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毕业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5:34:29

专升本毕业总结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1

与往年被选拔录取“专升本”后不再颁发专科毕业证书不同,从今年起,专科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录取后由原所在学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并进行电子注册。据悉,获得“专升本”资格的应届专科毕业生在9月30日后原则上将不得放弃“专升本”资格。

选送:非应届生不能“专升本”

我省今年“专升本”的选送对象为:普通本科高校、已有一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和举办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的成人高校中具有与我省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应届毕业生。原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有关高校中举办的二年级在校生“专升本”工作,原则上不再进行。据了解,“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不举办普通“专升本” 教育。

省教育厅规定被选送对象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学习成绩优秀;身心健康。据了解,“专升本”对口学校将由省教育厅根据往年各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协议及专业布局进行安排,各有关高校不能无故变更。

拟选:应届毕业生总数5%以内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及我省招生计划工作会议精神,本年度我省“专升本”工作仍分为校内“专升本”计划和跨校“专升本”计划两类:校内“专升本”计划按照本校专科应届毕业生总数5%以内的原则,在下达的本科招生计划内编制分专业“专升本”计划。跨校“专升本”计划由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的高校根据“对口升本”专科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的原则,编制跨校分专业“专升本”计划。省教育厅规定,校内“专升本”学生由本校统一组织考试。

控制:15%学生可参加跨校考试

凡符合选送条件的跨校“专升本”学生,由各选送学校统一组织报考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本科院校。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学生只能报考一所“对口升本”的学校。跨校“专升本”由选送学校制定相应实施细则,选送优秀学生参加跨校 “专升本”考试。据悉,参加跨校“专升本”考试的学生将控制在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

录取:按1∶1.5划定分数线

据介绍,各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的本科院校统一组织“专升本”考试,考试后将依据成绩并按“专升本”计划的1∶1.5划定录取分数线。

各有关高校在划定“专升本”录取分数线后,将按学生志愿,原则上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学生名单。凡被录取的“专升本”学生,由接收学校依据省教育厅审核后的录取名单按有关规定办理录取手续。

今年:西华师大特招120名教师

为民族地区培养中学教师所组织的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范专业特招,今年继续由西华师范大学招生、培养。计划数额120名,招生对象为我省与甘孜、阿坝、凉山州教育局签订服务协议的应届专科毕业生。招生按照全省“专升本”统一政策执行,单独划线录取。本报记者 周波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2

选送对象:四川省普通本科高校、已有一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和举办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的成人高校中具有与我省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二年级及应届毕业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不举办普通专升本教育。

选送基本条件: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未受到任何处分;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

考试科目:2008年“专升本”学生选拔考试不得低于3门课程。其考试科目为基础课2-3门,其中文科选考: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理工科选考: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1-2门(英语、计算机、数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可加试1门专业综合课)。

考试时间:5月24日至25日。(对学生成绩的认定可以结合原在校期间成绩计算。)

选拔程序:校内“专升本”学生由本校统一组织考试。

跨校“专升本”由选送学校参照相关精神制定相应实施细则,选送优秀学生参加跨校“专升本”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应控制在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5%以内。凡符合选送条件的跨校“专升本”学生,由各选送学校统一组织报考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本科院校。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的学生只能报考一所“对口升本”的学校。各本科院校统一组织“专升本”考试,考试后依据成绩并按专升本计划的1:1.5划定录取分数线。

录取:各有关高校在划定“专升本”录取分数线后,按学生志愿,原则上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升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的学生名单。凡被录取的“专升本”学生,由接收学校依据教育厅审核后的录取名单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录取手续。

为民族地区培养中学教师所组织的民族地区“专升本”师范专业特招,今年继续由西华师范大学招生、培养。计划数额120名,招生对象为我省与甘孜、阿坝、凉山州教育局签定服务协议的应届专科毕业生。招生按照全省“专升本”统一政策执行,单独划线录取。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新闻专业;就业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50-03

一、引 言

财经传媒热及大众媒体的“经济化”,使经济新闻及传媒人才走俏。财经院校依托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学之间的契合点,开设新闻专业培养经济新闻与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我校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自2005年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3届毕业生,2009届有毕业生50人,2010届有毕业生96人,2011届有毕业生95人。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分析新闻专业三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探讨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就业现状分析

(一)就业总体情况

依据表1的统计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特点:第一,三届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较好,总就业率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8%,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说明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第二,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业,部分学生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且呈逐年增长趋势,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一般中小企业。2009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8%,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8%和4%;2010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59%,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4%和4%;2011届毕业生进入企业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82%,其中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15%和7%。这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基本相符,“各地将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使高校毕业生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1”第三,部分学生升学和出国;少部分学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响应国家有关部门的号召,部分学生进入部队、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和城镇社区就业。

表1 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表

注:表1、表2、表3、表4统计数据均以毕业年度为截止时间

(二)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情况

表2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进入媒体就业情况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真正进入媒体就业的学生较少,三届毕业生中进入财经媒体的学生仅有2名,多数学生进入其他行业。2009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30%,2010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0%,2011届毕业生进入媒体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校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中外新闻法规、宣传政策,掌握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能在新闻、出版、网络媒体以及宣传系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财经媒体与大众媒体的新闻采编、传媒经营管理、大型企业集团及公司媒介策划及公关等工作的专门人才。这表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最终就业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从学生工作人员几年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虽然进入媒体就业的学生数量少,但进入媒体就业的层次普遍较高,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证券日报社、新华报业集团、苏州日报社等部级、省级、地市级媒体。怎样将两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分析清楚,合理定位新闻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问题,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三)毕业生考研情况

表3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考研情况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不高。2009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2010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14%,2011届毕业生考取的人数占本届学生总数的6%。第二,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学校层次较高,基本都是985和211高校。调查发现,受学校国际化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有考研、出国意向的学生较多,但由于长三角总体就业形势向好,真正读研和出国人数比例不高,大多数学生选择先就业。

(四)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表4 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统计表

从表4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就业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数分别占各届毕业生总数的54%、69%、74%,少部分毕业生回原籍就业。这与招生生源情况相关,江苏省生源占多数,省外生源相对较少。由于江苏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江苏生源基本在本省就业,省外部分生源毕业后留在江苏,多数学生回到生源地所在省份。

三、思 考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个难题。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均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人。未来5至10 年,是中国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时期1。在这样的情况下,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学生的实际竞争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理想就业,是我们亟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全面依托财经大学开办新闻专业的有利因素,充分挖掘资源,搭建教育、实践与就业平台,坚定专业发展信心。虽然我校开办新闻专业的时间不长,学科建设与发展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校新闻专业发展与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独特优势。

一是固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师资的强劲依托。我校为江苏唯一财经本科类综合院校,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有一定知名度,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等学科齐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这是我校财经新闻专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是经济地理环境优势。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南京已形成现代商业体系,商业文化发达,经济信息繁富灵敏。这为我校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易于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经济意识,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较广的就业市场。

三是新闻事业发达。江苏新闻事业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南京新闻事业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十分发达,网络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发展也十分迅速。新闻事业的发达,为我校新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实支撑,这些媒体可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也可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新闻业界人士来院指导教学、开办讲座。四是与著名高校新闻院系为邻便于加强交流。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新闻院系紧密相邻,为专业交流提供了便利,也可聘请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院高水平教师担任一些新闻专业的课程。这些优势的存在,早已在7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学生进入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就业更是最好的证明。学校应更好地抓住“十二五”发展机遇,立足江苏、放眼全国,挖掘各种有利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传统媒体越来越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新闻类专业学生进入媒体的机会愈来愈少,但并不意味着传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减弱,反而随着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市场需求看,现代企业的需求日益明显,尤其是对既有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知识背景,又有媒介素养的传媒人才需求较大。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传媒英才网等招聘网站的统计,企业目前的传媒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总监、新闻主管、媒体关系专员、媒介谈判员、新闻摄像、文化宣传员等岗位2。这为经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就统计数据来看,我校新闻专业部分学生进入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金鹰国际商贸集团(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蕴淘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从事品牌策划、产品推广工作,但人数相对较少,更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与传媒无关的岗位。这不符合我校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就业趋势的多元化,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不仅关注传统媒体,更要与时俱进,关注全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塑造人的地方,不仅要为传统媒体培养高层次人才,更要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具有媒介素养的现代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和媒介策划及公关人才3。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考研、出国的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

3.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远大眼光、融通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成功的通识教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新闻教育评议会认为:“从事新闻事业必须在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语言、艺术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奠定下深厚的基础,了解专业道德及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及传统。学校新闻教育四分之一时间传授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造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有关媒介发展、传播法律与舆论等专业知识,但四分之三时间将用在认识你所生存的世界上。4”财经院校新闻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科知识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融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引导学生依据社会需要、自身性格、能力和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未来。高校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如何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学校须认真探讨地课题。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对于激发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大学一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公共课程、他人咨询和各种测评工具等认识、开发个体的兴趣和潜能来进行自我探索;二年级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招聘活动、实习、兼职、生涯任务访谈等活动了解、探索各种职业,拓展职业生涯视野;三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与专业人士探讨自己的职业观点、探索具体的公司和职位要求,进一步明确职业倾向,培养职业要求的有关能力;四年级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就业政策和搜集各种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寻找适当的工作机会,并做出职业生涯的决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对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丰富的第二课堂,要坚持课程引领和实践锤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按照三商(智商、情商、灵商)并举、五能(外语、计算机、沟通、协作、专业技能)并重、四学会(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的要求,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新闻专业一年级学生中开展认知性社会实践,通过各类调研活动,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社会体验,获得认知性经验。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课程性社会实践。以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在实践中更多地融入课程要素,强化课程实训、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如组织学生进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扬子晚报》、江苏电视台、《南京日报》、《金陵晚报》、House365网站等知名媒体实习,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性社会实践。实践过程突出强调职业实践性,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如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过渡。还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艺术节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白天亮.促就业,任务艰巨希望大——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N].人民日报,2012-02-24.

[2] 黎妙娟,范以锦.新闻专业毕业生除了媒体还可去哪儿?——媒体低就业率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出路[J].中国记者,2011(11).

[3] 李程骅,李平.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4).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优势;劣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新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90万人,承担了30%以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在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以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帮助独立学院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体系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调研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努力探讨提升独立学院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普遍在80%以上,总体达到了较高就业水平。在2010年全国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研讨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公布该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28%,其中独立学院的就业率高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独立学院还有很多,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在93%以上;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就业率平均每年都达到90%以上;北邮世纪学院第一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98.19%。笔者在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普遍了解的同时,也对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重点了解。某独立学院2004到2009年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得到92.2%的平均就业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于该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这些数据可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良好。

从笔者调研的某独立学院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数据中我们还了解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6.35%;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9.78%;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率为0.86%;教育、医疗卫生、科研的就业比例为4.5%;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从2006年的20人,09年达到118人,逐年攀升;历届毕业生目前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了已毕业人数的10.34%;省内就业的人数达77%。该校的调研数据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独立学院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就业,为地方经济服务,且呈现出就业多样化的特点,逐步向高层次就业方向发展。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优势分析

独立学院经过十年的发展,就能展示较高的就业水准,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优势和经验。

(一)独立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服务

独立学院以非财政拨款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因此,稳定的生源是学校生存的保证,这就使各独立学院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就业率。据了解,各独立学院均能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部分独立学院还是开设职业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同时,各院实行大学生就业全员目标责任制,要求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人人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工作成为各独立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并与各岗位紧密挂钩。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务实

作为新生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普遍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同时注重调整毕业生的期望值,要求毕业生不急功近利,要有“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找准就业定位。期望值不高,定位准确,是独立学院毕业生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的一个突出特点。首师大科德学院党委书记、主管就业的常务副院长周立明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是一刀切,众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实用人才,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不会优先考虑这些单位,恰恰给独立学院的学生留出了很大的就业空间。”正是这些就业观念的教育,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能准确认识到自已的就业定位,就业观念十分务实,使得就业工作能顺利推行。

(三)专业设置努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大多为母校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热门专业,热门的专业能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市场。目前就业市场专业冷热差距大,跨行业转专业就业比较普遍,热门专业毕业生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同时,部分独立学院还不断研究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如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与经营等专业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

(四)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大多为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这一类型的人才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相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因此,毕业生一旦就业能很快上手。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毕业生在中国十五冶公司工作中的良好的实践表现,得到该公司的认可。十五冶公司把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作为每年选聘优秀毕业生的定点高校之一。6年来,十五冶公司已从该校选聘优秀毕业生200余人。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但是,独立学院毕竟是新生的高校,十年发展也不算太长, 因此,其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提高。

第一,从大环境上看,市场早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广阔的选择面前,用人单位总有理由挑剔,要求高校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有实力的企业就更有选择的资本,用本科生够了的选研究生,能选一本、二本就不考虑三本。显然,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独立学院毕业生存在自身的就业难度。

第二,从独立学院本身来看,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作为新生力量,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远远无法与传统高校相比,甚至不少单位对独立学院的了解几乎为零或持顾虑态度。这样的现状,无疑增添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压力。不少门槛较高的用人单位直接将三本的学生拒之门外,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第三,专业设置和生源集中的问题。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母体院校近几年就业较好的热门专业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也因为专业设置的重复和相对集中,同一专业的学生量过大,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本省就业比例较大,如前述某独立学院本省就业占到了77%,生源过于集中必然使就业竞争加剧。

第四,毕业生个体就业能力有待提高。个体层面上的就业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力市场上脱颖而出。独立学院学生仍要在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意识,使竞争具有优势。

四、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从目前的情况看,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使培养的毕业生更符合社会需求。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处理好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保证质量与提升层次、增强优势与突出特色等方面关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的增设要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之上,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最终目的,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运行机制,保证学生既能“招得进”,又能“出得顺”。

(二)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让学生成为“成品人才”,即一上岗就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开展工作。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灵魂,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将成为抢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从实验、实训、实习三方面入手,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上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实训项目带头人,继续拓展构建校内、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努力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同时,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及竞赛的引导和指导力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挖掘学生自身优势或发挥专业特长,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般独立学院均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但仅依靠临近毕业的“临阵磨枪”式的就业指导课是不能最大限度解决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笔者认为,有关就业的指导从“大一”就应该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大一”应开设结合本专业的《大学生生涯设计》,帮助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作出规划和设计;开设《演讲与口才》和《社交礼仪》,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大二”开设《创新学》,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创新项目实训。“大三”开设《就业指导》,包括正确的就业观、求职技巧、就业心理的调试和创业指导等,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四”则重宣讲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并把精力放到个体的辅导上,针对不同个体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体辅导。

(四)建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现有的就业服务体系。一要稳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培训,建立综合型与市场型就业服务梯队;二要大力拓展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开发家长、教师、校友等特色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机制;在培育特殊资源的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就业机构、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他渠道所的就业信息,保持信息收集渠道的多样性,加强对信息收集渠道的整合;三要做好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鼓励一部分人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

(五)升学指导与创业教育为就业分流

近年,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考研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分流渠道。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小部分是直接冲着考研来的,可在了解他们的意愿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为学生考研提供帮助。

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的另一分流渠道。大学应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独立学院要利用自身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优势,对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计划大赛,为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和创业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还能使更多人就业成为可能,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其社会价值不可估量。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大学生前就业状况在今后将进一步发展。独立学院应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的质和量就会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赵南江.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2008(1).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科学选题 过程管理 信息化

毕业论文撰写工作是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并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它的阶段性总结功能表明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重要性。鉴于此,教育部于2004年4月发文通知,要求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与标准,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

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现状

新升本院校扩招之后学生人数增加,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以我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例,数十位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论文指导的需要,选聘具有讲师职称或者硕士学位的教师成为唯一的选择。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例如:选题方面,部分老师由于从事科研的经历不多,导致毕业论文的题目过于陈旧,范围很小,致使学生可以研究的方面明显偏少;而有的课题给的范围太大,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而流于泛泛的结果;而在选题环节中由于给出的总题目数和学生人数没有差额,也就是题目数和学生数几乎相同,导致一些学生由于最后没有适合自己的题目可选,只好为了毕业而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科学选题

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的前提,是毕业论文的关键,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题目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撰写的先决条件,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定应考虑下列原则:课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课题应结合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实际;课题类型应多样化,能使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来选择选题,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课题的高质量完成;课题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性;课题应具有可完成性。

在以上指导原则下,指导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科研实际提出课题,并将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预期成果向学生作以简要介绍。题目汇总后经教研室主任初审,由系(院)组织专家对拟提交的题目进行集中评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以供学生进行参考。论文题目进行公布的同时,加上相关背景介绍和成果预期,能够避免部分题目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多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选择该类题目,而倾向于选择其相对较为熟悉的科研课题,从而导致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雷同或者相似等情况的发生,为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2.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的规范化管理

毕业论文的撰写历时近一个学年,期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完成的质量如何,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最终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新升本院校而言,刚刚从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格为本科,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上,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经验不足,考虑不够周全等问题的存在。而在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中,缺乏毕业论文制度或制度不完整、执行不严等是影响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规范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坚决把好毕业论文管理过程的质量关,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于新升本院校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系(院)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毕业论文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毕业论文的质量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另外,每级管理者还可以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甚至是对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今后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3.优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信息化需要

毕业论文工作的准备、撰写以及答辩一般要持续一年左右,在这近一年时间里,围绕毕业论文会产生巨大的数据量,给管理者和教师带来难以应付的工作量,并引发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首先是数据一致性问题。学生在撰写论文之前需要上报个人信息及论文信息。其指导教师在填写相关表格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咨询、确认工作,工作繁琐,错误率高,容易造成数据不一致。其次是数据更新问题。学生的选题,最初由各指导老师向管理者提交。但在提交后多个阶段中可能会修改。答辩后部分学生也可能根据意见修改论文题目,这种修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不能及时更新并反映给管理者,会造成数据的不一致。第三是信息收集问题。总评等级需按比例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评分计算所得。但数据分散在各个教师,各答辩小组手中,收集的工作量大,效率低,数据易出错,调整的难度大。第四是数据版本问题。由上面可知,数据分散在不同使用者手上,在收集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里难免会出现多个版本,难以确认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导致多种问题。第五是工作重复问题。同一学生及论文的信息在多个表格中需要重复填写多次。上述存在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重复工作多,亟需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运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及其管理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发挥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平台的优势,设计并实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6

我省2011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与方式已经确定。今年成人高考继续采取网上预报名与现场确认报名相结合的报名方式。考生可于9月1日--5日通过网络进行预报名,正式报名现场确认时间是9月6日--10日。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报名,逾期者将无法办理报名手续。报名条件考生必须符合条件才可报名参加成人高考。报考者应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报考高起本或高起专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人员。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条件: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报考医学门类其它专业的人员应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不符合条件且报考医学门类的考生,其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慎重报考。预报名时录入考生基本信息我省今年成人高考继续实行先网上预报名后现场确认报名的报名方式。考生登陆到省教育考试院(网址:http://www.ecogd.edu.cn/cr)的成人高考报名系统网页进行预报名,在预报名时考生应按网页提示自行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省教育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在自行录入基本信息的时候应该按照网页提示填写相关内容,考生须填写的基本信息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报考类别、考生类别、考试科目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个人密码、选择考试的县(区)地点和院校及专业志愿等。专升本考生须录入专科毕业证年份(4位半角阿拉伯数字)、毕业学校、毕业专业、专科毕业证的证书编号。报名时未取得专科毕业证书但在2012年成人高校春季入学时能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应届毕业生报考专升本时,证书编号可输入“待定”,毕业年份可输入“2012”。考生网上填写的报名信息和志愿信息在网上报名期间和修改信息期间可自行修改,但现场信息确认后一律不准修改。请考生在预报名时认真填报有关信息,在现场信息确认时务必对个人信息及志愿信息进行最后的核对,保证所填信息完整无误。填报志愿须慎重考生在网上预报名时须填写志愿,填写志愿前须在网上认真阅读《2011年成人高校招生计划》,查询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报考志愿是招生录取的依据,考生必须慎重填报,网上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得更改志愿。志愿栏分专升本、高起本、高起专。其中,专升本层次设两个院校志愿,高起本层次只设一个院校志愿,高起专脱产班设二个院校志愿,高起专非脱产班设三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可填报二个专业志愿。报考高起本的考生,可单报本科,也可兼报专科,兼报专科的考生,如本科未被录取,在参加专科录取时,以语、数、外三科总成绩作为专科录取总成绩。专升本考生只在专升本栏填报,高起专考生只在专科栏填报,高起本考生可在高起本、高起专栏同时填报。考生所报志愿和专业必须与考试科类、考试科目组相一致。现场确认报名须提交审查材料考生在预报名后须在省招办规定的确认报名时间内到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确认报名资格、校对信息、电子摄像、并交纳报名费和打印报名校对表。考生在现场确认报名时必须提交资格审查的相关材料。考生需提交居民身份证(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原件和复印件,无身份证者凭附有照片及身份证号码的公安派出所户籍证明,现役军人需由政治部出具介绍信。报考专升本的考生,现场确认报名时必须交验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经广东省招委会核准录取的成人高等学校应届专科毕业生(指2012年春季入学前能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可报考我省成人高等学校,报名时需交验经广东省招委会核准的高等学校新生录取名册复印件及学校出具的各科成绩(每科具体分数)合格证明材料。报名点在确认报名资格时,须复核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专升本报考资格及报考学校。参加自学考试且各科考试合格,符合毕业条件,但未领取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毕业生报考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必须交验省自考委出具的各科成绩合格证明。已经录取到本省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的应届毕业考生,2012年春季入学报到时必须持有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毕业证书,否则不得办理注册手续,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时将被取消专升本录取资格。报考高起本、高起专的考生,须交验高中毕业证书或中职和技工学校毕业证书。符合免试和录取时加分投档条件的考生,还应交验有关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并填写《广东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照顾对象登记表》;申请免试入学的优秀运动员需交验本人申请书和省体育行政部门出具的《优秀运动员申请免试进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推荐表》;申请加分投档的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还需出具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运动成绩证明。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需交验省级民政部门颁发的《自谋职业证》原件及复印件。省考试院提醒符合加分及免试条件的考生一定要在报名期间内提交相关材料,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再受理。考生对现场确认报名有何问题,请直接拨打当地市招办服务电话咨询。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考试时间是10月15日、16日两天。具体考试科目是:高起本:理工、体育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文史、外语、艺术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高起专:文、理、外、体、艺类:语文、数学、外语。专升本:理工、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文史(含外语类)、中医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英语、艺术概论;教育学类(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英语、教育理论;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医学类(中医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英语、医学综合。报考艺术和体育专业,需加试专业课。专业课考试均由各招生学校自行命题和组织考试。考生凭准考证于10月22日至23日到所报学校参加考试,考生考前应向学校咨询具体的加试安排及要求。统考科目按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要求命题。各统一考试科目试题满分成绩均为150分。高起本、高起专的统考科目每门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专升本每门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阅卷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成绩通知考生本人。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今年成人高考录取时间暂定于11月17日?26日,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在录取时仍有照顾政策。凡符合照顾加分条件(年龄及山区县加分考生除外)的考生需准备好相关的证明材料及其复印件,在确认报名时交报名点工作人员审核。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教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97-02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学分,毕业论文本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生教育“职业化”。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考研压力大等原因[1],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由此还曾数度引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2],以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在当前大环境下,我院学生与教师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教”的环节仍不足,学生“学”的气氛不够浓烈,师生“研”的水平还不够高。因此,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本文将以常州大学材料专业为例,从教师、学生和专业实际情况谈谈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的一些感悟。

一、结合专业特点、师资结构和科研水平,确定总体改革思路

在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时,首被问责的是监管部门。故很多高校教务处建立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的统一规范;加强论文的审核制度,控制率,从省级校级各层面开展不定期的抽检。但是,只监管不改革只会让形式化蔓延,无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各个学院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改革。

常州大学材料学院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建有数十个省级重点、省级、市级、校级实验室、测试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等,有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近90%;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基金等部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材料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研究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的能力;材料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设备可以支持本科生进行大量的研究性实验与初步探索;材料学院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教师们有能力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其选择较新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应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并重,而非只是就业型人才,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应是提升其专业内涵,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二、以“教”促“学”,让毕业设计所需的基本技能贯穿于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本科毕业设计本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应用和提升的过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第八学期指导老师给出具体课题题目,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最后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与前期的专业课教学鲜有联系。

实际上,如果大部分学生此前并未接受过相应的科研训练,一个学期的时间做毕业设计非常短。学生甚至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就盲目选题,简单阅读几篇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一知半解,实验方案不具体甚至不正确,实验结果欠分析,最后是草草完稿。整个毕业过程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课题,学生经常感觉无从下手;面对一脸盲然需要从查文献教起的学生,教师也时常感觉颇多无奈。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开始就了解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安排,就会明确平时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院教师大都接触到各自学科的前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积极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在后期选题时,不会无的放矢。这样,现有的自主选题与分配题目相结合的政策才有实际意义。改革课程教学过程,多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后安排一些小课题。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应用环节,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是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教会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毕业论文不是一朝之功,期望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所需的技能应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才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促“研”,“学”有所思,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

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提高,只靠教师的“教”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用心去“学”。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他们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地思考该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哪些技能,哪些问题还未解决,涉及哪些技术前沿,还会用到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所有这些思考,不是强制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顺其自然进行的。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和实验分析等,并且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加上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各类科研讲座,这些都会引导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的兴趣,学生对将来自己的毕业设计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进而,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来,实践证明,这会致使毕业设计成为一项轻松的、可兼顾完成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研”结合,让毕业设计选题更有针对性、可行性

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是选题[4]。通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合理的毕业设计安排,顺利地选题开题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期望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达到高标准,所有论文都具有创见性。归根到底,毕业设计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并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应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应保证各类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选题原则是:自主选题和分配题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针对今后仍从事科研的学生,应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选题的科学性,题目设计应兼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研究课题给定一个题目的大方向,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大方向内自主选题,由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工作量和可行性,避免学生选的题目过宽过泛或不切实际,既关注了学生兴趣,又保证了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指导。针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应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强调选题的实用性5]。选题尽可能同其将来工作内容相联系,侧重选择和企业实际课题相关的题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尽快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实际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教、学、研”相互促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对学生来讲,经过前期的训练,有了合适的选题,学生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毕业设计真正当成对自己有益的工作来做,不会对其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同时也会认真地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以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教师来讲,毕业设计和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合二为一,使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目前高校均面临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且可以避免虚拟题目、遗传题目等问题,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教、学、研”相互结合,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教师的认真指导,辅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如此,“教、学、研”还会相互促进,通过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反过来,学生的参与也会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课题中的一些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总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只是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同时,还应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让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全面总结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成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8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80名湖南城市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据该文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在湖南城市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及万方等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在总结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国内其他研究者设计的问卷,在老师及专家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表,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自身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60份。 

(3)访谈法。对湖南高校体育专业往届以及应届毕业生进行电话采访调查、当面采访调查。对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统计分析。 

(4)逻辑推理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综合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影响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 

2 就业焦虑的概念 

根据查阅资料文献,就业焦虑是一种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上心神不宁、紧张烦躁,行为上茶不思饭不想、频繁翻看就业信息,严重者呼吸急促、心脑电图变化等。该课题认为就业焦虑是毕业生面临就业时而出现的情绪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健康与顺利就业。分析自身原因。 

3.1 自我认识不清 

经过大学的学习,体育专业毕业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有了相应的提高,也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也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不了解自身有哪些优势与特长,有哪些劣势与缺点,在面试时,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的优点。尤其所学是体育专业,社会能提供的对口岗位有限,就业时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适合什么工作,出现就业焦虑。 

3.2 就业期望值过高 

体育专业毕业生多处于青年初级,他们对美好的未来非常憧憬。由于涉世未深,前期都是处在学校和父母的翅膀长大,接触社会较少,其理想和抱负较大,对未来的工作期望值较高,希望自己留在城市工作,尤其是一线城市,不考虑在农村工作,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工作薪酬待遇,认为留在城里总会比农村乡镇好。当体育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求职时发现理想与实现相差甚远时,心里产生落差,对就业就会产生焦虑焦、焦躁。 

3.3 个人能力不强 

社会一直在进步,信息化也普遍带入人们生活,手机、电脑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也占据着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不爱学习,在课堂上对于文化理论课程兴趣不浓,文化基础理论基本功不扎实。而毕业生大体朝教育方向发展,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而现在大多的毕业生掌握程度不够,再加上体育教育学生很多个人专项能力也不强,在面对就业面试时,对本就较少的同等岗位机会,竞争不过他人,从而焦虑不安。 

3.4 就业动机过强 

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影响,虽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在大学期间靠的是家人经济支持完成学业,尤其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高中时参加体训,就花了家里不少钱,一面临毕业感觉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急于找工作,能够经济独立。部分学生毕业时选择考教师编制,而且选择那些较好的市区学校,非好学校不报,动机过于强烈,担心不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而焦虑加剧,站立不安。 

4 就业焦虑应对策略 

4.1 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体育专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知道自己有哪些优势和特长而针对自己缺点努力改正。可能理论知识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短处,那就发挥自己体育生该有的体育特长,宣扬出豪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较高的情商,为以后留下广阔的人脉。 

4.2 调整职业规划 

毕业生经过高三一年体训的魔鬼生活,再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一路有太多的苦与笑,在即将走进社会大多是抱着美好的理想与愿望走出校门,他们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是可以理解的。毕业生追求的职业与自己条件不符,认为自己是上了大学的,应该毕业后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就业期值设置过高,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差距,遇到挫折就导致心里不安。因此需要调制职业抱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打算从事教育行业考取教师编制的,选择上不一定非得城市学校,可以先选择特岗教师,避免多人同时竞争,先选择就业再择业。只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值,合理安排职业规划,抛弃理想化的东西,才能将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才能避免就业焦虑。 

4.3 提升自身能力 

自身能力是进入社会工作的保障,只有当自身能力足够,走在哪里都不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虚度光阴,玩手机、谈恋爱、玩游戏,每天都是混日子过,到了即将毕业是,一回想起自己大学时光,心里就慌神了,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产生了就业焦虑。毕业生应及早提升自身能力,弥补自身知识的短缺,对于体育项目花时间去重新巩固,提升专业技能。想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可以观摩老师现场上课,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也可以向前辈请教,他们也会帮助你提供一些可以帮助建议,这样,你慢慢地掌握了,能力就上升了。能力的提升,自然也是要锻炼的,不断锻炼,才可以得到提升,不要怕失败,失败了积累经验,下次避免方可胜利。书本里,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大家掌握,当然,也可以求助网络,看网络上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这样,慢慢地就丰富了自己的认识。人的所有的能力都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生有的。所以,慢慢地积累,让自己不断地得到沉淀,才是关键。只有自身能力够了,心里做任何事有了信心,才能不会产生就业焦虑。 

4.4 降低就业动机 

毕业生学成之后,急于找工作,急于经济独立,都是可以理解的。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所以毕业生应适当降低就业动机,这样才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体育专业毕业生应该明白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平衡的心态对待毕业就业问题。在毕业时适当转移就业注意力,不一定毕业就必须参加工作,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旅游,去感受一下世界,感受一下世界的广阔,释放一下行为动机,让自身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茜,王雪峰,董能.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9):118-121. 

[2] 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 2004(5):106-108.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专业 就业情况 调查分析

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特色专业。中药的发展史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与疾病的斗争史。中药专业知识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今天,中药专业在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蓬勃发展[1]。随着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不应求,我院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中药专业办学整体实力和水平。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不断更新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岗位技能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笔者本着“抢先抓早、讲求奉献、踏实肯干、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宗旨,针对2014届中药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可行的市场调研,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有针对性地对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我院2014届(2011级)毕业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对口率分析。

2014年,我系2011级中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83%,年底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具体情况如表1:

从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看,中药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选择升学外,进入中药品生产与营销企业的占到49%,较2013年同比上升4%;医疗卫生单位的占到34%,较2013年同比持平;其他就业方向的占到13%。分析本年度毕业生就业方向,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药学、中药及相关专业进行就业,学以致用。经市场调研,目前国内中药类专业人才紧缺,供不应求,就业前景较好。

2.中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岗位除了药品销售外,还集中在中药饮品制剂生产及药品调剂两大方面。这表明,中药生产企业对我校毕业生有需求,我院毕业生在生产一线岗位上有一定竞争力。

3.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中药专业人才学历调查。

调研数据显示,来我系招聘的企业有73%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25%的岗位需求本科学历,仅有2%的岗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硕士以上。结果表明,大部分药企缺少的都是专技中药学类人才,这正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4.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优先应聘的条件。

从图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非常看重,应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

5.录用高职高专中药专业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药品销售公司比较关注学生个人形象,中药品生产企业比较重视学生职业技术资格证,各个就业单位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实践经验、吃苦耐劳及动手能力等是用人单位重点关注的问题。

6.中药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能力[2]。

由于本次调研的就业单位大部分需求的岗位均为药品销售人员,从图6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为此,在校期间,人才培养方案应在着重考虑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7.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3]。

从图7可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种素质都有所要求,比例比较均等,这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的人才,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上的要求。在校期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心理健康等教育。

二、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的主要措施

1.组织多元化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培训讲座。

根据学院总体安排,在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毕业生就业常规工作;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活动;组织富有特色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报告,让学生广泛参与;系部学管办、毕业班班主任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就职愿望,使学生“立足校园、学以致用”。

2.拓宽思路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陕西省“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系部不定期地举办各类“企业宣讲会”、“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以及各种大小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机制,促进就业。

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机制,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2014年新增了实习基地,如深圳一致药店、修正药业、宝鸡华西制药、汉江职工医院、汉中市中医院等;并与多家医药业等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

4.鼓励学生升学、入伍、到基层从医从教。

从学生入学教育到毕业实习之间,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升学教育,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更高等的教育。本年度我系两名学生顺利考入西安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班学习。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鼓励政策,积极推荐毕业生预征入伍。同时,积极鼓励我系毕业生到基层从医从教、支援西部开发、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等。

三、小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中医、中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健康、保健、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中药作为养生、保健领域的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养生保健领域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日渐旺盛,中药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动态发展的趋势,得到了国际医药卫生界的普遍认同,这表明中国中医药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招生”是高职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就业”是招生的保证。扩大招生量,尤其是扩大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度专业的招生量,才能使高职高专类院校良性可持续发展。只有探索“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和就业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优的就业岗位,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才能使中药专业得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胜,陈蔚文,肖凤霞.本科中药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教育纵横,2005,3(8):47-48.

专升本毕业总结篇10

创新能力生物科学就业生物科学由于内容宽泛、开设院校众多,要办成高水平的特色专业,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与时俱进地坚持既有普适性、又有明显优势的学科方向。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前身是初创于1952年的水生生物专业,原先是作为水产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而设立的。早期主要是讲授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分类,为水产养殖和渔业捕捞提供基础性知识。随着学科间交叉、渗透和融合,现代水生生物学更趋向于研究水生生物的生命多样性及其活动规律,以及在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所起的作用。2008年起,我们对其进行了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的特色专业建设。本文以2009级本科生为例,探讨经过4年特色专业建设,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情况,并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1.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

2009级生物科学专业平均绩点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9-2010学年(大一)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为2.91和2.74;2010-2011学年(大二)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上升至3.01和3.06;至2011-2012学年(大三)上、下学期平均绩点上升为3.19和3.63。72.7%的学生获得人民奖学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为32人,占全部人数的97.0%,通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学生为14人,占42.4%(见图1)。

45.5%的学生获得各类优秀称号,其中,获得“优秀团员”称号3人,获得“社会工作积极分子”称号6人;获得“优秀学生标兵”称号10人(见表1)。

2.入党情况和献血人数

本专业同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入党人数(包括预备党员)总计18人,占全部人数比例为54.5%。

同时,学生还积极主动参加义务献血工作,总计9人次(6名男生,3名女生)参与义务献血,占全部人数的27.3%(见表1)。

3.毕业论文选题

本专业参与建设的“水产学科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等8个基础生物类实验室,这为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性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以鼓励发挥学生个人兴趣和本人科研能力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毕业论文不再局限于单一方向,涉面广泛,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水产养殖、水化学、遗传学、鱼病防治、鱼类分类学等10个方向(见图2)。

4.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率为97.0%,仅1名学生选择不就业,继续复习1年考研。其中,出国留学的为4人,占就业总数的12.1%;选择国内考研升学深造的7人,占就业总数的21.2%;考上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3人,占9.1%;在企业工作的为15人,其中12人在生物相关企业工作,占就业总人数36.4%,而在与生物无关其他行业工作3人,占就业总人数9.1%;另外,1名学生选择了参加“三支一扶”,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1名曾在萌芽杂志“新概念论文大赛”获奖的学生采取灵活就业方式,成为自由撰稿人,1名利用本科4年辅修动漫制作课程的学生,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从事动漫3D制作(见图3)。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图2可以看出,选择在上海当地就业的有25人,占就业总数75.8%;选择在上海临近省市江苏、浙江就业的,为5人,占就业总数15.2%;前往新疆和重庆就业分别为1人,为新疆籍学生回原籍就业以及“三支一扶”指望派往基层。

二、结果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具有60年发展历史,2008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本专业通过采取“班助理”“辅导员”“班导师”“科研导师”制度等,全方位的从生活、学习和科研方面辅导学生,不仅鼓励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提高成绩,还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观。经过4年建设,2009级本科生的培养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平均绩点由入学的2.91提高至了3.63,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7.0 %,六级通过率为42.4%,入党人数(包括预备党员)比例为54.5%,自发义务献血人数为27.3%,45.5%的学生获得各类优秀称号。同时,重视培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开展了“创新项目”制。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进入教师的专业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并邀请高水平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营造学术气氛,拓展学生视野。在本专业33名学生中形成8个科研小团队、共27人次获得校级“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其中管哲成同学承担的创新项目在教授的指导下,发现1个新种和2个中国新纪录种,第3学期即发表《动物分类学报》论文2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本专业学生更具独立精神,毕业论文的选题不再拘泥于传统研究方向或等待辅导员和老师指派相关课题,更倾向性于选择适合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者和未来职业规划相关的选题,涉及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神经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水产养殖、水化学、遗传学、鱼病防治、鱼类分类学等10个方向。通过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提高生物专业人才的素质。同样,在就业渠道上,本专业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的等待学校提供相关专业招聘会的信息,而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按自身的实际情况,尝试出国留学、考研深造、报考公务员、企业实习、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等多渠道、多领域灵活就业方式,就业形势也一改以往几年生物科学类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低,供大于求的被动局面,在4月底就业率就达到97.0%。

三、总结

通过4年专业建设和创新能力培养,本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由毕业生选择就业省市来看,上海仍是学生就业的首选之地。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第一产业十分弱小,本专业在涉农特色的优势上难于进一步发挥,纯生物科学的基础属性在师资和生源上又难于同重点大学相匹敌,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很大困难。鉴于此,进一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激励学生自主创业,培养“涉水企业家型”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高琼,赵海燕.生物科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就业指导[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33-36.

[2]詹萍,岑双庆,陈艳.师范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5):85-88.

[3]唐文乔,陈立婧,刘至治.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