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3 07:15:47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南海禅寺;旅游宣传;佛教文化;手绘

一、市场调研分析

南海禅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东南隅,由明乘法师主持修复,占地500余亩,寺域开阔,建筑浩繁,整体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优美,典雅古朴,堪称寺院建筑之经典。内部装饰以花岗岩石质雕刻、彩绘、壁画等,做工精细,异采纷逞。它是目前东南亚建筑规模最大,工艺最精美的佛教寺院之一。南海禅寺于2010年8月荣获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主要景观有寺院山门、中心建筑大雄宝殿、十二牌坊、白舍利塔院、世纪和平钟楼、文殊殿、普贤殿、钟楼、鼓楼、观音殿、天王殿、合作门、悟颖塔等。寺院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被中国世界记录协会授于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大雄宝殿。在景区的管理发展中,南海禅寺始终树立四个方面的经营理念:一是坚持高标准规划理念,二是树立精细化建设理念,三是树立规范化管理理念,四是树立加大宣传促销的理念。通过不懈努力,将南海禅寺成为天中礼佛的胜地,豫南旅游的热点。

但纵观其整个旅游文化宣传系统,依然存在许多的不完善和美中不足的地方,在现有的宣传系统中,强调硬件设施以及管理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品牌的视觉推广,品牌形象不够明确。在此背景下,此次设计围绕南海禅旅游文化推广,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及一系列调研与分析。主要内容有:1.南海禅寺景区特色调研,以及视觉推广创意点分析;2.南海禅寺的现有形象系统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3.基本调查方法:此次调查是为驻马店南海禅寺旅游宣传设计开展的专项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3月,在网上查看,搜集,整理南海禅寺基本信息以及其他知名景区相关信息后,与指导老师沟通并确立设计框架。明确实地考察的重点,列出明细。在实地考察中做好资料信息的记录工作,并用心感受南海禅寺所散发的自身魅力,为设计作品的创作做充分准备;4.基本结论:南海禅寺自身具有独特而强大的魅力,无论是寺院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是佛学文化的思想教育意义,都具有很高的宣传价值。南海禅寺旅游宣传设计以寺院建筑艺术为立足点,通过手绘的基本方式,来展示南海禅寺所蕴含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与中原佛教文化相碰撞的独特文化内涵。

二、当前设计状况分析

在南海禅寺自身的旅游宣传设计中多重视佛教法器的流通,而忽略了一些大众游客对于通用纪念品,以及一些普世的视觉宣传设计,在一些细节存在一些不足:1.景区门票缺乏独创性,缺少新意;2.景区地图略显简单;3.景区缺少主题性的周边产品设计。

目前国内不少旅游宣传对于整体设计缺乏思想上的认识,在旅游宣传目的上过于注重功利,缺少公益性的文化宣传以及品牌形象的推广,在宣传品的形式上过于简单,各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多有雷同,缺少针对本景区鲜明的、独具创性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在国外旅游宣传设计将许多人文因素应用于设计中去,注重实用性与创新性,注重宣扬人们自身的美好感受。外国游客对于我国传统的寺院建筑、佛教文化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如何适应不同文化差异的主体来进行旅游宣传设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对南海禅寺的考察与分析,确定了本次设计创作的创新点:通过对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方式的有机结合,关注受众自身的心理需求,给人们呈现一组集实用性、思想性、创新性、独特性于一体的旅游宣魃杓啤4葱率鞘贝,也是人们所赋予我们设计工作者们的伟大使命。因此确定好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一套成功的旅游宣传设计仅仅拥有创新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以最有效、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所宣传主体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

三、设计风格定位

本套旅游宣传设计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并根据受众的多层次需要和设计作品的实质差异做出细分,尽可能提高宣传效果。在设计中将材料、色彩、图案、文字等要素与设计作品紧密相关,突出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将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方式相结合,即实现了宣传目的,又满足了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主题插画设计上采用佛教文化元素与现代视觉传达手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南海禅寺的独特文化内涵。在周边设计上,注重设计的实用性与思想性,使之成为有用并且有意义的旅游纪念产品。在景点的手绘地图上,注重精细度能够充分体现其艺术性。并注重整体风格一致性,产生较强的整体视觉冲击力,以准确传达给人们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内涵。

整套设计强调自然、亲切、和谐、友善的风格理念,使设计回归自身特色,并力求创新,树立个性。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旅游宣传设计,体现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提升南海禅寺旅游宣效果,发扬真诚、和谐,友善的道德价值观念。

四、设计工艺效果

南海禅寺旅游宣传设计从整体上看,古朴淡雅,沉着稳重。通过手绘的方式较充分的向大众展示了南海禅寺建筑魅力以及佛教文化的感染力。从整体效果来看,设计作品紧贴主题,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南海禅寺旅游文化的特点。在设计中构图、图形、文字和色彩的运用灵活得体,并注重表现手法与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的紧密融合,在总体设计中突出了南海禅寺旅游文化的精髓理念。

一套成功的旅游宣传设计要能够以最有效、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所宣传主体的文化内涵,以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南海禅寺旅游宣传设计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南海禅寺文化宣传形式,完善了南海禅寺宣传推广策略。将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方式相结合,为推广南海禅寺旅游文化,带动驻马店旅游文化产业做出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佛教文化中所弘扬的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在宣传南海禅寺旅游文化的同时,弘扬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谢黎.中国佛教文化中的装饰设计对其精神传承的作用[D].合肥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07.

[2]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保罗.维斯与冯,奥格特,何其敏,金仲.艺术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5] 陈新生.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合肥:合肥大学出版社.2005.

[6]田中光一.设计的觉醒[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2

2010年年底,远洋地产携手太古地产获取成都大慈寺片区及东大街9号地块,着手打造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约120亩,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除国际甲级办公楼睿东中心(Pinnacle One)外,还包含时尚购物街区、都会风尚酒店以及服务式公寓。

作为这个投资额近百亿元商业综合体项目的总负责人,陈雷透露,该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试营业,明年第二季度正式开业。据悉,这是两家品牌开发商继北京颐堤港(INDIGO)项目之后,联袂打造的第二处综合发展物业。

远洋、太古携手成都

乾豪置业是太古地产和远洋地产为成都项目成立的合营公司。远洋地产背景深厚,太古地产出身名门,双方合作可谓强强联手。

远洋地产曾是央企中远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0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为内地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十强。业务范围涉及中高端住宅、高级写字楼、零售物业、酒店式公寓开发、房地产销售及相关业务。

远洋地产在商业地产领域已有15年成熟开发经验,北京长安街的“远洋大厦”、“凯晨世贸中心”以及北京CBD的“远洋光华国际”、“远洋国际中心”等均是其代表作。未来,远洋地产将继续加快商业物业的开发进度,提高商业项目在整体业务的比重。

“商业地产堪称房地产领域最顶级的产品,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更需要发展商具备雄厚实力、丰富经验和前瞻眼光。”陈雷指出,“在这个领域,企业之间的强强联手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远洋地产有很好的本地优势,在国内数十个城市具有开发经验,并且对国内所有流程、规范、法规等都非常熟悉。而太古地产在香港成功发展了很多综合项目,具备深厚独到的综合商业运营经验,并与大量国际商业品牌保持长期良好合作,这使得其在拓展新区域时,能更有效快速地整合商业资源。北京颐堤港是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有了颐堤港的成功基础,成都大慈寺项目必将成为双方再次携手合作的佳作。”

具有英资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太古地产于1972年在香港成立,致力发展及管理商业、零售、酒店及住宅物业,发展策略为在城市主要运输交汇点上盖发展综合物业项目。太古地产立足香港,业务遍及中国内地、美国以及英国,其香港的投资物业组合以太古广场、港岛东为核心物业。在中国内地,太古地产已履步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大核心城市发展了五处大型综合项目。

2008年,太古地产联合远洋地产共同开发北京颐堤港(INDIGO)项目,并于2012年9月正式开业。“远洋地产与太古地产在这个项目上的合作是基于两家企业在商业地产领域的发展战略,因为强强联手必然是战略上的谋合。当然,对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机缘。”同时作为颐堤港(INDIGO)董事总经理的陈雷表示。

成都集聚全西南地区的消费能量

近年,北上广深商业地产发展到顶峰,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渐受青睐。就拿成都来说,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蜂拥而至,这座西部地区二线城市有这样大的市场需求么?很多人对成都的消费能力有所疑虑和担心。

对此,陈雷表示:“成都不仅是四川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我们不能仅看当地的消费能力,而要把成都放到西南地区的大背景来考察,成都积聚和吸纳着整个西南地区的消费能量。”

在实施这个项目之前,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已对成都的区位优势作过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成都不仅是四川省的首府和中心,而且是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通信枢纽。成都被描述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第四城”,是部级区域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休闲之都、人居天府。成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消费需求旺盛,城市对外吸引力、辐射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增强。

作为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的举办地,被喻为中国未来新经济中心的成都正在迎来最关键的发展飞跃期。

对蓉城赞赏有加、情有独钟的陈雷分析道:“成都奢侈品的单店销售额丝毫不逊色于北京、上海,二线城市出现了与经济中心城市同等的奢侈品消费能力,消费潜力可想而知。此外,成都还是西南地区生活消费的聚集地,相对欠发达的周边城市,成都更易吸聚各方面资源。所有这些优势造就了这座城市商业人文上的繁华旖旎,吸引了包括九龙仓、铁狮门、新鸿基、香港置地、韩国乐天等在内的国际品牌发展商纷至沓来。”

两大商业巨擘合作的如此大手笔商业项目,会对这座二线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陈雷分析道:“成都的商业地产市场发展很快,综合体不断涌现,我们通过对市场的划分和梳理,将大慈寺综合体定位为高端精品项目。我们项目的进入对成都市场造成很大冲击,但高端定位也与当地目前以中低端商业项目为主的市场形成互补。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在西南乃至在全国都是顶级的商业地产。”成都是一个休闲、平和又具有历史积淀的城市,巴蜀文化、市民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里碰撞交织,让这个城市变得越来越有趣。在这种环境下,陈雷认为:“对于商业物业来说,市场占位非常重要,你必须要明确你走哪一种文化路线。我们希望通过大慈寺项目,挖掘西南文化的精髓,同时为城市营造极具时尚商务氛围的所在地,将本土文化引领到更精致、更高端的境界。”

“户外、开放、低密度—消费者可以在我们项目逗留一整天”

“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香港首富李嘉诚最经典的房产投资理念。地产项目地段非常关键,为何选择在大慈寺片区建设大型项目?

陈雷表示:“这块地拆迁多年,没有轻易出让,政府有意识地想打造这个地块,将其塑造为高端商业街区,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与最合适的商家。”

大慈寺始建于唐朝,历史上就是城市商业中心,每逢庙会极为热闹,现在也是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这里积淀着历史,是难以复制的地段,古建筑、寺庙都保存得相当完好。

“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的建设非常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将着力为大慈寺片区赋予历史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

项目的时尚购物街区建筑是低密度、开放式街区布局,27栋商业建筑最高不超过大慈寺大雄宝殿高度。陈雷谈到:“人们天天工作生活在高楼里,难免感到压抑,而我们的商业街区视野开阔,人们来到这里后,压抑的情绪能得到释放,心情得到放松。而且成都一年四季的气候良好,适宜户外活动,购物中心可以与户外很好地互动。考虑到成都特定的气候、历史、建筑形态和商业布局,在有限的娱乐时间里,消费者就会选择像大慈寺项目这样有特色的地方,度过悠闲的一天。”

购物街区里的建筑自成一体,但又通过空中走廊连接一起。商业街将通过地下、地上与两条核心地铁线路相连,与春熙路集聚商业形态相辅相成。

对于主要客流来源,陈雷分析道:“春熙路商圈吸引中低端客流多一些,而大慈寺项目定位更高端,我们的目标受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成都本地的享受型富裕阶层;第二类是西南地区的高端群体;第三类是游客群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民俗旅游客,而是来享受这个城市生活、气候、美食并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高端人群。”

顶级商业地产往往与顶级奢侈品牌比翼齐飞。大慈寺项目购物街预计会吸引几百家品牌商户入驻。目前与项目签约的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已有爱马仕(Hermès)、卡地亚(Cartier)、纪梵希(Givenchy)、古驰(GUCCI)、Jimmy Choo等等。爱马仕专卖店主要分布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成都地区目前仅有一家专卖店,未来该品牌在大慈寺项目购物街所开设的店铺,会成为其在西南地区的旗舰店。

“爱马仕的选择说明对这个项目的定位是认同的。在战略发展上,商户同我们想法一致,即通过这个项目完成在新区域的品牌战略布局 。”陈雷说道。

绿色办公—城市中心的稀缺写字楼

睿东中心作为大慈寺综合体中的国际甲级写字楼部分,也将于2014年落成。近年成都写字楼市场正处于供应井喷期,睿东中心能否脱围而出?

“从商业地产的业态来看,大型城市综合体需要配置国际品质的甲级写字楼。我们对于睿东中心的定位是最高端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太古与远洋有超过20年的开发、运营持有型写字楼的经验,两家的共同优势比较明显。”陈雷指出,从城市布局看,睿东中心位于成都中央商务区东大街核心地段,是连接传统春熙商圈、新兴大慈寺-红星路商圈的重要枢纽。随着春熙商圈东扩,未来睿东中心将与周边其他国际甲级写字楼一道成为城市的商务核心。

在产品硬件配置方面,睿东中心也一应参照国际品质打造。陈雷特别介绍道:“包括睿东中心在内的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一大亮点便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是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共同拥有的重要价值观之一,能耗最小化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项目设计中。睿东中心将与整个大慈寺文化商业综合体项目一起,以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评级之社区建设(LEED-ND)和二星级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双认证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环保理念出发,大慈寺项目还特别注重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项目几十栋建筑尽可能使用钢材,便是考虑钢材作为节能材料可回收的特质。这些投入甚多却又看不见的地方也是两家企业“创新绿色设计理念”的体现。

此外,睿东中心与建筑配套的细部设计也经过充分考虑和设置,如项目中新种植的绿化街道,下沉花园入驻的咖啡厅、餐厅等,有助于美化成都的街道景观和提升项目的使用功能。北区的绿化广场将为办公人群创造休憩的绿洲,从地铁站至广场的路径也经过精心设置,将为成都街头增添靓丽风景,而办公人群也将获得愉悦的感受。

“我们去成都的时机恰当,成都的产品正处在升级换代阶段,我们的项目达到了绿色认证的标准,已与北京、上海同步。”陈雷透露,“预计今年上半年写字楼将进行销售。”

成为成都的城市文化商业新地标

作为一个位处城市核心区域的大型商业项目,大慈寺综合体并未选择分期建设的模式,陈雷解释道:“有些开发商采取分期建设,一是考虑现金流,二是基于对项目缺乏信心,抱持试水心态。而大慈寺项目39万平方米的规模体量,将会一次性推出,它的商业功能、定位、格局将会让人眼前一亮,从而产生极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陈雷表示:“项目计划于年底试营业,给商家一段培育时间,开业后将由太古负责运营管理,综合体中的精品酒店和服务式公寓也是太古品牌,由太古统一管理。”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双峰寺水库 移民工作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 A

一、基本情况

水库设计总库容1.373亿立方米,调洪库容73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10万立方米。工程包括拦河坝、溢洪道、泄洪底孔、水电站等。拦河坝坝型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由非溢流坝段、溢流坝段、底孔坝段和电站坝段组成。坝顶全长533米,最大坝高50.1米。水电站为坝后式,装机容量1580千瓦。水库淹没区影响涉及上窝铺、新房子、下南山、东荒、李营、东坎、西坎、甸子8个行政村,淹没可利用地13273亩,淹没线以下居住人口2065户、6084人。其中西坎村、甸子村通过工程措施进行防护不予搬迁。防护后水库淹没影响涉及6个行政村,淹没可利用地10252亩,淹没线以下居住人口1663户、4946人,规划搬迁安置移民5105人,加上因塌岸、滑坡、孤岛、浸没等影响区中必须迁移的人口91人,规划搬迁安置移民总计5196人。公路改线11.45公里,铁路改线6.44公里。

承德南邻京津,北倚辽蒙,是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河之源”。全市水资源总量37.6亿立方米,人均1016立方米。全市有效蓄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远低于全国22%、海河流域87%和全省75%的水平。水资源的低控制力,成为制约承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承德中心城区防洪和用水需求问题,2003年6月承德市委、市政府决策修建双峰寺水库,从此拉开了申报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的序幕。2004年、2009年先后被列入《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和《全国大型水库建设规划(2008―2012)》,属B类优先项目,是河北省重点建设工程。在争取项目列入国家规划的同时,我们抢抓机遇,抓紧组织项目建议书阶段相关工作。2009年4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之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相继完成了可研阶段的主体工程可研报告及环境评价、土地预审、水保方案、移民安置大纲等要件,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2011年11月24日双峰寺水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随即我们积极组织推进初设报告编制、送审和报批等工作,初步设计概算于2012年3月31日通过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审核,同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核定了双峰寺水库工程投资概算。9月12日,水利部批复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概算总投资24.078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定额补助9亿元,其余投资由河北省和承德市负责安排。批复水库枢纽工程总工期为36个月。

双峰寺水库作为滦河水系和城市上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使武烈河流域及承德市区防洪标准由现状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根本上解决位于武烈河下游的中心城市和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防洪安全问题;每年可为中心城区供水5600万立方米,不仅保障了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而且能够使避暑山庄湖区永不干涸、市区橡胶坝群常年立坝、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总面积达到3700万平方米,相当于五个杭州西湖水面积,生态用水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年可发电392万度。客观地说,修建双峰寺水库是承德人民多年来的夙愿,也是加快承德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双峰寺水库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后,遵照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报批程序,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启动了双峰寺水库移民工作,首先组织完成了水库淹没影响实物指标调查工作,依据调查成果编报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均获得了河北省政府和水利部的批复。依据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的移民安置规划,分别通过了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初步设计报告获得批复后,随即组织开展了水库工程坝址区、铁路改线、公路临时改线土地征收工作,为水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截止去年8月底,上述工程占地征收工作全部结束,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水库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土地征收,同时完成了移民安置地选址,移民安置区规划设计工作已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开展工作。

三、主要做法

双峰寺水库是国家海河流域防洪规划的重点项目,是我省“十一五”谋划立项和“十二五”建设的“1号”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我市“十二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目前,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移民工作是水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双峰寺水库地处承德市中心城市规划区内,地理位置特殊,移民工作更具有特殊性,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意义重大。因此,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工作,把其作为“国家行动”和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凝聚力量,扎实开展水库移民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组建强有力的指挥和监管机构

双峰寺水库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批准后,为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协调,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双峰寺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分别任指挥长、副指挥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了由纪检监察、检察院、审计、财政、发改和双桥区等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移民工作监督管理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分工,对水库移民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市财政局选派一名专职财务总监进驻项目法人单位,对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把关。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471号令)的要求,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遵照这项规定,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移民工作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明确双桥区政府是移民安置和地上附着物补偿工作的主体,移民工作由双桥区政府组织实施。目前市政府正在协调相关部门与双桥区政府进行工作对接,研究确定移民工作目标任务,组建专门移民机构,着手组织开展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实施工作。承德市双峰寺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单位,于2009年8月批准成立,机构规格为正处级,人员编制数为28名,处级领导指数4名,科级领导指数10名。内设办公室、总工办、建设管理科、环境移民科、计划财务科。根据工作需要,2012年4月,经市编委会研究同意,人员编制由28名增加到51名。去年市编委会批准又增设了质量安全、水政监察、机电三个科室,增加科级职数7名。为维护水库建设和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工作秩序,承德市公安局双桥分局在双峰寺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设立了治安办公室,派驻了6名专职干警。

(二)适时出台水库移民工作相关支撑文件

双峰寺水库工程初设报告批复后,为加快推进水库占地征收和实物补偿以及移民安置工作,根据工作进程,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双峰寺水库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双峰寺水库移民安置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双峰寺水库工程土地征收和地上附着物补偿办法》。在上述几个办法的指导下,水库占地征收和实物补偿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工作管理也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已起草的《双峰寺水库房屋拆迁补偿办法》和《双峰寺水库移民安置方案》,目前正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准备完善后报市政府审批,为水库移民房屋拆迁补偿和搬迁安置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三)精心制定好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制定好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是前提,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又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基础。为此,首先扎实开展了水库淹没影响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按照省政府授权,2009年7月1日市政府正式关于冻结库区项目建设和迁入人口的通知,全面启动移民实物调查工作。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实物调查领导小组,下设了由110多人组成的调查组,历时两个多月,高质量完成了水库淹没影响实物指标调查任务,为切实搞好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基础保障。其次,广泛开展了移民系列考察活动。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领导率市发改、水务、国土、双桥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移民村干部代表先后四次分别到云南、四川、贵州、吉林等省专项考察学习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重点考察学习了外省市近期新建的与双峰寺水库情况相近的大型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成功做法和经验,认真分析了双峰寺水库与所考察水库的情况差异,比如双峰寺水库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征占土地市场价格较高;淹没区和周边区域土地较少,不具备农业安置条件;淹没区和拟安置地经济条件较好,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高速公路占地等涉及的拆迁安置补偿标准较高;移民劳力较多,市区内新老企业吸收安置劳力能力有限,移民就业或再就业难度很大等。这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在方案编制和政策制定中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第三,结合实际,科学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应遵循五条原则,其中重要一条是作为政府或项目法人,既要站在国家角度,执行国家政策,节省工程费用,还要站在移民角度,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考虑移民的长远生计,制定移民安置长效机制,真正做到移民迁出满意,生活有保障,没有后患。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经过认真研究外地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市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了双峰寺水库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一是工程防护型安置方式。位于库区回水末端的西坎村、甸子村,只淹没一小部分耕地或村庄,受影响很小,出于保护耕地和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移民搬迁等方面的考虑,对这两个村采取在水库回水末端修建防护工程方式,保护耕地,不迁村庄。采取该项措施可少搬迁1138人。

二是原地后靠农业安置方式。为了充分利用淹没线以上山坡台地等资源安置移民,最大程度减少远迁移民数量,通过严格的环境容量计算,并征求村民意见,将东坎、李营、东荒、下南山、上窝铺5个村的1037户、3139人采取就近后靠安置。

三是异地集中安置方式。由于环境容量不足无法就近后靠安置的,采取异地集中安置方式。即对东坎、下南山、上窝铺、新房子4个村剩余的672户、2057人进行异地集中安置。

四是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主要是指对投亲靠友、自谋职业、自愿农转非等那部分人口,只要本人同意,签订合同或协议,对土地、房屋等补偿款一次性兑现,即算安置完毕。这种安置方式是比较省事的,但人口不是很多。

此外, 考虑今后库区管理、生态保护、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移民安置政策统一性、标准一致性、避免资源浪费等方面的因素,我们正在论证淹没线上、下人口全部异地集中安置的方式是否可行(即对淹没影响涉及的6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2289户、7046口人全部实行异地集中安置)。

(四)深入研究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政策

搬迁安置政策直接涉及移民的切身利益,必须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经反复研究论证,我们拟定了如下搬迁安置政策:

1、实物补偿政策

土地:对水库大坝、铁路改线、公路改线占地,经批准已按河北省区片地价规定标准一次性补偿征用。对移民集中安置地、水库淹没区土地、淹没线以上及库区周边划定范围内土地、库区内未搬迁群众的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同样拟按河北省区片地价规定标准一次性补偿征用。

地上附着物:对水库淹没影响的群众原有住房及附属建筑物、树木、青苗、农副业设施等个人财产按市场价格进行评估作价,一次性兑现给移民个人。

移民安置房:采用淹没线上下人口全部集中外迁安置方式的,移民搬迁安置房由政府统一组织,统一征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打造具有承德特色的移民新村,为旅游城市建设和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房屋安置现初步拟定按照1:1.5的比例还建农宅。基本保证移民住房面积比原来有所提高,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幼儿园、学校、卫生所、村民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按照需求统一复建。

2、移民扶持政策

一是缴纳养老保险。依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城中村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发[2009]7号)文件,一次性为每位移民交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的基数为相应年份全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缴纳比例为20%,其中政府负担12%,个人负担8%。以2009年一次性补缴15年的养老保险为例计算,每人需补缴费用34470元,其中政府负担18742元,个人负担15728元。男到60周岁、女到55周岁,每人每月可领取600元的养老金。或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征地区片价的通知》(冀政[2008]132号)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审核工作的紧急通知》(冀人社传[2009]2号)文件精神,征收集体农用地按不低于征地区片价10%提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

二是落实农村移民国家扶持政策。针对农村移民,落实国务院对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每个移民每年享受国家后期扶持资金600元,连续扶持20年。同时利用好国家各方面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政策,增强生活保障能力。

三是抓好技能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摸清移民劳动力人数、文化程度等状况,立足当地资源与开发需求,与承德技师学院、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地对移民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基本目标是每个移民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员具有一技之长。

(五)用力编制好水库周边开发总体规划

由于双峰寺水库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带,水库建成后,该区域将成为我市生态和水环境最美的区域,对拉动旅游和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按照“以水养库、以开发养移民”的思路,对淹没线以上10多平方公里的水库周边剩余耕地和荒地、缓坡地等进行综合开发,既能解决市本级水库建设配套资金不足问题,又能为移民创造增收渠道,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目前,该区域开发利用最大的障碍性因素是环保问题。水库建成后,将列为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项目受到严格限制。但国内类似情况很多,在研究处理好环保问题前提下,本着“高品质、高效益、低强度”的原则,对库区周围进行适度开发是可行的,也是可能的。

结语:

因此,我们正在考察研究国内同类情况下水库周边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有关项目,已委托研究机构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论证,正在编制顶级开发总体规划。根据水库周边生态基础条件和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初步确定要将水库周边建成以高端养生度假、商务会展、科研培训基地、康体娱乐、生态居住为主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逐步发展成为部级水利风景区、部级旅游风景区。积极鼓励库区群众和移民参与开发,并优先安排就业,增加收入渠道,提高生活水平。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qqww12345678”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全面工作总结与2021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0年政府主要工作

一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统筹“两战”夺取双赢。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有序做好“三清一管好”“三返人员管控”、境外疫情防输入等重点工作。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镇上下从大年三十进入高强度工作状态跟时间赛跑,连续49小时不间断核查、确认、移送,第一时间摸排密切接触者54人,全员送至集中隔离点,承担起“疫点”管控、心理疏导等艰难的工作。同时,统筹镇干部、村干部、民警、专职网格员、志愿者五方面力量,累计排查建档记录辖区12305户33778人;劝阻15人以上群体活动30余场;实施24小时卡口管控,重点管控时段累计出动590人次,检查车辆2062辆次2388人次;实施居家医学观察225人;指导安装使用钉钉“健康码”12000余人;严格落实口岸入境隔离期满回嵊人员核酸检测,开展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联合应急演练,迭代升级“硬核隔离+网格化+精密智控”的“战时”管控机制和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成立“驻企服务”专班,深入开展“企情日记”活动,定点下沉服务企业,辖区12家规上工业企业、143家规下企业第一时间全面复工复产,个体工商户复业指导全覆盖,累计帮助19家企业解决防疫物资少、宿舍缺、用工难等问题31个,经济运行呈现逐月回升、向上向好态势。

(二)工业发展稳中求进。一是招商选资加油门。积极号召和支持乡贤企业家回归创业,引进中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年产1.5亿只口罩生产线”项目并全线投产,引进政科日用品“年产5000万只家用餐垫”项目,目前已部分投产。二是转型升级增动能。完成个转企5家,整治“低散乱”企业6家,淘汰落后产能1家,对上一轮两乡一镇21.4个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件逐一开展“回头看”,本轮交办件下降至2.5件,同比下降88.3%。三是强化管理促平稳。完成防汛防台、地质灾害、森林消防、生产安全等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应急联动演练6次。全面落实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规上企业和标准化企业自报率、网格巡查率均达100%。

(三)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一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育我镇蔬菜、茶叶、香榧、花木等特色农业规模化、效益化发展,充分研判减少疫情影响,专设农民信箱、微信群等线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形式,开展乡村振兴带头人直播平台带货培训,现场和钉钉平台培训近2000人次,电子商务省级示范村寺新村实现网络销售额5000万元。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859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寺新村、范油车村等125亩土地开发项目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均顺利完工。二是全域推进乡村旅游。白雁坑村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入选省自然资源系统践行“两山”理念典型案例,通过在中国地质学会大会作典型经验交流,“地质+旅游+文化”的乡村振兴模式得以向全国展示推广,四川省广安市委蒲长文一行、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刘大刚一行等到我镇考察调研地质文化创建先进工作经验。成功申报嵊州唯一的绍兴市农村闲置资源全域激活试点乡镇,全年激活闲置农房13幢5443平方米。完成“花溪飞瀑”美丽风景线、3条游步道项目建设任务,举办绍兴市新青年下乡助农推广等活动,吸引青年人才回归建设美丽乡村,全域接待游客人数20万人次以上。三是大力强化扶贫开发。拓宽强村富民渠道,通过派驻干部结对、落实市级抱团项目等方式帮扶集体经营性收入15万以下的行政村“消薄”脱困,完成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并持续动态更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履职第一单工作,摸排并完成整改家庭困难群众农村危旧房8处。强化农村“三资”监管,配齐配强会计力量,发现并整改农村“三资”问题9个,问责7人次,切实将村集体经济微腐败遏制在萌芽状态。

(四)镇村面貌持续改善。谋划制定美丽城镇建设“一镇一方案”,加速推进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石璜江综合治理项目II标段完工验收,I、III标段完成除基本农田区域以外主体工程建设。总投资约8507万的绍兴市新一代双偏振气象雷达项目完成配套上山道路路基工程建设。回应群众几十年的期盼,环镇路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集镇路街不分、节假日堵车拥挤的状况;527国道II期工程政策处理工作基本完成;辖区内上竹线、嵊松线、浦溪线三条县道得到全线提升;总投资5100万元的8条农村道路提升项目快速推进,其中6条已完工,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投资1200万元完成集镇区域和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工程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持续推进农村违章建筑整治,严控新增违建,全年处置违建14410平方米,拆后利用率86%。实行党员干部门前三包制,全力整治农户房前屋后“四乱”现象,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督查,做好村庄清扫、垃圾清运、公厕清洁“三清”工作。开展范油车村垃圾分类先行试点,实施溪西村和范油车村两个精品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楼家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重点对楼氏宗祠、古塘进行了修复。

(五)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功能区寺新村堰底畈提标改造工程项目完工验收,粮食播种面积达17500亩;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实施西白山村、白雁坑村等6个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项目;加强防汛隐患排查,完成庙前湾山塘溢洪道堵塞等3个防汛隐患点整改,做好梅汛期间安全巡查工作。全力抓好教育、医疗、养老、精神文明建设等民生实事。完成中学监控安装工程、小学和幼托中心装修工程;在镇卫生院设立名医基层工作室;做好范油车村、寺新村、楼家村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公建民营项目;立足特色提升改造文明实践所,推进全镇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完善村级文化礼堂14个,新建雅宅村文化礼堂。通过“线下+线上”多形式宣传,纵深开展青少年普法、反邪禁毒、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各项活动。建立镇村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凝聚驻司法所律师、信访代办员、专职网格员等社会组织力量开展工作,自全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服务指数排名以来,4次位列镇街第一,2次位列镇街第二,群众主动评价满意率连续6个月超过绍兴地区平均水平。

(六)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作为“民情日记”发源地,整合驻村指导、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职能成立“民情日记”工作中心,整合相关线办、站所,将29名机关干部分配到4个驻村指导分中心,实现专职联村,安排17名85后线办年轻干部兼职驻村与老同志师徒结对,通过“双驻双推动”增强工作力量。构建“一二三四五六”“民情日记”工作体系,今年来累计服务农户28000余户次、企业612家次,记录民(企)情日记1206篇,收集问题需求566个,办结率达95%以上。通过互联网+开发设计“民情钉”应用,定制“民情反馈”“串门走访”“数字党建”等便民模块,构建村级事务处置钉钉架构体系,成为阿里巴巴钉钉在绍兴唯一“乡村钉”试点乡镇,在绍兴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大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浙江分社李中文一行、绍兴文理学院汪俊昌一行等到我镇考察调研有关工作经验。

二、2021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改善石璜生产、生态、生活环境,落实“九方面举措”。

(一)提升生产质量,经济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1.加快转型升级。通过龙头培养、强企对接、新兴产业培育、项目跟踪服务及人才技能培训等方法为加快规上企业发展和“小升规”提供动力。鼓励技改革新和自主创新,不断深化“亩均论英雄”的理念,提高项目质量和亩均税收效益,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智能化改造等实现裂变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开展整治低散乱、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低效企业整治提升“一三五”行动,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争取完成整治“低散乱”企业5家、淘汰落后产能1家,动态出清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低效企业。

2.强化招商引才。一方面坚持招商选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对每个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挑起担子,不断落实“奔跑招商”“真情招商”“服务招商”,推进已成功出让的15亩工业用地招引新优产业项目,同时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不断加大土地保障力度。另一方面健全“新乡贤库”,加强与乡贤交流沟通,鼓励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充分利用其人脉和资源优势,招引有竞争力的项目。掌握企业对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需求,协助企业外出引才,多渠道加大人才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激活美丽经济。一方面充分发挥我镇特色农业优势,沿527国道规划花木交易运转基地,打响离天最近的高山龙井、海拔最高最美的古香榧品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切实做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兑现,提供更加优质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全力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农合联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服务功能和带动作用。通过“功能+”“网点+”“互联网+”“旅游+”模式引导农户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农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商业资本和政府支撑引领,中国“民情日记”发源地全域打造、贝达药业整村置换打造高端集群民宿、西白山茶文化综合体、白雁坑地质文化村综合体等项目带动,积极对接央媒、省媒、市媒等平台发出石璜声音、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品质休闲节等外宣推动,不断做强旅游品牌,做多游人流量,撬动乡村振兴示范平台建设。

(二)提升生态质量,美丽村镇建设再上新台阶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合做好527国道石璜段建设,布设国道连接线,加快铺设连接雅璜、西白山、白雁坑等核心景区村之间的农村道路,实现景点之间的交通闭环。继续推进石璜江综合治理IV标段项目涉及工程,加大对寺新村、雅宅村等地势低洼村防洪及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加强河湖日常保洁。

5.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继续加强违章建筑和危旧房巡查力度,畅通举报渠道,加强拆后空间利用;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四乱”现象的整治;继续落实垃圾减量化处理,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制度。

6.加深社会环境管理。巩固完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成效,加强对集镇环境卫生、绿化养护、交通秩序、市场商户等规范化管理,出台长效管理制度,健全管护队伍,着力打造环境优雅、治理有序、方便舒适的宜业集镇。巩固好“枫桥式乡镇”创建成果,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依法严打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还群众一片安宁净土。

(三)提升生活质量,民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7.优化公共服务品质。继续创新发扬新时代“民情日记”,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数字村庄”建设,日臻完善“民情钉”架构体系,总结试点经验并在全镇全面推广使用,使新时代“民情日记”成为一项智能精准的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改革跟跑项目,推进改革试点创新,精准打造“美丽经济”石璜样本。不断优化综合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等基层站所运转,加强智能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8.巩固社会稳定大局。加大对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充分运用社会治安防控“一张网”,结合“一人一档”,加大社会面巡防,落实群防群治,将各类问题矛盾解决在前、解决在基层一线。优化镇村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确保社会安定和谐。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5

加强领导力度迅速开展工作

全县“千名干部下基层入农户”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后,局即着手部署该项工作。3月3日下午,县局党委书记局长宋秀平同志主持召开邮政部门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了县委会议精神,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宋秀平同志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3月2日。并亲自挂帅,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要求所有抽调的工作队员严格作息时间,注意言行举止,积极服务、慎重做事,努力保持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要求活动开展期间,所有抽调干部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扎实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凡因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认真、作风不扎实影响活动效果的要批评教育,并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3月4日出台了活动实施方案。局专门成立了千名干部下基层入农户”活动领导小组,由宋秀平同志任组长,梅俊峰同志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其中由局长**同志任两个工作组的总负责人;具体牵头负责此项活动,宋秀平同志牵头负责联系两河口镇中心观村,任该住村工作队队长。副局长梅俊峰同志牵头负责联系归州镇万古寺村,任该住村工作队队长。3月16日,局组建的2个工作队8名队员在各队长的带领下全部按照县委要求分别进驻两河口镇中心观村、归州镇万古寺村,通过接洽,正式开展工作。

加强工作深度确保活动质量

局各工作队坚持"244"工作法,正式开展入户走访期间。深入到村、户、田间地头,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活动质量。

加强工作联系和接洽,做好两个配合。即做好与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的配合。工作队首先到直接到村进行沟通。同时要求所在乡镇邮政部门负责人在相关单位考备相关电子资料备用;进村入户后,迅速与村两委班子达成系列共识,召开了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的见面会,详细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同时听取了村干部对本村村情的相关介绍,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了节约调查时间,避免多次重复走访给农户带来的不便,便于对工作队员住宿、生活的安排,工作队与村委联系并通知村民小组长负责为工作队员引路,每队分二个小组,每组安排1名村干部和县工作队2名队员,各小组分片包干进行调查走访。

亲身见面,亲切交谈,亲历体会。一是亲自到家。工作队到每一个农户家中进行调查,确保“每个农户家中的堂屋都印下工作队员的足迹”坚决杜绝在村委会对照档案编数据的行为。二是亲自见面。只要家中有人的农户,必须与其本人见面。如在归州镇万古寺村工作队开展工作之初,由于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很多村民不愿与队员见面,见了面也不说实话。通过队员耐心细致的做工作之后,村民敞开心扉,主动向工作队反映情况。田间劳作的农户,就由村组干部带路,田间见面。三是亲切交谈。调查了解农户情况时,态度一定要亲切,不摆政府工作人员的"架子"以群众知心人、贴心人的身份平等对话,虚心听取群众心声,切实做到四亲”即要求在走访过程中做到亲自到家。确保了解实情,保持工作队员的良好形象;对外出打工家中无人的农户,千方百计查找联系电话,电话中了解相关情况。四是亲历体会。工作队员虽然大部分出身农家,但年龄大的已多年没有从事农村劳作,年纪轻的几乎没有干过农活。工作队结合走访正在劳作的农户,帮助做一些力所不及的农活,农户高兴的说:好多年没有见过下地帮活的国家干部了

重点是对农民的补贴资金是否落实到农民手中、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是否到位并发挥效益、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状况及现状、其他专项资金如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的使用及效益发挥情况和农民负担情况等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填制有关表格。二是与县农业局“送农技下乡入农户”活动相结合。工作队结合邮政实际,重点宣讲邮政建设与发展现状、服务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相关规定、结合邮政服务三农、柑桔栽培技术管理、农药、肥料的使用等相关知识,使广大农户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抓好“四个结合”一是与惠农政策检查相结合。按照县纪委的要求对惠农政策进行检查。并预约万古寺村在大实蝇防治阶段集中请专家授课一天,宣讲柑桔病虫害防治知识。三是与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双进七送”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送理论、送政策、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等活动,宣讲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资料的基础上,局将编制好的文明家庭手册》发放到走访的每一个农户手中。四是与县委开展的两结对三互动活动相结合”工作队不仅相继召开了扩大的支部会议,与村“两委”共同研究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大计,而且对困难党员和群众也要进行帮扶,对驻地村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了现场处置。

四天里已走访农户1378户,通过各工作队的努力。共4046余人。并按照一张民意调查表,一张民情记载表,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一份办理实事统计表,一份扩大的支部会议纪要等“五个一”要求完善了已入户农户的相关资料。

加强分析研究注重活动效果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6

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北岳恒山和相距不远的悬空寺,成为该县乃至晋北地区的一张旅游名片。这里出名的不仅有浑源凉粉,还有永安禅寺、圆觉寺砖塔、栗毓美陵园和古街区等知名历史文化遗迹。

此前一天,记者从太原汽车站搭乘长途汽车前往浑源。冬日中午的太原PM2.5高达350以上,呆在室外一小会儿,便如有异物在喉。大巴一过忻州地区的雁门关,原本灰霾的天空逐渐展现出本色,蓝天和洁净的空气是最近北方兴起的躲霾游中吸引游客的最大卖点。

可以说,发展旅游扶贫,浑源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可深入开发的资本,有可预期的良好效益。

旅游扶贫的浑源实践

对于旅游扶贫,浑源县委县政府早有尝试。县里以恒山附近的下盘铺村和大磁窑村为核心,以唐域河为中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打造恒山小镇,新建具有古镇风格的民俗家庭旅馆3000套,其中贫困户1200套,有劳动能力的可以自营,无劳动能力的委托村集体公司经营,实现了“房子建起来、客人留下来、群众富起来”的目标。

以前的停旨岭村位于恒山半山腰,村民通过搬迁进驻恒山小镇,挣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摆小吃凉粉摊点、从事景区运输工作,在全年5个月的旅游旺季中,人均收入达3万元;销售旅游纪念品,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老人、妇女与景区管委会、环卫公司签订用工协议,从事环境卫生清洁等工作,每月收入1000多元。此外,临时用工岗位每人每天也有80元的收入。

像这样的旅游扶贫试点村,浑源县已有6个,这些村庄成为提升浑源旅游服务质量、加快贫困人口增收的新平台。

而荆庄村和下韩村,则在传统手工编织品上下足了功夫。前者鼓励有蒸笼加工工艺的村民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并将加工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后者做大做强村内扫把加工厂,全村30多家加工厂已带动周边大批贫困户就业增收。

这些传统又实用的手工产业,不但可以丰富全县旅游产品种类,更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开拓出了一条新路。

旅游富民应有更长远的考虑

亲临北岳恒山下的这座小城,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文化传承、历史传承。暂不说恒山上的名人碑刻,也不说悬空寺的悠悠历史,单说浑源县城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禅寺,就会让你大饱眼福。

深藏古街区,永安禅寺经常大门紧闭;虽是可对外售票参观的景点,却没有售票处,游客只能到管理处让工作人员“开箱售票”。

这样做,是为了永安禅寺的镇寺之宝――大殿三面墙壁之上精美绝伦的元代彩色壁画的“安全”。壁画总面积275平米,画有神仙及各类僧俗人物882个。闭门谢客,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壁画不受相机闪光灯的侵蚀,让传统文化留存的时间再长一点。

在冰冷的大殿里,永安禅寺管理处副处长张建德向记者展示了一幅长卷。随着画卷徐徐展开,壁画上的人物跃然而出。

“这是特意复制下来,用以展示和研究的,这只是一部分。”在管理处,张建德拿出了一套微缩版的永安禅寺壁画,壁画印刷装帧美观,便于携带,但因为印量小,成本很高。

原来,痴迷于永安禅寺研究的张建德一直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精美壁画,而不是静静保存在冰冷的大殿中,孤芳自赏。这两年,他开始自己出资印刷画册,将壁画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但靠其一人之力,承担不了宣传永安禅寺壁画的大任。

不光是永安禅寺,浑源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景点缺乏市场化的宣传和包装,对旅游产业的贡献力低,对提高浑源旅游名气作用不大,对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帮助几乎为零。

那么,为什么不能换一个思路呢?文化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不冲突,通过合理的规划、包装、引导、开发,让历史文物褪去神秘面纱,展现在游客面前,也是旅游产业成熟发展的标志。

以永安禅寺为例,寺内有两口相对的古钟,钟声悠扬,绵延数里。试想,迎着晨光,钟声飘荡,为全城百姓报时,唤游客起床;伴着夕阳,再敲几声古钟,古韵悠悠。旅游氛围的营造,并非只有花大钱才能实现。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张建德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曾想过以悬空寺为模型开发十字绣、填色玩具等,这样能有更多人参与旅游产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Ρ裙内一些贫困地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浑源在游客接待能力上还有不小差距。县委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十一黄金周那几天,全县宾馆爆棚。一些宾馆临时在大厅里增加简易床垫作为床位,每张每晚要价能达到180元。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7

落细落实脱贫攻坚“第一责任”。各级党组织坚持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两个责任”一起抓,把机关党建与脱贫攻坚“两张皮”拧成“一股绳”。一是在目标上融合。把脱贫攻坚列入机关党组织年度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建立脱贫攻坚责任清单,明确贫困县乡党政班子原则上三年不动,不脱贫不离岗。二是在责任上融合。深化“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坚持脱贫攻坚与机关党建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三是在落实上融合。出台《精准扶贫抽查暗访制度》《精准扶贫责任追究办法》,对工作推进缓慢、不作为、未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2次以上由市纪委约谈、问责。

筑牢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深化基层党建“强龙工程”,助推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建好“桥头堡”。帮扶机关党组织积极指导结对村创新组织设置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合作社中、专业协会里。二是选好“领头羊”。注重从技术带头人、协会负责人、脱贫领路人中选拔村“两委”班子成员,葡萄书记、枸杞书记、电商书记等“产业型”村书记占到75%。三是育好“排头兵”。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积极帮助所在村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建立了1642名的“千名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四是当好“引路人”。注重从思想上“拔穷根”,通过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实现贫困户“一户一人一技能”,从“他扶”到“自立”。

选优用好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统筹考虑贫困村脱贫难度与选派单位综合实力、贫困村所需与第一书记所能,把机关中最优秀的干部选出来、派下去。一是注重因村选派。区市县乡四级联动抽调228名机关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生态移民村、软弱涣散村“三个全覆盖”。二是注重工作实效。对市级选派的第一书记进行全员培训,第一书记着眼抓班子、育骨干、建阵地、促规范。三是注重考核管理。健全完善调整召回、负面清单、部门支持等“1+6”管理考核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建立完善第一书记保障机制。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8

中国道教学院朱越利教授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藏传佛教和道教》指出: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文章首先介绍中印文化交流史说,通过印度人来华学习和道士赴印度传授两种方式,道教的功法、禁咒、医术和炼丹术等,曾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另外,熟黯杂密法术的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到印度后,免不了传授融会了道教的巫术、魔术、占星术、方术、谶纬、神咒等等内容的密术。该文接着介绍运用宗教比较学方法的成果说,印度纯密的确融入了道教内容。结论是,公元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时,被包裹着的道教内容也就不请自来,随之而入,并逐渐融入藏传佛教。

该文认为,藏族选择印度密教,与本教已经先期融入道教和中原古代文化有密切关系。笃本、洽本二者和道教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垒坛祭天、贵数字“九”、宣称人体内有神、重视唾液等。本教和道教存在着通过云南和川西相互间产生间接影响的可能性。而且,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羌族与中原地区一直关系密切,笃本、洽本二者与道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信仰本教的上层和群众,最终选择了印度密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也许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另外,藏传佛教也吸收了汉地佛教的内容,汉地佛教也融有不少道教内容。

该文指出的政教合一和活佛转世制度,也与道教有关。公元1264年,地方政权开始实行政教合一制度。这一制度对于元政府和地方政权都是新举措。当时世界上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国家都不是在世俗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政权。这样的地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那就是东汉末年张鲁自号“师君”,以五斗米道教主的身份,在巴蜀建立割据政权。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也需要宗教神学的巧妙解释。但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佛或菩萨一世接一世地显化再来的描述。世世代代化身再来的神话在道教中却很多。

该文最后说,桑耶寺的建筑风格,底层为式,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度式,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耐人寻味。

盐井天主教史略

关于的天主教教堂及其信徒鲜有详实的记载。发表在《研究》2000年第三期上保罗和泽勇的文章对昌都盐井地方的天主教传承作了研究。盐井自古生产井盐而闻名遐迩。历史上盐井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滇茶运往的必经之路。文章说,在天主教传入上盐井前,这里的所有民众都虔信藏传佛教。天主教大约在100多年前从察瓦博木嘎地方开始传入盐井。 早在1847年,西方传教士罗勒拿第一次装扮商贩进入藏东芒康、昌都地方传教在昌都被当地官员押回四川。1850年,传教士罗勒拿和潇法日改道云南,从离盐井颇近的云南维区进入当时系属噶厦政府辖区的察瓦博木噶,在此建立了天主教第一个传教点,并招收到极少的信徒。后多次于1861年6月、1862年6月先后三次从察瓦博木噶出发,经扎那、门孔、碧土、扎玉等澜沧江与怒江间的察瓦岗诸地由南向北地来到芒康、昌都等,但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清政府和地方对传教士的入藏有所警醒并强烈抵制。 1865年9~10月,察瓦博木噶、门孔等地发动反天主教运动,使法国传教士被迫离开其经营了十几年的察瓦博木噶传教据点,来到今日的盐井。他们在盐井传教,发展教徒,购买地盘,修筑教堂,并开办卫生所和学校。此后的许多年,反洋教运动从来没有停息,所谓“巴匪滋事”、“川匪滋事”都是当时巴塘、盐井的反洋教运动。本世纪40年代,上盐井天主教与刚达寺间发生了最后一次冲突。当时任该教堂神父的杜仲贤被刚达寺武装僧人强行驱逐出上盐井教堂,后被刚达寺派去的武装僧人杀死,其遗体被天主教教民埋葬于上盐井旧墓地。自那时候起,外国传教士在盐井的传教历史宣告结束。可是盐井地方的一些天主教教民却难以改变其内心的信仰,默默地虔信着天主教。1951年,天主教教民向昌都人民解放委员会(简称解委会)提出自己的要求,经由解委会主任邦达多吉等的调解,教堂再次成了天主教教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自1865年天主教首次传入盐井至1950年盐井解放为止,先后有毕天祥、丁成莫、吕伯恩、彭茂美、蒲德元、穆宗文、叶葱郁、杜仲贤等17人任盐井天主教教堂的神父或传教士。其中大部分来自法国、德国和瑞士,也有的来自四川康定、巴塘,云南维西、德钦等。有几个传教士死于盐井,埋葬在上盐井天主教教民的旧墓地。盐井天主教堂在“文化革命”初期被盐井民办小学占用。从1986年开始,各级政府先后拨款95000元,教民自己集资7000元,在原有的墙基上重新修筑。修复教堂后,云南德钦茨中教堂的一位神父每年一次来上盐井教堂,为教民释解教义,主持较大规模的诵经及其他活动。1992年,21岁的上盐井村的鲁仁弟读被送往北京中国天主教神学院学习,1996年在西安天主教教堂晋升为神父后,回到上盐井教堂,任该教堂的第一位藏族神父。现在盐井教堂有一位神父、两位老修女和两位待学修女。当地信徒有70余户,600余人,外地有100余人,合计有740多教民。

清代宗本(营官)与官吏品级

李凤珍发表在《研究》的文章研究了清代宗本和官吏品级。元朝统一后,于地方始设行政建置。时统治的藏族首领降曲坚赞被元朝封为“大司徒”,他推广“宗”和“庄园”制,在前后藏成立13个行政组织称为“宗”。宗出现在元代,为后代所相沿。宗内行政长官藏语称“宗本”(类似内地县长)。明代由帕竹阐化王任命的各宗行政长官亦得到清朝的承认,并封其为都指挥使司佥事。至清代五世达赖喇嘛时,地方亦沿袭明代宗级地方行政组织,并有所发展。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于地方废除郡王掌政制,设立噶厦管理政务,成为政权机构。噶厦设有相当于内地专区级的行政机构,藏语称“基巧”。基巧以下行政组织为宗。宗政府长官宗本是噶厦派往各宗的行政官员,是代表噶厦向地方征收差税和执法者。宗政府所在地一般是宗本的府邸,没有民政、司法、财务等机构,凡属宗内财政、司法等行政事务,由宗本会同几个办事人员办理。

噶厦基层行政官员宗本,清代文献称“营官”,系指驻边界和要隘地方的藏族僧俗宗本官员的汉名职称。营官缺额由驻藏大臣详细查明大缺、边缺、小缺等立册档存案。

宗有大小区别。大宗二人,僧俗各一,小宗一人,大宗或重要地方置基巧一人,总管三至五个宗。边宗营官亦有大小之分,如边宗居于国防边界或要冲之地,其宗的位置就在大宗之上。营官职责是直接管理地方民政事务,承上启下传达噶厦公文、指令;收派差税;处理案件,调解纠纷;防御边界,征集民兵等,故对边界营官严加管束。

官吏按等级补放在《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中有具体规定。除噶伦、代本须呈请皇帝批准任命外,其余人员可由驻藏大臣和达赖委任,并发给满、汉、藏三种文字的执照。噶伦、代本以下人员和各地宗本均按上述规定逐级升迁,不得逾规。至于草官、卫士,管理糌粑、账篷人员,可由达赖自行委派。

品级是区别职官等级的制度。清代最高为一品,最低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二级,共分十八级,故又称九品十八级。驻藏大臣琦善在对《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详加考订的基础上,重新核定官员职名和品级,非常详尽。总计前后藏宗奚谷124个,营官163名,其中俗官96名,僧官67名。清朝对官员的管理可以看出:

1、清朝利用品级制度整饬营官,加强了驻藏大臣对地方的全面管理,对行使完全的。

2、通过对营官的整饬,减少宗教势力向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的渗透。

3、按品级升调官吏是对《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章嘉国师入藏主持认定八世达赖喇嘛

章嘉国师在其一生中曾两度入藏。第一次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雍正帝之命偕同果亲王允礼,前往泰宁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第二次入藏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章嘉国师奉乾隆帝谕旨,入藏主持认定八世达赖喇嘛。秦永章发表在《研究》2000年第三期上的文章专门研究了其第二次入藏。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章嘉国师从泰宁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过程中,就与达赖喇嘛结成师徒关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于是乾隆帝降旨让章嘉国师进藏办事。章嘉国师就此给乾隆写了一个奏折,主要意思是:第一、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帝认为“卫藏地方关系重要”,欲遣章嘉国师赴藏暂理达赖喇嘛之一切事务。后因接到众噶布伦恳请以第穆呼图克图为首办理喇嘛事务的奏请后,停遣章嘉国师入藏,以免藏人有“占其地方,夺其权利”之嫌。第二、章嘉国师替乾隆帝草拟了给第穆呼图克图和噶布伦的上谕,以及赐给第穆呼图克图之封号。第三、提醒乾隆帝在噶布伦等的奏折内有“仅将喇嘛事务交第穆呼图克图办理”之语,所言“并不明白,似稍有含糊”。如果乾隆帝批准这种含混之请,仅将喇嘛事务让第穆呼图克图办理,就意味着喇嘛事务以外的一切其他事务要由噶布伦办理,将来必有噶布伦擅权的危险。第四、乾隆帝最后采纳了章嘉国师的建议,将卫藏僧俗的一切事务均交付第穆呼图克图掌办。1757年章嘉国师在一名大臣、两名御医和几位一般官员的陪同下,踏上了进藏的漫长路程。此次入藏的任务除寻访认定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外,还肩负着暗察第穆呼图克图出任摄政后各方面的反应以及驻藏大臣的工作情况等秘密使命。章嘉国师到了拉萨以后,广泛地与三大寺的活佛、僧人及各方面的人士进行了接触。他按照乾隆帝的旨意,以钦差的身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第穆呼图克图表示了极度尊敬,提高了第穆呼图克图的地位,对安定当时的局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立刻着手转世灵童的认定工作。他亲赴扎什伦布寺去会见六世班禅,与六世班禅在选择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方面达成了共识。后来与六世班禅共同认定了七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即八世达赖喇嘛强白嘉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七月九日,在六世班禅的主持下,八世达赖喇嘛被迎至布达拉宫日光殿举行了隆重的坐床仪式,清廷派阿嘉呼图克图和乾清门侍卫傅清赴藏祝贺,章嘉国师也从北京寄去了贺信和丰厚的礼物。至此,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寻找、确认及坐床过程在清中央政府的直接指导和监督下,全部宣告结束。总之,章嘉国师这次奉乾隆帝谕旨出使,在停留了近三年的时间。此间,他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乾隆帝交给的寻访认定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使命,提高和巩固了第穆呼图克图在的摄政地位,同时对清廷派出的驻藏大臣的工作进行了督察,这对保持地区的稳定以及强化清中央政府对地区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章嘉国师在这次出使的过程中,就的政教事务多次与六世班禅会晤相谈,并给六世班禅传授教法,二人之间相互尊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后,六世班禅顺利入觐朝见乾隆皇帝,不能不说这与他和章嘉国师亲密的友谊不无关系。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9

关键词:青海省 藏区稳定 涉外因素

中图分类号:D82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0)06-0064-71

青海是我国主要藏区之一,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反渗透、反破坏斗争的前沿,维护社会稳定始终是青海全省的首要政治任务。

青海藏区不稳定因素主要来自境外,同时境内因素与之相互交织。经济问题与其他问题、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等问题的相互交织使得不稳定因素相对集中。这一地区政治敏感时段密度较高,尤其是达赖集团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煽动破坏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来自境内外、传统和非传统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藏区大致稳定但 暗流涌动,维稳工作面临着多维挑战。

因此,如何应对影响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如何管控境内外不稳定因素的互动以及如何通过加强内源性稳定措施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成为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研究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的意义

青海地处西北内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青海藏区幅员占全省总面积的96.6%,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现在青海省有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点719座(处),僧尼3-2万人,藏族人口达122.38万人,全民信教,而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27.5%。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特殊性,青海一直是达赖集团进行分裂、破坏、渗透活动的重点地区,是各种国际力图施加影响和重点渗透的地区。十四世达赖叛逃时,被其裹挟带走的青海藏族群众达1万余人,目前已经发展到4万余人。这一特殊省情表明,青海之于整个藏区的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可以说,青海是中央联系西北、西南民族地区的桥头堡,青海局势事关整个藏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全局稳定,维护青海稳定须臾不可放松。

青海是我国资源的战略储备地,在国际资源贸易中份量日重,日益成为中国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筹码。基于此,青海渐成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国际因素对青海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的影响比以往都更直接、更广泛、更深刻。可以说,当前的维稳工作是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达赖集团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煽动破坏活动从未停止,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国内外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环境。目前,青海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社会问题趋向复杂化,因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仍在不断涌现,新老问题相互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这些因素与错综复杂的涉外因素联动、互动,传统和非传统的不稳定因素相互影响,使得矛盾的突发性、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日益增强,给青海维稳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对青海而言,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青海的首要政治任务,而关注和积极应对涉外因素必然是维护青海藏区稳定的核心内容。

二、影响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及其表现形式

近年来,达赖集团、多股分裂势力、美欧敌对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等加紧勾结,主要从人权、宗教、民族等几个方面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力促形成反华、遏华的国际统一战线。一方面加剧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另一方面百般污蔑攻击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试图煽动民族仇恨,把矛头对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打乱中国的发展部署。可以说,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遏制中国的战略没有变,达赖集团挟洋自重、图谋分裂的顽固立场没有变,其破坏手法不断翻新,多采取境外指挥境内、寺院影响社会、僧尼煽动群众、利用敏感节点加紧勾联聚合,伺机在境内开展煽动闹事滋扰破坏活动。各种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方式越来越多样,手段越来越隐蔽,打着“维权”旗号到处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和,借助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途径误导社会舆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通过渗透策反组织实施情报窃密活动等。近年来,青海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对敌斗争形势比之前预想的复杂得多。

(一)达赖集团

达赖集团是境外“”分裂势力的集中代表,是影响青海藏区的最不稳定因素。多年来,达赖集团攻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打着所谓维护人权、保护藏文化、保护藏区环境的幌子,成立各种非法组织,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在第一时间传递达赖的声音和意图,散布传播“”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开展各种暴力、非暴力不合作活动,煽动境内僧尼、群众与政府对抗,加紧与境内分裂分子勾联聚合,伺机破坏。

过去几年间,达赖集团在藏区和海外制造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同时其破坏手法不断翻新,着力推行不合作、软对抗的策略,蛊惑人心,加紧渗透。近年来,达赖集团的活动方式从隐蔽、秘密向公开、半公开转化,渗透领域从民族、宗教向文化、教育乃至政治延伸,争夺对象从僧侣、信教群众向青少年、学生扩展,随之“”非法出版物由境外输入变为境内人员制作、印刷和传播,由秘密、私下传播转为在一些商业网点出售,由以往较为隐晦的言辞转变为公然宣传“”。达赖集团抓住资源开发、民族文化等涉及藏区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蛊惑群众,企图以藏族群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煽动对立情绪,争夺民心;煽动信众抵制寺院法制化教育,采取集体诵经、不过藏历年、焚烧皮张等方式开展不合作运动。等则与达赖集团遥相呼应,通过网络、手机短信及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手段散布政治谣言,伺机制造混乱。

达赖集团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宗教领域,其重心就在于寺院。广大藏民笃信佛教,达赖集团就此提出“控制一个活佛,就控制一座寺院;控制一座寺院,就控制一片地区”的口号,大肆收买和培养境内分裂分子。达赖集团叫嚣要与我“争夺教权”,达赖及追随其在印度的活佛通过寺院控制加紧对活佛的认证,采取境外指证、提前坐床等方式与政府对抗。同时,伺机煽动境内某些寺院闹事,体现出境内发展骨十、境外组织培训、境外指令、实行点对点联系、境外指挥境内、境内以僧侣为主体进而裹挟信众等内外勾联的特征。

(二)外国政治因素

西方敌对势力为“”势力提供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的支持,利用达赖集团反华、遏华的企图明显,积极推动所谓“问题”国际化,并加紧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影响藏区稳定的外国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领导人、议会、媒体等。近年来,美欧等国的政府领导人公开会见十四世达赖,以表达对藏区人权等方面的关注,并明显透露出遏制中国的意图。

西方国家的议会对达赖集团的支持最为直接,也是达赖集团努力工作的对象。美国国会是支持达赖分裂活动的急先锋,达赖集团的游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美国国会的涉藏提案行为。欧洲议会频繁通过所谓“问题”决议,对藏区局势与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批评,对中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欧洲议会近年来的涉藏决议,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通过时机上,都与美国国会有着极为默契的配合,合力促使“问题国际化”的图谋凸现。

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等还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空中网络通道传播虚假信息;利用国际邮政邮寄书刊、音像制品或通过水路、陆路走私进入藏区,宣传其人权、民主思想;通过非政府组织、宗教工具、旅游、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等途径加大渗透力度;利用美国之音、亚洲自由广播电台等24小时滚动播放信息混淆视听。广大藏区牧区地处偏远,政府为解决群众看电视的问题发放电视接收器,群众可以收看和收听任何电视和广播。这成为境外敌对势力传播其渗透、破坏、颠覆信息的重要通道。

(三)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通过援助、慈善、考察等活动,对藏区稳定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在青海境内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78家,它们进入青海境内活动的渠道多样,有的与青海省当地相关部门、地方政府联系进入,有的通过中央部委联系进入,有的则通过外国驻华使馆联系进人(如一些外国使馆负责具体的民生项目)。它们主要在教育、卫生、慈善、小民生项目等领域展开活动,有些较大的基金会资金充裕,像桥梁基金会、利众基金会、道扎基金会、中国之友基金会动辄投资100万元、1000万元。这些非政府组织的主要活动可简单概括为“精英工程”、“民生工程”和“能力工程”。所谓“精英工程”,即投资于教育领域,从孤儿院到民族中学、大学乃至资助出国留学,培养藏族精英,通过提供外教、采取一帮一资助等方式加强对藏族精英的培养与影响,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往往成为本土化的外国代言人。他们有的在外国非政府组织供职,出现了一个贫困生受外国资助成长后影响一个村庄、一片地区的效应。所谓“民生工程”,即关注贫困人口,投资于小民生项目,如建水窖、修道路、发放救济资金等,这些项目投资不大,但影响深远。所谓“能力工程”,即关注青海当地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活动资金,培养其活动能力,为其所用。我们不否认有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一些积极的贡献,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所谓的“松土运动”,客观上起到了渗透、西化、分化的作用,有的非政府组织与寺院联系非常紧密,并盯上了民族学院的藏族精英培养,实际上在与我们争夺民心。有的非政府组织也承担搜集情报、通风报信、传布信息的职能。

(四)境外回流人员

十四世达赖叛逃海外时裹挟了1万多青海籍人,现已发展到4万多人,并多人在“噶厦政府”担任要职。改革开放之后,许多青海人通过正常或非法渠道小国,有些被发展为达赖集团的骨干分子。其中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不断勾结国际敌对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在国外捏造各种虚妄不实之词,欺骗国际社会,在青海藏区则制造混乱,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这些年来,陆续有非法出境人员回流。目前,在印度达兰萨拉生活着20多万藏胞,其中非法出境人员多先到达兰萨拉,但印度不允许他们加入印度国籍,而出去的许多人没有一技之长,生活困难,许多生活无着的人回流藏区。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后,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身份探亲,进来后深入到寺院、牧区。许多非法出境者通过合法渠道回来,带回了大量有关达赖及达赖集团的信息,有的还是带着任务回来进行渗透活动的。达赖集团在青海的骨干人员多是境外回流人员、寺院僧侣、刑满释放人员等,我们对这些重点人员的监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从近期事件看,刑满释放、境外回流人员是主要参与者和组织者。

当然,境外回流人员也有并非完全消极,也有积极的表现。据了解,称多县非法出境到瑞士的几名人士回国后,捐资修筑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并专门到统战部门汇报情况,表明认同政府的做法,感谢共产党的温暖。

(五)重点寺院

寺院是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青海许多城镇源于宗教寺院,因而具有十分广泛的世俗权力。实践证明,藏区不稳定的策源地在境外,但根子却在寺院。正如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指出的,“寺院稳则藏区稳,抓住了寺院管理这个关键,就抓住了藏区长治久安的牛鼻子。”以黄南州的隆务寺为例,隆务寺是青南藏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是藏区主要的宗教文化学府,共有活佛10名,僧人428名,有吾屯上下寺、年都乎寺等34座附属寺院,供养这些寺院的信众占黄南州总人口的60%,这些信众至今对达赖在宗教上有着虔诚的心理,素有“青海稳定看黄南、黄南稳定看隆务寺”之说。

寺院是达赖集团和国外非政府组织刻意渗透的重点对象,也是青海藏区不稳定的策源地,形成境外影响境内、寺院影响群众、活佛阿卡借达赖名义传递其意图的循环。近年来,境外不法分子加剧了对个别寺院的策动,利用达赖在信众中的影响力和部分社会青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刺激挑唆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引动一些地区非法示威游行、集结等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近年来,个别寺院成立非法组织,打着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拯救生灵、拯救母语、和平放生等旗号进行非法活动。一些寺院的个别僧人与境外联系频繁,互通情况;有的僧人制作和传播非法宣传品,鼓吹思想;个别寺院与境外遥相呼应,发起非法组织,图谋分裂活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宣传品屡禁不止,藏区各种谣言、传单不断,部分重点寺院的不稳定隐患增多,而偏远寺院被达赖集团视为新的重点渗透对象,其不稳定隐患随之增加。

以上涉外因素之间相互关联。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和非政府组织遏华、反华活动,达赖集团挟洋自重,并通过非政府组织、寺院、境外回流人员等图谋渗透破坏,且与“”、“”、“民运”等敌对势力相互勾联,继续通过歪曲藏族历史来争夺话语权。他们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传单等传统串联和渗透手段,破坏手法不断翻新,且越来越集中于利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难题,插手人民内部矛盾,煽动群体性或突发性事件。

三、地方政府应对青海藏区稳定涉外因素的主要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倍加重视应对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青海省委省政府对面临的严峻形势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他们以防止危害、消除影响为目标,对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严密监控,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策划、组织、实施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性闹事、伴有严重暴力犯罪行

为事件果断处置;把防范和打击达赖集团的分裂破坏活动作为对敌斗争的主攻方向,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利用非政府组织向基层渗透、利用互联网误导社会舆论等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抓住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着眼点,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而实质性地确保了青海藏区的大局稳定。

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尤其是在与美欧国家的斗争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对不同国家的政府开展有针对性的斗争,有针对性地区别不同与藏区有关的问题,并采取不同的对策。随着中国和平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西方主要大国对中国崛起正在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可以说,达赖、藏区问题只是西方大国手中遏制中国的一张牌,在大势所趋之下,这张牌将日益失去其利用价值。与此同时,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趋好,尤其是中印关系的改善遏制了达赖集团的活动空间和国际影响力。尼泊尔主动于2005年1月关闭了被称为分裂活动“桥头堡”的“达赖驻尼办事处”及其下属的“难民接待中心”,这个存在45年之久的重要机构的关闭对达赖集团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中央政府恢复了同十四世达赖的接触,适时接触有利于牢牢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表明我对话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从而占据政治上、道义上的主动权,把接触商谈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开放、自信、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以有效引导国际舆论,争取外交主动;深入揭露达赖集团的真实面目,使广大干部群众认清达赖集团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教育广大信众清醒地认识到,同达赖分裂集团的斗争,其实质不是什么信教与不信教、“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稳定与搞乱和藏区的问题,是、反、维护统一、捍卫国家尊严的问题,是反对勾引外国敌对势力插手中国内政的问题。

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推进寺院社会化、法制化管理作为维稳工作的关键。青海省以平安寺院建设为平台,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做好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和推进寺院社会管理丁作,完善寺院社会管理机制、寺院内部管理机制,落实县乡管理寺院的法律责任,加强寺院民管会建设,以建立健全寺院管理长效机制。当地政府在青海全省进行摸底登记,掌握寺院基本情况、重点工作对象、僧人和活佛表现及寺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清理整顿,查处顶风作案的寺院和僧人,处理严重违反寺规戒律的僧人;推进社会管理,明确划分寺院管理主题,落实寺院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工作,并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加强法制建设,各自治州相继颁布实施宗教事务条例,提升宗教事务依法管理水平,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统战部门协调、宗教事务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管理的寺院管理工作体制。在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寺院内部民主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对重点寺院的盯防措施,对出现不稳定问题的寺院采取坚决措施。例如,黄南州县乡村寺层层签署《、反渗透责任书》,州县公安局与重点寺院签署了《寺院内部安全防范责任书》,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寺院、重点对象的监控。为加强管理,黄南州要求活佛身边的僧侣必须由寺管会派出,凡出现不稳定问题的寺院坚决取消所有帮扶的项目和资金,同时也切实帮助寺院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青海率先在全国建立新的寺院社会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具有青海特点的寺院管理长效机制。青海省各地以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寺院、重点人员的管理为基点,积极构筑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举的防控网络,控制并力争切断敌对分子的渗透联系渠道,是应对藏区稳定涉外因素的重要举措。青海省委省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加强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建设。

青海省各地以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寺院、重点人员的管理为基点,积极构筑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举的防控网络,控制并力争切断敌对分子的渗透联系渠道,是应对藏区稳定涉外因素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包括:(1)强化信息管理,加强对网上虚拟社会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删除有害信息,防止网上非法活动向网下发展,冲击社会稳定;加强对移动通讯、广播电视接收设施、图书音像市场的管理,加大对境外敌台和反动网站的压制和封堵力度,最大限度地压缩负面舆论和有害信息的传播空间;坚决取缔违法违规安装的各种信息接收设施,及时杜绝不良文化和有害信息的蔓延传播;(2)加强出入境管理、入境人员和境外回流人员管理,尤其是对非法出入境的人员、境外回流人员、参与闹事等人员进行细致摸排,重点管控;(3)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寺院、重点人员的管理力度,实行重点布防;加强对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严禁境外势力插手宗教事务;周密制定一寺一策方案,对敏感时期顶风作案的僧尼、与境外势力暗中勾结并参与组织策划闹事的骨干分子依法查处;在重要交通要道设置治安卡点,严格监控外来人员和不法分子;在敏感节点对重点寺院全面监管、重点部位24小时值班守备;(4)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颁布《非政府组织公开管理办法》,坚决抵御境外非政府组织利用宗教、文化教育等渠道进行渗透,封堵某些非政府组织的敏感活动。

青海省委省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加强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建设,抽调千名干部进驻重点寺院开展工作,积极帮助寺庙、僧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抽调万名干部下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防止人民内部矛盾被敌对势力插手利用。

综上所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全面部署下,在全省各地、各界的不懈努力下,青海藏区总体形势平稳。但依旧有暗流涌动,要保持可持续的社会稳定,政府还任重道远。藏区维稳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综合治理。

当前,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彻底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少数民族群众身上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矛盾纠纷和问题尚未有效化解在基层,各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些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仍存在漏洞,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部分藏传佛教寺院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度不够,寺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尚未完全打破达赖通过控制活佛来控制寺院、群众的图谋,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的目标尚未实现。有鉴于此,坚持发展与稳定并举,加强全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是当前做好青海藏区日常维稳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健全青海藏区维稳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推进统筹发展和长治久安,青海任重道远。青海长期处于应对藏区稳定的前沿,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初步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应急管理机制,确保了青海藏区的实质性稳定,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省维稳工作从应急状态向常态建设转变,强基固本,完善维稳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内源性稳定措施建立健全维稳长效机制才是青海藏区稳定的治本之道。为此,笔者提

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实施民基工程,全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青海藏区稳定的核心在政权建设,政权稳固则万事俱备,而政权建设的重心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基层安,则全局安;基层稳,则全局稳,要加强基层、稳定基层、建设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覆盖不广、功能不强、凝聚力减弱等实际问题,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发展、、护稳定、聚人心的坚强堡垒。当前,青海藏区的基层执政能力普遍偏弱,一些基层干部责任心不强、工作方法简单、群众观念单薄,传统的封建部落制遗风依旧存在,且封建特权意识有所抬头,并往往与行政管理交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中的作用,选好配强基层班子,以乡镇、村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政权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治保、调解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切实充实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工作力量,夯实基层维稳工作的组织基础;要全面加强对基层干部和民众的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夯实基层维稳工作的思想基础;积极改善基层办公条件,大力加强对政法机关技术装备和侦控设备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无线电视接收信号的管理,夯实基层维稳―[作的经济技术基础;全力打击恶势力、宗教分裂势力和部落封建势力,维护党委政府的权威,确保基层政通人和,夯实基层维稳工作的工作基础。

第二,实施民心工程,全面把握对学生的教育权,建立宗教界人士的系统教育机制,全力加强群众思想教育。我们与达赖集团和国外敌对势力在思想战线的斗争从未休止。藏族聚居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传统势力依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藏区群众日常生活,达赖借此与我们在争夺民心,并进一步把重点放在藏族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上,国外精英工程也有这样的企图。藏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5年,寺院僧侣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普通群众,寺院成为传播藏文化的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开民智,塑民心,固民愿,强民能。要全力以赴加强思想教育,针对领导干部、基层群众、学生、僧人等不同对象,分别开展爱国、爱教、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法制等教育,切实加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真正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来。要加快教育格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三大T程,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思想水平。尤其要建设好藏区学校,逐步把藏区幼儿教育、中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的主动权。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学院、佛学院、经学院等培训基地和教育资源,采取联动培养等方式,设立专项经费建立僧人培训教育基地,确保僧人系统教育的制度化,并进一步做好宗教界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强化爱国宗教人士对寺院的领导权,巩固青海藏区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

驻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10

关键词:三大宗教;发展现况;社会影响;民族政策

一、云南省宗教发展概况及特点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泛影响。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间是三大宗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的主要时期。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经济文化发展长期落后于内陆达省份,其宗教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宗教类型多、分布广、颇具特色。我省具群众人数约523余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4%,其中90%以上的信徒为少数民族。

二、云南省三大宗教的发展现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全面恢复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世界三大宗教在我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各自发展过程中,在宗教属性,民族文化,地缘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显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及特点。

一方面云南各少数民族大多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宗教,外来宗教在进入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在地民族的原始信仰发生冲突和交融;另一方面在地缘上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接壤,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彼此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文化观念上相互影响,历经多年发展与演进云南最终产生形成了多元、多层次的宗教文化,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一)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谐发展

汉传佛教是公元前后由印度通过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主要为汉民族所信仰的佛教支系。据考证,汉传佛教约于公元7至8世纪间从我国中原地区和蜀地两路传入云南,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等地,为汉族及接受汉文化较早的一些少数民族所信仰。

据云南省佛教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有汉传佛教信众173万人,有正式登记的场所共826处(其中寺院812处、固定活动处所14处),教职人员1515人,必说明的是,僧人与居士的数字一直处于变动之中,首先是因为僧人流动性大,再者因为居士每年都有增减,难以精确统计。信众遍布我省境内的十七个地州的上百个县内。

云南是全国佛教唯一三大语系俱全的省份,其中巴利语系(南传)佛教在国内唯云南省独有。云南信仰南传佛教人口多、分布广,据不完全,现有开放寺院1690多所,僧尼8350余人,比丘1450余人,沙弥 6860余人,沙弥尼30余人,信教群众有13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南、滇南的六个州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和红河州。

从民族上看,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彝族等。其中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这些民族在语言文学、生活习俗、天文地理、医学和生产生活方式上都被他的深刻影响。南传佛教文化已成为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云南同毗邻,藏传佛教在云南也有相当多的信徒。其主要传播于滇西北地区的丽江,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区。藏传佛教长期以来对云南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生活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藏传佛教各个教派传入云南地区的时期和路线各有不同,造成彼此在发展声势和覆盖范围上相差悬殊。

近年来,新媒体对佛教在云南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净土宗净空法师通过在线视频,音像制品,播经机等结缘品宣传佛法(特别有益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信徒学习佛法),同时通过网络组织传统文化宣讲团,传统文化学习班,感召更多人“称念佛名”学佛行善。因为内容贴近生活,切合时事,呼应传统,改变以往佛教知识严肃刻板的印象,加上形式新颖,传播快速,在省内各地吸引并影响了大量群众。指引信徒把践行佛法落实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的加入打破了佛教以“寺庙为中心,以地缘定范围,以经书当媒介”的传统传播方式,实现了佛教的立体扩散,为佛教在“末法时代”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出路。

同时台湾佛教界对云南佛教事业发展也提供了无私帮助。四十年来,以“慈济功德会”为依托,四大道场为园地,广大民众为根基,“人间佛教”运动在台湾得到了有序健康的发展。相较大陆,台湾佛教界不单在道场经营及公益慈善方面有更为成熟的经验和更加完善的模式,甚至在弘法传道,佛学研究上也有值得大陆学习的方面。随着两岸佛教界交流日益加深,台湾佛教界 “反哺”大陆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在云南这样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佛教根基相对浅薄的省份更为明显。除上提到净空法师利用现代媒体积极宣传佛教之外,台湾籍法师释道兴(比丘尼)20余年来先后捐资募化数千万元于重新修复的鸡足山佛塔寺,并以此为道场驻寺安心修行。台湾法师直接到当地重建寺庙,并出任主持,依可查资料,仅此一例。

蔡惠明居士在1990年访问云南时期说道:“一切佛法都以适应众生根机和时节因缘为前提。法法平等,重在契机。不论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北传大乘佛教,都源自释迦牟尼佛的圣教,应当互相尊重,不断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云南省佛教界的参访中,各民族佛教兄弟都表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南北交流的共同愿望,要为振兴中华和改革开放贡献力量。”之后二十余年来,云南省佛教各宗派及广大信众在践行佛法过程中充分印证了他的期望。

(二)伊斯兰教――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发展齐头并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由政策的重新得到贯彻落实,云南伊斯兰教再次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现有回族人口698265人,其中约66.1万人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全省17个地州市和127个县市区,以昭通、巍山、大理、永平、个旧、开远、寻甸、鲁甸、会泽、宣威、嵩明、等区县最为集中。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于1984年成立,到2011年,我省共开放和恢复了 853所清真寺和固定活动场所,基本上已可以满足广大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的需要。2001年扩建的纳家营清真寺(通海县)和2005年重建的沙甸清真寺(沙甸地区)都是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清真寺,成为了穆斯林争相朝拜的宗教胜地。其中沙甸清真寺还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清真寺。

穆斯林朝圣活动和对外交流也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8600多人次到沙特阿拉伯朝觐;94名穆斯林到海外留学学成归来。

宗教教育与此同时也得到了充分发展,1987年,昆明伊斯兰教经学院创办。据统计,在全省853处清真寺和固定处所中,有109处开办了阿文学校(阿文班),在校“海里凡”近6000人,已毕业“海里凡”超过7000人,任课教师有900多人,共有2259名教职人员。

现在的阿文学校(阿文班),在沿袭过去经堂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也在课程设置、成绩评价,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阿文学校(阿文班)主要以清真寺为载体,大部份开展初级教育,部分有条件的清真寺增设中级教育;驻寺阿訇既是本坊清真寺的掌教人,同时又是阿文班的教师,向在校“海里凡”教授传统宗教课程、宗教经典、阿拉伯文,坚持“中阿并授”的教学原则;有的阿文学校为适应时展增设文化、法律、电脑、自然科学等课程,并聘请社会学校的教师授课,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进一步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多数阿文班由当地清真寺管委会直接管理,清真寺和本坊穆斯林群众的赞助保证了阿文班的教育经费。云南清真寺的分布与回族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相适应。蓬勃发展的宗教教育源源不断的为伊斯兰教在云南根深叶茂提供新鲜血液和活力。

伊斯兰教是典型的民族性宗教,信徒大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聚合,形成组织群落,宗教生活同民族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宗教认同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过往,近年来社会上同穆斯的跨族通婚数量增加快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但由于伊斯兰教 “内婚制”的婚姻习俗,穆斯林同外族联姻的现象并不普遍。宗教为穆斯林民族情感连接的天然纽带,虽然信徒增速不快但信仰纯净虔诚,教徒之间团结互助,宗教归属感强烈,是其他宗教不能比拟的。这也要求政府在制定民族政策时谨慎细致,有关部门在处理民族事务时科学务实。伊斯兰教信徒遍布全省各地,从事各行各业,不单纯以地缘为分布依据,具有涉世深,分布广,影响大的特点。穆斯林群众是我省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必然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做出更大贡献。

(三)基督教――发展迅速蓬勃,难掩失衡现象

云南基督教主要有两大教派:天主教和新教(耶稣教)。早在1696年,就有所谓天主教云南教区,1876年,云南最早的天主教教堂建于昆明平政街,根据天主教昆明教区记录,到1990年昆明共有17座教堂,也全部为天主教教堂,吸收信徒超过12000人。

新教相比天主教进入云南较晚,但其传播速度和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天主教。新教最早是清光绪三年(1887年),英国传教士麦卡锡(John M’ Carthy)从上海传入,1878年英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取道缅甸进入云南做布道旅行。1881年,内地会传教士乔治.克拉克(George Clarke)夫妇同样经缅甸进入云南在大理建立了教会。1882年,内地会传教士又在昆明设立了教堂。此后,基督教各教派及传教团体和自由传道人相继入滇,并在边远地区传教办学。1885年,中法战争后双方签订《中法新约》西南门户洞口,云南沦为法国在华势力范围,这客观上也加速了基督教在云南的转播和发展。

建国以后,云南新教爱国人士开展“三自革新”(自治、自传、自养)运动,主动割断了同外国势力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组织上的联系。同时培养了大批爱国爱教的神职人员,改变了以往教会的存在和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基督教发展的自主化有重要意义。

1978年以后,党的自由政策得到逐步落实,教会活动逐渐恢复,最初因为缺乏必备的活动场所和称职的教牧人员,无法开展公开有组织的教会活动,只能以半公开家庭聚会的形式进行宗教活动。到1982年后,云南基督教的活动才基本公开化,场所和组织也实现了较快的恢复发展,信教人数这一时期显著增加。但同时宗教活动表现出不稳定的状况,一些非正常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如“小众教”、“恒尼”、“斯令匹”等时有出现,也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12年,某些披着基督教外衣的组织向信徒宣扬末日传说,制造恐慌,造成了极端不良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随着教会组织和管理的逐步完善,宗教狂热现象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正常的宗教活动。据2009年底统计,全省基督教信教群众40.5万人,教职人员3061人教堂和固定活动处所2417所。总之,这一时期,由于党的自由政策落实,信教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极大提高,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也得到了信教群众的接受和支持,宗教活动正常有序。

基督教在云南省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点,基督教偏远山区和城市地区发展相分离。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基督教沿袭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现在新教在云南16个地州均有分布,为汉族、苗族、傈僳族、景颇族、彝族、佤族、怒族、独龙族、拉祜族和傣族等族的部分群众所信仰。为便于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传教士们在云南先后创制和推广使用了苗文、景颇文、载瓦文等11种文字,再通过办学施教、普及文字之机推行宗教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传教人员,这也是云南基督教宗教教育的开始。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基督教为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文明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在地民族对于基督教有着根植于文化的天然依赖。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基督教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地处贫困地区的教会都能获得国外教会的资助,这也在物质上促进了基督教在落后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同时一些边远山区,宗教活动缺乏组织比较混乱。部分别有用心或宗教修养低下的自封传道人流动传教、甚至出现了任意曲解教规教义的现象,“末日说”、“升天说”等传言和活动陆续出现,造成了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

而城市基督教大发展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经济社会的长足进步,同西方日益热络的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使群众对待西方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态度日渐开放,基督教在广大城市居民中接受度越来越高。在城市信徒中也出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包括低龄信徒增加迅速,自主信教群众增加迅速,高学历高收入信徒增加迅速。同时宗教活动频繁丰富,总体上发展显现出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也因此,总体上城乡基督教的发展各自为政,彼此分离。这也将是今后云南基督教发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总结

事实上宗教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西方社会中的常就宗教问题杯葛我国。我们必须承认,因为过往历史问题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在宗教问题上处于孤立被动的位置。在多边领域,以人权卫士自居,以普世价值为武器,占据道德高地,运用舆论优势,无端指责我国压制宗教自由和迫害宗教人士,抹黑我们的国际形象。漠视我国多年来在宗教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在双边关系上,它们又把宗教自由作为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持续不间断地进行施压。甚至公然利用支持一些别有用心的宗教团体,炮制话题、制造事端,试图逼迫我国改变现有政策,实施有效钳制。

宗教问题常与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相伴而生。东突组织,势力,达赖集团,势力与他们策划一系列破坏我国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分裂活动,都突出的反映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而多年以来我国在宗教工作方面的进步在国际社会当中并未得到充分认可,这也凸显我们在宣传交流方面的滞后。需要强调的是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混居,多文化共存,多宗教齐发展的边疆省份却在总体上长期处于稳定安宁,其中的原因对我国处理其他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具有宝贵借鉴作用。了解我省宗教发展现况对于探究宗教发展同地区和谐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制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重要参考。现在是我们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命题下如何处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宗教教义在人民思想领域内的关系――是相互对立还是共存共荣再到如何共存共荣,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龚学增.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24.

[2] 严思量.云南宗教概况[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6~7.

[3] 杨秀蓉.云南汉传佛教教育的源起与发展[N].民族时报,2012-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