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意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05:26

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制意识;培养

党的明确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专业性人才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法制意识和法律思维如何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当前,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社会现实呈现出的新状况以及高职学生所具备的新特点,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创新法制教育实施路径、提高法制教育效果,是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多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树立自信、保持定力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构建法制环境,对于形成安定团结、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构建依法治校的方法和途径,将依法治校的理念付诸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使我国依法治校的进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仍然充斥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95后”学生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学校、师生、自我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矛盾,容易走向偏激,发生恶意伤害事件。同时,随着各大院校的连年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连年下降,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基本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近年来,高校寝室室友“投毒”“杀害”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校园环境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都与学生法制意识薄弱有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英格尔斯曾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里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这说明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法治进程的建设也有一定影响。不容乐观的是,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法制素质和意识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大多处于空洞的说教范畴,很少将法制教育作为实践课程来传授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思维淡漠、守法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当遇到传销、侵害或拖欠工资等事件时,不能有利地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很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法制意识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课程实效性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关于法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应当以培养大学生法律观念,树立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要任务”。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有所偏颇,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熏陶。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设置弱化。根据2005年教育部和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共用一本教材,且法制教育只占用其中两章,这就使得法制教育处于明显弱化的地位。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在法制教育授课方面,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养不高。三是教育形式单一。在法制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形式单一,多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以至于对法律教育提不起兴趣、认同感不强,表现出教育学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应付笔记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具体实践应用课程的缺乏,也导致了学生遇到问题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法律信仰缺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点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高职院校也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然而在现实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信仰的倾向,对法律不能自觉遵守。归结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从自身原因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思想较为散漫自由、自控能力差,对于法律,认为离自己生活遥远,对学习与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部分学生还对西方的法律文化比较赞同,对学校的法律教育采取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外部原因探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市场经济追名逐利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并不乐观,严重制约着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在签订合同时随意毁约或者违约,有的甚至走上严重的犯罪道路,还有部分学生急功近利,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缺乏全盘考虑问题的思维和目光,在校期间只注重钻研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条例,表现为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有着较为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也是法律信仰缺失的重要方面。(三)校园氛围不浓校园文化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一种方式,在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治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理念,对于大学生法治思维和精神信仰的引领尤为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却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依法治教的观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能得以贯彻和强化,难以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三、高职院校学生优化法制意识培养的创新路径(一)提升法制教育定位在党的报告中明确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要求。新时期,树立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目标上的新定位和思路上的新调整。要提升法制教育的教学成效,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将法制教育定位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应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等多项有关规章制度,构建系统完善的教育网络,调整和充实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大一的同学,刚步入大学校园,如何摆脱孤独情绪,与同学相处融洽,这是一个严肃和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传授《民法》和《刑法》中的相关内容和案例,使同学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深刻理解与他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积极构建从学校领导到具体系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的实际效果。总之,要力争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在态度上真正实现从“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实现法制教育定位的提升。(二)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要开展好高职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个人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方法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渠道”,即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创新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将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之中,保证法制教育的现实性、多样性、渗透性,努力增强思修课法制教育部分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师生行动自觉行动,从而落实法制教育的教学实效。(三)创建优良教育氛围。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法制教育的宣传氛围,对于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例如橱窗、广播等宣传平台来弘扬法制教育文化。可以通过学生文艺团体排练演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法治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宣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其法治素养。还可以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周围执法机关的配合,例如可以联合政府、派出所、文娱监管等校外机构,邀请相关公安干警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对校园周边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查处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争取群众支持,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一背景下,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还应大力依靠网络作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将法制教育与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建立学校普法微信、微博、QQ、论坛等公众服务平台,开设法律网络辩论、法律新闻专栏等多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处理。通过合理有效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法制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率一定会有明显提升。(四)强化法律信仰培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高校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才是目的。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的守法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多项管理制度和学生讲清楚,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大力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去法庭、监狱实地体验法律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尊重法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只有体会了法律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将法律所追求的平等、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价值要求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宗旨规范,才能用法治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使之转变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真正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杨锐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5(02):2.

[2]郝雪玲.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缓[J].中国高教研究,2000(02):1.

[3]赵光军,裴正轩.论法制现代化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5(04):2.

[4]陈群辉.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3.

法制意识范文篇2

[关键词]临沂上冶镇;法制宣传;法律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公民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以民法典的编纂、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与监察法的颁布、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为标志,我国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虽然从整个国家来看,法律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虽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执法与司法机构,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村),人情社会的现象依旧存在,当地居民认为通过社会关系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这与其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缺乏必要的敬畏与了解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前依法治国大环境下,为什么仍然有一些乡镇(村)的大部分居民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究竟是这些居民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意图,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途径?临沂费县上冶镇的法制建设基本情况又是怎样?当地居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态度如何?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咨询帮助以及法律援助?为了了解这些问题,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建设与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走入街头巷尾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临沂费县上冶镇的居民,为了更全面了解临沂费县上冶镇居民法制意识的现状,笔者在走访当地政府采集数据、访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上冶镇的街边路人、店铺经营者、居民楼的住户以及田地里的农民。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张,有效率为98%。其中,18岁以下的有25人,占25.5%;18-24岁的有0人,占0%;25-35岁的有21人,占21.4%;36-48岁的有13人,占13.3%,48-60岁的有22人,占22.4%;60岁以上的有17人,占17.3%。(二)调查方法。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公民法制观念调查问卷》,共有18个条目,涉及政治面貌、从事职业、学历、是否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有所了解、是否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主体、希望了解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什么、对普法活动的建议等内容,同时,在问卷中还设计了诸如“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等问题,意图结合上面的答题情况看出受调查者对法律的求知欲有多强或者说其是否有进一步了解法律的愿望。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地居民留守情况普遍,学历相对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居民中中青年的人数占比很少,甚至没有采访到年龄在18-24岁的群体,虽然可能和调查走访当天实际情况有关,但毕竟是暑假期间,这个年龄段应多为大学生群体,应当有一定比例。而且在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48-60岁及60岁以上的居民在受访对象中占比达到了39.8%,也就说近四成为中老年人,同时未满18岁的受访者达到了25人,占25.5%。可见七成以上的受访者为低龄与中老年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留守情况较为普遍。而通过之后询问当地居民与咨询当地政府,也得知了当地青壮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少回来的情况,进一步印证了我们的猜测。既然受访者年龄层次多为低龄与中老年,那么根据常识受访对象整体文化程度应该不高。在分析调查问卷后发现,没上过学的有5人,占5.1%;小学文化的为36人,占36.7%;初中文化的为45人,占46%;高中文化的为9人,占9.1%。专科、本科及硕士以上的为0人。这与受访者年龄分布的表现相一致,也符合我们的猜测预期。诚然,因为有些受访者年龄尚小,所以文化程度不高,未来有继续提高文化程度的可能。但结合上冶镇留守情况较为普遍的事实,在这些青少年随着时间成长并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后,是否还会留在上冶镇?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而在早已不再接受教育继续提升自身文化程度的中老年居民中,最高学历也只到高中,且这部分人所占比例只有10%不到。可以说上冶镇居民的整体学历层次并不高。这就让我们对其法制环境建设与公民法律观念情况感到担忧。(二)当地居民法律观念不强,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受访的当地居民中,听说过宪法的为60人,占61.2%,没听说过宪法的为38人,占38.8%。而在选择了听说过宪法的60人中,有30人在下一题“您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吗”选择了“不了解”,占听说过宪法的受访对象的50%,占总人数的30.6%。这样其实就有68人是不了解宪法规定的内容的,占69.3%。这说明上冶镇的居民法律观念不强,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过结合之前分析总结的当地留守情况普遍,居民学历层次不高的情况,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②但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留守情况普遍的乡镇(村)怎样有效地进行普法宣传迫在眉睫。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稍显专业的一个问题“您认为谁有权制定法律”中,有37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占37.8%。这说明还是有一部分居民是有一定法律基础与法律常识的。而且,在“您碰到问题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这一问题中,选择“社会关系”的为28人,占28.6%,选择“法律手段”的为62人,占63.2%,选择信访途径的为6人,占6.1%,选择其他的为2人,占2.1%。这也说明大部分居民虽然不了解法律规定,缺乏法律常识,但还是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的。(三)当地居民愿意关注法律,希望有更多途径提高自身法律知识。经过调查发现虽然上冶镇的居民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高,但并非是不愿遵守法律、不想了解法律。相反,他们对我国法律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也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接受普法宣传,提高自身法律知识。在“您是否关注我国的立法状况”问题中,只有17人选择了“不关注”,占17.3%。而在“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问题中,选择“很满意,有这些已经够用了”的为28人,占28.6%;选择“比较满意,但能再学点就更好”的为40人,占40.1%;选择“不满意,要多学习以备日后之需”的为30人,占30.6%。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大部分还是希望能再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还是有较为强烈的提升自身法律水平的愿望的。

四、调查思考

(一)应当加强对当地留守居民的关心慰问,并多进行普法宣传与教育。上冶镇留守居民的文化层次不高,他们并不了解具体的法律规定,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这在他们日后权益受侵犯,发生争议时是很不利的。任何事物都要抓住本源,要想改善当地居民缺乏法律常识的现状,就要从居民自身的法律意识抓起,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③何况不仅仅是那些文化层次不够高的劳动者,在走访中也不乏一些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居民不知道一些十分基础的法律知识的现象。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法律宣传与普法教育工作的迫切性。(二)有关部门应扩大普法宣传教育的范围、丰富手段。当地居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法律观念不强,但有提升自身法律水平的愿望,这是最为难得的。当地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工作,不能辜负了百姓的热情,要引导当地居民通过合适的途径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其运用法律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的能力。④在临沂市费县采集数据的时候,了解到当地的法制建设环境与普法宣传主要手段仍局限于普法讲座、法规宣讲等,并且对象主要集中于在校学生。而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当地居民更希望在法制宣传的形式与范围上进行提高。毕竟单纯的普法讲座等宣传教育形式较为枯燥,很难激发居民的兴趣,并且哪怕老百姓们来听了,也很难保证到底能听懂多少。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转变工作方式,在普法宣传教育的形式上下功夫,并且扩大范围,可以深入田野、农民家中等等。可以说,只要政府引导到位,居民法制观念与法律水平会得到极大的转变与提高。⑤

五、结语

总之,目前调查当地的居民法制观念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大部分人缺乏法律常识,仍然需要百姓、政府与志愿者等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临沂费县的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

注释

①刘金海.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研究——基于269个村3675个农民的问卷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68-74。

②陈忠.从传统和利益的角度看农民法律意识的变化——以南昌地区农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3(01):74-75。

③穆福山,曾昭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培养——对河北省青龙县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的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1):26-27。

④苗泽一.浅析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12):12。

法制意识范文篇3

1编导意识对策划电视法制节目的作用

编导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编导不仅要根据节目主题展开创作,还要注意创作中的细节。编导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那就是明确传播目标,给节目准确的定位,从节目名称开始,就要吸引观众,这是观众对这一节目的第一印象,拉近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可以从节目口号入手,这能起到强调节目性质的作用。法制节目的宣传片也是电视法制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节目宣传片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使观众对法制节目有了想要继续了解的想法,才可以提高法制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选择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对节目的帮助也很大。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来增强观众对节目的喜爱程度。

2在电视法制节目影像创作中编导运用的手法

叙述与表现是法制节目摄像创作中的两大基本手法,叙述性镜头和表现性镜头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编导对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也使节目的表达效果呈现不一样的感觉。叙述性镜头可以运用到叙述事实拍摄中去,因为叙述性镜头的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对事实有个总体的认识。表现性镜头的作用与叙述性镜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现型镜头的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气氛,抒发感情[1]。法制类的节目就是从社会上某些事情去挖掘事情背后的本质,找出产生这些事情的原因,通过表现型镜头来表达当事人的感受,去引发社会的关注,引起观众的共鸣。产生良好的节目效果[2]。

3编导意识对节目产生的不良影响

3.1法制节目构思单一。编导意识的落后,使得电视法制节目的构思相对单一,表现手法只有就事论事。这些做法导致节目质量降低,使得现阶段法律意识的传播途径单一。编导对于这些现象的出现,要对节目的进行调整。有些编导对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和手法进行过于细致的描写,这些对未成年人会产生不良影响。部分编导人员在前期拍摄中采用偷拍的方式,这对以后新闻工作者行为方式和侵权行为的诉讼埋下了异议的空间。让人民群众认为从事法制类节目的人员知法犯法,这会使法制类节目的形象造成损害。3.2节目舆论导向性偏低。在法制节目的发展中,由于法制节目舆论导向性较差,宣传力度较弱,政府的扶持效果不显著。使得法制节目受到相当于冷门的待遇。法制节目的发展离不开舆论的导向。宣传力度对法制节目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较好的宣传力度会使法制节目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所以编导要明白舆论导向性对法制节目的重要性,现在部分法制节目的编导对原生态的资料过分依赖,就这制约了法制节目的发展,使法制节目缺乏对艺术的美好追求和良好舆论导向的实现[3]。3.3行业内部机制亟待完善。法制节目编导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明确的规范,使得编导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对于法制节目相关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对社会公众的节目透明度。自治性管理与行政性管理共同存在的现象长期未得到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制节目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些法制节目和编导存在着舆论引导不力的情况出现,对于舆论角度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对道德的考量,对民主法制的节目造成不良影响。

4编导意识对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作用

4.1增强法制性,加大可信度想要提高电视节目的法制水平,编导意识就要有深层次的改变。不仅要提高编导自身的法制素质,还要提高整个团队的法制素质,编导有了强硬的法律意识就会发现节目中出现的问题,从专业角度出发,就改正这些问题,使得法制节目有了更高的可信度。只有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提升,才能对节目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促进作用。4.2加大人文度法制节目的观众大都是老百姓,在法制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做出贴近生活,切近实际的节目。这样的节目才会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民群众是法制节目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法制节目的观众大多数都是不懂法的群众,这样节目就要更加注意法律专业性,不能给观众传输错误的信息。从节目收视率上来看,当事人矛盾冲突越大的,以情感为主线的一些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某些电视台把这些家长里短的私事放大,把法理扔到一边。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作为法治节目的编导对这种情况应该抵制,不能任其发展下去。法治节目的编导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这样才会做好一类优秀的法制节目[4]。4.3树立电视法制节目的品牌意识现代社会,各个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当然电视行业也不例外。如何能从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品牌节目都是编导需要考虑问题的重中之重。要想成为一档优秀的法制节目,就要想办法把节目变得特色,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从节目的地域优势和频道优势中出发,打造具有自己节目特点的法制节目。在心中树立品牌意识,在内容选择上要进行改进,去赋予内容上更多的文化和精神。一个具有高尚人生观的节目,才能在众多的法制节目中脱颖而出,具有强烈的竞争力[5]。4.4拓展节目的广度与深度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保质期,如果一档节目非常好看,但是每期的形式题目都是一样的,那么这样就会使观众失去兴趣。所以拓展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是有必要性的。法制节目的编导就像一位特级厨师,他要根据观众口味的不同对节目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法制节目的观众相对固定,那也不要一味地重复一项受人喜欢的题目。要根据时事拓展节目的内容,让观众对此节目保持长久新鲜感。这样对法制节目的发展会起到促进性的作用。我国法律涉猎到全国的各种层面,要想法制节目长生不老,就要在法律涉及的范围内的事情,做出相应的节目,做出更深层次的报道,这是一档优秀的电视法制节目制胜的法宝。

5编导如何挖掘电视法制节目的新内容

在编导挖掘电视法制节目的新内容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灵活多变的优势。使法制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编导要从形式上、内容上去挖掘电视法制节目的特性。首先,从形式上出发,在题材上去选择一些老百姓关心的确又不清楚的法律盲点,通过举法说案,让老百姓有了直观的认识,明白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对于法律的认识也就显而易懂了。使法律真正走到老百姓生活中去。其次,在内容选择上,要确保新颖,不能换汤不换药。只有在内容上有了全新的改变,这样才会提高老百姓的关注度。把老百姓生活中容易发生的矛盾、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纠纷引入到法律的理性上来,唤起他们的法律意识。让老百姓明白懂得法律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使他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更好的从中学习法律知识。引导老百姓依法办事,依法维权[6]。使法制节目起到帮助老百姓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的作用。

6结束语

编导意识对于法制节目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编导是节目中的灵魂人物。编导意识的提高能使法制节目有了阶段性的提高,能使法制节目的传播速度和表现形式更加鲜明有亮点。在各种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电视法制节目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在内容上要贴合实际生活,在节目意义上又不能俗套。因为法制节目不仅仅是为观众进行普法教育,更是观众通过电视节目学习法律知识的一个平台。

作者:周云 单位: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参考文献

[1]高健.电视台摄像记者编导意识培养方案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4(14):102-103.

[2]张建.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创作突破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11-117.

[3]陈一凡.浅谈新形势下电视节目编导综合素质[J].今传媒,2013,10(1):109-110.

[4]尚小虎.电视法制类节目创作误区及改善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6(6):37-38.

法制意识范文篇4

关键词:法制建设;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法制则是良性社会环境建构的前提。随着法制化建设口号的提出,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客观上带动了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创新与完善,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与内地高校存在共性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的外部环境与多样的内部制约因素使得当地意识形态教育阻力重重,因此探寻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性并在掌握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成为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的重点。[1]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一)法制建设背景下多元文化涌入,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存在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管理趋于理性,在此背景下对外来文化呈现出包容吸纳的开放式心态,多种文化形式与价值理念涌入中国,文化的管理与价值引导相对困难,尤其是新疆等边远地区,管理难度同步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新疆学生具有内地学生意识形态认知共性,积极向上,大胆创新,但当地贫穷落后的社会现实又限制了其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其对新文化新事物的分析判断,加上自身薄弱的抵御力,很难正确区分文化精髓与文化糟粕。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分布差异性明显,不同民族学生坚持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在多元文化及多元主流价值观碰撞的过程中造成民族差异认同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困惑,而这种差异性的困惑成为动摇社会主义信念的首要干扰因素。[2]因此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法制建设背景下鼓励民族自治,新疆成为分裂势力主攻对象

“依法治国”口号的提出及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对民族自治给予较大的认同与支持,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在保证遵守国家现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可以依法自主管理当地事务,做好当地经济发展的统筹部署,而民族自治赋予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自由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列强煽动的分裂势力提供分裂突破口,其分裂行径主要借助对新疆青少年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实施,通过境外煽动境内附和不断加大对新疆高校学生分裂意识的渗透,因此做好法制建设背景下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必须做好对敌对分裂势力的打击。

(三)法制建设背景下弹性空间不足,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形式僵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法制建设的内涵也不断创新延伸,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制建设起步晚,水平低使得其弹性处理空间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新疆地区意识形态教育的僵化。一方面新疆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正确认识,在世界观及人生观树立方面容易出现选择判断的偏颇。另一方面新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论是活动质量还是活动数量都有待提升。[3]立足当前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其受自然及人文条件客观限制偏重于理论灌输,缺乏社会实践灵活性。因此法制建设背景下做好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必须以当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为前提,提升法制建设的弹性度,以更加多样与灵活的方式带动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

(四)法制建设对网络存在监管盲区,影响新疆学生意识形态分辨

网络飞速发展在促进信息交流共享,带动网络文化网络思维创新的同时,也因监管不足造成主流文化界限的模糊,从而干扰新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判断分析。一方面借助法律对网络管理的既定盲区,社会敌对势力以网络为工具进行分裂反动言论的及情绪煽动。我国网络管理暂未进入法律监管的范畴使得疆分裂“三股势力”虚假宣传与错误引导有机可乘,其借助对分裂反动信息的外在伪装,在网络的掩护下公开,引发新疆学生思想认识的混乱,从而导致学生真假价值观难辨,此外新疆偏远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降低了当地学生信息过滤与筛选能力,在西方反动思潮及政治煽动的影响下造成主流值意识形态阵地失守。

二、法制建设背景下做好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以法制建设为导向,明确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与方向

我国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客观上促进人们对多元文化形态理解与认同度的提升,而多元文化的并存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方向的原有“一元化”地位造成威胁。因此必须做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方向的明确。以新疆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为例,法制建设起导向作用,强化对主流思想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高校课程教育将法制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做好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从宏观层面做好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结合新疆特殊的文化历史与地理环境,从微观层面做好当地主流思想文化教育,特别是增强新疆高校学生对“三史”的理解认同,辅助以丰富多彩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在保证当地多元文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方向的明确。

(二)以法制建设为原则,做好民族自治管理及分裂势力的打击

新疆少数民族自治政策赋予新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大的自主权,而新疆自治管理及自主发展在取得相应成果同时也造成与其他地区发展的脱节,加上新疆恶劣自然环境,经济链条不足,工业产值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明显,影响当地民族团结与稳定。因此应允许其自治的同时加大对当地的宏观调控与引导,通过政策倾斜与物质帮扶构建新疆经济发展的良性空间,增强新疆当地与祖国的日常关联。此外针对敌对势力对新疆的分裂意图进行谴责及打击,运用法律手段做好分裂分子的政治制裁。

(三)坚持法制建设背景,做好意识形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我国新疆高校在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往往侧重于理论说教,对内容与形式创新缺乏关注,长此以往,意识形态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吸引力,意识形态教育逐渐形式化、过场化,其教育宗旨与目的难以真正实现。我国法制建设硬性方针指导下将新疆地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敏感区,采取单纯的高压束缚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4]新时期新媒体的诞生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提供了方向,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为政治敏感一直被作为课程改革的“雷区”而刻意回避。立足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时代背景,做好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手机网络等载体都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课程教学中去,其便捷性及交互性的优势使授课形式更趋多样,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新元素的带动下更贴近学生生活。各种形式的辩论赛、红歌演唱比赛、文化艺术节目等都可以作为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方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在整个校园内形成强大凝聚力,新疆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感染,自觉提升对意识形态的鉴别筛选能力,从而实现意识形态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四)以法制约束为前提,积极做好网络环境的安全监督与管理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掀起信息交流共享变革的浪潮,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实现异地信息的传输与数据资料的共享,具体到意识形态层面来说,可以实现某个社会热点话题的全球研讨。但网络环境自由开放允许多元意识形态并存,甚至部分反动意识形态借助网络载体伪装存在,因此做好法制建设背景下的网络监管是实现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要增强新疆各大高校校园网络控制者的全局意识,妥善做好主体信息的筛选与掌控,对于网络上充斥的不友好言论、敏感话题及负面信息第一时间拦截处理,将谣言的传播扼杀在萌芽中,以免负面信息的进一步扩大。法制建设背景下要求坚持依法治校,通过网络规范制度的出台与网络治理方案的拟定,为网络安全提供法律援助。其次要建立专项监督管理队伍,重点发挥辅导员的网络监管作用,以辅导员为桥梁纽带及时获取学生意识动态,做好学生意识形态及网络信息接触的信息反馈。网络监管队伍可以吸纳部分学生干部,做好网络义务监管工作,既有利于其政治辨别能力的提升也有利其科学使用网络好习惯的养成。最后要加强法制宣传引导,鼓励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升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国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网络监管法律的制定出台,将网络的监督管理纳入到法制建设范畴,从而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微观层面之一,对学生价值导向树立与意识形态确定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偏远的地理环境与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使得其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格外敏感与慎重,本文立足当前我国新疆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结合法制建设的宏观背景就新疆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瓶颈问题进行了策略解读,以期对做好新疆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提供指导。

作者:姜媛媛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宏.新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3.

[2]亚里坤•买买提亚尔.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侧重点与路径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5):175-180.

法制意识范文篇5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法制意识范文篇6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法制意识范文篇7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3]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

法制意识范文篇8

针对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学校要明确法制教育工作宗旨,促进法制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既包括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又包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在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十分重要和紧迫。尤其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培养,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意识教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法制的种子。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进而逐步养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学校要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法制教育内容法制观念作为人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人们的法制观念形成和提高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做基础,因此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方面: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有着自身的认识规律和结构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采用系统性、阶梯式、通俗易懂的法制教材。对青少年学生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法制教育。

其次,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基础性。有选择地向青少年学生讲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宪法的权威与地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基础性的法学理论知识。

再次,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实用性。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教授内容方面,应主要考虑法律常识的传播,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规定。让青少年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并逐步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后,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差别性。由于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较大,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确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浅显易懂的法律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兴趣;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比较抽象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

3.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建立专业的法制教师队伍,完善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充分发挥法制校长的作用,确保有专人负责校内法制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时搜集和反馈法制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学校要结合法制教育工作实际,创新法制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宣传栏、图片展、法律知识小册子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将法制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让青少年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可以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建设法制教育基地,让青少年接受直接、具体的法制教育。

二、结语

法制意识范文篇9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重要性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作一论述。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2]大连司法局.论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上的五大误区.

法制意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重要性;措施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大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所面临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大学生时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这对高校的安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状况

(一)大学生安全法制意识薄弱

大学生安全法制意识薄弱,是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高校的安全法制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摆在边缘化的位置。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安全法制的重要性,忽视了安全法制知识的掌握,加之高校校园相对闭塞,大学生接触社会有限,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欠缺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其安全法制意识薄弱,导致一些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缺乏安全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

高校缺乏安全法制教育的相关教学资源,疏于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降低了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水平。高校普遍注重专业教育,十分强调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法治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培养。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法制教育以选修课为主,从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配备上来看,很多从事安全法制教育的教师自身的相关法律知识有限,尚不能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系统的自我安全保护方面的教育,这些非专业化的教师是无法真正胜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推进依法治校,稳定学校秩序

高校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校、稳定学校秩序。首先,高校并非独立于社会的一方净土,推进依法治校,能够从根本上维护高校校园秩序,从而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校校园尽管相对闭塞,但是其依然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社会上的各种消极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只有推进依法治校,才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意识

高校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高校应积极贯彻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呈现、安全法制讲座等形式来普及安全法制知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素质,使之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甄别各类的不良信息,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

三、推进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

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观念,是推进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的关键。第一,可以定期邀请安全专家或者法学教授来为大学生进行安全法制讲座,通过解剖安全事故案例、播放安全教育视频等形式配合安全法制教育,进而丰富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知识。第二,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督导作用,将安全法制教育贯彻到班级管理之中,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以此实现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提高其安全法制观念的目的。

(二)将安全法制教育引入日常教学中去

将安全法制教育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法制教育。可以充分地利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形式来普及安全法制知识,将安全法制知识穿插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去。在日常的具体教学中,应增加关于安全法制教育方面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围绕学校最近发生的安全事件来进行讲解和说明,激发大学生学习安全法制知识的兴趣。

(三)将安全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将安全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内化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地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进行安全法制宣传,还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校园安全法制专栏,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法制问题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法制问题答疑、观看安全录像、安全法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学习安全法制知识的理解能力和领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而提升其安全法制素质。

四、结语

推进大学生的安全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秩序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要有效开展安全法制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法制观念、将安全法制教育贯穿到教学之中,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从而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法制素质,使之以更好的姿态走向未来人生。

作者:朱宁 姚兵 单位: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廖运雯.刍议当代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J].才智,2012,26:220.

[2]房立明.加强大学生安全法制教育之浅见[J].中国轻工教育,2008,0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