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5 01:19:30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1

1、教学目标:(1)能说出课文表达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文表达的观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

3、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4、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络教室。(2)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收集有关地球在宇宙中样子的图片以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被人类随意破坏而导致生态灾难的资料。

(来源:文章屋网 )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师生合作的过程,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共存,充分利用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挖掘和利用学生的“非预设生成”中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也有时候我们对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无所适从,只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出现了很不和谐的一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案例1】九年级《随机事件》问题3教学片断。

问题3:袋子中装有4个黑球2个白球,这些球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袋子中摸出一个球。

(1)摸出的这个球是白球还是黑球?

(2)如果两种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谁更大一些?

教师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小,便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摸球实验。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活动情况。到第四小组汇报时,出现了意外结果:

他们小组摸球时,结果是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黑球的次数多一些,并且他们当中有两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观点。

教师反复地向学生解释,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那两个学生仍拒不接受。教师只好无奈地说:“以后你会明白老师说的是正确的。”然后就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

反思:①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预设上也下了一番苦功,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可能性大小”的意义。教师却没有预设到第四小组学生出现的意外情况。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只能生硬接过学生抛过来的“球”,花了很长时间去进行解释说明,学生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实践活动弄巧成拙,在学生的思维中留下了阴影。

②面对课堂上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上课思路,灵活应对。如本案例中第四小组出现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当肯定两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实验结果。再抓住问题的关键“可能性有大小”,重新边实验边说明。学生在实验中产生的疑惑,用实验来说明,这样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可能性有大小”。显然,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也要注重生成。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要只考虑自己教的精彩,教的舒畅,而应当更多地思考学生怎么“学”,突出学生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在课堂上应对自如。

【案例2】九年级《圆的基本性质》作业中出现的一题。

已知:如图1,AB是O的直径,且OD∥AC

求证:BD=CD

按教师原先设计的方案,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连结OC(如图2),得到两个圆心角∠1=∠2就可证明两条弧相等。教师也没有考虑到本题有多种解法,估计学生大多会做,稍微点一下就想一带而过。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说不这样做也可以证明的质疑。教师犹豫了一下,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结果大大出乎教师意料:

生1:(如图3);连结AD

AC∥OD

∠3=∠D

又OA=OD,

∠4=∠D

∠1=∠4+∠D=2∠D=2∠3

BD=CD

他的话音刚一落地,另一个学生马上说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在热烈讨论中,学生又举出了四种解法。

反思:①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探究的空间交给学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收到了预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

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机械执行原定的教学方案,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 合理调整了教学计划,把课堂变成了学生智慧碰撞的平台。这节课虽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收获的价值,远超越了课堂的本身。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3

概率在社会生活和科学实验中运用广泛.体会概率的意义,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是初中学段学习概率知识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概率问题的不确定性,较易受错误直觉的误导,因此,教材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先获得频率稳定值,再概括概率定义,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猜想、验证活动,获得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树状图”和“列表法”.但是学生在处理概率问题的计算时还是容易出错,而且就连一些研究文章,也犯类似错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例1 在一个黑色不透明的口袋中放了一个红球,一个黑球,八个黄球,如果一次从口袋中拿出三个球,①请写出拿球过程中的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各一件;②如果一次取出三个球,有一个红球的机会有多大(不能只写出结果,要说明理由)

这曾是一道期末全县统考试题,参考答案②是因从口袋中一次取出三个球,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个黄球,一个红球,一个黑球.2、两个黄球,一个红球.3、两个黄球,一个黑球.4、三个黄球.所以从口袋中一次取出三个球,有一个红球的机会是0.5.阅卷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认为“10个球中有一个红球,所以从口袋中一次取出三个球,有一个红球的机会是0.1,少数人同参考答案0.5.”

由此引起阅卷组老师很大争议.经过讨论认为参考答案②是不对的,学生答案0.1是正确的.

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参考答案②的分析存在误导,答案0.5是错误的,答案0.1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根据方法论大师笛卡尔教导“从最简单的情形开始”探索如下:如果一次取1个,则取到红球的机会应该是0.1;一次取10,则有一个红球的机会应该是1.可以猜想:随着取球的个数增加,有一个红球的机会增大.根据高中组合知识,得C19C210

在10个球中任取3个的事件有C310个,取一个红球,再从剩下的9个球中任取2个的事件有C29个,所以P(有一个红球)=C29C310=36120=0.3.

一次取3个球与一次取1个球,不放回,取3次的本质相同,给黄球编号,利用画树状图分析如下:

共有等可能事件数: 72+72+72×8=720.有一个红球的事件:8+8+72+8(1+8+7)=216. 所以 P(有一个红球)=216720=0.3.

探讨1 两种解法都得出0.3才正确.不过,因黄球个数较多,所用画树状图方法并不轻松.

探讨2 教材方法是通过大量重复的实验,用频率稳定值去估计机会大小,但考场内做不到.

例2 规格相同的4双黑袜子,1双白袜子,在黑夜中,任意摸出2只,能组成一双袜子的机会.

教辅资料上的解答:共10只袜子,任意摸出2只,有45种可能,能组成一双袜子的情形有5种.P(一双袜子)=545=19.

答案是错误的.先看一个类似问题的分析,华师大初三《数学》上第118页问题1中的问题(3):抽屉里有尺码相同的3双黑袜子,1双白袜子,混合放在一起,在夜晚不开灯的情况下,你随意拿出2只,怎样用实验估计它们恰好是一双的概率.

教材分析:模拟实验过程“用6个黑球代替3双黑袜子”.可见,这里袜子不分左右脚.再用画树状图法解得答案47,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正确解答是,不考虑顺序,4双黑袜子共8只可得28种可能,再加1双白袜子,共29种情形,并非只有5种.10只袜子,任意摸出2只,共45种可能,所以正确答案是P(一双袜子)=2945.

例3 袋中装有5个红球、6个黑球、7个白球,从袋中摸出15个球,摸出的球中恰好有3个红球的概率是().

A.110B.15C.310D.25

这是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第一试第6题,几乎所有教辅资料给出的解答都是:设摸出的15个球中有x个红球,y个红球,z个红球,则x、y、z都是正整数,且x≤5、y≤6、z≤7,x+y+z=15.

因y+z≤13,所以x只能取2,3,4,5.

当x=2时,只有一种可能,y=6,z=7.当x=3时,y+z=12,有2种可能,y=5,z=7;y=6,z=6.当x=4时,y+z=11,有3种可能,y=4,z=7;y=5,z=6;y=6,z=5.当x=5时,y+z=10,有4种可能,y=3,z=7;y=4,z=6;y=5,z=5;y=6,z=4.

因此,共有1+2+3+4=10种可能的摸球结果,其中摸出的球中恰有3个红球的结果有2种.故所求概率为210=15.选B.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运用高中概率求法,所得概率应为P=C35•C1213C1518=65408.这种解法对初中学生勉为其难.如果转化为一次摸1个,不放回,摸15次,用15步树状图求解也相当困难,作为初中赛题并不合适.一般分支不宜过多,分步不超过3时,对初中学生才比较适宜.

前述错误并非偶然现象,在教学中、教辅资料上时常遇到.事实上,在各色球的个数不相等时,不同实验结果个数和不定方程整数解数与所有机会均等的结果个数并不一定相等;一次摸N个球是不放回的情形,与一次摸一个不放回,摸N次的数学本质相同;与一次摸一个放回,摸N次是两种不同的情形.两者都可以用画树状图解答,可见,忽视概率数学本质,不仅会导致形式计算的错误,而且也会造成概率命题的混乱.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数学本质”,张奠宙教授指出其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2)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3)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4)数学理性精神(依靠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以形成概念、判断或推理,这种认识为理性认识. 重视理性认识活动,以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部联系,这种精神称为理性精神)的体验等方面. 高境界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 重视结论,也重视对内容本质的理解

了解概率的古典定义:一般地,如果在一次实验中,共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基本事件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基本事件出现的等可能性.

运用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1.分析基本事件是否为等可能事件;2.计算所有基本事件的总结果数n;3.事件A所包含的结果数m;4.P(A)=mn.

图1

例4 一只蚂蚁在如图1所示的树枝上寻觅食物,假定蚂蚁在每个岔路口都会随机地选择一条路径,它获得事物的概率是多少?

这是人教课标版9(上)155页第4题,由于从第二次爬行的枝数分别是3,2,2,所以到每支的机会不是等可能性的,非古典概型,如何正确求解,是一道克服思维定势的好题,但学生往往仍机械套用画树状图方法,出现错误解答如下:

所以蚂蚁共有7种不同的走法,其中有c4、c6两种走法能获得食物,故P(蚂蚁获得食物)=27.

正确解答:转化为等可能性情形,3,2,2的最小公倍数是6,将b1、b2、b3向下的各只枝数分别2倍、3倍、3倍,转化都是6的等可能性问题了.如下图:

共有18个等可能结果,可获得食物的结果为3+3=6个,P(蚂蚁获得食物)=618=13.

给同色球编号就是将非等可能性问题化归为等可能性问题解决,但例1、例3却忽视了等可能性数学本质导致错误.

2 重视知识,也重视对解决问题的模式建构

解决问题的模式是数学本质意义的抽象、概括,是对这类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排列数模型,特点是有顺序性,等可能性事件数初中代之以画树状图和表格法统计,不重不漏,在学生尚未掌握概率乘法的情况下,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操作的平台,用途广泛.组合数模型,特点是无顺序性,对于两步完成的事件,初中代之以线段计数的方法统计简便易行.

例5 一个黑色口袋中装有3个黑球,2个红球,1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它们没有任何区别.任意摸出2个,摸到一个黑球,一个红球的机会是多少?

教辅资料考虑顺序的解答:共6个球,任意摸出2个,有30种情形,其中有红球的情形12种.P(一个红球,一个黑球)=1230=0.4.

若不考虑顺序,则6个球,任意摸出2个,有15种情形,其中有红球的情形6种.P(一个红球,一个黑球)=615=0.4.

3 重视应用,也重视发展学生拓展、创新能力

教材上树状图解法中,从每个结点出发的几条“树枝”所对应的事件都是等可能的,“粗细”一致.华师大版初三《数学教师用书》上p.131页,介绍了另外一种树状图:从每个结点出发的“树枝”粗细不一致,即表示每枝并非是等可能的.这种方法只考虑每次摸一个球的概率,最后需用概率乘法.这种树状图可以解答等可能性、非等可能性概率分析问题.如案例2.

P(一双袜子)=810×79+210×19=2945.

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告诉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总之,通过多维度设计、进行有过程的教学,是实现数学本质教学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林立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二十章“概率初步”简介[J]. 中学数学教育,2006.(11).

[2] 高定照. 例谈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史的运用[J].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2008.(3).

[3] 张顺和. “概率”一章的教学分析与建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版),2006.(5).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4

关键词:解决问题式;走教案式;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29-02

近日,第六区域举行体育展示课,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上课的内容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四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有两位教师关于近距离传接球的教学片断(教案中预设时间2分钟)引发了我的思考。

片断一:A教师讲解、示范近距离传接球的方法后,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当大多数学生存在两肘外展的错误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停止练习,并做了正误对比示范,特别强调持球时两肘不能外展。教师本以为经过正误对比,学生能纠正错误动作,可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涛声依旧”,教师虽不断提醒,但效果微乎其微。2分钟后,教师按照预设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原地动作没掌握好,远距离传球和传球比快游戏更加手忙脚乱、错误百出。

反思:A教师看到练习时间到了,尽管学生的技术还存在错误,还是“果断”地组织学生进行下一步骤的练习。我们把这种只注重预设,忽视学生的教学叫“走教案式”教学。目前,公开课中采用“走教案式”教学的老师占大多数。这种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早已设计的环节。这种看似缜密地教学安排,却忽略了教学的真义——“以学生为主体”,失去了根据学情来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的活的灵魂,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也许可以异彩纷呈的课堂却只能是死水一潭。其实,在上述片段中,如果A教师看到学生的错误,能改变课的流程,采用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再进行后面的内容,虽然时间多花点,课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但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术,体会到了错误纠正后的喜悦。

片断二:B教师讲解、示范近距离传接球后,组织学生练习,学生也犯同样的错误,B教师马上采用“相互反馈的近距离传接球”练习进行纠正。具体方法是:两人一组传接球,当传球者持球时,接球者要观察传球者的持球动作,如果持球动作正确,接球者可采用击掌给传球者反馈,如果持球不准确,则要指出来。传球者听到传球者的反馈后才传球。由于练习方式有趣、针对性强,所以学生练习积极性很高,所有学生的两肘外展错误很快被纠正过来。B教师课后感言:虽然因纠错超出预设的练习时间,但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因此,尽管该练习时间超出,但我认为值得。

反思:B教师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后,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尽管预设的练习时间已经超出,但还是坚持纠错,所以纠错效果很好。我们把这种不拘泥于练习步骤的时间,注重于解决大部分学生技术错误的教学叫做“解决问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这种教学虽然放弃了“完美的节奏”和“精确的设计”,但换来的是学生扎实的技术掌握。体现了一个教师高超的调控技能。

感悟:

面对同样的错误,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区别,原因是A教师采用“走教案式”教学,而B教师采用“解决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体育课上的运动技术教学,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式”教学比较好。但要运用好“解决问题式”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的确,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的教学体罚少了,老师的笑容多了;课堂上问题少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多了。但这些都只是尊重的一个方面!你看,因为上课讲话,被禁止上体育课的还有;因为追求课堂完美,教学中忽视学生错误、情感的也有;因为课堂纪律涣散,下课进行思想整顿的也还有。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点,每一条链都必须是扎实的。尊重学生,就必须在本质上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趋势,必须让每一个链接都写上“尊重”。

二、摆脱一个束缚

有些教师虽然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且在常态课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在公开课中不敢摆脱一个束缚——课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总是把课的完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甚至是一个必要指标,如果课超时或缺时,那课上得再好,也得不到好的名次,于是,在这种评课标准下,教师常常限于自身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执行计划,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程序稍有不及,就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学实际成了“走教案”。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常态课渗透,而且在公开课也要贯彻。当然,我们也希望评委摆脱这种束缚。只有这样,上公开课的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做到三点

(1)了解错误。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处理教材、了解学情、制定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等,还要了解该教材易犯的错误及纠正的方法。每一个教材一般作为一个单元出现,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单元的难点,而且了解单元中每堂课的难点。难点一般是指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的技术,换句话说是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只有明确每堂课的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教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预防错误的方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5

但问题并未因为掌门人的疾呼得到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北京国安俱乐部总经理杨祖武说“中超联赛比赛结果总和地下赌庄赛前开出的盘口雷同.并且不是偶然现象,这证明有球员参与。”从业者参与已经让俱乐部投资人以及中国足协深感不安。甚至在大多数球迷和媒体的眼里.如今的中国足球联赛已成了“联赛”,职业球员也成了”职业赌徒”。不治理.中国足球彻底崩盘看来绝非危言耸听。严峻的形势也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5年足球比赛有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其核心内容就是严厉打击等违法犯罪问题。这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向全国务部门的就维护职业联赛、整顿赛场秩序的通知。

找线索从下手

如何有效打击已经成了中国足协的工作重点。2004年11月足协在下发给部分中超俱乐部的声明中指出“个别球队内部人士参与”。但对于如何打击,足协一直是有心无力,只能呼吁从业者加强行业自律。

显然.足协在行政职权中不具备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实际调查的能力。而受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公安部门打击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具体到足球从业者的证据调查更是难上加难,没有证据就只能让这些行业内部蛀虫暂时逍遥法外。

取证难是一个羁绊,司法介入也是流于口号,难怪连阎世铎也困惑:“如何借助司法机关的力量?”10年前马来西亚人是从来自新加坡反贪局的一次指控上找到了突破口,包括上赛季意甲的锡耶纳案.也是缘于意大利司法机关在调查一宗本来与无关的案子时,无意间获取了证据。这两个个案,无不体现出司法介入在治理行动中的不可或缺,但它们的启示绝不仅限于此。

线索来自,是马来西亚和意大利治赌取得突破的一个共同点,事实上。中国足球如果治赌,也必须从寻求突破。目前每个中超俱乐部都不同程度地怀疑自己的球员有涉赌行为。但是当中国足协让他们提供证据时这些投资人又拿不出,原因很简单,证据都在,没有谁会傻到在自己效力的俱乐部里下注。任何一个人下注.渠道不外有二:直接找庄家下注.通过熟人在庄家那里下。司法介入,挨个找球员调查,人力、精力耗费不起不说,也很难有什么成效。但如果司法部门下大力气在社会上开展治赌行动,将庄家及其各级商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很可能是事半功倍。

在马来西亚成功治赌的个案当中,我们注意到这么一个事实:一名涉员以免除刑事为条件,作为警方的“污点证人”,为治赌取证打开了缺口。只要起获了第一个涉员的铁证,这个链条就会链接下去,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以至更多。

当然,中国足球的治赌也需要尽快完善立法以跟上脚步,意大利是合法的西方国家,锡耶纳案最终以行业内的法规来处理是一个必然。但马来西亚是属于非法行为的国家。这一点与我国完全相似,十年前他们选择了乱世用重典这样一个看似极端的做法,但因为有立法依据,有球员甚至可以被流放至偏远州县。如果我们的法律在司法解释和司法条文的构成要件上始终处于含混不清的境地,就会让“蛀虫”们有空子可钻。目前来说,最理想的方式,是前期取证和立法的出台同时进行。

别让者钻空子

对于球员参赌这一毒瘤.业内人士大多将希望寄托于司法介入,而事实上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于处理还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鲁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根据《刑法》303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开设或者以为业者,构成罪,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除以营利为目的外,还要聚众,开,以为业,这样一来,可能成为一个空白点,如果仅仅下一次注,既不是庄家,也没有聚众,更没有以此为业,就很难定为罪。公安部门只能按们《治安处罚条例》来处罚下注者。这种处罚是行政处罚,无论是力度还是效果均不及刑事处罚。正因此,者才打了个球。唐全顺被判拘役是因为他聚众,而现在球员下注都暗中进行,你很难说他以此为业。

鲁杨教授说;“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球员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要大数额,就构成罪,不要求其他要件。这样,有关部门打击就有法可依。严格地说,下注应属于聚众,从形式上看,确实没有多人聚集,但从实际上看,因是众多人参与盘口,属于聚众的一种形式。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对聚众应有新的理解,不必拘泥于形式。”

鲁杨教授还表示:“对者,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罪名,如受贿,只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财物,为请托方谋取利益,就构成受贿。龚建平案例可以说就已经对足球比赛中相关方面的主体资格给予了初步‘认定’。球员或教练涉赌,已经具备构成的要素一一因为他们一是利用职务之便,二是为庄家谋取好处,三是收受财物。事实上,有些俱乐部属国资运作,相关俱乐部工作人员、教练、球员当然可以定性为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而那些民营企业经营的俱乐部,教练、球员还有工作人员可能就要另作别论了。鉴于体育比赛特别是商业味很浓的足球比赛是否属于经济往来现在还没有定论,如果属于。那么,参与人员也涉嫌公司、企业人员。”

治赌别留后遗症

中国足球该如何治赌,中国足协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案。在黑暗中摸索不如借鉴近邻马来西亚以及职业足球已经高度成熟的意大利的经验。这两个国家足协在治理时,一个过紧,一个过松,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方式方法和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20世纪90年代,当时每年需要5000万马币来运作的马来西亚联赛,仅球市这一项,一个赛季下来便有差不多900万马币进账.球迷连夜排队购买球票的景象屡见不鲜。

但是,就在马来西亚足球已经成为亚洲足坛一支重要力量的背景下,缠上这个国家的半职业联赛。“运作大马联赛需要5000万马币,可是庄家只需要区区350万马币,就可以让新加坡(当时新加坡队参加马来西亚联赛)获得大马联赛和杯赛的双料冠军。”

联赛中,球员不断用假球挑战马来西亚足协的公信力,大马足协主席夏赫王子终于决定不再容忍,1994年8月,一张搜捕之网悄然张开。在沙巴队。比7负于新加坡队之后,愤怒的球迷放火烧毁丁球场的包厢.而沙巴队的主教练也接到了一盘神秘的录音带.记录了一位球员与操纵者谈判的核心过程。铁证面前,当事球员很快坦白了操纵比赛的真相。并以免除刑事为条件。答应成为警方的“污点”证人。一时间,大马18支俱乐部开始自查,很多球员主动自首。最终的结果也让人震惊:所有球队都卷入了,85名球员和一名教练被处罚.更有人被流放和终身禁赛。

对于此次持续数月行动的结果,马来西亚足协高官有这样的描述:“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年的240场联赛中只有36场是清白的,400名注册球员中,有100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涉赌。”

大清洗“还了马来西亚足球清白,却也从此将马来西亚足球推向了没落。“应该说,10年前的清洗确实让马来西亚足球元气大伤,但是,我们并不后悔。因为如果我们不采取断然措施的话,马来西亚也许根本就没有足球这个项目子。”在马来西亚媒体的语气中.确实听不出有任何后悔的味道。

如果说大马有治赌治衰联赛“嫌疑”的话,意大利治赌则实在不够狠。早在2004年7月时节,关于摩德纳、锡耶纳等球队部分人员参与的传闻就在足球圈内流传,有人报料称,锡耶纳队球员马拉斯科“时常在赛前预测比赛的结果。而后来事实常常和他的预测完全一样”。还有人电话举报,“马拉斯科曾在同锡耶纳的比赛前和不明身份的人通过电话,并谈及关于球赛的事情”,还有人说他曾在赛前的晚上在酒吧同对方俱乐部人员进行接触。以此为突破口,足协很快展开了调查,掌握了一定的材料后,足协公开表态;“意大利体育的公正性必须捍卫,要下大力度调查,一经查实.相关责任人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根据意大利的相关法律法规,足协有权责成其纪律检查委员会对案进行调查,并依据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理,但被告方拥有向法院上诉的权利。调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小组由多名律师、会计师等专家组成,先期进行了明察暗访(包括窃听球员通话)。随后在米兰召开了长达13个小时的听证会,对数十名涉案人员、律师和证人进行了质询,提交了一份处理意见。

但涉案人员不甘就此束手,他们均表示,如果足协批准这份处理意见,自己就将向法院提起上诉。涉案的老板、教练们均是圈内的成名人物。他们发动关系,四处求救。

足协最后的宣判证明了他们的妥协。涉案人员大都得到了轻判,甚至不了了之。意大利足协在决策过程中也受到了各方压力的影响,最后“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完全达到整肃球场的目的,同时还损伤了自身的权威。

链接:中国式治赌三十六计

没收通讯工具——2004年10月中超北京现代与上海申花的比赛前,现代队受到了传言的困扰,国安俱乐部不得不收缴了队员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香河基地宿舍的电话线也被拔掉,除了球队的人不许任何人进出基地,以此断绝了球员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国安收手机的举动只持续了一周,结果北京现代队3比。大胜上海申花队,赛后教练组就恢复了队员的通讯自由。

召开家长会——2004年11月14日上午,力帆将来自全国各地的球员家长们聚集到俱乐部恳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感化队员们远离。尹明善强调对以往的问题既往不咎。而且向球员和家长们承诺,只要诚实踢球的球员,力帆集团会为他们退役后安排一份很好的工作,保障他们下半生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样的“家长会”在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历史上还是首次。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6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呈现出模块化(或叫小专题化)、前沿化、实用化、多元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变化均较明显。因此,在新课标下地理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必要进行调整。为此,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教学策略,以供同仁们探讨。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合理利用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

新的地理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引进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材知识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中案例的内容,理解各个案例所描述的具体地理事物、说明的问题、表达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看案例开始,充分发挥对案例内容进行联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减少资料的搜集、整理、核实的麻烦,同时使同学们养成演绎、联想等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通过生活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敏感地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与经验中有教育价值的地理问题或现象,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将具体的生活经验地理化,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解释说明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创建富有激情与生命力的生活课堂。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1.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的灵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查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地理调查等使学生多感官应用,获取各种情感体验,可增强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可帮助学生从环境角度开阔思路,以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来考虑影响某一问题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

2.难易有别,因材施教

尽管新课标教材和课标本身大量删减了过去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的繁、难、偏、旧等内容,但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难度较大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而人文地理部分,因为与社会生活较为接近,所以相对简单。应针对难易程度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自然地理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传统的教具、教材中的图表和多媒体手段,把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演变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供学生参与地理科学的研究。而对于人文地理,可以结合社区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些生活化、社区化的调查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外的知识加以联系并自主归纳形成自我发现的知识。当然,针对学生参与的意愿和水平差异,需要考虑教学方案的科学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深入研究,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三、深浅适度,应以课标为依据

很多任教高一的教师都是从高三下来的,常把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来教,把新教材的内容按考试说明进行补充和拓展。动辄就用高考题作为问题分析案例。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初中地理学得并不好,于是就产生了老师的深入教育意愿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结果是深入不能浅出。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老师累得满头大汗。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深度和广度来组织教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内容,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仔细对比新课标与旧大纲之间的差距,才能找到适应课标的变通之法。例如,新课标内容中《宇宙中的地球》第一条“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以理解为在进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教学时,具体要求为:“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过去的那些天球、星座都不要刻意涉及。甚至连“天体”的概念都不要讲,只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情况下可以叫做“天体”即可。也就是说只要求学生在感性层面上对宇宙环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就行了。同样道理,在进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节时,新课标内容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提供能量的有利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达到课标中“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用较为准确的描述归纳出上述有利和不利影响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什么“核聚变”“开氏度”都不是要详细阐释的内容。总之,只有明白新课标的要求,就能做到深浅适度。

四、评价有变,不能仅绕高考转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7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实施 打造

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教法学法改革探索的主阵地。实践证明,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才能使教学投入(指教与学所花的时间、精力、资金和资源等)减少,教学效果提高。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精心安排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是一节课的核心。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应该和学生的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中学阶段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女生可安排健美操、技巧、踢花毽、花样跳绳等内容来发展的柔韧、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而男生则可多安排球类活动、对抗性较强的游戏如斗鸡、拍背等,发展他们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素质。在安排辅助教学内容时,更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点燃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学生的学练效果。同时还应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本资源,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教案学案备细做足

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课前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备好教案、学案。教学内容要“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练,培养问题意识,激发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教学内容要“可操作性强”,让师生在教和练的过程中,不难理解,便于操作,使“练”、“想”、“讲”结合,以“练”促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备课除了要精选学练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还要对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语言进行仔细地推敲。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而且每个教学点必须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学案”,还要备“导学案”,教师要“导”的不露痕迹,水到渠成。学生才能“学”得不由自主,练的渐入佳境。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要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产生兴趣并能经常地、自觉地去锻炼,体育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出“活”——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产生新鲜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除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练习积极性也有很大帮助。

(一)形象比喻法

恰当形象的比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欲,而且对学生理解动作技术有帮助,使一些复杂模糊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模仿练习。如学生练习篮球运球绕杆时,因害怕丢球而运球不敢加力,导致运球高度过低,节奏慢。我就告诉他们只要你脚步移动能跟上,手眼协调,控球部位正确。适当加力运球,不仅可以控好球,还能提高你的运球速度呢!就像人体心脏的每次搏动,都是血液流速的动力来源一样,每次为篮球稳健加力,才可以保证运球的高度及节奏。

(二)对比试验法

例如在教学生做滚翻时,可用木块和小皮球进行滚动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领悟,做滚翻时团身要紧,才能把动作做流畅,做漂亮。篮球运球高度及推球变向的问题,可通过的光的反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篮球的运动轨迹,并提前做出判断以免丢球!

四、场地器材合理布置。

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个以身体实践和体验为主的学科,教学过程和场地、器材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规划教学场地,运用体育器械布局的环境美、队列队形的造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运动激情。同时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可缩短队伍调动时间,增加练习的强度和密度,拉长有效练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五、师生情绪调控到位

在体育教学中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实施有效教学,锻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是一名有效教师。何为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仅能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而且需富有激情,满怀热情。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因喜欢而信任教师,因教师的感染而阳光,因教师的引导而积极。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气氛活跃,师生教练积极,这样的状态怎能效果不好?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出高效?

六、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每节课后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反思,不仅利于教师的成长,还是高效课堂生成的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写出的教学反思,得到的经验教训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优化今后的课堂状态,锻造更高效的课堂大有裨益。

总之,做好以上几点是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体育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但我们并不能期望做到了这些的课堂,就一定是完全理想的高效课堂,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的教师把成为有效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实施有效教学视为自己的责任,把提高课堂效率当成自己的使命,我们课堂上的无效或低效的行为会越来越少;我们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养成。我们的体育课的魅力就会更突显,真正的高效体育课堂的达成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王海宁.上好体育课需要和谐气氛[J].光明日报教育周刊.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8

这堂课采用了一道很有挑战性的智力问答题作为“引入”。教师把题目抛向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没能圆满解决问题,这时教师轻松地接过题目报出答案,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学习知识点,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独特的引入培养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非常自然地从“引入”部分转场至“新授”部分。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技能目标:

1.能熟练的建立一张Word表格。

2.能熟练修饰表格。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办公软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熟悉Word建立表格的菜单项。

2.能够用多种方法建立表格。

3.能够建立复杂的表格,能够合并、拆分单元格,删除行、列,修饰表格。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Word表格功能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考过程】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我们除了使用Word软件编辑文本,还可以制作精美制作表格。表格制作是Word软件的一个重要应用,但是这部分内容很容易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为学生觉得学习表格制作就是把几个操作命令练习下的东西。为了能引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我思考了半天,我想在引入表格新授之前就要让学生觉得Word表格制作功能还蛮有用的。一开始想以“课程表制作”为引入案例,可是后来感觉一点新意都没有,于是放弃。后来想用“学生名片制作”作为引入案例,又感觉在实施的过程中比较困难,它作为学生任务布置会效果更好一些。“引入”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开头,必须简短而且有针对性强。设想了很多引入方式最终都觉得不合适。在课余的时候和一个数学老师聊天,他给了我一个灵感,他说数学课程中好多应用题都可以用表格疏理出已知数据之间的关系然后快速找到解题方法。于是我想到用一道数学题目作为我的引入。

学生情况:学生都是资质比较好的学生。对于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

【案例】

师:上新课之前出道趣味题给大家做做,很有挑战性的题目但是却有很简单的方法解决,思考下看谁能先告诉我答案!

教师打出幻灯片。

有10个筐子,每个筐子里面都装有若干铁球(球数从1~10都有可能)。有9个筐子里面装的都是1斤铁球,有1个筐子里面装的都是9两重的铁球。问:怎样只称一次就可以知道哪个筐子里面装的是9两重的铁球?

学生忙着解决这道题。有的几个学生一起小声讨论,有的拿出笔在算,有的用手比画,有的闭上眼睛心算……都在冥思苦想中。

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三分钟……

师:答案出来没有?我报答案?

生:再等等。

一分钟后。

师:我是很快就知道这道题目的答案了,方法很简单。介绍下我的方法,看看是你们的好还是我的好。

打出幻灯片:

1.按照下列方式取球并给框子编上号码

2.把这取出的55个球放到秤上称一下,得出重量:

假如重量是54.2两的话,那么全是9两重的筐子是8号球。

原因:55斤-54.2斤=0.8两,比55斤少的这两数必须是球的重量数目的整数倍。

解题关键:把每个单元格都看成是一个装球的筐子,每个筐子对应于一个单元格。

【结果】

学生饶有兴趣地跟着教师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通过一个典型的与学习生活相联系的例子作为“引入”,学生真正体会到Word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不再觉得学习枯燥只是机械的做做表格而已。而作为一个教学活动而言,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怎么做”,还有“为什么这样做”的方法,同时还有“可以借助计算机处理很多问题”这个概念!

【启示】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师生活动、总结。三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虽然后面几环也得出彩,但是第一锤就得锤得准,锤得准了才能让下面的环节接下去。这一枪首先击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能紧紧围绕教师,最后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入新知探究,学习的过程顺利,将教学任务完成。这就好比一个好莱坞大片,只有导演将“序曲”设计得够吸引人,观者才能继续有滋有味地看下去!

【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堂课的“引入”非常巧妙:

1.利用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针对新知内容设计了一道很有挑战性的智力题。这种设计方式让我感觉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具有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拥有引人入胜的开始才能牢牢抓住观者的眼球!“引入”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开始”,它的设计是否巧妙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一开始就出一道智力题目让学生去做,学生思考片刻没有办法有效完成,在学生动脑难得结果的时候教师适时打出一张“位置关系表格”让学生茅塞顿开。学生既有对教师崇拜的敬意,又好奇题目的解决方案究竟是怎么做的。接下来教师说出解决方法是利用了Word的表格功能,然后在“任务驱动”“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下学生掌握Word表格的制作方法。

2.“引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培养了学生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引入时运用的题目虽然是道智力题目,看似只是让学生找“位置关系”,可是解决的方法却是利用Word表格疏理出题目中出现这些球的位置是如何排列的。教师将解答方法一展示立刻让学生感觉到Word的妙用,这种举例的方式将教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9

[关键词]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65

一、案例背景

1.课题。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成就》。

2.地位及意义。本章主要在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第1节―第3节),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 第二单元(第4节―第5节),列举说明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是理论成就,“称量地球的质量”,“发现未知天体”等,二是实践成就,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巨大成果; 第三单元(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4节和第5节是本章的重点,其中第4节中的理论成就“称量地球的质量”是本章的教学及考点,更是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很纠结,“重力是万有引力产生的,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本案例将对此进行重点分析。

二、教学过程

本案例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具体计算(以地球赤道上的物体为例)――教师拓展引导(其他星球)――得出结论”四步教学法。

思考: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是什么呢?

1.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一心二用”,一部分提供物体随地球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另一部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具体讲授)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维持圆周运动需要受指向圆心(圆心位于地球的自转轴上)的向心力作用,此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提供。而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即物体所受的重力G=mg,如下图所示。

F=GMmR2,F向=mrω2

物于赤道时,向心力指向地心,三力同向,均指地心,满足F= F向+G赤,即F=GMmR2=mRω2+mg赤。

(学生具体计算)

已知:R=6400km,ω=πT,T是地球自转周期,大小为24小时,代入下面的式子中,有:

a向=4π2T2R

=4×3.142×6.4×106(24×3600)2

=

0.034m/s2

g赤=9.78m/s2

a向是g赤的千分之三,所以在粗略计算中,可以忽略地球的自转。通过学生的具体计算,比较赤道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加速度和赤道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加深印象。

当物体在地球的南北两极时,向心力为零,F=F极,即GMmR2=mg极。

当物体从赤道向两极移动时,根据F向=mRω2知,向心力减小,则重力增大,只有在两极时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从赤道向两极,重力加速度增大,即重力加速度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而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并不指向地心,只有在赤道和两极,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

2.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表面上所受的万有引力跟重力相同。若考虑地球自转,则由于向心力很小,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即在地球表面可近似认为:GMmR2≈mg。

3.如果星球自转角速度较大,则不能认为赤道上物体所受的重力约等于万有引力。

(教师讲解)

题目:有一个球形天体,其自转周期为T(s),在它的两极处,用弹簧秤称得某物体重为P(N);在它的赤道处,称得该物体重为0.9P(N)。则该天体的平均密度是多少?(引力恒量用G表示)

分析:

此题的题眼就在0.9倍上。为什么赤道上的重力比两极的重力少了10%?

在两极: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GMmr2=mg。

在赤道:万有引力“一分为二”,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星球绕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另一个分力为重力,即GMmR2-9GMm10R2=m4π2T2R,其中M=ρ43πR3。

解得:ρ=30πGT2。

三、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主要关注两点。

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己计算,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学生不能懒,教师也不要替。教师往往为节省教学时间而简单、直接地告诉学生有关结论。与公式相关的基本原理,学生应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在遇到变化的情况时,才能得心应手,不至于犯错误。

在上题中,若认为赤道上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就错了。因为这儿和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地球赤道上向心加速度只有引力加速度的千分之三,上例中赤道处的向心加速度是引力加速度的百分之十,所以不能认为赤道处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对于GM=gR2,要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不能不管已经变化的情况,而机械地代入公式运算。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91-01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之而来的,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满足不断攀升的知识信息需求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多媒体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是传统地理教学的固有模式,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都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厌倦,甚至是麻木。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容易给学生的大脑形成较为强烈的刺激,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并且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也更容易保持长久的兴奋状态,注意力也更为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2、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没有办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述这些知识,学生是非常难于理解的。而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变换大小、虚实和时空等,将那些不可视的地理现象以及事物变化过程明晰地再现出来,除了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之外,还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使得课堂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和教材这两个信息来源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延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地理课堂的知识传授量。比如,每次月考之后,教师都会讲答案告诉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把答案抄写下来或者是逐字逐句地将答案念出来,这样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利用多媒体中的投影技术则可直接将考试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中途省去了抄写或者念答案的时间,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什么”的讲解之上,由此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冲突矛盾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课中有一些诸如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远日点、近日点等非常难解的概念,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动画演示的形式来对重难点进行讲解,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记忆能力,并培养其读图和思考的能力,具体操作可作如下参考:

第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播放;展示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不同景色图片。2)提出如下问题:时间到底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以及四季的变换;冬夏两季,哪一个的白昼更长,为什么?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第二,新课学习。教师活动:1)用课件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图;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区别。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演示;2)作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演示和探究。教师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人组,每组配一个地球仪,让其自主阅读教材中和地球自转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再进行讨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点;2)让所有小组逐一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周期和方向等进行回答。学生活动:1)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地球仪,主动进行探究;2)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第四,绘图。教师活动:1)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从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2)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在纸上绘出另外一个俯视图(从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的绘图过程,准确地在纸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

第五,动画演示。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动画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进行演示;2)播放地球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动画视频;3)视频演示长江入海口淤泥堆积的方向,巧妙地引出“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4)提出问题: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区别;对比悉尼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地转偏向力,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活动:1)认真地观看视频,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六,探究指导。教师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并观看多媒体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动画;2)让学生分小组对地球公转特点进行讨论;3)让学生在黑板上对地球公转方向进行绘画。学生活动:细心观察、合作探究、大胆尝试。

第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1)假如地球只会自转,不会公转,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2)假如地球只会公转,不会自转,又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第八,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上归纳和总结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以知识体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活动:1)在笔记本上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结束语: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只会用多媒体教学法,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盛启红.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