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6 05:37:49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1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唐卫海,刘希萍.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治铌.隔代教育不可心软[J].家庭教育与家教,2006(01).

4.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06.1.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2

一、拉家常,亲近距离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虽然祖辈家长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总认为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忙于农活,无暇顾及教育孩子。面对这样的家长,我抓住祖辈家长喜欢聊天的特点,在孩子入园和离园时总是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及时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说给他们听,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们的孩子很关心、观察孩子很细心,也便对我们的工作有了热情。

二、备现场,循循善诱

有些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工作历程中形成了相对比较保守和传统的思想。他们的思维缺少变通,他们从小受了不少苦,认为自己小时候够苦的了,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因此造成了对幼儿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替代,从而阻碍了这些孩子的能力发展。

针对这种现象,我就采用了“现实说话”的策略。

策略一,现场观摩法。

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半日活动是很多幼儿园的惯例,但在我们班,是根据孩子最近的发展情况或是祖辈家长反映的情况等不定期地开展家长观摩日活动。

策略二,小品示范法。

有部分祖辈家长很想教育好自家的孩子,但苦于没有方法。针对老人的特点,小品示范非常有效。

三、抛问题,互动交流

在孩子的教育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与祖辈家长的交流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困惑,认真梳理孩子的问题、祖辈家长的困惑,引发大家的碰撞与思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老人们比年轻父母更喜欢议论。

1.共性问题大家议。

如小班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相当一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脱衣服。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就组织祖辈沙龙,把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讨论怎样做比较好,并邀请做得好的家长上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以点带面,共同配合,做好家长工作。

2.个性问题小组议。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晚上电视看得很晚,不愿意休息。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就组织具有相同困惑的祖辈家长们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午间休息、离园后的一段时间,召集这些个别家长共同商量对策,并积极实施;一周后再进行信息反馈,进一步帮助祖辈家长们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意识和方法,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分类别,有效沟通

千家万户,一个孩子一个样,每个祖辈不一样。作为教师,我们要熟悉孩子,了解祖辈家长,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有效指导。

1.按性格,耐心引导。

教师要把握好祖辈家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沟通。

2.按事件,精心备案。

在幼儿园,老师总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遇到孩子磕磕碰碰的事情,作为老师,要做到小事不能忘、大事不能乱。具体流程是:如实记录事件――清楚地向家长讲述――真诚得到理解――事后电话寻访――撰写事件信息反馈。每个事件我会一一备案,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了解祖辈家长的特点和想法,从而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3

师: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那个风景优美、诗意朦胧的后花园,充满童趣、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专属空间,也许很不起眼,甚至在常人看来,没有意义和价值,但它是你独一无二的小世界。想一想,有没有这个地方?交流一下。

生:我的书房。

生:卧室。

生:家乡的公园。

生:森林。

生: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路。

师:家里除了我们常待的书房,其实还有许多看似无趣,却很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枕头底下,床底下,是否有你珍藏的记忆?比如不太乐意提及的卫生间,老师小时候经常会躲在里面看闲书,逃避母亲监督,在那儿跟她斗智斗勇。喜欢找一些秘密基地,然后跟一帮孩子在里面淘气;还有,找一些不被人发现,有点隐秘却又能收纳悲伤情感的地方……所以,我们的思路可以展开一些的。

生:乡下的田野里。

生:我的床头柜。

生:楼顶上。

生:一处粗水管子――我的秘密基地。

生:操场。

生:教室里的某一个角落……

师: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小世界的特点介绍给我,但有个要求,不能使用具有明显特征的词概括,而是要通过你的具体描绘,让没去过这儿的老师、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大家先完成学案第一个要求)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储韵珊):这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阳台,阳光穿过窗户,把一些盆景的影子照在地上。我想,如果在这里放上一把躺椅,那一定是极其舒服的。阳台的左边,有一个鞋架,但架子上只是放了些杂物,鞋子全都散落在地上,东一只,西一只,顿时,就人的情绪烦躁了起来。这哪是阳台啊?分明就是一个杂乱的仓库啊!就在我因为脏乱的阳台而心烦时,窗外吹进的微风引着我向右看去。刹那间,嫩黄的绿、浓郁的绿通通向我冲来,我再仔细一看,有吊兰、芦荟、仙人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小花园呢。清风拂过,它们便抖抖身子,好似在炫耀一般,虽然没有朵朵鲜艳的花让它们斗艳,但它们依旧摆了摆身上的绿毛大衣。

师:小世界的东西肯定很多,笔墨有限,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使这个小世界与你的精神世界相关,比如:兴趣、爱好、追求、理想、美好记忆或怀想等等,不相关的就要去掉,请你再修改后投影出来。(学生即兴修改)

生: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乐园,我的乐园是一片我与爷爷种的桃花林,我每天都会去看它。爷爷的桃花林在一座山上,每次春节前都会有许多的人来这里看桃花和买桃花,我也会在这里愉快地玩耍。春节前夕,桃花就开得十分灿烂了,一大片红艳艳的,像一个红色的海洋。许多人都到这里买桃花,他们在桃花林间穿梭,就像一群群鱼儿在这花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村边的道路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是腊月廿八,车队就像一条长龙。那一天,桃花田上人来人往的,比市场还热闹。爷爷忙不过来,还叫上了妈妈帮忙,我当然也跟着去了。我的乐园怎么可以没有我呢!

师:我们注意学案的第二个要求。大多数同学在描述自己的小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评价来概括其特点,比如这个桃花林,灿烂美丽是它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学习萧红的语言表达方式。

出示核心句:

1.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具体展开陈述: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具体展开陈述: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似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我们注意到,萧红是一个凭着感觉和天分来创作的作家,她用她独特而具体的感受写出了光芒四射的感觉和太阳底下花园健康漂亮的感觉,她往往是在核心句下面,用自己敏锐的感受来具体陈述出这种特点,希望你也能把你的感觉呼唤出来,具体陈述出你的乐园的灿烂美丽。(请马上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

生:我写的是操场:

泛黄的记忆经过几番梳洗,浮现出的那一页是那年家门前一望无际的操场。

对于它,我似乎只剩下回忆了。在那片操场上,我可以在地上打滚,可以坐在双杠上眺望远方的炊烟袅袅,可以把老一辈所谓的“规矩”抛到脑后。在那里,有尿湿过的被子,有我傻傻的笑,有我大大的自由,有我太多太多的回忆,它对我那么那么重要,它是我最最专属的领地。

师:操场首先要能写出你作为男孩子的个性,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操场如何能体现出90后男孩子的精神风貌,二是在这个操场上的故事对于呈现你的精神世界有何意义和价值,你可以着重修改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故事可以留着慢慢改。(请马上修改)

师:我们现在请刚才几个交流的同学呈现一下修改结果:

(学生修改后投影并呈现)

(关于阳台)我喜欢我家的小小阳台,它没有过多的修饰,我在意的只是它散发出的自然的气息。每天只要闲着,我就会跑到阳台,去看看那窗外的美景,心里一些不舒服的事便烟消云散了。这便是我的精神小世界。

我比较喜欢养花,花是一种令人享受的植物。它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顾才能绽放出漂亮的花朵,否则就凋谢在这片昏暗的小天地里。所以,阳台上常常被我装扮得花花绿绿的。我还喜欢太阳光照在阳台上的感觉。看一看那阳台上的植物,再看一看那路上过往的行人,顿时觉得自己特别像皇帝,俯视着朝廷下的子民。哦,可能我又在做白日梦了。

我的精神小世界,只有我自己才能进入。我可以在里面眺望,可以对着窗外大喊,也可以静静地冥想,总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关于桃花林)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特有的香味迎面拂来,让人神清气爽,舒服极了。随风拂过的,还有桃花的花瓣和一两朵开尽了的花朵儿。枝头上,朵朵花儿对着我笑,那开得特别大的桃花,几条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花芯在中间站立,上面满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了那么多勤劳的小蜜蜂呢。地上、小水沟里,粉红色的花瓣像一小叶又一小叶小舟,阵阵清风吹过,小舟在水里慢慢地航行着。

(关于操场)开头:它叫操场。春夏秋冬,它又叫大自然。蜻蜓翩翩,蝴蝶飞舞,它又叫自由。在我最困惑时,它还叫精神世界,诠释着我的向往。

结尾:操场,男孩子心目中永远不变的地方,它不仅能让你结识到更多的伙伴,也会让你见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总之,操场给了我太多。只有在操场,我的心才完全愉悦;只有在操场,我的梦才完全成真!

也许当时最爱的不是那片操场,而是我的自由。也许现在看到的操场是它的几倍,但它在我的印象中还是那么大,它所给予我的世界就是不一样。我想拥有的那片自由,我想追逐它,哪怕走在痛苦的边缘、生命的末尾,我依然执着追求。

师:同学们修改得都不错,这样一改,一些看似没有意思的选材,经过这么几个步骤:写出小世界的特点,写出其与你精神世界的关联,写出其对于你精神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你会发现,一下子变得有意思了。但是,老师对你们的要求还不止于此,另外还有几篇佳作,他们从这个小世界里,写出了人情冷暖,让人颇为感动,课后可自行传阅。

附读写结合学案:

《呼兰河传》“读读写写”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一、教学案例

呼兰河传

(1)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2)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3)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删一删:删去这些加点的词,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5)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果树于是都死了。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记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课内链接:你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中,也有类似色彩感、动态感强的画面吗?可以摘抄积累并熟读。)

(6)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例:叫),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 )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 )了,它们闪烁( )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换一换:替换一下加点的词,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7)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压缩一下:把划线的句子压缩得更简洁,“我跟着祖父戴草帽、栽花、拔草、铲地。比较一下,并写出体会。)

(8)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10)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 )问我:“这是什么?”

(11)我( )说:

(12)“谷子。”

(13)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 )问我:

(14)“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15)我( )说:

(16)“是的。”

(17)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 )说……

(18)“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19)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说:

(20)“这不是一样的吗?”

(21)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 )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有毛嘟嘟的真像狗尾巴。

(补充一下:根据你读的体会。在括号中加入描写性的词。体会一下,再来读一读。)

(22)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23)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蜻蜓飞得多么快,哪里会追得上。好在一开初也没有存心一定追上,所以站起来,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24)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

(课内链接:我们初中课文中的《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约瑟夫、《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都运用了“儿童视角”,可以摘抄积累熟读。)

(25)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奇怪的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26)“下雨了,下雨了。”

(27)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归纳一下:请你归纳一下本文别能体现儿童视角突出的语句或语段,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写一写。)

(28)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圈一圈:十一个“就“写怎么读,味道在哪儿。在《呼兰河传》中也有类似的“就”读一读,比较体会一下。)

例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

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

老了,老了也没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

――《呼兰河传》

(29)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30)可是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31)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猜一猜:根据文章的开头,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感情,猜一猜,文章结尾会怎样写?)

附:

【关于萧红的一组数字】(9 ,20 ,23 ,31 ,8 ,60)

9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里得不到丝毫关爱,外祖母对她也很凶,曾经拿针戳她的手指,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能得到温暖,但后来祖父也过世了。20岁开始漂泊流浪,23岁开始文学创作,31岁病逝香港。8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课外推荐书目】

《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

二、教学任务

1.借鉴(2)(3)(4)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试着用富有色彩和动感的词语来描绘一下《我的****小天地》或《我心中的乐园》

2.核心句: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具体展开陈述: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核心句: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具体展开陈述: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借鉴(27)小节的语言描述方法(如上),请你试着提炼“乐园”或“小天地”特点中最核心的两个词语,然后围绕它,具体展开陈述。

3.借鉴(28)小节强烈的富有个人感彩的语言表现方式,在上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乐园”和“小天地”作为精神的家园,给予你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价值,赋予你内心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不拘一格地谈一下。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4

2007年3月,在宝山祁连山路一个即将开工的建筑工地边,这块墓碑竟然在失踪41年后神奇出现。家人闻讯前往认领,擦拭墓碑,能闻到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于是暗暗惊异,这是否冥冥之中上天对曾外祖父的褒奖?

我时常在想曾外祖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每每,关炯之这几个字被外界提及,我就常回想起,闲时听外祖母聊起过的“关老爷”旧事……

大闹会审公廨案过后

会审公廨是清政府设在公共租界内的混合法庭,由于受外国驻沪领事干涉,涉案华人往往受不公正审理,因而被民众诟病,会审官也因此常遭撤职,独有曾外祖父声誉在外。他为了争得当堂发落人犯的权力,曾多次照会外国领事,要求按照《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办事,不得随意插手,因为“上海虽系租界,并非贵国地方”。他的针锋相对的态度是当堂发落权不争回,审案时就停止发落人犯,坚定不移维护中方的国家司法。

1905年,英租界巡捕在会审公廨上,无视中方谳员发落人犯的权力,当众打伤中方廨役,粗暴拘捕黎黄氏押往西牢事发。曾外祖父一边争取上海道台袁树勋的支持,一边通过《申报》、《时报》、《万国公报》等当时上海滩重要媒体将真相公诸于世。他提出停讯罢审,并照会各国领事。上海社会团体纷纷集会抗议,商店罢市,向外务部、商部发出通电,强烈要求与洋人交涉,立即释放黎黄氏,撤换英领事德为门,惩办行凶捕头木突生。12月23日,会审公廨恢复审案,不料第二天英国总领事仍派德为门担任会审官,曾外祖父见状拒绝出庭,审案遂又暂停。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领事署不得不将德为门换下,由他人代替担任陪审官。在领事团的要求下,曾外祖父率领中西探捕,策骑环行城中,声言英领事悔祸,愿释黎黄氏等人,众怒始平,秩序得复。曾外祖父也以此事名重于沪上。

1906年徐世昌奏调曾外祖父赴东北,上海各界乃至领团挽留,结果未行。半年后,又奉调通州直隶州(今江苏南通)知州。临行前,上海各商会、学界纷纷特制德政碑和匾额,以表敬意。起程那天,上海民众沿途夹道欢送,依依惜别。

1907年1月曾外祖父赴任通州。是时,中国第一个立宪派团体——预备立宪公会已在上海正式成立,副会长张謇在通州大力鼓吹改革。7月,张謇等控制的江苏暨南通教育会和商会呈文给曾外祖父,要求试办地方自治,同时附上所拟定的《试办通州地方自治缘由》、《地方自治草案》等文件,希望设立议事会和董事会,以“联合城乡,统办通州全境自治”。曾外祖父代表地方政府急将诸件转送两江总督端方和江宁提学使陈子励请批。端方接呈后批:“查《自治草案》所附《选举局章程》,及参考天津原章,条目均尚妥当,应即暂行备案,妥筹试办。”陈子励批:“拟呈《地方自治草案》暨《选举局章程》各十条,本司详加查核,简明妥洽,应准予试办。”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八日(1907年11月13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建立在清王朝的通州察院内。通州任期内曾外祖父提倡办实业,修堤岸,兴水利,造福于民。同时对张謇等的社会改革鼎力相助,并在暗中与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党人交往,后来还宣誓加入了同盟会。1908年底,曾外祖父任满回沪,通州人-民再制德政碑,称其为“鄂中人才后起之秀”。张謇为曾外祖父像题诗:“海上蜩螗警,嚣然乙巳秋。怪卿饶胆志,名父禅箕裘。老去张平子,新迎郭细侯。飞腾觇骨相,龙气带吴钩”。

曾外祖父返沪后,先后任上海浚浦工程局提调、“清理庄号倒账案”委员、中国巡警卫生处任会办兼闸北临时防疫局坐办等等,成为十足的救火队员。其间1909年夏,戴季陶因用笔名“天仇’撰写社论,抨论君宪时政,言论犀利,对公众影响很大,清政府经上海道向公共租界当局交涉,指名缉捕,曾外祖父利用影响及时援助使其得以脱险亡走日本。

迎接会审公廨“光复”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3日上海光复,原会审公廨正副谳员席卷公款逃入租界。6日曾外祖父临危受命接掌会审公廨。驻沪领事团乘局势动荡之机,借口公廨已无上级政府管辖,竟于11日宣布接管会审公廨,并颁布《公廨临时办法八条》,规定中国会审官须经领事团委任,暂行承认曾外祖父等谳员继续主持办理。面对被掠夺,曾外祖父提出辞职,上海社会各界纷纷挽留,南京临时政府伍廷芳也再三劝挽。遂以国权为重,不计个人利害,仍任职于会廨。1912年1月5日曾外祖父接受上海军政府正式委任为会审公廨谳员。针对租界当局对会审制度的非法改变,曾外祖父坚持会廨对人犯的监管提传权,捕房武装接管押所时,始终不予签字承认;一切罚款统归公堂,以作经费;谳员坚决不接受领团的薪俸,由中国政府的库银支付;坚持保留专审纯粹华人民事案的晚堂,抵制外国领事观审,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的前一天,即将公廨堂簿、传提票一律改换民国年号,取消旧有关防、改用民国印章;拒绝领团擅自委任襄谳,声明襄谳应由中国政府任命,此关国家。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曾外祖父第一时间签发牌票,连夜通知总巡卜罗斯立即组织力量查缉凶犯。凶犯应桂馨、武士英被捕获后,在会审公廨的七次预审中,曾外祖父亲任主审官,并堂谕:“此案今已预审明确,发生地点在沪宁车站系属华界,审决移交中国内地法庭,归案讯办。”果断地结束了预审。4月16日、17日会审公廨分别将应、武二犯移交中国法庭讯办,18日曾外祖父将证物、文件验齐包固、火漆烙印加贴封条,在公堂当众移交给江苏都督的特派代表,并率捕头等一起陪同护送至交涉使署,当面点交。是年7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先生避居上海公共租界。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获悉后密令公廨捉拿。曾外祖父遣公廨秘书长杨润之告孙,俟杨返回后始签捕票。孙中山脱险后曾书扇面致谢。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庆祝协约国的胜利,会审公廨欲悬挂中国国旗,领事团百般阻挠,曾外祖父依据租界土地章程规定力争,声明中国是协约国2:-的胜利国,有权悬旗庆祝,会廨为中国衙署,虽地处租界而不受工部局管辖,不纳各项捐税。领事团理屈,结果会审公廨自光复后第一次高悬国旗。从此每逢国庆均按例悬挂。庭审“五卅惨案”中被拘的游行青年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租界当局诬控群众暴动,企图让开枪合法。曾外祖父主审此案。6月11日庭审过程中,曾外祖父庭讯学生:“以中国现状而言,尔以为宜建设乎?抑破坏乎?”在审上海大学学生杨思盛时,陪审官美国领事说:“在案诸人,尔年最幼,宜与父母家居为是”(大意是,你还小,应该陪父母呆在家里),曾外祖父马上说:“尔为蜀人,余系鄂籍,彼此乡音相似。余今以数语相勖,尔之爱国举动,固属不错,且凡属国人,均应具爱国心,惟爱国须先辨定途径,择其有益而舍其有损者为之,尔其勉旃。”(大意是,我们都是中国人,只是爱国有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选择有益的。)足见曾外祖父对于学生爱国热情的肯定。晚上7时许曾外祖父宣布判词:“本案应分为两个问题:一、对于捕房拘解被告人等。是否有犯罪行为,应由本公堂讯判。二、对于捕房开枪行为之是否正当,应俟外交当局调查解决。兹本公堂讯得被告人等,大多数系属青年学子,因日人工厂内工人被杀,在租界内结队演讲,散发传单,本公堂认为无欲暴动之意,且其拘入捕房时间,均在发生开枪事件以前。尚有少数被告,讯系马路驻看闲人,被告等着一律具结开释,保洋发还。本埠发生此不幸重案,本公堂甚为惋惜,汝等青年学子,具有爱国思想,宜为国珍重,力持镇静,听候解决,是所厚望。”被捕所有人当晚全部释放,至此五卅案关于法律部分全部结束。会审公廨由于没有上级审判机构,他的判决是终审判决,曾外祖父当时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报刊有赞:“关炯之名垂不朽。”

1927年1月1日,会审公廨由中国政府收回。曾外祖父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在交接仪式上,江苏交涉员许沅对其二十年来的显著勋绩,给予了很高评价,称“崇国体、协人情”。沪上名人钱化佛向总商会、教育会、各同乡会提议建“去思碑”。各界纷纷响应,后因战事突发而未果。

一心慈善

曾外祖父在家中也是个很威严的人,家规森严,嫉恶如仇。大儿子染上抽大烟的劣习,曾外祖父在劝诫无效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并训育家人,如若不改,不得重列门墙。

家庭观念极重的曾外祖父,除了公务和应酬,空时一定在家陪伴家人。他特别喜欢小孩,我母亲出生后,他每天一定会抽时间来抱着小孙女逗她开心。

平时,曾外祖父又是一个倜傥诙谐之人,喜欢丝竹歌唱,爱好京剧,擅长小生。虽然平时公务繁忙,也要偷闲自娱一下。

曾外祖父至孝。1896年赴省乡试,忽闻父亲在上海重病,立即中途退出,赶回探视,次日父亲病故,第二年母亲亦故世。曾外祖父与姐姐相依为命,对姐姐一直敬若父母,惟命是从。曾外祖父极具同情心,每遇人困难,必设法相助;见乞讨,定解囊。当然也免不了有时会受骗上当,不过他常常一笑了之,下次依然如故。

对于家族而言,老人家实在难以称为一个好家长,不过大家对他毫无怨言,相反都十分敬重,引以为荣。曾外祖父为官多年,出入上海滩名流社会,应该说收入不菲,但家中并不富裕。甚至在曾外祖父过世以后,全家的生活都出现了一定问题。外祖父、外祖母带着曾外祖母和三个孩子一起搬出了觉园,去到苏州,为生活所迫,甚至摆过地摊,卖过香烟。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一家三代六口借住在闸北北高寿里一间十平方左右的亭子间内。外面下雨,里面漏水。全家靠外祖父在银行上班工资艰难度日。

造成家境困难的原因正是他的为人。在晚年他几乎将全部家产投入了慈善救助事业。后来外祖父母不管生活有多艰辛,只要见到穷困的人,依然会尽最大力量去帮上一把。曾外祖父四十二岁时(1912年),皈依佛教,自号“别樵居士”,信仰虔诚。

从会审公廨卸任后,除了1931年到1932年担任过江苏和湖北的印花烟酒税局局长外,曾外祖父全身心地投入佛教慈善公益事业。1927年,江浙一带连年战争,大批难民涌入上海,曾外祖父组织净业社在静安寺成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五百余人。后来因难民越来越多,静安寺不足以容纳,乃另租房屋多幢,成立净业社救济妇孺第二收容所,继续收容。

净业社时期,曾外祖父身边多了个年轻人,他就是日后名动佛教界的赵朴初。经曾外祖父推荐,赵朴老任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专门收容安顿流离失所的难胞,除了供给衣食医药外,还进行救亡教育和宣传,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战。后来组织益友社(中共地下党的组织),曾外祖父明知其性质的情况下依然出任名誉董事,以他的社会威望掩护这一组织。

1930年上海的国际救济会结束,该会的难民收容所中,遗有八十余名孤儿无以安置,与净业社商议,曾外祖父决定在觉园内成立敬业教养院,自任院长,负起教育孤儿之责。净业教养院成立以后,至曾外祖父逝世,先后收容流浪孤儿二百四十余人,除按程度分班授课外,并施以竹工、藤工、成衣、结网等技术教育,使其人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1937年卢沟桥事变,曾外祖父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担任常务理事。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与屈映光、黄涵之等发起在联合救济会下面设置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从事救济难民工作。同时在佛教净业社设置难民收容所,自任主任。

幼年时我常不解,慈善事业何以成为老人家的衣钵所托?外祖母转引早年曾外祖父的话描摹作答:“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我们的心是安逸的,这就足够了。”不畏惧强权,不歧视弱小。谈笑有鸿儒,往来有白丁。这就是曾外祖父的写照。晚年曾外祖父和家人提及,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他在会审公廨叱咤风云,而是他创办的净业社难民收容所和敬业教养院,那里的人都是他的家人与孩子。把大爱传递给世人是他一生的梦想。

1942年7月3日曾外祖父故世,遗命不发讣开吊,葬于大场佛教公墓。虽然是日寇占领期间,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络绎不绝。10月18日上海30多团体组织在佛教净业社再次举行隆重追悼会。各界名流仍有六百多人到会致悼。会前特印有“关炯之先生追悼会刊”,载有关炯之传略、遗嘱和各团体的祭文。曾外祖父临终前的三天中,赵朴老寸步不离,守在床旁,敬奉如父。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5

一、筛选大量资源,丰富资源的表达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理解、思考、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的现实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内容离我们很远,那距离有的来自于时间,有的来自于空间。

语文阅读课的重点是感悟、体验,在充分了解这点的基础上,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教材文字,感受文字本身的内涵。其次采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补充。鲜活的画面、资源的链接是对教材的补充,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生活的画面。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以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

二、精细加工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江雪”为例。

师:江面冰封了,渔翁为什么还在垂钓?他在垂钓什么?

生:(思考。)

师:(课件出示诗人柳宗元生平资料)“柳宗元,唐代诗人,他年少有为,23岁就考中进士。但仅仅几年,32岁的他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从政坛的高峰摔了下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永州。朋友们怕被牵连,不敢与他交往。而正在此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病故了,离他而去……”

生:(读资料。)

师:看着柳宗元,看着渔翁,你发现了什么?

生:古诗中的渔翁恰似现实中的柳宗元,画面中的渔翁就是柳宗元的化身。

师:时值寒冬,柳宗元也经历着他人生的冬季,他在垂钓什么?

生:他在垂钓黎明;垂钓理解和信任;他在期待明君……

上面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江雪”揭示主题的环节时做了这样的处理:“江面冰封,渔翁为什么还在垂钓?他在垂钓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似乎很茫然。这是由于学生对作者生平了解的缺失造成的。于是,在哀婉的音乐教师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此时,学生的心灵被触动,他们为作者的不顺经历而叹息;为他悲凉人生而感叹……于是学生的思维之门被开启,他们成为了作者的知音,走到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

三、把握运用资源,拓展资源的课外留白

【案例】

(感悟“祖父的园子就是萧红的乐园”。)

师: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课件出示)“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师:读到这里,你能明白为什么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有人说一个爱你的人可以给你一个天堂,在这个园子里,祖父用他的宽容和慈爱,给了萧红一个天堂。这园子还是?(精神的家园)

师: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尾声中,再一次提到了这个园子。(课件出示、教师朗读)“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师: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是萧红的心中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萧红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她都用大气的文字写着这份爱、这份温暖、这份自由!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下课!)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又一个开始。这一理念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特点,以教材的文本为“经”、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6

律师分析:

监护是指监护人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加以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是为了弥补被监护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欠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交易安全,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Q1: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哪些?

A:根据我国民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其进行诉讼。同时,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时,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因此,父母对儿童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在上述案例中,李某作为王军的法定监护人,却不履行监护职责、不承担抚养义务。

Q2: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是否受婚姻关系影响?

A: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不因父母婚姻关系是否存续而受影响,父母即使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也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除非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取消监护权。

Q3:如果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儿童是否有权要求父母承担抚养义务、支付抚养费呢?

A:我国《婚姻法》和司法解释对此予以明确支持,而且不论父母是婚姻存续期间还是离婚以后,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支付抚养费的权利。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7

面对祖辈家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教育群体,幼儿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寻找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契合点,多种方式,多种技巧相结合,使他们成为家园共育的共同体。

一、以情动人,情感渗透,奠定情感基础

祖辈家长年龄较长,非常在意别人是否尊重他们,所以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是做好祖辈家长工作的前提。每天晨间接待和离园时教师热情的接待,会拉近彼此距离,让祖辈家长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奠定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基础。在对孩子的照顾方面,祖辈家长往往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责任感,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以至于会对教师提诸多琐碎的要求,且不管正确与否。对于这些叮嘱,教师一定要放在心上,要更加细致地完成,并及时给祖辈家长回应,用对孩子的细心、关爱化解他们的担忧,赢得他们的认可。教师对这些细节的关注,会使祖辈家长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用心,自然就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形成了健康、和谐的情感关系,在此前提下也就较容易调动他们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

二、互动沟通,更新理念,提升教育品质

祖辈家长因成长环境、价值观等的不同,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如孩子的父母较注重孩子智力发展和习惯的养成,而祖辈家长则看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对教育的要求相对宽松。因此,教师应根据祖辈家长的这一特点提供多渠道的支持与引导帮助他们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品质。

首先,多与祖辈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列举孩子在园的生动事例,将科学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用班级孩子做榜样的参照,将教育策略具体化、生动化,增强可操作性;其次,可定期举办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的家教沙龙、教育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孩子的突出特点,探讨家教热点问题,集中解决教育中常遇见的棘手问题,如孩子任性怎么办?如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好习惯怎样养成?帮助祖辈家长由生活保育型向教育型转变;再者,也可采取间接指导的方式,帮助家长澄清家教观念中的误区。如建议祖辈家长收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收听育儿广播,或利用班级的家长园地等方式帮助祖辈家长获取先进的育儿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理解祖辈家长的年龄特点而带来的接受能力缓慢的特点,不能要求立刻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指导的过程要放缓节奏,慢慢渗透,要有耐心等待。当发生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争论事件的孰是孰非,而应当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想法,扮演朋友的角色,倾听他们的要求。

三、搭建平台,发挥优势,形成教育共同体

隔代教育虽然有不利的一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祖辈家长的优势。比如,祖辈家长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民间习俗、手工等传统的东西非常了解;祖辈家长生活经历丰富,人人有自己的“绝技”;相对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时间也比较充裕。

教师要善于挖掘祖辈家长群体中的优势教育资源,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和欣赏,从而更加喜爱参与班级工作,充分发挥祖辈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比如,在元宵节,请祖辈家长走进幼儿园来和孩子共度佳节。请他们讲讲元宵节的来历,教孩子们包元宵,煮元宵,孩子们喂爷爷奶奶吃元宵,其乐融融。通过这个活动,也让孩子学会爱的反哺,体验和老人一起过节的快乐;民间游戏的开发是我园的园本课程,我们在活动中邀请祖辈家长参与,挖掘老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老人们在活动中也唤起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四、关注差异,分类指导,优化家教水平

不同的祖辈家长,家教实际情况也不一样。如有的重视家庭教养、有较好的教养方法;有的虽然重视家庭教养,但缺乏指导能力;有的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其家庭教养方式是错误的。而且每个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或补充。通过分类指导,使不同个性及发展水平的孩子的祖辈家长有了明确的家教方法,也提高了教育能力。

如对于重视家庭教养、有较好的教养方法这类祖辈家长,主要加强教育观念指导,通过发放资料向祖辈家长提供大量现代教育信息,并和他们共同从信息中汲取适合自己的教育经验。

对于重视家庭教养,但缺乏指导能力的祖辈家长,则需要建立常规性的指导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教育方法,解决他们在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孩子的依赖性特别强怎么办?我们可以建议他们尝试用一些新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首先,不要因为孩子依赖性强而斥责他,否则会加重他的紧张与恐惧。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经常明确地提出他认生的缺点,以避免强化他的这一缺点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可以先让他与陌生的孩子交往,例如,常带孩子到儿童游乐场与众多陌生的孩子一起排队滑滑梯、荡秋千、攀登障碍物、做游戏等。

其次,要主动为孩子寻找不认生的孩子做伙伴,伙伴的榜样作用往往超过成人的指导,当孩子能够自然地回答陌生人问话或有礼貌地呼叫陌生人时,千万别忘记及时给予奖励或称赞。通过这样多次个别交流,让祖辈家长感受并比较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而选择有效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家教水平。

对于不重视家庭教育的祖辈以及家庭教养方式错误的祖辈,需要增强指导力度。因为他们往往在家庭教育中也只是要求孩子吃好、喝好、不出事就好,把对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幼儿园。我们可以通过家访直接宣传家庭教养重要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可以利用录像有针对性的拍摄孩子在园实况,帮助家长找出症结,进而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端正认识,转变其教养观念。

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而隔代教育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所以祖辈教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隔代教育中去,调动祖辈家长的教育责任心,提高他们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他们成为家园共同体的合作伙伴,共同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贡献力量。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8

一、农村家庭中开展早期阅读的问题

(一)家庭读物与阅读氛围匮乏

某老师:班上有53个孩子,家里有图书的只有4个,其他孩子家里没有图书。在有书的4个家庭中,图书最多的一个家庭有6本。这个家庭的图书内容主要是关于拼音、数字、识字的,也有2本故事书。

某园长:我们园是乡村幼儿园,各班建图书角,老师向家长提过小朋友开学时带一本图书到幼儿园,放图书角,放假时还给孩子们。孩子们带来的书大都是现买的,农村不比城里,家里有书的很少,家长没有看书习惯,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大多都是祖辈带的,不识字的多。也有些是其他亲戚带的,父母在家带孩子的少,虽然我们知道幼儿园要避免小学化,多数家长还是关注识字的,提起阅读就是认字。

这两段农村基层老师园长描述的情况十分具有代表性。可见,农村家庭幼儿读物缺乏,家长不识字、没有阅读习惯,无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无法为幼儿树立阅读的榜样。

(二)留守儿童多,隔代教养突出,阅读基础差

1.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家庭亲子阅读缺失。

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占比高,部分班级可高达70%。我们知道,亲子阅读和师幼共读是早期阅读开展最为有效的方式,家庭亲子教育的缺失无法为孩子提供亲子阅读的土壤。当前,城市经济远超农村经济水平,农村经济收入低,导致农村中青年人进城务工赚钱。多数父母将孩子的监护责任转移给了年迈的祖辈,未尽到家庭亲子教育的职责。许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隔代教养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农村家庭的亲子阅读无疑成为了一种奢望。

2.隔代教养问题突出,家庭早期阅读受限。

一般而言,孩子阅读多数时间不是以学习为直接目的,而是在成人生动有趣的讲解、游戏式阅读活动中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习惯、逐步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隔代教养中,(曾)祖父母本身年龄较大,思维僵化,精力有限,教育孩子时更多表现出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等负面倾向。因此,有两种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老人心力不足,喜欢幼儿安静地活动。识字的祖辈给幼儿讲故事时严肃、不苟言笑,不会根据故事情节转换语气、音调,不会以游戏方式带领幼儿进行阅读。幼儿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无法有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二是命令性语言多、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知道阅读对幼儿有益,常以命令口吻或是反复念叨要求幼儿阅读,缺少耐心引导。这种强制式的教育方式,常会带来负面影响,让幼儿抵触阅读。

另外,对比城市,农村地区的祖辈在家庭早期阅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文化水平更低,识字少,自身没有能力阅读,更无法为幼儿树立阅读的榜样,或与幼儿一起阅读;家长存在阅读等于识字的错误观念,倾向为幼儿提供文字性读物,如儿歌、童话、识字等智力开发类读本,许多经典图画书因文字少而被家长排斥。对于尚未识字的幼儿,大量文字的读本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限制了幼儿的自主阅读活动,更无法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幼儿园进行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能力不足

家庭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与幼儿园的指导密切相关,但是,农村幼儿园对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现状并不乐观。接受访谈的园长、老师谈到:农村幼儿园里常是老师带孩子阅读,没有开展家庭阅读指导。究其原因,是农村许多幼儿园老师对如何开展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城市幼儿园对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包括:(1)宣传早期阅读的重要性;(2)指导家庭营造阅读环境;(3)幼儿园向家庭开放图书借阅;(4)向家长介绍早期阅读的活动方式、方法,开展家庭交流活动。

这些方式农村幼儿园大多可以直接借鉴,但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资源、家长三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农村幼儿园老师自身对早期阅读的指导意识不足、指导能力欠缺,比如老师自身不清楚:家庭早期阅读方式方法有哪些?哪些图书比较适合幼儿?其次,资源方面,农村幼儿园图书资源稀缺,幼儿园开放图书借阅问题多多。调查中发现农村民办幼儿园图书少,多在100本以下,甚至没有,公办乡村幼儿园图书约有100~200本,其中还有部分是教师参考书籍,可向家长开放的资源少。第三,家长缺乏阅读的能力和指导幼儿阅读的能力。这些都影响着家庭阅读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家庭中开展早期阅读的对策思考

(一)改善农村家庭早期阅读环境

1.家长自主、幼儿园辅助,扩充农村家庭读物。

目前,农村家庭读物不足,家长不知道如何选购适宜幼儿的图书,部分祖辈家长不识字,无法给幼儿选购适合的图书。幼儿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促进这种现状的改善:

一是列出建议选购书目,正面引导农村家长自主买书。许多家长并不清楚幼儿阶段该读什么书,哪些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基于此,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编写家庭图书阅读指导手册,着重推荐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家庭阅读图书目录,用简短的导读语分析该图书的推荐理由或教育价值。不论家长是否识字,有条件的家庭都可以在节日、幼儿生日时,以图书作为幼儿的礼物;识字的家长多看书,带幼儿选购图书,和幼儿一起阅读,让幼儿喜欢并享受亲子阅读。

二是幼儿园实行图书借阅制度。如果家长没有条件购买图书,幼儿园可以开放图书借阅,以支持家庭早期阅读的开展。开放图书借阅的前提是要提高幼儿园的图书储备,建立图书借阅制度。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自主购买、募捐、与绘本机构合作免费共建绘本馆、家庭图书漂流等方式,提高幼儿园图书储备量。参考获奖图书、当当网童书排行榜、家长推荐图书等方式能帮助我们快速收集优质图书信息,从而购买到优质图书。另外,为了让图书借阅落到实处,幼儿园需做到:教师通过家长会、讲座、集体活动等途径,宣传亲子阅读的好处;教师对图书进行分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进行书籍的筛选推荐,减少家长和幼儿选择的时间。

2.指导家庭营造阅读氛围。

针对不识字,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幼儿园可以建议家庭为幼儿提供专门放书的地方、创设固定的阅读时间。制订明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计划,如一周阅读一本图画书;每天安排在某个固定时间段开展阅读活动,保证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则提倡亲子阅读,成人与幼儿和谐配合,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树立科学阅读观念,重视家园共读

1.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早期阅读观念。

通过各种早期阅读宣传活动促进家长建立科学阅读观念。农村家长多存在阅读等于识字的观念,幼儿园可通过微讲座、黑板报、宣传册等方式分析早期大量识字的弊端,纠正家长要求幼儿大量识字的错误观念,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阅读是以图画为主。

家长不识字,可以和幼儿一起看图;祖辈家长看不清图,可以帮助幼儿建立阅读常规,教会幼儿如何翻书、如何看画面、如何用自己的话讲述所看画面内容等经验,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如果祖辈家长比较年轻、有精力,则可利用扮演游戏、操作、续编故事情节等策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利用复述策略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记忆能力;通过看图说话,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不仅从文字,也可以通过画面获得信息,从而逐步实现自主阅读;提问引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反思、预期、质疑、假设能力。

2.编写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手册,加强家园共读。

幼儿阅读的图书应该是适应该年龄段和其生活经验的,幼儿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对于识字的家长,发放家庭早期阅读指导手册,可以帮助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阅读活动。具体而言,农村幼儿园可以和各地方中心幼儿园合作,遴选适合本地幼儿的图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图书,列出推荐书目;各幼儿园教师合作编写阅读指导语,指导家长阅读的方式、方法,引导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可以通过看、听、说、演等多种方式进行。

对于思维僵化的年老家长,家园共读能更直观地让家长认识到早期阅读的价值。家园共读还可组织隔代家长参与幼儿园阅读活动,通过讲座、现场示范、交流等方式使家庭阅读与幼儿园阅读有机结合,从而引导隔代家长走出幼儿早期阅读的误区。帮助家长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亲子阅读,掌握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提高家长亲子阅读的能力。

(三)提升教师、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指导能力

1.通过自主学习、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指导能力。

教师可通过培训、观摩、自主学习等方式加深对早期阅读的认识,提升家庭早期阅读的指导能力。幼儿园教师应大力宣传分析早期大量识字的弊端,争取家长支持教师不教幼儿大量识字的正确做法。从认识正确区分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早期阅读的内容、目的;提供合适的图书、适宜的环境,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方式指导等方面指导家长认识早期阅读。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9

关键词:隔代教养;农村隔代教养;幼儿;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21-02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由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养”。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隔代教养即祖辈代替父辈的职能培养第三代的养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在这些“隔代教养”幼儿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等现象,他们表现为任性、自私、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教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一、概念的界定

1、隔代教养

“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还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隔代教养”应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2、农村隔代教养

农村隔代教养是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由于一方或双方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或是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但不照看孩子,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些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养。

二、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负面影响

1、从祖辈自身的特点而言

(1)祖辈的文化素养低。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身为祖辈的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有的已超过70岁,较小的也有50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父辈,加上知识老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低于父辈。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养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会贻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祖辈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在访谈中,调查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行了访谈。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的施教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隔代子孙实施家庭教育。在调查者的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孙辈往往过于放纵,溺爱,严格要求较少,使孙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2、从祖辈与父辈间的代沟而言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家长与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与父辈两代人之间。祖辈与父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和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我满足,你限制。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发生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面对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只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行为规范的形成迷失了方向。

3、从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方面而言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年轻父母长期双双外出或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照看孩子,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形成隔代教养格局。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三、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学前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家庭早期的教养将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相对来说对幼儿的教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家庭的功能无法运作以维持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1、祖辈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祖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各种教养孩子的知识。”祖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应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祖辈应该更多地了解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多跟孩子沟通,让教育多一些针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

2、强化父辈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从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中,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祖辈处于协管教育状态,则对幼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或十天半月抽出点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小住几日,加强亲子情感。

3、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各有所长,但其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学者提出,当祖辈参与孩子教育时,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只有当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时,两代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互补,隔代教养的质量才能提高。对此,研究者建议:(1)对于祖辈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意见,父辈应尊重和接受,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应侧面提醒,切不可横加指责、言词粗暴、断然全盘否定。同时,父辈可以给祖辈买些理论不深,且操作性强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等方面的书,指导、示范给祖辈看,更新、充实祖辈的育儿知识,同时鼓励祖辈参加附近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到隔代家长学校学习。(2)对于老人在育孙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尤其是祖辈没有意识到的科学教育行为,父辈如果发现,应给予表扬,这样一方面会极大促进祖辈学习科学教育孙辈的热情,另一方面,祖辈以后会注意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否对孙辈发展有益。(3)隔代教养中,祖辈要时刻注意不要充当儿女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如果儿女教育孩子正确,祖辈不要因为自己疼爱孙辈,而和儿女唱反调。革命年代的国共“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和平年代,建立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统一战线”能使父辈与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4、发挥幼儿园主阵地作用,延伸教育范围

幼儿园首先从日常教育入手,增设相关的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其次从孙辈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祖辈对自己的爱,是对自己的关心,孙辈应孝顺祖辈,以回报祖辈的一片苦心,同时应分清祖辈的疼爱中哪些是有利的,那些行为是溺爱。教育孙辈不提过分的要求,避免祖辈答应孙辈的过分要求而采取溺爱的方式。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充分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祖辈获取育儿知识,鼓励他们多听育儿广播、多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以及报刊的《早教园地》等。

5、政府要重视农村隔代教养家庭教育,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农村隔代教养不仅仅是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设立“村活动阅览室”,订一些报纸、杂志和教育书籍,派人专门管理,或轮流值班,让文化的氛围浓起来,让人们关心时事,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自身的知识,开展一些“好家长”“好孩子”“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制订评选规则,不一定给予金钱,但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开展各类比赛,如编织、书法、讲故事等活动。建立适合幼儿发展创新、竞争成材、健康文明的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还可以成立关心隔代教养幼儿工作委员会,成立隔代教养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这些家庭的幼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6、国家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创办民工学校,加强亲子教育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幼儿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的父辈,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除了交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家长的愿望与利益,适时调整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使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农村隔代教养,作为农村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全社会共同关注,一定会为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幼儿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郑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51-53.

[2] 刘 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中华家教,2005.(12).

[3] 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27-30.

[4] 刘玉春,邓美娇.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J].成人教育,2005.(218).

[5]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6]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42-43.

[7] 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J].育儿教子,2008.

[8] 黄 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2):63-65.

[9]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10] 刘如坤,刘利才.陶行知幼教思想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启发与反思[J].现代农业.

[11] 谢永华.打工族子女的家庭教养缺陷及其学校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9.(1):56-58.

[12] 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

[13]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14] 李晓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5] 李径宇.养不教谁之过[N].新闻周刊,2004.

[16] 王国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 宋 雨.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18] 肖光畔.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9] 肖光畔.问题孩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20]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10

近年来外祖父的许多著作得以出版或再版,不少名人学者为之作序,但对他的生卒年代、名、字、号不甚清楚,也有人对他早年重大事件的年代介绍有误。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就连我的父母在解放后都与他划清了界线,不再有任何往来,对他整个历史及思想演绎也并不清楚,何况其他人呢?我是他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在他膝前整整生活了7年,在他那里接受了从《三字经》开始的启蒙教育,成年后又以每周一封信的方式向他请教学术问题,一直延续了十几年,直到“”期间被父母发现才被迫停止。近20年来我一直想方设法向健在的知情亲友打听外祖父当年的情况。去年夏天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田吉又为我提供了许多翔实的资料。这令我对外祖父的一生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感悟。

热血沸腾投身“五四”运动

外祖父也像其他官宦子弟―样,幼年家里廷请名师教授《四书》、《五经》之类必读典籍,在17岁时由家庭主办结婚。由于他的三个兄长或弱智,或英年早逝,这场婚姻对这个家恢至关重要。外祖母与外祖父同岁,也是湖南人,名聂其璞,字叔瑜。她的父亲聂辑是晚清首任松江道台,母亲曾纪芬是曾国藩的。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外租母自幼受到极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她思维缜密,才思敏捷,8岁时便能通读《三国演义》。我幼年时还见过她与美国人用流利的英语交谈。她做事循规蹈矩,当她知道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我的母亲参加了“一二一九”运动,并在天安门前游行时,立刻弄了―辆汽车从东城赶到海淀,把母亲拖回家,并禁止她继续参加“一二・一六”的政治活动。所有的亲友都十分看好这殴婚姻,认为这是门当户对到了极致的天作之合。但是这对金童玉女似乎长期不和,

我曾多次在半夜被他们吵架的声音惊醒而大哭,这时他们才各自回房安息。外祖母说,她是17岁被别人提了去结婚的。这桩婚姻勉强维持着,到解放前夕,他们终于分居了。

外祖父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是个充满激情又不安于现状的年轻人。他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当堂指出教国学的老先生用错了典故,又以打油诗挖苦对方,不得不转入复旦大学中文专业。他的文学才华在复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至今仍有存档的复旦大学年刊创刊号发刊词就出自他的手笔。

就在外祖父完成了复旦大学的学业时,“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热血沸腾的外祖父代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写了声援北京学生的宣言,并且跑到北京参加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前与北京学生一起游行。与他一起参加这项活动的还有许德珩先生。

自此,外祖父更加关注时局,并萌发了投身政治活动的想法。

拥衾长谈 外祖父的两大历史问题

外祖母与外祖父分居后,便对外宣布了外祖父的“死亡”,母亲也与他划清了界线,而我却越来越想念他。大约1954年,终于我从伯父那里打听到外祖父的近况及地址,决心瞒住所有人去寻访他。由于门牌号码改变,外祖父也改了名字,费了许多周折,才在一间类似阁楼的亭子间里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一个人过得很苦,衰老、孤独、落寞,好像与社会完全隔绝了。与他相伴的是满满―屋子书,堆得很乱,书架上卧着一只小猫,是白色的。15岁的我站在他面前,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强忍眼泪,叫了一声“外公”。他愕然了,呆呆地问我:“小姐,侬寻啥人?”我终于大哭起来。此后,我读高中,离开了上海,但我们通信不断。最初是出于亲情与思念,后来被他的学识所折服,特别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有目标地向他请教文史哲方面的问题。期间,他到过北京,我也与他见过几次,有时是在朱启钤老先生家里,有时是在饭店里。1956年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春节前夕,我向父母坦白了长期与外祖父通信的经过,并请求父母允许我到上海外祖父家中住一段时间,主要目的是请教一些自学古代典籍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同意了,我名正言顺地回到外祖父身边。他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了。他迁居到了武康路216弄3号,那是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老式楼房的大客厅,室内被许多高及屋顶的书架隔开。白天我们坐在书桌前谈话,他讲,我昕,他指导我读《汉书》及《资治通鉴》;夜晚,我们各自拥衾而坐,隔着书架,看不见对方,却能畅谈。一个夜晚,我终于忍不住了,正式问他:

“你到底有什么历史问题啊?”他没有生气,心平气和地向我讲了两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让我大为震惊,他竟然是“三・―八”惨案的目击证人及亲历者。

外祖父1919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当过小职员,但仍不辍研究学问。由于他文笔流畅,白话文及文言文都得心应手,且善于文牍,加之在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有担任学生会干部的历练,对于多种政治事件反映都很敏捷,被段祺瑞看中,进了当时的执政府。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一个激进的反对军阀政府的热血青年竟然在军阀政府里当了秘书长。当然,他也在大学教过书,至今仍可见到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及燕京大学校长吴福川签署的聘书。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任执政府秘书长的外祖父正在“衙门”上班。据他回忆,游行队伍群情激愤地从天安门走到执政府所在的铁狮子胡同,他没有―点思想准备,也没人可以商量。由于游行队伍停在执政府门前高喊口号,不时与守卫的卫兵对骂,不知是谁把执政府大门从里面关上了,对峙的状态更加严重,门口的士兵与学生乱作一团。卫队负责人多次向外祖父请示可否鸣枪示警。外祖父不但是当时执政府里最高的负责人,更是有着参加“五四”运动游行经验的长者,他知道开枪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况且他自己也很害怕,心里没底。游行队伍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没有离去的意思。随着口号声、叫骂声,又发生了肢体接触,最后枪响了。有人说是枪走火了,也有人报告说是学生动手抢枪。几声枪响以后,执政府大门从里面打开了,冲出许多荷枪实弹的士兵向学生开枪,顿时,局面不可收拾了。我问:“难道段祺瑞不管吗?”外祖父又告诉我,段祺瑞很少到执政府里来,很少过问执政府里的具体事务。前几年段祺瑞的外孙女张乃慧女士告诉我,经家人证实,事发当时,段祺瑞正在家中午睡。看来,他并没有把那天的天安门集会及学生游行放在心上。听说段祺瑞事后很不安,终于以吃斋念佛的方法打发晚年。我又问外祖父:“既然你是这次惨案的亲历者,整个过程的目击者,为什么不把有关过程

公布于众呢?”外祖父告诉我,当时现场没有―个记者,也没有政府官员佐证,自己是有历史问题的人,解放后他向政府交代了自己的历史,政府不但没给他戴任何政治帽子,还给他安排了工作,有固定工资,并且当了上海市的政协委员,他珍惜这一切,也就不愿意旧事重提了。

外祖父给我讲的第二个历史问题是任伪北平国立编译馆馆长的问题。日寇侵占北平后,成立了一个由日本人控制的文化部门――北平国立编译馆,目的是网罗有社会影响的学者为日军侵华服务。日本人物色的第一人选是辅仁大学的陈垣先生。陈垣先生极力推脱,拒不接受。陈垣先生与外祖父有很深的交情,他怕日本人再去找外祖父,思来想去,决定先提醒一下外祖父,告知有关背景及来龙去脉,但外祖父沉吟了半天,只说了一句:“已经晚了!”陈垣先生十分生气,听家里人说,很长时间他都不理外祖父。

外祖父与日本人周旋着,与亲日文人交往着,这时他早已没有了青年时的政治热情,在性格方面也没有了棱角,更没有了独立的人格。他一直很怕人提到这段历史,自己也不愿回忆这段往事。抗日战争结束后,他选择了定居上海直到解放。

外祖父上了贼船,而且没有主动想过下来。但是,曾任外祖父助手的苏晋仁教授多次说过,外祖父在做伪国立编译馆馆长时思想方法与过去大不相同,他消极,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我也记得他多次把我带去参加一些活动,然后借口“小孩太闹”而匆匆退场。工作时间他常常写几幅字,画几幅画,我在静心斋里常常看到他挥笔泼墨。我还有幸与启功先生长谈。他给我讲了自己刚被辅仁中学解聘,又被陈垣先生介绍到辅仁大学任教,处境艰难,可想而知。外祖父十分看重这个有才学而没文凭的年轻人,曾多次给以帮助和提携。启功先生每提到这些,总是称他为“兑老”,充满感激之情。

蜕居田园 洗心革面重做新人

外祖父在上海迎来了解放。在镇反、肃反运动中他如实交代了自己的历史。由于他交待问题较早,且毫无隐瞒,又没参加任何党派社团,没有被戴上任何政治帽子。出于经济上的需要,也出于喜爱古典文献,他深入浅出地先后编写了《左传选》、《通鉴选》、《汉魏六朝赋选》等书,在社会上得到好评。后来,他进入中华书局(后人古籍出版社)专门整理古典文献资料,每月有100元生活费,又不必去单位上班,外祖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决定调集专家学者编写新中国第一部《辞海》,外祖父也在被征调人员之列,专门编写古代名人条目。不过因为人所共知的原因,在对外公布的编辑人员中没有他的名字,最后他只得到一部简装的《辞海》留作纪念,但他对此毫不介意。

上个世纪60年代,香港中学毕业生语文会考的古典文学部分所占比重很大,《大公报》开辟《文采》专栏,请内地学者介绍讲评古代典籍,解答有关问题。中华书局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外祖父。外祖父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件工作,每期都有两三篇文章,以不同的笔名发表。后来他因肾癌入院手术,我曾代他写过一些文章。

除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外,外祖父60年代还完成了《李白集校注》和《刘禹锡集笺论》两部书的文稿。两部书本来已纳入出版计划的,但随着“”的到来,一切都被改写了。这两部书的原稿于80年代初期被找到,后来得以出版。外祖父本人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被判刑入狱,直到1973年8月28日病逝于上海提篮桥监狱中。

他的入狱,是因一名共事的昔日学生揭发,说他在若干文章中指责吕后、武则天及慈禧太后,实为影射。判决书上说他攻击的目的是把矛头指向。新账老账一齐算,他获刑lO年。对于这种判词,我所有的亲戚都不相信,因为外祖父在解放以后一直谨言慎行,绝不会也不敢得罪,更何况他没必要这么做。拨乱反正以后,也就是他去世5年以后,家属收到法院通知,撤销了对他的判决。

种种资料表明,外祖父在提篮桥监狱表现很老实,也没受到过任何虐待。一位表姐曾以英文翻译的身份陪同美国司法界考察团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参观提篮桥监狱,她意外地见到了在工厂劳作的外祖父,只见他正在专心地用小镊子把棕毛嵌入牙刷骨柄的小孔中,制成一把把牙刷。外祖父认出了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事后表姐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她是我们家族中唯一见过正在服刑的外祖父的人。

在我与外祖父接触的过程中,每谈及年轻人对中国历史不甚了解,他总是十分痛心。他打算编一套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名字暂定为《中国的世界第一》。他还告诉我,在文学研究方面中国大大地落后了,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等都远远领先,而我们很少有人愿意潜心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还希望我能研究一下宗教(特别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让我难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曾流行过恐怖文学,而国内对这一流派几乎一无所知,而外祖父详细地给我讲了恐怖文学产生的背景、流行地域、代表作及最后是如何淡出文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