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11:17:21

进货实训总结

进货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教学软件 实训项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3-0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水平是我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大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力度,才能培养出现代物流人才。为提高物流技能教学质量,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投资建设了物流软件实训室,并开发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流教学软件。要想有效地利用教学软件,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本文就第三方物流实训课程设计进行阐述。

一 实训性质与目的

1.性质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本课程处于物流管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之间,是学生通过物流软件的学习接受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2.目的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对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有较深入的了解。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二 课程设计总体思路

本课程应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出入库作业、仓储管理、运输配送作业,让学生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经营方式和服务内容。从订单的接收开始,以实物流程为主线,兼顾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处理,使系统使用者明晰地理清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流程。

三 实训技能岗位设置

职能部门(技能岗位):客服部(客服)、储备部(理货员、搬运工、保管员、分拣员、补货员、包装员)、流通加工部(加工员)、送货部(调度员、驾驶员)、综合部、财务部(会计)、安全部。

四 课程实训项目设计

对第三方物流各技能点及第三方物流软件进行分析、梳理和归纳,设计相应的情景实训项目。

1.基础信息管理

项目1:资源(设备、人员、车辆)管理;项目2:路由管理;项目3:库房管理。

2.客户管理

项目4:客户信息管理;项目5:项目客户的货品管理;项目6:客户费用管理。

3.供应商管理

项目7:供应商档案管理;项目8:供应商信用管理;项目9:供应商费用设置。

4.订单管理

项目10: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1: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2:库内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3:退货入库订单管理;项目14:退货出库订单管理;项目15:退货加工订单管理;项目16:运输订单管理;项目17:配送订单管理;项目18:订单查询。

5.仓储作业

项目19:入库作业;项目20:仓储管理;项目21:移库作业;项目22:流通加工作业;项目23:出库作业。

6.运输与配送业务

项目24:运输出港的调度和场站作业;项目25:运输进港的调度与场站作业;项目26:运单补录和运费复核;项目27:签收与返单处理;项目28:运单查询;项目29:配送作业。

7.商务结算

项目30:应收应付管理;项目31:现结现付管理。

8.综合业务实训

项目32:仓储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3:流通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4:流通加工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项目35:中转型配送中心作业流程实训。

五 课时和内容安排

总课时为112课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单个业务的模拟,72课时;第二阶段,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整个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实训,40课时。

第一阶段: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各个业务模块进行模拟。了解系统的功能、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1~实训项目31。

第二阶段:将实训学生分组,并分配不同角色模拟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将实训岗位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客服(订单录入)、搬运工(出入库反馈)和运输配送调度员。实训内容为:实训项目32~实训项目35。

六 实训成果要求

通过对第三方物流软件的操作与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实际运作流程。将所学的物流知识与模拟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七 实训成绩考核及评定标准

第一,实训结束后,学生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报告应符合实训教学的要求,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

第二,指导教师对每份实训报告进行审阅、评分。

第三,根据软件系统的测评分数并结合实训报告的得分情况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第四,该实训课程内容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应用与验证,实训课的成绩记入课程平时成绩。

八 第三方物流实训情景项目设计范例

项目19:入库作业。

1.实训任务

以仓储调度员或信息管理员的身份,对入库作业计划指定储位、作业资源,打印出储位分配单、入库单,能够查询作业明细。

2.实训步骤

第一,新增入库单。在【订单管理】【订单录入】【订单录入】下点击【新增】;出现新界面后,选择入库订单,点击【确定】,分别对订单信息、订单入库信息及订单货品进行维护。在订单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客户名称:飞远运达;紧急程度:一般;单来源:电话;下达时间:当天。

在订单入库信息界面,录入如下信息。如:

库房:第一号库;入库方式:送货;入库类型:正常入库;预计入库时间:后天。

在订单货品界面,点击【添加货品】,数量是10台。最后,点击【保存订单】即可。

第二,生成作业计划。选中刚才新增的订单,点击【生成作业计划】,在弹出的界面,点击【确认生成】。

第三,入库调度。在【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预处理】下,选中刚才的订单,点击【调度】。

在入库预处理界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及添写上架的数量,在区和储位编码中选择要上架货品的储位编码。如:

货品编码:000050150;货品名称:轮胎;数量:10;区和储位编码:根据之前生成的编码进行选择。

然后点击【打印储位分配单】,打印出储位分配单,点击【打印入库单】,打印入库单,交给理货员。

另外,还可在【资源调度】界面,根据仓储实际情况对作业资源进行维护。

最后,点击【调度完成】,完成作业的调度。

第四,入库反馈。用户选择【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反馈】,系统显示已调度完成的单据,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分别对理货、上架等进行反馈,然后点击【反馈完成】,完成入库反馈作业。

3.实训总结

第一,明确实训任务的目的及要求。

第二,写出实训的具体过程。

第三,根据实训步骤画出实训流程图,将实训结果等内容写入实训报告。

第四,总结实训体会,师生可提出改善建议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进货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啤酒游戏”;物流管理专业;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的一次全面考核和综合检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综合训练可以全面考查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综合成果;二是通过综合训练把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的专门知识进行整合,以某种方式加以体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我院2005级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训练采用沙盘推演的方式,通过“啤酒游戏”这样一个具体项目加以实施。

“啤酒游戏”简介

“啤酒游戏”最初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Sloan)商学院发明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游戏来源于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这是他为“组织修炼”而设计的一个角色模拟项目。游戏的背景是在一个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在训练中,由于消费者(教师担任)需求的小幅变动,而通过整个系统的加乘作用将产生很大的危机,首先是大量缺货,整个系统订单都不断增加,库存逐渐枯竭,欠货也不断增加,随后好不容易达到订货单大批交货,但新收到订货数量却开始骤降。在基隆商学院,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的学生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涉足这类产、配、销系统业务。然而,每次进行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

(一)训练的环境约束

整个训练的供应链由3个环节构成——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相邻环节之间存在物流(啤酒)和信息流(订单),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环节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整个供应链如图1所示。

(二)训练目标和训练角色设计

训练目标就是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训练角色设计如图2所示。

(三)训练道具

每个零售商:零售商角色资料卡1张,零售商订货单30张;每个批发商:批发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零售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批发商订货单30张,批发商发货单60张;每个制造商:制造商角色资料卡1张,各批发商订发货统计表1张,制造商发货单60张;订单汇总表3张(批发商2张,制造商1张)。

以下是学生训练中使用的部分表格:

“啤酒游戏”训练的目的

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的理解和重新定位,综合训练指导教师在以下方面达成共同认识:

第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操作训练,使学生获得物流管理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如仓储作业操作技能、物流运输业务操作技能、货运业务操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要求的必备技能,是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可以获得的基本技能。

第二,物流管理专业从专业类别归属看,属于经济管理的范畴,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物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和训练的同时,更应该在物流管理理念方面有所感知和思考,这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会依赖个体的推动,而是依赖于团队的推动,团队建设和团队意识的建立是组织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管理过程组织需要个体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这恰恰是团队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四,“啤酒游戏”模拟一个在出货时间延迟、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中如何通过信息流的组织完善物流过程组织,这个训练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具体来说包括:市场预测能力(趋势分析、市场预测等)、库存管理能力(如KPI指标的核算)、库存控制能力(如库存量、订货量和订货时间等)、仓储管理能力(进、出库操作单证填制和保管统计台账的登录)、成本和利润管理能力(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和控制)、团队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等。“啤酒游戏”能够较好地把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系统地串联在训练的全过程中。

综合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一)明确综合训练的目的和要求

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系统性检验,也是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综合训练开展前就要首先使学生明确训练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计划中明确提出训练的直接目标——利润最大化,即小组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团队目标利润最大化。

除直接目标外,我们还提出了其他相关的训练目的,包括:(1)从时间滞延、资讯不足的产销环境对产销系统的影响,深刻认识信息沟通、人际沟通的必要性;(2)通过实训充分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化思想;(3)扩大思考的范围,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自己若想成功,必须其他人能成功;(4)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才能找到问题并有改善的可能;(5)避免组织学习的智障,如局部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专注于个别事件、煮青蛙效应等问题。

(二)训练的组织与操作

进行学生分组按每训练团队7名学生分组,分为30个训练团队。

熟悉“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和训练过程在实施综合训练前,指导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啤酒游戏”训练的背景,推荐学生阅读系列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著)、《物流管理概论》(王自勤主编)第九章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李永生、郑文岭主编)第七章库存控制、《仓储管理》(田源编著)第七章库存管理等,也建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及阅读相关材料。通过背景资料的阅读和理解,学生能初步了解综合训练的基本内容和带来的预期效果。

指导训练现场指导每个训练团队完成训练内容。

指导训练成果分析总结指导教师在每个团队训练结束后认真指导团队中各小组成员总结训练过程的心得和体会,总结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导各小组学生形成书面的训练成果报告。

综合训练的效果分析和思考

(一)学生综合训练成果典型实例分析

小组综合训练结束后,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每一位学生将自己获得的实训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利用图表的形式体现训练的全过程和训练成果。

图3是某个学生实训获得的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和加工后的分析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九周至第十五周出现欠货现象,伴随着欠货利润也急剧下降;从第十五周到第二十五周市场需求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期初和期末库存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而伴随着库存的增加利润水平也急剧下降,数据变化见图中圆圈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库存较为平稳并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时,利润水平也较好,见图中菱形框及箭线标识的部分;而到第三十周的利润总水平维持在100左右,并没有保持较高的利润,见图中五角星标识的部分,这说明库存量的控制对于保障供货和实现利润具有重要意义。

(二)综合训练的效果

通过“啤酒游戏”综合训练,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锻炼,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专业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并运用于训练过程在“啤酒游戏”综合训练中,学生需要整理相关数据并计算指标,而这些指标在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均已接触,通过综合训练对这些专业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在训练中熟练应用。比如,扮演零售商角色的学生需计算下列与库存及仓储经营有关的指标:(1)第t周的欠货量(顾客)=第t周的啤酒市场需求量-第t周的销量,即:C(t)=A(t)-B(t)。(2)第t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1周的累计欠货量(批发商)+第t周的本期欠货量(批发商)。即:G(t)=G(t-1)+F(t)。(3)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1周的期末库存量。D(t)=H(t-1)。(4)第t周的期末库存量=第t周的期初库存量+第t周的批发商送货量-第t周的本期销量。即:H(t)=D(t)+E(t)-B(t)。(5)第t周的利润额=第t周销量×5-第t周欠货量×2-第t周期末库存量×1。即:K(t)=B(t)×5-C(t)×2-H(t)×1。

加强了学生预测和决策的能力在综合训练中,扮演零售商的学生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销售量和向批发商的订货量,而扮演批发商的学生会根据零售商的订货量信息和库存状况决定本周的发货量和向制造商的订货量。同样道理,扮演制造商的学生会根据批发商的订货信息及库存状况觉得本周的发货量和生产计划。因此,通过综合训练,扮演不同供应链角色的学生会根据自己角色的性质依次进行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预测,根据库存状况进行发货、订货或安排生产计划(制造商)决策。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系统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开始时,零售商的啤酒销量随着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而增长,但销量增长给零售商带来了缺货的恐慌,多数人会地把这种恐慌体现在数字上,通过订单传给了批发商,再由批发商以同样的方式传给制造商。在这种恐慌传递中,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放大效应,而且由于时滞,加剧了需求的摆动幅度。在训练中,每个学生都做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对策,所以,每个人都认为是别人的过错导致了整个“啤酒游戏”的崩溃。实在找不出元凶的时候,就会把责任归之于不可捉摸的顾客和瞬息万变的市场。

通过训练后的总结和分析,小组成员逐步认识到,制造振荡的元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要想避免由于市场需求的较小变动对整个供应链影响的放大效应,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充分沟通是必要的,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扩大自己的眼界,从全局出发来思考问题,从整体结构出发考虑所有环节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时间上的滞后效应,在做出决定之前能够看到事件的起因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综合训练显现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训练以及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弥补和完善,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学生基础能力偏弱虽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包含了物流、物流系统化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和内容,但通过综合训练的过程和成果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最典型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进行各指标计算时,对指标的理解还很模糊,不能准确地掌握相关指标的性质和内涵,如关于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的区别。

强调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在综合训练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社会实践经验的掌握很欠缺。比如,期初库存为100,订货量为150,在决定发货量时,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填写发货量为150而不考虑实际库存能否满足发货要求,这是因为在仓储管理课程中我们讲过要“按单(订货单)发货”,但学生却忽略了库存量能否保证发货供应的问题,虽然在指导教师的提示下马上做了更正并也理解要考虑库存量的问题。从这个简单现象中,我们的体会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多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避免纯理论知识造成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束缚。

专业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按照综合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完成综合训练后每个学生要撰写相应的综合训练报告。在指导学生撰写综合训练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训练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抓不住重点,也缺乏对过程的归纳能力,反映出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差,缺乏这方面的基本训练。今后,在专业教学方面,可通过项目计划的规划、制定及方案的形成等方面的教学中突出并强化学生的方案策划和写作能力。

(四)改进设想

综合训练是我们在教学计划毕业环节方面所做的一次改革尝试。在综合训练过程中,有个别善于思考的学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综合训练主题方面的建议或要求。例如,“加入节日顾客的需求信息元素,比如在第5周需求信息时提示第10周为节假日;第11周需求信息时可提示第20周因电路定期检查需停电,导致需求下降”、“增加仓库要素,比如设置最高库存、租仓及租仓成本”等。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在认真完成综合训练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在今后的综合训练设计中会更加严密考虑训练环节和约束条件,尽可能使训练环境与现实条件相吻合,增强综合训练的仿真程度。

参考文献:

[1]郑力,厉嘉玲.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进货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国际货运实务 课堂教学

在我国,国际货物运输作为行业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情,它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的委托,在授权范围内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企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国际货运企业在我国对外经济多年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更是不断增加。作为培养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高职院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突出实用性特点,实现学生零距离的上岗工作,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寻和探索的事情。虽然目前来说,已有些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尝试在教材和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总结,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以期改进《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更注重实用性

在高职《国际货运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更针对工作实际,案例更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货运单据样本及国际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知识及国家标准规范。但是,参阅目前市场上的居多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虽然在局部内容结构安排上有所扬弃,更突显出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通高校教材的翻版、浓缩。在实际教学中,若完全参照这些教材,必然会存在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与本科教学极其相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和熟悉高职《国际货运实务》教材的基础上,以国际货运的职业活动、职业情景为参照系,对职业活动的行动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设计适合于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形成课程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实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不同,把国际货运分为五大模块,其中模块一是国际货运公司的组建。主要让同学们从总体上了解国际货运行业,掌握有关法规对组建国际货运企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组建程序;模块二是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规程;模块三是国际货物空运操作规程;模块四是国际铁路联运操作规程;模块五是国际货物仓储配送业务操作规程。在每一个模块,根据国际货运企业在实际业务办理的先后顺序又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以模块二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规程为例,该模块又划分为揽货、订舱、装货、报检、报关、保险、制单、收费和放货等九个具体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分别向同学介绍各项工作的操作规范、操作技巧及工作前、中、后所应注意的事项。

2 课堂教学中应有更多生动、实用案例分析和单据样本

《国际货物海运实务》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若没有生动实用的教学案例和文件式样,要想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特别是掌握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实现教学目标,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进国际货运企业,在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的同时,还可以搜集到一些真实的案例,用于我们的教学。即使条件不容许,作为教师也应多关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浏览各门户网站,搜寻跟授课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对于自己搜寻到的各案例,去粗取精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呈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具体的业务,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在国际货运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的单据,比如在国际货物海运操作过程中,会设计到托运单、订舱单、订舱确认书、舱单、海运提单等几十种单据。在众多的单据中,有些单据的格式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基本相似。假如仅凭老师口头讲解各单据包括那些内容,学生仍会觉得比较模糊,老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假如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单据的式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将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老师讲解起来也轻松。所以这要求我们授课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处处留心,收集各种单据,特别是填制完整的业务单据,以便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

3 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训教学的安排

国际货运实务的实训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充足的实训课时。在课时有保障的同时,还必须要注重实际的实训效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满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实训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实训教学中。比如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理论教学或几个关联比较密切的任务理论教学后安排一定时数的实训教学,以企业经营为背景,以岗位设置为模块,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由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种“实战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代话的多媒体设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其内容丰富有趣,以相对减少对理论过多的讲解。二是要发挥好引导、指导作用,否则这个教学将失去目标,变成一种“游戏”,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最后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要求“程度”,要鼓励、激励学生,使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顺利配合完成“实战法”的训练。

此外,由于各个模块之间存在部分重复交叉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更新和有机重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4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中英文结合

因为国际贸易是涉外经济活动,所以国际货运业务必然也是涉外经济活动,这就要求国际货运的从业人员,必须要掌握好外语(在此主要指英语),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这就对《国际货运实务》的双语教学提出了要求。比如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我们尽量作到用英文解释和表达,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成为能说英语、写英文的专业国际货运人才。

总之,在《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中,我们必须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依据教学大纲及有关国家标准,结合行业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大胆的探索,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天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职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经济师,2008.

进货实训总结篇4

二.实训地点:苏宁南京配送中心

三.实训目的:

本次苏宁实训是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旨在增强学生对物流活动、物流的流程和物流的发展现状有感性认识;并通过实训,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能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找出自己学习的差距,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将来的工作打好的基础。

四.公司简介:

苏宁电器1990年创立于江苏南京,是中国3c(家电、电脑、通讯)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领先者,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全国15家大型商业企业集团”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品牌价值508.31亿元。

南京苏宁物流基地位于雨花现代综合物流园,集苏宁电器服务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客服呼叫中心、培训中心及全国性数据中心于一体,是苏宁电器第三代综合性物流基地,占地面积350亩。

基地的物流配送中心采用普通货架库与自动化立体仓库相结合的建设方式,仓库面积46000平方米,引入了先进的存储、搬运、输送、分拣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操作和管理,日吞吐能力可达最大入库17000台,最大出库24000台。物流配送中心使用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支持不同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更加合理地平衡工作负载,减少级别错误,提高库存准确性和仓储空间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物流配送中心的另一个重要核心软件系统tms(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运输管理系统能够针对订单的零售配送和长途配送,优化路线排程计划,有效减少配送里程和工作时间,彻底转变人工排程的传统作业方式。计划建立的多媒体监控系统,包括图像监控、通讯视频、信息汇聚、指挥调度等功能,可以对全国所有连锁店面、物流中心、售后网点进行监控和实时管理。建成后,苏宁物流配送中心可实现200公里范围内24小时直接送货上门,支持年销售额达120亿元。

五.实训具体内容:

在苏宁中心库里工作,主要从事货物拣配工作。在工作之前,仓库主管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心库,并讲解其布置的原理.苏宁大库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规模大,家电种类和数量多,这充分显示了苏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后,主管向我们介绍了仓库工作的流程,苏宁的大库主要有收货,存货,盘货,发货四项功能,每一项工作都要很好的链接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做的具体的工作是将高层货架的货物用工具运到集货位,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但也要认真对待。第一天做这个工作的时候,使用液压叉车去搬运货物,可能是刚从学校里出来适应不了,第一天感觉很累,回去洗完澡就早早的睡了。第二天我开始学习使用电动车去搬运货物,才开始我经常会撞来撞去,可是我并不气馁,坚持认真的学着,学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可以独立的送货了,用电瓶车以后搬货就相对轻松许多了,做的效率也很高,但是货物还是要从电瓶车上搬到集货位的,经常搬手上的皮都磨掉了,有时候不小心撞到腿会很疼,可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工作的时候甚至比这更苦,而且这也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好处,所以我坚持了下来,收获了不少知识。

六.实训感悟:

进货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自主学习物流专业实训课

职校生自身的学习特质及面临的“毕业即就业”的现实问题,使得加强职校学生自学能力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学校老师应该把“指导学生自学”作为日常教学的常规要求,探索切实可行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机会,加强指导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本文以物流专业仓储实训课为例,探讨中职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法。

一、物流实训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笔者结合中职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物流仓储实训课程(现代物流进出库作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方法的探索,最终形成“课前呈现任务书―课中让学生‘动’起来―课后评价―教师点评―检测反馈”的实训课教学模式。

(一)课前呈现任务书

在实训课中,学生的操作往往是机械被动甚至是盲目的。对于教师讲授的内容、操作的要求甚至实训操作的目的、操作的原理等,学生往往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基于这种状况,为了让学生对实训课有更直观的了解,教师可以课前下发实训项目书,让学生提前了解实训的内容、要求和实训设备。如:“现代物流进出库作业”教学中,课前设计的实训任务项目为:商品入库作业―理货组托,所用到的操作设备为:手动液压搬运车、托盘和手持终端。由于初次接触这三种设备,学生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地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三种设备的操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课中让学生“动”起来

通过课前下发的实训项目书,学生对实训项目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理货组托操作流程是怎样的?如何操作更好?要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发地“动”起来。

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实训项目:商品入库作业―理货组托。引入项目:本校物流实训室是一家仓储中心,接到欧特福客户冰红茶20箱的入库信息,要求在当天下午4点前完成入库。教师提出问题:商品入库的流程是怎样的,学生回顾(课堂上已经学过此部分内容),然后讲解理货组托流程包括入库流程的哪几个环节。讲授新课:首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每组5~6人),给每个小组5分钟的讨论时间(讨论角色分配问题及如何完成此项目),然后放手让每个小组尝试去完成此实训项目。初次接触此实训项目,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且信心满满,但真正操作起来时各种问题接踵而至:1.这批货物应该选择哪种码盘方式?2.码盘时应注意哪些事项?3.手动液压搬运车如何使用效果更好?4.三个人应如何配合效率更高。这是学生在操作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此时正是讲解实训流程和设备使用的最好时机。教师结合PPT讲解实训流程、选择码盘方式、码盘应注意的事项及设备如何使用等,亲自演示设备使用方法,再次进行实训操作,从而完成了一次高效且成功的教学过程。

(三)课后评价

在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实训操作流程并能熟练使用设备后,将操作项目的评分表发给组长,由组长对照评分表对组员的操作做出详细的评价。评分表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确定托盘堆码方式、托盘堆码操作和组托作业,每项内容里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及分值(总分均为100分)。如确定托盘堆码方式:未分析货物堆码方式(15分)、未分析层高标识(15分)、未分析托盘使用数量(10分)等;托盘堆码操作里有未按题目明确规定的堆码方式进行操作(15分),在自选堆码方式下,每层堆码箱数须为最优(15分)等;组托作业里有登录手持终端系统时用户名或密码输入不正确(10分)、入库理货时未点击“理货”直接点击“完成”(10分)等。学生对照评分表可发现操作不当的环节或者野蛮操作的地方,为下一次操作提供经验。

(四)教师点评

小组完成操作和组长评价之后,老师要及时表扬肯定,做好评价。教师点评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已完成实训项目的看法,进行自我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老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并总结学生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处于主导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锻炼学生自己完成项目、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训练实际技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检测反馈

撰写实训报告,进行总结与反馈。教师详细审阅每个学生的实训报告,总结实训过程中的得与失,在物流理论知识上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物流操作上是否有收获,以后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训课中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物流实训课学生自主学习指导的建议

(一)课前充分备课,预测在实训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在讲授理货组托作业时,笔者提前考虑两个问题:1.班级人数较多(33人),实训设备和教师精力有限,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事先将岗位分为信息员、仓管员和操作员三个岗位,学生分小组练习,每组安排一名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管好本组的秩序。2.每个岗位的实训内容都不是特别难,学生只要操作一遍基本可以掌握要领,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饶有兴致地练下去?这里笔者通过评分和竞赛来解决:一是根据每个岗位的内容,设置评分表,通过打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来增加练习的有趣性。

总之,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备课中不仅要备老师,更要备学生;不仅要备教学内容,更要备教学环节;不仅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更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二)课堂上充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主动思考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就像一把未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去点燃。但是,专业不同学法传授也不同,教师应从自身的专业实际出发,将学法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三)注重课外知识拓展

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如书籍、网络、报纸、杂志等,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在积累中质疑、思考,获得成功的经验。

总之,指导学生自学并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自己表达、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分析、总结,不断提高。同时,教师也须加强对学生的分析和了解,简化自主学习辅导资料,精简数量、提高质量,深入开展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永玲.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J].贵州教育,2005(15):28-29.

进货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误区;要求;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00-02

目前,我国的铁路货物运输速度慢的现状严重影响了运输的效果,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对铁路货物运输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综合了多种教学手段,发挥了实际操作的教学优势,必然会实现铁路货物运输教学效果的整体提高。

一、 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容易发生的误区

(一)过于重视对一体化教学的追求,而忽视了基本功的训练。一体化教学主张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训练,如果在铁路货物运输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一体化教学,就容易出现忽视基本功训练的误区。货物运输的全过程包括发送、途中和到达作业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又由若干具体环节组成。在办理形式上,即有普通条件的货物运输,又有特殊条件的货物运输;既有国际联运,又有国内运输;既有普通商运,又有军运。所有这些内容,要进行全部的一体化教学势必造成“蜻蜓点水款款飞”,难见实效的局面。如果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必然会使得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现象更为严重,基本功的训练也就形同虚设。

(二)教学不够重视相关章节的运用,使学员难以形成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铁路货物运输教学章节的关联性极强,不能熟练运用规章指导实际工作,没有对规章扎实的理解掌握,是无法练就出色的业务工作能力的。基于这种考虑很多教师都一味地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来看着教学。这样做虽然保住了教学过程的稳定,但是也大大的降低了教学章节的独立性,使得教师固有的知识经验没有机会向学生传授,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下降。同时,对章节运用的忽视,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了单一的课堂听讲,学生难以实际掌握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和规则法规,就基本知识的理解而已也是大打折扣的。

(三)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员业务训练强度较弱。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来成为一个可被社会承认的个体。如果为了完善教师心目中的“一体化教学”设计目标,而强制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模拟则是错误的。教学一体化虽然有着必要的模式,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更应该是随机应变的,应该依据学生的课堂反映来调控,将学生的训练要求变成课堂教学的重点,而不是强硬地要求学生来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才是切实可取的,对训练学员的业务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二、“教学做一体化”对教师以及设施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在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离的情况下,理论课教师没有机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实习课教师也不像理论课教师那样去钻研理论,一个教师难以同时提高两种教学能力。可以说,推行一体化教学,为教师同时提高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这两种能力提供了最佳途径。要想获得这种教学能力,可以采取在岗自学训练及学校定期组织考核来得以提高;也可以送到铁路运输站段进行长短期培训;到铁路运输企业学习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及现代组织管理手段。推行一体化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双师型”教师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除了按教学计划给学生讲解、演示、巡回指导外,还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因为凡是学生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都要回到实训中去应用,在实训中碰到的问题都要由教师去解答和处理。所以,高职学校应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特别要加强继续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科技进步对教学工作的要求。

(二)对设施的要求。在铁路货物运输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一体化”教学场地安排及管理是保证。对设备、设施及场地进行“一体化”教学安排及管理要强调的是教师作用的特殊性。由于教师的任务包括了讲和练,所以在进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对设备、场地等进行管理和安排。当然对一体化教学的运输货物来说,教学设备必须齐备,设施的可操作性要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训练与讲授相结合。对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实际操作的设备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可模拟的空间,例如:视频教学、网络传输、多媒体展示等。

三、铁路货物运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应该是主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传统的课程之外,在课程中应该及时的给学生补充有关创新设计的知识。最新知识的融入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更加现代化,使得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去了解一下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操作有着重要的提点作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明确运输货物的教学是一门以智力服务于社会的学科,其落脚点是在为铁路运输服务上,是要通过铁路的安全的运作变成产品,造福于人类。所以就教育目标来说,一定要以创新性实践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的研究讨论的空间和实践创造的空间。在实践教学的课堂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调整教学结构,以实践教学和综合考虑为主,开展教学结构调整。

(二)基本功训练“一体化”。铁路货物运输的基本功训练要通过“货物运输过程”而达到完善,这种运输过程的训练可以使得学生对货物在发站的作业、中途站的作业、到站的作业的程序和作业标准有所了解。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单元知识进行讲授,然后进行基本操作指导,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这里面的总结评价是重难点,教学难度极大,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实际操作的结果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熟悉铁路货物运输过程,掌握货物运输合同的签定、托运与受理、装车作业、承运、途中作业、卸车作业、直到货物交付。这样的专业训练一般来说都要根据模拟情景来进行实景设备操作,模拟速度根据个人情况设置为正常时间的1倍或2倍。学生在整个操作中要注意团队的配合,同时也要能对在实践中遇到的状况进行分析。专业训练过程要求教师要多设计教学情境,将可能发生的各种货物运输状况都加以模拟,这样的教学训练可以保证学生的应变能力有所加强。

(四)业务拓展训练“一体化”。货物运输虽然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工作环境有着不可避免地联系,在教学过程在必须要开展适度地业务拓展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成为一名货运骨干。例如:对货运值班员的了解就是业务拓展的一项内容,学生了解了货物运输在各个环节的值班员的作用,就可以熟练地进行联系和沟通。货物装车和卸车的组织工作,在车站公共装卸场所以内由承运人负责;在其他场所,均由托运人或收货人负责。但罐车运输的货物、冻结易腐货物、未装容器的活动物、蜜蜂、鱼苗、一件重量超过1吨的放射性同位素以及用人力装卸带有动力的机械和车辆,均由托运人或收货人负责组织装车或卸车。其他货物由于性质特殊,经托运人或收货人要求,并经承运人同意,也可由托运人或收货人组织装车或卸车。除此之外,业务的拓展训练还包括很多内容,教师必须要利用课堂和操作训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灌输,而不能单独地依靠教学大纲来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市场经济对铁路货物运输的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必须做出同步地调整,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常规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对教师和设备的要求;从基本功、专业技能、业务拓展三个方面构建铁路货物运输教育流程。

参考文献

[1]浦实,王均宏,李铮. 高速铁路环境下无线链路的一体化建模与分析[J]. 北京:电波科学学报, 2009,(01)

[2]李芳,刘万韬. 《运输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探讨[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

进货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货币需求 货币供给 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 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C81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09)10-061-03

流动性过剩问题自2002年我国开始出现以来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货币金融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虽然不少学者进行了理论性探讨,但目前还缺乏一种成熟的测定流动性过剩的方法,对于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还没有通过比较成熟的模型去验证。2007年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2008年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会出现拐点,也有学者认为2008年中国依然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本文尝试通过统计方法,建立流动性供求的测度模型,并用此模型来分析我国2008年是否存在流动性过剩、过剩程度如何。之后本文试图通过Logistic模型来研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这对于分析和制定人们的投资决策和政府宏观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流动性过剩的统计测度方法

在已有的以流动性过剩为主题的研究文献中,对流动性过剩含义的表述不尽相同。本文将流动性过剩界定为:流动性过剩是指实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显著地多于有效经济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根据流动性过剩的定义,涉及流动性过剩程度的测度指标应该以有效经济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参照标准,从货币供求的对比关系上来考虑。要设计反映实际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实际经济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可以用实际货币供应量直接减去实际货币需求量,但这种方法得到的是绝对值,在各期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当然也就找不到判断流动性过剩与否的一个可比标准。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已有学者考虑将绝对量除以实际货币需求量,从而得到相对值,使指标具有可比性,并将这个指标称为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其表达式如下:

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货币需求量)/ 实际货币需求量

由货币需求量>0知,当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0时,说明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而当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

货币供给量是个外生变量,在相关年鉴上可以查到其各年的名义值,将名义值除以当期的物价水平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实际值,这里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2表示。货币需求量是个内生变量,其值无法直接从相关年鉴中查得。我们这里采用计量方法将实际货币供给量估算出来。

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表明,货币主要发挥两种职能:交易媒介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相应地,影响实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为待交易的商品价值总额和实际利率水平,建立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实际货币需求量=C+X1×实际交易商品额+X2×利率水平+ ε 式(1)

式(1)中,实际交易商品额指标首先是用当期的GDP减去当期的贸易顺差,即国内商品交易额,然后除以当期的环比CPI得到;利率水平这里用指标银行间7天期同业拆借实际利率表示,ε为随机干扰项;C、X1、X2均为待估参数。可以看出式(1)是一个二元回归方程。

若想通过统计方法估计参数C、X1、X2,需要有实际货币需求量的数据,但它是一个未知量,对它的估计本文采用如下处理方法:通过分析,从历史年份中选择出经济运行正常的年份;然后以经济运行正常年份的名义货币供应量代替当年的名义货币需求量;最后将名义货币需求量调整为实际货币需求量。调整方法为,将当期的名义货币需求量除以上一期的物价水平。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情况的实证研究

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尝试通过拟合我国季度货币需求方程,取得实际货币需求量数据,结合相应的实际货币供应量数据,计算出样本期间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在此基础上,对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进行统计分布研究,从而确定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标准,并分析我国2007年至2008年的流动性过剩情况。

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到两个样本,用于确定判断标准的训练集样本和用于分析当前流动性供求情况的分析集样本。以1997年至2006年的季度数据(共40个)作为训练集样本,选择本文所关注的2007年至2008年的季度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一)模型拟合结果

利用训练集数据,对公式(1)进行拟合,系数估计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用Eviews软件实现,得到结果如下:

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对数=2.632+0.316×实际交易商品额的对数-0.092×利率水平 式(2)

式(2)中,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了0.940,说明方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高,系数显著性检验的p值非常低,在1%的显著性下系数显著性通过检验。方程拟合检验的F值为303.958,对应的p值小于0.01,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综合来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季度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二)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特征分析

图1所示为流动性总量系数的时序图,可以看出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随季度的波动不平稳,其最小值为-0.234,出现在2000年第4季度,最大值为0.287,出现在2006年第3季度。由图1还可以看出其波动表现出两种特征,即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

我们进一步来研究流动性过剩系数波动的季节特征,将训练集内的样本按照季度分为四部分,分别计算每一季度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均值和方差,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季度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最小,2季度其次,3、4季度比较大;各季度的标准差差异不大。

(三)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合理分布区间

鉴于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存在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要确定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合理波动幅度,首先要分解出其中的随机项,然后对随机项进行统计研究。 采用的方法是对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进行一阶逐期差分和季节差分,差分后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由表2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t值为-3.922,小于临界值-3.679,说明差分后的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

我们假设消除了季节性趋势和长期趋势的流动性过剩总量系数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为此我们进行正态性检验,得到的检验结果显示序列服从均值为0的正太分布,其方差为0.096。其中检验的方法是Shapiro-Wilk,检验统计量的值是1.124,自由度30,相应的p值为0.39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可以接受序列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

随机项系数的标准差为0.096,如果给定置信水平为95%,便可得出我国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合理波动幅度为0.188,结合其理想点0,易构造出其合理波动区间,为[-0.188,0.188]。据此,可确定出95%的置信水平下我国流动性总量过剩与否的判断标准:当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0.188时,我们有95%的把握认为存在流动性过剩,否则,不存在过剩。

(四)我国2007、2008年各季度流动性供求情况的预测

根据上面的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2007年1季度至2008年4季度的流动性供求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出了全部8期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均过剩。为此我们得出,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存在流动性过剩,且在2007年3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达到最大值,2007年4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有所下降,自进入2008年以来,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呈递减趋势。

三、基于Logistic回归的我国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一)Logistic回归简介

建立回归模型时,通常因变量是连续型变量,当因变量是离散型变量时,不能用传统的回归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考虑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与普通的多重线性回归实际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因变量不同,其它的基本差不多。如果因变量是连续的,就是普通的多重线型回归,如果因变量是二项分布,就是Logistic回归。

Logistic回归的因变量可以是二类的,也可以是多类的,但是二类的更为常用。其主要用途有:一是寻找影响因素,即通过建立模型,来寻找影响某一情况发生的主要自变量;二是预测,可以根据该模型,预测在不同自变量情况下,发生某种情况的概率;三是判别,根据该模型,判断不同自变量情况下,属于每种既定情况的概率有多大。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需要界定因变量的分类,然后找出其所有的影响因素即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模型检验,剔除影响不显著的因素,从而找到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Logistic回归的我国流动性过剩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第二部分中的流动性供求状况的合理变动区间,结合我国1997年至2008年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数据,我们将流动性供求情况分为两类,一是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0.188,表示存在流动性过剩,用1表示。将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进行上述变化以后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变量,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我们选取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因素为:实际GDP增长率、外汇储备增长率、实际利率、进出口差额增长率、消费储蓄比,将这5个影响因素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据此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 -2.24―0.021×GDP+0.36×外汇增长率+0.45×实际利率+0.28×进出口差额增长率―0.34×消费储蓄比 式(3)

对式(3)的线性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实际GDP增长率、消费储蓄比这两个变量显著性检验未通过,我们将此剔除,重建建立模型并得到估计结果为:

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 -2.24+0.41×外汇增长率+0.32×进出口差额增长率+0.29×消费储蓄比式(4)

对式(4)进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的变量均显著。由式(4)输出的结果可知,外汇储备增长率、进出口差额增长率和消费储蓄比是我国流动性总量过剩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三者对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增长率越快、进出口差额增长越快和消费储蓄比越高,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越大。从数据看,外汇储备对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程度大于进出口差额增长率和消费储蓄比;从数据结果看,没有证据表明GDP增长率和实际利率对流动性总量过剩有显著性影响。

四、结论

本文从货币供求角度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的广义货币供给量显著多于有效经济产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从货币需求理论角度,以1997年1季度至2006年4季度的数据为训练集,通过统计方法,建立了实际货币需求模型,并以此模型估计了2007年1季度至4季度的实际货币需求量。本文选择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情况的指标,并对训练集的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进行了趋势分析,并通过正态分布拟合了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合理变动区间。文章最后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以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我国的流动性总量过剩存在长期趋势和季节趋势,一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最小,四季度最大,各季度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的波动区间差异不大;

(二)自2002年我国开始出现明显的流动性总量过剩,2006年以后过剩程度非常严重,2007年和2008年仍存在过剩问题,并且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在2007年3季度达到最大,从2007年4季度开始直到2008年4季度,虽然流动性总量过剩系数逐渐减小,但其系数值均在0.45以上,远远大于合理的临界值0.188。

(三)从Logistic回归的结果看,影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因素是外汇储备增长率、进出口差额增长率和消费储蓄比,且这三个对流动性总量过剩产生正方向的影响,外汇储备对流动性总量过剩的影响程度大于进出口差额增长率和消费储蓄比。

■ 参考文献

1.许涤龙,叶少波。关于流动性过剩测度的理论探讨《统计与决策》。2000,(20)。

2.朱睿。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9)。

3.苗启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原因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 2007,(5)∶24-26。

4.裴平,黄余送。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测度方法与实证[J]。《经济学家》。 2008,(5)。

5.高铁梅,梁云芳。论中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及适度增长区间[J]。《经济学动态》。 2005,(8)。

6.石柱群,王立勇,金华森。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态势的关联性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5,(9)。

进货实训总结篇8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作为实训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逐渐的凸显出来,已经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实训课程的安排时间较为紧张,一般放在课程最后一个学习,这是由实训课程的性质决定的,实训课程贯穿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因此需要安排在理论知识全部完成之后进行实训,但是这样就会出现实训课程课时较少的情况,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全面的实训知识,需要在课程安排时制定更加科学的规划,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一、出纳实训课程设计出纳岗位是会计实训课程中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会计最开始的工作,较多的学生从事会计工作都是从出纳开始的,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也需要从出纳开始。出纳在企业工作中主要负责现金和银行的管理,如表1所示负责企业各类现金的进出,银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并按照现金银行的出入情况逐笔记录,在日记账结束之后计算出现金结余。

出纳工作带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企业资金收支情况,还需要编制更加科学全面的现金收支表,将企业现金情况反馈给销售会计、费用会计、真实是财务总监(详见图一),因此学生在进行实训工作中面对复杂的资金情况,往往不知如何进行整理,对出纳的各项工作职能理解不充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材在进行编制的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列举出数据介绍,可以结合结合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规范各项业务登记工作,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图一、出纳工作流程二、存货会计岗位课程设计存货会计一般出现在工业企业中,也是学生需要进行实训的内容,在实训包括存货的保管、货物的收发、库存的盘点等方面的内容,在固定的时间一般一个月内进行成本计算和存货的盘点,并对存货进行细致的核对,编制必要的存货计划成本表,全面的分析存活的存储和保管情况,这个过程要求学生的实训能力较强。该课程的难点在于存货不仅仅是对票据的实训,同时需要对具体的职能和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教学,并且在成本核算方面进行掌握科学的方法,并且每个企业对存货的盘点和清查是不同的,因此实训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教学中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可以以学校为基础建立诗选基地,对企业实际仓库工作情况进行真实的了解,掌握存货清查方法和应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计划成本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分时间段进行实训,可以按照分组的形式将存货会计的各个岗位进行轮岗,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存活的各种管理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提升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

三、薪酬会计岗位课程设计这一岗位在现实企业中一般由人事负责,但是一些企业也交由会计负责,毕竟员工的工资发放也需要财务部门负责,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中也需要增加薪酬会计岗位的培训,学生在该岗位中需要掌握工资和统计和简单的会计处理工作,并对各种处理数据软件使用方法进行掌握。

因此在进行该岗位的实训中,可以加入Excel表格的实际使用能力,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在大量企业资金薪酬管理中更加快速的完成本职工作。建议在进行该岗位实训中可以给学生大量的数据资料,然后让学生将职工薪酬统计工作进行模拟,掌握不同表格、表格数据的合计、筛选、计算等各个不同方面的计算方法,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整理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会计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行全面的提升,从而为今后的会计分析整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成本会计实际操作课程设计成本会计基础课程是进行实训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成本会计课程本身设计的内容较多,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管理和成本分析,并且需要定期的进行企业成本规划,协助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企业的盈利。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中需要对各个类别的成本进行汇总分析,之后进行决算,并且按照类别将这些信息方法到各个部门中作为参考依据,这样可以分解下达成本、费用和计划指标,全面的收集数据和信息,便于企业进行盈亏预测工作,并且结合成本分析制定企业决算,加强对企业成品和半成品的核算这样在月底可以实现对企业整体成本的计划管理,并将其作为生产、销售和利润的核算,制定更加适宜企业的会计核算规划。其次编制成本分析表和盈亏分析表,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算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再加上实训时间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体系,实训效果不理想。最后成本会计与其他工作存在交叉,因此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教学中还需要增加一些部门配合的工作。

结束语企业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在不同的岗位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进行实训课程教学中需要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管理规划,结合实际会计环境展开工作,这样才能将实训课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提升。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大会计综合实训的课时分配,并且要分配一定比例的校外实训,积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工作对实训课程进行直观地互动和演示,保证会计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进货实训总结篇9

一、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

通过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上百人次的调研和与金融专家组建的金融与证券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议,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分为银行从业人员、证券从业人员、期货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金融中介从业人员五个就业方向,其就业岗位群主要为: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商业银行大堂经理、证券客户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经纪人、保险业务员等。

二、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

可见,首先不同岗位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差别很大,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以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技能;其次,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大多直接接触金融服务顾客群,这就要求该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备与顾客交流、沟通能力。职业岗位的这些特点对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上述职业岗位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结合综合实训体系构建可以参考以下的六个步骤进行,如下图:

1.金融行业岗位调研论证。①现场分析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岗位,撰写调研报告;②组织行业问卷调查。

2.对参加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学生访谈。①及时掌握学生实操技能水平和就业意向;②强化实训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提高实训效果。

3.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单位调研。①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及合作意向;②及时了解金融机构招聘员工的数量、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要求。

4.论证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①明确人才供需双方的职责;②与金融机构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考试录用标准。

5.跟踪调查近两年毕业生情况。①了解毕业学生工作情况;②完善“供货”后的跟进服务;③进一步改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6.专业整体实训课程改革。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岗位进行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解,分职业、项目强化。

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高职金融与证券专业工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实践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金融与证券专业高职三年制大专学生,现已招收三届,在校学生人数近600人。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围绕“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技能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和金融教研室其他同事一道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上述综合实训体系构建的基本流程中的前三个步骤,正在和金融机构积极接触,论证金融机构“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

1.课程学时安排方面。在金融与证券专业课程建设上注重“学校与企业一体化”、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加大实训课程比重,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已经制定的金融与证券专业2008级教学计划进程表和2009级教学计划进程表中,2008级金融与证券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理论、实践学时中实践课学时448学时,纯实践课程学时650学时,实践总学时合计1098学时,占该专业全部学时比重达到44.19%;2009级金融与证券专业所开设课程中,理论、实践学时中实践课学时396学时,纯实践课程学时675学时,实践总学时合计1071学时,占该专业全部学时比重达到43.29%。

2.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金融与证券专业于2008年初建成独立的校内金融实训室,配备世华财讯金融实训软件操作平台,可以同时进行证券、期货、外汇各类金融工具的模拟操作;新的金融模拟交易实训室、商业银行模拟实训室建设项目已经立项,正在加紧建设,估计在2010年中建成。截止到2009年八月底,金融与证券专业先后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申银万国证券有限公司、广发证券有限公司等著名金融机构共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七个,实训基地覆盖金融职业的证券、期货、银行、保险、金融中介五大职业。校外实训基地以顶岗实习的方式接受多名学生假期实习、毕业实训;并邀请金融资深人士不定期入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岗位的培训,不但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由于金融与证券专业实训体系结构本着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实习内容协调一致的原则进行了调整,制定专业实训计划,基本做到了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岗位所需同步安排模块教学,使专业学习与实践实训密切结合。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时,我们依据不同职业岗位分为相对应的若干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为4周左右,然后再实现每批次学生的无缝对接,避免了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同时,学生边学基础知识、边为上岗准备相关技能、边在各个岗位上轮流换班,加深了对各个岗位业务操作的理解度和熟练性,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接受校内教学的积极性。

进货实训总结篇10

1《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

查阅很多相关教材和教学组织计划,发现很多《公路货物运输》的教学重心还放在理论教学上,大致安排的内容有认识公路货运、公路货运的优缺点、认识公路和公路线路、公路运输运费核算和保险等。而且运费核算大多给出公式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教学。

1.2教改如火如荼,适用性有待考究

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教改正在全面推进,运输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改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安娜,赵秀荣等[1]在《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一文中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李炎炎[2]在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特点,研究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案例分析、多媒体运用、角色模拟和顶岗实习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3]提出了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输管理课程中。然而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提到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然而很多学校却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教学合作,一般都是在业务阶段帮忙做一些辅工作。因此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模拟物流公司角色,以客户下达运输业务指令为驱动,将公路运输中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改革

2.1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四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由认识公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模拟、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运输合同、货运单、货物清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作业通知单、运输计划、保险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取派通知单、装车单、集货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货运交接单、到货预报表、残损记录表六个任务构成,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由一般货物车辆配载训练和特殊货物车辆配载训练两个任务构成,项目三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由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零担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和包车运输运费核算三个任务构成,项目四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由认识我国主要公路运输线路、单一运输方式线路优化、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和运输业务综合训练四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教学课时为2,每一次教学都采用任务下达、分析解决思路、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和课后练习五个部分构成,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给出项目三种任务一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的详细教学过程。

2.2课程教学实施

2.2.1任务下达。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公斤,承运人公路一级普货费率为1.2元/t.km,吨次费为16元/吨次,该批货物运距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途中通行收费为35元,试计算总运费。2.2.2分析解决思路。思考:任务中的货物是整车运输还是零担运输。(1)整车运输的含义(2)整车运输的计算公式(3)整车运输计算流程首先确定货物运价,然后确定计费重量,接着确定计费里程,再确定其他费用,最后计算总运费。2.2.3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任务解决方案,注意确定货物等级,营运类型,计费重量,计费里程和其他费用。2.2.4完成任务。小组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提出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5课后练习。教师总结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小结

《公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管理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授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并没有给出课程的考核方案,展示改革的效果,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作者:李玲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娜,赵秀荣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