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7 07:13:29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篇1

“刺马”,是指清末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后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围绕着张汶祥的杀人动机,民间众说纷纭,清朝政府也始终都没有定论。100多年后的2008年,一部斥巨资拍摄的电影《投名状》在国内问世,再度掀起了人们关于“刺马”传说及真相的热议。本文作者以清代天主教档案史料为依据,为我们叙述了马新贻被刺的背景故事,也提出了破解百年疑案的又一种说法。

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1870年8月21日),在江宁府衙(今南京市第一中学所在地)的校场演武厅,发生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一案。颇为离奇的是,刺客并不逃走,而是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等待在场的卫士捉拿。从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审起,该案先后由五十多位官员进行审讯,持续了八个多月,虽有结案,但得不到确供,故让朝野上下产生了许多怀疑。

民间对“刺马”原因大致有以下六种说法:一、幕后策划者是慈禧,故意让此案不了了之。二、马新贻通“回匪”,张汶祥为之不平,故杀之。三、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惠衡伤人命案,造成“督抚不和”,招致杀身之祸。四、马新贻曾在浙江严剿海盗,张汶祥为友出头而“刺马”。五、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为友复仇而刺马。六、马新贻触犯湘军集团利益,被湘军集团秘密会帮谋杀。以上六种说法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小说故事、地方戏曲和民间口头传说中。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种甚为玄乎的传闻:与康熙帝和乾隆帝关系密切的海宁世家望族陈氏中有一人,即陈其元(1811-1881),曾有“张汶祥行刺案”笔记,说他的亲戚钱慎斋时任江宁知府,曾受马新贻总督信任,欲为马新贻雪恨,究出实情,“乃殚精极,研讯两个月之久,卒不得要领。发愤卧疾者累日。此案,慎斋为余详细言之。”所以,陈其元对“外间之谣传,均不足据”。他最感奇怪的是湖州一个姓费的所说的一番话。费某以画师为业,流寓上海,患疟疾正厉害。在马新贻被刺三日,上海即得消息。但当时外界尚不知凶手是谁。费的同乡沈某,时任布捐局司事,把刺马案消息告诉费某,费大惊,叫道:“贼必张汶祥也!”沈很吃惊,问何以见得,费某说:“数日前疟疾发作,昏愦之际,忽见一隶手持牌票,上书‘张汶祥刺杀马总督一案,系一百二十年前之事,今当完案,在案人证,合行拘提。’涉案一百五十余人,首名即马总督,而我之名亦在内。”当时费自思“与马总督无一面之识,何以连及?殆噩梦耳。今乃有是事,我其死乎?”过了几天,传来凶手果然是张汶祥,费即死去。第二年,陈其元在上海做官,访问布捐局,果有其事。陈其元断定这是“夙冤”,还是千古疑案,无人揭破。

2006年,笔者在研究南京市白下区宗教史时,从档案中偶然发现了“刺马”案的第七种说法。当时的江南天主教档案史料显示,马新贻是因为对天主教力持“弛禁”主张,而卷入了江南天主教与江南吏民深深的矛盾冲突中,故而被谋杀的。可以说这是一桩典型的与宗教有关的政治谋杀案。

在现存的江南天主教档案史料中,笔者发现了几份1887年的材料,如高龙在《神学院》的《南京新会口的初期》和《江南传教史》两文中,方殿华在《南京今昔》和《江南教区消息报》第三卷,鲁塞在《中国纪行》和高强在《中国和西方列强关系史》第一卷中,都不约而同地作出近乎相同的结论:“南京总督(马新贻)和南京知府(冯柏年)之死,是因为他俩曾阻止陷害教会而与要人结下了怨仇,我们虽找不到其他不容置辩的证据,但当时南京、上海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并且都遗憾地说:“在发生上述严重事变时,郎怀仁主教不在教区。”并具体写道,当时郎怀仁响应“宗教庇护九世向全世界天主教发出的号召,出席了梵蒂冈公会议。1869年9月4日,他偕同他的神学顾问薛孔昭神甫启程去罗马,住在耶稣会总院”。所以郎怀仁失去了一次调查机会。但如果他当时在中国,一定会从南京、上海宗教界得出水落石出的结论。

那么马新贻与江南天主教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又何以会卷入教会与平民的矛盾冲突,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呢?这还要从马新贻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起。

马新贻,字谷山,四川开县人。道光年间进士。初为安徽知县,先后在庐江督理军用粮械,供职曾国藩营务处,管理江北厘金总局,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功历任安徽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山西巡抚,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两江总督。他对洋教较为开明,与传教士有较好的关系,受到神甫们欢迎。同治八年,即1869年4月7日,马总督第一次接见郎怀仁主教,马对郎主教说:“希望郎主教常驻这里,我们彼此来往更多,我们只会感到高兴。”郎怀仁主教曾叫一位神甫记下另一个神甫所说的一件事:马新贻曾在上海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受了重伤,是一位神甫救治了他,郎怀仁多次看望他。神甫问他愿意相信天主吗?马新贻表示愿意加入天主教。所以神甫们对马新贻有好感。马新贻也很温和地对待天主教。持“弛禁”态度。这点恰与李鸿章总督态度相反。1869年,当南京天主教要求在公所重建能住二十多人的南京第一座西式神甫住院和圣母大教堂时,马新贻总督批准了,并不同意把天主教赶出城外。这一切都令南京大部分市民不满。

就在这时,安徽又发生了韩神甫事件。当时的安徽,经过太平天国反清起义,历经十几年战乱,南部肥沃的产粮府县的居民或死亡或逃走,因此劳动力奇缺,战后安徽省官府只得向受战祸较轻的邻近地区号召移民。天主教支持教民迁去,并给予教民大量经济援助,赠予优良的家禽家畜品种,由于传教士的努力,会口增加,教民增多,安徽成了江南传教的中心,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也尖锐起来。1869年11月3日,安庆的著名自然科学家、传教士韩伯禄神甫要去上海,在等轮船时,看家的仆人突然跑来报告,说是集结在省城应试的一群考生冲进神甫家抢劫。韩神甫立即回城,路上遇到一批青年学生,背着抢来的东西回去,一见神甫,丢下赃物逃散了。回到家的神甫,发现自己家里已被抢得乱七八糟。当夜,考生们再次来到韩府,高喊“杀啊!烧啊!”把砖瓦、石块像冰雹似地投向韩神甫,吓得他当夜乘轮船逃到上海,家中被彻底洗劫,地方官在事后看了一下,只是拾走一串住院钥匙备案。

负责安徽教区的金式玉神甫接到报告,去找安徽巡抚,却遭拒绝见面,只传话给他一些空头诺言。官府的纵容,使安庆神甫被驱逐消息蔓延,士大夫和百姓反洋教势头更汹涌,许多信教的中国人受到迫害,尤以建德县为严重,一连十五天,百姓冲击教民住宅。12月8日,一些人大肆抢劫教民财产,烧掉了十一所房屋,杀死了二十二人,其中有两个女孩,一个六岁,一个才两个

月,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有个教徒是传教士的得力助手,邻居劝他逃跑,可他拒绝了。当乱民冲进他家时,他正跪在圣像前祈祷,乱民逼他烧掉圣像。并责问:“你有祖宗的牌位可以敬拜,为什么偏要信奉洋鬼子的洋教?”头目一声令下,杀掉这个不认祖宗的家伙,这个人立即首级落地,躯体被投入火中。幸亏金式玉神甫争取了―位武官赶来镇压,才保住了这个教徒家的中心会口。迫害教民的浪潮进一步蔓延到江西和四川,有更多的神甫同教徒被杀害。

法国政府指示驻华公使罗淑亚,教会是法国在华势力的最好支持,要武力保护天主教。罗淑亚在上海命令莫代海军司令调集“维纳斯”号、“迪普莱克斯”号、“科特洛贡”号、“蝎子”号、“阿斯皮克”号、“火焰”号军舰,组成远征队沿长江西进。1869年12月24日,法兰西的军舰云集南京下关。面对如此危急情势,两江总督马新贻知道“排教”事端严重,作为缓兵之策,他主动提出给罗淑亚和海军军官们提供一所豪华宾馆作为招待所。可是罗淑亚拒绝了,表示宁愿住在南京天主教圣母堂主教的住所。12月24日晚上,法国公使罗淑亚与法国的海军上将、法国总领事在士兵们的保护下去拜访了两江总督马新贻。25日是圣诞节,马新贻由盛大的仪仗队陪同。去圣母堂答访。26日双方正式会谈,法方提出,为赔偿安庆传教士所受损失。要求清政府在城内拨给一块大面积的无主土地。并依法惩办祸首,至于对教徒迫害的凶手更要按法惩办,以命抵命。12月29日,马新贻签字答应了罗淑亚的全部要求;法方立刻派一位神甫去安庆接收赔偿的土地;马新贻又派了一位代表去建德查办作案的罪犯,并监督执行。马新贻还在江南各府各县张贴告示,盛赞教会的纯洁正直,承认法国传教士们“有权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严斥安庆、建德的闹事者,声明如有人胆敢重犯,“定即按律严惩不贷”。安徽抚台也向全省发出类似的告示。12月31日,罗淑亚离开南京,去了安庆、九江、汉口视察,视察后心满意足地回了北京,法国对远东天主教的胜利赞之为“漂亮”。天主教的得意,马新贻总督的妥协,却激起了更多人的不满和愤怒。

后来的几个月,控告外国传教士各种罪行的小册子散遍了长江流域,其中一条罪行令千家万户惶恐不安:传教士及其本地助手们是偷小孩的拐子,把小孩放入教堂和育婴堂,然后挖出他们的眼睛、心、脑子,用来施行邪术。在旧时代,小孩被拐卖是常有的事,但这时,传言对那些传教士可是大大不利了。中国的读书人和普通官吏产生了复仇的愤怒情绪。在南京,就出现了一个反传教士运动的头面人物――陈国瑞。

陈国瑞,安庆人,是总兵黄国榜的义子,年轻时就当兵,追随名将僧格林沁,成为他的螟蛉子,性格强悍,作战以骁勇著称,被皇上赐号“技勇巴图鲁”。这位云骑尉陈国瑞忘不掉当年洋人在津京烧杀抢掠造成的奇耻大辱,于1870年4月带着勇敢的卫队来到南京。他与藩台梅启照是老友,梅做通州知州时,曾被传教士带领来的法国炮舰逼订城下之盟,蒙受巨大侮辱,故也成为陈的同道中人。两江辖地不断传来天主教欺凌中国百姓的消息,陈国瑞、梅启照等人将这些情况编辑印出小册子,每天从藩台衙门大批发出。那些教士杀小孩的骇人新闻,令百姓愤怒。教士们向罗淑亚揭发:“陈国瑞雇用的士兵还手擎木牌,牌上贴有红纸,写着煽动仇恨洋人的招贴。纸角上还贴有鸡毛,表示十万火急。这些士兵满街满巷地穿梭往来,照中国习俗,这就是说大家快快把这些新闻传开像风吹鸡毛那样。”“在小店里、茶馆里,木牌招贴的擎持者向人们诵念、讲解木板上这些标语。连和尚和算命先生们也乘机出售抵制洋人邪法的符咒,使民众更加慌乱;家家户户的门上、墙上以及路头屋顶,都用石灰浆涂上大十字,说是可以制止偷拐孩子的贼匪。这时正逢江南乡试大比之年。来南京报考举人的考生,足有五万多名。这些考生们最恨洋人,他们成群结队地经常准备闹事。”(以上引自1887年高龙的《江南传教史》)

当时,天主教、基督教在各地举办了育婴堂,有些传教士经常多报婴儿数字,以取得总部的表彰和批拨慈善款。但由于缺少医疗和营养条件,所以育婴堂死亡率很高,这自然更增加了中国人的怀疑和不满。

南京群众对天主教极为不满。南京两江总督衙门的外事官员苦苦规劝神甫们暂离南京,并由官府承担路费。待风暴过去后再回来。公所内的天主教神甫和住在别处的耶稣教牧师听从中国官员的要求,都去了上海。但神甫们认为,很多谣言必须消除,这才是根本办法。神甫把南京发生的一切情况报告两江总督衙门,并邀请中国官员去天主堂察看。

新上任的南京知府冯柏年是个与马新贻持相同立场的官员。马新贻一接到神甫们邀请他视察南京神甫住院的请求,就派冯柏年去视察天主教堂。6月11日清晨,冯柏年带领一众官员来到神甫住院和教堂,教士们将门窗全部打开,任凭检查,官员一致证明神甫住院和教堂绝无死婴,冯柏年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马新贻,“马总督立即宣布南京全城禁严,派遣百余士兵驻住院四周警卫,同时派人到处张贴告示,证明教士无罪,严禁散布谣言。当夜,在狱中处决了五名罪犯,并宣布前几天作案盗窃孩子的就是这些人,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安定民心的办法。”(以上引自188"7年高龙的《江南传教史》)南京平息了风波,陈国瑞害怕被捕,当天逃出南京去扬州,又到山东,集结旧部数百人,到了天津。6月21日早上,天津激怒的群众冲进遣使会神甫住院,又冲进仁爱会修女住院和邻近的法国领事馆。结果两名神甫、十名修女、法国领事以及多名法国、俄国的外交官都在这一天被杀害。惨案波及扬州、苏州、松江、上海。各地官员放任不管,只有上海租界洋人迅即组织了七十人的志愿军,还派出武装部队调来大炮,骑兵队一直在徐家汇巡逻。

马说教案篇2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马原理课程 案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52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 to explain the course through the cas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doctr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as the "Ma principle") curriculum abstract, theoretical, political need to introduc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In specific classroom teaching, the first step is to choose suitable case as a basis for teaching. Secondly,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Final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class feedback,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lete system, efficient and suitable for horse principl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 case; application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我们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联合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强调“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这就彰显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当中最具理论性、抽象性的课程。但近年来,它却面临着重要性不断加强,但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变亦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以往学界对此多有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源于国外的案例教学法如何介入到原理课的教学中展开多角度的探索,这对丰富和完善原理课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足在于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缺乏微观细致的探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质认识不够,导致对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认识不清。因此,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根据新时期学生特点,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详细分析“案例分析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原则、具体方法等,为改善和提高马原理课程实效提供借鉴。

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缘由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苏格拉底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作为现代意义的教学模式形成于20世纪初。”①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纯的理论传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择取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生动案例为内容,授课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研判以及讨论案例中,并从中推导出相关理论和结论,以此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促进课堂的实效性。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实际上通过文字创设一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而之所以在马原理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需要通过引入生动案例予以化解。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而这其中唯哲学部分最为艰深难解,也是在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如何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并接受就成为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可谓是解决此问题的良方。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体的情景,在生活中理解枯燥的知识点。具体来说,比如哲学部分的价值观,可以以爱情为例,引入不同时期人们的爱情观来反映价值观的变迁,这样既贴近90后学生的生活,亦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强烈的政治性要求引入案例教学法。马原理作为宣传意识形态的主干课程,与现实政治密切关联。这就需要在讲授课程时,多借用最新的时事新闻来对相关理论进行引导、讲解,这样不仅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现实性与理论性的统一,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切入到现实的政治事件当中,比如在讲解政治经济学部分的价值规律时,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大蒜、猪肉等价格的变动来说明价值规律的影响,也可以引用每年两会时间政府的报告来加以讲解。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的引用可以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建立高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促使一线教师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读,去学习和研究案例教学法,如何将案例与理论有效适度地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等等,都会激发教师的思考,教师亦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亦能增强对马原理的兴趣,加深对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学会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摒弃对马原理课程的成见,提高学习效率。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马原理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的教学现状,案例教学法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应用不是毫无章法可循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展开教学,具体来说:

2.1 案例的选择、研判与分析

第一,充分认识“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好“案例”的选择工作。在“案例”选择上,首先要切合所讲内容,切合教学目标,不能盲目选择或者选择关联度不强的例子,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分解,选择适合所讲内容的现实案例,否则就容易背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其次要选择新颖性、时代性强的案例。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已然是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掌握信息的速度和广度已非昔日可比,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关注时事新闻,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为选择案例做好前提工作。否则若选择陈旧性的案例,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与学生知识能力相当的案例,这样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再次,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内容的健康和质量,不可为博取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惊奇、新异,不能只是俯身迎合,而是要抬头引领,教师要选择那些充满正能量、具有正面引导价值的案例。最后,选择的案例应该尽量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这样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人们一般会对与自己联系紧密的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的。比如在讲授联系一节时,可以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例,来加以说明引导。

第二,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做好前期工作,吃透案例。选择好的案例只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详细了解所选案例的背景以及其它关联性的知识,还要结合知识点将案例当中所内涵的相关知识给归纳出来,涉及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要学生回答讨论,一定要事先做好标记,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案例在最后设置相关的思考题,而这也是最为关键的。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改革”这一节时,在分析所选案例如高考改革等时,教师要熟悉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着重设置几个重点问题,如“为什么国家要不断地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计划,详细分解好任务步骤,以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2.2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

进入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做好课堂导入,也就是以案例的形式导入,向学生们简要叙述案例背景、主要内容等,以使学生了解大致的情况。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图片、内容,并介绍这些危机产生的背景以及后果等,使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资本主义危机的状况等;再比如讲解发展一节时,教师在向学生展示我国人们出行和通讯的历史变迁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手机诞生和演变的内容和背景等。

其次,介绍完案例后,教师要向学生布置任务。首先抽出时间让学生先通读一遍案例,了解案例的大致情况。然后教师向学生抛出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可以拆分为几个问题,然后按照问题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带着问题去再次阅读,分析材料,并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相互交流和讨论,总结出案例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让小组派出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在一个小组回答完之后,让其他小组点评该小组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是否完备,依次进行,相互评价,最后教师再予以点评,给出合理答案。这一部分是基础性的工作,学生在合作中将案例研究清楚,分析透彻,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适当的说明和引导,以向学生指明思考和总结的方向。

以上只是案例教学法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此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先预习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否则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和总结案例材料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就容易导致不仅浪费时间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后,教师仍然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并思考该案例涉及什么理论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的启示?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并给出好成绩,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通过案例串讲理论毕竟略显碎片化,教师应该通过案例讲解完之后,再系统地讲解、总结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3 案例教学法的课后反馈

课后反馈是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反馈,通过反馈,教师可从中总结得失,哪些是可以改进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发扬的,而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通过随机调查的形式,直接向学生询问对案例教学法的意见,请他们提出改进意见;二是可以通过发问卷调查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避免第一种形式出现的部分学生在面谈过程中不敢直言的弊端,可以更为广泛、全面地掌握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建议和对策;三是教师可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比如建立微信群,将班级所有学生加入其中,形成一个讨论群,而这正好符合当代学生喜欢刷屏的习惯,同时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起到最好的反馈效果。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必须将课后反馈纳入其中,这样就可以建构一个体系完备的案例教学法模式。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马原理课程的兴趣日益浓厚,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照本宣科与案例教学法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课程中,学生的抬头率、听讲率明显提高,亦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回应教师的话语。而之所以如此,原因也非常简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声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到情景中去体会、去反思,这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也再次印证心理学所讲的“邻近效应”,所谓“邻近效应”,就是指人们对越是邻近自己的事物越易于接受的一种心理状态”,②而案例正可以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多注重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2)教师的原创力和积极性得到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深入探究教学案例法的实质,只是简单地引入该教学法,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这就促使教师要去用心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变,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这确实可以从教师的教学面貌中体现出来。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会给予教师动力,使教师获得信心,从而最终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得到增强。案例教学法中需要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广泛参与,需要他们一起协作去分析案例,总结答案,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而这正符合马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蜜罐之中,造成他们缺乏合作意识,通过案例教学法的长期训练,正好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的这个短板。

4 结语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马原理课程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但随着学生主体的知识水平、思想观念的变化,案例教学法亦应该因时改变,以使其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现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以使马原理课程更好地发挥其宣传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切实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成效。

注释

马说教案篇3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其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如教学内容、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方式等,在这所有因素中,笔者认为,第一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最关键的。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与教学水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才会实现。

一、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自身特点

教育教学理念要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做“因材施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如果培养学生像工业化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理工科院校实施马克思理论教育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

1.理工科院校学生与综合院校学生的共同点目前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综合性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都存有偏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中口碑普遍不好,在接触到马克思理论课之前,很多学生已经产生了先人为主的抵触情绪,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同于纯粹的政治说教或空洞理论的述说,认为这门课程应该是无聊的,甚至是“恐怖”的。www.133229.CoM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竞争,还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从实用的立场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以后毕业找工作、个人发展关系不大,从开始就没打算认真对待这门课程,为了在未来的择业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2.理工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把握的自身特点(1)理工科院校学生对马克思理论课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点。长久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文理严重分科的教育体制,理工科院校的院系设置以理工科为主,相应地,课程设置也以理工科课程为主。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虽然一些理工科院校在文史哲和艺术门类中开设选修课,但从总体而言学生对人文科学的接触是有限的,选修课的设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会把这门课作为开阔人文视野的窗口,把自己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希望通过这些课程了解更多的现实与历史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抱着看似矛盾的态度:希望与失望并存,对马克思理论课即抵触叉渴望。(2)在理工科院校开展人文学科的教学,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特点。理工科的学生有别于综合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他们往往不能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加以区别对待。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把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花费在做题目或做实验上,而做题目或作实验都要求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就会形成固定的套路,凡事都会试图寻求固定答案,用“对”或“错”、“是”或“非”来评价所遇到的问题。一旦找不到固定的答案,学生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作出评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人文学科区别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和技术教育区别对待。教师应该积极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其进行适时、恰当地引导,把他们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引导出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开阔学生的思路和对他们未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都会受益匪浅的。

二、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重在提高学生兴趣

在我国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生硬地把马克思理论课当成“填鸭”式的说教灌输给学生,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法调动起来,就会采取缺课、逃课等方式消极对抗,教师只好用点名、缺勤者给予扣分的方式予以处罚。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目的的,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理工科大学生的兴趣所在,才能提高马克思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得知,几乎没有学生喜欢纯粹理论性的说教,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理论联系现实,二是要求理论结合历史。

1.课堂中把理论恰当、紧密地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现实”主要指两方面的现实: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

(1)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理工科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几乎整天沉迷于题海中,对外面世界和现实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少,但是大学生主体是关心社会、关心政治的,学生会强烈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现实中学生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并作出恰当的评述,特别是为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经验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能够这样做,学生是需要的、欢迎的。(2)学生希望通过理论学习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他们的未来相关甚密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无可否认这是一个价值观普遍迷失的时期,学生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他们对学习生活和人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渴望得到思想上的指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而不是去讲空话敷衍了事,学生就不会再说这是一门“没有用”的课程了。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存在天然的隔阂,关键在我们的教育工作是不是真正做到家了。

2.课堂中把理论与历史结合起来很受学生欢迎所有重大理论观点、重要论断的产生都要其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教师应该充实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晓思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讲授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予以把握,这样呈现给学生的就不是一种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活生生、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另外,教师还应进一步做到史论结合,引导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对史实作出分析,对理论形成的历史作出评价,这样不但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会提高他们对理论本身的兴趣。

3.要做到联系现实和理论并结合史实必然要诉诸于案例教学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没有形成统一、一致的观点,反对案例教学法的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庸俗化、会淡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性。尽管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存在着异议,但是案例教学法在理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纯粹的理论,绝大多数学生是会感到头痛的,倒不如通过生动的、深入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为了迎合学生、取悦学生,而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事实上,能否恰当地运用案例、从案例人手解析理论恰恰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的体现。

三、提高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教师只有从考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又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背景。

1.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门全校公共课,其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重复性。同样一节课要在不同的班级讲,在不同的学年轮番讲,这种授课形式容易使教师产生惰性,把讲课完全当成了一种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有的教师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每一届学生所讲的内容几乎是大同小异,甚至快退休了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教案。如此必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1)教师应该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把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即时变成案例,成为当时马克恩主义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是克服当前大学生马克思理论教育脱离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对现实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做出反应,编选资料及时运用于当前教学。这样的教学目标本身就对教师的科研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用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去支撑高水平的教学,用自己深刻理解和真正把握了的科学理论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理论进学生头脑的目的。(2)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关怀,有针对性的选编案例。在我国,在专才教育体制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单纯科学性与技术性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而随着科技深深介入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学本身在这个时代的正当性问题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反思的问题。教师应该联系理论恰当引入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开展关于科学的反思和理解,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课堂上,我们节选英国bbc纪录片《爱因斯坦三部曲》给学生放映,并针对片中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他们切身体会一个伟大科学家的人文关怀,正如爱因斯坦本人在对加州理工学院的讲话中所说的:“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2.教师应该拓展人文社科知识在理工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文科教学。从教学方式上看,文科专业课教学要求“专”而“细”,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适宜“泛”而“博”。为了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熟悉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发展情况,在理论层面上应该尽可能地“广”,这样在教学中才会有“底气”,才能够提出思想深刻、内容生动的案例。为此,要求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该具备两方面的基本素质,(1)才能熟悉思想史。不熟悉思想的历史,就无法洞悉思想的本质,就提不出有说服力的案例分析。(2)了解当代各种思想流派。不了解各种学术思想,不能对各种思潮作出评介,就只能是就“书本”,讲“书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单纯的知识传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首先教师应熟悉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把马克思哲学具体原理和哲学史结合起来讲解。比如讲唯物辩证法,可以从介绍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理论的典型案例人手,如古希腊的芝诺悖论、智者学派的二难推理“半费之讼”、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等。通过对哲学史的回顾,不但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会引发他们课外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应加强西方哲学的修养,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加强和西方哲学的“对话”。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提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的理论甚至对立的观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对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智慧是有帮助的。有人视对立的理论如洪水猛兽,唯恐对立观点的介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叛逆。实际上这样的忧虑大可不必,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理论,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介绍不同的观点,其目的是在批判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只要教师能够作出恰当的引导,西方理论的介绍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反感,反而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有益的。

3.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素养理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除了拓展自己的社会科学视野外,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素养。面对受专业知识训练的理工科大学生,教师如果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融人案例教学中,如大家所关注的科学史或者科学思想发展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中的相关内容选编为案便。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他们学习本专业的科学理论也是有益的。

选取科学史中的材料作为案例,需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同样一节课的内容,不同专业学生的反应差别很大。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作适当调整,选取不同的案例,增强与学生专业学习的结合。比如在讲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问题的时候,对生物系的学生,以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发现生物进化论作为案例;对化学系的学生,以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伦琴偶然发现x射线为案例;对数学系的学生,以牛顿与莱布尼茨同时发现微积分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上述教学方式,各系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马说教案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理论;案例

[作者简介]罗爱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政治学博士研究生,仙桃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4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是高校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近年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推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功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但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发挥预期的效果,避免对案例教学法的误用,还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案例和理论的关系,不能因为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的作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对案例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看,理论是案例的主导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精选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最鲜明的特点。案例教学把整体的课程知识分解成各个部分,并融合于具体的案例中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来达成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方法的掌握。它的优点是以具体反映抽象,以特殊体现一般。在案例教学中不是“教案例”,而是“用案例教”,不是就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具体案例,而是用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运用理论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理论是案例的主导,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取决于特定的理论内容。针对同样的理论内容,同一个教师如果选用不同的案例,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师如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就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案例,而是对教材理论的把握是否准确、透彻。因此,在理论和案例的关系中,理论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是用什么案例来说明理论,而是用什么理论来解读案例。离开理论的主导就事论事、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使完整体系的理论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学习,这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从其他理论视角来分析讨论案例也不是成功的案例教学。

二、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看,理论是案例的指导

案例教学绝不意味着脱离教材理论内容,就案例来讲案例。案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理论内容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案例选择阶段。理论是选择案例的首要标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必须选择案例。在案例选择阶段,以什么标准选择案例是个首要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理论内容。

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理论的过程,它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相应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要选择在内容上紧扣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契合难点的形象材料,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目的。切忌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而忽视教学内容,抛开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事件当作案例,这将造成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分析案例的向导

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教师分析案例、设置问题的向导。教学案例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事件或一种现象,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应怎么分析,该如何评价,取决于人们的理论视角,对于同一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往往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视角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案例分析阶段首先必须明确与案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其中哪些又是特别重要的,案例适合引进什么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相应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因为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一些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具体问题,以便于在案例讨论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缜密思考、深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从案例中归纳概括出课程理论来。理论内容是案例分析的向导,没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案例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谈案例,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

3、在案例总结阶段,理论是总结案例的指南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辩论之后,教师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的归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案例本身的讲析,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案例问题,

根据这个典型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到与此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案例认识上升到相应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教学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中。这个总结过程是从具体案例上升到抽象理论的过程,而这一理论就是课程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案例总结阶段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案例的认识就会局限于案例本身,而不能获得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归纳的结论是带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的。这就是说,虽然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但是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和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的主旨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育学生职业技能。因此,案例教学是开放的,案例的解读和案例问题的答案都是多元的,并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要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手段,思想教育是目标。案例总结阶段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一元导向”性,这个导向性的结论就是课程理论的内容。离开了课程理论内容,案例总结的导向性就无法体现。有的教师之所以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讨论的结果也是“开放性”的,是因为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法混同于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法了。案例总结阶段的理论提升相当重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只是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那就势必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看,理论是案例的向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忽视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理论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往往会带来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如何传授理论知识才能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是出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所讲的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还要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理论讲出来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愿接受,而后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讲授法是“用教材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是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讲授法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原理、规律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它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但在讲授中教师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而相对忽视一些重要问题:相对忽视构成理论发展前提的社会现实,相对忽视理论的实际运用,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生动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是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有什么用、怎么用”。案例教学法克服了讲授法的弱点,它将抽象的理论蕴含于真实、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认识理论、运用理论,它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一般的概念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教案例,不教理论,不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只是意味着教育形式和方式的改变。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怎样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理论。“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既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但不能因此否认其理论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教育仍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只不过是同讲授法相比,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有些变化而已:案例教学法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教授理论;不是仅限于教授“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而是主要教授“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两个方面。

1、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

根据运用的不同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通过从具体案例到抽象理论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抽象的,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理论,它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上,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典型案例,以具体感性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通过分析、讨论,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案例背后所蕴涵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实现从感性案例材料到理性理论知识的飞跃。

理论是对具体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缜密考查和深入分析来揭示一般、抽象理论的建立过程,使理论有

了一定的现实依托,避免了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可能造成的枯燥、抽象、远离现实的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

2、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

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案例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在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中,教师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将精心选编的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情景现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来寻求解释现象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将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方法、开放的理念及实践的成果,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有效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案例教学另一重要目的的达成: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最终增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材中的理论对案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法强调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轻视理论的作用、忽视理论的教授,这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解、误用,也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4]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舍[J],思想研究,2006,(11)。

马说教案篇5

【关 键 词】奥巴马/联邦政府/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何珊云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62)

早期美国联邦政府在教育领域的作为乃是“搜集教育数据与事实,通报各州的教育状况与进展”。[1]从二战开始,联邦政府明显转向想以自己的战略需要和政策工具来改革、创造满意的美国教育。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投入资金促使美国中小学发掘、培养国家安全需要的科技天才,到1965年制定《基础教育法》,以更大的政策与经费投入,尝试打造为所有美国儿童提供优质教育,都显示了联邦政府日益增长的教育改革力度。[2]

美国教育也因此由地方教育领导和民间教育团体的自由创造为主,转向日益受控于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入主白宫以来,联邦政府更是试图左右整个美国的教育内容与运行机制。尽管里根本人深知,联邦政府没有能力创造大家都满意的美国教育,但各州无力负担教育发展,工商业巨头们需要“人力资源”以及民意关注教育问题等等压力却让里根无以脱身,因此即使联邦政府插手教育是“一桩收益小于投入的亏本生意”,也必须投身其中。[3]

而里根也的确善于鼓动人心,通过反复声称“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他的联邦政府将美国教育的运行轨道引向了以“标准化的课程与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尤其是数学、科学以及英语阅读等所谓“主科”的成绩)。此后的布什及克林顿政府加大力度在教育领域掀起“标准化运动”,特别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实施以来,联邦政府更是增加经费刺激,同时启动惩罚措施更加严厉的“绩效问责制”,来确保每一所学校每年都可以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进步(所谓“年度进步计划”),实现到2014每一个孩子都能取得优异的数学、科学及英语成绩的目标。

联邦政府认为,这些主科成绩提高与否,不仅关系到美国是否可以建成“世界一流的教育”(world-class education),而且关系到美国能否在科技、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也使美国教育走向了日益“被考试束缚”的发展轨道,[4]进入“考试时代”。[5]广大教师陷入“为考试而教”(teach to test)的困境。[6]许多教师因为觉得教育不再需要个人的知识创造,只需围绕标准答案展开教学,纷纷辞职离开了学校。[7]那么,奥巴马可以给危机深重的美国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面对国会、各州政府的右翼政客以及金融、工商业巨头们,如何落实他的改革计划,显然远比提出更美好的教育改革方案艰难。

一、试图感动美国民众的教育改革方案

里根、布什、克林顿等最后胜出的总统候选人在教育改革上都拿出了比对手更能搏得眼球的政策,以至被誉为“教育总统”。奥巴马也是如此,他同样在竞选期间就设计好其教育改革蓝图,而且教育演讲的次数、教育改革的思路及修辞艺术都胜过竞争对手。如果说里根是以高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方式赢得了听众对其教育改革方案的注意,那么奥巴马则是反复描绘一幅十分美好的基础教育改革蓝图,试图打动美国民众,使美国民众相信在他的领导下,美国教育可以走出此前十年陷入的“黑暗时代”(吉鲁语)。

的确如此,奥巴马甚至在竞选之前就在“实验”可以感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计划,让人觉得他比此前在竞选期间大打“教育牌”的里根、布什和克林顿还关心教育。2007年11月,奥巴马首次发表“重要的教育演讲”,主题是“每个人都应为全体美国儿童的成功负责”,其措辞可谓朴实、感人:

我曾和一位年轻教师交谈,我问她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她告诉我一个从未听过的答案。她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失败了,教师们常常抱怨“这些孩子不会学”,“这些孩子不愿学”,“这些孩子成绩太差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成了别人。年轻教师看着我继续说道:“我一听到这些说法就觉得心里难受。他们哪里是‘这些孩子’,他们全都是我们的孩子啊。”

接着,奥巴马进而强调“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好他们乃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8]

竞选期间奥巴马发表了12次教育演讲,感动了无数选民。当然,奥巴马决不只是依靠修辞来打动选民,他非常清楚,如果他的教育改革计划不能给在经济危机中挣扎的美国民众带去希望,无论怎么修辞都不会真正赢得民心,因此奥巴马提出了一套规模十分庞大的教育重建方案,包括在各州创设高质量的幼儿园与中小学教育体系,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大学学费资助,同时采取措施提高数学、科学及英语等学科的成绩。[9]奥巴马希望民众理解,大规模地新建或改造各州的幼儿园和学校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美国下一代提供就业或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知识与能力。

除了打动选民,向选民许诺联邦政府将重建美国教育之外,奥巴马还向广大教师清楚公布了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工具来解放被“标准化考试”束缚的学校教育。而在这一点上,奥巴马同样试图给所有身陷考试煎熬的教师与学生带去感动与希望。他承诺道:

作为总统,我将各位州长和全国教师一起开发真正可以提高教育成绩的评价工具,促使学生展开科学的探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竞争所必需的。[10]

应该说,奥巴马抓住了束缚美国教育的一大死结,美国学校确实需要那种可以激励学生从事探究与创造的评价方式,而不是利用“考试”(通常由多项选择题构成)来“迫使”学生掌握(背诵)“标准”的课程和知识(答案),并根据考试结果实施奖惩。小布什政府以“标准化考试”推动各地落实《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时,没有想到“标准化考试”的糟糕后果,奥巴马则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11]他许诺将投入大量经费,帮助各州研发高质量的评价工具。

除试图通过改革评价来扭转教育质量外,奥巴马还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思考如何打造可以提升教育质量的优秀师资队伍。布什、克林顿政府也曾在这一点上费力甚多,但怎么也改变不了1970年代以来的优秀师资短缺局面。奥巴马的目标是让“美国的每一间教室都有一位优秀教师”。为此,政府计划每年投入10亿美元,实施免费的大学师范教育,毕业生到师资短缺的地方至少服务四年,这样联邦政府每年就可以获得40000名新的优秀教师。除此之外,奥巴马还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位晋升方面制定了许多完善及优惠措施,而这些措施同样是为了培养、留住可以实现美好联邦教育理想的优秀教师。

二、奥巴马的教育改革工具及其更新难题

对奥巴马来说,更需要应对的乃是经济危机或所谓如何“救市”。对此,奥巴马采取了大幅增加公共事业投资的方法,而教育恰好可以作为投资点。也就是说,奥巴马完全可以借助于“救市”,为其推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争取到经费。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久,即2009年2月,便签署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该项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将在教育领域增加一倍投入,总数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做不仅可以挽救或创造出数十万个教育就业机会,而且通过实施学校改造项目,额外产生数千个建筑业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奥巴马又任命邓肯出任教育部长,负责实施新一届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随后的几个月里,奥巴马与邓肯多次发表教育讲话,反复说明联邦政府将大规模地改造美国教育,打造质量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不过,由于奥巴马的“教育新政”是借《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推出的,并没有使其宏大的教育改革计划成为独立的法案,所以新一届政府只能够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允许的政策空间里实施教育改革计划,也就是以“经费投资”来吸引各州响应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2009年7月,奥巴马与邓肯推出了第一项实质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即“攀登顶峰计划”(Race to the Top)。

该计划正是以“物质刺激”的方式鼓励各州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场提高教育质量的竞赛:“1)按照联邦政府的标准,开发、实施高质量的评价工具。2)制定完善的可以激励教师的评价、薪酬及留任政策,确保将最优秀的教师分配到关键学科及最需要的地区。3)创建全州学业数据库,向所有利益相关人公布数据,提高教学质量。4)针对教学质量长期不佳的学校,各州应采取有效的革新措施,实施私有化改革计划。5)加强与商界领袖、教育家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的合作,以提高学生成绩;对表现优异的特许学校,加大支持力度。”首轮计划截止日是在2010年6月,届时联邦政府将按各州的成绩分配43亿资金。[12]

仅仅依靠“物质刺激”发起教育竞赛,显然不能兑现奥巴马宏大的教育改革承诺。然而事实上奥巴马又很难甚至不可能将其改革计划上升为新的独立的教育法案,即使他想以教育立法这一政策工具加大改革力度,也只能设法延长前任政府的法案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有效期,因为该法案是美国两党经过多年政治博弈,在各自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政策,奥巴马政府无法说服国会,接受新的法案。在此情况下,奥巴马如果想依靠立法推行改革,只能在细节方面完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而不可能有悖该法的精神。不久前随布什一同卸任的前教育部长斯佩林斯也直言:“他(指奥巴马)所说的许多事情对我来说真是太熟悉了,如教师激励工资、特许学校、提高学业标准及帮助弥合学业差距等”。有的评论家更进一步说:“在教育上,奥巴马实质上是在让布什延续他的第三个总统任期”。[13]

不能否认,奥巴马的确在细节方面针对《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做了许多完善工作,但是完善的法案何时能获得国会的通过,到现在仍是一个未知数。目前奥巴马总算设法闯过国会两党的漫长政治博弈,签署了医疗改革法,而该法一开始实施便引发诸多反对,奥巴马的教育改革法亦难免要重复这一难局。总之,奥巴马无法推出新的教育法案,即使是退一步,通过更新前一届政府的教育法案,来推行其教育改革计划,也要经过艰难的国会政治博弈,这一点正是奥巴马政府实施宏大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政治难题。

国会政治难题难以化解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所能依靠的政策工具就只是年度教育经费,并以它来实施“攀登顶峰计划”列举的几大教育改革项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财政危机严重的州确实在积极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标准”完善课程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以便可以从联邦政府那里争取到经费“奖励”。而在联邦政府层面,教育部同样在努力研制更好的评价或考试工具——不仅能激励学生从事探究,而且能够测验出学生的努力过程与能力,[14]尽管何时可以研制出更好的评价工具,依然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信的是,当前美国中小学仍被八十年代以来的“标准化考试”束缚着,教师与学生的兴趣、潜能与自由创造仍然无法获得释放与承认。[15]

三、联邦政府教育想象力的终结与新生希望

阿普尔(Apple)、吉鲁(Giroux)等人曾反复指出,里根入主白宫以来,在美国政治领域居支配地位的一直是右翼政客及其依托的金融、工商业巨头。对此,奥巴马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在竞选期间公布其美好的教育改革构想时,便多次呼吁美国政治家应该超越党派立场差异,但仅仅依靠呼吁化解不了美国政界长期存在的势力与利益分野,更不可能改变支配政治势力的“意识形态”,奥巴马的教育改革构想即因这一点必然会陷入困境,乃至扭曲,重复过去十年的老路。

奥巴马的宏大教育改革计划在过去一年里并没有落实多少,少数得以启动的计划也往往背离了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承诺,以至于吉鲁公开批评,奥巴马执政以来的教育改革“背叛了美国公立教育”。[16]吉鲁的批评或许过于苛刻,没有体谅奥巴马即使奔走呼告,也没有能力左右支配政治势力的意志,而是将支配政治势力主宰的教育改革算到了奥巴马身上。奥巴马的“宏大教育计划”可以让普通教师“无法不被感动”,[17]然而他以及普通教师均取代不了支配政治势力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奥巴马的政治困境与无奈由此可见一斑,他只能延续克林顿、布什甚至里根以来的教育改革路线,以标准化考试、绩效奖惩制——公司化的管理模式——来提高学生成绩与教育质量。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入主白宫后,奥巴马会选择邓肯出任教育部长。邓肯在进入内阁之前号称芝加哥公立学校体系的CEO,他认为教育改革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这条路便是“公司化”。所以他在掌握芝加哥教育大权期间,极力发展“特许学校”和“教育私有化”,还取消“终身教职”,严格执行克林顿、布什时期的“绩效问责及惩罚制”。2004年,为提高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学生成绩,邓肯在芝加哥工商业巨头的支持下,与市长一起制定了重组芝加哥公立学校体系的“2010年复兴计划”,其基本措施包括:“使更多的特许学校合法化,实施高风险的标准化考试”,“关闭全市15%成绩不好的学校,另外兴建100所规模小、企业化运作的学校”。同时规定“这些企业化学校的教师不得加入教师工会,根据学生成绩进步与否,每年聘一次。”[18]

邓肯的思路能够赢得联邦支配政治及经济势力的欣赏,许多国会议员坚决支持邓肯担任教育部长,这些力挺邓肯的议员一直不忘推行小布什时期的教育改革路线,尤其是通过“标准化考试”和“年度绩效问责”来确保投入下去的经费可以提高学生成绩。[19]奥巴马也希望在邓肯的管理下,美国教育可以在质量上实现世界一流。而国会对于邓肯的欣赏以及奥巴马对于邓肯的任命也清楚显示,尽管奥巴马在竞选期间为联邦政府描绘了新的教育蓝图,但新一届政府在真正实施改革时依旧只能定格于里根以来的教育想象力。许多教师曾从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教育演讲中看到了新生希望,不过奥巴马上台后的措施很快就让教师失望了,乃至开始批判。“攀登顶峰计划”一公布,美国最大的教师工会即“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便发起了“猛烈攻击”,认为它“视野狭窄,依旧是布什政府由上到下的改革模式,实施之后,势必会促使各州大力推行绩效工资制,使公共经费转到私人运作的特许学校,加上其他性质相似的措施,美国教育体系必将毁于一旦。”[20]

就竞选期间发表的演讲来看,奥巴马完全理解教师需要的是什么,问题就在于满足教师的心声并不是联邦政府实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主宰联邦政府的右翼政治及经济巨头们更不会把理解、满足教师的心声当作首要使命。进而言之,奥巴马入主白宫无以兑现其感动美国的教育改革承诺,以及“支持率”下降,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一切都是因为自里根上台开始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行动便定型了。里根的政治成就在于,正是从他开始,联邦政府确立了在各大领域追逐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途径与技术,并因此赢得了试图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与市场、扩大资本积累的经济巨头们的强力支持。[21]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除非联邦政府不涉足基础教育,仍像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样,完全将基础教育领域拱手交给地方及民间教育团体负责,奥巴马十分在意、却无力关照的教师心声才可能成为教育创造与教育变革的原动力。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美国政治、经济领域的支配势力主动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与追求目标,接受民间教育界流行的“进步主义”教育理想。但这种假设到现在也不能成立,因为当前的联邦政府依然是以里根以来的战略目标和经济势力依托作为“立身之本”,而这样的联邦政府只会接受邓肯式的教育改革行动。所谓“联邦政府教育想象力的终结”正是指这种不会尝试其他行动模式的固定状态,而不是说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机器”瘫痪、崩溃或从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彻底消失了,再也不会产生影响力。相反,近十年来,就规模而言,美国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机器”一直在扩张,所以即使它尚未“生产”出满意的“教育产品”出来,但却一直在“生产”,美国中小学也因此日益受制于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行动。

难怪吉鲁感叹,最近十年对美国教师来说堪称“黑暗时代”。虽然如此,吉鲁仍努力在其中寻找“希望”(hope in dark times)。吉鲁分析道,从联邦政府已经实施的改革中显然看不到希望了,因为教育绝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思维便可处理好的问题。那希望在哪呢,吉鲁将目光投向了奥巴马竞选期间的教育演讲及其在公众身上激发起来的对于变革教育的强烈期望,认为这就是当前美国教育的希望,并建议奥巴马发起“一场社会运动,从而可以为自己追求教育改革目标争取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终结邓肯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肆意执行其CEO式的“公司化”改革计划。[22]

吉鲁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奥巴马的一系列演讲及其成功当选的确曾经给美国民众和广大教师带来无限希望,甚至连中小学生都为此兴奋不已,就像一位教师所描写的那样,学生真希望奥巴马的改革能够成功实现,在考试中挣扎的他们甚至“将教育改革看成是奥巴马的考试”,如果奥巴马考的好,“那没完没了的复习指南、多项选择以及正误判断题,就统统都会消失了。”[23]孩子们的想法固然天真,却也揭示了美国联邦政府走出教育改革泥沼的希望,这便是看淡所谓学习成绩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育,像奥巴马竞选时那样,将理解与爱护转向美国教师与学生。当然,如吉鲁所言,这一希望还需要组织起强大的社会支持,由此才可以重建被右翼政治、经济巨头们控制的联邦政府,才可以恢复美国教育原有的自由、进步精神与生动旺盛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McAnderews, L.J. The Era of Education: The Presidents and the Schools, 1965 - 2001. Urb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6. p. 2.

[2]Calzini, C. et al.. The Increase of Federal Influence on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Journal of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Vol. 2, No. 1 , May,2009. pp.1-13.

[3]Davies, G. Goverranent Grow: Education Politics from Johnson to Reagan. Lawrence: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7.p. 246-247.

[4]Hanushek, E.A. Building on No Child Left Behind, in Science. Vol. 326, No. 5954, 11/06/2009. pp. 802-803.

[5]Stobart, G. Testing Tim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120.

[6]Mendoza, C. Inside today's classrooms: Teacher voices on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in Roeper Review,Vol. 29,No.1,2006. pp.28-31.

[7]Jones, M.G. et al.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igh-Stakes Testing.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p. 137.

[8]Obama, B. Our Kids, Our Future. usliberals. about.com/od/education/a/ObamaEdplan.htm.

[9][11]D-Hammond, L. President Obama and Education, i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 79, No. 2, Summer, 2009.pp.210-211,216.

[10]Obama, B. What's Possible for Our Children. denverpost.com/news/ci-9405199.

[12]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fact-sheet-race-top.

[13]world.jyb. cn/world/gjgc/200901/t20090120-236251.html.

[14]ed. gov/policy/gen/leg/recovery/buget/index.html.

[15]Behrent, M. Reclaiming Our Freedom to Teach: Education Reform in Obama Era, i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 79, No. 2, Summer, 2009. pp.240-241.

[16]Grioux, H. A. Obama's Betrayal of Public Education? in Cultural Studies Critical Methodologies, Vol. 9, No. 6, 2009.pp. 772-779.

[17]Brown, R. Obama's Grand Education Plan, in Atlantic, Mar.11,2009.

[18][19]Giroux, H.A. Obama's Dilemma: Postpartisan Politic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Education, in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Vol. 79, No. 2, Summer, 2009. pp. 259-260.

[20]Anderson, N. NEA Attacks Administration' s Education Reform Plan, in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21,2009.

[21]Davies, G. See Government Grow: Education Politics from Johnson to Reagan [M]. Lawrence: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7. p. 246-275.

马说教案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ase Metho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U Yutao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e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inevitability, then expla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and then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case method,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s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随着新一轮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的展开与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相当多的教师把案例教学运用到思政课中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①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它“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②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趣味十足,从而最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 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必然性

1.1 课程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案例教学

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首先是由该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应该说,思政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概括性。从教材的内容来看,课本中充斥着大量的范畴、观点和原理并且抽象又枯燥,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再从以往的教学方法来看,许多教师仅仅局限于干巴巴的概念分析、逻辑论证与理论解释,忽视现实生活,难以被学生接受。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理论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难赢得他们的思想共鸣,甚至反被误解为是一种说教而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③

1.2 学生特点决定了必须实行案例教学

当代学生是在社会转型与多种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个性鲜明、敢于创新,有着极强的自主性意识和表现欲望。传统思政课那种“灌输式”、“填鸭式”老套模式他们是相当的反感和厌恶的。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注重过程和注重交流的优点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困境,有力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 在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1)案例教学有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常常是艰涩枯燥的,而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2)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难,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一言堂”式的,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其结局就是课堂效果极其沉闷和乏味。案例教学把师生的主次关系颠倒过来,学生自己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得出基本原理,这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能动的主体,激发了他们的活力和兴趣。(3)案例教学可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正好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通过案例的呈现,学生需要积极地思考,全面辩证深入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想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效果已经被某些学者初步验证。④

3 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3.1 课前准备典型的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成败,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思政课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是课时数却有限,所以案例必须紧紧围绕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设计,做到少而精。合适的案例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内容真实客观;主题鲜明深刻;背景清晰全面。还要估计到课堂上呈现案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问题怎样设计,学生怎样讨论等。教师在课前准备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紧扣时展的脉搏,跟踪全球发生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要特别注意。

3.2 课中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案例教学参与式的特点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而学生则变成了真正的主角,他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辩论。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思考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讨论不可避免会产生不同意见,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对观点出现偏差的学生不能急于进行批评,要及时把学生的讨论引入正轨。⑤

3.3 课后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案例教学的落脚点就是对整个过程和学生发言进行归纳和点评。在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产生的观点和认识做精简恰当的评价,把暴露的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纠正过来,把闪光的思想火花进一步引申和升华,努力拓宽学生的思路。案例教学决要通过“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原则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把具体事例隐藏的价值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上来,帮助学生最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去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

4 采用案例教学要注意三对关系

4.1 案例与举例

举例是一种传统辅助的教学手段,当在讲解某个抽象的知识点而学生不得要领的时候,教师一般会通过列举若干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和解释它。所以,举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可见一斑。相反,举例教学中师生关系则是一种不平等的主次关系,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受体,课堂气氛沉闷无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2 案例与理论

案例与理论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案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反之,如果就事论事,就会舍本逐末。理论教学依然还是思政课常用的方法,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和指导,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坚持的方向,案例教学就会本末倒置,哗众取宠。因此,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4.3 案例与其他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就像任何事物一样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和缺陷。因此,思政课的其他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观摩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在思政课的教学中也是不能忽视的,它们与案例教学法相辅相成、相互结合,将会极大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教学的水平和效果。

注释

①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1.

②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③ 黄伟力.应把案例教学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0):21-23.

马说教案篇7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05方案”后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国史国情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三个选择”即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想信念,实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笔者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这门课程的特点,就《纲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进行了初步探导。

一、利用案例教学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对而言,90后大学生少了一些思维上的顺从,他们是伴随着西方媒体、网络传播而长大的,对网上一些过激言论缺乏鉴别力;且又习惯横向比较,部分学生对西方国家有一定的认同感,加之他们对《纲要》课程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基本史实在初高中就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过,主观认为这是重复开课,以致部分同学上课期间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典型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案情,组织师生、生生讨论,在分析和研究所展示案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①其具体实施过程为:

首先布置若干课题给学生自主选择。在此门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应立足本课程重点内容,围绕“三个选择”,结合时政热点、难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布置若干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且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如课题:结合教材第一、二、三章所学内容,谈谈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教师布置完毕后,学生围绕这些课题去组织搜集资料,展开讨论,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其次,学生做完课题后,教师应围绕“三个选择”编制典型教学案例。在编制案例时要认真辨别历史资料,力求做到材料真实、可靠,富有时代性和针对性,尽量运用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一般而言,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运用敌方的史料最具有说服力,学生也较容易认可。比如在讲述第四章中共的成立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可引用分子戴季陶1926年10月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好像机关车,好像货车,中国共产党加入,好像人车货车套上机关车”,从一个侧面佐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起的中流砥柱作用,阐述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充分展示案例。在讲述案例时,教师尽量穷尽所有资料,充分展示案例案情:如形象直观地描述案例、发放文字材料如进京前和黄炎培的一次谈话、播放相关音影资料如中共一大召开、延安颂等,使学生尽快融入到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去。

第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也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师可采取小组小范围讨论,去发现问题,然后在全班组织展开一次课堂大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进行生生辩论,去解决问题,再由教师授疑解惑,正面引导每个同学的观点,最后由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和心得体会,教师则酌情给每个案例分析报告评定成绩,并列入期末综合考评。

通过以上一些环节,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使学生明白“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讲授,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纲要》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较少,在授课时如果每章平均使用力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妨采用专题讲授法,以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感悟。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继十月革命后世界解放运动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第五章内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可进行专题讲授,重点讲三个内容:一、中国革命继续寻找新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三、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其中在讲述第三个内容时,课本又提到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大部分同学在初高中阶段已对长征有一些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还很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公元一OOO年至公元二OOO年间,中国有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是哪三个事件?”②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竟有100%的同学想不到红军长征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对此教师在讲第三个内容时可重点讲述长征,并主要讲清楚三个问题:(一)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二)长征是什么?(三)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在讲这些内容时可向学生展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相关回忆录、美国记者斯诺、瑞士传教士薄复礼有关红军长征的述说等;还可穿插讲授的诗词《清平乐.会昌》、《七律.长征》;播放歌曲:《十送红军》、电视散文《老镜子》;看纪录片《长征》等。

专题讲授完毕,布置学生书面作业,提出相关问题供同学们思考:

1、“今天,我们可以满怀豪情地说,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问:“红长长征播下的种子”具体是指什么?

2、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新道路的?

3、新道路的探索历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的理解?

通过以上程序的专题讲授,虽然花的课时比较多,但其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能比一个学期的课程还有效。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光辉典范历程的理解,和对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的感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扎根。

三、历史联系现实,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在《纲要》教学过程中,在进行世情、国情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引时事热点进课堂,探索一种由时事热点向《纲要》教学的导入机制,即教学内容要符合“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借助大众化的语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去。力求做到所选教学内容为学生遇到的社会或人生问题,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困惑,又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和枯燥性。否则,学生会觉得这些教学内容离他们太遥远,而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如针对近几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出于某种政治需要,对早有定论的一些历史问题大做翻案文章:如钓鱼列岛的归属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否定南京大屠杀问题等。教师可在《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历史联系现实,做专题讲解,引导正确对待历史上的中日问题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既要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又要保持必要的理智;既要牢记日本侵华历史,又要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

又如在2008年3.1,2009年新疆7.5事件中,针对西方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歪曲报道,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意识形态领域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引入到《纲要》下篇的相关教学内容中去。再补充一些资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一些手段,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而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四、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广西做为一个革命老区,蕴含的红色资源较为丰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利用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培养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无疑是实现马克思主义走进大众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而言,“就是将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②: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当地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接。如讲述《纲要》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可结合当地三处红色资源:广西金田村: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邓小平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过桂北五县: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探索的曲折。以此说明自近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来,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艰难历程,最后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找到了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道路。

二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让大学生到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诸如左右江地区、桂林湘江纪念馆等地参观。这些地方都留下了革命先辈和开拓者的深深印记,寻访他们当年的足迹,会唤起大学生们对革命先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切怀念。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是通过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红色资源网站,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通过以上活动,红色资源蕴含的宝贵精神和优良传统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头脑中,这对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十分有益的。

[注释]

马说教案篇8

罗马法的概念解读可分成三个层面:一是从实践的角度看,罗马法是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二是从法理的角度看,罗马法中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自然法思想;三是从影响的角度看,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要使学生理解罗马法的三个层面,如果仅仅是由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教学过程平淡乏味姑且不说,显然也无法让学生领会主题,对罗马法的认识也可能会流于肤浅。所以,必须创设丰富且有效的历史情境,通过案例、史料、视频、诗歌等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身临其境”,把原本抽象的历史概念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中,使历史概念变得鲜活、生动。

概念解读一:罗马法之实践

这个层面的教学,重点是解读颁布于公元前449年的《十二铜表法》。该法涉及法律诉讼程序、债务、财产继承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理解2500年前抽象、枯燥的罗马法律呢?如果只是讲解概念泛泛而谈,效果肯定不好。讲法律用案例分析比较好,而且最好由学生参与,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理解罗马法。根据教材中《模拟古罗马法庭》这一探究性学习安排,笔者创设了《今日说法》这个情境,由学生扮演主持人、法官和当事人围绕案件来分析《十二铜表法》的相关法律条文。

【教学片段】

(一) 创设情境

主持人陶卓颖 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走进《今日说法》。我是主持人陶卓颖。法律是公平和善良的艺术,它是公民保护自己权益的有力武器,追本溯源,现代社会的许多法律源于古罗马。下面我将带同学们,回到法律初建的古罗马,通过案例来了解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案情回放)一位名叫阿提斯的平民欠了贵族巴特斯1000阿斯的钱,过了规定的还债日期二十天,阿提斯还是还不出。巴特斯到他家,打断了阿提斯家的奴隶一根肋骨,并强制给阿提斯戴上脚镣、手铐,将其押至家中拘留,还扬言说再不还钱就要把他卖到国外或者杀死,于是阿提斯的父亲就将巴特斯告上了法庭。

阿提斯的父亲(陈文天) ……要求立即放人,并赔偿各种损失300阿斯。

巴特斯(秦梦阳) 法官大人我这么做是事出有因,在这之前我已经去他家讨过两次债了,他态度很不好,第二次去他家还把我推出门外,使我摔了一跤,跌破了刚买来的新衣服,所以第三次我只好采取这种强制方式。现在他一个小小的平民居然还敢告我,我也请求法官要阿提斯赔偿我衣服的损失,并要他马上还钱。

法官(边鸿吉) 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一条: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第八表第三条:折断自由人一骨的,处300阿斯的罚金;如被害人为奴隶,处150阿斯的罚金。第四条:对人施行其他行为的,处25阿斯的罚金。第五条:对他人的偶然侵害,应负赔偿责任”,作出如下判决:1.被告巴特斯打开阿提斯的脚镣、手铐放其回家,并处被告巴特斯150阿斯罚金;2.处原告阿提斯25阿斯罚金,并照价赔偿巴特斯的衣服。

(二) 课堂交流

师 好,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些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这档精彩的《今日说法》节目,看了刚才这个案例,请同学们谈谈对《十二铜表法》的看法。

生1 《十二铜表法》使平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护,贵族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欺压平民……

师 这部法律限制了贵族的专横,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像我们在前面看到的关于贵族罗莫洛的财产继承问题,如果是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以后,法官会怎样审判呢?

生2 (翻看《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士兵的家人可以继承罗莫洛一半的遗产。

师 对,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三条: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士兵的家人可以继承罗莫洛一半的遗产。

高中学生平时也在关注《今日说法》等栏目,对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设置《今日说法》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法庭审理来体验、触摸历史,“设身处地”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历史知识的运用中提高学科能力,加深对《十二铜表法》内容的理解。在这一教学中,笔者还引导学生查找《十二铜表法》的相关法律条文来断案,以培养学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的法治意识。

这一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神入”历史,既达到了一种“亲历历史”的体验效果,又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从而变复杂为简要,化生涩为生动,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没有被抽象的法律所困扰,而是被同学惟妙惟肖的表演所打动,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出现了有效的师生互动。

概念解读二:罗马法之法理

罗马法何以从一个地方性的法律发展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法律?何以一个产生于古罗马时期的法律,其影响却绵延不断一直延伸到今天?深入罗马法的内核,我们发现罗马法之所以如此影响广泛,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是与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分不开的。为帮助学生理解罗马法中蕴涵的自然法思想,笔者想到了用德国法学家耶林对罗马法的评价切入话题,引发思考,然后精选了罗马万民法、查士丁尼时期编篡的《民法大全》相关内容和西塞罗演讲《对弗里斯的控告》的片段,来引导学生提炼罗马法的精髓。

【教学片段】

马说教案篇9

一、整体把握:构建知识链

整体处理教材艺术的代表人物余映潮说:“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见,阅读不在于“支离破碎”,在于“整体把握”,所谓“一点突破法”凸显的也是“整体把握”,文眼在哪里,就从哪里突破。挈领而抖,百纹皆顺,提纲一振,纲举目张。

例如,2015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马兰花》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脘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倌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如果学生对全文认真阅读,首先可以圈定“B”这个答案,别的不说,从马兰花的丈夫在医院里的“不满”“急了”“怒气冲冲”,到三天后麻婶没能救过来,女儿火速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后,马兰花男人的“吼”和“踢翻菜篓子”,之后的“耿耿于怀”,再到最后“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类似描写马兰花的丈夫的情节占了很大的分量,所以首先选择“B”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也的确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二、认真审题:杜绝失分点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一般来说,现代文的阅读题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不言而喻,“命题者的话”就提示了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例如,2015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马兰花》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认真审题,发现试题已经限制了答题范围:“三次流泪”,并且答案就在相关区域之内:第一次是因为丈夫得知麻婶死后也没有向麻婶的女儿索要欠款,马兰花的男人大怒而走,马兰花伤心而哭;第二次马兰花的男人一直为“600元的欠款”而耿耿于怀,马兰花为丈夫的自私而痛心。第三次,马兰花收到麻婶女儿寄来的钱和钥匙喜极而泣。

的确,教师要学生树立“答案都藏在原文中”的意识,读懂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在价值判断,为正确答题奠定基础,切忌急躁落笔。初读,把握文本大意,筛选重要信息;再读,梳理结构脉络或线索。三读,针对问题文本的核心深处进行精读,抓实质,善分析,重迁移,力争圈定最合适的答案,答出最符合文本旨意和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三、筛选组合:确保成功率

仍然以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的现代文《马兰花》的第一个选择题为例,选中“B”在意料之中,但是,另外一个答案的选择就显得“五花八门”。出现这样失分点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筛选组合,也没有对题干认真分析:“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仔细分析,所谓最恰当的两项指的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显然“A、B、D、E”这几个答案都针对“思想内容”,学生既然已经选中了“B”,那么剩下“A、D、E”就不能再选,唯有“C”,而“C”对应的恰恰是“艺术特色”。

高考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多从原文中选择、提炼、整合语句进行正确的甄别、筛选和归纳。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应该针对高考阅读题型,总结出诸如“定向排除法”“筛选组合法”等基本答题思路,进而构造出答题的模式。作为高三语文阅读复习,整理归类出常见的题型、典型例题和近几年的高考热点题,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2015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卷的一些变化旨在告诉我们,语文试题的命制是动态的、多元的,只有认真抓好语文阅读的全面复习,分清主次,形成知识网络,在复习中积极主动地去辨析、去领悟、去探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

马说教案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缘起;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2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缘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课程形态和必要的教学环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些消极的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种种影响,加之网络的日益发达,使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在良莠不齐的多种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要实现这一目的,仅凭单纯的说教,却显得力不从心。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就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呼声中拉开了序幕,具体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实践教学形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通过鲜活的案例印证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获得了更加清晰、深刻的理解,避免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使他们在活生生的事实、图像、景观以及真切实在的亲身体验中,将教学内容逐步转化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心悦诚服地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心理品质”[1]。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仅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而且也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向学生传授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应和实践紧密相连,脱离了实践,这些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真理的魅力。

从认识规律上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符合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螺旋推进,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规律。依照这样的认识规律,实践教学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真理的客观性,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理论的现实力量,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理解理论并内化理论,从而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从教学效果上看,实践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并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实情境以及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再多的课堂说教也无法达到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历经的发展阶段

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枯燥的理论课引来源头活水。达成这样的认识,历经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85”方案与实践教学在部分高校的尝试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是今天的首创,而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曾明确指出,在一切学校,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参加生产劳动对于学生来说,不论在德育、智育或体育方面都有好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条正确道路[2]。“”期间,工农兵学员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一些工人大学、劳动大学更是提倡“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把社会实践推向了极端。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方向[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依然反复强调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1985年8月,中共中央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通知就是我们熟悉的“85”方案。随后在贯彻“85”方案的过程中,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更加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便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3]。文件还指出,“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将业务学习、军事训练和公益劳动都纳入教学计划,还要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2]。在贯彻落实“85”方案期间,社会实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走出了以往那种简单生产劳动的单一形式,但并没有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地联系起来,只是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提到社会实践。可以说在这期间,高校社会实践的目的仍局限于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上,并没有使社会实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仅在部分高校进行了尝试。一些高校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并形成了调查报告,而这些活动多半是由学工系统组织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未参与,他们只在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中,担当了积极的组织者与实践者[4]。

2“98”方案与实践教学在各高校的推进

1998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的通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规定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5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两门思想品德课。同时,还规定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中的“98”方案[5]。在“98”方案中对实践教学这样进行了说明:要加强“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采用读书、讲课、研讨和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很多高校在贯彻“98”方案中对学时进行了调整,一些高校用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安排社会实践。但多半是把社会实践安排在双休日或寒暑假,在这个过程中,较之以前的“85”方案时期,更多的高校尝试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在“98”方案中把实践教学纳入到管理体系中来。可以说,实践教学在全国各高校中全面推开,并且有些高校还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讨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以学时不够、经费紧张等为由,没有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规定,但并未实施。有些学校虽执行了教学计划,但对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疏于对课程的规范化管理,使得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3“05”方案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常态化运行

2005年2月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同时开设了“形势与政策”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门选修课,这就是现在正在实施的“05”方案。“05”方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着重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充分显示了开展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所以,“05”方案从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角度入手,指出“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中都要强化实践环节[5],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应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的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5]。可见,实践教学在落实“05”方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指出:“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6]在教学评估中,还细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指标。

“05”方案已经明确地把实践教学纳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中,使实践教学以课程的方式得到了强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经处于一种常态化运行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从课程意义上加以理解。目前,也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停留在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课外活动上,在安排上欠缺系统规划,教育目标和内容也没有被纳入课程形态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波折中缘起,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标志着实践教学被放置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随着实践教学的发展与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在日益增强,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8)

[2]全国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工作领导小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5)

[4]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