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5 17:28:10

高一语文教学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1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2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公务员之家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3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wWw.gWyoO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4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学法指导为突破,追求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的普通高中语文教研,努力提高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水平,巩固并提升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在全省的地位,初步形成具有苏州区域特色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风气,不断扩大我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工作在全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工作思路

1.坚持“一个中心”

即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全省高中教学“减负”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愈加明显。

一方面,要争取、保证语文教学应有、足够的课时(如文科班课时);另一方面,要在既有课时基础上做文章,有效、优效、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再一个方面,也要研究课堂45分钟如何向课外延伸。

在教师层面,要引导研究不同类别的课堂教学,如周一语文课如何对学生双休自学进行检测,高三课如何把新授课与复习课区别开来,作文课如何把作前指导、当堂作文、作后讲评、学生修改、二次讲评等贯穿起来,试卷讲评课如何体现知识梳理、错题整理,名著导读课如何体现讲练结合……

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要引导重视三个层面的课堂教学,即常态课(随堂课、推门课),研究课(专题复习研究、一课三教等),展示课(名特教师、学科带头人展示)。

2.抓住“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是阅读,一条主线是作文。两条腿走路,要走得均衡,缺一不可。

关于阅读教学。三个反对:反对“泛语文”,反对“伪讨论”,反对“去文体”。

三个主张:主张课前预习,主张课堂点拨,主张文本细读。三个提倡:提倡读写结合,提倡课外延展,提倡专题学习。

关于作文教学。抓住“对不对”和“好不好”开展训练,前者是审题,后者是立意、结构、内容、语言、文体等,循序渐进地解决“写什么像什么”“写什么有什么”“写什么亮什么”这三个问题。要重视作文批改和讲评方式的变革。基本分拿不到,一律重写。

3.加强“三项研究”

即研究学生,研究高考,研究教法和学法。

研究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状态远大于方法,方法远大于苦干;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看有无存在漏洞,需要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全;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看是否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在不同层次(指学习基础)的学校和班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分层教学,甚至是个别教学。

研究高考。要研究高考命题,《语文考试大纲》,《语文考试说明》,江苏、全国、上海、福建等地高考语文试卷,特别注意2011年大小阅读命题变化;要研究高考阅卷,如文言文翻译给分模式变化;作文阅卷五类卷变为六类卷,记叙类文章再次得到强调。

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是高三复习课,如何激趣导入,如何讲述考点,如何分析例题,如何教授解题方法,如何做好当堂练习,如何当堂讲评总结,如何布置课外作业,一定要成竹在胸。

4.落实“四大机制”

(1)区域联动机制。以学科研究中心(设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为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抽调骨干教师,分别组成2010届高一高二高三语文学科中心组,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资料汇编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举办全市高中各个年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全市高中语文教研员及重点学校高三备课组长外出学习并落实学习报告制度。对张家港和昆山两市进行教研考察,总结经验。市直属、高新区、工业园区、相城区高三教学研究共同体继续活动,高三原则上每月安排一次,高一高二原则上每学期安排两次活动。

(2)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利用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等阵地,实现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教学资源的共享。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以上传课例和课件为主;苏州市高中语文QQ群(高一高二群群号51770895,高三群群号69136369)共享空间以上传专题复习资料为主。此外,继续编印《苏州市普通高中作文指导材料》《苏州市高中语文悦读》等。

(3)过程管理机制。强调高中三年是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强调高三一轮、二轮复习是一个过程,避免复习无计划,见资料就用、逢题目就做、复习课就练、练过只讲答案的低效做法。

(4)信息反馈机制。做好数据汇总服务,帮助学校具体分析,落实到人,落实到学科专项;做好高考最新信息搜集和应对的服务。

三、本学期几项具体工作

1.暑期学生自学能力竞赛。9月13日-14日,高二高三,市区集中在苏大附中、苏州外国语学校。

2.高三备课组长会议(高三复习研讨会)。

3.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策略

语文教学在高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能力与人格基础。在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得到了教育界更多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并且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与语文知识结合能够推动教师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一、深入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来自于人民生活实践,又高于实践,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利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和感悟,并能够在生活中实践应用,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自己的帮助,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以人教版高一上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为例,这首诗是作者艾青为了表达自己对养母大堰河的感恩与怀念而创作的,全诗语言真挚细腻,渗透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勤劳、善良、无私和感恩的品格,并最终升华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与赞美。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内涵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突出和深化,引导学生能够传承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格,指导自己做人做事[1]。在文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理解,以及从课文中自己感悟和学习到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二、创设优美的情景

高中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优美的语言中凝结着祖先的智慧与情思。在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精炼的语言表达技巧,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并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的教学的呈现形式,还能够直观的展现文章意境,可以在情景创设中应用。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兰亭集序》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古琴曲,并展示一组优美的大自然图片,让学生先进入文章的意境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伴着轻音乐朗读文章,使学生赏析作者借景抒情的优美语言。在课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作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文字美,从古人的闲情雅趣中感受古人之间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通过教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够凸显出传统文化的语言美、视觉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在阅读古文诗词的过程中丰富知识与情感[2]。

三、拓展传统文化知识

课本中的内容有限,无法满足高中生的探究欲望。高中生正处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语文学科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积累。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与文章有关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国学书籍和文章;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活动也是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创新能够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得到提升。以人教版高一语文《离骚》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端午节以及屈原的视频介绍,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在文章赏析的过程中突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以及不屈不挠的高尚节操,使学生能够升起对作者的钦佩之情,并学习屈原崇高的精神品格。在文章赏析之后,还可以将《楚辞》中的其他作品的片段拿来让学生阅读和比较,体会这部优秀作品的语言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探究打开一扇门,通过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能够使学生触类旁通,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阅读开启传统文化探索的旅程,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从作品中汲取智慧[3]。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还能够完善学生的品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田,并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情景创设以及知识拓展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探究和积累,丰富文化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吕丽娜.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6,(33):321-321,322.

[2]谢志鸿.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J].青春岁月,2015,(2):316-316,317.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6

根据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现状,继续强化语文新课改和毕业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高一、初一年级重在实施新课改;高三、初三年级力争在2006年中考和高考中语文学科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同时,大力引导、敦促中学语文教师加强业务进修,深入到新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中去,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我市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进入新课改,实施新课程;高一年级已正式进入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成长,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为此,本学期中语组继续对初中和高一年级的语文骨干教师进行新教材培训,着重落实以下要点:

⑴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⑶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如:合作文化、对话文化、探究文化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继续探究课堂教学素质化、高效化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深化改革的焦点和矛盾集中的地方。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学生成绩等问题,都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对课堂教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⑴学习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避免因为教学目标的过于简单、过分复杂或机械割裂而损害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⑵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当。教师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同时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使教学能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围绕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增加知识、信息和文化含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新思维。

3、教材处理方面要摆正四个关系:

(1)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倡用民主的、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究。在教学中淡化权威意识,以平等对话代替单向灌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2)摆正讲析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处理教材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出发点。要重视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课本,走进人物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摆正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要积极探索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重视运用启发、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摆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学好课本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初中、高中的基础年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用于阅读。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以阅读带动写作能力的提高。要用好《语文读本》。

4、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经常阅读语文教学方面的报刊杂志,关注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改革中的最新动态,以做到博学多识,与时俱进。各年级语文教研组、备课组要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5、创办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园地。

每个学校都应组织学生文学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发表学生优秀习作,定期展示优秀作文。对于社会团体和报刊组织的作文竞赛,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总之,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让学生喜欢作文,热爱语文。

三、几项主要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调研(2月)

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2月)

高一语文教学研讨会(3月)

组织参加全国第七届新世纪杯作文大赛(3月)

初三语文复习研讨会(3月)

高中语文学科中心组座谈会(3月)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学研讨会(3月)

高三语文考前复习工作座谈会(4月)

高三语文二检质量分析会(4月)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生涯教育;语文教学;融合;渗透

一、引言

生涯教育指的是帮助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的教育,其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优质的学习经验,促进其形成独特的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待,进而培养出兴趣,建立起目标[1]。高中生正处在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形成一定的职业观念,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也是生涯教育的目标所在。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开展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结合学科特征与教学内容实施生涯教育,能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阶段中获得长足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我国开始推行新高考政策;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学生要“提高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我们不难看出,生涯教育已经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高中的生涯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更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未来道路选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现开展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几位生涯教师或心理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生涯课或心理课的课时非常有限,如果要增加课时难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2-3]。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需要学科教师的力量,因为学生在学科教师的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是远大于生涯课的[4],而语文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涯教育素材,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未来、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考,是学生了解外界环境以及认识自我的绝佳资源[5]。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有助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语文学科与高校对应专业以及相关职业领域的连接,推进生涯教育的常态化,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生涯发展的主动意识。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的策略

(一)让学生在教材里的人物画廊中徜徉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案例是渗透生涯教育的重要方法,人物案例可以分为语文课文的作者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通过评价课文的作者及课文中的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6]。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2019部编版)中的课文《拿来主义》,教师介绍作者鲁迅先生时除了提到他的作品富有批判性等特点之外,还可以针对鲁迅先生的生涯发展向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1.鲁迅先生是否一直以成为文学家为人生目标?2.如果不是,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涯转变?3.鲁迅先生的这种转变带给我们哪些启示?鲁迅先生面对自己的生涯路径,审慎地结合了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现状,那么同学们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是否也应该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呢?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能触发学生对于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经历的思考。再如,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19部编版)中的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主人公屠呦呦是一名杰出的药学家。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让学生感受她对于科学的执着探索精神外,不妨借此机会要求学生在课下查阅医药领域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国内有哪些医药领域的优势高校或院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生物教师或者生涯教师一同参与到课堂中,进行简单的分享和讨论。除了分析现实中的人物外,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也可以成为有趣的生涯教育素材。例如,教师讲到《红楼梦》中的章节时,可以向学生发问:在今天,你能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一方面,对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了更深的印象;另一方面,触发了学生的生涯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个性特征与职业关系的思考。

(二)带领学生进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职业体验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写作和阅读能力为主的学科,其对应的大学专业门类是文学类,而文学类特别是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类:一是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学、中学和宣传出版部门从事文秘、宣传和编辑等工作;二是到各大企事业单位及教育、文化、对外贸易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和经营等工作;三是到各种文化、电视、电影、广播、宣传、文艺团体和部门等从事专业工作。高中学生外出参观上述单位的机会较少,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体验文学类职业生涯的教学活动[7-8]。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文秘”职业,教师充当“领导”的角色,向学生布置公文撰写任务并提供素材,学生按照“领导”的要求写完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通读全文:首先,审视公文是否符合主题;接下来,检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最后,从语言是否流畅优美、结构是否清晰完整等方面进行修改。再如,讲到高一语文必修下册(2019部编版)中的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时,课前可以要求学生查阅了解当前我们所处的自媒体时代究竟对语文这一古老的学科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自媒体人的工作流程等。课上,还可以让学生体验自媒体广告文案的工作: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产品的信息诸如加湿器、饮料等来划定范围,学生完成后再投票,看谁的作品更富有创意。总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上述体验任务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语言文学类职业的好奇心和潜能。

(三)开发课外的语文生涯教育资源

在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涯教育的基础上,开发语文课外资源为生涯教育服务也是渗透生涯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课外阅读方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文章或自传类书籍,了解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生涯经历,加深对各种职业类型的认知。除了了解真实人物的生涯,教师还可以依托小说类资源特别是成长小说开展生涯教育[9-10]。成长小说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这类小说讲述的一般是主人公自少年至成年、自天真至成熟的历练过程。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年龄段大致对应的是高中、大学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往往非常情绪化,他们一方面容易焦躁、迷茫,同时又难以脱尽少年人的稚拙、单纯、怯懦与善良。这些成长小说主人公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高中生极为相似,高中生在阅读成长小说的过程中极易引起共鸣,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小说主人公经历种种遭遇后的崛起中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坚忍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小说开展拓展延伸活动。例如,针对主人公的某一个重大生涯决策举办辩论会,辩论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上帝视角来分析主人公决策的利与弊等。除了课外阅读,网络及电视节目中也蕴含着大量既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也能渗透生涯教育的资源。例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制作的节目《开讲啦》每期邀请一位嘉宾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这类节目除了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理性看待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有一定帮助。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就是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生涯教育的目标相融合,两者互相促进。教师一方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物及作者信息,让学生在感受语文学科内在魅力的同时主动探索自我;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生涯发展经验,开拓学生的生涯视野,激发学生某一领域的潜能。总之,渗透生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安宁.浅析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现状及面临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2-3.

[3]孙启波,刘晨.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7-8.

[4]王爱芬,雷晓.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33-37.

[5]张锦花.融合生涯规划教育,打造多元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5):18.

[6]张小梅,贾瑛.浅谈高中语文学科生涯规划渗透的特点及教学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1):52-55.

[7]卢镜.高中语文教学:生涯教育渗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3):106-109.

[8]张丽丽.清晰认知自我,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浅析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语文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7):24.

[9]谢启团.高中语文课程融合生涯规划教育刍论[J].成才之路,2021(1):24-25.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有着零散化的弊端,阅读与写作教学相互独立,两者的关联性被忽视。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阅读知识能够为写作带来灵感,同样,写作训练能够如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因为学生通过阅读习得的写作手法能够在写作中得到实践应用,学生能够借助实践应用加深自身对写作手法的认知,在阅读时能更好地带入作者身份,分析其写作手法与写作目的。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这些有效信息。此外,学生普遍对阅读及写作的兴趣不高,由于完成阅读训练或写作训练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且整体训练过程稍显枯燥,而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在此情况下,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这些训练的趣味性不足,学生对待阅读及写作的态度也就偏向消极。鉴于此,教师应把握阅读及写作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高效的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阅读教学

1.教材文本选择难诚然,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指引及大量优秀的范例,但语文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及独立性,若教师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容易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内阅读,缺乏主动寻找相关学习资料的意识,而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不足将会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旧版语文教材由单篇课文构成,教师在授课时多按照编排顺序展开讲解,现行的新人教版语文教材由各个主题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在主题统摄下设置了多篇相互关联的文本。例如,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青春的价值”,其中包含了《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百合花》等多篇文本。但具体实践中,群文综合性阅读教学的开展难度较高,不少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停留于课内单篇文本的层面,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高。2.教学方法选择难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且需要依托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实践运用。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新意,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不足,缺少科学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影响到最终的阅读学习效果。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例,许多教师习惯于讲解作者信息、翻译文言字词句子、解读主题思想这一套教学流程,很少会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会自主学习文言文,对文本内涵缺乏自己独到的思考,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以提问形式与学生互动,有序开展阅读教学,但部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问题较为琐碎,或是问题指向固定结论,并没有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一些教师会以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待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但对于人物形象特点的形成原因及内涵,教师则探讨分析得不够深入,也未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形式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

(二)写作教学

1.写作教学缺乏科学性当前,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作文课占用的时间较长,一些教师为节省教学时间,选择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开展作文训练,教师只需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进行批阅。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尚未掌握科学高效的写作教学方法,索性在作文课上设置好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并不进行点评或修改,这样缺乏点评与修改环节的作文课是没有意义的。作文点评是作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的点评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教师为提高作文点评的速度,将作文下发,让学生之间相互评改,尽管学生互评能够取得一定的点评效果,但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将学生互改及教师点评相结合,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点评效果。2.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议论文是高中作文训练的常见文体,题材大多与社会热点、人生态度、个人见解等相关,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一卷的作文为对《体育之研究》的节选阐发议论,其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历史素材的积累情况。面对这样难度较高的作文题,部分缺乏写作经验及日常积累的学生往往会在作文中暴露出内容空洞、缺乏条理等问题。当写作文成了一件难事,部分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减少,写作态度也转为消极,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时多有敷衍、抗拒的表现。在实际写作教学中,部分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其作文分数,常会强调作文写作模式极为重要,也会给出几套“万用”写作模板,这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导致学生思想上产生依赖性与惰性,不仅会使得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空有其表、缺乏个性,也会影响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读写一体化视角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一)构建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师生正确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承认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大于简单相加,做到以读辅写、以写促读。笔者认为,要落实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写作要从阅读中来”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读后续写训练,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去阅读,在明确的写作要求指导下主动分析文本的选材依据、结构设计以及语言表达,并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真实想法融入作文,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优质文章。第二,坚持“阅读要走进写作”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关注篇章结构。当学生完成写作训练后,师生可以阅读赏析的形式点评作文,让学生明确作文的优点及不足。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质量的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掌握实用的写作技巧,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写出好文章。第三,坚持“大量读写”的原则,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读写练习机会,增加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数量并设计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提高其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教读与自读是阅读教学的常见形式,教师可将两者相结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内文章,并督促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优质篇章,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可转化为写作文本的素材,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及创意的书面表达。例如,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的发现与表达”,其中设置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等五篇文章,教师可将单元学习任务三作为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带领学生品读散文,体会其中的自然美感,赏析其艺术手法,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与自然相关的散文。通过在单元教学中设置写作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单元文本的语言艺术,借助练笔实践习得的语言知识。

(二)优化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优化,其与传统阅读及写作教学方式有较大区别。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其中提到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可作为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可设计任务组合阅读与写作课,以学习任务群为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并在写作中体现出来,达到“读写共生”的效果。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归纳组合任务群,通过与同学相互讨论得出大致的读写学习方法。前人的阅读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参考与借鉴,进而生成个人独到的阅读认知,为后续任务组合阅读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一般情况下,任务组合阅读涉及了写读书提高、写读书笔记等内容,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写作题材与体裁,为学生创造较为自由的表达自我阅读见解的空间。在选择任务组合方式时,教师可优先选择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贴合阅读内容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吸引其主动对任务组合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组合学习之前,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相关要求,并给出一定的指导与提示,确保学生顺利完成组合阅读。完成学习后,教师则应为学生搭建交流成果、分享经验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个人的想法与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写促读,巩固任务组合阅读效果。

(三)创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读写训练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直接影响了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成效,鉴于此,教师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为导向,创新调整教学方法,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进而使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高效完成写作任务。具体而言,教师应将学生带入阅读文本的情境中,使其自主建立与文本作者的联系,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揣摩其写作目的并分析写作特点,这样在写作环节中,学生只要将阅读分析成果与个人所见所想有机结合,便能得出一篇个性化的优质文章。那么该如何创新读写一体化教学方法呢?文学短评是一类读者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评价、分析文章并表达自身体悟的文学体裁,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应用文学短评,在字词梳理、情感解读等基础环节后,为学生布置写作文学短评的任务,深化其对文本意蕴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剧本创编、故事想象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指导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续写或改写原有文章,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一课时,教师可“续写老人桑迪亚哥再次独自出海”的任务,鼓励学生以原有文章为基础合理续写故事。

(四)读写携手共进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普遍学习压力较大。随着高考的临近,多数学生都会将课余时间用来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极少有学生会主动寻找优质的课外读物来阅读。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与课内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活跃学生的思想意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例如,高一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轻,教师可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为学生列出必读书单,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本进行自主阅读,并写好读书札记。同时,为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教师可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读书进度,展示读书札记,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增进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又如,教师可在国庆节前后举办“爱国”主题的征文活动,要求学生阅读“爱国”主题的书籍或文章,并将自己的体悟写成读后感,在班级中相互分享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以优质篇章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其爱国主义意识,提高读写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一体化教学是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阅读与写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用“采花”与“酿蜜”形容两者的关系较为贴切,阅读就好比“采花”,需要涉猎广泛,通过精读与深读充分吸收文本中的精华;写作则像是酿蜜,需要学习者勤勤恳恳地“酿造”阅读材料,生成优质的文章。教师应认识到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优越性与必要性,积极开拓阅读与写作的新天地,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优质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学平.读写结合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40—41.

[2]尹润竹.指向统编必修教材的随文写作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2(5):37—39.

[3]何英.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为与可为[J].教学与管理,2021(31):45—47.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9

为了分析方便,在这里,把义素分为“理性义素”和“附加义素”两类。“理性义素”就是指于概念有关的义素,通常指字典或词典里可以查到的义素。“附加义素”是指在理性义素之外的,我们能体会到的或在具体的语境中产生的义素。

一、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这是由于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作用决定的。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而“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强大作用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实现。

义素分析可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张志公先生曾指出:“由于历史的和其它种种原因,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很不科学或不够科学的做法,存在着因此而造成的不应有的浪费。”“要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逐步做到教学比较的科学化一些,先决的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总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学过的同义词来比较、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科学性不强。义素分析可以深入到词义内部,把词义分为具体的一个个义素。看各个义素与语境是否吻合,然后,再确定用词是否准确。

如:“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这里“镶”“带”用得非常准确。

镶:(理性义素)[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加边。](《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精致]

带:(理性义素)[用皮、布或纱线等物做成的长条](《新华字典》)

(附加义素)[+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用来“镶”的东西往往是比较“精致”的,结合语境,作者把梅雨瀑挂在山崖上的那种黑白分明、赏心悦目的精致的美感充分的体现出来。“带”写出了梅雨瀑狭窄、飘逸的形象。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段写得非常优美。它同动词地巧妙使用分不开,我们来分析这几个动词:

泻:[液体,很快,流](《新华字典》)

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现代汉语词典》)

洗:[用水,去掉污垢](《新华字典》)

笼:[遮盖,罩住](《新华字典)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动词“泻”包含义素[+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动词“浮”包含义素[+停留],写出了月光弥漫不散,轻柔飘渺的特点。动词“洗”包含义素[+水][-污垢],写出了月光润泽、柔和、洁净的美感。动词“笼”包含义素[+遮盖],写出了月光下的花和叶子隐隐约约,看不真切的朦胧美。

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王希杰先生曾提出:“进一步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可以从广度和深度方面着手。所谓从广度方面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把义素分析法运用到语法学、修辞学等领域之中去,所谓向深度方面去发掘义素分析法的潜力,我们以为是改变义素分析法只局限于少数有限的语义单位,如亲属称呼、颜色词语等的初级阶段,应立即全面地运用于一种语言的各种各样的语义单位,不要回避矛盾难点。”(《义素组合论》)这里,我想尝试一下利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修辞手法。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本体和喻体的中心词分别是“叶子”和“裙”。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叶子:(理性义素)[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裙:(理性义素)[一种围在下身的服装]

(附加义素)[+下垂][+舒展][+自然]

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叶子”和“裙”的理性义素不同,可见它们不是同类的,而它们的附加义素相同,可见它们有相似点。这正符合比喻句对本体、喻体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

又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朱自清《绿》)

招引:(理性义素)[用动作、声响或色、香、味特点吸引](《现代汉语词典》)

(附加义素)动作发出者[+人]

招引的动作发出者是人,而句中的动作发出者是“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怎么会是“歌声似的”呢?结合语境,我们可以得知:“清香”和“歌声”有共同的附加义素,就是[+断断续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此句本体、喻体,又有相似点,似乎是比喻。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得知:

清香:[+嗅觉][-听觉]

歌声:[-嗅觉][+听觉]

“清香”与“歌声”在“感觉器官”这一语义场中包含的义素刚好相反,此句是感觉的挪位,修辞手法应归“通感”。

二、义素分析可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难点。首先,中学语文课文里有些篇目,由于创作年代的久远,时代背景的局限,作者语言风格不同等诸多因素,造成某些词语、句子较难理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词难句,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解决的途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义素分析法至少可以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1:“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巴金《灯》)

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义素分析

米:(理性义素)[谷类或其他植物去了壳]它的上位词是“粮食”,再往上推,其上上位词是“物质”。该语义场的层次如图所示:

物质

┌─────────────────┐

粮食衣物……

┌─────────────┐

米面粉……

把“米”进行义素分析,推断它的上位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是借代,这句话的含义:一个人不仅仅依赖粮食(物质)活着,还要依赖希望(精神)。正是有了希望,人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例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鲁迅《拿来主义》)

抛来:(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附加义素)[+目的][+施舍][+强制]

“抛给”我们的东西,是有目的的,不管我们需要不需要,强制我们接受,还要摆出一副施舍的面孔。“抛给”二字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这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其次,义素分析可用于同义词辨析。同义词的辨析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义词是同义义场中的一类词,它们有相同的义素,也有不同义素,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同的义素。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151页有这么一道题:从“精细”、“细微”、“细致”、“细密”这组同义的形容词中,挑选最恰当的分别填入下列语句的空格内,每个词只能选填一次。填完后,再同课文对照,看看有无不同,体会作者选用同义词的精当。

1、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刻丝,象牙雕刻,全都在_______上显能耐。

2、且不说自在画怎么生动美妙,图案画怎么工整________……

3、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_________……

4、(掐丝)这是一种非常_______的工作。

这组同义词,相同的义素是[+细]即[+横剖面小],区别性义素是:“细密”[+(质地)]仔密,”这是刺绣、刻丝、象牙雕刻等手工艺品的特点,因为“细密”所以要“费大工夫”。故1题应选“细密”。“细致”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2题写图案画的特点,对细小的地方都花工夫,画得精致。故选“细致”。“细微”的区别性义素是[+微小],3题因为“小块面积小”所以热胀冷缩的变化也微小。故选“细微”。“精细”的区别性义素是[+精致][+细小],4题应用“精细”来说明“掐丝”是一道很精致的工序,要做得很细心。

此外,一字多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难点,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读清字音。一般来说,学生一旦掌握了词的理性义素,就能区分多音词的读音。

例1“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鲁迅《拿来主义》)

这里“给”是读gěi还是读jǐ,结合义素分析,

给gěi:(理性义素)[+交付][+送与](《新华字典》)

给jǐ:(理性义素)[+供应]。(《新华字典》)

显然,句中应读gěi。

例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脉mài:(理性义素)[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新华字典》)

脉mò:(理性义素)[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新华字典》)

结合语境,句中应读mò。

三、义素分析可以帮助学生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以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717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的。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义素分析可以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避免用词造句的错误。如“赡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长辈]这样的义素。“抚养”要求宾语一般须具有[+下辈]这样的义素。“扶养”要求宾语包含[-长辈][-下辈]的义素。这样看来“少先队员用自己的零花钱抚养这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这句话显然不对。我们可以教学生利用字典或词典,找出词的理性义素,结合语境体会附加义素。对照自己的习作,及时发现语病,及时改正,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义素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我们探讨得还很不够。我们只是希望通过义素分析,打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条新路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更加现代化。

高一语文教学范文篇10

一、基本情况

吕艳,女,1972年12月出生。现任南海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教师。1997年7月毕业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学历,并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学语文二级教师,1998年10月取得这一资格,现申报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二、申报理由

1、任现职以来,我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法律法规,工作勤恳、踏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用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着端正的教育思想。平时注重加强自己的思想和品德修养,积极要求上进,努力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有良好的师德,爱岗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团结协作,服从组织安排。

2、我先后任教过初一、初二以及高一、高二的语文,熟悉初、高中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对中学语文教材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正确理解、掌握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能正确传授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落实“双基”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通话流畅,表达准确(经过佛山市语委办公室于2006年11月测试,确认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板书清晰,条理性好。

虽然我还未教过高三,但我对高三的教材作过潜心研究,也一直关注着每年的高考,关心着高考所透露出来的语文教改的方向。对近十年的高考题作了详尽而细致的研究,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考解题能力测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在教学上,我能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处理教材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明确目的,突出中心,围绕启发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精细设计、合理安排教案,做到难度要求适中,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展示思维的发展过程和渗透重要的思想方法。采用对话式、启发式、主体式和课内分层等教法进行教学,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中取得了好成绩。

特别是在近二年来,我参加了学校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结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对主体式教学和课内分层教学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利用该教学理论的指导,坚持“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原则,以日记、练笔和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写日记、写练笔,记载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身边的人生世相、社会百态,并把语文课堂教学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结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和备课组的其它教师一起开展“高中作文训练整体目标系统”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有针对性讲解知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学生潜力,加快由难向易的转变,变“教会”为“会学”,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在课堂中出现“促优辅差”的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目标,所任课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4、我能积极参加教研组和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密切注意和追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教学科研成果和高考信息,掌握教育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教研课题。近几年来,我先后参加了分层教学课题研究组、青蓝工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组,试图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我能勇于承担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我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了学校“三味”书社采访队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并组建“奔流”文学社,指导学生组织、参与了影视欣赏、辩论、演讲、采访、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各种活动,编辑了六期《奔流》社刊,在学校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2006年6月,我指导的学生粱文锋、关文静和梁健华在南海市语文阅读比赛中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科组活动中,我能积极关心新老师,和他们一起研究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交流教学体会,研究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设计课堂提问形式,交流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错误回答问题的方法等等。使新毕业的老师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任职以来培养的新教师有梁月华、潘若怡。

5、在教育工作上,我能利用语文科在思想性和情感性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利用上课和班会时间,先后向学生介绍了广东改革开放十年史,时代新闻人物,科教兴国,克隆技术,纳米技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专题知识。

在班风建设上,我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鼓励他们创造集体荣誉。1997年、1998年分别任杭州铁路中学初一(4)班、初二(4)班班主任,这个班两年来一直是全校知名的优秀班级。2006年任南海一中高一(5)班班主任,该班月月被评为文明班,并在体艺节中取得了运动会总分第五名,班徽设计三等奖,文艺汇演优秀奖,大合唱优胜奖的好成绩。2006年任高二(5)班主任,该班多次被评为文明标兵班,在体艺节中和运动会上也均取得了好成绩。我多次组建班团干队伍,培养多数同学自我管理班级、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形式灵活、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主体的班会课的开展,使学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的方法。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坚持有计划、有目的的自学和进修,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点,从事教育工作六年来,一直坚持每月阅读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知识》和《语文教学通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创造性教学通论》、《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学生心态探秘队《班主任工作漫谈队《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等世纪园丁工程丛书和《学会学习》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论》等学科教育理论书系等一系列书籍,并能结合实际运用到教育教学中。1998年参加了杭州市教委举办的青年教师业务培训,2006至2006年参加学校为适应南海电化教学而举办的电脑培训班,并于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计算机初级水平考试,2006年12月通过了广东省中小学计算机中级考试。2006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英语培训,自2006年起,一直在学习由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讲的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自觉学习心理学原理,并将它运用到班主任工作中去。

我在1999年6月被杭州铁路分局授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06---2006学年度获得南海一中“校级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三、晋升职务后的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