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30:39

锅炉调查报告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1

贷前调查报告是银行专用的一种应用文体,与其他调查报告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作用。首先,有单一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银行派员到申请贷款单位进行调查并写出报告,这个调查和报告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如有关背景)其他单位。其次,有凭据作用,银行最后决定贷与不贷、货多或贷少,主要是根据贷前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情况及其结论。其三,可以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使申请贷款单位和银行都慎重对待这笔贷款,取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贷前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署名和日期几部分组成。

标题。通常要包括申请贷款单位的名称、项目和文种三个内容。如“××县棉纺厂(申请贷款单位名称)三万吨纱锭(项目)贷款的调查报告(文种)”。标题的拟定要简明,让人一看就知道申请贷款的项目和调查的范围。

称呼。一般是写出本调查报告要送达的上一级银行。

正文。这是贷前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要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缘由和背景。最好能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概述当时的大、小环境(政治、经济形势),申请这笔贷款的意义及必要性等。二、基本情况介绍。如果是针对扩大再生产的贷款申请,要把申请贷款单位目前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如规模、产品(包括数量、质量和销售情况等)、技术力量、设备状况、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数额、发展前景、偿还贷款能力等;如果是新建项目,则应写明立项的有关依据和条件。这一部分的基本情况要确切、无误,依据和条件要充足、完整。三、对有关情况的分析。这里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可行性分析。尤其新建项目,要从预计生产规模、产品产量、原材料来源、厂址选择、配套设施、投资及经济效益估算、偿还贷款能力及其资金来源等方面具体而详尽地分析。四、结论。在以上基本情况的介绍及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写出是同意向申请单位贷款,还是不同意;如果同意,以贷出多少为宜。这样,便于银行领导和上级银行审查批准。

署名和日期。根据具体情况,写出本调查报告的作者,再写明详细的年、月、日。

写贷前调查报告。一要实事求是,不论是情况介绍,还是可行性分析,都必须实事求是。二要慎重,因为一篇贷前调查报告,关系到一笔相当大的资金投向,其中的分析和结论稍一疏忽,就会给国家财产造成直接损失。

范例

××县棉纺厂三万吨纱锭贷款的调查报告

××中心支行:

××县系老苏区县,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业产值达5.7亿元。自党的十四大以后,县政府及有关领导决心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改变我县贫困落后的面貌。

从工业发展数字看,1991年工业总产值3亿元,轻工业产值仅0.86亿元,只占工业总产值的28.7%,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县领导认真总结教训,学习其他县(市)的经验,找出了落后原因,经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建议我县上轻纺项目,利用我地区丰实的棉花资源,在县城新建一座先进技术装备的三万吨纱锭棉纺厂。

1992年11月,经××省纺织工业厅,××省纺织设计院两个部门专家论证,制定了《××县绵纺厂3万吨纱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及《××县棉纺厂3万吨纱锭项目建议书》,经县计委(92)×号、地区计建委(92)第×号文批复,同意三万吨纱锭棉纺厂立项。

经调查,建立棉纺厂有以下六条根据:

一、解决我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万锭棉纺厂工业产值达7437万元年,相当于1991年轻工业产值的87.4%。

二、有了棉纺可发展其他针织行业,同时,也可促进家庭手工业,以及乡镇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城的经济。

三、轻纺工业可以吸收大量女工,缓解县城就业压力,解决女同志就业困难的问题。

四、××省是全国第二产棉大省,适度发展棉纺织行业,已列入我省“八五”、“九五”规划,适合了我县形势。

五、棉纺厂的建设,能繁荣市场,改变县城落后的经济面貌。

六、轻纺工业的发展,可推进农业向多种经济发展,栽桑、养蚕、植棉均可有所发展。

我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堪称四通八达。据调查,从长远角度看,为增强竞争及应变能力,棉纺厂应以先进技术装备,主机设备将采用国内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定型的先进工艺。在产品纲领、工艺流程上,以纯棉及精梳为主,今后根据市场需要,也可生产短化纤混纺产品,甚至闯入国际市场,创取外汇。

生产规模:棉纺锭三万吨,配备精梳机两套。

产品方案:目前生产纯棉普梳纱27.8号及18号,纯棉精梳纱18为主。平均号数25.43号。

产品产量:年产纯棉细、中支纱6172吨,其中精梳18号714吨,普梳18号773吨,普梳27.8号4685吨。

全厂职工总数:1200人左右,采取带资进厂方式。

原棉用量:年需原棉6789吨。

厂址选择:经县领导及有关专家分析论证,以及有关单位许可证明(三电力、土地管理局、土地办公室、环测站、消防支队),厂址选在城关镇郊,××路东侧、××路南、县城规划的工业区内。该地地形平坦,地势开阔,适合厂房建设,距312国道1公里左右,交通便利。靠近×变电站,该站有3.15万千伏安主变一台,有10千伏出线间隔可直供。就近可利用县城商业网点及文化娱乐设施,方便职工生活。据调查,地下水较贫乏,生产用水仰仗于××水库输入。

全厂厂区用地约150亩,厂区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其中主厂房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全厂年用水量较大,夏季最高用水量约400吨时,日用水量近万吨。

全厂生产用汽约6吨时左右,自建锅炉房供热,用煤量2500吨年,由县煤建公司供应。

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估算为4413万元。其中:

一、土地工程1290万元;

二、工艺设备2100万元;

三、公用工程(包括安装)500万元;

四、厂区征地150市亩,180万元;(不含生活区用地);

五、建设单位管理费30万元;

六、生产工人培训费70万元;

七、办公机具及生活用具购置15万元;

八、前期工作准备费20万元;

九、不可预见费(5%)208万元。

经济效益匡算:厂区工程总投资4413万元,年总产值7427万元,投产后的年销售收入7345万元,年生产成本6164万元,年创利税1040万元,投资回收期4年零4个月。

投资分布:投资料4413万元,其中申请贷款2500万元,县自筹1913万元。在申请贷款的2500万元中,向县建设银行申请贷款1000万元,向县农业银行申请贷款1500万元。

借款偿还计算,据《实施方案》查明,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需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项目建成投产的第一年即可开始归还银行贷款,4年零4个月还清。归还贷款资金来源:

一、企业利润和折旧按规定留存外,全部用于还贷款。

二、根据本县优惠政策,投产后三年内增值税的50%用于还贷款。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2

一、事故的概念及特性

在介绍事故分类前,有必要对事故这一概念及事故的一些基本特性作一简要介绍。

从广义的角度讲,事故是指人们在实现有日的的行动过程中,由不安全的行为、动作或不安全的状态所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与人的意志相反且事先未能预料到的意外事件,它能造成财产损失,生产中断,人员伤亡。

从劳动保护角度讲,事故主要是指伤亡事故,又称伤害“根据能量转移理论,伤亡事故指人们在行动过程中,接触了与周围条件有关的外来能量,这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异常释放,反作用于人体,致使人身生理机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现象。

在伤亡事故中,我国重点抓了企业职工的伤亡事故,先后制定了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86)。在这两个标准中,从企业职工的角度将伤亡事故定义为;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1991午2月1日同务院75号令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则规定》中也是这么定义的。

事故既然是一种意外事件.那么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具有本身特有的一些属性,掌握这些特性,对我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及预防有个具有指导性作用。

概括起来,事故主要有以下4种特性:

(1)因果性。事故的因果性指事故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过程中,应弄清事故发生的因果,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这对预防类似的事故重复发生将起到积极作

(2)随机性。事故的随机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偶然的。这就给事故的预防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事故这种随机性在一定范围内也遵循统计规律。从事故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事故发生的规律性。

因此,伤亡事故统计分析对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有重大意义。

(3)潜伏性。表面上,事故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事故发生之前有一段潜伏期。事故发生之前,系统(人、机、环境)所处的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存在着事故隐患,具有危险性。如果这时有一触发因素出现,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人们应认识事故的潜伏性,克服麻痹思想。

生产活动中,某些企业较长时间内末发生伤亡事故,就会麻痹大意,就会忽视事故的潜伏性。这是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思想隐患。

(4)可预防性。现代事故预防所遵循的一原则即是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故,只要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事故是可以防止的。认识到这一特性,对坚定信心,防止伤亡事故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事故调查,找到已发生事故的原因,采取预防事故的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我国的伤亡事故发生频宰。

二、事故分类

事故的分类在此主要是指伤亡事故特别是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伤亡事故分类总的原则是:适合国情,统一口径,提高可比性,有利于科学分析和积累资料,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

伤亡事故的分类,分别从不同力面描述了事故的不向特点。根据我国有关劳动保护法规和标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事故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伤害程度分类

指事故发生后,按事故对受伤害者造成损伤以致劳动能人丧失的程度分类:

(1)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亡(含1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2)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重伤的损失工作日最多不超过6000日;

(3)死亡,其损失工作日定为6000日,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和平均死亡年龄计算出来的。

此种分类是按伤亡事故造成损失工作日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损失工作日是指受伤害者丧失劳动能力(简称失能)的工作日。各种伤害情况的损失工作日数,可按标按(GB5441-86中的有关规定计算或选取。

2.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指发生事故后,按照职上所受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分类:

(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

(3)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至2人的事故;

(4)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至9人的事故;

(5)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l0人)的事故,

3.按事故类别分类

国标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事故类别划分为20类。这一分类方法同50年代制定的分类标准相比有所改进。具体分类如下,

(1)物体打击,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造成的伤害,不包括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辆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矿车或放飞车所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运输挂钩、跑车事故。

(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辗、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件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屑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构缠压住等。但属于车辆、起重设备的情况除外。

(4)起重伤害,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包括各种起重作业引起的机械伤害,但不包括;

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式跌倒。

(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体,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适用于触电、雷击伤害。如人体接触带电的设备金属外壳或棵露的临时线,漏电的手持电动手工工具;起重设备误触高压线或感应带电;雷击伤害;触电坠落等事故。

(6)淹溺,指因大量水经门、鼻进入肺内,造成呼吸道阻塞,发生急性缺氧而窒息死亡的事故。适用于船舶、排筏、设施在航行、停泊.作业时发生的落水事故。

(7)灼烫,指强酸、强碱溅到身体引起的灼伤,或因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等事故。适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灼伤、放射性皮肤损伤等伤害。不包括电烧伤以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8)火灾,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比如,居民火灾蔓延到企业。此类事故居于消防部门统计的事故。

(9)高处坠落,指出于危险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适用于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的坠落,也适用于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但排除以其他类别为诱发条件的坠落。如高处作业时,因触电失足坠落应定为触电事故,不能按高处坠落划分。

(10)坍塌,指建筑物、构筑、堆置物的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的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或因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事故。

(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垮落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为冒顶片帮。适用于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发生的坍塌事故。

(12)透水,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适用于井巷与含水岩层、地下含水带、溶洞或与被淹巷道、地面水域相通时,涌水成灾的事故。不适用于地面水害事故。

(13)放炮,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适用于各种爆破作业。如采石、采矿、采煤、开山、修路、拆除建筑物等工程进行的放炮作业引起的伤亡事故。

(14)瓦斯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主要适用于煤矿,同时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场合。

(15)火药爆炸,指火药与炸药在生产、运输、贮藏的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适用于火药与炸药生产在配料、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振动、明火、摩擦、静电作用,或因炸药的热分解作为,贮藏时间过长或因存药过多发生的化学性爆炸事故,以及熔炼金届时,废料处理不净,残存火药或炸药引起的爆炸事故。

(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适用于使用工作压力大干0.7表大气压(0.07兆帕)、以水为介质的蒸汽锅炉(以下简称锅炉),但不适用于铁路机车、船舶上的锅炉以及列车电站和船舶电站的锅炉。

(17)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产生的化学爆作,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18)其他爆炸。凡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均列为其他爆炸事故,如:

1)可燃性气体如煤气、乙炔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

2)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如汽油挥发气引起的爆炸;

3)可燃性粉尘以及可燃性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引起的爆炸;

4)间接形成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相混合,或者可燃蒸气与空气相混合(如可燃固体、自燃物品,当其受热、水、氧化剂的作用迅速反应,分解出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火源爆炸的事故。

炉膛爆炸,钢水包、亚麻粉尘的爆炸,都属于上述爆炸方面的,亦均属于其他爆炸。

(19)中毒和窒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如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牛突然晕倒,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的事故,也不适用干慢性中毒的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2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4、按受伤性质分类

受伤性质量是指人体受伤的类型。实质上这是从医学的角度给予创伤的具体名称,常见的有如下一些名称。

(1)电伤,指由于电流流经人体,电能的作用所造成的人体生理伤害。包括引起皮肤组织的烧伤。

(2)挫伤,指由于挤压、摔倒及硬性物体打击,致使皮肤、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常见有颈部挫伤和手指挫伤。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昏迷。

(3)割伤,指由于刃具、玻璃片等带刃的物体或器具割破皮肤肌肉引起的创伤。严重时可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4)擦伤,指由于外力磨擦,使皮肤破损而形成的创伤。

(5)刺伤,指由尖锐物刺破皮肤肌肉而形成的创伤。其特点是伤口小但深,严重时,可伤及内脏器官,导致生命危险。

(6)撕脱伤,指因机器的辗轧或纹轧,或炸药的爆炸使人体的部分皮肤肌肉由于外力牵拽造成大片撕脱而形成的创伤。

(7)扭伤,指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超过了正常活动范围,致使关节周围的筋受伤害而形成的创伤。

(8)倒塌压埋伤,指在冒顶、塌方、倒塌事故中,泥土、沙石将人全部埋住,因缺氧引起窒息而导致的死亡或因局部被挤压时间过长而引起肢体麻木或血管、内脏破裂等一系列症状。

(9)冲击伤,指在冲击波超压或负压作用下,人体所产生的原发件操作。其特点是多部位、多脏器伤损,体表伤害较轻而内脏损伤较重,死亡迅速,救治较难。

第二节事故报告程序

伤亡事故一旦发生,为了让有关部门及时掌根情况,迅速采取救援及预防等措施。必须按照有关程序及时报告。

一、伤亡事故报告的要求

伤亡事故的报告应满足如下要求:

(1)报告内容详细,应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伤亡情况、初步分析的事故原因、报告人姓名、电话等。

(2)报告迅速。伤亡事故发生后,应圾过尽可能快的方式,如电话、传真等,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3)按照报告程序,远级上报。

三、伤亡事故报告的程序

《企业职工伤亡事报告相处理规定》(国务院75号令)中第二章第五条至第八条对事故报告的程序作了如下规定:

(1)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合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2)企业负责人接到重伤、死亡、重大此亡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

(3)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令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重大死亡事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劳动部门。

(4)发生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企业应当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

(5)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劳动部门、工会收到《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后,必须及时按系统逐级上报,其中重大和特大死亡事故的调查报告书需报至劳动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全国总工会。

(6)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对于《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提出的改进措施所需的经费、物资和完成的时间必须给予保证。在改进措施完成后,厂长应合同基层工会主席检查验收,并在验收书上签字盖章,报当地劳动部门和工会备查。

(7)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在每月终填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及其文字说明报送当地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

(8)当地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上述月报表填写企业系统的《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连同文字说明,逐级上报,直至企业主管部门。

(9)各级企业主管部门的《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应同时分送同级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各级劳动部门的《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应同时分送同级统计部门,并抄送同级工会。

(10)当地劳动部门应根据企业主管部门的《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和企业直接报来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填写地区性的《职工事故综合月报表》,逐级上报,直到省劳动部门。

(11)省级劳动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于每月终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报劳动部。

(12)在伤亡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如果有负伤人死亡,企业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补报。

(13)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如果在报出《职工伤亡事故综合月报表》以后才收到上述补报资料.可以在报送综合年报表时予以补正。

(1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须在每年1月底以前将上年度的年报表报送劳动部。

(15)企业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对责任者应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企业职工死亡事故速报表》如有漏报、迟报的,要追究有关劳动局负责人的责任。

三、特别重大事故的报告

由于特别重大事故造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极为严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因此,1989年3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34号令),共五章二十八条。其中第二章第七条至第十一条和第十五条对特别重大事故的报告作了如下规定。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做到:

(1)立即将所发生特大事故的情况,报告上级归口管理部门和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并报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同务院归口管理部门。

(2)在24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本条(1)项所列部门。

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特大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将所发生特大事故的情况报告当地警备司令部或最高军事机关,并应当在24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报上述单位。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接到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特大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

(2)事故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3)事故发生原因的补步判断;

(4)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5)事故报告单位。

特大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接到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公安部门、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

特大事故发生后,特大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特大事故的有关情况通报当地驻军,请驻军参加事故的抢救或者给予必要的支援。

关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在《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二条中有解释,即“本规定所称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者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为了对特别重大事故进行更加确切的定义,劳动部颁布了“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有关条文解释(劳安字[1990]9号),对特别重人事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即凡是符合下列6种情况之一者即为《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中所称的特别重大事故:

(1)民航客机发生的机毁人亡(死亡40人及其以上事故);

(2)专机和外国民航客机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机毁人亡事故;

(3)铁路、水运、矿山、水利、电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

(4)公路和其他发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万元及其以上的事故(航空、航天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除外);

(5)一次造成职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6)其他性质持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第三节事故调查分析

一、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事故调查分析的目的土要是为了弄清事故情况,从思想、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提出有效改进措施,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事故调查分析的主要任务是:

(1)查清事故发生经过。即通过现场留下的痕迹,空间环境的变化,对事故见证人及受伤者的询问及对有关现象的仔细观察以及必要的科学实验等方式或手段来弄清事故发生的前后经过,并用简短文字准确表达出来。

(2)找出事故原因。即从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找出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的中心任务。

(3)分清事故责任。通过事故调查,划清与事故事实有关的法律责任,并对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包括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吸取事故教训,提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分析的最终目的。

二、调查组的组成、成员条件及其职责和权限

1.调查组的组成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以下简称75号令)第二章第九条和第十条的规定,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2)死亡事故,由企业主管部门合同企业所在地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设区的市一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重大死亡事故,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劳动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2)、(3)两类的事故调查组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还可邀请其他部门的人员和有关专家参加。

2.调查组成员的条件

根据75号令第三章第十一条的规定,事故调查组织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2)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由于事故调查人员是代表国家政府部门或管理部门从事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其言行和结论体现着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规的严肃性。因此,除75号令规定的上述两方面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高度的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排除一切干扰,科学、队真、公正地进行事故调查。

(2)高尚的职业道德。事故调查时,必须出以公正,平等对待有关事故责任者和事故肇事者,决不能假公济私或以私损公。

(3)良好的组织能力。善于同有关人员建立联系,争取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适时调控事故肇事者及事故责任者的情绪,协调他们的行动,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当机立断作出有关决定。

(4)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事故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人员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并迅速作出判断和决定。因此,要求调查人员具有敏捷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对大量的事实和有关的信息进行概括扣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关系。

(5)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任何一起事故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要求调查人员的知识面要广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事故调查人员不仅要懂得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工程知识,而且要懂得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针对某一具体事故,还应对与事故有关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问题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对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

3.调查组的职责和权限

根据75号令第三章第十二条的规定,事故调查组有如下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确定事故责任者;

(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4)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根据75号令第二章第十三条和第十五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如下权限:

(1)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企业和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此外,第三章第十四条还规定;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情况后,如果对事故的分析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劳动部门有权提出结论性意见,如果仍有不同意见,应报上级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处理;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但不得超过事故处理工作的时限。

三、事故调查程序

伤亡事故的调查是一项法律性、政策性、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调查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程序进行。这些程序主要包括:伤员抢救与现场保护,各种资料及证明材料的搜集,事故现场摄影,事故图的绘制,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分析,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等。具体程序如下。

1.伤员抢救与现场保护

事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立即抢救伤员,疏散有关人员,并迅速采取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要认其保护好事故现场,不得破坏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状态及痕迹等。确出枪救伤员和防止事故的扩大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件时,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死亡事故现场还须经过当地劳动.公安部门同意,才能清理。

2.搜集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

调查工作开始后,首先要搜集与事故有关的各种资料和证明材料。包括物证的搜集、事故事实材料及证人材料的按集等。

(1)物证搜集。事故调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事故现场所留下的各种物证,如遭破坏的部件、碎片,各种残留及致富物所处的位置等。现场所收集到的各种物证均应贴上注有时间、地点、使用者及管理者等内容的标签。所有物证均应保持原样,不得冲洗印擦拭。需要对有害健康的危险物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时,也应在不损坏原始证据的条件下进行,确保各种现场物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事故事实材料的搜集。在获取现场物证后,应对事故发生前的有关事实及有利鉴别和分析事故的各种材料进行搜集。

事故发生前的有关事实包括:事故发生前各种设备及设施的性能、质量及运行状况,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理化性能分析和实验),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工作环境状况(必要时可取样分析),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及出事前受害者或肇事者的健康状况等。

有利于事故鉴别和分析的材料包括: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件别、午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工龄及从事本工种的时间等,受害者及肇事者接

受安全教育(如三级教育)的情况,受害者及肇者者过去的事故记录,事故当天受害者及肇事者的开始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和动作以及作业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等。

3.证人材料的搜集

在获取物证及事实材料后,应尽快找到事故的目击者和有关人员搜集证明材料。可以通过交谈、访问及询问等方式来获取证人材料,但在询问时应避免提一些具有诱导性的问题。此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应通过多方调查,前后对比等来对证人口述材料的真实程度,进行认真考证。

4.事故现场摄影

对于一些不能较长时间保留、有可能被消除或被践踏的证据,如各种残骸、受害者原始存息地、各种痕迹、事故现场全貌等,应利用摄影或录相等手段记录下来,为随后的事故调查和分析提供原始和真实的信息。

5、事故图绘制

为了直观地反映事故的情况.还应将事故的有关情况绘制出来,如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

6.事故原因分析

首先,要认真整理和研究调查材料。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切忌主观臆断。在经过反复鉴别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的以下内容进行分析:

(1)受伤部位;

(2)受伤性质;

(3)起因物;

(4)致害物,

(5)伤害方式;

(6)不安全状态,

(7)不安全行为。

在分析事故原因时,应从直接原因(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即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入手。确定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后,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方面(指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一般可以理解为管理上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事故的主要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分清主次,进行事故责任分析。事故间接原因主要按以下方面分析:

(1)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如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的问题;

(2)教育培训不够或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

(3)劳动组织不合理;

(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

(7)其他。

7、事故责任分析

对事故责任分析,必须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要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然后在此基础上,在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事故的主要责任者。最后,根据事故后果和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

8.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调查组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应就所调查的内容写出书面的事故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事故经过,基本事实,原因分析,结论意见,责任分析,处理意见,防范措施等基本内容。

第四节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

特别重大事故,因其发生能导致特别重大的人身伤亡或巨大经济损失,并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受到人们特别的关注。如1979年11月27日“渤海二号”沉船事故,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亚麻粉尘爆炸火灾事故;1993年8月5口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特大爆炸事故等。这些特大事故震惊了国内外,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控制和查处不断发生的特大事故,国务院于1985午1月3日成立了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该委员会在着重统筹、协调、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同时,还大力组织、完成国务院交办的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任务。在机构改革中,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被撤消,其工作由国家劳动部承担。劳动部先后组织开展下列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工作:

(1)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特大粉尘爆炸事故;

(2)1988年1月18日,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伊尔十八型飞机空难事故;

(3)1988年1月24日80次火车颠覆事故;

(4)1988年3月24门上海火车相撞事故;

(5)1988年秦岭电厂五号机组烧毁事故,

(6)1989年1月20日安庆港船舶相撞事故;

(7)1990年2月辽宁375厂TNT爆炸事故;

(8)1993年8月5日深圳化学危险品爆炸事故;

(9)1994年6月6日西安TU-154飞机坠毁事故;

(10)1994午10月23日山东平度雷管爆炸事故;

(11)1992年6月12日山西与陕西交界的沉船事故;

(12)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12.8”特大火灾事故;

(13)1995年1月3日济南地下煤气管爆炸事故。

为了规范特大事故的调查工作,保证其顺利进行,1989年3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简称34号令),对特大事故的调查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

一、特大事故调查组的组成、成员条件及其职责和权限

1.特大事故调查组的组成

34号令第三章第十六条至第十八条对特大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及分上作/如下规定:

(1)特大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单位的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归口管理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

涉及军民两个方面的特大事故,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当邀请军队派员参加事故的调查工作。

(2)国务院认为应当由国务院调查的特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特大事故调查组。

(3)特大事故调查组,应当根据所发生事故的具体情况,由事故发生单位的归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计划综合部门、劳动部门等单位派员组成,并应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

(4)特大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工作的需要,可以选聘其他部门或者单位的人员参加,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和财产损失评估。

2、特大事故调查组组成人员条件

根据34号令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特大事故调查组组成人员应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2)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人员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特大事故调查组的职责和权限

根据34号令第三章第二十条的规定,特大事故调查组有如下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2)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3)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4)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5)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

(6)写出事放调查报告。

此外,第二十三条还规定特大事故调查组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报送组织调查的部门。经组织调查的部门同意,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34号令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对特大事故调查组的权限作了如下规定;

(1)特大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有关人士在对我国近年来持大事故调查所取得的经验及以往做法进行总结后认为,在组织持大事故凋查时,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组织机构,对于确保持人事故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很有必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组织一个事故调查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该小组一般由5到7人组成。委员会或小组的负责人,应该由具有事故调查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行政领导担任。因这个人负有很大的责任,他具有做出事故结论止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直接参与事故结论的讨论,当他们对事故的调查结论有不向的意见时,有权将自己的意见以书面形式附在总报告的后面。

(2)事故调查设立一个专家组,从技术角度得出发生事故的原因。专家组的组长应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专业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的权威人士来担任,他具体负责事故调查中技术方面的各种事宜。

(3)专家组根据事故情况,可设若干个小组,按专业和实际需要来设置。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以是国家聘任的专家组成员,也可由各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有必要时,请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派人参与事故调查工作。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各司其责,相互配合,根据调查情况向专家组提供各类有关的信息和分析材料。各小组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和必要的试验,经过充分的讨论、研究,写出小组的分报告。专家组在各小组报告的基础上形成事故调查的总报告。

二、特大事故现场调查的实施及各小组的具体工作

7.事故调查组到达之前应做的工作

(1)特大事故发生之后,地方应组织应急机构。一旦发生事故,地方政府领导接到事故报告之后,应立即赴事故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同时应立即组织应急处理机构,确定一套事故现场的工作程序。首先是枪救受伤害人员,控制事故,减少事故损失。然后应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查找和搜寻与事故原因有关的重要物证及有关技术资料与信息等,并应迅速地将事故的简要情况向国家劳动安全管理部门以及事故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需要应急机构处理好的几项任务:

1)迅速封闭事故现场,不允许任何无关人员进入该区域,尽快组织人员抢救事故中的受难者。非因特殊的抢救原因,不应破坏事故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因抢救人员的需要要移动事故现场的,则应对事故现场进行录相,照相,画图标明其原始状态。

2)对在事故中造成死难的人员,应注意观察死难者身上的痕迹和姿态,保存好死难者的遗体。同时对事故现场的所有技术文件要逐一鉴定、保存。

3)要及时、广泛地寻找了解事故发生之时的目击者,从他们那里详细地了解事故发生时的情况。

4)注意收集、保存事故现场的各类有关的物质,这将为最终判断事故原因提供重要的依据。

2.事故调查组到达现场后的调查工作

(1)察看事故现场,听取情况汇报。事故调查组到达特大事故现场之后,首先应对事故现场进行察看,以便对事故发生的情况有个客观的了解,紧接着就是要听取当地事故应急小组对整体情况的汇报,以便对事故形成初步的印象。

(2)决定保护事故现场的程度及安全措施。事故现场的所有物证是事故调查工作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一旦全现场被破坏,必然给查找事故的直接原出带来困难。因此,事故调查组必须根据事故调查的具体情况,提出保证事故现场安全的建议、意见,由当地政府组织人员保护事故现场。同时,根据事故调查组了解的现场情况,决定保护现场的范围,最后由调查组确定保护现场的撤除时间。

(3)组织事故调查。将参与调查的人员分为若干小组。事故调查组将组织事故调查专家组,对事故从技术原因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造成事故的原因开始调查。专家组需制定事故调查的工作大纲,将人员按不同专业和事故调查人员分为若干小组。这些小组按照工作的具体性质,将工作大纲进行细化、补充,形成各自的工作计划。专家组对事故调查的工作安排报领导小组认可后,立即分头进行。

(4)审议专家组的工作大纲和计划安排。领导小组负责事故调查的总体工作,因此领导小组应详细地审议工作大纲和调查工作计划,以便统筹安排事故调查工作。

3.事故调查的几项具体任务

(1)绘制事故现场图。详细、精确地给出事故现场各类物质、残骸的分布情况,绘制的办法拉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执行。

(2)事故现场的残留物及死难者遗物的搜集。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收集合类的残留物和遗物,为事故调查提供旁证。

(3)资料分析。收集与事故有关的各类资料,国家有关的法规、条例等。

(4)对事故现场目击者和有关人员的调查。应组织人员从技术角度了解目击者对事故发生之时的状态描述,作为事故原因判断的佐证。

(5)对事故现场专门的照相、摄像,对现场详细的记录、勘察。

4.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向国务院及劳动部报送的特大事故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2)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

(3)事故调查组织情况、调查组组成和签名名单;

(4)事故发生前事故发生单位或地点的基本情况;

(5)事故发生经过;

(6)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及认定依据;

(7)事故的性质;

(8)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认定依据以及对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9)事故的教训和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10)调查组成员对调查报告的不同意见;

(11)报送事故调查报告超出原则规定时限的说明;

(12)其他需要报告的问题。

第五节事故的处理、批复与结案

一、伤亡事故的处理

伤亡事故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罚来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使其认真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遵守安全生产法规,杜绝“三违”现象,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的发生。

国务院75号令第四章第十六条全第二十条对伤亡事故的处理作了如下规定:

(1)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2)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害情况而不采取有效措施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由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违反本规定,在伤亡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

意迟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由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中玩忽职守、询私舞弊或者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伤亡事故处理工作应当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80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当公开宣布处理结果。

在具体进行伤亡事故处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处理事故时,应结合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指其行为省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主要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人员)和领导责任者(指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

(2)凡因错误指挥,缺乏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使职工无章可循,不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考核.安全管理混乱,实行经济承包、租赁,承包合同没有劳动保护内容,机械设备和设施不按时检修或明知设施有隐患而不及时消除,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安全又不采取措施,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措施经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应当迫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3)凡因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玩忽职守、违反劳动纪律或发现危急情况既不报告又不采取应有措施,不按规定配备、穿戴防护用品和用具以致造成伤亡事故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者或主要责任者的责任。

(4)对事故责仟者的处理,一般应以教育为主,或者给予适当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罚并不是事故调查的最终目的,目的是使其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但如果事故责任者的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触犯了刑法,则应提请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事故的批复与结案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应按以下原则来审批结案:

(1)轻伤事故内企业处理结案;

(2)重伤事故由企业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征认得企业所在地劳动部门同意,由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3)死亡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市一级劳动部门审查同意,由市同级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4)重大死亡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市审查同意,由同级企业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5)特大死亡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前经国务院劳动部门审查同意,由同级企业土管部门批复结案。

伤亡事故处理,如企业或企业主管部门对劳动部门的审查答复持有不同意见时,报上级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处理,如仍不同意见,同级人民政府裁决,按最后裁决意见执行,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不得自行处理结案。

职工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要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或以通知、通告或公开宣布处理结案。对有关人员的处分决定,要装入本人档案。劳动部门和有关部门对处理结果执行情况要

进行监督检查。

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按照国标GB6442-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的规定,应将下列事故资料归档保存:

(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

(2)职工死亡、重伤事故调查报告书及批复;

(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

(4)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5)物证、人证材料;

(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7)事故责任者自述材料;

(8)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

(9)发生事故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10)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11)事故通报、简报及文件;

(12)注明参加调查组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

事故资料的保存(归档)方式除书面记录、照片(图片)等普通方式外,一些重要的资料应尽可能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如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等进行保存,这样,既便于查阅,又能长期保存。通常情况下,每起事故应单独建立相应的事故档案。建立事故档案时,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档案标准进行,使事故档案工作标准化,为今后事故的统计分析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特大事故的批复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0号)的有关规定,做好特大事故的批复结案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1996年9月专门发出通知,其主要内容有:

(1)由劳动部代表国务院对特大事故进行批复。凡发生特大事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按《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等有关文件要求及时组织调查工作。调查报告在呈报国务院的同时抄送劳动部,以便该部及时批复结案。劳动部批复时,可根据需要对事故进行再调查,重大问题应请示国务院决定。

(2)特大事故调查报告的呈报和批复时限。特大事故发生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巾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原则上应在90日内向国务院及劳动部报送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个得超过120日。劳动部收到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在30日内批复结案并报同务院备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60日。由劳动部组织调查的特大事故,亦应按上述时限办理。

另外,劳动部对此也有专门的通知,要求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接到劳动部对特大事故调查报告的批复后,应负责组织落实。

讨论题:

1.按事故类别分类应分为哪几类?

2.国务院75号令规定事故调查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

2.事故调查程序应包括哪些内容?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3

1.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处置区域内各类特种设备事故,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市政府要求和本区实际,制订本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1.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处置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1、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指导思想。

2、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应当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使用单位是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处置的第一责任人。

1.4特种设备界定

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区突发的各类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

本预案所指的特种设备事故包括:锅炉泄漏、爆炸事故;压力容器(含固定、移动式)泄露、爆炸事故;压力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厂(场)内机动车辆的坠落、倒塌、碰撞、困人事故等。

1.6事故等级分类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救援组织体系

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应急救援指导协调机构、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和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社会力量组成。应急救援指导协调机构为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事故发生地所属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及社会力量包括质监部门、安监部门、相关技术机构,以及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环境保护、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和其他社会力量。

2.2区质监局应急处置机构及职责

区质监局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区政府领导下负责区域内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区质监局设立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区事故调查处理和参与处置事项及决策等工作。组长由分管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其内设机构职责如下:

1、特种设备监察科

(1)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组织建立与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联络协调机制;

(2)负责汇集和上报特种设备事故信息,提出事故调查和应急处置建议,按照领导小组决定实施具体工作;

(3)根据事故隐患或事故发生情况,提出在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预警的建议;

(4)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组织或参与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综合办公室

(1)负责经费、交通等后勤保障工作;

(2)保障信息化网络正常运行;

(3)协调并参与本系统内应急救援相关工作。

3应急响应

3.1事故报告及响应

1、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或业主应当立即报告区质监局和有关部门;

2、区质监局在接到严重事故以上的报告后,立即上报市质监局特种设备监察处和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中心,按照1小时内口头、书面报告的要求,同时报告区委、区政府总值班室和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在第一时间内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由局长或分管副局长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和有关特种设备检验人员等应急队伍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配合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置;

3、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或者业主)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发生地点及时间(年、月、日、时、分);设备名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以及事故概况;

4、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现场。

3.2紧急处置

1、应急处置队伍达到现场后,应尽快对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事故范围、事故危害扩展的趋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情况做出初始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损失;

2、配合有关部门保护事故现场,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危险区域,开辟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

3、必要时,由技术人员为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供咨询和辅助决策建议,采取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抢救受伤人员,组织相关人员和物资安全撤离危险可能波及的范围和区域;

4、对事故当事人、设备操作人员、检查人员等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询问和记录,并派专人进行必要的摄录影像工作,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品时,必须做出标志、录像或拍照,详细记录,并由见证人签字,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物证。

4后期处置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后,必须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许可的有资格的单位办理相关告知手续后,对特种设备进行检修,并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对严重损毁、无维修价值的,使用单位应当予以报废并办理注销手续。

5事故调查

5.1事故调查权限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或参加事故调查组,在进行救援的同时,开展事故调查和现场取证,进行事故分析,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意见。

1、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参加;

2、特大事故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会同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参加;

3、重大事故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市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中心和区质监局参加;

4、严重事故由区质监局会同区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市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中心参加;

5、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单位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

5.2调查组职责

特种设备的事故调查由事故调查组负责,严重事故调查组由区质监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分局、区总工会及聘请的专家等组成,事故调查组依照国家质检总局《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事故处理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1、调查事故发生前设备的状况;

2、查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现场破坏以及经济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3、分析事故原因(必要时应当进行技术鉴定);

4、查明事故的性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5、提出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

6、提出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

7、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书。事故调查组应当将事故调查报告书报送组织该事故调查的行政部门,待其批复后,组织该事故调查的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事故调查报告书归档备查。

6保障措施

6.1值班机制

区质监局设立区应急处置联系机构,确保值班电话及应急救援队伍成员电话24小时值守,配备相应的应急车辆、防护用品、摄影器材等。区应急处置联系机构在工作时间设于特种设备监察科,在非工作时间设于值班室。

6.2宣传教育及应急演练

区质监局要协助区政府有关部门作好事故预防、避险等知识的宣传教育,督促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相关人员应急培训和应急预案的演练。

本预案由区质监局负责编制和解释,报区政府审定后实施。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4

1.1目的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应本区特点和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区域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3编制依据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4特种设备界定

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1.5基本情况

本区共拥有锅炉、电梯、起重机械、气瓶等特种设备377277台(套),压力管道92499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区特种设备的数量增加迅速,由于某些使用单位的业主法律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安全,设备维修、更新资金不到位,造成设备老化、带病运行、无证使用、超期使用、未检使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在历史上偶有发生。年~年,本区共发生一般事故3起,严重事故3起,死亡1人,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社会安全与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必需条件,两港建设及临港新城的崛起将有更多的特种设备投入使用,为了经济的腾飞,我们必须要对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有科学的应急措施。

1.6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特种设备事故灾难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含厂内车辆)、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7事故等级分类

2组织机构

2.1组织领导

本区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第一责任人,特种设备科为具体责任单位。

2.2建立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

建立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副局长为常务副组长并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研究确定全区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2)审定区处置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开展一般、较大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

(4)当特种设备突发事件超出局处置能力时,依程序请求区、市支援;

(5)部署总结年度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办公室职责:

(1)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工作,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2)负责接受或办理向本局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

(3)承办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督促和落实本局有关决定事项和局领导批示、指导精神;

(4)指导本局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5)组织编制修订区处置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承担24小时应急值班;

(7)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任务。

3分级响应及应急措施

3.1分级响应

对应1.7范围等级中:

A.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组织,国家局参加

B.国家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市局参加

C.市局会同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区局参加

D.区局会同各行政责任单位组织

E.事故发生单位组织成立事故调查组,并报区局备案

备注:国家局全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市局全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区局全称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3.2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3.2.1启动应急预案。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局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立即投入运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应迅速到位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事故应急预案,并随时将事故应急救援情况报市局和区政府应急办、区联动中心。

3.2.2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包括监察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立即赶赴现场,并视事故范围等级参加或组织事故调查,并有效组织专业人员堵塞事故源,控制事故扩大,降低损失。

3.2.3落实有关应急工作,包括特种设备事故的紧急处置措施等。

3.2.4指挥调度车辆和人员及提出救援建议,包括社会支持、援助。

3.2.5现场保护,事故发生初期,事故单位或现场人员应积极采取自救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3.2.6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特种设备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的义务。

3.2.7跟踪监督。

流程图如下:

事故发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事故报告、24小时值班、配备车辆、人员↓

人员调度赶赴现场→现场保护,落实紧急处置措施

3.3特种设备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3.3.1事故快报

一旦掌握和发现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信息,依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时的进行事故快报,具体为事故发生半个小时内进行口头报告(地点、事件、初步原因、报告人、联系电话),一个小时内进行情况报告(书面形式),发给区应急办、市特种设备监察处,并且在应急处置工作的同时,及时掌握和汇总相关信息,对事故处理的情况进行跟踪报告。

3.3.2事故调查报告产生的过程

调查事故发生前设备的状况→查明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现场破坏以及经济损失情况(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分析事故原因(必要时应当进行技术鉴定)→查明事故的性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提出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处理建议→提出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写出事故调查报告书。

4后期处置

4.1总结事故情况,定出针对性预防措施。

4.2保障措施

4.2.1办公室配置专车,人员匹配。

4.2.2事故处理成员配备一定工具,包括车载电话、防爆手电筒等等。

4.2.3局事故保证金20万。

5宣传和演习

5.1宣传教育

利用文件、有关的媒体宣传本预案,并对应急法律法规、避险、互救等常识进行宣传教育。

5.2演习

加强组织应急演练,与相关使用单位联合组织,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事故应对能力。

6落实防范措施和处理意见

对违反本预案,即发生特种设备事故时,事故单位不立即报警、不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不组织自救的;在应急救援行动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不履行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职责的、不服从应急处置前线指挥的调动、指挥的,由区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附则

7.1预案管理

由特种设备科每3年根据本区设备管理情况的变化,提出修改意见,报主管领导审核,经小组讨论,确定更新内容,报区应急办,市局,听取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新预案。

7.2制定与解释

制定机构: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5

一、适用范围

本县行政区域范围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较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及相关工作,适用于本办法。环境污染、国防生产等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于本办法。

有关法律法规对道路交通、水上交通、消防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二、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

(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伤亡事故处理程序暂行规定〉的通知》(**府发〔2000〕44号);

(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重大、特大及特别重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程序的通知》(**办发〔2004〕318号)。

三、事故分类

(一)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四、事故报告

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或所在地街镇乡报告;单位负责人或所在地街镇乡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县安监局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县安监局和行业主管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按规定处理并逐级上报至县政府、市安监局和市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事故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续报。事故情况不得瞒报、谎报、误报或者故意拖延不报。

五、善后处置

较大事故由县政府负责处置,一般事故按照事故发生所在地和行业隶属关系实行属地和分级处置。县政府认为必要时,可由县政府直接牵头负责处置。

(一)较大事故善后处置

由县政府牵头,成立县政府行业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认为必要时,可担任组长),行业主管部门、安监、监察、宣传、信访、公安、劳动保障、总工会、卫生、民政、工商、事故所在地街镇乡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事故善后处置领导小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积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二)生产经营单位一般事故善后处置

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由事故所在地街镇乡政府牵头),安监、公安、劳动保障、总工会、卫生、民政、事故所在地街镇乡等相关部门参加,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积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三)非生产经营单位一般事故善后处置

由事故所在地街镇乡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公安、劳动保障、卫生、民政、工商等相关部门参加,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采取“一对一”的包户安抚等措施,积极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六、事故调查

(一)一般、较大事故调查由县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县政府可授权有关部门组织调查。

(二)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单位应在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报经县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时间,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20日。

(三)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组长原则上由县政府行业分管领导担任,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事故调查领导小组下设调查组、处置组、综合组等。

1﹒调查组由县安监局牵头,公安、劳动保障、总工会、行业主管部门、事故所在地街镇乡领导参加,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家参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开展调查工作。

2﹒处置组由县监察局牵头,安监、公安、总工会组成,邀请检察院参加,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3﹒综合组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安监、信访、宣传、公安、总工会参加,完成调查报告、对外宣传解释等工作。

七、调查报告

(一)调查领导小组职责

1﹒查明事故经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2﹒查明责任或非责任事故原因和事故性质;

3﹒确定责任单位和责任者,提出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需采取措施的建议;

5﹒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二)调查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调查组的组成情况;

5﹒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6﹒已经采取的措施;

7﹒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及认定依据;

8﹒事故的性质;

9﹒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责任、认定依据以及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10﹒事故的主要教训和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需采取措施的建议;

11﹒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12﹒调查组全体成员签名。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法律、法规、证据材料。

八、事故结案

一般事故、较大事故均由县政府批复结案。

县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0日内做出批复。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县政府的批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对事故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部门职责

1﹒县政府办公室:接处事故报告,请示县政府领导启动事故处置预案,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联络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处置工作。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事故调查处置进展情况,传达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领导同志的指示和批示。负责联系武警部队、驻足部队援助工作。协助抢险救援物资的调运。

2﹒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事故处置过程中的宣传报道工作。

3﹒县信访办:负责做好政策解释、社会稳定工作。

4﹒事故单位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所属事故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提出抢险救援方案,提供相关资料、器材和物资实施抢险救援。及时报告事故态势和处置情况。尽力提供参加事故调查和处置工作人员的食、宿等便利条件。积极组织参加事故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工作。为事故抢险救援及调查提供后勤保障。

5﹒县安监局:按要求负责现场指挥的日常工作。监督检查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启动执行情况。组织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督促、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6﹒县企业发展局:积极参加事故调查处置相关工作,尽力提供必要帮助。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所属事故企业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对企业事故及时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负责组织、提供必要的抢险器材和物资等。

7﹒县教委: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发生事故的教育机构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在对教育机构事故处置中,负责对师生员工的疏散、抢救,稳定教职员工、学生和学生家长情绪,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事故处置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料、器材和物资等。

8﹒县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事故区域警力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力量参与事故抢险救援工作,组织事故可能危及区域内的人员疏散撤离,保护现场和财产安全。实施危险区域安全警戒和人员撤离区域的治安管理,实施事故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保障救援的道路畅通,维护社会稳定,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9﹒县公安交警大队:负责组织启动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处置程序预案。实施事故区域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保障救援的道路畅通。

10﹒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组织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参与事故抢险救援,扑灭各种火灾。协助提供控制泄漏方案。实施现场抢险搜救受伤人员,配合环保、卫生部门灾后洗消工作。

11﹒县监察局: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国家公务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情况以及事故处置情况实施监督。查处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12﹒县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负责组织事故处置过程中受灾群众所需的相关救灾物资,协助疏散群众的临时安置,支持配合善后处理工作。

13﹒县财政局:根据县政府要求,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应急资金支持,支持配合善后处理工作。

14﹒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为事故抢险救援提供必要的帮助。负责工伤认定、政策咨询以及参加事故善后工作。

15﹒县国土房管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突发性灾害处置应急预案。组织各方面力量,对灾害实施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相关资料、抢险救援器材和物资。参与煤矿、非煤矿山、房屋拆迁及相关安全生产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为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6﹒县建委: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建筑工程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对事故及时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负责提供必要的抢险救援资料、器材和物资。

17﹒县市政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对市政设施引发的事故,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提供抢险救援资料、器材和物资。

18﹒县交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建设行业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提供资料、器材和物资。为各类安全事故抢险提供所需要的水、陆交通运输和通行便利,为灾区疏散群众安排运输工具。在水运事故处置过程中,负责调集抢险船舶,组织疏散遇险人员,对事故现场水域进行警戒,维护事故现场通航水域秩序,提出施救技术方案,组织水上搜救。

19﹒县水务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对水库等水利工程事故、农用机械事故,组织各方面力量实施抢险,提供抢险技术方案,提供抢险救援的各类技术资料、器材和物资。

20﹒县农业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对渔业船舶事故,组织力量及时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为抢险救援提供必要的渔业船舶资料、器材和物资。

21﹒县贸易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力量对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事故进行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救援所需相关技术资料和抢险技术方案。负责协调各类安全事故抢险救援器材和物资的调配,保障事故处置物资供应。

22﹒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事故所在地医疗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确定受伤人员救护与专业治疗定点医院,派出医护专业人员参与事故抢险救援工作。负责事故现场调配医护人员、医疗器材、应急药品,组织现场救护及伤员转移,负责统计伤亡人员情况。

23﹒县环保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启动本系统对事故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监测应急预案。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配合相关部门提出控制建议,指导消除事故现场遗留的危险物质。

24﹒县质监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本系统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提出相关特种设备事故处置方案,组织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抢险救援技术资料、器材和物资。

25﹒县旅游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旅游行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对事故进行抢险救援。提供抢险技术方案,提供必要的抢险救援资料、器材和物资。

26﹒县总工会:参与事故抢险及调查工作,配合当地街镇乡政府和主管部门做好群众的稳定工作,并为群众提供相关权益咨询。支持配合善后处理工作。

27﹒县气象局:负责启动事故所在地应急气象服务预案,负责为事故处置提供现场风向、风速、温度、气压、雨量等气象资料。进行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

28﹒县工商局: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涉及事故的单位启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组织有关力量,对个体工商户和商贸行业事故进行抢险救援,积极配合所属行业主管部门或街镇乡开展事故调查处置工作。

29﹒涉及街镇乡:负责组织、协调、督促启动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在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事故处置程序,主要领导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相关人员,调动各类应急资源及时对辖区内发生的事故进行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危害,减少事故造成的影响。做好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保持社会稳定。为事故抢险救援及调查提供后勤保障。

30﹒事故单位:负责启动本单位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发生事故后,在第一时间立即组织所属各方面力量进行抢险救援,抢救受伤人员,迅速转移可能导致连锁反应事故和严重社会危害后果的危险物资,疏散现场人员,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态势进一步扩大。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保护事故现场和财产安全,配合事故调查。负责事故善后处理工作。为事故抢险救援及调查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十、其他说明

(一)所称“生产经营单位”指各类企业,所称“非生产经营单位”指企业外的个体工商户和村(居)社等。

(二)非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发生后,能够确认有主管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由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不能够确认有主管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由所在地街镇乡具体负责组织。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6

第二条地级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人,省、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行政负责人)分别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对其分管业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领导责任。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行政负责人)对下列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重大火灾事故;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重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

(四)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重大安全事故;

(五)煤矿和其他矿山重大安全事故;

(六)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七)其他重大安全事故。

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分管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重大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重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每季度召开一次以上防范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由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委托政府分管领导人召集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或者主持工作的行政负责人)参加,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防范重大、特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应当作出决定并形成纪要,会议确定的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实施,并确定专人负责督促落实。

(二)建立并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每年对安全生产责任人进行一次考核,并作为考核有关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制定本地区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应急预案经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四)建立重大事故隐患举报、处理、监控制度,督促和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规定第三条所列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隐患进行查处;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可以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超出其管辖范围的,应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法律、行政法规对查处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五)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应当迅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有关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召集有关部门人员组织抢救和做好善后工作。

第六条政府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对本部门(系统)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负监督管理责任,研究部署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定期组织检查,督促、指导监督范围内的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

(二)把安全生产和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明确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的安全职责,并作为考核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和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发现安全生产紧急险情的,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暂时停产、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四)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对涉及安全生产事项进行行政审批(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竣工验收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的,不得批准;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再具备安全条件的,以及不符合安全条件,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批准的,应当立即撤销原批准,并对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未依法取得批准而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应当依照职责权限,立即予以查封、取缔,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属于经营单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五)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立即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并服从政府的指挥、调度,参加或者配合事故的调查、救援、善后等工作,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第七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并由调查组提出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的,经调查组提出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最长不得超过90日。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的意见。

第八条完成事故调查工作后,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书面报告,同时抄送经贸、监察、公安等部门和工会组织。

上一级人民政府或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在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复。必要时,省人民政府可以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

事故报告批复后,发生事故的市、县人民政府及省、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批复的内容,认真组织落实,监察部门应当对责任人处理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举报下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

接到报告或者举报的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报告或者举报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属事故隐患的,应当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迅速处理,避免事故发生;属不履行职责的,应当责令纠正,情节严重拒不纠正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单位的领导和责任人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资料保密,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举报人施行打击报复。

第十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防止发生食物中毒、火灾、旅游、交通、楼房倒塌等安全事故,确保学生安全。

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确保安全。严禁以任何形式、名义和理由组织学生从事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劳动或者其他危险性劳动。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和储存场所。

中小学校违反前款规定的,按照学校的隶属关系,对有关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过、记大过、降级直至撤职的行政处分;对校长给予撤职的行政处分,对直接组织者和责任者给予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非法制造爆炸物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四)项,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而予以批准,对发现或者举报的未依法取得批准而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不予取缔或者不予吊销营业执照、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立即撤销原批准的,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政府部门或者机构正职负责人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的,加重处分,构成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或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依照本规定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者未按照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履行,本地区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安全监督管理的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规定履行职责,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正职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地级市市长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四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第五条第(五)项、第六条第(五)项,隐瞒不报、谎报、拖延报告,或者阻挠、干涉对事故有关责任人追究行政责任和事故调查处理的,对该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正职负责人,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7

第二条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划定的职责,设区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下列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重大火灾事故;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三)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四)重大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五)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学危险品重大安全事故;

(六)煤矿和其他矿山重大安全事故;

(七)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八)有组织的群众集体活动和公众聚集场所重大安全事故;

(九)其他重大安全事故。

设区市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比照本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重大安全事故肇事单位和个人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民事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条重大安全事故的具体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行政措施,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对本行政区域或者职责范围内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迅速和妥善处理负责。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分析、布置、督促、检查本地区安全生产情况,制定、落实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措施和对策,每半年向上级政府专题报告一次安全工作情况。

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场所的安全责任、防范措施,进行严格检查。

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长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力的,给予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的行政处分。

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域内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及重大危险源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因未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影响应急抢险、救助工作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第八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普查、登记、分类、建档,并逐一评估,提出治理方案,落实措施进行治理;对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责令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因没有落实治理措施或者措施不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

第九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存在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超出其管辖或者职责范围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的,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可以立即采取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在内的紧急措施。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查处。

未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或者未采取紧急措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给予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警告或者记过的行政处分。

第十条负责行政审批的行政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批准发放生产、经营、使用等证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以及负有主要责任的行政审批工作人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安全条件,弄虚作假,骗取批准或者勾结串通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取得批准的,对当事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有关活动,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发现或者接到举报不予查封、取缔,不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吊销营业执照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必须对依法取得行政审批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严格监督检查,发现其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应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条件,必须撤销原批准。

负责行政审批的政府部门或者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对取得批准的单位和个人不实施严格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其不具备安全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的,对部门或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凡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对校长及直接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开除公职以下(含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按照学校隶属关系,对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大型群众集体活动时,必须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预案并报公安部门备案,落实安全措施,明确领导责任,保障群众安全。

对组织不当,措施不力,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活动组织者和政府相关领导人记大过、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程序和时限立即上报,对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对设区市人民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县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迅速组织救助,有关部门应当服从指挥、调度,参加或者配合救助,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对在组织救助过程中,组织不力,行政迟缓,致使事故扩大或者不服从指挥、调度、不配合救助的,给予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副职领导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的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事故调查处理实行分级负责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工作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完成,并由调查组提出调查报告;遇有特殊情况的,经调查组提出并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依照本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或者其他法律责任的意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调查报告提交之日起30日内,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必要时,省人民政府可以对重大安全事故的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阻碍、干涉对重大安全事故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的,对该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直至开除公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有关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报告重大安全事故隐患,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报下级人民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不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情况。接到报告或者举报的有关人员政府或者政府部门,应当立即组织对事故隐患进行查处,或者对举报的不履行、不按照规定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调查处理。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8

关键词水泵设计电功率运行耗电量大流量变频调速强化管理节能运行

1序言

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风机消耗压缩机类通用机械总装机容量为1.6亿kW,其中风机约为4900万kW,水泵约为1000万kW,年耗电3200亿kWh,占全国耗电总量约1/3,占工业用电量的40%,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节能潜力很大。

北京合理用能评估中心在《北京地区公用建筑空调调查报告》中指出,1999年,北京市空调制冷的装机容量约为200×104Rt夏季空调及制冷用电量约占全市总用电量的15%~20%。其中冷冻水泵用电量约占电制冷机用电量的8%~12%,冷却水泵用电量约为12%~15%。预计北京市公用建筑每年增加空调制冷能力约50×104Rt,增加制冷空调电功率约40×104kW,其中泵电功率约5×104~6×104kW。上述数据表明水泵装机容量及年耗电量很大,与一些相关标准比较,差距较大,因此,节能潜力很大。

根据"三北"地区29个大、中城市锅炉供暖期实际能耗调查:单方实耗标准煤矿,最高64.9kg/m2,最低19kg/m2;单方实耗电,最高5.6kWh/m2,最低2.4kWh/m2;单方实耗水最高0.34t/m2,最低0.07t/m2。表1是北京市供热电耗指标。说明供热系统电耗较大,节电潜力很大。

电耗指标[kWh/(m2·a)]表1

类别最低较低较高最高

分散锅炉房2.13~3.53.6~46

集中锅炉房3.74~4.54.6~57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供热系统中循环水泵的电功耗一般应控制在单位建筑面积0.35~0.45W/m2的范围内,实际上约为0.5~0.6W/m2,甚至高达0.6~0.9W/m2。

以上数据表明,供热空调泵系统存在设计电功率容量偏大,运行耗电量较高的问题,而泵的电耗在空调供热系统能耗中占的比重也较大,设计泵电功率容量大要求增大发电容量,增大峰谷差;运行耗电量大意味着发电煤耗的增大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大;容量增大使初投资加大,运行电耗增大使耗电费增多,两者都提高了空调供热运行成本,加大了热(冷)费用和用户的负担。为此,必须了解空调供热泵容量和能耗增大的原因,探讨泵节能的方法,并从设计、运行和设备上提出改进的措施。

2空调供热泵电耗在的原因分析

2.1设计泵功率大的原因

从泵轴功率可知,影响泵功率的主要因素是流量V(m3/min),扬程H(m)和泵效率η(%)。

(1)设计热(冷)负荷偏高,造成热(冷)水流量偏大。从可知,设计热(冷)负荷Q和供回水温差Δt是计算流量的主要依据。

"三北"地区各城市,在以往的供热设计中,设计热指标值均较高。如沈阳市计热指标选用的平均值为88W/m2[76kcal/(m2·h)],而实测值约为52~58W/m2[45~50kcal/(m2·h)];北京过去一般取70~81W/m2[60~70kcal/(m2·h)],而实测值约为46~58W/m2[40~50kcal/(m2·h)]等。热负荷基数偏大,热水流量增大水泵选用偏大,增大了泵初投

资,降低了泵运行效率,加大了运行成本,浪费了电能。

北京市宾馆类建筑设计单位面积冷负荷指标为90~130W/m2,而实测值约为50~80W/m2,制冷机配置容量过大,不仅增加了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的流量(见表2)和电气导设备安装容量和造价,而且也会造成泵电气设备的闲置和系统的低效运

行。

消耗设计流量与实际需要流量表2

宾馆空调面积

(万m2)单位建筑面积设计冷冻水流量

[kg/(m2·h)]单位建筑面积实际冷冻水流量

[kg/(m2·h)]实际/设计

(%)

13.3221568

26.0241250

38.717953

43.5211152

(2)扬程选择过高,造成选用泵偏大

供热系统设计时,二次网循环系统实际扬程一般约为150~300kPa,但水泵选型时,扬程值一般为400~600kPa,水泵电功率与扬程成正比关系,扬程偏高导致水泵电气容量增大。

空调系统的冷却泵和冷冻泵扬程选择过大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如果办公大楼,制冷量为355Rt,设计冷却水量为300t/h,扬程55m,但实测冷却水泵扬程约为20~25m,节流阀门消耗了34m,即冷却水泵的70%的能量消耗在阀门上。

(3)一些国产水泵属低效产品,新设计制造的泵或国外引进的泵,效率较高,一般效率提高10%~20%,电动机一般提高1%~5%。效率的提高往往是指其额定工作点的75%附近。但实际工况常常偏离高效率点,的以实际运行效率还是较低。

2.2泵运行耗电量大的原因

从热(冷)水泵运行期耗电量可知,水泵轴功率和运行期延时小时数是影响泵运行耗电量大的主要原因,而泵的流量、扬程和运行效率又直接影响轴功率。

(1)大流量运行方式增大了泵的运行功率

为了解决热网水平失调带来的用户冷热不均的问题,许多供热系统采用了"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如住宅间接供暖的二次循环水泵或直接供暖的一次水循环水泵流量,单位建筑供暖面积约为2~3kg/h,实际运行达到3~5kg/h,流量大,加大了泵的设计电功率容量;流量大,增加了泵的运行功率,降低了供、回水温差,温差从25℃降至5~10℃。住宅间接供暖的一次水循环水泵流量,单位建筑供暖面积约为1.3kg/h,实际为2~3kg/h。流量大使供、回水温差从设计值45℃降至于15~20℃,增加了泵的运行功率。

由于热(冷)水流量与水泵轴功率成三次方关系,流量的增加,将带来耗电量的增大。例如,一般建筑面积3.0万m2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电功率约为15~30kW之间,若系统循环水量提高1.4倍,则消耗电功率提高2.74倍,达41~82kW。

(2)水泵运行在低效率区,增大了无效能耗

泵的工作点指的是运行时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它是由泵的性能曲线和水系统管网特性曲线两方面因素确定的点。

目前,泵运行时的流量和扬程比要求的大得多,消耗的功率也比预想的大得多。如图1所示,水泵工作点(Q2、H2)大于设计水量Q1、设计扬程H1,图中(Q1、H1)点是"理想状态",水泵处于低效运行区,增大了无效运行范围。

图1现有设备的运行状态

(3)定流量运行方式增大了水泵运行电耗

一般供热系统平均负荷率约为0.6~0.7。空调系统平均负荷率一般约为0.3~0.35,北京地区98%的时间负荷率均在70%以下。但水泵为恒速泵。为了适应负荷的变化,流量的调节依靠阀门来实现,采用这种方法,如果要求把流量调至额定流量一半,Q1=(1/2)QH,系统的能耗大致与额定状况下的能耗(QH)相同。

图2表示通过调节供水侧阀门开度的方法调节水量。从图中可知,通过水量的调节减少了泵所耗功率,但,由于增加了泵的运行压力,又产生了新的无用运行范围。

图2调节阀门改变流量

(4)并联运行方式增加了水泵运行电耗

"一机对一泵"的运行模式是供热空调水系统中一次泵普遍选用的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当相同特性的2台泵并联运行时,流量与扬程及耗电功率都增加了,变化的多少与管网的特性曲线有关,管网阻力越大时,流量、扬程增加的较少。

图3相同特性泵的并联运行

(5)空调供热水系统一般采用一级泵系统,节电效果不明显。

空调供热水系统的冷(热)源要求定流量运行,末端设备要求变流量运行。一级泵系统的特点是利用一根旁通管来保持冷(热)源侧定流量,而让用户处于变流量运行,当用户负荷变化需水量减小时,部分冷冻水旁通,但这并不影响通过水泵的总水量,水泵扬程也保持不变,所以其水泵耗电功率不变。

二级泵系统由两个环路组成,一次环路定流量运行,二次环路变流量运行,节电效益非常明显。

国内电动机拖动系统运行效率低,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面窗,远不如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国内的泵类系统中老产品、低效产品尚占50%以上,系统的平均运行效率约为40%~50%。

3空调供热泵的节能

使空调供热泵能耗偏大的原因有设计造成的、运行形成的和泵本身等。因此,应从设计、运行和提高泵的性能等方面进

行。

3.1严格按照水输送系数的要求确定水泵的型号

建设部1986年批准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中规定的控制指标为:设计选用的水泵水输送系统WTF应大于、等于设计计算条件下(供、回水设计温度为95/70℃)的理论水输送系数(WTF)th的0.6倍,即WTF≥0.6(WTF)th。

水输送系数的定义是:循环水泵单位电耗(1kWh)所能输送出的热媒供热量。

设计水输送系数:全日设计供热量:Nq:全日水泵输送热媒的设计耗电量。

设计条件下的理论水输送系数(WTF)th见表3。

0.6(WTF)th表3∑L(m)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

0.6(WTF)th274240229209200195189179

∑L(m)1800200022002400260028003000

0.6(WTF)th169161153146140134129

按上述标准,一个约9.0万m2供热系统的循环水泵的轴功率不得超过32kW。

3.2采用先进的泵的性能调节方法

(1)传统的泵性能调节方法

以往,采用改变叶轮外径或采用减速机改变转速等方法来改变泵的性能,表4为泵性能改变的情况。

泵性能的改变表4

叶轮外径转速水量扬程轴功率

性能DNQHP

叶轮外径加工D′NQ×(D′/D)2H×(D′/D)2P×(D′/D)4

调节转速DN′Q×(N′/N)2H×(N′/N)2P×(N′/N)3

从表4可知,理论上泵的性能调节是非常简单的,但,实际上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改变叶轮外径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1)必须拆下叶轮,停泵时间较长;

2)叶轮可能出现重量不平衡,产生异常振动;

3)加工量大时,泵的效率下降,甚至产生噪声;

(2)当需要增加负荷时,则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性能。

设置减速机时,必须修改基础。

(3)变频器的应用

多年来已经研制出多种交流电动机调速装置,如定子调压调速、变极调速、滑差调速、电磁耦合器调速、串级调整、整流子电机调速和液力耦合器调速等。但上述调速方式仍存在调速范围窄等缺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控制理论的发展,作为交流调速中心的变频调速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种调速方式具有节能,调速范围大(从1:00~1:1000),易于实现正、反转切换,起动电流小和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的优点。

我国变频调速装置的市场售价是800~1500元/kW,大致是被控制调速的电动机自身价格的8~12倍,投资回收期短,一般为1~2年。

变频调速系统中交流电动机和变频调速装置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国内外都在开展诸如变频调速专用异步电动机这类的高效运行电动机的研究,使电动机适应驱动装置的特点,因此电动机的功率密度可提高20%,功率因数可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效率可提高3%。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变频器的功能、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其性能及控制方式可分为:通用型、多功能型、高性能型,其控制方式也依次为v/f控制、电压型PWM控制、矢量控制等。

图4表示的是泵的运行时间较长、出力较大的循环泵的性能,泵出口口径100mm,4极单吸离心泵,轴功率15kW,运行时间24h×355日,配管阻力约为扬程的50%。采用变频调速运行方式后,计算节电量约为47%。实际运行时的节电量也能达到35%。见表5。

图4节能效果

节电量计算值表5

流量(L/min)

表示设计流量的百分比转速比轴功率

(kW)耗电量

(kWh/年)节约电量

(kWh/年)

现状流量现状阀门开度(全开)1850(1.23)1.013.51150000

设计流量运行点1500(1.00)0.817.26130053700

改变流量时-10%1350(0.9)0.735.24430070700

-20%1200(0.8)0.653.73150083500

-30%1050(0.7)0.572.52130093700

3.3强化管理,实施泵系统的经济运行和节能运行

(1)管理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泵类系统电能平衡的测试与计算法》(GB/T13468)。《工业用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与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GB/T13469-92)。

(2)测试系统图(5)

(3)测试项目与内容:包括泵系统输入电能和有功功率;电动机输出能量、功率和运行效率;机械传动机械和调速装置的能量损耗和传动效率;泵输入能量和功率;泵输出的能量、有效功率和运行功率;机组运行效率、电能利用率;系统管网的能量损耗和效率;泵系统运行效率、电能利用率。

(4)系统经济运行和节能运行的技术要求:包括系统的机组设备必须达到选型优化、匹配合理;交流电动机的选型必须符合GB12497的要求;泵的选型要求;管网设置要求和系统运行要求等。

(5)系统经济运行的判别与评价(见表6)

图5测试系统图

系统经济运行判别与评价①表6

比较内容对现有机组设备

的判别指标对现有机组设备

的差别指标对管网的判别指标对系统运行

的判别指标

现有机组额定效率÷节能型产品机组额定效率×100现有机组实测电有利用率÷现有机组额定电能利用率×100管网电能利用率÷管网额定电能利用率×100实际单位电耗÷电耗定额×100

优良>90>85>80>100

合格≥80~90≥70~85≥70~80=100

不合格<80<70<70>100

①摘自《供热节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汇编》

(6)系统经济运行的管理。包括掌握与运行有关的工况因素,了解系统中机组管网是否经常处于经济运行状态;在泵机组和管网的有关部位安装流量、压力流量仪表,监视系统运行情况;建立运行日志和设备技术档案;建立系统运行操作规程、事故处理规程、用电考核制度、检测维修制度。

(7)系统经济运行、节能运行的技术措施

3.4选用高效、可靠、耐用、维修量少的水泵

有许多资料表明:水泵投资占公用建筑空调系统总投资的0.5%~1%,水泵电功率约为空调总电功率的15%~20%(约为5~6W/m2)而冷冻水泵的耗电量为空调系统总能耗的8%~12%,冷却水泵的耗电量约为12~15%。投资少、能耗大是水泵输送系统的特点,因此,即使稍微增加一些水泵投资,也应通过选用高效、可靠、耐用的泵,降低运行电耗,提高运行效率。

同样,也有许多资料表明:水泵投资约占锅炉房供热系统总投资的4%,但在运行成本中,电费约为10%~15%。高效泵虽然价格稍贵些,但为了可靠、安全供热,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从投入产出比上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4小结

本文介绍了供热空调系统运行中存在水泵耗能量较大,运行效率较低的问题:初步分析了能耗较大的原因;提出了要从设计、先进调速方法、管理、设备等各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由于水泵节能牵涉到设计、施工、运行和生产厂家等各个方面只有大家都重视,才能达到预计的节能目标。虽然,作者了解的情况不多,分析问题也不够,但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北京合理用能评估中心,北京地区公用建筑空调调查报告,2001

2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3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1996

4石兆玉,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1992

5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城市供热节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汇编,1999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9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马脑壳金矿、草地金矿于2013年按照矿山标准化三级达标要求开展建设整改工作,并于2013年12月通过州安监局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

二、安全生产方面

(一)建立了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岗位职责,同各部门责任人层层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完善了车辆管理、氰化钠、特种设备管理、涉爆单位、职业病防治等档案。

(三)对员工进行了安全三级教育培训及职业卫生培训。在公司范围内共组织“三级”及其它形式的安全教育6次,参加人员200多人次。

(四)对公司生产、生活区域的用火、用电设施进行了维护,更换部分坏旧设施及线路,增添消防设备。

(五)马脑壳金矿请州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对公司解析车间的8个压力容器、管道及1个锅炉进行了压力测试、检验,对不达标的压力容器、管道;安全阀、压力表责令限期更换、校正。确保了特种设备的安全动作。

(六)马脑壳金矿对解吸车间、矿山氰化钠库房的监控设施进行了恢复,在东、西区吸附中心新安装了两套监控设施。基本达到矿山各重点区域全监控。

(七)马脑壳金矿聘请“中环康源卫生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家对全公司进行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八)马脑壳金矿对矿山七座拦碴坝及一座护坡挡墙进行了检查,对存在隐患的6号碴坝在汛期前进行了清淤工作。确定了防汛及地质灾害监测点(共8个)、监测人员,建立了汛期巡查工作及地质灾害监测记录,健全了巡查、监测工作制度,落实专人值班,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为避免汛期造成的水土流失,公司计划在今年修建10号拦碴坝(投资总金额800万元),将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水土流失的防治,针对碴区造成的冲沟现象,马矿公司计划在今年聘请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排水截流沟的设计,以防止碴土区出现冲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计划于6月中旬进行安全生产、防汛、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草地金矿矿完善矿山防洪系统及环境工作示意图,加强矿山重点区域的监测防范,制定了防洪抗汛值班安排表,并实施了24小时值班制度。安排了隐患观察点,配备了相应的通讯设备。进行了拦渣坝加固工程完工验收,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对围堰、泄洪渠进行了畅通清理,确保汛期泄洪畅通,并于今年已准备在原排土场(堆渣场)下方180米处新建一座拦渣坝,现已正式开工,计划年底竣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并计划于6月中旬进行安全生产、防汛、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九)马脑壳金矿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坚持每月的安全检查制度(5号、20号安全大检查员;2号、17号用火用电检查),加强采区并段平台、道路、边坡、吸附中心、油库、两危物品等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以及矿山外来人员的盘查,严厉打击外来人员在矿区内非法捡拾、盗取辉锑矿、其他矿石以及从事其他非法活动的行为,确保矿山资源的安全。

三、环境保护工作

锅炉调查报告范文篇10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等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所辖地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参与建设项目的总体评审、检查及验收工作;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简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负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监督管理;负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协同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

第六条建设项目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建设污染水环境的建设项目,其中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四)禁止在世界遗产地、省级以上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范围内新建使用煤、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锅炉;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以及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八条对政府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级审批:

(一)对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以及跨市建设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的权限报省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对总投资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以及跨区、县建设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对总投资2000万元以下(不含2000万元)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九条对非政府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分级审批:

(一)对总投资1亿元以上(房地产项目2亿元以上),以及跨市建设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按规定的权限报省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二)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房地产项目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房地产项目2亿元以下)及跨区、县建设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对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不含3000万元)[房地产项目5000万元以下(不含5000万元)]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区、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按照国家规定,下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凡涉及世界遗产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项目;

(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和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利用项目,电磁辐射建设项目;

(三)新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设施)。

第十一条化工、印染、酿造、化学制浆、农药、电镀以及其他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律由市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屯溪区辖区内(含新城区)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的权限审批。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对政府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铁路、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在初步设计完成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非政府财政性投资建设项目中属核准制的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在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申请核准前,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属备案制的项目或不需要进行备案的小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开工前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其中,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十五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或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的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第十六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过程中,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并保证环保设施建设的投资。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完工后,需要进行试生产的,试生产前,建设单位应向审批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生产申请,报告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情况和试生产时间,经环保部门检查同意后,方可进行试生产。试生产期间,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建设单位应当对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或生态修复情况和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调查。

建设项目的试生产期限一般为三个月,确因工艺需要等特殊原因,其试生产期限经审批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委托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或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在试生产期满前,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或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向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验收。对不符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条件的,环境保护验收不予通过。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整改,重新申请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建设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建设单位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一条违反建设项目分级审批、分类管理规定,违法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律无效,建设单位应按规定重新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手续;对违法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除进行通报批评外,还应追究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导致国家、集体和公民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