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特殊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0 17:43:51

大学特殊教育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户外体育;教育改革

为了规范户外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学校的有序发展,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满足学生本身户外运动的热情,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系统的接受特殊教育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加深对户外体育运动的理解,建立正确的户外体育运动观点[1]。特殊教育的户外运动理论能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改革和更新观念,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特殊教育理论与户外体育运动实施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利用CNKI数据库检索,搜索“户外体育”相关的数据,以“大学”和“特殊教育”为关键词,检索1990-2016共270个主要的参考文献和15篇文献综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户外体育运动新的思路与对策[2]。1.2.2实地考察法。为了进一步了解户外体育教育体系、结构和特殊教育一体化模式,完善对策,通过实地考察,与潍坊学院特殊教育主任、体育教师访谈,了解大学体育教育的新理念和思路,创新研究的借鉴和启示。1.2.3问卷调查法。抽取本校2013~2017级特殊教育专业1000名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并通过教学监控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问卷山东省内12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效度检验,其中5位专家认为问卷效度非常合理,7位专家认为问卷效度合理。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97份,回收率99.7%,有效问卷992份,有效回收率99.2%。1.2.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课堂记录和问卷数据。

2结果与分析

2.1户外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是户外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设置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合理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合理的户外体育教育课程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转移,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反应能力和综合素质[3]。在教学内容符合度的调查中,51%的学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34%的学生可以完成教学内容,10%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教学内容,只有5%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原因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认为课程内容是合理有效占70%,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体能,掌握良好的技能和身心的愉悦。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评价的结果表明,30%学生认为更好的达到要求,29%的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身体耐力不够的,31%的学生认为基本素质是不够的,10%学生认为平常缺乏运动。关于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质量39%的相信基本素质完全符合,而57%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只有4%的学生觉得太难,完全不符合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含量。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目的、行动技能和实践方法,从而很好的了解需要学习的内容。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户外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更灵活,课堂时间更灵活。户外教育不再局限于操场,可以安排在野外。户外运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合理接触和有效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游戏精神。2.2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由于特殊教育具有师范性、职业性特征,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不适合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它应该有单独的选课内容。课程的内容要与将来从事的特教职业相关,否则,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很难完成。所以,特殊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要不断地优化、拓展,以满足将来职业工作的需要。2.3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研究。2.3.1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研究。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传统体育教学时间与学习理论的实践,权重系数不合理。在与传统课程相比,新的户外教育课程,学生通过有效的户外教育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自我意识经验和实践分享,依靠团队完成学习过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效地学习单元时间增加,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时间和教学系统的权重分配较为合理,形成了新的、更合理的系统。2.3.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研究。合理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专业特性,既要满足学生身体、心理的需要,也要能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学习主体的反馈来获得的。由研究组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新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见表2)。问卷表明,认为此教学设计非常合理的学生占24%,合理的占比52%,不合理的占14%。研究表明,教学设计不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还考虑到男女之间的差异,基本的身体要求相对宽松。安排课程遵循增加复杂性的原则更好地安排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感、成就感、收益感、行为规范5个方面对兴趣和行为规范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3)。21%的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或提高,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和经验有较强的愉悦和强烈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快乐的运动。只有1%的学生感觉不到快乐。35%和36%学生认为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很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新的教学模式,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实践性很强,不仅强调经验和学习分享,但也要注意学习特定的技能,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要考虑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多领域、广泛的学习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的成就感加强。60%的学生“一般”和“不”,这说明,在教学过程的早期阶段,我们忽视了加强学生行为准则的重要性和今后教育的重要性。2.4教学整体效果的评价性研究。教学改革的成功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整体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综合评价过程”和“结果评价”是教学效果改革的关键。观察和研究小组,通过教师相关信息的教学,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技能,促进健康知识的调查发现:平均健康运动时间占比为0.5279,高于传统教学的重量比,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教学。特殊教育和户外体育教育的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和安全卫生知识,在课外教学实践中,培养了从事特殊体育户外运动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2.5学生心理负荷指标研究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心理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2-3团队绩效的研究,数据收集,汇总的关注,情感和学生学习绩效评价,表明学生的注意力、情绪状态和心理参数,用于比较和计算三个指标的平均值(表4)。表4的数据为学生的心理负荷指数。学生的平均注意参数为2.90,表明学生的平均集中度较好,大多数学生十分重视新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保持良好的状态,甚至提高。学生学习精神高昂,在新课程中,不仅活跃了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有强烈的克服困难的愿望,通过顽强的意志。但这也反映了学生意志力的不足,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户外项目的恐惧和比较困难,避免心理状态。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突出户外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教学中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的新形势要求。户外体育教学实践在合适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更有效,51%的学生能完成教学内容很好,只有5%的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教学内容。3.2建议。根据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实际情况,切合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完善课程体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等相关教学内容和指标。为了达到教学评价标准,解决问题,提出了解决心理负荷指数低、教学过程相对简单、缺乏具体方案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体系与教师持续改进。建立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促进教师的转变和发展,引入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经验,促进教学和培训的不断发展,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郭健.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认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4-6.

[2]周红伟.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未能继续深入的多纬度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7-8.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残健融合;高等特殊教育;辅导员;思政队伍

残健融合教育是根据残疾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将残疾人大学生与健全学生融合式教育和培养,共享人文环境与教育资源。帮助残疾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其对于残疾人的教育、康复、融入社会,平等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尤为重要。辅导员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先锋战士,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水平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1残疾大学生辅导员思政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1.1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认同感相对较低。职业院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于残健结合的班级而言,辅导员具有“舆论”的导向性,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将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的行为反应。辅导员日常工作细致、琐碎而复杂,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加之一些突发事件,经常会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中,没有集中的时间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深入地思考思政工作艺术、方法手段等,工作缺乏创新性。长此以往,年轻辅导员会进入工作“瓶颈”期,老教师则容易“倦怠”。1.2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方法不得当。大学生特别是残疾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生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当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1]。目前从辅导员的专业分布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占的比例不高,思政工作开展理论功底不够厚,教育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上缺乏理论支撑,更多的是在事件中摸索。1.3辅导员工作存在任务重与工作经验不足的矛盾,导致职业威信不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既要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又要抓学生的思想建设;既要参与教学考核、教研活动又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既要满足学校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定,又要协调家长与学校、学生的沟通和联系。许多辅导员较年轻、缺少历练,缺乏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沉淀,加之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频出的校园突发危机事件,导致许多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持续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之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会导致辅导员队伍中的人员辞职和跳槽。1.4对于信息化时代残疾人大学生思政的特点掌握的不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种无障碍工具的出现,网络已经不能将残疾人“拒之门外”。信息化、自媒体、微时代,很多残疾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个性张扬、思想前卫甚至存在叛逆心理,对于呆板的说教“不屑一顾”。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区别对待,在工作方法上往往千篇一律,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不能区别对待,特殊问题和普遍问题不能鉴别处理,导致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胡子眉毛一起抓,效果不是很明显。

2残疾大学生辅导员思政队伍的建设

2.1深刻认识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的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2]残疾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享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的权利,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上学的机会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从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对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做法。对残疾大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教育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满足其精神需求,帮助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实现残疾大学生内心的平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从社会层面而言,科学的价值引领,正确的思政教育能够使残疾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感受社会的温暖,消除其被社会边缘化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尊严生活,体面工作,回报社会,成为对家庭和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辅导员要担负起培育学生、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2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残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倡以“非指导性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潜能。首先,尊重学生的时代差异性和特性,认识、理解并接受残疾大学生90后、00后时代特性,结合时代特点开展思政教育。其次,提倡观念的融合、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对残疾大学生时代性和自身特性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融合”,在残疾大学生的时代性特征基础上找到其与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点,在残疾大学生自身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找到其与健全学生身心发展的融合点。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残健融合理念本身彰显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再次,思政教育中彰显人本主义“知情意行”统一的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情感经验的作用,即从认知的改变到行为的改变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在于人的情感因素。最后,在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践行“参与性管理”,不能因为残疾学生自身的身体机能的不便就“包办代替”,要给予残疾大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放手,让残疾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2.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注重残疾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笔者在一所残健融合的高等职业学校工作多年,从工作经历来看,较普通大学生而言,残疾大学生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他们普遍存在焦虑、孤独和自卑的情绪,依赖心理较为严重。就残疾类别而言,视力障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但敏感和偏激;听力障碍学生视觉敏感性强,但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较差;肢体障碍学生,则存在更多的自卑情绪,对自我的认识存在偏差,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基于此,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工作,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用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技巧武装自己的头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导和引领残疾大学生精神上的独立,协调残疾大学生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协调发展,针对残疾大学生开展自信心、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等,以提升残疾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2.4领会“自媒体”“微时代”的时代特点,把握住残疾学生意识形态总开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自媒体”“微时代”给我们的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智能移动互联产品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随之而来的还有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手机族”。另外,“微”信息具有传播迅速性、内容的多元性、表述隐匿性的特征,很多时候让我们的辅导员感到“措手不及”。其实,我们还应该看到,“微”信息同样具有可控性的特点。因为残疾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较为单一,探讨问题的主题也不够深入,一旦有突发事件的发生,学校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干预,很容易实现对校园舆情的正面引导。这就要求残疾大学生的辅导员们能够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对于媒体信息具有很强的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和思辨的反应能力。首先,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对社会的热点和社会现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开展话题讨论、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定位。其次,辅导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主动占领学生媒体主阵地。残疾大学生辅导员要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主动利用好学生使用的新媒体平台,走进学生生活,与学生交流思想,畅谈国事,了解学生的观点,掌握思想状态,传递正能量。再次,锁定思政舆情的重点对象,开展特殊辅导。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演说、对话都会被记录,通过对学生“网络话语”的串联、整合与分析,辅导员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做好学生服务管理工作。从而培养出阳光、自信、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EB/OL].www.gov.cn/xinwen/2017-10/05/content_5229685.htm

[2]弗.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1845年2月8日的演说[EB/OL].www.wyzxwk.com/Article/shushe/2010/07/163454.html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模式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强烈要求加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且《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1]明确指出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关乎大学生的素质高低。然而,当今大学课堂却是高校质量下降的重灾区,面对教师的生动讲解,积极回应、互动的学生却不多。归根究底,既有教师的教学问题,又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问题。如何改善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紧迫重要性

伴随着“00”后登入大学的舞台,随处可见人手一部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等,有的甚至在课堂上课也是随意回复信息。大学生为何如此作为呢?主要原因应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正确的学习观、明确的学业规划、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主动发起学习行为,自主进行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行为习惯。[2]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而自主学习意识较弱,较少养成自我鼓励的学习习惯,常常陷入迷茫状态。从高中“他律”到大学“自律”的学习状态,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迷茫的现象,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迷失了前进方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价值,从而导致自我学习主动性差。杨小玲认为,初入大学容易产生迷茫的因素有,较大的希望与现实落差,难以适应从高中“分数”优越感到大学“能力”取胜,人际关系恐慌。[3]因为种种外在和内在因素,大学生一时较难适应大学新生活,需要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张千里认为,大学生缺失主动学习精神的现象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盲目无序、依赖性强、懒散懈怠。[4]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阶段难免会迷茫,而在迷茫的这个过程中,学习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精力主要集中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习反而成了副业。《教育学基础》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在这门课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就显得非常迫切重要了。

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困境

学会主动学习可以说是大学生们的成长密码。一个人最终取得的成就,往往取决于多大程度上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既然主动学习这么重要,为何学生常常会产生迷茫呢?通过对安顺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调查,其主要困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对特殊教育专业和课程认识不清晰。特殊教育专业相对来说普及性不高,尽管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但能够清晰认识这个专业的考生却不多。虽然录取分数不低,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靠后平行志愿投档,这就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对专业认识比较模糊。即使进行了各方面的入学教育,偶尔也会有申请调专业的学生;少部分同学,即使不调剂专业,也不打算从事特教工作,这从客观上加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困难。(二)学习依赖性较强。高中的学习模式较为规范化,教师的教学节奏是缓慢密集的,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节奏就可以学习好相关知识,取得不错的分数。而大学的教学是提纲挈领式,很多具体知识不会具体讲解,把主要内容讲解即可,而学生往往不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所以较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习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上,没有他人约束和提醒,学习自主性大大减弱。(三)学习效能较弱。学习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进行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与效果的评价。积极的学习效能感能够增强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对主动学习意义和价值的认可,反之,则会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能力。而在大学中,很多课程平时很少布置作业,有些一学期下来只有一场期末考试,甚至没有卷面考试。这样一来,学生就缺少了一种对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途径。大学期间考试的减少,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有效及时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缺乏学习效能感使得学生不能及时知晓存在的不足,不能及时得到提高。在此情况下,学生很难主动在课程方面提高自己。

三、基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分析

主动学习是指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并主动地构建知识、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5]在《教育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但主动学习意识较弱。对《教育学基础》课程认识较为模糊,期盼教师像基础教育阶段一样教学,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教”,缺乏自我学习评价。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程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示课堂教学过程,以期养成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一)确立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教育学基础》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节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养成主动地探索教育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采取启发式等教学原则,尊重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讲授、自学、讨论、作业、教育调查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阔学生的教育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呈现课堂教学的程序。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务必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相互主动建构《教育学基础》课程知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需要从整体课程教学出发,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既要体现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需要综合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主动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需求。2.“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程序。一般来说,首先把本次课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教师采用讲解、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等方式,把所需学习的知识在教学情境中自主建构,动态生成,让学生接受、内化、吸收。例如在学习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等章节内容时,先让同学们回忆,讲述“你”心目中的好教师、好学生和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些特点,然后归纳总结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再来讲解何为教师、学生,最初的教师和学生有哪些特点,当今的教师和学生有哪些特点,以及从古至今,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再询问学生,“你”心中的好教师、好学生形象发生变化了吗?你期待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呢?最后,给学生观看《来自星星的孩子》电影,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教学相长,共同成长。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程序。把《教育学基础》课程里与学生相关的内容提出来分类,以主题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查找相关资料,写好讲稿,到课堂上展示,学生展示完后,教师再补充完善,同时对学生的备课、教学等给予建设性的评价。比如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分组展示,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搜集案例,设计教学,撰写讲稿。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班主任,梳理其相关知识,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对班主任的理解和思考更全面、更透彻。教师再从班主任的流变过程给予学生全面的视角思考班主任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班主任,如何做好班主任角色等。通过以上程序,基本实现了学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认知领域发展。从记忆到理解,从应用到分析创造,不断递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基础知识的主动建构。(三)课程评价中体现课堂管理。《教育学基础》课程最终的成绩由“平时表现(20%)+考勤(10%)+期末考试(70%*50/54)+实验实践(70%*4/54)”组成,这是一种混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组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不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平时表现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委员记录课堂学生的提问、回答等情况,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采用课堂观察量表,定性分析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的教育调查和材料分析等作业,比如访谈对学生影响最深的老师,比如阅读材料分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立德树人等。考勤按照“缺旷1节课扣1分,病、事假4节课扣1分,扣分上限为10分,超过10分取消该门课成绩”折算。期末考试试卷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实验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展示部分,主要是撰写教学过程,并进行课后反思,写心得体会,并反思如何合作才能更好地展示教学成果。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每一组选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教学展示环节,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有学生互评,最终成绩综合三部分评价分数。这样才能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只有采取这样的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潜能。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才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观察同伴的表现,以及反思自己的表现,寻找存在的差距,才会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斗志。通过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状态等,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思改进教学,以获取更好的教学、学习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评价、学生评价等章节的内容知识,同时也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深层次思考在评价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评价中体现课堂管理,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构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4

关于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国外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国外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外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国外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国外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国外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国外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国外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国外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国外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国外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

(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

(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

(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最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

(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

(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

(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

(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

(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证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最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35],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36]。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全实践”;特殊教育;培养模式

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办好特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要办好特殊教育,首先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而培养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担子必然落在职前培养基地,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上。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康复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通识性知识的基础性上,更需要突显个性能力特色的培养。当前高校申办特殊教育专业的情况如火如荼,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事业蓬勃发展,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根据综合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没有结合本学校、本地区的资源特色,这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本文基于“全实践”理念,要求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式要做到实践形式多元化、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整合与渗透、实践平台空间延伸,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尝试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探究高职高专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1人才培养目标

特殊教育的本质是学科教育和相关服务,学科教育需要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储备,相关服务需要有特殊的教育康复服务技能。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之外,还要有专门的教育康复技能,既要掌握特殊儿童集体教育教学常规技巧,又要能胜任任一类别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因此,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以满足特殊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托,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内涵上与“融合教育”“教康整合”趋势衔接。在教学条件上,高校应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同时,高校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聘请校外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一线教师作为督导老师,定期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习实训课程,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充分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使专业课程教学符合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培养要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与模块式课程结构衔接,突出高职教育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课程结构

为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本着教康结合、理实结合、普特结合的原则,采用全育人课程体系模式,形成“平台(公共基础课/校本素质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方向(专业+方向课)+拓展(素质+拓展课)”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实施“1个目标,2个层次,3个结合,4个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1个目标”指以培养具备特殊教育素养与康复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2个层次”指搭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和方向教育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3个结合”指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4个保障”指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监控及实训平台四方面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效。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3课程内容

公共基础课作为必修课程,包括通识性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通识性课程有思政课程、大学语文、数学文化、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等,校本课程有劳动课程(职业素养)、阅读课程(终身素养)、项目课程(创新素养)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幼儿教育概论、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学前儿童心理与发展、特殊儿童生理与病理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实习实训课程采用“双导师”制的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大一新生进校时安排为期半个月的见习,主要是岗位认知见习,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服务对象;大二安排为期1个月的见习,上下学期各安排半个月,主要是课程实习,校内教师给学生布置课程任务,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后,在校外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课程实习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大三安排为期4个月的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从课堂走到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这也是学生踏入社会工作的预演,帮助其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社会生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七门课程,包括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儿童行为塑造与矫正、特殊儿童运动治疗、蒙台梭利教育、应用行为分析,每一门课程对教师的能力结构和要求都各有侧重点,具体如表1所示。

4结语

“全实践”理念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整合,使学生在学校真正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直接使用的专业技能,在社会中能饱含一颗热爱特殊教育专业的心,结合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品优行雅、仁爱乐教、一专多能”的办学理念,以“一个核心、两个体系、集群建设、特色发展”的专业布局,做优、做强特殊教育专业的职前培养。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2]赵巧云.“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张敏,张全喜.“全实践”理念下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5).

[4]马仁海,胡先兰.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的调研报告[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6

一、高师院校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心理学类课程的必要性

1.心理学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内容。特殊教育是指通过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教法、课程以及特别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使用幻灯片、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对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逐步扩大,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逐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多种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2]对于生理有缺陷的儿童来说,生理缺陷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自闭、焦虑、敌对等。王美玲等研究发现,聋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前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3]与此同时,生理正常但由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儿童也逐步增多。卫萍等研究发现,合肥市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倾向及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4]这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目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其教育对象正是这些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要求高师院校特殊专业学生在职前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其从事特殊教育奠定知识基础。2.心理学类课程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特殊教育教师是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坚实保障和关键。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所教学科的本体性知识以及随机应变的实践性知识,还要具备较普通教师更专业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维护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学生,同时还要承受来自特殊儿童家长的各种压力,其工作负荷及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王玲凤研究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状况,其中中等程度以上压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达到61.3%,重度以上压力的特殊教育教师达到5.6%。[5]而由此引发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徐美贞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25.6%的特殊教育教师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6];周玉衡、刘晓燕研究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中重度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8.7%。[7]因此,提升和维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除了国家采取一定应对策略外,更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提升自身的心理维护能力,具备相应的心理维护知识。心理学类课程是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起点较低,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处于摸索阶段,问题丛生。比如:课程体系建设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心理学类课程比较薄弱。心理学类课程作为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除了存在上述共识性问题以外,还有以下一些不足。1.心理学类课程体系不系统、不合理。从特殊教育对象来说,高师院校培养的专职教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系统学习心理学课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往往只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而对其他特殊教育专业生应具备的课程知识并未涉及。有学者研究了四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发现这些高校心理学系列课程以“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为主[8];有些院校开设智障儿童心理与教育,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缺乏认知心理学基础。与此同时,心理学类课程的开设缺乏合理性。在某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普通心理学”“异常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在第三学期开设,而“教育心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也是心理学类课程入门级专业课程。因此,“普通心理学”开设在“教育心理学”之后,并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同时开设是不合乎学生专业知识发展规律的。2.忽视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当前高师院校大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9]但对于高师院校特殊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所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增强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更要学会在未来作为特殊教育专职教师进行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目前高师院校设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遍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未充分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3.心理学类课程内容陈旧单一。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类课程,知识陈旧、更新速度缓慢,没有根据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作出相应调整。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新理论不断涌现,尤其一线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但高校在课程内容选材上仍局限于10多年甚至20多年前的老教材,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和补充,对前沿性知识更是没有涉及,致使学生在毕业后不知如何应对新出现的问题。4.忽视心理学类课程实践内容。在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中,见习和实习都是在大四进行,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已开设的心理学类课程也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且仅限于书本知识,机械式记忆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创造能力。加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受限,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却缺乏灵活运用以及解决突发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建设

1.优化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生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培养方案,在原有心理学类课程基础上增设心理学类基础性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当然,在增设的同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纵横向联系。也可以在高年级加入选修心理学类课程内容,比如“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在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生特有的心理健康维护知识;也可以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生职后特殊对象的特点,开设特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述特殊专业专职教师如何应对来自特殊教育对象、家长等的心理压力,提升自我心理维护能力。2.融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性心理学板块知识,与时俱进,打破知识内容的陈旧单一局面。高师院校可以在当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专题课程,融入前沿性心理学板块知识和研究热点。例如基于心理理论的儿童移情、幼态发展研究,学习障碍、认知、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有选择地在特殊教育专业中设置相应专题,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提供知识基础。3.处理好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在具体的心理学类课程建设方面,更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相应地锻练实践技能。例如,“心理行为与矫正”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心理学课程,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这些门类的心理学课程,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因此,学生可以边理论边实践,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出现。各院校可以在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随时实践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1):9-13.

[3]王美玲,陈国宏.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4):102-104.

[4]卫萍,许成武,刘燕,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91-96.

[5]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8):57-60.

[6]徐美贞.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2):65-68.

[7]周玉衡,刘晓燕.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62-67.

[8]蔺红春,文胜利.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基于四所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J].现代教育论丛,2015(5):15-21.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原因;对策

一、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特殊教育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是难度最大的教育,特殊教育专业不同于其它的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要求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性知识,还要具有特殊教育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现在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学历不高,没有或很少接受专业培训,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文化水平都不很高。其次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教好的心理素质,因为特殊教育教师天天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充满爱心才能真切地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使特殊人群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让特殊人群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比普通教育教师要求更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特殊群体,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显著,教师成就感低。

(二)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低。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工作很艰辛,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比普通教师要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特殊教师承受的压力都要比普通教师多,特殊教师每天和身体上或心理上有残疾的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仅要在学业上帮助残疾的学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帮助这些学生,有时还得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特殊教育教师每个月享受基本工资15%的特教津贴,但是和他们的付出仍然是不成正比的,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基本工资和特教津贴,没有其它的补助,在社会上不像小学教师、初高中教师那样受家长的重视和尊重。

(三)政府对特殊教育财政拨款力度不大。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在2009年之前不是特别重视。在2009年之后有所重视,特殊教育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投入还是不足的,尤其是偏远地区,国家更应该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教育的财政投入。特殊教育经费中也有其它的来源,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最近几年还有减少趋势,所以国家更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财政的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缺口很大。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15.3万人,比2013年增加38.5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84.41万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565.56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8.84万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67.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85.8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53.4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万人。[1]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是较少的。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47所。黑龙江省只有一所高校绥化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全国山东省、四川省、广东省有四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009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之后,我国特殊教育才有了快速发展,在2009年以前很少有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在2009年之后全国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有所增加,但是我国残疾人比例呈上升趋势,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仍然是不足,缺口很大。“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我国有1706所特殊学校,在读学生64.9万人,残疾儿童66%是随班就读。大陆地区需要11万专职教师,但目前只有3.97万人”。[2]这些年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均很有限的,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随着国家和各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需要兴建一大批特殊学校的同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计划也会逐步落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会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需要大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师,输送到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教育机构中,让这些特殊人群享受到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以黑龙江省为例,就有一所师范类院校设置特殊教育专业,也没有专门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了满足许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强力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也没有几所学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黑龙江省的几所师范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也都没有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以上足以看出,国家对特殊教育专业不是特别重视的。

二、特殊教育教师不足的对策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进程。其中特殊教育的教师的专业程度更是决定特殊教育发展程度的关键。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性,很少有高材生会主动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学习,报考时一般为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去选择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招生状况不是很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及多数家庭都不喜欢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因此在全社会广泛倡导特殊教育全民支持的背景上,建议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依此吸引更多的高材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加大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特殊教育良性健康发展。加大职前和职后培训的机会,让更多特殊教育教师能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的特殊教育培训,这样会有助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拓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渠道。我国特殊教育培养现状概括为:首先,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数量较少,且更偏重于培养管理和科研型人才,担当特殊教育人才培养重要任务的主要是各地区的专科类院校,这样就造成高学历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师资紧缺,这些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的毕业生又都进入到有关特殊教育的管理部门,而不是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岗位,这就导致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毕业后从事了有关和特殊专业有关的行政工作;其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综合性高等院校较少,难以完全承担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重任,无法满足当前政府的期望和社会需求,师范类院校可以设置特殊教育理论课或特殊教育实践课为选修课,先通过选修课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准备,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可以从事特殊教育有关的工作,也可以从事本科所学的专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增加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来源。我们也可以通过职前和职后培训的途径对这些学生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更好地融入特殊教育领域。

(三)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着类别越来越复杂的残障学生、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身心压力、付出着越来越繁重的劳动。特殊教育的教师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残疾孩子,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的奖励。因此,国家一定要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否则很多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放弃从事本行业,这样对国家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要制定有效措施,大力鼓励学习特殊教育的学生从事特殊教育行业,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殊教教育津贴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教学和管理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尽可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和交通的补贴,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住房、公费医疗等方面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四)政府应该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倾斜及经费投入。对特殊教育,教育部门首先要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和社会办学多样化投资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政府应该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和鼓励特殊教育,同时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引导社会捐助、慈善基金等更多地投向特殊教育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学费补助等措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同时,建立政府资金投入民办特教学校的渠道和机制,利用民办学校的体制优势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特殊教育领域中来。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康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因该足够重视特殊教育,尽量帮助这些残疾的儿童,让他们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宋丽丽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莱索托;特殊教育师资;现状

莱索托,全称莱索托王国(TheKingdomofLesotho),原名巴苏陀兰(独立前),位于非洲南部,是一个面积为303044平方公里的小国,约有210万人口,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经济支柱,多数人以农业为生,国家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因其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其教育投入极为不足,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投入更是严重匮乏。在资源与条件极为有限的境况下,如何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成为莱索托政府尤其关心的重要事项。文章通过描述莱索托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明晰特殊教育师资在特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莱索托特教师资发展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提出莱索托特教师资发展与完善的适用路径。

一、莱索托特殊教育发展概述

莱索托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完全依赖于传教士设立的机构,而后逐渐由政府、教会和社区联合承担,由政府主要负责教师的工资薪水以及提供设备设施。由2006年教育大百科全书资料可知,[1]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莱索托特殊教育中心只接收生理和情感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且中心几乎完全是由非政府组织资助,另外还有盲人资助中心和盲人寄宿学校,也有个别其他中心招收智力障碍和不同学习困难的儿童。为满足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教育需求群体,莱索托政府于1991年资助成立了特殊教育中心,其招生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身体残疾、智力障碍。在莱索托,最常见的障碍类型是视力障碍(部分失明),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中最常见的障碍类型有听力障碍(重听),肢体障碍和精神疾病。据2012年莱索托教育部数据显示[2],在校小学生总人数为381690名,其中19682名学生患有残疾;在校中学生总人数为127852名,其中7601名学生患有残疾。其中,小学阶段障碍类型排第一的是学习困难,中学阶段障碍类型最多的是视力障碍。据莱索托教育部网站显示,莱索托特殊教育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提倡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残疾学生融入到普通教育系统中进行学习,以使其获得适用的生活技能和教育。普通教育系统接纳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有:身体感官障碍儿童、学习困难儿童、超常儿童、智力障碍及行为障碍儿童。尽管如此,教育培训部门意识到应该要鼓励和支持专门的特殊学校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需求,以满足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还意识到特殊学生所需的特殊教育设备已经远远超过普通学校所能提供的,为解决这一困难,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努力地增加和完善特殊教育设备、课程设置及其评估机制,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公众对特殊教育的接纳意识:特殊教育教师和养护人员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他们是特殊教育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莱索托特教师资发展面临的困境

特殊教育师资发展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培养和培训两方面。前者重在“养”,主要以获取教师职业资格为主要目标,主要是针对职前培养而言;后者重在“训”,以使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教学发展和提升自己,主要针对职后培训而言。[3]在莱索托,特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机构较少,主要依赖于莱索托国立大学和莱索托教育学院;其职后培训也是莱索托特殊教育系统的薄弱环节,仅在推动全纳教育时有数名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其他教师只能从已培训教师那里获取相关培训信息。2011年,莱索托卫生部和社会福利部联合出台了第一部残疾人法案—《国家残疾和康复政策》,该法案强调了残疾人对教育和学习的需要,更凸显出特教师资需求的紧迫性。而现实处境下,莱索托特教师资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是观念障碍,其次是数量匮乏,再次是质量偏低,最后是机制欠缺。(一)前提性困境:观念落后。莱索托特殊教育的发展观念和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观念趋势大致相同,首先受人道主义的影响,由一些富有同情心的教会、医生和教师最先开始创办特殊教育,而后特殊教育的发展开始受人本主义和教育民主化的影响,特殊群体亦开始得到尊重和支持。然而,整体而言,莱索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观念仍比较落后,而其观念落后是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前提性困境。观念影响思维,思维影响行动。如果人们脑海里没有形成发展特殊教育的观念,探讨特殊教育质量也只是纸上谈兵,更不会重视特教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在莱索托,大多数人包括特殊儿童家长,尚未意识到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培养培训特教师资的观念尚不盛行,甚至尚不被人们所接受,这无疑影响整个国家特殊教育发展质量和国民素质的提升,甚至折射出整个国家的综合水平低下。(二)根本性困境:数量匮乏。教师是影响教育发展和稳定的核心,特教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师资数量多寡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质量,当下而言,特教师资数量匮乏是莱索托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根本性困境。据莱索托2012年教育部数据显示[2],共有381690名普通学生就读小学,127852名普通学生就读中学,女生多于男生。在莱索托,理想的生师比为40:1,然而,由于其实施基础教育免费制度,大量学生愿意进学校求学,这使得莱索托公立学校的生师比飙升到80:1到100:1之间,致使普通教育师资数量极其匮乏,更别说特殊教育的生师比例了。波斯尔斯韦特在《各国(地区)教育制度上》[1]中统计到,莱索托特教师资数量为:盲人中心有3名经过特殊培训的教师,负责40名盲童;聋人寄宿制学校有1名教师,负责40名儿童(7-16岁)。显然,其生师比例严重失调,特教师资数量极度匮乏。此外,莱索托特教师资的培养机构有限,仅两所高校有培养点,也仅有数名教师有过特殊教育专门培训的经历,诚然,这无疑影响其特殊教育的发展及其质量的提升。(三)关键性困境:质量偏低。很大程度上而言,教育是否具有有效性取决于师资质量,亦即教师的能力、素质、资质,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同样也取决于师资质量,因而,师资质量低下会导致教育质量低下,所以,发展特殊教育,师资质量是关键。此外,如果师资质量偏低,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形成效果低能化的恶性循环。特教师资培养机构质量的优劣制约着特教师资质量,如果培养机构本身存在培养质量问题,无疑特教师资质量会受到相应地影响,所以发展其职前培养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在莱索托,特教师资数量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其师资质量问题也相当突出,要达到理想的师资质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道而重远。(四)动力性困境:培训机制欠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发展教育事业,师资培养培训机制是首要因素。一般而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增加师资数量和提升师资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在莱索托,缺乏专门的大学或院系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来培养特教师资,仅在莱索托国立大学和莱索托教育学院开设有特殊教育相关课程。有好的特教师资才有好的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特教师资培训是关键。在莱索托,特教教师数量无法匹配学生数量,更无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关键还是培训机制跟不上数量发展的需求,让特教教师培养缺乏后力,不能形成强大的动力源。

三、莱索托特教师资发展的路径选择

莱索托特教师资受观念障碍、特教师资数量缺乏、特教师资质量偏低、特教师资培训机制欠缺等主要困境的制约,使得莱索托特教师资发展中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当前,对莱索托特教师资急需解决的困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加强人本观念,建全纳教育氛围;完善教育体系,壮大特教师资队伍;拓宽渠道,提高特教师资质量;多种途径并行,强化特教师资培养培训。(一)加强人本观念,融全纳教育氛围。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让人们开始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同时,尊重特殊儿童的需要与价值,尊重特殊儿童的人格与尊严的呼声也随之“浸入”人们的观念,这也进一步表明人们对特教教师身份地位定义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些进步更有助于让特殊儿童融入到全纳教育的热潮中来。然而,莱索托整个国家对人本主义思潮观念的强化较欠缺,使得特殊教育发展和特教师资培养的观念尚不盛行,全纳教育氛围也不及其他国家。所以,莱索托现在的重中之重即是加强人们的人本主义观念,尊重特殊儿童的价值与尊严,及早融入到全纳教育热潮中来。当人们观念普遍提高之后,特教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自然而然也会得到相应地重视。(二)完善教育体系,壮特教师资队伍。教育体系不完善会导致师资数量的匮乏,不管是职前教育培养体系还是职后教育培训体系,都会影响师资队伍的数量及质量。建构较完善的职前教育体系,可以增加教师的数量并强化其专业性,因为在这一时期可提供和获得教师基础性知识和能力,从而强化其专业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职前教育体系壮大师资队伍,如在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设置相关课程来培养大量的特教师资。由于莱索托仅有莱索托国立大学和莱索托教育学院有特殊教育专业来培养特教师资,且其培养体系中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特殊教育的课程,其课程是和大学其他一般性课程一样,这也会导致其特教师资的不专业化和专业化师资数量的匮乏。所以莱索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其特殊教育体系,从而壮大师资队伍和增强特教师资的专业化。(三)拓展培养渠道,提高特教师资质量。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稳定和发展。[4]师资质量是教学活动中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特教师资质量的渠道很多,如参加专业课程或教学进修获得学历学位的提升从而提高其质量;通过长期或短期的教育培养培训提高其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进而提高师资质量等[5]。由于莱索托特教师资培养机构本身存在着质量偏低的问题,这也导致其师资质量偏低,要改善这样的窘况,需拓展其培养培训的渠道以期来提高特教师资的质量,如增加高校招生人数,多渠道强化职后培训等。只有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特教师资的培养培训,才能改善其数量匮乏质量偏低的现状。(四)多种途径并行,强化特教师资培养培训。发展职前培养,完善职后培训,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增加其特教师资数量,提高特教师资质量,从而改变莱索托特教师资质量和数量的现有困境。一般从宏观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改善现状:增加国家财政投入来改善特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现状;利用学校教育和管理体系制度的支持与监督来强化特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加强特殊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讲解,从而鼓励教师自学以提高其自身能力和素质。诚然,要想改变莱索托特教师资的现状仅靠这些显然不够,但是只有国家、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才能改善莱索托特教师资数量匮乏质量偏低的现状。

参考文献:

[1]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各国(地区)教育制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莱索托教育部网站[EB/OL].[2018-08-20]www.education.gov.ls/index.php/special-education#.

[3]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

[4]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9-62.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体育;现状及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相关概况概述

1、特殊教育的概念和实施特殊教育的意义

顾名思义,特殊教育是指经过特别制作和设计的,供残疾儿童学习或者获得知识的教材、课程或者教学方法。特殊教育是对特殊儿童的一种关照,特殊教育能够增强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利于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开设特殊教育学校是公平对待残疾儿童、保障残疾儿童各项权利的表现,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项目设立的目的和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党和政府讲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将教育看做是国家立国的根本。为了保证特殊儿童能够获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教学机会,享受与一般人相同的受教育权利,我国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了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学体系。这一点,得到了我国人民的一致拥护,特别是对于残疾人而言,特殊教育学校的成立利于特殊人群树立正确的“三观”,利于特殊人群的“自我救赎”,利于特殊人群个体理想的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项目开设现状探究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许多学校、许多地区的特殊教育体育项目教学等仍然存在遗漏与不足之处,以下简要进行总结:第一,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教学水平差距大。有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项目设置仅仅两三个,而且,体育课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加之,户外体育课易受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干扰,许多学校的体育活动时间严重缺乏,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专业形同虚设,学生的基本体育训练不能满足。第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老师缺乏。一些学校的体育老师同时代多个班级,或者体育老师兼教数学、语文,学生与老师的人数比例严重不足;体育老师的年龄、性别、经验等不适合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习;体育教师没有教学资格,或者体育老师本身技能、教学能力等低下,不能起到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作用,这就严重阻碍和限制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提技能提高。第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馆、体育教材、体育练习器材缺失。显而易见,这些东西是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的必备物品之一,但是,有的学校根本置办不齐,或者学校的体育器材损坏而没人报修,这都打击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等。第四,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理论课程机构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太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二是,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不能真正联系实践、指导实践,导致体育训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三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定位不准确。由于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培养“竞技型”人才,而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复合型”“应用型”方面,这样才能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学习体育的实效性。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及措施研究

第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实事求是,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实际条件,进行适当的教学重心安排。第二,学校要建立并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并严格执行,决不聘用“误人子弟”的教师。第三,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等便捷的教学方法,督促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能力,以便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和认识体育活动的实践。第四,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改革要紧跟时代潮流,结合实际,果断剔除落后的、不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各项改革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第五,学校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在体育专业教学方面的建设资金投入,保证各教学器材、教学书籍、体育场馆等配置和建设的齐全和可用。这是学生学好体育理论知识和顺利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保证。

作者:赵静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美奋,张华,于美刚等.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09—30.

[2]赵国武.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D].山西大学,2005—06—01.

[3]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04—10.

[4]孙伟伟.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聋哑学校为例[D].上海体育学院,2010—05—30.

大学特殊教育范文篇10

特殊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编辑的《特殊教育用语辞典》对特殊教育的定义如下:“为那些通过普通的教育方法,不能或者难以达到与其年龄相符的教育的、社会的及其他水平的人们实施的教育形式。”特殊教育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包括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或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个别差异特别显著的儿童教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二是狭义的“特殊教育”,通常包括对障碍儿童的教育,按其障碍程度、身心发展水平和理解水平,又分为视觉障碍(盲、弱视)、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听觉障碍(聋、重听)、言语障碍(哑、口吃)、行为障碍(或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和身体疲弱及心理障碍(自闭症)等。笔者所指的特殊教育是第二个解释。在当代,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简单的用结果评价起始或过程,而是追求教育的始终。在此意义上,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3]教育公平的本质应该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促进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影响教育公平的师资配置的失衡

在人文主义社会背景下,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人道主义深入人心,特殊教育如今是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欠缺之处,其兴起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的核心是质量,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如今,特殊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方面还是高等教育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就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特殊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对这些孩子发展的影响要比对普通教育中的孩子的影响大的多。因此,要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就必须重点考虑特殊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这一关键性要素。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大步前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截止2010年6月底,我国开设特殊教育的高等学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这些专业每年的招生有限,本科生每年只招50到60人。全国还有两所大专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4]每年我国培养的教师数量有限,使得特殊教育的师资数量满足不了现行的需求。残疾人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教师数量的要求比普通教育更高。根据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残疾青少年在校生总数为425613人。其中,5-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415992人,15-18岁的残疾青少年有9621人。若按现有在校师生比1∶4.3计算,则需要教师98980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的特殊教育的需求。[5]

(二)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教师资质包括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数量,教师的最高学历和职称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人数不多,而且缺乏专业知识,特教教师的资质偏低,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中经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或者培训的人数总比例较低,教师的学历层次相对普通学校尚低,在学历和职称方面有待提高。从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构成情况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专科毕业生近达一半,占44.42%;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占54.9%,学历达到本科的教师不到一半,仅有44.08%;而研究生毕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只有1.02%。可想我国对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微乎其微。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硕士培养点不到十个,博士每年培养教师最多也就十几个,而且大都都是毕业以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余的特殊教育本科专科每年培养也只有数百人。再看我国特殊教育职称情况统计表,初级职称的教师(即小学一级及以下)共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79%;中级职称的教师(小学高级)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1.5%,其中只有72.29%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高级职称的教师(中学高级)仅占6.63%,并且其中只有58.76%的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可以明显看出,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在学历还是职称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分布不均衡

在特殊学校聚集和特殊学生较多的地方,师资反而相当匮乏,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反而出现师生比严重失调的情况。根据上述现行规定的特殊教育师生比1∶4.3,从上表可以计算出目前没有任何地区符合这一标准。师生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控制在1∶4.4到1∶5范围的地区分别是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师生比在1∶5到1∶9.8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西安、陕西、宁夏。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的平均比例(全国在校学生数/全国专任教师)是1∶9.8,以上的17个地区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他的13个地区严重偏离国家的平均水平。师生比1∶9.8到1∶20之间的省份有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还有几个地区的师生比小于1∶20,分别为江西、重庆、四川、云南。各地区师生比的严重失调给特殊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带来巨大的影响,即使是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都不乏存在严重失衡的师资配置,可想而知西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师资质量又能有多高,这让特殊教育该如何公平发展,特殊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已严重阻碍特殊教育向公平化方向发展。

三、建议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兴起势不可挡。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中,教育全民化的口号中,受教育的残疾人数量势必增长,质量务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为残疾人群争取更多切实的利益,充分让残疾人群享受到最大化的权利,让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特殊教育的教师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分布上,其配置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主要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得特殊教育的规模难以扩大,质量难以提高,让特殊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现代化的大众化教育和终身化教育,对此,笔者提出一些粗略的建议。

(一)保障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政治权利,建立健全教师人事进出制度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很难获得教学期待,容易受挫,打击其工作主动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各项经济、政治上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发挥职称评聘的调剂作用,否则特殊教育教的工作热情很难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二)加强特殊教师队伍在学习培训、交流、资格准入等方面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