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化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8 17:18:36

大学理化课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1

[关键词]科学研究;物理化学;教学质量

在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更要的通过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以科研实践为牵引提升物理化学教学的质量对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钱伟长院士曾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如果没有科研做底蕴,那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1]。我们的前辈戴安邦院士也曾精辟地指出:现代的教学,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品德!这充分说明了教学活动与科研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是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则是提高办学质量和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科学研究实践与物理化学教学有机结合,使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实施物理化学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有机融合、互相促进[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化学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成型、过程装备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材料科学等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已获得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理,研究物质的性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对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性,能够从理论上给予更本质、更深刻的说明;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物理化学涉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化学等学科,并且公式的使用条件严格。同时,现代科研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丰富了物理化学内容,与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等其他化学学科结合非常紧密[3],出现了教学内容强度大、学时短、理解吃透难度大等问题,从而对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如何结合物理化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实际,使物理化学的教与学变得高效、有趣和轻松,是任课教师始终努力的方向[4-6]。

1物理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化学理论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对高等数学相关知识要求高,初学者往往感到理论性强,抽象难于理解,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目前教师上课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枯燥乏味,基本上为上课而上课,使得很多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学了没有用途,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1引领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思想较为缺乏。在物理化学教学中,每讲到新的一章内容时,必须思考并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教(学)这一章?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重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就认为应该学好物理化学的内容,主动接受,积极学习。但在实际的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只偏重于物理化学课本上所列举的学习该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科学研究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变化、新热点,特别是与该章知识相关的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很好地介绍给学生,科研领域新思想的灌输较为缺乏,导致学认为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习,不能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无法积极主动学习物理化学知识。1.2融入物理化学教学的科研实践少之又少。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为了解决物理化学中抽象难懂的问题,教师讲课时通常列举一些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的现象,并利用物理化学相关知识加以解决。如讲到多组分系统热力学这一章的水溶液的依数性,通常例举冰雪路面撒盐来说明凝固点降低,盐碱地庄稼长势不良是由于渗透压造成的等等。但这些只是对物理化学知识简单的应用,并且借助于教材或者互联网络都能查到且容易理解,对于大学本科生已经具有一定知识水平,这样的解释似乎显得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解决他们对物理化学知识学习的困惑。同时,任课教师很少将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研究背景、原理、思路、研究方案以及创新之处与相关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没有较好地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无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价值。1.3与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相关的实验内容不够丰富。物理化学实验是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冶金工程、应用化学、材料科学、能源化工、环境工程等化学化工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它是独立设课并且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相匹配的实验课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与理论课程同步的热力学、相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等领域所涉及的基本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物理化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实验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具体的实验内容较少,特别是实验课课时少(16学时),导致真正做好的实验就更少了。很多物理化学理论课的内容本可以通过做实验得到验证,但由于实验内容不够丰富,导致无法很好的实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验证。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通过实验验证来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之外,任课教师结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将部分科研实验的内容展示或者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一定程度上能够填补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不够丰富的不足,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热情。

2科教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2.1通过大量相关科研文献调研,深入挖掘科研前沿领域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热点、新思想和新理念。主要结合本人研究的光催化领域,凝练出光催化涉及的能源转化、绿色环保、环境净化等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前沿热点及新理念,并贯穿于物理化学相关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化学知识与科研实践紧密联系,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学习物理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2将科研实践与物理化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完善教学设计和规划。根据前期文献调研的科研资料,结合现有科研成果和科研条件进行归纳梳理,与相关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衔接,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地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周密规划教学进度,在原有教学学时的前提下有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2.3利用科研原理、方法及过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按照科教融合思路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完善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将研究领域的科研原理和方法穿插在相关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和所学内容的紧密联系;二是将发表的科研论文中表征用的图片、数据图及重要结论穿插在课堂教学PPT中,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科研成果展示学生,并简要讲解;三是对一些有趣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录制短视频,在课堂教学中或课余时间让学生观看,直观了解科学研究的魅力;四是寻找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参观实验室,甚至参与做一些简单有趣的科研实验环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研实践,不再感到科研很神秘,很遥远,而是很结合实际,并与物理化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五是将物理化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并得以实践和创新;六是鼓励部分对科学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科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科学研究,建议和沟通学校部分实验仪器设备向本科生开放,进行定期培训达到熟练操作仪器水平后,颁发合格证书,允许本科生上机操作,初步养成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培养科研技能和科研素养。2.4将科研实践与物理化学实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用实践的手段来验证更多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好多内容需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内容多,覆盖面广,而物理化学实验课时少,内容不够丰富的实际,深入挖掘相关科研实践作以补充,更好地验证更多的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物理化学课堂教学起到补充和推动作用。2.5完善科研促进物理化学教学的效果评价体系。在考核和评价方面进一步合理化,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改革,建立考核评价新模式,加强教学效果考核全程考察。同时,对于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情况,给予适当比例的平时考核成绩。2.6提高物理化学教师队伍科研水平以更好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本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其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科研实践对教师有很好的启发和锻炼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在教师现有科研基础上,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教师从事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物理化学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将新理论、新观念和新方法贯穿到物理化学教学活动中,更好提升物理化学教学质量,促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3结论

总之,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效的融入物理化学教学过程,将会改变以往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单一枯燥气氛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意义到物理化学重要性和有趣性,从而喜欢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科研实践,最终实现物理化学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和学生实践创新意识有效增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9):1-3.

[2]刘兴,李俊华,曾荣英,等.物理化学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初探[J].山东化工,2018,47(16):167,169.

[3]许秀芳.大学化学,2014,29(6):25.

[4]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樊晓丹,黄科林,杨波,等.物理化学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化工技术与开发,2008,37(11):23-27.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2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实践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中的哲学,没有学过物理化学知识的人不能说懂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中公式概念多、内容抽象、难度大,学生难免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不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1]。作者十几年从事物理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体会到需要想方设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1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基础不同,加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同学们在进入大学时由于高中选课不同造成入学时各门学科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别,学生各学科知识水平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问题。在物理化学的授课中,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成为教师的必修课,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每次上课时提前20min到达教室,利用正式上课前的这段时间与学生交流,询问他们大学期间物理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对将要学习的物理化学课程有什么看法,学生的看法基本上是从他们的学长那里听来的,大多数同学认为物理化学课程中公式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知识,比较难学。课前有了初步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想办法深入浅出,慢慢化解同学们的畏难情绪[2]。教师根据调查结果给同学们建档分类,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每个阶段不同层次学生是否达到自己的目标及时总结预警。充分利用手段调查了解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根据学生作业、阶段测验、随堂测验情况等了解同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及时根据调查情况调整教学进度、教学计划等。对学习中问题比较多的同学及时采取各种形式的帮扶措施使之能跟上进度,避免自暴自弃,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动力[3]。

2爱护学生构建亦师亦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的最基本、最重要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彼此间产生一种依赖性的亲切感,从而使双方增进交往,学生卸下心防,愿意跟老师无压力随时随地交流问题。在课堂上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认真听讲,学习中遇到问题会积极向老师询问,作业、测验也会完成的很好,对自己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教学过程中每次课都会用不同方式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对于没有来上课的同学私下单独跟他们联系,了解原因。不在课堂上公开询问,避免出现部分同学自尊心强,心理受影响的情形,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使同学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又可以让同学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会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信任,学习会更加努力。

3灵活调节教学进度

物理化学的第一章是化学热力学基础,尽管相关的内容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有所了解,但本章内容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及深度等与以前都有很大不同。本章公式有30多个、而且每个公式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或者跟不上进度的话会对同学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具体情况,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初期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同学们听完课后都有一个“消化”的时间,理顺思路。能听得明白、跟上老师的步伐、吃透学会所学内容,有益于消除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4]。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针对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在记公式时要从基本公式出发,在具体的条件下把基本公式中的物理量具体化,这样就可以以基本公式为本,具体题目中将具体条件具体化,公式变少了变活了,避免死记硬背一堆公式,遇到题目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教学进度根据每次课同学们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易懂易学部分加快节奏、晦涩难学的地方多用时间,学生反映效果良好。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非常重要,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它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机能,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学习也一样,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5]。物理化学理论性比较强,教学过程中若能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讲到相关理论时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答,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注重关注最新的与课程有关、与同学们的专业有关的学科发展动态,充分将本学科以及本专业进展中的某些前沿知识有机融合到教学中。通过介绍学习同学们会知道他们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有所用,学起来会更有动力。化学热力学中讲到热机效率这一概念时结合中国的铁路发展经历具体阐述了当今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性。中国的铁路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车组的发展。蒸汽机车的热效率太低,其总效率一般只有8%;煤水消耗量很大,且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在现代铁路运输中,蒸汽机车已被其他新型机车所取代。内燃机车的热效率可达30%左右,但内燃机车最大的缺点是对大气和环境的污染,而逐渐向电力过渡。电力机车具有功率大、过载能力强、牵引力大、速度快、整备作业时间短、维修量少、运营费用低、便于实现多机牵引、能采用再生制动以及节约能量等优点[6]。如今,走向“高铁时代”的中国铁路,正大力发展电气化铁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听起来更有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同学们的责任感,让他们感到不久的将来科技的进步有我参与,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储备知识,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

5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了一个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更加便利的新教育环境,平台上教育资源是开放了开放的,实现了全世界教育资源的共享。老师和同学都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内容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更丰富,教学方式更多样。现在慕课资源很丰富,教学中教师广泛收看各种物理化学慕课,在众多的资源中筛选出更适合我们学校学生参考的物理化学金课资源,鼓励大家博采众长。动画效果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有利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易于被学生接受。如讲到各种过程体积功的计算时,通过查阅搜集素材,找到优质的动画素材用到课堂上,既有利于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又可以让内容更生动,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在讲到界面化学的内容时,利用精心挑选的美丽的带水滴的荷叶图片来讲授荷叶出淤泥而不染以及水滴为什么是完美的球形的。德国波恩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威廉·巴斯洛特通过实验发现,荷叶表面布满着许多高度约为5~9μm的乳突,乳突之间的距离约为12μm。而且,在每一个乳突上面,都长了许许多多蜡状突起,每一个蜡状突起由于其表面具有排斥性,就像是给整张荷叶铺上了一层保护膜一样,能抵挡住任何液滴的侵入。所以当水滴落到荷叶上时,这些密集林立的“柱子”就对水滴产生了排斥性,使水滴无法侵入到“柱子”的间隙里,从而使荷叶保持干爽。当有灰尘等污染物落到荷叶上面时,同样也会被这些蜡状突起挡住,荷叶就是靠着自身这种独特的叶面结构保持干净、清爽的。这种自净现象被称为“荷叶效应”,也叫作“疏水效应”。通过借鉴荷叶的疏水结构,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超疏水材料,并应用于生活中。例如疏水玻璃具有自清洁能力,能够长时间保持干净、透明,人们不再有擦玻璃的烦恼。当衣物的纤维中加入了纳米颗粒时,衣物也就具有了自清洁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灰尘附着,从而免去洗衣的麻烦。信息技术的便利为教学插上了翅膀,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我们学校教务部门对当前多媒体各种手段的运用都给与充分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持,雨课堂教学的推广和使用使教师的教学更轻松便捷。可以充分利用雨课堂所提供的的工具,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测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等,课堂上暂时没消化完全的内容同学们还可以课后随时回放课件进一步复习。我们在享受新手段新方法的便利的同时,传统的板书也会适时运用,例如在推导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时,利用板书跟同学一起一步步导出公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利于知识的掌握,同学们自己推导出公式后又有一种成就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总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教学教师要精心备课(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坚持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实践,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善于收集日常生活中、科技科研中与教学有关的素材,用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每一学期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教学方法理应变革,所谓教学不止,改革不停。

参考文献

[1]张树芹.多层次物理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47(4):105-107.

[2]曹映玉,杨恩翠.如何让学生爱上物理化学[J].化学教育,2016,37(6):23-27.

[3]张树芹,盛锋,高吉刚,等.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2,40(16):215-216.

[4]张树芹.新旧动能转换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山东化工,2019,48(15):202-204.

[5]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65.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3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教育工程认证;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材料、环境、冶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理工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1-3]。该课程是验证理论课所学的连接纽带,其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准确、高效记录实验数据,合理处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相关原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原理的能力。在国家鼓励推动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大背景下,现今国内很多高校加强了课程实践环节的投入力度,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故相关高校老师也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物理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5-8],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上半学年承担了“物理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根据教材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每次课程的前半节课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简述实验步骤;教师明确告知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课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给予最终成绩评定。这样一种机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实验都是建立在理论课已经学过的原理基础上,往往在实验前学生就已能猜到大概的实验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被严重影响。此外,教师的成绩评价方式太过单一,仅从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结果的好坏并不能真正准确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且多数学生存在抄写实验报告的情况。因此,笔者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中。

2“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教材自编。为了配合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下,笔者所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小组自编了课程所需教材,从光、热、电等方面设计了8个不同的综合性实验。通过这几个综合性实验,引导学生建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方法与处理复杂问题方法论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2.2主人公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仅将每次的实验目标告知学生,准备好基本的实验用品和试剂。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优化实验过程,经过仔细讨论后再开始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先与其他小组讨论解决,不同小组间互相帮助。若还不能解决,则继续与教师进行沟通,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一种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实验模式,可以让学生将课本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验设计,也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结合作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若最终仍不能取得教师之前预期的实验结果,也要求学生认真寻找、分析失败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就是一次成功的实验。2.3科教结合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总会有疑问,安排的实验是否仅仅是为了课程学习,对于以后的科研和工作是否有帮助。故笔者在该实验课程教授时,增强了教学在科研中的应用介绍。如在设计的8个实验中,经常会用到紫外分光光度计,笔者从自身在博士阶段的研究出发,介绍了该仪器可以应用于哪些科研实验,这些科研实验有什么意义,是否有实际应用价值。除此之外,笔者也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观察学习该课程所学是怎么应用到科学研究甚至是实际生产中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的学习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通过这些具象的应用介绍,不仅丰富了物理化学实验课的课程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4多媒体化教学模式。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课堂,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联系。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班为单位建立了QQ课程群,学生可随时在群内向教师提问,学生间也可以互相交流,答疑解惑。在每次实验课前,笔者也会在群内实验室安全、仪器使用等相关教学小视频,以便学生清楚明了地理解实验安全与操作的重要性。QQ群内也会有关课程安排的通知,同时在课后推送一些基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细节等的闯关小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再一次巩固学生课堂所学。这样一种多媒体化教学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师生互动效果很好,与此同时,通过多元化的视频和闯关小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显著提升。

3“物理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笔者优化了之前单一的考核方式,从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思考题讨论四个方面细化了考核标准。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验预习仅是机械地重复抄写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学生不思考,没有自己的理解。故笔者改变了预习的考核方式,由每个实验小组轮流讲解实验梗要,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向该小组成员提问,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根据小组介绍情况进行打分。在实验过程中,在不同小组观察,给出相应的实验操作分。实验后,鼓励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软件处理数据,发现更多问题,为今后处理科研数据奠定坚实基础。并且,根据每次实验的内容,笔者将给出几个小思考题,考查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理解和思考,根据回答情况给出相应分值。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手段,教师能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查漏补缺,提升自我实践能力。

4结语

“物理化学实验”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践课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希望通过教材编订、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能够满足材料专业教育工程认证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与学生共同进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雷以柱,万亚荔,冯静,等.“双创”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山东化工,2019(19):222-223.

[2]许映杰.互联网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探索与改革[J].广东化工,2019(20):191-192.

[3]赵洪波,王德新,王可答,等.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9(15):164-165.

[4]阚卫秋,徐继明,温世正.基于预习环节探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9(20):174.

[5]宁小媚,占亮,周小松,等.将科研融入物理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J].山东化工,2019(18):211-212.

[6]苗常青,赵二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J].轻工科技,2019(12):192-193.

[7]杨素芳,孙雨琳,查媌,等.论微信平台在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9(9):60-61.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1针对不同专业,建立背景课题库

在讲授第一堂课时,任课教师一般都会强调现在是数字时代,并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前沿领域,包括图像处理、语音音频、无线电通信、生物医学、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进行介绍.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该课程的学习内容.但是,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中发现,尽管教员在教学中举例强调了这门课的相关重要应用,但由于这门专业基础课开设在专业课程之前,学员在学习这门课的具体专业基础知识时,还是不知道哪里能用,应该如何用,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等到学习专业课需要用时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问题.面向不同专业,数字信号处理有不同的教学应用特点.为突出数字信号处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据不同专业特点,有必要寻找建立专业背景强、与数字信号处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联系紧密的背景课题库,为实践教学打牢例证基础.如在涉及FIR滤波器频率采样型结构时,梳状滤波器构成了它的第1项级联部分,可以将雷达原理中的动目标指示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的背景课题;在涉及抽样定理时,可将通信原理中的脉冲编码调制内容作为这部分内容的背景课题.

2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学员、教员实践任务

2.1设置学员实践任务

选定专业课背景课题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员明晰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处理许多实际专业问题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提升学员对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然而,选定的这些专业背景课题必定需要后续才开始学习的专业知识.如果让学员提前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深入学习,从学习精力、知识架构上看显然不合理,必然会给学员带来更沉重的学习负担.为此,在厘清背景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后,需要对这些专业背景课题进行必要的删繁就简,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专业知识和处理步骤,仅把这些学员能迅速上手的部分内容设置为需要学员自主完成的课内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在用动目标指示作为梳状滤波器的一个应用背景时,需要把一些关于动目标指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作为基础知识提前梳理出来,给学员设置成可以上手实践的任务;在用脉冲编码调制作为实践内容时,需要把调制的基本概念、脉冲编码调制的概念和原理简要总结出来作为学员的实践基础.

2.2设置教员实践任务

面对同样的专业背景课题,相较学员,对教员理应有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员大都存在一个基本问题,即对诸多专业课缺乏系统性的掌握,从而在数字信号处理这样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能像老教员那样对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掌控自如.为此,青年教员需要对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提高认识,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选定的专业背景课题,把握经典专业问题的背景意义、问题源起的来龙去源、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对比.籍此设置适宜于青年教员提升授课能力的教学实践任务,提高青年教员对代表性的专业问题的认知深度和专业基础课的例证授课效果.例如:在进行雷达动目标指示内容实践时,教员需要学习掌握雷达动目标指示,动目标检测的背景、原理,不同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以其为背景实现的一些可视化仿真和实测数据测试;在进行脉冲编码调制时,教员要掌握信源编码的背景意义、基本方法,脉冲编码调制与其它调制的区别,以及不同信源编码方法的应用等. 

3以研促教,拓展实践教学研究内容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课堂中应适当引入科研的应用成果,淡化公式的推导,强化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青年教员在开展专业背景课题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同时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注重从这些基本问题的物理本质、解决方案上提炼出科学问题,找到科研点,加以拓展,开辟科研方向并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效率.同时,注重归纳对应的基础原理,从而有效反哺专业基础课教学.例如:雷达动目标指示与检测一直是雷达信号处理的一个研究热点与难点,教员可以跟踪国内外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中提炼出相关研究方法,深入进行研究;在脉冲编码调制方法中,教员可以从不同编码算法的原理出发,仔细研究,寻找可以进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些优秀的例证在教学中给学员展示,做到教学相长.

4数学概念物理化,提升实践教学理论认知水平

从素质培养的角度上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的探索型教学发展,以正确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如一些抛锚式教学方法从锚的设置和相关教学组织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对相关问题物理本质的深入认识.数字信号处理中涉及的数学公式确实比较多,这给学员理解起来带来了一定难度.然而,专业基础课的好处就是如果能给学员找到公式的一些专业背景或合理的物理解释,学员理解起来就很轻松.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该注重将数学概念物理化,以学员很易理解的日常物理现象予以解释.如Z变换里涉及收敛域时经常会遇到级数求和的问题,高等数学里的解释是绝对可和能保证级数收敛,可以将这个级数求和看成拔河比赛,绝对求和(即绝对值之和)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此时力量之和最大,非绝对求和就是方向不尽一致的拔河,绝对可和指拔河最大力量是个有限值,学员听起来就很生活化和物理化;在解释傅里叶变换的问题时,可以先从大家在初中物理时就已学过的力的分解开始,给大家逐步解释清楚只要找到一组完备的正交集,将信号进行完备分解就可以了,而傅里叶变换正是找到了这样一个完备集而已.如此,不仅便于学员消化知识点,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理论认知水平.

5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的实践教学是加强学员动手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从针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背景课题库选择,针对教员和学员不同要求标准的实践任务设置,以研促教,物理化数学概念等方面,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期对该门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程佩青.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经典版[M].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钱莉.关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7):238-239

[3]李继猛,谢平,江国乾,等.基于目标驱动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16,39(4):61-65

[4]李洪均,李蕴华,陈俊杰,等.数字信号处理实践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4):156-158

[5]杨秋菊,马晓.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16(6):163-164,175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素养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诸多负面信息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的自身价值观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一方面,海量丰富的信息以及资源无疑会让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1]。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全面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

一、主要特征解析

(一)高校教学环境更加复杂化。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不断融合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平台与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人际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化、实时化[2]。然而事与愿违,新媒体环境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但没有更加拉近,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渐行渐远”—信任危机增多、心理问题、人格问题日益凸显。客观而言,当今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孤独症与手机综合症。并且从另一角度看来说,所谓的新媒体大环境,不但是人们逃避现实、发泄情绪与交流沟通的场所,还是一些社会动机不良分子、违法乱纪之人报复社会、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全新渠道。倘若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管控能力,便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鉴于此,高校教学环境已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化局面,必须得到重视。(二)高校思想教育资源更加多样化。众所周知,高校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材及资料通常都是以理论方针政策等内容为主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上已然存在了一定的滞后性与落伍性[3]。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资源的单一性更为凸显,并且与时代脱轨,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能够跨越国界、种族进行实时传播。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也应当更加丰富且立体。例如,高校师生可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优质的教学公开课、专题讲座或是经典微课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教学资源也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升级,使得资料内容更为丰富化、多元化和精准化。(三)高校“三观”教育模式更加创新化。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来看,传统“三观”教育的授课空间与授课时间受到了一定限制,通常都是由教师在教室中完成主讲,由学生负责对相应知识进行学习、理解与消化。在新媒体大幕开启之后,高校的“三观”教学模式更加创新化,已经不受地点、时间、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高校学生能够结合并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与教学体系无疑是更自由、合理的。此外,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及备课相比,当前高校教师的负担与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与减轻,并且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化与升级,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高校“三观”教育整体模式也必然会不断得到创新与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文化降低了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过去,我国传统媒体的环境相对固化单一,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各类信息的形式过程与渠道相对简单。然而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大幕的正式开启,各类信息与网络资源的传播速度与普及程度迅速提升,使得高校大学生们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联接,便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接收、接触到各类网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各类不同的网络平台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文化与意识形态[4]。显而易见,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新媒体技术革新升级提升了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难度。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借助灌输式教学理念进行单向化的“三观”教育。由于课本以及教材中的内容在更新上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差异。新媒体环境无疑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延展性空间,让高校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接收过程中。其思想必然变得更加活跃,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理念和见解,会对各类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倘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对“三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而且没有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展开创新性教学,那么此类课程必然会缺乏吸引力与生动性,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长此以往,高校大学生也将会对“三观”教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抵触与拒绝情绪。

三、可供选择的三大创新路径

(一)开辟“新领地”,积极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观”教育想要得到创新化发展与升级,首先需要集中精力、设定目标、开辟“新领地”。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新阵地与全新途径,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与关注新媒体平台的创建与完善工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增强与扩展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广度与深度,突出线上教学的主体特色,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们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进而全面增强“三观”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讲,高校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不同喜好与不同性格特征,结合网络热点及焦点创建教育网站。这一体系不仅要涵盖高校大学生们进行主流学习的网站,还要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生生互动或是师生交流的优质大平台,为高校学生“三观”学习各项活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高校还应将校园文化融入“三观”教育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在平台中设置一些专栏,充分展现高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园文化等内容,从而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线上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之中。(二)实现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的创新“三观”教育模式。当前,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三观”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高校“三观”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地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手段对现有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与升级。在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三观”教育模式值得信赖与推荐。将两种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能够让高校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与收获。具体来讲,在线上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预习与先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高校学生针对教材内容提前准备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真实案例、法律法规、教学课件等内容,进而在预习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心准备。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专题与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身观点与看法,教师在旁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能够始终朝正确方向发展。在线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并将各类信息化知识中较为抽象化、复杂化的思政理论内容变得具体化。全面提升“三观”教学的生动性、先进性与趣味性,激发高校学生们对“三观”教育的主动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将线上讨论的一些热点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深入挖掘与探索各类话题,让高校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经过优质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三观”教学的感染力及有效性。(三)在人才培养中强化教师以及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除了上述两大有效策略之外,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想要全面创新“三观”教育模式与方法,还需要强化教师及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同时要结合系统化的“三观”教育要求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个人品质,并且做到不轻信、不谣传各类虚假信息与不实新闻,拒绝网络暴力,绿色上网。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素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并且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其自身必须要扭转传统固化的教学观念,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类新媒体教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与培训。进而将更多网络流行元素与新媒体教学技术融入“三观”教育各个环节中,力争为学生们创建优质的、愉悦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三观”教育创新化发展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反思,力争寻求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与手段,积极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新媒体素养的优秀人才,让高校“三观”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茂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山西青年,2019(20):140.

[2]戴家芳,朱平.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05):160-163.

[3]孙宏利,刘文永,黄碧珍,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要素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472-476.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6

[关键词]线上教学;物理化学;教学模式

2020年初,由于疫情的蔓延,春季开学被迫推迟。根据教育部关于“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宗旨,各高校积极响应,迅速组织教师进行在线授课的培训、学习和实施工作,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1]。短期内开展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高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结合物理化学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探讨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重组,考核方式的调整,以及对线上教学的一些思考,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1选择教学平台,改变教学模式

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学,改变了原本的教育形态与模式,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是开展线上教学的第一步。线上教学模式大致可分为录播、直播、视频点播三种,可供选取的线上平台课程有几十种,任课教师可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2]。我们所在学校,沈阳理工大学将大学慕课、雨课堂等学习平台直接与教学管理系统对接,为教师在线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物理化学课程组经综合考量选择了慕课+直播授课+雨课堂及微信群等多维度的线上教学形式。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疫情期间对全国高校免费开放,为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MOOC平台有制作精良的视频课程,指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播授课可根据教学需要,分别选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等,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的优势是可以生成课堂视频供学生课后回放,腾讯会议则方便师生交流和讨论。此外,利用长江雨课堂对学习动态进行管理,包括接收上课通知、进行上课签到、线上小测验以及提交课后作业等,这样便于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对接,以生成统计结果进行教学评价。再者,根据学校要求,任课老师与上课班级都建立了微信或QQ学习群,老师通过学习群把课程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后的沟通、辅导和答疑。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化学课程组的教师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平台和教学方式及时作出调整,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2重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线上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设定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不同于以往的线下教学,教师要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综合利用各种平台资源,重组和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环节,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本课通过以下环节实现教学过程。课前自学:教师精心挑选与学生学情相适应的MOOC课程,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布置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倾听国内一流物理化学教师的授课。直播授课:虽然线上课程平台很多,但在内容、学时、办学层次、学生接受程度以及互动交流上都存在不足,需要任课教师通过直播授课弥补。直播授课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例题和实际应用,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多层次的互动环节,如抢答、随堂测验、讨论等,最后预留学生提问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乐于讨论和交流的学习氛围。课堂讨论:对学生容易产生歧义和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不同角度的分析、讨论和争辨,使概念和理论逐步清晰,使学生的逻辑和思辨能力不断提高。随堂测验: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们增加了线上小测验环节,每次课通过雨课堂6~10个选择或填空题,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利用雨课堂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和补充讲解内容,弥补线上教学的不足。课后作业:完成一定量的习题是学习好物理化学的基本保障[3]。线上教学也要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要求学生把完成的作业拍照上传到雨课堂,教师进行电子评阅,存在的共性问题会在直播课堂或微信学习群中进行分析和点评。为了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我们还通过雨课堂进行了线上期中考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份试卷,拍照上传。老师讲解答案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批改试卷并再次上传,教师做好检查和审阅工作。线上期中考试,主要是让学生自查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打造出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确保学生有持续良好的学习状态。

3调整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积累

考核和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有着指导和激励的作用[2]。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调整了考核方式,增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平时成绩包括签到、提问、随堂测验、期中考试、作业、学习笔记、讨论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期中考试改为线上开卷进行,适当调低了期中考试在平时成绩中的权重。总之,通过加大过程考核,指导和激励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4]。

4对线上教学的思考

(1)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普及,为这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提供了技术和条件支持。但教学中发现,少数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较弱,影响线上学习;另外上课的高峰时间,网络较拥堵,直播课会出现不畅现象,希望随着技术和设施的进步,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2)线上教学对老师是新的挑战。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提高对网上平台的使用掌握能力,中老年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而更主要的是教师如何根据学科、学生的特点,选取和利用好网络平台?通过不断调整和组合,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保持与学生沟通顺畅,及时反馈信息等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老师不断的实践、反思、探讨和再实践。(3)线上学习对学生是新的考验。缺少了课堂上老师的直接交流和管理,线上学习更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控能力,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1]。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分析疫情下的教学形式,调整做好学习状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积极参加课上学习;另一方面做好督促和检查工作,通过上课签到、在线测验、课堂提问、语音讨论、上传作业、上传笔记等方式,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做出点评、批改和总结,表扬优秀学生,提携落后学生。对少数逃避监管,成绩又不良的学生,如何培养其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控能力?这也是教师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5结语

大规模线上教学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教学变革。我们要更新思维,重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元素、重组教学过程,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以此次在线教学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信息化的优势,集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构建智能化教育体系,向智慧教学过渡,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爽,刘忠超.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04):88-92.

[2]马畅.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线上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7):14-16.

[3]原弘,李武客,王俊,等.物理化学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OL].大学化学:1-7[2020-08-06].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7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

一、引言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规定,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指导课时为每周4课时,分英国和美国文学两部分,分别用一学年来完成,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英美文学课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即将实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专家学者提出,要“进一步强调英语类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由此可知,英美文学课对任何一种类型的高校来说都是必须长期积极建设的课程。但是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生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人文环境等方面与文科类、外语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不根据办学实际而完全照搬文科类、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让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失去了信心,更不利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整体发展。笔者所在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英语专业总体发展的定位是以“英语专业基础+特色方向”搭建学生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

(2)根据专业发展定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文学课的课时已被压缩到了极限。

(3)英语专业学生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剂而来,他们学习英语、学习文学的初始兴趣较低。在理工科院校,心照不宣的事实是文科专业是边缘、弱势的。英语专业是文科专业中的边缘和弱势,而文学课又是英语专业课程中的边缘和弱势。所谓“边缘”和“弱势”在于没有话语权,无力改变什么,只能去依附、适应、调整自身,唯此才能在生存中求发展。这番看似悲观的开场白,其实是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起点。

二、教学目标、教学总体指导思想的改变

南京大学英语专业一直是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先锋,近年来他们“实施建设了以专业核心课为基础、专业选修课为提升、专业平台课为延续、通识同修课和新生研讨课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力求通过课程使学生能够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作品,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撰写具有自己观点的文学批评论文。在社会经济和商业氛围浓厚的当下,更需要通过专业的核心课程激发学生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兴趣,引导他们把握文学批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笔者的专业是文学,本—硕—博都是在人文氛围浓郁的文科院校就读,所以南大的做法完全符合笔者对文学课教学的认知和想象。一个对待文学、对待教学有满腔热情的教师一定是期待实现南大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材的选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使用。

笔者在本校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身上,就犯了照搬文科类院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错误,可谓是让学生和笔者都“深受其苦”。笔者给2014级的学生选择的教材是人大社的《英国文学简明教程》和外研社的《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上下册)。这三大本全英文的书,对学生来说,太难了!看到学生预习的课本,划得密密麻麻,有太多生词,而且还有很多文学理论的术语,难上加难。再因为只有32课时,为了兼顾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自分到16课时,教材的内容只能选着上,教材的利用率不高。经历了2014级的“煎熬”,笔者对2015级的英美文学课进行了全面改革。教学目标不再直接借用文科院校的高标准高要求,而是在充分考虑理工科院校的办学实际,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框架内制定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了解英美文学,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文学知识去阅读、分析和批评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经典的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在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总体指导思想调整为:根据理工科院校的教学实际,借鉴文科类院校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独立设计教学内容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发挥教师的引导、引领作用,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只有让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了自学能力,才能弥补课时不足、人文氛围淡薄等不可改变的事实。束定芳教授认为:“教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材内容(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能力现状。”所以,笔者为2015级选择了难度适合于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人大社的《英美文学欣赏》(第三版)。这本教材选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英美两国学各设计10个单元。在具体单元的设计上,有中文的“作者简介”、“作品简介”、“作品欣赏”和英文的作品节选原文,文选后有“注释”和“Questions”。这本教材跟2014级的三大本教材比起来,难度明显降低。对陌生的、有一定难度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都是用中文介绍,而且语言精练,篇幅不长,能够对学生起到提点、指导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上的改革,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出发点,教学的内容、方式等符合学生的特点。”所以笔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时刻想到以学生为中心,以理工科院校学生为中心。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笔者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做一个他们在文学学习上的领路人,让他们看到文学之美,领悟到文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帮助他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由此,笔者在新教材中精选了作家作品,2课时为单位介绍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精心安排后的授课内容中,第一次课是导论课,精心准备,力图一举抓住学生的兴趣。这次课的目标是要指出文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介绍文学学习的方法,说明有关课程的要求。第二次课是笔者的改革亮点。第二次课从整体上来讲文学史,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文学史的框架,让他们树立一个文学史坐标系,先指出一条线索,为后面具体的作家作品学习奠定基础。尽管课时十分有限,但“文学史和作品选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放弃。如果不掌握文学史线索,不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独立地、抽离地介绍作家作品是无效的。为什么作家要写那样一部作品,为什么这部作品要写这样的主题,用这样的语言风格,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回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中寻找答案的。所以有了第二次课的知识基础,后面每次课在讲某位作家作品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定位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长河中的位置。讲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然后进入作家作品学习。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成果

1.高大上的内容与接地气的语言的融合。文学课的内容是高冷的,学习这门课本来就不轻松的,需要掌握专门的话语系统,搭建专门的知识结构。但是不能用对待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去要求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热情淡薄的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要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上课。他们听懂了,听进去了才可能愿意去接受更多的东西,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一味的高冷、全盘的学术话语,会让他们从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然而也不能一味地接地气,否则文学课的本质就变味了。所以在高大上的内容和接地气的授课语言上,笔者努力找到一种平衡。关于某个文学理论知识点,先用学理性的语言讲述一遍,该严肃时严肃,然后用学生们听得懂的通俗的、幽默的、接地气的语言和事例加以解释、分析。这样的语言必定是融合了日常的大白话,流行的网络语言等,最后再收回到学理化的语言,并要求学生用自己消化后的、学理化的语言来转述。这就要求教师对授课内容熟悉,而且切实考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不忘关注热点事件和流行话语,把生活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2.影视资料与文学文本的结合。经典的作家作品大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只要是被翻拍成电影的文学作品笔者都找到了影音资料,并且用爱剪辑视频编辑软件将其剪辑,制作成独立文件,一般不超过5分钟。影视资料的运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1)播放电影片段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对文学文本的细读是一定在观看影像文本之前的。(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不是放松娱乐,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后结合文学文本来回答问题。一定要杜绝用轻松愉悦的视觉文本来代替文学文本的细读。(3)所找的电影力求最优秀、最经典的版本。

3.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报告。笔者把作家生平和作品背景的介绍留给学生来做报告,笔者相信这是他们能力所及的。在第一次课时,笔者就把授课时间表和话题设置好,发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自选话题,报告形式鼓励创新。例如有个小组的任务只是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但是他们另外准备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小片段来表演。为了促使其他学生认真听小组报告,笔者设计了评分表。要求作为听众的学生进行评价,评分总分为10分(内容5分,形式5分),并写出评分理由。这张评分表会不定期地抽查,学期末上交。

4.读书会。这个环节的设置与教学目标是紧扣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当前手机全面占领我们阅读时间的情况下,读书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根据问卷调查,62.5%的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想起来就读,想不起来就不读”,“平均每月读一部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10.71%。读书会要求学生介绍一部自己正在读或读过的英美文学作品,用五分钟的时间阐述推荐理由。这一环节计入平时成绩,一学期两次,以抽点学生的方式进行。其实,在课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依然设置这个环节,就是想促使学生课后阅读,让他们明白文学学习的功夫是在课后。

5.多样化的学情监控。每次课前5分钟以随机点名的方式抽查学生对上一次课的学习情况,这个环节的意义是提醒学生要及时复习消化,笔者还使用了“雨课堂”来辅助教学。根据授课进度,通过“雨课堂”制作和上传测试题,直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实时查看学生答题的情况。还有期中纸质测验,测验结果计入平时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问、测验,笔者能够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并相应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后,笔者还使用问卷星进行匿名调查,从教材难度、教学风格、课堂管理等各个细节上获取学生的真实反馈,以便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6.需要原创力的作业与期末考试。此前给2014级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传统的读书报告,但是抄袭情况严重,效果也不理想。所以从2015级开始,笔者放弃了传统的读书报告,设计了需要文学原创力的作业。例如,在上浪漫主义诗歌时,要求学生模写英语韵律诗。在上惠特曼的“SongofMyself”时,要求学生领会诗歌的精神,大胆歌颂自己,用自由诗的形式创作一首歌颂自己的“SongofMyself”。原创作业还包括给小说画人物关系图。这个作业的目的告诉学生有这样的方法来梳理人物关系,另外人物关系图网上没有可抄的,迫使学生发挥原创力。期末考试笔者设计了创作题,例如定题的诗歌、散文、微小说创作,还有文学作品赏析题。给出一首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诗歌,要求他们运用一定的文学知识来赏析。例如赏析EmilyDickinson的诗“Hopeisathingwithfeather”,狄金森的诗歌意义是开放的,阐释空间很大。这样一道真正的主观题,可以展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学素养较弱但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就会按照笔者课堂上介绍的诗歌赏析方法,按部就班地分析;而文学素养好的同学就能在基本的分析套路之上,用较为优美的语言来分析诗歌,效果实在是让笔者喜出望外。

四、结语

笔者在对2015级学生进行结课调查时,得到一些令人欣慰的数据。在他们上英美文学课前,有17.86%的学生“喜欢文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12.5%的学生“喜欢文学,但不喜欢外国文学”,69.64%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是“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但偶尔会看些文学作品”。在学习了英美文学课后,有23.21%的学生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文学感兴趣了”;46.43%的学生“发生了一丁点变化,我有心去找文学作品来读”。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因为上课时接触了新的知识打开了新世界,于是对文学产生了兴趣”(69.64%);“因为喜欢老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方法而喜欢上文学”(51.79%);“因为被文学作品内容本身吸引,找到了打开文学的正确方式而喜欢上文学”(44.64%);“因为确实认识到了文学给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滋养而爱上文学”(37.5%)。现在大家都在说“不忘初心”。作为一个教授文学课的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学校、氛围、环境,初心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把文学这种美好的东西指点给学生看,散播给学生听,至于怎么指点,怎么散播,怎么指点和散播才是恰当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该一直思考并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03):2-8.

[3]何宁,张瑛.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4):64-67,75.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8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9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1引言

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牢牢抓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通过发掘各学科、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推进以课程思政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内容改革。”[1]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的一大变革,更可以称得上是教育的一大“归真”,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写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不仅是传教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育人育才。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教育方式,构建一种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新形势下的综合教育理念[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先进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推动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融合发展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进步。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德树人、全员参与、教育综合化和凝聚力量[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日新月异,课程思政理念应势而生。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在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端正学生的“三观”态度;另外,将立德树人贯穿高等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做到全面深度融合,树立全新的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理念。物理化学课程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基础上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知识涉及化学、化工、制药、环境、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物理化学有着丰富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处可以融入思政元素[4],化学思维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理化学中所体现的哲学观和方法论[5]。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培养德智双向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6]。本文就如何在物理化学部分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探索,启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2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的渗透

物理化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的繁荣盛行,各种文化内容和参差不齐的价值观不断涌入,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物理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整个药学学科的理论基础。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研究领域较为宽泛,与高等数学、物理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学科相关联,且概念抽象难懂、公式繁多、逻辑性强。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以物理化学特定知识点为切入点融入思政元素,不仅可以达到育人目的,更是引导学生高质量学习课程知识的重要途径,两者融合渗透,形成协同效应,达到“1+1>2”的效果。

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实例

1)热力学定律中课程思政的挖掘。热力学的研究注重宏观过程,忽略研究体系中的微观粒子和热力学过程中的细节变化,即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研究体系的始终态进行分析,从而预测热力学过程的方向和限度。首先,热力学研究问题的特点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整体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在科学研究和生活学习中灵活运用整体观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淡化甚至忽略细节的变化。其次,在热力学研究过程中会引入理想的体系或过程,如理想气体、孤立系统、可逆过程等。事实上,完全理想的状态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引入的,是把实际问题简化处理以获得规律性结论,并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的研究手段。理想化的研究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建立在理想模型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发生大的偏差,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使人更清楚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任何不依靠外界提供能量,却可以永远不断对外做功的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表明能量是守恒的。换而言之,在生活中要想取得某种成果或达到某个目标,一定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此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及作风,激励学生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热力学第二定律体现了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从宏观上来看,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自然界的事物都有确定的方向和限度,例如:热量的传递势必会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至温度相等;水的流动自动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直至水位差为零;扩散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直至浓度差为零。克劳修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叙述为“不可能把热由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即告诉人们,自发过程的逆过程不能自动发生,若使逆过程发生势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启示大学生要发扬奋斗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抵制不良诱惑,克服各种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要为眼前利益停下前进的脚步,不能随波逐流、放任自我。2)化学动力学中体会人生“动力学”。化学动力学研究的是浓度、压力、温度以及催化剂等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首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时刻保持向上的动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其次,从动力学的反应机理来看,可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反应过程中产物或所用原料可能会导致的环境问题着手,教导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3)表面活性剂——矛盾的统一体。表面活性剂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是典型的“两亲性结构”。从哲学的角度讲,表面活性剂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对立的两种结构共存于一个分子中,看似对立却又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这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原理相呼应,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看待事物要综合全面分析,切忌以偏概全。关于CMC值的概念,CMC值是指临界胶束浓度,即形成胶束所需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如果想发挥增溶作用,则需要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或超过CMC值。在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中深刻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只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变化,以此激励学生要想达到目标,必须朝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4)化学家实例——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贡献和事迹,学习榜样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如何更好培养人才的问题,将传统的知识理论与政治教育相联系,也可借助著名的学科领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奠基人之一黄子卿先生精确测定了水的三相点,研究电化学和溶液理论,取得突出的成就。黄子卿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坦诚直爽、献身教育、崇尚科学、强调创新,他曾经说过:“科学的核心就是一个‘新’字,即新理论、新公式、新方法和新数据。只有符合这些,才算科学研究。”[7]黄子卿先生于193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把当时的中国比作风雨飘摇中的一条破船,劝他不要回国,而黄子卿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他毅然回到祖国,建设祖国的科学事业。黄老的赤诚爱国之心让人感到震撼,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傅鹰先生是我国有着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教育学家,是中国胶体科学的奠基人,在胶体和表面化学方面作出卓越贡献[8]。在国家危难之时,傅鹰先生萌生了科技救国的想法,于是赴美留学,并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傅鹰先生一样的爱国人士,才有中国今天科学事业的蒸蒸日上。通过对黄子卿先生、傅鹰先生等伟大科学家事迹和生平的介绍,不仅让学生受到感染,培养其踏实努力、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将物理化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语

总之,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相呼应,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沛,刘宗怀,石峰,等.工科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思政的金钥匙:步线行针修大纲,匠心独运筑教案[J].广东化工,2020(10):174-175.

[2]焉炳飞,李文佐.“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云南化工,2020(2):182-184.

[3]桑利娥.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及当下意义[J].新课程研究,2020(9):10-12.

[4]史雷,赵戎.物理有机化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相关探索[J].广东化工,2020(10):170-171.

[5]戴肖南,赵红霞,陈彤彤,等.《物理化学》德融课堂建设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90-92,96.

[6]邢爱萍,苑娟,褚意新.药学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及思政教育的融入[J].教育现代化,2019(A5):225-227.

[7]王治浩.黄子卿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J].化学通报,2000(7):28.

大学理化课范文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运用策略;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讲课占据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多,往往课程结束后大约预留很少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然后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作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异,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提前根据学科、章节的教学要求有目的性地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并试着消化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内容,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而正式的课堂改变了原有的功能,转化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直面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场所。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主要是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积极组织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知识的获取与内化,进而实现更高的教学实效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打破常规教学顺序,由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课堂成为了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答疑的主要场所,翻转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1]具体而言便是任课教师提前创建教学视频,在网络平台中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观看视频资源,然后回到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们直面交流、互动和完成课程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运动解剖学》是作为各级体育院校的一门主干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常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2]由于《运动解剖学》的课程内容、要求、性质除具有一般课程的普遍性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除此之外,体育高校为数较多的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的主动性相对不高,知识功底不深,捕获理论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反映学习此门课程困难较多,如《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太多、平时不常见、生疏,且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因此相当数量的体育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被阻碍,可以说学习是硬着头皮在死学,目标仅仅就是为应付学期期末考试不挂科、不重修、不抓补考,并不能达到真正吸收、消化进而掌握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目标,难以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教学实效性难以保证。经济飞速发展,网络数字化被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的覆盖面愈来愈大,熟练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及网络进行学习、购物和娱乐的人群呈无限扩大的趋势。迎合时展需求,翻转课堂也随之应运而生,将打开学校课程教学的新篇章。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应用于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中,需要学校、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选取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教师技能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利于促成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运动解剖学》课上要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任课教师首当其冲地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至关重要。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多读、多写、多想,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方法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正确,少走弯路,教师要多学习、多请教、多用心、多探讨、多实践,科学使用教学方法是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实效性的关键一环。目前,在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步推广的时间相对较晚,属于探索阶段,在《运动解剖学》的课程中运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任课教师对其认知尚且停留在模糊的表层。因此,任课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要抱着上课、上好课、好好上课的理念,从根本上切实改变自身原有的教育观念,在主观上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多看、多读、多思、多想、多写,多维度提升自身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运动解剖学》课程中要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当其冲的是从任课教师的“教”到学生“学”的改变,从之前的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运动解剖学》课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现象,转变以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内化的学习型课堂。尽管以往可以借鉴的经验不是很丰富,但现阶段的每一次实践都可以成为下次运用时可借鉴的财富,可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打造翻转课堂模式。诚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学能力及方式方法,要求精准地弄清、理解和把握课程重、难点,及其了解学生行为特点和思想动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当然,学生作为翻转课堂学习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的高低对于实现《运动解剖学》“翻转课堂”教学式的成功运用也至关重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要科学合理地应用计算机网络,针对教师创建的视频内容及时学习、逐步消化,发现和遇到问题要与任课教师积极沟通,以此来保证学习效果。

2合理选取教学资源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传达到的学期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3]《运动解剖学》课程运用在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时,任课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把握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方案。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授课时,任课教师需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在创建和选取课前学生学习视频时,要充分考虑这个视频的形式和内容是否能够促成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尤其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否到位。当前,信息网络中的慕课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全方位、合理化建立《运动解剖学》网络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育院校大学生在参与慕课学习的在线交流中,仅能实现知识传递和接收的功能,并不能将知识做到进一步地深化和融会贯通,也不能与慕课中的讲课教师直接交流与沟通。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可以做到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和答疑,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感,显而易见,这就成为解决知识传递到知识吸收、再到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慕课学习与传统课堂的融合创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在线慕课课程的教学中,尚未有专门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开设的《运动解剖学》的慕课。因此,在《运动解剖学》这门课程中,任课教师初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充分、科学、合理化地整合网络课程资源,并将授课课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习题等提供给学生,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相有当必要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学习,也可以组成互助组学习,便于课堂上师生互动与讨论。在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中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应建立和整合《运动解剖学》网络课程资源库。任课教师要依据《运动解剖学》的课程目标,制作课件、录制短视频、整理试题库等网络课程资料。[3]学生在网上注册成为该门课程用户后,就能在课外观看教学视频,回答教师提问,参与线上讨论、测试及完成作业。课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力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3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

若在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堂中实现翻转课堂模式教学的成功运用,任课教师的专业技术素养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对于学校而言,校方充分审视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多方面提供校内及校外的培训机会,邀请大家和名家为教学做讲座,提供经验借鉴,同时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参加学校提供给教师的各类培训活动,并通过考核的方式加以督促,这样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进而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参与者,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能否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只有投身到网络知识、专业知识的积极学习中,才能提高自身专业和技术素养,才有可能创建更加精彩、生动、逼真的教学视频,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单调、刻板、粗俗地课程讲述。实现“翻转课堂”模式的成功运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微视频,这些均需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提前创建学生课前学习视频,要么自己录制,要么节选他人成型视频来组织课堂活动。翻转课堂教学对《运动解剖学》任课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如果任课教师不能够录制或者节选出课程需要的视频资源,即使有了创建视频制作的平台,从根本上也难以推动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和运用。

4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体育院校的《运动解剖学》课教学中去,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及爱好,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有监管力度,惩罚分明。如有学生在课前因为偷懒没有观看课前视频、没有做好充分预习;课堂上,在小组交流讨论时,浑水摸鱼,和小组成员聊课程外的话题,滥竽充数的,要给予批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任课教师及时对学习行为的作出科学的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科学合理的评价,能激励学生奋进,反之,不恰当的评价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的心理。《运动解剖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实现最大化的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于基础知识底子牢的学生可以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究,而对于捕获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资源自行把握学习进度。而翻转后的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是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的活动,需要每位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互动环节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因此,《运动解剖学》课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侯改霞,习雪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实践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9(32):176.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