要求考生“自拟标题”,即2006年、2007年、2010年。这3年是标准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的标题应该来自于材料,并受其主题、范围、对象限制,或理解感悟所得,或提炼要义生成,或挑选词句拿来。其他3年分别是:导语+命题、半命题、全命题。于是,形成这样的标题轨迹:

2006年:“自拟标题”2007年:“自拟标题”2008年:材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2010年:“自拟标题”2011年:全命题“旧书”。

这样的题目轨迹给我们3点启示:一是“自拟标题”为主,重点突出,这是因以材料作文为主所致。考生要先读材料,在理解材料主要意思的基础上,才能拟制一个简明扼要、富有灵性、易思易写的好标题来。二是有放有收,时而把命题权交给考生,时而直接命题,时而又命一半留一半。六年四变化,收放各不同。三是从题目命制的角度来全面衡量考生阅读、概括、挑选、构思等多种能力,从而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命题的权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们在作文复习中,要结合高考题目,经常利用相关材料,进行“自拟标题”的强化训练。总结命题规律,掌握命题技巧,为考场上“自拟标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 角度轨迹:正面为主,反面配合,客观公正

无论是作文命题还是写作表达,都存在角度问题。角度就是立足点,也即正面指向还是反面意向。大千世界,事物纷繁,本来面目客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全靠命题者拿来巧妙地剪裁运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他们深知,考生们还没有跨进社会的大门,他们的世界观虽已基本形成但仍有可塑的余地。于是,湖北省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总是以正面内容为主,指引考生把握社会本质,认清时代主流。

2006年:材料“三”的词语(所列全部是正面的)2007年:材料“母语”(全部是对母语的肯定,正面的)2008年:导语材料“擦肩而过”(正反兼容)2009年:半命题“站在 的门口”(空白处可填反面内容,如“错误”“失败”等)2010年:材料“幻想”(全是肯定“幻想”的意义,正面的)2011年:命题“旧书”(正面、反面均可)。

从以上命题角度的轨迹来看,这6道文题中,明显表现为正面取向的有2006年、2007年、2010年3次,含有正反内容的是2008年1次,2009年、2011年没有倾向,正反兼收。这样命题,正面为主,反面次之,既符合现实生活主流,又与时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引导考生进取向上。考生们通过写作实践,可以正本清源,正确地看待事物和问题,科学地解决各种矛盾,命题和考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要尽可能地从正面去思考,把握时代的脉搏。

四、 对象轨迹:自己为主,点面结合,虚实并呈

无论作文命题是何种形式,总要涉及对象这一主体。即使标题是一个“早”字,也告诉我们这是以“时间”为对象。有的材料作文涉及对象比较多,这些对象往往存在于材料之中,但主要对象应该只有一个,是材料中的“点”,其他对象再多也只是“面”;有的通过命题者精心巧设,是“幻想的世界”,这也是对象,是虚拟的或将来有可能诞生的对象,也就是说,人、事、物、景都可以成为命题和写作的对象。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涉及的对象轨迹如下:

2006年:数词“三”(如“三省吾身”中的“吾”是对象)2007年:“母语”(以汉语为对象)2008年:“你”(考生自己为对象)2009年:隐含其中的“我”(谁站在门口,主要是以自己为对象)2010年:“人类”(以人类为对象,当然也包括自己)2011年:“旧书”(以“书”为对象)。

根据以上轨迹可知,对象在题目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对象较多,材料作文往往如此。如2008年所供材料,其中的对象有“你”、大树、流浪狗、别人、盲人、小贩等,但处处都有“你”的存在,所以“你”是主要对象,是“点”,其他对象都是“面”。二是对象只有一个。如2011年“旧书”,最好涉及某一种或某一本“旧书”,写其对自己曾经产生过的良好或不良影响。这样写起来比较集中,扣题也极为紧密。三是虚幻对象,是命题者虚设的。想象世界、童话王国、寓言故事中的对象几乎都是虚拟的。如2010年所供材料“幻想”,考生以此为媒介,进入了色彩斑斓、奇妙无穷的虚幻世界。可见,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对象轨迹十分清楚,多少有差异,虚实各不同,但重点还是以“自己”为主。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无论是单项练习还是综合实战,都要把“自己”放进去,始终不要忘了“自己”。

五、 内容轨迹:情理为主,人事兼顾,今昔并举

作文命题内容与考生表达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命题,也只有这样,才是切题的表达。高考作文命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有可能引起社会争议。作文命题又不同于政治、历史,不能仅喊政治口号,也不能光下历史结论。文学性、综合性要强,有利于激发考生的真情实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启发他们的灵感。一道好的作文命题,既有明显的内容倾向,又有考生写作的触发点和兴奋点。湖北省近6年高考作文命题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其内容轨迹如下:

2006年:社会、人生、文化、哲理(联想、感悟、思考)2007年:文化、发展、竞争、交汇(感受、学习、运用)2008年:自然、他人、自己(联想、思考)2009年:门口(经历、感情、议论、想象)2010年:理想、愿望、现实、生命、快乐(理解、体会、想象)2011年:旧书(自己、他人、过去、现实、未来)。

这一内容轨迹告诉我们,作文命题指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仅以2011年“旧书”为例,就浓缩了自己、他人、过去、现实、未来、阅读、写作、影响等众多方面。命题一出,任何人都没有猜到,任何人都有话可写,可表达的内容非常宽泛。同时,又让我们明显感到,情感和哲理是贯穿高考作文命题轨迹的主旋律,是重点。凡是抒情真挚、言理深厚的文章,往往容易获得高分。

因此,我们在高考作文复习时,要多从情感和哲理上加强训练。说真话、抒真情、言真理、表真意,以真情感人,以真理服人,从而获得高分。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3

1 修养品德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情怀、志趣的真实反映。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其笔下的文字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苏轼在谈为文之道时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他认为文章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写好的,而气质则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孟子善于修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文天祥因有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佳句;范仲淹因有忧国忧民的博怀,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在艰苦的岁月,展望未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才会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可见,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的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内涵。

1)学科渗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等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2)开展“读好书、看好影视”活动。教师要讲清“好”的标准,并向学生推荐品位高、思想性强的书籍和影视片,读(观)后,通过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出专刊等形式强化效果。

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要以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他们。

4)利用假日组织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 增加阅历

增加阅历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说明增加阅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司马迁周游天下,广交豪俊,因此他的文章奔放洒脱,很有特质。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他的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广游山川,从而了解了我国江河分布情况,写下了不朽名篇《水经注》。

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一切人、事,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生活经验,丰富内心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3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体验、内心感受和写作素材,而没有语言材料,这好比要建一座大厦,光有图纸而没有砖石一样。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上下一番工夫。

3.1 材料来源

1)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2)群众语言,包括口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3)报刊、影视、网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透视社会的窗口。4)课外文学作品。每册课本都有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一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篇目和书籍。

3.2 积累途径

1)教室后黑板开设“语言选粹”园地,布置全班学生收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并按学号顺序由学生每周换一次。2)课上交流名人事迹。事先就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去搜集,定时堂上交流。3)每人准备一个语言材料积累本,随时收集好的语句、语段、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正反面典型材料及各种有关知识,够一定数量后,按不同内容分类,编好目录,整理成册,方便以后阅读。4)多读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都说明了多读多背对于写作的益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指定的语段、篇目,还要号召学生背诵课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意随笔到。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4

关键词:文件检验 签名笔迹的特殊性 鉴定方法

一、签名笔迹具有特殊性

就汉字的签名而言,字数少是其一大特色。国人的汉字签名,除少数民族同胞的姓名在音译汉后字数相对较多外,一般签名字数在四个以内,尤其以二、三个字占到很大比例,显而易见,字数少,特征量少,重复再现率低,无言语性特征,本身反映书写人书写习惯的信息量有限或者不够充分。这些客观因素无疑增添了签名笔迹鉴定的难度。不过签名又有自己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人们在最初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学写自己的名字,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写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签名的熟练程度也随之增强。还有的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和审美,刻意研究、设计自己名字的写法,从而形成了特的签名造型。伴随着这种不自觉的强化训练,自己的姓名写法逐渐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储存在大脑里,一旦有外界的刺激,就通过手部的肌肉,表达在书写客体上。因此一个人的签名较其书写的一般文字来讲,有更强的稳定性。这为签名笔迹的检验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科学依据。

二、签名笔迹鉴定的步骤和方法

(一)鉴定人要详细了解案情,加深对案件的宏观了解。签名案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特指性强,其性质不外乎两种,即非假即真。但作为特定的笔迹,它不是一个偶然孤立的现象,它与作案人所采用的手段、书写工具及其自身的条件、作案动机之间势必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深入了解案情,综合作案人的年龄、知识背景、职业甚至作案的动机、手段等,有助于特征价值的综合评断,便于检验人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分析,为作出正确的鉴定结论奠定基础。

(二)切实保证样本的真实、有效和高质量。鉴定人在受理案件时,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核实样本,防止张冠李戴,特别要防止“真假样本”相互掺杂的情况,否则就很容易因为特征的“混淆”而导致鉴定结论失误。样本的收集尽可能以同期案前样本为主,兼顾历史样本的收集,这样有利于确定签名有无阶段性变异。样本的可比性程度,决定了鉴定能否细致、深入的进行,也是得出科学鉴定结论的物质保障。

(三)签名笔迹的检验,定性是关键。对签名是否正常的定性判断,是检验鉴定的前提。而正确判别签名的伪装与摹仿,必须紧紧抓住笔迹的细节特征和规律性特征。当前,许多有争议的案件主要是摹仿定性方面的分歧。围绕停顿、抖动等现象,不同的鉴定人员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对于停顿、抖动是否正常的判断必须结合特征的全面分析与挖掘,取决于检材样本之间的系统对应和检验人的努力程度,只有在全方位、多层面挖掘特征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异同点形成的原因,探究出规律性、稳定性的特征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四)全面搜集特征,认真进行综合评断。签名是一个比较固定的书写组合,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浓缩着一个人笔迹的精髓,作为固定组合的字迹整体,签名的外形和具有特色的单字、笔画是伪装或摹仿的注意重点,其间的搭配、连接照应关系往往比较容易被摹仿者忽略。签名案件的综合评断一直都是困扰检验人员的一个难题。鉴于签名笔迹变化多端,书写特征反映不明显,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书写工具,不同的载体、衬垫物,不同的心理、生理条件等等都可能造成签名笔迹形态上的不一致。很多时候各类特征都均衡存在,如何通过“变化”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抓住签名笔迹的稳定性和特殊性就成了左右案件定论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鉴定人全面利用文件物证所暴露出的一切信息,紧密联系,相互验证,综合考虑,寻找规律性、稳定性特征,认真分析差异点形成的原因,才能保证鉴定结论的准确性。

三、签名笔迹检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详细了解签名笔迹形成的过程。签名发生异议,焦点很明确,要解决所争议的问题,除了鉴定人的技术水平之外,了解签名笔迹形成过程很重要。深入了解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了解检验客体的基本情况,综合嫌疑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社会经历等条件,有助于鉴定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研究特征的价值和进行客观的综合评断,为科学结论奠定基础。

其次要认真阅读卷宗材料,沙里淘金。签名笔迹由于它的特殊性,在许多签名笔迹检验中涉及到一些卷宗、档案等文字材料。鉴定人员要有重点细致阅读卷宗里有关材料,通过阅读可以掌握一些经办人没有提供的消息或有可能发现新的嫌疑人线索。签名笔迹,一般情况下送检单位提供的信息和样本字迹少,带来的检验难度大,这就需要鉴定人要多学多看,利用手中掌握的一切材料洞察秋毫捕捉一切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鉴定人在收集样本时要注意区分签名笔迹样本和其它笔迹样本之间的差异,签名涉及到具体的人称,出现和使用的场合少,签名笔迹代表书写人的字体形象,必然引起书写人的注意,练习书写的时间与精力要比其它字迹要多,所以说单纯通过签名笔迹观察书写人的书写技能是不可靠的。收集样本时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平和、保密的环境,鉴定人员要注意观察研究书写人由于情绪紧张、抵触心理因素和不适应环境、书写工具带来的主客观影响。除此之外,鉴定人还要确保比对样本的数量。由于签名笔迹字少,特征的重复再现率低,受外界影响变化因素多,反映书写人书写习惯的信息量有限,故必须在充分占有比对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细致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出能够反映两者书写习惯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签名笔迹的检验需要深入研究签名的特点,全面考虑签名的各相关因素,透彻分析检材,检验时着重把握细节特征,认真细致地加以比对,也就不难作出准确的鉴定结论。

参考文献: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5

一、挖掘现实生活,切合文章主旨

一般学生写作文选取的鲜活的材料来自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大多主题是表达对“真善美”的赞颂与向往,对师长的尊敬语与感恩。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体验,用心去感受生活。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作文的源头活水。首先,教师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真正走入社会。其次,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指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课堂是一个好场所,师生间可以交流平时观察所得的体会、写情境作文或举办观察力比赛等。这样既能激活同学们对观察体验的兴趣,又能给平时注意观察的同学在教室里有话可说,当得到老师表扬后又有成功感。另外,我们也可试着给学生讲一些名作家(如鲁迅、契诃夫等)积累生活素材的做法,给学生以模仿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观察日记的形式把观察体验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丰富生活素材,也能锻炼文笔。在中考时,学生使用一些切合文章主旨的现实素材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选取典型素材,写作角度独特

《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240篇优美的诗文。学生只有通过平时的大量阅读和背诵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文化积累以及生活积累。学生在课内外积累那些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在考场上,学生选取这样的典型素材,就会升华文章的主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去搜集一些典型的人和事,在大量的阅读中搜集积累,认真地比较分析。要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同时让学生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好的开头结尾,排比句及名言警句等,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多看《高考满分作文》,让他们学习里面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是中考作文素材的珍贵来源。例如,每次写作练习,笔者都会有意识地将一些新颖、精彩的材料向学生讲解,有时甚至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笔者要求学生将这些名人事迹和名篇名句加以运用,有时将某一话题的几句诗词,几个片段,几则材料联系在一起,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当学生中考作文有了这些闪光点,再加上独特的写作角度,文章就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选材时尚,做到新颖靓丽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向我们展现了大量的时尚前卫的素材,学生撰写中考作文时,就应紧跟时代脉搏,去发现新颖靓丽的事例,让它在中考作文的表达上独具特色,彰显出时代风采。例如,笔者每年总是搜集近两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印发给学生,甚至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让他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这些丰富的图、文、声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练笔时,要学生能用上这些有说服力的事例。有些学生在写人叙事的作文训练中,用到了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例。学生这样写道:“当危险威胁生命,母亲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用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敬畏。”他将这段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真正做到了新颖靓丽。

其实,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也是学生好的素材来源,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写作中,我们一定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 、“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同时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6

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

1、参加活动,获得素材。

活动有学校活动,家庭劳动实践,社会活动。学校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其他活动。小学生如能积极参加与这些活动,就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在家里,小学生应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其他体力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劳动中发现美。小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憎分明、诚实勇敢。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趣,获得第一手材料。

2、聆听谈论,搜集素材。

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必然受年龄、活动环境等限制,获得的素材有限,但可以从邻里、亲人、老师、同学等处得补充。他们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他们的喜怒哀乐,必在平时的谈论中说出来。这时,只要认真聆听,从他们的嘴中将展现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他们的谈论,或者使你熏陶,或者使你激奋,或者使你黯然神伤……这些谈话,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3、阅读书刊,没取素材。

除了通过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之外,还可以从书刊上汲取素材。古人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典故,趣闻轶事,可以从书刊上汲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从书刊中领会;先进的感人事迹,蛀虫的劣迹,可以从书刊中获知……它们使你自豪、振奋,或使你愤慨……

4、撰写日记,积累素材。

小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则锻炼文笔,二则积累素材。自己所做、所看、所听、所读、所想,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日记根据内容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只要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为以后作文积累丰富素材,为写好文章打好基础。素材积累了很多,但到作文时,却感到难以取舍,无法落笔,那该怎么办呢?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7

在图书馆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开展之际,图书馆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在以“为基层群众办实事”为内容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进行着。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的最初,作为支部委员的马彦玲以她一贯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激情昂扬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的信任,担任了图书馆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主任,在区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指引下和支部领导的支持下,策划组织图书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学习培训阶段,马彦玲紧密结合图书馆的工作实际制订出内容详尽、安排周密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阶段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为了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没有死角,她对退休党员进行摸底调查,体弱多病的老党员就采取“送上门”,把学习资料不厌其烦的送到他们家中。

一直以来,就有着党组织内部的正面教育频频不断,收效却不甚显著的学习误区,为了避免出现象“审美疲劳”那样的“正面教育疲劳”,避免走过场,确保实效,从而使先进性教育更深入人心,她率先自学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阶段中的所有指定内容,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结合图书馆“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群众”的主题,以丰富多彩、出奇制胜的学习方式开展支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因为区委的先进性教育要求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先进性教育的学习成效,集体学习时间不得少于40小时,只这一点就让她铭思苦想,目的就是让大家既能深刻学习领会又不觉得枯燥乏味。在动员阶段举行“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在学习指定文件的过程中穿插观看牛玉儒、任长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党建辅导资料片;举办“永远的丰碑”主题讲座、讨论系列活动,引导大家以讲故事的形式回顾和缅怀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邀请区内有关领导做我区的形势分析报告,保证学习水平的提高;策划图书馆共产党员挂牌上岗系列主题活动;带领大家走出去,瞻仰烈士纪念碑;为了保证学习的实效,开辟了“先进性教育学习园地”张贴一些重要的学习材料和大家的学习心得;诸如此类别具特色的活动举不胜举,正因为这些切合先进性教育主题而又富有特色的活动,使得图书馆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先后加入到了学习的队伍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家不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深的领会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真正含义,而且也被她工作中的激情所感染。在带领大家学习文件和讲话时,她激情澎湃的声音吸引着大家的认真倾听;在重温入党宣誓仪式和共产党员挂牌上岗的仪式上,她庄严肃穆的表情影响着大家;在集体讨论时,她发自内心的朴实语言感动着大家;而她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创意和想法更是令大家信服;对于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高度评价,她只是说:“把生活中的激情带到工作中,工作在心中,心中有工作,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

其实对于她工作成绩背后辛勤的付出,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了得到先进性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她利用晚上回家后的时间浏览各大新闻网,查找到最新的先进性教育动态和学习辅导材料并及时打印出来用于大家每天的学习参考;对于全国各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她更是了如指掌,所以才有了结合图书馆工作实际却又别具特色的系列主题活动;不论何时何地都会向请教她的同志耐心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在组织开展图书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于她的本职——图书馆的办公室工作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和放松。因为图书馆的新馆址位于区委社区中心大楼内,所以为了响应和配/:请记住我站域名/合大形势(社区中心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的要求,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都严格按照国家二级公共图书馆的标准执行,至于人员的管理、馆内的事务、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即将开始的“小学图书室管理员业务培训”都在按照 计划有序地进行着。工作中的她,严于律己,要求同志们做到的她自己必先做到。在先进性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她仍然象以往那样热情接待求助于她的每一位读者,对读者的要求她总是有求必应,有的读者因为查询文献资料而找她;有的读者因为在馆内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刊;有的读者想找她聊聊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问题;还有的读者在图书馆下班后还去借书,找到了她,那是因为很多读者都知道图书馆有个马彦玲“爱加班”。之所以图书馆的读者有了事情会去找她并不是因为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失职,而是因为她就是喜欢帮助读者解决这些困难。

随着这些额外的工作,带给她的却是——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克服病痛折磨坚持带领大家学习;自费购买昂贵的打印机油墨和纸张;学习时间以外无休止的加班加点和家人的抱怨!尽管如此,她依然满怀激情的为图书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和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忙碌并快乐着,在她迄今为止13年的工作经历中,无论工作压力怎样大,也无论工作任务怎样重,她始终怀着激情和快乐去认真完成好每一份工作。在刚分配到图书馆工作不久,她的绘画作品就在区首届书画展上获银奖,她的图书馆专业论文曾先后两次刊登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并多次参加自治区的图书馆专业论文研讨;在任团支部书记期间,她曾连续三年获得区团委“青年岗位能手”和“优秀团干部”称号;在任新城区图书馆办公室主任期间,她被新城区妇联授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在“非典”肆虐期间,她主动请缨去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由于她的突出表现,被评为新城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8

一、激发兴趣,跃跃欲试

在一次习作课上,我拿出了自己多年来写的读书笔记和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并向学生介绍了我的学习经历,学生看了很是羡慕,我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你们觉得我的‘文集’很好吧,它确实对我有很大的意义,不仅是我自己写作经历的展现,更让我有了写作的信心,并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老师也很遗憾,中小学时老师的一些积累、习作都没有保存下来,丢掉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老师不想让同学们将来也有老师这样的遗隧,所以现在你们就来建立自己的‘文集’,也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好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都想尝试尝试,之后我又讲了一些作家善于积累的事例,学生更是兴味盎然。

二、明确内容,实际操作

学生有了兴趣,但不知从何着手,有些不知所措,因此我指点学生从如下几项人手:

第一项:起名字。先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文集”进行命名,要有意义、有特点、有韵味。这样一来,学生积极动脑筋,积极地参与,没想到很多名字是富有诗意的,如《海鸥飞翔》、《作家的足迹》、《芳草园》、《沙沙小雨》等等。

第二项:寄语。让学生在“文集”的重要位置,请老师和家长为自己的档案写出希望性的寄语。这样可以让家长知道学生有了个人档案,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第三项:习作资料积累。学生对习作感到困难,原因有很多,其中没有习作的素材是一个重要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要让学生进行习作材料的积累。1.生活日记。习作是反映生活的,任何习作也都是来源于生活,将生活的见闻进行记录,作为原始材料以备习作参考。发挥日记的记事功能,记载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发挥日记的纪实功能,将自己亲眼见到的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发挥日记的内心独白功能,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会、感受写下来等。2.读书随笔。读书可作习作语言、习作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优美词句段的摘抄、名言警旬的记录、人物典型事迹的简记等。

这些积累不刻意去进行,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

第四项:习作作品收录。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有十篇以上的习作,这些习作是经过学生打草稿,教师批改的凝聚着师生的汗水。这足以展示学生的习作水平,把这些习作进行收集,工整地抄写在习作档案中,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成绩,势必增强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三、促进交流,体验成功

学生的“文集”建成后,再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1.举办档案展览

每位学生的档案都是学生成果的展现,要让学生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点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听到自己的优点也能听到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时机,促进学生完善自己的档案。

2.积累材料交流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9

我已过古稀,教了四十多年的书,读了过六十年的报,另外还剪了近三十年的报。

我这一生,没有别的嗜好,只爱读书看报。退休后,似乎读报已成为我的职业。

起初,我只看不剪。不久便发现,自己感兴趣、值得保存的内容很多,遂开始剪报。为此,我特意买了一把剪刀专用。我每天拿到报纸后的“工序”是一读、二选、三剪。一份报纸到手,读过之后,便反复选择,然后剪下来,大体分类存放。有些文章,剪后还要重读,就这样读读剪剪,剪剪读读,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我期望有一天,有了时间,再进一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

我的剪报内容比较广泛,但并不滥剪。粗略划分一下,大体为:一,文化、历史、文物、古迹、古今人物、考古发掘等方面。我对文艺副刊、科教文卫版、海外传真周刊、海外周末、环球文汇等特别留意,所获丰富。二,专家著述、名人传略、特写、专题报道、随笔、杂文、散文等方面。三,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重要历史事件、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等。我在旅游版、卫生保健版也受益不少。四,有关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英雄事迹、民族服饰、乐器等。五,诗词、书法、印章作品及有关的论述文章,疏解性文章等。我对一些小栏目或题目也很有兴趣,像《文字溯源》《妙语之妙》《背古文》等,甚至《海外儿童学习汉字系列教材》也在我剪报之列。六,古树奇木、花鸟鱼虫、中华特产、手工艺、今日老字号、神州美食、衣食住行、各地风物、博物一览,均予剪集。

读书人事迹材料篇10

一、地方志的有效开发

地方志开发是地方志运用的前提。地方志的有效开发须确立强烈的产品意识,做好产品的开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志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影视两大类的素材。因此,方志的有效开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借助图书馆平台:开发方志文字制品地方志只有集中收藏并科学整序才能方便开发利用。图书馆作为一方文献的收藏中心,有着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服务手段优势和网络优势,理应成为地方志文献的开发中心①。这就需要方志工作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适应形势和社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模式,将为本单位、本部门服务宗旨转向为社会、为需要文献信息的广大客户服务。为此,要不断树立起新型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以主动、开放的服务模式,改变地方志的静态存在现状,变藏为用。借助图书馆这一平台,可从以下方面来开发方志文字制品:一是汇编专题。唯我之需,择类而取。从揭示文献内容深度的层次级别来看,对原始文献内容揭示的层次越深,文献利用则越充分。对于一般读者,传统方志“买不起,背不动,读不完,用不上”,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人发挥优势,深层开发有重要信息价值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和多次文献资料,方便读者利用。尤其要做好特色志书的编纂,如在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地域文化、名人名家、地方特产上做文章。这是深入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服务爱家、爱国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手段。二是刊佚旧志。我国地方志源远流长,历代有大量志书,但因古代印刷技术和藏书条件的限制,刻梓较少,庋藏面不广,有些刊本或传抄错讹,或年久虫蚀,残缺破损,有些流传稀少,读者查阅颇为不便。因此,对一些罕见的珍本影印需校勘补阙和整理重印;对残志佚志,需修版、摘录、拼残,以保存完整资料。这对教化资源的深掘十分重要。三是撰写提要。考志书源流、编纂原委,明其内容、门类、编目,究其得失、特色,探其价值,叙其纂修者,述其版本与流传。方便读者取舍,提高利用效率。四是编制目引。志书目录、索引是开发方志资源的工具和打开方志宝库的钥匙。从地方志特征出发,增加地区目录和专业目录,前者按行政隶属排检,反映一地所有的方志;后者按行业排目,方便从专业角度检索。同时,还应编制联合目录,其一是联合本地的收藏单位(如档案馆、博物馆、史志办等);其二是参与上一级图书馆的联合目录。除了馆藏目录,最好还应有一地的方志总目,包括佚志及收藏在其他图书馆甚至海外图书馆的志书,供用户了解整个编纂和分布概况。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方志索引的编制工作。通过细析、梳理、组合等加工手段,将地方志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加以揭示,便利读者快捷准确获取资料,如编制人名、篇目、艺文、人物传记、地名等索引。

2.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发方志影视制品修志的目的在于读志用志,志书只有普及使用,才能发挥其社会效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就多次提出了“让志书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设想。这一设想,正是源于让志书在内容、款式、设计、价格等诸多方面与普通老百姓拉得更近一些,使普通百姓都想看,看得懂,并能买得起。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内容方面多一些百姓生活情景,多记述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即人文内容的记述。志书中对平民生活要多关注一些,会使志书显得生活气息更浓,史料更鲜活,真实感更强烈,这样的志书老百姓肯定喜欢看。与以往纸质地方志相比,影视制品更形象、更多彩、更宜推广。为此,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平台对地方志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开发:一是编辑拍摄影视版的地方志。方志记载历史悠久,历史素材丰富,是影视脚本的基础素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和音像制作手段的提高,也为更广泛地开展读志用志提供了新的平台。地方历史题材为地方百姓所喜闻乐见,如配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地方志的正统、严肃与电视媒体的新颖、活泼有机结合,更易于为群众接受。影视版地方志可尝试按“横排纵述”的原则设置《历史沧桑》、《史海钩沉》、《人物春秋》、《百业史话》、《地方揽胜》等版块,分集拍摄。二是编辑拍摄地方的系列专题片。以地方志为依托,拍摄电视系列专题片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进行乡土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因此,基于方志开发制作的系列专题片须由宣传、文化部门主导组成两个班子:一个是以广电部门为主体成立的专题拍摄制作班子,选择热爱历史、编辑摄录水平高的人员来担纲;另一个是以史志办为主体组成的专家顾问班子,担任专题片顾问,全方位提供资料,在重要史实的采编选录、脚本的编撰等方面进行把关指导。史志办有历史专家和丰富的史料,广电部门有拍摄平台和专业的采编人员,他们也苦于找不到好的节目题材,因此双方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地方志的影视化,一是使地方志被赋予新的形式。在语言文字表现上,它是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相结合;在画面语言表现上,它是现场自拍图像、影视资料图像、档案资料、图表、采访与访谈、绘画、电脑三维、字幕等手段相结合,既不戏说,又不呆板,以影视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再现地方历史风云的变幻、经济脉络的变迁、文化轨迹的演变、人世沧桑的跌宕起伏以及红红火火的改革开放事业。平白浅显、生动自然的语言,声像并茂的画面,使广大群众愿意看、看得懂。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更直观、更生动、更便捷,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拉近了普通群众与地方志的距离。二是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热爱家乡教育生动而形象的教材和没有围墙的教育基地。生动的画面、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对受众有很强的感染力,也会引起青少年观看和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住于斯、热爱斯、建设斯、发展斯”的热忱。

二、地方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地方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化的资源,其对人生的导向和人格的塑造,更多地以乡土教材形式出现,通过爱国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回应问题等途径来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地方志的合理运用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1.借助方志产品开展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感情一直是维系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巨大力量。对国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地情教育、国情教育。自古修志者就十分注重志书的教化功能。无论历史与现实,方志都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方志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一部方志,一般都翔实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朴风尚,灿烂文化,科技文明,先进人物和革命烈士等丰富的资料,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教材。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从其产生就蕴育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以“爱家乡为基础的”,“不知家乡、不知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又如何爱乡、爱国,建设家乡、建设国家!”①作为爱国主义渊薮的重要载体的方志,它具有炽热的桑梓意识、强烈的忧患意识、明确的疆土意识、鲜明的爱憎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志书中的山川胜迹、丰饶资源、淳淳质朴的风尚、灿烂文化、科技发明、专家学者、先进人物、人民领袖、革命志士以及奸宄邪恶的坏人等等,都足以启顽立懦,提高人民的思想情操、精神文明素质,振兴奋起,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观念。”②人们通过方志了解先人创业之艰难,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优秀文化,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辉煌业绩,增进民族自豪感,激发和加深爱祖国的感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地可因地制宜,发挥地方志优势,利用方志产品,通过专题报告、巡回讲演、地情知识竞赛、系列专题片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地情教育活动。

2.借助方志产品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材料,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通过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从教材、学生、教学需求来讲,自觉搜集和补充史料都非常的必要。在史料中如能适当地运用一些地方史料,或先贤名言、或诗歌民谣、或画像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或音响电影资料、或漫画等等,更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方志一般都具体地记载了当地的山川、河流、坊里、街巷、桥梁及其名胜古迹,岁时风俗等等,不仅包含着大量社会科学方面的信息,而且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信息,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志书可补正史之不足。一些重要事件和杰出人物,正史中的记载固然不少,但和方志相比较,显然是不全面和不够详细的。方志对当地的著名人物,无不有详细的记载,似已成为通例。正因为地方志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方志成为思政课教学取材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资料。

3.借助方志产品开展课外实践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学习”是其理论的基本特点。课外实践体现的正是这种理念。课外实践是社会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渠道和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空洞说教,而是有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时空。其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当地,不管其对象还是其内容,均应有所指向。这样,才不至于空中说教,无的放矢。从这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地方性。“一地农工商矿等生产”,正史中一般不载,而“唯方志是赖”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借助方志的目录、索引、提要等,按图索器,开展野外田间的地情普查活动。通过查找、归类、梳理,既培养锻炼了学生文献查阅和整理的技能,也可使他们通过地情的普查,沿着历史轨迹,真正感受世道的变化和对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