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值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1 18:47:32

期末值周总结

期末值周总结篇1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实际工作;应用

一、关于时点数和时期数的问题

财务分析中各项指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滤出。可见,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即时点数,而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会计期间”,即时期数。从理论上讲,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起点一致;时期数和时期数比较,时间跨度一致,由于口径一致,直接从报表上取得数据即可,但时点数和时期数由于口径不一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要进行换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标进行说明:

(一)时点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等指标。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数据,即时点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比如速动资产、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

(二)时期数与时期数比较

主要指利润表数据之间的比较,例如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等指标,个别指标还包括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如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这些指标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间内的数据,即时期数便可计算出结果,有的数据需要先进行简单计算,如息税前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再根据公式计算即可。

(三)时期数与时点数比较

指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数据之间的比较。前者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库均固定资产净值)、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等指标,后者如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流动负债)。这些指标的共同特点是,分子是时期数,分母是时点数。通常分子可以直接取数,或经简单计算,而分母要取年初数与年末数的平均数,如果各期时点数余额的波动性较大,也可以采用各期余额的平均数计算。

二、指标分析的频率问题

在职称考试的教材中,为了简单起见,各类指标均以年度指标或年末数为例,但在实际工作中,年度分析的时间跨度较长,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往往进行半年度、季度分析甚至是月度分析。这样,在计算各项指标时,时点数就要用到期初数与期末数的平均数,比如半年度的期初期末数、季初及季末数、月初与月末数,而不只是年初数和年末数的平均数。另外,在计算营运能力指标时,根据分析的需要,计算期天数相应地由360天调整为180天、90天或者是30天。这样对指标的分析才更加科学、合理。

例如,某企业6月份的利润表反映,上半年的营业成本为7000万元,6月底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年初存货余额3000万元,6月末存货余额4000万元,则平均存货余额为3500万元。通过计算,上半年的存货周转率为2次,存货周转期为90天(180天/2)。这里的计算期天数就不是全年的360天,而是上半年的180天。同理,如果计算每季度的存货周转率,计算期就应用90天。

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收入净额同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值。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如果按此指标计算,分子包括的范围比分母包括的范围要小,产生口径上的不一致,需要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分子在销售收入净额的基础上应加上应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对于广大的一般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可用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06或者1.04。因为在日常的货款回收业务中,每收到一笔货款,通常不区分包含多少收入和包含多少销项税额,所以,在应收账款余额中通常也包含增值税销项税额。

例如,某公司全年的销售收入净额为16000万元,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是2000万元,按原指标计算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8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45天;若按完善后的指标计算,即销售收入净额乘以1.17,则应收账款周转率为9.36次,应收账款周转期为385天。与原结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更加准确和符合实际情况。

期末值周总结篇2

一般在进行长期投资决策时,广泛应用净现值法(npv)和内含报酬率法(irr)进行评价,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评价时只考虑方案一个经营周期内的情况,而对于持续经营条件下不断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评价则束手无策。怎样站在战略高度对长期投资决策做出正确评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下通过林业投资的一个案例来说明如何调整思路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林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经营投资,其投资金额较大,周期长,见效慢,所以投资于林业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开始投资,经营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何时在成材树区域伐木,由于伐木的时间是互斥的选择,所以只有一个最佳伐木时间将使投资者的利益最大。

举例如下:某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于第一年年初一次性投资100,000元,有4个互斥方案可供选择,可以在3年末,4年末,6年末,8年末伐木取得现金收入,各方案的现金流量和各自的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计算如下表(假设现金流出量发生于年初,现金流入量发生于年末,资金的成本为5%)。

通过计算,在净现值法下,根据净现值判定法则,因为8年后伐木的净现值为116,588.60元,在各方案中最大,所以选择8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内含报酬率法计算的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报酬率最大,所以选择4年后伐木为最佳方案。笔者发现两种方法作出的决策是不同的。由于4个方案的寿命不同,所以无论作出哪种决策其说服力都不是很强。

在以上计算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无论是净现值法还是内含报酬率法只考虑了各方案在一个周期内的效果,没有考虑伐木决策的重要含义是方案可以在可预见的未来重复进行。如果决定4年后伐木,那么就可以在相同的亩数上重新植树来重复该项目,然后再等待4年伐木。结果是4年后伐木的决策实际上变成了长期战略决策。所以在较长时期内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伐木决策在土地承包期内一般都可以重复进行再投资,因此完全可以假定方案重复进行(为便于计算,假设方案以同规模重复进行)。

为使各方案具有可比性,笔者用各方案的公倍数即24年为伐木决策总有效期,在这段时期内3年伐木方案共重复进行8次,以此类推其他方案分别重复6次、4次、3次。用净现值法计算24年内各方案的总现值如下:

3年末伐木方案:

上式含义为:8年为一周期的方案在24年内重复3次的总净现值是248910.93元。

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但上述计算过程仍很繁琐。如果比较多个方案,并且其周期各不相同,则必须以它们的公倍数作为计算、比较的基础年数,那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计算过程。由于伐木方案有可持续重复进行的特性,完全可以假定每个方案在可预见的未来以同样规模重复进行,使每个方案有相同(无穷大)的寿命,该假设也符合财务管理中持续经营前提假设。笔者之所以仍利用净现值法进行评价是因为决策方法要尽可能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相匹配。在方案持续重复进行假设下的伐木决策的总净现值公式推导如下:(设i是资金成本,n为方案周期,k为重复次数)

该公式是一个n年期方案按相同规模重复进行无穷大次数的净现值,可以用它来比较不同周期的可重复进行的方案。对于表1中各方案应用此公式进行计算如下:

期末值周总结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05—2014-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8例进行研究,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收缩压140~179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109mmHg,连续3次取平均值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78例中随机分为3组氢氯噻嗪组患者101例,螺内酯组患者86例,卡托普利组患者91例。平均年龄(56.8±10.5)岁,体重指数(BMI)(28.7±3.2)kg/m2,各组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严重肾病和肝功能障碍者;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6月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

1.2血压测量患者

测血压前15min不吸烟,背靠静坐5min。血压测量采用校正的汞柱式血压计。每次随访测量3次血压,取3次测量均值。血压测量在标准状态下进行,即每天同一时间(8:00~9:00)、同侧臂、相同血压计,由我院同一个护士测量完成。

1.3治疗方法

试验药物:安慰剂,片剂(主要成分为淀粉);氢氯噻嗪,片剂,25mg;螺内酯,片剂,20mg;卡托普利,片剂,12.5mg。给药方案: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经2周安慰剂洗脱期(正在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停服原降压药)和6周氢氯噻嗪导入期,随机分入氢氯噻嗪组(25mgqd)螺内酯组(氢氯噻嗪25mg+螺内酯12.5mgqd)卡托普利组(氢氯噻嗪25mgqd+卡托普利12.5mgBid)。6周导入期每2周随访1次,随机分组后每月随访1次,总计治疗时间12个月。指导患者在每日同一时间(8:00~9:00)服药,随访当日不服药。分别于洗脱期末、6周末和12个月末抽血检测各种生化指标。

1.4终点事件

认定终点事件包括致死和非致死性脑卒中、心脏事件(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随访期间询问并记录患者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调取该患者住院病历或死亡证明加以确认,有疑义者经专家反复讨论确定诊断。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2组患者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组观察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基线血压值比较。各指标在3组患者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变化

治疗12个月末卡托普利组SBP下降幅度显著高于氢氯噻嗪组(P=0.0314);螺内酯组收缩压下降幅度稍高于氢氯噻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给药时间的延长,3组患者6周治疗导入期末、12个月治疗末血压值与基线血压值比较均显著下降。螺内酯组与卡托普利组降压疗效呈优于氢氯噻嗪组的趋势。

2.3不同患者疗效构成比较

3组患者进行12个月治疗末血压降低总有效率氢氯噻嗪组80.2%,螺内酯组83.7%,卡托普利组91.21%。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总有效率略高于氢氯噻嗪组,P值分别为0.533和0.031,螺内酯组与氢氯噻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托普利组与氢氯噻嗪显著高于氢氯噻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组别患者降压达标率比较

3组患者进行12个月治疗后达标率分别为:氢氯噻嗪组44.55%,螺内酯组61.63%,卡托普利组68.13%。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的达标率显著高于氢氯噻嗪组,P值分别为0.019和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不良反应治疗5a末,螺内酯组发生低钾4例,干咳1例,新发糖尿病3例,肺癌死亡1例;卡托普利组患者出现低钾2例,干咳1例,皮疹1例,新发糖尿病2例,肺癌死亡1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血钾水平均>3.0mmol/L,1例为2.5mmol/L,螺内酯组出现低血钾4例,卡托普利组出现低血钾2例,其血钾水平均>3.0mmol/L;其他不良事件中氢氯噻嗪组为皮疹2例,上腹部不适1例及头晕多尿5例。

3结论

期末值周总结篇4

关键词:MECT治疗 难治性抑郁症疗效

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8~60岁;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标准;③经过≥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系统治疗,抑郁症状无明显好转;④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20分;⑤无MECT治疗禁忌证;⑥家属同意采用MECT治疗并签字。

一般资料:将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MECT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其中研究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22~52岁,平均32±16岁;入组时HAMD评分28,21±2,52。对照组23例,男8例,女15例;年龄25~51岁,平均32±19岁;人组时HAMD评分29.15±3.57。

方法:①研究组采用MECT治疗,停用原来使用的抗抑郁药物;按MECT治疗程序进行治疗,每周3次,共4周,治疗期间不使用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以及抗癫痫药物;对照组继续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共4周。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定:①量表评定:两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后1、3、4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此评估MECT的I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②临床疗效评定: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好转,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和同一组间的两两比较用独立t检验。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两组第4周末评定,研究者痊愈4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60.0%;对照组显效2例,显效4例,无效17例,显效率1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HAMD分值比较:从治疗后第1周末开始,MECT组HAMD分值明显下降,表明在第1周开始起效,治疗后1、3、4周的减分率分别为24.3%、44.4%、61.3%;而对照组治疗后HAMD分值下降不明显,治疗后1、3、4周的减分率分别4.6%、9.1%、1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治疗后两组TESS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中有8例出现记忆减退,6例出现头痛、头晕,呕吐4例,但在疗程结束后均自行恢复。

讨论

难治性抑郁症是精神科常见疾病。虽然新型抗抑郁药物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更容易被控制,但研究结果显示仍有19%~34%的患者对第1次抗抑郁治疗完全无效,12%~15%仅部分有效。电休克治疗已被证明有效,在急性治疗期疗效可能优于抗抑郁药,与既往抗抑郁药治疗的疗效的相关性还未明确,可能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期末值周总结篇5

关键词:滤棒;圆周;标准偏差;优等率

【引言】优等率是依据《卷烟生产品质控制要求(卷包过程分册)之滤棒检验考核标准》来进行考核的,滤棒有圆周、长度、吸阻、硬度和圆度共五项物理指标,滤棒物理检测结果取决于滤棒五项物理指标的评判等级。通过滤棒五项单项物理指标进行扣分,大于一定分数的是优等品。滤棒优等率就是优等品的次数与总的检查次数的比值。

1、现状调查

从表1-1介绍可知,滤棒判定非优等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滤棒五项物理指标不合格扣分造成的,滤棒五项物理指标单项判定为非一等品(即二等和三等)的次数越多,则滤棒物检优等率越低。查询“成品及过程质量管理系统”,对2013年1~6月AF-KDF4共126+155+131=412次检验结果中五项物理指标单项判定为非一等品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表1-1 2013年1~6月滤棒五项物理指标单项判定结果

根据数据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圆周和圆度的非一等品次数占总数80.7%,因此圆周和圆度非一等品次数多是AF-KDF4滤棒物检优等率低的主要问题。

因为圆周非一等品有三个标准,为了进一步了解圆周均值、圆周SD偏差的具体情况,选取13年6月份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Minitab软件作出了13年6月圆周均值、圆周SD偏差的直方图。

通过分布图可以看出圆周的非一等品主要集中在圆周SD上,即圆周的波动大,也就说明了我们圆周控制很不稳定。因此我们确认最终原因就是圆周波动大和圆度偏大才会导致优等率低。

2、原理分析

滤棒的圆周和圆度都是有相互关系的,很多调整都会相对影响的,通过分析设备原理,现场了解和设备记录使用情况,针对滤棒圆周波动大和圆度大的问题,经过整理后得到以下关联图:

如图2-1所示,共有8个末端因素,分别是:

① 操作工自检没有做到位

② 操作工日保及过程保养不规范

③ 维修工技能水平不足

④ 布带长度拉伸

⑤ 布带位置不当

⑥ 冷却条粉末多

⑦ 盘纸拼接降速圆周波动大

⑧ 机台测量仪器与质检室仪器有误差

通过长时间观察和验证,发现冷却条纸屑多为影响滤棒圆周波动的主要原因:

生产滤棒所用的成型纸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掉落细小纤维状粉末,这些粉末会直接影响上胶性能,会在成型烟枪积聚,造成滤棒质量的波动。严重的会造成设备的频繁停机。

为了调查粉末堆积对圆周和圆度的影响,选取D-C7#,将冷却条积灰和将冷却条积灰清除干净后进行比较,并做了5次试验。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当冷却条积灰过多,圆度均值和圆周SD均我们超过生产的质检要求(滤棒圆周SD0.64 ;圆度0.35)。因此,冷却条粉末多对圆度和圆周波动均造成很大的影响。

3、改进措施

3.1刮纸样式设计方案

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对刮纸器的样式进行设计

3.2安装位置选择

考虑到粉末的二次污染问题,选取图3-1中的位置,这样刮出来的粉末不会掉落到运行的盘纸上。另外,安装位置处于成形纸垂直运行的位置,盘纸在刮纸的过程中受力均匀,且在成形纸更换或拼接过程不易受影响。

3.3设计刮纸器尺寸

根据安装位置和实际的盘纸运行位置,如图所示,最后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的刮纸器尺寸。

4、改进效果

2013.11.14号完成安装刮纸器后,分别对K4,K7和K8共3台高速机设备进行现场调查,在2013.11.15~2013.11.22期间,每间隔2个小时停机观察冷却条堆积粉末情况,并无出现堆积情况。

在11月底所有对策实施全部结束,并成功进行了实施和经验推广。安装刮纸器后,高速机设备滤棒优等率最高98.11%,最低96.67%,平均97.3%。

结束语:刮纸器的安装,使得设备运行的更稳定,减少操作人员因为纸屑过多人为停机清洁设备。圆周的质量稳定的提高,也间接提高了烟支的搓接质量,减少了泡皱的产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简单改进就能使设备适应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且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这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期末值周总结篇6

江苏省滨海县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滨海 224500

[摘要]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喹硫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6.84%(33/3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32/38),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观察组 SAPS 及 SANS 评分均在治疗 2 周末(24.92±10.14、34.57±17.81)开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 SAPS 评分在治疗 4周末(20.90±9.89)、SANS 评分在治疗 6 周末(28.25±22.19)开始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SAPS 评分在治疗后 6 周末(11.27±7.86、15.78±8.35)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SANS 评分在治疗后 4 周末(26.37±15.63、37.83±21.71)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SAPS 评分及 SANS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治疗 2周末 TESS 评分(6.86±5.29)有明显增高现象,但是在治疗8 周末时(5.72±4.49)评分开始降低到第1周(4.18±4.19)相近,而对照组在治疗6周末时TESS 评分(8.10±6.13)出现明显增高现象,并且两组在治疗8周末 (5.72±4.49、7.73±5.00)TESS 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安全性好,能改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阿立哌唑;喹硫平;精神分裂症;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82-02

阿立哌唑,作为第三代抗精神病治疗药物,属于多巴胺和5-HT系统稳定剂。其机理在于通过对5-HT2A受体的拮抗作用加上对多巴胺( DA) 和 5-羟色胺1A( 5-HT1A) 受体的部分激动作用而共同产生疗效。喹硫平,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在精神分裂的阴性和阳性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其作用是对D2受体与5-HT2受体进行阻断[1]。现为探讨采用阿立哌唑和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和效果,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76例,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7.5±12.8)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2.5±1.8)年。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喹硫平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采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和对照组38例(采用喹硫平进行治疗)。在开始进行研究后的一周之内,完成原使用药物的停用或者是减量。之后持续加量治疗药物,直至达到要求剂量范围,这个过程在两周内完成。400 mg·d-1为喹硫平的起始剂量,其剂量最高750 mg/d;10 mg/d为阿立哌唑作为起始剂量,其剂量最高30 mg/d。整个疗程为8周,在早晚的时候服用药品。大致注意事项有:由于研究为单因素研究治疗,即单一药物治疗[3]。所以不与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以及抗抑郁药相合并使用。但可酌情使用苯二氮、盐酸苯海索等药物,在病情需要的前提之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在开始研究前3 d内,对医师进行科研培训并进行现场测试。并且每个评定员的研究工具之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 ICC) 比0.80大[2]。之后,对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评定时间分别为1、2、4、6、8 周末,评定采用阳性症状量表(SAPS) 与阴性症状量表(SANS),并对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表(TESS)进行评定。于此同时,对血压、血常规、肝功、血胆固醇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在8周末结束研究后,对总体疗效进行一次评定,评定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与基线值比较用配对 t 检验,2组前后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用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6.84%(33/3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32/38),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见表1。

2.2两组 SAPS 及 SANS 评分比较

观察组 SAPS 及 SANS 评分均在治疗 2 周末(24.92±10.14、34.57±17.81)开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 SAPS 评分在治疗 4周末(20.90±9.89)、SANS 评分在治疗 6 周末(28.25±22.19)开始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SAPS 评分在治疗后 6 周末(11.27±7.86、15.78±8.35)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SANS 评分在治疗后 4 周末(26.37±15.63、37.83±21.71)开始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时间点SAPS 评分及 SANS 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 2周末 TESS 评分(6.86±5.29)有明显增高现象,但是在治疗8 周末时(5.72±4.49)评分开始降低到第1周(4.18±4.19)相近,而对照组在治疗6周末时TESS 评分(8.10±6.13)出现明显增高现象,并且两组在治疗8周末 (5.72±4.49、7.73±5.00)TESS 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 讨论

在第三代抗精神病药中,阿立哌唑是首个被认为是“多巴胺系统稳定剂”的药物。在对精神分裂症进行治疗期间,它不但能对中脑-边缘系统亢进的 DA 活性进行相应的下调,缓解阳性症状; 而且能对处于低兴奋状态的额叶皮质 DA 神经元活性进行上调,缓解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情感症状(情绪不稳、抑郁等) ,并同时将 DA 生理功能维持在正常水平,且对催乳素水平以及运动功能不造成任何影响[4]。是较为理想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6.84%(33/3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21%(32/38),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但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都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在8周末治疗后,两组SAPS 与SANS 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分值有明显降低。但2 周末时,观察组治疗SANS和SAPS的评分分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在2 周末对照组 SAPS 评分开始下降。在4周末时对照组SANS 评分也开始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阿立哌唑在功能效果上的起效快于比喹硫平。本组数据研究同时显示,在治疗4周末,观察组阴性症状开始显著比对照组低。这说明在对精神分裂治疗疗效上,阿立哌唑的疗效可能比喹硫平优越。

总而言之,综观疗效和不良反应,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安全性好,能改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 丁雪梅,武晓薇,陈新涛.阿立呱哩与喳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4):22-23.

[2] 林连英.药物管理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6-87.

[3] 国效峰,赵靖平,陈晋东,等.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 meta 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3(12):751-755.

[4] 李建华,钟华,沈卫民,等.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26(1):76-81.

[5] 王慧,洪美娜,高镇松,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与性相关症状的关系[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193-195.

期末值周总结篇7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地产行业亦是如此——这是最坏的时代,调控政策之下,房价继续上涨的空间已不大,但地价却在持续攀升,“面粉贵过面包”成为普遍现象,行业平均营业利润率进一步下降;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至少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因为,当行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低于资金成本时,行业必将进入一个整合的时代,而在未来1-2年内将出现较严重资金缺口的企业将成为第一轮整合的对象。

在此背景下,北京贝塔咨询中心与《证券市场周刊》继续联合推出2013年度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榜,在综合考虑了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性、运营效率、成长潜力、战略理性、规模效应五个方面的因素后(各指标计算方法详见本刊2009年第22期《经营效率制胜》和第23期《金融理性王者》),对124家A+H地产上市公司进行综合实力排名。

其中,财务安全性和战略理性两个指标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反映了地产企业的财务安全状况,而运营效率和成长潜力指标则反映了调控背景下地产企业进行商业模式转型与多元金融工具应用的空间,最后,规模效应反映了商业和金融模式跨区域复制的能力。

这五项指标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调控的背景下,均衡的实力显得更加重要,也因此,我们对五项指标进行综合加权,分别赋予20%的权重,以计算综合实力评分。

在2013年度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中国海外(0688.HK)、龙湖地产(0960.HK)、万科A(000002.SZ)、碧桂园(2007.HK)、保利地产(600048.SH)、金地集团(600383.SH)、融创中国(1918.HK)、恒大地产(3333.HK)、雅居乐地产(3383.HK)、建业地产(0832.HK)排名前十(表1)。

下:排名启示

房价去泡沫化反复

2012年,31个省及直辖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了12.9%,36个大中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2.1%;而截至2012年末,36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指数(同比)为99.94,即,平均的价格涨幅为-0.06%,其中,北京同比上涨2%,上海同比零增长,而杭州房价则同比下降了7.6%。

以此计算,2012年末,北京、上海的月供收入比分别从2011年末的140%以上降至134%和136%,深圳从104%降至96%,广州从63%降至60%,杭州则从75%降至64%。一线城市加权平均的月供收入比从2011年末的115%降至108%,较刚需可承受房价平均高出26%,但较2011年末32%的泡沫幅度已缩减了19%。

二线城市方面,2012年新建商品住宅的同比价格涨幅普遍不到2%,其中温州的房价更出现11.4%的下降,青岛的价格降幅也达到3.6%,结果二线城市平均的月供收入比从上年末的54%降至50%,较刚需可承受房价平均高出7%,较2011年末11%的泡沫幅度也缩减了4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的地产调控政策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房价的停涨和收入的上升使一线城市的泡沫幅度有所缩减。

然而,2013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一轮房价上涨已追回了2012年的收入涨幅。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幅度普遍在10%左右。2013年4月,一线城市加权平均的月供收入比已从2012年末的108%上升到117%,相应的,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的房价平均高出32%,即使考虑预期的收入上升空间,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房价仍高出27%。

二线城市方面,2013年以来的房价涨幅略低于一线城市,但36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涨幅也达到了4.7%。结果,2013年4月二线城市加权平均的月供收入比从上年末的50%上升到52%,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房价平均高出9%。其中,福州、温州、天津、兰州的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房价高出30%以上。

至于三、四线城市,当前的主要压力并不来自于房价,而是人口外流所造成的空心化问题,未来城镇化能否真正激活这部分城市的潜力还有待考察。

地价攀升,行业营业利润率下降

与波动的房价相比,自2009年以来,地价呈持续上涨趋势。2012年,36个大中城市居住用地的平均价格上涨了3.0%,商业用地的平均价格上涨了4.0%;2013年一季度,土地价格加速攀升,36个大中城市居住用地的同比价格涨幅已扩大到5.1%,商业用地的同比价格涨幅扩大到5.3%。

其中,北京居住用地的平均价格达到13838元/平方米,上海居住用地的平均价格达到24507元/平方米,深圳更是高达28438元/平方米,只有杭州地价在调控以后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目前维持在15000元/平方米的水平。

“面粉贵过面包”已呈普遍现象,但在经济增速减缓、调控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地产企业消化高地价的能力在减弱,也因此,整个2012年和2013年一季度土地招拍挂市场的成交价款同比增幅均为负数,2012年全年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减少17%。为了保持利润水平,地产企业更多转向了协议收购等市场,全年住宅开发投资的同比增速从2011年的30.2%降至11.4%。

2013年随着楼市的复苏,住宅投资的同比增速也恢复到20%的水平,1-4月的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长了11%,并推动多处“新楼王”的诞生。但高地价下,地产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124家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营业利润率仅为20%,较2011年下降两个百分点,而过去5年中,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营业利润率已下降了4个百分点。

利润率在下降,周转速度依然在低位徘徊。

高地价消耗资金,周转速度低

2012年下半年,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到2013年3月增幅达到峰值:2012年一季度,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了18%,到二季度末,同比降幅缩小到6%,三季度实现了3%的正增长,全年销售额的同比增幅达到10%,而2013年一季度销售额的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到69%;40个大中城市销售增长更为迅猛,2012年一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了20%,到二季度末已同比实现了1%的正增长,全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达到16%,2013年一季度销售额的同比增幅则高达81%。

其中,北京2012年全年销售额增长了53%,2013年一季度同比增幅达到146%;上海2012年全年销售额增长11%,201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04%。二线城市中,2013年一季度销售额增幅最大的是温州,同比增长了408%,其次是厦门,同比增长了205%……

成交套数方面,受二手房交易所得税政策的影响,北京、厦门、青岛等城市2013年3月成交量大幅增长;其他月份剔除春节影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青岛等城市当前成交量处于2010年以来月度成交量的较高水平,而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则处于近三年的最好成交水平,温州、广州、厦门的成交量甚至高于2009年。

虽然销售有了明显复苏,但越来越高的土地成本和持续上升的投资物业占比增加了地产企业的资产重负,并导致行业平均的资产周转速度仍处于低谷水平。

2012年,124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从2.33万亿元上升到2.72万亿元,增幅达到17%;表外的承诺资本支出从5380亿元上升到6000亿元,增长11%;再加上投资物业的重负,124家地产上市公司2012年末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4.5万亿元,平均增长22%。

与此同时,这124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合同销售总额从2011年的1.09万亿元上升到1.38万亿元;但平均的存量资产周转率只是从2011年的0.29倍微增到0.31倍,略高于2008年低谷期0.28倍的存量资产周转率,但仍处于低谷水平。

未来,随着投资物业占比的上升,我们预期低谷中行业平均的存量资产周转率可能降至0.21倍水平,较2008年的周转速度还慢25%。而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的地产上市公司,由于投资物业的增幅更大,所以,2012年平均的存量资产周转率非但没有上升,还从2011年的0.45倍降至0.43倍水平,预期低谷中可能进一步减慢至0.32倍,虽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2-3年的投资回收期显示大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也不容乐观。

回报低于资金成本,集中度必然提高

利润率的降低和周转效率的持续低迷冲击了行业整体的回报率水平。在当前的效率水平下,行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在财务安全底线范围内,考虑周期波动后,企业长期中可持续的净资产回报率,它体现了正常杠杆水平下,企业靠效率水平所能创造的回报率。)只有6.2%;而2012年四季度,一般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就达到7.07%,2013年一季度进一步上升到7.22%,信托融资成本更高,普遍在两位数水平(2013年4月平均收益率为10.03%),考虑渠道费用后实际融资成本更高。

以上数据显示,如果不考虑以财务安全为代价的过度杠杆和以资产泡沫为代价的超额土地红利,行业当前效率水平所能创造的回报率是不足以覆盖资金成本的。实际中,即使不考虑周期波动,2012年124家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投入资本回报率(=(营业利润+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地产主业之外的投资收益)/(带息负债+权益资本))也只有8.3%,这意味着当利息成本更高时,股东的回报率将更低,长期中,这种模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尽管行业整体的回报率空间已低于资金成本,但2012年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可以达到12.1%,而综合实力排名前二十位的企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达到15.6%,其中,中海、龙湖的效率隐含回报更是高达30%以上,恒大地产、融创中国、雅居乐地产的效率隐含回报率也在20%以上。

因此,在行业整体回报率面临下降压力且不足以覆盖资金成本的情况下,行业整合是必然的趋势,通过将土地资源和金融资源集中配置于更高效的企业手中,将使整个行业的回报率提升、资金成本降低。

20%-30%的企业将成为首轮整合目标

2011年以来,地产行业的并购交易已大幅增加,SOHO中国(0410.HK)、融创中国、保利地产、恒大地产等均加入到并购市场中,未来,这场并购的盛宴还将延续多久?

截至2012年12月31日,124家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现金持有比例(算术平均)为13%,略高于2011年12%的现金比例,但低于2009年末18%的现金持有比例,也低于2010年末16%的现金持有比例;124家公司平均的净负债率(算术平均)为63%,低于2011年末65%的净负债率,但高于2009年末31%的净负债率,也高于2010年末50%的净负债率;124家公司的总负债率则从2011年末的70%进一步上升到72%,高于2009年末的65%和2010年末的69%。

结果,124家公司未来1年需要支付的短期债务总额(流动负债-预收账款+表外已订约的承诺资本支出)达到1813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146亿元,较2011年末上升了15%。当前财务状况较2011年有所改善,但仍逊色于2009年和2010年水平。行业平均的财务安全性得分为4.09分,高于2011年末的3.74分,但显著低于2009年的6.43分和2010年的5.78分。

根据我们的测算,未来1年行业平均有4%的短期资金缺口,略低于2011年末7%的资金缺口,但高于2010年末行业平均3%的资金富余。其中,有23家公司面临相当于总资产20%以上的短期资金缺口,占总数的19%,较2011年减少了5家。

在中期资金缺口方面,当前上市公司实际的净负债率均值已从2009年末的31%上升到63%,显著突破了行业平均44%的财务安全底线,行业整体面临相当于总资产10%的资金缺口,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有57家公司未来两年的资金缺口达到总资产的10%以上,较2011年末减少1家,较2010年末新增了15家,占地产上市公司总数的46%;有34家公司未来两年的资金缺口达到总资产的20%以上,较2011年末减少6家,较2010年末新增6家,占地产上市公司总数的28%。

综上,2012年的销售复苏使行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略有改善,平均的现金比例从2011年末的12%上升到13%,平均的净负债率从2011年末的65%下降到63%,平均的短期资金缺口从总资产的7%减小到4%,平均的中期资金缺口维持在总资产的10%水平,短期中有19%的企业面临较严峻的资金缺口威胁,中期则有28%的企业面临较严峻的资金缺口威胁,而这20%-30%的企业就构成了近期的产业整合空间——根据我们的测算,上述企业的总资产规模约8000亿元,净资产规模约2300亿元,相当于上市公司总资产的20%,这20%就是地产行业的首轮整合空间。

整合方也将面临长期资金缺口

截至2012年末,上市地产公司中约20%具有低谷套利能力,但随着这些企业投资物业占比的上升,他们也面临着长期中的期限结构缺口和再融资风险。由于投资物业的投资回收周期普遍在10年以上,所以,随着投资物业占比的提升,地产企业正常情况下的投资回收周期也将从纯开发模式下的1-2年延长到租售并举模式下的3-5年。

但过去几年,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资金来源期限一直稳定在2.0-2.2年之间,2012年平均为2.15年,结果,就出现了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不匹配。为此,我们在战略理性指标中引入了“期限结构缺口”指标,它体现了企业产品线结构、租售比例与融资结构的匹配性——几乎所有的关于资金链断裂的故事,根源都在于资金占用的期限长于资金来源的期限,以至于当负债到期时,投入资金还没能收回,此时,如果再遭遇信贷紧缩而无法及时完成再融资,企业就将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2012年末124家地产上市公司资金来源的平均期限为2.15年,资金运用的平均期限(投资回收期)为2.24年,基本上实现了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匹配;但随着投资物业占比的上升,预期未来低谷中行业平均的投资回收期将延长到4.73年,85%的企业都将面临1年以上的期限结构缺口,行业平均的期限结构匹配性得分仅为3.10分,当前的资本结构无力支撑地产行业的租售转型。

商业地产“堰塞湖”

2009年以来,商业地产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末施工中的办公楼面积累计达到1.94亿平方米,而2012年全年的销售面积只有2254万平方米,施工面积相当于8.6年的销售面积;在零售物业方面,截至2012年末累计施工中的商业营业用房面积6.58亿平方米,而2012年全年的销售面积为7759万平方米,施工面积相当于8.5年的销售面积。

在存货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商业地产的销售增速却在减缓,2009年全国办公楼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9%,2010年同比增幅下降到33%,2011年为16%,2012年进一步降低为11%,其中北京地区办公楼销售金额的同比增幅为12%,而上海地区办公楼销售金额同比非但没有上涨,还下降了37%;零售物业方面,2009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8%,2010年同比增幅下降到49%,2011年为25%,2012年进一步降低为4%,其中,北京地区的销售金额同比下降了14%,而上海地区的销售金额同比也只微增了7%。

2013年1-4月商业地产的销售增速有所回升,但剔除季节性因素后环比的销售面积较2012年四季度有所降低,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销售供需矛盾更大,商业地产庞大的存量压力将逐步成为地产行业最大的困扰。

2012年末,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有21%的资金来自预收款,22%来自各项应付款,10%来自短期借款,15%来自长期借款,4%来自债券发行,28%来自权益资本;剔除预收款后,负债的平均期限只有1.7年;而权益部分,虽然理论上是没有到期期限,但实际中,地产企业在每个项目上的股权资本投入通常不超过3年,否则,公司整体的资金周转速度和扩张速度都将大幅减慢,以此计算,行业平均的资金来源期限只有2.15年。这意味着,即使不考虑销售的周期波动,行业平均的持有物业比例也不应超过总投资额的7%。

而2012年末,全国累计施工中的商品住宅面积为42.9亿平方米,累计施工中的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面积合计为8.5亿平方米,商业地产(办公楼及商业营业用房)的施工面积在商品房总施工面积中的占比已从2006年的6.5%上升到17%,在总投资额中的占比则达到18%。

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地产企业已经持有的投资物业部分,8.5亿平方米的商业物业,地产企业自己最多持有3.5亿平方米,剩余的5亿平方米该由谁来持有呢?2013年1-4月又新开工了1800万平方米的办公楼和6400万平方米的商业营业用房,这8200万平方米的商业物业又该由谁来持有呢?

实际上,随着地产企业持有物业的增加,以自有资金消化商业地产的边际能力在递减,商业地产的“堰塞湖”正在形成,要化解存量和新增物业的风险只能依赖于长期融资工具的发展和金融投资人的力量。

呼唤新的投融资体系

过去5年,中国社会的融资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银行贷款的占比已经从2006年的80%以上下降到2012年末的52%,信托融资的占比则从1%-2%上升到2012年末的8%,企业债的占比也从5%左右上升到14%,其他各类社会融资的占比达到24%。

2012年四季度,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一系列新规的出台,进一步放宽了银行之外的多元融资渠道,如:公募的基金公司可以成立子公司发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债权、财产权等实物资产;而证券公司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门槛也进一步降低;保险资金则可以投资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

2013年1-4月,社会融资总额中贷款占比进一步降低至45%,信托占比上升到13%,企业债12%,股票1%,其他融资渠道29%。

对地产行业来说,融资结构的变化更为明显。自2010年以来,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贷款的增速就一直呈下降趋势,201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只净增了3860亿元。与之相对,2012年新增的房地产信托和基础产业信托合计达到1.5万亿元。债券融资方面,2012年末124家地产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总额1980亿元,虽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只有4%,但增长很快,2012年的债券融资总额已相当于2009年的3倍。

不过,由于信托贷款以及偏债型地产基金贷款的期限只有1-2年,债券融资的期限虽然较长,但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低,所以,地产行业整体的资金期限仍然只有两年左右,无法满足投资物业的发展需求。

但是,2012年以来一系列金融工具的放开为地产企业带来了新机遇——不是融资总额扩大的机遇,而是融资渠道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向更多元的市场化融资工具转移的机遇,它将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更加灵活,金融资源的分布也将从平均化向优势企业集中。

多元金融时代,行业整合加速

2010年以来,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效率的分化,标杆企业的周转效率一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从而赋予了这些企业更大的成长空间;除了效率水平,金融理性的作用也在周期波动中得以彰显,稳健的企业在“低调”中实现了规模的超越。

今天,在我们重点关注的50家地产上市公司中,2012年平均的存量资产周转率为0.38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0.31倍);这些企业低谷中效率水平与效率边界的差距平均为36%,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为9.8%,也高于行业均值(6.2%)。

其中,综合实力排名前20位的公司,2012年存量资产周转率为0.48倍,较行业均值高出56%,平均的营业利润率达到28%,较行业均值高出8个百分点,结果,这20家公司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达到15.6%,是行业均值的2.5倍。而在金融市场化的时代,这种回报率的优势也将吸引投资人的注意——毕竟对于那些潜在回报已低于资金成本的企业,更高的利率成本只意味着更高的道德风险,而不会给投资人带来真实的回报。

除了效率优势,金融理性也决定着企业的潜在融资空间。排名前20位的公司平均的实际净负债率为51%,低于行业平均的净负债率(63%);另一方面,排名前20位的公司由于效率水平更高,所以承债能力更强,平均的净负债率上限(财务安全底线)为77%,是行业平均水平(44%)的1.75倍;结果,这些公司大多具有更安全的负债空间。

测算结果显示,20家公司中有6家的净负债空间(即,进一步提升净负债额的空间)大于总资产的20%,有5家公司在10%-20%之间,有4家公司在0-10%之间,只有5家公司的净负债空间为负数(即,需要降低净负债额),只有1家公司突破财务安全底线的幅度超过了总资产的10%。

与之相对,124家地产上市公司中,46%的企业突破财务安全底线的幅度已超过了总资产的10%,28%的企业超过了20%,这些企业未来不仅没有进一步的债务融资空间,还需压缩整体的借贷规模才能恢复财务安全,而金融创新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意味着更高的资金成本和更大的财务风险。

总之,地产企业的整体融资空间是由效率水平决定的,资金的回笼速度越快、财务风险越低、投资回报率越高,融资能力就越强,而金融创新并不会扩大整体的融资空间;但它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使企业可以更灵活的匹配融资期限,并使稳健企业的资金成本降低,而高风险企业的资金成本会进一步上升,此外,高效率企业的融资潜力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更多元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对整个地产行业的“救赎”,反而会拉大企业间的差距,加速行业的整合。

重塑金融战略,把效率和理性转化为生产力

效率和理性为企业金融工具的选择和优化奠定了基础,但要想充分发挥融资潜力、降低资金成本、延长期限结构、提高投资回报,还需要更精细化的金融战略。

以往在金融工具单一、金融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况下,地产企业并不需要金融战略,大多是有什么金融工具就使什么金融工具,最多也只是在几种可行工具之间的融资成本比较。但随着证券化融资工具的出现以及保险投资人的加入,对于有效率优势的企业来说,潜在的金融工具大大增加,而这些金融工具间的差异也更为复杂,表现在资金成本、期限结构、评级门槛、担保要求等各个方面。以往粗犷的融资方式不仅会导致创新工具的滥用或浪费,还可能导致期限结构与资金成本的错配,甚至可能会带来财务风险的失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对自身的金融战略进行重塑,它包括对公司层面金融战略的勾画,和对项目层面金融策略的梳理。前者涉及到企业轻资产战略与重资产战略的抉择、公司整体的财务安全底线确定,以及总部与分公司之间的金融资源分配;而后者则涉及到项目层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即,如何使投资的平均期限与融资的平均期限相匹配,以及当期限结构无法完全匹配时该用多大比例的股权资本来吸收缺口风险。

总之,金融战略的重塑就是要使效率优势和金融理性转化为现实的低成本资金和高投资回报,使优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它意味着在一个多元金融的时代,地产行业将不再是 “勇者为王”的游戏。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013年以及未来的2-3年,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说它是最坏的时代,是因为2013年以来的新一轮房价上涨已经追回了此前的收入涨幅、抵消了调控政策的效力,北京、上海的月供收入比已重回140%以上,一线城市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房价平均高出32%;二线城市当前房价较刚需可承受房价平均高出9%,但福州、温州、天津、大连、青岛、昆明等城市的泡沫化幅度均在20%以上;三四线城市则面临城镇空心化所带来的需求不足问题,在全国总销售额中的占比也从2011年的50%下降到47%。

高房价下有效需求受到抑制,再加上限价政策的作用,房价继续上涨的空间已不大,但地价却在持续攀升。2012年上海地价同比涨幅达到9.9%,2013年一季度环比继续上涨2.9%,达到24500元/平方米,而深圳地价在2012年的同比涨幅高达34%,2013年一季度环比继续上涨5.7%,达到28400元/平方米。

“面粉贵过面包”已呈普遍现象,过去5年地产行业平均的营业利润率已下降了4个百分点。在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地产企业还要承受租售并举转型过程中投资物业占比上升的压力,在销售复苏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平均周转速度仍处于低谷水平,预期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减慢20%-30%。结果,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仅为6.2%,已低于资金成本。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资本结构下,地产上市公司平均的债务期限只有1.7年,总的资金期限也只有两年多,以此计算,在最理想的市场条件下,行业平均的持有物业比例也不能超过总投资的7%,这意味着2012年在建的商业地产中至少有5亿平方米待售。未来,随着投资物业比例的上升,企业以自有资金消化商业地产的边际能力递减,商业地产的“堰塞湖”正在形成。

不过,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至少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当行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低于资金成本时,行业必将进入一个整合的时代。

根据我们的测算,尽管行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只有6.2%,但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可以达到12.1%,而综合实力排名前二十位的企业平均的效率隐含回报率可以达到15.6%,龙湖地产、中国海外、恒大地产、雅居乐地产、融创中国等公司的效率隐含回报更可以达到20%以上,所以,通过行业的整合和资源的重新分布是可以提高整体回报率的。

实际中,也确实有20%-30%的企业在未来1-2年内将出现较严重的资金缺口,这些企业将成为第一轮整合的对象。在长期资金方面,尽管所有的企业都面临期限结构的缺口,但2012年四季度,证监会、保监会推出的一系列监管新规把中国企业推向了多元融资时代,地产行业也由此进入一个真正的证券化时代。

不过,金融创新并不意味着行业整体的融资规模将扩大,因为,整体的融资规模是由效率水平决定的,对于低回报、高风险的企业来说,金融市场化时代,融资规模非但不会上升,还会进一步萎缩。但对于具有效率优势的企业来说,通过金融战略的重塑,不仅可以更灵活地匹配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降低资金成本,还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融资潜力,扩大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推动行业整合。

期末值周总结篇8

良好的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完整评价一定时期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正确合理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为企业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以及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使经营者不断改进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方法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正常营业情况下获取利润的能力。良好的获利能力对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企业吸收投资和借款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基本标准。因此,获利能力的分析是财务状况分析的重点。

盈利能力分析方法主要在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中体现。

(一)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反映企业初始获利能力的一项主要指标。从企业营销策略来看,它是企业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毛利率便不能产生较大的盈利。

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净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净额]×100%

如:销售毛利率=1000000.00/5000000.00×100%=20%。销售毛利率为20%,表明100元销售额能为企业带来20元毛利。

一般来说,销售毛利率随行业的不同而高低各异,但在同一行业的毛利率一般相差不是很大。与同行业的平均毛利率相比较,可以揭示企业在定价政策、商品销售或产品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值,又称边际利润,它是使用最普遍的盈利能力的测定指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500000.00

/5000000.00×100%=10%

式中,销售净利率为10%,表明每100元销售额可最终获利10元。

销售净利率反映了净利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对比关系,是企业销售的最终获利能力指标。销售净利率越高,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该指标除同样受行业特点、价格高低和成本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会受到诸如期间费用、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所得税率等影响,故在分析时应多加注意。

(三)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又称总资产报酬率。它反映了企业利用全部经济资源的获利能力,用来衡量企业运用其资产产生利润能力的高低。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式中: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在式中的分子中,净利润所以要加上利息支出,其理由一是总资产来源于投资者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本,利息支出实际上是分配给债权人的一部分报酬,加上利息支出才能全面反映总资产的收益率;二是由于不同企业经营时的举债程度不同,利息支出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将利息费用加上,可以消除不同举债经营程度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使该指标在同行业中具有可比性。

总资产收益率从总体上反映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值越高,说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这项指标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正确进行投资决策,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或股东权益报酬率,它是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表明投资者投入资本所获得的收益越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如果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借入资本成本率,则适度负债对投资者是有利的;反之,过高举债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可见,净资产收益率对投资者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值性。它是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从两个方面考核企业经营者对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一方面要求按照资本金保全原则的要求管好用好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在生产经营方面,除了投资者依法转让投资外,不得以任何理由抽走资本金,要保持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本金,以保证财务状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实现获利的企业还要注重内部积累和再投入,以保证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企业长期获利能力,从长远利益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二、营运能力分析方法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是指企业全部资产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能够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生产和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越强。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方法主要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中体现。

(一)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用以测定企业存货的变现速度,反映了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之间的关系。它是反映企业销售能力和存货周转速度及衡量企业对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公式中,存货平均余额是期初和期末的存货余额的平均值。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带有很强的季节性,则存货平均余额应按季度或月份余额计算,先计算出各月份或各季度的平均存货,然后计算全年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率有助于衡量企业存货管理的效率,通常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管理越有效;存货周转率低,存货周转慢,存货管理效率就会低。但并非越高越好,该比率过高,可能使企业存货储存过低,造成库存中断或存货短缺,影响生产和销售。

存货周转率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同存货有不同的周转特点。准确衡量一个企业的存货周转率高低的标准应取决于同行业的存货平均水平和企业过去的存货周转情况。

用存货周转天数表示的存货周转率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天数=365/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余额×365/销售成本

一般来说,造成存货周转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销售方式不对路;2.存货的库存管理不善;3.企业的销售能力不强;4.企业为了应付涨价或可能出现的短缺,而有意增加库存。

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正确了解库存变化原因,以便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做出判断。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是衡量企业赊销政策和对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其中:销售收入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365/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5/销售收入净额

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资产流动性大,短期偿债能力强,同时,还可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使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催收账款的效率太低,会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率和资金的正常周转。但是,也不能因付款条件过于苛刻,影响企业销售量,使存货周转率过低,最终影响企业的获利水平。

(三)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是评价企业资金流转速度的综合指标,它反映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流动资产周转率也可用流动资产周转天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流动资产周转率=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5/销售收入净额

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流动资产周转率高,说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利用率高、盈利能力强。

(四)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也称固定资产利用率,它是销售收入净额与固定资产平均净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其中: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2

固定资产周转率反映出每一元固定资产能创造多少销售收入,是衡量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越充分,说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发挥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一般来说,当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固定资产增长幅度时,企业固定资产营运能力就会提高。

(五)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也称总资产利用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净额=销售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衡量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对其所有资产的运营效果及有效性。

该指标反映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和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收入的能力。一般而言,总资产周转率越高,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高。销售所产生的资金再投入生产,扩大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也可以用总资产周转天数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天数=365/总资产周转率=平均资产总额×365/销售收入净额

三、偿债能力分析方法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用于衡量一个企业在某一时点应付即将到期的债务的能力,故又称变现能力或短期偿债能力。

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主要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即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流动比率的一般标准是2,即流动资产相当于流动负债的2倍。

对流动比率的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的流动负债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即变现性越强,表明企业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用来还债,但过大的流动比率可能表明企业对资金没有能够有效运用。(2)从短期债权人的角度来看,流动负债自然是越高越好,但作为企业来说,流动负债高,资产的流动性大,可能表示盈利能力低,资金可能处于闲置状态。(3)流动比率要和同行业平均流动比率、本企业历史的流动比率进行比较,以便确定该比率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4)要考虑企业的经营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及存货周转速度对流动比率的影响。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后,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立即偿还债务能力的更灵敏的比率,即: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正常的速动比率。但在实际分析时,应根据企业性质和其他因素来综合判断,不可一概而论。通常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中有较大部分不易收回,可能会成为坏账,那么,速动比率就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还要考虑待摊费用和预付账款等其他变现能力差的项目。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指企业的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类资产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随时可以支付的存款和现金等价物,即现金流量表中所反映的现金。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现金是企业偿还债务的最终手段,它具有直接支付能力。一个企业,如果现金缺乏,就可能发生支付困难,将面临财务危机。因此现金比率高,说明企业有较好的支付能力,对偿还债务是有保障的。但是,如果现金比率过高,可能意味着企业资产未能得到有效的运用。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率、债务股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也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它反映了资产总额中有多少资产是通过借债得来的。其计算公式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的程度。通常,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越差,反之,该比率越低,偿还债务能力越强。

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应考虑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对资产负债率的高低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一般而言,处于高速成长或企业运营初期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要高一些。在具体分析时,一定要审时度势,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和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在收益和风险之间权衡利弊得失,然后作出正确的财务决择。

2.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指股东权益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企业资产中有多少是所有者投入的,其计算公式为: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

从上述公式可知,股东权益比率与负债比率之和等于1。因此,股东权益比率越大,负债比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小,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3.债务股权比率

债务股权比率也称产权比率。直接反映债权人利益和股东权益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投资比例。它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的比率,也称产权比率。

债务股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

4.有形净值债务率

有形净值债务率是企业债务总额与有形净值的比值。有形净值是股东权益中有形资产的数额,即扣除无形资产后的净值。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资产净值)×100%

该比率较低比较好。

5.偿债保障比率

偿债保障比率是指负债总额与经营活动现金活动净流量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偿债保障比率=负债总额/经营活动现金活动净流量

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该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活动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所需要的时间。

通常,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活动净流量是企业长期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而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净流量不能作为经常性的现金流量。因此,用偿债保障比率就可以衡量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获得的现金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认为,该比率越低,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6.利息保障倍数

用以衡量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已获利息倍数或利息所得倍数。该指标使用损益表项目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息前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该指标说明企业经营业务收益是所需支付的债务利息的多少倍。

从长远来看,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很难举债经营。当然,短期内利息保障倍数也可能小于1,但由于有些费用项目不需要到期支付现金,因而支付利息可能并不困难。

7.其他影响长期偿债风险的主要因素

(1)长期租赁。如果企业经营租赁经常发生,且期限较长,数额较大,构成了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筹资,这样,到期必须支付的租金就会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产生影响。

(2)或有事项。指现在无法确定,但在将来可能会对企业带来损失的事项,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赔偿,已办贴息的商业承兑汇票,尚未解决的税款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和经济纠纷案因败诉产生的经济赔偿等。

(3)担保责任。包括企业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的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的担保等。

因此,在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时,应考虑这些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影响。

四、业绩指标分析方法

(一)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当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平均净资产即平均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其中:净资产中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平均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末净资产)÷2

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平均每百元净资产所获取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标志着股东投资的回报率越高。

对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可按总资产报酬率分析。

(二)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

总资产报酬率表示平均每百元资产所获取的息税前利润,反映企业运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又称销售利润率,是营业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净额×100%

营业利润率表示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所取得的营业利润。它反映企业对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和水平,比率越大,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后所得到的利润越高。

(四)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

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又称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期末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期初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当该指标为100%时,说明该企业所有者权益实现保值;大于100%时,说明该企业所有者权益实现增值,该指标越高越好。

(五)社会贡献率

期末值周总结篇9

【关键词】馈线开关 线路开关 保护配合

变电站中各级开关保护定值的不合理设置,出现意外跳闸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以某变电站出现的实际故障为例,通过对故障过程的初步分析,分析与探究如何通过对各级开关保护定值的合理设置,来降低发生跳闸的可能性。

1故障概述

某变电站的10千伏乙线超过过流Ⅰ段的保护值,必须重新合闸,线路电流值是0,由此次线路故障引起了3个开关出现跳闸情况,乙线的533开关、主干线开关(下文简称开关A)和支线开关(下文简称开关B),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线路故障时各级开关定值设置

开关B的跳闸是在10千伏乙线的末端,说明故障是发生在开关B的后段,但却连同其上的两级开关同样出现跳闸情况,以此透露出该线路上的各级开关保护定值并没有合理进行设置。

2故障初步分析

根据故障发生前原有线路开关的保护定值与时间设限,对故障的发生进行分析:

2.1线路保护定值

变电站中的柱上开关时间设限为0.04至1秒之间,经过Ⅰ段保护的动作设限是0秒,因此,可以简单推理出线路柱上开关的零时限速断保护和10千伏馈线经过Ⅰ段和Ⅱ段之间的时间关系:过流Ⅱ段的时限大于线路开关的时限,线路开关的时限大于过流Ⅰ段的时限,其中,过流Ⅱ段的时限约为0.6秒,线路开关的时限约为0.06秒,过流Ⅰ段的时限约为0秒,出现故障时,开关A、开关B和开关533同一时间有故障短路电流出现,且都符合保护动作的开启电流值。根据这三个开关各自的选择性与阶梯性,开关B是在线路的最末端,保护定值是400安培,需要第一个进行动作切除故障,开关533和开关A则不需要进行任何措施,可是开关B的固有动作时间是0.06秒,开关533的动作时间是0秒,开关B和开关533的整体时间设限为0秒,所以两者都会因故障电流而开启保护动作,开关533立刻出现跳闸、开关B则紧随其后,在0.06秒之后出现跳闸。

开关533跳闸后1秒,馈线重合闸启动,开关533自动合闸,电源只能送至开关533和开关B之前的线路段。合闸之后由变压器产生的励磁涌流增加到原有变压器额定容量的6到8倍,励磁涌流在线路上不断的增加,致使励磁涌流值超出原有设定,极有可能触发误动作。

2.2励磁涌流值的计算

根据10千伏的线路设计,线路Ⅰ段上共装接14台配变,总容量可达7070千伏安,依据2/3的配变总容量,励磁涌流取额定电流的6倍值,那么重合闸时,励磁电流值约为1635安培。利用变压器衰减励磁涌流额计算方式和励磁涌流、间断角与时间的计算公式,来推算励磁涌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第k个周期的励磁涌流值 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是指第一个周期的励磁涌流值。

励磁涌流衰减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可以认为其第一个周期并未衰减,继而利用变压器衰减励磁涌流的计算方式推算出各周期的间断角,计算结果为第一个周期的间断角为121度,第五个周期的间断角为217度,第十个周期的间断角为262度。进一步推算出开关533和开关B之前线路在各个周期的励磁涌流值,计算结果为第五个周期与第十个周期的励磁涌流值分别为750安和375安。通过计算结果可知,励磁涌流值在第五个周波达到750安,超过开关A设定的600安,由此以来,开关A由于过大的励磁电流而出现跳闸,但开关A在第十个周期的励磁电流已经降到375安,未达到开关A的动作启动电流值。

3各级开关配合问题

由于线路柱开关的固有动作有自身特性,一旦线路末端发生短路故障时,馈线开关与线路开关极有可能同时跳闸,通过变压器来观察励磁电流与时间之间的关联,计算各周波励磁涌流在线路合闸后的幅度值,继而审视线路动作时限与开关定值的设置是否科学,因此,对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后,才可适当调整变电站馈线开关与线路开关的保护定值,确保保护具备选择性与阶梯性,最大限度降低线路故障带来的损失与伤害。

3.1线路开关分段

当下的配网普遍采用ZW8-12型真空断路器来作为分支或分段的开关,而该真空断路器保护用TA变比一般使用600/5、400/5和200/5这三种。根据不同线路的长度,线路进行分段过程中安装1至3台开关,主干线分成2至4段,通过发挥保护的选择性,依据阶梯原则来设置动作值。需注意,不可设置过多线路开关的保护梯级,动作值接近易使保护越级,产生误操作,无法保证可以实现保护的选择性要求。

3.2主干线路开关设置

针对主干线路上的开关定值原则,建议TA变比最好设置为400/5与600/5,动作时限在0.6至1秒之间,这样可在合闸瞬间,躲过其励磁涌流。

3.3线路末端开关设置

针对线路末端的开关定值原则,当选择的TA变比越小时,TA的二测电流会相应增大,所产生的电磁力变大,动作更为快速,所以,建议依据所装接配变的容量与数量,线路最末端的分支线路的TA变比最好采用400/5和200/5,动作时限设定为0秒,便于线路末端出现短路故障时及时切断。

3.4馈线开关与线路开关的配合

线路装接配变容量处于较大的状态下,合闸时的励磁涌流值会相应增大,可能还会超过Ⅰ段的保护动作值,导致保护误操作。五个周波过后,定量计算结果得出,励磁涌流已经减小到最大励磁涌流值的0.5倍左右,所以馈线过流Ⅰ段的保护时限多设置0.1至0.15秒,可有效避免励磁涌流过大引起的误操作。如图2所示。

图2 考虑阶梯式保护和励磁涌流影响后的开关保护定

4结语

综上所述,设置变电站的线路开关与馈线开关的保护定值除了遵循阶梯式原则意外,最大限度减小线路故障的发生,还应该对线路的分段数量、线路的装接配变容量进行综合考量,继而对保护定值进行科学的设定,使各级开关保护充分发挥其可靠性、选择性和灵敏性,降低发生跳闸情况的频率,减少线路故障对整体供电系统的伤害。

参考文献:

期末值周总结篇10

关键词:分包 会计核算 税费

在目前施工企业会计实践中,在分包合同是规范的含税合同前提下,对分包工程相关税费是否计入分包成本,会计人员往往有着不同的判断,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会计与税法对此的相关规定的含义,按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建筑业营业税属于差额征税,因此似乎分包的营业税费应计入分包的成本,但是税法此处规定差额征税的实质含义是合规的总分包营业税是不重复缴纳的,分包人缴纳的的营业税费是可以抵扣对应工程总包人需要缴纳的营业税费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来确定合同完工进度时指出,分包工程作为总承包方成本的组成部分,其成本和收入都计入总包人的成本和收入,而在营业税费不重复缴纳的前提下,按照配比原则,对应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就应包括可抵扣的分包税费,而建造合同准则中按总产值计提相关营业税费,也印证了这种做法是符合准则精神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不合规的总分包,分包人缴纳的的营业税费无法抵扣对应工程总包人需要缴纳的营业税费的,那该部分营业税费应计入分包成本。

明确了分包成本入账的口径,即为分包产值扣除可抵扣的分包税费后做为分包成本,这里的分包税费只限于总包可抵扣部分,换言之也就是营业税费按差额征税不重复缴纳的金额,对于在实际中按分包产值计征的分包印花税、分包企业所得税,分包个人所得税,是应由分包单独承担不能抵扣的,故不应作为产值的减项而应直接计入分包成本。同时为便于核对,避免差异造成核算与对比的不便,可在分包成本下设置两个次级科目“分包产值”与“分包营业税费及附加”, “分包营业税费及附加” 科目 作为“分包产值”科目的备抵科目,以按分包产值计提的可抵扣的分包税费入账,在凭证的贷方或借方红字填列。账务处理如下:

分包工程款结算:借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成本―分包产值 贷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分包成本―分包营业税费及附加 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分包客商)。这里要注意分包合同是否为含税价款,规范的做法分包合同是包含税款的,如果分包合同为不含税价款,则需要将不含税价款换算为含税价款。

总包方向分包方索取完税证明, 凭完税证明单原件及复印件申报总包方税款时进行抵扣:借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贷 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分包客商)。其中应交税费只填列可由总包抵扣的税款,应由分包自己承担的税款不能计入。

若由总包方代分包方缴纳税款则为:借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 分包客商) 贷 银行存款。这里借方的应付账款即为应由分包自己承担的不能抵扣的分包印花税所得税等。

解决了账务处理口径的问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又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即税率的变动问题。由于建设工程工期较长,工程款的结算、支付周期大多为跨年度,往往在一个工程施工周期内就会碰上至少一次税率调整的情况,虽然调整的一般都是营业税的附加税,如城建税、地方教育费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等,但是由于建造合同总产值较大,计提时间与缴纳时间并不一致,累计下来会造成计提的税费与“应交税费”会计科目的余额出入较大的问题,对此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每次税率变动后,调整计提金额,公式如下:本期应计提的某项税费=(至本期末累计已确认收入-至本期末已完税累计收入)×当期适用税率+至本期末累计已缴纳的某项税费-至上期末累计已计提的某项税费(公式1)。该公式可简化为:本期应计提的某项税费=(至本期末累计已确认收入-至上期末累计已完税收入)×当期适用税率+至上期末累计已缴纳的某项税费-至上期末累计已计提的某项税费(公式2)

例1:某工程项目执行建造合同,至上期末累计已确认建造合同收入1000万元,前期城建税率均为0.15%,至上期末累计已计提城建税1.5万元,本期需确认收入200万元,本期城建税率为0.21%,至上期末已批复结算900万元,已按旧税率完税1.35万元并开具发票,本期已批复结算100万元,已按新税率完税0.21万元并开具发票,则本期应计提的城建税为:((1000+200)-(900+100))×0.21%+(900×0.15%+100×0.21%)-1000×0.15%=0.42+(1.35+0.21)-1.5=0.48(万元)(公式1),或((1000+200)-900)×0.21%+900×0.15%-1000×0.15%=0.63+1.35-1.5=0.48(万元)(公式2)。至本期末累计计提的城建税为:1.5+0.48=1.98(万元),至本期末累计缴纳的城建税为:1.2+0.36=1.56(万元)。应交税费―城建税的余额为贷方0.42万元(1.5-1.35-0.21+0.48)(万元),即为按建造合同确认的收入与工程结算收入的差额(1200万元-1000万元=200万元)按当前城建税率0.21%所计提的城建税,也就是公式1中的“(至本期末累计已确认收入-至本期末已完税累计收入)×当期适用税率”这一部分,((1000+200)-(900+100))×0.21%=0.42(万元)。

根据相关会计准则和税法,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分包工程会计核算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实务操作方法,以期不断完善施工企业总分包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