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汇报材料十篇

时间:2023-04-09 00:55:18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1

关键词:税务管理;税务规划;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汇兑损益;折旧

海外工程项目的税务支出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项目的成本和现金流,加强税务管理,进行税务规划,有助于规避税务风险,降低施工成本;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提升海外项目的管理水平,提高海外项目的管理效率。海外工程项目所在国家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同,涉税内容也各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海外的主要税种包括:(1)流转税,以营业额为基准征收,包括增值税、销售税、消费税、营业税等;(2)所得税,对公司和个人的纯收入(利润)征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3)海关税费,包括进出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附加税等;(4)印花税等其他税种。

一、人工成本规划

(一)税前抵免优惠政策

充分了解并利用个人所得税税前抵免政策,降低应纳个人所得税基准,减少税费支出。职工薪酬的税额计算允许扣减规定限额的费用开支,如埃塞税法规定不超过职工薪酬25%或者1000比尔的补助可以在税前扣除;养老保险可以税前扣除等。

(二)所得税的对比测算

结合所在国移民管理政策,进行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比,测算中方人员工资的最优纳税额。由于中方人员工资一般不在项目所在国进行支付,所在国税务机构对实际工资发放的监控比较困难,个人所得税税基的确定存在调整空间,可以选择部分薪酬在所在国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余部门在国内计缴发放,以达到最优个人所得税方案。

个人所得税一般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而企业所得税则是固定税率,进行对比测算以确定适当的职工薪酬申报金额,降低税负支出。如埃塞职工薪酬应纳税额大于13300比尔的时候,个人所得税税率将超过企业所得税税率30%,而乌干达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是30%,与企业所得税一致。

二、材料成本规划

(一)规范材料发票的报销

严格发票收据报销制度,结合所在国税务政策的要求保证材料成本的充分记账,做好材料内部单据的管理工作。海外工程项目应着眼于长期发展,优先选择与正规的材料提供商进行合作,保证可以提供合规的发票收据。对于施工环境不允许,难以取得正规票据的情况,应积极咨询税务或者权威机构,如埃塞政府允许企业经税务机构认可后印刷付款凭据,用于特殊情况下难以收到合规票据的费用支出。

(二)建立健全收发料制度

建立建全适合所在国要求的收发料制度,在中文的收发料基础上结合英文表述。材料管理一般遵循永续盘存制,考虑所在国税务的要求,在编制收发料过程和盘点中应配合使用英文表述,取得税务机构的认可,方便税务检查。

(三)进口环节纳税规划

在物资进口环节进行海关税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率的对比,在企业海关税费率低于所得税率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转移价格的上调,反之则下调。由于海关部门一般以进口方提供的形式发票进行价格核实,进口方一般由国内办事处或者总公司进行采购后转给海外工程项目,形式发票的价格一般为公司内部转移价格。

以埃塞进口物资为例,需要交纳的海关税费一般包括关税、增值税、附加税、预缴税,而增值税和预缴税都可以进行税务抵扣,不会造成成本费用的增加,实际发生的海关税费主要是关税和附加税,关税税率根据进口物资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附加税率一般为10%或者零。如进口沥青,沥青的海关税费率总计为5%,企业所得税率为30%,假设调增进口价格100万美元,需要支付海关税费5万美元,而同时可以减少企业所得税支付30万美元,企业节省现金流25万美元。考虑到海关税费也可以抵减税前纳税额,减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5万美元,企业实际的利润受益应大于25万美元。除沥青外,电子产品、轮胎、机械等也是国家鼓励进口的物资,海关税费比率低于企业所得税率,可以适当提高进口价格。

海关监察机构会对进口方提供的商业发票的价格进行核实,大幅度的价格调整是不被认可的。相反,如果海关税费高于企业所得税,应调低进口物资价格,以减少海关税费的支出。

三、机械成本规划

(一)免税优惠

了解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对于机械设备优先考虑免税进口或者临时进口方式。一般情况下,国家在制订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会设置外资投资的门槛标准,保护本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也会为吸引外资而出台外资投资优惠政策,如机械设备投资一般适用的进口关税税率较低。在投资局批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免税进口,在业主对口政府机构的认可下可以进行临时进口,节省现金流支出,降低项目成本。

免税进口在投资局批准,海关认可的前提下进行操作,可以免除关税和其他进口税费,如增值税、附加税、代扣税等。临时进口则需要明确机械设备用途,出具保函担保,发生一定的保函费用,在指定用途期限届满或者项目竣工时,保函没有续展理由,需要计算缴纳海关税费,或者办理出口手续。

(二)折旧管理

遵守税务政策要求的机械设备折旧政策,避免外账和税务折旧差异而产生的折旧成本调整。海外工程项目的外账操作主要服务于税务目的,为方便核算,应保持外账折旧计提方法和税务要求的一致性。

(三)报废处置

严格机械设备报废处理手续,在实物存在毁损或变卖的情况下,依据充分的证据资料进行外账的销账处理。一般情况机械设备存在更换主要零部件、事故报废或者变卖处置等事项,使得机械设备提前损耗完毕,外账操作上也应该作相应的成本消耗处理,这要求做好证据资料的收集工作,特别是保险公司、公安部门等机构出具的权威资料。

四、资金支出规划

(一)跨国交易

对于跨国交易的业务优先考虑从项目所在国付款,收取有效的发票收据,避免成本不被认可的情况发生。如国际保函业务,一般情况下由国内银行开出,所在国银行转开,所在国银行的收费应尽量避免国内代付,这样容易导致所在国银行不能合理提供相关票据,成本流失;对于国内银行的收费也应收集充分的证据材料,争取税务认可计入成本。

(二)援助捐

对于援助捐赠事项应保留基础书面资料,受益方为政府事业单位的或者带有公益性质的,应明确是否免税,是否有相应的免税凭据,以避免税务审查中出现纰漏。如施工项目资助营地附近的学校购置教育器材等捐赠事项。

五、财会业务规划

(一)增值税台账

建立增值税申报台账,保证及时合理的申报纳税,为抵税退税业务做好前提工作。由于工程项目一般较为分散,为保证按时进行增值税申报,应设置专人负责并建立台账,确保信息沟通及时,防止纳税申报遗漏。

(二)固定资产分类

明确固定资产的分类依据,由于固定资产划分标准有时候存在模糊混同的情况,而不同的固定资产类别适用的税率不等,固定资产的分类会直接影响到折旧成本的差异。如施工用板房,计入房屋建筑类一般的年折旧率为5%,而计入其他固定资产的话折旧率必然要高于5%.

(三)免税业务

对于支付免税企业或者免税业务的款项应同时索取免税证明,税务审查一般会对免税票据进行重点审查。法律明文规定免税的项目可以依据相关条例解释说明,而针对个别企业或者业务的等免税事项应依据相关批文或者证明进行核实确认,以避免因为不合理的免税票据而引发的税务处罚。

(四)双边免税协议

应用所得税抵免政策进行税务规划。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已经对外正式签署101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其中97个已经生效。境外企业所得税的抵免工作要求日常工作中做好企业所得税代扣代缴单据收集备份,在年末及时联系审计事务所出具年度审计报告,保证企业所得税抵免工作能够按期完成。

(五)汇兑损益

汇兑损益通过汇率变动数据进行对比记账,工程项目应合理选择汇率计算汇兑损益。海外工程项目的汇兑损益主要是由合同约定的固定汇率和实际汇率差额引起的,当所在国对实际汇率的外汇收款日确定标准不确定的情况下,汇兑损益的确认也存在不确定性。外汇收款日的确定标准可以是验工结算日、发包方汇款日、承包方收款日等,官方汇率是每天更新的,工程项目应结合所在国金融环境选择合适合理的外汇收款日,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

(六)工程分包

对于分包合同的签订务必考虑税务的影响,避免因税务问题产生的纠纷,减低税务风险。作为甲方应明确对方的税务责任,要求对方合理纳税,在甲方进行外账核算的前提下,应单独建立税务台账,做好代扣代缴工作,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算缴纳,应及时通知对方并合理扣缴。作为乙方应尽量避免税务核算的被动局面,条件允许的情况进行自主核算申报。

六、组织模式规划

(一)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完善税务内部管理机制

以财务机构为中心,设置专人专岗负责外账和税务,加强内外账的对比,及时了解海外税务政策法规的变更。税务问题涉及施工经营的众多方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合理安排各项活动,制定有效的税务内部管理制度,共同优化税务管理。

(二)发展当地财务职员,逐步推广属地化管理

聘用和利用当地素质较高的财务职员,一方面可以与咨询中介、税务机构、业主单位等进行更为充分的沟通,降低公司职工薪酬费用的开支;另一方面也给中方管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习惯,掌握全面的财务税务知识,能够理解当地职工的工作习惯和方式,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

(三)利用税务和中介,加强与税务机构的沟通联系

日趋完善成熟的税务和中介在税务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其提供的中介服务,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税务机构是税务征收管理的权威单位,负责税务规定的更新和执行,对于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有解释权,在其帮助和指导下,可以更加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

(四)加强税务知识的学习,遵守规定,运用优惠政策

按照税法的制度规定办事,避免偷税逃税等行为引起的罚款罚息,防止因为税务问题影响企业信誉。学习并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五)结合施工经营的实际情况,提前进行税务规划

税务规划应在经营计划或者业务安排的时候予以考虑,各相关部门在事务执行时应加强税务规划的意识,税务人员予以全面统筹和组织协调,防止事后救济,造成偷税漏税等事件的发生,形成负面影响。

七、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感召下,为了实现中国梦,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战略眼光放在海外市场。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而海外工程项目的税务问题也给企业提出了挑战和要求,完善海外税务管理和规划有助于海外工程项目安全健康地发展。海外工程项目应该在开拓市场过程中,熟悉国际投资环境,适应海外税务政策,规避国际税务风险,利用有效的税务管理和规划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安武,周相林.有效化解税务风险为海外经营保驾护航[J].现代商贸工业,2014(23).

[2]李旭红,王瑛琦.“走出去”国有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及应对[J] 国际税收,2013(02).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2

    一、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方法

    1、利用关联方,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税收。

    (1)通过设立控股的外资企业转移利润。一些外商利用我国沿海的优惠政策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沿海地区,设立“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型企业。这些企业没有独立的购销网络,其购销活动必须依赖于境外关联企业,而其与境外关联公司的交易多采用内部定价。企业通过与境外关联公司之间相互服务时多付劳务费以及支付巨额的技术指导费和服务费等办法来转移利润,或者利用其掌握的企业生产经营权来提高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产品的出口价格,造成虚假亏损以逃避税收。

    (2)提高设备价格,虚增投资成本。有些外商为逃避缴纳特许使用权的预提税,把技术转让价款隐藏在设备价款中。也有些外商利用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有利条件,将投资设备的报价提高,超出国际市场价格的几倍,甚至把淘汰的设备当作新设备报价。通过提高设备价格,不但使外商增加了在合资企业中所占的股份,而且通过扩大设备折旧数额,增加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从而逃避我国税收。

    2、利用我国税制的差别进行避税。

    (1)利用税法的优惠条件进行避税。我国税法规定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实行“两免三减”,并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连续五年向后结转亏损的税收优惠。一些外商便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人为地调整利润来逃避国家税收。为追求更多的利润,也有一些外商在享受“两免三减”优惠期满后,或更换厂名,或搬迁厂址,或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而产品品种及其销售渠道等均未改变,却要求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

    (2)转移工程劳务费用。按照我国税法规定,承包工程作业,可以扣除部分材料价款后征税。于是一些外商在工程承包中尽量抬高材料价款,降低人工费用,将劳务费用转向材料价款,以扩大材料免税额,减少纳税。也有一些外商假借第三者的名义将实际包工包料合同,分包工和包料两个合同,以减轻税负。

    (3)利用保税区优惠政策避税。我国在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商将企业的经营地点设在保税区,将生产场地设在原材料、人力相对集中的高税区,依法享受低税区的税收优惠。

    (4)虚报财产损失以避税。我国税法规定,企业转让或处理财产的净损益应列入当年损益。外商利用这项规定虚报财产损失、提前报废或将损失在税前列支,却未将处理所得入账,以此来减少税收。

    (5)缩小股份融资,扩大贷款融资。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股东通过股份投资取得的股息是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不能从企业的应税所得额中事先扣除。而投资人以贷款形式所获得的利息却可以列为财务费用,从应税所得额中减除。外商企业为避税,利用两种融资形式的税负差异,把本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转化为贷款形式,人为加大企业成本,减少企业的应税利润。

    3、利用我国税收征管漏洞避税。

    (1)利用国际税收协定的一些条款进行避税。我国税法规定: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无限纳税义务;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负有限纳税义务。一些外商便通过少报居住时间,或利用我国地区之间缺少联系,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居住,使其成为非居民纳税义务人,达到其仅负有限纳税义务的目的。

    (2)利用常设机构避税。由于我国不实行引力原则,对于外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常设机构,从我国取得的与上述机构没有联系的收入,不计入常设机构应纳税所得额。一些在我国设立常设机构的外资企业,或者绕过常设机构直接采购原材料、销售商品;或者虽然通过代表处代购原材料,但期间发生的费用不进行分摊,全部由代表处负担,以冲减其营业利润,逃避税收。

    二、外商避税的原因

    外商避税的内在动机是为了谋求高额利润或者实行全球经营战略。外在原因有:

    1、地方政府过分纵容。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考核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对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项目也大开“绿灯”,为外商将来的避税、抽逃资金埋下了隐患。也有一些地方政府认为对外商优惠就是税收优惠,不能对其严格执法,从而严重影响我国的投资环境,导致外商投资信心的不足产生避税行为。

    2、对外商的直接投资管理不善。一是合资企业内部管理不善。中方将境外购销权拱手相让,未能有效牵制外商,使外商有机可乘;二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特别是税务部门对外商管理不力,客观上对外商的避税行为起了纵容作用。

    3、我国涉外税法的规定不够完善。避税实质是纳税人通过某种形式上不违法的方式,减少或者避免其本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税法不完善是纳税人可以避税的先决条件,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现象比较普遍,反映了我国涉外税法的不完善。

    4、我国现行外汇管制不完善导致避税。外商作为跨国投资者要从全球的角度来安排其投资销售活动,跨国界灵活调度资金。由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人民币不能自由汇兑,对外商汇出利润还有种种限制,使外商在收入汇出上感到极不方便,由此给他们避税提供了机会。外商便利用转让定价来转移资金,客观上就造成了“成本费用内流,收益资金外流”的逆向避税结果。

    5、涉外税收征管力量薄弱。我国涉外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人员力量薄弱,征管手段落后,缺乏信息交流,而且涉外税收征、管、查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协调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征管工作存在漏洞,易被外商钻空子。

    三、我国的反避税措施

    1、健全我国的法规。

    (1)完善我国涉外税法,减少和消除税法漏洞。税法是税收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规范。完善的税法是减少和杜绝避税的根本。针对上述避税的几种方法,对我国税法中部分不完善的条款应该修改:①正确确定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应既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目标的实现,又不会影响本国的利益;②修订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程序,防止外商假冒新办企业骗取减免税收,法律应对老企业设立独立法人企业制定专门的条款;③逐步统一内外资两套税制,改“普遍优惠原则”为“特殊优惠原则”,对某些行业给予外资特别优惠从而引导外资流入我国急需的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④规定资本金与债务比例,针对外商的“资本弱化”的避税行为,应该明确规定资本金与债务的比率。债务超过部分所负担的利息不能在税前扣除,应课征个人所得税。

    (2)完善反避税立法。完善反避税立法是防范和打击避税的根本措施,也是国际上反避税的通常做法。目前,外资企业通过“高进低出”转让定价避税的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应该以控制转让定价为重点,加强我国的反避税立法。在处理税务争议时,为了避免被动,我们应明确规定纳税人负有报告义务和举证义务,并规定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理,如不能提出相反证据,应按税务机关的决定执行。在立法时保证税务机关拥有充分的处置权,以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有效、有序进行。另外,为防止外商借用国际税收协定条款的保护来逃避我国税收,对外国企业在我国设立的代表处、所属服务机构之类的活动范围,应通过立法加以限制,如超过规定范围应认定该机构为外资企业的“常设机构”,并按税法规定行使征税权。同时,在立法时应加大对避税的处罚力度。

    2、加强征收管理。避税与反避税斗争涉及面广、手法多样,除了建立健全反避税法规之外,还应有健全的执法机构和训练有素的高水平征管人员进行征管工作。

    (1)提高征管质量。我国涉外税收起步较晚,缺乏经验,提高征管人员素质十分必要。我们既要提高招收税务人员的标准,又要重视对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使税务人员熟悉税法,通晓财务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等知识,从而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降低税收流失。

    (2)加强审计工作。税务审计是反避税的有力武器。我们应当吸取外国反避税的经验,重视对跨国公司的审计工作。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审计队伍,及时查出使用不恰当的申报和不正确的账务处理等避税行为,以维护国家的正常税收,维护国家权益。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3

尽管半导体单晶硅需求减缓,但太阳能单晶硅依然稳定增长

公司开发的12英寸硅片是未来业绩的主要看点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有研硅股(600206):

收入稳定增长,但净利润有所下降。公司1-6月份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36.67%;实现净利润2880万元,同比下降10.23%;实现每股收益0.2元。主要原因是公司毛利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毛利率下滑。公司1-6月份综合毛利率为14.28%,同比下降5.99个百分点。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单晶硅片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5%;硅棒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0);另一方面则是原材料多晶硅价格的持续上涨。

多晶硅价格短期内仍将维持上涨趋势。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巨大,且产能不足,目前仍然供不应求,因此多晶硅价格仍在持续上涨,大大增加了公司的成本压力。公司目前主要以长单方式来获取多晶硅,订单价格低于现货市场400美元/公斤的价格,但价格也在上涨,在多晶硅供需缺口依然很大的情形下,短期内公司的成本压力依然存在。

半导体单晶硅需求减缓,太阳能单晶硅依然稳定增长。公司的主要产品为4-6英寸硅片,由于08年行业依然不景气,需求有所下降,同时多晶硅价格上涨导致产品利润率下降,短期内盈利能力不强。相比之下太阳能单晶硅需求旺盛,同时由于原材料紧缺而产能不足,产品存在提价的空间,因此利润率较高,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依然是公司成长的动力,增发后产能扩大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2英寸硅片是公司未来的看点。12英寸硅片是目前需求最为旺盛的尺寸,利润率很高,目前国内掌握12英寸硅片生产技术的企业仍然没有。公司定向增发完成后,如果12英寸硅片的成品率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准,同时产能从目前的1万片达到增发预计的24万片,将大大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收入规模。

期间费用率平稳下降。公司的期间费用率连续几年平稳下降,显示出公司费用控制的能力较强,规模效应也较为明显。其中,财务费用同比增加50%,主要来自人民币升值给公司带来的汇兑损失,1-6月份公司的汇兑损失达到630万元,而去年仅有170万元,在人民币仍然存在升值预期的前提下,公司的汇兑损失可能进一步扩大。

盈利预测

假设条件:

1、由于出口退税率已经调整,公司的毛利率下滑后有望维持稳定。产品结构的调整对毛利率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原材料成本压力仍在,公司高毛利率的太阳能单晶硅收入增加带动公司的毛利增加幅度不会很大,因此预计08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保持在回稳的状态,未来12英寸硅片等产品大幅投产后有望回升。

2、公司的期间费用率一直平稳下降,定向增发后财务费用有望大幅下降,预计公司未来期间费用率依然维持下降趋势。

3、母公司所得税率从15%上调至25%,报告期内合并报表后公司实际所得税率为23.31%,我们假设公司未来实际所得税率为23.31%。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4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意义。“营改增”有利于消除重复纳税;降低企业税负,增强发展能力;优化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规划,将于2014~2015年对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改革后,建筑企业税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企业财务状况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上述方面探讨了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有效的合理降低企业税负率,为企业更好发展当好帮手。

一、建筑行业的特点

1. 建筑业流动性比较强,施工企业可能在多个地方进行生产建造,因此税改前后变化较大:改革前建筑企业是向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而之后是向机构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2. 施工项目周期长、核算时间跨度大。一项工程从准备、设计到竣工决算往往要经历较长周期,因此通常是根据已经完成的工程量,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估算各年度的工程收入和成本并据此开具开票,随即产生纳税义务。”营改增”之前不存在抵扣一说,但税改后增值税发票如果不能及时取得,相应的也就不能进行抵扣,要多支出这部分现金,这就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重要影响。

二、“营改增”前后建筑行业相关税收处理的差异

1. 税率发生变化。“营改增”之前建筑行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改革后增值税的税率为11%;此外虽然附加税率没有变化,但因为税基的变化,所要缴纳的附加税金额也发生了相应变动。

2. 纳税主体变化。现行建筑业工程是实行总包、分包方式并以总包为扣缴义务人,总承包人在申报缴纳税金的时候可以相应扣除分包人的部分;但改革后,总、分包人均为增值纳一般纳税人,均按照各自的销项税抵扣进项税后申报缴纳。

3. 申报纳税额发生变化。税改前,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建筑业总承包人对工程进行分包或者转包的,将总包款减去分包、转包的金额即为申报纳税额;总包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要对自己完成的工程收入和分包单位完成的工程收入进行准确划分。而税改后则根据企业的年收入、会计核算条件等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的,可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抵扣进项税额,余额即为纳税金额。

三、“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的有利影响

1. 减少重复纳税

现行建筑企业是按照总包款减去分包款后的金额再乘以相应税率计算应交营业税,并且对于收到已交过税金的材料发票并不允许抵扣,这就对同一个课税对象同时缴纳了营业税和增值税,存在重复纳税问题。”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将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来确定应交税金,那么购买材料、设备的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就避免了重复纳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率。

2. 有效规范企业行为

由于“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税率为11%,因此企业都希望能取得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样可以进行抵扣以降低企业的税负。而只要企业购买了专用发票的扫描仪就能即时对取得的发票进行认证,避免了收到虚假发票的可能性,也能更有效地规范企业行为,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3. 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

“营改增”之后,由于购买的施工机械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能够促使企业汰旧换新,优化资产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而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新的机械设备,也能相应减少施工作业的人员,降低人工费的支出,减轻企业的税负。

(二)“营改增”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虽然“营改增”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但实际情况中存在是否都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取得的发票可以抵扣的税率是多少等因素,因此“营改增”对企业存在以下不利影响。

1. 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1)建筑材料对税率的影响

建筑企业的工程成本主要分为三类:材料、人工和机械设备。其中材料费占总的工程成本的55%~60%,所以材料发票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砖瓦、周转材料(模板、方木及其他)、涂料、安装材料等,这当中大部分的材料的增值税率只有6%,比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中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下列货物,可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①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②以自己采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瓦、石灰(不含黏土实心砖、瓦);③商品混凝土(仅限于以水泥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 而这些都是项目中的主要材料,在工程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即使企业都能取得这些正规发票,但能抵扣的进项税只有6%,而要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却是11%,如此就要增加5%的纳税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实际税负,压缩了利润空间。

(2)人工费用对税率的影响

人工费占总的工程款的30%~35%,主要包括钢筋班组、木工班组、泥工班组、架子班组、涂料班组、粉刷班组和零散的农民工。这些班组基本是挂在建筑劳务公司,在班组完成作业之后,由建筑劳务公司开票给建筑施工企业并收取劳务收入。相比原来3%的营业税率,税改后要缴纳11%的增值税,却没有任何可抵扣的进项税,这无疑加重了劳务公司的税负,在无法继续维持的情况下,劳务公司势必会将该笔税负又转嫁到施工企业身上,这导致施工企业的税负率进一步提高。

(3)机械设备对税率的影响

“营改增”后动产租赁业的增值税率为17%,机械设备租赁即属于此范畴。而租赁公司在之前购买的资产不存在的可抵扣进项税,但出租资产的收入要缴纳销项税,在没有进项税的情况下,却要承担17%的增值税税负,势必影响到设备租赁企业的利润,在权衡后租赁企业必然会放弃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这样只需缴纳3%的增值税就行了。但如此施工企业的进项税额势必减少,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2. “营改增”对建筑企业项目造价的影响

“营改增”后,因为增值税是价外税,合同收入中不包含这一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要部分剔除增值税销项税;合同成本中与原材料、租赁费等相关的进项税额也不再是实际成本的组成部分,成本中(不含人工成本等费用)也部分剔除了进项税额,因此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成本和毛利都将比税改前减少。

3. “营改增”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首先,资产总额的变化。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建筑企业购买的原材料等存货和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格要扣除进项税额,因此资产总额会比税改前降低,资产负债率会上升。其次,企业收入、利润的变化。“营改增”后,由于受某些材料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材料发票税率较低等影响,会出现企业多缴增值税的情况,导致企业利润总额下降。最后,对现金流的影响。许多工程项目要扣除质保金、垫资款等,工程款的支付比例只有80%~90%,这部分暂扣款往往要到工程竣工决算后才能支付,有的甚至要完工3~5年后才支付,但增值税却一定要当期缴纳,这就增加了大量现金流量支出,造成企业资金紧张。

四、建筑企业 “营改增”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合同管理,慎选合作对象

“营改增”后,建筑企业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与供应商、分包商各自承担的税,要约定在对方提供合法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才能付款。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优先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对方的资质文书,以防出现不能抵扣的情形;在不得已与小规模纳税人合作时,要尽可能在合同条款中注明,力争降低企业税负。

(二)积极进行税务筹划,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首先,对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因为可抵扣的进项税为17%,一定要取得增值税票并验明真伪;商品砼可考虑采用由施工企业自行购买水泥再委托对方加工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较多利用税率较高的水泥的进项抵扣;而砂石、部分电器材料和水料等可集中采购,要求对方提供正规增值税发票,如确实无法取得,尽量要求对方到税务机关代开。其次,对周转材料和资产设备等,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提高自行购买的比例,但一定要注意购买的时间点,尽量延迟到 “营改增”正式实施后。最后,由于企业投标要缴纳投标保证金,并且即使未中标该笔款项也要相当长时间才能退回;对在建工程也需要垫资,仅依靠自有资金难以维持,所以企业通常会向银行借款,而产生的利息又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因此,可以考虑改变利息支付方式,比如支付给供应商银承汇票,汇票金额包含货款和利息,然后让材料商提供相应的增值税发票。

(三)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培训,改进财务管理

面对“营改增”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了解最新税法规定,同时由于“营改增”还将对材料采购、投标造价等方面产生影响,还应将此传达给相关的部门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另外,在“营改增”的过渡期,企业最好把能开的工程发票尽量开足,让分包商也尽快提供发票,而对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材料等发票尽量延迟开;要充分了解、利用财政扶持政策;保持与税务、建设主管等部门的沟通、获取支持。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5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限定各省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发行费用标准不得高于35%,压缩中间环节折扣、回扣空间。

二是加强教辅材料价格公示管理,出版单位要将本单位出版的教辅材料价格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加强市场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打击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教辅材料行为的力度。

解读:近年来,社会上对与中小学教科书配套、供中小学生使用的各种学习辅导、考试辅导类教辅材料“过多”“过滥”,以及因高定价、高回扣导致的“过贵”问题反映强烈。在高定价教辅材料中,包含了大量向中间环节给予的折扣、回扣费用,最终所有费用均由学生承担。此次教辅价格监管政策出台的目的正是为了规范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市场价格行为,指导出版单位合理定价,切实降低教辅材料价格。

据预计,按照此次拟定的指导价水平,大部分教辅材料价格比目前市场价降低近40%到50%,学生因价格“过贵”问题造成的教辅材料经济负担会明显减轻。

“四大”合作会计师事务所面临本土化转制

财政部、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联合的《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规定,自财政部核发“四大”合作所新的特殊普通合伙事务所执业证书日起,具备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的境外合伙人占事务所合伙人总数的比例及其在合伙人管理委员会中的比例不得超过40%;至5年过渡期结束,上述比例不得超过20%。即:在过渡期内允许现任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外合伙人继续担任合伙人,但要逐步达到转制方案设定的合伙人结构比例。

解读:据统计,截至目前,“四大”合作所内部不具备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但具备其他国家或地区注册会计师专业资格的境外合伙人占合伙人总数的比例总体约为50%,其中绝大部分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四大”合作所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后,根据中国现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这些合伙人无法继续担任转制后事务所的合伙人。过渡性的安排,既尊重历史情况,又考虑“四大”合作所现状,有利于本土化目标如期实现。

“四大”合作所为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德勤华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

女职工劳动保护新规

国务院日前公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调整了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如:扩大了孕期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删去了已婚待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缩小了经期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同时,《规定》规范了女职工产假假期和产假待遇。参照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公约,将生育产假假期延长至14周(即98天)。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解读:女职工劳动保护关系到全国1.02亿女职工的身心健康。做好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对于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88年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一些内容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新《规定》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加强了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

个人可直接垄断企业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共16条的《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于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根据该司法解释,公民可直接垄断企业,垄断行为无需行政认定。对于垄断民事纠纷案件,除特殊指定外,垄断民事案件主要由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中级法院审理。此外,对于群体诉讼案件,法院可以合并审理。对于公用企业以及具有独占经营资格的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案件,适当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对社会公认的时间较长的垄断企业,原告不再对被告的垄断地位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这是最高法院在反垄断审判领域出台的第一部司法解释,其中明确了、受理、管辖、举证责任分配、诉讼证据、民事责任等问题。这就意味着行业集体涨价公民可提讼。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助理研究员吴峻表示,这是我国反垄断法司法救济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规范新增费的支出范围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新增费的支出范围。

一是完善土地整理支出内涵。在原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为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而进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支出;项目区内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而进行的拆迁补偿等支出。

二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支出的相关内容。明确新增费可用于基本农田利用现状、权属调查及成果维护支出;基本农田保护标识、标志的设立支出等。

三是增加土地整治管理支出的相关内容。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与监测、立项报批和审核论证支出;项目竣工后的新增耕地核查、后续管护、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支出等。

解读:由于现行新增费使用范围难以满足当前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新《办法》根据当前土地整治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及时规范了新增费的支出范围,调整了新增费支出类别,促进了资金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

小型微利企业今年可减免15%所得税

税务总局近日下发公告,明确了小型微利企业可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公告规定,今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含6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在纳税人预缴申报企业所得税时,其可将“实际利润总额”乘上15%后,填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减免所得额”这一项中。

解读:目前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25%,依据上述公告,扣除这一减免后,实际上小型微利企业仅需要交纳其所得额的10%作为企业所得税税款。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6

关键词:营改增;物资单位;业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根据《关于铁路运输企业汇总缴纳增值税的通知》(财税[2013]111号),我单位作为铁路局的分支机构,与铁路主营业务有关的增值税需要由单位自行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审核通过后再逐级上转由铁路总公司汇总缴纳。而作为物资单位核心业务的物资采购供应业务,每一笔都会涉及增值税的进项税额的抵扣,为清晰反映出增值税的流转,势必需要对原业务处理流程进行调整。

一、“营改增”对物资采购供应业务流程的影响

“营改增”前,我单位的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基本流程为,根据各铁路局内用料单位提报的物资需求计划,及时组织采购配送,并承担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运杂费用。待用料单位确认收到材料物资后,根据单位领用的物资总金额向单位清算料款,并按材料物资总金额支付购料应付款。具体流程图略。

实行“营改增”后,根据增值税价外税的特性,原采购供应物资总价,分为了不含税价及增值税两部分。而按照现行政策,作为铁路物资供应部门,在承担购入及发出物资运杂费的同时,是需要按照材料购入价格向各供应单位清算料款的,也就是说,“营改增”后,需要按照材料总价支付应付购料款,按不含税材料价格向用料单位清算料款,并需要对经税务部门认证通过的增值税额逐级上转到铁路总公司以便汇总纳税。即原来的一个物资价格分为了三个金额,并各有各的用途。为了在大量的采购供应业务中准确确定各种数据,需要对物资流程的部分环节进行调整,主要调整内容有:

1.建立账单环节。账单是根据站段提报的物资计划,汇总与之相关的收料单据形成的汇总金额,它是与购入物资发票相对应的。营改增前,由于不需要抵扣进项税额,账单上只需显示物资的汇总金额,营改增后需增加细目分别显示购入物资的不含税价格,税额及含税价格。

2.填制收发料单。营改增前,收发料单上填制的是物资的含税价格,营改增后根据价税分离的原则,需填制不含税价格,并在发出物资时,把不含税价格反映到对应的发料单据上。

3.收料登卡。物资入库,经验收符合要求后,登记物资卡片,此时材料物资的价格为不含税的单价。而营改增前为含税价格。

4.月末材料计划员将账单交接单及购料发票交财务收料核算员。根据“营改增”的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根据原定采购招标价格,由原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改为一律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计划员需及时和供应商沟通并按要求取得发票的抵扣联和发票联,交财务收料核算员。

5.收料核算员审核发票及账单交接单。在“营改增”之前,只需确认发票总金额是否与账单交接单总金额是否一致。“营改增”后,核算员在收到票据时,首先将发票抵扣联扫描录入税务发票认证系统,确保认证相符,同时,核对账单交接单上注明的不含税金额,税额是否与发票及抵扣联相符。

6.收料核算员对司账人员转来的收料单及业务人员转来的交接单和发票再一次按单位进行核对,经审核无误后,在物资核算系统及账务核算系统同时进行操作,确认应付供应商的料款及材料采购成本,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数据。每月末,财务的应付购料款,材料采购数据应和各材料计划员的汇总数据核对一致,应交增值税进项数额数据应和税务发票认证系统中认证相符数据核对一致。

7.发料单登卡。在“营改增”之前,配送到各用料单位的物资全部为含税价格。由于“营改增”带来的价税分离,在发出物资时,是按照不含税单价向用料单位供应所需物资。所以,如果供应商全部为一般纳税人,那么各单位使用物资的价格将下降14.53%,如果供应商为小规模纳税人,那么各单位使用物资的价格将下降2.91%。

8.发料核算人员根据司账员结转的发料单,分别按物资使用单位进行分类,并打印通知书清算料款。

二、非应税业务的处理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增值税汇总缴纳实施办法(试行)(铁总财[2014]77号)规定,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一)用于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等项目的购进货物、接受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和交通运输业服务。

(三)接受的旅客运输服务。

(四)纳税单位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土地、房屋、建筑物、线路(不含隔离网)等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13号)中不得抵扣的资产而购进货物、接受应税劳务及服务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而我单位按照各单位提报的物资计划采购供应各项物资,由于在采购时无法明确物资的用途,不能确定与其有关的进项税额能否抵扣。为避免出现多抵扣进项税额问题,从物资采购供应的源头即“接收用料单位提报的网络计划”时起,就要求物资的使用单位对属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非应税项目使用的物资,单独提报物资需求计划,我单位根据提报的非应税物资的明细,单独组织采购配送及材料核算,并在收发料单据上标明“非税项目”。同时为简化处理流程,减少增值税专用发票税务认证后再做进项税转出的工作量,对此部分业务一律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

目前,“营改增”工作已在铁路系统全面推开,进一步理顺供应流程,与有关单位做好衔接,准确确认各项数据,为给全局用料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各单位用料需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实施营改增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7):125.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7

摘 要: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量自去年11月份持续走低。通过对影响出口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政府与外贸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建议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政府宏观调控协助企业,共同走出困境。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竞争力,融资 最初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经济动荡逐步引发成为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世界各个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这一场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出口贸易已经严重受挫。中国海关总署3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中国出口额64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7%;进口额约60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4.1%,贸易顺差不足5。亿美元,远低于1月的近400亿美元,自去年11月以来,我国已经持续了4个月的贸易负增长。 1 影响出口的原因 首先,外需下降导致出口减少,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使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国外订单数量大幅减少,这成为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恶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各国政府为了减缓经济衰退,保证产业安全,保护本国企业不受外来竞争者的影响和减少失业,利用技术、环保等各种贸易壁垒对我国商品进行阻碍,再次,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贬值,而人民币相对坚挺,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减弱,这给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企业融资不顺,金融危机造成的信贷亏损打击了银行的信心,银行收紧信贷标准,导致信贷短缺。特别是对于某些中小型的外贸企业。面对信贷融资的不顾,再加上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纷纷承受不了压力,缩小生产规模甚至倒闭。 2 外贸企业的应对措施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集合。我国外贸企业想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步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2.1 优化管理、降低成本 我国外贸出口商品能受到世界市场的亲睐。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商品具有价格优势,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些优势使得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低廉,在出口时能以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我国外贸企业如果还想保持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就必须注意对企业进行优化管理,特别是节省企业开支,比如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流程、降低材料单耗、增加材料的利用程度,控制管理费用等来降低成本费用,使价格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2.2 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我国出口商品当中,有很多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还不具有达到品牌效应的标准,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丧失了部分赢利空间,如果外贸企业能够深入对商品和服务质量把关、加速创新研发来提高技术水平,以形成品牌效应,那么企业不但能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还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所以我国的外贸企业必须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自主创新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 2.3 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 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避险工具和方案,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应该管理好海外应收账款,避免形成呆账坏账。面对汇率波动风险,在与国外企业进行账款结算支付时,应收进硬货币、支付软货币‘企业可以恰当运用远期结售汇等金融衍生工具锁定未来汇率和财务成本,通过保值方案规避风险,外贸企业在选择出口目标市场时,还可以采用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方式,减少对其中一个市场的依赖,积极发展新兴市场,开拓出口新渠道,保证出口的顺利进行。可喜的是,在上海召开的第19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参展商们普遍认为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其商品颇为亲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但去年对这些市场的出口是稳中有升,在低迷时期转战新兴市场不失为明智之举。 3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是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国家,外贸出口给人民带来了机遇,面临出口额的持续走低,对我国就业率产生了严峻影响。加上目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际市场上的不完全竞争因素存在,为了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及适度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来支持外贸企业。 3.1 鼓励银行对外贸企业融资 外贸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企业资金周 转不顺必然导致产量下降、裁员求生存,这些问题更多的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政府应鼓励银行向外贸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与此同时,推进贸易融资政策的出台,着重加强对中小型企业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惠及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3.2 加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外贸环境 加强各国经济合作在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我国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与他国的合作,可以为我国外贸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各国通过互相降低或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可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摩擦很多,政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能对此起到缓和作用。 3.3 采取政府补助、出口退税政策 当前形势下,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补助以弥补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部分出口损失。此外,出口退税也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手段,减少企业成本和负担,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价格优势,当然,国际上会有反对我国采取出口退税的声音,认为这会对他国企业造成威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要求,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政府有权利进行政策的调整来保障经济稳定,加强对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保证贸易稳定与良好的就业。 3.4 稳定汇率 我国汇率自2005年就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参考多种货币根据权重组成的货币篮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在目前的形势下,外贸企业面对的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政府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对外贸企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展望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欧洲媒体称这次金融危机使很多欧美消费者改变了以往的消费习惯,从高档商品转到对中低档商品的消费,我国出口商品中有很大部分是中低档商品,生活基本必需品占出口总量的60%左右。这些商品的需求弹性小,具有很强刚性,加上更多欧美国家对中低档商品需求的增加,这给我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扩大欧美市场带来了机遇,同时,政府已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2008年下半年2次调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1月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有效发挥了关税政策的经济杠杆作用,在融资方面,政府着手为中小企业拓宽渠道,提供企业信用系统,这无疑有利于增加外贸企业的信心,这场经济危机是全球性质的,我国整体竞争优势也没有变化,企业如能在政府的协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产经营,我们有信心外贸企业能抓住机遇渡过难关。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8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 税务筹划 先进先出法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税务筹划的内涵

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在既定的选择范围内,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定性、定量地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

税务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安排和策划,选择纳税支出最小和资本收益最大的综合方案,从而获得最大税收收益。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

目前,我国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不属于税务筹划的范围。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此类会计政策较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说明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

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的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效用。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有:直线折旧法、产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运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算出的折旧额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因而分摊到各期生产成本中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也不同(但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总额并不受影响,因而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以及总的税负并无影响)。因此,折旧的计算和提取必将影响到生产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最终影响企业的税负轻重。由于在折旧方法上存有差异,这为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

2.存货计价方法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

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于企业的产品成本、利润及所得税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各项存货的发生和领用,按实际成本计算,计算的方法可以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中任选一种。由于运用以上不同计价方法所确定的存货发出成本不同,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

3.外币折算方法选择对税务筹划的影响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企业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金额记账。除另有规定外,所有与外币业务有关的账户,应当采用业务发生时的汇率,也可以采用业务发生当期期初的汇率折合。在月份(或季度、年度)终了时,将各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按照期末的市场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其与对应的记账本位币账户期末余额之间的差额,则确认为汇兑损益。而汇兑损益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汇率经常发生变化,致使同一外币数额在不同时点会对应于不同的记账本位币数额。汇兑损益,最终都会分次或一次地在计征所得税之前以各种费用的形式扣除或是增加计税所得,从而影响到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三、税务筹划中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正确选择

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税收挡板”的作用,就固定资产折旧而言可进行如下税务筹划:

如果预期今后所得税率不变或有下降趋势,以采用加速折旧法为优。这是因为这种方法使企业前期的成本费用加大,从而把前期利润推至后期,无疑延缓了纳税时间。

如果预期未来税率呈上升趋势,以直线法为优。这是因为加速折旧法延缓了纳税的利益与税率高低成正比,在未来所得税率越来越高时,以后纳税年度的税负增加往往大于延缓纳税的利益。使得直线折旧法比加速折旧方法更为有利。

另外我们在选择折旧方法时还要考虑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因为物价的持续变动,会使一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企业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很大制约。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折旧政策以规避物价变动的风险。在通货膨胀下企业可选择加速折旧法,在通货紧缩下可选择平均年限法。

2.存货计价方法的正确选择

不同的计价方法不仅影响了存货与销货成本的分摊,同时也影响了本期销货收益,进而影响了本期所得税水平。在进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时,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通常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应选择先进先出法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本期销货成本提高,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对减少,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的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则宜采用加权平均法,以避免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安排资金的难度。

3.外币折算方法的正确选择

从企业纳税的角度看,如果汇兑损益是汇兑净收益,则予以资本化更为有利;如果汇兑损益为汇兑净损失,则直接计入企业当期损益更为有利。由于企业日常发生的汇兑损益一般都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纳税筹划的关键就是通过选取适当的记账汇率,使得计算出来的汇兑净损失最大化或汇兑净收益最小化,从而使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最小化。

一般说来,如果本期的外币债权发生额大于本期的外币债务发生额,在汇率持续上升时,选取当日汇率更为有利,而在汇率持续下降时,则是选取当月1日汇率更有利;如果本期的外币债权发生额小于本期的外币债务发生额,则在汇率持续上升时,选取当月 1日汇率更有利,而在汇率持续下降时,选取当日汇率更有利。

例:某企业有美元应付账款账户,当月 1日汇率为 1美元=8.1元,月底汇率为 1美元=8.4元,10日进口材料一批 15万美元(货款未付),当日汇率为 1美元=8.3元。

如果用业务发生当日汇率为记账汇率,则相应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8.3×150000) 1245000

贷:应付账款——美元户(150000美元) 1245000

当期期末确认汇兑损失为:汇兑损失=15×8.4-15×8.3=1.5(万元)

如果用业务发生期初汇率为记账汇率,则相应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8.1×150000) 1215000

贷:应付账款——美元户(150000美元) 1215000

当期期末确认汇兑损失为:汇兑损失=15×8.4-15×8.1=4.5(万元)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对于外币债务账户,当汇率上升时,取当月 1日汇率作为记账汇率,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较小,对企业更有利;当汇率下降时,取当日汇率为记账汇率,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较小,对企业更有利。

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税务筹划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方法选择、债券折价溢价的摊销方法的选择、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摊销方法选择等等,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理性的纳税人应充分利用这一空间进行税务筹划,以节约税收成本。

参考文献:

[1]柳小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中的税务筹划.现代经济,2007,6.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9

[关键词]所得税 汇算清缴 优惠政策 风险规避

一、关注所得税新政策的主要变化

(一)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相关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办法由原自行计算扣除和经税务机关审批扣除两类改为现行的“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扣除,以“专项申报”取代“审批”。对企业而言,申报手续看似简化,实际税务风险却大大增加,资产损失所要求提供的证据丝毫没有放松反而比原来的更加具体,并且企业应承担真实申报的责任,税务机关保留追查的权力,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编制、申报详细的资产损失的内部和外部证据材料,并且正确区分清单申报和专向申报资产损失。同时收集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以方便税务机关检查。对无法准确判别的,建议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以规避风险。

(二)发票专用章的使用

关注2011年2月的《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明确了发票上财务专用章的使用被禁止,只能加盖发票专用章。企业应自查发票章是否合规,不合规的及时补盖,同时注意未按规定取得的合法有效凭据不得在税前扣除,没有填开付款方全称的发票的及时补充完整。

二、关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是否及时审批或备案

(一)检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是否已取得税务机关审批文件

如西部大开发15%税率优惠以及两免三减半政策等,按照规定所有需审批的事项原则上均应在年度纳税申报之前办理完毕。

(二)应逐项检查是否有需备案的事项。准备备案材料

需事前备案的有: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加速折旧的,应在取得该固定资产后一个月内备案;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投资额和技术转让等。

汇算清缴时需备案的有: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征企业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工资加计扣除;企业资产损失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等。

关注是否审批或备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没有申批或者备案的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二是只提出申请但没有接到税务机关出具的接受批准或备案凭证也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三是税务机关批准或接受备案凭证应加盖该机关印章并注明日期。

三、资产类的自点

(一)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存在已作坏账核销但未办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的事项

对账龄超过3年、确已收回无望、符合坏账核销标准的应收款项,应准备核销必备资料,以便及时办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对存在诉讼事项的应收款项,应及时根据法院的败诉判决书、裁决书等确定资产损失,办理资产损失专项申报。对账龄长的应收款项,要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是否存在已吊销、注销、撤销、破产等情形,并及时取得相应证据。

(二)检查其他应收款

尤其要关注股东的借款,对不能及时归还的应要求在年底重新办理借款手续。因为税法规定凡纳税年度终了后,股东向企业的借款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其未归还的借款即可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并依据“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关注职工借款,在年底结账前督促其对已发生的费用及时报销,尤其是长期出差在外人员未报的费用,尽量避免跨期费用。

(三)存货

1 原材料暂估入账并已投入消耗的情形,注意应及时索取发票并进行账务处理,从而避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其成本不能税前扣除的风险。2 注意企业所得税法不允许选择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因此在会计上若采用了后进先出法,那么在汇算清缴时也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3 关注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非正常损失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需要做损失专项申报的情形,应搜集相关证明材料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作专项申报。

(四)固定资产

1 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除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会计从谨慎性出发未使用的固定资产是计提折旧的,也就是说会计上闲置未使用的设备计提的折旧要做纳税调整。2 注意折旧年限是否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3 食堂用房、职工宿舍等福利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应计入“福利费”项目。4 未取得发票的固定资产已经计提折旧是否取得发票以及未取得发票的时间是否超过12个月。根据国税函[2010]79号文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因此如果取得发票后要求调整已计提的折旧,并调整相关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一般是按照“调表不调账”的原则处理。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如果超过12个月未取得发票的,必须对原先已经暂估计提的折旧进行全面调整,并补缴纳企业所得税。5 提前报废的资产,应及时进行变卖处理,并根据相关要求准备证明材料以备专项申报。

四、费用类的自点

(一)正确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对于收益性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而对于资本性支出,则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二)重点关注交际应酬费

1 注意应酬费不等于餐费,自查有无将职工聚餐的餐费计入应酬费。2 自查有无将应酬费计入会议费,应将业务招待费与会议费严格区分。会议费的列支,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3 按照发生额的60%和销售(营业)收入的5‰较低者扣除。4 业务招待费的节税小窍门:业务招待费在销售(营业收入)的8.3‰是节税临界点,利用这个点用足、用够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减少企业所得税支出。

(三)关注审查会议费

注意发票后面附件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具体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票据仅仅是会议发票是不可以的,能补充完整的及时补充。由于税务机关关注将招待费变通为会议费,会议中的大额餐费应尽量避免单独开具发票,以免其他证明资料不全时,产生被归于业务招待费的误解。

(四)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和非广告性的赞助支出

注意区分:1 生产经营无关的非广告性的赞助支出不得税前扣除,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应作为调增事项处理。2 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是作为广告费核算的,在实际处理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应注意与相关接受赞助方签订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相关广告宣传的有关内容,并通过拍照方式保留宣传的具体内容等,对取得的相关票据开具的内容应注意不

得有“赞助费”的内容。

(五)关注通讯费各地政策差异

税务总局将此项政策的标准制订权交给了各地省级国税、地税,各地规定千差万别,所以应详细查阅本省税务机关制订的标准,以免因政策适用不当产生纳税风险。国税函[2009]3号规定自2011年度起,对企业发放的通讯费补贴明确在福利费列支。企事业单位必须事先将本单位通讯费补贴的具体方案报主管地税机关备案,否则一律不得予以扣除。所以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不建议采用发放通讯补贴的形式,而采用实报实销的形式;建立通讯费用报销制度,明确扣除标准把通讯费用的支出控制在扣除标准内;以公司的名义统一预存手机费,并且统一开具同一单位名称发票。

(六)对工资薪金自查

1 工资薪金要符合“实际发生”及“合理性”(即符合五个原则的)的准予扣除。2 还应注意明显的工会人员、食堂等福利部门人员的工资应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工程人员的工资在在建工程中列支。审核工资中是否有支付劳务工报酬未取得劳务发票的。3 将正式职工与劳务工相区分,没有取得劳务发票的最好到税务机关代开劳务发票。同时注意劳务费不得作为三项经费计提基数。4 还要注意残疾人员工资加计扣除。要符合相应条件同时一定注意要进行备案。5 对跨期计提与发放的工资(计提未发放的,或者发放上年计提的),是否做纳税调整,具体要求向当地税务部门咨询。

(七)关注职工福利费的范围的把握

1 注意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不属于劳保费,属于职工福利费。国税函[2009]3号文件将取暖、防暑降温费纳入福利费的范围这一点需要好好把握。2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应该单独设置账册,进行准确核算。没有单独设置账册准确核算的,税务机关应责令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税务机关可对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进行合理的核定。3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34号公告对企业员工服饰费用的扣除做了明确规定,要点如下:由企业统一制作员工统一着装的可以在税前扣除,如果直接购买的应按“福利费”相关规定扣除,“制作”和“购买”一定要把握。

(八)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

1 要把握职工参加社会上的学历教育以及个人为取得学位而参加的在职教育,不属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学历教育还包括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参加费用相对较高的培训和学习,比如参加MBA、EMBA学习MBA教育费用。2 职工教育经费也存在可纳税调减的情况。

(九)工会经费自查要关注

1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0号中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自2010年1月1日起,在委托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的地区,企业拨缴的工会经费,也可凭合法、有效的工会经费代收凭据依法在税前扣除。2 考虑权责发生制原则,应注意工会收款凭证的所属年度,严格来讲,本年上缴上年度工会经费应在上年度扣除,不应在本年度税前列支,而作为时间性差异处理。3 没有工会专用凭据(工会经费缴拨款专用收据或地税缴款书等缴款证明)列支的工会经费应做纳税调增。

(十)利息支出自查

1 就一般企业而言关联方债资比为2:1。2 个人借款利息注意合同、利率、票据、个税等关键词。3 投资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不得税前扣除。4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34号公告对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做出了说明: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十一)及时催收已做成本费用但未按时取得的有效凭证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34号公告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五、收入的自查要点

(一)注意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的确认条件上的差异

税法中没有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也就是会计注重风险和报酬的转移,而税法侧重于税款的征收,不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企业财务人员,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会计按谨慎性原则未确认的收入,而税法规定应确认收入的事项这些差异,进行纳税调整防患于未然,以免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二)租金收入和利息收入自查注意确认时点不同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一般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税法按合同约定的付息日期和付租日期确认收入,比如企业的一项长期债权投资,合同约定在到期日一次性还本付息,会计处理时应当按权责发生制分期确认利息收入,而税法则平常不确认利息收入,当债权到期时,一次性确认利息收入。对会计平时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到期时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三)不征税收入的自查

1 根据是否同时符合财税[2011]70号文所规定的拨付单位、拨付用途等条件,审核资金拨付文件和管理要求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2 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折旧或支出,不能在税前扣除。3 准确区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免税收入支出形成的资产折旧或支出准予在税前扣除。

(四)股息、红利等收入

税法与会计差异的调整成本法下:会计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确认为免税收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权益法下:会计按被投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而此时税法尚不确认收入,调减应纳税所得额;而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企业会计上作冲减投资账面价值处理时,税法应确认收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但因为是免税收入,同时在相应的申报表栏次做纳税调减。

(五)视同销售情况中的所得税

视同销售收入项目主要关注将货物用于捐赠、赞助、广告、样品、职工福利等;视同销售计税金额的确定是否正确;视同销售流转税与企业所得税的范围不一致,处理是否正确。税法规定销售额和折扣额必须在同一张销售发票上注明,才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征收所得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则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纳税人发生事后销售折让、折扣时,需要取得购货方税务机关开具的红字发票通知单,据此开具红字发票,冲减退回当期销售商品收入,不符合规定的应做纳税调整。

六、负债及利润分配的自查要点

(一)注意账龄

超过2年的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税法上要求并计应纳税所得处理,但是注意以后年度支付时可以作纳税调减,这条请关注当地税务是否有特殊规定。

(二)关注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中的暂估入账项目,汇算清缴前是否取得合法发票,对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暂估入账,应结合当期存货和成本的结转,做纳税调整。

(三)关注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否有增加,增加部分是否缴纳印花税,从而影响当年的企业所得税。

(四)关注未分配利润

本年度是否有利润分配,关注支付外方股东股息时是否及时扣缴税款。

七、汇算清缴中其他的自查要点

(一)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近来税务稽查的关注点,要自查关联交易是否符合规定,注意搜集相关证明自己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证据;符合条件的,要准时报送同期资料。

(二)公益性捐赠

1 是否属于财政、税务部门联合的名单。2 2011年7月1日起,国家规定的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分为2种: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本装票),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机打)。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

(三)纳税调整金额较大

根据国税函、[2009]34号原则上各地企业所得税年度预缴税款占当年企业所得税入库税款(预缴数+汇算清缴数)应不少于70%。根据这条对于平时计提各项应付款项或预提费用较多、年底未实际结算从而导致当年度纳税调增金额较大的,应注意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占全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比重可能偏低,主管税务机关可能进行纳税评估并约谈公司财务人员。此类企业应注意完善平时预提各项成本费用的依据:如合同、协议、公司管理层关于应付花红的方案、资产减值损失发生的计算过程等。

(四)业务招待费、广告费

业务招待费、广告费的计税基数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3项合计,特别注意的是: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房款可在收取当年作为计提基数,以后年度确认为会计收入时,不得重复作为基数。

减税降费汇报材料篇10

一、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供电企业涉及的主要税种之一是增值税,其税收筹划的效果影响整个企业的税收筹划的成败,筹划内容主要是销项税和进项税额两方面,包括税金是否计提准确和及时抵扣等内容。

(一)进项税的税务筹划

供电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项目很多,其中修理费、材料费、购电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大,其抵扣的进项税金额同样很大,因此加强修理费和进项税的管理是进项税税收筹划的重点。

1.改变传统的维修费管理方式供电企业部分维修工程,存在以包工包料结算方式委托给外部的一些企业施工。施工企业“营改增”前作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只能开具地税安装类发票,使得供电企业这部分维修费无法抵扣进项税,增加了税负。因此,改变维修工程的管理方式作为筹划的关键点,对维修工程采取包工不包料的管理方式,工程使用的材料由供电企业自行采购,维修费则发包给外部施工,这样,材料费这部分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可以增加进项税抵扣,降低税负。

2.支付货款应尽量采取商业汇票方式供电企业在购买货物时,对一些资金较为困难的企业,为了及时获得对方单位的货物发票入账,支付货款时可以开具商业汇票,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商业汇票的短期融资功能,企业资金的支出实际就延迟了,这样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差,缓解资金的紧张局面;同时,企业也能够获得对方发票入账,既抵扣进项税额,又获得成本入账,减少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降低了这两税的税负。

3.加强企业日常的税务管理供电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中,应制定相应的税务管理办法,明确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时和日常管理时的规定,执行过程中并加强监督和考核,主要内容有:一是加强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考核力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成本入账必须要求开具增票。供应商在各方面条件相仿的情况下,企业应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发专票的商家。二是增值税专票在取得后,要及时认证抵扣。根据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抵扣,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的,不得抵扣进项税。因此,供电企业在取得增值税专票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认证抵扣进项税,从而为企业在第一时间内降低税负。

(二)特殊固定资产业务的税务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且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置或自制的固定资产,按照简易办法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供电企业特殊固定资产业务,主要有固定资产报废时的出售处理和客户以固定资产抵债时的入账处理。这两项业务税务筹划时,要点主要有:一是在处置时要明确该项固定资产取得时是否抵扣了进项税,从而准确计算销项税。二是企业在取得抵债的固定资产时,若资产是2008年12月31日之后购置的,则要求对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达到抵扣进项税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供电企业的增值税税务筹划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对降低企业的税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根据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是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相乘计算而来,应纳税所得额根据年度的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计算而来,因此,纳税筹划的主要是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关键是如何合法合规地少确认收入和多确认成本费用。

(一)在企业组织形式的税务筹划

企业从组织形式上有子企业和分企业两种选择。其中,子企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财务上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不允许与母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分企业是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缴纳企业所得税时需要与母公司合并汇总,一方发生的亏损均可以用对方的盈利弥补,盈亏相抵则降低了母子公司的整体税负。因此,供电企业应充分考虑盈利状况来设置企业的组织形式,达到最优的税负水平,实现组织形式的税务筹划。

(二)用所得税优惠政策进行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自2008年1月1日起购置并实际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内的设备,可以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供电企业每年在配电网建设投入很大,使用的配电变压器很多,因此,选择使用符合上述税法优惠目录的变压器(高效干式、高效油浸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抵免所得税税额,从而直接降低企业税负。

(三)固定资产在修理时的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固定资产的日常修理费可在当期直接扣除,大修理支出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按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一是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二是修理后资固定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能否在当期全额计入成本,而不作为长期待摊费用,主要依据是支出总额不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因此在所得税筹划时,只要在满足资产正常使用的的前提下,发生的修理费要尽量控制减少,总额不要超过上述规定的标准,从而当期直接扣除,达到税务筹划的目的。

(四)管理软件摊销的筹划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购进的软件,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为2年。供电企业在日常管理和经营中经常需要一些软件,税务筹划时应充分利用此优惠政策,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沟通,满足条件并经备案后方可缩短软件的税务摊销年限,从而降低企业前期的税负。

三、房产税的税收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