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13:21:53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篇1

[关键词] 庖丁解牛软件项目成本管理

软件行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软件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然而软件行业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特别是对于国内的软件企业来说,生存的压力显得更加明显,就目前发展来看,成本管理是软件项目管理中一个比较薄弱的方面。因此,软件企业对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始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软件项目成本是行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对比指标。

但是,根据我们对于软件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大多数软件企业的管理层都是科班出身,而且都是在企业快速发展后才开始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对于软件成本管理几乎没有太多的概念,所以大多数所谓的软件成本管理也只是停留在对于软件项目的人力和时间的估算上,正如“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说的在普通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一头头的牛,类比一下,我们现在所做的成本管理也只是一个一个项目的成本估算,而看不清项目的具体构成部件。下面我们用“庖丁解牛:的思想来分析软件项目成本管理。

“庖丁解牛”是道教掌故之一。典出《庄子·养生主》相传战国文惠君时代有庖丁善于解牛。庖丁训练有素,技巧十分娴熟,刀法神奇,手所触及的,肩所倚靠的,脚所踩到的,划然合于音律,进刀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乎节奏的,甚至与“桑林”舞步乐章可以相配。文惠君对庖丁的技艺赞叹有加,说:“好极了,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这已经超过了技术的追求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是一只整牛;三年之后,就不再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用不着眼睛观看了。这时,器官的作用停止,只是心神在应用。顺着牛体结构纹理来用刀,就没有什么妨碍。因此,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口依然还是那样的锋利。”

庖丁解牛故事中分析,庖丁为什么能够把一头牛分解的很好却又不伤及刀刃呢?庖丁有解释:因为在我的眼里所看到的不是一头整牛,而是不同的牛的牛体结构。那么庖丁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庖丁也解释到:这是多年的经验积累,用心神来领会。那么,庖丁的思想是否对我们在软件项目中做成本管理有借鉴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何做好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

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我们对于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不能完全使用技术的视角,还需要多一些财务管理的思想。对于软件项目成本产生影响的绝非“人月”所能囊括,否则真的就是“人月神化”了,其实影响成本的因素会很多,譬如:我们使用的人员是否合适,如果用了不适合的人,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使用的工具是否合适,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工具,可能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对于要做的事情是否了解,如果让一些外行人作开发,结果可想而知;等等因素诸多,所以,要想做好成本管理所需要的知识面是多方面的,否则就是窥豹一斑,不知全貌。我们从庖丁的身上也看到,他除了解牛的技术娴熟之外,还能够划然合于音律,甚至与“桑林”舞步乐章可以相配,由此看出解牛都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所融和的有不少技术之外的知识,更何况软件项目成本管理呢。

二、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

软件的成本管理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模式或解决方法。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企业可能采用的方法不同,是否合适需要大家自己选择了,而不能使用拿来主义。我们这里想说的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利用“庖丁解牛”的思想来进行软件成本管理。前面已经提到,之所以管不好成本,正如“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所说的在普通人眼里看到的都是一头头的牛,类比一下,大多数软件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时看到得是一个个项目,而看不清项目的具体构成部件,是因为没有对软件成本结构做到详尽的分解,不能做到对于成本组成部件心如明镜,所以管的人和做的人都是空对空,落不到实处,项目做好了一切都被掩盖,项目没做好也大多推诿到人的身上,成本管理的水平并未真正提高。所以,就像解了三年牛之后的庖丁,就不再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而是用心神来领会,顺着牛体结构纹理来用刀。我们做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成本构件分解,构件分解可以有多种方式,这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定,比如可以按项目生命周期分解,可以按项目模块分解,可以按项目组分解等等,但是有一点就是一定是分解到大家认为没有歧异的程度为止,没有歧异就是大家认为这个软件成本最底层的成本构件能够被理解、执行、监控和调整。对于分解好的成本构件可以组成一棵成本树,大家就在大树下面进行项目活动。

三、注意积累经验

庖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牛分解的很清楚的,这需要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企业做软件成本管理也是一样,切记操之过急。老板说现在企业生存困难,为了节约开支,所以要进行成本管理,大多数企业要搞成本管理都是这样的起因,然后大跃进式的开始从上到下任务分解,但是执行的人并不是成本管理高手,当然很可能是技术高手或者是销售高手,大家对于成本管理都很陌生,也许有的那么一点经验可能也只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酱醋,所以乱糟糟搞一通,最后怨声载道,不了了之。修道应该效法自然,遵循规律,这样才能演奏出合于“天籁”的解牛神曲。软件项目成本管理也是需要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对于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设定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合理的规划每个阶段所要达到的效果,同时增加相关的培训,引入合适的管理技术,逐步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模式,培养起一批能够熟练掌握成本管理工具,具备成本管理思想的管理者,让成本管理渐入人心,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四、进行动态管理

进行软件项目成本管理时,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庖丁也说:即使自己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解牛了,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部位还是要仔细斟酌,逐步试探,最后分解后才会有自我成就的感觉。我们做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也是一样,软件项目不同于传统行业的项目,软件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体现人的思维,而人的思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么在我们的成本管理中也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成本分解、组合也是需要做出动态调整的,对于所使用的技术、策略也是需要调整的。所以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此外,实施软件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是为了节约而做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目标应当是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获得更好的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如庖丁一样,他的解牛并非为了艺术,而是为了提高解牛效率、降低对刀的损害,这个目的是不能转移的。

总之,我国的软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市场却已竞争激烈,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而成本管理一定会成为企业向前披荆斩棘的利刃,利用的好将所向披靡,利用不好也可能伤及自身,矛盾当中取其利,相信我们的软件行业一定会迈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成本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m].2004

庖丁解牛教案篇2

智慧是透过所有相关现象直抵事物本质的能力,人们得到这种能力的过程可称作获取智慧。 用获得的这种能力再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叫实践智慧。智慧包含知识,但不等于知识。智慧更多的属于能力范畴,因此它与实践有着更直接的联系。研究人类智慧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叫做智慧学。

以智慧学观照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这种提问和问题教学就超出了普遍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而成为学生获取智慧、实践智慧的过程。因为这种提问指向根本和基于思维。学生在提问中吧学习知识与训练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围绕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指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如何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智慧,实践智慧呢?笔者认为可以把握如下教学策略:

1营造氛围

1.1师生要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关系,才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才能为学生的质疑、提问、发言、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这样学生才敢于提问、愿意提问。这需要教师不仅具有“学生中心论”的理念,而且能进行长期的师生间的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信、互助的境界,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

1.2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的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

1.3对于只能提出简单问题的同学,一定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只要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动了脑筋,是其独立思考的结果,就是值得肯定的。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形成敢问、惯问的好习惯。

2教给方法

语文教学有自己的问题域。首先从阅读教学来讲,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问题域。一般记叙文:记叙要素是什么?结构怎样?详略如何?语言表达方式有哪些?所要表现的中心是什么?小说: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语言等等)?故事情节是怎样的(结构、顺序、线索、细节等等)?社会环境如何(背景、场所、景物、人际等等)?散文:文章的“形”是怎样“散”的(选材、时空、语言表达等等)?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点睛之笔等等)?文章的构思如何(线索、结构、过渡、详略等等)?诗歌:形象是什么?语言有何特点?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议论文: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怎样?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语言特色?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条理?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从写作教学来讲,我提倡学生对所学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这“四问”是: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

从审美教学来讲,美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面对同一客体,不同的主体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比如同样面对秋天的枫叶,杜牧的感受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崔莺莺的感受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而戚继光的感受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对高中生,教师还可让学生们在掌握如上一些常规提问法基础上,再讲究一些提问的方式。如趣问法、比较提问、发散提问、追问法、反问法、模拟提问法、联系实际提问法等。在教的进程中,可先提模仿性的问题,提与文本内容有关的问题,慢慢地提联想性问题,提创新性问题。也可先提局部性问题,再提整体性问题。

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一步一步的探究,这就是: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总结归纳。这种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体验智慧的魅力的过程。

3实践导引

教学生智慧提问,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引导。本文就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第四单元的《庖丁解牛》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提问。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诗歌与散文中的形象究竟有何不同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教授《庖丁解牛》时,笔者紧紧抓住“解”字提问,庖丁如何解牛?庖丁为何能这样解牛?庄子为何要讲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三个问题把文章中提到的现象,揭示的本质以及写作目的都涉及到了。在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话锋一转,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编者的意图。这时有学生提问:庄子为何将一场血腥的、惨不忍睹的宰牛场面详尽的写成一次美妙的音乐舞蹈表演?又有学生提到庖丁解完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怎么理解?学生提的这两个问题,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讲,正是这篇寓言故事中形象描写的特色之处,这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首诗《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反复品味后体会到: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形象高度浓缩,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而散文就不同,语言比诗歌丰富,形象更具体,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学生对散文形象的反应与对诗歌形象的反应就不一样。

4积极评价

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随时进行判断,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保护学生提问和答问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为此,应该做到:①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但在课堂上却常抢着提问或回答问题,十有八九又答错,有时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这样的学生,应该肯定他的这种爱提问和答问的习惯,同时应告诉他尽量考虑全面,有把握

庖丁解牛教案篇3

专栏作者。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关注教育、技术。

在教育中运用技术,怎样才算是最高境界?有人说,“教育中技术运用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就仿佛黑板、粉笔,当我们使用它们的时候,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得心应手,甚至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一个事物的最高境界可能很难达到,但却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一个“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的奋斗才不会迷茫。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先哲用寓言故事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才是技术的最高境界,他就是庄子。庄子崇尚技术,确切地说,庄子崇尚出神入化的技术。在庄子笔下,庖丁、轮扁、梓庆……无一不是技术的绝顶高手。那么,在庄子眼中,什么才是技术的最高境界呢?

在庄子看来,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手段与目的的合一。在“梓庆为鐻”的故事中,梓庆削刻木头做成的钟架犹如鬼斧神工,看见的人无不惊叹,鲁侯便询问其中的秘诀。梓庆说:“我哪有什么高明的技术,当我走进山林,观察每棵树木的时候,成型的钟架便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才开始动手制作,否则我就不做。我用心中的钟架与树木自然契合,做成的钟架就被以为是鬼斧神工。”可见,在制作钟架的过程中,梓庆看到的从来不是一块块木料,而是心中时刻存有一个完美的目标。从这里出发,最终使树木、钟架合而为一,才给人以鬼斧神工般的感受。正如教育技术界的老前辈唐纳德 · 伊利所说的,“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中运用技术,却忘了我们想要的目标,陷在了具体的技术细节里,最终会离完美的技术越来越远。

最高境界的技术,一定是工具与思维合一的。这就像武侠小说中描写的绝顶高手,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庄子笔下出神入化的技术,往往不借助任何工具来实现,而是镶嵌在高手的头脑中。在“工倕之巧”里,工倕随手画出的图形就胜过用圆规与矩尺画出的,就是因为他的心中有图形,手指随心而动,不必借助外物。“津人操舟”中会潜水的人即使没有见过船也能熟练驾驶,是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在深渊中进退自如,虽然手中没有驾船,但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驾驭自己。我们最熟悉的庖丁在解牛19年后,技艺已臻化境,正如他所说:“现在我宰牛时,只用心神去领会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了,眼睛的官能似乎已经停止,而只是心神活动罢了。”这些技术高手们早已把借助工具完成的任务内化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自然无招胜有招。如同我们熟知的思维导图技术,它的本质是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知识,我们既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用传统的纸和笔来实现,甚至可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思维导图。而只有我们首先在头脑中建构出一幅精准的图形,才可能借助工具画出好的思维导图来。换句话说,那些“思维导图”的高手,能用软件画出一幅精彩的图形,并非软件技术好,而是脑子想得清楚。

庖丁解牛教案篇4

一、真善美――职业技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尺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据真、善、美三个尺度来进行的。真即合规律性,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求真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善即合目的性,是人的需求与外部世界现实性的统一,向善是人的实践活动追求的价值取向;美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臻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理想境界。职业技能训练作为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也必须根据真、善、美的尺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的过程。只有努力“转技为艺”进而由“技”进“道”,才能贴近职业技能训练的本义。

职业技能训练中的“真”是人们对于职业技能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括知识之真、探究之真和创造之真。职业技能训练中的求真就是掌握、检验和创新的过程。首先是掌握理论,体会知识之真。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建构人生。知识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与态度,是形成求实精神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中的知识包括基本理论、原理工艺、规律等。它们来源于科学研究,是被前人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正确地认识该职业技能的机理、价值和意义,为形成职业技能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是检验理论,体会探究之真。学生在理解这些“真理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操作,来检验和深化对科学理论的认识,建立科学的实证思维,培养求实精神。再次是反思理论,体验创造之真。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实践让理论之树长青。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把职业技能训练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前者的技能特征是重复性,体现的是固定程序式运行方式;后者的技能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要制订一定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或策略做出决定,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创造性技能”是在验证性探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更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是更高层次的求真,它要求学生要解放思想,不拘泥于固有的理论和模式。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越多,驾驭规律的能力越大,思想上的收获也越丰富。

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善”是指训练手段实现训练目的的合用性。这种合用性是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以确保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体现了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要求。从训练场地看,职业技能训练大多在实验室、模拟工厂、实训基地甚至真正的企业车间内进行。这些地方,从环境的设置到物品的摆放再到着装和工作规程等都有精确的要求,体现了敬业精神;从训练程序看,职业技能训练具有严格实施步骤,每一步骤的操作流程相对固定,不仅有序,而且精确,确保了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也培养着操作者最精致的思维戒律。从训练要求看,职业技能训练把要求贯彻于整个操作过程,每一环节都要尽力去做,细小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在每一步骤“用心”才能确保整个过程完美,培养着操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从训练过程看,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多变,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第一次实训的好奇感激发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初次操作的挫败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高原现象中的焦虑情绪有助于学生学会控制,还有技能熟练后的高峰体验震颤心灵,触类旁通,这种种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思想转变的催化剂。从组织形式看,职业技能训练通常以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如何处理好个人和团队的关系,发挥整体效益,考量着每个人合作意识的强弱。在“共同的训练目标”的牵引下,个体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合作意识就在这样的磨合中逐渐强化。由此可见,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每一个小善贯穿于整个训练环节的过程。学生在训练中积累的不仅是职业技能的操作经验,而且积累着每一个小善,趋向于更大的善,收获技能和思想的双丰收。

职业技能训练中的“美”是指遵循“美”的规律,形成职业技能所呈现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和谐状态,这是职业技能训练的最高境界。庄子曾在《庖丁解牛》中描述了这一境界:“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响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说的是庖丁解牛手按、肩靠、脚踩、膝抵,互相配合,动作娴熟。他进刀、运刀动作和谐,美妙动人。他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翩翩起舞,而解牛时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悠扬合拍,可谓出神入化,美哉!妙哉!庖丁解牛表现的已经不仅仅是技能和技巧,而且是“化技为艺”,甚至是由“技”入“道”、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诗意境界。也难怪文惠君看了他的解牛技艺后高呼“得养生焉”!这种职业技能境界的形成,从业者感受到的将不再是劳作的辛苦,而是创作的快乐,这才是职业技能训练的真正目的。而到达这个境界的秘诀就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 就是规律。庖丁解牛遵循“美”的规律,勤学苦练19年,终于进入这个美妙的境界。现代社会中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莫不如此。像许振超、邓中翰、孔祥瑞等,他们爱岗敬业,技能超群,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无愧为“当代庖丁”。

这真善美的诗意境界何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意和所追求的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真伪、善恶、美丑区分开来,引导学生在理性的层次上把握真、善、美的本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求真、向善、臻美,这是教育的要意所在。因此,职业技能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职业技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值得我们珍视。

二、暗示――职业技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机理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是通过暗示发挥作用。“暗”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通常隐含在技能学习和训练之中,不直接指出。常常通过如下几个暗示源展现。一是专业知识。知识的学习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提供了理性基础。例如,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了电容知识,了解了电子垃圾的危害,就能够提高环保意识,在行动上也许就不会乱扔电子垃圾。用麦金太尔(MacIntyre)的话来说:“专业伦理体现了特定行业实践的内在善(intrinsic good),德性本身不能孤悬于宅中,一定得体现在特定的社会情境脉络中。不同的专业正是因为对不同的知识技术的运作不同,而更凝聚起特定的伦理承诺。”二是训练方法。不同的训练方法,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同。那些只考虑技术,不考虑情感和意志品质的训练是低层次的。只有让心智直接面对事物训练方法,才有开发心智的作用。三是师生活动。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是技能训练的双边活动。师生双方保持持续的个人接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促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而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影响。四是训练环境(包括劳动纪律在内)。干净、明亮、清爽、整洁的训练场所,教师特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训练氛围、严明的劳动纪律都是一种积极的暗示。特别是遵守劳动纪律,这是一个逐渐从外在控制走向自我控制、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对学生遵守劳动秩序、劳动规则、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而最终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至关重要。

暗示源发出的信息(如思想、品行、习惯)大多是借助熏陶的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解释了熏陶发生的原因:任何人处于某种情境中,都会受到这种情境气氛的感染,从而逐渐改变自己的心理活动与他人的情感或心理气氛趋于一致。熏染渐染靠教师的行为示范来完成。在动机激发和教师示范阶段,教师往往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训练任务,边讲解边示范。这些训练内容、方法和教师个人魅力等暗示源散发的信息唤起和强化了学生的情绪,引发其产生认同、喜爱、信任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容易产生同化和顺应反应,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在模仿练习阶段,学生与暗示源发生实际的情感关联,形成情感化场景记忆和难以忘怀的生活情结。这些情绪体验如同催化剂,使学生有所感悟,从而“被自己亲身所发现的道理说服”。然后将诸如情绪、感受、意义体悟、价值判断等加以整合后接受暗示源的信息。暗示源的作用就得以发挥,教育的功效得以显现。

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暗示”中,充分感受和欣赏教师的科学态度、崇高品行、气质神韵、专业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有所感悟,进而模仿,吸纳内化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形成自己的对于“真善美”的认识,最终萌生信服真理、追求善良、崇尚美德的内生力量。

三、助长――职业技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助长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在技能训练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把在学生发展中所蕴藏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可能性因素从学生现实的发展结构中凸显出来,并使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起支配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成为和谐的人。助长的策略主要有三个。

1.营造团队学习课堂。

“最好的学习是通过教别人来学习”这句格言是对团队学习的最好解释。团队与组织不同,不仅仅为了整体的利益,更关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利益,来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营造团队学习的课堂就要解决技能训练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共赢的问题。营造团队学习课堂关键在教师,可以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是组织合作团队。团队学习要求采用混合编组的方式,不仅考虑学生学业层次,还要考虑个性特征差异。合理分工,确保不同的成员拥有不同角色和任务,以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有了这样的依赖关系,团队才有凝聚力,有分享和互补的可能。第二步是确定学习目标。团队学习的目标是技能性目标和合作性目标的统一,包括行为(为什么)、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和标准(达到什么要求)三个方面。根据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上的实际情况,确定阶梯式目标,分步实现,逐层递进,让团队每一个成员都能取得成功,同时把团队合作的状况纳入合作性目标的考核范围。第三步是营造合作氛围。教师要设计团队规范,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善于营造信任、公平、宽容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第四步是抓住合作契机。契机是事物转化的关键。团队合作也要抓住机会,提高合作水平。一般而言,团队合作的节点至少有三个: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之时,问题解决存在多种方案之时,训练重复出现高原现象之时。适时地抓住这些节点,相互沟通、事半功倍。第五步是评价合作效果。评价通常包括:合作的品质,它考量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成员态度的改变;合作的效果,它考量成员职业技能掌握的程度和思想上的收获。可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个步骤,不是线性发展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渗透的网状关系。在具体的职业训练中,也因教学任务的不同,各有侧重。

2.整合技能训练过程。

技能训练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并存,教育效果可能会相互冲突、分散、抑制甚至抵消。因此,要从运作机体内部入手,将知识、方法、环境等影响因素加以整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知识的整合。技能训练涉及很多知识,这些都是前人经验总结。正如乔治・萨顿所认为的,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持久的道德训练”的过程。因此,整合知识,将范畴、定理、定律系统化地呈现,实际上也是在展示科学认识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精神与气质,进行思想道德训练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相结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学生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知识的教育作用。

方法的合用。英国道德教育专家泰勒(Taylor)在1996年所作的研究指出:“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形式方面,比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事情是怎么说的、做的,要比说了什么、做了一些什么更有影响力。”一语道破了方法的教育意义。方法的合用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方法与训练内容相合,能有效地传递训练内容;二是方法自身的和谐,多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传达与方法本身性质一致的信息;三是方法对课堂情境、氛围所造成的影响与育人目标相合。

环境的协调。技能训练环境是影响技能训练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它涵盖了地理位置、天气条件等自然环境,仪器设备、教室布置等物质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人际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舆论信息等观念环境。前两种环境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把握,后两种环境是隐性的,比较难以把握。整合重点应放在人际环境和观念环境的协调上。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积极的学习氛围,采用开放式管理,让学生在宽容、自由的环境中训练和学习。

3.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教师。教师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开发教育资源的关键人物。周晓静博士曾经就“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的道德品质、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影响等对学生道德影响的重要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影响的程度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在职业技能训练中,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

庖丁解牛教案篇5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庖丁解牛教案篇6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本读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的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考试考的不是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还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的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斌退秦师》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课本里树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多维人性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面对传统都市文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回,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在《庖丁解牛》中也有表现《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申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种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利用读本第一册第190页的《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五蠹》等文字较为艰涩一些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

庖丁解牛教案篇7

曾国藩何以取得如此成就?答案很简单:善于识人用人。

同治七年,左宗棠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下诏书,让全国封疆大吏,都向曾国藩学习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是怎么识别堪当大任之人的呢?

第一:有操守

操守就是为人,这是做官的一条底线。

操守含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要清廉”,为官不清廉,老百姓怎么能服气?第二层含义是有节操,有一种临事不惧、临难不苟的胸怀和修养。

曾国藩说,下属获得上司偶然青睐,但操守有问题,还是不能持久,手下的人也不会真心佩服你。所以,曾国藩特别强调,做领导要有操守。

第二:无官气

曾国藩说,一个人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如果官气很重,这个人的发展就已经受到局限,不会再有大的发展了。

“官气”也就是今天所讲的“打官腔、说官话”,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首先考虑乌纱帽。艰难的事情来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担当大任呢?

湘军招人原则非常奇特,市井油滑之人一个也不招,招募的都是山里的农夫,绿营兵、八旗兵也不招,因为曾国藩担心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曾国藩说,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专取才华。

第三:多条理

曾国藩“相人口诀”当中就有“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他打了一个比喻说,解牛,在外行人看来非常复杂,但庖丁能解得很清楚、很利索,因为庖丁找到了诀窍。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每天用得着的不能太繁多,两句话就够了。一本书也好,古人流传下来的典籍也好,概括起来,可能就是几句话,你千万不要把它变复杂。

做事“多条理”,不但是工作方法,而且也是一种能力。

第四:少大言

大言就是放空话、说大话。经常放言高论,不着边际,说话没谱。曾国藩说,这种人绝对不能用。少大言,就是要讲实话,讲真话。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为教育手下人,写了著名的“教令”,要求必须遵守,后来命名为“劝诫浅语”。在劝诫本省乡绅、外省客游等四条中,第三条就是“禁大言以务实”。

第五:才堪用

一个人要治理他的辖地,首先要才堪治民,就是能不能让下属、让这个团队的所有人心服口服,由衷地钦佩你。

才堪治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人肯定不服气,不勤则业务必然荒疏。

第六:敢担当

敢担当就是身先士卒、勇于探索,不畏风险、敢想敢为、敢破敢立。

第七:不急名

为名利而逐的人提拔稍迟则生怨,稍不如意再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员工争毫厘。这样的人用之必生祸端、必成大患。

第八:耐辛苦

身体弱过劳则病,精神乏短的人久用则散,因此作为第八个条件。

第九:忠义血性

以上八条标准只是一般性识人标准,要担当重要的、关键的岗位,仅有这八条标准是不够的。曾国藩为此提出一个衡量人才的最高标准,用他的话叫“上上之选”。

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曾国藩用四个字概括――“忠义血性”。就是要公忠体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赤胆忠心。

曾国藩说,最好的人才必须具备“忠义血性”这个标准。

庖丁解牛教案篇8

那么书法的根本独特性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要先了解这个顶层设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顶层设计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事情,我们先要退回去,从王羲之开始退,退回秦朝,再往回退,退回到春秋战国时期。

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作雅斯贝尔斯,他提出了一个轴心时代的概念。在他看来,在公元前800 年到公元前300年的这五百年时间中,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标志就是能够左右人类文明的四大文明同时产生。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要回到、回顾这一时期,并被他重新点燃。”这句话讲得很优美,可听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如果通俗地讲,那个时期在印度有个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问道影响至今。在古希腊,诞生了纯粹意义上的哲学,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研究苏格拉底,还在研究柏拉图,甚至在哲学里面有一句名言:“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柏拉图的注脚史。”如果把这句话放到中国来,到现在我们做的很多工作还是在对《论语》《道德经》等不断地做注脚,不断地注释,不断地解说。也就是说,每一次文化的发展都要回到这个源头里面来。因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得以确立自己是中国文化,自动与其他文化区别开来。

在这其中,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信息,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智慧在产生以后,凝结为“道”,凝结为“天人合一”,形成了一系列的理念。如果我们将它放回到文化上面,回到文字上面,你会发现很有意思,紧接着是什么时候呢?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秦朝。秦朝建立以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书同文”,也就是统一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各种文字纷繁复杂。到了秦朝,当时有李斯、赵高、胡毋敬这些人,将文字统一起来,不再称其为“文”了,而是叫“书”。我们现在称之为篆书,或者叫小篆。在从“文”转到“书”的过程中,就开始对书法进行了一个顶层设计。具体而言,之前的“文”指向的完全是文字,指向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而到了“书同文”后,虽然同样是文字书写,但它已指向了“书”,也就是后人所讲的书法。

顶层设计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宏伟蓝图,它必然具体展开为历史的逻辑进程。而在这样一种历史与观念的平行进展中,就其最核心的思想依据而言,必然是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中国智慧。因而,书法史的进程也就表现为这个智慧不断注入和落实到我们的书写的过程。这个时候的书写,就不单单是把字写出来这样一种行为,也不单单是把字写得漂亮,而是一种载道的艺术。不论是西方人,还是我们自己,时至今日仍然往往将书法理解为只是写字,认为只是一种记录语义的行为。但由于“道”的注入,这种普普通通的拿着笔去记录的行为瞬间被提升到中国文化的核心。

道在中国文化里面非常复杂,它是一切规则的最后的那个点。《老子》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在万物生出来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万物呢,都是由它生出来的,所以叫“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太复杂,不好解释。但在道中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叫作“天人合一”。而且,这个原则也是中国思想区别于西方的重要智慧。

简单来说,“天人合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要去认识和了解自然和自身的规律,这意味着既要了解人之外的自然,同时又要了解人自身。

第二,了解了这些规律以后,要按照这些规律来办事。也就是说,依道而行,而不能背道而驰。

第三,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相融相生,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智慧的最终旨归。

庖丁解牛教案篇9

论文摘要:提升计算机网络知识水平和项目操作实践能力,是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体系知识积极性不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的前提下,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十分必要。

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硬件组成等内容进行介绍、讲解TCP/IP 协议、OSI 七层模型、各种网络的功能和网络的应用与网络安全的防范等知识。

一、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背景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知识为背景,任务为主线,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引导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任务项目案例和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各章节的任务要点构建成课程知识网络,然后运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的创新

学习情境的构建:教师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包括黑板构图分析、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方式传播给学生,已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协作情境的构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把课程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的小项目,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会话情境的构建: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同学们可以选择团队学习、求助教师、个体寻求解决方法等方式完成实践练习。

意义建构情境的构建:通过多次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加主动的拓展新的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系列具体项目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巧妙地穿插在每个项目当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寻求自主学习的方法。

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我们以综合布线项目施工流程来确立综合布线技术知识体系结构,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预算、施工、测试和验收5个部分。

教师讲解常用网络布线工程施工案例、施工材料及常用技术,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样板工程,切实掌握从设计到验收所涉及的必要技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达到教学目标并填写教学实践表单。学生通过完成实践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独立探索及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项目教学法实践操作教学流程分为实验准备、示范教学、模拟现场、庖丁解牛4个步骤:

(1)实验准备。确定课题和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分组,选择实验工具与材料。

(2)示范教学。实践指导教师逐一演示操作步骤,讲解操作要领和操作用途,指出可能会出现的故障,强调重点,提示安全操作事项。

(3)模拟现场。分组按实验指导书步骤操作,指导教师在一旁巡视,为存在问题的小组提供帮助并作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动手练习。

(4)庖丁解牛。指导教师给出应用练习题,要求学生快速、熟练地解决问题。指导教师边指导边纠正错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检查工作质量等方式评定出成绩。

建立模拟工程现场教学环境

模拟现场就是让学生体验现实中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建立真实工作环境,工作中要求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对工作要求、工作规程、标准规章、工程现场相关指标进行评分,针对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专业领域的先进性,及职业专业性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训练项目要真实环境布置:

教师给出一套经典建筑楼房计算机网络施工图纸(包括楼房说明),要求包括网络工程的设计、安装、调试、测试、验收各个部分。现场提供6 类、5 类UTP、水晶头、管线桥架、大对数电缆、LIU、交换机、各种机柜配线架、光纤熔接机、室外光纤、FLUCK 测试设备(DTS1200)、各种常用工具及模块等工程设备及材料。

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综合布线系统采用AutoCAD 或Visio 软件绘出布线各类设计文件,包括设计总说明、主要材料设备清单、总平面图、楼层弱电平面工程图及管线预埋;根据施工、管线图纸,运用工具对楼层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安装,水平链路管线铺设,工作区安装,运用FLUCK 测试设备抽样测试安装好的线路,做好验收记录。

四、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应参与动手操作,体验实践过程。具体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选择实用、精炼的项目任务

2.团队任务要妥善安排

3. 教师的指导很重要。

4. 实践任务要总结、拓展和延伸

庖丁解牛教案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读本 教本

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编写者在编写选修读本的时候。是抱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的目的来编写的。为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编选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政治经济科普和文学文化常识读物,每学期一般在35万字以上,这使学生300万字的阅读量有了基本的保证。同时人教社编写者又编写了必修的教本,而且规定读本必须与教本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选修的读本”,或随意处理“选修的读本”。结果是学生多数因老师一般性倡导所误导而无法使文章阅读落实到实处。真所谓教本都学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把文章的阅读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文章的具体阅读中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品味的提高,这不仅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教师如何创造性地驾驭教本和读本的能力问题,那如何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让教读两本有机会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 借鉴读本资料内容,拓展教本文章背景。

比如,研讨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再别康桥》之前,我们可以先学读本中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让学生初步领会特定情境中的康桥。该文出自诗歌单元,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学学读本上的《诗人读诗》、《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点评、札记,为随后进行的课文的研究和探讨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意义的课堂是交往的场所,教学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实物、语言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影响和调节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对话”,而对话的内容也就是读本和教本所提供的东西,我们一直以来所放不下的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这种“对话”意义的教学面前也就黯然失色了。新的课标改革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现实,明确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并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一味的教师讲给学生听,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在一种内容、一种原则、一种目标规定下的合作实践过程,“自主、合作”成为语文实践的主要原则。

我们不妨可以来举个实例,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让学生有计划有顺序地阅读袁行霈先生的《中国文学的鉴赏》、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的知识性与感性》、倪其心先生的《怎样分析古代散》、章培恒先生的《中国古代散文》和苏轼的《赤壁赋》,借此来引导学生总结出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即:“知人论世,感知诗文背景,披文入情;把握诗文意蕴,跳出文本;进行比较权衡,命笔成文,做出价值判断。”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或重温了东坡先生的《题西林壁》、《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充分了解了苏轼一生的遭遇、痛苦和旷达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提供了相当的支持材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了这些东西后,填充他们的认识和生活阅历,文本中所描述的或抒写的人、事、物、情在他们的大脑中鲜活起来,顺利实现情随境生,移情入境,体贴物情,物我情融的境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创造性地读成了一出独幕的情感剧:

舞台:赤壁

布景:大江东去,浪淘尽,故垒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人物:苏子

情感的开端、发展:即景生情,泛写江山人物。

情感的高潮:尽情抒发,热爱祖国河山;羡慕古人,追求建功立业。

情感的结局:思尽而醉,自我解脱,寄情江月。

二、 探究本人物成因,感知教本人性多维。

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无非是他的遭遇与经历造成的。如新课标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那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升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学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说士的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再如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对于学生这种观点,我们教师切不可以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而断然否定他们,可利用教本课文中的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引导学生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如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理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那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是文中所形容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人物的“心里路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进一步括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正确、全面的思辩能力,充分感知教本形象的人性多维性。 三、参阅读本选文精髓,把握教本选文主旨。

概括文章主旨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练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应该说,语文读本为教本提供了大量的比较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才是教本编写者的真正意图。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比较无疑是发现问题的最好途径。譬如可以通过对屈原的《离骚》《涉江》以及许多诗中,诗人反复地进行着关于死的思考,死对于屈原来说,是一种表达方式,他走向死亡是那么清醒、从容、镇定。进而,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特立独行的人格之美。

再如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到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到对传统文明的评价,我们可以和读本中的贾平凹《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徘徊,在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要时刻领会教本和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我们甚至还可以延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游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就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我们指导学生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把这眼光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选文的主旨。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读本阅读除了能够给学生提供辅助、升华、拓展的契机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人生,走向社会人生的平台:其富于时代性、生活性、人文性的选文,大大的缩短了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生活,教本与读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在阅读、感知读本文章的同时,也阅读了社会,领略了人生,为他们更全面的理解人生、把握人生提供了宽阔的平台。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去发现、去创造,积极引导他们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进行充分地融合,在具体的体验经历、发现创造中认识自我、珍视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本与读本的跨联应当于学生的直接“利益”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功利的,又有精神的;其本质是一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显而易见,二者的整合势必产生良好的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语文读本和语文教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也就把握了具有“革命意义”的课程改革的精义。

参考文献

[1]《新课标阅读丛书》2003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2007年3月,商务印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