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6 17:27:08

工序管理

工序管理范文篇1

工序成本管理的内涵

成本制度就是通过对成本中心各项成本指标及其成本影响因素的的细化分析,测算并制定相应的成本标准,运用成本标准与实际成本对比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揭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调整差异的方法,着力于成本改善,确保实际成本都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消耗。实施对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对成本中心成本绩效的衡量,并运用成本标准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制度为成本中心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基础,使成本中心可以实施全过程控制。工序标准成本控制为适应精细管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企业层、项目经理层、作业层等基本管理层次进行分级管理,企业层是利润中心,项目经理层是成本中心,作业层是在项目经理的管理下具体实施成本控制的操作者,各层次责、权、利分明。对项目经理层的目标责任成本和作业层工序成本的确定改变以往以分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推行以工序为控制点,进一步细化成本构成,确定工序成本,然后进行成本核算。施工企业工序成本的测定,主要由预算人员或造价人员牵头,结合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员和统计人员,对照国家、地方和行业定额、标准,以工序为对象,按照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量水平测算,达到先进水平的按实际水平确定工序标准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按平均水平确定工序成本。按这种方法制定出先进合理的目标成本指标,通过事前的目标成本事前预测控制、事中目标成本计划控制和事后的实际成本核算控制,把施工过程中形成项目成本的各种消耗控制在事先预测的成本指标之内,从而确保降低项目成本,实现企业目标利润。

工序成本提供了成本中心绩效衡量的手段,通过差异分析找到成本变动的直接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起到了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实际上,工序成本控制是作业班组负责各类消耗量的控制,项目经理层和企业层负责各种价格和费用标准的控制。

工程项目工序成本控制的途径

降低工程项目成本的途径,应该通过既开源又节流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开源阶段,而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施工阶段,一直到竣工结算阶段等过程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是施工企业节流阶段,全过程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效益的好坏。必须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实行企业层、项目经理层、作业层等管理层次进行分级管理,企业层是利润中心,项目经理层是成本中心,作业层是在项目经理的管理下具体实施成本控制的操作者,各层次责、权、利分明。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途径如下:

(一)投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在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一直分解到工序,结合施工现场的踏勘情况,按照工序成本确定方法预测投标成本,该成本是施工企业的成本期望值。然后根据竞争对手的技术、管理水平及其投标技巧等情况考虑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的报价反映了施工企业的先进水平,成本期望值较底,利润空间较大,竞争力优势明显,一旦中标,利润较高,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所以投标阶段开好源是非常关键的。

(二)施工准备阶段工程成本控制

工程中标后,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和目标责任成本分解工作,然后按照工序成本制定方法制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用先进目标计划成本进行事中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1.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项目施工中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对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方法、质量、安全等各方面作出最优的施工安排,合理配置资源,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目标与措施;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从而使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以保证工程施工能够最经济地顺利进行,节约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2.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施工企业(或其分公司)应确定项目经理部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经理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工序成本确定作业层的考核指标。项目目标责任成本是对项目实施总量控制的依据,由项目管理经费和工程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公司成本管理部门在事前的预测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结合项目经理部的管理水平确定其目标责任成本。目标责任成本不能突破投标报价中成本期望值,在此基础上做好事中的目标成本计划。

(三)施工过程中的工程成本控制

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是事中目标成本控制,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就是要从影响成本的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技术措施。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采取技术措施来控制成本。技术措施主要是确定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规模、性质、难易复杂程度、现场情况、设备供应情况和人员供应情况,制定几个施工方案,然后进行多方案选优,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成本。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调整应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及时修正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尽可能地降低材料消耗和人工、机械消耗。

2.经济措施。经济措施推行工序成本经济承包责任制。按工序成本进行分解目标计划成本,落实到项目经理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班组,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好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的审批和支出,动态地对工程项目的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差异分析,找出成本变动的原因和改善差异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实际成本不得突破工序成本。严格控制间接费和管理费用的支出,把施工实际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之内。及时做好签证和索赔工作并进行成本分析,同时调整目标计划成本。确保低成本、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四)结算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

工序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工序穿插;施工管理;运用措施

1前言

国内的工程建设数量、规模不断增加,无论是商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在不断地拓展。但是,传统粗放式的施工管理,直接造成成本、安全、质量、进度目标难以实现,建筑公司破产重组的情况近年时有发生。工序穿插的落实,从源头上对施工管理进行改变,既能保证建筑企业完成各项目标,又能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

2当前施工管理的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关系到民生的建筑业,民众对建筑行业有了更高的期待,要求建筑质量更好、更安全,同时要求效率更高、使用更方便,而为了建筑行业能够更好发展,自身也需要追求更高的效益。只有在施工管理上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工程建设中实现多个目标。但是,建筑行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管理人员匮乏,责任心强手艺精湛的产业工人更是凤毛麟角;工程建设的各相关方的目标相矛盾,建设单位追求的成本、资金回收目标与施工单位的效益、进度、安全、质量目标矛盾,甚至在各公司内部,不同部门的目标不一致,施工单位工程部只追求进度目标,质量、安全、技术部需要确保安全、质量目标,商务部更在乎成本控制、资金回收,建设单位工程部、成本部、设计部、营销部的目标也不尽相同。造成了施工管理的混乱现象,不仅影响到效率、质量的提升,更加造成施工安全的隐患,因此建筑行业必须依靠管理升级、工艺创新来减少对人的依靠。

3工序穿插的应用意义

国内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建设效率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质检部门、市场部门等开始对工程严厉的监督、审查,目的在于确保工程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标准来完善。工序穿插是通过设计优化、工艺优化的手段,减少工序、减少措施,充分利用空间参数和工艺参数,达到时间参数缩短、品质提升、成本降低的目的。工序穿插的方案设计,在于对施工现场的平面场地、空间资源有效地利用,保持利用效率的提升,尽可能多的安插施工机械化设备,采取自动化施工的模式来完善,不仅对施工效率进行提升,同时减少了外部温度、湿度、气候的影响,对工程建设质量由此来获得更好地提升。

4工序穿插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4.1完善管理方案,提高工序穿插合理性。工序穿插的实施目的在于提高施工管理的可靠性、可行性,帮助各类工程建设效率、建设质量得到更好地提升。针对管理方案的完善,以及工序穿插的合理性提升,是最为基础的要求。管理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无论是施工准备方面,还是施工进行过程,都要给出明确的技术指导和依据,确保在管理工作的协调性方面得到良好的提升,要杜绝各类隐患的发生,工序穿插方案如下。招标采购管理:提前完成各分包单位的招标工作,各单位在设计图纸定稿前完成,包括设计、监理、土建、机电、装修、栏杆、门窗、消防,确保各单位均能参与到前期的穿插策划中来,使工序穿插的质量得到保证。设计前置:图纸先行,利用BIM技术,提前进行土建、水电、风暖、装修等相关问题的汇总,通过前期图纸会审,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土建、水电、风暖、装修四图合一。统筹管理:统一各参建单位的思想、目标,围绕工序穿插落地,降本增效开展工作。设计优化:外墙上无砌体墙,使用铝模楼层梁、板、墙、柱截面无变化,外墙造型各层无变化统一,避免结构空腔造型及U形腔以免铝模难以施工,电梯墙壁采用结构剪力墙,连梁尺寸符合电梯专业门洞尺寸要求。图纸深化:设计院提前完善建筑、结构、水电、风暖图纸,电梯厂家提供电梯专业图纸,以电梯厂家和设计院的图纸为基础,完成铝模深化图、爬架深化图、水电管线排布精确定位图、消防箱及强弱电箱精确定位图、门窗洞口尺寸及固定片位置深化图、栏杆深化及定位图、地砖墙砖排版图。穿插计划:利用专业的进度计划软件,结合项目设计、合同情况,提前编制项目整体穿插计划。组织验收:与质监站进行沟通,达成分段验收统一意见,形成监督交底,为装修提前穿插创造条件。结构墙面采用免抹灰,砌体墙面为薄抹灰,避免实体检测影响抹灰施工。品质提高:铝模+全现浇构造外墙+叠合楼板+PC构件+ALC内墙板+全过程实测实量,提高实测实量合格率。减少工序:全现浇构造外墙+内保温减少外墙施工工序,使外墙腻子、涂料、排水管道安装、门窗、栏杆安装提前进行安装;构造柱、过梁、门垛随结构一次成型无二次浇筑,卫生间降板阴角做成R角,滴水线在铝模上一次成型,质量控制可靠的情况下结构墙面免抹灰。成品保护:装修的成品保护,主要是防止水破坏装饰面,内墙抹灰作业面以上必须进行止水、引水措施,封闭放线孔、传料孔、烟道、电梯井、泵管孔采取止水措施,楼梯间、卫生间、阳台采取引水措施,外窗玻璃在抹灰作业层前进行安装;减少湿作业工序是工艺优化的主要方向,采用精确砌块、薄抹灰工艺减少了部分湿作业,为后续施工创造条件。栏杆、门窗框、玻璃安装后保护膜必须保证完成,若有破坏必须恢复,待涂料施工完成后才能拆除保护膜。土建将工作面移交精装后,相应的成品保护责任随工作面一起移交,精装修地板、开关面板、灯具、洁具、橱柜、浴室柜安装前入户门必须完成安装,精装修必须对其接受的工作面采取封闭管理。工序穿插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并非是完全按照施工经验来完成,经验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但是不能作为决定的依据。根据工序穿插的要求,施工管理是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来开展的,同时在每一项工作中,减少了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4.2施工过程中的穿插与协调。建设单位应是工序穿插最高统帅,负责穿插施工的顶层设计;总承包单位是将军,负责现场穿插施工实施的统筹管理;各分包是各路先锋,负责本工作范围内的穿插能够有序进行。分包、总包与建设单位的计划统一,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同步实施。一般而言,工序穿插在施工管理中进行应用,对于施工过程的控制需要高度关注。施工准备阶段相对容易,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动态因素影响比较大。工程部与质量、安全、材料部门必须加强信息沟通,现场质量、安全可控是工序穿插的前提,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材料、设备供应及时是工序穿插能够尺寸的保障。施工与监理的协调过程中,主动征求监理的建议和意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规范、标准施工,针对不同的施工看法进行探究,达成共识以后继续施工,避免造成施工前后衔接不一致的现象。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流水方面,保持精细化的操作,对各类材料的耗费量、材料的价值、材料的价格等进行精细化的计算和分析,确保在材料周转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减少浪费问题的影响。工序穿插的重要内容是工作面移交管理,尤其涉及较多分包进场施工,工作面移交不仅涉及各参建单位的进度能否满足穿插施工要求,更涉安全、质量责任的移交。工作面必须由建设、监理、前后工序施工单位共同参与验收,办理书面移交手续,验收时遗留的质量、安全问题,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及需要达到的要求,明确责任单位、整改完成时间及未完成整改应承担的后果,各参验单位共同签字确认。4.3提高工序穿插效率。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工序穿插的应用,必须在效率上不断的提升,在施工管理时要将工作面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充分利用空间减少时间成本的浪费现象。工序穿插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规律性的穿插方式来完成。传统的施工流程比较烦琐,很多工序都缺少提前准备,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严重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有规律地进行工序穿插,在于对各项工序提前做好材料准备、技术准备、设备准备,提前布置好以后能够完成工程建设的有效衔接,针对施工流程的管理提供更多的依据,缩短工期的同时,提高了施工的质量,使工程建设的形象建立取得好的成果,对将来的工程创新具有较多的帮助。工序穿插的效率提升,在于加强产品的精度。4.4提升工序穿插水平。目前,工序穿插与施工管理结合后,能够取得的施工质量较高,同时对施工成本的节约非常显著。由于工序穿插具有另辟蹊径的作用,因此在施工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的可靠性,对固有的成本投入进行大量节约,一方面在资金的充裕程度上提升,另一方面对资金的利用可以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加强先进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工序穿插的水平提升,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伴随着工程的灵活程度不断提升,工序穿插的一些方式、方法也要继续创新。(1)采用新技术,淘汰湿作业的工艺或工序,降低对工人技能的依赖:采用铝模、工业化产品(PC构件、轻质墙板等),降低对木工、泥工等工种技术水平的要求。(2)提前穿插施工,降低对工人人数的依赖:延长单工序作业时间,减少单工种作业人数,使培训及管理更加有效,有效提高作业质量。(3)穿插施工就是在整个的施工后将后面即将要进行的施工工序进行高效的合理安排,实现从主体到到公共再到户内的各种分段分层施工程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施工质量,高效生产和缩短工期的目的。4.5工序穿插的成本节约。通过工序穿插的实施,工序和措施的减少,必将降低项目整体的物力、人力投入,墙面采用薄抹灰或免抹灰减少材料和人工,栏杆门窗提前安装减少了临边防护的投入,去除湿作业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消耗,整体工期的缩短降低了管理成本。工期的缩短是通过工作面的充分利用,使各工序尽量达到等节奏流水施要求,避免作业面、材料、人力的闲置,穿插施工管理中单个工序的工期并未缩短,缩短的是项目整体工期。穿插计划是穿插施工管理的灵魂,项目的整体穿插计划必须由总包单位在穿插施工前编制完成,计划编制必须结合项目设计概况、合同情况编制,设计概况明确了具体工序,合同情况牵涉各具体分包单位,计划明确各分包插入施工的时间节点,以及各分包负责工序的流水节拍。通过设计优化、工艺创新减少工序、措施,以缩短项目的整体工期,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穿插施工管理中成本节约是建立在质量提升、安全可控的基础之上,若舍本求末,必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5工序穿插的注意事项

国内的工程建设体系日趋健全,工序穿插的运用过程中,比较符合现代化的工程建设要求,对工程质量、工程效率、工程功能所提供的质量、安全保障较高。工序穿插的落实,一定要提前对设计优化、工艺优化进行合规性调研,部分新工艺暂时没有相应的规范或技术标准,需提前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并得到质监站、监理、设计、建设单位认可,对各工序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事项如下。铝合金模板:(1)铝合金模板采用水性脱模剂,严禁采用纯油性脱模剂,模板上涂刷了油性脱模剂,钢筋安装施工过程油性脱模剂极易接触,造成钢筋表面沾染大量脱模剂,脱模剂在钢筋表面形成一层油性模,降低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影响结构的承载力;油性脱模剂虽然方便拆模,拆模后结构表面光滑,观感好,但是影响后期抹灰质量,容易造成抹灰层空鼓脱落。(2)飘窗板、空调板采用封闭盖板时要防止盖板上浮,从而引起周边两侧模和室内楼板模板上浮,造成顶板极差偏差过大。可在盖板上设置排气孔,增设背楞,在下层楼面预埋钢筋环,将上层模板用钢丝绳拉结。砌体、构造柱、门垛改现浇:(1)现浇墙体的范围必须由设计单位出具盖有图审章的图纸,明确现浇构造墙体与结构梁、结构剪力墙的连接构造。(2)随结构施工的构造柱、门垛必须根据现场施工实际情况,深化出构造柱和门垛设置位置、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经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签字确认,构造柱、门垛与结构梁连接部位必须采用柔性连接,避免改变梁的受力情况。高精砌块:(1)目前行业内高精砌块与结构拉结有两种做法,第一种采用传统结构上植筋,然后在砌块上拉槽,第二种是砌体施工时安装镀锌铁皮用射钉固定在结构上,第二种做法目前没有相应的规范做支撑,避免验收时质监站不认可推荐使用第一种做法。(2)高精砌块直接在楼板面上开始砌筑,底部未砌筑200mm高灰砂砖,在施工楼面保温湿作业时,底部砌块会吸收大量水,一时难以排除,会造成墙面涂料起皮泛碱。薄抹灰及免抹灰:(1)墙面采用薄抹灰时必须提前对混凝土墙面进行界面处理或湿水,否则抹灰后会出现大量气泡。(2)外墙或混凝土墙面为免抹灰直接施工涂料,需在涂料施工前涂刷界面剂,否则涂料会出现大量气泡,外墙泛碱。(3)内墙采用石膏砂浆薄抹灰离楼面150mm高必须采用水泥砂浆抹灰,避免在进行地面保温湿作业时,石膏砂浆遇水失去强度被破坏。卫生间同层排水:(1)卫生间包管砌体必须在防水施工完成后再施工,包管砌体底部用灰砂砖或浇筑混凝土反坎,高度同卫生间隔墙底部导墙,并且在紧贴楼面设置一个过水孔,也作为后期防漏宝被堵后检修孔。(2)卫生间包管砌体、水泥砂浆找坡施工时,一定要防止砂浆堵住防漏宝的排水孔,进行陶粒回填前检查沉箱排水是否畅通。工序穿插必须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根据项目的设计情况、环境因素、管理体系情况做好穿插策划工作,不可照搬其他项目工序穿插实施,否则将造成安全、质量、进度、成本不可控。

6总结

现代化的工程建设、管理当中,对于工序穿插的熟练应用,成了衡量工程是否成功地重要标准。工序穿插管理就是要人尽其力、物尽其用,随着建筑材料科学发展和工程管理的不断创新,工序穿插管理将得到不断改进,通过这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建筑行业向前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金玲.高效合理的工序穿插在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9(2):130~131.

[2]于勇.商业综合体施工工序穿插要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5):4209.

工序管理范文篇3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一)工序成本法

1987年哈佛大学RobinCooper教授和RobertS.Kaplan教授提出工序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简称ABC.

他们认为,在销售多种产品的公司里,决策层进行产品定价、产品组合决策时所依据的成本信息已经严重失真,根本原因是适应十几年前业务核算的会计政策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更为糟糕的是,没有可以替换的信息警告决策层他们使用的产品成本信息是扭曲的。十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产品种类少,产品成本主要由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构成,能够轻易地追溯到各个产品,按直接人工分配制造费用不会使成本信息发生较大的扭曲。目前产品种类和市场渠道大量增加,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市场营销、推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大量增加。但是大多数公司还是按照传统会计政策的方法,以不断减少的直接人工成本为标准分配不断增长的制造和管理费用,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他们认为,工序成本法能够成功替代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主要理由是,任何公司在生产产品时都有工序,在各个工序上所有的制造和管理费用都是可分的和独立的,容易追溯到单一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中,所以应按工序确定产品成本。他们以一个水利阀门制造商的例子证明了工序成本法的作用。水利阀门制造厂是一个多产品公司,大约门销售产生了80%的收入。更有趣的是,60%的产品产生了99%的收入,而花费管理者大量精力的另外40%的产品却只产生了1%的收入。显然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对于该制造商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提出,设计产品成本系统一是要准确收集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的精确资料;二是分析各个产品使用非直接资源的原因。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守三条重要原则:1.应向昂贵的资源集中;2.重点放在不同产品或产品类型中存在重大差异的资源;3.应特别重视需求类型与传统分配标准完全不相关的资源。原则1要求进行资源分类,保证新的成本系统可能使产品成本存在重大差异;原则2和原则3则最大可能地辨别被传统系统扭曲的资源。对于工序成本法而言,以劳动工时、材料数量或机器工时作为分配标准己不能满足需要,追溯产品成本应遵循从资源到工序、再从工序到产品的过程。

(二)国外银行业的实践

就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一些国外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工序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如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等。据了解,新加坡华侨银行从1997年开始推行工序成本法,其做法是先从电脑部门做起,成功一个部门再向下一个部门推进,逐步推广到全行,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设想

国内部分银行也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其产品成本分配基本沿袭了传统会计政策分配方案,核算较为粗糙,处于起步阶段。为得出正确的产品成本资料,笔者认为,银行业应采取“拿来主义”,充分借鉴国际同业的做法,采用工序成本法作为成本核算的理论依据。鉴于各银行己按照财政部以及央行的有关规定建立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准确核算和提供各类费用支出资料,为开展产品成本核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设计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应充分利用现有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必要脱离现有核算体系开发设计一套全新的:工序成本法核算系统。

开发设计成本核算系统应包括以下工作:首先,制定符合本行实际的产品分类标准。目前对银行产品定义较多,如将产品定义为“银行向金融市场提供的、可以为客户带来收益或客户可以用于消费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银行直接提供给客户的赚取实际的、名义的、潜在收入的服务”等。对银行产品的分类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美国的银行管理学院和生产力中心确认了31种产品,而《银行世界》杂志认为有250种产品。因此各行应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定义产品并进行分类。各业务部门负责直接经办各类产品,应承担提供本部门产品类别和细分的工作。开发小组在汇总业务部门提供的产品类别后,确定产品分类表,如可以将产品粗略地分为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大类再根据要求进一步细分,如存款可以按照期限、款对象等进行细分。银行产品分类越细,产品信息就越详尽,但会相应加大工作量和投入,因此产品分类并非越细越好,应以满足决策层对信息的需要设定划分标准。

其次,明确产品业务流程和定义工序。业务部门应按照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各项产品业务流程。组成业务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可以被视为工序。将某产品的业务流程划分为多少道工序取决于决策层对产品成本准确度的要求。产品成本准确度要求越高,业务流程就划分得越细,工序就越多。相应地,分配标准就越多,工作量和投入也会增加。因此根据决策层的要求合理划分工序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需要说明的是,构成某一产品的工序并不局限于一个部门,往往会涉及到若干个不同部门,如发放贷款就会涉及到信贷、风险管理、财会、电脑等部门。

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多、人员多的现实情况,建议由总行建立统一的产品分类、业务流程和工序构成标准,避免各分支行自行投入导致资源浪费和成本资料缺乏可比性,以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第三,设计产品成本归集标准。这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难点和重点。银行产品成本分为能够直接追溯到产品的直接成本和不能直接追溯到产品的间接成本,需要建立统一的分配标准分配产品间接成本。由于不同的分配标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建议以各产品使用资源的程度作为标准。例如,电脑部门向各个部门提供电脑维修服务,服务费用支出追溯到各工序时应以提供服务的时间或日常维修的次数作为标准。由于不同的分摊标准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利益,建议由各部门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确定。

第四,按照工序归集产品成本。将各道工序上的成本汇总归集,得出产品成本资料。由于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大量数据和不同分配标准,仅靠手工进行数据处理无法满足核算需求,需要良好的信息系统支持。该系统不仅要拥有处理现有产品成本信息的能力,而且应能应付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成本核算问题。一般来说,开发、设计一套工序成本核算系统需要9到36个月的时间。

工序成本法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从直观概念分析,活期存款利率要明显低于定期存款,往往认为活期存款成本比较低,如当前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比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1.26个百分点。但利用工序成本法归集成本后,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是:虽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业务流程基本一致,即工序构成是一致的,但是营业部门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应付经常发生的活期存款存取款业务。若以营业人员花费在两种产品上的时间为分配标准,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明显要高于定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例如,营业人员一天工作7小时,可能有5小时花费在活期存款业务上,而只有2小时花费在定期存款业务上,那么,活期存款的非利息成本将是定期存款的2.5倍。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产品成本核算涉及到银行内部所有部门,大量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如业务部门制定产品分类和业务流程、各部门参与讨论成本分摊标准、电脑部门开发系统等。因此,决策者的支持和协调、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实施产品成本核算的保证。

第二,产品成本核算系统的开发、应用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在应用中要根据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因此取得有效成本数据需要相当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笔者建议,在遵循工序成本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由粗到细的方法确定产品分类和划分工序,即先由产品大类入手,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细化产品分类,循序渐进地取得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

工序管理范文篇4

1明确并严格落实施工工序规程经过多年工程建设实践总结,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和程序,都制定颁布了严格细致的规范章程。建筑企业、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技术交底、现场张贴、旁站检查,认真督促施工人员按章操作,坚决落实,违者及时给予严厉批评或处罚。2严把施工工序活动条件质量关影响施工工序的投入条件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施工人员、原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逐项把关,严格监督,科学组合,环环紧扣,就能控制好工程投入品质量,避免发生系统性质量变异问题,杜绝工序质量失常造成返工等现象发生。3及时开展工序活动质量检测仪器、仪表使用具有科学、真实、规范等优点,能够有效防范主观误判。其使用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且常做性能检查,检测活动必须及时、经常开展,并对质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了解掌握工序质量状态。如若发现问题,就要认真研究分析积极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确保工序管理严格规范,质量自始至终正常安全达标。4合理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工序控制点应是影响工序质量的重点、关键部位或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控制点加强管控,才能抓住要点,有效确保工序质量正常、稳定、达标。

二、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定

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是按照工段质量特性值对整体质量影响的大小、重要程度来确立的。首先要对施工对象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按权重大小排序;其次要分析拟设立的控制点在施工中易出现哪些问题、原因何在?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管理措施加以预防和避免。工序质量控制点就是施工管理的着力点、监测点。根据工程自身特点、类型、大小,视其重要性、复杂性、质量标准,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个大型工程的分项目,也可能是技术水准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建筑物构件或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某个关键环节或工序。结合施工管理实际,施工者、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程序、技术参数、工程环境等,均按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大小、轻重,可列入工序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监控。通常为:(1)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或环节以及隐蔽工程,如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工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架立;(2)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或质量不稳定的工序、部位或对象,如地下的防水层施工;(3)对后续工程施工或后续工序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或对象,如预应力结构中预应力钢筋质量、模板支撑与固定等。这些质量控制点,不仅监理人员要明确知道把好关,参与施工人员也要熟练掌握,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落实,以保工序、工程质量全面实现优质。严格管理施工者的行为,提高施工工作效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对某些工序或施工操作者的行为重点严控,防止因为人的主观因素发生意外或失误影响工程质量。如施工前要组织开展严肃认真的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活动,现场书面张贴或会议提醒施工应注意事项;事中对高空作业、危险作业、易燃易爆作业、大型构件吊装或多机配合作业,动作复杂且快速运转的机械操作,精密度高、技术难度大的工序,在危险地带或复杂环境条件下开展的施工操作,都要从人的生理特性、心理活动、技术能力、思想素质、身体状况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加强组织管理,因人使用,要求施工人员做到劳逸结合,精力集中、技能强硬,心理、身体状态良好,反应敏捷等,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失误或事故。严控施工中“物”的状态,确保正常安全稳定。在某些工序或施工操作中,应把“物”的存在或运行状态作为监控的重点。如仪器、仪表破损会影响测量结果;机具失灵或反应退缓会影响部件加工精度;砼块制作配合比、养护时间长短、温度高低会影响其使用质量;复杂施工环境中的大型设备失稳、倾覆,化学制品使用产生的毒气、腐蚀性,带电机具使用产生的振动、火花、冲击等,都会对施工场所中的人员产生危险性甚至带来某些危害;在立体交叉作业、多工种密集作业等过程中,常会因施工参与者一时大意或不慎发生危险损害或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工序质量控制应根据具体实际,明确不同的监控重点或实施方案,多方并举狠抓监控措施落实,以确保施工安全正常高效推进。

三、结语

工序管理范文篇5

1.1ITP的组成

1.1.1先决开启条件

先决开启条件是开始一项工作应完成的准备工作。如果准备工作足够充分,则先决开启条件满足,可以开始进行工作,否则一项工作不应进行。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先决开启条件即对应于影响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施工准备工作的完成。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的特点,将建筑施工先决开启条件设计为8项。先决开启条件检验的施工准备工作由施工单位完成,监理与建设单位应按照ITP先决开启条件进行检查核实。当8项条件全部满足后,施工项目才可以开启。同时,核实检查的人员须在表格上签上名字和检查时间。先决条件是后续的质量保证,也是在开工之前所作的最后一次系统性检查,以验证施工准备工作是否遵循与落实了质量管理要求。

1.1.2工序检查

工序检查过程是对ITP项目的实施工序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工作,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对应着施工过程,也是ITP质量检验的主体部分。在工序检查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施工项目分解成为详细的施工工序,这些工序称为检验控制点,由质量检查参与各方共同对施工工序进行检查。由于各参与方对不同的工序具有不同的质量责任,故将质量工序检查责任分为4种。

(1)见证点(W)。到达某一工序时通知建设单位或监理见证检查。如相关方未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施工方自检合格后可直接进入下道工序。

(2)停工待检点(H)。到达某重要工序时,通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见证。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未验证消点,后道工序不可以开始。

(3)旁站点(S)。对特殊或关键过程,必须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现场监督。相关方未到现场,该工序不得施工。

(4)文件审核点(R)。施工单位自行检验后必须形成记录,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文件审核。目ITP工序检查表。

1.1.3封闭验收

封闭验收是针对一个ITP项目的质量检验进行最后的支持续性文件情况、前两阶段的验收消点结果等进行检查,ITP项目需要满足如下4个条件才能封闭:所有的工程都已完工;所有的整改要求都已处理并关闭;所有文档完整、准确、清晰,记录的事项具有可追溯性;所有的检查点都已签字消点。检查合格后,此项ITP项目的质量检验完成。针对建筑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主导此项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完成所有封闭条件,通知监理、建设单位共同检查确认。检查人员需在ITP封闭表格中签字释放控制点。

1.2ITP的特点分析

(1)ITP质量管理具有目前施工质量管理已经具有的优点。目前的施工质量管理都是按照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进行,尽量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同样地,ITP也具有先决开启条件、工序检查和封闭验收的质量检查过程,具有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特点。目前的质量管理针对施工工序设置控制点,但不进行工序位置明确说明。ITP的质量管理过程,也需要将ITP项目分解成为详细的施工工序,由质量检查参与方对工序进行检查。因而ITP同样具有细化检验的功能。目前的质量管理方法中,三级控制计划方法基本能反映施工单位、监理、建设单位各方的职责。ITP质量管理在工序检查过程中,区分了不同质量参与方的质量职责,也可以完成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责任划分。

(2)ITP施工质量管理还具备独有的自身优势。ITP施工质量管理对整个施工过程的众多工序分别编号,分别检验。这弥补了以往施工质量管理对施工工序进行概括性描述的模糊性缺陷,改善了质量管理计划与控制粗放的问题。按照ITP文件内容,可以进行工序质量控制点的逐点消除,执行力较强,也为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条件。ITP施工质量管理还使得三级控制计划方法的质量责任明确到了具体的施工工序。

2基于ITP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本文利用ITP质量管理的优势,设计了基于ITP的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法。此方法根据ITP质量管理实施程序,结合建筑施工的特点,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进行ITP支持调整。

2.1工程切分与控制点制定

一般的ITP质量管理需要将大型项目进行项目分解,分解得到的小型项目称为ITP项目,管理过程针对各小型ITP项目进行。针对建筑施工,也需要将建筑施工整个复杂的过程进行切分,分解成为便于进行ITP质量管理的施工过程。如同通常的施工过程,切分得到的小型工程也有施工准备、施工和竣工验收,分别对应着先决开启条件、工艺过程和封闭验收。将建筑施工项目切分的小型工程与ITP质量管理对应关系总结如图1所示。切分工程时,切分的小型工程范围应符合现场实际和工序进展,方便过程验收,易于操作。同时,为有利于先决条件的准备和开启,以及最后资料的整理归档,小型工程不能持续时间过长,应能在合适的时间内完工,ITP应能及时关闭。在一般的建筑施工项目工程切分时,将施工段作为工程切分的一个依据。在完成了工程切分之后,针对每个小型工程进行控制点的制定,即确定小型工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检查的施工工序。质量检查工序的确定需要结合目前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建筑质量标准,并且由建筑参与各方一起商议确定,示出了ITP工序需要检查的部分项目。

2.2ITP执行流程模型

施工单位根据施工项目特点进行工程切分与ITP控制点制定,递交监理审核;监理审核完毕后递交建设单位审核;建设单位审核完毕后返回施工单位出版正式的ITP供各单位审批确认。施工单位最先初步制定的ITP文件是为P(prepare)版,各单位审批同意的ITP文件为A(authentic)版。A版ITP文件经过先决开启条件的验证才可以开工。施工单位需完成开启条件,经过自己相关人员核实,之后再申请监理、建设单位现场验证。各单位检查通过、相关人员签字后进入执行阶段。批准开工的ITP即为O(open)版。先决开启程序完成后,施工单位在完成一个小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向质量其他参与方发放控制点通知,质量参与各方需要按照A版的ITP文件进行施工工序检查和各控制点的检查消点工作。当一个ITP小型项目完成了所有的控制点消点工作后,由施工单位主导,邀请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ITP工程封闭验收。

3实施案例分析

案例工程为天津市某普通钢筋混凝土建筑项目。在此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参与各方运用了ITP对现场施工质量进行管理,得到了较优的质量结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质量合格率分析

ITP质量管理将特定的施工工序作为质量控制点,并明确了各控制点的责任单位和责任种类,这改变了以往质量计划较为粗放的情况。同时,ITP计划是针对施工准备、施工过程、验收3个阶段进行验收,完整地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思想,进而保证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的比较。由此可知,案例项目各月的分部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均高于未实施ITP的项目。

3.2进度与费用分析

由于在先决开启条件的验收过程中,各方质量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施工准备工作的不足之处,督促施工单位完善施工准备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因施工准备不足而引起返工进度耽误和费用投入。以案例项目1号标段钢筋加工、钢筋安装工序为例,此项目在工序在实施过程中明显减少了返工现象,减少了因返工而耽误进度的现象。将此工序整个过程进行人、材、机总成本加和计算,得到此工序的总成本。将总费用与由公司以往承建的同类项目的钢筋加工与安装工序总成本进行同体量折算比较,发现此案例工程减少了人工费15.97万元、材料费5.2万元、机械费13.8万元,共计34.97万元。由分析得到,这些节约的成本大多来自于减少的返工过程。

3.3ITP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案例项目ITP实施中,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承包商缺乏驱动力。对此,应在合同中约定激励措施,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形成推荐性的ITP管理标准,引导企业采用ITP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二是传统管理习惯的惰性。对此,应在ITP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和培训,并将绩效考核与ITP管理挂钩;三是资料后补影响了ITP优势的发挥。对此,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并采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场数据录入的问题。

4结语

工序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生产成本;责任成本;工序成本控制;企业

一、工序成本控制的意义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条件,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多少年来,企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合适的办法。开展工序生产成本控制,是总结以往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变换思路,求实创新,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项较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内容。

工序成本控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控制指标的量化及下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即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但要下到个人就比较困难。因为指标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不紧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实处。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虑的是操作者的行为活动与成本运动的关系,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程序达到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记录成本发生向事前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场成本管理上的变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机械行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为: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也是百般呵护企业。那段时期,资本的积累和投入都由国家管理,企业考虑的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企业发展、职工收入都是由国家统一考虑。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活动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在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协议中,就有90%以上的协议是约束政府的,即今后企业靠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生存已经很艰难难。企业只有靠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本积累源于盈利能力,发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从企业角度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须降低费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控制成本。

2、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从行业角度分析,同类产品各企业设计模式不同,工艺方法各异,都会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样,也就产生了各企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同样价格的产品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能盈利。这就要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问题主要还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控制产品成本。

3、员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业订单增加了,工人的任务量加大了,如果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时,将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工作热情。工人的干劲调动不起来,订单完不成,企业又如何发展。增加职工个人收入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样重要,企业的各界领导必须把这一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党工作重点,企业在这方面更应有所作为。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增加收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增加产品收入,提高产品价格,但在长期买方市场条件下,提高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是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用户;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企业能做也是应该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确地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控制成本,要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个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体思路

1、在总结过去工作上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内就开始了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在成本的管理上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多地注重指标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将责任落到实处,致使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分析总结过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开展的成本控制,重点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强调的是指标如何下达,而忽视了责任者的责任落实。针对这样情况,找出一种在既管事的同时又注重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整体工作思路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归纳出一种从工序过程中人的行为活动开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过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理论思想,增强了方法的操作性,较适合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2、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笔者所在行业的兄弟厂家都处在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没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观念的创新,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欲望,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强调对事对指标转向主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方法。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不创新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序成本从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出发点是如果我是操作者应该怎样控制成本的换位思考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创新意识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管理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序,每道工序发生费用的累加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发生过程。构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设备开动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包括消耗动力,自身磨损后的补偿价值,承担的维护费,操作人员的工费以及设备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各项费用和设备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各项费用的发生量,这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而设备开动的时间是变量,控制时间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单道工序开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个成本业务控制流程,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成本费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开展对企业生产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运行情况,分析事物生产运动过程,信息传递方向路线,资金流动形式,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较适合的控制方法。

经过笔者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业务流程。一般的加工企业,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实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五种形态:(1)自制锻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购铸锻件毛坯,主要是专业重机厂生产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种槽钢、角钢,棒型材等;(4)调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单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责任中心或责任者的可控成本,特点是责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响和调整其数额。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产品生产耗费,归集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生产或经营管理费用,归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全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总和与全部产品的生产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企业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分为二级组织体系:厂级和车间级。厂级由厂计划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各单位责任成本指标,评价考核完成情况,归集整理产品成本,建立产品部套责任成本明细账。车间级由车间控制组负责,主要职责是计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责任成本,对照标准责任成本检查评价操作者完成的实际责任成本,建立基础资料账目,向上级报送相应的报表。

(二)责任成本的计算方法

按计算责任成本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标准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标准责任成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参数而计算出的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统计结果,计算公式有所区别,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定额工时(小时)×工艺规定所需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实动工时(小时)×满足工艺标准要求的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标准责任成本是操作者认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标准,只有知道了工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标地去控制它的发生,标准只对被考核者产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评价、奖惩的依据。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动后的客观实际反映,是真实的产品成本,一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构成,是描述产品成本发生过程的真实指标。他的过程体现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是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

四、设备小时费用率计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发生的费用,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计算标准。按一般情况分析,构成工序加工成本内容的主要元素有两项:一是工序发生的劳动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内容所需劳动时间;二是工序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如辅助材料、能源动力、折旧费用等。劳动量是通过工艺定额工时体现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主要是由设备的小时费用率来反映,工艺定额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一下设备小时费用率的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构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设备运转做功时所消耗的电能;

2、设备使用中随时间推移产生磨损需由产品补偿价值;

3、操作人员的工资费用;

4、应承担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费用分摊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实际上就是该设备上述四项费用的计算之和,要实现上述的计算就要明确几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因为各种设备结构复杂程度、操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等有较大差异,体现出所消耗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按照一定指标体系把设备划分为三类以确定不同的费用系数,划分类别的指标主要依据有,设备原值、型号规格、操作方式、机械电器复杂程度等。分类取费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运行。二是合理确立工人工资,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以设备的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三是制订设备折旧额的转移方法,设备折旧分二类,一类是在正常折旧年限的折旧。另一类是超期服役设备的折旧。两种分类的折旧额有较大区别,通过对设备的分类和不同的费用标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运行中的有形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四是制造费用中一些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责任体的分摊费用,分摊的标准仍然以不同类别分摊不同的额度的费用。

设备小时费用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所以在制订小时费用率时,就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证其能适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论的要求。

五、在实施工序成本控制中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体现的是广泛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发动群众,能否实现全员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好业务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做好层层培训,使这项工作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普及活动,同时要组建好专职队伍,明确岗位职责。

2、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工序成本控制,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职工的个人收益也应增加,如果职工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这项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因此,必须有一套激励办法,以保证工作能顺利实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工序管理范文篇7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企业盈利是企业生存的条件,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根据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销售成本等。多少年来,企业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始终没有找到一个较合适的办法。开展工序生产成本控制,是总结以往成本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变换思路,求实创新,采取的一种全新的生产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项较深层次的成本管理内容。

工序成本控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控制指标的量化及下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即从厂部到车间、班组,但要下到个人就比较困难。因为指标的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与操作者及相关的行为活动联系不紧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实处。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虑的是操作者的行为活动与成本运动的关系,通过自下而上的运动程序达到控制整个产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实现了从事后被动记录成本发生向事前主动控制的转变,从而引发了一场成本管理上的变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机械行业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因为:

1、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国家也是百般呵护企业。那段时期,资本的积累和投入都由国家管理,企业考虑的只是千方百计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企业发展、职工收入都是由国家统一考虑。进入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活动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各类资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干预在逐渐减弱,特别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协议中,就有90%以上的协议是约束政府的,即今后企业靠政府的扶植来发展、生存已经很艰难难。企业只有靠自己,要生存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企业资本积累源于盈利能力,发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从企业角度看,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须降低费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现在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谁能控制好成本,谁就掌握了企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控制成本。

2、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价格上。从行业角度分析,同类产品各企业设计模式不同,工艺方法各异,都会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样,也就产生了各企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异,同样价格的产品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就不一定能盈利。这就要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问题主要还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控制产品成本。

3、员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业订单增加了,工人的任务量加大了,如果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时,将会直接影响工人的工作热情。工人的干劲调动不起来,订单完不成,企业又如何发展。增加职工个人收入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一样重要,企业的各界领导必须把这一指标作为任期的主要任务来完成。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全党工作重点,企业在这方面更应有所作为。

从企业生产的角度讲,增加收入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增加产品收入,提高产品价格,但在长期买方市场条件下,提高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只能是不断地改进产品结构,开发新一代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满足用户;二是降低产品成本,这是企业能做也是应该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确地引导职工自觉主动地控制成本,要使每个职工都能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个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径。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体思路

1、在总结过去工作上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机械行业的部分企业内就开始了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来在成本的管理上虽然没有大的突破,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较深刻的感受是,过去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多地注重指标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将责任落到实处,致使目标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论上。分析总结过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过去开展的成本控制,重点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强调的是指标如何下达,而忽视了责任者的责任落实。针对这样情况,找出一种在既管事的同时又注重规范人的行为活动的成本控制方法。整体工作思路是总结过去工作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归纳出一种从工序过程中人的行为活动开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过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理论思想,增强了方法的操作性,较适合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

2、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笔者所在行业的兄弟厂家都处在方法的探索过程中,没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论介绍,完全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观念的创新,能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创造欲望,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在成本控制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从强调对事对指标转向主要对人的行为的管理,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方法。传统管理方法在一定历史时期有较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很多不适应,不创新不改革,就不能适应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工序成本从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出发点是如果我是操作者应该怎样控制成本的换位思考方法,在实际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些创新意识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者的管理热情,从而更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产品加工过程中要经过很多工序,每道工序发生费用的累加构成了产品生产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发生过程。构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设备开动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包括消耗动力,自身磨损后的补偿价值,承担的维护费,操作人员的工费以及设备开动所需要的时间。分析各项费用和设备的自然状况,决定了各项费用的发生量,这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而设备开动的时间是变量,控制时间则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从单道工序开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扩展到整个产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个成本业务控制流程,以控制生产加工过程中成本费用。成本控制业务流程的设计思想,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活动都能发挥出最大的管理效能。

开展对企业生产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的运行情况,分析事物生产运动过程,信息传递方向路线,资金流动形式,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一个较适合的控制方法。

经过笔者对生产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的分析研究,整理归纳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业务流程。一般的加工企业,体现着资金运动的实物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五种形态:(1)自制锻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购铸锻件毛坯,主要是专业重机厂生产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种槽钢、角钢,棒型材等;(4)调质件,主要是一些机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单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责任成本的计算

责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责任中心或责任者的可控成本,特点是责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响和调整其数额。

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区别: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对象归集的产品生产耗费,归集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是以责任中心为对象归集的生产或经营管理费用,归集的原则是谁负责谁承担,全部责任中心的责任成本总和与全部产品的生产成本总和是相等的。

企业责任成本的核算体系分为二级组织体系:厂级和车间级。厂级由厂计划部门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各单位责任成本指标,评价考核完成情况,归集整理产品成本,建立产品部套责任成本明细账。车间级由车间控制组负责,主要职责是计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责任成本,对照标准责任成本检查评价操作者完成的实际责任成本,建立基础资料账目,向上级报送相应的报表。

(二)责任成本的计算方法

按计算责任成本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分标准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标准责任成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规定的标准参数而计算出的责任成本;实际责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真实的统计结果,计算公式有所区别,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和实际责任成本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定额工时(小时)×工艺规定所需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元)=工序实动工时(小时)×满足工艺标准要求的设备的标准小时费用(元/小时)

标准责任成本是操作者认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标准,只有知道了工序应该发生多少成本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标地去控制它的发生,标准只对被考核者产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评价、奖惩的依据。

实际工序责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动后的客观实际反映,是真实的产品成本,一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构成,是描述产品成本发生过程的真实指标。他的过程体现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这一特性是进行产品成本控制的关键。

四、设备小时费用率计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发生的费用,必须要建立明确的计算标准。按一般情况分析,构成工序加工成本内容的主要元素有两项:一是工序发生的劳动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内容所需劳动时间;二是工序完成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如辅助材料、能源动力、折旧费用等。劳动量是通过工艺定额工时体现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主要是由设备的小时费用率来反映,工艺定额的制定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主要分析一下设备小时费用率的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构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内容:

1、设备运转做功时所消耗的电能;

2、设备使用中随时间推移产生磨损需由产品补偿价值;

3、操作人员的工资费用;

4、应承担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费用分摊内容。

设备小时费用率实际上就是该设备上述四项费用的计算之和,要实现上述的计算就要明确几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对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因为各种设备结构复杂程度、操作难易程度、技术含量等有较大差异,体现出所消耗的价值也不一样,所以按照一定指标体系把设备划分为三类以确定不同的费用系数,划分类别的指标主要依据有,设备原值、型号规格、操作方式、机械电器复杂程度等。分类取费的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运行。二是合理确立工人工资,不同类别的设备对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资按生产工人平均工资以设备的不同类别加以区分。三是制订设备折旧额的转移方法,设备折旧分二类,一类是在正常折旧年限的折旧。另一类是超期服役设备的折旧。两种分类的折旧额有较大区别,通过对设备的分类和不同的费用标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实际运行中的有形资产价值转移情况。四是制造费用中一些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责任体的分摊费用,分摊的标准仍然以不同类别分摊不同的额度的费用。

设备小时费用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时点上,所以在制订小时费用率时,就规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证其能适应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理论的要求。

五、在实施工序成本控制中应注意的几项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体现的是广泛性和全员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发动群众,能否实现全员参与是成功的关键,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好业务培训。开展好培训工作,做好层层培训,使这项工作成为人人皆知的一种普及活动,同时要组建好专职队伍,明确岗位职责。

2、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利益关系。通过工序成本控制,企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职工的个人收益也应增加,如果职工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报酬,这项工作就很难开展好。因此,必须有一套激励办法,以保证工作能顺利实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3、定额工时的全面整顿。工序成本控制工作是以产品定额工时为基础,工时定额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成本发生的真实性和操作者收益的合理性。在整顿工时过程中,保证职工的收益不受影响,并随着工时调整的日趋科学合理,职工的收益应逐步有所提高,也使产品定额工时的管理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过程。

4、要建立一套工序成本控制的信息系统。从责任部门内部到企业管理层,要有一套科学的信息传递流程。工序成本控制是一种全新的办法,没有资料积累,无经验借鉴,必须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包括各种责任成本的运行结果。通过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制订科学合理的责任指标体系。

工序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印染厂;生产排程;计算机辅助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生产成本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印染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行业压力具体体现在:⑴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污染物处理成本提升;⑵劳动力成本、染化料成本不断提高;⑶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呈现小批量多品种、质量要求高、交货期要求严格的特点。这就促使印染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和管理的效率。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和满足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印染厂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而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模式,这大大增加了印染厂生产中作业排程处理的难度。如何解决大量的多品种、小批量订单在长生产流程、大规模的生产车间的生产排程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印染厂生产管理研究的一个重点。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大规模、长流程生产订单的合理、高效排程,体现了印染厂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反应了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水平。

1传统印染厂生产排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传统解决方法

1.1生产排程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印染厂一般是订单下到车间后,通过对染色生产排程来控制所有的生产过程,其他生产环节依据染色生产进度进行调度,但是此方法存在以下问题:⑴人为因素多,排程随机性严重,易形成不良风气而影响企业形象。⑵排程计划无法有效实施,排程计划常被未授权更改,从而无法保证重要订单、重点客户产品的交期。⑶生产异常和急件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员跟踪才能有效完成,浪费人力成本。⑷生产均衡性无法实现。不同订单生产所耗用的时间相差很大,以致企业无法给客户相对准确的交期承诺。1.2生产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⑸前后工序所获得的信息不对称,上下工序生产不协调,由此时常造成布车占用、下工序机台停台现象。⑹原料库和现场信息不对称。仓库只能用安全库存法进行采购,原料造成库存大、资金占用高,同时也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大组订单因特殊原料备料不足而停产。⑺客户不能自行获得产品生产进度信息,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询问,造成信息获取难、沟通成本高,无法提升企业形象。⑻没有宏观的信息传输通道。这导致管理人员无法提前预知问题、提前解决,而是不停被动地处理异常,影响工作效率。1.3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印染厂通常采用精益生产方法来解决产品交期不准、原料库存高、信息传输不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但是由于印染生产工序多、技术难度大、导致生产出现波动的异常较多,所以实际生产过程无法按标准工时进行脉动,从而使企业产品交期达成率很低、生产效率低,客户满意度不高。尽管市场上有很多企业使用ERP系统进行生产管理,但国内外的ERP系统对于印染行业的排程管控也都是沿用了传统方法,只能对容易产生异常的染色工序进行管理,无法做到整体宏观管理及生产流程信息有效获取,无法根本改善传统做法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计算机辅助体系来避免以上问题,提升生产效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

2计算机辅助生产排程管理

基于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托精益生产思维,参考排队系统和酒店预订系统,经过尝试开发出了印染厂全面管控的智能化排程系统,系统实施后产能提升20%以上、成本下降约5%,客户满意度增加。2.1按主工序进行生产排程,辅助工序跟进。由于存在不同染色机台染色品种适应性、机台装机量的差异,染色机台必须由技术人员根据产品颜色、订单量大小和产品性能进行平衡分配,控制单机排程产量不超过该机3天产能,以此保证总体生产平衡。为了实现主工序脉动,当生产订单工艺路线确定后,系统首先对主工序进行生产排程,然后按主工序进度协调辅助工序的生产。染色工序的辅助工序界定为化验室打样、仓库配布、布匹预定型等工序,定型工序的辅助工序就是脱水、展布等工序。订单分配到机台后电脑系统根据排程规则自动对新排入的订单进行排序。一旦主工序排序确认,各辅助工序即根据与主工序配合的时间节点自动产生工作任务单,现场操作人员按工作任务单的顺序进行作业。对生产流程信息进行分级管理,系统中不同级别、不同工序的人员只能查阅到受权范围内的信息,如生产一线的作业人员最多只能看到单个机台的3张任务单的信息(当前作业任务单的信息以及2个等待作业任务单的信息)。通过这个调整,达到了避免生产过程随意调整生产排程、恶意插单的现象,彻底杜绝上述传统模式中的1、2、4、5项弊病。2.2建立标准配方库,提高染色准确率,降低染化料库存。建立企业生产染色标准配方库,达到以下几个作用:⑴首先,在接到任务单时,可以根据配方库的数据判定是否是新颜色(需要打样或复样的),并由此产生工作任务单,避免现场因无配方造成的停机等待。⑵其次,是配方站的配方均是按实际生产修正过的标准配方,经生产验证并可在大生产时直接调用,这减少了生产中重新打样造成需要现场调色的几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⑶最后,仓库可以根据排程单和配方计算出生产需要的染化料量,从而进行及时染化料的补充,避免因缺料造成的停产等待,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上述措施改善了传统做法中的第6个弊病。2.3建立绿色通道,解决应急事项。建立绿色通道,通过绿色通道解决回修、急件和首缸染色等事项。经审批后的急件、回修和首缸的工艺一旦被确认,其在主工序中的排序自动前移到指定位置(第3序位),相应的辅助工序的任务单也随之变化。进入绿色通道的排程单在每个工序的视图中均变成有色标识,以区别于其他任务单,急件为红色,首缸、回修为绿色。建立制度,规定所有的绿色通道的工作任务要第一时间处理。通过绿色通道,向各工序及时、准确传达了特殊任务单的要求,避免了传统作法中的靠跟单员或管理人员一路紧盯才能及时完成的弊端,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处理急单的能力。绿色通道避免了传统做法中的第3个弊病。2.4产能预留,缩短生产周期。参考酒店的预定系统增加系统的预排程功能,在接到大组订单时提前做好预留产能计划,将机台产能(限额3天的产能)预留。到了预订的时间,当条件具备时(胚布到位、颜色工艺确认完成),可以直接按预留计划排入机台当天的任务单中,如果机台当天没有超出产能限额,则直接排入;如果有超出产能限额,则优先排入有预留的订单。这样的措施确保了大的客户订单能够及时进行生产,缩短整体交货周期。2.5异常情况提示,主动介入处理。针对各工序生产的异常,系统进行颜色管理,当某缸订单在某一工序停留时间超过24小时,看板上针对此缸会出现黄色标识,这时工序负责人需要对该异常进行处理;如超过48小时,则会出现蓝色标识,这时需要更高级别的主管介入进行处理。这避免传统做法中的第8个弊病,提高了异常处理速度,保证交期达成,效率提升。2.6方便客户获取生产进度,提升客户满意。为更好服务客户,生产排程系统同时建立了客户端,客户可以通过远程查询订单的生产进度和品质状况,同时也可以看到某一缸布在当前工序的排位等候序位。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订单交期,避免传统作业中需要不停沟通来确认交期的现象,可以避免传统作法中的第7个弊病。为了保证所有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员工及时准确地将生产状况登录上传,并且只有上工序完成作业并进行完工登录后,下道工序才能看到相应的任务单,由此提升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了保证现场能按系统要求进行作业,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进行规范。

3结论

工序管理范文篇9

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对工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将产品制造过程进行精细化分解,通过确定各个作业的标准工时,从而得到一系列精细化的工时数据。工时数据是精益制造的一项重要基础数据,它对合理安排生产、平衡生产能力有重要意义。而基于动态准确的工时数据可量化分析班组/个人任务负荷程度;为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任务提供依据;为生产作业提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通过动态统计工时数据,可建立班组及个人公开公平的激励平台;同时,还可为企业核算成本提供依据。工时管理在国外制造企业的应用十分普及,每个制造企业都采用适用于本企业的标准工时进行内部管理。目前国内的私企因批量生产且品种单一,工时管理的应用也非常普遍。但是国企中特别是大型装备生产企业仍采用粗放的工时管理模式,其中军工行业内微组装及SMT产线的装配工时多为产品预估工时,主要通过统计元器件数量估算出产品装配工时。而由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以及产品组装制造过程中设备操作及手工作业柔性结合的生产过程,导致目前的工时数据与实际装配耗用的工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无法对生产任务进行精细化管理,计划人员只能给组装产线下达粗放型的任务进度要求,具体的进度情况依赖计划人员通过会议、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及跟踪,人员沟通成本高,并且容易造成任务进度偏差较大,无法准确预计任务完成时间。随着军工行业精益制造与精细化管理的逐渐深入,需要通过结合MES(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制造执行系统与产品CAPP(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细化生产流程中的工序和工步工时,并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设备操作及手工作业柔性结合的生产模式下动态准确的工时采集与统计系统。

2建立标准工时采集和统计体系

军工行业中SMT(surfacemountingtechno-logy)表面贴装产线装配PCBA(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印制板组件属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装配涉及上万种物资代码的元器件,单件PCBA元器件数量高达2000只,组件装配过程包含20个工序,设备和手工操作柔性结合。仅依靠传统的人工统计工时方式不仅耗时长,且难以统计工序、工步级的精确工时数据,当前建立PCBA标准工时采集和统计体系基础薄弱,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细化分解各工序的工作内容,二是测算各工作内容对应的标准作业时间。2.1精细化分解工序颗粒度。将PCBA装配生产流程中的CAPP工序,依据作业复杂度和所需时间不同提取各工序共性的工作内容,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工序颗粒度。颗粒度分解要素如图1所示。例如,贴装-手贴工序共性的工作内容为表贴各种型号的元器件,元器件在此工序的固有属性为物料类属性,它代表颗粒度可与物料的物资代码建立对应关系。不同封装方式的元器件贴装难度不同,耗费时间不同。针对同种封装方式但不同尺寸、引脚数、引脚间隙的元器件,采用秒表测时法,测量贴装耗费的时间,将时间差距在±5%之内的元器件定为同一颗粒度,以此逐一分解。在贴装-手贴工序,以表贴电阻为例,它的颗粒度按照贴放作业时间的不同分解为4种工序颗粒度(电阻0402、0603&0805、3216&6332、电阻网络),如表1所示。最终将PCBA装配过程的20个工序分解为330个颗粒度,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将所有颗粒度建立颗粒度编码,每一个颗粒度都有一个唯一的编码,编码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体现。同时编制自动生成工序颗粒度代码的程序,新增工序颗粒度时便可自动生成新的唯一编码,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颗粒度录入效率和准确率。2.2测量工序颗粒度的标准作业时间。采用秒表测时法,选择工作3-5年,操作水平中等偏上的操作者作为被测对象。采用密集性抽样的方式,选择涵盖各种复杂度的产品多次测量,测量时间包含准备与结束时间,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测量时间既考虑了实际操作也涵盖了知识经验对标准作业时间的影响。剔除异常值后,取测量平均值作为各颗粒度的标准作业时间。结合表二分解的工序颗粒度,建立颗粒度工时数据库,如图2,将各颗粒度的标准作业时间与颗粒度代码匹配。2.3建立产品工时数据库在。PCBMES系统中开发“产品工作内容录入平台”,将各编号的产品按照CAPP工序,逐个录入各工序装配对应的颗粒度内容。将固有属性为物料类的颗粒度匹配颗粒度代码,当前工序所用物料的物资代码一旦匹配了颗粒度代码,系统的记忆功能将自动存储该物料的颗粒度属性,在后续录入使用此物料的其它产品的装配颗粒度内容时,系统将自动带入颗粒度属性,不需再次匹配录入。各工序工时数据的录入包含三部分工作,如图3所示。2.3.1提取工序物料。从工时录入平台右上侧的MBOM(manufacturingbillofmaterials)制造物料清单中快速提取当前工序需要的物料。2.3.2物料匹配颗粒度代码将部分无颗粒度代码的物料匹配录入颗粒度代码。由于PCBA装配共涉及物料上万种,一次性匹配录入各工序物料的颗粒度代码工作量较大,我们采取按产品逐个录入,循序渐进的丰富物料颗粒度代码库;2.3.3提取操作类颗粒度。从工时录入平台右下侧快速提取此工序需进行的操作类工作内容。2.4工时统计与迭代。各工序装配完工后,操作人员在“申报平台”选择对应工序申报完工,后台即可自动读取当前工序录入的所有颗粒度代码,每个颗粒度代码对应单位标准作业时间H1,H2,H3,…,Hn,n个颗粒度代码,N1,N2,N3,…,Nn代表当前工序各颗粒度的统计数量,因此工序的工时定额T如下:T=NiHi(1)将工时定额进行归一化,定义λi=(2)可得到:T=H1(N1+Niλi)(3)其中,λi是颗粒度工时系数。为提高工时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工时系统的指导价值,需对各颗粒度的标准作业时间Hi进行迭代。迭代过程模型如图4所示。每日统计个人报工的工时定额,结合日实做工时进行迭代,Ni是产品各颗粒度固定的统计数量,λi是每次迭代完成后各颗粒度单位标准作业时间与H1的比值,单次迭代时固定不变。因此每日只针对H1进行迭代,通过Hi=λiH1即可得到个人每日报工涉及颗粒度的H2至Hn的标准作业时间。而每日完工产品涉及的颗粒度不同,多次迭代后,λi也变相进行迭代。

3开发基于MES的工时信息系统

工时信息系统是在PCBMES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该系统采用c#编写,基于.NET框架,以SQL数据库为支撑,作为子模块嵌入PCBMES,从属于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读取ERP下发的任务数据、CAPP工序数据及MBOM,上传各工序报工销账数据至ERP。此系统界面操作简单人性化易于推广应用,工时录入、采集和统计分为多个子模块,各子模块面向用户进行分级授权,保证了系统稳定安全可靠运行,很好的满足了工时管理的需要,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微组装和SMT产线。

4工时管理的应用

经过半年的迭代后,为验证工时数据的有效性,随机抽取产品A的工时定额数据,将各工序的工时定额求和:而通过实际测量该产品的制造时间为8.48小时,该工时统计方法得到的工时定额数据与实际制造消耗的时间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是有效准确的。

5结论

工序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施工;质量;进度;管理;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包含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组织管理与协调管理等。虽然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同属于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他们分属于两个专业、两种岗位,目标上各有所向,理念上自成一体,标准上独立成型,规划时彼此分离,实施中各行其是,操作中互相脱节,矛盾、制约和难以协调是其相互关系的常态,对立多于统一。传统观念中,进度往往基于形象进度,很少把质量控制的内容体现在进度里面,也很少在进度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方面将任务、作业跟质量相关联。往往单纯、片面地认为形象进度和实物进度的推进就是进度推进的全部,进度管理的对象仅限于施工本身的作业流程;又认为质量控制更侧重于建立规章制度、事后做资料、补手续。这些认知的缺陷和误区,反映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形式上符合时效要求的作业和物件因为未与应有的质量状态相匹配,而实质上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成状态。许多项目在进行过程中看似进度不错,但到了最后阶段因补漏、缺失、整改造成整个项目迟迟不能验收和交付,实际上就是整个工期大大延误。虽然对项目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关系的分析和处理已经得到过很多讨论和实践,但在技术手段层面上的剖析依然肤浅疲弱。如果能找到一体化、专业化的技术手段将两者更加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就能相互促进,大大提升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1项目质量是由构成项目所有环节的质量共同构建而成

一个工业生产建设总承包项目,建成后所要求达到的、合同约定的性能考核指标,是项目最重要的终极质量目标。比如,一个包含从石灰石、砂岩等原料破碎开始直至水泥制成品出厂的完整水泥生产线项目,总承包合同一般都会约定的性能考核指标就包括石灰石及其它辅助原料破碎后的颗粒度和运转率,原料粉磨系统的产量、电能消耗、出磨原料的含水量,原料均化的混合率,熟料烧成系统的熟料产能和质量、热和电力能耗,煤磨系统的产能、能耗、煤粉的细粒度和含水率,水泥磨系统的产能、质量、能耗等。围绕性能考核指标,实际上是生产线上各个主要环节和设备的考核办法,以及指标数据所组成的一整套性能测试的综合体质。例如,烧成系统的考核就包含:预热器的出口压力、旋风筒的除尘效率、窑的熟料产出量和质量、篦冷机的出口熟料温度等。工业建设项目为了确保其常年达标达产、维持前面所举例的一系列质量水平,需要成千甚至上万台大小设备都配合正常运行。不仅是设备本身,还有支撑和围护这些设备的钢或混凝土的结构(如基础、支架、厂房)、为操作和监控这些设备的人员服务的各项设施(如平台、廊道、楼梯、房屋),都必须处于良好、安全、稳定的状态。现代文明化工业生产企业在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适宜、人文等方面的诉求也是重要的质量特性。质量要求不仅是要保证项目投入生产使用后能保持生产、运营、生活的正常和持续,也是为了在建设实施时期确保整个工程顺利进行,不因质量事故而中断或延误,更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者的健康和安全。所以一个项目的质量指标绝非合同纸面上的性能考核指标那么单纯。

2工程建设质量对项目最终质量至关重要

实现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过程就是项目实施阶段,特别是现场施工阶段。施工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各个施工工序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建设施工领域,为了确保所有这些结构、设施、设备的施工质量,地方、行业、国家乃至国际上,都制定有各种专业的施工检验、验收规范和标准,一些有成熟经验和良好管理水平的总承包或施工单位还有包含质量控制计划(QCP)在内的、有效和完善的标准化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文件。一个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许多施工工序所组成,各个工序是逐步形成建设项目最后实体形态(结构、设施、设备)的分阶段实现过程。例如:挖土,基坑支护,地基处理、垫层,回填土,绑扎钢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砌砖、抹灰、保温层、防水层、门窗,地坪、道路基层和面层,钢结构和非标件的组对、焊接、吊装就位、固定焊接或螺栓锚固,设备装配、吊装就位、安装、调整,炉窑的耐火材料砌筑,耐磨保护衬板安装,管道的隔热和防腐等。每个工序的质量对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有着不同程度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有些工序如果因质量事故而中断、返工、更改或延误,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因此,工序的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的重点、基础和核心,施工质量检验制度要求严格工序质量检验和管理,强调“所有的施工过程都要按规定的要求进行自检、互检、专检、交接检,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会检、旁站检、平行检。上道工序未经检验或经检验评为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施工每到一定的时间、阶段、部位或单体,成功通过验收以表明该部位、单体达到了质量标准,才意味着相关环节的工作的成功完成。而成功完成的每一件物体(设备、构件等)或每一步工作就像生产线上检测合格、过关的零件,可供产品整体的装配。这是确保产品(项目)整体最终符合(包括性能考核指标在内的)质量要求的必要过程。例如:下列工序必须进行现场质量检测:地基承载力检测,桩基的承载力和(桩身)结构完整性检测,地下构筑物(如地坑)、屋面的防水检测,混凝土、水泥砂浆、砖砌体的强度检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结构性能检测,钢结构、非标件(如容器)、管道的焊接检测,钢结构、非标件、管道的防腐、防火涂装检测,钢结构节点和其它机械连接的紧固连接件(如高强度螺栓、螺栓球节点)的力学性能检测,防雷、接地电阻检测……。又如:对重要部位、关键工序,必须旁站监理,进行全过程现场跟班监督。水泥生产线工程常见的特殊过程、部位和工序有:桩检测、各种现场取样送检,如对进场材料抽检或复验,土壤、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钢筋、管材、线缆、防水材料、建筑陶瓷、夹板等)、砼试块的取样和送检,带电操作,电力线路及电力电缆试验,绝缘电阻及接地电阻测试,电动机干燥检查及试运转,电气系统调试及试运行,定位放线、沉降观测,道路路基和路面,等等。隐蔽工程,由于在覆盖隐蔽后很难发现缺陷,容易留下隐患,又很难在破坏程度有限、代价较低、影响面很小的前提下加以检测以验明和认定其质量、修复缺陷,所以特别要求隐蔽工程在隐蔽之前必须检验合格。就是说,对于隐蔽工程的前后工序来讲,质量检查是极为重要和不可逾越的衔接点,“隐蔽”相当于进度控制理论中“里程碑”似的节点。水泥生产线工程常见的隐蔽工程有桩基、地基基础,回填土,钢筋施工,混凝土浇筑,预埋管线缆,防水,保温,筑炉、保温和衬板前的焊接,二次浇筑前的地脚螺栓,地坪、道路的基层,风管、水管试压,接地装置、等电位(均压环)及防雷引下线等。施工质量控制必须对全部作业过程,也即各道工序的质量持续进行控制。为了达到持续控制,控制的基本环节分成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事先控制是对施工作业的条件(施工要素、环境条件、计划方案等)加以检查;事中控制是在各个工序的活动过程中,对质量有影响和关系的因素进行监控(平行检测和巡检、旁站监理);而事后控制,就是对工序的结果、效果的质量加以把关、定论,质量检查、试验和验收就是事后质量控制最常见、常用的方法。质量控制的座右铭“未经检验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最好地诠释了工序的完成点、相互之间的衔接点(下道工序的开始点),往往就是质量验收的时间点,质量检查(包括工序开工条件的检查)必然要成为绝大多数工序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性事件。从进度控制角度去理解就是质量检查不仅是受质检的工序其完成/结束的重要标志、时间节点,属于该工序的进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遗漏的、必须存在的工序。此外,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文件也定义了诸多与施工有关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规则、制度、流程和环节,例如:图纸自审、会审和设计交底,编制、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检查施工机具和仪器、衡器,对施工选用产品的制造商进行资质和产品质量考察,开工报告审批,质量事故的鉴定、调查和处理,甚至质量分析协调会等。这些属于质量控制环节的一部分,不仅是对形象化、实物形态的施工工序有着质量管控作用,而且与后者往往存在着工艺关系、组织关系、时间顺序关系等的逻辑关系。

3质量控制程序等效于进度控制中的任务或作业

如果把质量控制的每道过程和环节也作为进度的一道任务或作业,那么基本上就像施工工序一样对进度日程具有影响,同样可以成为进度控制中的任务或作业。例如:钢筋作为重要的施工要素——建筑材料,进场必须检查其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材料,然后现场取样和送去力学性能复试。对于安装之前的机械动力设备,要检查出厂合格证,缺件、损坏、锈蚀、加工面的情况,复查设备基础尺寸、位置、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与设备本身进行核对,检查吊装机具及设备本身零部件等各部位。这样的过程属于事先质量控制环节。如果把它作为进度的一道任务(作业),就与随后的钢筋加工、设备吊装就位等工序形成了完成--开始(FS)的逻辑关系。再如前面提到的事中质量控制,须全程旁站监理的特殊工序与同样当作任务(作业)的旁站监理工作之间犹如开始—开始(SS)、完成—完成(FF)之类的关系。至于最常见的事后质量检查,就更容易地理解成与受检工序之间存在着完成(上道受检工序)--开始(质检、验收)(FS)或者完成(质检、验收)--开始(下道受检工序)(FS)或者完成—完成(FF)之关系。对于FF关系,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质检过程可以在工序接近完成的最后时间里就可以开展,检查完之后,该工序就可以很快收尾。如:模板工程接近完成时,封模前,检查模板内垃圾是否清除干净,检查完毕要及时封模。当某个或某批次的物体(结构、设施、设备)随着通过质量检测合格的各工序的完成而到达一定的形态时,就可以到达工程验收的节点。按照受验收物体的功能、特性、类别、部位、施工材料或施工工艺工种,以及完工时间、范围或规模等,这些物体可划分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等层次。显然,这些层次化的验收项在进度管理中有着完全对应的的工作任务分解(WBS)。典型例子有:地上主体结构施工之前对基础的验收,装修之前对主体结构的验收,设备或钢结构安装前对混凝土结构的交付安装验收,单体设备空载试车,等等。

4质量控制程序对进度的影响及其进度处理方法

质量检查的延误实质上就是对进度的延误。国家的施工合同文本要求,以及很多承包合同里的条款都有:检查前限期通知监理或建设单位(国外工程可能对应的是咨询公司或业主),后者限期回应并实施检查之类的规定,正是为了强调及时进行质量检验,不仅对于质量本身尤为重要,对于进度也是有力的保证。为了使每道工序的质量受控,编制进度计划时也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计划的程序,并对实际开展的作业活动密切跟踪。如有偏差,不仅要想到可能会影响进度,更要意识到对质量的影响。那些技术难度大、施工难度大、施工过程时间长、影响质量的因素复杂和质量不容易稳定或合格率不容易高、对最终项目质量有重大影响的部位或环节,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很可能会对项目整体进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些部位或环节最需要设置质量控制点,其所对应的工序必须纳入进度控制范围内。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不仅管理的目标不同,使用的手段也不同。进度管理的技术手段有广为熟知和应用的横道图(又称甘特图)、网络计划图(又称CPM、PERT、CPA、MPM)。这些方法是专为进度管理而发明和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适用性。除了甘特图、网络图,进度管理所用到的其它表现形式,如任务(作业)分配图、资源分配图、资源使用和工作图表,等等几乎都可以直接运用于质量控制上。相比较而言,质量管理就没有具有广泛代表性和适用性,又被普遍认同和应用的技术手段。虽然,诸如分层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图、排列图、分布图之类的方法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时有运用,但具体形态千差万别,而且都是基于通用数理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缺乏专业针对性和统一性。如果将质量管理与进度管理在技术手段上加以整合,进度控制所用的各种技术性方法也能用于质量控制,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进度管理方法的优势。

5结束语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对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有更新、更深入的认识。两种控制更紧密地整合对于解决他们的许多矛盾、协调好他们的关系会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李似旭 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