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办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4 17:40:40

编办工作要点

编办工作要点篇1

1、强化基础性研究。按照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求,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各层级政府的行政架构及权责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对部门职责进行认真清理,对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苦乐不均、编制与职责任务不匹配的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提出整合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和调整职能配置的对策建议。根据省和市的部署,扎实做好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

2、强化对策性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论证,提出科学设置机构、创新管理体制的具体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和编委会决策当好参谋。

3、积极解决涉及体制机制的突出问题。扎实做好城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义务教育体制调整工作,把好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核定关口。

4、协调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司法、文化、医药卫生等方面体制改革工作。

二、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5、扎实做好改革准备工作。利用事业单位清理核查成果,对市直事业单位主要职责、经费性质和人员结构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制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意见和事业单位分类指导目录,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起草工作。

6、抓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原则,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在调整规范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确保年底前基本完成。

7、加强对事业单位运行的监管和评估。按照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手段、健全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平台作用,依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评价试点工作,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

三、扎实推进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试点

8、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加强协调指导,跟踪了解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支持解决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尽放”原则,研究进一步落实并扩大试点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坚持城乡一体、产城共进,充分发挥经济发达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把试点镇建成产业新区、生态新城。

9、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推进城镇化重大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先行先试,研究扩大经济发达镇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镇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

四、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10、加强编制总量管理。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机构编制总量管理。细化完善机构编制事项事前沟通,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相互配套约束等制度,完善运行程序。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完善办事程序和审批程序,正确处理好机构编制把关与把度的关系,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能放开的尽量放开,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11、优化编制资源配置。按照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要求,探索建立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动态增减、服务发展的机构编制调控机制,盘活用好编制资源。加强和改进人员进编管理,健全人员补充机制,优化在编人员结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用编管理。严格控制职能弱化、任务减少部门的编制使用,重点保障职能加强、任务增加部门的用编需求。

12、完善督查工作机制。贯彻落实《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加强机构编制纪律教育宣传,健全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预防机制,探索建立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动态监测平台,完善“12310”举报受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执行机构编制政策和纪律的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抓好清理“吃空饷”等专项督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不断加强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认真学习有关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的精神实质,科学分析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编办工作要点篇2

这次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的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表彰20**年县(市、区)编办机构编制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市优秀事业单位法人和优秀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以及全市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在今天的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廖跃贵同志就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代表市委编办讲几点意见。

一、去年的工作回顾

20**年,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党委、政府及编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编办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深化改革、规范管理两个主题推进工作,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精心组织,全力做好机构编制系列条规、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20**年,中央连续出台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3个机构编制管理条规、文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冻结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湘办发[20**]108号)文件,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湘发[20**]27号)文件,这一系列法规文件旨在进一步推动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科学化,全面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我们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把《条例》等法规性文件的宣传贯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市委编办先后向市委常委会议、市人大主任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协常委会议、市委编委会议专题汇报学习贯彻《条例》的意见。各县(市、区)编办都争取将《条例》、《通知》、《规定》等法规文件列入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并采取在本地新闻媒体全文刊载《条例》、邀请主管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在公共场所悬挂宣传标语、编印《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汇编》免费发放给各行政事业单位等措施,营造了浓厚的机构编制法规宣传氛围。5月下旬,市委编办举办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条例法规培训班、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市直副处以上行政事业单位政工(人事)科长、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工作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集中培训。8月初,市委、市政府举办贯彻实施《条例》报告会,邀请省编办主任、省人事厅副厅长孔介夫同志给市四大家领导、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市直副处以上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了一堂辅导报告。各县(市、区)编办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有的还将机构编制法规知识列入党校各类培训班的必修课、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内容。通过专题辅导学习,我市各级领导干部和机构编制部门干部进一步增强了机构编制法制观念,机构编制决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严格纪律,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与监督工作。市县两级坚决执行了省委、省政府“冻结令”的有关精神:对财政拨款单位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机构升格等机构编制事项,基本上实行了冻结审批。同时,各单位新增人员坚持凡进必考。加强了人员异动管理,严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膨胀。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推行定编、定岗、定员制度,明确每个在职人员的“身份”,有效杜绝了混编混岗、超编进人现象发生,为顺利完成公务员登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构编制管理环境。按照《条例》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机制,规范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市县两级编办都设立了监督检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市委编办开通了“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制定了《**市“12310”机构编制举报电话管理办法》。大部分县(市、区)编办都设立了举报电话,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市委编办联合组织、人事、机关工委等部门开展了一次“行政机关超编进人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专题督查活动,了解掌握了我市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向市委常委会汇报。另外,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编办、纪检监察、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联动,专题清查和纠正了“吃空饷”、收取“入编费”等问题,成效明显。在案件查处方面,我们对省编办转办的2起案子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不迁就、不护短,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作出处理,并写出了整改结果上报省编办。由于处置及时,这些问题没有造成大的社会影响。

(三)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市委的要求,把市治理经济环境职能从市重点办划入市纪委、市监察局,在市纪委、市监察局设立优化经济环境办公室,解决了两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推进公安警务体制改革,对市公安局的机构编制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市种子公司改制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具体意见;把市农机局的低速车管理职能划转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时,进一步理顺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市农业开发办公室、市移民开发局的管理体制。二是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前期工作。市县两级编办分别组织人员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发放表格、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掌握事业单位的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各项基础数据。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方面,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主管部门衔接,开展了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的初步调研。三是继续开展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调研工作。督促安仁县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扫尾工作,注重总结试点经验,对人员分流等难点问题加强重点指导。同时,积极做好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前期工作。

(四)创新方法,推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上台阶。一是搞好年度审查,提高年审质量。坚持严格把关,突出重点,积极创新登记管理工作方式,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把登记工作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项申报审批结合起来,较好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登记工作的力度。二是加大登记管理条例学习宣传力度。全市机构编制条例法规培训班学习讲解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并在资兴市召开全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各县(市、区)编办也积极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形式多样,效果很好。三是加大协调力度,完善证书使用机制。市委编办联合市直17个职能部门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使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身份证”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五)规范管理,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组织开展了民主评议机关作风活动,落实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制,在改进干部作风、打造机关形象上下功夫;完善了办公会议、主任会议、编委会议等机构编制决策制度,使各项机构编制事项的决策透明有序,防止暗箱操作;加强对机构编制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调研网络,市县两级编办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实做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基础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机构编制集中调研活动;按照“三强四好”活动要求,推行工作目标考核,我们按照结合《20**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的要求,拟订了《20**年县(市、区)编办机构编制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把日常工作融入到考核细则各项要求中,形成了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创优争先的良好氛围。

过去的一年,全市机构编制工作干部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大家共同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编办向全市各级机构编制工作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然,我们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对机构编制问题研究与前瞻性思考不够,机构编制事项决策的前期调研与论证工作需要加强,要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事项决策的程序与机制,转变自身职能和优化管理方式。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范围,争取每年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并解决一至两个机构编制问题,降低机构编制违纪案件的发生概率。三是要进一步拓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业务,加强对法人培训工作、法人协会工作、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探讨与创新。

二、今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同时也对我们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全市机构编制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谋划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开创工作新局面。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方位,着力推动事关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和机制调整取得新突破,着力完善行政机构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我们机构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省人事编制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着力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机构编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将适时推出改革的方案和政策。我们要认真学习,结合各地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做好改革准备和相关工作。

要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全面分析我市市县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弊端,提出我市市县机构改革的设想,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理顺全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出口加工区和柿竹园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进一步规范县(市、区)开发区机构设置和编制使用。继续对各类行政执法机构存在的职能交叉、设置重叠、人员编制配置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进行调整,稳妥推进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并做好相关机构编制的调整工作,按照全省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管理意见的要求,规范市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并组织对县(市、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与城市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研。

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开展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的调研,掌握不同事业单位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对处理“假法人”、归并职能任务完全转移或消失的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办法,控制和逐步减少行政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规范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为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做好准备。根据中央、省里的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做好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确认工作,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中审批,积极推进参照管理单位做好实施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卫生、农业、水利等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

要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6月份,在安仁县召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继续推进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减机构、减人员、减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根据本地实际,着力研究乡镇定多少编为好,配多少人合适的问题,为全省抓好乡镇编制核定工作提供参考意见。适应城市化进程,统筹研究解决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问题。继续抓好全市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的控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为避免因各地政府换届、人员变动、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反弹现象,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二)推进机构编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

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适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修订,利用地方新一轮机构改革尚未实施的空隙,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建立更规范的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更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更有效的机构编制综合协调平台,更有力的经费和编制相互约束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严格执行规定的限额、标准和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编委、编办审批机构编制事项的具体程序和权限,加强对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的规范化管理;结合湘发[20**]27号文件确定的下管一级制、实名和公开制、考核和评估制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要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按照湘发[20**]27号文件提出的“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行实名制当作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定编到人、信息公开,做到“一编一人一帐”,并将编制数额和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确保到2010年全市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加强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的全程监控,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根据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具体办法和实施方案,并全面推行。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与组织、人事、财政、监察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使推行实名制工作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密结合起来,与工资统发审核、公务员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专网等系统实现有机对接。

要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台帐。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台帐、实有人数异动台帐和编内人员花名册,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审核登记工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的使用,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把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列为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和机构编制信息监测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为机构编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统计问责制,杜绝填报虚假数据的行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要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在国家的事业机构编制标准一时难以系统出台的情况下,省里统一部署,聚集省市县三级编办和各有关方面的智慧,对部分事业单位现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重新拟定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鉴于此项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全市机构编制、教育、卫生、财政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机构编制标准的研制工作,加强领导,集中办公,集体攻关,组织开展对我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的代拟定工作。

要进一步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研究探索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全市登记管理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公。积极为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法人的培训工作,探讨与创新法人协会工作。

(三)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要深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学习宣传的同时,着重抓好湘发[20**]27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机构编制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营造机构编制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要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控制机构编制”精神,开展对中央3个法规文件、湘办发电[20**]108号以及湘发[20**]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坚决维护冻结令的严肃性,对新出现的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督查。超编超职数严重的地方要利用自然减员空出的编制,制定逐年消化的规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2010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要注重研究《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问题,切实做好清理和整顿工作,防止编外用工盲目增长的无序现象。加强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落实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加大对“吃空饷”、收取“入编费”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纠力度。坚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切实维护正常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

(四)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要切实加强学习与培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机构编制管理方法以及机构改革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干部的素质。

要大力推进调查研究和信息工作。根据中央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综合调研活动以及调研成果评比交流活动,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促进调研成果向工作决策的转化。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办好《**机构与编制》信息专刊,推进市县两级机构编制网站建设,推行网上政务公开。

编办工作要点篇3

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全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省委,省政府决定,2005年在京山,大冶等13个市(市,区)进行试点,年底验收,2006年在全省全面推行.京山县在全省率先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现场会于2005年9月3日在京山县召开,京山县作了典型经验发言.京山县以互联网方式,将财政与编制等"敏感"政务公开,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已有40多家媒体报道此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9月13日至14日,由市政府财经办带队,我市组织财政,人事,编办等单位赴京山县进行了期2天的学习考察.在考察学习期间,听取京山县财政局的领导介绍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内容,作法等情况,参观了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网络查询点.此次京山之行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京山县基本概况

京山县位于湖北中部,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全县现辖14个镇,l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64万,面积3520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2.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3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6491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660万元.近年来,连续荣获全省经济效益目标考核"十佳"县市,2001年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2003年获"全省最佳信用县"称号.该县是全省促进新型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十一个试点县市之一,全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十三个试点县市之一.

二,京山县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内容

一是把便于群众知情和方便群众办事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向社会公开.主要包括财政和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办事程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等内容.

二是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向社会公开.当前重点公开的是县农村中小学贫困生"两免一补"资金,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沼气推广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专项资金等17项专项资金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果等内容.对于分配到人头的专项资金要公示其享受对象,到项目的专项资金要公开项目立项,资金拨付和检查验收情况.

三是党政群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具有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现状向社会公开.主要包括县各类编制总额与分类,各单位机构编制和在职人员情况等内容.

四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以外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全面推行依申请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申请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财政,编制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依申请公开,不能或不宜公开的内容要作出解释说明.财政,编制和相关职能部门收到申请后应当登记,并在15个工作日内(从接到申请之日起计算)决定是否公开,同时答复申请人.

(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形式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省财政厅统一设计网站通用软件,统一管理网站服务器,统一开发数据库,提供给县免费使用.县依职能分工完成财政与编制政务数据资料的录入,审核,,保存和信息反馈等工作.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收集整理到2004年,专项资金情况以2004年和2005年为主,机构编制状况以2004年底编制年报资料为基础依据,公开资料在网上保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一是建立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政务公开网络体系.凡涉及财政与编制工作且按规定应该公开的内容,必须在互联网上向社会公开.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在政务公开栏和其他显目位置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址,方便群众查阅.二是县,镇两级便于群众查询的地方设置免费政务公开厅,信息查询点和显示屏,向社会公告免费查询点的地址,联系号码.三是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通过新闻会,咨询会,听证会或者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设政务公开专栏等形式,及时将群众关心和社会关注的事项向社会公开.四是印发政务公开宣传手册,设立政务信息公开热线,公布热线咨询电话.

(三)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管理

财政局,编办,人事局,监察局共同负责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管理工作.财政局,编办负责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的收集,审核,汇编,录入和公开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本部门,本单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县人民政府决定设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点的单位,负责本单位查询点的日常管理,维护,咨询等具体工作.

(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各项配套制度

一是建立预审制度和及时公开制度,重点明确预审单位,责任人,预审时限要求和责任追究内容.

二是建立反馈制度,设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意见箱,电子邮箱,电话和传真,并向全县公告,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财政局和编办落实专人负责整理各项意见,并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馈.各部门对合理意见要认真采纳,对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和解释,对重要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

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成效突出的单位和成绩突出的个人予以奖励,对敷衍了事,不真公开,不全公开和不常公开的,予以惩处.

三,京山县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基本经验

到目前为止,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共公布财政与编制机构设置信息6条,政策法规10条,管理制度56条,办事程序,服务承诺,机构改革等信息36条,公布的17项专项资金总额达15298万元,涉及72个项目,121593人,182118户;公开各级机构296个,公开在职在编人员10010人,走出了一条具有京山县特色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改革的新路子,其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经验带有普遍意义,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加快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很有启示.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服务力度,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前提.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全县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从县纪委,组织部,财政局,编办,人事局,监察局抽调人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县主要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政务公开难度较大的部门或乡(镇),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专班具体抓,形成了各方配合,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在宣传方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全方位,多形式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公布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址,将政策交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方便群众查询公开信息,经过精心选点,在全县设立了29个免费查询点,其中县直部门14个,乡镇15个.乡镇查询点设在镇财政所.各查询点均安排专门办公室,落实专人管理,配备电脑,电话,笔墨,纸张,桌椅,茶水等服务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二)强化制度建设,科学制定方案,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基础.为了切实完成好试点工作任务,该县坚持方案先行,做到紧中有序,忙而不乱.在实施方案中,细化工作日程,严格责任分工,扎实分段推进,做到宣传动员,组织实施,验收考核有条不紊,环环紧扣.经过反复研究,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暂行办法》,《关于成立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实施方案》,《关于确定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息管理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以适应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需要.为规范查询点管理,对全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查询点进行了统一规定,在每个查询点均悬挂"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匾牌,室内张贴《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告知》,《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分布图》和《政务公开查询点服务规范》,指导和方便群众查询.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不断夯实管理基础,进一步规范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保证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

(三)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与协调,严把数据审核关,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同纪委,编办,人事,组织,监察等部门密切相联,离不开部门的帮助,支持,把关和配合,为此,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财政局,县编办,人事局,监察局建立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进一步密切了部门间的合作关系,整合部门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在责任分工上,做到责任明确,分兵把守.各项财政信息,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的公开,由县财政局负责.编制信息公开,由县编办负责,其他各部门配合.财政专项资金享受对象,项目立项与验收情况的公示与公开工作,由县相关职能主管部门负责.上报的数据和资料严格实行填报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政务公开办公室,县领导五级审核签字把关,对于人员编制,干部职级身份,工资标准等数据,县组织,编制,人事,财政部门协调配合,按照省统一口径,摸清各单位情况,核实全部财政供养人员,做到了数据准确统一.对于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数据资料,财政与各相关职能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清查,核对,做到了全面准确.

(四)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是设立监督电话和反馈意见箱.向全社会公布相关单位的投诉和咨询电话,并在各查询点设立反馈意见箱,虚心接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上网的群众也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投诉或提出建议.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持机构不变,人员不撤,经费不减.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促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三是加强督办检查.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纪律,组建了督查专班,对工作进行跟踪督查,做到纪律到人,督办到人.加大对各乡镇,各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了确保工作到位,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工作的责任和纪律,并分片派出工作专班进行督办检查,督促工作进度,检查工作质量,促进工作落实到位.

四,学习借鉴京山县经验,加快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成立"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意见(鄂办发[2005]33号),市委主要负责人为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任领导小组组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常务副县(市,区)长或组织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纪委,组织,财政,编制,人事,监察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为副主任.

(二)尽早确定公开范围.我们既要严格执行鄂办发[2005]33号文件的规定,做到该公开的全部公开,同时对公安局,机要局等不宜完全公开的,个别部门专项资金不宜和不好公开的情况要及早确定.

(三)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尽量要求齐全.要求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建议收集整理到2004年,资金建议以2004年和2005年为主.要求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要收集齐全,建档建卡,实行规范管理.

(四)在资料和数据的录入上,严格把关.凡录入的资料和数据建议做到经办人,分管领导,单位负责人,财政局对口科室,政务公开办公室,市领导六级签字,经过预审,查审和录入三个层次.尽量和以前年度上报上级部门的数字相衔接,确保万无一失.

(五)抓好全市查询点的建设.查询点要设在人口比较集中,来往人群较多的地方.建议市区查询点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条件较好的机关,乡镇查询点设在乡镇财政所.便于群众查询.查询点电脑,办公设施和电信网络上网手续,要尽快协调落实.

(六)抓好人员定编定岗工作.京山县2001年实施乡镇党政机构改革,2002年进行了县直党政机构改革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2003年启动了县直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全面深化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实施机构改革中,做到严格定编,按编定岗,积极推行实名制管理,全县乡镇,县直党政机关和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全部实行了"一人一编两卡"即人员编制卡,工资直达卡的编制管理模式.我市应尽早落实好人员定编定岗工作,对人员超编的单位和人员及早拿出相关办法.

(七)明确各单位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内容.

1,由市编办负责公开的主要内容:

(1)编办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办事程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2)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老干,工勤编制和其它各项编制核定总额和分类情况;

(3)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情况.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经费预算方式,批准机关及文号,事业单位证书号,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领导职数,非领导职数和实配人数等情况;

(4)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情况.公开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岗位,职务职称,进入现单位时间,新进人员渠道等.已定编到人的部门应公开编内人员所占编制类别,编制卡(证)号.

2,由市财政负责公开的主要内容

(1)财政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办事程序,法律法规,政策规定.

(2)财政管理制度,包括部门预算编制,审查制度,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

(3)经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4)政府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信息,招投标程序,中标(成交)结果,监管情况;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包括会计执业资格,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报考条件,考试,评审有关情况,会计师事务所设立条件,批准有关情况.

(5)政府采购机构的资格认定;

(6)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办理程序,处置办法以及年度检查制度;

(7)监督投诉办法,包括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办事标准和服务承诺,承诺违纪的投诉及追究办法.

3,由各部门负责的主要内容

教育局:2005年资助农村中小学贫困生"两免一补"资金;2005年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

农发办: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扶贫办:2004年扶贫专项资金.

民政局:2004年福星工程资金;2004年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2004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005年自然灾害生活补助.

血防办:2005年晚血病人医疗补助资金.

林业局:2004年退耕还林补助资金.

计生局:2005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经费.

土管局:2005年征地安置补偿资金.

农业局:沼气推广资金.

畜特局:2004年动植物防治费.

镇财政所:2004年粮食直补资金,2004年水稻良种补贴资金.凡涉及财政所与镇有关的资金要配合落实.

(八)做好《大冶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资料汇编》的各类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

编办工作要点篇4

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大会,主要是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2010]12号),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总结我市2010年度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研究部署我市2011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精神,明确任务,精心组织,扎实工作,高标准地完成今年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任务。

一、2010年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回顾

2010年,我市是全省14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县、市之一。9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我市按要求、按时间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全省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秀。

一是按要求严格审核各类数据。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对全市332个行政事业单位和496个行政村填报的120多万条数据进行了层层把关审查、核实,特别是对涉农的15个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和14500多个各类人员编制信息进行了严格把关,发现和纠正错误400多处。

二是开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经过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于10月28日开通试运行。有关文件、领导讲话、简报、各类数据陆续在网站上公开,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知情范围,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是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查询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规定,我们在全市设立了43个免费查询点,每个查询点都由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统一配置的查询点匾牌,张贴悬挂了《查询告知》、《查询点示意图》、《查询点服务规范》,每个查询点做到了“五有”,即有茶水、有桌椅、有笔墨纸张、有监督电话、有意见箱。为了方便群众就近上网查询,我市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在44家网吧开辟收费查询点,得到了网吧业主的大力支持,他们表态:这项工作是政府的工作,15分钟之内不收钱,15分钟之外再按规定收费。这条经验得到省督导组的肯定,目前上网查询的人数已达到5万多人次。

四是顺利通过了检查验收。去年底,省督导组、检查组成员先后七次对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明查暗访,对我们严把数据关、据实公开、良好的查询环境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试点县市区考核验收综合评分中,他们给我市111.31分的高分,使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一次性通过了检查验收,并获得了优秀荣誉称号。

回顾2010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

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时间紧,工作难度大。省委、省政府在京山召开现场会后,我市先后召开了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四大家联席会、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等会议,专题组织学习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文件,传达京山现场会会议精神,在全市范围大力开展了“三个宣讲”、“三个强调”宣传活动,即宣讲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强调思想认识必须高度统一;宣讲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具体要求,强调不能有敷衍塞责的思想;宣讲工作原则、工作纪律,强调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保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顺利进行。

9月20日,经过精心组织,我市召开了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动员大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把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作为当前首要的中心工作来抓,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试点工作整体推进,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栏、墙报、过街横幅等宣传手段,宣传开展财政与编制公开试点工作宣传。据全市20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市直210个单位上报的数据反映,全市新闻媒体新闻136条,出宣传栏40个,拉过街横幅60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编发工作简报16期。通过宣传发动,全面营造了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市成立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兼任办公室主任。

同时,我市从市纪检、组织、财政、编办、人事等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成立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下设宣传报道组、财政信息组、编制信息组、网络技术组、材料组织组、督导检查组六个专班,负责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实行“六级负责制”,即:填报人、填报单位分管领导、填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重大问题市编委会会商制,明确规定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确保任务按期完成。全市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市直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专班。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工作责任,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全市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工作专班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抓,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明确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实施

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我市印发了《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暂行办法》、《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等四个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制订了试点工作的具体方法和实施步骤;同时,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活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排出了具体工作日程,保证了全市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的开展。

全市动员会后,我市积极与省财政厅信息管理中心联系,印制了统一的资料数据填报表格1.5万多份,启动了财政和编制信息资料的收集、填报和预审工作。针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组织专班到京山学习的基础上,邀请省财政厅和省编制办有关专家进行了授课讲解;国庆期间专班人员放弃休假照常上班,市财政与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带领办公室人员及时解答各地各部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日程安排,将工作进度安排到了每一天、每个单位和责任人,确保了工作整体推进。

(四)严明铁的纪律,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在财政与编制各类数据的填报中,我市实行的是“六级负责制”,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实施是责任追究制。市委、市政府明文规定: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市直各部门填报的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对存在的问题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隐瞒,更不能弄虚作假。15个专项资金、机构编制从2010年开始填报,市财政局、教育局、水利局、农业局、公安局、建设局、劳动局、民政局、卫生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办事处协调配合,按省里统一口径据实填报。

市编制办是机构、编制管理的职能部门,6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市机构、编制的审核。为了不拖全市工作的后腿,他们加班加点,放弃了双休日、国庆节假,逐个单位、逐人进行审核。对于有的上报数据不准确,有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没有签字,有的弄虚作假等问题,他们及时予以纠正或批评。在审核中,他们一共发现和纠正了400多处错误。市财政局在专项资金的审核中发现多处弄虚作假行为,他们派专人下去核查,对责任人进行批评,坚决据实填报。从目前网上运行情况来看,各地各部门都认真贯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文件精神,120多万条数据基本准确。

(五)根据实际布点,方便群众查询

为方便群众上网查询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相关内容,我们及时向上级汇报,积极争取省领导支持,优先为我市解决电脑配置。10月27日、28日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4个工作专班,将省里分配40台电脑分发到全市20个乡镇和市直各科局免费查询点,在全市44家网吧(乡镇29家,城区15家)开通收费查询点。为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市民上网点击查询信息,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设在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市直的免费查询点和收费点在报纸和电视台上公布,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意义、目的、要求做成专版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据统计,全市目前已有5万多市民上网查询,51位市民(有两位是重复投诉,有一位是无效投诉)网上发贴咨询、要求解答有关问题,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市直有关部门对48位市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复,处理到位率达到94%。

尽管我们的工作初见成效,但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是数据公开面不宽;二是查询点布局还存在盲区;三是查询接待还不够规范。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二、2011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我市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各级党政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省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我市今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是:

(一)财政政务公开。2011年继续公开2010年试点工作中已经明确的便于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的财政信息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拨付和使用情况,进一步公开部门预算和涉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

凡列入目录的资金必须公开,要做到全面、及时、准确。全市必须按省里的要求公开资金分配的详细情况(包括现金发放和实物分配情况),其中到人(户)的资金要公开到人(户)的分配过程和结果;到项目单位的资金要公开项目立项、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过程和结果。当年已分配的财政专项资金要按资金分配进度在不超过30个工作日内及时公开,当年没有某项资金的,必须公开该项资金上年度分配情况。

结合财政改革,逐步将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公开范围。根据省的要求,我市今年要将50%以上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的收支明细公开,公开内容分收入和支出两部分,其中:收入部分包括财政拨款补助、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其他收入;支出部分包括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项目支出。

(二)编制政务公开。2011年,编制政务公开范围扩大到除机构以外所有纳入编制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及其人员。在内容上,将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分类公布。

开展编制政务公开要与推行编制管理实名制相结合,市级行政机关和乡镇,要在2011年内全面实行编制管理实名制,严格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内实现定编定岗到人,明确区分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杜绝混编混岗现象。事业单位原则上公开现状,管理基础较好的事业单位,也要同步实现编制管理实名制;其他事业单位,应在先公开现状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清理清退借调人员、临时聘用人员以及不符合规定进入手续的人员,积极分流超编人员,逐步实现编制管理实名制。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主要通过互联网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公开资料在网上保留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同时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公开。

三、2011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会后,各地各部门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建立工作专班,制定本年度实施计划,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开展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并做好动员部署工作,形成政务公开的良好氛围。

(二)技术保障。各地各部门要对去年下发的微机进行清理,检查网络是否能正常使用,信息员是否能上岗工作,保证政务公开工作能须利进行。

(三)数据录入。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市直各部门要从现在开始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各项信息、资料、数据程序进行填报、自审、录入、终审、上网公示,保证6月底以前基本完成录入工作并上网试运行。

(四)自查整改。9月底以前,完成自查整改工作,进一步完成各项信息和数据,认真答复和处理人民群众的网上咨询、建议和投诉。

(五)考核验收。10月,迎接省和荆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检查验收。

今年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与2010年相比,一是公开的范围扩大。从单位看,去年只公开了党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今年要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公开;增加公开单位130多个,人员5000多人。二是公开的项目增加。在财政资金公开项目方面,2010年全市只公开了15项,今年要公开47项,增加了32项,涉及到20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12个市直单位;在编制政务公开方面,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员统计信息,增加信息项目10多个。三是信息的审核量加大。四是信息的录入量增加。五是工作时间紧。从现在起,到10月份省里检查验收,只有短短4个多月时间。如果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省政务公开办就视其为不合格。可以说,今年的政务公开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大家一定要克服困难,突出重点,再鼓干劲,确保政务公开工作顺利进行。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完成今年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任务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直接涉及到群众利益,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局,社会关注程度相当高。市长幸敬华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大力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纳入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各责任单位要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工作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财政与编制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财政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负责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督办工作。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刘曾君书记和幸敬华市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地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市直各部门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切实做到“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多方配合,齐抓共管。我们的工作只能比去年做得好,不能落后。

(二)落实工作责任。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主管单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又要有其它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①财政政务公开由市财政局负责公开。各项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和分配结果,由市财政局会同各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填报、录入审核后公开。对未纳入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资金由相关部门据实上网公开。

②编制政务公开由编制部门负责公开。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人事局、市财政局要通力配合,按照省里的统一口径,摸清各单位情况,核实全部财政供养人员,机构编制人员由市编办负责公开。

具体工作标准和要求由市财政局、市编办的负责同志在大会后的培训会中提出,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加大宣传力度。去年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广大干部群众对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有了个基本了解。但群众的知晓面还不宽,参与率还不高。各地各部门要在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审查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扩大群众知晓面。要充分利用宣传资料、公开栏、公开墙、公告牌、局域网等多种途径实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消息,宣传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及查询投诉办法。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宣传引导,为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等宣传媒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对政务公开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认真挖掘整理,及时宣传报道,总结推广。

四、严明工作纪律

编办工作要点篇5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0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编办工作要点篇6

刚才,*同志作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具体的报告,讲得非常到位,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在今天的会上,我们对信息调研、软件管理、备案管理、网上登记等四项重点工作的先进单位及信息调研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希望今天被评为先进的单位和同志戒骄戒躁,继续保持先进;没有被评上的也不要气馁,争取2008年打一个翻身仗。12个县市区的同志还就2008年的工作谈了很好的打算,考虑得非常全面,谈得十分到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

我认为*年有以下几项成绩值得肯定。一是大局稳定。*年,我们全市机构编制系统没有发生任何不稳定的事件。二是全面完成了本职工作。不管是四项重点工作,还是其他日常性工作,大家都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较好。*年,市县两级编办都联系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耒阳、常宁编办资金投入力度大,衡南县编办除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外,还有一个工业示范点,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提高了机构编制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四是培养了干部造就了人才。在去年的县级班子换届中,南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魏仲文,衡南县编办主任王炜两位同志被组织上提拔为副处级干部。这一方面说明编办是一个造就人才的地方,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

二、正视问题

我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成绩突出的如衡阳县四项重点工作项项是先进,工作落后的没有一项是先进。在问题方面,有的县市区只有二、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有的县市区却还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二是典型不够突出。站在衡阳来看,有的县市区的工作还比较突出,但是站到全省、全国去看,我们的县市区的工作就不打眼了,可以说还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典型。三是体制不够顺畅。如省编办设立了工资统发中心,而市编办却还没有设立,县一级也只有常宁设立了工资基金审核机构,致使这次省编办要求报送的工资统发相关数据,我们提供不出来,需要到财政部门去抄数据。四是职能发挥不太到位。主要是监督检查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

编办工作要点篇7

一、研究“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

1、根据“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中央编办的统一部署,认真研究我省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提出我省“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框架、近期任务和实施步骤。

2、继续学习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创新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工作。认真研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领导和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重点是完善煤矿安全监察和行业管理,区域协调发展、环境监管、土地督察、公用事业管理、食品安全体制,以公安消防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等。研究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团体如何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问题

二、积极做好行政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

3、根据中央精神,认真做好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等工作。

4、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依法界定省、市、县三级政府和政府组成部门的事权和职责。

5、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管理体制、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问题。

6、继续做好司法、粮食流通、畜牧兽医管理、水资源管理、勘查设计等体制改革中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企业所办中小学、医院划归当地管理的相关工作。

7、积极配合做好国务院在我省开展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

8、继续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指导,着重推进和总结城市管理、农业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执法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三、继续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力度

9、研究提出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配合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提出我省完成乡镇机构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意见。

10、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继续指导各试点市、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掌握工作动态,总结试点经验。建立省编办试点县联系点,对试点工作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围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提出对策。力争年内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提出指导面上工作的意见。

11、在《机构编制信息》上开辟“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专栏”,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在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的经验,交流全省各试点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情况和做法,及时向中央编办报告全省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

四、继续进行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

12、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省事业单位的调研,摸清底数,完善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基础数据;对县级所属事业单位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模拟分类,为实施分类改革做好准备;对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可先行改革。

13、待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出台后,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对《山西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意见》(讨论稿)和《省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14、继续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全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市、县和部门工作的调研,深入了解试点情况,认真总结试点中有代表性和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五、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严格机构编制监督管理

15、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为中央编办制定相关法规提供建议参考。

16、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基础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中编密发[2004]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的管理,确保我省5年内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加强各市、县机构编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成果的交流,积极推行编制实名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深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方法。

17、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继续开展机构编制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做好“12310”举报电话的受理工作,研究全省贯彻中央编办“五不准”的实施意见,并对各地遵守机构编制管理“五不准”的情况进行督查。继续联合纪检、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18、搞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干部群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水平,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监督作用,为做好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抓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

19、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工作。以加强监督管理为中心,继续推进全省网上登记试点工作,扩大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工作范围,提高网上登记的质量和水平。

七、做好《公务员法》实施涉及的编制工作

20、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研究公务员登记涉及的机构编制事项,摸清底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及编制队伍建设

2l、继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做好机构编制各项工作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22、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完善工作制度,转变工作态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23、继续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制度,组织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4、继续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调研任务,严格落实调查研究计划。

编办工作要点篇8

通过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掌握我市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总体情况,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实现"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目标,为维护首都安全稳定,保障*年奥运会安全举办创造条件。

二、工作组织

市应急办负责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该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各区县应急委负责组织开展属地内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和调查工作,充分调动属地行业监管部门和街道、乡镇力量,指导和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各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职责的通知》(京政发〔2004〕22号),负责配合各区县应急委,推动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对所监管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组织相关培训。

三、实施步骤

本次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11月中旬,市应急办会同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召开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总体部署。11月20日前,各区县应急委要总结分析今年第一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调查工作情况(见附表5),结合属地实际,核准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和分布;要落实专门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研究制定本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方案;要逐级传达,广泛动员,督促属地内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高度重视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采取具体工作措施,建立健全应急预案。

(二)指导实施阶段:12月15日前,各区县应急委和各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指导、督促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深入基层掌握工作实际情况,全面进行总结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确保完成工作目标。预案编制工作基础较好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全面完善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预案体系;基础差的单位,特别是小商户、小餐馆和小网吧等"小门脸"类单位,要依据预案编制范本,按时完成本单位预案编制工作。

(三)总结改进阶段:12月20日前,各区县应急委要督促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上报预案编制情况,按要求完成汇总统计(见附表1-4),并形成书面总结材料,报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区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各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相关部门要统计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总体情况,深入分析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做好下一步预案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四)全市汇总阶段:今年年底前,由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全面收集汇总各区县应急委、各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相关部门上报的预案编制情况,总结本市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的总体情况,按照有关要求完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编制统计的上报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各区县应急委要加强本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和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密切配合,切实完成各项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当前工作重点,按时、高质量地完成预案编制工作。

(二)突出重点,周密部署。各区县应急委要根据年底前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都要编制预案的工作要求,按照"*年抓数量,*年抓质量"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企业先要有预案"的问题,确保预案编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充分利用第一次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调查工作成果,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对企业督促指导不力、统计数量不全等问题,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予以改进,制定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周密部署本次工作,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编办工作要点篇9

2012年,县编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编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指导方针,按照省、市编办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狠抓落实,努力工作,不断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12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和完善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一)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乡镇工作效率,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市人事局、市编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县编办对城关镇等16个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批复后,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开展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跟踪指导,深入了解改革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深入各乡镇监督和指导开展规范机构、工作职位(岗位)设置、人员编制核定、竞争上岗和编制实名制管理登记等工作。

(三)继续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要求,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进行了整合和调整。行政撤销内设机构,按编设置职位,以职定位,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事业单位整合为“四个中心”,即农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财经工作服务中心。

(四)重新核定了各乡镇的编制和领导职数,共核定行政编制434名,工勤编制46名,事业编制617名,党政领导职数177名。做到了全县乡镇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

二、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革管理、提高效率的要求,按市县安排,积极参与国土、司法、行政服务中心、兽医体制、公安等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机构编制的控制和管理,始终坚持机构编制管理“三个一”审批制度,即“编办一家单位承办,编委主要领导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行文”,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一)今年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完善管理制度,严格审批程序。

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提交县委县政府新成立机构9个,更名机构2个,上报市编委待批机构6个,调整了交通局等3个单位的行政编制、机关事务科等8个财政拨款单位和自来水公司等4个自收自支单位的事业编制,重新核定了有线台人员编制。

(二)落实编制实名制,严格按照核定的编制数额、性质和结构要求确定在编人员,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完成全县215个单位7731人的编制证建档、公告和发证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转变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市机构编制管理数据库”,实现市县区的远程数据联网。

(三)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完成全县712名县直机关、26名群团组织、176名参照单位、494名乡镇公务员的上报审批工作。

(四)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1、加强登记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促使登记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2、严格依法登记,确保全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范化。按照《条例》的规定,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时,严格按照受理、审核、核准、发证等程序予以办理,对提交的材料严格把关,对材料不齐、内容不实的要求补齐材料再予以登记。为保证质量,我们在工作中还注重把好“两关”。一是把好事业单位法人的审查关。要求事业单位法人财务、资产等情况要经过其主管部门审核。二是把好事业单位变更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审查关。凡事业单位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都要求提交相关文件或证明材料。涉及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的,要求其必须提供有关文件依据。

3、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x省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严格登记条件和登记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按时完成全县事业单位2012年度年检工作,重点审查了各单位的开办资金,年检中要求出具资产负债表,严把资金审核关。共年检126个事业单位,共办理变更手续12个,新设立3个。

(五)加强信息调研工作。

根据年初市编办机构编制工作要点精神,我县编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配合省市机构编制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准确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时效性不断增强。截止目前向市编办报送信息9条,被省编办采用2条。并配合省市重点调研课题,完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贵在创新》调研任务。

三、2012年工作打算

1、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增长。以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监督检查为手段,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真正转变政府职能,遏制机构编制的盲目增长,减轻财政负担。

2、加强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一是积极研究机构编制宏观管理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与财政预算管理相配套的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实现有效管理的制度、手段和措施。二是加大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研究一些加强监管的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常抓不懈,务求实效。三是扎实做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与年报统计数据相衔接的机构编制数据库。四是进一步探索核编准调、机构编制实名制等项制度。搞好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3、搞好调研和信息上报工作。

4、继续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5、不断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机构编制业务知识。二是注重修养,增强党性。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加强党性锻炼,牢固树立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三是严格要求,端正作风。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公道正派,树立正气,要真抓实干,改进作风。

编办工作要点篇10

一、当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编办的独立设置,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级各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越来越高,但是仍有个别部门和单位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甚至是反感和排斥,不能从长远角度和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很少有单位主动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的要求。同时,长期以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问题,虽然近年来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较为深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机构编制管理各项政策,尤其是对监督检查工作及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宣传不到位,不足以引起各部门单位的足够重视。

(二)监督检查工作开展阻力较大

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实效和成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还有所欠缺。一是人员配备较少。区县级编办编制核定多为8至10人,而且多数区县编办都不是满编状态,工作人员相对较少,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专职监督检查的人员几乎没有。但是区县级编办承担的职责任务却十分繁重,除了常规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以外,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中小学幼儿园核编、公立医院核编、机构编制核查、编制管理证换发以及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有关工作等等,任务多,工作量大,这就直接影响着监督管理职能的履行。二是现阶段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多是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开展工作,自发开展督查较少;针对机构编制重点工作督查较多,对部门、单位常规性、经常性督查较少,因此监督检查工作的主动性和强化普及性有待进一步的加强。三是监督检查手段比较单一落后。现阶段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大多还停留在听取汇报、检查台帐为主的层面,内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四是机构编制管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随处可见。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编办在各类文件中一再重申上级业务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但是截止到目前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个别上级业务部门仍以达标评比,批项目、批资金等形式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宜,要求乡镇或下级部门要设立对口机构,有专职工作人员等。虽然编办在工作开展中严格把关,把机构编制管理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手中,但是处在“两头不落好”的尴尬境地。另外,有的行政部门随意从下属事业单位抽调工作人员,混编、混岗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成果,直接导致监督检查工作处于无序和被动应付的状态。

(三)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待加强

“编制就是法规”,这是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监督检查各项政策的出台、“12310”举报电话的设立也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监督检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很难真正把编制作为法规来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机构编制部门处罚权限相对有限,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的现象只有通报批评、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建议处分等,没有直接处罚权,直接影响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力度和效果,个别单位甚至直接无视编办的存在,在编办对其有关事项进行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一意孤行,不听劝阻。二是在机构编制部门与有关部门相互制约协调机制方面,自上而下没有统一的方法与手段,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管理方法方式不一,协调较为困难,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虽然机构编制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行为的威慑力度,有效地遏制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措施作用的发挥,需要经编委会的同意、纪检监察机关的支持、相关被监督检查部门的配合、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理解,单纯依靠编办来开展工作难以取得实效。三是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同级部门监管同级部门较难开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区县编办机构级别与各部门单位机构规格一样,并且没有直接处罚权,所以在监管同级部门时困难重重。有的因为碍于情面,对发现的问题虽然全部纠正,但责任追究不到位。有的单位在工作中有关事项得到编办明确否定后,便向上级领导“求援”,借上级领导来向编办施压,使监督检查工作严重受阻。有的事项受监督权限制约,如领导职数配备的监督,受干部管理权限、组织人事部门配合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展工作同样困难重重。上述情况的发生直接导致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权威难以树立。

二、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建议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决策、执行、评估、再决策、再执行的反复循环过程,而监督检查则始终贯穿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它是确保编办职责执行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监督检查工作也是一项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的严肃工作,需要完全深入实际、真抓实干,要抓出实效,树立监督检查的权威,为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扫清阻碍,才能真正体现出监督检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升机构编制法规意识

机构编制法规政策、业务知识的宣传是搞好监督检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突出监督检查权威和实效的起点和铺垫。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各项法律法规,通过宣传,使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全民机构编制法规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意识,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监督检查也是促进政策宣传的保障和抓手,其宣传效力比一般宣传手段更深入、更细致、更长久,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以宣传推监督,以监督促宣传,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为监督检查的开展打好基础

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平台,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机构及人员信息在开展监督检查时才能做到有据可依,所以,一要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平台,在前期机构和人员情况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和细化。二要对实名制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单位和部门凡涉及机构变动及人员的录用、退休、调动等变化情况时,数据库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调整,做到人员变动与数据更新同步进行,保证数据库内的数据情况即是各单位、部门的实际情况,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三要从单一的编制管理过渡到精细化管理,通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数据库的使用,实现机构编制人员的动态管理、统计查询和监督制约三大功能。四要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年检,全面了解和掌握单位的业务范围、人员结构、经费形式、资产状况及运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转变监督检查模式,突出“堵”、“追”、“严”工作重点

监督检查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将这一环节的工作做好、做实就要改变以前被动应付的工作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检查工作放大到整个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工作的制约功能。一是“堵”。所谓堵,便是将机构编制管理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闸门”作用。前文曾经提到过,区县级编办监督检查人员力量不足,那如何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呢?堵源头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任何单位和部门凡是涉及到机构、编制及人员的问题必须先向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在得到机构编制部门的批复后方可实施。同时,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五不准”、“凡进必考”、“编内进人”、“总量控制”等规定,严格按照“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编办一家承办,编委一家行文”的要求办事,变被动督查为主动掌控,牢牢把握机构编制管理的主动权,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进人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二是“追”。所谓追,便是改变以前根据上级部署和要求开展督查工作的模式,主动追着去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重点针对机构编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机构编制数额的控制和人员配备等情况,在编办每一项机构编制工作结束以后,不要等着上级安排,要积极主动、追着去监督检查,批准成立什么机构你就成立什么机构,批准使用几个编制你就使用几个编制,核定什么职责你就必须履行什么职责,以“追”的方式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决定的贯彻执行到位。三是“严”。所谓严,便是既要严格认真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各项管理规定,又要对发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严肃处理。监督检查各项政策的出台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所以我们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时要严格执行政策和规定,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事项,要按程序坚决予以查处,该通报的通报,该处分的处分,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牢固树立“机构编制只有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有权管理”的思想,绝不因其他因素干涉而放松监管,稳步提高编办在机构编制管理及违规违纪查处方面的权威性。

(四)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协调

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现有监督检查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完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建设,要将违规违纪事件的处罚进一步明细化、法制化,在机构编制部门内部和外部形成强力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制度优势。通过转变监督检查工作模式和各项监督检查的相互配合,实现各部门、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全程动态监督,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部门之间勤沟通、多协商,改变编办孤军奋斗、力量单薄的工作局面,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性,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率。长清区编办自05年便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建立了协调配合监督机制,推出了“编制信”管理模式,将机构编制管理贯穿到组织人事管理、干部管理、财政预算等工作的各个环节。只有在编办核准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进行公开招考、人员配备;只有持有编办开具的“编制信”,才能办理工资、社会保险和人员聘用等手续,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在编办审核办理减编手续后方可办理核定生活费、申领离退休费、申请遗属补助和一次性抚恤金等手续。近年来长清区编办又加强了与纪检监察、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配合,多次会同纪检、财政等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活动,会同法院、检察院开展了在编人员因判刑核销编制及取消工资待遇等问题的督察活动。

(五)推行社会公开监督,加强监督检查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