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模具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5 03:38:51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 综合实训项目 设计 实施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30-02

一、设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的必要性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

训是指学生在学完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能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教学过程,包括模具结构的设计、模具零部件图的绘制、成形零部件的加工、模具的装配、试模及实际应用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内容。学生需要完成从图纸绘制到零件加工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

由于受教学体系和实验手段限制,目前“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大多只能进行冲压模具拆装和模具冲裁综合性实验两个基本型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认识,实践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欠佳,缺乏自主创新实验,对于细节知识很难理解,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行模具创新设计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有必要开发一个综合性的实训项目,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模具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大意义。

二、“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设计原则

(一)项目设计突出应用性,体现创新性。冲压模具技术不仅在模具设计、技术研究和加工制造中大量使用CAD、CAM等技术软件,而且在包括CAE分析软件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在内的应用和开发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教师必须克服机械式的验证实验模式,除基础实验外,应结合新技术开发一些更具特色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综合实训。

(二)项目设计源于科研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过适应化处理,可以开发出应用性和实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减少经费开支的条件下,增强自主创新实验力度,创造性地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另外,可以将科研课题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验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设计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把实验当做一种开发过程来完成,使学生对模具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由学生作为项目的实施者,指导教师只是起监督和指导作用,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软、硬件资源,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亲自设计模具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优化参数,并进行加工、装配、实验;教师及时解答实训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督促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实用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奠定基础。

三、“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任务内容

从“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实训项目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查阅项目文献资料。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熟悉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特别是成形工艺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情况。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掌握文献查阅的方法,培养知识总结能力。

(二)成形工艺分析。基于对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成形工艺进行分析,确定具体成形方法和成形步骤,确定总体设计方案,采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成形工艺获取最好的产品。学生通过工艺分析掌握模具材料、成形工艺、模具设计等知识,培养分析能力。

(三)模具设计分析。基于成形工艺分析结果,设计合理的模具装配图和全套零件图,让学生掌握CAXA、Pre/E、AutoCAD、UG、SolidWorks等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零件图的绘制标准、装配图表达、模具结构表达,培养学生的模具设计创新能力。

(四)模具参数优化。根据设计的模具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成形工艺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取相关的模拟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对相应的模具参数进行优化。学生通过模具参数优化熟悉有限元的相关知识、有限元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培养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五)模具制造。根据优化后的设计图纸,分析加工工艺,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卡片,然后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各种机械设备,对各个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最后将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装配调试。学生通过加工实践,掌握模具制造工艺、机械加工的知识、机床的操作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六)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将调试好的模具安装到相应的成形设备上,完成不同参数的冲压成形工艺实验,对成形产品进行质量和强度分析等,并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成形工艺、成形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和熟悉产品的质量和强度评价分析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七)项目成果。实训结束后,学生要对项目进行总结,提交模具设计全套图纸(二维图和三维图)与设计说明书、实训总结、其他的过程资料(包括图片、文字、影像)等项目成果,培养和提高材料撰写和总结能力。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2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3

1课程目标及特点

模具被誉为“制造业之母”,是机械制造业中传统的加工基础。而冲压模具在模具行业中的比重非常大,是高职院校模具专业的必设课程之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阅读冲压模具图纸,会分析模具工作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冲压成形工艺、制定成形工艺方案、设计中等难度冲压模具、会初步分析冲压件质量缺陷的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融合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加工、金属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二是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模具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公式和表格,学生要会综合和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最终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冲压模具类型相对独立,主要针对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进行了模具结构认知与设计;四是设计思路多种多样,根据零件或产品的生产批量,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工件用途而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

2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

2.1教学内容的设置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专业核心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依据。2014年7月,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师进行了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等多方的走访与调研。在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下对模具行业的社会需求、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进行了整理。最终得出模具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与冲压模具相关的工作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的装配与维修以及少量的模具营销。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力求学习过程就是职业活动的情景再现。内容编排上主要包括冲压设备的操作、冲裁模具设计、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以及冲压模具的安装与调试等专业核心技能,以适应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核心技能的要求。

2.2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教学的内容不能只是知识点的堆积。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时应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我院模具专业针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选用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有很多其它表现形式,如进行精品课程教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需要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进行系统的分工与合作,完成相关的调研、与自身实训条件配套的实训指导书、还有课堂视频的录制、组织参与相关赛事、教学方法改革、团队建设等。最后完成资料汇总和整理上传。还可以发动学生,积极探索挖掘课程特色,进行微课教学。

2.3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校内实训指导书、校本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等。校内实训指导书应根据本专业实训室目前所能提供的实训设备、加工条件、工量检具进行组织编写,同时结合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中的设备、行业企业生产中用到的设备等都应进行拓展和介绍。校本教材是指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编写的满足“学中做、做中学”需求的教材,一般仅适合自身专业特点、自身实训条件不便于公开出版的教材。校企合作的教材特别适合于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充分利用合作优势,根据完成企业工作岗位任务所需求的技能素质要求,将工作任务科学设计;把教学内容整合序化,可编写出推广性极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材。

3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改革

3.1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反映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率高低的准绳。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进行讲授时应紧抓特点。如在讲解压力机设备课程时,由于压力机参数很多,假如不进行一些资料的准备,对于这些参数特别是装模高度、闭合高度等参数的学习就很枯燥,也很难掌握。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性认知,可以在理实一体化课堂上,带领学生直接接触压力机,面对面的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适时地进行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冲压的变形方式时,可让同学们先想想生活中利用冲裁、弯曲、拉深等方式获得的冲压件有哪些,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在学习这三种冲压方式时,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主要掌握哪些工艺特点?最后与学生们一起进行总结,并给予评价。

3.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应紧跟实际生产。本专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将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充分展示。如本专业教师在某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进行企业锻炼时,参与了某款汽车驾驶座左、右侧支板的冲压工艺的设计。随后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就此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实例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应更注重实践二字,可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资源。如本专业实训室在还未添置压力机设备时,就先采购了一批厚度为0.2mm、0.5mm的薄铝材,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常见形状的冲压件的钳工制作。既锻炼了学生钳工技能,又增进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

3.3评价方式改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应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那么在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结束时,简单的一张试卷成绩的评价方式就显得单薄无说服力。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学习特点,选择科学的、有效的课程评价反馈机制尤为重要。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综合成绩分为三大块: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检测、课程设计。平时成绩包括课前考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完成情况等部分,每部分所占比重应让学生全面清晰的了解。期中和期末检测是对冲压生产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概念、工艺方案及理论计算掌握程度的测验。课程设计则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善于查阅文献资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分析冲压件结构特征、设计工艺方案、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难度模具的设计任务。通过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冲模设计方法,促进学生能更快地胜任模具设计工作。

4教师团队建设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汽车;覆盖件;模具;调整方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01

0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工具,伴随着汽车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汽车制造业竞争也愈演愈烈,汽车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发展。汽车覆盖件模具是车身模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调整需要很长的周期,因此,模具的调整不仅关乎着汽车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汽车的生产时间。为了使汽车制造如期完工,同时严格控制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必须掌握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的调整方法。

1 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的重要性

汽车模具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其中包括产品数模分析、模具设计、模具铸造、模具装配和模具调整等,在整个开发工艺流程中,汽车模具的调整尤为关键,直接关系着汽车产品的产品质量问题,影响汽车制造的合格率,可以说,模具调整是考验一名冲压工艺人员的重要标准,只有保证模具调整的质量,才能确保汽车的品质,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在汽车车身设计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

2 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汽车覆盖件是结构复杂的曲面冲压件,这样的结构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汽车模具的开发,对于车型的推陈出新有着十分不可忽略的影响。一方面,汽车车身需要寻求突破,不断开发新的车型,另一方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又十分多变,这对于模具的开发十分不利。

2.2 调整周期过长

汽车模具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不仅在数据分析、设计、铸造、装配过程中需要环环相扣,同时在前面的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花费漫长时间,而模具调整作为模具开发中的重要内容,其工艺技术有严格的要求,调整效果也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调整周期很长。再加上由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工艺流程中存在缺憾等多方面的因素,更加延缓了调整速度。

2.3 调整技术有待提升

随着近年来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当前的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一般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调整的相关技术已经不断成熟,但是对于一些好汽车大型覆盖件模具的调整而言,在模具调整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厄待解决,总体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

3 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方法

3.1 提升专业人员水平

汽车模具调整需要依赖于专业的技术人员,然而当前的调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有效提高模具调整质量,必须从提升专业人员水平做起。针对经验十足的老员工,需要加强新技术的培训,使得技术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新入职的调整人员,应为其提供专业的培训,使得理论与实践尽快接轨。除了员工技术的培训与完善,也要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让模具设计人员与模具调整人员之间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减少模具调整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更好的提高产品性能。员工的技术水平十分重要,道德素养也不可忽视,在加强员工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3.2 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反向工程技术指的是根据实物工程数据结果反向制造出产品的几何模型,也可以称为逆向工程技术,与普通工程技术从几何模型到实物结果的工程技术相反,反向工程技术对于模具调整有着深刻意义。利用反向工程技术对于模具调整而言大有裨益,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测量平台的利用,利用测量仪能够有效减少零件的缺陷,优化模具调整工作流程,使得模具调整更具精确度,生产出更有品质保证的汽车。

3.3 运用涂色法及CAD技术

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的调整需要结合涂色法和CAD技术,具体使用中利用涂色法将拉伸凹模和压边圈进行研配,进而保证模具能够拥有足够大的接触面,以控制各板材的流动速度,使得加工误差尽可能降低。涂色法和CAD技术的结合还能够尽可能保证零件型面CAD数据在模具上得到真实的反映,已减少模具的误差,在模具反复调整过程中,尽可能杜绝模具开裂、起皱问题。

3.4 创新发展

当前的汽车模具调整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开发力度不够、调整速度缓慢、调整技术不够等因素依然是制约汽车模具调整的瓶颈,为了实现汽车模具开发的长久发展,开发新技术势在必行。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在过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应该摆正心态,勇于探索,结合当前的工作经验,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出新技术,创新汽车模具调整技术和流程,提高模具调整的工艺。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的调整十分重要,在整个汽车制造工艺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汽车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汽车质量问题事关重大。我国汽车制造业起步较晚,随着近几年研究不断深入,模具调整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汽车模具调整工作,首先要提升专业人员的水平,其次利用反向工程技术,涂色法和CAD技术,不断完善调整工艺,最后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当前先进技术创新模具调整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先,韦庆峰.汽车钣金件冲压模具调整方法与实例分析[A].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Volume3)[C].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5:4.

[2]杨志成.奇瑞X项目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研制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3]王.基于UG的汽车钣金模具设计及有限元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1.

[4]孟超.汽车覆盖件冲压回弹仿真及控制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3.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5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与改革水平直接影响到高职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为例,对其模具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改革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一门实用价值高、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的课程,其授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冲压模具设计能力和冲压工艺制定能力[1]。学生在刚接触课程时,认为课程理论性很强、专业名词多,容易失去对课程的兴趣。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专业在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期间,对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在内的五门核心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提升课程的整体效果。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基础

1、课程改革背景(1)冲压工艺广泛应用于民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冲压模具需求量占模具总需求80%左右。但由于我国模具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2)黑龙江地域每年约有超过70%的模具加工业务流向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产业和人才流失。(3)地方从业人员短缺,存在着企业招不到技工,模具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现象。

2、课程改革的基础《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在我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5-2008年为第一阶段,理论课程主导。课堂教学占85%以上。课程结构是先基础理论,后工序讲解,围绕四大工序讲解冲压工艺设计和模具结构,最后结合典型件进行课程设计。2008-2010年为第二阶段,工学结合课程。通过引进校外实训基地,改善了实训条件,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中采用边学习边实践的模式。2011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我院进行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对课程进行了大量教学改革,融入企业案例,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过程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按工作案例进行设计,形成了内容实用、手段多样、资源丰富的教学风格。

二、课程改革目标

1、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职业培养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注意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真实的项目现场达到零距离。

2、《模具设计师》及《模具钳工中级工》考证率达到90%以上课程内容选择注意与《模具设计师》和《模具钳工中级工》的考试大纲挂钩,课程的综合考试部分参照职业资格考试出题,使课程标准完全符合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3、学生在冲压模具职业岗位上具有竞争优势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冲压模具设计的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达到模具高级工的职业能力,在就业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课程改革思路

在课改中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扩充企业专家力量,深入对哈尔滨市及周边企业进行调研,以真实工作任务和实际产品为载体,以国家精品课程指标为参照基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按照“组建课程改革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创设学习情境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进行过程和多元考核课程实施反馈”的步骤进行课程改革。在课改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基于职业分析,落实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2、基于工作分析,注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和知识序列;3、基于任务分析,落实能力培养,设计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4、开发适应“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资源;5、融合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建立开放式评价体系;6、以能力为主线,系统化设计课程、实习,对学生职业素养系统化培养;7、配套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制度改革,形成人才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

四、课程改革特色

1、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创新课程开发建设机制;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规范,深入进行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反复论证课程方案。适应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就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2、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开发的的教学内容以企业专家作为主导,根据企业发展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选取教学内容;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五、课程改革成果

1、高职国赛连续获奖,培养规格显著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考取高级钳工证书通过率100%,三级模具设计师证书通过率30%。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项,其中在2011、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就业质量逐年提升创新“校厂所”培养模式。学生在学院完成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基本技能学习与基础训练;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参与模具研发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规格。连续三年就业率99%以上,专业对口率、就业起薪值逐年递增,毕业生成为哈轴、东安和哈飞等知名企业评价“留得住,用得上”人才。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冲压模具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要求学生在学完冲压变形和冲压工艺的知识后,能够正确设计比较简单的冲压模具,并对冲压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做出正确地判断。

这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均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自然就采用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老师感觉到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重点知识不能充分讲解,难点也不能取得突破,而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很累,很被动,学习内容很空洞,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想参与到学习中去,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而该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各教学环节质量的高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模具设计能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学校全面开展2+1学制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能利用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问题,我们对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总结了一些教改心得,以供探讨。

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难点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冲压加工及冲压工艺、冲裁、弯曲、拉深、成形等冲压工序的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冲压工艺规程的编制等内容。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典型模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教师须讲解清楚其结构、原理、各个零部件的功用,特别是模具的运动过程,仅靠教科书的二维图形、辅以有限的模型和挂图是相当困难的,加上中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机械制图专业知识容易遗忘,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生疏、无从下手、难以理解。

2.教学内容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学生在学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后,仍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实践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3.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涵盖面广,涉及工程力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冲压设备等课程,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增加了学习和讲授的难度。鉴于此,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让老师在“做中教、教中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经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交流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包含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随着现代教育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学校的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也越来越依靠多媒体来进行授课,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融为一体,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率。

(一)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提高学生认知度

该课程的每一章节的第一堂课程都是概述类的知识,学生每当接触到新知识的时候,都表现出渴望和期待的心理,如讲述冲裁工序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属于冲裁加工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在这个时候许多学生就开始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寻找属于冲裁加工的物品,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同时,我们教师也可以从生活中、校企合作工厂、其他方面搜集冲压制件,把平时搜集出来的冲压制件展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该工件生产所需的工序,提高了学生认知度。

教师展示的制件要求具有代表性、典型,并且学生能想得到的,看得着的,如冲裁工序中的垫圈、拉深中的易拉罐、不锈钢的杯子,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东西,学生就会思考提问:易拉罐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瓶盖的厚度与瓶身不同?怎么控制不被拉裂?这个时候教师拿出几个易拉罐给学生们摸着看,学生的思维马上就被打开了,教师总结和分析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堂气氛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典型模具结构

冲压模具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难以在黑板上表达出来,特别是模具的运动过程没有办法通过黑板和粉笔展示出来,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难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多媒体可以将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冲压加工过程、模具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各零部件的运动情况等内容,通过图片、动画、工厂加工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变繁杂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借助AutoCAD软件计算弯曲件毛坯尺寸,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章节内容中,需要学生具有计算弯曲制件毛坯尺寸的能力,此类教学内容多为计算公式的推算、工艺参数的选择,其中有许多三角函数的公式,中职学生推理起来很吃力,计算过程复杂,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以借助AutoCAD软件来计算弯曲毛坯展开长度,可以避免繁琐复杂的人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中职学生对软件类的课程都比较感兴趣,操作AutoCAD软件比较熟悉,同时也加强了软件的操作能力,为课堂增添了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实现了工厂学校零的对接。

(四)采用现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典型模具结构的拆装、模具的安装与调试、冲压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可以通过学校实训车间的真实模具、模型、冲压设备来进行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对课程难点深入理解,设计实验实训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活用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统称。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直至豁然开朗,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思维的过程是信息积累的过程,经过学生分析和加工的信息更加容易记忆、更深刻永久,我们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识规律及学情,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设计问题要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激发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1:在教学典型模具结构内容时,用多媒体展示典型模具结构装配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1)这套冲压模具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模具(单工序模具、复合模具、级进模具)?

(2)该套模具包含几个工序,工序名称分别是什么?

(3)条料是从模具的哪个方位送进去的,是左右送料还是前后送料?你是怎么判断的,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理由?

(4)从装配图中找出条料导向的方式,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导向的作用?

(5)分析条料定位装置,概述定位的作用?

(6)分析该套模具的卸料元件,到讲台上用手比划出卸料零件的运动过程,概述卸料元件的作用?

学生根据我设计的问题情境去看图,带着问题去思考,有针对性,不至于看着复杂的模具装配图无从下手,使同学们能逐步看懂模具结构图,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方法,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灵活运用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优化课程结构,引导自主探索

案例2:在教学冲裁间隙时,为了优化教学结构,把冲裁刃口尺寸和公差放在一起学习,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表完成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

测量落料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出该模具的间隙值,并与冲裁模初始用间隙表进行比较,判断该间隙是否适合2mm厚的Q235钢?

现实训车间缺少一批垫片,厚度为1mm,材料为黄铜,根据冲裁基准刃口磨损原则试着设计凸模和凹模的基本尺寸?

根据所学的知识,按“入体”原则讨论刃口尺寸公差的确定原则,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方案?

面对这些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能积极看书探索、讨论、合作、寻找答案,根据已学的知识大胆地思考,尝试各种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合作机会,培养团队精神

案例3:在计算冲裁刃口尺寸和公差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关于多个刃口尺寸计算时,将数据分成几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完成计算,每个小组4个人,一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来分配计算任务,大大节省了计算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路,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冲裁刃口尺寸的计算,学会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理论实践一体化,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案例4:在教学到冲压设备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冲压加工操作,认识冲压机的结构原理,通过手动调试冲压机的调节螺杆长度来适应冲压模具的安装,在同学的配合下,大家一起完成冲压机的调试与安装。老师设置一些故障点来引导学生去排除问题,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会操作冲床。同时也辅助一些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试冲垫圈制件,观察制件的断面质量,若发现断面质量不合格,提出小组的改进方案?模具的闭合高度大于压力机最大装模高度该怎么处理?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让教师做到“做中教,教中做”,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过渡到“学做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新的课改下,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去把握,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培养一批合格的中等技能型人才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7

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局限于教材内容,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让教师感觉时间紧,花的精力多,却不能在重要知识点上花更多时间进行深化,学生学得累,没有兴趣,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泛,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结果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感差,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为此,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教学理念的探索和更新,在多个方面实施了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肯定也会有很大的不足,现奖本人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望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一、教学手段的改革

1.强化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冲压类模具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分析,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采用教材上的二维图,辅以少量模型和挂图,由教师进行讲解。由于模型和挂图数量有限,而教材限于篇幅只有少量典型结构的二维图及相关分析,并且这种方式是通过静态图片进行学习,因此学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模具各零部件之间的动态关系和模具生产时的运动过程。课堂教学时,这种方式教学效率低,教师讲解繁琐,学生理解困难。为解决该问题,我们在教学中收集大量素材,扩充教材上没有而在生产实际中广泛应用的各种典型模具结构,制作涉及模具结构、工作运动方式及工艺分析的二维和三维模拟动画,采用强化多媒体教学并辅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经过这样的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有所提高,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讲解,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思考与课堂讨论。

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教学开始前进行专业认识实习,为课堂教学打基础

根据教学实践和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在进行综合调研和讨论后,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把学生的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之前,内容主要为在实际生产企业内对冲压模具、注塑模具的实际生产状况和模具的制造加工工艺进行认识性实习,实习之后再开始本课程的教学。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开始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前就能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实际知识,获得较多的感性知识,为后续课程的课堂教学打下必备的基础,再配合后续的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有效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3.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增设“模具拆装”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设了为期1周的“模具拆装”创新性实验,时间安排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全部完成之后。在该实验中要求学生对现有的实际生产型模具进行拆卸和重新组装,了解其设计方案和具体关键零件的构成,并分析其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完成全部测绘图纸。之后,再进行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每位学生完成一副模具的全部设计工作。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模具设计前就可对实际模具的结构和方案有一个直观而且深入的了解和分析,获取一定的设计经验和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设计能力显著提高。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实施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对学生的生产实践知识要求高。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针对工科专业的特点和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逐渐增加实际生产案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方式是采用相关企业和工厂正在生产的产品作为课程教学中的实例,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设计,找出与实际工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原因。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某汽车厂家生产的座椅支撑板的成品和废品同时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制定冲压工工艺并设计模具结构,针对不同的工艺探讨它们之间的优点和不足,对产生缺陷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这种方式克服了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扩充了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2.加强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在冲压工艺和模具结构的分析教学中,避免由教师确定惟一答案(标准答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是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主要方式是教师设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例如,在对弯曲工艺零件偏移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开始时提出实际产品的缺陷,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冲压工序安排和模具结构设计两个方面着手,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方案,根据相关的理论和实际知识,找出相关的难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则通过多媒体手段逐步演示相关的不同工艺,并由学生分析它们的不同特点,最终得出不同生产条件下应采用的冲压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增加综合设计型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传统教学中,布置课后作业均是以习题和问答题为主,对学生的知识训练分散于各个离散的知识点中,虽然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但是学生难以形成对课程知识体系和要求的综合掌握。我们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到中期时,就给学生布置一项综合设计分析作业,要求每位同学针对某一具体冲压产品完成一副冲压模具的设计,同时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程,逐步完成全部流程的分析和设计工作,并绘制相关的装配工程图和零件工程图。在学生完成设计作业后,选择出典型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分析优点和不足。从实际效果观察,采用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分析和完善设计,加强对重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对课程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得以提高,而且相关的设计和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机械制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同时,课堂上的公开讨论,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并能有效地使学生发现一些共性错误和不足。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模具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行动导向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18-01中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训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训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

1.单项实习

1.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1.2提高实训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教师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2.专项实训

2.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专业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

2.2校外轮岗实训模块(第四学期)。轮岗实训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训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训单位确定具体实训内容并拟订实训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训。

2.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3.综合实训

3.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2顶岗实习模块(第五、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训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顶岗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的主战场,在顶岗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学生素质,教学计划,习惯势力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另外自身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进一步的探讨和推广。参考文献

[1]龙宁曲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 《科技信息》,2011年12期.起止页码:78-78

[2]王永花.吴伟.谈"基于问题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及其相关探讨.《物理教师》,2007年28卷3期.起止页码:46-47.

[3]黄妹兰.例谈引导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科学教育》,2007年 13卷 2期.起止页码:2-4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9

我在企业任公司安管员期间,其生产班曾发生了几件事故,给了我血的教训和深刻的体会。生产班事故的发生常常跟班长有直接关系。那一年企业刚投产。一天下午,分公司的一个车间生产线,三位操作工正在对A设备换附属部件。一位员工入机内两脚在外,双膝跪着身子趴在A设备上作业。此时,岗位未执行设备内作业在配电箱扎刀开关上挂“有人操作,严禁拉闸l”的标志牌。此时同一生产线另一设备刚好处于不正常情况,班长立即打开配电箱发现生产线电源开关冒烟立即向正在A设备作业的三名员工喊话:“你们都出来”,但在作业的员工因噪声影响都未听清楚的情况下,拉下生产线电源总开关断电。突然断电,A设备电磁开关失去控制后,二根并列液压管因断电失去支撑力立即缩落下来,设备部件撞伤了入机内作业的员工头及上身部位。事故是开机前疏于检查,未发现隐患。事故发生时,为防止设备损害,没有以人为本让作业人员迅速撤离设备、设施的情况下拉闸、断电造成了事故。

不久后又发生了二起事故。事故是因一位班长违章指挥、违反操作规程和违反生产班劳动纪律造成的。抱着侥幸心理办事就是违背安全规律,危险!不会有好结果。一天某新员工刚上班,在班长安排下爬人运转中的生产机械底部清理产品上的粉尘。该机械底部平面与旋转辊最近距离620mm。他作业时,左手臂被旋转辊卷入,在威胁躯体的关键时刻,班长虽立即停机已导致左手掌致残。当我见到年轻的员工那伤残的手掌时,让人痛心疾首。这是一起班长违章指挥,让新员工上岗违章作业导致的安全事故。事故发生后总公司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和处理了有关领导、管理和直接指挥人员的责任。因生产操作衔接问题,处分后还让该班长暂带职改过。然而不久后,同样在这个班里,该班长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有能力,不会有危险。他自己爬入运转中的机械底部观察并又用手清除附在产品上的尘埃、粉尘。该机底部人钻入机下存在严重的不安全因素,企业是禁止的。这是严重的违章作业。他在操作中又导致左手被卷入旋转辊之间,造成左手掌致残。这次事故与前一个事故的发生都在同一个岗位、同一台生产设备,同一个生产班,造成同样后果。事故当事者前次违章指挥造成一员工工伤伤害,后一次违章操作造成工伤伤害了自己。身为班长也为自己行为付出血的惨重代价和教训。

事故发生后,二位班长对自己的过错都感到很忏悔。他们中有的缺乏工作实践和亲身体验,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存在违章蛮干的情况。企业在及时对班长上岗前专项培训,提高班长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车间必须经常不间断的加强对班长和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加强监督管理。这是实现生产班安全生产的坚强基础。

我工作过的一个企业在冲压车间,冲压机床冲裁轭铁、衔铁,当时因模具问题时而发生生产事故、设备事故,严重的还威胁员工身体安全。我体会到模具组装与保养质量的重要性,如果不到位,生产中会出现磨具凸模下掉;有下模镶件与型腔配和较松,冲栽时被拉上凹模板上被压碎;导柱与凹模板导柱孔配合不好,导致内导柱拉断:出现被压碎的模具镶件蹦出击打在外等现象。模具使用的合金材料耐压性较好,韧性较差。镶件材料在特性、强度、冲头热处理硬度等方面要达到要求,反之会改变模具运行中的安全状况。模具在运行中镶件还会遭受冲击,磨损,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磨损失效、疲劳变形、过载断裂,造成模具损坏。因此,模具组装、安装后须严格安全生产管理设专业技术监督员再检查提高安装质量。模具损坏是一些因素造成的结果,决定于材料、状况与加载条件密切相关。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模具的专业技术标准体系,通过严格模具管理对降低事故率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人一机械一环境系统中,人起着主导作用。班长要在远离他人的现场指挥、操作时不忘用吹哨、拉铃声的办法,提高大家的注意力,防止因员工精神集中从事作业造成事故的发生。企业要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班长应选择优秀员工任职。车间要加强对班长的任职考核。企业要做好设备合理化技术改造,设法弥补人员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例如对除尘系统管道安装静电接地,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我们要发挥“人类工效学”理论系统作用,不断提高人一机械一环境的安全品质,营造良好的“人一机械一环境”系统,要使“人一机械一环境”系统达到合理组合与最佳工作状态,确保安全生产。

冲压模具实训总结篇10

1. 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 落实规章制度,严格安全管理“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安全以预防为主,安全生产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不定期检查车间存在的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定期举行安全生产培训和安全消防演习,使员工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要教育和引导员工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把安全工作作为重点抓,并抓紧、抓实、抓好。

3. 提高设备的运转和自动化设备改造:①车间设备维修落实责任到人,做好检修记录,督促员工维护好每一台设备,提高设备运转率。对车间的工艺投入制作,自动化设备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产能和生产效率。

4. 节约挖潜、降本增效。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及工人工资的提高等因素导致产品微利,生产部一是要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抓好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力争使每位管理人员的水平和技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三是提高产品的一次交检合格率,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并积极配合工程部和质量部,严把生产工序和质量整改工作,利用培训、例会为全体员工灌输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从零件的生产到装配的总成,每一步都要求严格规定操作,产品的质量是靠生产出来,只有提高了生产技能,才能做到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传递不合格品,来减少不合格品的浪费。

5. 结合目前公司的新产品不断的增加及老产品的提产,注塑车间的生产产能无法满足装配车间,对注塑车间再采购8-10台注塑机,其中500克的1台来替代部分的磨具目前在1000克注塑机上生产造成的浪费。320-350克的注塑机4台解决现在大模具越来越多无法安排生产的情况及增加自动机械手解决人员不足的压力。根据现在注塑车间场地问题、在20XX年7月份淡季将所有注塑机根据牌号及型号重新规划,压缩注塑机之间的距离来解决增加注塑机后场地不足及现场管理和美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