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5 06:10:09

接触网实训总结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1

苏州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轨道交通公司供电专业按岗位,一般分为两大类,城轨高电压和城轨接触网,高电压工种,需要对城轨供电系统内变配电所进行日常的运行、检修,对电气设备进行试验,以及SCADA系统维护检修。接触网工种要求对城轨接触网及相关设备进行周期性维护、检修、调试,并能不断改进接触网检修工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应能培养适应城轨运营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的运行、检修、试验、调试、施工、调度、故障处理作业,SCADA系统运行维护,掌握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的维护、检修、调试、施工及事故抢修作业,能从事接触网工、变电检修工、变电值班员、SCADA系统检修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教学计划

1.培养模式目前轨道交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岗前培训式三种。在国内,大中专院校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地铁供用电专业,地铁供用电的专业人才大多来自电气化铁道供电,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而随着地铁项目陆续开工及投运,轨道交通人才呈现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苏州轨交1号线首批一线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介于当时苏州本身不具备学生现场学习与实践条件,采用了外送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地铁公司现场培训3到6个月的实践培训方式。截至目前,苏州已有两条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在与院校原有的合作培养经验及本身现有的运营经验基础下,具备了逐步完善和深化人才培养的条件,在人才培养的周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可以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

2.培养课程计划结合苏州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对人才专业能力需求及校企合作的框架内容,经过校企双方专业负责人的交流及协商,确定了供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框图如图1,主要分为四大模块。

(1)基础素质模块。该模块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大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使其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外语、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

(2)核心岗位能力模块。分为专业基本技术、专业核心技术、专业方向技能三部分内容。

1)专业基本技术,要求具备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机械类和电工电子、电机、电气控制等电类专业基础知识,属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2)专业核心技术,体现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特点,通过各课程使学生掌握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结构、高压电器设备原理、变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原理以及相关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

3)专业方向技能,体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两大专业岗位,高电压和接触网的专业技能。高电压方向体现了城轨供电系统高压设备及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应用,并要求熟悉城轨牵引供电系统专业的安全规则。利用院校高电压、供配电、及继电保护实训室内开展的实训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供电中心进行高电压的认识实习,增加对现场设备的作感性认识,该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学生定岗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而到了顶岗实习期间,再到公司参加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实践来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接触网方向体现了接触网(柔性接触网、刚性接触网和第三轨)的结构组成、作用,要求掌握接触网的受力力学分析和计算,掌握接触网结构中各种负载的分析计算方法、接触网平面设计的基本内容及一般技术原则,能够读懂接触网平面布置图、电气分段示意图和各种装配图,掌握接触网运营、检修和施工的标准及工艺。通过学校接触网实训室的实训来掌握常用接触网零件、设备与工具。通过接触网支柱的登杆训练适应将来现场作业中的登高作业。通过赴轨道公司参观、跟现场运营班作业进行接触网现场实习。

(3)综合应用模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的培训及考核,该证是供电类专业进行高压作业的许可证,是城轨供电岗位的必备证书。同时需要完成毕业设计。

(4)拓展模块,通过选修课及专业讲座的形式,使得学生了解轨道交通公司的运营管理、公司内涵以及轨道交通供电应用的新技术。该课程可以通过轨道交通公司的人教部门和供电专业人员授课完成,这样利于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时间。

三、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及实训基地的建立

教学资源共享。共享图书、教材、网络数据库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开发城轨供电类教材。共建专业教师团队。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授课,苏州轨交公司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到校授课或开专业讲座。院校供电专业教师团队和轨交公司供电专业工程师组成优势互补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仪器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城轨供电专业的实训仪器和设备,学校可以通过在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等实训设备上进行模块化改造,比如在供配电实训装置中,增加城轨牵引供电模块,再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地铁中典型的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装置。同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共建现场性强的接触网和高电压实训基地。给学生及在职人员提供实践与训练的场所,开展职业资格认定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利用假期下轨道交通公司运营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跟踪最新的运营动态。

四、就业服务与保障

就业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根本上是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关系,学生的就业服务就能做好。首先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创造与轨道交通公司互动的条件,通过邀请城轨公司的工程师给已组成的“地铁班”定期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讲座,通过学生实习前纳入教学计划的认识参观实习,以及在学生下城轨公司顶岗实习期间组织专业教师的定期巡视,来完成过程性监督和保障。完善学生预就业实习阶段的意外保险与医疗。现有轨道交通公司对于实习的每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住宿和生活补助,使其无后顾之忧。而对于城轨公司不予录取的学生,学校积极组织再推荐就业等都是作为该专业所必须的就业服务保障。

五、总结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2

    1充分利用党内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党员教育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它涉及的数据量大,数据具有持久性,是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密集型、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所持有的数据可以为个应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个单位或更大范围内共享。它可向用户提供指挥、控制、决策、报警、提示、咨询等信息服务,同时还兼具信息检索、统计报表、事务处理、规划、设计等功能,党内信息管理系统也是这样一种面广量大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因此,它是应我们时代而生的,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管理系统。

    1.1提供全面及时的发展数据便于规范发展和及时督导每年底党委(党总支)会对各党支部发展党员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会发现不少问题进而影响到了党员质量。例如有的党支部存在冒进发展、发展过程不合理、党员发展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应用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基层党支部的基本信息、党支部委员个人基本信息、党员个人信息、积极分子及申请人个人信息及时准确地录入程序,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应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发展党员模块,各单位党委(党总支)可以及时了解各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数据信息以及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的个人基本信息,也能准确掌握各类数据。同时,在审批程序中,一个符合入党条件的学生,从写入党申请书开始,即被录入此系统,其间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发展成预备党员,再到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整个过程层层都可设有审批程序,并以电子版档案材料形式存档。这样一方面能够大大规范党员发展步骤,另一方面能够时时准确地提供各类相关信息数据,便于党委(党总支)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督导。

    1.2保障党建经费的合理利用应用党内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党费信息管理。录入党费收缴等相关信息,使广大党员既可以随时掌握收缴党费情况,又可以了解党费的缴纳标准,还可以实现党支部在银行的独立党费账户,财务统一管理。这不仅为党费管理提供了安全性,也为基层党组织在党费收缴的过程中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应用党建经费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做到使上级相关组织部门随时在网上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即可生成电子账目存档备查,以此规范党建经费使用流程,保证党建经费的专款专用、规范有序、合理支出。

    1.3实现党员教育培训的系统化组织应用党内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组织教育培训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功能: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党员教育培训,民主培训,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和党员实践锻炼活动等。各党支部(总支)按照党总支(党委)安排,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人员的基本信息录入后到信息系统,即可形成入党积极分子名单,这样在培训之余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组织这些人员开展拓展学习和交流。这样搭建了一个持久的网上平台,使党员教育培训得到了系统化的组织和保障。

    1.4实现基层党建成果的量化评比应用党内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党建成果评选。按照党建成果论文要求及规定合理化评选周期,各参评单位将各自的党建成果匿名登载到评选系统上,经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指定若干名评委并开通其评委身份,评委通过密码确认身份后进入管理系统并开始评审,在打分后管理系统自动排名并形成最终评选结果,从而实现党建成果的量化评比。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推进党员教育成果转化

    在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借鉴运用网络这一现代管理平台和手段,充分利用党建网站这一载体,积极发展和拓宽党员教育的新形势、新阵地、新内容,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员教育的有效形式[3]。充分利用党建网站构建各种栏目信息平台,深入推进党员教育工作。如通过建立党建知识、党史、党课讲坛等栏目,宣传党的理论和先进典型事迹,进一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国家发展的经典论述,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和政治素养。实践证明此举开辟了一条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为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与此同时降低了教育成本和资金投入,原本需要层层下发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教育光盘,现在只需通过网上信息共享就能够解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先进示范作用。在党建网上设立先锋之歌等专栏,包括表彰通报“优秀党支部”、“优秀共产党”、“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这些栏目可及时登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照片。对身边先进示范党员图文并茂的宣传,为广大党员树起了一面面鲜活的旗帜,更易于接受,指明了学习的主导方向,最有效地激励和带动了广大党员,也使优秀党员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加强。建立入党积极分子栏目,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每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结束以后,每名参加学习的入党积极分子将学习心得体会连同本人照片登载在该栏目,通过栏目的论坛或空间,实现党积极分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使广大积极分子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实现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有形化,同时增强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归属感。建立党建信息网中的党群知识网络竞赛程序栏目,及时查找自身不足。入党积极分子、党员以及广大普通群众都可以事先不通过身份确认而进入知识库学习,进入考试答题栏进行模拟竞赛,测试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不足,及时整改提高。

    3利用党建触摸平台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触摸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基于触摸屏的信息系统逐步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将触摸屏技术应用于党建工作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手段,改进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一方面,以往的党员发展培训总是采用纸质文件的形式,信息不能归类,采用信息系统能够迅速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触摸屏互动性,使者和接受者能够双向交流,主客体平等相待,没有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感觉,从“面对面”的说教到“自主触摸”的获取。把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生动活泼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4实践与探索

    本文以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及触摸屏技术为依托,构建了新型的党建触摸电子平台,为党员发展及支部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系统首页如图1所示。系统前后台采用MicrosoftSilverlight技术实现。运行环境为MicrosoftWindows操作系统。支持Silverlight当前最新版本4.0。系统运行时,UI采用自动最大化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UI应能自适应屏幕分辨率(各用户操作控件如按钮、滚动条等的大小应能调整,以适应触摸屏操作需要)。系统主要包括党章阅读、发展流程、填表范例、优秀范文、空表格打印、常见问题、发展党员公示、总支建设、活动纪实、党员阅读十个一级栏目。所提及的用户操作均指在触摸屏上进行操作。

    4.1党章阅读提供精美的文档阅读界面和翻页功能,类似苹果的电子书效果,使得学生学习党章变成一件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

    4.2发展流程通过触摸屏展示产生入党动机到最终顺利入党的整个流程。学生点击进入每个流程后,能看到针对该流程的相关文档和注意事项,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功能更好的熟悉和学习入党的全过程。

    4.3填表范例填表范例以发展流程阶段经历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展示各发展阶段所要填写的表格的填写范例,学生可浏览并选择打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将党员发展的材料整理的更加精细和规范。

    4.4优秀范文存储优秀党员的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以及思想汇报,积极分子和党员可浏览并认真学习。

    4.5空表格打印以发展流程阶段经历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展示各发展阶段可能要填的空表格,支部党员可浏览并选择所展示的表格并进行预览及打印操作,这样为党员材料的标准化提供了保证。

    4.6常见问题综合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及组织员反馈的各种问题,以触摸屏的方式做成知识库,为支部党员发展精细化、规范化,少出问题提供了保证。

    4.7发展党员公示把发展党员公示在壁挂式显示屏上或者网络上,以电子屏幕代替海报招贴方式进行展示。有多名党员进行公示时,展示次序及每个党员的公示时间可在后台进行控制。

    4.8总支建设以信息化的方式把总支各个支部的信息存在信息系统里,同时支持网络查询。

    4.9活动纪实列出各支部名称,用户点击即可进入该支部子页面;子页面按时间顺序(离当前时间最近的放在最前)分别列出该支部所有活动;用户点击活动主题即可浏览支部活动的视频及照片。视频、照片均以时间排序,并附有文字描述。

    4.10党员阅读把党员日常学习的材料通过触摸屏和网络的方式让党员学习。将触摸屏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平台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一种新探索。通过试用发现触摸屏党建平台的使用率和查询率高,大大减少了党员发展过程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90后 战士 网络媒介 素养 引导

信息时代,网络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军营也不例外。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军队大部分单位按规定接入了全军综合信息网,“互联网进军营”的举措更是受到了广大战士的欢迎。目前,90后战士已经成为军队的主体与中坚力量,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何,究竟具备怎样的网络媒介素养,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且重要的课题。

2009年3月至12月,笔者利用在新疆军区某部和《人民军队》报代职的机会。对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采取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个别访谈共开展了3个波次共24人参与,其中基层战士16人,机关直属队战士8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到192份,有效问卷188份,回收率94%。

90后战士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依据调查结果,重点从90后战士自身(内因)人手,分析其网络媒介素养呈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期得到相对客观的评价和认识。为保持与问卷调查的一致性,主要从“个人基本情况对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网络媒介认知与批判能力的分析”、“网络媒介知识与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这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1 个人基本情况对网络媒介素养形成的影响

在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中,“真实学历”和“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调查结果,对我们评价90后战士的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未来提升空间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从学历水平来看,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初中学历有大幅下降。高中学历占到了主体,大学学历也有10%的提升。这反映出90后战士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高学历的青年进入军营对于提升部队整体媒介素养。尤其是网络媒介素养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兵役征集制度出现的大幅变化,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将大量涌入部队,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部队战士整体媒介素质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对“入伍前户籍所在地”的调查中,我们看到,来自大城市的战士相比2005年增加了7%。从农村入伍的战士比例下降了13%。如果我们把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战士比例加在一起,总共占到了62%。这些战士大多接受过较好的教育,经济条件也比较宽裕,接触网络媒介的机会也多于来自农村的战士。根据布尔迪厄的资本类型理论,他将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分为四种: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性资本。其中前三种资本与媒体素质有着紧密联系。他还指出,对很多人来说,必须首先具有足,够的经济资本,才能更顺利地拥有媒体素养。Ⅲ那么,来自城镇、大中城市的战士和来自农村的战士在这四种资本上存在不对等,是否会造成他们接触和使用网络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之前就可能存在的知沟在进入军营后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这些问题都十分具有研究价值,需要笔者做更深入的动态调研和对比。

2 网络媒介认知与批判能力的分析

网络媒介的认知与批判能力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析能力、自我反省能力以及保持媒体道德。在对90后战士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战士对网络保持相对清醒的认知态度,从感性层面能够区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如在“能正确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吗?”的调查中,有90%的战士选择了“能”。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有多高?”的调查中,认为“较高”的只占到了22%,认为“一般”的占到了55%,还有14%的心存疑虑,认为“很难说”。

在调查中,笔者在该环节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是90后战士对网络的理性认识存在欠缺。由于缺少相应的传播学知识,大部分战士对网络的分析、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他们没有意识或者没有精力、机会接受网络媒介素养培训,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网络信息时,处在自发和懵懂的状态。其次,还存在部分战士热衷虚拟交往、网络游戏等导致忽视现实交往的情况。

3 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

运用网络媒介实现自身发展能力的分析,主要是考察90后战士在使用网络时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利用网络对现实的影响能力。这对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需要对90后战士利用网络提高自身素质进行合理引导。

90后战士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对策研究

当前,我军对青年士兵的媒介素养越来越关注,已经开始自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并在不断探索教育的方式和方法。90后战士在网络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1 构建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军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官兵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官兵具有健康的媒介辨析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军队和社会发展”军队网络媒介素养则是指导战士面对网络信息时具有正确选择、正确理解、合理评判的能力,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对于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而言,首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教育体系的层面进行关照和全面的考量。

军队内部的各级组织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环境主体。各级党委、机关、团支部、军人委员会要建立网络媒介素养定期教育和检查制度,对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和推广给予资金和人才的支持,在积极推进战士网络媒介素养的同时。积极推进领导层的网络媒介素养,实现自上而下的推动。

网络媒介素养的培训人员是该教育体系的主要实施者。对于培训者本身而言。自身需要具备相应的网络媒介素养培训资质,能正确分析、判断各类网络信息并解决相应问题。在美军,主持媒介素养培训的人员通常为公共事务职业军官,他们通常要接受隶属美国国防部队信息署的国防信息学校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关资质后才能上岗。我军现在的媒介素养起步相对较晚。培训人员定位比较模糊,需要明确职责和分工,做到有的放矢。

90后战士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的本源和主体。对于90后战士而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合理安排上网的时间,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网上娱乐和学习的关系。鼓励他们关注国内外以及本单位发生新闻,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到达启兵心、借兵智的目的。此外,还要利用本单位的电台、电视台以及报刊等媒介积极进行网络媒介知识的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2 寻求军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官兵的媒介素养究竟应该达到何种程度?美国陆军网公共事务版上颇具鼓动性的口号不失为一个形象的答案:“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军方发言人”。我军在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培训时,也应加大研究力度,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首先应当区分培训的层次。根据调查显现。我们可以将90后战士按其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分为未接触网络者、初学者、普通使用者、熟练使用者以及精通者。而其中,初学者和普通使用者所占的比例最大。根据这种情况,应当确立通俗易懂、简便实用的基本原则,以“使用网络”和“选择网络”为重点,培养90后战士的上网的兴趣和能力,特别是培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培养上网的理性和辨别力,促进他们成为理性成熟、心态健康的网络群体。

其次需要借鉴院校培训、社会教育、新闻媒介综合培训模式,大力推进媒体素质培训与军事行动的一体化。现如今。普通官兵的媒体素质的培训已被迅速提上日程。并被大力推广。如美陆军位于路易斯安那波尔克堡的联合战备训练中心和德国霍恩菲尔斯的作战机动训练中心都设有针对士兵的媒体素质培训项目。我军也可依托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设立基层官兵网络媒介素养训练中心,加大对骨干的培训力度。在社会教育层面,可以借鉴“社会参与模式”的媒介教育。鼓励战士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环境,学习通过网络表达正确意见的能力,提高“批判观点”和“文化反省”的能力。加大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通过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乃至博客、播客的“模拟采访”。熟悉采访流程和注意事项。此外,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可以结合重大突发事件或重大军事演习,在行动中穿行采访和培训。事后重点分析战士在网络媒介运用、分析、批判等方面的表现。提高战士应对媒体的处置能力。

3 加强军营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部队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不平衡,一些军内网站存在内容不够丰富、搜索不便捷、时效性差、技术支持弱等问题,吸引力不够。一些部队网络建设还相对落后。存在终端少、网速慢、开放时间少等问题,难以满足青年战士的上网需求:有些单位对网络的利用较为单一,战士上网主要是用来聊天、昕音乐、看电影和打游戏,利用网络提升自身素质、展示才华、沟通情感方面引导不够:甚至还有些单位以安全保密检查为由,将基层网络终端全部关闭。对此,我们不应回避问题,而应加大建设和管理军营网络的力度,增强其内核吸引力。

加强军营网络的软硬件建设。首先,在硬件方面,军事综合信息网已经连接到了全军大部分连以上单位。网络已开始逐渐“走人”班排。我们应当将网络基础建设纳入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加速整合,为全军各类网站搭建快捷、方面的网络平台。在软件方面,需要做大、做强、做活骨干网站。在坚持“百花齐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中国军网、中国国防部网站和全军政工网等骨干网络。在内容的丰富性、时效性、搜索的便捷性等方面寻求突破。此外,还可充分发挥播客、博客、论坛的作用,为战士提供展示绝活的平台,提供谏言谏策的机会,提供抒感,交流娱乐的空间。

加强军营网络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地安排战士的上网次数和时间、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其上网需求:开展经常性网络保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让战士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不触“高压线”;加强军营网吧、连队网络室的内部管理,对计算机硬件进行脱密处理,对战士上网内容进行“把关”,管理人员自身也需加强防范:领导干部也应当自觉提高媒介素养,开发网络功能,将上网作为继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之外的“第五功能”,积极探索网络政工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4 探索青年士兵网络接触与使用的引导艺术

针对90后战士网络接触与使用的状况,我们不能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在充分研究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引导的新思路。

指导思想上:疏堵结合,重在疏导。对于90后战士接触网络的行为。我们不能一概视为“洪水猛兽”,将网络一关了之,而应当树立疏堵结合,重在疏导的引导方法。对于上网计算机首先要加强技术管控,做好保密系统的安装。严格控制光盘、移动硬盘和U盘的使用,管理员还需要在服务器上对终端机上传和下载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过滤不良信息。其次是要做好教育引导,给战士讲明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利用好有利的一面。自觉规避不利的影响。

引导的着力点上:通过网络搭建各类有益平台,激发战士的兴趣点。90后战士思想活跃、表达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对于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需要有意识进行挖掘和培养,并给他们在网络上提供表达的空间和展示的平台。譬如不少部队开通了“绝招博客”,博客不仅成为了战士们展示专长、交流技艺的平台,还成为了本单位党委决策的“智库”和技术“高参”;有些部队开通了“军营网校”,采取军地联合办学的方法,挖掘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有些部队还利用网络建立起了“新闻中心”,不仅方便了战士在线收听收看,还激发了他们作为“拍客”、“播客”主动提供新闻作品,展示自我的积极性。通过对战士兴趣点有意识的引导,结合网络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的方法上:提倡“嵌入式”的软引导。软引导是相对于行政指令的硬引导而言,“嵌入”是软引导的内核。要做到软引导,首先要立足于网络,尤其是军营网络的建设,各基层部队可以派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维护。通过最新、最丰富的内容来不断吸引战士的注意力。其次,可以在90后战士中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网络新闻骨干、网络心理疏导骨干等,注重平时作用的发挥,让战士们在与他们或他们的作品接触中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从情感上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有利的环境。

注释:

[1]吕巧平:《媒介化生存――中国青年媒体素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排球 体能训练 有效性

一、研究目的

体育能力训练的方法根据目的不同,其训练手段也不一样。其中,体力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竞技水平,体能训练又是获得体力素质动作提高的手段。所谓的体能训练是指,提高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在排球项目中,协调性也是体能要素所必需具备的。通过体能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集中全部力量去打比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因减轻落地冲击力而达到预防伤病的目的。类似这种掌握合理性的动作,既提高了身体控制力,又增强了身体的肌力和强化薄弱环节的协调性运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以吉林某大学排球运动员20名为受试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受试对象身体特征,即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21.3岁,身高为185.,体重为74.2kg。参照组的年龄为(20.6)岁,身高183.6cm,体重72.8kg。实验开始之前,向受试对象阐明了本研究的宗旨和具体内容,并得到了受试对象的书面同意。

2.训练方法。每周进行3次体能训练,总共进行12周。实验组在通常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体能训练内容,参照组只进行通常练习。wWw.133229.CoM本实验中所实施的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各个训练都是以能迅速掌握正确动作为目的,在作示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1)跳跃训练连续跳跃,分别单脚,双脚,开闭三种9 m长,各3组。接下来是以排球场地宽(9 m)为跳跃移动距离,进行三级跳5组。(2)力量训练从使用实心球练习中选向前传球,向后传球和胸前传球三种,各5组。进一步利用反弹效果进行前后收腹运动,左右腹肌运动各20次。采用4 kg的实心球。(3)协调性运动提高肌体机能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动作的训练,做10种各3组。

3.测试项目。测试项目除了作为专门训练的耐力以外,采用了排球项目中所涉及到的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17个测试项目,验证了训练效果。测试是在实施训练期的运动前后进行的。

(1)测试肌力。对肌力项目进行了握力,背肌力和脚肌力的测试。每次测试进行2次,选择最好的数据作为测试值。(2)测试爆发力。垂直跳,下蹲起跳都是记录单手指尖触摸的最高点。拦网跳是从1步助跑起跳。扣球跳是从助跑开始到起跳扣球。无论哪个项目,都是从单手指尖到触摸的最高点的距离以1 cm单位计算,而且,触摸的最高点作为扣球的最高点记录下来。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两手用4 kg的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是从站立姿势开始跳跃,此时记录从脚尖到着地的距离。(3)测试灵活性。对灵活性项目进行了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测试。网下6 m往返跑2次是指在两条扣球线(6 m)之间,穿越网下并全力疾速跑,记录到达终点线时间。重复横向跳跃是指记录20秒钟重复的次数。两脚左右交叉踏步是指半弓腰的姿势,原地全力踏步5 s。(4)测试柔韧性。柔韧性项目进行了立位体前屈的测试。

4.数据处理。本研究所进行的各项测试及各项分析数据的均数之差的显著性是利用t-test进行检定的。

三、讨论

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在训练后的肌力项目测试指标中,背肌力和下肢伸肌力都有显著地提高。连续跳跃是指如同拦网起跳落地那样,触地时间较短的跳跃。双脚三级跳是指如同排球的扣求动作那样,下蹲式起跳。这两中跳跃训练都是模拟实际的排球动作。在我们的实验中也明确地验证了锻炼背肌,下肢伸肌力的的训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爆发力测试项目方面,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等项目中都有明显提高。对排球运动员来说,通过体能训练,可以预见跳跃动作起到提高肌群的内协调作用,同时刺激了伴随动作的爆发力提高。

在灵活性方面,近几年流行相互交替,富有变化的编组动作的打法,这种打法体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它要求运动员具备左右迅速移动和接对方的发球时的前后左右移动的灵活性。从训练后的灵活性测试指标上看,网下6 m往返跑2次运动,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步,这三项均有明显地缩短和提高。

在柔韧性方面,处理头顶来球和接地球,对要求活动范围大的排球来说,体力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测试指标显示,立位体前屈运动有显著提高,协调性的运动扩大了各关节的活动范围,进而也使柔韧性得到改善。

在技术得分方面,测试指标显示,训练后的发球有效率和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次数,都有显著地提高。就发球成功率提高问题,受试对象多数是跳跃式发球,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的扣球跳,摸高跳的提高,可以影响促进发球成功率的提高。

在拦网方面,近几年都是采用确认对方二传手托球出手后跳跃拦网,这种领先拦网技术。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在短时间内迅速左右移动并具备跳跃最高点的能力。对此,我们推测,经过体能训练后,拦网跳跃技术以及灵活性的提高可以改善每场比赛的拦网成功率。

本研究是探讨体能训练对排球动作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发现,训练后的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协调性被提高,肌力,爆发力,灵活性,柔韧性的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改善。特别是视为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拦网跳,扣球跳和摸高跳有所提高。

四、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大学男子排球运动员为受试对象,科学地验证了体能训练对排球的体力素质和竞技成绩的影响。受试对象以专门从事排球运动的男子大学生20名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0名和参照组10名。体能训练包括跳跃,力量和协调性训练。每周进行3次,总共进行12周。

从训练前后的测试指标上看,获得如下结果:

1.背肌力,脚肌力,拦网跳,扣球跳,摸高跳,实心球向前传球,向后传球,网下6 m往返跑2次,重复横向跳跃,两脚左右交叉踏地,立位体前屈项目中都有显著性差异。

2.握力,垂直跳,下蹲起跳,立定跳远,立定五级跳,腿伸展力量项目上却无显著差异。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5

所谓安全用电,是指在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使用电力以及为此目的而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手段。随着四个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用电的规模越来越大,安全用电在电子实训课操作训练中愈显其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训练中,应在安全用电方面接受良好的培养和训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安全用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安全电压知识。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通电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或途径以及触电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触电伤亡的直接原因在于电流在人体内引起的生理病变,显然:此电流的大小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高低有关。在一般环境中,1秒钟安全电流可按30毫安考虑,人体电阻可按1000-2000欧姆计。由此可得安全电压范围为30-60伏。我国规定适用于一般环境的安全电压为36伏。

了解人体触电的方式。人体触电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人体直接触电或过分靠近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带电导体而发生的触电现象称为直接触电,如单相触电、两相触电、电弧伤害等;电气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其金属外壳或结构是不带电的,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而发生接地短路故障时,其金属外壳便带有电压,人体触及便会发生触电现象“称为间接触电”。如接触电压触电、跨步电压触电等。

了解操作人员职责及文明实习规范。学生应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刻苦练习。防止,避免和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保障电器线路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及人身安全,不断提高供电装备水平和安全用电水平。除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外还应学会对自己工作范围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负责,杜绝或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这就要求学生做到文明使用设备,做到有理想、守纪律,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技能操作训练。

为了防止触电带来的危害,在电子实训室的设备我们要做到: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是为了防止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时人体遭受触电危险,而在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构架等与接地体之间所作的良好的连接。保护接地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电网中。采用保护接地,仅能减轻触电的危险程度,但不能完全保证人身安全。

保护接零。为防止人身因电气设备绝缘损坏而遭受触电,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电网的零线(变压器中性点)相连接,称为保护接零。保护接零适用于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系统中。

对于采用保护接零系统的要求:

零线上不能装熔断器和断路器,以防止零线回路断开时,零线出现相电压而引起的触电事故。在同一低压电网中,不允许将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而另一部分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零。在接三眼插座时,不准将插座上接电源零线的孔同接地线的孔串接。正确的接法是接电源零线的孔同接地的孔分别用导线接到零线上。除中性点必须良好接地外,还必须将零线重复接地。

工作接地。将电力系统中某一点直接或经特殊设备与地作金属连接,称为工作接地。工作接地可降低人体接触电压、迅速切断电源、降低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满足电气设备运行中的特殊需要。

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也可用来防

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要掌握并学会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触电急救知识,实习场地的电气事故主要有人身触电事故和仪器设备事故。触电事故多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季节性、高死亡等特点。人触电以后,有效的急救在于快而得法,发生触电事故,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使触电者脱离电源。要记住,当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其本身就是带电体,同样会使抢救者触电。脱离电源最有效的措施是拉闸或拔出电源插头。如果一时找不到或来不及找,可用绝缘物(如带绝缘柄的工具、木棒、塑料管等)移开或切断电源线。关键是:一要快,二要不使自己触电。一两秒的迟缓都可能造成无可挽救的后果。脱离电源后,如果病人呼吸、心跳尚存,应尽快送医院抢救;若心跳停止应采用人工心脏挤压法维持血液循环;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若心跳、呼吸全停,则应同时采用上述两个方法,并向医院告急求救。在电子实训教学中,必须按照额定值使用电气设备、导线、元器件和电工材料,这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安全运行,实现安全用电的必要条件。

在平时的文化课和训练课中要教学生养成安全操作习惯。习惯是一种下意识的、不经思索的行为方式,安全操作习惯可以经过培养逐步形成,并使操作者终身受益。主要安全操作习惯有:人体触及任何电气装置和设备时先断开电源。断开电源一般指真正脱离电源系统(例如拔下电源插头、断开闸刀开关或断开电源连接)。而不是断开设备电源开关;测试、装接电力线路采用单手操作;触及电路的任何金属部分之前都应进行安全测试。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5-7224-02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RBF Neural Network

MA Yan-fang1,2, ZHOU Bing2

(1.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2.JiaoZuo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 neural network is the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to human brain’s nervous system, its goal is to study and imitate human brain'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ay.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nd model of neural network,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RBF neural network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using RBF neural network to carry on fault diagnosis on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Key words: neural network; RBF neural network; high voltage circuit breaker; fault diagnosis

神经网络是对人脑神经系统的数学模拟,其目的是学习和模仿人脑的信息处理方式。人们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就开始认识到人脑包含着数量大约在1010-1012之间的神经元,他们有着复杂的联接,并形成一个整体,使得人脑具有各种智能行为,由三个区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一个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它们起感受作业即接受外部(包括其它神经元)传来的信息。轴突只有一条,用于传递和输出消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结,突触是一个神经元轴突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的地方,每个神经元大约有103-104个突触与其它神经元有连接,正是因为这些突触才使得全部大脑神经元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由此可知,人脑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外部刺激信号或上级神经元信号经合成后由树突传给神经元细胞体处理,最后由突触输出给下级神经元或做出响应。

人工神经网络的网络模型有很多种,如感知器网络、线性网络、BP网络、径向基函数网络(RBF网络)、自组织网络、回归网络等。本文介绍RBF网络的学习过程以及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的过程。

1 RBF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对于RBF网络的数学描述可表达为:在n维空间中,给定N个输入样本Xi(i=1,2,…,N),则网络隐含层的第k个节点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1)

其中,Xi是n维输入向量;Tk是第k个隐层节点的中心,k=1,2,…,l;・通常为欧式范数。

R(・)即是RBF函数,具有局部感受的特性,体现了RBF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而网络输出层第j个节点的输出,则为隐含层节点到输出层的线性映射,即:

(2)

式中,wkj是隐含层到输出层的权值,θj是第j个输出节点的阈值,m是输出节点数。

最常用的RBF函数形式是Gauss函数:

(3)

它的可调参数有两个,即中心和宽度参数隐含层节点k的传递函数表达式为:

(4)

其中,X=(x1,x2,…,xn)―n维输入向量,Tki为节点k的中心Tk的第i个分量,σk为节点k的Gauss分布宽度,・表示欧式范数。

输出层节点j相应的输出则可以表示为:

(5)

由此可见,对于RBF网络来说,Tk、σk及w是最为重要的参数,设计RBF网络的任务就是用一定的学习算法来确定这三个参数。

设有N个训练样本,则系统对所有N个训练样本的总误差函数为:

(6)

式中,N为模式样本对数;L为网络输出节点数;tkp表示在样本p作用下的第k个神经元的期望输出;ykp表示在样本p作用下的第k个神经元的实际输出。

RBF网络的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教师学习,是根据所有的输入样本决定隐含层各节点的高斯核函数的中心向量ci和标准化常数σi;第二阶段是有教师学习,在决定好隐含层的参数后,根据样本,利用最小二乘原则,求出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权值wki。有时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后,再根据样本信号,同时校正隐含层和输出层的参数,以进一步提高网络的精度。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两个阶段:

1) 无教师学习阶段

无教师学习也称为非监督学习,是对所有样本的输入进行聚类,求得各隐含层节点的RBF的中心向量ci。这里介绍k-均值聚类算法调整中心向量,此算法将训练样本集中的输入向量分为若干族,在每个数据族内找出一个径向基函数中心向量,使得该族内各样本向量距该族中心的距离最小。

算法步骤如下:

① 给定各隐节点的初始中心向量ci(0)和判定停止计算的ε;

② 计算距离(欧氏距离)并求出最小距离的节点;

(7)

式中,k为样本序号,r为中心向量ci(k-1)与输入样本x(k)距离最近的隐节点序号;

③ 调整中心

(8)

式中,β(k)是学习速率;, int(・)表示对(・)进行取整运算。可见,每经过q个取样本之后,调小一次学习速率,逐渐减至零;

④ 判定聚类质量

对于全部样本k(k=1,2,…,N)反复进行以上②, ③步,直至满足以下条件,则聚类结束。

(9)

2) 有教师学习阶段

有教师学习也称为有监督学习。当确定以后,训练由隐含层至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由上可知,它是一个线性方程组,则求权值就成为线性优化问题。因此,问题有惟一确定的解,不存在BP网络中所遇到的局部极小值问题,肯定能获得全局最小点。

类似于线性网络,RBF神经网络的隐含层至输出层之间的连接权值wki(k=1,2,…,L;i=1,2,…,q)学习算法为

(10)

式中,,Ri(x)为高斯函数;η为学习速率。可以证明,当0

2 高压断路器故障的训练

对高压断路器进行状态监测,获取12组故障样本数据,包括机构正常(ZC)、操作电压过低(GD)、合闸铁心开始阶段有卡涩(HKS)、操作机构有卡涩(CKS)、合闸铁心空行程太大(TD)、辅助开关动作接触不良(FK),其中前6组数据作为建立神经网络时的输入向量,二进制输出向量的位数由故障的种类数来决定,发生某种故障时其所对应的二进制位为1,其余位为0。利用

net=newrb(P,T,Goal,SPREAD)

建立神经网络,取误差目标值Goal为 0.01;RBF网络的分布密度SPREAD为0.6。

接下来对网络进行训练,用后六组数据如表1做为训练样本。输入到上面建立的RBF网络中。

训练结果如图1所示。

可见,经过10次的训练后,网络的输出已经达到预先设定的精度要求,结果如图1所示。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以表2中所示的样本序号3为例,当输入合闸铁心开始阶段有卡涩故障样本数据时,其输出结果中越接近1表明发生该故障的几率越大,因此可以看出发生HKS故障的几率最大。说明此RBF神经网络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中。

3 结束语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生物脑结构和功能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已经在信号处理、目标跟踪、模式识别、机器人控制、专家系统等众多领域显示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RBF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并给出了RBF神经网络在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爱民,林苹,刘向东.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自动化电器设备故障诊断方法[J].控制与监测,2005.(12):67-72.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故障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31-02

接触网是沿铁路上空架设的一条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是电气化铁道中的主要供电装置之一,没有备用的户外供电装置经常受冰、霜、风等恶劣气象条件的影响,一旦损坏将中断行车,给铁路运输带来巨大损失。

1接触网方面分析导致弓网故障的原因

1.1 接触网的质量问题

1)由于接触网产品质量不合格,使零件在长期动态工作过程中疲劳损坏,或在外界力量的冲击下发生变形,进而使接触网参数或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弓网故障;

2)接触网反定位定位管卡子的材质问题。如在设备运行中的向上抬升力、温度变化、风力等影响,极易造成反定位主管在定位管卡子中滑脱低头,导致导高、拉出值失格,从而引发弓网故障;

3)套管绞环、定位环等零件由于质量问题在运行中断裂,当电力机车通过时,接触网塌架,直接造成弓网故障;

4)接触线材质不良,在运行中造成短线。

1.2 天气影响和自然灾害造成的问题

1)大雾:“V”型天窗作业时渡线分段击穿,接触网带电设备的放电,电力机车引起的断电,隔离开关的分段绝缘器烧伤等;

2)雷雨:在雷雨天气中,需注意避雷器爆炸与否,变电所跳闸,或者是否有树木倒在接触网上等等;

3)大风:因大风原因,要注意接触网上是否有异物被挂住,树枝甚至树木是否接触或倒在接触网上等;

4)冻雨:气温太低发生冻雨时,多数会导致跨越电力线断线和弓网放电;

5) 塌方落石山体滑坡砸断接触网线索、支柱,或改变接触网的状态;

6) 暴风刮倒大树,倒靠与接触网上或砸断线索。可能造成弓网故障的原因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巡视检修测量等方面严把关,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隐患,及时进行调整。保证设备良好运行,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弓网故障。

1.3 电力机车方面的问题

1)弓压严重超标,加大了动态抬升量,加剧了导线的磨耗,造成接触线断裂;

2)受电弓在运行中失去平衡,在线岔、锚段关节处极易导致刮弓;

3)受电弓支持绝缘子击穿,烧断接触线;

4)电力机车过分相不断电,致使电弧烧损分相处的零部件。

2 接触网故障防护措施

2.1 接触网的质量方面

1)在设计接触网的跨距和拉出值的前提,是需要保证接触网始终处于受电弓滑板工作范围内,且在此基础上,还应适当留有裕度。尤其当曲线半径较小但需要设置四跨绝缘锚段关节时;

2)严格加强零部件材料质量的检验手段,杜绝不合格材料被用在设备上。

2.2 日常检修方面

1)施工过程的遗留问题,部分在交验工程中被发现并解决,但总有部分是不易被检查发现或疏于检查的,这部分问题直到运行一段时间后才显现,由此,运营单位需要提前介入,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并减少后期不必要的麻烦和成本;

2)定期测量接触网定位点,防止拉出值过大与定位器坡度过小造成故障。因受到风力、温度、悬挂晃动或技术人员工作水平等因素影响,容易在现实的接触导线高度测量杆测量时造成数据的误差,影响准确度。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对接触网影响很大;

3)保证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连接可靠,对有可能造成承力索导线非正常过流的部位加装连接可靠的电连接;

4)重点检查线夹内打火放电现象,严格按照执行标准来检修。日常管理中加强对接触网各部螺母、弹垫、螺栓以及防松垫片的平推检查。设备投入时需对各部螺栓进行平推紧固,再通过抽查、总结,逐步完成对螺栓动态松动周期的摸索整理,便于及时对各部进行紧固,以保证其参数始终在标准范围内。

2.3 电力机车方面

1)建立受电弓专检、互检和保养制度。对机车受电弓实行记名式责任制、司机责任交接和专人保养制度;

2)做好机车受电弓出库前的检查工作。在库内检修中,电力机车不受接触网馈线停电限制,在时间上比较充裕,有足够的时间来对机车受电弓出库前进行全面的检查;

3)加强乘务员技术培训,提高技术素养。培训内容可以着重对降弓标志和对降弓的操作,避免在降弓区段未降弓引发挂网事故。

2.4自然灾害方面

1)及时记录春夏季树木茂盛时管道内状况,定期砍伐可能造成影响的树枝,并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在恶劣天气时加大巡查,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冬季隧道内除冰工作,做好防雷工作,在灾害天气后,及时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

3 结论

接触网故障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在处理和维修电气化接触网故障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更多的时间,并且可能是接触网故障的性质发生改变。电气化接触网,其实就是给电力牵引机车提供电能,是电力机车运行的基础,是沿路轨架设并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供电线路。它是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支柱和基础几部分组成的。接触网的质量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了电气化铁路的运输能力。本文通过接触网分析弓网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我们今后铁路运输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邵立,王国梁,白裔峰.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J].铁道工程学报, 2012(10), 81-83.

[2]吉鹏霄.接触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张红霞.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2,119..

[4]黄涛.浅析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弓网故障及其防范措施[J].甘肃科技,2011,27(23),70-72.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固移融合;精准营销;用户识别

在整体收入增速放缓、公众市场饱和的大背景下,各大运营商均在探索如何在公众市场实现存量客户价值运营,同时对增量客户进行有效挖掘。其中发展融合业务用户便成为运营商加固维稳存量客户,同时有效挖掘增量客户的有效利器。所谓融合业务,是运营商根据其业务特点将多类产品进行捆绑销售,常见的捆绑策略为将固网产品、移动网产品和IPTV等产品进行融合,通过各类融合套餐产品的创新性设计可实现客户价值提升,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融合产品将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未来运营商的产品将随着业务边界不断扩展向深度融合和广度覆盖方向转变,故对于融合用户的发展和挖掘将是未来运营商客户运营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联通对于融合捆绑的策略相对于友商起步较晚,虽然也有固移套餐、主副卡(亲情卡)等产品,但整体融合力度稍弱,所以对于融合用户发展的市场空间较大。尤其在携号转网服务全面开放后,大力发展融合业务将有助于中国联通加固维稳存量客户,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异网拉新。本文基于移动网络大数据和宽带网络大数据的联合分析,针对单移用户的移动网络业务行为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其真实用宽带状态,并推送给市场前端进行精准营销,促进用户进行固移融合套餐产品的迁转。中国联通各省分公司可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用户规模占比,分别采取不同的固移用户发展策略。

1固移融合用户挖掘流程和方法体系架构

为了实现对单移用户中潜在宽带用户的精准识别,本文基于移动网络大数据和宽带网络大数据的联合分析,构建了潜在宽带用户识别的方法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该框架由2部分组成:线下训练部分和市场推送部分。a)线下训练部分。主要目的是利用现有的历史数据得到理想的分类模型,并将训练好的稳定鲁棒模型用于现网数据识别,得到潜在宽带用户列表。b)市场推送部分。将模型得到的后台结果推送到市场前端进行精准营销,市场前端通过不同触点触达用户并进行融合产品营销。由于最终用户是否成功办理转化会涉及各类原因,故前端在接触客户时要分别记录模型预测准确率以及办理意向率,并将结果反馈给线下训练模型,从而实现模型的迭代训练。

2基于模型的目标用户识别方法

2.1数据准备

首先进行数据准备,构造模型训练所需的正负样本集合。根据BSS端用户的签约信息,收集有宽带业务和无宽带业务用户的历史OSS数据和BSS数据。对于无宽带业务用户,仅通过套餐签约识别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要结合家庭关系库以及OSS用户行为特征来进行准确识别,为模型训练打好数据基础。另外在数据准备过程中的另一个挑战是正负样本不均衡,会导致模型过拟合问题,所以在数据准备阶段要尽可能多的收集正负样本集合。

2.2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提高机器学习模型表现和准确性的重要步骤。对于潜在宽带用户识别问题,基于对业务目标的理解以及手中掌握的数据,构造特征集合。本文在进行特征选择时,会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比较有宽带用户和无宽带用户在各个特征上的差异性,将有明显区分性的特征加入到特征集合中。图2展示了有宽带用户和非宽带用户的小时流量使用对比,可以看到有宽带用户的夜间流量使用有明显的下降特征。图3展示了有宽带用户和非宽带用户在白天(8:00-18:00)的流量与夜晚流量(19:00-24:00)的流量对比,可以发现无宽带用户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的流量总体消耗都更多,尤其在夜晚会更加明显,无宽带用户与有宽带用户夜晚流量比值为1.6倍,要大于二者白天流量比值的1.2倍。其他特征的构造方法类似,这里不再赘述,最终形成的部分用户特征总结如表1所示,分别构造了O域特征与B域特征共约40个特征。

2.3模型训练

对于模型训练部分,由于训练集合正负样本的不平衡特性,选择具有类权重参数的ClassWeightedeX⁃tremeGradientBoosting(XGBoost)作为模型来进行模型训练。对于分类中不同样本数量的类别,分别赋予对于XGBoost,在模型训练时,可通过调节参数‘scale_pos_weight’值来平衡正负权重。

2.4模型评价和输出

在模型评估时,应选择与业务问题相匹配的评估方法。本文中的潜在用户挖掘问题是二分类问题,对于二分类模型,可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式,如AUC(AreaUnderRocCurve)、F1值、查准率(Precision)、查全率(Recall)等。为了体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将实例分为正类(Positive/+)或负类(Negative/-),对于模型是否预测正确,可形成混淆矩阵,基于得到的混淆矩阵结果可计算F1值、查准率和查全率。根据交叉验证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得到模型评价指标结果:Precision为51%,Recall为36.8%,F1值为42.4%。图4显示了Roc曲线结果,AUC值为0.648。同时为了验证模型的泛化能力,绘制了学习曲线,学习曲线是将训练集误差和交叉验证集误差在不同样本点数量下的误差进行对比,从图5的学习曲线结果来看,模型具备较好的泛化能力。

3现网验证效果

将形成的潜在用户列表推送到市场前端开展各种形式的触达及融合产品推广活动,在触达过程中记录用户真实宽带状态,以此作为2种方法的直接验证指标。图6为验证效果。由结果可以看出,命中到的真实无宽带用户及有宽带用户比例均高于随机组,说明方法是有效的,能够对现网中用户的真实状态进行。

4结论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9

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初来公司,刚开始很担心不知如何与同事共处、如何做好工作。因为公司的这些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比较大。但是这六个月以来,在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下,经过项目领导和同事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我很快的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基本熟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相关业务知识,很好地完成了项目交予的任务,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在这里对六个月的工作和生活做一下总结,可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七月八日,我正式成为浪潮XX届新员工,参加了集团组织的新员工入职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了解了浪潮集团的发展历程、企业文化、产业结构和相关制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通过这一个月的培训,我们感受到集团对每个员工的关怀,感谢集团领导们为帮助新员工走好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所做的努力。   

八月份,我参加了公司安排的新员工培训、各种相关业务的培训和工作技能培训。培训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和老同事交流,希望尽快熟悉公司的基本状况和工作环境。培训结束后,我被安排到山东联通项目组。刚到项目时,项目经理周工和我的指导老师王工给我推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档,并指导我尽快地适应项目的工作。   

从九月份开始,我开始接触山东联通c网的性能维护模块,以后的时间里项目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给我安排了任务,让我从基本做起,并逐步深入地接触工作流程,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增加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   

接下来的十月,我开始独立负责c网的维护工作,并开始了解g网的业务与数据库结构。学习同事以前编写的脚本程序,全力准备下个月开始的联通公司性能新指标体系的改造工作。   

      十一、十二月份,是我们性能模块最重要、最关键的两个月,我们开始了中国联通新指标体系的改造工作,我主要负责日常的维护工作和数据上报、报表呈现脚本的编写。由于我们的客户对这次改造非常看重,我们也加班加点的工作,争取把工作做得最好。最后客户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并提出了表扬,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在这六个月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业务不太熟悉,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对相关知识情况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和充实,掌握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多;需要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等。对于这些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虚心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专业和非专业上不懂的问题虚心请教,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不断培养和提高充实自己的工作动手能力,把自己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也希望请领导和同事对我多提要求,多提建议,使我更快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项目经理周明强和我的入职老师王斐、同事宁海峰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助,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作为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差错需要同事的批评和监督。但这些经历也让我不断成熟,在以后处理各种问题时考虑得更加全面。现在的我同老员工相比,在工作经验和能力上都有很大差距,工作和生活上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以不断充实自己。   

同时感谢综合管理部各位老师组织的每一次技术培训。由于我们是个it公司,我清楚地了解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做好本质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公司每月组织的培训对新员工来说很有帮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接触网实训总结篇10

1《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整体建设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旨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入门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会计工作,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形成会计职业行为习惯,设计灵活多样的以模块、独立或者分组分不同会计角色完成的实训方式,让学生仿佛亲身融入会计实际工作,学生可一人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也可在内部牵制、分工的基础上,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合作完成。实训可以在教室师生面对面、手把手进行,这是传统手工实训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探求学生如何进行自主个性化实训,掌握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处理简单的会计实务。对《基础会计实务》进行课程整体建设,首先考虑组成课程建设组,并一体化的进行课程建设,一是完成基础会计实训文字教材的自主编写、出版、使用,努力填补广西电大目前尚无实践环节教学自编教材的空白,教材的编写以简便、实用及仿真为原则,完成我校文字教材建设上的创新;二是自主研发建设适合我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基础会计网络实训平台系统,完成我校远程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这一平台系统是基于ASP技术的网上实验系统,也就是虚拟实验室的建设,突出远程和虚拟实验的特点,并不断将其完善,实际运用于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中,ASP技术尽量避免开发困难、功能局限和系统开销大等WEB信息系统所体现的缺点,使得WEB技术能够应用到我校实践环节教学支持平台上。课程文字教材可以单独使用,完成传统意义的手工实训,也可与实训平台结合配套使用,完成网络环节下的远程实训,这样可满足不同教学条件下的课程个性化教学。

2《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文字教材的建设

《基础会计实务》作为动手能力、实践性较强的省开课,考虑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素质及教学需要,合适的教材版本选择是个难题,《基础会计实务》课程使用教材的整体化建设。组建教材建设团队、展开对教材进行构思,包括教材内容、教材形式、教材所需素材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本课程的教材建设团队包括了从事多年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企业会计人员以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分考虑了建设团队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层次等的合理性。目前,《基础会计实务》文字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已完成编写并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秋学期正式使用《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用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从柳州、贵港、区直、钦州、北海、梧州等电大分校及直属开放学院教学反馈上,该教材符合教学需求,适应广西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基础不高的情况,完全满足了教学需要。本教材较好地将会计基本动手能力展现,学以致用,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本职业习惯,体现了会计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2.1有实用、够用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会计法、国家最新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依据,以《基础会计》基本理论为出发点,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为参考,结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努力满足高等远程教学规律,深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扬翔饲料有限公司财务部、广西路桥总公司机械施工处财务科、广西南宁索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财务科等实际单位财务部门了解情况,考虑会计岗位实际需求,从会计最基础的会计基本书写、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开始,到会计账务处理的五个流程,共三个模块,并在模块三中模拟设计了一个中小型企业12月份50笔会计业务。这50笔业务紧紧围绕《基础会计》中的基本理论,并注重常见性,学习者完成这三个模块的操作,50笔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工作,包括建账、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试算平衡和编制报表。全面、系统、连续地完成企业基本会计业务处理,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从做中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将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材的内容突出财会基本技能,力求实用、够用。考虑到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需完成的企业会计核算实验,在教材的内容上也就有意识突出会计的基础实训性。

2.2简洁、精炼的教材结构

针对开放教育会计专科学生属于会计专业领域的初学者,大部分没有接触过会计工作,对基础会计知识属于朦胧认识阶段,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或者学习过程中,简明易懂的教材更利于学生使用,在此前提下,减少理论上的叙述、避免与《基础会计学》中的理论知识重复就非常重要。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规律,教材按模块设计,包括了三大模块,分别是会计基本书写、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务处理流程,每个模块编排了实训目标、实训规范及流程、实训资料和实训要求,对学习者来说非常直观,从会计书写,到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再到账务处理流程,是一个由单一性到综合性、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材清晰的将现阶段会计行业基础规范体现出来,涉及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对实训目标、实训流程、实训要求等都言简意赅,力求简洁、精炼。

2.3仿真、务实的教材呈现

会计工作,需要接触大量的票证单据、图表,结合这一特点,文字教材中就以仿真票证、图表为主,而且票证单据直接采用会计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票证单据印制,仿真性强,直观,突出模拟实训的动手能力。教材实现单面设计印刷,方便学生实训过程中裁剪票证、图表使用。50笔会计业务数字前后系统连贯,与实际工作一致。同时,使学生在通过与会计岗位接触的经济业务资料一样的情况下进行实训操作,“学中做”培养会计职业意识,“零距离”的实训,模拟的会计角色和岗位,更主要是培养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和信心,解决了“万事开头难”的诸多困惑,对会计的认识便会由朦胧到逐渐清晰。

3多媒体一体化的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约束的共享,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个性化教育”。在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开发设计了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平台。使初次接触会计领域的学员有便捷的实验机会和平台,学习不再是从书本到书本,实训中使用的现实仿真资料以及动手训练的过程,无疑为学好专业课程准备更好的基础。课程进行整体的建设,从文字主教材配合设计开发网络实训系统,既适应学生分散需要远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又为远程教育实践环节提供一种途径和方式,同时也解决实地实训的困难,为此,课程建设组利用ASP技术开发和设计了《基础会计实训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开发之前,对系统进行了立项和评审,评审后直接进入详细需求分析及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考虑功能需求、使用范围、业务流程、用户界面、输出要求,以及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对系统的运行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安全与保密等。在对系统平台的详细设计中,按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从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等操作流程的基础上,使用程序的循环、跳转等控制条件实现对基础会计业务的在线模拟操作,对特定的脚本程序难以实现的功能,则在Web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译成Dll(动态链接库),对特定功能的函数程序进行封装,直接在Web环境下调用封装的程序接口。并对实训的结果给出实时的评分标准和成绩,模拟了基础会计业务操作。网络实训系统平台是集图、文、声、影合一的多媒体平台,系统平台与文字教材在内容上紧密结合,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其中教学视频多角度进行,有老师手把手的演示基础会计实务操作过程,有简短的会计知识拓展如常见小差错介绍,还有形象生动的会计情景。网络实训分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实训、会计基础模拟实训,分别设计了实训及测试功能,学生可以多次、反复的进行实训及自我测试。可以进行手工实训,也可以结合网络系统平台进行网络实训,既有在教室的会计实验室,也有在网络上的虚拟会计实验室,文字教材与网络系统平台可结合使用,亦可各自单独使用,灵活方便,不仅适应传统教学需要,也考虑网络实践环节的教学,满足了不同的教学需要。目前,该系统已对直属开放学院的学生试运行,并在不断完善当中,计划将在2012秋季学期面向全区电大推行使用。2011年12月,《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平台》参加全区高等教育第八届教学软件大赛入围决赛并获得了三等奖。

4探索全区实践性环节课程考核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