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泥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5 13:35:50

彩泥教案

彩泥教案篇1

摘要:泥金彩漆是宁波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三金”之一,属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完美的装饰效果在泥金彩漆甬式家具上有着广泛应用。但是与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泥金彩漆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完成浙江省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教学指导方案,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关键词 :泥金彩漆核心课程项目教学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代相承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泥金彩漆是宁波传统工艺“三金”(朱金漆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和骨木镶嵌)代表性传统工艺之一,内容丰富多彩,尤以取材特殊,创意独特,为人称奇,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2010年,“泥金彩漆”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瓦解,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泥金彩漆也失去了它生存的市场。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作为文化机构,又是首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继承、弘扬泥金彩漆等这些民间的文化遗产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因此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将民间工艺利用和挖掘起来,通过学生的制作学习,进行“活态”的继承,培养学生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保护和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制作泥金彩漆的能力,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

实践过程遵循“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立足课堂,制订并实施本成果行动构想。

二、实施策略

1.进行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

泥金彩漆地域性强,全国仅宁海县内一家工艺品企业(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还保留着完整的泥金彩漆技艺,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该企业和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充分摸清该技艺的整个工作岗位状况,以此了解泥金彩漆技艺对人才需求,进而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基于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职业导向的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

根据调研计划,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物专访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随机问卷调查100名宁波市民;对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宁海文化馆、宁海工艺美术协会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调研内容包括产品的市场定位与需求,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相应的职业资格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现状。

据此,我们确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宁海及浙江省传统工艺行业发展需求,力求培养德、技与艺全面发展,具备泥金彩漆工艺美学、江南十里红妆民俗史、泥金彩漆艺术设计与制作等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从事泥金原料制备与管理、堆塑造型设计与制作、泥金装饰、传统工艺品包装与展示、生产管理与销售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初级工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操作工人”。

2.基于工作过程,提炼核心技能

泥金彩漆是一种泥金工艺和彩漆工艺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漆器工艺。主要是在木制胚件上,将打成薄片的金银箔碾成粉状,调入漆料后或涂或描或填,并采用蚌壳片、镜片、砂会、沥粉等工艺技法精心装饰;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纯手工技艺制作,工艺考究、精致,共有箍桶、批灰、上底漆、描图、捣漆泥、堆塑、贴金、罩漆、上彩、铺云母螺钿、分天地色、修边、挖朱等20多道工艺,约3个月器物才能成品。其中,堆塑(堆泥)是泥金彩漆最具特色的手工艺,也是与其他漆器最大区别所在,为宁波所独有。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制作的整个工作过程和工艺流程,我们提炼出民族工艺品——泥金彩漆制作的四大核心技能:泥料配制技能、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装饰技能,并明确了相应的技能要求,泥金彩漆制作的核心技能及要求。

例如针对备料(购料、筛粉、配料、捣泥、保存、工具制作)过程,我们提炼出的核心技能是泥料配置技能,其核心技能要求是:蛎灰、瓦灰、金箔、金胶、矿物颜料、油漆等质量鉴定;原料的比例;泥料的搅;敲打的时间;密封、阴晾;木制工具、竹制工具、金属工具、模具。堆塑的工作过程有绘制图案、关框、造型三大工艺,其核心技能包括选图绘制技能、堆塑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传统团鉴赏;白描手绘、拷贝;绘制边框;搓泥线;上漆胶和编线等。贴金的工艺流程由上彩、涂金胶、剪金、贴金、扫金组成,核心技能为装饰技能,核心技能要求有调色、撒云母、镶嵌螺钿、修补等。

3.开发核心课程,分解教学项目

在明确了掌握“泥金彩漆”技艺所需的四大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按照综合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需求,我们开发出“泥金彩漆”四门核心课程:材料处理、图案绘制、堆塑工艺、综合装饰,并细化分解出核心课程各自的重点教学项目(见表1)。

4.制定课程标准,突出职业能力

为了量身打造技艺传承人培养规格,校企共同研讨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教中学、学中练,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

(1)明确课程设置,制定教学指导方案。泥金彩漆作为一种手工艺品,表达了作者创作时所想表达的意境,手工原创作品应充满激情神韵。所以,泥金彩漆传承人必须有相当的传统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懂得写生和速写,要有深厚的传统的技艺功底。只有懂得泥金彩漆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才能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所想表达的意境;只有熟练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堆塑造型制作技能,才能心到手到,完整表达出所想要的最终图像效果。

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专业课程的设置,除了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还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公共课程,还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形成不同的专业方向(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模块,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深厚的潜力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他们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艺术基础。

目前,学校泥金彩漆的课程设置见图1。

这一课程设置,突破了以往中职艺术人才培养照搬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遵循民间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彰显地方性、应用型,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准确;把艺术人才培养和地方艺术产业的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开发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确定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浙江省教学指导方案,制订了本专业3年制(2+1)的整体教学计划,即2年在校学习和1年顶岗实习。核心课程占总课时的26%,顶岗实习占32%,选修课程占10%。选修的相关专业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自编校本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泥金彩漆技艺要“活态”传承,关键之一要有合适的教材作为载体。泥金彩漆有一套独特复杂的工艺流程,气候与环境条件要求极高,全是手工技艺,没有一本完整介绍和记录该技艺的书籍资料,全靠师徒口传手授,代代相传,没有相应的教材作载体,教学的随意性大,目标任务也往往不能很好完成,所以非遗教材体系的编写成了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校企双方成立编写组,鼓励具有编写资格和条件的专业课教师创编泥金彩漆的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通过到企业调研,走访民间艺人、进入车间,了解每道工序,整理汇编泥金彩漆资料,全程记录泥金彩漆的技艺过程。

经过多次教材编写会议,几易其稿,《泥金彩漆技艺系列丛书》之一的《花鸟篇》(配套光盘)最终完成。该教材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紧紧围绕泥金彩漆技艺的全过程,教材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主线而编写。全书共分绪论和四大教学模块(边框造型、植物造型、动物造型和花鸟综合造型)。每个教学模块又分解成相应的教学项目,涵盖了制作泥金彩漆所要学习的全部技艺。每个项目任务按“实训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任务拓展、项目评价、训练感想”板块设计编写,从提出任务到完成任务,循序渐进,同学们想看、爱学、易做,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可以完成整个项目任务的操作,从而掌握相应的工艺技法,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材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实训配套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专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三、小结

基于泥金彩漆技艺工作过程,梳理了核心技能,提炼了核心课程,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项目,明确课程框架,制订教学计划,研发配套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培养了一支高水平、谙熟泥金彩漆制作工序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群建设,探索数控、模具与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整合、转型、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掌握制作泥金彩漆的各种基本技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湮没已久的泥金彩漆绝技重新焕发生机。这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保护非遗项目模式的成功运行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和案例。

参考文献:

[1]黄才良,赵广玲.绚丽多彩的泥金彩漆[J].收藏,2009(1).

[2]赵福莲.宁波泥金彩漆口述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

[3]陈文斌.融入民间美术文化拓展美术教学空间[J].科学大众,2010(2).

[4]董继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5]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彩泥教案篇2

一、凤翔泥塑概述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岐山、西连千阳、南邻宝鸡、北接麟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凤翔更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更是陕西省宝鸡市民间工艺的首推代表,当地人把这种手工艺品称为“泥货”,历经选土、砸泥、擀泥片、上模、脱胎、拉粉、勾线、上光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凤翔县境内两三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泥塑制陪葬陶俑,足以让人感叹其泥塑工艺历史源头之远。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凤翔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泥塑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凤翔泥塑借鉴了古代一些民间工艺品中的纹饰等特色,造型生动、色彩亮丽,让当地人爱不释手。每逢过节和集会时,当地人就将泥塑作为礼品送出,寓意有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可见泥塑在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如今彩绘泥塑的聚集地凤翔县六营村的农户几乎都还在生产泥塑,凤翔泥塑的加工还会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采用晾干定型,有的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高温火烧,因此制作泥塑的泥土选择尤为重要。黄土是凤翔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各地水土、地理条件的不同,泥土的物理性质也不同,而凤翔就拥有这种先天的优越条件――当地有一种黄土,被称为“板板土”,几乎不含沙石,是凤翔泥塑制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凤翔泥塑的类型

凤翔彩绘泥塑共有180多种花色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小孩喜欢的泥玩具,包括巨型蹲虎与方寸大的小狗、小狮等,基本借鉴动物造型,做的几乎都是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装饰挂片,有戏剧脸谱,虎、牛头等动物头像,还有富含寓意的麒麟送子、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等浮雕式的挂片;三是立人,主要根据各种民间传说、历史事迹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塑造。其中大多都是空心的作品,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神态都会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其视觉效果更是别具一格。

凤翔泥塑一般都以对称的方式表现,点线面的运用恰到好处,布局巧妙,严谨得当。最主要都是以中国吉祥物为题材,这更是大大加强人们对其的好感与喜爱。凤翔泥塑善于运用历史素材,西周青铜器上的纹样就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泥塑艺术。

(二)凤翔泥塑的造型、色彩特征

凤翔泥塑艺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凤翔的泥塑作品三分靠坯子,七分靠画工。既说明了形塑和彩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了后期的装饰在彩绘泥塑中的重要地位,又点明了凤翔彩塑强调概括、夸张、灵巧造型的原因,目的就是将具有象征、寓意性的符号通过简单易懂的彩绘方式展现出来。凤翔泥塑的色彩主要分为彩绘和素绘两种。彩绘主要以红、黄、绿三种为基本色,加上黑色和白色,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五行。凤翔泥塑色彩纯度高,又用流畅的墨线勾勒,使得作品流光溢彩、对比强烈,有着农家乡俗审美性。而其色彩的美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整体色调稳定统一,突出了凤翔泥塑别样的色彩特征。素绘则受中国传统书法影响,独创出淡雅素洁的白描泥塑,白色的底上用墨线描绘出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象。作品上黑白相间,既体现了它的优雅,又表现了它的美观,形成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

例如,“坐虎”分为彩色与黑白两种(见图1),彩色坐虎的上色手法是在白底上勾绘墨线图案,再局部上色,最后使用清漆增加光泽;而黑白坐虎用色方法相对简单,用墨色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再用简练的笔法进行涂染,不用上清漆,给人以淡雅、素洁的感觉。

坐虎前腿站立,后腿卧坐,神态凶狠,五官紧凑,耳朵夸大、嘴巴大张、牙齿锋利,额头正中间有一个“王”字,巧妙刻画出虎的威严。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艺人在它的装饰纹样上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以及装饰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且适合的装饰符号。身体用莲花、牡丹等寓示吉祥的花草图案进行装饰,中间配有云勾纹、卷草纹及变体花草纹,整体美观又不失大方。纹饰线条也变化多样并且极为舒展流畅。所有的花纹运用巧妙,疏密得当,总体构图在基本对称的前提下又将局部掌握得均衡得理,整体形象充满幻想与较强的生命感。在色彩运用上,多用红、黄、绿等色为基调,色对比强烈、颜色鲜亮醒目、浓艳大方,充满喜庆与欢乐,富有乡土气息,由此也显示出当地人民对传统美的崇拜与追求。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艺人仅凭借自己对虎丰富的想象以及外人的描述,在未见过虎模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理想老虎的形象。m然造型与真实的虎有形象上的差异,却把虎的神韵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凤翔泥塑图案特点及寓意

凤翔泥塑图案以“绘”为主,在泥塑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取材上十分讲究,不管什么形状的泥塑制品,艺人都会在它们身上空白的地方绘制出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与传统泥塑不同的是,凤翔泥塑以简单易懂的艺术表现手段,将其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的图案用千变万化的线条与颜色呈现出来。凤翔泥塑图案基本以植物类为主调,如生肖猴身上(见图2),就是以牡丹花为主,其中还加有少许的贯钱图案,以及一些辅助的变体花草纹,很少运用动物图案。从图案中的牡丹,人们就可以看出来凤翔人民向往美好、华贵的生活,而贯钱图案表现了其对金钱的渴望。因为在凤翔人心中,他们并非想要靠着读书、科举来实现这些,而是靠着勤劳,靠着自己的双手实现这些。凤翔泥塑的创造者本就是陕西的农民大众,陕西地区民俗淳朴,而这些图案恰好体现了当地农民善良、热情、勤劳的品德,代表了其审美取向。除了这些,凤翔泥塑还以其他花草的变体纹图案为辅助纹,表现出一种简练、大气、神秘的审美色彩。其生肖猴中植物图案主要分布在头部和身体这种面积较大的地方,而动物和事物类的图案,则是以辅助装饰性的功能出现在身体尾巴的部分。

泥塑图案本就是以多种图案组合而成。除了花草类图案的频繁运用,少许的动物图案也被运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蝙蝠。因为蝙蝠取其谐音寓示“多福”,寄托着凤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既营造出一种神秘美,又不会让人产生低俗的审美感觉,使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感载体在陕西地区得到传承,受到陕西人民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无论从凤翔泥塑的花色种类、造型色彩还是图案特点来看,它都寄托了人们热烈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形成了凤翔泥塑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与创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凤翔泥塑的艺术价值随着商业价值的提高更是备受重视。

三、凤翔泥塑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传承发扬泥塑文化、打造民间美术精品关乎凤翔泥塑未来的发展。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胡新明是现阶段凤翔泥塑传承中最具代表的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的殊荣,他是2002年、2003年国家生肖邮票泥塑马和泥塑羊的设计制作者之一,他设计制作的“五毒青蛙”、“关公钟魁”被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评为金奖。目前,艺术市场的不够规范、凤翔泥塑创新性不够、泥塑生产组织方式单一等因素仍制约着凤翔泥塑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联合高校传播泥塑文化、培养传承人

许多高校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采风、学习、参观,凤翔作为采风教育基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和高校合作,设置相关课程联合培养泥塑的传人,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凤翔泥塑文化。此外,每年都有大量到访者来六营村了解、参观、购买,传承发展泥塑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凤翔泥塑在传承中创新

从最原始简单到只有形的泥塑到如今的彩绘脱胎泥塑,凤翔泥塑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泥塑题材越来越丰富,为正在发展中泥塑的造型和纹样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凤翔泥塑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开发,包括特色纪念品系列、用户参与创作体验、设计游蚪缑娴取

(三)网络时代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销售渠道

凤翔泥塑必须顺应时代来发展,不能局限于周边地区和一些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销售,让凤翔泥塑走向世界舞台。

(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传媒学部)

彩泥教案篇3

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动态开放的“四步”教学模式。所谓“四步”,即:“感受美—掌握美—创造美—评价美”这四个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四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的全面参与贯穿教学始终。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三百六十行”教学中,有一节泥塑课,研读教材后,笔者感到教材上的泥塑样例还不够丰富、精彩,于是就准备了凤翔彩绘泥塑。笔者到一个爱好民间艺术收藏的朋友那里,借来了凤翔彩绘的彩照和一套泥塑作品。当笔者将它们展示在学生眼前时,那些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得到了他们的喜爱。看到学生的兴致很浓,笔者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和喜欢哪些民间泥塑。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山东潍县泥塑、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学生每说出一种泥塑样式,笔者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走下讲台,让学生就近观赏那些生动传神的泥塑人物、动物或物品形象。色彩鲜艳、生动鲜明、各具风格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强烈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在快乐的气氛中,学生通过讨论、互动交流,基本上掌握了民间泥塑的艺术特色。此刻,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彩绘泥人的火候已经成熟,于是我就让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学生拿出材料后立刻动手,不久就创作出不同风格、有个人特色的泥塑作品。学生的“处女作”虽然十分稚嫩、粗糙,但是充满了童真与童趣,可供学生间轮流欣赏品评。

二、鼓励自由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美术课堂上重要的是参与活动与动手实践,至于做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都是次要的。当遇到学生的想法或作品不太好时,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和训斥,而要在肯定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面时,委婉地给予引导和纠正,以免挫伤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笔者曾经安排了一节突破教材内容、具有拓展性质的泥塑课,让学生以教师提供的泥塑作品“踢球的小伙伴”为范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共同设计,做出另一活动内容的泥塑作品。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想法还脱离了实际。例如,一同学提议做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泥塑群像,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成,但这个学生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大声嚷嚷着要同学们接受这个方案。笔者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个提议本身是很不错的,但从我们目前的彩绘基础和技能来看,超前了一点,做起来难度太大。你们认为呢?”大多数同学赞同笔者的看法。这时,很多同学提出要笔者明确规定做一样什么东西。笔者本想同意,但转念一想:如果由笔者来规定做什么,可能会影响一些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能力的发挥。于是笔者让学生商议决定。最终,学生设计创作了名为“打陀螺的小伙伴”的泥塑作品。该作品虽然有些粗糙,但是充满了动感,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三、巧用媒体展现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多媒体具有囊括天地万物、长于形象表达、利于扩张想象的特点,与美术是吻合相通的。有些民间艺术散乱、不易收集,有些可能已经失传,有些可能具有立体形象但制作过程抽象,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往往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在一节剪纸课中,很多的剪纸图案虽然栩栩如生,但是,倘若教师示范讲解剪纸的制作过程,则枯燥、抽象,学生也难以模仿。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展示了在网上精选的大量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剪纸作品。在让孩子们大量观赏的基础上,笔者又挑选出几幅既有特色又相对容易制作的团花剪纸,和学生细细地揣摩,让他们具体掌握剪纸的结构特征。当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且每演示完一个步骤就点击暂停,然后从中指导他们剪纸。最后,学生看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都非常得意。

四、总结

彩泥教案篇4

2、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创造空间,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大胆地设计装饰自己喜欢的花纹图案 ,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通过一番设计装饰,为空瓶添“新装”,学生掌握了一些简易的图案知识。例如,单独纹样、组合纹样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图案的基础知识及提高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把空瓶设计装饰成漂亮的花瓶,使他们掌握简易的图案知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2、通过装饰空瓶,启发学生的设计装饰图案意识和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并使他们养成耐心细致的好习惯。

3、塑造学生在实践中“变废为美、美化生活”的意识。使他们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彩绘法和橡皮泥粘贴法为空瓶换“新装”,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教学难点:大胆设计具有个性和有新意的装饰纹样,尤其是根据瓶子形状设计适合纹样。

五、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欣赏,然后请个别学生上台尝试装饰瓶子。接着让学生在完成后说说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带着问题来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佳。

2、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图案,利用单独纹样(各种线条或各种形状)组合成既简单大方又具个性的组合纹样,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学得有法。

4、在色彩搭配上让学生将学过的色彩知识——对比色、邻近色加以巩固,运用到装饰空瓶中。

5、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在练习中大胆地动脑想、动手画、动手做。

6、运用学生无意注意为主的认知规律,采取视觉欣赏导入课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用提问法、谈话法、演示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然后让他们大胆地练习,因为实践有利于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课前准备:

两组学生:空瓶、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盒、小水桶。

另两组学生:空瓶、橡皮泥、剪刀、尺子、铅笔。

教师:多件花瓶范样、两件未完成作品、空瓶、水粉颜料、毛笔、橡皮泥、剪刀、尺子、等。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

① 以空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出示空瓶,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常见到有许多的瓶子,但当用完后是怎样处置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说扔了它或是放在一边。

教师引导学生看看老师是如何将费置了的瓶子‘变废为美,美化生活’的。

② 欣赏作品:(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

a、 让学生欣赏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b、 再让学生观察及说出老师是用了什么方法为瓶子换新装的——绘画法、橡皮泥粘贴法。

教师提示课题《为瓶子换新装(装饰)》!

(二)讲解新课:

1、学生上台试用绘画法来装饰瓶子。

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示范,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完成后教师给予肯定及表扬。

接着老师问这两位学生:“在做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同时该注意什么问题。”

从而引出了怎样设计好看的图案及选择漂亮的色彩。

2、设计图案:

a、让学生的作品欣赏中观察及领会单独纹样。

教师得用多媒体出示花瓶,要求学生找出各种的线条和各种的形状。然后教师总结这些各种的线条和各种的形状我们可称它们为叫做单独纹样。”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线条和各种形状。)

①各种线条

②各种形状

a、 启发学生利用各种线条、各种形状设计成各种组合纹样:(同时也可以结合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时灵活运用、相互结合。就可得到既简单而又美观的组合纹样。

(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组合纹样)

为了结合瓶子圆柱体的外形,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各种线条和重复出现的各种形状组合成条形的组合纹样。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瓶子的外形纬绕着装饰在瓶子上了。

(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条形组合纹样)

同时鼓励学生设计图案时应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与众不同、变化多端、具有个性的图案。”

3、色彩搭配:

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两组花瓶。

教师与学生将学过了一些色彩知识复习、巩固。

让学生看着花瓶说出色彩感觉及说出用了什么色彩搭配方法如:色彩夺目、对比强烈的是用对比色的搭配方法。而色彩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的是用了邻近色的搭配方法。

注意以鼓励为主。

揭示版书:

b、教师分析:① 对比色(色彩强烈、夺目)

② 邻近色(色彩和谐、宁静)

2、制作示范:(教师边说边示范)

a、教师示范用绘画法装饰空瓶。(根据瓶子的形状设计)

步骤一:分格(形式灵活)

根据瓶子的形状将瓶子分成各个小块。教师引导学生分格的多种方法,及教学生画环绕瓶子的小圈的技巧。同时注意各种线条及各种形状灵活的运用。

步骤二:装饰(图案、色彩)

教师:“第二步是装饰瓶子,我想在图案的设计上同学们能给我一些

议见吗?”

学生提出各种单独纹样。

教师:“画的时候注意颜料要厚一点,不要加太多的水。但有时一些颜料流下来时,别 荒,就让它流。因为有时颜料的互相参和

也会得到一些特殊的效果。”

“好了,老师做得怎么样,值得表扬吗?”

“色彩的搭配则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对比色或邻近色,咦!那可不可以两种搭配方法同时使用呢?”

学生:“可以!”

教师:“那当瓶子的底色比较沉时,我们则可以使用比较鲜明的色彩,或在颜料中加什么颜色使色彩变亮呢。”

学生:“加白色!”

教师:“对了!真考不了你们。看来同学们已有很巩固的色彩知识。”

b、师生合做橡皮泥粘贴法装饰空瓶。

教师:“而橡皮泥粘贴法,步骤跟绘图法差不多。图案的制作方法是用手拙、捏、剪、切等方法做出各种线条及各种形状的,甚至我们还可以在橡皮泥上用笔、剪刀等印上花纹。”(结合教师示范)

“现在我有一件还未完成的作品,同学们能帮我一个忙合作完成这作品吗?”

“请你们动动手做些泥条或各种形

状,装饰一下它。看哪个做得好的就可粘贴在老师的作品上了。”

师生合作。

教师:“大功告成!你们说我们合作得怎么样?”

学生:“非常好!”

欣赏顺德小朋友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装饰。

教师:“在做之前我想请同学们欣赏一下顺德小朋友的作品。”

“有的用了直线、波浪线``` ```,有的用了星形、三角形、椭圆形``` ```。看这花瓶上的图案多特别呀!请看这瓶,他大胆、任意地用画笔在瓶子上画点、画线,而色彩则用了白、绿、蓝、紫,使得本来不规则的图案变得和谐、美观。”

“他们自由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放开手脚不受束缚使作品更具有个性魅力。”

“现在赖老师想开个__学校三年(x)班的一个小小的‘花瓶展览会’,请看台上已摆放了两张桌子。1、2组摆在这边,3、4组摆放在那边。现在四人为一组装饰一个瓶子,看哪个花瓶的新装最好看。”

(三) 放松时间:(师生一齐表演歌舞)

教师:“同学们上课累了吧,现在让我们来放松放松。同学们会唱《娃哈哈》吗?现在赖老师将他改成了《美丽的花瓶》,你们会唱吗?有信心唱得好吗?”

学生:“会!有信心!”

教师:“这样我们一齐大声地唱!”

《美丽的花瓶》

小朋友一起动动脑筋。

我们的花瓶变得美丽,

美丽的图案,漂亮的颜色,

每个人脸上笑开颜,

娃哈哈,娃哈哈,

每个人脸上笑开颜。 (多媒体显示)

(四)学生练习装饰瓶子。(在开始前师生同台表演歌舞,使学生在学习后能得到放松。)

分组合作设计练习。

(五) 师巡视、辅导。

出示好的雏形让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加以引导。

(六)评选优秀作品:

让学生自己评选喜欢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教师:“同学们都做得真棒!现在我想请大家都来做个小评委,你们说哪一组的最好。”

学生都积极地选取自己的那一组。

教师:“这样吧!请几位同学做代表上台选出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教师每组选两位同学拿着小红旗上台,将小红旗插在最喜欢的作品上。

教师:“得到最多红旗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领取奖品。”

(七)小结:①发散思维:利用图片启发学生用更多方法装饰空瓶

教师:“其实,装饰瓶子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有```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好方法呢?”

学生积极回答。

②鼓励学生更多地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教育他们“变废为美”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师:“同样,我们美化生活的材料随处可见,只要多动脑筋,就会发现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变废为美,美化生活。’不要让有用的东西成为了垃圾,破坏了我们美丽的生活环境。”

彩泥教案篇5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人是女娲用黄河里的泥捏塑出来的。 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后,混沌的天地间只有日月山川。时间过去了千千万万年,天地哺育的精灵——女娲睁开了眼睛,她用树叶给自己做了件裙子,将野花做成的花冠戴在头上,在广漠的天地间女娲孤独地行走着。有一天,她来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河边,看到了自己妩媚的身影,便蹲下身来,用河边的黄色泥土捏成了小泥人,当女娲把泥人放到地上时,这些泥人竟然都动了起来,变成了有生命的人。他们中有男有女,自由结对,组成夫妻,繁衍后代。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与其他地方庙会有所不同的是,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会陈列和买卖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制度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活的样本。中国泥塑的先驱之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山东省大汶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不少用泥巴捏成的陶猪、陶羊、陶鸡、陶鱼、陶鸟、陶人面等,高度在10厘米左右,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小品,足以证明中国泥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汉代帝后陵墓出土的陶俑均为泥坯压模,再施彩绘。形体比秦俑要小,造型则较为生动,其形象大多为侍女、乐舞杂技者及步、骑、车马兵,立俑高度50厘米左右,坐俑35厘米左右。四川一东汉墓中出土的陶俑为水田中穿短衣赤足劳作的农夫,其中最为着名的是一件赤膊大腹的说唱俑,左臂环抱小鼓、右手握鼓腿、左足曲蹲、右足翘举,表情幽默风趣。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着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专门记述了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田氏创作的泥孩儿,姿态各异,名扬天下,“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塑捏的泥孩儿有一对的,也有五至七个为一组的,“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他还在《跋嵩山景迂集》中写诗记述当时鄜州的泥偶儿:“莫言无妙丽,土稚动金门”。“土稚”就是泥娃娃,他在诗后加注:“盖鄜州善作土偶儿,精巧虽都下莫能及,宫禁及贵戚家,争以高价取之。”据记载,宋代杭州也是塑捏泥孩儿盛行的地方,泥人制作集中于当时的“砖街巷”,产品多为泥娃娃,以至这条巷后来改名为“孩儿巷”。人们将泥娃娃称为“摩睺罗”。据民间传说,摩睺罗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迦毗罗卫国为王太子时亲生的儿子,成年后随父出家,修成正果,成为十八罗汉之一。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孩童们多穿半臂荷叶短袖衫,一手持摩睺罗小时的形象(即泥塑成的娃娃),一手持荷叶,上街游行嬉玩。泥娃摩睺罗的造型为短袖持荷花的童子,彩绘后用线描出形态,有的泥娃上饰有金珠,十分精巧,小的一寸高,大的五寸,成为当时杭州的风景。摩睺罗“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渎袁家所制益异众工”,那么,木渎袁家为何人呢?在《苏州府志》中记载:“袁遇昌,吴县木渎人,以塑婴孩传名。”袁氏塑制的泥孩形象较为写实,“其齿眉发与衣襦襞绩,势如活动。”据古籍《得树楼杂钞》记述,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孩儿巷到处是买卖泥娃之人,“按杭州至今有孩儿巷,以善塑泥孩儿得名”。现在的杭州孩儿巷虽不再塑捏泥孩儿,但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仍还记得自己的祖上玩泥巴、塑泥娃的那段历史。

南宋都城杭州,还可见到一种泥塑的小象,和泥娃大小差不多,被人们奉为神兽。泥象的产生源于皇室的南郊祭天礼。隅居杭州的南宋王朝每三年举行一次郊祭大礼,仪仗队由当时越南进贡来的大象为前导,观看大象的排练是当时的一大乐事,故泥塑小象应运而生。其他还有泥神象、泥鬼怪、泥禽、泥兽、泥花、泥果等,大多为孩童玩耍之物,也有作为案头陈设的。据《西湖游览之余》记载,当时西湖周边有泥孩出售,游湖者竞相购买留作纪念。

元代民间泥塑依然盛行,词人管道升在《我侬词》中这样写道:“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泥塑成本低,花工少,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它往往和节令、礼仪、风俗联系在一起。无锡的“泥春牛”就与傩信仰有关。《礼记·月令·季冬元月》云:“令有司。大难(即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大傩”即古代属于部级举办的驱逐疫鬼的祭仪,“旁磔”即四方之门都宰牲以驱除阴气。南宋杭州也有“鞭春”仪式,立春当日,由临安知府带头,手执彩札牛鞭,在“牛”(泥牛)身上抽打三次,作为春耕开始的象征,称为“打春”。土牛就是“泥春牛”,象征春耕开始,阴气消退,阳气上升,万象更新。立春前后,街市上有小泥牛出售,邻里间相互赠送,被视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吉样物。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着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寺庙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国泥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彩塑造像内容多为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纪念性人物、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以佛教造像为主流。西汉末期,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彩塑佛像传入中国。艺人们在继承传统造像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精华,使中外的造像艺术得到有机的结合。早在南北朝时期,甘肃省的麦积山和敦煌便出现了宗教造像彩塑,这两地彩塑造像是中国传统造型和外来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彩塑保存着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历代的塑像3000余尊,其中圆塑像2000余尊,壁塑浮雕1000余尊,塑造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等,均采用泥塑彩绘,以捏、塑、贴、压、削、刻等传统技法成型,用点、染、刷、涂、描等方法施彩。

唐代是中国彩塑造像的顶峰时期。以画家吴道子、周昉的作品为代表,气势雄伟、形象健劲、面容饱满、肌体丰腴,突出了佛的庄严典雅、菩萨的亲切端丽、弟子的容忍豁达、天王力士的勇猛威严、供养者的虔诚唯诺,描绘了佛国的理想境界。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内的彩塑,塑工写实沉厚,生气栩栩。敦煌莫高窟的众多塑像中,也以唐代塑像为最多,制作精美,姿态优雅,比例匀称,面部丰腴,双手纤巧,显示出温柔妩媚的神采,堪称中华彩塑的瑰宝。

江苏吴县的保圣寺罗汉彩塑,为唐代塑造宋代整修的珍品,原18尊,现尚存9尊,罗汉比例适度,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与气质,衣褶线条流畅,细节刻画极精,是中国罗汉塑像中的精品。

宋辽时期的彩塑逐渐往现实主义方向发展,风格清秀俊美,衣纹疏朗自然,造型较为洗练。这一时期较多地出现了道教的造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的40尊彩绘宫女塑像,系宋代原物(明清时期重新彩绘),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它们形态各异,丰满俊俏,脸形清秀圆润,眉目传神。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十一面观音泥塑”,塑像高16米,是我国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观音面露微笑,衣带飘洒,自然生动。因其头上还有十个小头像,故称十一面观音。山东长清县灵岩寺的40尊罗汉塑像,把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展观得淋漓尽致,塑像袒露的胸骨、锁骨和青筋脉络清晰可见。艺术大师刘海粟题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山西大同华严寺内的31尊菩萨塑像,面容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如。塑像全部赋色,面部和冠上贴金,其中尤以双手合掌露齿含笑的菩萨造像最为生动,上身微侧,体态窈窕,肩披璎珞,腹束长裙,金碧辉煌的色彩和华丽的装饰,增加了菩萨的华贵端庄与妩媚秀丽的风姿。

明清两代的彩塑宗教造像,更为丰富多彩,佛教、道教和儒家三位合一,这是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其间出现了不少刻意求精的彩塑宗教造像,至清代中晚期,也出现了一些程式化缺乏气韵的作品。

山西平遥县双林寺的2000余尊佛像彩塑,大多属明代初期的作品,有圆雕、浮雕、壁塑和各种装饰性雕塑,其中尤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悬塑最为着名,数以千计,姿态各异,风格独特。江苏苏州紫金庵内的18尊罗汉塑像,重彩描绘,色泽古朴明快,服饰塑造精致,远看疑是丝绸,近看才知是彩塑。陕西蓝田水陆庵壁塑《佛教故事》,场面宏大,内容丰富,为500罗汉和十神王像,罗汉穿插于亭台楼阁建筑之中,构思精巧,塑工细致。陕西三原城院庙内的二十四尊乐女彩塑像,大如真人,容颜端丽,所执乐器各不相同,表情、手势动态各异。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作,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粘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胎坯凉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鲜艳,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 明快醒目的感觉。在孩子过生日、年轻人结婚时,是最好的礼物。

凤翔彩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农。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

凤翔彩塑的主要产地至今仍在以军队单位名命的六营村,庄户人家农闲时作塑,采上睡泥,捏型制模,翻坯罩粉,开纹点彩,花 样繁多的彩色泥塑便制成了。彩塑分挂件、摆件、手玩三类。取材立意极为广泛,戏剧脸谱、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乡俗生活等无所不有。黑牛、卧虎、坐狮、虎头为拳头产品,造型洗炼夸张,神情生动,别具一格。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大放光采。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之一。1998年6月访华的原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也来观看了这“绝活儿”;世界儿童组织负责人得到彩绘泥塑,如获至宝,称赞泥塑是为孩子们制作的最好礼物。来陕的旅游客人总要带几件回家作以纪念。

陕西凤祥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经考证专家们认为,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威武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而称道,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及陕西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文化特色。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实传神、趣美结韵;嵊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体。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得瑰丽多姿。

彩泥教案篇6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彩泥教案篇7

[论文内容提要]“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它是基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下产生和发展下来的民间泥塑形式。因其古朴的造型,特殊的装饰风格被称做民间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泥泥狗”题材、造型、装饰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民间美术形式中蕴涵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审美观念进行深刻的解读。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或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彩泥教案篇8

一、细化目标内容,让课程缤纷起来

我们始终在追问:通过彩泥,究竟要给学生带来什么?是技术?是知识?是素养?还是人生?这一追问其实是在拷问:我们的目光究竟是只盯着脚尖走路,还是投向数年之后。答案不言而喻,彩泥的价值诉求当有五点:一是给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二是培养学生左右手协调的操作能力;三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张扬个性;四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五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坚毅的品格。

据此,彩泥课程的目标是:成为学校特色社团,也成为海门特色社团;让喜欢彩泥、乐意学习彩泥的学生从5%达到90%;不但要有普通型的彩泥作品,更要有精品型的彩泥作品;让彩泥活动教学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

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彩泥的课程目标分别是: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彩泥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彩泥这种艺术形式,学习分辨其色彩、造型、质感等美术语言,制作多件彩泥作品。有兴趣的同学要出精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示范、研磨,帮助学生掌握彩泥作品的设计方法与步骤,通过创作,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彩泥作品呈现出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只有目标,没有内容,课程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搭建课程框架,做实课程内容,是彩泥课程的重点。

“我型我塑”泥塑课程分为四个单元:认识彩泥、彩泥游戏基础、彩泥游戏提高、彩泥生活小应用。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彩泥世界的无限创意。

二、强化兴趣教学,让课程奇妙起来

1.揭开彩泥的神秘面纱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泥的可塑和新颖,令学生感觉愉悦、自由和轻松,这为教学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精心呵护学生那份浓浓的学习兴趣,必须时刻挂在教师的心头。

彩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神奇。当学生一走进教室,就看到在座位上有一只只百宝箱。里面有炫彩的泥、多样的工具、精彩的“藏品”,是他们的最爱。这些就是创造神奇的工具呀!

不,除了这些工具,要完成一件彩泥作品,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运用灵巧的手指。每节课开始,我们都做“手指操”。每一双小手都要随着音乐的节奏伸展舞动,揉一揉揉成点、搓一搓搓成线、压一压压成面,课堂欢乐而轻松。

2.玩转彩泥无穷造型

彩泥到底有多少造型?那仿佛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清。对于儿童,他们天生就是艺术家,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美妙创意,“玩”泥,能充分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玩泥巴”,不加任何的限制和示范,学生可以随意联想、自主玩泥,搓出个圆球,就是皮球、多搓几个变汤圆;拉一下长长的又变出了面条;卷一卷变成蜗牛,用工具刀把方泥切几刀,变成一辆小汽车……在这种“过家家”式的“泥巴游戏”中,学生的兴趣都很浓,能做出不少东西来。

可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有规矩,总要从随意走向规范。那就来体验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在这里,我和学生们一起玩点线,美味香甜的甜甜圈出炉了;玩形状,圆圆方方的世界出现了;玩叠加,可口的汉堡、饼干、蛋糕上桌了;玩平面,小羊、狮子、姜饼人、青花瓷诞生了。我让学生在制作作品时“随形”“随时”“随地”,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粗人粗做,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风格也不同,但这都是学生张扬自我、挥洒童真的表现。因此,学生学习彩泥的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几乎忘了学习时间,忘了下课铃响,期待再次上彩泥课。

3.探索彩泥奇妙世界

彩泥终究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彩泥作品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个物,也可能是一个场景。每一尊彩泥都是有生命的,都会透露出生活的情趣。当我们看到完成的彩泥作品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原来生活中竟会有这样的艺术。

艺术造型从童话故事中迁移。如《三只小猪》是根据同名童话创作的彩泥作品。怎样的小猪才是可爱聪明的?从哪些动作中体现,从哪个眼神中体现?怎么样让这些动作和神情更夸张,让小猪的特色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的创意很多很多。《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形象,学生学习捏塑羊的基本造型,打扮羊宝宝,制作灰太狼、红太狼、小灰灰等自己喜欢的角色,师生共同布置羊村。

创意灵感从动画动漫中触发。《海绵宝宝》主题设计的活动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简单的一块海绵,还能变成哪些不同的角色呢?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们从职业方面去考虑,制作出海绵绅士、海绵淑女、海绵宝宝、海绵运动员……又从性别、年龄、民族、服饰等方面发挥想象,塑造出来的形象既搞笑又多彩。

主题创作从课文游戏中诞生。如《勤劳的小蜜蜂》一课,学生不仅设计出了造型可爱的小蜜蜂,还自己编了童谣,真让人佩服。可见,彩泥教学,从形状看千姿百态,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过程;从内容看丰富多彩,哪怕是有主题的内容,也让儿童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去挖掘这些变化多端、富有趣味性的内容,怎会不吸引学生的眼球?不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呢?

媒材综合从平凡生活中吸收。在技法掌握娴熟的基础之上,我想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找寻彩泥创作所带来的快乐!于是就有了多种媒材综合运用。如《闹钟羊》就是在观察了绵羊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圆形组合表现绵羊毛茸茸的感觉,利用闹钟外形和绵羊肥胖的身体完美结合,绵羊头部的摆放可以表现羊的各种形态和情绪。亲手设计一个闹钟,每天把自己叫醒,实用且有趣,这样的作品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在手工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呈现出来的作品形态各异,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只告诉他们怎么做,同样的孩子,同样的课题,不同的上法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记住:我辅导的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而是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三、创新评价方法,让课堂活跃起来

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效果,就有什么样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学生创作的灵感离不开评价品鉴方法的多样、丰富。

“展示大舞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我把学生的彩泥作品排列在美术室中,仿佛一个彩泥展厅。我设想了一个个荣誉称号,如“最佳创意”“最佳造型”“最大场景”等。学生就是一个个小评委,他们给这些作品投票。有些作品成为班级精品一直陈列在美术室中,颁发学校的收藏证书,成为学生成功的标志。有些作品放在“我塑我型”博客中,通过网络,学生们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肯定,同时也树立了更多的自信。

“看我露一手”是最受欢迎的评价方式。让同学们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及制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把作品中有难度的地方通过现场演示直观地向同学展示出来,不但能启发其他同学深化创意、掌握方法,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情由我心生”,对于一些并不起眼的作品,我采用更多的倾听与鼓励方式。例如,有一位学生用黑色来表现一朵花。花是五彩的,怎么会变成黑色的呢?学生说:“那是因为花儿受到了来自地球的太多污染,颜色已经变黑了。”这时,彩泥在学生的手中是一种语言,那是他们在说话,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当老师面对学生奇特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不要急于作出好与差的判断,而应更加关注学生想象的源泉,倾听他们的想法。

我们期盼着彩泥课程能作为一个突破口,让美术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泥塑课程,乃至更广,并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推动其他课程的建设进度。

我们期盼着,学校的每个学生在即将毕业时,都能创作出一份精美的彩泥作品,作为这个学生小学六年学习的实践考核成绩之一。在他长大以后,喜欢这一种美术表现语言,成为他的爱好,甚至拓展成为他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期盼着,泥塑课程能够像语数课程一样,进入每个班级的课程表,并且有一套完整的彩泥教材作为学习彩泥的支撑。

彩泥教案篇9

关键词:绘画;材料;兴趣;创新

生活中,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涂鸦或绘画,从而表现出了他们的视觉艺术的雏形。沉浸在涂涂抹抹之中的幼儿俨然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们涂的画即使我们大人看不懂,让他们介绍,他们也能给我们介绍得有模有样。由此可看出美术活动能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利用美术活动这一艺术手段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极佳的教育途径。

一、多种材料的投放,激起幼儿的兴趣

纵观传统和现代美术作品,除了纸张作画,还有剪纸、泥塑、粘贴、竹筒、石头等,越来越多的作品突破传统,追求创新,有用树叶拼贴成画,有用瓶罐堆积成画,有用钉子排列组合成画,有石头画、竹编画、版画、豆贴画、手指点画、竹筒作画、纸盘作画、刻印画、刮画、砂纸画等等。大自然给了我们丰富的材料,我们就要好好地利用,用它们来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好地服务。传统的教材,大量是用纸张作画的内容和少量的纸工和橡皮泥的内容。新教材大大开拓了材料的内容,光是在纸张的选择上,除了铅画纸,还有彩纸、硬板纸、薄纸,甚至有磨砂纸等。另外,还有彩泥、绒线、印泥,甚至是牙签、旧报纸、废酸奶瓶等材料。这些材料有些配套教材中有,有些需要幼儿课外准备。这些材料大都看来平淡无奇,却在课堂中发挥出独特的效果而富有魅力。

二、寓教于乐,幼儿兴趣盎然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美术教学要有效果,首先要使幼儿有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幼儿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是的,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总是心驰神往,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教学中发现,如果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材料的教学,比单一的绘画教学课堂气氛更活跃,幼儿的兴趣更浓。

在开展《田螺坑土楼群》中的导入环节,教师运用搜集到的布贴的土楼、泥塑的土楼、树根做的土楼等,引导幼儿观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幼儿对活动内容也充满了兴趣,创作出的作品新奇各异。

三、开拓思路,丰富美术教学手段

有了丰富的材料,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同样的教材可以上出不一样的效果。

1.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

《游土楼》让幼儿运用线描画的方法作画。第二课时让幼儿运用刮画的方法作画,用刮画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土楼是五颜六色的,画面很漂亮,同一内容,幼儿体会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有的幼儿在刮的时候,刮的是大面积的,有的刮的是小面积的,刮出来的图案又是不一样的效果。

2.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纸盘作画是幼儿在纸盘上自由作画,有的幼儿只画正面的,有的幼儿两面都画,有的还在纸盘的边缘也进行作画,这样给人的感觉很有立体感。而幼儿的想象力是惊人的,他们会正看、倒看、斜看,会看出很多大人想不到的东西,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也是美术这一学科独特的魅力、形象、生动、美丽、丰富。

3.解决教学难点

在《多彩的土楼》染纸活动中,如何染出漂亮的作品,是活动的重难点。教师首先让幼儿探索各种染纸的方法,总结发现在染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其次进行小结,向幼儿介绍染纸的方法,告诉幼儿沾染时要注意沾染少量颜料,避免作品打不开,染色时可以将纸竖起来,让颜色互相渗透。可以将宣纸各个边角染上不同的颜色,也可以染完一种颜色再染另一种颜色等,这样的染纸作品颜色过渡自然,鲜艳亮丽,这样就完成了染纸作品。

四、拓展教材,丰富幼儿作品的效果

彩泥教案篇10

关键词:米哈拉布;传承;装饰性

一 伊斯兰建筑的设计性

伊斯兰建筑,在西方称为萨拉森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宣礼塔、沐浴室、伊斯兰学府、陵墓等等。设计与文化是两个相互层面上的意义。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早期也是实用目的为主,经过时展,更多的增加了设计美感。

二 米哈拉布

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的主要样式。阿拉伯人称“麦斯吉德”。而清真寺内部的米哈拉布是寺中重要构造。这个词语似乎与harb(战争)有关,不管最初的意义是什么,后世人们就把米哈拉布看作是进入精神世界的象征性入口。

(1)米哈拉布(壁龛)装饰的设计性

清真寺发展到后来,最具装饰性的就是在米哈拉布上面做文章。从几何纹样到马赛克拼接,从灰泥到和谐的颜色搭配,从简易的朴素到复杂的装饰都是其发展的路线。

(2)不同装饰性的米哈拉布

1)灰泥著称的米哈拉布

萨珊王朝时期,伊朗人首先开创了用灰泥覆盖由碎石或粗糙石头砌成的墙。伊朗伊斯法罕的星期五清真寺是用灰泥装饰米哈拉布的典型。灰泥增强了素雅和宁静感。在“齐布拉”——与大殿入口相对的墙,正中开设了矩形的凹壁,又有拱形边缘的装饰结构,在这层结构中又有小拱形的结构,在矩形的米哈拉布旁边设有“敏拜尔”来讲经。墙上雕满伊斯兰花纹图案,加深大殿的神秘感。

2)用几何纹样装饰的米哈拉布

“经常把身心投入几何的人不大可能犯错误”——伊本·科尔顿。伊斯兰艺术的非写实性导致了穆斯林对雕塑或是绘画的厌恶之感,伊斯兰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广泛的使用几何图案。

八角星是伊斯兰图案中极其常见的元素,它变化出很多种不同的图案,让人们感觉到一种潜在的图形存在着。无始无终的折线不同方位的组合,出现了无限变化,几何纹和花纹结合又构成了特殊的形态。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又构成了复杂多变并且美观的阿拉伯式花样。萨马腊大清真寺新奇之处就是正向“齐布拉”墙的明窗上部的拱顶装饰有繁叶纹样的弓架结构。米哈拉布采用的雪花石膏板雕饰是直接由美索不达米亚传承过来的技艺图案取对称的连续纹样,线条流畅,花形对称而舒展。

3)突出色彩的米哈拉布

色彩能鲜明的呈现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特征。色彩是一种富于表达的媒介,决定了在宗教和艺术方面的交融。苏丹艾哈迈德一世清真寺因为壁面用浅蓝色瓷砖做装饰,故又称“蓝色清真寺”。那透光性能极强的260扇窗户使光线与色彩有着紧密的联系,透过光颜色更有魅力。米哈拉布在这清真寺里显得尤其的雅致,周围的彩光透射进来使得米哈拉布仿佛糅合在一片色彩斑斓的漩涡中。整个大殿璀璨夺目。素莱曼清真寺大殿内的壁龛和后墙是用波斯式的彩釉瓷砖装饰,彩色的釉砖铺设到米哈拉布乃至整个后墙,白色的柱子呼应着彩色的墙壁,让人眼前绚烂不已。

4)钟乳式的米哈拉布

墙的四角开始向上砌砖时层层叠涩挑出,逐渐变成圆形。每块砖都斜向建筑,形成锯齿状的牙子,上下交错。又在每个尖角上凿一个凹坑,产生了相当华丽的装饰效果,这种构件被称为“钟乳体”以兀鲁宾经院壁龛上的“钟乳体”为例,在拱形的凹槽的上端,层层叠叠的都是上下交错的凹坑,在装饰性的背后更多是想让礼拜的穆斯林在对着米哈拉布时有一种是空间错的感觉,根源上是不是还是想把宗教教义的内涵象征性的体现在建筑上。

5)阿拉伯书写艺术花纹的米哈拉布

“库法体”是阿拉伯书法中最早用作装饰的书体,因其创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库法城而得名。在麦地那清真寺内南墙上用金字书写的大段库法体《古兰经》经文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字纹样多是摘自古兰经上的句节。早期清真寺内的古兰经一般都是先写出底稿然后上墙,后者是用马赛克镶嵌,或者用填彩的办法。圣石圆顶清真寺内的圈刻文,这是目前保存在建筑上最早的书法。已经是很规范的“库法体”了。

6)马赛克装饰的米哈拉布

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内部是由拜占庭的镶嵌细工师装饰的,极为豪华。由斑岩、碧玉和各种颜色的大理石石柱构筑而成。墙壁上的16吨各种玉石和象牙镶嵌图案也称为马赛克装饰成为了这所清真寺一处特别的亮点。马赛克的拼接很华丽炫目,但是却不失整体的美感,由于伊斯兰教的颜色就几种,颜色之间的拼接与搭配整体都属于伊斯兰的颜色感觉。

7)中国式的米哈拉布

中国的清真寺并没有太多传统清真寺的风格,相反带有更多中国建筑的风格。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融会贯通,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手段取得富有伊斯兰教特点的装饰效果。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各有起脊的屋顶,用勾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正面依然是米哈拉布的位置,不同的就是米哈拉布一眼看上去就是中国的风格,但是无论是米哈拉布的装饰纹样还是敏拜尔的木质结构,由于木结构的运用一看就是中国味道。

三 米哈拉布上的设计艺术

米哈拉布有从建筑材料上做文章的,也有从颜色、图案、纹样上有显著特征的,但整体上来说,米哈拉布基本上是集合体,因为伊斯兰建筑艺术是一种传承,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所以在发展中的米哈拉布也必然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演变,米哈拉布是伊斯兰建筑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但是不论是从建筑风格上还是从装饰效果上,或是从民族风情上和设计理念上,他都是整个清真寺风格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