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岗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0:47:03

顶岗实训报告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1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人才市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通英语且熟悉国际商贸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种类之一。所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强化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变过分注重单项技能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强调各项技能、贴近企业商务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过渡,正成为检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所在[1]。本文倡导的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实训、顶岗业务实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

一、传统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作为本科院校和财经类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在教学体系建构上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模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合度差,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达标等。(一)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认识模糊。商务英语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英语学科。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受到传统英语教育专业和商贸专业教学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停留在教授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的理论层面,缺少对学生从事商务活动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建构[3]。部分学校虽然认识到引导学生从事商务英语实践操练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指向依旧模糊,往往没有对企业需求做好充分调研。(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融合度差。由于没有建构出相对科学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当前多数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各课程专业任课教师展开的商务英语单项技能训练上。这导致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内容条块分割、不成体系,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4]。如“商务英语视听说”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课程教材提供的商务外贸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商务外贸函电”的实践教学是根据课程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外贸函电写作能力;“进出口业务与单证”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按照课程教学内容要求训练学生单证制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单项技能,但是商务外贸综合技能训练和商务环境适应的实战性训练存在明显不足,无法让学生适应职场商务外贸活动的真实需求,即便是顶岗实习,学生都很难适应。(三)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不科学。当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基本通过作业完成情况、单项技能考核测试以及提交个人任务型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实现,对实训或顶岗实习中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以及工作中解决实际商务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并未进行量化考核。(四)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达标。高校的商务外贸实训基地一般采用电脑模拟商务外贸公司的日常性业务,让学生实行人机对话。这种实训基地的模拟商务活动实践忽视了商务实战环境中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而这些恰恰是商务英语人才综合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所需经历的[5]。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和商务外贸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自行联系毕业实习单位,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实际上很多学生在社会上随便寻找与经贸相关的岗位进行社会实践,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失去监管和引导,很难确保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契合性和实习质量。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需遵循的原则

(一)建构主义原则。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以建构主义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由浅入深,层层推进[6]。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有利于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单证制作、商务交流、商贸谈判、书写外贸函电等,学会融入各类仿真与真实商务活动情境,持续地理解话语和建构话语,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最终完全融入外贸工作环境。这是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二)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教学是指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组织设计课程,开展教学和评估。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基本可分为三大模块:职业通用技能、专业英语技能和商贸事务处理技能。其中,职业通用技能包括职业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7];专业英语技能主要指学生熟练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从事商务外贸交往活动的能力;商贸事务处理技能主要指商贸业务操作能力、商贸业务拓展能力。这些能力都要在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中有所涉及,并在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中有所体现。(三)以就业为导向。对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必须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熟练应对各岗位对职业技能的侧重性要求。从当前社会的需求看,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外贸跟单员、涉外文员、外销人员、报关人员、物流人员和会展人员等。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必须分类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各岗位对商贸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让学生为日后定向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阶段,单项技能训练是第一阶段,综合技能训练为第二阶段,顶岗业务实习是第三阶段。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是依照建构主义、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建立起来的,有助于让学生脚踏实地迈向工作岗位。(一)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以单个商贸业务能力训练项目为主,旨在引导学生熟悉商贸专项业务的实践流程基础,提高大学生在单项外贸实务操作中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8]。单项技能训练必须明确训练目标,完善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有序进行。此阶段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为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表1)。在单项技能训练过程中,高校可以邀请来自商贸企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进行经典案例剖析,并对实际业务办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示性讲解。通过此阶段的实践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用英语从事商贸活动的单项技能,还可以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初步具备商务工作所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二)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是以学生融入模拟公司的形式进行的,以多个案例为实训内容,让学生分步、分角色感受模拟公司的各岗位要求。实践教学的时间为第5或第6学期。具体来看,模拟公司的科学创建是最关键的,能够让学生明确和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熟悉各工作岗位和业务操作的规章和流程。为此,以一家模拟外贸公司为例,按学生日后可能从事的实际岗位分组,给学生进行多岗位的轮训实践机会。A公司总负责人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担任,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管理。学生可轮岗分属7个业务部门,每个部门都由主管负责人和若干名办事职员构成,负责本部门的商贸业务执行。A公司要实行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模拟公司的各部门必须分工明确:总经办负责各部门任务计划指标的下达以及信息联络与信息汇总、业务监管等;业务部主要负责公司与外商的贸易洽谈、外贸接单、合同签订和跟单业务;单证部主要负责货物出口单证的制作与签发;报检报关部主要负责商贸货物的商检和报关;商贸运输部负责进出口货物的运输物流业务;进口业务部主要负责进口贸易策划与实施;投资合作部负责新的贸易业务的开发、对外会展宣传工作等。公司各部门在明确分工后,在业务上必须保持相互沟通与配合,确保公司正常运营。学生在模拟商贸公司过程中选用轮岗实训方式,全面接触商务贸易工作,逐步提高自身的外贸业务综合技能。(三)顶岗业务实习。与校内实施的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实训相比,顶岗实训有明显不同,因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单位,在多样的岗位上更广泛地与社会接触,能够有效地强化岗位技能。校内实训虽然具有专业性突出、系统性较强的优势,但在商务环境的真实性上有较大的不足。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实际是学生在陌生的商务人际环境中从事业务工作,更需要重视人际交往的和谐和专业技能的灵活应用。学生需要让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尽快了解自己的特长,较好地实现人岗匹配,从而圆满完成岗位业务,赢得企业的信任,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添砝码。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接触的不只是教材中的知识和案例,还会真实感受到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之处。比如商贸谈判,在校学生无论经过多少模拟训练,也不如深入企业聆听或参与几次真实的商务谈判获益更多。有的学生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参加了广交会,接触大量的客商,切实地提升了商务谈判的技巧和策略应用能力。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完成顶岗业务实习后回校与教师沟通,将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拓展岗位所需的各种知识,打造良好的职业素养。总之,顶岗业务实习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环境,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零距离对接。

四、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

商务英语专业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运行需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对学生各阶段实训成效的考核,加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并寻找长期、固定的实习合作方。(一)完善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是验证和确保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三阶段模式成效的重要保障。和过往的平时理论成绩+实践任务考核不同,当下的实践教学一定要选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实训考核中,对学生职业通用技能、专业英语技能和商贸事务处理技能进行量化综合考评,而不是简单地将考评放在实训任务的完成与否、成效好坏上,让学生在每次实训中都能看到自己在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和优势。(二)强化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好的实训教学需要配备良好的师资队伍,如果实训教师自身经验不足,校内实训模拟训练的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当前,很多从事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高校教师都是从专业英语教育或商务财经专业转行而来,缺少涉外商务从业经验,这对该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商务英语实训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商贸实践工作经验。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商务英语专职教师深入各类型商贸企业从事实际工作,增强自身的实训指导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部分知名涉外商贸企业中的骨干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与高校实训指导教师共同组建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围绕岗位技能需求和人才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优化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三)寻找长期固定的实习合作方。顶岗实习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要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三阶段实践教学的质量,高校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效。首先,高校要积极与部分大型涉外经贸企业展开长期、固定的校企合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机会。其次,高校要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规定时段内接纳一定数量的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生,使他们能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下训练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为此,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学校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制定的能力要求做好实习生顶岗实习评估,记入学生档案。实习结束后,合作企业方可以从顶岗实习的优秀学员中择优录用员工,实现校企间的合作共赢。

五、结语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创建商务英语专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积极融入社会实践、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实现的根本要求。日后,商务英语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在课程时间安排、课程内容遴选方面做好优化和调整,并做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改革、配套、衔接。

[参考文献]

[1]李刚.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14(6):76-80.

[2]陈蕾.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166-167.

[3]黎云莺.校企合作共建商务英语(国际服务外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2-64.

[4]冉思丝,彭丽.“岗位能力”导向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海外英语,2014(17):115-117.

[5]黄成夫,杨凡.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2):30-34.

[6]黄桂红.基于“就业导向观”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142-143.

[7]汪新颖,陈汤龙,王晓鹏,王宁.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合作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科学,2016(9):84-85.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3

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层次实训模式探索

经过调研、试点、总结等多方面的努力,我院畜牧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贯穿大学三年的多层次实训模式。入学教育每年新生入校初期,我们都要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其中包括参观企业以及邀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给学生开设讲座,他们的讲座实战经验丰富、语言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参观校企合作单位也是一项很好的实训内容,通过参观,可引导学生走进企业,感受企业,让他们认识到今后可能面对的岗位和真是的工作场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课程实训包括课程实训和教学实训周根据教学要求,我院的某些核心课程如《猪生产》、《牛生产》等,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设计综合性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练,如畜禽场建设规划与畜舍建筑、畜禽生产设备与环境控制、畜禽饲料筹划与引种选育、畜禽配种接产与杂交利用、畜禽饲养管理与兽医保健、畜禽养殖成本与效益分析等。调研项目如场址选择、饲料来源等让学生先分组完成,最后汇总,全班共同讨论,完成调查报告供企业参考;方案设计如畜禽场规划设计、饲料供应计划等也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每组用PPT展示,学生组成评委团进行打分;涉及技术训练的实训项目,首先是现场教学,然后与企业进行沟通,学生分到相关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项目融合,与其他实训形式相比,更具真实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锻炼他们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和协作精神有重要意义。参加实践操作技能比赛我院每年都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操作技能比赛。融理论、实践及乐趣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最吸引学生并且参与面最广泛的比赛主要有孵化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操作相关的一些项目,这些竞赛与畜牧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完成实践教学目标。课余兼职利用周末、寒暑假进行生产实践。周末兼职每到周末,我院养殖实训中心和附近的合作单位都会提供一些兼职岗位,如雏鸡的销售、猪场饲养管理等。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进行锻炼,同时也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收入,磨练了学生的劳动意志。寒暑假实践每个假期来临前,我院都事先与合作单位联系,落实一部分岗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对企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认识,能够较好地适应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与方法,学到的东西较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发现和培养合适的学生,以备将来留用。创业训练我院畜牧专业的学生创业的热情很高。根据专业特点,设立了一个“大学生创业协会”。该协会所开展的项目主要为:种蛋孵化、雏鸡培育、鸡苗销售和无公害肉鸡生产。每年新入学的学生先写书面申请,然后要经过面试、初选、复选等阶段,挑选出一部分确实对此兴趣浓厚且有实干能力的学生加入。协会成员参与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这样对于锻炼学生的创业策划、生产技术、团队合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畜牧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的生产技能与工作能力。除了在学校的实习以外,社会实践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近三年来,我院共组织了18个师生团队到乡下去,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农家,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及种养业的发展状况和疫病流行情况:开展科技咨询,给农民上课,传授养殖防病知识,开展义诊活动,为农户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为农民出科技板报。赠送科普资料,举办科技讲座,播放种养科技教育光碟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责任感,提高了素质。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解决生产管理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生产系列问题的调研、训练、总结,为写毕业论文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毕业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另一种教学方式,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综合职业素质,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践运用中进一步深化。除了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制定《畜牧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大纲》等一整套文件外,我院还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明确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了解企业概况、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熟悉具体部门和岗位的业务流程、工作规范、处理方法,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等。企业领导精心挑选部门主管担任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业务指导工作。指导师傅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全过程指导,一段时间后给予总结,并及时进行反馈,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的工作内容和难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多层次实训模式取得的成果

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深度融合在课堂实训上,训练学生家畜的发情鉴定、配种、早期妊娠诊断、接产技术和家禽孵化等职业技能。生产实训部分则由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良种场、甘肃省秦王川奶牛试验场、甘肃金昌种猪场和学院种鸡场负责制定轮训计划。根据各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时间来安排,一个轮训周期内学生对畜禽场的每个岗位都要实习过一遍,专业教师进行过程性管理。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校企共同开发设实训项目,使课堂“模拟实训———企业轮训———顶岗实习”成为一个新的有效模式。建立了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育人的实训模式学生的实习方式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企业人员指导学生的日常实训。学生在养殖场各生产环节轮岗实习,学生有了“看”和“干”的场所。在实训单位,学生以双重身份完成学习与工作两重任务。专业教师一方面巡回检查指导,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协助企业规范门店管理的操作流程。这样的一个循环,学生对整个畜禽场的运营管理全部进行了实践,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指导者,经常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践,针对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与企业人员共同研究探讨解决,不仅强化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技能。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是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如何能更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呢?除了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外,学校要积极争取,企业应尽量配合,社会应大力提倡,教师应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学生应有职业精神并乐于实践。

本文作者:郭小会李和国郭志明王璐菊刘瑞玲贾万臣郭全奎苗旭刘辉工作单位: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4

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制度建设;探索

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多年来,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完善下,我国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应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为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使得我国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界出现了一些新的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是项目课程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2]这些新的课程模式对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教育界要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适应新模式课程的需要。我国现在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自本世纪初由德国引进,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及2010年开始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使得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推广应用达到了高峰。目前,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模式一样在高职院校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学习领域课程中,教学载体也称为学习情境),并通过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实现既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与我国多年来采用的学科课程模式相比,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地点、教学条件、教师素质、师生的角色定位及考核的方式内容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来看,以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载体;从实施地点来看,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或生产车间里来完成,基本上不使用普通教室,视频、动画、模拟仿真等是辅助教学手段。从对教师的要求看,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动手,即所谓双师素质或双师型;从师、生的角色看,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是主体,教师的讲解必需、够用即可;从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看,理实一体,知识、能力和素质并举;从学习的结果和考核看,不再是一张张试卷,而是一个个产品、作品等。由上述描述可见,学习领域课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课程模式,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地点、教师素质、师生角色、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考核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必将对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管理等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势必要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下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来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需要。

二、支撑学习领域课程实施应建设的制度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看,学习领域课程对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制度建设也应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的制度[3-4]由于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或生产车间完成,而且整合企业资源弥补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是一个建设方向。所以,教学条件建设方面的制度可包括适应实训室建设需要的《实训室建设管理办法》,适应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适应引进企业的《引企入校管理办法》。(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由于学习领域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能动手,即所谓双师素质或双师型,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高校,通常缺乏动手能力,所以,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能工巧匠引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即形成所谓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可包括适应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需要的《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和适应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三)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由于学习领域课程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而工作任务的完成不是学科课程通常采用的2学时排课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排课方面的保证。为使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任务,需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也就是要提供引导文、任务书等教学资源。同时,学习领域课程的部分任务可能需要在顶岗实习中真刀真枪地完成。所以,关于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制度可包括适应课程管理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管理办法》或《工学结合课程管理办法》、适应教学资源建设需要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和适应顶岗实习需要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三、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制度的关键点分析

(一)《实训室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实训室建设的重点是功能,还要考虑设备利用率及教师对设备的熟练使用等,所以,《实训室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功能要求条款:实训室建设应遵循学习与操作兼顾的原则,即实训室既要有操作区,又要有学习讨论区,使得学习与操作兼顾,理论与实践一体;实训室建设应遵循与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等)同步的原则,即在设备选择、管理制度、文化建设等都与企业的生产车间(或工作室等)一致或稍超前,以保证学生将来工作时有经验;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资讯(信息获取)的需要,既要有足够带宽的网络覆盖,又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电脑;在实训设备的类型选择上,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前提下,还要兼顾创新和科研的需要,也要考虑成套性,以具有生产能力,从而能够服务社会。利用率要求条款:在实训设备的数量确定上,既要满足教学需要,也要考虑利用率。约束性条款:相关专业教师必须参加所在专业实训室从方案论证到安装、调试等的全部建设工作,这样即可保证实训室建设的质量,同时有利于教师熟悉和了解设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校外实训基地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基地遴选标准条款:应选择在工艺、设备、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习条件条款:校外实训基地应具有必要的学习软硬件条件,以保证教师讲授、讨论、资料查询、网络自学等的需要。生活条件条款:校外实训基地应具有基本的食宿条件,以满足学生基本的食宿需要。(三)《引企入校管理办法》的关键点引企入校关键要做到满足教学需要并保证安全,所以,《引企入校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教学要求条款:企业应兼顾生产与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安全性条款:企业应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生产安全、环境安全、校园安全和社区友好。(四)《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的关键点[5]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必须在时间、任务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也必须有必要的奖惩措施和保障。所以,《专任教师培训学习及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约束性条款:专任教师每年需到企业实践一定时间,以保证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步,保证教学的先进性;专任教师应就企业的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工艺、设备等进行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为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制订、实训室建设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专任教师未完成规定的企业实践任务,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并延期参与职称评定。服务性条款:专任教师应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提供技术服务,并积极在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保障性条款:学校需在食宿、交通等方面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保证老师吃得饱、睡得好、行得舒适、快捷。鼓励性条款:对于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服务方面做出贡献,或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专任教师,将视贡献或效益大小给予表彰奖励。(五)《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的关键点[6]企业兼职教师的聘用和付酬要把握好基于能力的原则,同时必须合理解决校、企工作的冲突,所以,《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聘用条件条款: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应把握能力优先的原则,即在具备要求的能力的条件下,可不受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资格等的限制。基本条件条款:兼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付酬条款:企业兼职教师的报酬按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给付,不受专业技术资格高低的限制。管理性条款: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灵活排课,以保证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和企业工作的正常进行。(六)《学习领域课程管理办法》的关键点学习领域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不同点主要有排课时间与学时、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同时也要考虑其实施的难度而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所以,《学习领域课程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教学安排条款:学习领域课程的排课时间,应综合考虑实训室情况、学生情况及企业兼职教师的时间情况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的排课学时,应根据学习情境实施的需要,按每2学时、每4学时、每天、整周或连续整周等进行安排。教学人员配备条款: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由2名以上(含2名)的专兼职教师共同实施,专职教师侧重理论教学及教学管理,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及设备维护管理。教学条件建设条款:应根据学习情境实施的需要建设实训室,做到功能分区合理,设备合适,网络条件完备;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内教学条件的不足并节省建设费用;应积极通过引企入校、引产品入校等方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满足生产现场教学的需要。引导性条款:学习领域课程的工作量应在普通课工作量基础上增加一定的系数,以反映课程改革的强度并提高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七)《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明确建设内容和重点,同时要有必要的鼓励和保障,所以,《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建设重点条款:应积极建设和运用高新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学习情境实施需要的仿真、动画等教学资源。自学资源条款:应积极建设微课、教学录像、在线测试等教学资源,以保证学生自学的需要。教学材料建设条款:应做好任务书、引导文、活页教材等的建设工作,资源种类规定条款:应建设的教学资源包括仿真、动画、微课、录像、在线测试、任务书、引导文等。功能要求条款:教学资源建设应利用先进制作技术,以保证资源的先进性。鼓励性条款:在年度考核、先进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应考虑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得分点;完成的教学资源建设视为完成学院科研课题,以提高教师投入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保障性条款:教学资源建设应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学院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应用高新技术的、复杂的、创新性的劳动,学院应对教学资源建设成果的劳动量进行评定并给予合适的工作报酬。(八)《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的关键点顶岗实习既要明确时间、要求,也要明确指导要求,所以,《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的关键点主要有:约束性条款:顶岗实习时间需在半年以上。成果要求条款: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需提交《顶岗实习记录》。教师现场指导要求条款:教师要不定期深入顶岗实习现场对学生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顶岗实习学生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的问题,以保证实习质量和学生利益。过程管理条款:对顶岗实习严格管理的“6有”要求———有计划、有任务(任务书)、有指导、有记录(学生实习记录和教师指导记录)、有成果(顶岗实习报告或论文)、有鉴定(即企业鉴定)。自主选择条款:学生可到学院联系的单位顶岗,也可自行联系顶岗实习单位。

参考文献:

[1]丛文龙.学习领域课程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48.

[2]徐涵.学习领域课程与项目课程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5(15):13-17.

[3]赵哲,宋丹.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问题及消解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6(Z1):26-29.

[4]戴翔东,石莹.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18-20.

[5]陈亚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3):77-83.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5

1过程管理的内涵

过程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由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部分构成。它强调对全程的全方面把握和对关键点的监督,因此更加适应柔性管理的需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可运用过程管理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解构: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

2实习过程管理

2.1“六到位”工作法

要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监控有效,就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总结,提出了“六到位”工作法。①制度设计到位。实施依法管教,对实习过程的每一环节从制度设计上不留真空,做到岗、人、责相符。先后制定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工作程序》、《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工作手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跟踪服务手册》等管理制度。②课程设计到位。把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按照课程来进行设计,一般应包括: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和内容、实习组织与管理、实习要求、实习考核评价。③学生安排到位。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均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由专业带头人和课程任课教师负责联系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分为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和学院安排顶岗实习,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填写《自主联系顶岗实习单位申请表》,报系部审批后实施。学生100%都要参加顶岗实习,系部要将应该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逐一安排到位并送到岗,然后将《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安排表》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实习前系部召开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的内容和任务,宣布实习纪律,提出具体的实习要求,分发实习教学资料。系部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和实习前的岗位培训,学生、家长、系部和企业四方签订实习协议书。④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实习期间确定三名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由三位指导教师全程进行指导。顶岗实习由于实习岗位分散,主要是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短信、QQ、电话、电子邮件、巡回检查等方式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⑤跟踪管理到位。班主任通过短信、QQ、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时刻与实习学生保持联系,每周至少联系1次,并填写《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跟踪服务手册》,学生填写《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工作手册》,要将每天工作的岗位、任务、工作时间如实填写,企业指导教师签字确认。⑥资料收集到位。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向系部上交《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工作手册》、实习报告,班主任要上交《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实习跟踪服务手册》,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

2.2学院、企业、学生家长三线监控

实习过程管理是人才培养各个教学环节中管理的难点,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一般采取集中组织的形式,管理相对容易,但顶岗实习,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或用人单位,管理难度大。为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学院建立起企业、学校、学生家长三线监控办法。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签定三方协议,明确三方在学生监控中的职责。学校重点是对学生实习任务和内容、实习目标、实习工作态度、校纪校规的遵守进行监控,企业重点对学生实习工作时间、企业规章制度执行、实习目标达成进行监控,学生家长重点监控学生的纪律、安全。

3实习质量评价研究

3.1评价方式

①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作定量结论的价值判断,能够比较精确地检测出实习实训的质量。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现实状态的观察分析,通过相互比较,用评语等形式对其做出定性结论的评判。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者对于评价目标侧重点不同,各有优势,在整个考核测评体系中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做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判断。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被评对象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实习实训质量由多种因素制约,实习实训的教学主体、内容、环境、指导师资及效果等项目采取终结性评价比较直接,但实习实训教学环节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组织过程性评价更能从微观上把握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使整个评价体系更客观更符合实际。③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在高职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中,对某些项目指标制订考核标准,对照标准给出相应等级。但由于影响实习实训质量某些因素无法确定其绝对标准,在评价体系中采取了相对性评价,特别是评测人对被评测对象在确定该项目同一等级给出具体分值时,采取的就是一种横向或纵向相对性评价方法。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能使整个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④校外评价和校内评价相结合。影响实习实训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学校的因素,还有校外实训基地单位的原因,必须多角度、多方位的采集数据全方位地进行评价。⑤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突破指导教师单一评价的模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积极调动学生实习实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对于评价体系诊断、导向等功能的发挥有着反馈的意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家长的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家长对实习的关注度和满意度。

3.2建立“五维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家长、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分别从职业品质形成、职业技能提升、实习效果主观评价、实习效果客观因素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实分,教研室根据评分给学生评定实习等级。学生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作者:吴云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职业教育应回归其本质———促进人的职业性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培养作为职业工具的人,发展是最根本的目的,同时应该注重的是实际动手和操做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储备。建立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但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检测的真实性,而且会增进师生关系及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有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探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多以考试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知识本位”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习质量的评价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评价项目不够全面,科学性明显不足,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必然的选择。

三、建立学习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应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考核方式的制定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应促进人本能的发展。(二)因材施教原则。由于企业各个岗位的需求不同,所以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对学生的理论和技能要求不同,因此应该采用适合本专业的考核方式。(三)职业教育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其考核方式的制定应该倾向于动手及操作能力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的原则。(四)公平性原则。技能性考核应该有几套难度相同的技能实训项目,并有严格的考核方法,防止其他学员的复制,是考核失去公平性。(五)可实施性原则。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实施起来有比较强的“可见性”,“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纸上谈兵,造成考核尺度不一致。(六)以岗位为导向原则。考核的内容、项目应该针对该岗位所必需的、必备的,基于该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以够用、实用为原则。

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构建

创建适合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激发职业教育研究的内容是构建合理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下面以铁道机车系人才培养方案、现有学生情况及学生评价方式进行探究。

(一)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评价方式。(1)职业岗位特点及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我系现有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三个专业,近几年主要就业单位是国铁机务系统、地方铁路、大型工矿企业等,主要从事机车乘务员岗位。机车乘务岗位是铁路行车的关键岗位,直接关系到生命和财产安全,流动性比较大,需要学生掌握机车构造、原理、传动、制动、运用、控制等专业知识。(2)职业岗位专业能力评价方式。照搬本科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显然不符合职业发展的需求,不但无法真实检测学生操作能力,而且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厌学情绪增加。纯理论型的课程可以采取原有的考核方法(如:考试、考查、开卷、闭卷),如铁道概论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课程,因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储备,如《牵引动力新技术》课程,可先进行新技术的讲授、引导,然后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新技术有一低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应采用口试和笔试、实训能力结合。对于一些特定课程,无法进行现场实训,要进行虚拟实训(如一次乘务作业课程),这样就可以避免考试来临学生死记硬背,不知前因后果,考完不理解自然就忘记了。

(二)“非专业”能力学习评价方式。“非专业”能力指的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定义的企业能力素质模型中的全员核心能力和职系序列通过能力及德国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关键能力”中的社会能力、关键能力。非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由于机车乘务岗位处于铁路行车的关键岗位,加之铁路“半军事化”行业的特点,要求为我系学具有铁路行车岗位干练的作风。(1)“非专业能力”考核融入至专业能力考核。非专业能力在每门课程的考核中有权重。铁路乘务岗位工作的流程是基于机车乘务员间的相互配合完成的,因此配合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关键能力”的发挥。(2)专业能力考核过程是基于“非专业”能力。铁路机车乘务岗位要求乘务员具备“非正常行车的能力”,特殊情况下应保持良好心理素质、传达信息准确,快速。基于口试的过程性考核锻炼学生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同时也防止学生死记硬背。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6

关键词:旅游酒店;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

我国旅游业因其综合性较强、开放程度较高、就业带动能力较强等突出优点,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全新增长点。酒店行业是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标志性行业,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高品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我国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依据一项统计,到2018年,我国每增加8.3个就业岗位,其中就有1个就业机会在旅游酒店行业。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存在每年200万人的缺口。目前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供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酒店业发展之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层次管理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就为我国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旅游酒店用人现状分析

依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旅游酒店行业工作,其原因往往是酒店行业的总体薪酬水平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刚刚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依靠自身学到的知识得到较高的收入,然而,因为旅游酒店业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不仅工作的时间非常长,节假日休息机会很少,工作自由度相当低,而且工资待遇在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中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旅游酒店难以留住毕业生。同时,旅游酒店在实际用人上也具有明显不足,虽然每年会通过人才招聘会招录一部分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但是往往没有对这部分新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设计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未能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这些新员工无法体现出应有的作用,时间一长,相当多的高职生会因为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足够的信心而想方设法跳槽,其中还有少数旅游酒店将新毕业高职生员工视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只看重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员工的切身感受,导致这部分员工会会因为缺乏个人成就感和归宿感而选择离开,这也是我国旅游酒店行业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

其一,是我国旅游酒店在用人数量上的实际需求。鉴于当前我国旅游酒店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行业的用人需求连年持续增加。立足于对近年来的旅游酒店市场进行调研可以发现,如今酒店招聘变得十分困难,愿意从事旅游酒店管理工作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减少,且旅游酒店在职员工的流失状况也非常严重。旅游酒店行业最为合理的人才流动率应保持在8%以下,然而,实际上我国旅游酒店的员工流动率高达24%,一些旅游酒店甚至达到45%以上。为切实解决用人数量上的不足,旅游酒店对于员工录用要求正在变得愈来愈低。面对这一现状,有相当数量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和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以此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二,是我国旅游酒店在人才技能上的实际需求。在我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后,旅游酒店业也变得愈加繁荣起来,不仅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服务能力上也得到了持续提升,这样一来就对从业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酒店管理人员能够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以及会议等部门的管理和实务操作等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接待宾客投诉能力等。依据旅游酒店业对于从业者素质能力上的要求,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从而实实在在地培养出符合其实际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三、适应旅游酒店用人需求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服务当地经济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所具有的职业教育特性也决定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之所在。高职院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承担了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性人才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旨在培养旅游酒店专门人才,为了能够更好地契合旅游酒店的实际用人需求,一定要在设置相关专业前就实施专题调研和市场预测。要全面认识到当前我国旅游酒店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集酒店理论知识、酒店实务操作、公关交际、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管理者。笔者觉得,因为岗位的差异,对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当分不同的层次实施分类培养。这样一来,才能依据其所学方向,有侧重点地将其分配至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或者人力资源部等不同职能部门从事其最为擅长的工作。

(二)积极创新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建设

在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当在课程体系中做到学习者职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并重。要在课程体系之中融入服务礼仪、形体、形象设计以及急救等方面的内容。要积极指导本专业高职生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旅游酒店行业的特点以及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安排上,要平衡理论和实践的课时数量,尤其是实训课一定要保持合理的比例,从而让高职生们在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能在实践上得到培养,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的成效。学生们在第一学年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学、管理学、酒店管理、旅游政策法规、酒店英语以及形体训练等;到了第二学年,学生们作为旅游酒店实习生,主要是在实训企业的客房、前厅、餐饮等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有旅游心理学、电子商务、服务礼仪、酒店客房前厅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食品营养学等,要求学习者们能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进行密切结合;到了第三学年,高职生们已经成为旅游酒店业的熟练员工,一般岗位是旅游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学课程主要是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为下一步的企业顶岗实习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大力创新办学方式实施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

目前我国已经有大量高职院校和旅游酒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双方之间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能够更好地推动旅游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形成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的新型办学方式,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当对对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分别整合自身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形成全方位、开放式的旅游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校企合作元素则应当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转体系。高职学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要把酒店日常管理中用到的服务案例、本行业领先的设施设备、酒店服务真实场景等资源和本专业的师资资源、教学资源等优势凸显出来,从而促使校企合作得到不断升华,进而实现从量到质之转变。其一,是校企之间应当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方要选出最为适合高职生们实训的场所供学生们进行实训,全力实施好顶岗实习工作,并健全顶岗实习的各项具体制度。校企之间应当一起协商与制定出顶岗实习的具体方案,明确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流程以及步骤,创建顶岗实习监控体系,有效保障顶岗实训能够有条不紊地实施。在顶岗实训过程中,要按照酒店为主、高职院校为辅的方式来开展,明确彼此的分工。要以旅游酒店为主体对学生们开展全面的岗前培训、实训管理等。在实训结合之后,校企双方应当一起对学生们的顶岗实训情况实施严格考核。在分数配比上,应当以高职专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为主,并配以旅游酒店兼职实训教师的考核成绩,从而形成高职生实习考核的最终成绩。其二,是校企之间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实训教学场地、实训教育设备等相关方面一起投入资金加以建设。校企共建双方应当确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以及利益分配,并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教学实训基地要落实项目负责制,一起建立基地管理机构,保障基地能够合理地运转。要按照基地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情况,共同拟订出《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由双方依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共同形成实训教育教学方案,并做到严格实施。其三,是校企工作人员要通过彼此兼职建立起合理的运行体系。校企之间要制定出《合作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管理制度》,选聘旅游酒店中的高层管理人士兼任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院系负责人,聘任旅游酒店一线业务骨干兼任实训教师。要不断健全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式,确定企业兼职教师应得的兼职报酬。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出台《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教师赴企业学习管理制度》,明确本专业教师下企业学习研修的时限,并且和其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出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以求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并传授给学生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旅游酒店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用人需求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各所高等职业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适应于新形势的变化,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制订出更加切实可行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创新旅游酒店行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以求更好地满足旅游酒店业对于高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作者:陈春菊 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91-94.

[2]李成.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23-27.

[3]张娟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J].空运商务,2013,(5):57-61.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水利工程;实践教学

高职水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组织和管理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能满足水利工程建设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创新技术人才。依据专业教学目标,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现代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作为培养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技能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未来职业要求,制定职业规划。

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第一,不断增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第二,熟知本专业的英语知识,提高自身的英语技能,定期阅读英语辅助资料,确保能看懂进口仪器使用说明和操作面板英文解释;第三,提高自身设计、分析、观察、计算等级工程网与城建控制网以及整理成果的技能;第四,掌握分析各类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的专业技能;第五,提升施工放样能力;第六,灵活处理建筑物变形监测技术;第七,提高自身获取和应用新技术的知识技能。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当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层进式为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开展单项训练、参加“仿真”活动、参与顶岗实习。水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除各课程的课内实验外,还设置了单项实习和“仿真式”综合实习。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单项训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递增式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将单项专业技能实训作为基础教学,通过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践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职场修养。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紧贴能力要求、满足生产实际。在开展水利工程专业调查活动时,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建了专业调查小组,先后走访了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等多家单位,与此同时,通过聘请生产一线的专家、有关院校的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组建了水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会议,了解生产一线专家的看法,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写出专业调研报告,以此构成更完善的工程测量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技能要求和水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及生产实际密切相关,毕业生基本可以满足岗位的实践要求。2.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层进式”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单项训练、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三个递增式层次,单项专业技能实训是基础教学工作,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活动属于过渡阶段,最终的顶岗实习是突破口。专业技能单项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课完成对本专业基本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操作能力及施工员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仿真式”综合实训,基本涵盖了水利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学生可以完整地体验一次水利工程所有的工作任务;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可以训练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测量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3.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教学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仿真与实际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边讲、边教、边做”的教学方法。4.实践教学内容具体,目的要求明确。不论是单项训练、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8

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核心是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笔者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其应用型转型发展之实践教学改革方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与地方产业技术进步联系极强的应用性专业,但是,以往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因教学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多采取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所开展的实践教学多为“零散的、不系统”,甚至是“走马观花”式,以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不足,不能有效满足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查显示,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既希望毕业生是个多面手,能够熟练掌握旅游“六要素”各环节的基层岗位技能,同时又具有一定岗位的专长能力。在这种需求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通过实施“仿真化”和“岗位化”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改革考核模式,才能有效促进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

一、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实施“仿真化”教学模式

所谓“仿真化”,是指利用校内实验中心岗位实训室和行业综合实训室进行“仿真化”旅游岗位单项实训和旅游全景化的综合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实验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探索。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体系由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潜能3大模块构成,通过校内“仿真”实训着力培养学生旅游基本技能;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潜能,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中高管理层必须具备的能力。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性质要求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初期,都是从基层做起,基本技能模块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重心。所以,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搭建良好的校内“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笔者所在高校的具体做法是利用校内酒店餐饮、客房、茶艺和模拟导游实训室进行旅游岗位单项实训,然后在校企(圆通公司)合作综合实训室进行“仿真化”实训。这种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增强了学生旅行社管理、导游技能、景区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真实感,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为提高“仿真”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学时设计上,把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占比由“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文科类专业大于20%,提高到大于30%,保障“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足够的学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实践训练。第二,教学方式上,教师针对不同课程教学系统设计训练任务,引入虚拟现实的环境,学生在与虚拟高仿真环境有着感官接触与交融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实践效果。第三,教学内容上,教师应对“仿真”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应紧扣行业发展的需要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旅行社管理》课程实训为例,其“仿真”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就涵盖了旅行社全部业务流程,包括出境散客、出境组团、境内组团、境内散客、境内地接、入境游、单项业务委托、公司财务核算和企业运营业务统计分析等,这种“高仿真”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旅游行业内主要操作技能,就业时实现“软着陆”。第四,教学管理上,要把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以《旅行社管理》课程实训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经营一家旅行社,分成研发部、销售部、计调部、财务部和售后服务等不同的部门,分别让小组成员在旅行社中担任相应部门的重要岗位。不同小组代表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模拟旅行社经营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研发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在观察竞争对手动向的同时,对线路的销售进行预测和决策。总之,实施“仿真式”实践教学,既能够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行业考证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相互沟通与协调的社会能力以及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发展能力,这也为其今后的顶岗实习积累了相应的知识和经验。

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岗位化”教学模式

实施“岗位化”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旅游服务岗位的具体工作,来提高自身的专业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开展“岗位化”实践教学试点尤其必要。笔者经过实践和探索,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构建了“课程实训—专业实习”“岗位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潜能,帮助学生迈过就业时“基层实践”这道门槛,快速进入中级管理层。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实施“岗位化”课程实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把学生安排到旅游企业的实际岗位上进行课程实习,请旅游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岗位实习实训,专任教师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旅游企业“一线”工作技能。例如:《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到旅行社进行为期2周的外联、接待及采购业务技能实习;《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到旅游景区进行为期2周具体岗位技能实习;《酒店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暑期到高星级酒店进行为期2~3个月从事前厅、客房、餐饮等岗位技能实习。在课程实习中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手把手”教授学生岗位工作要点和工作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旅游企业的岗位魅力,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二,加强专业顶岗实习。在第6学期把学生安排到北京、厦门、深圳等地五星级涉外酒店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组织学生分组分岗位进行。各组轮流承担前厅、客房、中西餐和酒店人力资源部4个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工作。酒店是旅游业的核心组成要素,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综合协调能力。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兼职老师“手把手”“面对面”近距离指导和校内专职教师通过网上“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远距离“遥控”指导、双重管理,以“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学习,这样一来,便为实现毕业生的“零距离”就业提供了平台。此外,顶岗实习还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了行业经历和“一手资料”,使其毕业论文接“地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实施“岗位化”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考核学生学业是衡量教与学双方活动效果的唯一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尚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片面、环节不足和反馈匮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第一,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主体,地方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考核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应优化原有的“学生评教+听课评教+督导评教”模式,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教师、督导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引入第三方评价,采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工作。

第二,优化考核评价内容。各课程组应根据不同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编制项目考核要点,具体来说,基本技能的评价应侧重于个体、结果评价;专项技能应侧重于团队、过程和结果评价;综合技能评价应侧重于个体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并针对学生工作准备、工作组织、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和训练效果等要素,设计可操作、可测量的评价要点和评价内容。

第三,完善考核评价环节。要将“过程性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训课程考核具体操作按照学生小组考核占20%、专职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占30%、期末综合考查占50%三步骤进行;顶岗实习以顶岗实习单位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实习单位安排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指导学生,专任教师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每周批阅学生的“周结”,每月查看学生的“月报”,并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留言或电话指导,从而实现顶岗实习的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工作状况。因此,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应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提供的学生实习情况鉴定(占40%)、学生的实习报告(占30%)和“周结”和“月报”完成情况(占30%)进行综合评价,依此来共同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对顶岗实习质量的全面监控。

第四,形成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反馈机制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作用,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实施考核及评价工作既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效的考核,同时更要通过反馈机制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考核及评价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及教学反馈作用,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

高职院校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入学后,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最后一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以便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文试着通过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由于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因而遇到了一些问题。(一)缩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能会影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实施“2+1”模式,把原先实施的“2.5+0.5”模式改革为“2+1”模式,自然就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这首先就意味着学生少了半年时间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先进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文化主要是在学生个人心理特征、同伴群体、师生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学校外部各文化形态等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当中同伴群体、师生交互作用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减少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势必会少开或不开某些课程。这就需要对“2”阶段的教学做些调整。(二)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存在诸多困难1、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难度大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岗位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难度大。虽然高职院校制定了一些政策,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与指导机构,也建立了一支专兼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但具体落实政策、采取指导行动的专职指导教师少,兼职教师课务繁重,难以满足顶岗实习指导要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一些企业没有按照正式员工来管理,只是把他们当做实习生或编外员工来看待: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2、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实习心态部分学生由于对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实习心态,因而不能积极地参与实习。有些学生到企业实习,发现顶岗实习与自己所想象的之间存有很大的偏差,难以融合到企业文化当中,不遵守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处理好同事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感觉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就失去了实习的兴趣,产生失落、消极、悲观心理,因而在工作态度上出现偏差,擅自脱岗、离岗,甚至干脆不打招呼一走了之。

二、相应的实施对策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涉及到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共同参与。为此,应当采用适当的对策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一)“2”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首先与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应当精心编排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素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岗位方向课程和毕业实践等模块进行细化组合,坚决剔除“水课”。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主要包括《商务综合英语》、《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笔译》、《外贸英语函电》等,重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际应用能力。岗位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电商》等,重在让学生学习涉外商务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素质教育课程模块方面,适当增加职业素质课程,以便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法制规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在教材选用方面,应当主要选用近三年高职高专教材,尤其是省部级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十三五”部级重点教材和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校企共建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实践结合。2、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和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灵活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应坚决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采用教、学、练一体化模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商务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对任务的分解和提示,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与任务实施活动中掌握课程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从而制作出重点与难点突出、信息量大、视听感观刺激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语言课堂上,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仿真商务情景,融入丰富的语言材料,采用角色扮演与互换等交际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根据所见所听话题进行情景对话,提升英语听说水平。要让课内与课外作业、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3、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评价应当以人为本,建立起以体现学生实际涉外商务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运用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参与课程学习活动的程度与质量,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预习情况以及课内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和个人实训项目完成情况。可以按课程活动项目进行细化考核,将课程考核内容细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等部分,使得考核内容具体详细,有利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为期末卷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各为百分制。通过对学生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从而通过不断改进自己,促进自己发展。(二)“1”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1”阶段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在企业进行,前半年为教师带队进驻企业实践,后半年学生进入毕业实习期。1、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为了统筹规划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应当成立由学校与实习企业相关负责领导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此外,要建立一支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实行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模式。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毕业论文(或实践报告)的指导工作;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质。另外,班主任、辅导员协助校内指导老师做好对学生思想教育与安全管理工作。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开展产学结合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现代企业普遍对工作岗位能力有明确的专业化要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引入涉外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通过运用企业丰富的实际工作任务来实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生与企业工作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为此,应重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以通用、实用、就近为原则,在建设好与当代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场所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在行业内声誉好、有特色又热心教育的企业达成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搭建产学合作平台,以便解决好实训基地数量不足、实习岗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能有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操作机会提供保障。3、做好实习过程中的教育与管理。实施全程跟踪管理。首先,搭建现代化通讯服务平台以方便学校与学生双向沟通。可以通过微信、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热心电话、网络平台等方式,让学生随时得到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与关怀,也便于学校掌握学生实习动态。其次,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走访学生实习的企业,通过亲身观察并与学生本人、企业指导教师交流,获得学生的心声,现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再次,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域分布情况或岗位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主管理。最后,顶岗实习管理机构、校内外指导教师应定期召开实习工作会议,互相交流信息,对实习工作进行阶段总结,以利于改进工作。4、做好实习后的总结与考核工作。当学生实习结束时,要做好实结、考核工作。一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体系,让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实习记录、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材料,对学生参与完成的工作任务、工作表现、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细化考核,全面、客观考查学生的实习结果。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总结学生实习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对于取得的成果可以通过现代化通讯服务平台展示,让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分享,以鼓励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上更好成长起来。对在实习过程中有出色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宣传,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于存在的问题则提出整改意见,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赵国盛.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23)

[2]杨慷慨,曹照洁.“互联网+”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

[3]钟丽琼.高职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04)

[4]韦名忠,龚永红.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途径探析———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4,(05)

顶岗实训报告范文篇10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在院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于服务恩施旅游产业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宗旨,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校企结合为途径,工学结合为突破点,强化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岗位锻炼和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为支撑平台,构建与恩施、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格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融合型”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恩施旅游支柱产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作出贡献。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系统构建现代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我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2006年始,我们在通过企业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基础上,开始探索“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镶嵌,是指将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将特定的知识、职业能力镶嵌于实境训练。分段循环,是指将学生在校时间分为四个段,即1+0.5+1+0.5。第一阶段为期一年,安排专业认知课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为半年,即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带队挂职教师参与管理;第三阶段为期一年,针对上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组织学生完成“双证制”的考试;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间半年,为学生毕业前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即“顶岗实习”。“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

基础层次具体包括专业认知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为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而设置的培训课程;与课程相配合的专业实训;其功能是使学生获得一般的通用性的旅游知识,并具备从事旅游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二)提高层次

提高层次具体包括校内模拟岗位实习和校外旅游企业岗位实习,其功能是让学生从模拟实境环境到真实的企业运营环境中,使学生逐步获得旅游企业某一或某几个具体岗位的实际服务操作技能,基本具备独立上岗的能力。

(三)发展层次

发展层次主要包括较长时间的企业综合实习,和返校后针对前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而进行反思,以及根据市场需要而新增加的专业技能学习,其功能是使学生能较全面的接触旅游行业和企业,熟悉和掌握某类旅游企业大多数岗位的服务操作技能、流程和企业相关管理经验、技巧、思想等,同时熟悉旅游行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与流程,能独立处理经营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和矛盾,并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打造成一个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内支撑平台和社会支撑平台两大部分。

(一)校内支撑平台

1、校内实训平台。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学校已有的基础实验室,如:语音室、机房的设施设备;二是专业必备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如数字虚拟导游与酒店服务实训室、酒店卫浴实训室、酒店前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恩施教育旅行社、模拟导游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西餐厅实训室。等等;

2、校园文化平台。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的职业综合素质,我院旅游管理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十个一工程”列为旅游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学唱一组民歌;学会一组民族舞蹈;培养一支有民族文化与素质的骨干学生队伍;选拔训练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礼仪队;选拔训练一支民族歌舞队;每个假期上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建立一个校外民族文化教育基地;组建一个“比兹卡”学生社团;每学期举行一场以上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编撰一本民族特色辅助教材或学习资料。

(二)社会支撑平台

1、校政合作平台。我院与恩施州(包括各县市)旅游委员会合作,建立了旅游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基地、导游资格证考前培训基地、恩施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考点。鼓励学生多参加政府、企业等举办的各类旅游知识大赛、演讲比赛、导游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考导游资格证、旅游经理资格证、领队证、以及餐饮、客房、前厅服务技师证等旅游职业资格证书,邀请实践教学成效显著的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介绍优秀的实践经验。

2、校企合作平台。与众多企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践基地,联合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管理人才。我院旅游专业选择专业对口、设施环境优良、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效益良好的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形成产学合作体,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开展现场实训教学。学生在旅游企业接触到旅游管理行业实践,充实了实际操作经验,达到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学生自我的职业技能素质。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

近年来,我院采取多方措施大力建设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25个,校内实训室9个。覆盖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导游服务公司等;其中校外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学生顶岗实训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1、寻求校企持久、深度的合作,为顶岗实训提供保障。拥有固定的、合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校外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校企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双赢”、“互利”。旅游企业考虑的主要有三点:其一是希望用学生这一相对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获得理想的利润,其二是希望学校能在旅游接待旺季补充其人手的不足,其三是希望能在双方的合作中发现人才,今后能为企业所用。学校方考虑的重点则集中在如何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场所等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以及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行业和社会,提高就业率。

2、有效设计顶岗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有的放矢。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安排密切相关。顶岗实训的内容应涵盖服务技能训练、管理方法与技巧训练、经营思想与观念的学习以及处世能力训练等四大领域,因此,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结合当前的需要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实践计划及实践教学内容,使每次顶岗实训达到预期的目的。

3、加强顶岗实训的过程与现场管理。无论哪一层次的专业实训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计划准备阶段、上岗实训阶段、实训结束后总结阶段。上岗实训阶段是整个实训过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实训效果,因此其间的管理非常关键。在以往的实训中,常常是非现场管理(教师在学校的遥控管理和指导)替代了现场管理,实训中产生的问题常常被忽视或搁置,严重影响实训的效果。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集中实训环节,安排专职老师、聘请实训单位的实训指导教师到现场实施不间断现场管理和指导,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指导、管理和控制。

4、强化顶岗实训总结。实训总结是一次实训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对整个实训过程的升华阶段。实习学生应重点就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及相关体会进行自我总结,学会将实践问题提升、转化为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学校则应就每次实训教学的过程及结果进行整体总结,汇集每次发生的问题及经验,研究改进的策略,并及时就此结果反馈给实习单位,以推进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

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且有机结合在一起。故此,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也理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大力引进实践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配套,从而有利于实现锻造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培养目标。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另外,实践教学相对来讲动态性大,因此教学计划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立足于当前,并预测未来市场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2、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对服务管理型人才培养层次、规格、能力的实际要求,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的改革目标,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社会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要求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外,还获得国家导游资格证、旅游饭店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十个一工程”为主要内容,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学生假日的社会实践和短期工作、企业打工与兼职相结合,积极组织旅游专业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志愿者以及校内各项主题活动,将素质教育融入旅游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认知、顶岗实训、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三)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监控体系

科学的质量考核监控制度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每次实践环节结束后,应及时严格考核,并与学生的评优、毕业考评直接挂钩。

1、加强实践教学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