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03:16:40

冲压自我总结

冲压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 冲压模具设计

《冲压模具设计》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冲压工艺设计和冲压模具设计相关知识,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方案和冲压模具,同时培养学生严格执行冲压模具设计等标准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模具设计等技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基础。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一、课程设计思想

本着“从岗位中来,到岗位中去”的思想,依托我院工业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再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基础上,校企合作分析、总结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和模具专业主要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能分析、会计算、会设计、素质优”的课程总体教学目标。

1.教学内容选取。以冲压模具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选取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为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序化。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顾及高职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基于各类型冲压模具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整合设计落料模设计、冲孔模设计、U型弯曲模设计、V型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复合模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6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选取1个典型案例作为工作任务,把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每个工作任务中,围绕工作任务展开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讲练结合,并辅助适量针对性练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3.教学组织模式。基于冲压模具设计基本步骤,每个单元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其中冲压成形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规程的制定、模具设计工艺计算在多媒体教室实施教学;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冲压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在模具拆装实训室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分组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教师答疑指导,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最后总结归纳。另外在课程常规教学完成后单独设计60学时的《冲压模具设计训练》项目,一生一题、互不相同、难度中等,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教学场地灵活选用模具拆装实训、CAD/CAM机房和就近合作企业。

二、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1.能够编制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工艺;2.能够设计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冲压模具;3.能够分冲压件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并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目标:1.了解冲压变形理论和冲压变形规律知识; 2.掌握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3.掌握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4.掌握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知识;5.掌握级进冲裁模具设计知识;6.熟悉冲压模具设计国家标准;7.了解冲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素质目标:1.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2.养成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3.养成严格执行机械制图、冲压模具设计等相关标准和规范意识。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

四、课程考核

1.期末考核及方式说明

期末考核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对理论考试试题要求:(1)考试范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突出重难点;(2)试题难度中等,题量适中,注重考核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题型不少于四种。

2.过程考核说明

3.《冲压模具设计训练》考核说明

4.课程成绩形成

课程成绩=期末考核(40%)+过程考试(30%)+冲压模设计训练考核(30%)

冲压自我总结篇2

According to the strong mine pressure phenomenon, cause analysis of impact of the measures, mine pressure relie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eosyncline.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of roadway is improved, ensure the safety of coal production run smoothly.

【关键词】矿山压力;卸压地槽;卸压

Mine pressure; pressure relief geosyncline; pressure relief

煤峪口矿从2003年开始发生较大规模矿山压力显现,当年发生两次,进入2005年后,发生频率增加,累计发生五次较大的矿山压力显现,和2003年相比显现强度和破坏程度也愈来愈大,影响巷道通风和运输以及人员、设备安全。2012年8月19日21:40在14#层8706斜井和307轨道巷巷道内8705车场发生强烈矿山压力显现现象为我矿14#层307盘区首次强烈矿山压力显现。

14#层307盘区轨道巷在盘区皮带巷西侧,紧邻工作面,巷道与上覆11#层层间距2.4—16.9m,该巷沿煤层底板掘进,毛断面为矩形断面,采用锚杆、锚索,架U29拱形棚双重支护。该巷目前为我矿受矿压压力破坏最严重的巷道。8704工作面至8708工作面一段均不同程度受矿压影响。主要体现为顶板下沉、底板鼓起,两帮位置,支护不同程度变形。

冲击地压是极其复杂的矿山动力现象,所以冲击地压的发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冲击地压的防治措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区域性的措施(合理确定开拓部署和开采方法、煤层预注水、顶板预注水),另一类为局部性措施。对冲击地压进行研究的结果必然要落实到防治措施上,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卸压地槽属于局部性防治措施,是针对已经形成冲击危害或是具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进行解危处理。为了对此次14#层8706斜井和307轨道巷巷道内8705车场发生强烈矿山压力显现现象进行治理,以及为此后该段巷道的安全考虑,结合本矿实际情况,采取卸压地槽对其进行卸压。

一、冲击矿压发生的机理

古典的冲击矿压理论主要着眼于岩体或矿体的破坏原因,认为应力大于岩体或矿体强度是发生冲击的原因。

从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的近代有关冲击矿压的理论,认为冲击矿压发生时,矿体—围岩力学系统应达到其力学极限平衡条件。对其原因的解释有以下三种不同理论,即能量理论、刚度理论和冲击倾向理论。

(一) 能量理论

能量理论认为:矿体—围岩系统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所释放的能量大于所消耗的能量时,即产生冲击矿压。其判断依据为:

WR——围岩所释放的能量;

a——围岩能量释放的有效系数;

WE——矿体所释放的能量;

λ——矿体能量释放的有效系数;

WP——消耗于可浮矿体—围岩交界处和破坏主力的能量。

(二) 刚度理论

刚度理论起源于刚性压力机理论。其基本原则是:矿山结构(矿体)的刚度大于矿山负荷系统(围岩)的刚度是产生矿压的必要条件。

(三) 冲击倾向理论

产生冲击矿压的介质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质。煤岩介质是否具有冲击破坏的可能性,即冲击倾向性,这是产生冲击矿压的内在因素。

冲击矿压发生的影响因素:

冲击矿压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自然的、技术的和组织管理方面的。

自然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原岩应力。主要由岩体的重力和构造残余应力组成。井巷周围岩体的应力由采深决定,而构造残余应力则很难预计,也很难研究。此外断层附近也会出现相当大的水平应力。褶曲附近的情况也可能如此。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采深条件下,比较强烈的冲击矿压一般会出现在煤系地层中具有强度高的岩层情况下,特别是在煤层顶板中有坚硬厚层砂岩的情况。冲击地压危险的倾向是由煤岩的特性决定的。总的来说,煤的强度大,弹性好,冲击矿压的倾向性就高。但并不是说,强度小和弹性差的煤层不会发生冲击矿压。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冲击矿压的应力值比强度大,弹性好煤大得多,并且取决于加载方式和加载速度。

从发生冲击矿压的技术因素分析,首先是开采引起局部应力集中。其主要因素是开采系统不完善,或者具有坚硬的顶板,较大的悬顶,造成较大的应力集中,或者是由于开采历史造成的,如煤柱停采线造成的应力集中传递到邻近的煤层。

从生产实践来看,生产的集中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冲击矿压。开采设计或防治措施无法实现,是冲击矿压危险增加的因素之一。主要是多煤层开采情况下,还有多种自然灾害一起出现,如冲击矿压、火、瓦斯等。但有时无法选择更有效的冲击矿压防治措施。

二、本方案要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

冲击矿压是压力超过煤岩体的强度极限,积聚在巷道周围煤岩体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冲击,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造成破坏,对安全生产产生极大地危害。根据发生的位置可分为煤体冲击和围岩冲击,我矿此次发生强烈矿山压力显现属于底板冲击的围岩冲击。局部性冲击矿压防治措施有卸压地槽、卸载钻孔、卸载爆破、诱发爆破、煤层高压注水等措施。针对此次发生强烈矿山压力显现现象,我矿采用了施工卸压地槽的措施。

卸压地槽的施工方法是在具有冲击危害的巷道底板(高应力区)钻直径为 42mm的钻孔,钻孔深度为2.0m,钻孔间距为1.0m,钻孔中心距巷道一侧为0.3m,然后进行爆破。爆破形成地槽,地槽周围的煤岩体应力受力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煤岩体应力降低,支承压力的分布发生变化,峰值的位置向煤岩体深部转移,从而进行解危处理。

由于巷道周边围岩卸压的结果,使原来作用于周边围岩的高应力向卸压区以外的岩体深部转移。该处岩体因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具有较高的强度,即使在较高应力的作用下也不致被破坏。于是在应力增高区内的岩体便形成了一圈自承岩环。自承岩环主要承受掘巷的集中应力,使岩体的自承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它的支承和保护下,又使卸压区内的岩体得以保持稳定。另一方面,结构和完整性并未完全遭到破坏的卸压区内的围岩,相当于在自承岩环的内圈形成了一定厚度碹,向自承岩环提供侧向约束力,可增加自承岩环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使围岩的整体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冲压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肠外瘘;护理策略

腹部创伤或手术创伤感染导致局限性或弥散性腹膜炎、腹内脓肿状况,当脓肿向腹壁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形成长时间排出脓液、消化液或气体的创口时就称之为肠外瘘[1]。引流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治疗过程中引流不到位将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内平衡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引流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采取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并总结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进行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31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1.9±4.6)岁;包括17例小肠瘘,11例十二指肠瘘、7例胃空肠吻合瘘,9例结肠瘘,6例胃瘘,2例多发小肠瘘,2例盲肠瘘。所有患者均符合《肠外瘘》(第2版)中关于肠外瘘的相关诊断标准;均自愿配合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选取患者瘘口2 cm处,放置腹腔双套引流管,将负压吸收器与接管和输液管接通,固定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冲洗,爆出滴速在50滴/min作用,同时发开负压开关,调整负压值,完成冲洗负压引流装置,使用装置将瘘出物吸出,完成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使用胶布将外管与腹壁固定、内管与输液管固定,引流管固定在床边后需保留一定的长度,避免患者因活动导致脱管的发生;其次,护理人员需调整负压开关,及时控制负压,使负压处于8~12 kPa;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及时清理患者引流管中的残物,使内管保持通畅,保证引流顺利;然后,护理人员需及时记录患者引流液的情况,加强冲洗,出现异常状况时及时通知医生;观察患者引流管周围的状况,出现瘘液外渗时需及时吸除;当患者引流液变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时即可停止冲洗并拔除引流管[2]。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1.3观察指标 治愈:患者经引流治疗后痊愈;有效:患者经引流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经治疗后无效或死亡。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 18.0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经治疗和护理后,54例患者中41例患者痊愈,12例患者经引流治疗后效果显著,情况稳定后采取了手术治疗,1例患者经多次堵瘘无效后死亡。手术治疗后11例患者术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外瘘死亡。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3/54),死亡率为3.7%(2/54),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感染等相关引流并发症。

3 讨论

肠外瘘是临床常见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患者常表现出腹痛、腹胀、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感染性窦道或形成唇状瘘,且瘘口周围皮肤在消化液的长期浸渍和腐蚀下,甚至会发生糜烂和出血状况[3]。此次研究中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和护理干预,疗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1%,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及时调整负压值,既保证了瘘液的顺利吸出,同时也避免了负压过大引起引流管堵塞、皮肤出血等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及时清除渗出液,避免了对患者皮肤的腐蚀、损伤;此外,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时对患者创伤小,减少了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且双套管也减少了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因此此次研究中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肠外瘘并结合针对性的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创伤小,便于恢复。

参考文献:

[1]郑礼嫣.肠外瘘应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的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23):186.

冲压自我总结篇4

论文摘要: 总结 了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基本因素,从货物列车制动、车钩间隙、司机操纵等方面,分析研究了对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措施。

1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

列车的纵向运动分为稳态和非稳态2种。根据列车纵向动力学的理论分析和实际试验结果,货物列车的纵向冲动发生在非稳态的列车运行过程中。包括机车启动时,牵引力传输引起纵向冲动的启动工况;列车制动或制动缓解过程中,制动力传输引起纵向冲动的制动工况:各车辆之间的非刚性连结车钩缓冲装置引起的纵向冲动等。而稳态运动是列车在常力或缓变力作用下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列车中各车之间的相对位移量极其微小,对列车的纵向运动没有明显影响。

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按其变化情况,可以分为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因素2大类。

1.1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因素

(1)列车编组情况及有关的初始条件,如机车车辆的重量等。

(2)列车的编组辆数和长度。

(3)车钩缓冲器类型和车钩间隙。

(4)机车车辆制动机的类型。

1.2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因素

(1)空气制动系统各部分的压力分布情况,包括列车管、副风缸和制动缸的压力以及漏泄量,与列车管的减压或增压速度、司机的操纵方式等有关。

(2)闸瓦或闸片与车轮踏面或制动盘的摩擦,是摩擦副形式,是运行速度、闸瓦压力、温度等的函数。WWw.lw881.com

(3)机车的动力制动力与操纵方式、速度有关。

(4)列车的运行阻力包括空气阻力、轴承摩擦阻力和轮轨阻力。

(5)线路纵断面的坡道和曲线情况等。

2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因素的分析

2.1货物列车在制动时产生制动冲动的主要因素

2.1.1空重车混编的影响

随着车辆技术的 发展 ,货车的载重在增加而自重逐渐减轻.空车与重车之间重量的差别越来越大,货车自重系数越来越小。因此,货物列车在制动时,空车和重车的制动率大小不一致.造成空车和重车的减速度不一致,从而产生货物列车的制动冲动。在列车空重车混编时,特别是“重+空+重”的编组形式是最不利的。在列车变化操纵的非稳态工况下(如制动、缓解、调速等),前后重车很容易对中间空车造成“前阻后涌”的情况,还有可能使空车产生压屈上浮(减载),进而造成脱轨。

2.1.2列车管减压速度的影响

由于货物列车运行速度提高、编组加长、载重加大,列车中每一辆车的制动作用不是同时发生的,列车管减压逐渐从前端车辆传递到后部车辆,即列车前部制动力形成早、上升快.后部车辆制动力形成晚而慢,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货物列车产生纵向冲动。

制动作用是沿列车长度方向由前向后发生的,制动作用发生的快慢,取决于列车管的减压速度,减压速度越快.制动波速越高,列车前后部制动作用的同时性越好。这既可缩短制动距离,确保列车行车安全,又可有效地缓和列车的制动冲动。

2.1.3制动缸压力上升特性的影响

根据列车制动过程中各车辆制动缸压力的变化和分布情况,整个制动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由于制动作用使列车中部产生的静压缩力最大,第2阶段产生的动压缩力与第1阶段产生的静缩力之和为总压缩力。总压缩力使车钩缓冲器弹簧的压缩量达到最大,总压缩力大到一定值时,使车钩缓冲器变成刚体失去缓冲作用,造成列车更大的制动冲击。如何兼顾减轻冲击和不延长制动距离这2个方面的要求,解决的办法是制动缸变速充气。

列车制动过程中形成的冲击力大小,与牵引缓冲装置的特性有关。当牵引缓冲装置具有2种刚度时,它的全部动程可分为2部分。第1部分动程刚度较小.承受一般的冲击载荷。在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时才开始第2部分动程。所以,在制动之初,为了争取时间,可以让制动缸压力很快地由0跃升到某一个数值p1(图1),条件是由于p1引起的列车冲击力不超过缓冲器第1部分动程所允许的数值。然后,使制动缸压力上升的速度变慢,即进入缓升阶段,直至列车达到完全压缩状态,即冲击的危险过去之后,再让制动缸压力第2次跃升,直到制动缸压力达到最高允气斥力为止。这时产生的压缩是静力压缩,其值稍大些也没有危险。

2.2车钩间隙对纵向冲动的影响

我国的主型车钩为13号车钩,其纵向间隙为19.5mm,对于5000t以上的重载列车来说,加上缓冲器的变形,可造成5m以上的累计间隙,从而使列车在冲动过程中车辆问隙产生很大的相对加速度。13号车钩的纵向间隙虽为19.5mm,只占整个车辆的纵向间隙的较小部分,但是,其危害性却是很大的。由于很大的相对加速度,导致列车产生2~3倍的纵向冲击力,这种纵向冲击力是影响重载列车运行安全和车辆零部件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缩小车辆的纵向问隙来降低列车的纵向冲击力是非常必要的。

表1列举了几种不同重载列车因车钩间隙不同引起纵向力变化的实验结果。由表1可以看出,车辆的纵向间隙越大,受拉列车的制动冲击力越大。因此,车辆的纵向间隙是造成重载列车的制动纵向冲击力过大的重要原因。

2.3因司机操纵使列车产生纵向冲动的几种情况

(1)列车在中低速运行时,如司机操纵使用制动机减压量过大,容易造成列车纵向冲动;如司机使用制动机调速时减压量过小,列车主管制动波速过慢,列车制动机前后作用不一致,也容易产生列车纵向冲动。

(2)列车在到站停车时,由于刮机采取2次或多次制动,使得列车主管尾部风还未来得及充满,而又再次施行制动,就会造成列车纵向冲动。

(3)列车在下坡车站起动和运行中,由于刮机提回手柄过快,机车牵引力瞬问增大,造成列车冲动在坡度突然变陡处,由于司机提回手柄较晚,造成列车在惰力运行中发生纵向冲动。

2.4影响货物列车纵向冲动因素的 总结

(1)在列车加速过程中,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纵向冲动将有所增大。

(2)减小列车车钩纵向连挂问隙,可以降低列车在不同速度等级下的纵向冲动水平,减小列车纵向冲动发生的概率。

(3)延长制动缸充气时间可以减轻纵向冲力,但延长了紧急制动距离。

(4)纵向冲动随列车制动减压量和列车制动率的增力口而增大。

3改善货物列车纵向冲动的措施

(1)推广运用密接式车钩或小间隙车钩。

(2)采用列车纵向冲动仪。目前铁道部装备部组织开发的列车纵向冲动仪,有利于定量确定纵向冲动情况,提高司机的操作水平。

(3)加强列车的平稳操纵,应“严守速度、防止超速”。当动力制动不能控制列车速度时,及时配合使用空气制动。

冲压自我总结篇5

关键词:反渗 透水处理 加药保护

中图分类号:TQ0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55-02

1概述

太原第二热电厂化学水处理设备由超滤+反渗透+二级除盐组成,水源为生水,经处理后供机组用水和热网补水。化学水处理制水系统流程:中水、生水生水箱生水泵加热器(加杀菌剂)自清洗过滤器超滤装置超滤水箱超滤水泵(还原剂、阻垢剂)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装置中间水箱中间水泵阳床阴床混床除盐水箱除盐水泵机组补水。整个化学水处理系统设计出力775 m3/h,最大出力848 m3/h。

反渗透工作原理:两种浓度不同的液体被一个半透膜分隔开时,由于浓度差的存在,纯水自发地从低浓度侧流向高浓度侧,此现象称为渗透。若在半透膜的高浓度侧施加压力,则纯水的自发流动会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自发流动的水的净流量等于零时,达到一种平衡,此时的压力为渗透压。当施加的压力继续增大,大于渗透压时,水的流向会发生逆转,从浓水侧流向低浓度侧,此称为反渗透。反渗透制水工艺具有产水稳定、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无环境污染和维护量小等优点。

2现状调查

2.1反渗透系统介绍

我厂反渗透装置共8套,每套采用一级两段式设计,20:10排列(Ⅰ段20个膜壳并联排列,Ⅱ段10个膜壳并联排列)设计出力8*122t/h。所用膜元件为科氏TFC8822FR-575。系统后回收率75%,脱盐率不小于97%。于2009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反渗透冲洗方式两种,运行12小时停运进行冲洗10分钟;24小时未投运冲洗20分钟。冲洗流量均为130-140t/h。经调查2011年太原二电厂非供暖期(每年4~10月)反渗透系统冲洗总时间492.67小时,总用水量为6.90万吨。

2.2 非供暖期反渗透存在问题

化学反渗透系统在供暖期和非供暖期投运和备用状况差距很大,冬季供暖期(每年11月~次年3月),反渗透运行4~6套,备用2~4套。非供暖期运行1~2套,备用6~7套。备用反渗透频繁冲洗,一方面增加了冲洗用水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值班员操作项目,同时由于我厂反渗透冲洗采用的是一级除盐水,冲洗成本也很大。反渗透装置长时间处于备用状态膜元件内部充满静止的“死水”,对反渗透膜本身不利,极易造成微生物繁殖生长,发生膜污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最终导致反渗透膜寿命缩短,更换频繁。即使低压冲洗也不能更好的解决该问题。因此我们应尽量缩短反渗透备用时间。

3实施反渗透停运加药保护方案

结合生产实际,在非供暖期对部分反渗透进行加药保护。对#4-#8五套反渗透进行保护。保护药液为亚硫酸氢钠(化学纯,化学式NaHSO4),加药量为75kg。

加药系统:反渗透清洗系统。加药程序如下:

(1)对反渗透进行清洗。

1)低压冲洗管路。2)对反渗透进行碱性清洗:配置碱性清洗剂(MICRO CLEAN511,100kg)溶液于清洗水箱中,浓度2%,除去硫酸盐垢、胶体、有机物、微生物和硅酸盐垢。循环清洗过程中药液 H保持在10.8-11.2,循环30分钟,浸泡2-3小时后,进行低压冲洗。3)对反渗透进行酸性清洗:配置酸性清洗剂(MICRO CLEAN103,100kg)溶液于清洗水箱中,浓度2%,除去矿物质污染物。循环清洗过程中药液pH保持在2-2.5,循环30分钟,浸泡2-3小时后,进行低压冲洗。4)对反渗透进行杀菌处理:配置杀菌剂(NaClO,1500ml)溶液于清洗水箱中,除去微生物和细菌。循环30分钟,进行低压冲洗。

(2)对反渗透进行保护。

对反渗透进行加药保护:配置反渗透保护剂(NaHSO4,75kg)溶液于清洗水箱中,浓度1.5%,循环30分钟。

(3)反渗透进入保护状态。

保护液循环30分钟,充满整套反渗透装置元件后停止循环,保持反渗透出入口门关闭。反渗透进入保护状态。

(4)#4-#8反渗透依次进行清洗后全部进入保护状态。

(5)每月对进入保护状态的反渗透进行检查,进行保护液更新。

4效果检查

非供暖期#1-#3反渗透进行轮换运行,#4-#8反渗透长期处于停运保护状态,达到了一用两备或两用一备的目标正常状态。2012年非供暖期反渗透系统冲洗总时间145小时,总用水量为2.04万吨,创造经济效益40余万元,降低了水处理反渗透操作次数,减少了冲洗水量,延长反渗透膜使用寿命,实现了节能降耗。

5结语

在各种膜分离技术中,反渗透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应用最成功、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种,自1995年以来,反渗透膜的使用量每年平均递增20%,国内反渗透膜工业应用的最大领域为大型锅炉补给水、各种工业纯水。其中膜污染是反渗透应用中的最大危害。通过不断的生产实践和科研攻关,生产价格便宜、稳定、长期受压无损的反渗透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赵玉坤.国内反渗透技术应用概况[J].工业水处理,1998(04):2.

冲压自我总结篇6

【关键词】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临床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常用方法,该术式具有操作简便、痛苦小等优势,但是治疗输尿管结石后,部分碎石无法自行排出,导致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应用受到限制[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成为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又一新手段。为探究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我院对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给予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4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分布为23-71岁,平均年龄为(46.7±2.5)岁。对照组中男性61例,女性59例;年龄分布为24-73岁,平均年龄为(46.5±2.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在电视监视系统下进行整个手术。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截石位,采用Storza输尿管镜,在40cm左右二氧化氢的浓度为0.9%氯化钠液灌注下直接进镜,从工作通道中将气压弹道碎石金属探针插入,用连续脉冲或单脉冲将结石粉碎至3毫米以下,术后留置双J管导尿[2]。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对输尿管结石进行定位后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进行碎石。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结石排净情况、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1.3疗效判定

显效:结石完全排出,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恢复正常,B超现实无结石。有效:结石大部分排出,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尿常规基本正常。无效:结石未排出,复查B超结石无改变,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术后结石排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多发结石,以往多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手术取石及腔内碎石进行治疗。相关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有效率达50%-90%,具有安全、无创的优势。但是当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过长,发生嵌顿后形成炎肉,将结石包裹其中,则不宜使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另外,体型肥胖者使采用体外碎石机定位结石比较困难;年轻女性及下段结石患者也不宜采用该术式。本组研究中,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术后结石排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相比,治疗输尿管结石成功率、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及术后结石排净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征,刘锋,谢军,等.急诊输尿管镜碎石术与ESW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并急性肾绞痛的疗效评价[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4,34(02):164-167

[2]胡孝杰.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02):242-244.

[3]李正文.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08):109-110.

冲压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冲压模具;数字化技术;设计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009

0 前言

目前我国以航空制造业和汽车工业为主的机械类制造业发展迅速,促使我国冲压模具以年20%的速度持m增长。冲压模具本质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冲压生产中的冲压产品的智联、生产效率等与模具设计具有较大的关联,大力发展模具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分析与研究,将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在模具工业中,促使现代机械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

1 冲压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数字化关键技术

在冲压模具的使用上,要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模具制造的全过程,实现自动化制造和精确化制造,促使冲压模具的高效开发。模具制造的数字化技术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模具制造的过程中,实现每一制造环节的精确控制,从而满足冲压生产的要求。数字化关键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冲压成形CAE技术。冲压成形CAE技术本质上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造计算机软件,并将计算机通用软件应用在模具自动化质量控制过程中,促使该技术能够满足模具制造的精确度要求,也显著提高冲压模具的使用周期。如AutoForm/PAM-STAMP软件应用在模具制造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机械用材的流动、厚度的变化以及材料的破坏、起皱等,以此来对模具产品零件的成形、工艺设计进行准确的预见和建议,实现模具的形变。

(2)模块化的快速设计系统。对于冲压模具的制造与设计,要重视结果设计,能够将技术系统应用于模具制造上,提高模具设计的质量。如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冲压CAD/CAM的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模具设计上,可以有效避免单一软件使用的弊端。

CAD通用软件主要是应用在交互绘图和造型层次的设计上,一般是以模具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为主来进行模具绘图和造型设计,这种软件设计方法不能够及时发现模具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一定情况下会延误模具设计周期,影响模具的设计质量。因此在数字化关键技术的使用上,可以将模具设计的技术结合起来,弥补单一技术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2 冲压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数字化技术的优点

(1)数字化装配技术的优点。冲压模具的装配方法一般分为4种,包括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以及调整装配发等具体内容,在模具设计上,可以将这四种装配法按照先后顺序应用在设计环节中,有利于进行精加工,减少装配过程中模具标准件的损毁。

(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点。在传统的冲压模具设计上,高度钢材在循环加载条件的作用下,会产生较强的包辛格效应,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冲压设计现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将设计参数设计在固定范围内,进行冲压设计,提高了模具设计的精确度。

(3)数字化参数的程编优点。参数化程编应用在冲压模具的加工制造上,在数字化技术的作用下,逐渐从单纯的型面加工扩展到结构面加工,由中低速加工变化为高速加工,从小切深变为高进给,有效改善工件加工质量,减少加工打磨面;减少试模的工作量,提高模具制造的精度;刀具使用上以小型加工模具为主,注重细节制造,以此既满足模具的设计精确度要求,也有效降低使用费用。

3 冲压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3.1 软件技术在模具产品设计同步工程中的应用

在模具产品的同步开发中,要想满足冲压模具的建设要求,就要将冲压工艺贯穿于冲压模具的同步开发过程中。在冲压模具的开发设计上,要求设计人员全员参与,从冲压模具的生产工艺、产品的冲压技术再到模具的具体开发,都要依据冲压成形的物理规律进行模具设计,借助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真实的反映模具与板料的的关系,并将计算机软件应用在模具变形设计的全过程中。

在冲压模具的设计上,可以应用非线性理论、有限元方法以及各项计算机软硬件,以此来对产品零件的成行进行精确的预算,全面提高冲压模具的技术机控制质量与效率。

3.2 模块结构化的快速设计应用

在数字化技术使用上,要预先消化模具的任务要求(冲压要求),结合现场模具生产经验,应用模具结构库,进行模具的初设计;其次再要进行模面设计,这一阶段调用标准机械件库,组装成一套完整的模具。在参数化模块设计上,要实现典型结构模板化和重复工作智能化,以此来提高冲压模具的制造水平。

典型结构模块化,主要是基于模块化的思想,对冲压模具的典型结构进行分类总结,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参数的控制,生成智能化模板,以此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完成建模;重复工作智能化应用上,主要是将模具设计过程的重复工作利用智能化模板和二次开发工具来实现缩短设计周期的目的,以此来实现冲压模具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化进程。

3.3 信息系统的应用

在冲压模具设计上,要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制造业的每一环节中,如可以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机械自动化管理、绘图设计、参数分析、模具制造以及模具检测中,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产品信息的共享,并将模具制造信息以计算机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为冲压模具的制造设计提供借鉴意见,降低模具设计人员的工作量。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冲压模具已经由传统的机械模具形式转变为机械自动化体系,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模具制造上,极大提高了我国冲压模具的发展速度,也提高了冲压模具的精确度和使用周期,推进了我国冲压模具的行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潘宇祥.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7):00258.

[2]肖乐.数字化技术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J].工业c, 2016(06):00201.

冲压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冲击式压实机;工程机械

冲击压实技术是一种用非圆形、大功率、连续滚动冲击压实路面、路基的技术,它于20世纪50年代由南非AubreyBerrange公司提出,但成为一种成熟的可供实用的非圆滚动冲击压实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向全球推广。1995年由南非蓝派公司将这种压实设备传入我国,它具有运行速度快,施工工序少、工期短、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能够提高路基强度、稳定性和均匀性,防止不均匀沉陷而造成的路面损坏。冲击压实过程中,压实轮的势能和动能周期性转化为集中的冲击能作用于地面,达到连续破碎和压实路面的目的,并可将破碎后的碎块直接压入地基,从而缩短路面维修工期,大幅度降低工程费用。

1冲击压实机基本构造

冲击压实机到目前已发展成十几种机具,压实轮分为3、4、5、6边形及实体、空体、可填式多种产品。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的5YCT20型冲击压实机。

1.牵引车2.十字缓冲连接组件3.压实机机架4.压实轮举升和缓冲组件5.压实轮6.轮胎

1.1牵引车

5YCT20型冲击压实机的牵引车由三明重型机器公司自行设计的,前后车架铰接,前车架上布置有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前桥及驾驶室等。

1.2破碎压实装置

破碎压实装置(即冲击装置),主要由压实轮组件、机架、连杆架、摆杆、行走车轮、连接头、防转器和液压缸组成。

2冲击压实机的应用

冲击压路机的压实是依靠冲击力、振动力和碾静重压力三者共同作用。

冲击式压实机的工作原理:(1)压实机质心位于最高时坠落而发生的冲量;(2)压实轮以一定速度旋转和跳动引起的振动;(3)压实轮静重在滚动过程中压实土基时做功。

冲击压实机以其静止时的势能来标定,这个势能在运动时产生动量,从而转化成很大的冲击力的。如25T3-25KJ型冲击压实机质量为15t,其势能E为25KJ、冲击力为250t,是压实轮质量的16倍。

2.1路基施工中的应用

冲击压实机振动的振幅高达0.22m,其频率在正常速度时为2Hz.振幅一般为2mm。大振幅振动使被压土壤或其他填料参加振动的质量增多,从而增加压实影响深度和压实度。冲击压实机影响的有效深度为普通重型振动压路机的2-3倍。冲击压实机的行驶速度为12-15km/h,碾压遍数10-40遍不等。冲击压实机每台班生产率为10000m2,其效率为振动压路机的5倍。冲击压实机(碾压遍数从20遍到40遍)工程造价每m2为4-10元不等,是振动压路机的77%左右。

冲击压实机在路基施工中发挥搓揉与排水作用,放宽对含水量的要求,其措施:一可以加铺砂石层;二是先用小冲击压路机如5边轮压实;三是压压停停,晒几天再压;四是把表层用犁拉开晾晒。实际证明,在一些粘性大的土壤中可以放宽到7个百分点。冲击压实机每次施压后,地面即被砸成波浪形,经3至5遍压实后就必须用平地机或推土机整平,否则会使冲压的速度降低而影响冲压效果。

2.2水泥路面破碎施工中的应用

我国目前公路和市政两个行业修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总里程已经达到22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水泥混凝土路面最多的国家。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不到位,很多水泥路面基层与面板的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而且车流量激增,超载现象严重,所以不少路面出现了严重损坏现象。路基压实不足、沉降失稳显著,水泥路面结构无渗透排水设施,因此道路使用年限成倍缩短。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后采用加铺覆盖层的修复方法,首先要破碎原路面,冲击压实机可以较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冲击不仅消除了产生反射裂缝的可能,而且使破碎块之间形成集料嵌琐,旧板与路基的整体性和强度明显提高,完全符合覆盖层对基层的要求。

断裂、稳固、加铺沥青层是修补旧水泥路面广泛采用的方法,具有工期短、造价低、影响交通小等优点。用冲击压实机断裂稳固水泥路面,最大作用力达到100-250t。根据路面结构与破损程度的不同,一般3-5遍开始裂纹,5-15遍是沉降段,20遍可以达到技术要求,其效率是传统压实工艺的4倍。

冲压自我总结篇9

关键词:冲击矿压;微震监测;冲击危险性预测;矿山动力危险

“sos”是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system的简称,该系统是从波兰引进的,主要用于矿山震动监测。冲击矿压现象是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灾害之一,它是聚积在矿井巷道和采场周围煤岩体中的能量突然释放,在井巷发生的爆炸性事故。动力将煤岩抛向巷道,同时发出强烈声响,造成煤岩体震动和破坏,支架与设备损坏,人员伤亡,部分巷道垮落破坏等情况。冲击矿压常见的情况有“岩爆”、“煤爆”、“矿山冲击”、“冲击矿压”等。

一、砚北煤矿现状概述

砚北煤矿隶属于甘肃华亭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0万吨。目前正在开采二水平2502采区250205上工作面,该工作面为2502采区首采第一分层,所采煤层为煤5层,开采深度450-462米。工作面南部为背斜轴部,北部位于向斜西翼,倾角13-16度。煤层底板沿走向次级褶曲发育,底板起伏不平。工作面在向斜轴部附近,水平应力达到垂直应力的1.7倍左右。厚度近40米的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老顶为坚硬的粉砂岩,厚度18米,工作面内无断层、岩浆浸入体等其他构造。另外,地表是山区,山谷落差达100多米。250205上工作面自2006年3月10日开始回采以来至今,累计发生强矿压显现多达30次,对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砚北煤矿强矿压灾害严重,强矿压灾害与褶曲构造、煤层的厚度及力学特性、顶板岩层、地表形态等密切相关,而我国对于强矿压的研究起步较晚,没有完全成熟的强矿压防治理论和控制经验提供参考。为此,砚北煤矿在中国矿业大学的配合下,对强矿压的预测与控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工作面进行了强矿压的监测与防治,实现了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监测原理

一台dlm-so信号采集站由16个“os”微震信号采集器组成,每个采集器与一个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相连,也就是说1套采集站能够控制16个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砚北煤矿使用了1套采集站,其中井下安装15个探头,地面安装1个探头,覆盖了矿井的各个采区,每个探头与采集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km。为了接收到明显的震动信号,测站尽可能接近待测区域,避免较大断层及破碎带的影响,并且能和其他探头构成环形包围(包括主站在内的至少3个探头),尽量在重点区域多布置探头,按监测环境与要求选择探头监测方向,这样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大大提高,为进一步分析预报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砚北井田面积较大,所以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根据需要移动探头。微震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全矿范围进行微震监测,是一种区域性监测方法。自动记录微震活动,对实时记录的震动信号进行震源定位和微震能量计算,能为评价全矿范围内的冲击矿压危险提供依据。

三、监测方式

震动是由地下开采引起的,是煤岩体断裂破坏的结果。与大地地震相比,震动震中浅,强度小,震动频率高,影响范围小,故称之为微震。微震法就是记录采矿震动的能量,确定和分析震动的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记录震动的地震图,确定已发生的震动参数,例如震动发生的时间,震中的位置,释放能量的大小等。其原理是利用拾震仪站接收的直达p波起始点的时间差,在特定的波速场条件下进行二维或三维定位,以判定破坏点,同时利用震相持续时间计算所释放的能量和震级,并标入采掘工程图,圈定出震动频繁的区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sos”微震监测仪用于矿山震动监测,可以对矿井工作面前方及其周围微震事件通过连接的dlm2001型检波测量探头,把接收到的震动信号以电流的形式传输到地面的dlm-so信号采集站,进而对记录的震动信号进行定位和能量计算,可以较准确地确定10-100焦的低能量震动的位置,从而为矿山震动危险性的分析预测提供可靠资料。

四、“sos”微震监测系统的优点

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可大可小,且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已成为矿山开采诱发动力灾害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在发生微震活动的矿区内布设微震探头(传感器),探测微破裂所发出的地震波,确定发生地震波的位置,还可以给出地震活动性的强弱和频率,通过微震监测获得的微破裂分布位置,判断潜在的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通过识别矿山动力灾害活动规律实现预警。

五、应用结果

“sos”微震监测系统自2007年6月25日在砚北煤矿运行以来,在250205上工作面,共发生103焦以上的震动1763次,其中有1次强冲击发生在2007年7月1日10:26分,震动能量达1.9×107焦,来压位置在工作面附近辅运顺槽侧,对巷道和设备造成严重破坏,有7次弱冲击,震动能量在5.3×106焦左右,这些冲击将早晨恶搞巷道同程度的底鼓或顶下沉。下面以1次典型的来压为例分析来压规律:

图1是2007年7月1日的来压前震动变化趋势,日震动总能量和震动次数之间的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很吻合,并且直线变化斜率基本相同,6月28日到6月30日震动总能量变化趋势较大,结合图2,6月29日到6月30日,产量和推进度出现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7月1日早班10:26分来压,来压位置在250205辅运顺槽侧工作面前方20米,震动能量1.9×107焦,致巷道严重底鼓和顶下沉,部分设备压坏,未造成人员受伤。

六、总结

通过对砚北矿区各采区的多次来压分析总结,用“sos”微震监测系统预测、预报冲击矿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震动与煤岩体的变形破坏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通过对采掘工作面的震动进行自动连续监测,利用煤岩体的动态变化特性,为冲击危险性提供可靠信息。

第二,正常情况下,每天震动总能量与震动次数、产量和推进度的变化斜率或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偶尔有一天出现异步变化,但只是短暂的。如果震动参数的变化出现连续一天以上的异步趋势(一般3天左右),再结合其他两种变化曲线,如果有一种曲线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时,近日就有冲击危险发生。

第三,微震法联合电磁辐射法、钻屑法及采煤工作面支架阻力法,成功预报出了多次冲击危险,效果较好。

第四,煤层地质构造以及煤柱区,对冲击矿压有直接影响,在此区域震动次数明显增多,来压频繁,来压造成的破坏性也大。

第五,来压位置以工作面辅运顺槽前后30米为主,回风顺槽很少来压。

参考文献:

1、窦林名,何学秋.采矿地球物理学[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

2、窦林名,何学秋.冲击矿压防治理论与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

3、毛仲玉,张修峰.深部开采冲击地压治理的研究[j].煤矿开采,1996(3).

冲压自我总结篇10

关键词:压力;角色压力;高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角色压力是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乃至身心健康均有显著的影响。1964年Kahn等人最早提出了“角色压力”的概念,认为角色压力是指组织中的个体对其自身职位的角色需求因缺乏明确的认识而感到无法胜任,或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相互冲突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感[1]。最近30年来,员工角色压力一直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焦点之一[2]。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快速发展,现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师队伍也随之日益壮大。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导向性等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职教师所承担的角色远远多于任何其他类型学校的教师[3],并且时代、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对他们的角色期待更高。多元的角色之间难免会产生冲突,多重的角色期待和不同的期望水准也客观上增加了高职教师的负荷,所以高职教师承受的角色压力日渐增加。由角色压力引发的高职教师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已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有关教师角色压力的研究近几年国内涌现出了不少成果,其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针对高校教师(本科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群体,也有极少数研究幼儿园教师和中职教师的,但却缺乏针对高职教师群体的研究。关于高职教师的压力问题倒是有一些学者探讨过,但大多集中在职业压力或工作压力方面。就笔者目力所及,与高职教师角色有关的研究主要是陈曙红(2010)[3]和邓晓影(2011)[4]关于高职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以及曹留成(2013[5];2014[6])关于高职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困惑的研究。事实上,通过其研究的内容可以发现,这些研究均与角色压力相关或相近,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角色压力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三个维度[7],故单纯关于角色冲突或角色困惑的研究仅能局部反映角色压力的内涵。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些研究主要是结合高职教师的职业现状对其角色冲突或角色困惑问题进行的思辨性分析,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的检验,导致其结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本研究基于国内外角色压力的研究和对高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我国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状况,并深入探讨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疏解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促进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稳步发展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在北京市抽取了5所高职院校,每所院校分别选取40名高职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剔除填写不完整或不认真(如所有答案均选择某一数值等)的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为82%。其中,男性占42.7%,女性占57.3%;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24.4%,30-39岁的占54.3%,40岁及以上的占21.3%;未婚占20.1%,已婚占79.8%;工龄在5年以下的占37.2%,5-9年的占34.1%,10-19年的占19.6%,20年及以上的占9.1%;学历为本科及以下的占13.4%、硕士占64.6%、博士占22%;职称为初级的占26.8%,中级占47.6%,高级占25.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龄、学历、职称;第二部分是影响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3个外生变量,即职业承诺(不爱、一般、热爱)、上下级关系(差、一般、好)、同事关系(差、一般、好)。这三个变量是根据对6位高职教师的深度访谈结果,在摸清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关于角色压力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的。第三部分是角色压力量表,本研究采用李超平和张翼(2009)根据中国教师群体修订的量表,共有13个项目,分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三个维度[8]。其中,角色冲突包含“我经常要面对一些要求彼此冲突的情形”等3个项目,角色模糊包含“我的工作有明确的、计划好的目标和目的”等5个项目,角色超载包含“很需要减轻我的部分工作”等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1-5分,且角色模糊维度的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其余条目均为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明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越大。在本研究中,角色压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2,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依次为0.71、0.69、0.91。

(三)数据处理方法

将采集到的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总体情况

根据164份有效问卷的统计,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总体与各因素的平均分、标准差、理论中值见表1所示:

就角色压力总分的得分情况来看,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平均分为3.16,略高于理论中值。这说明整体上高职教师角色压力处于中等水平。

高职教师角色压力量表的总分全距为13-65分,本研究样本压力总分最小值为15分,最大值为53分,总分为(38.61±6.18)分,总均分为(3.16±0.49)分。本研究以平均数上下各加减一个标准差的方法将角色压力程度划为四个等级:(1)轻微压力,平均分≤2.67分;(2)低度压力,平均分2.68~3.16分;(3)中度压力,平均分3.17~3.65分;(4)高度压力,平均分≥3.65分。按此标准,在本次调查的高职教师中,轻微压力者占11.6%,低度压力者占28.7%,中度压力者占40.2%,高度压力者占19.5%。这表明,在高职教师中,中高度压力者所占比重较高(累计占到59.7%)。

从角色压力各维度来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角色冲突(3.74分)、角色超载(3.56分)、角色模糊(2.17分)。由此可见,在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中,得分最高的是角色冲突,其次是角色超载,两者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而角色模糊得分很低,大大低于理论中值。这说明高职教师角色压力主要来源于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

(二)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因素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的高职教师角色压力均无显著的差异,而工龄和职称都对角色压力有显著影响。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见表2),不同工龄的高职教师在角色冲突上差异显著(F=3.17,p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职称的高职教师在角色冲突(F=4.98,p

另外,对外生变量的研究还发现,同事关系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无显著影响,但是职业承诺和上下级关系却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职业承诺对高职教师角色模糊(F=2.65,p

四、结论与讨论

(一)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发现高职教师角色压力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中高度压力者共占59.7%。这说明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尽管总体水平并不算高,但是中高度压力者所占比重较大,故高职教师角色压力问题不容乐观。且从角色压力各维度得分来看,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是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两大主要来源。同样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与本科教师相比,高职教师有着更多的角色压力,他们除了要扮演本科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播者、学生的职业生涯引路人、就业指导师之外,还要关心市场变化、参加企业实践,扮演学生的专业技能导师以及学生的就业落实人等角色。时代、社会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家长都给予了高职教师太多的角色期待。一个高职教师要同时扮演好这么多职业角色已经不容易了,更何况他们还要跟其他职业人或社会人一样,要承担必要的家庭角色,这就难免出现角色超载和角色冲突的情形。所以调查出的这些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当然,此次对北京市高职教师的调查发现多数高职教师处于中高度的角色压力水平,可能有地域原因,也可能是教育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由于角色压力大,高职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不少高职教师身体状况堪忧。这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从思想上重视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问题、从心理上对高职教师进行教育和疏导、从行动上降低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

(二)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工龄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分析。Kim等人(2009)针对酒店服务员工的研究发现,任职时长与其感知到的角色冲突负相关[9]。本研究以高职教师为例,部分验证了其结论,即任职年限短的员工感知到的角色冲突更大,但本研究同时也发现,任职年限长的员工感知到的角色冲突也比较大。关于前者,国内有些研究也发现青年高职教师面临着较大的角色冲突。例如胡琰(2011)[10]和曹留成(2013)[5]等。由于工龄短的高职教师参加工作不久,面临着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承担着高职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多种职业角色,还承载着一些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如此多的角色在他们一参加工作便瞬间集于一身,这对于工龄短、阅历少、经验缺的青年高职教师来说,难免会因一时间难以适应而感到心理的矛盾和困惑。关于后者,即任职期限长的高职教师感知到的角色冲突更大,可能与其扮演的社会角色更多而分身乏术有关,也可能与下面提到的职称高有关。

2.职称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分析。不同职称的高职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差异显著,且高职称的高职教师感知到的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明显高于低职称者。通常,职称高的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承担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更多,在高职教育和组织管理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从职业角色上来说,高职称的高职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更重,有些还承担着学院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职务。从社会角色上来说,高职称的高职教师拥有更高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承担着更多服务社会的职能,兼任的社会职务也多。从家庭角色上来说,高职称的高职教师通常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需要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人们往往对职称高的高职教师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评价标准,再加上职称高的高职教师都具有更高的成就欲望和价值追求,当他们思想上想要扮演好每一种角色而现实中又难以兼顾时,就引起了心理上的“多趋”冲突,于是就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反应。所以高职称的高职教师感知到的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就会更多。同时,因职称高而承担更加多元的角色,有时难免会超出其身心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就让他们感觉到了角色超载。

3.职业承诺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分析。研究发现,职业承诺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那些高职业承诺者感知到的角色模糊和角色超载更少。职业承诺反映的是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和投入态度的相对强度[11]。通常职业承诺高的人更加热爱职业,对工作的投入也会更多。在工作中,他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达到期望的行为水平或标准。高职业承诺的高职教师更加热爱这一工作,他们对该职业的角色期望认知更多,更容易形成明确的、正确的角色意识;也更加清楚该职业的工作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还能更加清晰地界定工作任务和角色边界。甚至部分高职教师基于对工作的热爱,在工作中还会自发自觉地将一些比较模糊的角色任务纳入教师角色内,比如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规划等。也就是说,高职业承诺的高职教师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们对于角色模糊的感知就会更少。此外,由于职业承诺高,面对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更高的绩效考核标准,他们乐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容易激发起工作干劲和热情,因而高职业承诺的教师并不因为该职业的角色多和要求高而感到压力,也少有角色超载之感。

4.上下级关系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影响分析。上下级关系对高职教师角色模糊具有显著影响,且上下级关系融洽的高职教师感知到的角色模糊显著小于其他教师。根据Kahn等人(1964)提出的角色情境理论,作为角色赋予者的上级主管对于个体该扮演什么角色有一个内在期望,在工作中,他们会通过沟通等渠道将其内在期望发送给角色接收者。在角色发送过程中,如果上下级关系融洽,上级会更加清晰地描述其对下属该扮演什么角色的内在期望、更加细致地说明下属的工作内容和注意事项,对于下属的疑问或遇到的问题也会予以更加耐心的解释和帮扶。所以作为角色接收者的高职教师对角色的认知就比较完整和全面,感知到的角色模糊就会更少些。此外,Demerouti等(2001)提出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该模型认为,若任职人拥有的工作资源能够满足工作要求,则不易产生角色压力或其它健康问题[12]。根据该模型,个体在工作中拥有的诸如团队氛围、上级或同事的支持等关系资源都将对其满足工作要求、做好工作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由此推断上下级关系融洽的高职教师,获得的上级支持更多,相应地他们对于角色模糊的感知也会更小。

五、研究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目前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问题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有效疏解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

第一,特别关注工龄短和职称高的两类角色压力大的高职教师群体。首先,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两类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角色冲突和角色超载问题,指导其合理安排和协调扮演不同角色、处理不同问题的时间和精力,避免角色间的冲突。其次,应针对这两类教师的实际情况,加强职业心理教育,促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压力调节方法,帮助他们将角色压力调节到合适的水平。再次,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制,让有经验的、高职称的优秀教师给予工龄短的初任教师引领、指导和帮助,及时澄清初任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边界,并帮助解决其在入职初期遇到的各种角色问题。同时,该制度也要求初任教师协助高职称教师完成一些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高职称教师的角色负荷,也可以使初任教师“在做中悟,在做中学”,从而进一步明晰职业角色并提高其调节角色压力的能力。最后,应针对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高职教师,采取适当的管理办法来缓解其角色压力。对于初任教师,应通过深入细致的岗前培训和上岗引导,使其明确职业角色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减少角色模糊问题。而对于高职称的高职教师,应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优化其工作职责,减少不必要的角色冲突,降低工作负荷。

第二,着力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承诺。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高职教师合理进行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理解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内和职业间的比较分析,注重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高职教师的职业认知,促使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高职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使命感;并通过树立角色榜样以及先进事迹汇报、个案交流等方式,加强以职业情感和职业规范为核心的职业态度教育,以达到转变高职教师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的目的。此外,还需要在组织管理层面上为高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建立客观的绩效考核制度、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案、优化人员配置、改善工作环境等,为高职教师提供更多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

第三,尽力融洽上下级关系。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有利于高职教师减轻角色压力,故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直接上级在疏解高职教师角色压力中的作用,努力融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作为上级的各级管理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积极主动地与作为下属的高职教师多联系、勤沟通,倾听他们在工作上的困难和诉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具体的困难;二是及时给予作为下属的高职教师以肯定和鼓励,即便是在其工作表现差强人意时,也应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挖苦;三是关注高职教师的成长与长远发展,为其争取必要的进修和提升机会;四是努力构建一个关爱、和谐的团队氛围,凝聚团队力量,为高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对高职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隐性的塑造。总之,上级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提供更多的关心与支持等措施,为高职教师疏解角色压力提供更多的关系资源;也要通过对高职教师进行情感激励和精神激励来抵消和缓解高职教师的角色紧张,促进高职教师的心理适应。

参考文献:

[1]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et al. Occup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M].New York: Wiley 1964.

[2]李秀荣,于伟.角色压力、职业自我效能与组织职涯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4):93-103.

[3]陈曙红.论高职教师的角色冲突[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6-47.

[4]邓晓影.高职教师角色冲突问题与心理疏导方略[J].职教论坛,2011(35):120-122.

[5]曹留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角色困惑[J].成人教育,2013(7):68-70.

[6]曹留成.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角色困惑的应对策略[J].成人教育,2014(5):60-62.

[7]贾佳,陈维政.心理授权对员工角色压力的影响作用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69-74.

[8]李超平,张翼.角色压力源对教师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1):114-119.

[9]Kim B P, Murrmann, S K, Lee G.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between role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hotel employe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9(28):612-619.

[10]胡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角色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及缓解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1(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