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3-06-30 17:43:11

电子金融

电子金融范文篇1

1.1国家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不足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将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相关人员需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这样才能够达到维护电子金融行业安全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我国的金融行业信息安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安全保护措施有待发展。安全管理系统还存在比较多的漏洞,如果这些漏洞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严重时还会降低经济的发展质量。

1.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力度不够当前我国已经制定比较多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缺乏监管,使得一些制度没有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增加,许多信息存在泄漏的风险。根据我国测评机构统计,在各个单位中共发现4284项安全问题,增加了我国金融安全风险,进而影响到我国金融网络平台的发展水平。

1.3金融信息系统灾备建设与国外差距较大灾备体系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更好地维护信息和网络安全。结合国内外相关数据证明,信息系统的停机容忍时限有严格的规定,一旦这些重要系统停机,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当前我国金融信息系统灾备建设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在维护信息系统安全上还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银行业务系统的连续性规划、业务恢复机制以及风险化解状况都还比较脆弱,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安全问题。

2提升电子金融信息安全的策略

2.1提升金融行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网络安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相关部门在进行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时,应该要积极提升员工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技术,这样才能够达到安全保障目标。第一,要加强金融网络防火墙、加密等安全网络技术的研究,提高网络安全状态,同时还要加强信息系统、网络以及客户端的安全建设,做好身份认证技术开发,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检测和屏蔽工作,从而达到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第二,要做好金融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加强相关数据的分析,做好与服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技术处理,最大限度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

2.2做好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要想维护电子金融信息的安全,金融领域应该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措施,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维护我过生社会经济的安全与稳定。尤其是在电子金融行业,客户的信息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公开的,他们能够获得客户最机密的信息。因此该行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维护好客户的私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处理,从而达到金融信息行业的发展目标。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中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制度等,但是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监督,使得这些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会降低电子金融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性,严重时还会影响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所以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信息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方案,提升市场运行质量。比如我国在对电子金融市场监管时,可以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电子金融监管机构,采用直接负责制,实时监测金融市场的信息安全,对于一些存在信息安全问题的机构,该部门可以对其进行提醒,责令其进行系统改造和完善,降低金融信息安全风险。

2.3加快建立金融信息系统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管理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量化的监控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对网络运行数据进行跟踪,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维护措施,提高金融信息网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做好金融信息的监管工作,监控的对象能够为网络系统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其次,监控人员要做好技术分析,发现系统异常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推进我国电子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总结

电子金融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促进小微企业的良好发展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有效的缓解了这一问题。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具体创新策略。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如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就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其分成了两大类: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提供融资的相关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学者Merton和Bodie开展了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的研究;2013年,我国学者和毅对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为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相关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Udell和Berger通过分析小微企业的运行情况,指出了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融资困难的问题;21世纪初,我国学者林毅夫、孙希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指出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融资模式创新是国家战略需求与政策扶持的双重推动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探讨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创新策略是国家战略需求与政策扶持双重推动的结果。具体来讲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窘状,从而使得我国的小微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第二,小微企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有效的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日趋完善和成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十分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关注度逐渐增加。我国颁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政策支持。

(二)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的协同合作优势

小微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微企业的发展中,融资困难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的优势是:普惠性、便捷性以及针对性,这有效的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充分显示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的协同合作优势。

三、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现阶段,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点对点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大众筹资融资模式以及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

(一)点对点融资模式

所谓点对点融资模式指的就是小微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寻求可以提供融资机会贷款方。点对点融资模式的优势是:第一,有效的减少了融资时的成本投入,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资金压力;第二,融资行为的风险较小;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可以接触到多个贷款方,从而使得小微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融资机会。

(二)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

所谓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指的就是利用小额贷款公司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融资模式具有下述优势:第一,对小微企业的要求相对较少;第二,小微企业可以快速获取资金;第三,小微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融资方式。

(三)大众筹资融资模式

所谓大众筹资融资模式指的就是小微企业借助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寻求融资机会。现阶段,常见的大众筹资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股权众筹模式,第二种是创新项目众筹模式。

(四)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

所谓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指的就是小微企业借助互联网对信贷产品进行比较,然后通过电子金融机构来获取融资资金。电子金融机构—门户融资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将小微企业、互联网和电子金融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一体化的融资服务。

四、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小微企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作者:唐萌培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洁,隗斌贤,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电子金融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问题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著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著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三)完善监督系统

完善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戒不诚实的行为。国家可以对数据交换、电子化交易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电子化下,由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Internet上进行交易,国家基于对电信通信信道的监管权而同时可以对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进行监管。

国家对电子金融信用的监管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规范信用制度、搭建信用公共信息平台。按照“部门协调、联合征信、统一管理、分类使用”和“政府发起、部门联合、相对独立、逐步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其目的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

除国家监管外,还应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交易相对人的监管不像国家监管那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为个案监管。由于相对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关系,相对人一般都不会怠于监管,而恰恰相反,相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而积极进行监督、催促。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一般也较为完整、系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自揭其短,从而影响了内部监管的效果。未来应当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管结构,强化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监管。

(四)完善电子金融配套法

电子金融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现行法律规范对于传统金融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但面对电子金融新兴业务的发展,则相形见绌,难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如税收征管法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定几近于零,特别是这种网上支付方式对税收问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范,因而必须做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再如洗钱犯罪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频率较高,对此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规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标准等现行规定对于电子银行纠纷取证极为困难,不利于其发展,对此我们也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金融电子化:法律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86,498

[3]戴建兵.网络金融[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19

[4]林丹明熊辉.证券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时代的证券市场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9

[5]同[3].102.

[6]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43,147.

[7]同[3]154.

电子金融范文篇4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化,传统的结算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间交易的要求,而交易的复杂性也使传统的债权制度很难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电子债权集安全性和快速性于一体,为债权人提供充分安全的结算手段。因此,电子债权的开发和发展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债权的开发背景

1.企业间结算手段电子化的要求

(1)政策的要求

B2B指的是BusinesstoBusiness,asinbusinessesdoingbusinesswithotherbusinesses,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B2B作为一种快速的交易平台,它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垂直B2B模式。它主要是面向制造业或面向商业。另一种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将各个行业中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企业的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和条件。

作为电子债权应用范围内的B2B可以是以上两种形式。因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是不能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的。在传统的结算方式下,它可以票据的方式进行,此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体现为票据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交易形式被无纸化,常常具有跨地域性,如果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方式进行,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浪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结算相对传统的纸面化结算方式而言,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是它潜在的危险性更大,更不易被发现。所以,电子债权是为了B2B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电子结算手段而开发的。

(2)社会的要求

B2B的大致交易流程如下:

商业客户向销售商订货并发出“用户订单”,销售商根据“用户订单”的要求向供货商发出“订单查询”,供货商审核“订单查询”,销售商向运输商发出有关货物运输情况的“运输查询”,在确认运输无问题后,销售商给供货商发出“发货通知”,并通知运输商运输,运输商接到“运输通知”后开始发货,接着商业客户向支付网关发出“付款通知”,支付网关向销售商发出交易成功的“转账通知”。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商和供应商或者说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最为理想的电子结算手段是在同一银行的金融系统下,并按照同一模式解决。但在错综复杂的交易情形下,他们在同一银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交易双方或多方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方或多方的开户行之间进行结算就会经过很多的程序,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安全性的降低。因此,交易双方就要寻求在交易行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的银行共同模型,它就要求有一种相应法律制度来保护在这种结算模式下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电子债权的产生和开发关系金融系统的利益,也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利益,它是全社会的要求。

2.票据缺点的克服与优点的结合

(1)连锁拒付的控制

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或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无条件按票面金额付款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只限于汇票、本票、支票。在以前,它是一种银钱运输工具,而如今却是一种信用结算工具。它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无因性和流通性。无因性促进流通性,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商事主体在暂时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能通过票据转让做成交易,促进商品的流通,这是票据最大的优点所在。

票据作为一种具有信用证明的有价证券,具有提示和回收两个特点。提示是指持票人在票据提示付款期限内应该进行有效的付款提示;回收是指票据债务人在付款的同时,有权将票据收回,此时,因在票据上设定的票据权利已经实现,票据关系即告终结。然而,持票人虽然进行了有效的付款提示,但是付款请求却因为票据债务人没有资金或者其他信用方面的原因遭到拒绝,票据重新退回到持票人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退票或票据的拒付。如果票据上的每一个债务人或几个债务人都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就会形成连锁拒付的情况。这不仅会严重损坏债务人的信用,而且债权人的请求权和追索权也很难实现。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方式,票据所固有的这些缺点通过自身是无法克服的。因为它上面所代表的金钱债权在没有实现之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并没有转变为现实的货币,就永远存在不能被承兑的风险。电子债权它是由银行通过债务人的申请发行的,同时经过严格的登记管理程序,它的发行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用。所以,电子债权具有消除这种风险的能力。

(2)伪造风险的补救

票据的伪造是指未经他人授权以他人的名义进行票据行为的行为。它可以分为伪造基本票据行为和伪造附属票据行为。前主要是指出票行为的伪造,即伪造票据的签发。后者主要是指出票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的伪造,如背书、承兑、保证等。无论什么种类的伪造,总的来说就是其上的签名是假的。

对票据伪造的法律后果而言,根据我国《票据法》第14条的规定,伪造票据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伪造签章的无效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那么对谁的利益影响最大呢?无疑是付款人和持票人。尤其是就付款人而言,只要它不能核实票据上的签名是假的而持票人又合法持有票据的情况下,它就必须付款。所以票据伪造的风险在传统的法律制度下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债务人的签名很难被证明是伪造的,即使证明了,以后也没有效的方法去杜绝。

在电子债权制度下,债务人的签名是以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如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视为可靠的签名:

①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②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有电子签名人控制;

③签名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④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预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

此外,本法的第十六条还规定了电子签名的认证制度。

在以上的法规中,可靠的电子签名制度从内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像票据上假冒的签名,而电子签名的认证从外部进一步保证了签名的可靠性。所以笔者认为电子债权相对于票据而言,它是最能保证付款人的利益的,是对票据伪造风险的最有效的补救。

二、电子债权的定义

1.电子债权的推进经过

在电子债权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非韩国莫属。它曾有过两轮金融开放。第一轮金融开放后,它放松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短期债务,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第二轮金融开放是在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同时提高了对不良债权的审查力度,它的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危机后,虽然说IMF给韩国金融危机的建议是尽量减少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但事实证明,只有政府干预才是让韩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而金融信息化也是必由之路。因此,在2000年9月,韩国政府决定将电子债权的开发作为金融信息化事的一个环节。2001年2月,指定金融结算院作为委托的对象,由它具体负责电子债权的审查与登记管理工作。2001年12月,电子债权交易条款(基本条款、销售企业和购买企业用的使用协议书)开始制定。2002年3月,电子债权制度开始运作。2006年4月,韩国政府颁布了《电子金融交易法》,明确了有关电子债权的基本规定。

2.电子债权的定义:

根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电子债权是指符合以下各要件的电子文书中记载的债权人的金钱债权:

(1)债务指定债权人;

(2)电子债权中应当记载债务内容;

(3)必须由《电子签名法》第2条第(3)项中的经过电子认证机构认证的电子签名签署;

(4)必须经过金融机构,并且依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第29条第1款规定,于电子债权管理机构进行登记;

(5)债务人应将具备第(1)项至第(3)项的所有文书,依据《电子交易基本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向债权人送达;债权人依据同法第6条第2款进行送达;

三、电子债权的特征

1.法理构成上的特征

(1)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

债权者,乃特定人对相对特定人得请求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之权利也。债权,依债权与证券的紧密关系可分为指名债权和证券债权。

证券债权,指债权的成立、持续、让与、行使依赖有价证券的债权,即证券化的债权。证券债权通过债权和证券的有机结合,将债权和证券一体化,充分利用证券流通性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债权的交易和流转。“指名债权,它是从权利的角度而言的,指与证券债权相对的、普通的、一般的债权人有特定债权意义之债权”,实际上它就是指名之债,是未证券化的普通债权。例如,在借款合同约定,由甲借款给乙;或者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由乙交货给甲。债权人都是特定的,债权人只能是甲,这些债都不表现为证书形式,甲与乙之间的债即为指名之债。电子债权是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下的一种新型债权,但是它毕竟是在传统债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符合传统债权的特征。从电子债权的定义可以得知,如果要发行一个电子债权,其间的债权人是债务人指定的,也即是说电子债权中的债权人是特定的,债务人只向他发行的电子债权中的特定债权人履行债务,所以从传统债法理论上而言,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具有指名债权最基础的特性。

(2)电子债权的有因性

债之发生,系指客观的新生债之关系。债的发生原因可以分为事件、行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事件是人之行为外之法律事实。行为可分违法行为与适法行为。所以,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能否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完全取决于债产生的原因有效与否,电子债权也不例外。在发行电子债权之前,电子债权中的债权债务人之间必然有一个最为基础的合同关系,此合同关系就是电子债权了生的原因。如果合同关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该合同关系就自始无效,电子债权据已存在的原因就消失了,即使是该电子债权已经发行了,它也是一个无效的电子债权。

2.电子债权发行上的特征

(1)变更权的行使

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同时又与原因债权具有关联性。电子债权是通过银行发行的,在债务人与银行之间有一个使用金融系统的电子债权系统的合同。当债务人发行一个电子债权时,它必须向发行银行提出申请,这实际上是一种发行电子债权的意思表示,也要满足传统民法上的意思表示三要素,即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行为。同时,这又是一个民事法律行为,又必须主体合法、意思表示真实、标的合法。由于在没有发行电子债权以前的债权是原因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用票据形式表现。而电子债权是明显的指名债权,是不能以票据形式表现的。所以,债务人在申请发行电子债权时的意思表示就是在行使债权变更权,将原因债权变更为指名债权。当然,债务人行使这种债权变更权以及所产生的电子债权能否有效,还要由发行银行和专门的电债权管理机构来进行审核与登记。

(2)承诺

根据前述的电子债权的定义中的第(5)项可知,债务人如果要发行电子债权,还必须将发行的事实通知债权人,债权人必须根据本法的相关规定接受才行。那么通知是由债务人了出呢?还是由发行电子债权的银行发出呢?笔者认为应由银行发出。因为银行同意为债务人发行电子债权时,它是基于对债务人的高度信赖。在发行电子债权的整个环节中,它承担的义务是最大的,通知义务便是它最重要的义务。反之,如果不将电子债权发行的事实通知债权人,而只进行登记,则债权人权利的行使有可能产生问题。比如说当发行的电子债权的内容与先前原因债权的内容不一致时,债权人的救济是很困难的。当通知到达债权人以后,债权人必须明确表示接受。这里的接受就是一种债权人对银行发行的电子债权的承诺,同意债务人发行的电子债权里记载的所有内容。所以,就承诺这个法律行为而言,它不是由债权人单方完成的。如果没有银行的通知,它就没有为单方做出承诺的权利。所以,承诺是由银行和债权人共同来完成的。

(3)登记

根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电子债权由于它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事关整个金融业的稳定,相对于传统的债权而言,更具有风险性,所以就必须有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更为专业的管理机构。在韩国,它是以金融结算院来完成电子债权的登记与管理工作的。由于电子债权系统是由金融系统共同开发的电子结算系统。因此,如果企业间要想用电债权的方式来进行结算,就必须接受它的管理。电子债权的登记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电子债权管理机构进行了合法登记的债权才是最终发行成功的电子债权。

参考文献:

[1]美.斯雷沃斯基.《B2B电子商务》.陈运涛译.中国人民大学也出版社.2003.8

[2]覃有土:《商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

[3][日]石井正司.“何谓拒付”[J].法学教室,1990,(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4.1颁布

[6]齐爱民崔聪聪:《电子金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第一版

[7][日]于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庄胜荣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284

[8]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2003.6第一版

电子金融范文篇5

[关键词]:国际金融电子化,问题,建议

二战以来,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加上一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电子化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业,因而针对传统金融业所设计的法律会不能完全适用。国际金融电子化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和比较法的角度简单的对此问题予以分析。

一、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简史

各国的金融电子化发展之路是不同的。大体而论,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金融机构间的电子联网,其标志为1973年美国将以电话、电报手段建立起来的“联储电划系统”改建为电子化的“联储电划系统”。即建立起联邦储备银行间清算服务的电子计算机系统。随着计算机在银行间的应用,银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现钞、票据流动而转化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流动。这种以电磁信息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称为电子货币。电子货币的出现使传统的以有形货币为调整对象所建立起来的金融法律规范受到挑战。

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进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1992年国际互联网协会建立,网上商业活动增多,银行开始进入国际互联网增多,在国际互联网设置网点,进行咨询服务、促销宣传、提供金融市场信息(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投资衍生工具市场价格),为用户进行网上金融证券投资提供便利。

第三阶段,网络虚拟银行的建立。1995年11月在美国亚特兰大设立第一家网络银行,该银行在24小时之内提供银行业服务,包括储蓄、转帐、信用卡、证券交易、保险和公司财务管理等业务。目前,电子化已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就中国以言,其发展也呈现出类似的过程。[2]所以我们可以从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得出以下结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而,著者认为要加快国际金融电子化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技术。

二、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的比较

要认清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的性质,有必要对电子化的国际金融与传统国际金融作一比较分析。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实现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的旧体制,建立了以信息为基础的自动化业务处理和科学管理的新模式:[3]

首先,它用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逐步代替传统的现金交易和手工凭证的传递与交换,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

其次,它使金融业从单一的信用中介发展成为一个全开放的、全天候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可以说,现代的国际金融业,是集金融业务服务和金融信息服务为一身的金融“超级市场”。

再次,金融业的营业网点已从砖墙式建筑向ATM、POS、网络等系统转移,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

最后,它使银行业务的重点从存、贷款转向了提供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从而让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银行以传统的存、贷款利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的局面,将被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所代替。

三、国际金融电子化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安全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意味着金融企业的内部网络间接或直接接入因特网。任何开立网上交易帐号的人,都有机会利用技术手段获取内部信息,或者供给金融网络,从而造成重大的损失乃至产生交易网络瘫痪的严重后果。随着系统处理能力和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网上交易系统的系统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网络安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75亿美元。中国的因特网服务提供上、证券公司及银行业也多次被黑客攻击。

就目前来看,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上委托的技术系统被攻击、入侵、破坏,导致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二是委托指令、客户资料以及资金数据等被盗或被篡改,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4]为有效地防范以上问题的出现,首先需要加强技术控制,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司法。

(二)管辖权问题

因特网是面向世界,无处不在的网络,全球各地的人都可以按一定的规则加入进来。电子化下的国际金融业的客户可以根据既定的协议,访问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的站点,而金融机构也因此可以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服务。国际金融的这种跨国界的运作方式,也跨越的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管辖权的确定问题。比如,中国客户登陆美国的一家银行,成为美国该家银行的网上客户,那该银行是否要受中国金融法的管制?

目前,各国还未有专门针对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跨国电子金融交易的司法管辖问题也未见一致。[5]

(三)信用问题

国际金融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欺诈。欺诈人以银行客户的名义,向客户的银行发出一箱支付命令,指示从客户的账户中划拨一笔款项到受益人的账户。这个受益人就是欺诈人或其同伙。

如何防范金融欺诈,在票据资金划拨中,核证问题可以简化为核对签字盖章。但在电子资金划拨中却无法使用此方法。另外,在没有找到欺诈人或欺诈人无力赔偿时,那应给有谁来承担这个损失?[6]这也需加以研究。

(四)主体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货币电子化。从而使银行从堆积如山的金融纸票(现金、支票和各种凭证)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的范围界定便是一个。

当下,对此的看法未尽一致。在美国,对于结算服务提供者的范围是以联邦EFT法和各州的法律为基础的。即是在实施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广泛地参与者加入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行列。在欧洲大陆各国,以加强金融监管为目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原则上限制于金融机构,并将此作为金融监管的对象。在中国,信用卡的发行限定在商业银行,并要受制于央行的监管。因而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各国的规定。[7]

(五)其它问题

国际金融电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上述问题外,国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还面临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本身的改进问题,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各国的立法协调问题以及各国的司法协助等问题。[8]

四、有关的建议

由于笔力所限,著者仅从宏观角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是一个多视角、多范畴的概念,既然它是一个法学概念,就应该在理论和立法上不断完善它,因此完全有必要加强信用法制的建设。

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为国际金融的电子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十分重要。要继续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对关乎市场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要制定好、执行好。《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市场法。

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要强化电子合同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对电子合同的规范是电子商务法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电子商务信用机制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狭义的电子合同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总则性规定及各类合同的特殊规定,亦涉及少量管辖问题;广义电子合同法除包括狭义电子合同法的内容外,还应包括电子合同涉外管辖(连结点的确立等)问题、电子签名与电子认证等。此处所说的电子合同法从狭义。由于虚拟化的操作,电子合同关系的主体通过电子手段来设立、变更、终止合同,因此必须在保证电子手段技术本身安全、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终端用户的收、发、转行为的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当明文规定电子合同要约与承诺的构成要件,对电子错误、电子监控等亦应以法律明文规定为宜。电子合同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体法中包含了少量程序法条款,主要是合同的管辖问题,建议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电子合同交易中的“场所”等问题。通过电子合同,在源头上保证电子交易行为的信用度是当前的主流思潮。

(二)建立完善电子银行业务法。

各国都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银行业务法。

首先要制定《电子银行法》。《电子银行法》作为电子银行市场发展的核心法律规范,应对电子银行的性质、监管、市场准入、业务范畴与标准、金融创新、法律责任、市场退出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是《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的问题是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盲点,因为关于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一些国家现有法律尚未对其做出明确的规范。对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电子签名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符合各国国情的《电子签名法》。

再次是《电子资金划拨法》。虽然电子资金划拨与票据交换都属资金收付,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二者的当事人不尽相同,法律关系也不尽相同,并且票据是一种无因的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而电子资金划拨中电子化的票据既非无因证券,也不具有流通性,从而根本丧失了票据的特性,所以应当制定独立的电子资金划拨法。在该法中主要规定有关客户与银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明确电子资金划拨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损失赔偿的范围、禁止欺诈等。[9]

(三)完善监督系统

完善监管体系的意义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戒不诚实的行为。国家可以对数据交换、电子化交易等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国际金融电子化下,由于很多电子商务企业在Internet上进行交易,国家基于对电信通信信道的监管权而同时可以对Internet上的电子交易进行监管。

国家对电子金融信用的监管主要的方式和途径是规范信用制度、搭建信用公共信息平台。按照“部门协调、联合征信、统一管理、分类使用”和“政府发起、部门联合、相对独立、逐步社会化”的原则,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其目的在于将信用信息公布于众,以此惩戒具有不良信用记录者。

除国家监管外,还应建立交易相对人监管制度和企业内部监管制度。交易相对人的监管不像国家监管那样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为个案监管。由于相对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债权关系,相对人一般都不会怠于监管,而恰恰相反,相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而积极进行监督、催促。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监管体系一般也较为完整、系统,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不愿意自揭其短,从而影响了内部监管的效果。未来应当强调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信息监管结构,强化责任意识,实现自我监管。

(四)完善电子金融配套法

电子金融法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范相联系的,主要有税收征管法、合同法、国际税收法、电子商务立法、刑法、诉讼法、票据法、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现行法律规范对于传统金融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规范作用,但面对电子金融新兴业务的发展,则相形见绌,难以起到良好的规范作用,如税收征管法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规定几近于零,特别是这种网上支付方式对税收问题没有做出较好的规范,因而必须做好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再如洗钱犯罪在电子银行业务中发生频率较高,对此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有效的规制,这样才能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此外,诉讼法中有关证据的标准等现行规定对于电子银行纠纷取证极为困难,不利于其发展,对此我们也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金融电子化:法律的困境与出路[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2]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86,498。

[3]戴建兵。网络金融[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7,19。

[4]林丹明熊辉。证券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时代的证券市场透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89。

[5]同[3].102。

[6]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金融创新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43,147。

[7]同[3]154。

电子金融范文篇6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化,传统的结算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间交易的要求,而交易的复杂性也使传统的债权制度很难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电子债权集安全性和快速性于一体,为债权人提供充分安全的结算手段。因此,电子债权的开发和发展也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债权的开发背景

1.企业间结算手段电子化的要求

(1)政策的要求

B2B指的是BusinesstoBusiness,asinbusinessesdoingbusinesswithotherbusinesses,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B2B作为一种快速的交易平台,它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垂直B2B模式。它主要是面向制造业或面向商业。另一种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将各个行业中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企业的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和条件。

作为电子债权应用范围内的B2B可以是以上两种形式。因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结算是不能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的。在传统的结算方式下,它可以票据的方式进行,此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主要体现为票据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交易形式被无纸化,常常具有跨地域性,如果仍然以传统的结算方式进行,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时间,浪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结算相对传统的纸面化结算方式而言,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是它潜在的危险性更大,更不易被发现。所以,电子债权是为了B2B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电子结算手段而开发的。

(2)社会的要求

B2B的大致交易流程如下:

商业客户向销售商订货并发出“用户订单”,销售商根据“用户订单”的要求向供货商发出“订单查询”,供货商审核“订单查询”,销售商向运输商发出有关货物运输情况的“运输查询”,在确认运输无问题后,销售商给供货商发出“发货通知”,并通知运输商运输,运输商接到“运输通知”后开始发货,接着商业客户向支付网关发出“付款通知”,支付网关向销售商发出交易成功的“转账通知”。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商和供应商或者说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最为理想的电子结算手段是在同一银行的金融系统下,并按照同一模式解决。但在错综复杂的交易情形下,他们在同一银行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交易双方或多方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方或多方的开户行之间进行结算就会经过很多的程序,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安全性的降低。因此,交易双方就要寻求在交易行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的银行共同模型,它就要求有一种相应法律制度来保护在这种结算模式下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所以,电子债权的产生和开发关系金融系统的利益,也关系到交易主体的利益,它是全社会的要求。

2.票据缺点的克服与优点的结合

(1)连锁拒付的控制

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或委托他人于到期日无条件按票面金额付款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票据只限于汇票、本票、支票。在以前,它是一种银钱运输工具,而如今却是一种信用结算工具。它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无因性和流通性。无因性促进流通性,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商事主体在暂时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能通过票据转让做成交易,促进商品的流通,这是票据最大的优点所在。

票据作为一种具有信用证明的有价证券,具有提示和回收两个特点。提示是指持票人在票据提示付款期限内应该进行有效的付款提示;回收是指票据债务人在付款的同时,有权将票据收回,此时,因在票据上设定的票据权利已经实现,票据关系即告终结。然而,持票人虽然进行了有效的付款提示,但是付款请求却因为票据债务人没有资金或者其他信用方面的原因遭到拒绝,票据重新退回到持票人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退票或票据的拒付。如果票据上的每一个债务人或几个债务人都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就会形成连锁拒付的情况。这不仅会严重损坏债务人的信用,而且债权人的请求权和追索权也很难实现。作为一种支付和结算方式,票据所固有的这些缺点通过自身是无法克服的。因为它上面所代表的金钱债权在没有实现之前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并没有转变为现实的货币,就永远存在不能被承兑的风险。电子债权它是由银行通过债务人的申请发行的,同时经过严格的登记管理程序,它的发行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用。所以,电子债权具有消除这种风险的能力。

(2)伪造风险的补救

票据的伪造是指未经他人授权以他人的名义进行票据行为的行为。它可以分为伪造基本票据行为和伪造附属票据行为。前主要是指出票行为的伪造,即伪造票据的签发。后者主要是指出票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的伪造,如背书、承兑、保证等。无论什么种类的伪造,总的来说就是其上的签名是假的。

对票据伪造的法律后果而言,根据我国《票据法》第14条的规定,伪造票据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伪造签章的无效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那么对谁的利益影响最大呢?无疑是付款人和持票人。尤其是就付款人而言,只要它不能核实票据上的签名是假的而持票人又合法持有票据的情况下,它就必须付款。所以票据伪造的风险在传统的法律制度下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债务人的签名很难被证明是伪造的,即使证明了,以后也没有效的方法去杜绝。

在电子债权制度下,债务人的签名是以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如我国的《电子签名法》第十三条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视为可靠的签名:

①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

②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有电子签名人控制;

③签名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④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

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预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

此外,本法的第十六条还规定了电子签名的认证制度。

在以上的法规中,可靠的电子签名制度从内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像票据上假冒的签名,而电子签名的认证从外部进一步保证了签名的可靠性。所以笔者认为电子债权相对于票据而言,它是最能保证付款人的利益的,是对票据伪造风险的最有效的补救。

二、电子债权的定义

1.电子债权的推进经过

在电子债权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非韩国莫属。它曾有过两轮金融开放。第一轮金融开放后,它放松了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形成了大量短期债务,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第二轮金融开放是在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同时提高了对不良债权的审查力度,它的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危机后,虽然说IMF给韩国金融危机的建议是尽量减少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但事实证明,只有政府干预才是让韩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而金融信息化也是必由之路。因此,在2000年9月,韩国政府决定将电子债权的开发作为金融信息化事的一个环节。2001年2月,指定金融结算院作为委托的对象,由它具体负责电子债权的审查与登记管理工作。2001年12月,电子债权交易条款(基本条款、销售企业和购买企业用的使用协议书)开始制定。2002年3月,电子债权制度开始运作。2006年4月,韩国政府颁布了《电子金融交易法》,明确了有关电子债权的基本规定。

2.电子债权的定义:

根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电子债权是指符合以下各要件的电子文书中记载的债权人的金钱债权:

(1)债务指定债权人;

(2)电子债权中应当记载债务内容;

(3)必须由《电子签名法》第2条第(3)项中的经过电子认证机构认证的电子签名签署;

(4)必须经过金融机构,并且依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第29条第1款规定,于电子债权管理机构进行登记;

(5)债务人应将具备第(1)项至第(3)项的所有文书,依据《电子交易基本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向债权人送达;债权人依据同法第6条第2款进行送达;

三、电子债权的特征

1.法理构成上的特征

(1)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

债权者,乃特定人对相对特定人得请求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之权利也。债权,依债权与证券的紧密关系可分为指名债权和证券债权。

证券债权,指债权的成立、持续、让与、行使依赖有价证券的债权,即证券化的债权。证券债权通过债权和证券的有机结合,将债权和证券一体化,充分利用证券流通性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债权的交易和流转。“指名债权,它是从权利的角度而言的,指与证券债权相对的、普通的、一般的债权人有特定债权意义之债权”,实际上它就是指名之债,是未证券化的普通债权。例如,在借款合同约定,由甲借款给乙;或者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由乙交货给甲。债权人都是特定的,债权人只能是甲,这些债都不表现为证书形式,甲与乙之间的债即为指名之债。

电子债权是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下的一种新型债权,但是它毕竟是在传统债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仍然符合传统债权的特征。从电子债权的定义可以得知,如果要发行一个电子债权,其间的债权人是债务人指定的,也即是说电子债权中的债权人是特定的,债务人只向他发行的电子债权中的特定债权人履行债务,所以从传统债法理论上而言,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具有指名债权最基础的特性。

(2)电子债权的有因性

债之发生,系指客观的新生债之关系。债的发生原因可以分为事件、行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事件是人之行为外之法律事实。行为可分违法行为与适法行为。所以,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能否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完全取决于债产生的原因有效与否,电子债权也不例外。在发行电子债权之前,电子债权中的债权债务人之间必然有一个最为基础的合同关系,此合同关系就是电子债权了生的原因。如果合同关系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该合同关系就自始无效,电子债权据已存在的原因就消失了,即使是该电子债权已经发行了,它也是一个无效的电子债权。

2.电子债权发行上的特征

(1)变更权的行使

电子债权是指名债权,同时又与原因债权具有关联性。电子债权是通过银行发行的,在债务人与银行之间有一个使用金融系统的电子债权系统的合同。当债务人发行一个电子债权时,它必须向发行银行提出申请,这实际上是一种发行电子债权的意思表示,也要满足传统民法上的意思表示三要素,即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行为。同时,这又是一个民事法律行为,又必须主体合法、意思表示真实、标的合法。由于在没有发行电子债权以前的债权是原因债权,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用票据形式表现。而电子债权是明显的指名债权,是不能以票据形式表现的。所以,债务人在申请发行电子债权时的意思表示就是在行使债权变更权,将原因债权变更为指名债权。当然,债务人行使这种债权变更权以及所产生的电子债权能否有效,还要由发行银行和专门的电债权管理机构来进行审核与登记。

(2)承诺

根据前述的电子债权的定义中的第(5)项可知,债务人如果要发行电子债权,还必须将发行的事实通知债权人,债权人必须根据本法的相关规定接受才行。那么通知是由债务人了出呢?还是由发行电子债权的银行发出呢?笔者认为应由银行发出。因为银行同意为债务人发行电子债权时,它是基于对债务人的高度信赖。在发行电子债权的整个环节中,它承担的义务是最大的,通知义务便是它最重要的义务。反之,如果不将电子债权发行的事实通知债权人,而只进行登记,则债权人权利的行使有可能产生问题。比如说当发行的电子债权的内容与先前原因债权的内容不一致时,债权人的救济是很困难的。当通知到达债权人以后,债权人必须明确表示接受。这里的接受就是一种债权人对银行发行的电子债权的承诺,同意债务人发行的电子债权里记载的所有内容。所以,就承诺这个法律行为而言,它不是由债权人单方完成的。如果没有银行的通知,它就没有为单方做出承诺的权利。所以,承诺是由银行和债权人共同来完成的。

(3)登记

根据韩国《电子金融交易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电子债权由于它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事关整个金融业的稳定,相对于传统的债权而言,更具有风险性,所以就必须有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更为专业的管理机构。在韩国,它是以金融结算院来完成电子债权的登记与管理工作的。由于电子债权系统是由金融系统共同开发的电子结算系统。因此,如果企业间要想用电债权的方式来进行结算,就必须接受它的管理。电子债权的登记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在电子债权管理机构进行了合法登记的债权才是最终发行成功的电子债权。

参考文献:

[1]美.斯雷沃斯基.《B2B电子商务》.陈运涛译.中国人民大学也出版社.2003.8

[2]覃有土:《商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2

[3][日]石井正司.“何谓拒付”[J].法学教室,1990,(12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5.4.1颁布

[6]齐爱民崔聪聪:《电子金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第一版

[7][日]于保不二雄: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庄胜荣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284

[8]林诚二:《民法债编总论----体系化解说》2003.6第一版

电子金融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基础服务;金融电子化

1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金融电子化的含义及应用价值

1.1含义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金融电子化主要是指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推动金融电子化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平台的运用,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推动农村金融全面发展。金融电子化在互联网时挥着显著作用,更是提升农村金融基础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金融电子化涉及内容众多,主要包括金融电子和管理机构的设置、金融电子化规划、金融信息系统的构建、金融电子化制度的构建和金融电子化人才培育等。

1.2应用价值

首先,金融电子化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的运营效率。金融电子化的推进改变了农村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智能设备可满足用户在金融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同时,金融电子化节约了用户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农村金融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金融电子化节约了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拓展了服务范围。随着我国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4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4G)的全面普及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Technology,5G)的快速推进,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背景下,金融电子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电子化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在线推广,不仅降低了金融运行成本,还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需求,了解客户金融意愿,以此提升客户满意度[1]。最后,金融电子化有利于改变农村金融环境,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农村金融电子化顺应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求,可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金融服务平台推出一些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贷款措施,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农村金融环境的优化将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对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意义深远。

2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金融电子化现存问题

2.1投资效益较低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中投入成本较高。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资金规模小,农户金融意识淡薄,所以,想要实现电子化投入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同时,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在金融宣传方面难度较大,人们对金融电子化的认知较为缓慢,限制了金融电子化产品作用的发挥。尽管网络背景下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途径更为便利,但金融机构并未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使得农村金融机构推出的产品在农村市场上占有率较低。此外,农村网络普及率有限,部分家庭依然没有实现网络覆盖,农村金融机构惠农政策难以全面推广。

2.2电子化设备利用率低

农村居民多以老人、小孩为主,整体文化素养不高,虽然他们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提高了对外界的认知水平,但金融知识的专业性强,农村居民对金融方面的了解依然有限,这使得农村金融电子化设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农村居民的现代化金融意识并未形成,依然以银行存储为主,对投资理财等并不重视,而且在金融业务办理中很多农村居民不会使用电子设备,对金融设备的安全性有所顾虑,这使得电子化设备的便利性、高效性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2]。

2.3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分布具有分散性,农村金融资源在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农村金融电子化发展离不开现代化金融人才,但农村金融电子化人才匮乏,一方面无法满足电子化业务的拓展需求,另一方面在面对设备损毁、技术故障等问题时难以做到及时维修,从而影响到金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导致资源闲置、浪费问题突出。

2.4金融创新力度不足

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尤其是余额宝、零钱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让农村居民在理财方面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是,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并不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这使得金融电子化产品在农村的影响力有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金融电子化推进过程中并未做好对客户资源的有效整理,也没有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无法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自然难以推出与客户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型人才不足,在知识、理念、技术等方面均存在缺陷,无法满足金融创新需求。

3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金融电子化的优化策略

3.1完善金融电子化扶持政策,降低运营成本

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构建前期需要投入较大成本,对金融机构而言,其承担的压力较大,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政府可通过推出财税政策优惠等措施减少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投入成本,推动金融电子化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关系着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更影响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金融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才能推动金融电子化运行效率提高。首先,地方政府要以电子化金融服务为核心,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电子化的推进效率,降低前期投入成本[3]。其次,在农村金融电子化基础服务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征制定对应的金融基础服务策略,推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最后,要加大金融电子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是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根本,只有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农村金融电子化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全信息化设备,助推金融电子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我国网络的推广普及,农村也享受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红利。在此背景下,更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为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首先,加快农村4G网络的普及及5G网络的推广,这对农村现代化及农村金融现代化的建设意义深远,尤其是“抖音”“微信”等软件普遍应用后,农村信息可以更好地传递给外界。例如,通过网络直播可以实现农村农产品的外销,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更要借助现代化信息的便利性,通过优化金融电子化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其次,政府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做好相关电子金融基础服务工作政策的完善,加大对电子金融设备的监管力度,营造安全的金融环境。

3.3加大金融宣传力度,更新农村居民金融观念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中电子金融服务工作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金融消费理念有极大关系。居民对金融认知的有限,并缺乏超前消费意识,使得农村金融电子产品应用水平低,很难助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大金融宣传力度,帮助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的金融消费理念。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网络、金融机构的作用,通过多元化途径更新农村居民的金融认知理念,提高金融电子化产品的使用效率。其次,做好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农村金融学堂、金融下乡等途径实现农村金融的全面普及,扩大农村金融消费群体范围。最后,实现金融服务渠道的不断扩展。简单而言,就是将与农村居民相关的政府业务均通过电子化途径进行办理,这样既能够提高金融电子化的应用效率,也可以提高居民的金融电子化认知水平,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其中,如将农业补贴、农合结算等纳入其中,既可以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又可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4]。

3.4引进现代金融电子化技术,丰富金融产品类型

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农村金融电子化业务更要坚持以农村居民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理念,在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拓展产品类型,满足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首先,在农村金融基础体系的构建中,要将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以便掌握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征信状况,构建金融服务数据库,以此提高服务效率[5]。其次,在把握农村金融消费群体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联的金融产品,并利用金融电子化技术进行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在满足农村金融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提高金融电子化设备的利用效率,实现金融服务效益最大化。

4结语

金融电子化是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金融时挥着显著作用。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中,针对农村金融电子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金融电子化扶持政策完善、电子化信息设备健全、农村居民金融理念树立、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背景下电子化应用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远,韩雪.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商讯,2021(23):80-81.

[2]赵瑞琦.浅析防范农业金融风险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山西农经,2021(15):188-189.

[3]潘婧,郑岩,韩维蜜.加强数字化经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综合竞争力:第十一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创新座谈会召开[J].金融电子化,2018(6):73-77.

[4]徐亚楠.“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支持农村发展方式转型与创新浅析[J].现代金融,2021(4):47-49.

电子金融范文篇8

关键词:网络发展;网络经济;全球贸易;经济发展

计算机设备和无线网络技术的使用,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时展的重要基础。以网络为核心的相关经济发展内容越来越多,网路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另外网络方面经济也加快了经济之间的贸易交流,扩大了贸易的范围,就目前来说,网络方面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贸易的一部分,对全球性的经济贸易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而这都是从网络经济的发展中研究总结得出的结论。

一、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只是基于虚拟网络的发展形势,体现网络的“虚幻性”。正是这一种虚幻性,能够承载各种经济发展的主体,实现经济的综合性发展[1]。

二、网络经济与国民经济、全球贸易的关系

1.网络经济和国民经济。经济是一个区域内部的贸易活动,先有的国民经济贸易,然后有的全球贸易。网络经济作为一种以网络为发展主体的虚拟经济发展模式,还需要以国民经济为发展基础,以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为基础,带动各类企业发展网络经济,让网络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状态。例如国民经济可以依托企业使用网络进行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和企业外部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分析,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开展企业网络经济的研发、制造、宣传、销售、管理经济。依靠网络技术,国民经济可以实现经济网络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2.网络经济和全球贸易。网络经济是指以国民经济为基础,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上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关系。网络经济大大增加了国民经济的经济交流发展范围,提高了我国经济贸易的高度。通过网络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网络产品为主要内容,以高科技为支持,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灵魂,加快了经济贸易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过去的国际贸易为例,在国际公司开展各种全球贸易活动的时候,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信息的采集和验证,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司也需要派遣人员相互了解,至少需要两到三个月以上的工作,才能够完成整个贸易活动。而网络经济从经济形态上,它是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的数字经济形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和在线贸易支付,和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具有快捷性、高渗透性、自我膨胀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外部经济性、可持续性和直接性,也是促进全球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经济技术[2]。

三、网络经济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1.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限制全球贸易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就是国际贸易公司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方便,速度缓慢而且经济支付缓慢,浪费了大量的信息交流时间和贸易交涉时间。而在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不但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还更新了经济交易的方式,实现了在线交付、实时交付的手段,而这一技术的更新与完善,也促进了全球贸易经济双方的在线交流和经济支付。网络经济的发展完善了全球贸易的贸易方式,提高了贸易双方的信息交流,降低了经济贸易的隔阂,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顺利进行。2.加快国际贸易的完善。(1)提高信息传递速度。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全球贸易的交易速度。而且网络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减少了信息交流之间的阻碍。这让全球贸易的营销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不但推动了新的销售模式发展进步,也让全球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变得更加的普遍和频繁,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贸易形式的完善[3]。(2)缩短信息传递的距离。通过网络经济的发展,全球贸易之间的交易过程也变得更加方便,除了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之外,也精简了全球贸易经济活动之间的过程和程序。比如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信息搜集和信息传递,就需要各大企业直接参与到国际贸易的经济市场营销,抹去了全球国际市场之间信息传递的空间距离。网络经济的互动性也让全球贸易的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目的更加明确,提高了积极性和交易的主动性,将传统的“立体经济模式”转变成为“平面经济贸易模式”,能够将更多的信息传达给需要的国际企业,实现多向销售的目的。3.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企业结构。网络经济的发展让传统的“立体式金字塔形结构”转变成为新兴的“扁平化经济管理结构”,不但让信息更方便传递,也让企业的管理结构发生转变,精简企业的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全球贸易的活动中实现高效率地运行。(2)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网络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够减少传统经济贸易的人力、物力,实现企业贸易中的成本效益提高。尤其是在全球贸易中,时间的消耗通常就是成本的消耗,而通过网络了解情况、下单、交流,不但信息丰富、操作简单,还能够在减少时间消耗的同时提高质量的保证。(3)提高贸易地位。网络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各大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的经济地位,过去的全球贸易都是二级供应机制,需要商业中介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而网络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融合了全球贸易中的生产和销售步骤,减少了发包指出,明确了贸易关系[4]。

四、基于全球贸易视域的网络经济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对给全球贸易的管理。全球贸易属于国际之间的贸易,而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在对全球贸易的发展影响时间并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长,所以在进行全球贸易的网络经济发展管理的时候,对于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管理也会有不到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政府对于全球贸易中国民企业的管理制度,要让政府在全球化的贸易中所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分配和指导,还要给出对企业在全球贸易管理中有效的管理制度方法,同时加强网络经济发展,深入交流网络化全球贸易发展,既要帮助企业的全球性贸易发展,又要规范他们的发展方向,避免企业在全球贸易的过程中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对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2.加大社会全球化网络贸易发展。随着网络科技降低了地域之间的交流距离,和促进了国际之间的经济交流发展,而发展全球化网络贸易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飞速发展,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为此,需要推动社会全球性网络贸易的发展和进步,加大对全球化网络贸易的制度研究和投资,在保证贸易符合各个国际之间的平衡之外,还需要制定新的合适的全球网络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制度和方法,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现代化的转变[5]。3.提高全球化的电子金融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更好地完成网络经济对全球贸易的发展影响,就需要提高全球化的电子金融技术发展,不但要完善全球化电子金融的管理和发展,还需要对全球电子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对资金管理提出更高的计算、预算要求,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监督和管理的权力,即使是在全球化的经济贸易活动中也不能例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方面的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深入影响,全球贸易的网络联动也逐步加深,这种贸易形势对各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GDP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网络经济的发展还能够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让各国之间的贸易水平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琳,李代俊.新经济时代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1):162-163.

[2]骆舒雨.论网络时代的财务管理[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161.

[3]杨舸.信息链接、技术嵌入与网络效应:共享经济下的社会网络[J].浙江社会科学,2019(12):66-72+93+157.

[4]王铭强.试论网络经济时代工商管理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9(36):67.

电子金融范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县域经济

一、在县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举措。江西现有10个县级市,70个县,1411个乡镇,这80个县(市)聚集了全省89%的人口,97%的国土面积,2/3以上的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江西省委、省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县域经济已成为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年,江西县域实现生产总值2537亿元,占全省的54.93%。2007年全省GDP达5469亿元,增幅13%,财政收入665亿元,增长28%,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财政收入超亿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等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特色经济、板块经济、劳务经济等多元化经济形式蓬勃发展,将助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一大批经营规模大、市场化程度高的中高层次农村经济主体将加速成长,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而且,随着产业转移和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农民正在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新型农民群体也日益扩大。随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种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多,对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呼声也更高。

(二)拓展县域电子银行业务有利于发挥农行优势,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三农”业务是农行的“战略支柱业务”,是农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的着力点。近年来,江西农行网络和电子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一个以全国数据中心为依托,以11个二级分行、113个县级支行为节点、以700多个城乡营业网点为支撑的集中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在省内同业中,江西农行金融服务功能齐全的网点最多、电子化网络最大,具有联结城乡、辐射面广、人力资源丰富、熟悉县域市场、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等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ATM、POS、自助终端等为支撑的、功能强大的电子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江西农行银行卡发卡量665.6万张,居全省各金融机构首位,其中农村及县域地区银行卡发卡量占到全行发卡总量的45%以上;银行卡年累计消费额66亿元,ATM运营数499台;网上银行注册客户达到11.3万户,其中个人注册客户11.16万户,其中县域注册客户占其总注册客户的30%以上。事实证明,电子银行业务在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是大有可为的。面向“三农”和县域,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域及农村金融服务的固有优势,有利于拓展县域及农村地区潜在市场,有利于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能够与其他业务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其他业务在县域及农村地区的有效发展。

二、如何加快电子银行业务在县域经济中的运用

(一)健全服务渠道,加强推广力量,完善营销机制

1.加强电子银行服务机构建设。一是完善机构,建立产品经理队伍。随着业务的发展,电子银行从业人员严重不足与业务规模迅速膨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面向“三农”提供服务后,服务链条长的问题更加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有条件的、电子银行业务量较大的市分行可考虑成立电子银行部门,暂时不具备条件成立机构的行要充实专职的电子银行产品经理,各县级支行可视业务量的大小设置电子银行产品经理。二是明确电子银行管理部门和各前台业务部门职责。各行电子银行管理部门负责电子银行渠道规划、管理、推广、培训,各行前台业务部门负责电子银行的营销及客户维护,每年的产品推广、营销计划由各行前台部门完成。三是明确电子银行产品经理职责以及与客户经理协同工作机制。电子银行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负责电子银行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测试,产品营销任务的分解及考核,本行客户经理、员工的培训和下级行产品经理的培训,促销活动策划,为客户经理提供业务指导和支持。各二级分行、支行、网点所有客户经理和网点大堂经理负责向客户营销电子银行产品,指导客户使用,跟踪服务,为客户解答简单的、常见的电子银行产品使用问题。客户经理在不能解答客户提出的电子银行问题时,可以向产品经理请求支持,得到解决办法后,再向客户解答。各网点配备客户经理或大堂经理,负责向客户营销电子银行等产品。

2.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队伍。一是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产品经理队伍。建立产品经理准入制度,要求各行选择业务过硬、年纪较轻、学历较高、既懂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员工充实到产品经理队伍中。二是加强培训管理。在建立电子银行专家队伍,制定常态化、制度化的培训计划,编制电子银行产品培训手册,加强培训工作考核,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不合格者要接受再培训。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充分利用行内信息载体和内部网站,开辟网上银行专栏知识讲座与论坛;制作简明、形象、生动的培训多媒体光盘;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提供员工自助培训。

3.建立强有力的产品推广激励机制。充分利用营销考核杠杆的引导作用,制订包括营销单位及其员工和分管行领导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将营销单位的利益、分管行领导的利益和普通营销人员的利益挂起钩来,激励领导和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网上银行产品推广营销任务。一是根据发展需要建立电子银行考核指标,将电子银行金融性业务量占有率、电子银行有效注册客户数、交易金额纳入全行综合绩效考评中,提高网上银行产品推广目标在各级行综合绩效考评中的比例。二是制订网上银行计价考核办法,将网上银行营销成果与相应的绩效工资挂钩考核,将利益直接分配给具体经办人员,以此调动全员营销网上银行的积极性。要开发客户经理考核系统,以方便对客户经理计价考核。三是制定网上银行专业部门考核办法,将考核的结果与各行专业部门和主管领导的绩效工资挂钩。

4.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县域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随着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邮政储蓄银行增强服务功能以及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农村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农业银行要与这些金融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利用其他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销售终端,营销农行的电子银行产品,扩大农行电子银行产品的覆盖范围,提升县域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在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中,农行要成为农村地区规模化服务的牵头人、农村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二)选择目标客户,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服务平台

细分市场,合理选择目标客户。一是做好个人客户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选择。县域和“三农”个人客户分为农民客户、县城和乡镇居民客户。农民客户分为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少的农民,以及受过一定教育的出外务工青壮年农民、种养加工大户、个体工商户等。后三者有一定的文化和收入,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转账、取现、汇款、贷款、理财等金融需求,由于其居住地离城镇较远,办理业务不方便,稍加引导,消除对电子银行安全性的担心,容易接受电子银行服务。这些客户是电子银行的重点个人客户。城镇居民客户细分比较复杂,一般来讲有具有中学以上文化、一定的经济收入、年龄在18-40岁的居民为电子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体。其中,个体工商户、乡镇、县党政机关领导、效益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员工、企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喜欢上网的青年人等为电子银行的重点客户。这些客户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财、代缴水电费、网上支付的金融需求,对电子银行的安全性不是很放心,但抵触心理不强,较易接受。二是做好企业客户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选择。县域和“三农”企业客户是电子银行的重点客户,可划分为涉农的企业和非涉农企业。按企业规模和行业影响,涉农企业又可划分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等。其中,龙头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农业企业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经营方式。农业企业集中坐落在县城的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管理状况和需求各有特点。龙头企业管理较严谨,财务人员配置充足,要求网上银行功能强大,除能提供基本的结算业务、代缴费服务,还能够提供集团资金管理、投资理财等服务。中小企业多为私营经济,资金有限、管理较松散、财务人员配置较少,一般只要求提供基本的结算业务、代缴费业务、自助生产经营贷款使用和归还等业务。大部分企业客户担心电子银行的安全性。非涉农企业也可划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状况和需求与涉农企业类似。三是实现电子银行渠道和传统业务注册渠道的融合,方便县域或“三农”客户开户和注册电子银行业务。对于远离城镇或乡镇没有农行网点的农民客户或农业企业客户,可充分发挥电子银行自助注册功能,解决他们在农行开户和注册电子银行不方便问题。一方面在网上银行上提供申请开办银行卡和存折等业务功能,该功能提供申请表给客户在线填写,然后将申请表提交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办理完业务后,通过挂号邮件寄给客户;另一方面依托网上银行便于认证客户身份的优势,在网上银行增加开通其他电子渠道(电话银行、手机银行、手机信使)业务的功能。与此同时,在网点将传统银行产品和电子银行产品捆绑起来营销,将电子银行注册业务放入传统业务开户申请表中,引导客户选取。四是开发功能强大的电子银行管理系统,方便管理电子银行注册客户、对客户经理进行计价考核、给出各种业务报表。

2.注重营销,加强网上银行安全性宣传。首先,应告知客户网上银行作为一项成熟的银行产品向社会推广,是一项安全可信的业务。安全性作为网上银行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核心及基础,银行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安全体系。一是采取了高标准的网络技术安全措施。例如,设置多重高性能软件和硬件防火墙,有效阻止了黑客病毒对网上银行系统的恶意攻击;网络数据传输采用128位SSL密钥加密,各种交易数据以密文形式传输,可以防止客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截取和篡改;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建立客户身份认证方式,数字证书认证采用国际上安全性最强的1024位非对称密钥算法PKI安全体系,实现对客户身份的合法认证。二是采取了周到细致的客户端安全防范。如客户必须持有网银证书和密码才能进行交易,对企业客户设置了个性化的权限管理,企业账户任何一笔资金类交易需要两名以上的操作员才能完成,关键交易需要两次密码输入。三是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如从市场拓展、开户资料收集、开户资料确认,直至系统开通,都制定了严格的人员分工合作和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设有网银后台监控岗位,实时监控网银业务情况,进而保障客户交易的快捷安全。

其次,应加强对客户安全意识宣传,培养客户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要建议客户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统,并为系统设置一个密码;提醒客户妥善保管自己的网上银行证书,为证书设置一个不易猜中的密码,不要将密码告知他人;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及时升级病毒库;不要将网上银行密码与卡或存折的密码设置成相同密码,同时对密码要定期更换;对操作系统补丁及时更新;不要使用来源不明的软件;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使用网上银行等等。

第三,还应该向客户解释造成网上银行风险的原因,告知客户网银案件的发生大部分都是证书或密码丢失泄密等非技术原因造成的,着重向客户宣传越来越优化的网络使用环境和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通过网上银行的方便快捷,引导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产品。

(三)整合电子渠道,为客户匹配产品

从客户定位看,要重点选择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关联市场客户,新农村建设中的县域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群体,以及农业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从区域定位看,要以县域为基础,按产业链要求,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从产品定位看,应择机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培育“三农”客户各层次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使农行成为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

对外出务工青壮年农民提供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对种养加工大户主要推荐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信使、金穗支付通;对个体工商户主要推荐使用手机信使、手机银行、金穗支付通;对城镇居民重点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手机信使和手机银行。

对农业龙头企业、县城大企业推荐使用网上银行企业版;对中小企业推荐使用网上银行中小企业版。

电子金融范文篇10

本文作者:孙学梅工作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绥化分公司

加大市场竞争,使企业朝着专业化发展在企业进行交易时,如果通过网络进行就可以大大减少交易费用,这样就可以形成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消费者也可以在网络上与生产商直接进行交易,这样就会增强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那么那些服务质量不好,经济效益比较差的企业就会被那些服务质量比较好,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击败,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信息本位制”是全球网络经济发展的精髓,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改变国家经济合作的格局和方式。近几年,随着网络通讯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各个贸易大国都对知识产权起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知识产权。而“电子数据交换”的发展又为全球厂商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国际贸易机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在国际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银行已经逐渐被电子金融服务等“虚拟银行”取代,客户与银行之间可以通过电脑、电话和自动出纳机能电子技术和手段进行交易,不需要再依靠人工的、面对面的交易。这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结构的优化网络经济的兴起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经济的结构,使其向高级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经济结构更加的优化。

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金融等的深化发展,一系列网络及计算机问题随之出现,如网络安全问题、多媒体传输及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亟需解决。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从系统安全的内容出发,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安全机制基本的任务是访问控制:即授权、确定访问权限、实施访问权限、计算机网络审计跟踪。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隐患分析(1)恶意攻击。恶意攻击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它是一种人为的、蓄意的破坏行为,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其中,主动攻击是以破坏对方的网络和信息为主要目的。(2)软件漏洞和后门。软件漏洞分为两种:一种是蓄意制造的漏洞,是系统设计者为日后控制系统或窃取信息而故意设计的漏洞;另一种是无意制造的漏洞,是系统设计者由于疏忽或其他技术原因而留下的漏洞。(3)计算机病毒。目前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是计算机病毒,它是一种特殊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可以通过磁盘、光盘、计算机网络等各种途径进行复制传播。从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病毒的首次被发现,至今全世界已经发现的计算机病毒以达数万种,并且还在高速的增加,其隐蔽性、传染性、破坏性都在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安全策略(1)物理安全策略。物理安全策略的目的是保护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器、打印机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攻击。目前主要防护措施有两类,一类是对传导辐射的防护,另一类是对辐射的防护。(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异常访问。它也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①入网访问控制。入网访问控制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它控制哪些用户能够登录到服务器并获取网络资源,控制准许用户入网的时间和准许他们在哪台工作站入网。②网络的权限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是针对网络非法操作所提出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以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哪些目录、子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哪些操作。③目录级安全控制。

网络应允许控制用户对目录、文件、设备的访问。用户在目录一级指定的权限对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有效。④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允许在服务器控制台上执行一系列操作。用户使用控制台可以装载和卸载模块,可以安装和删除软件等操作。防火墙控制防火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它是一个用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访问某个机构网络的屏障,也可称之为控制进出两个方向通信的门槛。目前的防火墙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包过滤防火墙:包过滤防火墙设置在网络层,可以在路由器上实现包过滤。(2)防火墙:防火墙又称应用层网关级防火墙。它由服务器和过滤路由器组成,是目前较流行的一种防火墙。(3)双穴主机防火墙:该防火墙是用主机来执行安全控制功能。一台双穴主机配有多个网卡,分别连接不同的网络。双穴主机从一个网络收集数据,并且有选择地把它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