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十篇

时间:2023-03-20 07:38:44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1

响应学校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政策号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学生党员素质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师生间交流,进一步促进基层党建。

借以当前热点话题,师生面对面进行讨论,搭建师生全面交流平台,在讨论的过程中,帮助学院了解研究生当前的思想状况,为研究生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同时,创建渠道方便研究生了解学院和老师对研究生发展的关心,使双方关系更加融洽。

二、活动时间:2012年

三、活动地点:4月26日晚

四、活动对象:材料学院老师党员,研究生党员

五、活动安排:

1、前期准备

1)确定思辨话题:

当代研究生的婚姻爱情价值观(心理健康);是否支持裸婚?有房有车是否是结婚的必备条件,婚姻中门当户对重要还是两情相悦重要。

(话题可以继续展开,只要是关于爱情婚姻的相关话题都可以讨论)

2)选择双方嘉宾

正反双方各由至少三名学生组成(每班推荐一名思维活跃,善于言谈的同学参加讨论会,根据最终报名人数及报名时选择的立场进行分组)

邀请两名老师组成讨论组,全场参与讨论。

3) 选择两名主持人

4)两个小组分别收集相关材料,并与讨论会前两天交给活动组织者,由组织者转交对方小组。双方相互了解各方证明材料,做好讨论的准备。

5) 主持人充分准备讨论会小话题;

2、活动流程及规则

1) 正方代表上台,运用ppt陈述本方观点,列举各种材料证明本方观点,包括视频案例(两份),政府部门文件,相关组织机构的文献等。时间为5分钟以上。

2) 反方代表上台,运用ppt陈述本方观点,列举各种材料证明本方观点,证明材料可包括视频材料,新闻材料,相关文献等,形式不限。时间为5分钟以上。

3) 针对正方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反方提出疑问,正方进行解答,双方自由讨论。主持人控制讨论会节奏,随机询问各嘉宾的观点,引导嘉宾进行讨论。请两位老师发表个人意见,对本方案例及材料进行评论;

4) 针对反方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自由讨论。方式同;

5) 整场讨论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举手提出个人观点,主持人可根据讨论过程邀请观众发言;对于讨论过程中的小的话题,主持人可邀请观众通过举手表决;

6) 全场观众投票,统计正反方的支持率,了解研究生通过本次讨论对该话题的态度;

7) 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做出综合评论。

3、其他事项

1) 本次活动以交流谈话形式为主,要求正反方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2) 主持人要有较强的掌控讨论过程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调动嘉宾参与讨论;

3) 本活动要与观众进行足够的互动,对于参与互动的观众给予一定的奖励;

4) 讨论会上,尊重所有人的个人观点,请文明用语,礼貌谦和;

5) 各讨论小组准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讨论过程中可以随时收集材料和案例,支持本方的观点;会场将提供无线网络。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2

为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进一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学习研讨质量,增强交通运输厅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能力,按照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厅党委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实施方案》(藏交党字〔2015〕号),以及自治区组织部《关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研讨的通知》(藏组发〔2015〕189号)要求,现就"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研讨主题、时间、地点、参会人员

主题: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学习研讨时间:2015年8月27日(如时间有变化另行通知)

地点:厅电视电话会议室

参会人员:厅属各企事业单位、厅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

二、方法步骤

(一)理论自学

交通运输厅机关、厅属各单位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在学好《谈治国理政》、《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用书);《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中央"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用书)等必读书目的同时,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刘XX同志在中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阅读书目和资料。认真学习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以及我区抗震救灾过程中先进人物事迹,从先进典型事迹中汲取营养,深学细照笃行;以周XX等违法案件以及身边的反面典型人物为戒,自觉从反面典型案件中汲取教训,做到引以为鉴和引以为戒,为开展"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打下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集中学习讨论

厅机关各支部以组织生活会的方式,要紧紧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个主题,在本支部内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支部内副处级以上干部要结合学习研讨主题认真撰写交流材料,在支部内交流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专题学习讨论完成后,各支部要将学习研讨情况以及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学习交流发言材料在8月25日前上报厅机关党委。

厅属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学习讨论情况以及主要领导学习研讨发言材料及时上报厅政工人事处"三严三实"办。

(三)专题学习研讨

厅党委中心组第二次专题学习研讨会,将安排3名厅领导、3名正处级干部做主题交流发言,发言要紧密结合"严以律己"主题。通过学习研讨,从正面教育中得到引领规范,从反面典型中得到教训警醒,从自身言行差距中知晓利害和风险,进一步树立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形成自省自律的思想自觉,不越底线、不触红线。

厅领导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中央权威和班子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阳奉阴违的"双面人"以及"宗派主义"对党的危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不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绝不能把对党的忠诚异化为对个人、对小团体、对小圈子的效忠。

2、围绕"严以律己,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发言材料,深省"特权现象"对党的危害,不让他们打着领导旗号擅权干政,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借领导之名谋取非法利益。

3、围绕"坚持五湖四海、维护民族团结"撰写发言材料,带头深省狭隘的思想认识对民族团结的危害,坚持"三个离不开",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到治边稳藏的具体实际工作中。

各处室正处级干部要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选择以下其中一个具体主题撰写发言材料。

1、围绕"遵循组织程序"撰写发言材料,深省"自由主义"对党的危害,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要请示,该报告的要报告,不超越权限办事,不搞先斩后奏。

2、围绕"服从组织决定"撰写发言材料,深省"无政府主义"对党的危害,服从组织决定,不欺骗、不隐瞒、不对抗组织。

各处室副处级干部结合"严以律己"主题撰写学习交流材料。

三、具体要求

(一)厅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学习研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个关键动作"之一,也是专题教育的主要学习形式,更是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深省、自我拷问查摆"不严不实"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在前一阶段"严以修身"专题学习研讨的基础上继续延展深化,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足的准备、更充分的思考、更深刻的自省、更尖锐的反问投入到专题学习研讨中,确保"严以律己"专题学习研讨不走样、不变形。

(二)要突出"严以律己"主题。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学习研讨会上发言者要紧扣主题,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摆到位,通过自我反思、深省,努力做到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工作上的"规矩人".慎独慎微,表里如一,做生活中的"清白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学习研讨要突出问题导向,以自我深省或身边发生的律己不严问题入手,突出强化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紧密联系自身和工作实际,联系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典型,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对照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查找的问题是否切实解决,对照整改落实成果是否出现反弹,对照"三严三实"标准查找"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等进行发言。其他参会人员要围绕主题内容踊跃补充发言,交流彼此观点,分享各自体会,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3

第四巡回指导组按照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和要求,严格督促14家指导单位按照各个规定动作,时间节点,保质保量有序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督促各指导单位抓好主题教育前期准备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后,我们第四巡回指导组督促各单位第一时间安排部署、迅速启动主题教育,各单位也第一时间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组织领导,配置了工作力量,确定了负责人和联络员,摸清了党委(组)、党总支、党支部设立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迅速启动了主题教育。

    2.超前谋划,参加指导各单位完成动员部署会议。9月11日,参加完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和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培训会后,我们指导组对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导工作手册》进行学习,明确各个时间节点,并在第一时间向14个被指导单位传达了会议精神,对当时亟待开展的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议相关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为保证各单位9月12日前完成动员部署会议,我们第四巡回指导组划分为两个小组,逐个审核各单位动员部署会议方案、主持词、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主要领导动员讲话稿等材料,逐个参加指导各单位的动员部署会议,提出工作要求,确保规定动作按时完成不走样(12号召开了11个单位动员部署会,13号召开了林草局动员部署会,15号召开了教育局、住建局动员部署会)。

    3.精准指导,保质保量完成读书班集中学习、交流研讨、调研成果交流、讲专题党课和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会议。我们严格按照主题教育规定动作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会前对读书班筹备方案、领导动员讲话、读书班学习内容、主要领导交流研讨和调研报告等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同时划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参加了14个指导单位的交流研讨和调研成果交流会议,并对交流研讨和调研成果做了指导点评,列席了14个单位主要领导讲专题党课和领导班子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会议,并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做具体要求。

    4.督促各指导单位按期上报了学习计划、调研计划、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清单、专项问题整治表、整改方案、自查报告、专题党课讲稿、对照检查材料等各种资料,对上报的各种资料内容认真审核把关,指导组组长签字,对学习计划制定不规范,检视问题不真不实不细,调研计划制定不切工作实际,调研报告、专题党课讲稿、对照检查材料质量不高的当面指出,提出意见,反复沟通、多次修改完善后再上报。截止目前,各个环节需要上报指导联络组资料都已签字审核上报。

    二、工作措施和方法

    1.建立指导单位联络员周会议制度。我们指导组每周星期一下午召开联络员周会议,主要是总结上周工作开展情况,学习近期重点工作通知和传达相关会议文件精神,详细安排下周重点工作,指出和分析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讨论解决对策,更好的督促指导单位主题教育有序开展。

    2.每周为指导单位制定主题教育重点工作清单。我们指导组按照区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做好主题教育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相关文件精神,梳理出本周重点工作清单,经组长和副组长审核把关后转发联络员微信群,让各单位超前谋划,心中有数,抓紧开展重点工作。同时,我们积极同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沟通,及时掌握重点工作,熟悉相关业务,明确工作要求和资料上报时限,更好的指导单位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主题教育工作的计划性,保证各项任务从容有序开展。

3.坚持参加会议和督查指导相结合的巡回指导方式。我们指导组根据主题教育重点任务推进计划表讨论制定了党委(组)和基层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资料督查清单,我们将指导组划分为两个小组,正、副组长各带一组,在参加指导单位相关会议会前或会后,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和软件资料完善归档整理情况进行督查指导,现场指出督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并对照资料清单对缺失和不完善的资料进行勾选和备注,要求指导单位在反馈问题三天内整改到位,指导组抽时间再复查。同时我们指导组利用闲暇时间对指导单位下级党组织主题教育开展情况和软件资料准备情况进行了督查指导,先后到道南小学、实验小学、天成中学、园林管理局、非公经济组织等单位实地督查指导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并就基层党组织软件资料的整理归档和如何开展主题教育做了现场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1.有的单位主要领导对主题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第四巡回指导指导的14个单位都是脱贫攻坚专责组牵头单位,由于近期正在开展区级脱贫人口退出验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繁忙,对本单位主题教育重视不够,存在规定动作开展滞后,各种表册资料报送不及时,软件资料不完善,未归档整理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主题教育开展的质量;

    2.各单位对下属党支部主题教育工作指导不到位。由于本次主题教育时间紧、节奏快,单位分管领导和党务工作人员忙于单位主题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资料的准备,对下属党支部指导不到位,对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文件研读不细,也未向下属党支部转发有关文件,致使下属党支部主题教育所有资料都是按照党委(组)资料模板准备,环节复杂,问题较多;

    3.有些领导班子成员交流研讨材料、调研报告、专题党课讲稿、对照检查材料质量不高,学习计划更新不及时,检视问题和整改落实清单不真不实不细。

    四、意见建议和下步工作打算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4

追问:学生是主体吗?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吗?为了更好地解答该问题,笔者就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学为中心”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是“圆”这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苏教版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练习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3课时,练习1课时。笔者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安排做了调整: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1课时,练习4课时。这样处理,一是避免了学生学一个问题练一个问题的单调模仿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意识,并在周长与面积的对比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各自的意义,掌握算法。二是可以更从容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练习,关注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匆匆赶路”中难以实现,“慢慢走,才有风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师是不可缺位的。关键是,教师做出教学的调整,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

要说明的是,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份“研究学习”材料。材料1:选择两道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并解答,选择两道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问题并解答。材料2:搜集两道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好题”。材料1中,每位学生所选的有关周长与面积的题目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学生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新授课之后第一节练习课主要练习的内容。但这一课时,并没有将这份材料完全用透。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练习课。课前,学生完成了材料2。这里,学生各自选择的问题,其中有将周长与面积综合起来的习题。所以,这节课前,学生手头有两份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的“研究学习”材料。

学生带着题目,也带着想法走进课堂。教师课前研读学生的材料,了解学生搜集的问题,并从学生的分析与解答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薄弱点,从而在后续的练习课中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与练习。

课堂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同桌间把之前的两份“研究学习”材料进行交流,了解自己和同桌各有哪些题目,并准备在课堂中把各自最合适的题目,在合适的时间推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他们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主见又不失深刻性地表达,每一个都是知识、思想与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

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

1. 教师,积极地“在场”。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需求,但不代表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也不等于教师不作为,完全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无论如何突显学生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只要“学”而忽略“教”,而是通过更高水平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表现得更为“后退”与“即兴”。但教师,需始终积极地“在场”。

后退,但不离场。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内容的安排,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在“教”学生思考、研究的路径,也提供了学生课堂中交流的线索。与学生按照有关提纲与问题对相关内容做探索性理解的“在前台呈现”相对照的是,教师的“教”退到了幕后。在本课中,学生的“研究学习”材料,有的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的,并没有看到教师的“设计”,其实,学生恰恰是在以往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感悟研究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前进,但不越位。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推进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更多地充盈学生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声音”,不仅仅是指学生外在言语的声音,更是指学生内在的想法。作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点拨与引导不可或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样的“相机”,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兴”。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在听了之后是否有补充、纠正、归纳、肯定、赏析;既要关注哪些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还要关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课中,不能任由几位学生一说了之。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以及建设性的互动方式。教师积极的“在场”,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场”。

2. 教师,恰适地“发力”。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恰适地“发力”,以让教师的角色到位。

组织,在本节练习课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自己去找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学生选题时,他们会浏览教材、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练习课的题源,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就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是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

引导,在学生供题之前,教师也需要进行合适、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所选的题目,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和另一道题目看似很像、其实有较大差异的题目,那些解题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题目还可以变化、再改编也就是具有生长性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也就是我们要供给全班交流、研讨的“好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如在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于相互争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集体性的错误想法,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又如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其发言中精彩的部分提纲挈领地强调,对其叙述不清晰的地方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做出的介入性点拨与引导。

促进,即对学生的选题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与措施。如,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业都是精彩的。使学生意识到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3. 教师,持久地“相伴”。

本课呈现出来的改变,源于之前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

先说“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不应当像打乒乓球似的在师生间你来我往。

首先从学会“听”开始,专注地听他人的发言,不仅是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接着,听后要做出回应,从能够复述他人的发言,到提炼出他人想法的要点与关键词,继而,对他人的想法,或质疑、或补充、或修正、或赏析。笔者很儿童化地将学生紧接着同学之后的发言概括为“四有”,即我有补充,我有提问,我有提醒,我有表扬。进一步的,要学会将不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思考,或比较、或综合、或延伸。

再说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推荐自己的“好题”,其也是教师多次指导之后,学生才具有的意识与能力。以往练习课中,学生的“优秀”表现就是把教师预设的想法说出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想法覆盖、屏蔽了学生的想法。笔者的尝试是,每位学生带着自己搜集的题目走进课堂,在课上某个问题呈现后,要能主动发现自己的题目与正在研讨的题目有联系,并能在当下的题目研讨结束时,适时向教师和同学推荐自己的题目。如果自己搜集的题目与展示的问题暂时没有关联,那可以思考怎样对所展示的问题进行改编。这样,既让学生在课上更主动,也让学生更深度地关注、思考题目内在的结构。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5

“做一做”。着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做一做”的活动可以为新知识的讲授作好铺垫。如在讲八年级“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制作出更为美丽的成轴对称的图形。实践证明,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共同的对称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的知识,同学们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想一想”。着力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意识。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大大降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日历”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从具体的数字规律开始引申至用字母表示日历中的数字规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试一试”。着力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

“议一议”。着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同学之间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节内容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展开讨论:当两个三角形只有一组边或一组角相等时,它们会全等吗?然后逐渐增加条件:两组角或边相等呢?一角一边相等呢?三组边或角相等呢?当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并相应举出一些反例进行说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贯穿了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合作交流意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同时也渗透了从简单情况入手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主动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31-02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实验版五下第六组教材,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的又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课内外结合,学生自主程度较高的大综合性学习。怎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这次综合性学习呢?

一、文本解读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教材中,首先,单元导读提出了学习任务,而后,分成两大板块——“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定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例文,使学生能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在单元结束语中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二、目标预设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活动思路

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四、方法选用

1.互动激趣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去,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学生一起搜集、调查、查阅,同学生一起参加汇报交流,指导学生举办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2.指导阅读法

首先,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功能,使学生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明确、充满激情;其次,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开展活动引路;再次,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教师也要给予及时地帮助指导。

3.自主选择法

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为学生指点活动途径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4.鼓励评价法

综合性学习历时的时间较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倦厌烦情绪,教师及时得当的鼓励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学生的活动还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五、流程设计

我打算把整个活动内容分成四个阶段,时间安排为13-14课时。

第一阶段: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时间安排1课时

主要任务是: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阅读“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制订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和当地实际条件,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第二阶段:活用“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时间安排5-6课时

(一)开展阅读实践,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2课时)

按照第一条“活动建议”,“认真读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展开研究学习时,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概括能力自主阅读这些资料,讨论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比较,了解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不同。

(二)结合阅读材料,指导开展两项活动。(3-4课时)

“活动建议”第二条是“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哪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用活这条建议,首先是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培养学生事前注意做好准备工作的良好习惯;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不要满足于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以及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分类保存资料,为第二阶段利用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活动建议第三条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的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用好这一形式,一要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用论辩主题;二要重视论辩前期准备。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拟订讨论或辩论的题目,指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正、反双方的资料。论辩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防止“走极端”。论辩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论辩提高学生搜集信息、选择信息、运用信息、组织语言、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自觉性。

第三阶段:借鉴“阅读材料”,学习写“研究报告”。时间安排5课时

(一)研读例文,选定主题,制订计划。(2课时)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教师可再进一步举例激趣,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是需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搜集信息、善于发现问题。像家庭生活、校园文化、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当地习俗、科技文化等都有值得研究的问题,从而打消学生的顾虑,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至关重要。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选题后,小组制订研究计划。由于是第一次订研究计划,教师要具体指导,可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明白,研究计划分“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组员分工”等方面。

(二)搜集信息,形成观点,撰写报告。(3课时)

计划确定之后,搜集资料是中心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方法,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里搜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效劳动。搜集的资料应当和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一些,正反方面的都要有。搜集资料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也可以从书报上摘选、从网络上搜索等。接着,小组成员要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已有的资料删去,新的保留;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留下,然后归类整理。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每个组员都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撰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必须让学生清楚:研究结论的得出,是以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为基础的;撰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展示交流研究报告,总结反思学习成果。时间安排2课时

成果展示的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布置展览,展出这次综合性学习中进行的各种调查结果、活动纪实、研究报告;可以召开主题报告会,报告小组的研究成果,或个人收获、感悟、发现。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7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市、区教育局党委工作要求,2020年将继续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为扎实开展好“两学一做”,经学校党支部研究,制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体计划安排,望全体党员认真遵守执行。

一、“两学”安排

以学校为全体党员配备的党章为主要学习教材,按照“每周一学习,每月一研讨”要求,认真学习指定篇目。学习采取党课辅导、自主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党课辅导由学校党支部统一安排,集中研讨以党小组单位进行,自学是主要学习形式。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仔细研读学习材料,联系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获,学用结合,知行合一。要做好学习笔记,适时撰写心得体会。集中研讨时采取指定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方式,联系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交流学习体会。党小组长负责组织主持研讨活动,做好研讨交流纪录。

二、“一做”措施

1. 全体党员要坚持以知促行,按照“四讲、四有”要求,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新型模式 众筹教研

一、什么是众筹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香港译作“群众集资”,台湾译作“群众募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是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

网络上有一个很形象的故事能够说明什么是众筹。天冷了,有个人想吃火锅,又懒得出去,咋办呢?首先邀请5个人。给第1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接着给第2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 然后给第3个人打电话:“顺路买点冻豆腐各种丸子啥的,就差这个了。”之后给第4个人打电话:“就差酒了。”最后给第5个人打电话:“火锅底料不够了,带点来。”然后,挂电话烧锅水坐等……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众筹带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有主题任务。在这个故事中,大家的任务是一起吃个饭,作为主持人,他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完成一次火锅盛宴。

2.资源共享。每个人所购买的东西只是一小部分,但大家都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火锅。

3.成本分摊,门槛低。同众筹建房、众筹投资一样,由于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分解成许多“子任务”,分摊了成本,使有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任务变得比较简单。

二、众筹教研的概念及意义

众筹,顾名思义,众,指众人、校内外教师、同行、专家等;筹,筹划,谋略。众筹教研指利用众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力和渠道,通过教材精析、理论学习、实践验证、反思碰撞、再次检验等一系列反思性活动,从而有效地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相对传统的教研活动,众筹教研更为开放、自主,人人参与反思、展示、内化吸收,积极性高,研讨扎实深入,参与者的合作能力、自我发展意识、课改理论和教学实践等专业素养均得以积淀与提升。

与常规教研不同,众筹教研的流程是根据众筹的流程设计的。众筹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寻找项目,组建团队;二是规划众筹方案;三是项目实施;四是完成众筹,寻找新项目。根据这一流程,众筹教研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即教研项目的负责人教研主题,根据主题招募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成立教研组;第二步类读教材,课前集智,即教研组成员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集智探讨教研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第三步课堂验证,关注两端,即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前期预设是否正确;第四步课后集智,理论提升,即在课后进行反思讨论,从而提升每一位组员的理论水平,完成本次众筹教研,并进入下一轮众筹教研的主题研讨。

众筹教研的参与者和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包括主持人、执教者和听课教师,但众筹教研中这三类人所扮演的角色和常规教研是有区别的。(见下图)

众筹教研的主持人是项目的主持人,他是教研主题的开发者,虽然类似于教研组长的角色,但他更多的是起着导演的作用,他要为整个教研提供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还要组织和策划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众筹教研的执教者,相当于电影里的演员,他要把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拿到课堂里去印证。众筹教研的听课者区别于常规教研中的“观众”,他必须是剧组的成员,是要参与到演出中来的。众筹教研和常规教研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常规教研的组成人员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划分的,而众筹教研的人员是以项目为单位组建的,是以教研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他们要靠共同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来维系。

众筹教研最大的特点是项目驱动和智慧共享。众筹教研侧重于问题的解决,问题即课题,也就是教研活动的主题。从教研的指向性即教研的目的上看,常规教研指向人,即目的是培养教师。当然,所有教研最终的目的都有培养教师这一层,但常规教研这个目的更明显,因为学校组织这类教研活动就是要检验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研究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该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众筹教研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参与的,目的和任务都很明确,而且所有参与者都必须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话,众筹教研的组织形式就与常规教研有着明显的区别,众筹教研一般不是上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要上一组课,或者一类课,像“整组教学”和“分体裁教学”等。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完成对假设的印证,类似“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的形式。

三、众筹教研的具体操作

(一) 提出主题,确定教研组

1.提出主题。突破以往教师在教研前没有任何的准备,以致课后研讨观点凌乱或无言以对的情况,强调在教研活动前,项目的发起人要确定一个教师共同关注的、比较具体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于研讨主题,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①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讨论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设计的是共性问题。③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

2.确定教研组,搭建众筹平台。根据众筹的特点,众筹教研组确定分为“主题筛选―主题―吸引参与者”三步。学校要给教师搭建众筹的平台,制定完善的教研组成立机制。对于项目发起人上报的每一个教研主题,学校要经过严格筛选,对于那些典型的、真实的、有研究价值的、可操作的研究主题,通过特定的平台予以,按要求吸引有相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参与,组成该主题的教研组。为便于新成立的教研组开展研究,学校要提供固定的场所,配备一些必要的设备供他们使用。教研组自身也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QQ、微信、博客等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教研平台,拓展教师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实现教研资源的共享。

(二)类读教材,课前集智

这是在开展教研实践活动前的一项理论性的研讨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项目主持人阐述本次教研主题。这一步与前面的主题内容相似,在组内重新阐述,要求更具体,除了讲明主题内容,还要为组员的理论学习――类读教材划定相应的范围。

第二步,组内教师类读教材。所谓类读教材,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以及文献资料中找到与教研主题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操作技巧是将散读所得的“原始”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类读也可以是单刀直入地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教材或相关资料的寻读活动,这时的操作技巧是由某一个“点”出发,对同类进行粘连。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无数的“组合”与“板块”,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的水平。类读,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字,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体系的掌握和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

第三步,众筹集智,交流讨论。这是一次课前集智,集智内容主要包括对项目进行论证,进一步深化主题,再是初步确定教研方案,确定教研内容、执教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以及对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研讨。教研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在研讨教材时,可以是针对下阶段要执教的具体课例谈教学设计、提疑难问题等,也可以分析、解读所执教的这节课在12册教材(英语、科学为8册)中的分布情况、前后知识的联系等,对某一知识所在的领域进行整体精细析读,挖掘知识内涵。然后组内各教师对执教教师的发言进行讨论、交流,众筹集智,解决执教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等。

第四步,组员选定研讨小问题。集智形成共识后,项目主持人提出相关的多个研讨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可以在日常教学现象中发现,也就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小而棘手的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可以把这些小问题作为探讨的内容。它们也可以是关于教学的反思,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反思,筛选、查找问题,聚焦一点,确定其为研讨的小问题。当教研组长提出多个小问题后,组织大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以提高大家对这些小问题的深度理解。最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拟定探究小问题,自主选择适合本小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小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小问题作为本次研讨的主线。

第五步,相关理论再学习。组内教师根据选择的小问题,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开展相关理论的再学习。可以上网查阅相关材料,为下次的观课议课作好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在听评课时发挥主动性。

(三)课堂验证,关注两端

课堂教学是对教研主题前期预设的印证,是实施众筹教研的有效反馈。教研不单单是上课,但上课却实实在在是教研的重要一环。前期众筹平台中的主题策划、教材的类读、问题的分析都只有转化成课堂教学实践,众筹才会实现它的价值。

课堂验证这一环节的落实要关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课堂为中心,关注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听课教师的课堂观察。以课堂为中心,就是要求所有组员明白,不管主题有无创意,有无深度,课前集智做得怎么样,都必须在课堂中进行检验。凡是在课堂中得不到落实的理论和预设都是假理论、假预设,项目主持人和执教者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课堂验证。落实两个基本点,首先要关注执教教师。执教教师在课堂中所要体现的,是大家课前集智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流程、问题设计、师生互动、生成处理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而不能像平时一样率性而为。其次要关注听课的教师,要关注他们在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反应,为课后集智做好准备。

(四)课后集智,理论提升

课后集智分为五个环节进行操作:(1)实践反思。执教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反思众筹预案的可行性,对其中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是否已经事先预设,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和教学操作。对没有达成目标的环节和教学行为进行认真分析:是个人备课时的疏忽,还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够,还是因为个人教学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导致。对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生成的内容中合理的部分是什么,不合理的是什么,今后在课堂中是否会有类似的生成,如何把握等等。(2)组内独思。当执教教师反思后,听评课教师带着拟定的小问题,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和课堂实践中的验证,进行10分钟的独立反思,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通过学习比较,发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教学思想,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实践方法上的差异,整合自己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自己,同时形成自己的反思文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3)组内小展。在教师独立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组内展示。为提高集智的参与度和有效度,展示时间一般为30到40分钟。展示内容包括“课堂观察分析”“教研主题的落实情况”“基于自己小问题的研究”等。讨论交流中记录员采用PPT形式进行记录,这样的记录形式便于发言人展示,同时也能使听者听得更清晰。(4)组际大展。如果教研组组成人员比较多的话,小组展示后还要组织各小组在大组里继续展示。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观点作出解释,其他组则参与建议、提问等互动交流,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启迪。条件允许的话,还可邀请学科名师介入。整个展示过程用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以便研讨后各组共同观看交流,提高众筹实效。(5)再次实践。在组际交流中利用集体智慧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形成自己对课堂实践独特的思考。为推进教师进一步参与研讨的自主性和反思的有效性,还可以确定其中一位教师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研主题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众筹研讨过程中,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经历了“具体经验学习互动观察分析智慧碰撞自我提升积极验证”六个过程,最终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以众筹研讨时的小问题为自己反思性文章的观点,以众筹研讨时同伴间进行的纵向深入、横向展开的研讨观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再加入研讨前期大量的理论搜集和课堂验证中的实际操作的案例展示,整合成较为完整的文章,积淀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当再次课堂实践后,通过课后集智,继续发现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问题,找到继续改进的新切入口,提出新问题。这些新产生的问题经过筛选,即可定为下一次教研的主题。在这样螺旋上升的研讨过程中,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使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人人成为研究者,形成个性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继源.关于众筹模式及其效率和问题[J].东岳论丛,2015(03).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9

一、服务状态――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三方面:①遗传基因;②已有的基础;③当前的状态。遗传基因无法改变,已有的基础应充分利用,教师完全可激发并保持当前的状态。服务状态,就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欲望,把教材上的探究内容变成学生自己想要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有效参与,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境的意义就在于此,它能启感和思维使学生想探究。实验演示、实物展示、游戏、视频播放、讲故事等都是常见的情景创设手法。情境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从学生感到有趣也比较熟悉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大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我这样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下面我们先来做个有趣的游戏,老师会做出些动作或发出些指令,大家做出相反的动作。

师:现在游戏开始。(师坐下,一些同学马上站了起来,大多数学生没有反应,不过他们很快进入状态,随着教师“向左转”“向右转”“举左手”的口令,气氛显得轻松而热烈)

师:游戏结束。刚才是什么器官指挥你做出不同反应?(学生齐答:大脑。师板书课题)

师:关于大脑你知道什么?

……

二、服务目标――明确探究的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服务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任务,弄清为什么做这件事,做什么。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受实验材料的干扰,很容易忘记探究目的、舍弃活动计划,拿起来就做,盲目去做,结果学生探究时玩得热热闹闹,但浅尝辄止的多,主动深入的少,有些甚至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变成了对探究材料的盲目玩弄。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动手动脑,才能使活动有目的、规范地进行。

《电磁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的研究主题是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开始,学生的兴趣都集中在用电磁铁吸回形针这一活动上,几次上课,都有学生在讨论时静不下心来情不自禁玩弄电磁铁,在实验操作时不按照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对比实验,而是随意制作一个电磁铁,盲目地吸回形针。也许电磁铁对他们来说确实太好玩了。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并有效开展探究呢?后来我设计以下探究环节,效果较好。

(1)观察黑板上的数字(各组汇报吸回形针的个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有的组吸得多,而有的组吸得少)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发现并明确探究主题。

(2)比一比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旨在让学生提出有根据的假设。

(3)学生收起实验材料,教师介绍补充材料(长短不同的导线、电池等),要求学生根据材料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设计一组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假设,为了公平,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指导学生边讨论边填写活动记录表。此环节是重点,旨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假设、材料,设计方法。让学生收起材料来讨论,避免了材料对学生的吸引,使学生能集中思想参与讨论。

(4)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小组汇报方案。本环节旨在交流中完善方案,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强化实验操作的科学性。

三、服务方法――力求探究操作的显性化、科学化

服务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目标正确、有效地进行实验操作,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关键,要使学生探究得好,学生必须学会怎样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探究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然后学生才能发挥自主探索精神,动手动脑,高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方法指导的服务程度,要视学生的探究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具体的探究方法由学生去寻找,详细的探究方案由学生去设计,探究的注意事项由学生去交流完善,实验操作由小组合作去完成。在方法指导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励者,是学生错误想法、做法的点拨人。否则,服务缺位将影响探究质量,服务过度不利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师的服务力求运用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四、服务发展――确保探究活动收获的最大化、多元化

服务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发现进行描述与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使最大范围的学生最终都能有所得。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能发展和深层次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可能不同,但学生在不同方面要有所发展。

在探究发现的描述交流阶段,我一般都把讲台和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方式汇报,或集体登台或选派代表,或语言表述或文字、图画、实物、实验展示,我充当助手,和台下学生一样做认真的倾听者、积极的思考者,适时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或喝彩鼓掌。

为促进探究活动收获的多元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总结探究的收获和感受。在《电磁铁》一课中我曾这样总结:

师:通过研究,你对电磁铁有了哪些认识?

生1:电磁铁有电才能吸铁,没有电就不能吸铁。(与普通磁铁建立联系)

生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导线圈数、电池电量都有关系。(对电磁铁自身性质的认识)

生3:有许多因素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师:如果下节课我们仍然研究电磁铁,你想研究什么?

生1:我想研究电磁铁与导线长短是否有关系。

生2:我也想研究电磁铁与导线长短是否有关系。

(因为在前面的实验探究中,只有一个小组选择的假设是“导线长短”,他们用长短导线各测了两次,结果差别不大,得出的结论是影响不大,这引起学生的好奇,所以两位同学也想研究这一假设,可见,他们的探究在向纵深发展。)

师:除了想继续深入研究磁力大小外,有没有想研究其他方面的?

生3:我想研究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再次与普通磁铁的性质建立联系)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篇10

教学分析

《衣料的吸水性》一课是《我们的衣服》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同,主动动手收集布料、资料和实验材料,会与人合作和交流;通过实验验证衣料的吸水性与衣料的材质、厚薄、软硬等因素有关;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探究,认识到猜测和假想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裁缝店看到过各种不同的衣料,有直观的认识,但他们对如何分辨衣料,能否说出三种以上衣料的特点,没有作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有效点拨。

前一课《认识衣服面料》学习后,学生能分辨各种衣料,了解其特点,还能通过用手摸、用放大镜观察、在火上烧等方法探究衣料的特性,这为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思考更深层次的衣料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在网上尽量多地查找一些有关衣料特点的资料,也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本课知识的书籍、杂志等,让他们认真阅读和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不仅要加强科学习惯的养成教育,还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三年级学生贪玩,爱玩玩具,且对新衣服很感兴趣,我们可以让他们先谈谈自己有多少新衣服,春节添新衣服了没有,这些衣服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等问题,让学生进入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自然进入主题。

2.引导学生学会做科学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且能对衣料的色泽、结实程度、穿着的舒适程度、保暖情况、透气状况等做好详实记载。

3.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初步学会一些做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好组长和记录员,让每个小组分别坐在实验桌周围,动手准备实验材料,仔细看书,进行观察。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对这些问题筛选后,让学生分组细致观察、讨论,确定可以研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衣料的吸水性不一样。

2.初步了解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

3.能够设计实验并合理选择工具,比较各种衣料的吸水性能。

4.能实事求是地采集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5.认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不断发明新材料,体会到科学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透明的杯子一个(纸质、塑料均可);海绵一块;为每组学生准备同样大小的不同衣料一套;盛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滴管、镊子各一个。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衣料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想看吗?

2.教师表演魔术,让学生观看,尽量不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秘密。

3.提问:杯子里的水跑到哪里去了?(可能有学生猜测是海绵吸水了,教师予以肯定。)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衣料吸水性的科学知识。

设计意图:先做学生喜爱的海绵吸水的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奋状态进入主题,会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各种衣料的色泽和软硬程度,找到探究问题的切入点。

二、观察和认识教材中展示的两幅弄湿衣服的图片

1.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两幅图片。

先让学生反复对照观察图片,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组内进行交流,确定比较理想的答案。然后启发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不同衣料的吸水性怎么样?”“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衣料的吸水性最强?”等。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手头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对所穿衣服的认识和自己在裁缝店观察到的情况,初步认识一两种衣料的颜色、厚薄等,掌握一些观察和认识衣料的技巧。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想办法研究衣料的吸水性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下面通过实验探究衣料的吸水性奠定基础。

2.讨论实验方法。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衣料的吸水性呢?

(学生看书预习、自主学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书中的两幅实验仪器图片,让他们动脑筋思考怎样做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图片看书学习,积极思考问题,对不懂的地方做好重难点标记,在小组内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如何做好教材中的两个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法,为学生进入下一步做实验的环节做好铺垫。

三、探究衣料的吸水性

1.准备:实验前,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实验材料摆放好,让组长负责,记录员做好记录准备。

2.教师进一步点拨:为什么不用清水,而用红墨水做实验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红墨水做实验,便于观察,容易发现衣料的吸水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做科学实验不仅要做好充分准备,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有计划,按照程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3.简述实验的基本步骤。

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很重要,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内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做实验的正确的轨道,或者,给学生做一些提示性指导。比如:如果没有滴管,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呢?用滴管吸多少红水比较合适?往布料上滴多少红水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注射器代替滴管;可以用一次性塑料杯子取代烧杯。)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使他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走弯路,抓住要点,提高效率。

4.比较两个实验研究的异同点,做好记录。

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只有深入思考、细心观察,才能发现衣料吸水的特点。两个实验的相同点是研究衣料的吸水情况是怎样的;不同点有两个:一是用滴管吸少量的红水,往衣料上各滴两滴红水,看各种衣料的吸水情况;另一个是用镊子将大小相同的衣料放入装有相同红水的烧杯中,待衣料完全沉入水中后,观察烧杯中红水的下降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的好习惯,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指导学生对观察过程和有关结果做好详实记录。

四、探究影响衣料吸水性的因素

1.提问:实验中我们选取的衣料的大小、厚薄、软硬程度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说:几种衣料的大小是一样的;这几种衣料的厚薄我们用手不好摸出,能否用尺子量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态度,促进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2.讨论: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衣料的厚薄、粗糙程度有关;与材质、软硬程度、松紧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生对衣料的吸水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否了解衣料的吸水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明确。

3.提问:棉布、丝绸、亚麻、化纤、毛料和毛皮,按照衣料的吸水性强弱排序,应该怎么排?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各种衣料的吸水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提问:(出示阅读小资料“高吸水性材料”)你还知道哪些吸水性强的材料呢?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上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阔认识视野。

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承上启下的一课,学生掌握好本课有关衣料吸水性的知识,可以为以后几课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课探究的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太浅,经验也不丰富,有关衣料吸水性的科学知识知道甚少。为此,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思路展开教学。

一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使学生“卷入”探究主题。

二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事物的真相。三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多依赖所观察到的表面现象,要想使他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得让他们在对比中思考,在探究中发现,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发现衣料吸水的奥秘。

三是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归纳问题的好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做科学探究,必须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来不得半点虚假。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与同学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会处理矛盾,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