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间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7 02:14:39

大课间活动总结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1

本着“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并在体育课堂中学到基本的运动常识、运动技能,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下面,就对机械工程系本学期开展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如下总结:

首先,在2020年下半年,我系首先进行了所有班级的班级跑操评比活动和学生体育达标测试工作。体育达标工作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达标工作做得好坏,直接体现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充分证明了一个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深入力度,在学校领导和系内各位教师的配合努力下,我系本学年的体育达标工作也顺利完成。

其次,我系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动“两操一拉伸”。大课间活动的具体安排是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二节下课进行,整个大课间活动为30分钟,分为眼保健操,跑操和跑步后拉伸三个环节相结合的形式。有效地开展“两操一拉伸”是反映学生整体面貌的形象工程,是学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抓好“两操”也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抓好两操更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一学期来,体育组继续严格规范两操的进出场纪律及做操质量,做到做操时静、快、齐,动作规范、美观,为督促两操一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落实了体育检查结果每周点评制度。大大地改进了全校做操质量及组织纪律性。

第三,在10月底我系又进行了达标运动会。通过本次比赛能够提升孩子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加强各班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提高各班的体育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 2020年11月初,机械工程系开始了学生冬季环校跑活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天坚持长跑,以更好地磨炼意志,增强学生的体质。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体育高考专业训练;重视;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六、研究反思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3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8月1日~8月15日(8月8日休息)

地点:响水中学

三、 活动对象及内容

对象:初二升初三学生80名、初三升高中学生30名

内容: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四、活动流程

表一:活动流程表

活动名称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地点安排负责人备注

活动前期安排安排场所联系响水中学领导,借用场所5月1日至7月1日 黄腾峰

召开筹备会议商议活动具体内容7月20日响水中学曾杨立

制定课程表根据老师的时间安排,合理安排课程7月29日响水中学曾贵荣

黄宇

学生报名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家长签订协议书7月30日响水中学冯翠雯

联系同乡会成员联系同乡会成员,咨询各位乡员意见7月31日响水中学黄腾峰

活动期间安排启动仪式集合学生,讲解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8月1日上午响水中学曾杨立

第一周补课认真落实课表安排8月1日至8月7日响水中学曾杨立

胡文杰

第一周补课总结召开总结会议,汇总补课经验,补充不足之处8月8日响水中学曾杨立

第二周补课认真落实课表安排8月9日至8月15日响水中学曾杨立

举办讲座应相关乡员建议,举办交流讲座8月10日响水中学黄腾峰

问卷调查对本次义教质量进行调查8月15日响水中学胡文杰

活动总结召开总结会议,汇总补课经验,补充不足之处8月15日响水中学曾杨立

活动后期安排统计费用统计各项费用使用情况8月16日响水中学宋羡

宋羡

五、 补课期间管理安排

表二:补课期间管理安排表

事项负责人处理机制

课堂秩序各班班主任情节轻者警告,重者清退

迟到、旷课各班班主任通知家长,情节严重者清退

老师调课安排曾贵荣、黄宇协调处理老师的课程调整

日常记事赖慧静、宋羡记录每日状况,定期更新至博客

课外活动黄腾峰不定期举行活跃氛围的活动,诸如篮球赛等

应急安排胡文杰应对、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诸如学生打架、停电等事件

六、 活动预算

表三:活动预算表

购买物品单价(元)数量(件)总费用(元)

打印纸1510150

活动奖品一一350

交通费一一200

海报纸张10330

聚餐费用一一1000

总费用一一2150

七、 预期效果

7.1 通过本地大学生与初中学弟学妹间的交流实现知识、经验的交流,增强学弟学妹的学习氛围;

7.2为协会成员提供一个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 S-T分析;教学分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9-04

S-T Analysis of Case for Teaching Evaluation//Wang Xin, Feng Chunmei, Gong Xiaying

Abstract Teaching is a complex activity. There are many subjective factors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process. S-T analysis could give common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 S-T analysis; teaching analysis; teaching evaluation

教学分析是一种以一定的方法,寻找教学中的诸要素,明确要素间的各种关系,明确教学的整体结构形式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分析,得到某种知识和信息,并通过这种知识和信息来评价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改善教材开发的诸项活动。

S-T分析是一种用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构进行定量处理与评价的课堂结构分析。S-T分析中的行为仅有S行为和T行为,其中T行为定义为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S行为定义为T以外的所有行为。笔者此次观察的课程是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某班的编译原理课,班级人数为42人,以下分别从总体与分时段对S-T进行分析。

1 总体分析

1.1 课堂组织活动分析

由图1、图2看出,在课堂组织活动的形式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全班教学:教师课堂活动组织是全班活动,学生也是按照教师的组织方式进行全班学习活动。

1.2 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分析

由图3看出,这堂课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型,因为教师讲(29.2%)、提封闭性问题(20%)、结果评价(23.1%)、过程评价(26.2%)加起来就有98.5%。相对而言,如图4所示,学生就是回答封闭性问题(58.3%)、澄清提问(4.2%)、主动提问(2.1%),加起来也有64.6%。这种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主要是直接给出答案),而且全都是封闭性的问题,学生很少有主动提问。这也与课程的性质有关:编译原理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1.3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分析

由图5可知,教师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板书板画(86.4%),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因此,由图6可知,学生主要活动是观察教师或同学活动(30.6%),也有一部分抄板书与记笔记(6.5%)、闲聊(12.9%)。整个课堂缺乏互动,纪律散乱,学生本身缺乏对该门课程的自主探究。

2 分时段分析

2.1 课堂组织活动分析

由图7可知,教师在整个课堂上都是板书板画,其中课堂开始前10分钟与后10分钟较多,在中间20分钟的时候有适量的演示展示。由图8看出,学生整个课堂活动都是全班学习活动。同时从这两个图也证明了图1与图2的结论是正确的。

2.2 教师和学生的言语分析

由图9看出,在整个课堂上教师言语主要是讲、提封闭性问题、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前10分钟教师主要是利用提封闭性问题来复习前节课内容,并对全班学生的回答进行结果性评价。图10中也反映了学生与教师配合,言语主要是回答封闭性问题。由于整个课堂主要是教师在讲(也证明了图3与图4的正确),学生沉默较多,澄清提问与主动提问较少。中间20分钟也是利用提封闭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10分钟相对较少提封闭性问题,结果性评价较多,主要是对整堂课的内容做出总结。如图9所示,相较下来,在中间20分钟与后10分钟是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较多,此时主要是在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3 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分析

由图11可知,教师在整个课堂上板书板画运用最多,其中前10分钟与后10分钟的活动基本上是相同的,中间20分钟则相对来说还有一点儿演示与展示。而由图12可知,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活动主要是闲聊、抄写板书或记笔记、观察同学或教师活动。在后10分钟时,学生闲聊相对多,由此看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在课堂;中间的20分钟教师板书较多,这时候学生记笔记也相对较多,同时可以看出学生注意力也相对集中。在前10分钟,由于刚开始课程,学生注意力还没放在课堂上,相较来说闲聊较多。

3 总结

这堂课总的来说,是一堂讲授类型的课。教师在刚开始上课的10分钟是以提封闭性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内容;在中间的20分钟又是以提封闭性问题来让学生对当堂课所学内容加强记忆,同时给予学生指导反馈;最后10分钟教师着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但是此时的学生已经注意力分散,所以闲聊的学生增多。

参考文献

[1]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薛理银.教育信息处理原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5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全改变了数学课堂。这种转变体现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我的数学教学中,也努力在调整和实践着这种转变,给学生最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力求使学生的这种转变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学生学习方式在各个环节中的转变,谈谈体会。

1 创设情境、学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提供“动态创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而现实的生活环境就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情境,这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最好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在创设情境环节,我选取了我们学校最有特色的、学生每天都要参与的大课间活动。给出大课间图片,呈现信息。信息的呈现是让学生回忆每天的大课间活动自己提炼的。(1)我们的大课问是同年级2个班一个方阵(2)全校一共分了6个方阵(3)现在我们每个班都是50人。然后让学生选择相关信息,提出同学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1)全校一共有多少个班?(2)一个年级有多少人?(3)全校参与大课间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非常感兴趣,很自然的主动开始探索。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题目,这三个题目的信息同样来自我们中心小学的校园、图书室和阅览室。图片和信息一出现,学生情绪积极,理解题意也毫不费力,因为情境展示的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都源于学生最熟悉的学校这个大环境,解决的都是学生亲自体验过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会变得向生活中经历的一样顺理成章。

探索实践、学生完成。

数学知识的形成需要思考和实践。教学时,教师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取感性材料,使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了、正确的表象,经过观察、对比、归纳、推理、概括,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探索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测量,或是动手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组一组。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获取数据,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自己研究出的公式才是最鲜活的。在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应用这些公式时才是最准确到位的。

2 结论总结、学生归纳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生学习,利于记忆应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梳理知识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归纳总结,能使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在探索完本课的教学内容后,我都尽量多的提供给学生自己思考、同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沉下心来想想自己刚经历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归纳学习知识点的方式方法。在自己经历、体验、归纳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例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让学生掌握数的读写法的最好方法就是在读写多组数后,让学生总结读数、写数的方法。虽然现在我们的教材上不再有整齐划一的法则出现,教师也没必要给学生总结出来记住背熟。可是不代表我们不要求学生再实践以后自己总结读写数的方法。这些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来。读数的方法:从高位开始读。亿级、万级的读书方法和个级一样,读完后加一个亿字或万字。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两级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写数的方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虽然学生的总结不是那么严谨、那么正规。可是学生在经历读数写数后必须有一个总结的环节,学生总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说的话。在教学“乘法或除法的估算”一节课时,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等等。学生自己总结的结论对他们来说远比老师灌输的有意义的多,学生记忆深刻的多。

分层练习、学生体验。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因此每一堂数学课堂教学中都必不可少的安排练习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可以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避免错误的不断重复和积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练习的设计,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练在最关键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设计了三个。这三个是结合学生每天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这一实际情况设计的。(1)王青的家离学校很近,她每天步行自己上学。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就到达学校,请问王青家离学校多远?(2)孙立言的爸爸每天骑电动车送她上学。电动车每分钟行驶500米,lO分钟到校,她家离学校多远?(3)我们班最远的要数向阳的同学了,每天要做公交车上学。公交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半小时可以到达学校,向阳到学校有多远?这三个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练习是巩固练习,给出简单提示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计完整的题目。这个练习学生感兴趣,但是对部分同学有难度,可以量力而为。第三个练习是提高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来做。这里设计了两个练习(1)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送化肥。去时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问题一:从县城到王庄有多远?问题二: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旅游车在平原和山区各行了2小时,最后到达山顶,这段路程有多长?(平原:50千米/时;山区:30千米/时)。三类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3 反馈评价、学生概括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6

工作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请笑纳!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级8、9、10三个班的地理课。由于是在下学期接手这三个班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结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重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展现学生个性风采。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在初中没有系统的学习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文科目,在会考之后,多数选学理科的学生极不重视地理学习。选学文科的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高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高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与初中比较,难度加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结合安顺市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一方面,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2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之、乐之,其实指的就是兴趣了。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爱学的目的呢?在这一个学期的高一地理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的。

一、认真上好第一节课,这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束火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每一章节的第一节课时,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个教学中的有利条件,讲好第一节课,这是学生对该章地理内容是否有兴趣的第一束火花。教师可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趣味性强易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我在讲高一新教材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城镇规划师,让他们规划一个小镇的道路、桥梁、工业区以及居住区等。并让学生来讲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布局,并让同学讨论并展开辩论。这样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是学生有兴趣并渴望知道的东西,因而能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能增长见识,真切有用。

二、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适当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要特别注意新课的引入。可采用歌谣法、地理故事、地理游戏等趣味较强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世界气候的季风气候之前,我引用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提出诸葛亮为什么有先见之明,知道火烧连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呢?”悬念一出,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接着就讨论开来,好奇心一来,学习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后面的东西就好讲多了。

三、灵活运用各种趣味语言。

语言是传授地理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表达准确,精练通俗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谚语的妙用: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如我讲大陆性气候时,我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锋面雨时我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来描写锋面雨,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的多。

2、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我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我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迟了一个月。这些诗歌犹如“味精”,使学生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增添了一番风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歌曲的借用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

除直接播放歌曲外,我间接引用了一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通俗歌曲,如田震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我就问:“黄土高坡上是否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盛行于哪个季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因此很自然地把季风引进来讲了。

四、穿插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学生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例如,在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时,我讲了粤菜与湘菜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清淡与辛辣的特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通过小故事也使学生明白了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坚定了他们学好气候这一章的信心。

五、不拘一格,让学生动手,搞好双边教学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现身说法,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我讲到高中课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时,我就例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学生讲到北京、海南、新疆时头头是道,几位讲得好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兴趣不断加深。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讲的学生,课后还绘声绘色的给同学们讲述他们对当地环境的亲身感受。这种方法,犹如“一石击破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课堂小游戏,小竞赛,寓乐于教,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这样让学生能眼脑并用,在竞争中学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趣味无穷。

六、形象直观的课堂教学,鼓动学生求知欲

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因此,要使学生始终精神奕奕,教师就要针对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心理特征,上课要多利用形象直观的挂图、模型、板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多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3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一方面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乏困惑。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到地理学科而言,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地理图表的分析、处理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上述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变相地加重了教师负担);

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

2、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3、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而且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

许多老师说:地理新课程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

4、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

面对在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新思路上学习,感到陌生不适应。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点想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不同组之间进行答辩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师在其中主要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对于实验等花费时间长这一点,可以尝试在课前就对学生说明该实验的目的、操作过程,提前准备。

针对知识缺乏系统性、零散的情况,我们要学会总结,及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针对难学这一点,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尽量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强化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一点,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一的学生年龄较小,多数学生才十五、六岁,所以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学生共鸣。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教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作为教师,在新课改试验的第一年,我们要不断的摸索,要勇于创新,不断完善自己。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4本学期中,能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上级组织和学校工作计划,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现就将本学期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针对所任七年级地理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经过努力,所任各班教学质量连续不断进步,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学生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方面还存在经验不足的缺陷。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5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高二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

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

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高校地理工作总结范文相关文章: 学校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教师地理工作总结范文

学校地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本

学校地理组工作总结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高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范文

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7

一、强化学习,提升活动课程的理念。

我校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工作,主要是充分发挥骨干的带头作用,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模式。在实施进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综合课的开展。为此,教师们觉得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通过教学研讨活动,资源共享。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教师们听得到,看得见,学得会,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他们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必须立足校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现多方整合,以拓展活动的实施空间。各年级在制订活动方案时,要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结合起来构想。开展活动时,力求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系列主题活动校本开发,合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让师生们自己“作主”;引导实施新的教学评价,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研究;启发学生从数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深入调查;与劳动技术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开展学习技能、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上查阅资料,PPT制作等……我们注意到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手段,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素养,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二、研究反思,开启活动课程的钥匙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向前推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

1、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管理。

首先,学校成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业务指导小组,定期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研讨、对上课老师进行指导。

其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课作调整。对教师进行调整:以班主任为主,任教一个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便于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及时的监控与指导。学校领导,其他学科教师乃至学校职工、学生家长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有义务有责任配合班主任老师指导好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课时进行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弹性课时,全校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班队活动课,周四下午集中安排两节兴趣互动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另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和信息技术课。

2、调整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提高清晰度。

我们采用以一个课例推进到底的培训方式,分步进行操作。

第一步推出一个主题活动,共同关注。学校课题指导小组确定一个班级,围绕一个大主题,重点指导该班任教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组人员和所有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从开题、分组活动到成果展示,全过程参与,并且分到各小组对学生活动进行跟踪指导。在教师亲自经历了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后,再让大家一起来研讨找出经验或不足,再完善,在此基础上,再让教师们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第二步继续模仿、实践。围绕同一主题,在自己所任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实践。学校课题指导小组对同一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同一主题不同层面学生的活动案例集。

第三步围绕不同的主题独立尝试。教师积累一定经验后,组织学生围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开展活动。课题指导小组不定期地听课、查看资料。一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收集优秀案例。

三、实践总结,坚定活动课程的信念

通过研讨和培训,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实质性的推进,研究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由惧怕、回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逐渐接纳、认可、喜欢它。这一转变来自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亲身实践与体验。对于新课程,教师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功能。

2、我们全体老师在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师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对于自已角色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向纵深推进,就必须营造学生、教师、家长全员参与的氛围,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能协调好各种关系,形成指导合力,使学生活动顺利开展得到有力的保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的班主任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综合实践课程其意义在于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的机会。虽说,我校推出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作为教师培训的课例,活动时间不长,但活动中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相信,长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4、学校领导始终参与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造就了学生,造就了教师,更激活了学校。

四、落实深入,夯实活动课程的基础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之以恒的推行,我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体系。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课程实施的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1、开足开齐课时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的,三到六年级每周6课时、一到二年级每周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安排到各班课表中,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每周四下午还专门有两节活动课时间,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每周一和周五下午还有一节课外活动时间,为个人实践活动课,由学生个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还可以根据需要将4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优化强化教师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教师条件: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0周岁以下,有长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新课改,勇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选题方面:要求能带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小中见大,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课题。教师要把课题的来源、实施过程、实施措施、实施预想困难、实施达到的目标阐述清楚,对自己竞选的课题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诠释、理解与评价。要求能掌握课题的基本知识,围绕课题全面论证,既富有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又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在培训方面,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深入督导课堂

一直以来我们都痕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扎实,保质保量。

4、改进完善总结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8

民间体育游戏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代代相传的体育活动,以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很多人。民间游戏是幼儿园重要课程资源。其趣味性吸引着幼儿的积极参与。孩子越投入,玩的越尽兴,则孩子的收获越大,游戏的价值功能也才能得以最大化或多样化。同时民间体育游戏还具有相对随意性,材料简单、方便易行,也可让教师避免忙于幼儿课件材料的制作,有时间更好地指导教育活动的开展。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内容易懂易学,种类丰富多彩,不受时间空间及活动场地的影响。民间游戏趣味盎然、其乐无穷,有利于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竞争意识、组织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动作的敏捷性、协调性等,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目前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当中,幼儿身体、动作都得到相对的发展。如能与民间游戏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幼儿探索精神,提高运动能力。幼儿教育《纲要》中提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自主参与。”为了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把“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充分挖掘民间体育游戏的精华,通过改革与创新使其变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体育游戏,弘扬民族文化。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就是在民间体育游戏调查、收集的基础上,以游戏理论为基础,将民间体育游戏改变或创编成适合当今幼儿园教育的体育游戏。

2.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课题提出是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它突出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提出游戏的具体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

(1)了解民间游戏的内涵,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喜欢并遵守民间游戏活动,能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2)构建具有本园特色、符合各年龄特点的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民间游戏课程。

(3)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让幼儿在与自然资源的亲密接触中发挥想象创造力。

2.研究内容

(1)以幼儿户外活动中民间游戏的开展为切入点,选择并丰富幼儿户外游戏的学习的内容。

(2)探究在幼儿民间游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伴、环境互动中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提升幼儿户外活动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指导家长利用家庭资源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

(4)让教师成为废旧物品的开发者,使其尽可能多地探索教育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将其充实到民间游戏中。

3.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我园小一班、小二班。

(2)研究方法:

a.调查法: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适合各年龄班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资料。

b.实验研究法: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研究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c.观察法:主要是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好地知道幼儿或对游戏进行改进。

d.经验总结法:主要是将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或过后得到的经验总结出来,写成论文,以便指导。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8月)

主要任务是拟定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课题组主要参与成员,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研究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培训与提高,为后继的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1.梳理和总结过去优秀教研工作的基本经验,了解现状,寻找新的切入点。

2.组建课题组,以及子课题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计划。

3.广泛搜集资料,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和教师培训。

4.修订完善方案,做好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2月)

本阶段是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是组织实施课题方案,收集来自实践点的反馈信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题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方案,明确分工职责。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本阶段研究目标。

3.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和交流。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6年3月—2016年5月)

1.整理资料,总结经验,修订不足,撰写专题研究报告。

2.整理归纳有关资料,汇编民间游戏集,制作民间游戏VCD光盘。

3.做好结题准备。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研究报告、整理民间体育游戏集、教师研究论文、民间游戏VCD光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9

语文课堂的40分钟由语文教师主宰,但不能为语文教师独霸。教学活动的全部,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为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时间总量上深考虑、加限制,在课堂时间总量的分配上大胆革新。

深考虑

课堂教学要真正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就必须认真对待一个看似极平常的问题:保证“教”的时间还是保证“学”的时间?一些教师(既有青年教师也有中老年教师)常常感叹:“要讲的太多,要说的太多,40分钟太少。”“也知道要让学生动起来,多说多想多练习,就是没有时间。”于是,教师说不完的话,问不够的问题,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设计的教案完不成?压学生的训练。在四川某市听课后,请我评议,我只提供了一个数据:40分钟内执教教师提问共83次。老师急了:“未必我每分钟提两个问题?”看了课堂录像,她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说:“以前以为多问就是启发式,结果只是‘假打’。”又一次,在湖南某市听课,课堂内教师安排了不少学生活动的环节。评议时我照样提供了一组数据:“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长达千字的课文只给了10秒钟;“请同桌的同学议论一下,怎样给课文分段,说说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更惨,6秒钟收摊!又是“假打”。要强化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的量,首先要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需要我们从很多方面进行深刻思考。思考内容与结果,这里不再赘述。

加限制

在湖北某市听课了解到,他们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硬性规定:学生课堂内的自学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20分钟内,教师不能有一句集体指导的话,只能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另外,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的时间规定在10分钟以上。从表面看,学习活动占教学时间总量的四分之三强。不管这种限制存在些什么问题,但对目前小语教学现状而言,这种作法毕竟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结果,这项实验的“快者快学,慢者慢学,不能让快车等慢车”的指导思想,至少得到时间上的做主,在按照大纲教材要求保底的基础上,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同时,教师必须充分备课,用惜墨如金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当然,“加限制”不能搞成形而上学,教师当讲时要敢于大胆讲,哪怕多用一点时间。

二、训练总量的再分配

课堂学习活动的总量需要开发,除了时间总量的再分配以外,还得搞训练总量的再分配,用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要提高学习活动和训练活动的含金量。听了不少课,总的感觉是:课堂上重视训练的现象已不鲜见,较之旧的课堂教学结构,可算是一个大的进步。但是,在训练总量的分配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重读轻写,重说轻听,重操作轻思维;第二个方面,重共性轻个性。

重读轻写

有人讲:“小和尚念经就是要念。”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让学生多读 ,似乎只有一班“小和尚”念经,才是真正的“训练课”。以朗读为例,一位教师在一次课中让学生全文朗读、分角色朗读、选段选句朗读多达二十余次。多读,当然是好事。但是,无指导的读真的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么?那么,设置小学语文课有何用?我认为,读中一定要有指导,这样的读,才能称为学习活动。这位教师也注意了训练的指导:“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情感读?”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情感,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情感,一字不提,读了半天,还是那个样。写,就更少了。几乎所有的写(这里仅指动笔,而非写作),都由家庭作业承包了。抄写生字词语,填空造句,段意中心,一古脑推给课外。学生错别字多,句子不通顺,不知与此有无干系?看来,在学习活动总量中,读与写,需要进行再分配。

重说轻听

说的训练比较多,让学生能说会道的确是好事,但听力的训练也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要是课堂中看到谁在进行听的训练,那真要赞叹一声难能可贵。“要专心听讲”,已是教师的口头禅,但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听讲,却无指导与训练,充其量来一句“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在省内某县,一位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一道思考题,同桌左边同学说给右边同学听,教师再请右边同学把听到的意思先说出来,然后加评论。课堂出现了花絮:左边同学起立说右边同学说的不是他的意思,引起听课者一番善意哄笑。好得很!这的的确确是在进行听的训练,同时还有听的品质训练。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暂不让学生回答,先进行其他活动,再请学生说出刚才听到的两个问题,然后进行评议。这样除了强化“记忆”,也是训练“听要专心”的好形式。

重操作轻思维

一说学生学习活动,往往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外部操作活动,听说读写,热闹非凡。但对内部思维能力的启动,一般因较难把握而不进行训练。思维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重头戏。思维在头脑中“无声”进行,我们都可通过“有声”把它外现出来。一位教师每提一个问题,都让学生把思维过程小声念出来,通过组织语言来组织思维,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可惜这样的训练也见得太少。

大课间活动总结篇10

怎样把握好物理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在物理课堂中做到“乱而有序,课堂气韵流畅,重点突出;动静结合,课堂节奏变化,富于乐感”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教学流程——起伏跌宕

学生注意力稳定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精心安排教学流程,使教学过程起伏跌宕,抑扬得体,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节奏,达到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教学流程中的起伏跌宕犹如物理中的机械波波形图,“起”好比是波峰,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活跃的高潮状态;“伏”好比是波谷,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兴奋回落,略微感觉疲劳的状态,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要做好“热身活动”,制造出一个“小高潮”,让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教学后,又要让学生静下来学习;当进入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时,又要制造出一个“大高潮”,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时如果让学生的头脑一直处于这样的绷紧状态,就会像绷紧了的橡皮筋,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弹性,所以又要让学生平静舒缓下来,当发现学生有疲倦感时,教师可以制造一些亮点,如说说笑话、提提问、讨论讨论等帮助学生渡过疲劳的波谷区,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奏乐一样,曲调抑扬顿挫,忽高忽低,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让学生在享受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 教学内容——收展自如

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习惯,收是指对知识进行及时的小结和归纳,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做到扩展合理,做到来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味的“展”,会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会搅乱学生的思维;而一味的“收”,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情绪低落。

3 教学语言——变化有趣

语言节奏表现为:流畅连贯、语速适中、语调清晰、感情丰富、抑扬顿挫、语境自然、简洁明了,教学语言有了节奏美,就可让学生在富于美感的语言中去探索,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物理课的逻辑性较强,知识难度较大,在语言表述上也比较单调及抽象,如果教师的语言长时间维持着一种无激情、无节奏的状态,学生难免会疲倦,造成学习上的厌倦与反感,实际上,物理教师可以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富于节奏感,在贵州省第四届物理优质课大赛上,一个教师上《物体的平衡》这一节,入题时,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描述贵州的著名景点“梵净山”,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学生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中,然后教师话锋一转,用冷静的语言指着梵净山的一幅巨石图片问到:这块石头头大脚小,怎么能立得住呢?由此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学生从遐想中一下回到现实中,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意识,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了疲倦感时,不妨有意识地改变一下课堂语言节奏,时重时轻,时快时慢,有板有眼,抑扬顿挫,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当然,在教学语言中偶尔插上一两句与物理有关的谜语、诗句、对联等,往往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诸如“处处闻啼鸟”打一物理名词(谜底为“共鸣”)。一幅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对联:(上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下联)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王之焕的诗《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间蕴含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等等,这样一来,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就变化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学生思维——张弛有道

“张”是指课堂上学生刻苦学习,埋头钻研,专心致志,紧张思考的状态,“弛”是指学生调节身心,思想放松,充满生机的状态,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而不论张还是弛,又都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张弛有变才不失生机,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专注思考,也要保持一颗灵动之心,这就是琴弦太紧会崩断,琴弦太松不出声音的道理,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求有效的刺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握课堂思维节奏,让学生思维起伏,苦中有学,学中有乐,“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5

教学用时——快慢相宜

这里所说的“快慢”,是指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何时快,何时慢,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定,不能刻意追求形式,当“快”则“快”,宜“慢”须“慢”,切忌平均用力,一般地说,重点、难点处慢节奏,易懂处快节奏,易混处要重锤敲打,一般内容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简洁,过渡处可以快些,转折处就需慢些,有趣处可以快动作,枯燥的、抽象处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这样课堂教学快慢节奏交替出“柔性”转换,使教学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例如,一位教师上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首先呈现刘翔110米栏跑到终点时的影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刘翔跑到终点并未立即停下?”学生自然就回答:“由于惯性”,从而引入新课,做到了“引入新课快”,然后老师演示两个矛盾的现象:用力推书,书运动,停止用力,书停止运动;用力推小车,停止用力后,小车仍然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才停下来,让学生说出看法?此时学生说出了两个矛盾的观点,教师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组合成组,展开辩论,总结学生的辩论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从实验中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环节教师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这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是一个规律形成与巩固的过程,必须慢一些,让学生有思考、探究的余地,这个部分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兴奋的阶段,如果让学生继续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这时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做惯性游戏的方法来缓解学生的紧张状态,这个过程只用了大概6分钟的时间,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惯性,对惯性已有一定的了解,且惯性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老师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来讲解惯性问题,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归纳。

6 教学方式——动静互补

“动”和“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种相辅相成的氛围,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动”,是指学生讲、做等“声行具备”的环节;“静”,是指学生听、看、想等无声的环节,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剧之后,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而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静互补,“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课堂旋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若能将“听、看、讲、想、做”这些动静要素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得课堂上一会儿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会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

例如,上面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这位教师巧妙地安排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刚开始上课时,呈现的影片,让这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然后教师演示,学生观察,这是一个相对静的过程;到了辩论时,教师又让学生动起来,辨论结束后又安排了一个静的过程,总结学生的辩论;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又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去做实验,做完实验后又安排了一个静的过程,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到惯性的学习时,采取了做游戏的方式,这个时候学生又活起来了;最后安排学生阅读和总结,学生又安静下来了。

7 教学容量——疏密相阃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这里所谓“疏”和“密”是指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必须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一节课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足时间,具体到每节课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才可能使课堂教学节奏鲜明,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疏密相间,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驰,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8 课堂约定——安排有序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教学中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新接手的班就要立好规矩,教师和学生要有约定,如活动时限、肢体语言、指令、奖惩的规定等,这些约定要严格要求,并且要训练一段时间才会有成效,一开始可能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渐渐的学生和老师间就会有默契,就可以做到在收放自如,安排有序,动静转换也会游刃有余,这样课堂才会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