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08:39:45

专升本自我总结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1

一般认为,专业认同是指对所学专业认可与接受,学习者愿意主动学习,并且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1]。就业不尽人意、专业门槛低、专业口碑不佳、专业报考率较低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的专业认同。甚至在2014年教育部公布最难就业榜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位列其中。

虽然旅游就业形势尴尬,但旅游现实发展却如火如荼。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全年国际旅游收入569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16%、16.3%。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3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8%、14.8%。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惠及民生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逐渐成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是专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大学生是专业认同的研究主体,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探索专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认同(identity)”一词最开始来自拉丁文idem,最早由佛洛依德提出,是指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者被模仿人物在心理上、感情上的趋同过程[2]。Wenger从5大维度对“认同”的概念体系进行解读,分别为经历、成员身份、学习经历、多种成员资格的连接、个体所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之间的关联[3]。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动态与静态角度对认同进行了解读:从动态角度看,认同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态度、情感乃至行为的动态移入过程 [4-6];从静态角度看,认同被用来形容主体与自身、被模仿群体中的成员或者周围环境之间在利益、目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倾向上同化后的一种状态[7]。国外学者将专业认同纳入职业认同范畴,国内专业认同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专业认同的概念[8-10]、影响因素[11-12]、提升对策[13-14]等方面。

旅游学科近年来开始涉及专业认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15]。孙琨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会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调研作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存在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建议[16]。张红霞等认为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包括: 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4个维度,实习前后专业认同存在差异[17]。当前旅游学科内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专业认同研究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不足制约了专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核心影响因素有哪些?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基于大学生视角,如何提升旅游专业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及半结构访谈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现实,本研究初步设定了34个题目,包含了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大部分情况,具体问卷内容详见表2。在问卷设计的基础上,研究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现实情况,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题目为:您认为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二)研究方法及调查

本研究设计的问卷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被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1);第二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本部分一共设计了34个问题;第三部分:半结构式访谈。第二部分采用李克特五分制量表的方法,以“完全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应1~5分评估标度。问卷采用调查手段主要有两种:网上调查与实地调查。网上调查时间为2015.5~2015.10,同时以“滚雪球”的方式让本人的同学、亲属、朋友帮助收集问卷;现场调查主要集中在2015年3~4月,通过同学、亲属、朋友走访各大高校。一共收集到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问卷有效率为93.60%。

三、研究过程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对收集的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这是问卷分析的前提,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可信性,主要利用SPSS16软件完成。信度分析表明,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为0.822。一般而言,当α≥0.70时属于高信度,0.35≤α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通过SPSS16.0对原始问卷进行降维分析。在指标选择上,首先删除任何因子载荷量上都低于0.5的变量X4、X11、X14、X16、X26,对删除后的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发现问卷的Cronbach α数值上升到0.858,KMO值上升到0.839,删除部分指标后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更好,更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前5个公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586%(>85%),基本能够代表原始问卷的大部分信息。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问卷中的X5我的个性特征很适合在旅游专业学习与发展;X6我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X7我认为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发挥我的特长与优势;X8我从来不感觉到旅游管理学习的乏味;X9我觉得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X10即使没人监督我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X25我经常阅读与旅游管理专业有关的书籍或专著;X28我乐于主动钻研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难点,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1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或者消极行为,因此对公因子F1命名为“投入度”。

X13旅游管理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冲突,我不感兴趣;X19有机会转专业的话,我会发展的更好;X24我真正想学的不是旅游,旅游专业也不是我自己选的;X27旅游管理专业没意思,让我感觉心情郁闷;X33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这些选项在公因子F2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映的是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忠诚度,因此命名为“喜好度”。

X12在以后工作选择中,我愿意从事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工作;X15我愿意向别人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相关信息;X17我从内心已经非常主动地接受了旅游管理专业;X18我们旅游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X31我愿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发展我未来的事业;X32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对我以后的发展很重要,能帮我实现理想;X34我喜欢旅游管理专业,并渴望在专业上学到很多知识,这些指标反映了从旅游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升和发展前景,因此命名为“美誉度”。

X20我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学习旅游管理专业;X21学习旅游专业,我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X22我对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及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热情;X23我常有意识地将旅游管理所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于生活中;X29我具备旅游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X30旅游管理专业为我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4上的因子载荷系数较大,反应了学生们自身学习与专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命名为“匹配度”。

X1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X2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X3我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渊源,这些指标在公因子F5上得分较大,反映了学生们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程度,因此命名为“认知度”。

(四)专业认同分布规律

1.总体现状和各因分值规律。从指标维度看,得分均值最大为X33,表明学生不认同“我知道大学不好转专业,但我还在努力”;得分均值最小的是X2,学生们比较认同“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从公因子维度看,公因子F2得分最大,喜好度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公因子F5得分最小,认知度对专业认同度的影响较小。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凭自己主观评价旅游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从深层次认知度视角评价专业。

2.性别差异。从性别维度看,不同男女同学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男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760、3.765、2.176、2.615、2.212;女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849、3.750、2.077、2.514、1.986。除投入度之外,男同学在其他公因子上的得分均大于女同学。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相对较高。

3.年级差异。从年级维度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大一最高,大四最低。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对未来充满未知,对旅游管理专业充满希望与期待,专业认同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总体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同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挫折,导致了学生们专业认同普遍较低。

4.学校类别差异。学校类别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各公因子影响不显著,但从总体均值来看,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过分强调实用主义在民办院校基本适应教学要求,但在注重理论基础研究与学科纵深发展的本科院校,过分强调实用主义不一定有利于专业认同的提升。

5.专业选择意愿差异。从专业选择意愿维度看,自主选择、父母意愿以及专业调剂等要素在不同公因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自主选择旅游专业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741、3.883、2.089、2.577、2.149;听从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选择旅游专业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3.292、3.000、2.286、2.833、2.111;专业调剂的同学在5大公因子上的得分分别为:2.920、3.418、2.338、2.389、2.000。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选择专业时较多受到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的影响,这种现象对于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有较大的正向影响。自主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四、专业认同提升对策

本研究主要基于学生视角,通过半结构访谈,归纳总结他们眼中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对策。通过归纳整理,主要涉及到学校、教学方面以及学生自身,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 半结构访谈结果归纳统计

(一)学校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校方面主要责任包括:①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②学校提供机会让学生继续深造;③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顺序;④学校积极引导,增加专业宣传;⑤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改善专业认知;⑥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启航工程等课程,落实到实处。其中认为“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5.21%,认为实践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较多。

学科专业认同涉及范围较广,仅仅依靠学生与教师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的外部动力。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所有专业都知之甚少,或者从长辈和社会上了解到相对片面的知识,因此加强对旅游专业的宣传,让我们了解最新旅游动态与发展前途,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现状,让我们形成自己想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我认为学校应该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

(二)教学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兴趣培养、提倡积极引导,加快实践对接:①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②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③课堂教学中增加旅游业发展前景的相关信息;④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利用多种教学设备;⑤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⑥高年级学生积极引导,深造学生给大家上课。其中,认为“增加课堂趣味性,寓教于乐”;“增加对学生的专业关怀”有利于提升专业认同的学生分别占到总数的9.13%、8.21%。

教学是提升专业认同的核心,在调查中一个学生认为:“我觉得老师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多介绍专业益处,多让学生参加一些与该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方面有研究的人来为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

(三)学生方面

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提升,学生自己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①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②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③填报志愿时应该小心谨慎。其中回答“多看书,提高自己旅游专业素养与兴趣”与“多实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的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6.39%、12.38%,大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意义大于课本理论。此外,学生们也认识到班风建设的重要性,一个学生认为“我从来没觉得旅游管理专业不好,但也确实激不起兴趣,没有班级学习氛围,没有朝气蓬勃的气息。我觉得班风建设尤为重要,班干带头作用十分重要。我真心希望旅游管理越来越好!”

虽然大学生大部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但他们却是专业认同提升的主体,他们的意见最有发言权。在教育产业化的宏观背景下,他们的回答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心声。当前旅游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用主义”盛行,实用主义是否有利于专业认同提升尚有争论[20]。就业率成为评价专业的唯一标准,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如果专业发展仅仅靠就业率来衡量,那么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和一般职业技术院校基本没有区别。“实用主义”在专业教学中是必须的,但因该有所侧重,高职高专类旅游院校需要强调实用主义,但过度的实用主义在本科院校,尤其是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盛行实用主义,应该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失范。

五、结论与讨论

专业认同是专业凝聚力的象征,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借助因子分析法总结归纳旅游管理专业认同五大维度,结合半结构访谈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认同提升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主要分为“投入度”、“喜好度”、“美誉度”、“匹配度”、“认知度”5方面,喜好度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最主要因素,认知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男同学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高于女同学;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大四学生专业认同普遍低于其他年级;985/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认同小于普通公办高等院校,普通公办高等院校小于民办院校;专业选择受父母等重要他人意见影响者,专业投入度与匹配度较高,自主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在喜好度与认知度上得分较高,专业调剂的同学,在美誉度方面得分较高。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2

1.研究背景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基本功,首先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过程,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其次,还应该对考核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多层面挖掘学生的潜力,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毕业前的临床技能进行评价。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3

一是在学习中提高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大学所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天天学习、时时学习,很快也会因为吃光了知识老本而变得孤陋寡闻、技术平庸。在工程技术领域,很多知识也在更新换代,法律法规也在修正完善,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具备工程管理及监管的素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领导社会经济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向知识经济时代进军的主导力量。本行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也要与时俱进,作为本行人新时代的主力军,我深刻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努力要求自己养成勤奋学习、读专业书籍、读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好习惯。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站在时代前列的人。

二是在工作中提升素质。

平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至少用上大半的时间来学习,在自己的领域没有积累,也不会有工作思路。先有专业知识,加上对自己所在岗位的理解,才有主观上能动性的工作思路,才能对工作有创新有发展。

工作上,我常常与之前施工企业工作进行对比,虽然在内容上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但是,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可以理解工程建设程序内涵,在行业监管行政监督工作中,只有对市场领域每个环节熟悉才能为工作提出意见,推动发展。

作为党员,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党员不仅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还要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从而正确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决策工作。工作中我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在组织纪律方面放松。保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重视法律意识提高。在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我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这是保证党的高度统一性、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

作为共产党员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鲜明的阶级立场、坚强的革命意志,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近来许多高级官员“落马”,就是在道德上先出问题,其次违反党纪国法,没有守住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年轻代的党员,一方面要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懂得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学会正确区分和评判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另一方面要坚持按照正确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动,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是组织教育对个人的要求。我想在工作中能守住道德底线,遵守党纪国法,提升自己各方面素质能力,才能为人民服务。

三是在总结经验中提升素质。

共产党员要善于总结提炼实践中的经验,做到勤思考、常记录、做总结、共分享。党员干部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工作目标,必须始终做到“学前计划,行动中修炼,完成后总结积累”。把好的经验有用的知识用到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进步。

我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在行业监管的领域里,评审会议经常出席,代表国家指出问题和提出意见。xxxxxxx总结经验积累加上学习得来的知识让我基本完成了任务。当然在工程建设这个传统的行业里,还有许多的我不熟悉的内容,不知道的规则。要想成为专家必须这样一次的积累。我党的发展也是走过这样的历程,从个人到组织,总结经验提炼精髓为我所用是提高素质的不辨真理。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伟大的党,最初的目标没有错,使用的方法论没有错。造就了一代代优秀高素质的党员,形成了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纪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各方面都够高的干部队伍,领导国家发展强大。

工作经验的总结让我感觉到进步和收获,作为组织的人,作为党的一份子,要把本领提高。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政治活动方向及社会动态,才能在各种情况下争取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取得好的成效。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4

1 2011年PCT申请的世界增长趋势分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官方网站公布[1]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其申请总量为181900件,同比增长10.7%,此为自2005年以来PCT专利增长的最快速度,彻底扭转了2009年因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申请量下滑及2010年增长缓慢的局面。

1.1 世界各国PCT国际申请表现不一

位列前五名的PCT申请国仍然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和韩国,五大国的PCT总和占全部PCT申请总量的73.1%。其中中国的申请量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强劲增长态势为33.4%。美国的申请量随着经济的复苏开始有所恢复,达到8.0%。日本的PCT同2010年相比增长迅猛,达到21%,韩国则由2010年的20.5%的增长率下降为8.0%。欧洲各国的申请量较上一年度有升有降,升降相抵,整体趋平(见表1)。

1.2 东北亚地区(中国、韩国、日本)及美国PCT专利的整体态势分析

尽管不同的经济条件,大多数经济体在2011的PCT申请量都出现增长,尤其是东北亚地区(中国、韩国、日本)专利申请量持续第6年迅猛增长,其超越北美地区(28%)和西欧地区(20%)成为最大PCT申请地区,占总申请量的36%。日本,中国,韩国仍然分别保持在第二,第四,第五的位置,其中中国和韩国的增幅略有下降,日本的增幅较大。日本因为经济的复苏,其增速提升明显,从2010年的8%的迅速提升至21%,韩国2011年的PCT申请较上年是增加8.0%,增速下滑明显。

美国的PCT申请继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持续下滑,但是2011年美国PCT的申请量终于止跌回升,从2010年的-1.7%的负增长到2011年的8%的增长率。2011年2月14日,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向美国国会提出增加财政预算的请求,此次预算请求为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这次美国PCT申请量的增长应该是这项措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从总量来看,2011年的申请量为48596件,比2006年还低2684件,因此美国PCT专利申请的提升量还有很大的空间(见图1)。

1.3 中国PCT专利申请的整体态势分析

2006年,我国PCT的申请量居世界第八位,2007年超过荷兰位居第七,2008年超过英国位居第六,2009年超过法国位居第五,而2010年以12296件申请超过韩国(9669件)位居第四,增幅高达56.2%。2011年中国仍然稳居第四的位置,增幅缓和至33.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申请量和第三位的德国差距很小,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中国有望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PCT申请国(见表1)。

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PCT申请增速,但是我们的PCT申请总量基数与排名第一,第二的美国和日本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美国申请48596件,占总申请量26.7%,日本申请38888件,占总申请量21.4%,中国为16406件,仅占总申请量的9.0%。可见中国的申请量仅为美国的33.8%,为日本的42.2%。如何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缩小差距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2011年PCT申请人与技术领域分析

2.1 公司申请人分析

2011年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2826件跃居申请量的榜首。此前一直稳居榜首的日本松下公司屈居第二(2463件)、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位列第三(1831件),日本的夏普株式会社位列第四(1755件),其后依次是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德国,1518件),美国高通公司(美国,1494件),和丰田汽车公司(日本,1417件)(见表2)。

我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排名分别由去年的第2和第4上升至第1和第3位,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企业PCT申请排名中位居榜首。但是在企业申请PCT总量排名前50强中,我国仅仅只有包括以上两家企业在内的三家企业入围,前50强仍然被日本,美国的企业所占据。

2.2 大学或科研机构申请人分析

相比于公司申请,排名前列的大学或科研机构PCT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少于公司申请。大学申请人的前四强仍然还是来自美国,其中加利福尼亚大学以277件申请位居榜首。麻省理工学院、得克萨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紧随其后。政府及科研机构申请人的第一位为来自法国的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其申请总量为371件。

2010年,作为PCT申请总量排名第四的国家,遗憾的是我国没有一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的PCT申请量能够跻身世界50强。但是2011年,这种沉闷的局面被打破,在大学申请人中中国的清华大学排名第44位,在政府及科研机构申请人中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排名第6位和第13位。这也是中国大学申请人首次进入前50强,中国科研机构首次进入前30强(见图2)。这表明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开始认识到申请PCT专利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2.3 主要技术领域分析

就技术领域整体来看,PCT申请量的增速相比于2010年绝大多数领域实现了正增长,逆转了2010年绝大多数技术领域负增长的局面,且统计的35个技术领域中有12个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速度,其中电机、电气装置、电能领域是2010年PCT增长最快的领域,增幅达23.2%。但是占据2011年PCT申请总量最大份额的仍然是数字通讯领域,占总申请量的7.1%,接下来依次为电机、电气装置、电能领域(6.9%),医学技术领域(6.6%)及计算机技术领域(6.4%)。有4个技术领域出现了PCT申请倒退现象,分别为基础通信程序(-5.9%),有机精细化学(-4.1%)及药品(-1.9%),生物材料分析(-0.3%)(见表3)。

数据表明,我国PCT专利申请的仍集中在数字通信领域,且继续保持了集群创新优势。但是我国其他领域的企业创新能力依旧不足。

3 问题与建议

从2006年开始,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这是我国专利事业蓬勃发展的体现,更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鼓励和资助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的出台和实施的结果,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的必然结果。2006年我国PCT申请量仅为美国的7.7%,发展到2011年,我国已经占到美国年度PCT专利申请数量的33.8%。这些不断增多的PCT专利申请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国家创新的竞争能力。但是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也面临着如何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速进一步缩小同美日PCT专利总量的差距,如何提升除通信领域之外的技术领域的PCT申请量,如何促使更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申请PCT专利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持续鼓励和资助,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创新体制上的不断完善和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深入认识上。这不仅仅需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宣传,更需要在各种研发规章体制上给予大力的引导。此外,政府的鼓励和资助不能是PCT专利申请增长长期的依赖,最终PCT专利申请需要走上一条专利制度优化和市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愿相结合的平衡之路,如何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这对于PCT专利申请发展初期的我国,任重而道远。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5

通过在本单位四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扬长避短,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汇报

首先是一个人的心态,有了正确的心态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态度,我一直认为工作不该是一种任务或是负担,应该是一种乐趣。

人是为了责任而活,我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首先考虑到我是为首长、阿姨们服务的,他们都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和工作,我享受着它给我带来的快乐,为它我会毫无保留的付出我的一切。

二、工作总结

总结过去,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工作中任何一次故障的维修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新考验,对工作充满了憧憬,又深感压力之大。但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又给予了我积极向上的动力。

每当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我都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即领导请教,直到弄懂弄通为止,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工作的这四年,也是我学习的四年,不断地从书本上摄取知识,向领导学习,向同事请教,学习他们工作的态度及工作的方式,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要求自己做到取别人之所长,补已之所短。

三、心得体会

回顾的工作历程,本人感觉从专业能力及工作态度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主要表现在:工作态度有明显进步;对维修专业有深刻的认识;有意识的进行专业提升及个人学习,这些都离不开单位及领导对我的培养。

但同时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有待提高:工作主动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及表达能力需要不断提高;执行工作中细节关注不够;专业提升及个人学习需及时进行培训。

四、个人展望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7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能光在嘴上喊口号,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积极主动的寻求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深入掌握新课程教学标准在高中数学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知识应能能力。具体到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来看,教师作为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就更应该深入掌握新课程标准,合理的将其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改善数学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能够发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提问、乐于实践的学习能动性。

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5中,关于解三角形的教学课程,新课程教材将其分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实习作业这三个部分,因此,在教学该内容的时候,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表现便重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数学教师进一步加深对解三角形问题的理解,并整合国内特高级教师在本节内容上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制定教学内容。第二,在提高自身知识理解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也要进行提升,不能只靠以往枯燥的口头教学、黑板教学,而是应该充分使用到三角板、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并开展小组讨论来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观念得以提升的重要表现。第三,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合理的课堂作业,或者选择学生上台进行知识讲解,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2强化教师分层教学意识,将其实践到课堂教学中

同时,高中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从分层教学的效果上得以体现。由于每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效率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原有的笼统化教学已经不适合高中教学。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注重自身教学意识在分层教学上的了解和实践运用,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分组讨论、由浅入深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行高中数学教师年进修培训的思路构建

此处所讲的高中数学教师年进修培训,是指在每年由学校进修统一的数学教师培训教育,这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剖析、对自身教学成果的反思,以及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汇总学习。通过年进修培训的方法,能够极为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控力进一步加强,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丰富方式更为完善,并同时可以让教师看到并学习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在数学教师培训进修方面的工作来看,由学校数学教研组为核心的数学教学研讨小组,是教师参与数学教学讨论的主要渠道,其适用范围仅在本学校之中,因此,可以合理的运用到计算机与网络平台等,实现学校之间的数学研讨报告会,彼此之间加强数学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而各抒己见,完善高中数学教学体系。

4总结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84-03

追求幸福是每个社会人的奋斗目标和终极心愿。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主力军,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其职业幸福感,不仅关乎着辅导员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乎着高等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所以,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又称主观幸福感,是指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因素与外界的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职业幸福感,就是将个体的幸福感置于工作这一特定领域,指个体对自身在职业生活中的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综合评价。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什么,国内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诠释。何瑶波认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即为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和教育辅导中,自身需要获得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发挥,自身得到发展的一种持续快乐的体验”[2]。李金华、崔健则把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定义为:“辅导员个体根据自己的标准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的持续、稳定的快乐体验。”[3]从上述学者的观点来看,他们都认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其真正的本质是辅导员自身价值的实现。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作为教师,辅导员期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为管理人员,辅导员希望立德树人,用自己的全心付出和周到的服务,帮助大学生度过充实、快乐、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总的来说,让学生全面发展,在献身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这便是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二、“自我更新”取向的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现状

所谓“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发展把教师本人看作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自我更新教师有两个核心因素:自我更新意识和自我更新能力,只有二者兼备才能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在教师的自我更新过程中,“关键事件”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关键事件”能否成为关键事件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教师本人针对该事件而引起的自我澄清、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自我更新”取向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循环过程就是:通过关键事件,将外在的影响因素与自身原有的教育信念、知识等内在结构的矛盾清晰化、尖锐化,再经过对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的反思,做出决断和选择,决定对原有的内在专业结构做局部修改、调整或者全部更新,以至最终获得专业发展[4]。

叶澜教授、白益民先生基于教师的“自我更新”取向,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愿和所达到的水平这两方面入手,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也经历了除“非关注”阶段之外的4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职业幸福感感受是不同的。

(一)“虚拟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虚拟关注”阶段主要指处于职前实习阶段,他们的专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淡薄,对获得高校辅导员这份工作感到高兴,对未来的辅导员职业充满了憧憬,把辅导员看作一份非常光荣的职业,期望在辅导员职场中大展身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此阶段,虽然他们并未真正进入职场,但是由于处在实习期,已经对辅导员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加上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学生身份转变成教师身份,他们已经开始感受到职业幸福感的存在。

(二)“生存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生存关注”阶段主要指处于“新任教师”阶段,大多的辅导员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工作充满着信心与干劲,渴望得到领导的赏识、同事和学生的认可,非常崇拜同事能熟练地处理各种棘手问题,希望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处在该阶段的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预期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期待过高导致职业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长期处于超额的工作压力之下。职业能力欠缺导致出现本领恐慌,工作中开始力不从心、急功近利,甚至会出现较强的挫败感,以至于职业幸福感非常低。

(三)“任务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任务关注”阶段主要指度过了职场初期,各方面都开始稳定,工作技能日渐提升,能慢慢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工作环境已经熟悉,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也逐渐显现,工作干劲很大,自信心大大增强,辅导员职业生涯处于稳定平稳期,但是在此阶段,很容易受到职业阶梯、他人评价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思想不稳定,能力分散,甚至会对自己究竟是否适合辅导员职业产生怀疑。例如晋升困难、职称评定困难、成就感低下、专业归属不明确、职业认可度下降、缺乏进修培训、社会认可度低等因素都会引发辅导员对当前的职业进行重新审视,对发展前景较为担忧。但是总体上来讲,该阶段的辅导员由于工作充实、收入稳定、环境熟悉、交际圈稳固等,职业幸福感较之前两个阶段稍高。

(四)“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职业幸福感

处在该阶段的辅导员有较好的职业认同,工作经验丰富,很多都已经提拔为领导,成为工作方面的专家,已经走上了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专注于职业能力的提升,致力于工作实效的提高,期望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但是管理体制、考评制度、激励制度、晋升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该阶段的辅导员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缺乏奋斗的激情,工作思维僵化,但总体上讲,由于该阶段的辅导员工资收入较高、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成就较高、自身价值实现较大等原因,他们的职业幸福感还是非常高的。

三、辅导员职业幸福感提升的路径

由于辅导员面临工作压力大、繁杂事务多、受多重领导、晋升提拔空间狭窄、职称评定困难、工作成就低等,职业倦怠便悄然而生,以至于很多辅导员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动力不足,甚至出现转岗或者辞职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急剧下降。其实,大多数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降低从表面上看是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真正的实质是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出现了问题,辅导员在职业幸福感下降时总是把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内因决定外因。“自我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和辅导员职业幸福感降低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借鉴该理论,能让辅导员真正明白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低下的根本原因,从而激发辅导员的自我反思,引导辅导员通过对“关键事件”的自我澄清,进而实现辅导员自身内部结构的更新。当辅导员自身实现了“自我更新”,其职业发展目标就会更加明晰、职业发展道路就会更加宽广、职业技能就会得到有效提高,职业幸福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一)加强自我反思,更新内部结构

1.自我反思常态化。反思,是实现自我更新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强烈自我发展意识的体现。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更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其职业幸福感,只有通过辅导员的反思,才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当然,辅导员的自我反思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常态化的自我反思,不仅是对辅导员现有知识架构的补充和提高,更是对辅导员自身内部结构的重构和更新。

2.职业理想坚定化。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是自我更新的原动力,而自我发展意识是否强烈取决于职业理想是否坚定。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是辅导员追求职业幸福感的动力和出发点,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负责任。有了坚定的职业理想,辅导员就会把学生工作当成一项毕生追求的事业来做,而不是仅仅当成一份赚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来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会退缩和逃避,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在经历了奋斗之后,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3.培训个性化。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培训培养过程的缺失,更容易导致职业本领恐慌和职业倦怠。辅导员偏爱非正式的、个性化的培训和学习,因为它与辅导员的需求和自己学生的需要密切相关。一方面,高校要整体规划,搭建平台,建立校级、省级、部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选送辅导员到其他高校、地方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扩大辅导员视野、增加辅导员阅历、提升辅导员能力,使他们成为学生工作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

4.队伍建设团队化。辅导员偏爱非正式的专业学习,而团队恰恰为非正式学习提供了平台。和谐的团队文化能够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团队文化的创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以“辅导员工作坊”为基础,根据辅导员的兴趣爱好和工作分工组成团队;以“辅导员沙龙”为平台,加强线下的工作交流和有效沟通;以新媒体手段为载体,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打造辅导员队伍的网上精神家园;以“优秀标兵”评选为契机,大力发掘辅导员标兵的闪光点,充分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抓关键事件,提升更新能力

1.抓关键事件。“关键事件”是教师自我更新的重要手段,它体现着教师对自我已有内在专业结构合理性、适应性的评价和最终决策。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关键事件”,但是又少有辅导员真正能对“关键事件”进行认真剖析、归纳、总结、概括。狠抓“关键事件”,可以让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可以通过“关键事件”发掘影响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从而在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更新,为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奠定基础。

2.提升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辅导员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职业素质的提升,将带来工作实效的提高,从而带动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提升。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职业素养:(1)加强理论学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理论素养。(2)提升职业技能。特别是思想教育引导能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3)强化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效率意识等。

3.建立学科支撑。建立学生工作学科体系,是提升辅导员学科素养,增强辅导员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渠道。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缺失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学科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打造专业的理论体系和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设立辅导员专项课题,让辅导员在理论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按照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特点,进行专业的分工。

(三)创造有利条件,改善环境

1.硬件环境支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高校要从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生活设施、娱乐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硬件环境的建设,强健辅导员的体魄,陶冶辅导员的情操,加强辅导员的沟通交流,给辅导员创造一个舒心、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支持[5] 。

2.软件环境支持,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学校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关心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意识到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及时解决辅导员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倾听辅导员的正当诉求,维护辅导员的合法权益,畅通发展渠道,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方面考虑到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予以倾斜照顾[6]。

参考文献:

[1]马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 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2]何瑶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J].教育 界,2010,(2).

[3]李金华,崔健.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实现路径 [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4]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9

2011年3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分析研究制定《校本教研五年规划》,新规划以课题统领,重点明确,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动性凸显。在此基础上,学校启动了学校课程规划、教研组五年主动发展规划、教师个人主动发展规划。规划的制定,让教师的发展目标更清晰,措施更具体,变化更实际。每一种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综合诊断的过程,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一个主动谋求变化的过程。

课题引领――让课题研究成为教师更新理念的过程。

我校现有部级课题二个,区级课题五个,校级课题若干,内容覆盖德育、学校发展、学生教师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学校建有教科研专题管理,每一个课题都有专栏,课题研究有计划、有总结,初有交流、末有分享。学校有完备的教科研管理奖惩制度,有教研日、科研日确保研究的时间。每周二---周四下午都有专门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尝试教学理论实验研究》、《作文个性化实验研究》是我校十一五全国重点规划课题,作为统领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学校以制度的形式保证研究的时间,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扎实推进,作为其核心子课题――《利用尝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作文个性化》课题组吸引了学校58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日活动,大家集中一起或上课研讨、或专题学习、或聆听讲座,在体会专业学术生活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快乐。因为研究扎实,本课题在申报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时得到肯定,被批准升格为部级课题。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课题研究的理解。扎实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品质,让教师在研究中时刻保持着一种教育理念的清醒认识。

阅读浸润――让专题阅读、成为教师丰厚的过程。

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说教师成长需要五块基石:读书、思考、实践、研究和总结。作为教师成长而言,读书积累、实践反思、研究总结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我校正全力打造个性校园、阅读乐园,提供阅读的内涵需要不断积累,分享他人的智慧需要话语的对等,前提都需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需要阅读浸润。如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第二小学在努力的方向。《营造个性校园,阅读成长快乐》是我们的课题之一,阅读已经成为常规,阅读已经成为专业的必须,学校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专题阅读”,如数学组要求全体教师阅读郑毓信教授的系列专著,从《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开放的小学数学》到《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希望从本质上去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语文组则为大家提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等,既有技术层面的剖析,也有人文底蕴的沉淀。为大家精心筛选有关课程、课程意识与资料进行学习。教师在读书中丰厚,在悄然无息中成长。

专项推动――让主题活动成为教师展示的过程。

教师成长需要不断的激励与推动,需要不断提供“展示”的舞台。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外出培训和校内培训等活动的推动,让一大批的教师快速成长。

作为“学校课程引领教学变革”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讨。参与教科研活动,我们每次都派出多位教师全程参与各个学术的交流研讨,选定教师参与规划与展示,在一种开放氛围中交流、对话、彼此分享,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学术活动中得到最好的彰显。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参与与分享并存、欣赏与展示的培训活动,教师们都倍加珍惜,在每次参与这些活动后教师们都对教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每一次参与,我们都进行专题式、主题式培训,注意活动的前延后续,让每一次活动体现应有的科研品质。

反思提升――让论文写作成为教师转型的过程。

专升本自我总结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30年来,依托于加工贸易方式,我国的出口贸易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工业制成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显著。同时,出口结构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数据显示,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7%,1990年这一比例达到74.4%,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是95.1%。从这一发展历程看来我国已经真正实现了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但是,我国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很大。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主要依靠劳动要素优势,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并且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与之对应的低技术水平基础上的粗犷式的出口增长方式,制约了对外贸易质量与水平的提高。由上述分析知,科技创新制约着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基于此,研究科技创新对我国出口结构演变的影响,对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发展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与出口结构关系的研究比较早。Paul Krugman提出技术创新会带来的外部效应,增加个人的动态收益,进而影响一国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Grossman&Helpman认为通过创新参与贸易活动,以及知识的国际溢出可以调节和改善贸易结构。Taylor认为科技创新会对一国长期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还有学者从要素禀赋方面来分析,Trefler&Daniel认为科技创新差异与资源禀赋共同影响一国的出口结构。Davis利用OECD国家的数据,解释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差异原因。Andersson等认为通过对技术进行改造可以创造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而通过改善出口结构。Li&Robles通过构建水平贸易与产品创新模型,研究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发现水平贸易对产品创新是负向的影响,即产品创新中贸易的作用不大。Li Dahui将电子商务当作技术创新的一种手段,研究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oachim Wagner通过调研的方式研究了2006年以来国际贸易出口对企业在创新表现方面的影响,发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John Cantwell研究了企业层面科技创新在国际贸易中的传播机制。Kyunam Kima研究了创新政策对国际贸易出口的影响,发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主要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与改变出口竞争力水平和比较优势来分析。国内学者多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进行研究,例如:赵小晨,杨小凯等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技术的专业化水平来改善出口结构。现在大部分学者均认为我国应增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出口,李舒妍认为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出口结构呈现低级化与不合理。樊纲等发现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总量与幅度有待提高。徐元针对中国国际贸易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段世德等研究了贸易竞争力中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两者存在内在的互动关系。张军等利用Johansen检验发现,通过自主创新增加我国出口不太容易实现,但是技术引进却是一条可行的方式。王瑞峰等分析高技术产品出口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发现两者的正相关性十分显著。王鹏、郭永芹实证分析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珠江三角区域出口结构的影响,发现自主创新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有促进作用,但是滞后一期的自主创新不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而技术引进也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另有一部分学者从技术含量视角进行研究,逯宇铎等基于技术含量角度,利用引人交互项的方法,重点研究技术进步、效率增进对我国不同技术附加值制造业行业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王宇楠分析了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品出口、出口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隆国强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的机遇是出口结构升级,并且指出我国的科技创新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

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影响出口贸易的研究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是都认为科技创新与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而国内学者却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有的学者认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出口结构的改善,有的却认为这种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为负向影响。造成各学者研究结论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各研究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或是各学者对衡量科技创新选取了不同的指标。

基于此,本文采用国际[SITC]标准对出口产品进行分类,从初级产品与工业产成品的角度分析这一影响的显著程度。文章结合中国实际,把GDP、FDI、人力资本、金融相关率、经济开放度作为控制变量,排除由于输入模仿创新对出口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科技创新对出口结构的影响,旨在揭示科技创新影响出口商品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制定依靠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并且希望能对现有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进行一定的丰富和补充

2.研究框架和数据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科技创新可能会提升产业结构并且改变出口竞争力,从而调整出口结构。另外,科技创新对于出口结构的调整也会因宏观环境,地域差异政府行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体上讲科技创新对于出口结构是有很大程度的影响的。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出口结构的关系主要包括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静态研究采用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动态研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科技创新与出口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采用面板协整、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金融与国际贸易的互动关系,最后对静态与动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在借鉴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科技创新对出口商品结构发展影响的事实,以商品出口额(Export)为因变量,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自变量,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来考察科技创新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计量模型的下标t和i表示第t年,第i个省份,被解释变量是各地区的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用EX表示;核心解释变量为各地区各年份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用IT表示;控制变量包括: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FDI为各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为了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单位一致,已经按照各年份的人民币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计价。HC为我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是生产产品的人力投入;FIR为金融相关率,表示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OPEN表示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

本文选取2003-2013年为样本空间,包括全国的33省市为研究范围,数据来源于地区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金融统计年鉴》与《科技统计年鉴》。选取指标包括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成品出口额、R&D人员当量、R&D经费支出、专利授权数、GDP、FDI、人力资本、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开放度。所有数据均为省际面板数据。由于统计数据缺失,故剔除了的数据。

3.实证结果

3.1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理论上讲,科技创新与出口结构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数据是否支撑此假设,必须对此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必须对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如果面板数据不平稳会导致伪回归问题。单位根检验是一种检测时间序列是否平稳的方法等。本文采用Levin检验、ADF检验、PP检验3种方法同时进行检验。经过一阶差分后,变量均平稳,为了减少篇幅,平稳性检验结果不再展示。根据本文的需要,截取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的一部分,如表1所示。

R&D研发人员不是初级产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而R&D研发经费在滞后3期的情况下成为初级产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专利授权量在1~3期的情况下均是初级产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R&D研发人员在第1期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R&D研发经费第1期也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专利授权量在第1~3期情况下都是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3.2面板数据估计

为了辨别出科技创新对不同类产品出口贡献作用的影响的区别,经过一系列回归比较后,在此本文选取专利授权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变量,分别以2种产品的出口额度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比较科技创新作用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模型拟合结果看,拟合程度较好,显示了科技创新对于我国出口结构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对比分析科技创新对2种不同产品出口的影响发现,混合回归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对初级产品作用显著且为负,弹性系数为-0.433。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显著为正,弹性系数为0.361;固定效应显示科技创新促进初级产品出口的弹性系数为0.075,而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弹性系数为0.107,这表明,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贡献作用要显著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贡献作用。

从回归结果看来,科技创新对2种不同产品出口的贡献作用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初级产品没有经过加工或者简单粗加工,而科技创新对产品出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加工的层次与质量上,因此应用科技创新来促进初级产品出口作用有限。

第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会进一步增加出口量;科技创新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而优化出口结构。

3.3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前面已经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经一阶差分后均已平稳,避免了伪回归问题。继而进行协整检验,最佳滞后阶数根据前文的分析确定为2。协整检验后发现存在协整关系。接着建立VAR模型,模型的整体拟合度优良,且VAR模型所有特征根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结构稳定,拟合效果较好。

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它的系数意义不大,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而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进行进一步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总体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根据图1的反映看来,初级产品出口对其自身标准差的反映最强,且其对自身的冲击响应是逐渐下降的,下降趋势明显;R&D人员对初级产品出口一个标准差的响应,一直为负向的影响;而R&D经费投入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初期的响应微弱,之后的反映逐步上升;相较R&D人员与经费而言,专利授权对初级产品的出口初期影响就较为强烈,之后又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总体看来,科技创新指标中专利授权量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冲击响应最为强烈,且最大,R&D经费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冲击响应次之,但是专利与R&D经费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影响都逐步上升。R&D人员冲击响应最低,影响为负。

根据图2的反映看来,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其自身标准差的反映最强,且其对自身的冲击响应是逐渐下降的,下降趋势明显;R&D人员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一个标准差的初期响应较为微弱,但是之后的反映逐步上升;R&D经费投入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响应初期为负,但是之后第8年逐步上升为正向冲击;相较R&D人员与经费而言,专利授权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初期影响就较为强烈,之后又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总体看来,科技创新指标中专利授权量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冲击响应最为强烈,且最大,R&D人员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冲击响应次之,但是专利与R&D人员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R&D经费冲击响应最低,影响为负,之后冲击响应逐步提升。

3.4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主要研究变量问的影响关系。不同时点变量的预测方差可以分解为不同冲击解释的部分,方差分解不同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是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比例,进而评价各内生变量对预测方差的贡献比例,也即每一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如表3所示。

表3显示了专利对2种不同产品出口的贡献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来,不考虑两种产品出口对其自身的贡献程度,科技创新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贡献程度要小于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贡献程度。科技创新对2种产品出口的贡献作用都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但是对工业制成品出口贡献的作用增强较快。这说明,科技创新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贡献作用较小,而对工业制成品出口贡献比较大,是持久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这一结果与上节面板回归的分析正好大体一致。

3.5科技创新影响不同结构商品出口的对比分析

本部分同样采用以专利授权量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作为自变量,以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为因变量。采用对比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的方式,研究科技创新对不同结构商品出口影响机制的差异,如图3和图4所示。

以出科技创新对不同结构商品出口的影响不同,科技创新对初级产品出口冲击的响应在初期为正向,第6年之后呈现负向作用。正向的冲击响应不超过0.12。而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出口冲击的响应前期为负向作用居多,后期基本为正向作用,而且,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冲击作用最大达到了0.24,远远超过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冲击作用。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基本结论

1)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的作用要明显强于对初级产品的作用。由前文可知,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的弹性系数要强于初级产品,且均为正。这说明,提升科技创新,同时有利于整体出口数量的增长,同时对于提升出口品的技术水平以及技术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2)长期来看,科技创新对出口具有正向冲击。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出口的增长。因此,各地区应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提升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不同结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结构。

3)长久看科技创新更加有利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科技创新对工业制成品的贡献作用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贡献作用,尤其是专利授予量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贡献作用比较持久,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这说明,增强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对于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大意义。

总体说来,科技创新对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且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越强,贸易结构改善的效果也就越好,一国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

4.2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政府和企业应着重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中国贸易强国目标的实现。

1)加大R&D人员与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大R&D人员与经费投入,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相对应产业的R&D人员与经费投入的增加,政府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建立有利于促进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的研发创新和吸聚机制,吸纳、集聚研发创新型人才与科研经费。

2)科技创新与引进齐头并进,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当:加大专利研发力度,提高专利使用效率,不断缩短专利应用于整个经济活动的时间,提高社会的技术水平;重点扶持机电产品与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培养这2类产品为出口的支柱产业,引导专利运用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营造发明专利应用的技术氛围;通过培养掌握熟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带动科技创新;把引进FDI与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相结合,消化、吸收别国的技术优势转为自身的技术优势。

3)加快贸易调整,积极引导外资流向。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大部分还是加工贸易的出口,因此我国在加快贸易调整方面主要还是侧重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加快加工贸易转型,这也有利于优化和改善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出口经营的主体之一,对促进我国整体贸易出口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出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升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与层次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动态演进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