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考总结教师发言十篇

时间:2023-03-18 19:05:42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1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 韩语语法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08-01

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姆・诺姆・乔姆斯基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学说(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后来称为生成语法学(Generative Grammar)或生成语言学(Generative Linguistics)。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涉及到语言以及语言学习的问题,就会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外语教学中的韩语语法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必然会受到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影响。

一、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语法导入阶段的启示

导入部分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的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导入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接近生活,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例如,在讲解“-?? ????”时,教师可以先说我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是关于动物应该生活在动物园还是自然中的问题。有人认为动物应该回归大自然,而有人认为动物应该生活在动物园。大家认为动物应该生活在哪呢?然后学生会回答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生刚开始回答时不会使用“-??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例如,学生回答说:???? ?? ? ???.然后教师用“-?? ????”来重复一下,并加重“-?? ????”的语气。?, ??? ???? ?? ? ??? ????.这样多提问几个学生,然后教师再用这样的方式重复学生说的话,让学生对“-?? ????”的具体语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导入部分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

二、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语法学习阶段的启示

韩语语法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给与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启发者。还有就是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那么韩语也不例外,韩语也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学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把新学到的语法知识与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新知识。

例如,像上文中提到的“-?? ????”这一语法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回答修改过来后让学生自己记下来,学生的答案中不一定同时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等所有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在课件上准备一些例句供参考,保证语料丰富,之后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语料寻找规律。

在总结时,教师可以将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可以复习旧知识,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将韩语语法和母语语法进行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当韩语语法和母语语法有差别时,一定要将其中的差别说清楚。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去提供语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什么,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的关键。

韩语语法学习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韩语语法学习过程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规则,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用语法的过程。

三、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练习巩固阶段的启示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对练习巩固这一阶段的启示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巩固阶段是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那样的错误,练习阶段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选择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答题,答对加分,获胜的组有奖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且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改正错误。例如说,学生可能会说,?? ??? ????? ????.教师可以用疑问的语气重复一下学生说的话,同时注意要将学生的错误改正过来,并且加重?的语气,?? ??? ????? ?????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哪个地方说错了,以后自己就会注意这一方面。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对韩语语法教学,乃至外语教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成语言学对外语教学、语言教学的启示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它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星空,指引语言教学前进。我们要善于吸收乔姆斯基生成语言学理论的精华,正确合理地融入在语言教学中,让其为我们的语言教学锦上添花。韩语语法课堂教学要善于吸收生成语言学对韩语语法教学的启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习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 ???? ??[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2

【关键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 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3

我校承担的xx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今日开题。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提出意见。

一、 课题提出的依据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阅读面窄、朗读水平差、语言积累少、语言表达能力弱似乎成了小学生的“语文通病”。“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

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些论述有意识地将“语文素养”凸现出来,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研究方向,也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究价值的突破口。

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仅靠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必须要激发学生课外识字、阅读、背诵和习作的兴趣,引导学生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积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时间中,由于缺乏具体规范的、可以操作实施的评价手段与活动,很难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的数量落到实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系列化考级实验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准备采取切实有效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促进教师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在系列化考级活动中,由于包括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个方面的内容,各项学习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规律,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考级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研究各项学习能力之间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从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大语文学习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教科研素质,引导教师探索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努力建设一支富有创造生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把学校建设成一所散发浓郁书香的特色学校。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自主识字、独立阅读、自主积累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2、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会识字、勤读书、善积累、爱写作的良好习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各项考级活动中,优化学法指导,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理解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我校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课题研究成果。学校有较为优越的教学研究条件,能保证人力、财力的投入,有较为完善的教科研管理网络。

2、目前,我们语文教研组18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5%,绝大部分教师参加过区级以上优质课比赛。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强,教学理念能够与时俱进,教育理论水平较高,这一切都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实践基础

1、此课题已经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在进行各项考级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这为调整实验方向,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实验措施,从而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2、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编写了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辅助教材,购买了内容丰富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编印了相应的考级证书,保证了开展实验研究的时间,这都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就是引领各位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识字、写字、阅读、背诵、习作五项考级活动,努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努力创建一支具有较强科研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各项考级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2、研究各项考级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

3、研究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课外阅读量与积累量的具体要求;

4、研究开展各项考级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影响;

5、研究如何创建书香校园;

6、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开放性原则:阅读考级和背诵考级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课本、

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等,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能够比较开放地进行阅读。

2. 灵活性原则:集中测评与和分散测评相结合,全校活动、级部活动

和班级活动相结合,给实验教师更多的空间,便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3. 激励性原则:语文系列化考级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重视学生在

亲身参与语文各项活动中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让全校每一个学生的全员参与。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调动起全校师生学语文的兴趣。

4. 科学性原则:在制定评价试题、设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要遵循语

文学科的内部规律,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科学性在本实验中显得尤其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力求在真实的特定教学环境中进行研究,保持研究的真实性,注意认真观察、总结、反思、再总结,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调查法:

适时调查小学生的阅读量及积累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喜欢背诵积累的内容,调整阅读和背诵考级的范围。

2、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3、问卷法:

对学生各阶段的阅读能力采取试卷检测达标的方法进行检测,通过分类检测和综合检测,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对学生阅读潜能进行测评。

4、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预期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准备过程:2006年3月——2006年5月

在此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行调查研讨,调整课题总体研究目标;

2、设立各级考评委员会,加强实验的领导力度。

3、购置大量图书,为考级全面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4、精心修订识字和背诵用书《字海竞帆》和《文海拾贝》。

5、修订各项考级内容的考级要求,明确考级范围。

研究实施过程:2006年5月——2010年3月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特点,将各项考级分散安排在各个年级段,循序渐进地开展考级活动。一二年级重点研究识字、写字考级,三年级重点进行写字、阅读、背诵考级,四、五年级重点研究阅读、背诵、习作考级。同时我们将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努力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着力在学校掀起师生共同阅读的高潮。此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和写字考级。

第二阶段:2007年8月——2008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在上一研究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分年级段开展深入研究,引导教师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调动阅读积极性,并适时与考级相结合,激励学生不断向自己新的高度挑战。本阶段我们研究的重点是识字考级、写字考级和阅读考级。

第三阶段:2008年8月——2009年7月

本阶段我们将引导教师积极将自己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探索、发现与反思及时归纳整理,促使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跟踪调查学生参加考级后整体学习能力的变化和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组织阅读和识字考级,落实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和识字量的具体要求将成为本阶段的研究重点。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

本阶段我们将重点研究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之后语言表达能力的变化,避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引导并鼓励学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思考探索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习作考级,促进学生习作及整体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题结题过程:2010年3月——2010年6月

在本阶段中,我们一方面继续进行各项考级实验,一方面重点针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思路,整理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4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英语总复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做好九年级英语总复习呢?经过几年实践,我们提出了“九年级英语总复习五阶段教学法”,即把整个教学过程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复习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摸清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有关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的中考意识。教师加强对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的研究,做好备课工作。毕业班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在复习中,学生认为反正新课上完了,态度松散,此时如果老师不抓紧订好复习计划,上课随意,那么在复习中必然出现时间不够的状况,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一开始复习时,教师就更应该抓紧时间,订好计划,重视备课,备好每一堂课,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这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揣测命题动向,这样才能备好课。特别是大纲中规定的单词、短语、句型,要让学生记住、弄懂要求掌握的各项内容。现行教材是一套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系列配套、设计新颖,从语音到词汇、从句型到语法、从结构到功能、从语段到语篇、从语言到文化,讲得准确、鲜明、通俗易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大专题复习阶段

要重视课本,重视双基,夯实基础,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根据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可对教材的单元顺序重新调整,力求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弥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要把基础打扎实,只要课本弄懂、基础扎实了,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大专题复习中,一定要使重要的基础知识先过关。这样复习,不但能够确保尖子生得高分,而且中等生及后进生能得到基本分。

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循序渐进、出浅入深地系统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重难点进行复习。复习重点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学英语语言中的重点,如语音、词汇、动词的时态、语态;一是自己没有弄清的问题,例如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构成,延续性动词与一段时间连用等。

三、小专题复习阶段

本阶段复习以专项训练为主,穿插综合训练,基本上为针对中考题型的专项练习。这不仅能让学生熟悉题型,而且能学会解题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知识及语言点也将得到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教师还应加强信息的收集,注意中考动向,主要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热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强化训练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深化基础、活化思维、优化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中考要求,以综合适应性训练为主,以专题专项训练为辅。让学生做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合练习或模拟试卷,学生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全面检测,从而处于极佳的考前备战状态。教师应把握好“测验―反馈―训练―再反馈―再训练”等环节,指导学生正确分析整个阶段的测试情况,作出综合试卷分析和自我评价,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此阶段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五、考前准备阶段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整合 应用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大体可以把教学模式分成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两类。 

 

一、教师中心教学模式 

在我国,英语教学历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形式进行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和体现教学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教学内容由教材决定,教师依赖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 

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语言的运用活动,学生参与交际的机会少,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展。但是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给学生构建出语言体系的宏观构架,让学生了解到语言体系的脉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 

 

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 

学生中心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构建语言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教学内容可以挑选、重组、再加工,教师可以对大量的教学内容作收集和整理。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存在两种趋势,一是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极端做法,教学走向与传统模式相反的另一个极端,造成不良后果。另一种趋势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综合应用能力,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要求,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整合 

英语学习是连续性的学习过程,大学不是起点,基础差异导致学习进度和自信心不同;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以及要求差异,导致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对各种媒体的适应程度也不同;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要求不同的处理方式,将不同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整合是解决这些差异最有效的方式。按照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将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教学模式有效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前准备,该阶段主要是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所谓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和语音室设备等传统的资源,而且还包括人力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在学生需要时可以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特定的技能和能力帮助学生。

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种他们可以选择的、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根据个人特点和教师的总体要求,自行选择学习内容,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二、讲授和理解,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系统讲解。教师将重点介绍和引入新的语言素材,其中包括课文的篇章结构,写作策略,新的词汇语法知识、新的句型及课文内容等。该阶段引入的材料应该稍稍高于学生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克拉申在输入假说中提出的i+1(Krashen,1985), 即学生在下一阶段应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在确定语言输入材料后,该阶段的课堂设计重点是语言输入方式,即采用何种有效的途径将选择的材料传输给学习者,该阶段的任务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的语言现象,从学习者的已知概念出发,逐步过渡到新的知识。 

第三、综合运用,该阶段主要是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强调与学生的交互,教师应根据第二阶段输入的内容组织起有效的课堂活动。语言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实践。只有在交流中,才能激发学习者的潜意识语言学习,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方式可包括:课文讨论、相互交流、口头报告、角色扮演、辩论等。 

第四、检查巩固,该阶段主要是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强调综合的考核体系。检查学习者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知识或新的概念。在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之后,应对学习者所学材料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采用相应的方式检查学习者语言输入的掌握情况。通过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好所学内容。 

 

四、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建立配备有计算机且已连接校园网或互联网的多媒体语言学习室。举行自主学习导学讲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教师给出自主学习的基本目标(比如给定预习任务),学生从指定学习资源中学习内容,自学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根据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以自主听力为例,安排趣味性强、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的练习,并配有录音文字稿和练习答案,便于学生自学。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讨论,交流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文章观点的态度,讨论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着,鼓励学生间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以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对课文中新的语言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提问,以保持学生的相对紧张,并克服教学的枯燥。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际。

强调形式多样的测试。测试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最好途径,教师还能够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测试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统一笔试的方式;可以采取由教师命题的对全班统一测试,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命题的小组互测;可以通过网络组织测试,也可以以传统的途径测试;可以单元测试,也可以针对某个内容单独测试。 

强调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实际应用英语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开展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剧团,演讲比赛,综合技能大赛等。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总结;引用;拓展

谢榛云:“结语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小结能够发挥承上启下、拓展延伸的积极作用,这要求教师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总结的深度,这样才能提高总结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总结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结语”不等同于“终止”,而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拓展学习的开始。但是目前存在一些教师忽视总结甚至一笔带过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引用”来实现语文课堂的总结与拓展,进一步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化与生活化。

一、总结,言之有物

总结是每堂课精华的凝结,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发人深省。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承上启下,同时还应该做到举一反三。为了避免总结阶段知识内容的空洞枯燥,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借相关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作者的认识,鼓励学生运用系统、联系的观念去分析全文。

《林黛玉进贾府》就选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文章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将情与景描写得栩栩如生,灵动地刻画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不同人物的形象,介绍了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对全文进行赏析解读之后,学生对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对内容也有了深入的思考。教师利用总结的机会,抛出俞平伯对《红楼梦》一书的评价:“以我的偏好,觉得《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我还觉得《红楼梦》所表现的人格,其弱点较为显露……凤姐的权诈,探春的凉薄,迎春的柔懦,妙玉的矫情,皆不讳言之。即钗黛是他的真意中人了,但钗则写其城府深严,黛则写其口尖量小,其实都不能算全才。”这里的引用看似是对《红楼梦》全文的总结,将人物的形象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其实这些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就可见一斑。学生在俞平伯的评述下,自觉对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进行了探索性回顾,联想到了很多不经意的、细小的情节,从而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引申,引导探索

课堂小结不仅需要关注对全文的概括性描述,同时也要进行拓展式引申,让学生对于同类或者异类的文章、经典语句以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此,教师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到引申拓展的过程中,用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

庄子的《秋水》中就包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与思想内涵,短短的几节课时间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究,需要教师在小结阶段进行拓展延伸,在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价值观念进行主动地探索。因此,教师在小结阶段提出问题:“河伯在看到北海时感慨:‘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必须要有自知之明,避免主观意识上的片面性。通过《秋水》(片段)中河伯的故事,大家还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道理或者是故事?”有的学生立即联想到井底之蛙的典故,并且联系自身对这一思想认识进行了分析,提出“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等观点。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庄子《秋水》以及其他经典著作中的故事、哲学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抒情,情动于衷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文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教师应该在发挥这种感染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文本所具有的情感魅力。

鲁迅先生的作品《拿来主义》中讨论了对文化批判性接受与继承的问题,文章在语言上秉承了鲁迅先生一贯犀利、风趣、幽默的特点。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对“送去”与“拿来”的思考,学生须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实现本文教学的目标。在小结阶段,教师应该引入一些鲜活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引用2010年张家界景点“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比对这种西化所带来的影响。借此,教师再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全盘“拿来”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崇尚的中国风,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正确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在这种引导下,很多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继承、接收与发展进行了观点阐述,从自身出发阐述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看法。这种情感牵动式的总结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避免了作者情感与思想内容的单调传输。

四、链接,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不能仅从书本入手,而是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精彩实践活动、生活案例与经验等内容的引入,开展丰富多样的总结教学,这样才能突出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促进学生开展深入多面的思索。而学生既是课堂的主人,也是生活实践的主体,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联系实际、融入生活。

老舍的散文《想北平》通过质朴简单却温暖感人的语言,表现出了他对家乡浓厚深沉的爱。在读完全文之后,学生认识到思念不是从大的方面入手,即使是普通的四合院、青菜、扁豆也能融入情感于其中。在总结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你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父母身边?当产生这种思念之情时,你脑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随后,教师再对这种思念之情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将其与爱国之情、民族气节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围绕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谈谈在面临国家遭到侵犯时,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与点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对情感的融入、拓展与延伸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与感悟的终止,更不意味着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的断绝。在总结阶段,教师应通过适当的引入与延伸,带动学生与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多哟蔚慕涣鳌6源耍教师应该拓宽自身的见识与认知,运用扎实的文学储备、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对结束语进行巧妙地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总结的同时,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才能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寿清.引用拓展,让语文课堂小结熠熠生辉[J].基础教育课程,2016,(5).

[2]张玲,冯明亮.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9).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7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粘”住学生,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于耳” 首先是听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语言中常见的语法错误,说话大声清晰,停顿恰当,有条有理,让学生能听懂。其次是乐听,语言要生动有趣,富有情感。初中生更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教师运用富有美感的语言进行教学,更能引起初中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是“于脑” 初中阶段,教师语言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简洁直白,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智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而是真正通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是“于心” 初中语文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的特征,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教师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铭记于心。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熏陶感染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产生影响,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中,学生还需要教师教授和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够强。语文教师要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把握,实践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一)立足于教师自身,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用富有魅力的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导入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导入。在我看来,初中语文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比起小学生更能够专注地学习,但比起高中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又还不够,他们更倾向于对感兴趣和热衷的事物的专注。然而,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上课就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没有被吸引,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上课就容易走神,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初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语言艺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上好整堂语文课好做好铺垫。

2.课堂授课中的语言艺术

锤炼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的导言是一堂优秀初中语文课的第一步。除了导言,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好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让课堂散发语言的魅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课文内容的关联性,采取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初中生对知识系统学习、比较学习的能力还不够。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示范教学。例如在上新课程的同时,联系旧知识,进行纵向的联系和比较,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更为系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也可以采取横向比较法,如相似或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创作出来,其内容侧重点和艺术风格就有很大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课堂提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3.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不够,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偶尔开小差的思绪拉回到课堂上来。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不能仅仅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也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提问,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可以获得其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从而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的进度。初中语文教师锤炼好提问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总结中的语言艺术

初中生的学习概括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的辅导帮助。初中语文课离不开总结这一环节。教师用精练、有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整堂课的思路,分清重点难点,有效地进行复习。课堂总结还可以留下思考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下节课做好准备。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经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教师巧设悬念,让学生听完课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学生下堂课的听课兴趣。

(二)立足于学生角度,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8

一、重计划,时间上合理安排

以前,部分教师可能轻计划,没有合理安排时间,结果前半个学期不紧不慢,后半年不得不拼命赶进度,课文还没串讲完,练习没有时间做。诸如基础知识复习、专题复习、综合训练的时间分配及每个阶段复习的重点则更是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应统筹安排好复习计划,避免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

二、挖重点,反对题海战术,增强知识体系的相互渗透

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材料密切相关,并不是给学生的练习越多、越难,学生的水平就越高,关键问题是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教师之所以有别于学生,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高考、关注高考,对于哪些是重点与难点,哪些是热点与考点,教师比学生有经验。因此,为学生呈现什么样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练习,体现了教师的水平和对高考的把握。我们提倡教师重选材,坚决反对题海战术,教师要从浩瀚如烟的复习资料中谨慎选择,大胆取舍,精心改编,不适宜学生做的题则坚决抛弃,改变“满堂灌”方式为“精讲精练”。复习课的“精讲”就是对重点、难点进行精当、严密、透彻的讲授,它既包括“讲”的内容,又含“讲”的质量。在“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高考常考的词汇、语法项目、语言知识点系统归纳起来讲,“画龙点睛,点到为止”;要根据每一阶段的重点、难点,每课精讲一两个,要讲练结合,而不是整堂课不停地讲。“精练”就是要针对精讲的知识,有取舍地选择作业,在课堂训练学生有难度的练习并及时讲评,重点练好编排科学、系统实用的练习,用较少的时间,使基础知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复习和训练。教师不能铺天盖地地布置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乱写答案,应付了事,达不到复习效果。

三、优化教学手段,创造良好课堂氛围

进入高三,学生易出现躁动不安的情绪,因为考试次数多了,他们各方面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往往会出现英语课补数学、物理课记英语单词的现象,结果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收效甚微,所以提高上课效率及课堂生动性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进入高三后练习任务比较多,我们要培养学生体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想读而且快乐阅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应从材料中挖掘出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有意识的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应以一种平等身份与学生交往或活动,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他们就会轻松自如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对一则写作材料,师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概念观点事物人物现象及经历等进行探讨,沟通思想。教学中,教师平等友好实事求是的态度会大大增强交际的真实性。教师应把改进课堂教学作为主攻方向,要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师生之间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构建得越牢固,他们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就越强,因此,高三复习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将易混、易错、易忽视的知识通过解疑、比较分析综合成前后贯通、条块分明的知识结构体系,高三复习教学课的特征应体现在如下几点。

1.整和。把零散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比如对定语从句的复习,可以由定语从句的构成要素,如先行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以及只能使用that的特殊情况进行分类总结。当然这里面又有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从句之分,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说明并且介绍一些特殊结构,例如the same as等,这样总结,学生再结合练习就很容易把这些必考知识点记死记牢。

2.设置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会词或词组在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从而加大学生对易混、易错知识点的区分度。

3.借助各省高考试题及模拟题,在实践中检验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知识点。因为理论及语法要点只是抽象的东西,要想让学生消化理解,只有通过大量实践练习才能更好地接纳它们。考场上我们面对的是一道一道的题目,只有牢固掌握了各种语言结构才能高效地解题。

五、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97-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201201256)

作者简介:马宪敏(1979-),女,硕士,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教育 。

0引言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学生和教师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式的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设计符合学生特征的任务,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索和研究,完成技能与知识、过程与方法、意识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式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式教学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建构,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块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整个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协作和交流,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能力[1]。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与创新。建构理论的主旨就是新知识的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这种教学理论对于计算机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远没有他们从实际操作中获得的技能有用,再加上计算机技术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都需要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趋势[2]。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学活动是通过任务与问题的方式展开的,教师要通过设计任务和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任务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实际,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教师也要参与到任务活动中去,起到辅助和促进的作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任务,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要好好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把任务驱动式教学做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一个个难度适中、层层递进的任务链,不仅要把教学内容融汇其中,还要提炼和升华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自我建构的问题和研究方案,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4]。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主动地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5]。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2教学设计

2.1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任务,教学内容需要任务来体现,教学目标需要任务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要有任务才能展开,所以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首先要保证任务的合理性,避免庸俗、肤浅、目标不清晰的任务,要通过具体教学知识点的分析和整合,还要联系实际,真正体现任务驱动的作用。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和兴趣,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知识、练习技能、提高素质。下面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信息科学系C语言程序设计课为例,介绍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1)任务设计要讲究层次感。C程序语言是一门基础的程序设计课程,是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了解计算机高级语言打基础的课程。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差异,会影响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进度,所以课程的任务设计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任务,任务的内容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让他们共同发展。同时还要为基础较差和能力超群的学生分别设计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这样通过具有层次感的任务设计,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6]。

(2)任务设计要保证趣味性。兴趣是学习C语言的主要动力,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锻炼学生求知、探索和思考的能力。任务的内容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在任务中穿插其他课程的内容,比如数学问题、物理问题等。

(3)任务设计要注重实践性。C程序语言的知识点大都需要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掌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多增加上机实际操作的环节。任务设计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放到课上,而任务的解决和指导都需要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实际操作完成,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操作反思,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任务要突出重点。C程序语言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渐进式地学习,所以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的大小、难度以及前后衔接等问题。一节课的任务不易涵盖过多知识点,一个章节的任务要包括对前面章节的复习和对后续章节的初步介绍。任务要有重点和难点的区分,重点要作为任务的核心问题被提出,难点则要作为任务的问题被分析。概念和模式不能作为任务的重点,要把方法和思想作为主要内容。

笔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主要知识点任务设计的实例如表1所示。

2.2过程设计

根据笔者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经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设计上大致分为4个阶段:任务明确阶段、问题解决阶段、教师指导阶段和总结拔高阶段。C语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过程设计示意图如图2所示。

(1)任务明确阶段。任务明确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归纳知识点和设计任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要点是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比如在函数阶段要着重介绍函数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要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介绍一些高级的函数应用,如递归函数。任务的设计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主要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为主,实践环节要占到整个任务过程的一半以上。

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让教学从应用入手。教学要尽量面向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首先确定教学的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然后选择相关的知识点组成有阶梯难度和深度的项目教学内容,再在项目中体现知识目标。这种从应用角度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知识点过多、过难的问题。学生不再面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知识,他们要亲自动手练习并总结掌握编程经验,籍以锻炼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2)问题解决。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任务安排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上机实践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辅导学生改进和创新。这里教师工作的要点在于梳理而不仅是讲授,不能把具体的思路和代码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鼓励他们自己思考。比如链表的实现,可以使用指针实现,也可以使用结构体实现,并且不同的设计思路效率也不同,这些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发现和创新。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完全都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完成,这本身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学生在这一阶段成为主体,应该注意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个人特点设计程序,不要怕错误和异常,要学会使用调试工具和总结经验教训。真正把问题解决之后,就会感觉受益匪浅。

(3)教师指导。教师指导环节是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进行的,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一个指导性的总结。注意这种总结不应该仅仅面向教学内容,而是应该从建构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在任务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原因和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环节可以是学生通过演示和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思路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指导,主要针对学生的思路和编程习惯,并且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要采用启发式的方式,激发他们改革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4)总结拔高。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任务完成情况也有差异。这就需要在课程完成之后进行总结和拔高。要为一部分能力差、动手能力偏弱的学生总结回顾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为一部分理解好、技术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任务。同时通过这个总结,教师也可以归纳任务教学的经验,为后续工作做准备。

3结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建构教育理论,是追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实践。在教育强调创新和面向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摒弃了传统教育的死板陈旧等缺点,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则要通过引导教学活动和把握教学内容来掌控学生的自我建构,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自我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韩小祥.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如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信息,2007(26).

[2]刘红敏,赵山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

[3]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

[4]高应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07(2).

段考总结教师发言篇10

关键词:案例驱动法;课程准备;课堂实施;总结评价

C语言是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较之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语法繁琐、界面枯燥,对高职学生而言,普遍觉得难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在繁琐地学习各种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时,丧失了学习的耐心和兴趣,以至于最终放弃C语言的学习。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C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较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点融入一个个有趣的例子中,同时保持各个例题之间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的C语言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尽早体验到较大程序的编写全过程。这就是项目化案例教学法。

一、课程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和撰写合适的案例。根据C语言的特点,把C语言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学的基础阶段,包括数据类型、程序的基本结构、数组、函数等基本的语法运用。第二阶段为实战阶段,主要包括指针和结构体等语言要素。

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的基本结构、数据类型、数组、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但不必追求系统化和细节化。这一阶段我们安排了一个“小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案例,通过语言注解帮助学生阅读理解程序,对程序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对程序语言的一些细节知识进行解释分析,最终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

通过基础阶段的学习,进入实战阶段,这一阶段可以提出较大的案例程序进行分析和联系,最后在适当的时候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要求学生看懂程序,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观察程序的运行行为;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已有的程序去处理相似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全陌生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另外,我觉得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项目活动能够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所选案例能够全面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点,包括已学过的和即将要学的。第二,此项目要让学生感兴趣,能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一般而言具有图形界面的问题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能有一个基于C语言、简单易学的图形界面编程框架,是最理想的。第三,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第四,能够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选取的案例最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取自生活,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第五,项目内容要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堂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的第一阶段是案例分析阶段。这一阶段先由教师提出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基础阶段我们提出的案例是“简单计算器的编写”。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激起学生的思考,平时我们使用计算器实现加减乘除运算,从来没有考虑过它是如何实现的,更没有想过今天自己要来编写一个程序,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个功能程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提出经典案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对程序的功能和每条语句的作用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然后是在学生自我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在听取学生分析结果和问题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剖析,指出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由案例引出新的知识点。最后全班讨论,归纳总结。在教师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开展全班讨论,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课堂实施的第二阶段是自主训练阶段。“训练”是学生强化技能操作和积累操作技巧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指标是操作的准确率和速度。教师由易到难安排具有综合性技能的方案进行训练。学生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达到快速、准确掌握技能的目的。如,学生在分析第一阶段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对案例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从简单到复杂,从修改到自主设计,不断改善程序、完善程序。

三、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项目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要把交流讨论中的体会、收获及操作步骤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并通过进一步分析思考,梳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开拓人的思维、增强人的自信,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减少教学时间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法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上面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原来上机不愿打程序的学生,也愿意参与进来一起讨论,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另外,学生发现自己愿意去钻研每段代码的含义,觉得自己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学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得不到的效果,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应不断学习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教学理论,阅读有关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应用于实践。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激情,不断提高教学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