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礼仪十篇

时间:2023-03-25 11:16:40

见面礼仪

见面礼仪篇1

1.当面接待扎仪

上级来访,接待要周到。对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听、记;领导了解情况,要如实回答;如领导是来慰问,要表示诚挚的谢意。领导告辞时,要起身相送,互道"再见"。

下级来访,接待要亲切热情。除遵照一般来客礼节接待外,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听取,一时解答不了的要客气地回复。来访结束时,要起身相送。

2.接听电话礼仪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电话接待的基本要求】

(1)电话铃一响,拿起电话机首先自报家门,然后再询问对方来电的意图等接待礼仪常识接待礼仪常识。

(2)电话交流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必要的重复和附和,以示对对方的积极反馈。

(3)应备有电话记录本,重要的电话应做记录。

(4)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结束谈话再以"再见"为结束语。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3.引见时的礼仪

到办公室来的客人与领导见面,通常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引见。在引导客人去领导办公室的路途中,工作人员要走在客人左前方数步远的位置,忌把背影留给客人。在陪同客人去见领导的这段时间内,不要只顾闷头走路,可以随机讲一些得体的话或介绍一下本单位的大概情况。

在进领导办公室之前,要先轻轻叩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切不可冒然闯入,叩门时应用手指关节轻叩,不可用力拍打。进入房间后,应先向领导点头致意,再把客人介绍给领导,介绍时要注意措词,应用手示意,但不可用手指指着对方。介绍的顺序一般是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同志介绍给女同志;如果有好几位客人同时来访,就要按照职务的高低,按顺序介绍。介绍完毕走出房间时应自然、大方,保持较好的行姿,出门后应回身轻轻把门带上。

4.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见面礼仪篇2

提前一点时间到达面试现场是非常必要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让考官等你。

去面试时要给自己至少留出20分钟的富裕时间。这样,即使迷了路,车抛了锚或一时没能找到正确的地点,你仍然能够从容且准时到达。如果一切顺利,你可利用这20分钟的时间,呆在车内或接待室里,稳定情绪、检查仪表,最好是在面试前5分钟到达考官办公室,以示求职的诚意,给对方信任感,同时也利于调整自己的心理,作一些简单的准备,以免仓促上阵,手忙脚乱。面试前,有必要到应聘单位去看一下,记住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千万不要迟到,如果被事缠住,或者中途遇到什么预想不到的麻烦事,责任可能不在你,但是你因此而误了时间。一旦出现上述情况,你一定要采取措施,比方说,给主考官打电话,把迟到的原因解释清楚并征求你是否可晚些到达或能否重新安排一次面试机会。

另一方面,不要早于15分钟至半个小时到达面试地点。这使人认为你过分焦急,接待人员或主考官也因此而感到不自在。

和蔼地对待接待人员或秘书们,但不要贸然与之闲聊,除非他们愿意。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他们对你有好评自然无害,但一个差的评价将损害无穷。这种评价一般会在你走后向主考官提出。有人曾面试成绩不错,但由于冒犯了一位秘书,工作便泡了汤。此类事并不少见。

在提前到达的几分钟内,你应体会一下看自己是否勇气十足,要是失去勇气不妨在嘴里说说下面列举的话,相信你就心静如海,恐惧全失了。

(l)勇气并非特定人士的专利,我当然也有。

(2)举止如常即可,何必紧张?

(3)按照自己的计划从容面谈即可,这又不是什么高深难办的事。

(4)万一失败,也实属正常。

(5)自自然然,就像刚才走过来那般,迈出大步吧!何难之有。

当然,一点儿都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正常的。但是,你应该尽快地使自己放松下来。你感到自己很有信心,因为你具备了他们所要求的一切条件,并且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有当你紧张的时候应该暗示自己,假定在场者都是你的同事,有的人或许还是你将来的下级,紧张的应该是他们。

自我介绍

面谈前一定要准时赴约,你最好能提前十分钟,这样可以稍微平静一下心态,整理一下服饰,然后精神饱满地出现在主考官面前。

到了应试地点,忌讳直接推门而入。应先轻声敲门,得到许可再进去,并向在场的各位面试人主动打招呼、问好,然后自我介绍,说明来意。

在面谈过程中,虽然主考官可能已通过你的个人简历,求职信了解了一些你的情况,但面对面的介绍并不是不必要的重复,它可加深印象,给对方以立体的感觉。自我介绍一般要求简短,如果自己的名字很富寓意,也不妨说:“我叫xx,我能参加面试真的感到很高兴。”

见面握手

在主考官与你面谈之前,不引人注意地用手绢揩去手心上的汗珠,然后将手放在裤子或裙装上,以保持手心干燥,考官出现时,你要自然地微笑,友善地望着他(她)的眼睛。

这时,主考官可能主动地伸出手来。通常,求职者要等主考官首先伸手。仅有的例外是:主考官是位先生,而求职者是位女士时,女士应首先伸手。一般认为,女性求职者向主考官伸出她的手,这既显示了她的开放和友好,又充分利用了女性的这一大优势。其它情况下,如果求职者主动行事,则显得有些热情过头。握手可以交流情感,不要在此丢分。不要给主考官留下“笨手苯脚”的印象----软弱、无力,好像不真心乐意与人相识。这还会显得你缺乏能量,因此,握手时要坚定有力。然而,不要过分----拽住手不放,让对方觉得你支配欲太强。

递交名片

自我介绍、握手过后,假如有名片,应立即拿出来,双手递呈对方,一张精美的名片也是一种很好的包装,并说:“请多关照。”如果这时主考官也拿出自己的名片以示交换,你应双手接过名片,并认真看一看,重复一下名字,有不懂的字可以请教,然后,放在自己的名片夹里以示珍重,千万不要往裤袋里塞,这会显示你的粗俗无礼。

如果正在谈话进行的时候,再从口袋里重新取出名片来看一看,这种态度会让人感到不够诚意,进而给对方不良的印象。如果真是把各字忘掉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你就再随机应变,装做有什么事情要离开片刻,到别的地方,重新取出名片仔细看还,不过这种情形应尽量避免。

适时入座

在主考官没有请你坐下来时,切忌急于坐下,否则,将会被视为傲慢无礼。主考官让你坐下来时,应表示谢意,在主考官指定的位置上坐下,保持良好的坐姿。忌与主考官坐得太近、太远或坐得太高。如任你自选,就挑一个直背结实的椅子。不要坐吱吱作响的椅子,它将使你无法保持警觉,对姿态也无益。即使你风度翩翩,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也无任何风度可言。设法不要比主考官的位置低,因为它无益于交流并削弱你的自信。在交谈中,写字台或其它设置物都是心理屏障,它们既有利,亦有弊。

如果主考官指明,你应该坐在他的对面,当然不要正对,最好是靠侧一点,坐时要精神抖擞,切忌有懒散的样子,尤其不要伏在考官桌子面前。

见面礼仪篇3

[关键词]旅游 客源国 见面 礼仪习俗

[中图分类号]K8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75-01

作为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了解客源国概况十分重要,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下面就简单介绍我国在亚洲、美洲、大洋洲、欧洲几个主要旅游客源国的一些礼仪习俗。

一、日本

日本人最常使用的传统行礼方式,一般分为站礼和坐礼。行站礼时,双手自然下垂,手指并拢,随着腰,屈手礼,双手礼。在以椅子为座席时,也有三种不同的行礼方式。上级对下级行礼时,坐在椅子上稍将身体前倾一下即可;同辈之间行礼时,应从椅子上站起,行与站礼几乎相同的礼节;对尊贵的客人或上级行礼时,应到对方座位前深深施礼,等对方就座之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二、韩国

很多韩国人信仰儒教,儒教非常注重尊敬长辈。在长辈走进房间时,一般大家都要起立问好。在早起和饭后,还要向父母问候。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也有给长者让座的习俗。就餐时,也是先给长者上菜盛饭,让他们先吃。一般最常见的礼节是鞠躬。男士之间见面时,相互鞠躬并且问好握手,点一次头。但是在商界,一般不采用鞠躬礼。韩国的女性一般不与别人握手。

三、印度

印度通用英语,所以,在见面时,印度人相互要交换印有英文的名片。双方见面时,一般是双手合十到胸口的位置表示相互问好。在行礼时,年轻人还有弯腰触摸长辈脚面的礼节,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意。还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摇头在印度表示同意,不同意则用点头表示。召唤别人的手势,是把手掌向下招呼,但是不能用单个指头来召唤别人。拜访寺庙或者别人家时,必须脱鞋后再进门。印度人欢迎尊贵客人时,要用到花环,花环越长,表示迎接客人的身份越高贵。去别人家做客,礼品一般带水果或者糖果即可。

四、美国

美国人在与人见面时,主要还是行握手礼。在握手的时候,两人的双手要握紧,眼睛直视对方,身体微微弓一下表示诚意和热情。另外,还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握手时,握手双方是异性的话,一般是女性先伸手;如果是同性,一般是年长的人先伸出手或者职位高的人先伸手,主人要先伸手给客人。在相互关系很熟悉亲密的情况下,也有亲吻礼。

五、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生性开朗活泼,与拘谨保守的英国人不同,他们与朋友见面时,一般只简单问好,有时也很简单,只轻轻挤挤左眼就算打招呼了。见面时,他们一般都是热情握手,以名字称呼对方。在澳洲的土著人,握手的方式更为独特,两人的中指互相勾一下就算问好了。

六、新西兰

新西兰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用握手施礼;和妇女相见时,要等对方伸出手再施握手礼。他们也施鞠躬礼的,不过鞠躬方式独具一格,要抬头挺胸地鞠躬。新西兰的毛利人会见客人的最高礼节是施“碰鼻礼”,碰鼻子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礼就越重。

七、英国

英国人与人初次见面时,行的礼是握手礼。女子一般行屈膝礼。男士如果在见客人时带着帽子,可以实施一种把帽子微微抬起的礼节。

八、法国

一般来说,法国人在与人见面时,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年轻的少女一般也有屈膝礼。个别比较亲密的朋友之间,也有亲吻面颊的礼节存在。还有“吻手礼”,在上层社会中也很流行。但是,一般行吻手礼时,嘴是不能接触到被吻的女士的手,更不能直接亲吻女士戴手套的手,尤其不能亲吻未婚少女的手。

九、德国

德国人在社交活动中,见面大多实行握手礼节。在握手的时候,要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自己友好的态度。拥抱礼一般是熟人、亲戚朋友之间的礼节。情侣或者夫妇之间,是拥抱和亲吻礼节。在与德国人交往时,还要注意避免谈及二战后东德、西德的问题和纳粹的问题。

十、俄罗斯

大部分俄罗斯人在公共场所与别人会面时,是握手行礼的。最常见的还有拥抱礼。而且俄罗斯人还有吻礼的习俗。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人士,吻礼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一般的朋友关系或者长者对晚辈,主要是吻面颊礼仪。而男士对已婚女士的吻礼一般是吻手礼,表达他们对这些女士的尊敬、谦恭的态度。吻唇的礼节,一般只发生在情侣或夫妻之间。

通过这些礼仪习俗的了解、认识和学习,学生们对中国旅游客源国的基本礼仪习俗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上主要旅游客源国的人文习俗,在以后的旅游工作中,就可以做到尊重游客的风俗习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实际工作,更好地服务游客,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见面礼仪篇4

泰国人在交际往来中不喜欢与人握手,见面时通常采用“合十礼”。行合十礼时,要立正站好,双手十指并拢掌心相对。双手举起的高度不同,给予对方的礼遇便不同,通常有四种规格:一是举到前额下,用于晚辈向长辈施礼;二是举于胸前,多用于长辈向晚辈还礼;三是举到鼻子下,一般用于平辈间;四是举过头顶,只用于平民拜见泰王时。

在交际场合,泰国人习惯以“小姐”、“先生”等国际上流行的称呼彼此相称。在交谈时,泰国人习惯细声低语。在泰国人看来,跟旁人打交道时面无表情,愁眉苦脸,或是高声喧哗,大喊大叫,都是失敬于人。

在泰国,睡莲是国花,桂树是国树,白象则是国兽。对于这些东西,不要表示轻蔑或是予以非议。

在与泰国人进行交往时,不要信口开河,非议佛教,或对佛门弟子有失敬意,切勿对佛祖释迦牟尼表示不恭。

(来源:文章屋网 )

见面礼仪篇5

见面时不可向仅有数面之缘的朋友提问“你还记得我吗?”对方若真的不记得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假装记得却叫不出名字,彼此都会觉得非常尴尬。得体的方式应该自我介绍说:“我是某某,我们曾在某地见过面。”

■慎说“代问夫人好”

如果您遇到一位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又不太了解对方的近况,在问候时应注意不要轻易说“代问夫人好”、“代问先生好”这样的话。如果对方已经离婚,或者配偶已过世,那么您的好心问候就会让对方很尴尬。包括问起对方是否还在哪哪高就等问题。因此见面应该笼统问候,比如说“代问家人好”、“最近忙吗”等等,再确定下面的话题。

■少让小孩行“吻”礼

孩子行吻礼无论是采用用自己的小手贴在自己嘴上“啪”一下的“分吻”的方式,或者直接亲在大人的脸上,都不符合现代卫生观点。因此建议少让孩子行吻礼。

见面礼仪篇6

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交际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的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等组织,这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从人的心理上来讲,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排他性”,对自己的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不自觉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跟自己无关的则有一定的排斥性。因而在交谈中这类关系的点出就使对方意识到两人其实很“近”。这样,无论对方位在你上或你下,都能较好地形成坦诚相谈的气氛,打通初次见面由于生疏造成的心理上的“设防”。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的,以及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出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间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以感谢方式来加强感情

我的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我们许多人,不过开学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我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有个善于交际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作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都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喜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见面礼仪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演礼”学习法;应用

G711

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传统礼仪等中A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礼仪修养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相关的专业开设了礼仪课程,掌握了礼仪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搭建一座人际交往的桥梁,增强就业能力,更有助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传统礼仪教育的学习方式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在传统礼仪教育中,常被采用的学习方法有形体训练等实践法、情景模拟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任务驱动法等等,但由于礼仪教育涉及的领域众多,应用的专业很广,各专业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各不相同,加上受到经费、场地以及教学课时的影响,高职礼仪教师往往一个人上多个不同专业班级的礼仪课,学生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时里能够感悟本专业应有的礼仪素养。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大多还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一些同学虽然学了礼仪,但因为受互联网的影响,许多同学长时间呆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玩游戏、看视频,使这里几乎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盲区,在这些同学身上体现出举止比较自私,不能为别人考虑,说话不分轻重,不够得体,易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等问题,这都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品质,给学校和辅导员老师造成了许多麻烦。

二、采用“演礼”教学,可使礼貌、礼节、礼仪内化于心

“演礼”原本在古代是礼制名,即预习朝见皇帝之礼。清代中下级文武官员,凡因候补、候选或因其他事项到京由部引见皇帝之前一日,均须赴部学习引见时朝见皇帝之礼仪,称为演礼。如古代的"冠礼",强调"演礼"以"成人"。通过“演礼”,使学生的姿势更加规范,以更好地表达出敬重之意。如今,“演礼”的意义已扩大为“演练礼仪”。

古代的“演礼”被应用在当今在礼仪教育中。采用“演礼”的学习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方便老师演示,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学。

事实证明,“演礼”的本质是学生模仿,模仿的对象是师长或者这方面的专家,心理学家汤达克(1898)认为模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做出一种行为。模仿是学习的心理需要,是语言学习、创造思维的必经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礼仪的必经之路。而即使模仿的主体,即学生,并未对施礼者产生敬意,但在模仿的过程中,都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承认这种敬意。心理学家曾通过实验证明,练习微笑的常用办法,即用牙齿咬住一根筷子,而当这个人没有筷子可咬的时候,即使只是像咬住了筷子一样咧开嘴,心里也会产生愉快的感觉。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校园文化节中,展示了五种古代的传统礼仪:开笔礼、成人礼、茶礼、拜师礼和婚礼。这些仪式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动作,就是――跪拜,并且在行礼的时候要慢,才能表达对长辈或者师长的尊敬。不仅是演礼的人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会产生敬意,就是看的人都能感觉到敬意。

三、实施“演礼”的几点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中国古代“礼”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二十四字,必须通过“仪”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否则就是空谈。而“仪”指的是仪式,是规范,是对人表达敬意的方式。如见面的问好、升旗时的敬礼动作、进老师办公室先敲门、进门前把雨伞放在门口等,都是对人表示敬意的方式。

既然有表达敬意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做得规范,因此礼仪教育如果必须重视实践。

(二)个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的目的不同,因此对礼仪教学的目标也要求不同。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比如在扮演角色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不然,学生在演礼时有可能会无法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渐进性原则

礼仪的内容涉及面广,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到工作中的各类交际活动,都能见到礼仪的影子,因此,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依次推进,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这些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文化的魅力,自觉践行礼仪规范。

四、“演礼”的具体体现

(一)日常行为规范的演礼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做得如何,是一个学生待人处世,甚至生活态度的具体体现,把日常行为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与老师相处、课堂礼仪、宿舍礼仪、食堂礼仪、与同学相处等,拍摄成学生演礼的视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礼仪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中,也许学生都会遇到一些他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所拍摄的视频能够给他们一些启发,使他们能够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就达到了“演礼”的目的。

(二)模拟职业场景的演礼

对在校的学生来说,职场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职业场所中会遇到哪些情景,有哪些问题需要处理,他们是不太了解的,因此,把轨道交通行业在服务过程中涉及的礼仪拍摄成小视频,制作成动画,让学生学习、演礼,对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是非常有帮助的。以职业现场为背景体现了“以岗导学”的理念,行业现场服务窗口的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演礼,为学生树立榜样,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服务素养。

(三)面向职工培训的演礼

职工的礼仪培训,要求则更加规范、具体。可分成这样几个部分:动车乘务员规范标准,包括站姿、坐姿、行姿、蹲姿、微笑、摆放物品、端拿递送、着装、化妆、交谈等、动车组列车长及乘务员作业标准,包括准备阶段、乘务阶段、退乘阶段等,还包括车站值班员服务礼仪以及礼仪投诉处理等礼仪。

职工演礼体现了轨道交通窗口服务行业对礼仪服务的重视。这里结合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礼仪、与媒体、社区和其它公共场所中的礼仪要求,学生的演礼要遵循现实场景中的要求,比如在等公交车时,要主动排队、不能拥挤;在乡村小学支教时,要尊重学生们的习惯;在敬老院里,为老人们提供服务时,要尊重老人们的意见,不能自己想当然等等。

校外的礼仪服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校内尝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回馈社会。

在演礼平台上,同学们学习到了老师与同学的三美: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出自己高雅的气质和服务社会的的美丽心灵,使自己秀外慧中,表里如一。

参考文献:

[1]王瑞平.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

[2]刘佳鹤.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见面礼仪篇8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社会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教养、精神面貌和交际能力的综合反映。礼仪教育是指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社会生活中的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明礼仪的使用,提高中学生文明素养,已经成为学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学生文明礼仪使用现状的确不容乐观。

一、当前中学生的礼仪教育现状

为了了解中学生的礼仪教育现状,本人对某校高二年级的6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630份问卷,实际回收问卷527份,收回比例是83.7%。经统计合格问卷为502份,合格比例是约79.7%。数据证明此次调查结果有效。

1. 中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偏低。通过调查中得知,有21.2%的学生遇到老师从不主动打招呼,有21.6%的学生从不说“谢谢”、“对不起”、“你好”之类的礼貌用语,有26.7%的学生经常说“脏话”。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偏低。教育方向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重,使中学生出现了礼仪修养的“盲点”,在部分中学生的身上难以见到文明的举止,优雅的打扮,迷人的风度,礼貌的问候。

2. 中学生对自身和周围同学的礼仪水平满意度较低。通过调查中得知,有73.7%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水平较低,有7.6%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水平很低;有70.9%的中学生认为周围人的礼仪水平较低,有12.4%的中学生认为周围人的礼仪水平很低。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周围人的礼仪水平满意度都较低。

3. 中学生所受礼仪教育渠道偏窄,知识偏少。通过调查中得知,有15.4%的中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有84.6%的中学生虽然接受过礼仪教育,但次数和内容很少;有27.9%的中学生是在学校获得礼仪知识的,有51.3%的中学生是在家庭中获得礼仪知识的,有20.8%的中学生是自己习得礼仪知识的;在学校环境中,有26.9%的中学生是通过班会课获得礼仪知识的,有30.7%的中学生是通过其它学科教学获得礼仪知识的,有42.4%的中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获得礼仪知识的。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所受礼仪教育的渠道偏窄,知识偏少。

4. 教师自身的礼仪影响偏弱。通过调查中得知,有18.1%的中学生认为老师的礼仪水平较低,有10.1%的中学生认为老师的礼仪水平很低。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从来不开展礼仪教育,或忙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而无暇顾及礼仪教育;或自身礼仪修养不高而无能力开展礼仪教育;或自身不修边幅而不能以身作则开展礼仪教育;或自身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开展的礼仪教育效果较差;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实效。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时间占据了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自身的礼仪影响偏弱。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礼仪教育的欠缺,也有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有中学生自身不注重提高内在修养等原因造成的。

二、礼仪教育的改进策略

1. 加强礼仪知识的教育。《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和江苏省《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定了在中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如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重点讲解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使这些文明礼仪知识入中学生的知、行;其次,要根据语文、艺术等课程的特点,选准教育时机,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教育;第三,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把相关礼仪知识教授给学生;第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还要通过开发礼仪校本课程,来加强礼仪知识教育。通过以上各种教育,把相关的礼仪知识教给学生。知是行的基础,只有在知的基础上才能谈行。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不是学生没有礼貌,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可见加强礼仪规范教育的重要性。

2. 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学校和班级要根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引导中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文明礼仪,使中学生知礼、懂礼,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这里所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校一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目的是使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全员、全面地开展,真正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和水平。

3.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礼仪习惯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逐渐培养,离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较难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学校和班级应结合实际,适时开展各种活动。一方面,开展讲礼仪故事、进行礼仪辩论赛、进行礼仪知识竞赛,或开展礼仪征文活动,或成立礼仪表演队,或开展以自编小品、哑剧为内容的文艺演出,来开展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每年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契机,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来开展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第三,可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开展对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公益劳动等形式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能激励学生去效仿好的礼仪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见面礼仪篇9

一、仪式是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载体和手段

从人类学视角看,仪式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和文明的象征,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类早期文明标志的图腾崇拜、祖先祭祀、制礼作乐等,都与仪式密不可分,或者说,都是以仪式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仪式文化,具体表现为礼乐文明和礼教文化。《仪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五经”之一,这部以十七种仪式之礼构成的经典,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影响和陶冶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和精神气质。人的一生要经历诸多仪式,从出生礼到人生中的每一次生日仪式,从成人礼到婚礼,从家人和亲朋好友婚丧嫁娶的各种礼节仪式到家族和民族国家的各种节气、假日、纪念日的仪式活动,可以说,仪式连接起我们人生的一个个片段,构成了人生的重要内涵,赋予了人生斑斓的色彩。我们在仪式中启蒙、成长、成熟,我们在仪式中诞生,也伴随着仪式离开这个世界。同时,无数个仪式将个体与群体关联起来,让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将蒙昧人提升为文明人;而对仪式的认同与遵循,又使人们形成了一个个共同体,并进而形成民族、国家。因此,倘若没有仪式,人生将缺乏内涵和色彩,国家民族将失去连接和凝聚的纽带,文化和文明将丧失支撑的骨架。因此,借助于各种仪式开展做人教育、礼仪教育,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路径。通过借鉴我国古代礼仪的体验式教育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的礼仪教育找到抓手和突破点。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

中国是伦理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精神气质”或“德礼文化”。[1]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将礼仅仅等同于繁文缛节的礼节仪式,将其作用降低到类似于礼仪礼貌的层面。事实上,在古代,礼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它是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有力工具。人们通过参与各种礼节仪式而将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思想等潜移默化地内化成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这种融道德教育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就是体验式教育。[2]

(一)《仪礼》是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基本内容

《仪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制的汇编。该书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十七种礼仪,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约束世道人心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手段,更是统治阶级教化民众、治国理政的工具。在《仪礼》中,从各种仪式开始到仪式结束,从每个人站立的位置到每件器物陈放的位置,都巨细无遗地记载着。表面上看,似乎都是繁文缛节,实质上,制礼者正是通过这些繁琐的礼节,让行礼者在进退、揖让、升降、酬酢之中,“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以陶冶品性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二)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的实践模式

据《周礼》记载,以礼教化民众是古代统治者治国的重要手段,古代“施十有二教”的制度向我们展示了礼教的实践样态及重要作用:“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周礼•地官•大司徒》)通过“教之以德,齐之以礼”,让民众有归正之心、敬畏之心和规矩意识,以实现人际和谐、社会有序之目标。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仪式教育实践模式当属祭祀礼仪和孝道礼仪。借助祭祀礼仪引导民众尊卑有序。古人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礼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即“祭者,教之本也”。(《礼记•祭统》)在祭祀活动中,祭祖尤为重要,因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通过祭祀可以理顺十种人伦关系:“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礼记•祭统》)借助孝道礼仪教化民众长幼有序。孝是中国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观念之一,孝道礼仪作为礼的重要内容,为教化民众、化德成俗发挥了重要作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古礼要求子女要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不仅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上》),而且要能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三、对当代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思考

在中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礼仪教育的长期缺失以及人们对礼仪教育的误解,当下中小学礼仪教育存在着方法不当和效果欠佳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诫其弟子“不学礼,无以立”。在儒家看来,礼义是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为了使人成其为人,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礼节仪式活动和规范来约束和克制人性中野蛮、卑劣的成分,通过教化使人具有文明、高尚的品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礼者,敬人也”,礼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尊重。“仪”乃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达尊重和敬意的具体形式。“礼”与“仪”合在一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中小学生而言,礼仪教育应以体验式教育为主,礼仪知识学习为辅,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仪式活动或课堂课外的礼仪实践,熟悉合乎礼仪的行为规范,培育丰富的人类情感,并逐渐明晰自己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例如,通过参加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培育其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习惯和品性;通过上课时的师生问候礼,以及参加拜师礼、教师节等活动,学会尊重教师、尊重知识;通过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仪式活动,培养其感恩、慎终追远、敬畏生命、热爱祖国、重视亲情等情感。仪式是由一系列规范构成的,孩子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言行举止就受到了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久之,就会养成做人做事的规矩。同时,仪式是肃穆的,在经历仪式的程序中,他们就学会了敬畏规则、尊重他人;在践履礼仪的过程中,他们就培养了仁爱之心、规矩意识。

(二)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己安人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礼”是人和人之间沟通与相处的桥梁。中国古人早就以“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来强调“礼”的重要性。据《论语》记载,当子路问孔子何谓君子时,孔子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来回答,而“修己”的手段则被孔子概括为“礼”,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我们也可用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来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欲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个性不加约束、任自己的欲望膨胀泛滥,就会伤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因此,要想交往活动顺利、人际关系和谐,就应遵循孔子的忠告,遵守以“礼”的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和人际交往原则。儒家认为,人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行是从一言一行的规范开始,由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形成的,即荀子所说的“积礼义而为君子”,通过用礼仪规范自己的仪表、仪态、举止行为,就可以成为仁礼兼备、能立能行的君子。当然,“礼”之要义是“敬”,中小学礼仪教育中,无论是礼仪知识的传授还是礼节仪式的体验参与,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敬畏万物。“礼”和“仪”都是表达尊敬的手段。如今不少青少年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在家里不尊敬父母,到学校不尊敬老师,步入社会不尊重同事和领导,他们不愿意尊重任何人,但是却要求所有人尊重自己。岂不知,只有“尊人者”,才能“人尊之”。而要学会尊重他人,自己必须谦虚低调。《礼记》云:“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个“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谦卑”。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把对方放在一个受尊重的位置。一个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只有做到“我敬人人”,才能收获“人人敬我”的结果。

(三)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礼”的解释是“履也”,可见,践履礼仪、知行合一是“礼”字本有之意。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使人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礼仪礼貌是结合生活实际、细化道德规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国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上》)之说。孔子曾告诉颜回,只有在“视听言动”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才能抵达“仁”的境界。荀子在谈到学习的始点和终点时指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之所以学习的终点是“读礼”,是因为“读礼”与“行礼”密不可分。荀子认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一个人只有严格按照礼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法国学者孔特•斯蓬维尔说:“礼貌是美德的外表,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道德犹如一种心灵的礼貌,一种自我约束的礼仪。”因此,中小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仪做起,将自己的言行举止纳入“合礼”的范围,做到知行统一。没有对“礼”的践行,礼仪教育就是空中楼阁。总之,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软实力”,而民族文明素质的提升、昔日礼仪之邦辉煌的再造,都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从礼仪教育开始。为此,各级各类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中国古代体验式礼教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仪式活动日用而不知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重视仪式教育,以礼规范言行;培养谦敬之德,以礼修己安人;做到知行统一,以礼陶冶品性。

参考文献:

[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

见面礼仪篇10

【关键词】礼仪;中日;对比;传承

中图分类号:K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04-02

一、见面礼仪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仪是一种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交际礼仪,它决定了我们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好坏,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和致意。在现代中国,握手礼是最为常用的见面礼仪。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而日本人见面惯用鞠躬礼,并且对鞠躬时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弯腰鞠躬的程度不同,其所表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鞠躬礼其实是起源于中国古代一种称作“鞠祭”的祭天仪式,在祭祀时将作为祭品的动物整体弯蜷成圆的鞠躬形,以此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鞠躬礼就是从中演变而来的。人们用鞠躬礼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自身的谦恭。在现代生活中,中国的民众仅在较为正式的场合或是红白喜事行礼时才行鞠躬礼,而在日本,鞠躬礼却是民众们与人交往普遍采用的见面礼仪,发源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的礼仪却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出,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礼仪传承的问题了,虽然鞠躬礼源自我国,但我国却没有像日本那样将这个礼仪传承下来,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鞠躬礼过于繁琐,逢人便鞠躬费时费力;二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动荡,很多礼仪已经从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了。在中国近现代的一系列革命与运动中,中国的传统礼教思想遭到了无数的抨击与颠覆性的,而体现着这些礼教思想的礼仪形式也被全面否定了,特别是现代的革命与运动中所宣扬的人民当家做主人,要挺直了腰板儿做人,不再对封建势力抑或是外国列强卑躬屈膝的思想,更是严重阻碍了鞠躬礼的传承。好在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礼仪又逐渐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但这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礼仪是具有全民性的行为,所以如果大家都这样做而你不这样做,或是大家都不这样做而只有你这样做的时候,才会特别明显的感受到某一礼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这一点,我在本科攻读日语专业的时候就深有感触,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应该了解其语言国的文化,所以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日语系规定所有学生在平时授课期间无论在任何地方遇到本系的老师都必须向老师行鞠躬礼,很多同学在刚开始都非常不习惯,觉得这样做即辛苦又很别扭,感觉自己姿态很低,特别是在公共场合遇到老师向老师鞠躬时,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可是当周围的同学都在这样做,并且在鞠躬时老师看到也会向我们回礼致意的时候,便渐渐的感受到了这种礼仪给人带来的尊敬他人并受到他人尊敬的感受,从而接受了它。而当一种礼仪行为慢慢形成习惯的时候,我们便又会对它变得无意识,比如到后来我们几乎形成了见到老师就行鞠躬礼的习惯,即使不是日语系的老师,我们也会行礼。因此,日语系的学生被全校公认为是最有礼貌最懂礼仪的学生。可是其他不行鞠躬礼的学生就没有礼貌不懂礼仪吗?显然不是。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关于礼仪的标尺,鞠躬礼在中国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只是不那么常用了,就是因为它的繁琐,它的低姿态。而当某一些人不介意它的繁琐不耻于它的低姿态时,被行礼的人,便会很自然地觉得眼前这个正在向他行鞠躬礼的人相比其他人更有礼貌。鞠躬礼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礼仪行为,难道我们不该好好地将其传承下去吗?我想每一个人的答案都应该是肯定的,我们应该传承它,不让它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要让我们的后代仅能在斑驳的墙画古书中看到它读到它,仅仅知道它的名字却不知它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实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体现之一,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保护它,延续它的生命。

二、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礼仪形式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在中国,饮食礼仪从用筷、持碗到餐桌礼仪,再到座位安排,涉及到关于饮食的方方面面,在日本也是一样,由于日本的饮食习惯及礼仪继承了中国传统,比如筷子就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所以在很多方面上,两者有着很多相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赘言。我主要将两国饮食礼仪中差异较大的方面做一个简要对比。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当代的日式食物都是分装在几个小碟子里的,在吃的时候要按顺序吃每道菜肴,而不是集中吃光同一道菜肴。而现代的中餐食物都是不分装的,大家吃的时候也不需要按顺序进食,想吃哪一道就吃哪道。但据史料及一些我们日常可见的影视资料,在古代中国,食物也是分装在小碟子里的,每个人面前几个小碟子,各自吃自己的食物,不与他人分食。日本人在用餐之前和之后都要高声表达两种感受,在用餐之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要开始用餐了);在用完餐后要说“ご驰走さま”(谢谢您的款待),就像我们喝酒前会说的“干杯”一样,而中国人没有这样的习惯。在进食方面,中国与日本的礼仪大同小异,用筷方面的禁忌相通相近,进食时都要求咀嚼食物不发出声音,因为吃饭时发出声音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但唯独对于面的吃法,日本人的习惯可谓是与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家都是大相径庭的。在日本,吃拉面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受到欢迎,因为这是他们对荞麦面的标准吃法。吃面时,日本人直接从汤碗里把面吸啜入口,并会发出响声,他们以这样的行为表示面食很美味,同时也是对厨师表示赞赏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我不去评论它好还是不好,毕竟每个国家在文化和礼仪方面都存有差异,但我认为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际交往中向他人示以尊重、友好的途径,就像日本的人们吃拉面时发出声响不是因为不懂礼仪,正是因为懂得礼仪,怀着尊重他人劳动的心情才故意为之的。如果身在异乡,就讲求一个入乡随俗,一个日本人如果身处中国,吃面最好还是不要发出声音,而中国人去到了日本,也最好在吃面时发出声响。尊重别国的礼仪,就是表现自身礼仪最好的方式。另外中日两方饮食礼仪中还存在差异的一点是,受到别人款待时,中国人一般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一方面表达“我吃饱了”的意思,一方面表示“饭菜丰盛”,主人“招待周到”,主人这一方也可以讨个“有馀”的彩头;但是如果在日本,客人剩下饭菜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因为日本人讲求适度原则,以“吃净”为礼。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对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的不尊重。在这一点上我是非常赞成日本的做法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为了面子为了讨个好兆头而故意剩下饭菜,那到底要浪费掉多少粮食?之前电视上常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内容讲的是一个小孩对着一桌子丰盛的菜肴说:“我不喜欢这些菜我要吃其他的”,溺爱孩子的爸爸立即喊来服务员另点其他菜。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如今的中国还是很普遍的,可是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个巨大的数字感到羞愧呢?即使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大家都拥有了能力与资本去浪费,但富裕靠的是努力,而礼仪靠的是选择,我们选择做对的事,就会对自己带来好的影响,反之亦然。我们选择珍惜粮食而不是浪费,就是在给自己和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三、礼貌用语

关于礼貌用语,我对一位授课老师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当时那位老师说“我发现有的外国留学生非常没有礼貌,可是他却说他原本很有礼貌,是来了中国之后‘入乡随俗’了才变得没有礼貌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中国人可以一天不说“你好”、“请”、“谢谢”这些为数不多的礼貌用语中的任何一句而活得好好的。而日本人从早晨起床开始,就开始说礼貌用语,从出门上班前要和家人说的“行ってきます”(我走啦),来到办公室和同事打声招呼说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你早),到进门前要先说的“お邪魔します”或“失礼します”(对不起,打搅了),吃饭动筷前要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吃啦),吃完了要说的:“ご驰走さま”(我吃好了,谢谢),拜访结束离开时要对主人说:“お邪魔いたしました、これで失礼いたします”(耽误了您的时间了,对不起,我告辞了),下班要先行离开时要对同事们说:“お先に失礼します”(我先走了),“お疲れでした”(您也辛苦了),再到回到家要喊的一声“ただいま”(我回来了)。一整天下来,日本人至少要说10句以上的礼貌语,这还不包括其语言本身的“尊敬语”、“谦让语”、“丁宁语”,也不包括时时挂在嘴边的“谢谢”(ありがとございます)、“对不起”(すみません)。尤其是这个“すみません”,日本人一天说上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也不鲜见。“すみません”本来的意思是表示歉意,但也有因为麻烦了别人帮忙而感到内疚和感激的意思,属于“万能语”。

说这些不麻烦吗?麻烦,那为什么还要这么不辞辛苦的说呢?我想,这都是出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出门时告诉家人我走了,回家时说我回来了,安的是家人为你担忧的心,离开时对主人说“耽误您时间了,我先告辞了”是感谢主人招待的心,下班对同事们说“您工作辛苦了”是相互体谅工作辛苦的心,随时挂在嘴边的谢谢和对不起,是懂得感恩与自省的心。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这些心,也不是说不出这些话,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高,繁重的工作负担与琐碎的生活小事令我们无暇顾及所谓的礼仪,使我们在无意间健忘了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老字号,是我们还不够努力,做得不够。懂得时刻表达对他人的尊敬,感激和歉意,才能使得整个社会人们的沟通更加融洽。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人应该对外国的礼仪传统持客观、正确的态度,特别是在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对于日本礼仪传统中那些优秀的可取的部分,我们应该学习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我们曾经忘记的,被别人学走的东西,重新捡起来。而像我一样的在校学生,更应自觉肩负起维护社会礼仪秩序的责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让周围的民众,让外国友人,让全世界看看我们中国青年人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荣建,宋和平.现代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韩立红.日文章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