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科幻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1:08:31

陨石科幻作文

陨石科幻作文篇1

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深度撞击”计划的探测器对“坦普尔1号”彗星实施撞击。这个计划,与几年前一部美国大片《深度撞击》同名,那部电影,讲的是人类用核弹撞击彗星,阻止它撞击地球。同期还有另一部好莱坞大片,说的也是这件事情。场面都很惊险恐怖,死子不少人,最后地球还是被彗星残块撞中,海啸席卷城市。这是未来的人类灭顶之灾。虽然科学家说,“深度撞击”计划与近地小天体威胁无关,而是为了研究彗星的内部结构,探索太阳系的起源,但公众更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还是彗星撞地球。若从几百万年的历史看,天地大冲撞的几率据说相当机坠毁的几率。

我的悬念则是,如果中国人发射一个“深度撞击”探测器,会以什么样的想法为基础呢?这方面的资料无从查到。我想,就算真有这个计划,意图必然是严格保密的。我只能按照一些惯常的想像去推测。

比如,1960年,中国就有幻想家称,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一颗叫做“天乙星”的天体,在1645年神秘消失了。它其实是一颗近地小天体,陨落了。后来,科学家找到了它,研究表明,它竟是外星人发射到地球的一个人造卫星,被中国古人看到后称作“天乙星”,于1645年被流星击坏,坠落在了中国大地上。中国科学家说,等到分析出了这颗卫星的金属成分,就可以冶炼这种金属,实现中国人征服宇宙的宏伟理想了。

又比如,1976年,吉林降下轰动一时的陨石雨。不久后,又有幻想家对其进行想像,称有人拾到了其中一块陨石,认定是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中国人和外国人都竞相购买它,最后由一位中国人用“”补发的工资计1.5万元人民币买走。这时又发现,它原来不是陨石,而是外星人飞船电脑的残骸。科学家说,“这女娲之石属于我们整个民族!万万不可落入外人之手!”

1979年,还有一位幻想家,称中国科学家将驾驶飞船,到太空中去俘获一颗叫做3017号的小行星,用强磁铁把它吸回中国。出人意料的是,中国人竟在小行星上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昏迷着一母一子两个猿人。原来,该小行星是100多万年前从地球上分裂出去的一块岩石,这两个猿人无意中成了“宇航员”。中国科学家于是设法使猿人复活。这样,便从天上,找到了我们的老祖宗!而这种新的复活技术,将被用于征服火星。

类似的有关近地小天体的幻想,在当时还有许多。只是,最近这些年里,见得少了。也许是西方大片看得多了,想像力反而萎缩了。

陨石科幻作文篇2

吉林市导游词怎么写?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导游词,关于吉林的,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们喜欢。

吉林市长白山三日游导游词长白山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参加本次的长白之旅。本次的长白之旅共计三天的行程,全程由我负责担任导游。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大家可以叫我小*,也可以称呼我*导,您觉得哪个顺耳就叫哪个,总之大家随意啦。希望大家在这三天里能够积极地跟我配合,愿咱们一起共渡一个美好而又快乐的旅程。

我们发车的时间是中午的12时30分,在没发车之前请大家注意一点,您今天整个下午的任务就是坐车,这个时间会很长,约计七、八个小时。若是您以前坐长途客车有晕车或是对空调过敏的状况,可以先下车去买包晕车药,而且记住晕车药一定要提前吃,以免中途晕车时慌了手脚。

我们现在已经出发了,由于道路的状况不同,请您随时扶好站稳,以免发生意外。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的车厢是非常整洁、干净,希望大家能自觉保持车厢里的卫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既然我们现在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了,我们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好好商量、解决。因为明天我们上山的时候人一定会非常多,我会给大家每人发一顶帽子,大家最好把它戴上,以便识别自己的团队。我的手机号码是:*********,请大家拿笔记一下或直接输入您的手机里,若是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团队时可以随时打我的手机跟我取得联系。

好了,我们开始转入正题。相信大家以前从电视上或广播里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和长白山相关的旅游信息了,但这次您可是要亲身的感受长白山的美妙和神奇喽,那么作为本次长白之旅导游的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您多了解一些和长白山相关方面的知识。下面,就由我先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长白山的概况和历史,相信大家对这些一定会非常感兴趣的。希望您能认真的听讲,回去之后啊也许你的朋友会向你问起长白山的某些问题时,您也能对答如流的。

(以下长白山的概况和历史可分几个阶段叙述,注意安全事项可以找恰当处加到里边。)

人间圣境,天之长白。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属于国家四A级旅游景点,其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关东第一名山。因其主峰白头山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接壤的边陲地区,是中国与朝鲜的界山,绵延约1000公里。中国境内的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东北的第一峰。天池对岸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是最高峰,海拔2749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总面积为8000平方公里,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

在长白山丰富的自然景观中,天池是最具风姿、最为壮丽和最具有神秘色彩的。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24度,东经128度03分,在吉林省安图县南部,与朝鲜交界。天池以湖心为界,湖两边分属中朝两国。天池是山顶喷火口积水而成的火山口湖,是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三江的发源地。天池的特别之处和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只有出水而没有入水,却千年不绝地流淌着。古人说它的水来自海上,故称海眼。海拔2189米的长白山天池是我国最高、最深、最大的火山口湖,它大体上呈椭圆形,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总蓄水量20亿立方米,水面面积9.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可达373米。天池池水常年清澈碧绿,从空中俯瞰宛如平镜。由于海拔高,天池水温只有0.7摄氏度到11摄氏度。

俗话说的好:天池就像是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看天池呢也讲究一个“缘”字的。由于海拔高,长白山上气候多变,多云多雾多雨多冰雹,变幻莫测、虚幻神秘。即使在盛夏季节,也是风雨不定,变化频繁。有时一日之内,甚至一小时之内就可能发生几次变化。所以,您来到长白山,即使看不到天池也别后悔。长白山最佳的旅游季节是六至九月份,是全年游客最集中的四月份,来自朝鲜、韩国的游客也是最多的,中国游客和朝韩游客的比率是1:1。

长白山是一座著名的休眠火山。这座活火山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喷发。第一次喷发是1597年,第二次是1688年。而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是1702年。所以,在长白山附近所有树木的树龄也就只有三百多岁而已了。长白山经过数次的火山爆发之后,山顶上堆积了灰白色的浮石。加上长年累月堆积着白雪,从远处望去就是一座白雪皑皑的山峰,所以叫做长白山。由于长白山独特的地理构造,其景观也绮丽迷人,30多处景观,处处秀丽诱人,驰名中外。登上群峰之冠,可谓"一览众山小",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由于山地地形垂直变化的影响,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形成了由温带到寒带的4个景观带,这种自然多彩的垂直景观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长白山还是一座天然的大博物馆,稀有生物资源的储藏库,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盛产地,为地球上很少遭到人类破坏的原始生态保留地,不仅被列入部级重点保护区,被归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网。

长白山人文历史悠久,历代帝王对此都十分关注,特别是金、清、元朝更是视长白山为祖先发祥地,推崇长白山为神山圣地,是荐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长白山古称不咸山,北魏称徒太山、太皇山,唐朝叫太白山,金代始称长白山,延续至今。关于长白山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满族的始祖就降生在长白山腹地一个形如荷叶的小湖——布尔瑚里湖岸边。现在人们称这个湖为“圆池”,面积40000平方米。相传,很久以前,“圆池”上空飘来三朵彩云,原来是三位美丽的仙女来长白山天池邀请小白龙去天庭赴宴。天池尽在眼前,三仙女想洗去一路的风尘,正巧,云头下面红花灿烂绿草如茵,碧水似镜。最小的仙女佛古伦对大姐恩古伦和二姐正古伦说“我们先在这洗个澡,再去天池办事吧”,三位仙女跳入湖中尽情地戏水玩耍。忽然,飞来一群神鹊,其中一只口中叼着红光闪闪的朱果,落在三仙女的衣裙上。三位仙女急上岸,怕神鹊把衣裙叼走。可是,神鹊只留下朱果就飞走了。这颗朱果像颗红宝石可爱极了,佛古伦爱不释手。穿衣时把朱果含在口中。这朱果好似活物,一下落入腹中。佛古伦立觉腹内鼓胀,流着泪对二位姐姐说:“我怀孕了,不能与你们一起回天庭了。”大姐劝慰她说:“怀孕这是天意。等你身体变轻后,再回去也不迟。”

不久佛古伦生了一个男孩,这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体貌非常奇伟,在长白山上能降服老虎,伏住黑熊。三仙女又教他排兵布阵,治国爱民的道理。这孩子很快成为一位智勇双全的英俊少年。一天,佛古伦在天池畔对她的孩子说:“你是娘在圆池吞食朱果而生,你的名字叫布库里雍顺,你姓爱新觉罗。你是奉天旨来到人世,你要去平定战乱,抚育百姓。娘也该回天庭了。”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告别了母亲,乘柳茷顺松花江飘流而下。后来率领众人创建了鄂多哩城,立国号满洲。大清王朝对长白山十分敬畏,他们认为长白山是祖先居地,神的住所。历代王朝也奉为神明,顶礼膜拜,被视为兴王之地。清朝对长白山祭祀和验看一直没有间断,曾有二百多年的封山史,所以,长白山保存着完好的原始森林,站在高处,一望无际的林海,刮起风来松涛声宛如海浪声一般。在密林深处,古木参天,遮天蔽日

长白山于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在吉林省安图、抚松、长白三县境内,南北长78.5公里.东西宽53.5公里该保护区始建于1961年。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了“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在长白山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各种野生动物,人们称长白山是万兽之园,同时它又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天然植物园。

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是传播很广、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以选一个简短的天池怪兽的小故事),古老的传说和最近的发现交织在一起给长白山天池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当你到山上游览时,请注意一下湖面的动静,看有没有怪兽出现。可以确定的是,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有朝一日终将会被揭开的。

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今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3年游长白山时感叹地说:“不登长白山终生遗憾。”

吉林陨石导游词吉林陨石是我们江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宇宙使者,天外来客”。它是在1976年3月8日陨落到吉林市的,这次陨石的坠落相当于1.7级的地震。

当天有众多的百姓亲眼目睹了陨石降落的一幕,据他们回忆说,最处是在天空东北部突然出现一个红色的火球,光芒四射,极为耀眼,此满月还要大。在火球的后面拖着一束光带,夹杂着滚滚的浓烟。

火球在远行过程中,由于巨大的温度以及受外力作用,陨石体产生过多次爆炸,当陨石的主体在吉林市龙潭区金珠乡上空发生爆炸时,一个黄色的大火球突然发出强烈的闪光,随之冲出三个小火球,带着光束鱼贯向西南飞行,这就是吉林陨石中最大的三块陨石。现在被命名为吉林一号、二号和三号陨石。吉林陨石降落在了吉林市和永吉县附近方圆近五百平方公里的平原区域内。

吉林一号陨石落在了吉林市永吉县桦皮厂镇靠山村十社,3月8日在北方,天气刚刚变暖,一号陨石穿透了1.7米的冻土层,遁入地下6.5米,坑口直径为2.1米,当时距事发现场最近的目击者亢永春老人回忆,吉林一号陨石落地后,从远处看,翻滚的烟尘逐渐形成小磨菇云,高约50米,烟尘浓度极大。被溅出的碎土块,最远可达150多米。

吉林陨石雨刚一降落,吉林省吉林市中科院组织了“陨石雨考察小组”,对它进行调查,当时共收集到较大陨石138块,总重量为2616公斤,现已被吉林市博物馆收集展出,从一号陨石坑内取出的陨石净重是1775公斤,体积为117x93x84立方厘米,是目前石陨石中最重的一块。

目前陨石按含金量与硅酸岩的比例,科学家把它们分为三类,即石陨石、铁陨石、铁石陨石。吉林陨石属于石陨石。据科学分析,吉林陨石属于橄榄石,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是极为珍贵的宇宙样品。在陨石中发现了十三种氨基酸和有机化合物。在陨石内部还找到四十多种矿物质和三十多种原,其中有些矿物制是在同类陨石中的首次发现。为揭开原素起源提供帮助,可以说“吉林陨石的光临相当于发射了一颗地球人造卫星。”

那么陨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恐龙是古代一种大型爬行动物,如果中生代末期它们不灭绝,那么处于蒙昧时代的古猿至少没有机会变成现在的人。那么,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呢,科学家们发现。第三边界沉积层堆积着一层厚约几十厘米的白色粉末。那么地球上极为罕见的氨基酸,因此他们推断,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陨石与地球相撞,撞击后的巨大爆炸使大多数恐龙立刻死去。爆炸后的粉末笼罩在大地上面数年之久,土温骤变致使恐龙无一幸存,而恐龙的灭绝却给其他新生动物带来了生机。比如哺乳动物的出现,古猿也被迫走出了森林。陨石促成了人类的产生,由于陨石的影响,促进了生物的产生进化发展,但陨石也会带来毁灭人类的危害性。

各位朋友,大家看,这块陨石,在它的表面有一层深色的壳,叫熔壳,厚度大约有0.5—1毫米左右。科学上按照它的形成次序和外表的特征,可以将熔壳分为初始熔壳和次生熔壳。那么,熔壳有是怎样形成的呢?当陨石以每秒15—18千米的高速冲进大气层时,强烈的冲击波使空气分子急速的分解、电离和燃烧,温度可以达到2000&.ordm.C,这巨大的热能部分地传给陨石体,使其表面温度达3000—3500&.ordm.C,表层的矿物质直接汽化而挥发。还有一部分,在陨石的表面形成一个液态层,当陨石陨落到低空以后,速度与压力急剧下降,使硅酸溶液迅速冷却,于是形成了玻璃状物质,微晶或雏晶。溶壳也就是在这样的物理化学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们看到的陨石表面还普遍具有形态多样、大小不等的许多气印。这是因为陨石在大气层中与空气剧烈摩擦、燃烧和气流冲击形成的。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所参观的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一座陨石博物馆,属于自然类,在这个博物馆里,还收藏着许多关于吉林陨石的资料、照片以及其他国家的陨石标本等等。大家可以再仔细地看看,也可以在这里拍拍照,留作纪念。

陨石带来丰富的太阳系天体形成演化的信息,对它们的实验分析将有助于探求太阳系演化的奥秘。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慧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组成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和数量众多的小行星,小行星大多数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时常会有一些特殊轨道的小行星偏离轨道。

因为有这些特殊轨道的小行星,宇宙间便产生了一些星球间的碰撞,有爱好天文学的朋友一定知道,在每年十一月中旬的时候,按照地球的运行规律,地球应穿过坦普尔慧星轨道,由慧星尾部喷发出细小的尘粒而散落在轨道上,正好与地球迎面相撞,同一时间,在地球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十分壮观的流星或流星雨。

吉林陨石就是因为这种星与星的碰撞,而陨落到地球上的,据天文学家推算,吉林陨石这位“宇宙使者,天外来客”,本是47亿年前形成的,直径约为440千米的一个小行星的一部门。它的运行轨迹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在大约八百万年前的一次剧烈的天体碰撞中瓦解了,于是诞生了吉林陨石的母体。吉林陨石在第一次碰撞诞生之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椭圆形空间运行轨道(近日点大约一亿五千千米)进入地球公转轨道内部(远日点约为四亿二千千米),位于小行星带的边缘,这与地球的公转轨道,就形成了两个相交点,使它同地球碰撞成为必然。

1976年3月8日下午,吉林陨石沿着它自己的运行轨道以15-18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从地球的后面追上地球,以极高的速度穿过大气层,于是15时2分36秒,使发生了陨石的陨落。

在我们吉林陨石陨落之前,美国在1948年2月28日发现的诺顿石陨石被称为世界之最,重1079公斤,但是吉林陨石陨落之后,很显然的担当了这个世界之最的角色,那么除了它的重量为世界之最以外,同时还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之最和一个奇迹,就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的一场陨石雨。雨区降落范围非常广,分布在东西长72千米,南北8.5千米,总面积近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吉林陨石就其数量、重量、散落范围以及科技含量在世界都是罕见的。吉林陨石雨降落时,铺天盖地,呼号之声,几百里以外,清晰可闻,落地的巨响和震波,震碎了很多居民住宅的玻璃窗,场面之宏大,威力之巨猛,如同一颗小原子弹,然而,竟无一人一畜伤亡,可谓一奇。

吉林文庙旅游导游词吉林文庙位于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是吉林省最著名的古曲建筑群。吉林文庙南北长221米,东西宽74米,占地16364平方米。主体建筑按正南北中轴线排列。院内共有殿堂、配庑64间。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吉林文庙规模之宏伟、建筑之精细、工艺之精巧,不仅在东北三省数一数二,而且在全国也相当有名。

吉林文庙的前身是乾隆元年(1736年)由乾隆皇帝亲下圣旨兴建的。1907年,吉林巡抚朱家玉和提学使吴鲁,鉴于原来的文庙殿堂简陋,不足以尊孔展敬,遂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江宁考察文庙(即南京夫子庙建筑),取回图样,在朱家宝的主持下,于东莱门外择定新址(即现址)拓地兴修,经两年多的时间,于宣统元年(1909年)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崇圣殿、大成门和东西配庑和围墙等全部建成。

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构成三进院落。院外最南面的垣墙称照壁。此墙比其余三面的墙高大、坚厚,长30米,高5米。据说当地不出状元不能将照壁辟为大门。因吉林文庙落成后已废除科举,所以清至民国年间一直没有开辟正门,人们进出文庙只能走东西辕门。照壁前面东西建成有砖楼各一,其中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石碑二,以示路人对孔子的尊崇。 东西辕门呈牌楼式建筑,为木柱、锡顶、瓦盖,对开红漆大门,其上分悬吉林提学使曹广桢书写的“德配天地”、“首冠古今”匾额,每年的祭孔活动都要从此门进出。 泮池,是用青砖砌成,形如弯月,故又称月牙池。状元桥,是花岗岩石构筑的单孔雕栏拱桥,横跨泮池之上,据说只有状元才有资格从此桥上通过。

棂星门,在状元桥的北面,是一座由四根花岗岩石柱组成的牌坊,每柱顶端均有“神兽”,牌坊的横梁正中有“棂星门”三字。所谓“棂星”,即是古代传说的“文曲星”,让“文曲星”和“神兽”为孔子守大门,是将孔子神化的象征。楼星门之后有石碑两通。

大成门,是棂星门北面进入主院的过厅,为五开间、歇山式庑殿顶、黄琉璃瓦屋面建筑,脊为高浮雕式龙凤脊,明柱,左右有山,前后无墙。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之一。

大成殿,在二进院落的正中,是全庙的中心建筑。面阔11间。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高19.64米。双重飞檐、歇山式庑殿顶,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建筑,可与宫殿媲美。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信朱地金字木质牌位,两侧分别供奉孔子弟子——“四配”和“十二哲”木质牌位。

崇圣殿,是孔子的家庙。供奉孔子五代祖牌以及历代衍圣及其夫人绢质绣像。

大成殿东西两侧配庑为“先贤先儒祠”分别供奉七十九先贤和六十八先儒的木质牌位。

吉林文庙殿宇辉煌,气势轩昂。它建成于古曲建筑的成熟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曲建筑艺术之精华,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水平,是一座完好的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

陨石科幻作文篇3

迎接“疯狂的石头”

2013年2月15日,乌拉尔山区原本极其普通的一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最不平凡的日子。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早已守候在覆满白雪的西伯利亚田野,这里冬季的黑夜格外漫长,但黑夜和寒冷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好心情,因为当黎明接近时,积云笼罩多日的天气已经放晴,深邃空旷的天空终于完美地展现出来。人们带着安逸的心情欣赏这深蓝色的夜幕――2月份的恒星格外耀眼明亮,它们出现在了比平常更高的位置,缓慢地绕着北极星旋转,而并不十分多见的偶现流星也频繁地划出亮线,似乎在为稍后的演出做准备。

这是一场什么演出呢?这么隆重!

原来这场演出的主角是一颗小行星,它将空降乌拉尔山区。

许多商业大亨和名人政要也来到了乌拉尔山区的车里雅宾斯克市,甚至有谣言说,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其中。这些人不满足于在地面观看陨石雨,他们乘坐包机,在车里雅宾斯克上空乱飞。但是,科学家们禁止包机飞入一些特殊的空中区域,这些地方或者留给了来自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太空总署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研飞机,或者是小行星路径投影正下方的空中。为了防止光污染的干扰,车里雅宾斯克附近的城市全都实行灯火管制――每一个人都时刻准备着记录即将到来的“飞火流星”。

以上所谓盛大的天文观摩大会的描述,其实是半虚构的,但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却是真实的,那次陨石灾难造成了1200人受伤以及3300万美元的损失。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在“小行星发现”和“小行星防御”方面的努力提早10年的话,车里雅宾斯克的陨石灾难就可能变成上面的天文观摩盛会。

科学家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已经有一系列强大的天基红外巡天望远镜,比如拟建的哨兵太空望远镜,再加上专业的地面望远镜,比如在建的欧洲极大望远镜和大口径全景巡天望远镜,也许能够提前预报出直奔地球的直径20米的小行星。

如果那时先进的小行星监测系统已经到位,车里雅宾斯克陨石事件中科学家们会有什么动作呢?

准备观测“火球”

科学家们假设,如果在2013年初,两个新型的天基红外巡天望远镜早在1月份就发现了这颗小行星,说明这颗小行星离地球已经很近了。到了2月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石地面站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和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也能够看到它了。

小行星的反射光谱表明,它是一颗普通的岩石成分的球粒状陨石,直径大约在17米到20米之间。它的质量难以确定,没人知道它到底是一颗岩石还是一颗多孔的碎石,根据尺寸计算,它的质量不会超过1.2万吨。通过这么多望远镜的联合观察,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精确预测出小行星的轨道、撞击时间(精确到秒)和撞击位置(精确到千米),而且知道小行星将以每秒钟19千米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在进入地球大气时,小行星肯定会爆炸,爆炸的能量将达到数百万吨TNT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几十倍。

如果天文学家对小行星的计算到了如此精确的地步,那么在2013年2月15日,早在乌拉尔山的东南部天空开始泛出微弱火光之前,科学家们早已花了1个星期来校准和调试设备。高清照相机、望远镜、辐射计、雷达天线和支架、光谱分析仪和光学高温计全都指向了东部的天空,而且所有的仪器全都安装在平衡环上,使仪器以合适的旋转速度追踪“火球”。在陨石预期的着陆点附近,研究人员也已经部署好地震检波器、麦克风、次声波探测器、微气压计、风速计和尘埃收集器……

并且在日出之前,科学家们还会发射无人机和热气球,主要是为了精确读取大气状况、记录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三维空间的传播情况。

尽管科学家们收到了安全警报,但他们毫不理会,因为这个观测机会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成为现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假设,当天文学家们真的抓住这个机会,他们会看到什么壮观的景象?

壮观的“演出”

在日出前的15分钟,雷达已经从地平线处接收到强烈的反射波,此时小行星还位于太平洋上空数千千米处。12分钟后,它穿过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上空。再过几分钟,俄罗斯将发射一系列烟示探空火箭,它们就好像烟花,沿着小行星轨道的侧翼飞行,以测量冲击波,就好像冷战时期测量核武器威力时的场景。当小行星进入俄罗斯境内、离撞击地点还有100多千米远的时候,灵敏的红外探测器和辐射计已经锁定它了。

现在,小行星的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19千米,但主要是横向移动,下降的速度约是水平速度的1/3。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幸运的,科学家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搜集数据,游客能看到更长时间的演出,当地居民也会免于小行星正向撞击而带来的灭顶之灾。

当小行星开始进入高空中大气边缘时,它快速地撞击空气、压缩前面的空气,使空气变成了随小行星运动的高温等离子体。在小行星的前面,高温等离子体发射出了强大的冲击波,在小行星的后面,高温等离子体被卷绕起来形成了一个铅笔头般的尖尾。几秒种后,小行星进入了厚厚的大气层,这里的空气被压缩时会形成致密的浓云,而人类也已经可以凭借肉眼观看到热等离子体的亮光了。

此时,科学家们开始欢呼,游客们也相互拥抱,拒绝撤离,他们企图去寻找陨石残片,然后卖个好价钱。但“演出”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10秒钟,这颗小行星会变得更亮,因为它将压缩更加致密的空气,迫使它们变成更热的等离子体。小行星的核心目前仍然是“安静”的,因为它后端的大气稀薄,产生的压力不足以打破或者毁坏坚硬的岩石。但是,前端的热量已经渗入岩石表面,一些材料将会被极速蒸发,然后扫进后端的“尾巴”里。

令人兴奋的过程仍在持续,来自空气的压力终于超过了岩石自身的强度,小行星的核心开始断裂。岩石的破裂意味着将获得更大的表面积,同时代表将面临更大的阻力,更大的阻力又会造成岩石的进一步破裂。当破裂的碎片足够小时,它们会完全蒸发,动能完全转化成了爆炸的能量,小行星的坠毁演出来到了高潮的顶点。尽管巨大的爆炸照亮了天空,但它看上去更像一个纯粹的火花,一闪而过之后继续西去。红外和雷达可以跟踪它几秒钟,在小行星着陆之前估计出小行星的着陆地点。

在爆炸从视野里消失的时候,包机和私人飞机要忙着逃离现场了。它们不是超音速飞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追上它们,所以飞得越远越好。更需要逃离的是爆炸区域附近的居民,地面天文基站早已为他们评估了风险并设计好了应对方案。1分钟后,爆炸的冲击波来到了车里雅宾斯克市,但它造成的损坏并不大,因为居民早已得到警告,用栅木板固定了玻璃,3300万美元被省下了。

最后,在不远处冰冻的切巴尔库尔湖,通过追踪的数据,科学家们迅速找到了陨石最大的一块残片。而通过阵列声波传感器,其他较大的碎片也会被定位。和业余搜藏家们赛跑之后,科学家们将陨石送到实验室,进行同位素检测。

预测“投向死亡”的SL9

上述假设的故事在科学上是正确的,而关于游客和防范的部分,则是科幻小说。为了使上述的故事能够实现,科学家们还需要寻找更多近地天体,尤其是那些终点指向地球、没有“请帖”就匆匆而来的不速之客,比如车里雅宾斯克陨石。科学家喜欢称这种天体为“投向死亡”的小行星,因为当这些小行星被发现时,它们已经走在了“投向死亡”的道路上,既不能再次出现在围绕主星的轨道上,也没有时间来转移路线,只能毁灭。幸运的是,大部分“投向死亡”的小行星都比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小得多,它们威胁不大,反而能给科学研究和旅游业创收带来机会。

科学家对于“投向死亡”小行星的研究兴趣源于1994年撞击木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简称SL9),它是首个在坠毁之前就被人类预先发现的“投向死亡”小行星。1993年3月24日,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科研人员发现了SL9,当时它只剩下环绕木星最后的两年时光了。由于和木星的距离已经非常接近,SL9已经被强大的引力撕成20多块碎片。科学家当时就认定,SL9的20多块碎片将组成浩浩荡荡的彗星群,鱼贯而行,如同一列细长的太空列车,将于1994年7月份撞进木星。

SL9是在非常完美的时机被发现的,1994年天文学的一些新发展成果正好可以被科学家们充分利用。那时哈勃望远镜刚开始服役,可以拍摄出非常高质量的图像,新墨西哥州的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也刚刚组装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计算机,使科学家们能够精确模拟撞击事件并作出有意义的预测。科学家们把SL9与木星的撞击当成天空中的一项巨型实验,通过观察SL9轨道和撞击的时间、位置来检验计算机模型是否正确。这绝对是一个你在地球上任何实验室都无法完成的大规模实验。

为此,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了SL9撞击的过程。他们参考了20多个不同尺寸的碎片的数据,做了一系列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撞击点将位于木星的背面,撞击残骸会产生大火球或者羽状的白炽热气,从木星的东南边缘升起,亮度足以被地球观察者看到。随后,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漂亮图片证实了科学家们的预测。

寻找奔向地球的死亡行星

科学家们意识到,大气层出现的巨型火球并非木星独有,当地球上空发生爆炸时,应该会出现同样的现象。科学家们又模拟了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同样会出现一个非常高的大火球,而这与历史观测记录是吻合的。但科学家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可以搜索到奔向地球并带来某种规模爆炸的小行星,并且能够预先提出警报。这样可以在小行星坠毁之前仔细观测它们的特征,又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模型从而对未来做出更好的预测。

陨石科幻作文篇4

2015年3月是小行星探测器“黎明”号抵达谷神星的关键时刻,但科学家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黎明”号装有离子引擎。这种引擎通过电子轰击气态原子产生离子,离子经电压加速,形成高速喷射离子流,从而推动航天器前进。科学家为“黎明”号设计了一条渐渐靠近谷神星的路径:开始和谷神星以“并驾齐驱”的方式环绕太阳运行,在此过程中一点点地接近谷神星,最后不知不觉地被谷神星的引力所捕获,从而成为一颗环绕谷神星运行的“人造卫星”。

小行星带中的秘密

谷神星的发现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它的存在最初是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推测出的。开普勒认为,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应该有一颗行星。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也认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存在着一种规律,按照这个规律,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确应该有一颗行星。1801年的第一天,意大利天文学家朱塞普・皮亚齐用望远镜观测那个区域时果然发现有一颗移动的星,他断定那就是一颗行星,然而几个星期后那颗星又消失了,皮亚齐只获得了几个观测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德国数学家高斯算出了那颗星的轨道。另一位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则用望远镜重新把它找了回来。找到它的那一天恰恰是1801年的最后一天。

这颗在1801年和人们整整捉了一年“迷藏”的顽皮星星就是谷神星。在随后的几年里,人们又相继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这些星的个头都不大,因此被归为小行星。后来人们又将谷神星从小行星中划分出来,将它和冥王星列为一类,成为矮行星了。

随着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岩石状小天体,天文学家意识到那里是一个小行星的密集区域,于是就称那个地方为小行星带。那里的天体没能长成大行星,它们只能作为小行星而存在,所以说,那些小行星其实是大行星的“半成品”。如此看来,小行星带便是一个保留了早期太阳系信息的绝好场所,探测小行星带中两颗典型的天体――灶神星和谷神星,了解这两颗星球上隐藏的原始信息,从而揭示太阳系起源的秘密,这就是“黎明”号所肩负的使命。

灶神星的过去

“黎明”号起程于2007年9月27日,它的行程长达50亿千米,耗时8年,它的第一站是灶神星。

2011年6月,“黎明”号抵达了灶神星。它拍摄的照片显示,灶神星上地势险峻,地表特征呈多样性,有高山、峡谷和凹槽,它的自转也非常快,自转一周为5.3小时。

早在1997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为灶神星拍了一张“快照”,虽然只是模糊的一瞥,但人们还是知道了灶神星最显著的地表特征就是巨大的陨石坑。当“黎明”号靠近了灶神星时,人们对陨石坑的印象变得更加清晰了。科学家将灶神星上最大的陨石坑命名为“雷亚希尔维亚”,它深约20千米,直径约500千米。陨石坑的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山,其顶峰的高度超过20千米,是太阳系中高度雄居第二的山峰,仅次于火星上的奥林匹斯山。由于灶神星的引力很弱,在上面形成高山并非难事,假若把这山放在地球上,它就会因重力而下沉,高度会降低许多。

灶神星承受的巨大撞击一共有两次,除了造成“雷亚希尔维亚”陨石坑的那次撞击外,另一次撞击发生得更早,它产生的陨石坑名叫“维纳尼亚”,直径为400千米,后来被“雷亚希尔维亚”抹去了一大半。这两次撞击虽然没有让灶神星分崩离析,却使其面目全非,灶神星赤道以南的古老地面也完全被清除掉了。

根据科学家的分析,“雷亚希尔维亚”大约形成于10亿年前,撞击的“不速之客”直径足有20千米,它将灶神星上的大量物质铲到了太空中,大部分变成了小行星。几千万年后,这些小行星中的一些又落到了地球上。地球上的陨石有6%都来自灶神星,来自于那次造成了“雷亚希尔维亚”陨石坑的惊天一撞。

破解岩石行星形成之谜

来自灶神星的陨石为科学家们带来了灶神星内部的信息。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研究灶神星陨石时,通过分析其中的化学物质证明了一种推测,那就是灶神星并不是一颗只具有单一结构的星体,它的内部有分层结构。人们发现,灶神星的岩石熔化过,假若是这样,星球冷却后就会产生分层结构,它可能很像地球,有一层壳、幔,甚至有一个核。

灶神星这么小,通常难以产生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去熔化它的岩石。也就是说,灶神星中的铁不会沉到星球的中心形成核,较轻的物质也不会浮在上面形成壳,这样也就不会有分层结构了。然而,科学家们却在来自灶神星的物质中发现了辉石,它们一般只在熔岩中存在;科学家们也没有在灶神星的陨石中找到铁,这表明灶神星的表面没有铁,它们和表面物质分离后沉到了星球的内部,所以灶神星应该拥有一个铁核。

通过测量“黎明”号和灶神星之间的引力,科学家能够确定灶神星的密度,其误差不会超过1%。知道了密度,科学家就能得到一个有关灶神星铁核的数据。他们发现,灶神星铁核的半径大约为110千米,这和人们对灶神星含铁量的估计也是吻合的。

那么,灶神星是如何形成分层结构的呢?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时候,有两颗超新星爆发了,它们将一些放射性元素,例如铝-26和铁-60抛散到了太阳系中,而那个时候,一些像灶神星这样的天体正在成长中,它们被称为“原行星”。于是,灶神星就这样被来自超新星的炽热放射性元素所熔化,后来,放射性元素衰变了,灶神星凉了下来,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分层结构。

灶神星原本有很多“同伴”,但那些“同伴”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大约40亿年前成了像地球这样的岩石大行星的一部分。现在,通过“黎明”号获得的大量数据,科学家终于能够知道这些形成大行星的原始材料在太阳系的形成过程中扮演过怎样的角色了。

原来,地球和其他类似地球的岩石行星的形成是太阳系整个演化过程中的“第二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星是行星世界的“食人族”,它们“吞食”比它们更小的天体,而那些天体则已经经历了“第一步”的演化历程,具备了行星的一些基本特质,它们有了核和其他分层结构,它们就是像灶神星这样的原行星,所以灶神星只是一个被遗留下来的“幸存者”,是太阳系原始材料和复杂行星之间的“连接点”。“黎明”号任务的负责人克里斯・拉塞尔说:“地球并没有创造自己的铁核,它的核事先已在原行星中经过了预处理。我们可以把灶神星这样的原行星想象成通往地球的一个步骤,在地球形成的时候,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演化,所以说,地球并不是直接形成的,也许只有气体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直接形成的。”

回望太阳系的“黎明时代”

“黎明”号对于灶神星的研究持续了一年多。2012年9月,“黎明”号离开灶神星,向它的第二个目标谷神星进发,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的重要时刻。在科幻小说中,宇宙飞船环绕一个星球,再离开这个星球飞往第二个星球,并进入那个星球的环绕轨道,这并不稀奇。但在现实世界,这样的事在“黎明”号之前从未发生过,“黎明”号是第一艘实现了这种飞行的航天器,所以它才是真正的“星际飞船”,而它之所以能够这样做也是因为有离子引擎。

对于“黎明”号来说,谷神星显然比灶神星更加“吸引眼球”,它比灶神星大,还很潮湿,很像木星和土星的冰质卫星,例如木卫二和土卫二等。在“黎明”号到来以前,天文学家只能通过谷神星和火星之间的引力关系了解它的质量和密度。人们猜测谷神星的内部可能有一个由硅酸盐岩石组成的核,核的外面是冰和水。谷神星的半径接近500千米,其中含水层的厚度可能达到了100千米。

在地球上,科学家们并没有找到和谷神星相关联的陨石,所以谷神星表面的物质组成还是一个未知数。它有分层结构和很多水,它的极区可能为冰所覆盖则是人们可以推测的状况,这意味着谷神星有可能存在生命。科学家们将不会让“黎明”号过于靠近谷神星,它们之间至少要保持大约680千米的距离,这是为了避免“黎明”号用地球上的微生物污染了谷神星。

然而,“黎明”号还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靠近了谷神星,并成功进入了环绕轨道,在此过程中,“黎明”号向地球发回了一些照片。和灶神星相比,谷神星很平坦,陨石坑也较少,人们还发现了白色的亮斑,它们是什么?是冰火山?水蒸气的喷泉?还是其他尚不为人所知的神秘之物?

陨石科幻作文篇5

通古斯地处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那里有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叶尼塞河的支流中通古斯河从此穿流而过。祖居在通古斯的牧民和渔猎人家,生活安定,和平无忧,过着世外桃源式的安宁日子。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古怪离奇的天火灾难突然降临到这一地区。

1908年6月30日早晨,人们像往常一样来到狩猎驻地和贸易场所,进行着以物换物的交易。大约7时左右,在东方天空的一角,突然出现了一个比太阳还亮的巨大火球,发出“噼哩啪啦”的古怪声音,拖着长长的烟尾巴向地面冲来。人们被这奇异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六神无主。说时迟,那时快,那炽热的球体在距贸易地几十公里的密林上空猛然炸裂开来,一个巨大的火柱冲天而起,随即变成黑色的蘑菇云,同时强劲的暴风带着灼人的热浪扑面而至,许多人被热浪冲倒在地,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一位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的牧民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站在家门口,突然东方的天空裂成两块,一个令人目眩的光亮物,以大得吓人的势头飞了过来,它出现的那半边天都变得通红。我全身灼热,身上像着了火。接着大地摇动,我被抛到空中,又被砸到一棵大树干上,身上疼得厉害。在模糊的意识中,我听到了可怕的巨响,好像有千百个雷同时落下来。我注意到落下火球的森林里着起了火,冒起滚滚浓烟。爆炸过后,可怕的鸣声和震耳欲聋的轰隆声,持续了很久很久。”

根据记载,在400公里的范围内,强劲的暴风席卷屋顶,推倒墙壁。在10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人们都可以听到那巨大的爆炸声;在50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人们都看到了火球的坠落。爆炸发生后24小时内,东欧、德国、美国相继测到大气的剧烈震动;欧洲、美国的地震仪毫无例外地记录到了地震波;地磁仪的记录表明,地磁也发生了干扰。

在爆炸的瞬间,从巨大的火柱上冒出滚滚云雾,风载着云雾,四下扩散,不仅在通古斯的上空,还到达欧洲和非洲上空,在阳光下发出绚丽的光辉。在夜晚,天空异常明亮,人们可以在户外读书看报,甚至可以拍摄照片。这种奇观异景持续了四个星期之久。

爆炸平息后,惊恐不定的牧民回到密林寻找他们的鹿群,结果看到的是一副凄惨的景象:原来葱绿挺拔的红松和落叶松被折得七零八落,一株株巨大的原杉树被连根拔起,抛在一边。在烧毁的树木之间,有无数被烧焦的驯鹿的尸体,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据统计,在这场可怕的爆炸瞬间,有60000株树木以爆炸地为中心,呈放射状倒在地上,有1850头驯鹿一命呜呼。

众说纷纭

通古斯的天火和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对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和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爆炸的原因做了各种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力图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一事件,一时形成了“众说纷纭话天火”的局面。

1、陨石说。第一位研究这次天火的科学家是苏联的利奥尼徒・阿・库利克教授。他从矿物学的特殊角度出发,认为这个火球是来自宇宙的陨石。为证明这一论点,1927年2月他带领一支探险队到爆炸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南沼泽的大泥潭,既没有发现陨石坑,也没有找到任何陨石残片!他们排除了沼泽里的水,在周围3公里的范围内,把冻土掘开,深挖30米进行细致的搜索,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

在此后的10年里,库利克教授四次到通古斯进行调查,依然毫无进展。但他的工作还是产生了积极的意义,通古斯爆炸开始为全世界承认,通常人们把它称为通古斯陨石爆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中来。可惜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二战爆发后不久,库利克老教授被德军俘虏,1942年4月24日死于集中营,他的调查研究也因此中断了。

2、核爆炸说。二战结束后,苏联科学院派出大规模的探险队,到现场进行调查,但3年多的辛苦工作没有得到决定性的证据,通古斯事件变得更加令人迷惑不解了。正当科学家们无法解答时,苏联著名科幻作家阿历克塞・卡萨来夫大胆地提出了核爆炸的假说。他注意到,通古斯上空出现的火球、蘑菇云以及巨型火柱简直与二战末在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一模一样。如果把通古斯爆炸的原因设想为原子弹爆炸,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当时地球上并没有原子弹,但卡氏把这种原子弹设想为来自于地球以外的行星,他在1965年初写的《宇宙来客》中写道:一艘来自火星的以原子能为动力的宇宙飞船,企图向地球着陆,但由于某种原因,在接近地球时飞船已完全失去了控制的能力,它以极快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由于与空气的磨擦,飞船像陨石那样变得通体炽热,外壳很快被融化,内存的核燃料发生连锁反应,于是一场空前的核爆炸便引起了那场可怕的天火。

核爆炸说可以解释陨石说解释不了的几个问题,因此一度受到公众的认同。但随着人类空间探测活动的日渐频繁,特别是了解到火星上不存在生命物质之后,卡氏的假设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3、彗星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联科学家中比较有倾向的意见是把这次天火归之为一个彗星核的爆炸,他们在通古斯事件的调查报告中写道:“1908年6月3日早晨,一个不太大的彗星核以40~60公里/秒的速度冲入地球大气层,摩擦产生的温度使它变成一个大火球,在几千米的高空爆炸。”他们计算出彗星核直径约为150m,主要由各种冰冻的气体组成,它的密度非常小,一经与大气摩擦,即产生高热,从而蒸发、燃烧,引起爆炸。爆炸产生的大量气体尘埃随风飘荡,四下散落,导致世界各地发生奇特的白夜现象。而彗星本身的大部分物质都蒸发成气体,只有极少的颗粒落到地面上,所以现场既找不到陨石残片,也找不到陨石坑。

彗星原因说得到一些科学家的支持,但持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苏联莫斯科大学的基孟尔博士就认为彗星说无法解释夜天光和地磁干扰现象,而且地球与彗星核正面相撞的机会5000万年才可能有一次,这实在太偶然了。彗星说仍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4、反物质说。随着理论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一些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新奇的假说――“反物质说”。

反物质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物理学家迪拉克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后来的科学研究也证实了宇宙中有反物质存在的可能性。在反物质的原子里,粒子带电情况与地球上的原子相反,即一些带正电子的粒子围绕一个带负电子的核运动。只要反物质的一个微子颗粒跟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物体相遇,都会在瞬间同时化为乌有,并释放出比氢弹爆炸大千百倍的能量。据此,加拿大的辛哈博士在1974年的美国物理学会上提出:“降落在西伯利亚的陨石是来自银河系外的反物质陨石。”

反物质说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通古斯大爆炸现场找不到任何碎片的问题,但也有明显的漏洞:如果是反物质陨石,那么它在与地球大气接触的刹那间就会发生爆炸,而决不会等到距离地球表面几公里的地方才爆炸。可见反物质说也不能令人满意。

难解之谜

陨石科幻作文篇6

自打电影被发明以来,就从没忘记也从没耽搁过对人类毁灭的种种猜测跟反复论证。地震、海啸、恐怖主义,人类的安全感越来越差,这些都适时的在电影中被放大反映了出来。所以,当你在好莱坞大片看见那些“莫名其妙的灾难”也不要感到困惑,那只是好莱坞“摧毁”地球的N种方式之一而已。

毁灭方式:地震、飓风、火山爆发、海啸等

代表影片:《未来水世界》《后天》《2012》

上世纪90年代,一部名为《未来水世界》的美国科幻电影,反映了公元2500年,由于气候变暖地球两极冰层融化,地球被海水淹没的故事,上映之始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2004年,同样善于拍摄科幻特技电影的美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推出了灾难片《后天》,借用精致的特效技术完全模拟出地球末日来临的恐怖景象:飓风四起,海啸频发,巨浪吞没纽约,气温下降,整个北半球陷入新冰河期中。

2009年,可以说是《后天》升级版的灾难片《2012》更是在全球票房大卖特卖,剧中巴西里约热内卢巨大的耶稣雕像在洪水中倒塌;约翰·斯坦尼斯号航母被巨浪掀翻后撞向白宫;金门大桥应声断裂;海啸巨浪漫过喜马拉雅山脉……天塌地陷,地球好像马上就要把人类这些寄生虫完全赶走。但好在电影没彻底地把人类打倒,“诺亚方舟”的出现,多少还是给人类留下了重见阳光的机会。而近日,换着3D花样来的《2012》又一次登陆各大影院,这一次,它是在提醒世人,“世界末日”真的要来了吗?

毁灭方式:病毒、外星人攻击

代表影片:《独立日》《银河系漫游指南》

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外星人占领了地球,你该怎么办?在地球称霸上千年的人类,遇上比自己更强壮的生物,又该如何应付?上世纪90年代的老片《独立日》,将地球受到外星人打击后的惨烈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城市的瞬间毁灭还是人类大逃亡的情节,都令很多影迷震撼不已,尤其在大陆地区通过影碟录像带看到该片的人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天外来客对人类的威胁与破坏力。

但也有拿地球毁灭人类灭亡不当回事儿的,如2005年上映的一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银河联邦为了修建银河高速公路而悍然决定毁灭地球,只因地球处在所谓的修建轨道上成为障碍物,所以必须进行强制拆迁。这多少让人想到了生活中那些每天都能看到的强制拆迁新闻,只不过主人公阿瑟一不留神成了幸存的人类,并跟着一帮外星朋友开始了一段星河探险。无厘头的恶趣味哲学渗透其中,到了最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地球竟是可以随意订做复生的。

毁灭方式:太空陨石、彗星碰撞地球

代表影片:《世界末日》《天地大冲撞》《先知》

比起外星人之类的入侵,外来天体撞击地球的几率显然要高得多。1998年,在误听误传的状况下,“彗星碰撞地球”的新闻竟传遍全球。无独有偶,1998年,两部反映彗星撞击地球的大制作科幻电影也将地球末日的惊恐带给千万人。

主打英雄主义牌的《世界末日》中,一帮大老粗并有点儿病态的灭星小组冲到了正在向地球袭来的陨石上,准备用核弹将其从内部炸开,使其偏离驶向地球的轨道。布鲁斯·威利斯最终用一种近乎救赎式的硬汉行为和陨石同归于尽,拯救了全人类。

但《天地大冲撞》则多少露出些贴近现实的悲怆感,最终还是有残余的陨石冲向了地球并夺去了大部分人类的生命,幸存的人们万众一心开始重建被摧残过的地球和人类文明。

2009年,由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另一部引人瞩目的超自然惊悚片《先知》里,地球毁灭了,原因是非常巨大的太阳风暴,摧毁了所有生命体和人类文明,只有少数“被选中”的孩子得以逃脱厄运,开始新的一个轮回。从世俗的角度来讲,这是人类的灭亡,但是从宗教以及灵性理论的角度评判,这又是人类的新生。

末日状态:遥远的未来,地球还在,人类仍然孤独

代表影片:《末日危途》《人类之子》《机器人总动员》

《末日危途》将视角放在一对逃亡路上的父子身上。人类文明大毁灭后,一对幸存下来的父子决定穿过潮湿冷酷的城市荒野以及杳无人烟的沙漠,试图寻找到可居住的温暖海岸。尽管寒冷、饥饿以及疯狂的吃人匪徒一直侵扰着他们,但在求生的本能以及父爱的支撑下,父子两人毅然在危途之路上走到底。

2006年,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电影《人类之子》,则是讲述2027年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们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中,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但令人振奋的是,非法移民到英国的非洲女孩肯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警察蒂奥和前妻朱丽不惜一切代价护送肯安全离境,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

而2008年上映的另一部动画科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离开地球求生存的人类蜗居在巨型宇宙飞船里漫无目的地漂流,在无忧无虑的吃喝生活中度日,但骨子里却是深深的孤寂。不光他们,留在地球上清理垃圾的小机器人瓦力最大的敌人也是孤独,伴随他的只有一只通人性的蟑螂小强。正是这不起眼的小机器人因为对爱的追求对快乐生活的向往,激发起人类重返地球再建家园的雄心,这个包含着人类原初冒险精神同寻溯本源的乐观结局,使尚在幸福之中的你我明白:爷们儿怕的不是末日,不是灾难,而是寂寞。

其实,灾难电影只是个剧本,不管元芳信不信有没有“世界末日”一说,你不会因为这个而改变生活的轨迹——你明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

链接

五大“末日”猜想

1.外星人入侵

自从H·G·威尔斯于1898年发表了《世界大战》一书以来,外星人入侵地球一直是小说作品中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不明飞行物(UFO)目击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疑似UFO的照片和录像都被信徒们拿来作为证据,以证明外星人对地球的威胁正在增加。

证据:世界各国政府监测UFO活动已经超过50年时间,不时也有普通人声称发现外星人活动迹象或遭到外星人绑架,但这些并不足以证明在未来某个时间地球将被外星人占领,更不用说是在2012年了。

发生概率:1%

2.太阳异变

这可能是与玛雅历法有联系的末日论观点。2012年12月,一个巨大的太阳耀斑、或太阳上气体的一次爆发将吞噬地球。

证据:虽然太阳耀斑可能会导致诸如卫星损坏和停电等问题,但耀斑本身不会强大到足以毁灭地球。科学家认为,在遥远的未来,当太阳的燃料耗尽后,它将会膨胀成红巨星并吞噬地球。但这不会发生在2012年,甚至50亿年之内这种事情都不会发生。

发生概率:3%

3.地球磁极翻转

有许多“末日论者”相信地球的磁极将会在近期发生对换,进而逆转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引发一系列灾难性事件。

证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的科学家指出,地球曾在8亿年前自动调整到平衡状态。他们对挪威沉积岩中的磁性矿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北极在2000万年间偏移了50多度。其他科学家也发现,两极地区的季节变化确实会影响到极点的位置。不过,地质学家认为,磁极对换至少还需要100万年。

发生概率:10%

4.超级火山爆发

超级火山喷发后将会有百万吨的爆炸碎片和有毒气体进入大气层中,可能会让整个地球陷入所谓的“核冬天”,从而进入冰河世纪或摧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证据:今年2月,据外媒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一座沉睡了64万年的超级火山,于过去7年来以破纪录速度隆起,恐怕会发生史上第4次爆发。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马上辟谣,表示该火山喷发可能性在接下来的几千年内极其微小。

发生概率:10%

5.环境崩溃

在过去的10年中,气候变化或人为的全球变暖、土壤退化、臭氧层破坏都是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大灾难。

陨石科幻作文篇7

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重庆的科幻公园去玩。

首先,我就迅速地跑到恐龙危机馆,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座位,车开动了,无数只恐龙向我们袭击过来,未来战士带领我们与它们进行激烈的战斗,最终保护我们撤离到了安全地带,这时我腿都下软了。

然后去了太空山,我坐上“飞船”,工作人员关上船门,“飞船”出发啦!开始遇上了大批陨石,“飞船”左躲右闪,逃过了这关后,又看见了一个大大的无名基地,我们从外边飞进去了,我们的船穿过狭小的空间。然后又穿越了时空,看见了许多的大怪兽,我们下降时有个怪兽袭击我们,另一艘飞船帮我们打呢。随后又穿越时空到了敌人的内部,我们左一躲右一闪,躲过了敌人的攻击,我再发射了子弹把敌人打败了,最后我们大胜而归。接着我们去了海螺湾,这里正在放一场4D电影:有一只小鱼被一只大的螃蟹追赶,当时其他小鱼正在开晚会,鱼群中的一只黄色小鱼看见了,带着其他鱼去搬来救兵——一只大大的章鱼,把那只螃蟹打败了。那只螃蟹又请来一只更大螃蟹,小鱼又找来两只会放电的鱼,但是还是电不动螃蟹呀,通过激烈战争后,小鱼夺回了自己的领地,又开始它们的晚会了。4D电影让身临其境,无数次我禁不住用双手去抚摸这些可爱的动物,却无法抓住。

我们还去了很多地方都很好玩,其中有影视特技、飞越极限、生命之源等。

陨石科幻作文篇8

实物特效结合数码特效

在2012年度艾美奖提名仪式上,《陨落星辰》凭借出色的视觉效果获得了“杰出特效奖”提名。事实上,无论是六条腿的“突击者”、金属的“重甲战士”、又细又高的“鱼头”、附着在人类青少年背上的“轭具”,还是第二季出现的“爬虫”,都由两家特效公司分工完成:MASTERSFX主要负责特效画面中的实物特效,而Zoic工作室主要负责数字部分。我们对这两家公司很陌生,但他们已经合作奉献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剧集,其中就包括《六尺风云》《真爱如血》和《危机边缘》。

在《星球大战》和《星际旅行》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并不发达,科幻影视作品大都以实物特效为主。今天,实物与计算机技术相混合的模式成了娱乐工业里最流行的特效模式。对演员来说,他们当然更愿意与“实物”打交道,而不是对着一块绿幕甚至空气说话。何况在一些作品中,“动”起来的木偶和模型还是很有喜感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遥远的星际》中的外星人)。不过,实物模型终究是“实物”,它们不能违背任何已知的物理规律。当《陨落星辰》中一只“突击者”需要跳上天花板时,就该轮到特效工作室出场了。

《陨落星辰》的试映集拍摄完成后,该剧的制片人(特别是斯皮尔伯格)认为单靠CG动画无法让剧中的外星生物看起来更真实可信,于是他们找来MASTERSFX公司,请他们构建了部分场景并重拍了试映集中的一些镜头。他们对“突击者”的设计做了一些革新,制作了一个完整的“突击者”模型——准确地说,是一个等比例的“突击者外套”,演员可以穿戴上它在片场进行表演。

表情丰富的邪恶角色

无论在哪种场合下,《陨落星辰》剧组都称该剧是一部“角色驱动型”剧集。可要让一部科幻剧吸引人,光靠角色是显然不够的。如何通过剧中的外星人来吸引观众(无论你对它们感到畏惧还是充满同情,无论它们形状怪异还是颇像人类)都是剧组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MASTERSFX的设计师曾说:“如果你设计了某种看起来很邪恶的东西,要想让它们在某个时刻不邪恶是很难的;同样,如果你设计了某种看起来很讨人喜欢的东西,要想让它们在某个时刻变得十分可怕也是很难的。我们的设计思路必须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无论有多么难)。”

突击者事实上是一种表情丰富的动物,这种“拟人化”在剧情发展上很关键——例如突击者起义军在第二季结束时决定加入人类抵抗军,并且与人类有了更多交流机会。“这部剧集中CG动画角色和真实的人类角色有着很深的相互关系,这在电视上是不多见的,”Zoic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欧罗夫这样说,“无论是动作戏还是追逐戏,这些生物与真正的人类演员同进同退。”

《陨落星辰》里的4大外星人

突击者文

制作:这种外星人的外表很像地球上爬行动物、昆虫与人类的结合体。它们主要是电子动物制造术制造的木偶模型,计算机动画为辅助手段。在拍摄现场,演员穿上MASTERSFX精心设计的突击者木偶“模型服”——首先是躯干,然后是四肢,最后是头。其他操纵木偶的人负责控制它的腿和表情——没错,演员只要老老实实待在模型里就好了,其他工作全靠遥控器和电动机配合完成。

但突击者的行动是很复杂的,物理特效和数字特效必须同时运用才行。事实上,突击者的躯干通常全部是木偶模型,而下身需要Zoic工作室的动画技术。如果某个镜头中突击者只需要一个远景,不需要脸部细节,那么木偶模型就可以省掉了——Zoic工作室用建模技术来绘制这种生物。如果突击者百分之百地动起来——包括爬墙和从天花板跳下来,Zoic工作室也会承担全部的工作,木偶模型这时候派不上用场。

设计:一开始突击者的设计相对简单,它们不具备足够的机体结构和面部结构来表达丰富的感情。MASTERSFX于是对突击者的头部和面部设计进行了大幅调整,例如将原始设计中的“眯缝眼”放大,眼睛的颜色改为深黑色。头部的形状也没有第一版那么“轮廓分明”了。

运动:MASTERSFX公司对突击者的腿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他们原本认为突击者在行走时“腿时不时地缠在一起,或者相互冲突”,表明它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但是制片人和怪物设计师多番讨论后决定“突击者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MASTERSFX公司于是让突击者的行走看起来“更平滑、更有目的性也更可怕”——这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突击者。

有趣的事实:既然突击者的上半身是由一个演员“扮演”的,演员如何能够看到那个形状怪异的突击者脑袋之外的东西?肯定不会是在突击者的眼睛上挖个洞!其实……突击者的嘴里有一台隐藏摄像机,图像会实时传送到演员眼前的一块屏幕上。借助这台摄像机,演员可以确保突击者头部和眼睛的运动方向和所需要的方向一致。

重甲战士

制作:重甲战士是一种非生命体,第二独立团称之为“机器”纯粹是因为它完全是机械的。因此“重甲战士”使用纯数字技术创作——非常传统的关键帧动画技术。

设计:重甲战士腿部以上的部分就像一个巨大的的头盔,起到护盾的作用。它的每一条手臂都有独特的作用:其中一条装备了爪子,能够轻易撕开包括门在内的物体或者抓起人类(主要是准备运送到奴隶工厂进行改造的地球青少年)。另一条装备了一把枪,事实上这条手臂就是一把枪。除非你卸掉这条手臂,否则你不可能阻止它们开火。

运动:重甲战士拥有类似鸵鸟的腿(因为只有两条腿而不是六条,所以很多人在第一季时就猜到了“君主”级别外星人的存在)。对巨大的身躯来说,它们是极好的减震器。Zoic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欧罗夫表示:“腿让重甲战士拥有十分灵活的行动能力,它们可以轻松适应任何地理地貌——即便是碎石堆。如果遇到平地,它们可以像瞪羚一样快速奔跑起来,速度十分了得。”

有趣的事实:安德鲁·欧罗夫称制造重甲战士最大的难点在于“在速度和重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它们无论在物理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看起来更真实”。

外星君主

制作:制作这种外星生物的技术有别于前两种——它既不是纯粹的木偶、模型,也不是纯粹的CG、动画。Zoic工作室使用了动画捕捉技术,一名演员在Zoic工作室里表演君主的动作,后期再将他的动作与同一场景中其他真人演员的表演相叠加。

设计:外星君主的皮肤光滑、灰白,就像涂了油一样,所以第二独立团给它们起了个外号叫做“鱼头”。外星君主的体型和人类相似,但是个子很高,身形瘦长,四肢同样又细又长。当其中一个外星君主和汤姆·马森站在一起时,它的身高差不多是他的一倍。

运动:尽管外星君主很高,手臂很长,但他们从来不会摆出“两脚平行、垂手直立”的样子。它们总是昂首挺胸,肩部回收,上身挺直,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方,这让它们看起来势不可挡且充满权威。汤姆在与外星君主见面时,这种生物看起来随时会扑向他似的。

有趣的事实:外星君主既是统治者,也是战士。安德鲁·欧罗夫和他的同事们在设计这种生物时不得不大量研究其他电影和电视中的外星人形象,在帝王的行走方式和战士的行走方式之间寻找结合点。他们看得最多的影视作品竟然是《权力的游戏》和黑泽明的武士电影。

轭具

制作:轭具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寄生虫,它们附着在人类青少年的背上。扮演这些“奴隶孩子”的演员通常在背上背一个道具来临时充当轭具,在后期制作中它们会被Zoic工作室替换成CG动画。在第二季的轭具工厂场景中,MASTERSFX还制作了一些木偶轭具。

设计: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一个人的运动?该剧的编剧和制片人在讨论后决定让轭具将触手刺入受控制的孩子的脊神经。此外,当轭具的触手与脊髓相连时,你不能简单地将那些触手切断——否则受控制的孩子会有生命危险。轭具阻断了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给各部分神经系统的自然信号,用它自己产生的信号作为替代。其结果就是:受控制的孩子只能按照轭具的指令行事。

陨石科幻作文篇9

1 龙飞凤舞的美术馆

“龙飞凤舞”这个形容词,过去几乎都用在形容书法或写字上,如果用“龙飞凤舞”来形容一栋建筑物,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过去的结构系统习惯下,如果一栋建筑物呈现“龙飞凤舞”的状态,很可能是结构不佳,或根本就是地震后的产物。

一般房产公司都喜欢强调自己的产品格局方正、造型稳重,目的就是要告诉消费者他们的建筑物又好又坚固。的确,从工业革命以来,因为大量生产、标准化的盛行,人类所设计生产的事物,倾向于垂直、水平的方格系统,也一直认为这种模式是机械时代最美的标准。

不过机械时代的黄金世纪已逐渐消逝,新的世纪也逐渐摆脱机械神话的思维控制,在数字技术的协助下,设计生产模式已经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自由形式(Free style)建筑,所谓的“龙飞凤舞”更可以逐渐运用在对建筑的形容上。

建筑师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所设计建造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美术馆正是这样一栋“龙飞风舞”的建筑。其建筑姿态充满了书法笔画中的力道与苍劲,同时也呈现出建筑创作中的艺术氛围。一位曾经去毕尔巴鄂参观古根汉美术馆的建筑师曾惊喜地表示:“这栋建筑的石头会飞!”我想他所谓的“石头会飞”,指的大概是这栋建筑“龙飞凤舞”的自由状态。

如果建筑物可以开始用“龙飞凤舞”来形容,是不是意味着书法、绘画甚至雕塑等艺术都将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不再有区别了?

2 流星的终点站

一座位于日本山阴地区靠日本海的渔港小镇,上个世纪90年代曾有一颗陨石从天而降,砸穿了民宅屋顶,轰动一时,并且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来这个小渔村。当局因此决定在这里兴建一座水翼船客船站,作为联络日本海小岛的港口。

这座由建筑师高松伸所设计的美保关创生馆客船站,位于山阴地区偏僻的山海交界处――我必须承认此处真的十分偏僻,即使是从境港车站过来,也必须搭公交车越过高耸的境港大桥(这座大桥因为必须适合大轮船进出港,建造得十分高耸宏伟),越过大桥之后,还必须沿着弯曲迂回的山路翻山越岭,才能到达这座背山面海的渔港小镇。

接近小镇时,老远就可以看见创生馆的金属圆锥体,在纯朴落后的日本海小渔村里,真的有如一座外星人的奇怪设施。尖锐的圆锥体配上波浪状的底座,这座渡船站的造型隐喻当年陨石坠落的事件。建筑本体除了作为客船站之外,楼上的展示馆也展示着当年坠落的陨石,陨石就放置在圆锥体造型建筑内。卵形建筑内则是多媒体放映室,讲述着陨石在宇宙间旅行的故事。我站在圆锥体的中央,注视着那颗泛着蓝光的陨石,想象它曾经是在天上飞翔的流星,拖着闪耀的长长尾焰,接受着人们向它短暂的许愿,从千万光年的距离,降落在这个偏僻不起眼的小渔村。

许多日本人认为,这颗陨石从千万光年之遥,坠落到美保关这个小渔村,不会是偶然的,一定有其神圣的目的或使命。无论如何,日本政府在此地推动的公共造产,其诚意是可以确定的。虽然许多人从经济的角度批判日本的公家政策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浪费那么多公帑,例如继续维持只有一个学生的偏远学校,或是为了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岛铺设海底电缆等等。不过日本公务员还是认为照顾偏远小民是国家公务机关的责任。

最有趣的是美保关创生馆的三楼部分,竟然是一座公共温泉澡堂,让当地居民或疲惫的旅人可以边泡澡边看海,洗去一身的忧烦,同时也排解等候水翼船的枯燥。水翼船的班次不多,却联系了日本海的几个小岛。每当水翼船快速地从水平面飞来,等候船班的民众脸上便绽放出欣喜的笑容。此时,我完全不会怀疑这项公共造产的经济价值了。

3 外星人的桂冠

在那个复古主义盛行的年代,维也纳环城大道上盖满了宫殿式的辉煌建筑,这些建筑同时也是王宫贵族们引以为自豪的身份象征。不过在世代交替之际,许多前卫的艺术家、建筑家开始提出新的想法、新的建筑思维,这些新观念当然不是终日沉醉在圆舞曲音乐中的旧势力所能了解的,因此前卫观念的开拓者将自己称作是“分离派”,意味着他们将与旧有的艺术形式和观念划清界限,展开一个新时代的艺术旅程。

“分离派会馆”正是他们前卫思维的具体呈现。维也纳在当年讲求的是金壁辉煌与古典复杂的装饰,如此一座近乎几何堆砌的建筑量体出现在维也纳市区,有如一架奇特的外星宇宙飞船降临。以一颗圆球形量体来当做建筑造型,过去似乎只有18世纪理性主义的建筑怪杰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或布莱(Etienne)等人曾经尝试过。特别是布莱所设计的“牛顿纪念馆”,本身就是一颗巨大的圆球,放置在方块堆砌的基座上。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十分理性的,正符合了牛顿理性主义的思维。

“分离派会馆”在形式上与“牛顿纪念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牛顿纪念馆”没有真正被建造过,而“分离派会馆”却在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在维也纳街头。

对于习惯金碧辉煌建筑形态的维也纳人来说,这是第一次接受这种新建筑的震撼教育。有人嘲笑这些艺术家【这些人也嘲笑过建筑师卢斯(Aldo Loos)的简洁建筑设计是水沟人孔盖】,并且讽刺“分离派会馆”宛如头顶着一棵大包心菜。但分离派人士声称那个圆球是所谓的“桂冠”。

对于我而言,我宁愿相信那是一艘外星人的宇宙飞船,因为对当时的人来说,分离派人士根本就是外星人嘛!

4 通往未来的天梯

旧约《圣经・创世记》中有一段描述令我十分着迷,内容是关于先祖雅各布布在往哈兰的路途中,夜晚睡在旷野里所做的一个梦:“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上帝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耶和华站在梯子上。”雅各布布醒了之后说:“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乃是上帝的殿,也是天的门。”在花都巴黎市区我也发现了一个通往天际的奇妙梯子。

巴黎的凯旋门闻名于世,但是新的巴黎都市规划沿着凯旋门轴线,在巴黎拉迪佛司区建造了另一座方形的巨大建筑体,称作是“新凯旋门”。虽然不是通天的门,却也是巨大的摩天大门,大门中央空间以弹性构材与帆状物组合成一片奇特的云状物,被人称为是“法云”(Nuage)。站在法云之下,有一种被覆蔽的安全感,不会被巨大的摩天大门所震慑。

这片“法云”以弹性结构组成,而且是轻质的材料,一反过去巨大建筑结构必须材质坚硬才强固的做法,似乎为未来建筑世界开启了另一个新的可能性。涂了铁氟龙的玻璃纤维形成了天空中的一朵白云,并且因为铁氟龙,材质表面不会产生黏性,因此也具有自我清洁的功能,让白云永远像大晴天般,而不至于日久积尘,变成乌云一朵。

“法云”之下有一座“天梯”扶摇直上,“天梯”穿过“法云”一直向上延伸至新凯旋门之上,有如穿过云雾直上天庭。“天梯”不同于逃生阶梯,其实是一座透明的电梯,管状的透明玻璃,内有胶囊状的电梯上上下下,十分具有未来感,科幻电影《直到世界末日》(Till the End of the World)就以此地作为电影剧中的场景。

雅各布布的天梯可以直达天庭,而巴黎新凯旋门的“天梯”则通往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5 自我治疗的建筑

在建筑学上,对于那些非建筑专业人员或是从未受过建筑营造训练的人所建造的房子,称作是“素人建筑”。“素人建筑”的案例,似乎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发现,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包括维也纳洪德特瓦塞尔(Hundertwasser)先生所设计的住宅公寓,以及洛杉矶西蒙・罗迪亚(Simon Rodia)亲手堆筑的“华兹塔”(The Watts Towers)。前者虽非自己亲手独力完成,但其怪诞的设计构想,绝非建筑学院派者所能想象;而后者则是西蒙先生独力运用碎瓷砖、贝壳、废铁筋所拼凑堆叠而成。

台湾平镇地区也有一位奇怪的老先生,耗费巨资盖了一栋位于路口的异形建筑,其外形与构造之怪异,令建筑界人士啧啧称奇。这栋怪建筑至今仍在持续建造中。虽然我们不了解这些人的心理,但却可以发现动手建造是人类普遍的现象之一。即使没有任何建筑教育背景,人们仍然可以顺着自己的直觉,完成心中的建筑梦想。因此有人将它称作是所谓的“直觉工程学”。

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也曾自1923年起的30年间,在瑞士苏黎世湖北边的柏林根(Bollingen)建造他的塔。荣格的塔不止一座,而是九座塔的集合。荣格形容这是他“在石中的信仰告解”。或许是类似荣格的建塔动机,《高塔》一书的作者也认为“建塔是一种救赎之道”,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

建塔真的可以是一种自我治疗的处方吗?我并不知道。但是对《高塔》作者来说似乎是有效的。作者在建塔的末期开始体验到身、心的复原,并且想起《圣经》上记载着“静止,便知道我是神”。“静止”(Be Still)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现代人处在十倍速计算机时代,但加速的结果却是哪儿也到不了,反而充满了焦虑与恐惧。“静止”、“等待”,让我们的心灵可以重新发生作用。这个过程让我回想起父亲的座右铭,所谓“劳动是神圣的”,代表着劳动过程中对心灵的“沉淀”与“净化”(purification)。亲手建塔与劳动都让我们可以从俗世的尘烦中脱身,重新让自己的身、心、灵复原。

经过平镇看见这栋怪建筑的人们,一定认为屋主疯了。我却认为这栋建筑的建造反而将会让屋主更神智清明,因为在建造的过程中,或许他已经完成了某一种的“自我的治疗”。

6 解构主义的疯狂小屋

花都巴黎有许多传统的古典建筑,巴黎人也一直以这些优雅的文化遗产为荣,不过来到巴黎近郊维特拉公园附近,却可以看到巴黎人前卫与疯狂的一面。整个维特拉公园一面是新颖的音乐城,另一面则是先进的科学城,中间隔着一条运河。运河旁目前这块平整的公园绿地,以前是巴黎最恶名昭彰的屠宰场用地,肮脏的环境与流着内脏血水的河流,曾经让巴黎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改建成现在的公园之后,却是巴黎人夏日疯狂聚集的最佳场所。

中国古代有所谓“撒豆成兵”的法术,1982年赢得法国巴黎维特拉公园的竞图案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伯纳德・初米(Bernard Tschumi)也采取了类似的手法。面对有着科学城、音乐城和一条运河的广大公园园区,建筑师采取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来规划:他并没有盖巨大的公共设施建筑,反而将所有的需求分散到许多小方块里,并且把公园分成纵横交错的格子系统,那些小方块建筑就设置在交叉点上。他把这些建筑称为“小亭子”(folie)。

这些被称做“小亭子”的建筑,基本上与过去法国庭园常有的休憩亭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些新式小亭子建筑全部涂以鲜红色,并且以一种类似“不对称平衡”的形态呈现。伯纳德・初米表示他是从世纪初苏俄的构成主义(Russian Constructivism)建筑得到的灵感。

在192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中,的确有一位构成主义分子梅尔尼科夫(Melnikov)造了一座构成主义的亭子,而这座亭子便成为伯纳德・初米企图复制的对象。

这些碎片般散布在园区各地的小亭子,有着许多不同的功能与造型:有个小亭子是医务站,有的是咖啡厅或快餐店,也有的是厕所、询问处或纪念品店,甚至有一个红色小亭子竟然是一座无线电音乐台。这些零碎的建筑分别以小巧的姿态满足公园的所有需求与设施,企图以一种破碎不完整的面貌去挑战完整、系统化的建筑传统,因此伯纳德・初米这件作品也被视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般人来到巴黎维特拉公园可能搞不清楚这些红色小亭子建筑到底和构成主义有何关系,更不懂什么是所谓的“解构主义”建筑。有人甚至将伯纳德・初米所设计的红色小亭子称为是“疯狂小屋”,认为他是个异想天开的建筑师。无论如何,长久住在古老建筑中的巴黎人,的确需要更多新鲜的疯狂点子,让他们可以从传统束缚中被解放出来。事实上,每年夏日的音乐季或运动季,都可以看见大人小孩疯狂地在公园中奔跑唱和,证明这些红色的如碎片般散布在整个公园的“疯狂小屋”,确实吸引了许多游客的注意力,并且将疯狂愉悦的游园心情传染给每一个人。

陨石科幻作文篇10

塑料材质是2012春夏Marc Jacobs的代名词。一直以来,这位时尚界的顶级明星设计师吸引着无数的焦点目光。在后台,Jacobs这样说道:“我不希望人们感觉到真实。”随着作曲家Ph…p Glass的歌剧《海滩上的爱因斯坦》响起,一块巨大的金色幕布从中分开,露出了所有已在T台就位的角色,个个蓄势待发。模特们或跨立,或倚靠,或瞟着他们弯曲的木椅,形成音乐剧的风格,眼睛直视观众,神情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式的灯泡安装在木头横梁上,中央的舞池灯光昏暗迷离,仿佛转换了时空。

轮到模特们上场时,他们风驰电掣地走向摄像机,头上绑着头巾、脚穿透明的塑料牛仔短靴、身穿低腰裙、牛仔工作服、运动衫和会反光的方格花布。贴身造型修饰着线条,但同时很多服装也都具有20世纪20年代四四方方的低腰形状。许多款式运用了大量的流苏及深色金属片。最具颠覆性的是,许多清透塑料被缝制在半裙或长裙中,而上身搭配的则是纽扣齐颈的衬衣。而最妙之处,是这些塑料套装带来的耀眼光芒,它们在灯光下无限闪烁,不同色彩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好似万花筒干变万化,给人光怪陆离的奇异之感。

未来科幻

设计师Giorqio Armani将这一季的Emporio系列称作Neodesign,充满未来色彩的新潮设计,暗示了本季时装的科幻元素。闪烁的水晶饰物,白色与冰色的色调选择,以及受Pierre Cardin设计理念影响的土星环外部轮廓,无一不强调了本场秀中的科幻主题。金发碧眼的模特,头戴不对称的硬草帽,脚上穿着的透明树脂坡跟鞋就像是光辉耀眼的氪星陨石。闪烁的、黑白极简的配色、土星环的摆廓形、清一色的金色造型、黑白色调的、透明合成树脂楔形,的确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未来感。Armani的设计如此冷酷沉静,因此整个秀场下来,除了最后出场的黑色套装,以及闪烁水晶光彩的短裙,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冰冷。

修身剪裁的长裤套装,加上黑白的极简配色,这种一致性设计得力于干练技术。采用无翻领无肩带,箍起来的褶边塑造了波浪形轮廓。结构方面的设计至关重要。接缝采用黑色,这样的设计形成一种奇特的二维效果。此外,还有立体感强而逼真的错视法设计细节,比如夹克背面的背心。而金属亮片的使用营造了闪烁迷人的风情,大款式的塑料公文包,树脂的花瓣头饰都是最好的证明。而本场时装秀成功地运用异材质这一点,呈现出令人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异材质时装

时尚界对新面料和异材质的追求一直都是如饥似渴的。每一种时装面料都有自己不同的表情,甚至是同一种面料,也会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展现出多种风情。如果给100个设计师同一种面料,就可以做出100种不同感觉的服装。当人们看惯了季季上演的棉麻等传统布料,金属、塑料、乙烯等材质的登场瞬间让人们眼前一亮,即便你知道它们穿在身上一定不会舒服。

设计师三宅一生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被称为“面料魔术师。”早在20世纪80年初,他就以“一生褶”为主题推出系列时装,从而改变了高级时装一向平整光洁的既定模式。对于三宅一生来说,任何可能与不可能的材料都被他用来织造布料,从香蕉叶片纤维到人造纤维的混合,他在不停地创造前卫大胆的设计形象。三宅一生用硅胶制作的服装,已经成为服装材料运用史上不可抹掉的一笔。

“我不相信任何人能设计出前所未有的款式,帽子也好,外套、裙子也罢,都没可能。时装设计惟一新鲜前卫的可能性在于发现新材料。”这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高级时装品牌设计师Pdco Rabanne的新主张。Paco Rabanne以设计金属、塑料等前卫材质的服装起步,他在1966年推出的“不可穿系列”,包括12套现代服装,全部用圆形或方形的塑料片和金属片制成,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

塑料狂人

塑料时装是近几年T台大热的新型服装材料,从Christopher Kane的塑料裙,到Prada女士的塑料亮片礼服裙;从Louis Vuitton的塑胶军靴到Emporio Armani的塑料公文包,设计师们无一例外地运用塑料材质来满足时装本有的多变求新的属性。

2011秋冬大才子Christopher Kane用塑料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奇思妙想,整场秀礼服裙几乎都运用塑料来制作,没想到这样的材质能如此贴合人体的身材曲线,海洋在裙摆上流动,实在是巧夺天工之作,产生奇妙的化学效果。他更大胆地将塑料与其他材质融合,灰绿色针织裙将科技化的现代材质和古老针织结合,突出相异质感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