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5 07:35:34

太极拳活动总结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1

大会收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的贺词和中国武术协会的贺信。高小军在贺词中说:“贺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成立,弘扬太极文化,传递健康快乐。”中国武术协会贺信指出:“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国内外有众多的习练者,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体育总会多年来在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率先在黑龙江推广的轮椅太极拳,为太极拳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为广大残疾锻炼者提供了新的健身方式。借此机会,对你们为推广太极拳所做的努力和积极探索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黑龙江省人民政协副主席陶夏新,黑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省体育总会副主席李峰等出会。李峰在讲话中说:“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成立暨首届理事大会的召开,是提高我省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代表省体育局、省体育总会表示热烈祝贺!”

他指出:“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中华武苑的奇葩和东方文化的瑰宝,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传承文化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主席、总理和邓小平同志等,对此都有过号召、倡导和赞赏。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太极拳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习练人群最为广泛的武术拳种,无论在群众体育事业还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都占据重要的一席。”

他着重指出:“黑龙江省开展太极拳运动具有优良传统,涌现出哈尔滨、大庆等颇有影响的市(地)。成立省太极拳协会对于推动太极拳运动在我省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天的大会开得很成功,会议通过了多份重要文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于落实,要趁热打铁,上下共同努力,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一是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优势,以“发展群众体育,普及全民健身”为宗旨,以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为载体,抓好全省各市(地)太极拳协会的协调服务与管理。二是要充分发挥好先进市(地)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传递健康快乐,团结带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搞好科学健身养生,增强人民体质。三是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太极拳协会组织及所属站点馆校等的基础前沿作用,弘扬太极文化,抵制迷信愚昧,为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省体育局和省体育总会要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期盼你们把全省各地的太极拳及全民健身运动搞得蒸蒸日上、好上加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衷心希望全省各级太极拳组织以这次大会为新起点,狠抓基层,夯实基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杨义龙代表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说:“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太极拳活动,组织太极拳培训,承办太极拳竞赛。协会作为推动太极拳运动发展,引领太极拳健身活动普及,促进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水平提高的全省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将对我省太极拳行业实行统一的协调服务和管理。成立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对于团结带领全省太极拳爱好者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黑龙江,推进我省太极拳运动乃至促进我省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他着重指出:诞生后的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盛世开篇,形势大好,既喜人又逼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本届理事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促进全民健身,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普及与提高、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针,抓基层、打基础,落实“七个走进”(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机关、走进军营、走进乡镇),实现各太极流派、太极拳种的大团结、大繁荣和大提高,促进和谐发展,把我省太极拳运动推向崭新发展阶段,为构建和谐黑龙江,推进黑龙江省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作出积极贡献。具体工作是全力抓好“六个加强”。(一)加强活动开展,促进推广普及。一是落实好“太极拳活动月”;二是落实好“全民健身日”活动。(二)加强竞赛交流,提升技术水平。(三)加强培训辅导,壮大骨干队伍。一是坚持常年举办各级、各类太极拳培训班,增加培训和辅导人次,不断扩大我省太极拳运动的群众基础;二是培养、考评教练员和辅导员,壮大太极拳师资队伍;三是组织表演队和运动队坚持常年表演与训练,壮大骨干基础;四是组织评选太极拳荣誉称号;五是着手开展太极拳段位制考评;㈣加强组织建设,健全活动网络。一是面向基层,坚持“七个走进”;二是调整充实区、站领导人员,为加强区、站组织建设奠定坚实的领导基础;三是对基层辅导站实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四是抓好长效机制建设。㈤加强传承创新,延伸发展领域。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并重的方针,积极鼓励各流派、各拳种的大繁荣、大团结和大普及;二是开辟残疾人习练太极拳新阵地;三是积极创建太极拳示范基地;四是加强与推广普及健身气功的有机结合;五是寻求合作支持,加强经济支撑。㈥加强宣传引导,打造太极品牌。一是利用“哈尔滨太极网站”,扩大我省的太极拳宣传;二是编印《黑龙江太极拳》报,交流各地、各单位太极拳工作经验;三是加强对外交流,扩大我省太极拳的影响。

大会审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章程》、《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会员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会旗、会歌、会徽》和《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暨首届理事大会工作报告》等文件。

黑龙江省太极拳协会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名单

主席:陶夏新

副主席:李峰

高级顾问:李德印、陈正雷、赵幼斌、于立光、游玄德

技术顾问:王战军、昊宪民

会长:杨义龙

副会长(按姓氏笔画为序):马傻恩、王燕(女)、王凤春、王国铮、王培昌、勾继锋、田大华、刘彬、孙毅(女)、孙国梁、师平(女)、李承祥、李挺海、李翠霞(女)、沈、张永明、张希伟、陈立鹏、战波、姜永平、姚忠先、贺岳立、费风林、原华(女)、顾广滨、高德明、郭旭茂、唐英伟、崔学志、靳可轶、鲁仲平、潘跃喜

秘书长:杨义龙(兼)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2

摘 要 太极拳蕴含着东方的哲学韵味,是我国的体育文化瑰宝。太极拳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很广的拳术,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筋活血,补气益血,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增益智慧、调节内脏各器官机能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技击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深受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特别是中老年人。

关键词 太极拳 人体 文化瑰宝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梳理近20年国内太极拳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状况。资料来源于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和《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主要研究内容是:太极拳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影响等五个方面概述其研究情况。以期为太极拳运动者提供生理生化依据。

一、太极拳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演练过程中,太极拳要求“以意引动”,并主动放松呼吸和神经肌肉,使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密切结合,进而达到健身的效果。人体肺的呼吸功能主要表现为肺活量和肺通气量,人体在一次深呼吸后,用最大气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称肺活量,肺活量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人的肺活量平均值男性为3500-4000ml,女性为2500-3400ml。太极拳运动中所采用的腹式呼吸方式有助于增加肺通气量。有研究表明,腹式呼吸较胸式呼吸增加更多的通气量,一般人当隔肌每下降1cm幅度时,肺的通气量可增加250-350ml[1]。太极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都比较高。欧阳燕,唐生钊认为太极拳运动呼吸方法有利于改善肺通气及肺换气状况,降低肺动脉高压状态,此为太极拳运动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保健康复作用的关键因素[2]。

研究表明:42式太极拳练习有助于老年人肺通气量的改善和提高[3]。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的老年人肺活量显著优于普通人[4]。郏孙勇、王美丽对24名大学一年级男生进行为期12周的训练结果表明:太极拳对提高心肺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5]。

二、太极拳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消除“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坚持运动量适中的太极拳有氧运动,能提高高年级女大学生机体合成C3与C4的能力,增强总补体活性。从而增强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提高免疫应答水平[6]。实验结果说明坚持运动量适中的简化太极拳有氧运动,能增强高年级女大学生体液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7]。庞阳康,刘仿以60名身体健康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表明规律性太极拳运动可增强大学生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T细胞亚群向Th1细胞分化[8]。长期太极拳运动后,中老年女性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CD4+/CD8+比值、NKT细胞百分含量均显著升高,提示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整体免疫机能[9],促进正向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益于身体健康[10]。

王晓军对受试者进行6个月的太极拳练习,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可提高机能的免疫机能,增强老年人抗疾病的能力。NK细胞在机体防御系统中占重要的地位,一次性太极拳练习,可明显提高血液NK细胞的百分含量,进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老年人抗病的能力。实验研究表明太极拳练习者对外来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侵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人体自身的稳定和免疫监视具有较好的保护能力。

三、太极拳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脑是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是机体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器官,脑组织的代谢非常旺盛,其消耗能量也最多。脑的葡萄糖代谢几乎都是需氧的代谢,因而脑的代谢过程中对氧的需要量很高。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3%,但脑的氧消耗约占整个肌体总氧消耗的20%,为静息状态下肌肉氧消耗的20倍以上。拳论有云:“神聚则一气如铸”,精神的集中需要脑部神经中枢的控制,“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即是讲人体神经、肌肉的敏感性。

武冬通过对不同水平的太极拳练习者用意时,脑电图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太极拳中,意具有抽象和复杂性,但是,用意时主要是β波主峰频率变化,集中表现在脑的2、3、4区变化,反映出用意的一些本质。王国谱等通过对太极拳常用的基本姿势进行自我控制的实验表明,太极拳可加强对身体的自我控制,能促进和易化中枢神经与外周感觉机能。太极拳练习比散步活动和闭目静坐能够引起更高振幅的大脑皮层慢波(Delta)电活动节律,这种强大慢波节律对其它频率的脑电活动形成有效的抑制,使大脑皮层的电活动变得较为单纯,使太极拳练习者排除各种干扰、身心入静和稳定情绪创造了良好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由于活动中神经、意念的一些不可控制因素,此方面的研究较少。

四、太极拳对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高脂血症和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参加太极拳锻炼能降低血浆(TC)值,增高高密度蛋白(HDL-C),降低低密度蛋白(LDL-C),提高HDL-C之TC比,同时增加血清APO-A浓度,降低血清APO-B浓度,起到有效改善载脂蛋白组成,增强清降胆固醇的作用。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过氧化脂(LPO)浓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陈刚等通过对太极拳运动时四肢电阻的检测得出,太极拳运动有助于四肢的血液循环,尤其是对于一些由于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心血管、血管硬化、萎缩、梗塞等老年性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TG水平,升高HDL-C水平和HDL-C/TC比值,改善脂代谢紊乱;长期太极拳运动在维持正常的Ins分泌水平的基础上,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促进糖代谢,有效地降低中老年人的TG、TC、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增加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HDL-C与TC比值);改善载脂蛋白的功能,使Apo-A浓度升高,增强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说明太极拳运动能改善血脂、脂蛋白代谢,增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试验得出:使受试者在安静状态、定量运动负荷时及恢复期心率极显著下降、心容量增加、心腔增大、心脏泵血功能增强。太极拳运动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增加NO合成与释放;促进RBC膜钠的活性;改善血管内外阻力。实验显示钙泵活性不活跃,证明太极拳运动并非通过影响细胞膜钙泵活性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反应性产生影响。高血压患者经过6个月的太极拳锻炼后其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变率黏度下降显著,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由于收缩压、舒张压与低切变率时的血液黏度高度相关,这可能是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机制之一。

由以上大量实验可知,太极拳不仅可作为多数人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活动方式,还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医疗康复的有效手段。

五、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强调重心的虚实转换。练拳过程中重心的移动与起落,步伐的进退、左右移动均十分清晰,强调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重心和调整姿势的能力。且在运动中骨骼、关节、肌肉分别起到杠杆、支点和动力来源的作用。

周勇研究发现运动锻炼是绝经女性防止腰椎L2-4骨量丢失,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方法,且不同运动对腰椎L2-4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各异,其中太极推手效果较好。老年人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形成良性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老年人骨密度保持稳定,并有效调节骨钙与血钙间动态平衡。王忠山采用同位素及生理生化法连续多年追踪研究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等运动系统形成良性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保持多年稳定,并有效调节骨钙与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30]宋桦的研究说明太极拳锻炼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王文的研究证实,太极拳练习者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较大,伸髋充分,步态指标优于对照组,重心控制能力明显提高,抗跌倒能力增强。潘国建等使用关节测角器进行测量,发现在练习简化太极拳全套动作过程中,受检者30例健康成年人髋、膝关节角度均值有减小趋势,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骨骼肌在各附着关节上做大幅度缓慢而持久并同时变换张力和收缩角度的一种收缩,称为“骨骼肌持续动态慢张力收缩”。长期不断地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防止单脚站立能力的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平衡机能的下降。太极拳练习基本处于半屈膝状态,可有效地发展膝关节屈、伸膝肌群的力量和耐力,可使老年人下肢肌肉耐力得到提高。太极拳运动可使弱体质老年人行动的敏捷性、协调性等能力得到增强,对保持和延缓弱体质老年人移动能力下降,预防跌倒损伤几率升高有明显的功效。在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腰关节活动性、髋关节柔韧性以及股四头肌稳定用力等方面太极拳运动比普通运动有显著的良性影响。太极拳运动对保持和延缓老年人平衡能力下降有明显的功效,可使老年人的前庭、躯体感觉、肌肉力量、抗外部干扰、行动的敏捷、协调能力等能力增强,从而延缓平衡能力的下降。

六、结论

近年来,由于运动生理生化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指标和方法的介入,太极拳运动对人体五大方面的积极作用被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所证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较多,对太极拳运动生物力学机制方面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明确太极拳运动用力的大小、方向、角度,使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更加明确,也为康复运动计划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对太极拳健身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对普通青年的研究还很少。对青少年习练太极拳的研究的加强,将会扩大太极拳的推广度。太极拳运动是从整体上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的,只有根据其自身特点寻求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才能真正揭示其对人体影响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曾玉榕.健美操运动中的损伤[J].中国学校体育.1998(4):11-16.

[2] 欧阳燕,唐生钊.太极拳运动呼吸方法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61-63.

[3] 倪红莺等.42式太极拳定量负荷对中老年知识分子心肺机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7):18-21.

[4] 梁永文.太极拳对老年人心肺机能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1.4(8):64-66.

[5] 郏孙勇,王美丽.长拳、太极拳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8.6(44):51-56.

[6] 黄祁平等.太极拳对增强女大学生血清总补体活性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6.2(13):69-71.

[7] 黄祁平等.太极拳运动增强高年级女大学生体液免疫应答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40):54-56.

[8] 庞阳康m刘仿.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8.6(15):100-103.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3

悠久历史

太极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唐代的许宣平、李道子都练太极功,这可以说是它的雏形。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拳术运动进行概括、总结和指导的产物,是由古代唯物辩证法的哲理奠定而成的,有着精湛的拳艺和深刻而丰富的哲理。由于这一拳术有着非常丰富而又极为深刻的辩证内涵,故有“哲学的拳术”之美称。太极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地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求达内外运动的统一,使之名副其实。

太极引领时尚

太极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和意气诱导的健身运动。它的动作柔和平稳、细腻委婉,感情的抒发、气息的流畅、形体的自然圆活,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

尽管太极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的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还是一致的。太极讲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走化旋转、以柔克刚,强调静、松、柔、活、稳的基本训练,因此也就很自然地发展成松静、圆活、柔缓、沉稳的健身运动。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气沉丹田、意念引导、动中寓静等要领,也说明太极力求达到内养平衡,重视意气的修炼,充分调动了人体潜能。太极尽管动作柔缓,但却是以动为主、动中寓静,对锻炼身体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很有帮助。太极的意念及呼吸,要密切配合动作,因而意、气、力三者是围绕动作来统一的。

太极其实是一科男女老弱皆适宜的运动,对多种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以健身、防身、修身为目的,也是一种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

太极魅力 无处不在

太极具有强身健体、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就连旅居休斯敦的著名陈式太极拳十九代传人、美国陈式太极拳总会会长程进才先生也为姚明支招:“如果小巨人真正学会太极,就有可能成为NBA的巨无霸。”

练习太极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均匀的呼吸,并且特别要求在练习时,尽量做到“心静”、全神贯注。因此,练习太极可调节身心,如果持之以恒,对人体各器官、系统都十分有好处,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他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经系统的平衡,消除一些慢性病的病灶。

2、对心血管的影响

太极柔和协调的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血管硬化,并且有利于健康长寿。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在练习太极时,常常伴随着深长的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膈肌的运动。膈肌的运动不仅促进呼吸的深长,还增加了内脏的蠕动,促进腹腔的血液循环和肠胃的消化能力。

4、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太极要求立身端正、步伐稳健,关节伸屈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的体型,锻炼有力的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的素质,这对人们保持青春、防止衰老会发挥良好的作用。

济南太极热兴

在山东,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流派都有不少人习练,其中以陈式、杨式人数为众。陈式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太极拳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拳理亦为一体。

说起济南的太极拳,就要提到在武林独具特色的济南陈式太极拳和洪均生先生。济南陈式太极拳,指流传于济南的洪均生先生所教授的太极拳。不少武林人士认为,洪先生对于陈氏太极拳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研究了螺旋运动缠丝劲,运用哲学观点将武术提高到武学的境界。

洪先生1907年出生于河南。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或洪传陈氏太极拳),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4

凡喜好太极拳运动者,都有两样最金贵最值得珍惜的东西,一是时间,二是心静。没时间,无法修炼太极拳;心不静,就练不好太极拳。古人总结的“三练”(早练、午练、晚练)修炼法,就是找到了时间和心静的“结合点”。一旦到了这“三练”,犹入“仙境”,心静安定,最易进入太极拳运动境界中。但“三练”的时间毕竟有限,人们大量的时间则是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度过的,难得有个心静的时候。即使将这些烦琐之事减到最少程度,也难以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喧闹及噪音。尤其是生活在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都市,很难静下心来。所以,如果把学练太极拳的时间和心静相比较,心静尤为重要。时间还可以去挤去找,心静则完全要靠自己去调理,去“适应”。

学练太极拳怎样才能心静?《竹富随笔》一书中“厌喧求静”的故事,阅后很受教益。故事的大意是:学习需要心静,当你独自修炼太极拳时,有人高声言谈,便会觉得受到干扰,但人声可以制止。对枝头呜叫的鸟雀呢?亦可驱之逐之。林中长啸的虎豹呢?亦可使猎人捕之。而涛声水响,雷轰雨骤之声,又奈之何?所以说,愚者学练太极拳只强调环境而忽视心静,智者学练太极拳则“除心不除境”。想除境而境不可除,最终将不可能静心修炼太极拳,难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除心,就是要排除私心杂念,淡泊金钱名利。人生在世,健康是第一资本。健康,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但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地位,则是对修炼太极拳的一大障碍。有的人一生为追求金钱、名利、享受所累,总是处于一种心理失衡、浮躁不安的状态,是谈不上静心学练太极拳的。殊不知,对物质的东西愈是追求,就愈不满足。相反,倒是对健康对道德的追求,对太极拳文化的追求,应当永不满足,永无止境才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靠平时一招一式地学习太极拳,用心去感悟、去领会,逐渐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来,不为喧嚣嘈杂的外界环境所扰,才能真正从太极拳运动中获得健康营养,找到欢乐。

提起学练太极拳,总有人叫苦:不是不想学练太极拳,只是工作太忙,哪能静下心来学练太极拳?他们即使去公园学练太极拳,也是三心二意,而不能专心致志,往往是过招即忘、无踪无迹。据我的体验,工作与学练太极拳并不矛盾。工作越忙越要学练太极拳,越是学练太极拳,工作才越是有序。学练太极拳需心静,心静才能身静。在紧张的日常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学练太极拳,就要来他个“空城计”,提得起,放得下,暂时把“公事”搁在一边。当你进入学练太极拳场景的时候,犹如演员登场,万念俱灭,万事皆空。如此日积月累,就会将学得的太极拳知识转化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于公事有益,于身心大补。办起事情来,就可以得心应手,效率倍增。

还有一种应当改变的现象是,有的人把吃喝玩乐看得比学练太极拳重要得多,自然无心学练太极拳。处在“快节奏”的当今时代,本来学练太极拳的时间就很少,结果在仅有的一点业余时间里,不是看电视、“修长城”,就是赴宴会、泡舞池,怎能对学练太极拳文化产生兴趣?凡事都有“度”,适当的娱乐是可以的,但娱乐绝不能替代学练太极拳。

学练太极拳须心静,不心静是不能修炼太极拳的。对此,我想学练太极拳的同道们是没有异议的!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养生

1.太极拳的文化底蕴

太极拳,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武术客观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是太极文化的具体化形象。它不只是简单的伸展肢体的活动,它本身就是那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就是“用意不用力”,意就是意识本是在太极原理的思想体系所指导下而形成的,其中那形态部份又是再经过意识转化而形成的,所以由形上到形下,不只是具备而且要求贯串,称它是一种仅用于搏击的武术来表述已不能完整的包含其全部容,只有用太极拳文化来表述才更确切。

太极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形成了 “拳法阴阳”的技击理论。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易经》用“阴阳”二字来概括。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己、无穷无尽的变化。太极拳从理论和技术上都准从于太极理论,从拳技上讲,太极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化,也决不会离开阴阳。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太极拳强调把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取、前后、左右、上下、动静、刚柔、顺逆、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对方动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以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更具意义的是太极拳文化不仅仅用于武术,而更多的是指导我们的人生,它可是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中,按照太极拳原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太极拳的刚中有柔、柔中寓刚的哲理体现出了孔子中庸之道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反映在生活中,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观点,好始终有坏事,坏始终有好事。遇事时,要把眼光放的远一点,不要只看表面。太极拳的“彼不动己不动,彼既动,己才动”,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舍己从人的技击符合儒家“厚德载物”的谦让美德。在克敌御辱时,不主张主动动手,你不动,我不动;你既动,我才动。所以经常修炼太极拳,可悟太极之理,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人们把我辉煌人生

2.太极拳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结晶的瑰宝,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实践,证明了它具有健身、养生和技击等三大主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却越来越突出。太极拳拳理、拳法的内在要素决定了它具有极好的养生作用。

2.1练太极拳有助于大脑休整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大脑要全神贯注,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自己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行拳时除了指挥运动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其它中枢神经和大脑皮质转入抑制状态。因而使大脑消除疲劳,得到适度的休息。大脑经过休整,会恢复中枢神经系统被废退的功能,修复其调控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2.2练太极拳能活气活血

行拳时要求放松,用意不用力,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僵力,在无处不松的情况下,进行着绵缓柔和的运动,经过长期的锻炼,能够加速气血的循环,达到活气活血的效果,因而能够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3练太极拳有利于内脏健康

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练习太极拳时要求为腹式呼吸,是一种腹式深呼吸的运动,古时称为吐纳术,即吐故纳新之意。与胸式呼吸相比,腹式呼吸有许多优点:(1)加速静脉回流,促进血液循环;(2)扩大肺活量,增加血液的含氧量;(3)有利于增加对五脏六腑的按摩作用,使其更加健康。

2.4练太极拳能强筋健骨

人的骨骼到中年以后就逐渐衰退,到年老时骨密度减小,骨内层变空,骨外层硬质部分变得薄如蛋壳,极易碰碎折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骨质酥松。老年人容易因为腿的支撑力和平衡力下降的原因而导致摔跤,继而引发各种疾病的爆发。有研究证明,练习太极拳能比其它多种运动更加有效的减少老年人摔跤的可能性,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更好的达到强筋健骨的作用。

养生之道在于养气,习练太极拳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养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养生方法,符合现代人修养身心的需要。太极拳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养生相结合的运动,是一种兼容性好,综合性强的运动。

3.结语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有很大影响的一个拳种。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养生作用,更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吸引着无数人。它是美的,同时又是深奥的。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能够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总之,练习太极拳是以拳养生,由拳悟理,据理践行,练拳即是练心,练拳即是修性。相信在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协和发展的当今社会,太极拳运动的修身养性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作者单位: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株洲市;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开展状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从其中抽取了200人为样本。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的开展状况

2.1.1对太极拳的健身认识程度

表1中显示,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在对太极拳的健身认识上,在男女比例上相对平衡,在认识程度上了解的比重比较高,不了解的人相对较少,很了解的人也不是很多。然而对于株洲市荷塘区当前这种状况来讲,除了少数学者对太极拳的研究认识之外,要想让其他更多的群众了解太极拳,认识太极拳的作用,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太极拳,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加大宣传力度和开展太极拳的活动力度,让全民认识、参与和学习太极拳。

2.1.2太极拳锻炼者的职业情况

由表2可得:被调查锻炼者的职业包括教师、工人、医生、干部、退休人员及其他社会人员等等,荷塘区大部分有太极拳的健身活动。其中退休工人占得比重较大,占总练习者的50%,而教师、医生干部相对所占比重较小,所以,株洲市荷塘区太极拳练习者中老年人在整个人群所占比例也是较多的。

2.1.3太极拳练习的时间特征

人们能无忧无虑的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时间。根据表2发现: 练习者每周练习太极拳的次数大多集中于5次以上,其中 5-6 次的占27%了,6-7 次以上的占了55%,5次以下的约占17%。每次练习时间长度,有的人为1小时,有的人每次练习1小时以上;练习的时段大多数集中在早晨。

从表3可以看出,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太极拳练习者大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选择在20~60 min的占55%,而选择1~1.5 h的人就偏少。而太极拳不是一种可以短时间内就提高心率的运动,是一种讲究呼吸养气和下盘稳健的运动,所以短时间是不能达到最好的锻炼效果[2]。

2.1.4太极拳的练习内容情况分析

2.2株洲市荷塘区太极拳运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由于株洲市是一个文明卫生城市,环境优美,荷塘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几个大型的开放性公园(如东湖公园等),也有几所高校在内,具备足够的天然的活动场所资源,因此荷塘区的太极拳锻炼也就可以在不特定的环境内锻炼。这是在荷塘区开展太极拳锻炼积极的一些因素。然而缺少太极拳教练的指导是影响太极拳开展的一个关键的因素。由于请教练指导需要花费一些资金,所以影响太极拳开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经济条件。

2.2.1管理组织混乱,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从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太极拳的开展现状来看,大部分锻炼者的太极拳健身意识还比较强,但每一个小群体都缺少一个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于社区团体组织不足和社区管理组织混乱的实际,使得太极拳管理出现混乱,团体组织该有哪个部门管理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和分工,所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

2.2.2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从株洲市荷塘区参加太极拳调查人员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的练习者对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没有很多的了解,荷塘区也很少举行老年人太极拳比赛等活动,而且参加太极拳的人员场地都是在一些公园附近或者学校和广场的空地上,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力度和关注力不够,政府的支持和投资力度不够。且在问及人们对荷塘区的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形式有什么建议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得到体育行政部门帮助、街道社区的帮助及学校单位的帮助,那样才会有更专业的指导和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与支持,对太极拳的普及有很大推动力。

2.2.3场地、器材不足

株洲市荷塘区参加太极拳的人员都是自己自备练习太极拳所需要的器材,很少有专门的供应设备,另外场所也只是在公园和小区附近或者是广场和学校的空地上,没有一个很安静,环境很好的适宜练习的场所及专门的练习场地 。

2.2.4太极拳人力资源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指导人才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株洲市荷塘区参加太极拳运动的人员大多是自己从网络上学习的或者是年轻时参加过太极拳兴趣培训班的人员,缺少专业从事太极拳健身指导、教学、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社会指导人员。

2.3促进和改善株洲市荷塘区太极拳运动开展的对策

2.3.1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健全管理体系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资源优势为荷塘区太极拳提供帮助,以居民小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为单位,建立社区太极拳组织,成立太极拳练习小团体,选定带头人,把大家组织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做好思想工作,转变观念、端正思想,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太极拳锻炼中去。第三,加强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健全管理体系,可以建立太极拳信息网络服务模式。

2.3.2 多渠道培养和挖掘太极拳人才

选拔和培养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资格的者任职荷塘区体育指导员,充分利用社区在空间上的开放性、覆盖性优势,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状态,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学校、企业、机关、社区联系在一起,建立共建、共享、共用的机制。

2.3.3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兴趣

定期和经常在株洲市各社区之间、各练习点之间举行各种太极拳竞赛、学习交流和技术切磋是有必要的,并且邀请高水平的太极拳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表演和技术讲座,观看高水平的太极拳比赛,邀请太极拳专家进行技术和理论讲学,和其它省份和城市进行群众流互访等方法,都是激励太极拳锻炼者提高练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锻炼效果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2.3.4 加大太极拳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

为加强荷塘区太极拳锻炼的手段、方法及作用的宣传力度, 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荷塘区人群进行太极拳的正确导向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知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对太极拳的认识程度不高,练习时间不长,没有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影响株洲市荷塘区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的开展的问题包括组织混乱,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场地、器材不足;缺乏专业的社会指导人才等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株洲市荷塘区太极拳运动开展对策包括加强政府的重视,健全管理体制;培养和挖掘太极拳人才;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兴趣;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蔡矜宜。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启动[N]。湖南日报,2012-12-6(12)。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7

本报太极活动走进丰台区三环新城太极辅导站,此次活动大观园站的太极爱好者也前来参加。这两支优秀太极队长年来参加过很多北京地区的太极队表演和比赛项目,他们太极功底扎实,还有着非常丰富的表演经验,对太极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大观园辅导站的侯万荣站长和三环新城的刘慧站长对本报社太极推广活动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他们对总教练宋剑老师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希望能与宋剑老师多交流、多学习。

在活动中,大家先是打了一套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然后又表演了一段太极功夫扇,总教练宋剑老师看过后对大家的整体表现进行了点评并和大家进行太极拳理论的交流。有的学员提出,每次在打拳的时候,腿总是抬不高、胯不知道怎么才能舒服地摆对位置?宋剑老师说,首先要放松自己的身体,然后要松胯。在做动作时,下身的动作影响着上身的动作,如果下身的动作不正确,较着劲儿,上身的动作也跟着较劲儿。怎么才能松开呢?比如说屁股往下沉一点,脚放松,小腿放松,自然而然腿就能抬高,抬腿的时候力点在膝盖。让大家松,总体来说是先松心,平心静气,然后含胸拔背,收腹松胯。比如说推手的时候,胸、腹、胯,局部地放松胸部产生一点点的虚空,然后再加上身法、步法结合在一起形成而来的,这个整体的部位会带动我们身体的整个部位。比如我们身体就像机器人一样,肩、肘、腕、手、胸、腹、胯、腿,整体地放松后,你触碰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是松的,这个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全身松活的状态。全身松活了以后才能达到虚空的状态,为什么要虚空呢?拳论也讲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要。太极拳的第一反应是哪重了,哪就先虚,不能哪重了,就顶回去,所以大家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

有位队员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开始学练太极拳,先跟一位师父练拳,那时每天早晚都去练功,练得不错,有时老师不在场,就让我带着师兄弟们一起练。一年以后老师故去,我又向另一位老师学拳,这位老师让我打一套拳来瞧瞧,看完后说:“不像样子,拳甭练了,先站桩松腰去吧!就这样我把原来的东西放下,从基础重新练起。半年后腰松开了,具体是怎样松开的?除了站桩老师还让我摸了摸腰,这一摸让我顿开茅塞,他说松腰后再练拳,感觉力度不一样。这时候老师才正式教我练拳,一个太极上式然后揽雀尾变单鞭,就让我练了整整三个月。我练太极拳应是一动无不动,大小关节都会转关,随便一动都要以腰带动,周身大小关节都跟着动,而且每练一个式不达到一定的层次就不许往下练。因此我认为,练功夫不在于学了多少套路,而在于身体里面有没有产生相应的变化,会做动作不等于学会了功夫。所以我特别强调功夫要从基础练起,一步一步地走,欲速则不达。这次宋剑老师下基层,来和我们太极爱好者交流,我们非常高兴,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多举办几次,我会场场不落。”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太极拳;生活;路径;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G852.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7)02-0052-05

Abstract:The study explain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i Chi and life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t is concluded that on the one hand Tai Chi help the Practitioners to enjoy a disciplined life because when they practice, they have to start from the four elements of Tai Chi, i.e., being slow, soft, steady and happy. On the other hand, Practitioners can include their life experience into Tai Chi while practicing. When they achieve an extremely level of Tai Chi life, they can truly realize the broad and profound inner energy of Tai Chi.

Key words: Tai Chi; life; path; paradigm

如今,太O拳发展风靡全球,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寻觅到太极拳的踪迹。但是,正如孙正聿先生所说的那样,“‘熟知’并非一定‘真知’,‘名称’并非就是‘概念’……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到‘熟知’中所隐含的‘无知’,由挂在嘴边的‘名称’去追究它的‘概念’的文化内涵”[1]。太极拳隐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练拳者如何领会太极拳所隐含的“真知”并指导生活,以及练拳者如何将自己的生活阅历反哺太极拳,这是当前太极拳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太极拳研究的一个新范式。

鉴于此,笔者从太极拳与生活互动视角,考究太极拳对生活的规训,解读生活对太极拳的哺育,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太极拳练拳理念,同时推动太极拳研究视域的变革与创新。

1 太极拳与生活互动:太极拳研究新的理论与实践范式

太极拳被称之为哲拳。一个人要想真正理解、把握太极拳的内在哲理,不仅仅需要对太极拳的躬行践履,还需要对太极拳的顿悟,更需要对太极拳慎思明辨地深化、延展和提升。只有理解了太极拳,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和把握应该是这样一个基本过程:第一阶段,感性认识太极拳,通过躬行践履去感知太极拳;第二阶段,理性认知太极拳,即在感性认知太极拳基础上,升华到理性把握太极拳,然后再反哺感性认识太极拳、再升华理性认识太极拳。如此这样螺旋式往复循环,这是认识、把握太极拳的基本认知过程。

太极拳隐匿着丰厚的哲理与生活智慧,对人类具有重要价值。陈正雷认为,“太极拳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充分运用到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将会出现以阴阳互变、刚柔相济、随曲就伸、以柔克刚等太极原理为主要内容的‘太极管理学’”[2]。企业家马云就是运用太极拳哲理指导管理工作的典范。他将太极拳内蕴的文化理念运用于公司管理,突破了企业文化的单调与机械,实现了制度与文化的“阴阳合和”,形成了一套以太极拳、道家、佛家思想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体系。

综观学术界已有的太极拳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已有的文献大致遵循和形成了5个主要研究范式,分别是:一是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名人考证,如许巍的《陈长兴与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刘文霞的《太极拳的历史源流考述》等;二是太极拳哲理研究,这类研究多是探究太极拳所包含的中国古代哲学原理,如沈寿的《太极拳论谭》、闫民的《身体观视域下太极拳的哲学意蕴》等。三是学校太极拳教学研究,如董世彪的《太极拳进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可行性探究》等;四是太极拳发展研究,如申国卿的《太极拳发展特点的当代解读》、李秀的《传播学视野下杨式太极拳成功传播的研究》等;五是以实验性研究方法,研究太极拳健身效果,如席庸的《太极拳与科学健身》、姜南的《太极拳运动对脊柱健康影响的探讨》等,这类研究范式几乎占据了太极拳研究文献的“半壁江山”。毋庸置疑,以上研究范式对于太极拳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但是,它们均没有涉及太极拳对习练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和日常生活对太极拳渗透的研究,即没有形成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范式。

太极拳研究范式的创新和转换,可以引领太极拳整个理论与实践视域以及理论和实践形态的变革与创新。就已有太极拳研究范式而言,太极拳和生活互动研究不仅有效地丰富上述太极拳研究范式,还是对太极拳研究范式的一种创新,一种以太极拳与生活互动为底板的解读太极拳的独特视域和理解方式。这种研究范式不仅有利于阐释太极拳意蕴的博大精深和内在力量,解答太极拳的当展问题,而且有利于为太极拳理论增添新的内容同时,推动太极拳实践方式、形态的变革和创新。

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研究练拳者如何自觉地运用练拳中觉解的太极拳哲理去规训、指导生活,形成太极拳化的生活,即太极生活化研究;一是研究练拳者如何有意识地运用从生活中升华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悟哺育、丰富太极拳,构建生活化的太极拳,即生活太极化研究。这两个层面研究,既有理论形态上的解构,又有实践形态的革新,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犹如一枚硬币两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互动性和不可分割性。换句话说,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是一种理论和实践形态交织的研究范式。

现实中,太极拳与生活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太极生活化和生活太极化的辩证融合过程,笔者将这种辩证融合过程称之为太极生活。太极生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的结晶,练拳者需要长年累月的打磨,才能修炼出来的一种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的灵明境界。就练拳者个人而言,太极生活就是太极拳“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太极拳文化占有个人”和“个人创造太极拳文化”的辩证融合过程。

2 太极生活化:太极拳对生活的规训

太极拳是太极阴阳之理的最典型的具体化表现形式之一,练拳者通过身体内外运动,与自己内外的世界互动,体悟其中“大道”。太极不但可以用嘴说出来,还可以用拳打出来,用身体磨出来[3]。雷世泰先生认为,“选择太极拳,就是选择健康,选择文化,选择智慧,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和谐、智慧的生活方式”[3]。因此,从太极拳的技理技法、特点和运动形式着手,笔者认为,练拳者要感悟、获得太极拳哲理,达到太极生活化,要或多或少遵循和聚焦于太极拳对生活规训的通识路径:慢、柔、稳、乐。

2.1 “慢”出生活的从容与淡定

太极拳是以均匀缓慢运动为主的性命双修的中国武术优秀拳种之一。练拳者在慢练中磨出真功,在慢练中体悟身体内部的运动节律和隐匿的能量,在慢练中体会自己的肢体动作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符合了就坚持,不符合就改正,在慢练中体悟“挨着何处击发何处”的“以慢打快”的精妙。太极拳的“慢”,一是为理清招式线路,摸清敌人可能的进攻方位与自己的退敌之策;二是为静心听劲,听对方的发力点和进攻方位;求的是“慢到十分功夫,即能`到十分,惟能灵到十分火候,斯敌人跟不上我”[3]。这种“慢”能由外向内,从外在肢体动作潜移默化到内在思想层面,让人生发出一种自觉能力。这种自觉能力能让人在生活中,沉淀自我,提高洞察力,理性地看待、处理问题。

太极拳的“慢”绝对不是一种懒散的“慢”。“慢”实质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是一种练习太极内劲的手段,是一种“绵里藏针”和“慢里藏快”的“慢”。可以说,太极拳演练的“慢”是相对的,“快”是绝对的。“慢”和“快”,这对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得到辩证有机的统一,是阴阳学说中“阴”和“阳”在运动中此消彼长转换的典型体现。在实战中,太极拳的“慢”是依据对方形势变化而变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4]。

太极拳的“慢”,对人心性具有再造功能。太极拳的“慢”,要求练拳者在长年累月的太极拳修炼中,摒除杂念、心性松沉,慢慢放松四肢百骸,慢慢调节自我呼吸,慢慢关注身体内外变化,日复一日以文火“慢”炖,内化于“心”,在不知不觉间濡化出一种戒骄戒躁、遇事沉稳的“淡定”与“从容”品性。 “太极皇后”高佳敏曾指出,太极拳对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赋予她从容、淡定、思考、宽容和感恩。[5]

2.2 “柔”出生活的内强

在中国武术各门派和流派中,既无纯刚的拳种,又没有纯柔的拳种。蔡龙云先生认为,“专一地主于刚或主于柔的拳家,是不会有的”[6]。至于拳种之间或者之内的刚与柔都是相对而言的,如:太极拳相对于八极拳是主柔的,陈式太极拳中老架二路较之于一路又是主刚的。任何一个拳种门派或者流派都是刚柔相济的,有的表现为“刚”多一些,有的表现为“柔”多一点。如果“柔”是阴,“刚”是阳,那么刚柔总体是平衡的,是符合太极阴阳学说原理的。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一种主柔的拳术典型,“柔”是太极拳的又一大特点。杨澄浦认为,“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4]。在技击法则上,“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精髓和灵魂,主张以柔克刚。“柔”是手段,“柔”是训练太极内劲的一种手段,通过“柔”,追求达到一种“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7]的境界。“柔”是“蓄”,是“吞”;“刚”是“发”,是“吐”,“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武禹襄语),在一柔一刚、一蓄一发、一吞一吐之间,将人体的意、气、劲有机结合,发挥最佳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练拳者如何将太极拳中“柔”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正确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这恐怕是太极生活化需要解答的问题。

“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7]。太极拳的“柔”并非“软”,并非“无力”,而是“松柔不失劲力”,要求练拳者在长年累月的太极拳修炼中,既不要“太紧”,又不要“太松”,慢慢咀嚼与品味太极拳的“柔”,将技术层面的“外练”转化为“内修”,全身处于一种“松静绵柔”状态,灌注着一种充盈的“柔劲”。这种柔劲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4]”在这种“柔劲”的浸染下,领悟和把握“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的太极拳法则所蕴含的内在人生哲学和生活准则,有意识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克服人生和日常生活中的困难。

2.3 “稳”出生活的“静气”

太极拳练拳时讲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技击时注重“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这些技术、战术和意识的要求彰显了太极拳的“稳”。只有经过长期的太极拳修炼,才能觉解出太极拳“稳”的意蕴和力量。

太极拳的“稳”,既表现在身体动作中,又体现在练拳者的心态上。在身体动作上,太极拳既注重外在形体上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尾闾中正,又关注内在的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达到身形之“稳”;在心态上,太极拳要求练拳者平心静气,排除杂念,敬而专一,全神贯注于身体内外运动,聚焦于身心合一,以达到精神之“稳”。这两个“稳”是互相濡化的。

太极拳的“稳”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稳”。就身体外在动作而言,人体在太极拳柔和缓慢的运动中重心基本一致,重心围绕一条中轴线波动,起伏不大,身体外在表现出一种或动或静的运动;就身体内在言,练拳者注重身体内在劲力和节奏的转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从而使身体内部隐匿着一种或动或静的运动。由于人体外与内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又是太极拳的载体,太极拳的这种或动或静的运动自然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太极拳或动或静的辩证运动,既是一种外动内静,又是一种内动外静,既是一种动中有静,又是一种静中有动,既是一种动即是静,又是一种静即是动,在这种动静一体化的整体运动中彰显出太极拳的“静气”。这种“静气”的核心要素就是“稳”,一种“内心鼓荡,外示安逸”的“稳”,一种精神高度专注的“稳”,是一种在危机面前沉着应对、果敢处置的“稳”。练拳者只有修炼获得这种“静气”,才能在技击中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4],才能做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8]的劲力,才能做到向地要劲的境界。

一个人长年习练太极拳,就会规训出这种以“稳”为核心的太极拳“静气”,内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可以构筑一个人在世间行走的价值底座,类似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会支配我们遇到危机不慌乱,冷静地理性思考日常生活问题,正确地处理日常生活问题。譬如,多年前,李连杰在一档美国节目录制中,面对主持人对太极拳的讥讽,他并没有反唇相讥,而是笑而不语,用当场踢崩桌子的实际行忧擅畹鼗解了主持人的棘手难题。李连杰的处理问题方式,彰显出的气质就是一种太极拳“静气”。

在市场经济社会,各种利益诱惑充斥着社会各个角落,人们如何面对这些利益诱惑,是否经得起这些利益诱惑,如何安身立命于社会,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毫不怀疑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牵涉诸多因素,但是笔者同样也认为,内心的坚守,“随波”不“逐流”,培养“静气”,“稳”住自身,恐怕是解答上述问题的不二法门。这种“稳”如何修炼?就太极拳视角而言,太极生活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实践中,如何感悟、获取太极生活化的“稳”呢?笔者认为,严格按照太极拳技术要领,把握好每个技术动作的“度”,是修炼太极拳“稳”的最佳路径。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有内外之要领,“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增一分则太过,减一分则太少,必须恰到“度”处,才能在长期修炼中,登堂入“稳”。譬如,“玉女穿梭”,下盘弓步重心在两腿之间,上体略微前倾,右手螺旋向前架挡,左手经过腰侧前攻,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两手既各管半边,又相互“补台”,阴阳相济,整个人体必须立身中正,“稳”字当头,才不会受制于人;反之,若重心不稳,必遭人牵制。在这种长期的按“度”练拳走架中,有意识地用技术规训自己,教化自己,潜移默化中就会将这种外形之“稳”内化于“心”,这种内化于“心”的“稳”又会反哺外形之“稳”,从而使其升华为一种太极拳的“静气”,一种“稳”为核心的“静气”。

质而言之,太极拳的“稳”,是身心的沉稳,是“静气”中的“稳”,注重意念对身体的指导和控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心正则身正,身正又反作用于正心。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往复运作中,练拳者逐渐修炼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之“稳”,濡化出一种立身中正的“浩然之气”“元真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元真之气”是一个人行走世间决定取舍趋避的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总开关”,是一种面对灾难毫无畏惧、面对困难毫不退缩、面对诱惑毫不动心的坚强信念。尤其在当前浮躁社会,这种“静气”就成为一种修养,一种智慧,有利于人克服各种社会浮躁陋习,立足社会。

2.4 “乐”出生活的宽容与和谐

太极拳修炼是一种技术的修炼,这种技术修炼中隐含着性命的双修、灵与肉的修炼以及生活之道的修炼。陈鑫指出:“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9]。”拳为道的载体,道寓于拳之中。“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9]。通过练拳,通过拳道的变化之理,人们可以体悟宇宙自然之理,“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既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 [10]。人们在太极拳修炼中既要有身体的参与,又要有精神的投入,类似歌唱艺术那样,演员要根据歌的内容用情去唱,将好的唱功和情感交融,才能唱好歌曲,表达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太极拳修炼在身体外在动作要领正确前提下,必须要有精神投入,精神集中,才能身心合一,使周身变得轻灵,才能体悟到太极拳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真义,才能体察太极拳所隐含的宇宙自然万物之理,“消解了自己与自然的界限,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11],这就是一种太极拳之乐。这种太极拳之乐让人豁达、宽容,让人自身、自身与外物达到一种和谐、一种平衡。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整日忙于周旋形形的琐事,自我内在的富足感与愉悦感大大缺失。因此,如何忙里偷闲地去寻找片刻的宁静,让疲劳的身心得到休息,是当代人不得不破解的问题之一。

太极拳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通过身体行云流水般的运动,使身、心、气、神之间运行协调身心合一,练神养气,既锻炼了外在形体,又疏通了身体内在的经络,使练拳者获得并享受 “乐天知命”“神畅体舒”的灵与肉之。其运动生理学机理就是,太极拳运动能正诱导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域,使其兴奋度加强,脑下垂体释放出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内源性肽类物质――内啡肽,该物质可松弛神经,让人欢愉、满足,而其他区域则因负诱导趋于抑制状态,得以消除疲劳,身心愉悦。

练习太极拳获得的“乐天知命”的灵与肉之,能让练拳者身心获得一种“三月不知肉味”的通体舒畅。尤其在当今快节奏的烦躁社会环境中,人们难得片刻的宁静,去沉淀、反思自己的人生,更需要让心灵去享受这种“乐天知命”的,进而促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宽容与和谐。

3 生活太极化:生活对太极拳的哺育

同一个武术动作,一个武术阅历丰富的武术家对此理解和阅读,与一个未谙武术或者初学武术的人对此理解和阅读,意义是根本不同的。一个武术家对武术的理解浸透了他无数的武术生活阅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乃至人世沧桑。换句话说,只有当练拳之人的武术饱含了人生的体验,达到一种“灵明”的境界,才能真正体现出武术的博大精深和内在力量。

太极拳家终身练习、传播一套拳术,乐此不疲。年轻时候学拳,学的是这套拳术,到耄耋之时,依然还在练习这套拳术。在外行人看来,或许对此很是费解。正如《太极宗师》电影开始和结束一样,影片开始时,杨昱乾在练拳,影片结束时,杨昱乾也在练拳。对此,观众要么没有注意到这个情节,要么即使看到了,也没有意识到两者的差异。笔者认为,同样是练拳,影片主人公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生活的洗涤后,对太极拳的体悟与开始时练拳的感悟有着天壤之别。就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的视角而言,结束之时,太极拳已经是生活太极化的“太极拳”(此时太极拳是经过生活反哺过的太极拳,太极拳意蕴已经较前者发生了变化),外形上,太极拳还是那个太极拳(类似禅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道理。但是,后山已非前山,后水已非前水。后山和后水较之前山和前水,都是一种升华之山,蒸馏之水),但是,在内涵之中,太极拳已经不是那个太极拳,是一种饱含杨昱乾人生阅历的太极拳(杨昱乾已经将他的人生沧桑阅历浓缩升华进演练的太极拳),因而影片开始时的太极拳和影片结束时的太极拳是似同而异。

再回到现实中,太极拳家终身钟爱太极拳,道理也许就妙在其中。学拳伊始,太极拳家也许是由于某种机缘和太极拳结交,但是随着岁月的积淀和洗涤,他对太极拳的理解,已经包含了他的人世沧桑和生活阅历,在练拳中,“日用而不知”地⑸华出来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验融入拳中,反哺太极拳。此时,他对太极拳的理解,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老人对宗教真理的理解那样,“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还存在着全部生活和整个世界。”[12]

太极拳家开始时学拳,没有生活的感悟,耄耋之时的练拳,已经将拳“架子‘拆’了,揉碎了,消化了……‘拳上身’”,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形体和功架,所练之拳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的意义,拳术中融合了生活智慧,追求的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练拳境界已经从为练拳而练拳的平面化状态,走向了拳、生活和人生交融的立体化状态,从而达到“拳即生活,生活即拳”的“灵明”太极生活境界。这就是生活太极化的人生理想价值旨归。

4 结语

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的研究范式是一种新的太极拳研究范式。在这个研究范式中,太极生活是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范畴。太极生活就是练拳者将所觉解的太极拳之哲理运用于生活,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为人处世,同时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反哺太极拳的过程。太极生活是一种太极拳与人生、生活的冥合,是练拳者的一种性与命的修炼、一种灵与肉的交融,是练拳者对人生的丰满。只有经历过太极生活的这种辩证融合过程,才能让练拳者达到一种澄明之境,从而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和内在力量。

因而,在太极拳传习中,我们不可以教条主义地理解太极拳,将其单纯地看作是一个拳术,把其变成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机械的拳术。每个太极拳练习者都应该将太极拳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用升华出来的太极拳哲理指导人生、指导生活,同时用升华、蒸馏出来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反哺太极拳,从而实现太极生活化和生活太极化的辩证融合。在今天的时代,太极生活将是太极拳的重要价值旨归,必将引领太极拳在门派众多的中国武术发展中继续处于一枝独秀的领跑位置。

参考文献:

[1]孙正聿.探索真善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4.

[2]余功保.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50.

[3]雷世泰.孙氏内家拳通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3:122.

[4]沈寿.太极拳论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世界太极拳冠军高佳敏访谈[EB/0L].http://.cn.2015-05-21.

[6]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210.

[7]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大百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03.

[8]杨振铎.杨氏太极拳・剑・刀[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

[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0]孙剑云.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29-330.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9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太极内丹学炼养思想,是张三丰在上阳子陈致虚、扶摇子陈抟的内丹修炼体系上的继承和发扬。修炼士王宗岳传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蒋发。从蒋发到今天,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赵堡镇已相传400余年,是十几代人以身证悟可行能行的大法。太极拳不是某个张三李四发明的,故不应姓张也不应姓李。它是武当道家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所有的继承和发展都不过是武当道家文化的支流衍化而已。不过,太极拳的分支衍化也有其因缘定数。

古时,河南省称中原,是全国以阳命名最多的省份。其中有洛阳、安阳、舜阳、南阳、汝阳、沁阳、信阳、泌阳、正阳、淮阳、宜阳、荥阳和濮阳。13阳中以沁阳为中。沁阳属怀庆府,一府管八县,暗合八卦之意,人称怀庆府为“怀川精”。阳中之温地为温县,温县向东十五里有一个在2500年前筑土为堡的地方,名为赵堡镇,属温中之阳。赵堡镇以特殊的地理位置,暗合易理象数。赵堡镇水甘地肥,庄稼不施肥,长势仍丰旺,是当地人得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赵堡镇古时有城墙、城门、护城河,内有大小庙宇50余座,是四邻乡里赶集购物,求香拜神,通达南来北往的重要交通要道。这里香火旺盛,也是修炼者普法弘道,证所学,应物自然,求师访道的好去处。

道教走动以应物感应和参访求师,度化有缘为旨趣。以华山敛风辟谷,泰山采日光之华,西湖纳月之精,长白山敛霄等等。易象奇特和安静之处,更是观妙寻真的去处。道教有守庵化缘者,有居家修炼者,分结发道人和披发道人等。王宗岳便是一位在家修炼的居士。明朝万历年间,王宗岳经商途中,心驰神往,走动至赵堡镇时,收得蒋发,带回山西,授艺七年。蒋发艺成后,当地人称蒋把式(练家的意思)。蒋把式收得弟子邢喜怀,传以太极拳道,以“中、正、平、圆、轻、灵、柔、活”八字运使,合顺太极教习,理化形感,文化武学,以求仙功造化;对外教习、捋、挤、按、采、捌、肘、靠诸使法,使当地的太极拳文化由此繁衍不息,生出一代又一代名家。

太极拳以武当天道人文思想,地道传统文化和人道社会健康运动三种形态,在社会普及发展。天道长,地道赢,人道合。而判别太极拳修炼的三层功夫也是轻清无迹,风动云移,清澈无我,站地行云来看上乘功夫,以合天象;唯象唯肖,雄厚浑圆,量化刻形,骨刚塔稳为中乘功夫,以合地象;运动灵活,招法利落等小乘,以合人象。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祖师问孙悟空愿意学静字门,还是愿学流字门等等,悟空都不愿学,认为都是墙头土坯,难经风雨。最后,祖师教他72变化,长生不死法门。孙悟空得法后,立地成圣。运使和效使的结合,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武当赵堡太极拳传承的拳架是武当传统拳架的演进,而没有哪个修炼赵堡太极拳的人说他的拳架可以定型,只是文化知识在某人形体上的层次契合有所分别,是尺寸、开合、起伏、缠绕等功夫用度的不同表现;是神气积蓄于量化,灵宝作用于形体的本领发挥的高低实践。而不是某人讲的只有一种表现。武术系列训练组合是武当赵堡太极拳汇宗体现,而不是一方代表,是合同于历代所能的大全。它们的形成以架而言,来源于历代众家之长。例如武当赵堡太极拳中的领落架、忽雷架、大姑娘架、松不掉掉架、自在知识架、太极球架、拳架、指架、三门手架等等,综合性能体现是名为。武当太极文化是在继承中发展,随认识而作用,逐步理解完善的。如某名师讲,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师传于脚的方法作为,他在刊物上大批别人的不是,是他没有练到内里,故作用肯定在脚上。拳论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皆是三大对的基础。有四正五行使有八卦,欲向前必有后撑,能左右兼顾必知中正,能三回九转必知轻柔,能心神合一必能身随心灵。拳架由学架、练架、盘架、改架、搭架、拆架做起,乃能通臂、通背,通身合一。心能知神,身能随心而行,方知有用武之地。赵堡太极拳论曰:“行与不行,是拙手和能手、慢手和快手、高手和低手、好手与妙手的较量,好坏在于有理才行。”

(二)

武当赵堡太极拳在中平架的基础上,以7种架式组成运动开展形势,名曰七星归位;以24种拳架组成内功修持,名曰锦囊取宝;以5种仙功组成光明正大的修炼,名曰以拳合道。从学架开始,由招式到形势,由刻形求象,到克形去拙,由柔质见轻,到轻而能清,从清中见真,到形真用真,光明无限。这个步骤是从操练到成形,从成形到定型,从定型到对应互助而作用于无形的方向……

总之,三层功夫境界乃是学习武当赵堡太极拳进步的台阶。

学习武当赵堡太极拳,要从开手、开身、开眼、开心、开智、开慧、得能人手。“开手”,从重到轻,接人如气吻而无觉;“开眼”,修出心眼而至神眼,无处不太极,无处不身眼,处处有手,处处有身;“开身”,将柔变为刚,将刚变为柔,通体济能一致;“开心”,使五脏相循,经络内通,周天环转,肠胃走向顺达,内里自我调节,心知奥妙并可控与己用而能作用;“开智”,使记忆――回忆――记忆,判断――决断――判断,定题――立题――定题,速算问答,悟知求证,在片刻与半拍中浑然解知;“开慧”,使静合慧根,慧向静归,大彻大悟。

学习武当赵堡太极拳,不是从形体动作开始,而是从毛孔开始做功,周身气脉打开与天地对应,渐由皮人肌,入骨人髓,自然中生,颠倒中求。从神识、气感、体悟中修出灵动性,能动性,体用性。从肢体的操作到协调的相互对应,渐向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以达力的再现,灵的再生。

学习武当赵堡太极拳,以“窍巧窍”,“微妙微微妙”体循,外窍对内窍,明窍对暗窍,里外兼修,体微妙证,以循常而不循常再用以循常。如涌泉穴对肩并穴的打通,泉水对井口,敲开率门登天路;两肾内阴穴会点,使会阴穴与百会穴中脉的相通,量的调整分配不受限制。人体神气作用形体有所不识,天地灵气护佑有所不觉,功夫来源于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中有真,真正能用。在于觉悟神明,证悟所得。

学习太极拳推手是看家功夫,看不住手就看不住身。不能动就不能行,不能行就不能用。推手的高级功夫在于搭不上手,触而即发。所以说,武当赵堡太极拳练的是“不沾边”的功夫,检查的是“中不中”的知识。

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郑钧先生指出:“神州轩辕道德蕴动静,自然落体至虚归浑圆。”此两句是武当赵堡太极拳修炼的渊源和总结。武当赵堡太极拳以德育体,以慢而柔,以均而活,纯属自然的运动方法。在内养外世的基础上,作用于防身,一式多用,多式连用,近近结合,贴身短打。习练武当赵堡太极拳,拳架练的好不好,就看你的“金刚三大对”功夫。一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相对;二是精气神相见为对;三是修拳功与修仙功为对。所以,学习武当赵堡太极拳不是外行说的大姑娘架。“大姑娘架”是刻形求象显真后走向轻清所修炼的过渡架。这个过程是积重就轻时文化知识理化的一个阶段,也是高功夫向真功的重要环节。

(三)

武当餐堡太极拳契合传统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以传统结合现实的生活体验,随着科学的进步,以身感应,作用形体,神气识使和文化进步的参与体会,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文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修习太极拳不是以拳为本,而是以太极观作用到形体的艺术。不是强使,而是自然,是神气在动静之间吸取天地精华,天地补养济合于形体的自然补充归位;是静的功夫和动的本领表现。它们由元精、元气、元神组成,天地孕育,动静相兼所得。这个量是混沌中太极作用人体的能力。不注重太极,只注重拳,只能是一种浅薄的方法。而注重了太极,浅薄的拳法则会变得更深奥。太极拳的修炼是修身而明心,通过修身而明性,周身无处不圆,无处不正,不是手脚简单的招式表现。太极化于形体而能印证道德。随着人们对太极文化的认识,将服务和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现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形式大致有三:一是以养生为主的气功太极;二是以健身为主的太极体操;三是以防身为主,注重单式训练的技击法。而真正的太极拳则是一门综合性训练形式,以听劲、懂劲、神明,来要求学练者明白经脉运行,筋骨运转,肌力扩张,心神领身,肢随心用并以修心为最,活用为本。

在太极拳中,太极状态是拳道之初始状态,也是神气修还到浑圆的状态。看则恍恍惚惚,然而其中有象,物质、能量、信息、神识、神明、神使、神观,先知态而后见体。这个态是知而知之者,明而明明者而达尊尊的方法。通过修炼,实物按气数类型性质统一的阴阳两重性量化原则,在神意和合的作用下,以气的信息发送与接收,相互识别、吸引、排斥、结合、分裂、消存,形成一个看似无规律,实际井然有序的层次梯级动态系统,观活力,知静变。在锻炼中,以这个系统类型性质识别他的信息关系。知动静在神明,知量的运动在懂劲,知形体运动在听音观乐,由窍识而达妙识。此妙识在于节骨眼的转折变化和内外窍窍对应,使中神通,得中定、中观,从而来鉴定太极拳修炼者的功夫层次。太极拳推手就是对练功者的灵活性、能动性和体用性本领的推真演算问答测试。习练能达无形无象,应用就能形象俱佳,四象齐全。

学习太极拳,从初级活动单一的肢体开合,到高级的内外兼修,无限契合,随认识和实践不断提高。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体现,是阴阳和合于心身作用与反作用的体验,是一种道德文化,而不是简单的体操。任何事物都有前后、上下、左右三对,它们形成对称性、对应性、协作性、协调性、互补性、均匀性等,不论在缠绕中,或螺旋、虚实开合、动静之间,总是有阴必有阳。发现和认识、作用于虚实动静,就是对拳性的理解。物性就是拳性,拳性就是人性,人性证明物性。人是万物之灵,人能创造社会,改造世界。

太极拳活动总结篇10

我的父亲吴颖锋、母亲薛奇英都是中国武术六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自我有记忆起,父亲总会抽时间教我学习太极拳。父母传授给我的一个人生经验是,学习要劳逸结合。他们认为相比较打球、游泳、跑步等小孩子都喜爱的运动,太极拳是一种更好的运动方式。很多人觉得太极拳节奏过慢,很难达到运动效果。但通过实践,我认为太极拳内外兼修,可以让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均衡锻炼、心情得到调整,每次练习完我都会神清气爽,学习效率更高,练太极拳比打球、游泳、跑步的锻炼效果更好。

高中是学习最累的时候,而我认认真真的太极拳训练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的。高一暑假期间,我和同学刘天卉每天跟着我的父母坚持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风雨无阻。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由外引内,再以内催外,越学越有味道,需要慢慢品味。学习太极拳是一项慢功夫,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52天的练习,我们掌握了陈式太极拳三十六式普及架套路,并且对其基本运动规律和缠丝劲路、丹田内转等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练拳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些许挫折,比如我因为筋没有拔开,在做旋风脚、双摆莲时动作很难看。我就在平常重复做这些我做不好的动作,还利用休息时间压腿,现在尽管这些动作做得还不是最好,但较之以前已有了很大进步。有时下暴雨,我和同学都坚持去指定的地点锻炼学习,慢慢地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力,我相信,有了它,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更加顽强。

高三,是每一个学生实现梦想的冲刺阶段,也是求学生涯中最累的一段时光。老师曾说过,高考三分考知识,七分靠状态,高三时对于身体、心理的状态调整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太极拳帮了我不少的忙。陈式太极拳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节奏感,正契合了高三学生的学习节奏;太极拳细致入微、丝丝入扣的“摸劲”,培养了我的耐性与细致;太极拳的高难度动作需要下大工夫掌握,教给了我面对困难挫折所应具有的勇气。学习太极拳提高了我的精神状态。

复习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只有有了一个好身体,才能在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在书桌前,我总是要连续坐三四个小时不动,时间长了,对腰椎、眼睛、大脑都不好。爸爸坚持带我每晚做10分钟的太极拳基本功,那时我可以放松一下心情,活动身体各关节,也让大脑得到短时间的休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高考前最后的27天,已经是分秒必争、刺刀见红的时候了。但每天锻炼太极基本功是爸爸给我的雷打不动的任务。每晚10点钟,我们一起做完基本功,再和妈妈出去散散步,疲惫的身体得到锻炼,受压的情绪得到缓解。现在想来,在忙碌的学习中练拳放松身心,也是我高考成功的一个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