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6 06:09:48

经济工作要点

经济工作要点篇1

一、扎实做好水城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一是进一步加强2012年城建计划项目的资金管理,及时掌握资金来源及去向,做好资金安排计划、管理,及时审核和拨付工程款并对工程项目资金的支付与使用进行监督,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确保资金得到合法合规的使用。二是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原则。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市财政财力,同时考虑业主的自有资金能力和融资能力,做好资金统筹安排,在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支出,推进其他项目的开展。

(二)配合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建设,努力争取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确保水城建设顺利进行。付291度支持我市重点1一是配合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建设,结合水城业主建宁水务公司和交水司的自身实际情况和政府性资产资源和财政性资金情况,逐步完善这两家平台公司的建设工作。二是主动协调各业主、金融机构及相关单位,尽快完善各项目前期手续,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资金。三是协调各城区拆迁办,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目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实施。四是协调建宁水务集团及农发行完善相关手续,及时发挥贷款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加大五象新区水城项目投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五象新区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做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一是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参加水城办的业务办公例会、现场办公协调会,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工作。二是按计划要求,做好项目管理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三是做好项目资金拨付凭证、文件的保管工作。四是督促项目业主规范、节约使用项目建设资金。五是加强项目管理的分析和总结,提高管理水平。

二、加强轨道项目资金管理,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2012年轨道项目工作的重点是做好轨道交通项目及关联的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项目的服务和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配合做好项目多渠道融资工作。主要是根据市政府的要求,配合轨道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方案的编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信贷资金支持,加强银、政、企合作,深化公司融资平台改革和建设,并逐步向“借、用、还”一体化转型。对我市轨道项目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性资产资源、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多渠道资金投入轨道项目建设。比如:采用融资租赁、BT、BOT和社会资金加入、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进行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多措并举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二是配合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南车、北车等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配合加快五象新区百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配合做好轨道2、3、4号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

四是加强项目的资金监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市政府有关规定,加强对财政投入轨道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工程质量。

三、强化城乡风貌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积极配合市风貌办做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二是继续做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工作,按规定及时拨付城乡风貌资金和办理项目报账手续。三是做好2012年城乡风貌改造四期工程的前期计划、资金测算及筹措、财务监督管理等工作。四是做好项目资金管理资料的整理、归档及资金拨付台帐登记工作。五是配合市风貌办加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督查,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四、积极探索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一是积极探索旧城改造新模式,对政府主导净地出让、捆绑土地出让等改造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二是就全市完善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建设管理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财政部门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五、积极做好财政周转金总体清理工作

一是全面推开通过法律手段总体清收财政周转金;二是每半年将清理工作进展情况汇总上报局长办公会。三是继续做好财政周转金清理情况季度统计资料。

六、继续做好转贷资金使用和市信托投资公司破产工作

一是按时向自治区财政厅上报转贷资金使用情况,积极做好转贷资金还本付息工作。二是继续协调市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清算组(留守人员)和破产管理人“远东律师事务所”做好市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工作;三是积极参加债权人会议,讨论破产事宜。

七、抓好机关作风建设,保持良好的办公秩序

一是落实有关办文、办会、办事的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我局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信息的报送工作,积极围绕中心任务,及时全面准确高质量地报送项目工作信息。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高度重视对上级来文来函的答复,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大对重点工作落实进展情况的督查督办力度,进一步提高公文按时办结率和重要会议确定事项的办理速度,确保各项工作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创新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提高财政透明度。六是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车辆运行、办公费用支出,建设节约型机关。

经济工作要点篇2

一、主要目标

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5%;完成工业性投入15亿元,其中制造业投入14亿元,完成区块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引进内资8亿元,引进或新创办投资规模30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亿元以上3家;新培育规上企业10家,其中亿元以上2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5家。创建便利店31家,行政村有店村的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85%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深化服务企业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磐政[2011]130号《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县领导、机关部门联系企业制度,加大企业难题协调办理力度,提高难题解决率。开展银企和用工等对接活动。启动新老城区企业联建职工公寓项目准备工作。完善企业创业绿卡管理办法,落实各项绿卡优惠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推进各项惠企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尽快兑现2011年工业经济扶持政策。

(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完善重点企业运行分析系统,建立涉企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业企业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及时处置影响企业稳定的突发事件。编印《工业月报》,每月通报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工业投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开展一月一简析,一季一分析,针对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三)提高区块开发水平。完善工业区块工作例会制度,帮助解决建设中的难题。落实考核、督查、通报、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基础设施和三产配套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完成平台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开展工业项目用地绩效评价,建立工业用地项目动态管理档案,对亩产税收、每度电产值、税收等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加快供地和项目建设进度。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协议约束机制,深入开展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清理,盘活工业用地面积150亩以上。加大未开工、未投产项目的督查力度,继续实行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制度。新落地开工投资项目20个,新竣工投产项目10个。

(四)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编印招商画册和政策汇编,编制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计划,开展投资环境推介活动。招商引资重点区域向杭、沪、甬、温等发达地区拓展。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方向进行选商,正确引导工业投资方向。加强对业主的考察,把好环保关、能耗关、效益关。严格执行《县工业投资项目管理若干意见》及补充意见,加强联合考察,提高考察效率,规范操作程序。开展未落地项目调查、清理和重新评价。尝试公开竞标供地筛选项目制度。

(五)加快产业提升步伐。深入调研,明确各区块产业规划布局。改造提升五金机械、工艺礼品、针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塑料制品、汽摩配、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医药保健等新兴产业。完善重点企业培育政策,突出培育重点,加大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围绕转型升级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县重点技改项目20个以上。创建工业园区塑料模具中心。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申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以上信息化项目3个,完成市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备案5只。加大中央、省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争取市级以上重点技改项目3个、专项资金项目8个以上。

(六)提升经济协作水平。按照"接轨周边、借力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山海协作共建园区建设,加强和在外人士的沟通联系,进一步拓展经济协作范围和途径。发挥各地商会作用,实施"浙商回归"工程。

(七)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组织发动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义博会、消博会等境内外展会,全年争取落实各类境内外展位200个以上,参展企业150家次以上。

(八)加大素质培训力度。继续开展企业高效管理、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谐文化、安全生产等培训,举办企业家、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2期以上,举办工业干部经济实务培训班1期以上,完成务工农民培训1000人次以上。

(九)有序推进节能降耗。出台《县"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意见》,实行各领域协同推进。加大节能降耗考核力度,推行节能降耗工作问责制。成立节能降耗工作机构,健全能耗管理队伍。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与评估制度。根据工业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实施年度用电量计划管理,稳妥实施有序用电。加强宣传,规范散装水泥、新型墙体"两项基金"征缴,启动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申报省级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扶持项目2个以上。

(十)抓好商贸体系建设。开展县屠宰厂迁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项目建议书、工可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评审,力争完成土地征用。加强现代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千镇连锁超市"工程的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创建村级连锁便利店,有店村便利店覆盖率达85%以上。加强备案企业管理,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规范发展煤炭、成品油、报废汽车、典当、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商贸服务业。加大对商贸企业扶持力度。及时兑现2011年商贸流通扶持政策,积极申报争取2012年商贸流通扶持项目。

(十一)加强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提升365经贸窗口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县委〔2009〕44号《关于加快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若干意见》,确保放权到位。加强生猪屠宰管理执法检查,县城定点屠宰率达100%,农村屠工证年审率达90%以上。加强特许经营、直销、促销等经营行为和民爆物品销售等行业监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十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深化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开展"走基层、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局班子联系工业区块、机关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围绕阶段性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参谋。执行周一晚上集中学习制度、机关干部中心发言制度。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严格执行违纪违规惩处制度。完善局机关年度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加大信息调研考核力度,建立奖勤罚懒、创先争优的工作激励机制。

(十三)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生态县建设,切实做好平安创建、党风廉政、综合治理、维稳、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政务公开、三联帮扶、机关党建、文明卫生、社区共建等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满意率争取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将上述工作要点逐条分解到各科室,科室列出全年工作计划表,明确完成时间,责任落实到人。

经济工作要点篇3

(一)强化调控政策引导,努力实现促增长与控物价的双赢。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抓自有收入与争取国家支持并行,扩大收入总量与优化支出结构并重,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总财力进一步增加。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财政综合绩效管理,突出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改革、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继续压缩当年专项结转。加大金融资源调控力度。力争贷款增幅在全国保持领先位次、新增贷款加市场融资总量有明显增加。推进政银企合作,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强化对农牧区金融支持,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支持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在青开业,继续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担保、小贷公司、保险直投等非银行金融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特别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努力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加强牛羊肉和蔬菜购销工作,保障冬春市场供应。加大"菜篮子"建设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增加政府和商业储备,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及时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我们深知,物价问题关系民生、关系全局。各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承担起调控物价的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行之有效的一揽子打法,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严格问责,确保今年物价指数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让全省人民满意。

(二)积极有效扩大内需,增强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这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基点。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加快续建工程进度,新开一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至格尔木增建二线工程年内全线通车。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香日德至花石峡等公路。力争开工大武机场,加快祁连机场前期工作。加快玛尔挡水电站、神华格尔木火电厂建设,黄丰水电站年内建成发电,新建两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大力发展风能,今年再新建1000兆瓦光伏电站并安全上网运行,开工建设750千伏与联网等输变电工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以上,争取三产投资、藏区投资、民间投资有新的增长。加紧谋划3-5个投入和产出上百亿元的重大项目,确保“不断档”。实施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推进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取得新突破。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增加政府惠民支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措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落实购买首套商品房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最大的产业支撑是服务业。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促进旅游、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十大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提升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推进朝阳物流园区、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组建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地方航空业。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通过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增长能力。抓住战略机遇期,在调结构、转方式上迈出更大步子。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整体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认真实施应对工业经济下行的十项举措及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双百”行动步伐,促进三大工业园区错位发展。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全面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大幅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实施煤基多联产、太阳能电池组件、锂动力电池、PVC复合材料、生物制品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高起点、高技术、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格局,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继续推进科技“123”工程,加强关键技术和工艺再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高于行业能耗标准的项目上马,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从源头上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启动“1020”科技支撑工程。促进设施农业和生态畜牧业上规模,新建农区日光节能温室3万栋、养殖小区100个,牧区畜用暖棚1万栋,实现生态畜牧业模式在纯牧业村的全覆盖。将林果、水产养殖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提升产业化水平。在建设十大特色农牧业上实现新突破,促进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农牧民收入同步提高。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黄河谷地综合开发工程。启动湟水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和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开工蓄积峡水利枢纽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扎实推进人畜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草原节水灌溉及城镇水利保障工程。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用五年时间解决农灌工程老化失修问题,实现有效灌溉150万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我们要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形成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强力支撑。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启动一批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拓展工业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城市的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按照“四区两带一线”的总体布局,重点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推动撤县设市工作。同时,统筹推进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积极破解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内部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双二元结构”。支持藏区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块状经济增长点,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我省藏区工作,把无偿援助与合作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支援方扩大在青投资规模。同时,加大对省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经济工作要点篇4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发展处于重要转型期、机遇期,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加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更加注重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突出抓好工业投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企业改革管理、运行调控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各项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继续保持全区工业经济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增长20%,产销率达到98%以上,两金占用增幅控制在15%以内。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三项工作重点:

一是更加注重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全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特别注重提高轻工纺织、机械铸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一批适应市场需要、拥有核心技术、重视创新、机制灵活的优势企业和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优势。

二是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推进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引导企业加强高端产品、终端产品研究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关键措施,大力实施国家和省市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创新平台、创新联盟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膨胀。依托现有新兴产业基础和优势,突出大项目带动,以应用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结合重点产业技术改造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新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重点推进圆友玻化微珠、三建新型建材、恒联再生纤维素膜等一批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促其不断扩张提升,做大做强。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新兴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三是更加注重产业集群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加快进行产业集群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设计,尽快制定出台我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章可循。继续深入实施工业企业“1030”计划,着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以等10家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挂靠等多种方式促进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配套企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中,加快膨胀六大产业链,年内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形成工业企业发展群峰。实施工业发展“星火燎原”工程,围绕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基地、配套园区等形式,催生一批配套型、科技型、服务型中小企业,以形成规模和体系。进一步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层次,坚持设施配套、项目推进、园区服务“三抓并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平台。

五项关键措施:

一是抓好工业投入。进一步明确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落实投资责任,全力以赴保持工业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结构升级的实际,把投资的重点放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搞好“两化”深度融合等关键领域。落实并推出全区企业投资导向计划,重点抓好项目备案、银企合作、政策落实、资源争取等关键环节,全力推进总投资113亿元的75个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潍柴铸锻二期、恒联工业园、圆友新型建材等20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年内力争完成工业投入40亿元,增长25%以上。

二是抓好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发和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工业设计创新发展,加快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业设计新产品投产率。强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导市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实施“1+2”计划,即每家企业与两所以上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每年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年,全区争取完成技术开发费用投入4.5亿元,增长15%,争取新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以上。

三是抓好节能降耗。全面总结分析“十一五”节能工作,研究制定“十二五”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各项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对标降耗”活动,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控力度,确保完成区政府和市政府签定的节能目标责任书各项目标。严控新上“两高一资”项目,进一步完善重大耗能项目专家评审制度、高耗能项目等量淘汰制度和能耗增量控制制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电机变频改造、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工业余热和污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节能改造升级步伐。积极争取我区列入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推进资源综合再利用。抓住国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机遇,加快节能服务业的发展。年,确保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4%、取水量降低5%和全区万元GDP能耗降低3%、取水量降低5%的年度目标。

经济工作要点篇5

工作中,重点抓好七个方面:

(一)坚持转调不动摇,助推工业上档升级。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结构升级的实际,把投资的重点放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搞好两化融合等关键领域,以技术改造为手段,突出高端高质高效,引导全市工业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型,向绿色、低碳转型,向智能制造转型。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力争全年完成技改投入超过140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紧紧跟踪国家和省确定的发展重点,修订完善《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成长型优势企业的意见》,发挥好我市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发展瓶颈,尽快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新信息,重点发展LED、物联网、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汽车,大力开展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技术及装备、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及装备,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产品;生物医药,重点扶持生物医药研制和开发;新材料,重点发展精品钢和功能陶瓷等新兴材料。力争全市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

(二)坚持投入不动摇,壮大工业规模实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对年产100万吨涂布白牛卡纸、年产1200万套高性能轿车轮胎、化工4060等量搬迁、新能源LED绿色节能灯、轮胎年产1200万套半钢子午胎、年产10万辆电动车辆零部件、制药年产200亿粒复方奥美拉唑胶囊高技术产业化、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等80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项目,狠抓调度协调,促其尽快达产投效,力争年底有30个竣工投产。围绕工业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企业改革调整项目和两化融合项目等五大类项目,指导企业做好项目考察论证,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为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打好基础。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入220亿元,力争240亿元,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到100项,列入省创新计划项目达到40项。

(三)坚持节能降耗不动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和集中统一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节能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层层分解落实任务目标,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耗情况的跟踪和工作督导,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发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审核,力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6家,有3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调控。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不断完善重大耗能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和高耗能项目等量淘汰制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全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公共机构和公共建筑依法用能情况等为重点,加强节能执法监察,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加大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媒体,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宣传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力争推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3-5个,全面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四)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新资源、落实责任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思路,争取取得新的突破。加强技术创新政策的优惠落实,重点抓好企业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技术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海关减免税、新产品以及产业研发扶持等政策落实。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数据及科技文献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走企业自主创新和“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相结合的路子,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并完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帮助做好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以上。在中小企业中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活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坚持两化融合不动摇,推动制造业提速增效。牢牢扭住市两化融合试验区这一发展机遇,做好两化融合试验区相关工作。加快机械、造纸、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的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集约化、一体化的信息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和行政效能,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实施好第三批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力争2014年,列入市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2家,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达到4个,两化融合示范服务机构达到1家,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继续做大做强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产业,围绕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电声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年内全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65%以上。

经济工作要点篇6

一、突出一个“深”字,组织覆盖务求新提升

一是巩固和扩大规模型非公企业单独组建的成果,推广“区域统建、多极孵化、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组建方法,确保全区规模型非公企业单独组建率动态保持98%及以上。二是重点开展规模型以下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组建工作,利用好信息化电子监管平台,厘清企业产业行业关联,瞄准产业链骨干企业,引入“深度孵化、重点培育、联动一串、带动一片”、“上级组织发动、行业协会推动、骨干企业鼓动、重点企业互动”等组建经验,念好“派、招、找、发”四字经,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创造规模型以下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组建工作有利条件,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组建非公经济组织的工作支部和服务支部,加快虚拟支部向实体支部、体外支部向体内支部移植。在确保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百分之百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单独组建党组织的比率。三是继续按照属地管理为主、分层分类管理为辅的原则,重点做好部分非公经济党组织的隶属关系转移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三级四块、上下贯通”的立体管理网络。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基层,打牢基础。

二、重视一个“育”字,队伍建设再添新活力

一是开展以提升党员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双提升”活动,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进一步提升“形势任务报告会”、“名家进名企”、“红色企业家训练营”三大区域非公经济党员教育培训品牌,落实基层党员教育培训规划,探索建立基层非公经济党员轮训制度,试点推行非公经济党员社区报到制,进一步创设非公经济党员服务社区、服务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拓宽党员受教育渠道。开展“情系党员、温暖传递”主题活动,开通非公党员手机报、赠送新年电子贺卡、走访困难党员,进一步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二是建设高素质非公经济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加快非公党务干部“精英倍增”工程实施,组织非公党务干部专项能力培训,加快完成区域非公党务干部能力资格认证,组建非公经济组织党工共建促进联合会,研究、出台非公书记队伍培训资助办法和激励保障措施。不断提高非公党务干部的待遇标准,切实增强专职党务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形成一支数量充沛、结构合理、业务精明、能力高强、队伍稳定、配备优化、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非公党务干部骨干队伍。三是加强非公企业后备干部培养,举办全区首届非公经济组织后备干部培训班,实现非公经济组织后备干部培养的前期介入和对接,有效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威信和吸引力。进一步强化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党员发展工作,把培养对象的重点放在企业中流动较少、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等企业骨干力量上,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三、着力一个“实”字,党建项目争创新品牌

一是成立非公党建书记骨干智囊团,开展“七一阳光百企行”活动,分小组走访重点骨干企业,逐家逐个研究分析各企业党组织现状、特点、特长、优势和工作努力方向,确定各企业党建项目。召开非公经济党建活力研讨会、党建项目评审会、党建品牌建设专题培训会,把一批党员群众踊跃参与、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相对成熟的企业党建项目培育上升成为区域非公经济党建新品牌。成立高新区“党工共建”促进会,进一步密切党务干部、工会干部联系,共同开创非公经济党建群建新局面。二是深化“同企业共呼吸、为党旗再添彩”主题实践活动。继续组织开展“三有三无”、“双节双降”、“与企业同进步金点子”、“两岗三队争先锋”等活动,在发展中出智慧,在困境中见真情,在奉献中共成长。突出人文教育,努力培育“新主人翁精神”。联合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编写《苏州高新区企业文化集萃》。利用元旦、春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感恩·责任”活动,举办第二届“感知新区、热爱新区、奉献新区”“双看双议”活动,通过赠送一批图书、举办一场大型讲座、讲述一个感恩的故事、进行一场讨论、为父母做件小事、帮助同事完成一个心愿、为企业解决一个难题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党员员工感恩心、责任感,推动和谐企业的建设。三是开展系列活动。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市委、区工委的部署,完

成好第三阶段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任务要求,着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非公企业科学发展、非公党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培育”的原则,部署新一轮非公经济党建示范点、五好党组织的争创活动,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培育出又一批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的先进集体。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新建三光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非公企业党员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进一步推广西门子党委服务党员群众,在服务中推动管理、提升管理的经验,推动新一轮的非公企业党员服务示范站点建设。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结合“双提升”活动开展,联合工会、工商联等单位组织开展岗位技术比武活动。联合安监局、消防支队举办全区非公企业消防运动会,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丰富非公党员员工的业余生活,举办全区非公企业党员羽毛球赛,组织非公经济艺术团开展“七一阳光进企业”,启动“阳光助跑”活动,成立高新区非公经济党员新苏州人子弟爱心助学基金,点亮新苏州人子弟成材之路。

经济工作要点篇7

自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后续政策一直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使用的是“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相比以前提法重在落实,显示新的政策或工具并不会多,主要是把已出台政策落实好;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提出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做好“三农”工作

将“三农”工作放在八项工作第二位,这更突出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农”工作的紧迫感估计和2007年的粮食价格上涨有关,粮食安全、农业基础地位要始终坚持。主要措施在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必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对节能减排要加大力度,迎难而上,完善政策法规,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快出台和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仍不平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稳妥推进城镇化非常必要。从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入手,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国家将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关于改革和开放

会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各方面体制创新,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财税,价格,投资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善民生

经济工作要点篇8

年全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区两园五片”区域特色经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产业集群培植,着力抓好骨干企业纳税递进培育工程,着力抓好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抓好企业发展平台,着力抓好企业现代化管理,加快“工业立区、服务业兴区”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区。

年全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缴税金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二、工作重点

一是着力抓好产业集群的培植。按照我区《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和《市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科技扶持力度,用足用活产业政策,在产业集聚区功能、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链条延伸、服务平台构建、自主创新、品牌带动、特色产业镇培育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积极做好省市级产业集群的培植争取工作。到年底,全区重点培植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6个。其中,过150亿元的2个,过20亿元—100亿元的3个。

二是着力抓好骨干企业纳税递进培育工程。年是实施“骨干企业纳税递进培育工程”的最后一年,及时总结开展活动四年来取得的成果,取长补短,深化推进,确保活动收官之年取得圆满成功。对列入纳税递进培育工程的企业,进一步强化管理和指导帮扶,确保这些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效益也递进增加,力争到年底,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160个。

三是着力抓好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培养人才求创新。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抓好全区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企业创新的人才智力支撑。年内培训各类人才2000人次,为建设高素质的企业人才队伍奠定基础。二是借助科技求创新。帮助和督导企业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创建活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让尽可能多的企业成为新一批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着力抓好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搭建企业筹融资平台。在利用传统融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广泛筹集民间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举办银企联谊活动,真正为金融部门和企业架起合作的桥梁,达到互惠互利、沟通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三和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平台的作用,使这些平台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及时雨”。二是积极做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针对中小企业素质提升、公共技术、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法律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综合服务。

五是着力抓好现代化企业管理。为进一步加快全区中小企业科学发展步伐,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帮助企业彻底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先进的管理理念;继续开展重点企业管理创新示范带动活动,选择一批现代化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管理科学先进的企业作为样板进行重点培植,力争有更多的企业培植成为省级“精细化管理样板企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工作措施

1、营造二次创业的氛围。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为抓手,牢固树立“昂扬斗志、团结拼搏、敢于争先、再创佳绩”的“二次创业”思想,坚持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中小企业战略地位的认识,在全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系统掀起开展二次创业的浓厚氛围。

经济工作要点篇9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秦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狠抓特色产业,加大项目投入,承接产业转移,强化综合协调,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了“速度较快、效益提升、活力增强、结构改善、消耗下降”的良好态势。

(一)工业发展速度高位运行。1—5月,全市397户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4.12亿元,同比增长3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完成总产值177.82亿元,增长59.9%。

(二)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1—5月,全市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46.18,同比提高了56.3;实现利税13.68亿元,同比增加5.5亿元,增长67%,其中利润总额达6.2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增长71.5%;实现主营业收入170.81亿元,增长59.4%。

(三)工业发展后劲继续增强。1—5月,全市实施工业项目178项,完成投资64.15亿元,同比增长45.1%,其中竣工项目50个,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华强公司日产4000吨熟料水泥生产线、康泰化工公司年产八万吨双甘膦等一批投资过亿元的后劲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工业结构不断改善。从突出资源转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看,1—5月全市煤电冶化建产业链发展迅猛,共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占全市的76.1%;从科技创新看,全市新产品产值达到36.77亿元,增长118.6%。企业科技创新景气指数138.33,同比增长3.71;从工业产品看,全市钢铁、水泥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品更新升值加快,其中达钢集团钢产品由优、特向高附加值的精品转化,1-5月实现主营业收入41.13亿元,增长67.8%。

(五)工业能耗逐渐下降。今年以来,通过关停“五小企业”,强化“三色管理”,用能重点监控,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强化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预计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达44家,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169.63万多吨。

二、今年以来主要工作回顾

在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和推进“三大基地”建设进程中,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经济运行协调。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围绕煤、电、油、运、资等事关工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一是努力保持煤电形势的稳定。加强煤炭产销衔接,抓好供货合同的签订和兑现,鼓励供需重点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截止6月底,为华蓥山电厂、电厂协调组织供应电煤190万吨,目前两个电厂存煤达15万吨;二是加大对铁路运输的组织协调,积极落实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要物质的请车计划,提高请车满足率,加快运输周转,提高运输效率。春运期间发送旅客1174.2万人次,1—5月发运货物量658万吨;三是加强对电网企业的调度,优化电力运行方式,努力保证电网的安全平稳运行。1—5月,全市发供电量万kwh,同比增长%,枯水期向省外争取日购电2万kw,向省上争取电力指标5%;四是加强对企业资金的调度和协调。及时列出了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订单和流动资金紧张的企业单子,积极与金融部门衔接,引导资金投向,支持企业搞好生产。今年以来,各金融机构为企业贷款14.45亿元,较年初增加1.23亿元;五是按照抓重点、抓亮点、抓新经济增长点的要求,对生产效益增长潜力大、优势明显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新增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重点监控。1—5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397户,提前完成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60的目标任务,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2家,上交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6家。

(二)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狠抓特色资源转化,推进煤、电、冶、化、建特色产业发展:一是迅速成立冶金建材基地建设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调查研究,摸清全市冶金建材发展现状,为编制《建设秦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目前,《规划》进入征求意见和专家评审阶段;二是协同国土资源部门,加速了重点招商引资建材项目的石灰石资源勘察。同时,突破电力瓶颈制约,协调电业局为海螺集团水泥项目和其它项目提供专供电源,以及由供电企业按县、市、区工业集中区规划和冶金建材基地发展规划项目着手提供电力保障;三是完成了全市水泥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换证的产业政策确认工作,为旭阳水泥、磊鑫实业两户水泥企业的新上项目,争取到了省经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为希望塑料公司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争取到了省经委的项目核准。同时,协助渠县引进华新水泥公司,新建年产200万吨水泥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四是帮助达钢集团编制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及打造“百亿达钢”方案。帮助企业利用焦炉、转炉煤气生产二甲醚,目前项目合成工序、脱硫造气工序已完工70%,压缩工序厂房基础已全部完成;五是大力支持了海螺集团在达3×5000吨/天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万源市立信公司12500千伏安矿热炉生产线、宣汉金鹰公司6×12500千伏安矿热炉生产线等冶金建材项目的前期可研论证。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我们始终坚持以优势资源与产业相融互动为重点,紧紧围绕“三大基地”建设和全市“四个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一是电厂第二台30万kw发电项目、汇鑫能源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大竹石河天然气脱硫厂、达钢3万立方米氧机组改造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二是加快了川东水泥2500吨/天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钢年产20万吨二甲醚及高速线材、电业局木子500kv变电站、沽竹水泥2500吨/天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川东电缆回收铜再生利用等项目建设步伐;三是加速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了开江油橄榄公司打造全国生产标准示范基地建设、金桥麻业退城进园苎麻纺染及服装加工、巴山名茶实业集团打造全国富硒茶都及万吨茶叶加工等;四是狠抓工业项目调度。制定了重大工业项目联系责任制,确定了“三个一”的协调机制。做到一旬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五是加大向上争取工作力度。2011年上报省经委争取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煤矿安措技改等重点项目24个,目前已争取到7个项目,安排专项扶持资金1020万元,激发和调动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六是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和外商投资的方向、热点,结合“5.12”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超前规划、论证、储备了15个工业项目,力争国家和省上在产业布局、项目布点上给予支持。

(四)加速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我们多次分片、分段、分点召开了各县市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工作座谈会议,对县级工业园的区划范围、面积、入园企业户数、新上项目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摸底核查,为科学制定《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目前该文件已正式出台;二是加强园区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指导力度。目前,开江县规划编制已完成,申请入驻企业近10户。渠县工业集中区已正式启动建设,已办理入驻企业6户。大竹县苎麻园先后有13户企业入驻,1—5月实现销售产值9.82亿元,实现利润2527万元。通川区食品医药集中区已通过专家论证;三是跟踪落实了入园企业新达泵业公司的电力、供水的协调与服务,加快推进了天然气能源化工园区110kv变电站建设(目前已竣工);四是围绕市级本土企业改革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组织人力开展调查研究,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1户企业退城入园,实现“二次创业”的对策及建议,目前正在一一落实之中。

(五)努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按照“巩固发展、承接引进、整合扩张、成长壮大”的思路,研究并制定了《全市成长型企业发展指导意见》,目前已正式出台;二是重点帮助达钢集团新建1260立方米高炉、260平方米烧结机、90万吨捣固焦生产线等,确保2011年达钢集团钢、铁、材分别达300万吨,年实现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三是支持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聚集,促进企业裂变式发展。帮助大海钢铁、开江回龙焦化、渠钢高炉等企业靠近达钢发展。6月份,在达钢集团召开精煤供应基地建设专题会议,确立了6个精煤供应企业,力争2011年企业年产焦200万吨,年产二甲醚10万吨。大力推进华蓥山电厂、电厂建立电煤供应基地,确保全市主网电厂发电机组满负荷生产。

(六)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产业转移承接点,研究并制定出了工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外来投资项目;二是充分利用我市“中国气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富硒茶都”等品牌,积极承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重庆等地区产业转移,构筑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新优势。目前,国内外雪伏龙公司、中石油、中石化、海螺集团、华强水泥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落地,发展天然气、建筑陶瓷、农副产品等资源产业;三是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扩大出口,提升对外开放形象。1—5月,全市工业实现出货值1.59亿元,增长22%。川环科技公司提高汽车燃油管、空调软管等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远销欧美、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云内动力公司lng农用车远销孟加拉弯、越南等国家。

(七)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支持了通达化工公司乳化炸药自动控制新技术、星光门业高分子塑门新技术、开江庆丰公司不锈钢精密铸造技术等的研究。目前,全市有7项列入了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并获得了80万元的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二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制定出台了《市级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目前,省级技术中心6个,市级5个,财政奖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资金80万元,通达化公公司正在争取省级技术中心认证;三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部级、省级名优品牌。制定出台了《全市名牌战略发展规划》,重点帮助了达钢热轧带钢、川东黑象电缆、川环科技高压燃油管等企业争取中国名牌产品,目前省名牌办已通过,正在向国家争取。

(八)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一是依托市52户重点用能企业,着力抓好了达钢集团、金鹰电化、立信公司、川鼓公司等企业的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热电联产等重点工程。同时,及时下达了各县、市、区及各重点用能企业的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二是引导企业注重节能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控制治理。重点抓了川鼓公司高效节能降噪罗茨风机、大巴山水泥公司五级窑外分解节能、渠江水泥公司沸腾渣回收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智鹏麻业、开源麻业等企业已安装了排污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对旭阳公司、渠江水泥等企业已安装了烟尘气在线监测设施,并实现了与省、市环境监控中心的联网。电厂、华蓥山电厂、大竹火电厂、达竹石板洗选厂、渠江水泥公司、山力实业公司等企业建成了烟气脱硫设施、石灰石炉内脱硫工程。

(九)奋力抗震救灾。我市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区,七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受损。全市124户工业企业受灾,其中规模以上受灾企业119户,经济损失达2.25亿元。房屋受损面积达7.16万平方米,受损设施设备502台(套)。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一是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5.12”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综合协调、能源保障、物质调度、险情排查、灾情收集等工作组的职能职责。同时,委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赶往电厂受灾现场,会同企业领导一同抗震救灾,迅速恢复了电厂发供电;二是积极组织工业企业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截止目前,全市除煤炭企业因地震影响有14个煤矿未恢复生产外(产能未达到震前水平),其余受灾企业均已恢复生产;三是加大向上争取震后工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全市11户企业列入省灾后重建物质重点生产企业名单。争取到了金融机构为达钢集团、美好塑料公司等企业,发放生产救灾物质贷款资金1.05亿元;四是积极组织工业企业支援灾区。全市工业企业共捐款1585万元,全市经委系统共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31.8万元。组织发送救灾物质彩条布130吨、钢钎3000把、二锤XX把等。

三、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县市区工业目标完成不够理想。全年11项考核指标,没有一个县市区是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全市工业生产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位居全省第三,但在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排位仍然靠后,居第12位。二是工业发展生产要素供需矛盾突出。1—5月,全市企业原材料及能源供应景气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0.65,企业融资指数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6.32。因地震造成全市煤矿一度时期全面停产,主网电厂存煤仅不足两天发电用煤,目前全市煤矿复产109个。成品油库存不足1万吨,加之受涨价影响,全市一些重点项目建设、社会加油站等油料供应极不稳定。三是工业项目建设进展不平衡。县市区好于市本级,小项目开工多但投资小,大项目投资大但开工少。七个县市区工业投入差距较大,增幅最快的宣汉与投资下降的达县相差60多个百分点。对于考核的50个全市重点项目,相当一部分未完成进度计划,个别项目还没有启动。四是国企改革收尾工作还很艰巨,一些改制后的企业由于债务和流动资金问题,企业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不稳定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尽快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工业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抓好资源转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对照省上“7+3”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出全市天然气化工、煤炭电力、冶金机电、建筑建材及食品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2011年、2015年、2020年的发展规划。二是重点支持市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以天然气制甲醇及下游系列产品、天然气制烯烃和液化天然气为主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力争2011年普光气田两台装置、齐鲁石化和香港玖源公司大化肥、汇鑫能源年产20万吨lng等项目竣工投产。三是重点帮助达钢集团打造“百亿企业”,力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跨百亿大关。四是发挥资源优势,以海螺集团、利森公司、大巴山水泥、川东水泥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五是加速燃煤向电能转化,确保电厂、华蓥山电厂火电机组满发满供,木子500kv变电站年内竣工。

(二)进一步抓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一是利用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增加投入,集中力量帮助抓好县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落实好《全市工业集中区发展指导意见》的各项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更快地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园区。二是围绕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能源建材、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重点承接粤、江、浙、沪、渝等地产业转移。三是重点支持天府药业、新达泵业、南国印染、市热电厂等退城进郊、进园,实现“二次创业”。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大中小项目并重。重点做好在成都西部博览会、广西“9+2”经贸洽谈会上,开展投资环境说明会、投资项目推介等活动。

(三)进一步抓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一是紧紧围绕煤炭、冶金、建材、发电等重点行业,突出抓好达钢集团、华蓥山电厂列入全国1000家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企业和50户全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工作,使之成为全市节能减排的示范企业。二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2011年全市工业实施节能项目不得少于20个。三是进一步强化节能“三色”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亮红牌坚决取缔,对暂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以后也可能面临淘汰的边缘型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绿色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大节能监察工作力度。

(四)进一步做好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一是努力做好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在抓好灾后工业企业恢复生产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项目洽谈、签约、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对投资3000万元以上尤其是过亿元以上的在建重大项目,建立推进督查机制,逐个项目、逐个环节落实具体承办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开工项目早投产早达产。力争今年新开工项目30个、竣工项目15个,争取省列重点项目不得少于20个,争取资金不得低于1500万元,完成工业投入200亿元以上,新增销售收入78亿元,为灾后重建、加快发展早作贡献。二是加大向省争取产业规划布局项目、技改项目、灾后重建规划项目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上灾后重建的倾斜政策,促进我市工业发展。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市级技术中心认定工作。力争2011年,新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

经济工作要点篇10

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和传播渠道,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依法治国的部署要求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四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区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围绕开发区重大工作部署,开展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2.大力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学习宪法尊法守法”主题活动,大力加强宪法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普及。组织宪法专题学习。大力推行宪法进服务窗口、车站、机关等公共场所,让宪法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中宣传,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

3.加强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完善开发区广大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制度;继续落实党委中心组学法、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制度。组织公务员和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无纸化法律知识统一考试。继续组织开展“法律进校园”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以宪法为主题的各种法治教育活动,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试点建设。

4.深化“法律七进”主题活动。以“法律进单位”活动为重点,深化“法律七进”工作。根据全区“三万活动”部署,开展“法律服务进农家”系列宣传活动。结合“12·4”国家宪法纪念日组织开展“送法进网格”系列宣传活动。

二、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深化“法律知识月月讲”活动,落实好各部门行业和社会单位的普法责任,建立责任单位年度述职制度;落实中心学校普法责任,推动法治教育进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普遍设立法律知识课程;落实法律工作者普法责任,建立以案释法制度;建立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评指导标准和评估机制。

6.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完善法律顾问团长效机制,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各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

7.严格落实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一票否决制”。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中,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已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继续加大法治教育在文明创建活动测评中的权重,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严把审核关。

三、不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8.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关于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夷法治办[2013]8号)和《区法治文化建设任务分解方案》(夷法治办[2014]7号)的贯彻落实。将法治文化列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开发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运用公共服务窗口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在窗口单位和窗口岗位增加法治宣传教育功能。

9.建立法治文化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运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百姓受益的法治文化建设模式;健全社会参与法治文化建设机制,调动各村(社区)业余演出团体的积极性,打造一批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法治文化精品;鼓励民间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法治文艺作品;多渠道筹措法治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法治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10.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深化年”活动。开展“法治文化六进”活动,打造一批法治文化进机关、单位、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的示范点。大力推进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街道(法治长廊)、法治小区、法治院落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参与全市第二批“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典型,积极参加全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申报工作,宣传推荐对象,营造良好氛围。

四、扎实推进法治实践,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11.深化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健全法治创建体系。

12.深化部门行业法治创建。全力推进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专项整治,积极参加第二批全市“法治单位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评选表彰活动。

13.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坚持抓基层打基础,联合相关主管部门深化基层组织依法治理,重点做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创建工作,开展第二批“法治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校”评选活动。积极参加全市首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评选表彰等法治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五、认真总结“六五”普法工作,科学谋划“七五”普法规划

14.抓紧完成“六五”普法各项任务。对照“六五”普法规划和区“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的要求,查漏补缺,确保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15.全面开展“六五”普法检查验收。根据《区2010—2015年法治建设暨第六个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的要求,开发区将严格按照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的验收方案和标准。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开展自查验收,全面做好系统总结。4月底前将自查报告报送区依法治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5月上旬迎接“六五”普法验收专班检查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