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4:19:48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

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95-97.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师注意到了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开始了相关研究,随之而来的要求改革我国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也日渐增多。而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又如何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轻能的倾向,因而其主要的评价方式为终结性评价,即采用考试、考核、测验等一次性检验方式,以成绩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学质量,考试等同于评价。我校也不例外,虽然有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但所占比重不大,一般不会超过总分的20%,且只是在每学年的最后一次评定学生成绩时才会予以考虑。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有着易于量化的优点,但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它给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1.造成严重的应试教育现象。由于成绩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终结性评价方式无疑过分强化了分数的作用。学校行政部门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将英语等级考试与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挂钩。这种方式不可否认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整个校园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分数的现象,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只为考试过关,顺利毕业。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真正意义为人所忽略。

2.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长期、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以考试为唯一手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的评价,忽视成绩后面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成绩决定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或者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消极情绪极易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缺失,因而容易出现越学越差、越差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3.伤害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专家和学者及一线老师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目前仍沿用旧的评价体系,这种忽视非智力因素而以单纯的分数来决定学生优劣的标准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无法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它极大地挫伤和遏制了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4.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独立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即自主性学习者。只看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使得学生完全处在被动局面,只有当课程结束时才能以考试成绩这种唯一的评判方式来确定自己学习的成败,而此时再想采取措施改进学习已为时过晚,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帮助其成为自我监控、自我激励、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者,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5.有违公平原则。我校的部队生和地方生在招收渠道和英语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却使用同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即学期末的考试且采用同样的试题和及格线一锤定音。虽然部队生在入学初始比地方生多开设了20学时的预备级课程,但这短短的20节课怎能补上几年的英语学习差异?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不但无法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还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实际需求,人为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紧张和焦虑情绪,造成英语学习情感障碍,不利于英语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机制的评价内容和方式直接限定了大学英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方向,而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估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种”,即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改进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考试制度,增加形成性评价的内容。

二、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实践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性评价,是在某一项教学计划、方案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改善教学进程,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性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学习过程,试图通过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来改善学习结果,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的监控者。及时准确的反馈信息,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探寻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英语学习者不再盲从于各种考试,而是将接受知识与运用实际、提高效率结合起来。由于强调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如果使用得当,形成性评价方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原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帮助更为明显。它从认知、情感、交际、自我管理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型的学习者。因而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改革我校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鉴于我校目前的情况,笔者建议改革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体系。同时,为了不过多加重师生的负担,要尽可能地使其在操作中简便易行。具体实施方式建议如下。

1.设计问卷调查表,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通过调查学生英语学习的历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案,调整教学步骤,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操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考分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通过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其中终结性评价主要由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而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评价,它不但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同伴及教师三者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课堂表现、课外活动、书面作业、学习效果、口语测试、平时测验和小组竞赛等课内外学习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主观的因素。

3.实施量化评估,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并给出具体参数以供量化评分。比如,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以单元为单位制定评估表,列出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分为“自评”、“同学评”和“老师评”栏,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中的长处及不足等。通过这种循环促进的有机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正确、有效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并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增强教学针对性。可以系统收集一段时期内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全部资料,如作业、听写、小论文、录音带等,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程度、进步轨迹及取得的成就。教师通过对档案袋的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来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5.实行试卷难度自主选择,期末综合评定成绩。期末成绩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量化评估结果给出综合评定、建议,学期总评成绩=期末考试50%+平时评价(即形成性评价)50%。期末试卷可按照试题难易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且赋予不同的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相应难度等级的试卷,修得不同学分。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挑战,从而避免地方生“吃老本”不思进取而部队生即便怎样努力也难追上的局面。

四、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形成性评价有着诸多传统评价方式所不具备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1.角色意识转换的问题。教、学双方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的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宰者,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监控者;学生才是学习与评价的主体,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果。

2.评价信度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在实施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不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可能相差很大,学生自评和互评时所采用的标准也可能不一致,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在不同时间也可能由于一些非评价性因素(如学生的性别、外貌、人际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亲疏等)而判断标准不一。因此,在形成性评价中应注重把握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一致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信度的研究。

3.评价过程耗时费力。形成性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学生,并且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反馈,同时还要及时调整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因而整个过程十分耗时费力。由于我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众多,授课任务繁重,教师有时难免力不从心,对学生评价不足,反馈不及时。因此,教师应当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时要注意遵循简便可行的原则,尽量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价手段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对评价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评价逐步做到指标全面化,标准科学化,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和结果人性化,从而真正发挥评价应有的作用,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

[2]邹慧民,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4

具体地说,我校“大学物理”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块教学内容组成,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整体优化.由于课时所限,“工科物理”必须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精简学时,为后续选修课程腾出教学时间.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课时由128学时调整为112学时.必修课后,同学根据专业需要和自身兴趣,必须任选至少一门后续选修课程,同时计入公选课学分.多年来,经过凝练内容,总结经验,渐进实施,已经形成大学物理Ⅰ(必修课)+X(选修课)课程方案.首先,注重主干课程“工科物理”的建设.1996年起,以“教学内容现代化”和“教学手段改革”为核心,围绕教材、资源、方法、效果等要素,博采众长,持续发展.我们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出版了适应教改要求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工科物理教程》;倡导多媒体综合教学手段,1998年率先完成的大学物理电子教案在国内有一定的示范影响;加强辅助学习条件建设,组织编写了《大学物理综合练习》等资料,建设了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总之,对“工科物理”成熟的课程模式,我们博采众家之所长,以资源建设为先导,教学内容和手段现代化为核心,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成果丰富,分别于2004年和2000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其次,2005年以来,以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进一步强化系列课程建设,融合创新,力创自我之特色.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包含现代物理知识、科学艺术交融、高新技术应用、创新实验探究等.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所有课程都开发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丰富.同时,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以研究型教学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目前,“物理与艺术”已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并于2012年分别被遴选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工科物理”和“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已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系列课程建设成果于2011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文理交融培养素质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物理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了文理交融、科艺相济的先进教育理念.首先,从2005年开始,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大量的素材积累,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物理与艺术”选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阐述人们对宇宙图像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分析比较他们在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上的共同点,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之目的.经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已经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哲学到物理学与绘画的开端;乔托的“透视”与伽利略的“参照系”;牛顿与达•芬奇;现代科学革命与现代美术革命;光与色彩的意义;空间的意义与立体主义画派;时间的意义与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派;量子风云与抽象主义艺术;宇宙与人文;对称与不对称;混沌和分形与抽象表现主义画派;东方的艺术之道与西方的科学之道等.简而言之,我们追寻着物理和艺术的发展历史,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的重点就在于揭示它们发展的每一次重大革命中的创新点.“物理与艺术”课程建设是一个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创新思想,在国内率先完成,并取得优秀教学实践效果和师生广泛赞誉的教学成果.由李政道先生亲题书名,杨叔子院士作序的“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物理与艺术》(附课件光盘)出版后,在物理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2012年被评为部级精品教材.其次,开设的“文化物理”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包括文科类),文理兼济,特色鲜明.课程采取“案例”式教学,追寻物理学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分析物理学重大发现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影响,凝练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宇宙)的情感、科学研究的态度、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崇尚人文科学精神的价值取向.部级“十二五”规划教材《文化物理》特色鲜明,全书不依靠数学公式,而是以科学意义的图片代替方程,科学内涵的图景理解概念.用简洁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科学故事,在科学文化的视野下,鼓励学生欣赏物理学和体味蕴涵其中的深刻思想.

3联系前沿激发创新

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进行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改革成为共识.自2000年起,我们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近代物理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及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为主线,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了“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课程.在面向航空主机类专业的“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将激光武器、红外探测与隐身、巨磁阻材料、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发展和成果介绍给学生,并且注意本校学生的专业方向特点.教学中结合航空航天方面的高新技术发展的事例,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如高能激光、激光制导、激光推进,飞机和火箭等飞行器的红外辐射特征及其隐身技术等,使课程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又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在面向电子信息技术类“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Ⅱ”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加强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技术的教学,并将最新的微电子制备技术和测试分析技术介绍给学生.

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为大二、大三学生的特点,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了他们已接受的数学、物理等方面课程学习的情况,精心编写出版了《近代物理与高新技术》教材.全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因材施教,注意不过多地涉及高深理论和技术细节,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力求采用普通物理学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普物化”)完成近代物理的教学.在内容处理上,适当铺垫一些理论过程,既有一定的深入又不至于太难,又要浅出又不流于肤浅,使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近代物理学和高新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近代物理对高新技术的作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打下基础.在课程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认识到近代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近代物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能力,初步掌握近代物理和高新技术中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因此,我校利用“211工程”项目建设了近代物理实验室,面向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拓展性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在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低温物理、磁共振技术、微波技术、谱线分析、相对论、光信息处理、光纤通信等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实验手段,为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科技人才的要求提供了基本的实验平台.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型实验教学新模式.在形式上,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重复或验证实验现象,而是组织若干个围绕某一专题的物理实验,比如,“STM实验与纳米技术”“狭义相对论和核物理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8个专题性实验,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自学专题实验涉及的知识内容,然后自己动手,观察和验证现象,以科研训练方式完成实验,最终形成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形成现代自然观和提高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我们以“特色化、精品化、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建设了一个“物理演示与探究实验室”,并开设“物理演示与探究”选修课程.

一方面,购置各类原理性演示实验,以配合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贯彻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先进理念,把本校若干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中的物理原理提炼出来,在相关专家指导下,设计开发物理与科研相互结合的演示仪器,并通过申请校内“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资助,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完成.这一过程性、研究型教育的设计思想和实践,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使他们体会到物理知识对他们今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整个实验室建设和特色演示实验仪器的研制已经形成一个由学生参与,不断发展、不断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学习过程.近代物理实验和演示实验向所有选课学生开放.近几年来,学生参与研制的实验作品60余台,26次获国家或省级创新竞赛奖.其中,“大场景360°环视动态显示系统”“数字水墙”分别荣获十二届和十一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旋转磁场演示仪”获全国高校物理演示教学仪器奖;还有20余项成果在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中获奖.

4实践应用影响广泛

教学内容的拓展和课程模式的变革是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首先对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完善,最终形成目前成熟的课程群.其次我们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探究实验、网络平台、开放课题等不同教学媒介,形成开放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现了由单一的物理知识学习模式向多元化、混合型学习模式的转变(见图2).特别强调指出,我们的传统“工科物理”主干课程,和后续系列课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后续系列课程的建设成果不断融入到工科物理的教学中,反哺工科物理的教学改革,使得整个大学物理教学充满活力.这种由单一的物理知识教育向提高素质、培混合型课程群养创新能力转变的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少同学选修2门以上的课程.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5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学生的体育意识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益和终身体育观的建立。长期以来,高校学生体育意识薄弱,要想改变此状况,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其次是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要改革高校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2)改革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教法体系。现行的大学体育教学大纲,一是竞技运动项目过多,教材的难度较大。二是每项教材的技术要求过高、环节过细且各年级教材的重复现象严重,加之教材中多采用注入“填鸭式”教法,严重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三是竞技运动项目对场地设施要求过高,大部分学校难以保旺,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旧的体育教学观,不利于21世纪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主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4)转移教学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高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除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达到体育自立。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实质上是传授和掌握运动技术,加之教材的难度较大,无法发挥其自主性。致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较差。要改变此现状,教学中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首先要求学生要动起来,在活动中激励学生乐学。然后通过乐教与乐学的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每个学校体育工作者都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自觉参与学校体育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正确认识学校体育改革中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领导和监督,理顺、协调各环节、各方面的关系:排除各种外来的不利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干扰因素:制订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保证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3)建立一套更有效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和评价体系,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反馈通道,是学校体育的导向。应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制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4)增加学校体育的投入。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师资条件已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必须有具体的措施和政策保证提高师资的素质,增加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尽最大可能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5)实践“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提高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打破原系别、年级、班级的建制和性别的界限,根据教学课程及体育场馆和教师情况分设多个项目的俱乐部,每年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项目上课,课后学生到俱乐部去参加锻炼和接受指导。这种模式将“学生所好”与“教师所长”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6)推行“分层次教学”的模式,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学生对体育的不同认识、不同水平、惰性等,使学生在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体质、体能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体育课要求和期望值也不相同,为了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满足其兴趣要求。在学习中体现自我。同时,“分层次教学”也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必须多样化,这样方能驾驭教学,获得成功;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注重能力培养,突出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终身性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7)倡导“围绕一个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注重三项结合”,实现终生体育的最终目标。“围绕一个中心”,即以健康为中心:“强调两种学习”,是指强调科学健身方法的学习,强调科学健身理论的学习;“注重三项结合”,是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注重短期效应与终生锻炼相结合。这些体育教学思想通过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贯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又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状况,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三、结束语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学体育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和大趋势。以新思想、新观念认真反思以往存在的弊端,重新认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6

摘要: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建设;练习组织;创新人才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

1.分层次开设各类科技竞赛选修课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摘要: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科技竞赛并参和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各教学单位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开设科技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2.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科技竞赛练习课

练习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练习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团队分工协作、案例分析、实战练习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强化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基础练习。集中练习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统一培养和集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练习。

分散练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3.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竞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可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基础班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提高班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练习课侧重竞赛内容的强化和竞赛辅助技能技巧的练习。

除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学校还鼓励竞赛指导教师自编竞赛教材和讲义,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竞赛内容和经验,适当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育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

4.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100门网络课程,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的建设。

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留言板)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目前已建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网络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站,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练习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网上考试已通过测试,预备逐步推广使用。

针对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非凡是作业和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练习组织

1.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包含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等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探究方向、教学探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统计、分析、撰写等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和交流等,并能和学校相关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快速链接,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网站深受同学好评,成为学校科技竞赛的最佳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

2.加强练习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练习指导教师的培育和团队建设工作。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练习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练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和,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练习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我们还采取“1+1”练习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功能。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练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竞赛技巧练习

学校通过开设练习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练习,在竞赛相关技巧练习中,有三个技巧非凡需要重视和加强。

(1)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哪些信息对竞赛更有效以及如何选择信息,却让很多学生头疼。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的和必须把握的信息,建立信息评价标准体系,学会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将对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文撰写。竞赛最后提交的成果形式是科技论文(部分需设计作品),因此,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设置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模版,对论文的结构布置、撰写格式、文法和表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团队协作。每组参赛队设立一个指挥员,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各有分工。在设计策划中,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默契配合,要求队员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使整个竞赛有条不紊。

4.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通过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学校有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竞赛选手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摘要:竞赛选手在提高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提高班中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对其总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在学生有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成竞赛班。通过竞赛班的实战练习,学生对相关科技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同时,要求竞赛班的所有学生均需参加练习课的集中学习,但可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相关练习模块;空余时间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进行分散自学。参赛选手在竞赛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参赛选手必须经过练习班所有模块的集中强化学习,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喜好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

市场经济的需求在促进高职高专教育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同时,也给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从传统市场营销课程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改革。

一、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安排不合理。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其中,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专业理论,实践课则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两类课程相辅相成。当前,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仍沿用学科体现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这就造成理论与实践课之间的失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

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更新慢,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缺少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以求每一个岗位都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创造效益。因此,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所欠缺的。

(三)教学方式与学生特性不符。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成长起来的,他们身上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不仅崇尚自我,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讲话能力要求更高。而且学习兴趣发生变化。由于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工具———互联网,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知识、概念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层面,这必然形成与学生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

1.职业教育。刚进入大学校门,许多学生并未形成职业概念,他们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内容,将营销与推销、直销或传销等同起来,因此,应首先进行职业介绍,将学生从一名素质教育的学生转变为一个职业人。

2.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因而应实现教学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结合。

3.理论部分实践化。由于目前教材版本很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打破教材的束缚,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重点,将教材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结合营销工作实际来设计教学内容。可考虑引入行动导向理论,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理论课程实践化、项目化。例如,还可利用沙盘、营销软件等形式进行实践,融教室、实训室于一体,把教学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竞赛。

4.实践部分真实化。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工作岗位压力与挑战,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因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在真实环境下的亲身经历。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采用“合作双赢”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让学生到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实践。三是在学校内设置创业园,由学生创办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应创造一种以锻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目的的完全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顶岗实践,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

由无效学习变成有效学习,学习过程不再是听讲过程,而是行动过程,老师给出任务,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解决。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过程,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决策是如何影响结果的”,进而掌握核心技能。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真实的产品结合教材主要理论知识进行营销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市场调查,分析市场、顾客、竞争者,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营销战略,选择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开发产品,制定价格,进行促销活动。学生和老师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回到课堂上来讲,通过提问、辩论、答疑等形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法。

原来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占30%,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70%。但是这种考核方法过于侧重书本知识,使得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听课,小组作业积极性不高,也难以检测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技能。在正确把握知识及其评价的基础上,可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在考试方式方面,由原来单纯的闭卷考试为主,转变为开卷、闭卷、课程论文、阶段性小结、平时作业等考试方式相结合,把大量考核放在平时。具体如下:一是平时作业。指导教师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尽量布置思考型的作业,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体现基本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检验学生对教材理论问题的理解。指导教师必须对作业进行批阅和评定成绩。二是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操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过程。本课程将安排至少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和提交的调查报告进行成绩评定。三是专题讨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者网上讨论。讨论题目自拟,也可参考上述选题。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参加、发言、发言提纲、总结他人观点、参加讨论的体会等记录情况给予评价并评定成绩。四是小组学习。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小组学习要有学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参加者、学习效果、存在问题等记录。例如,在讲到“竞争者分析与竞争策略”这一章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研究的真实产品,找出产品的竞争者,并对竞争者进行分析,制定本企业的竞争策略,形成书面报告并进行口头汇报。这种考核方式主要的指标是: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合作精神等。考核成绩的评定过程:首先学生自己根据以上指标评价自己在本次行动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成绩等级;再由学生互评,每组组长给出成绩等级,分为优(A)、良(B)、中(C)、及格(D)、不及格(E)五等;最后由老师评价并给出最后成绩。将本学期每一次项目考核成绩综合起来,作为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小组学习最终成绩。公务员之家

在考试内容方面,尽量不出死记硬背式的题目,而是通过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等实际分析型的题目,从现实出发,联系社会实际问题,鼓励同学们走出去,自己动手、动腿、动脑,不抄袭,自己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命题方式方面,改变过去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的做法,实行系室同课教师共同命题并最终过渡到试题库。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可收到以下成效:首先,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改革后,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是讲解者,不再提供任何现成的方案,而在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持人、调动者、观察家、引导者、分析评论员、业务顾问等。师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共同操作,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使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积极地参与和表现自我,积极地完成每项任务,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在学习课本的营销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上网、书刊或向相关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了解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了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了统观全局的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时间管理、信息处理等),从行动过程中体会实践的乐趣,体会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由教室走向社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的信息使得传统的传道解惑已经不可行,只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角度看问题,才会使学生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成功。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问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决定了上课时间与地点的安排要灵活、开放。上课时间不能硬性规定为两个小时,上课地点也不能仅限于教室。就市场营销课程来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还有待改进,现在的安排是一个学期前十几周进行理论学习,后几周安排各课程的实训,最后一周考试,理论学习每周4节,分为2天,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满,课余时间还有一系列文体活动要参加,难以抽出时间走访市场、写报告,很多工作只能安排在周六、周日进行。二是学生安全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而市场营销工作和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经常要去市场上做调查、访问等活动,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问题。

总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融合的模式通过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下反复实践营销技能,学生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炳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语文课则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文化熏陶、性格塑造、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真正有人文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模块设定及教学质量监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期能为高职高专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与改革提供可借鉴之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改革,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院校特色,以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突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四是语感论,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教育部高教司文件中专门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工具性和基础性。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在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的辨别力和鉴赏力,从学生从厚重的文学熏陶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促使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转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结合院校特点与行业、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把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把发展“人”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即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模块设定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特点、市场需求、院校特色、培养目标进行,突出模块教学。一般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语文基拙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加强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普通话能力测试是检测本模块的基础措施。

2、阅读与鉴赏模块。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的辨别力与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讲授,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阅读与欣赏作品中实现学生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促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养成学生高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公务员之家

3、写作训练模块。写作能力是学生大学语文水平高低最直接的表现之一。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面,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养成常用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应用文的写作。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结束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模块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写作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

做好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下达教学目标责任书。学校教务部门要做好大学语文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给主讲教师下达目标责任书,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等五个方面对主讲教师提出目标考核要求。这样教师教学有目标,学校考评有依据。

2、成立课程质量检查评估体系。学校应成立学校层面、院系层面课程质量评估检查组,公正地反馈意见、评价教学质量。检查组成员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及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检查组具体负责教学过程的全方位监测,其职责包括,审阅主讲教师提供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的教材及向学生推荐的参考书;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平时随机听课,其中退休教师全程跟踪听课,必要时抽查教师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审查试题和组织面试;依据目标责任,对课程质量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3、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程质量考核。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务部们每学期对所开课程都要进行课程质量考评,通过学生打分对课程质量进行考核。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9

实验教学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其教学效果高度依赖于教师和学生较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单独依赖教师,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下降,如果纯粹依赖学生的自主,而教师在偷懒或“功能缺位”,也会造成学生盲目摸索,浪费宝贵时间,难以达到效果。另外,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成败高度依赖于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这种评价机制来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为教师和学生的辛勤付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国内的各大高校也纷纷提高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在大学实验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1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我国的实验教学,大多仍然停留在老师讲述并演示,同学进行重复的实验教学阶段,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可以在充分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实验前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预习注意事项及相关资料放在学生QQ群,方便学生提前学习实验内容。第二,是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提问,用提问方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演示方式,提问可以首先提问关于实验相应的理论知识部分。然后关于学生预习情况的考察,最后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定的结论后再对教师进行提问,师生双方在问与答之间完成知识的传递。第三,是实验后的报告完成。以往的实验报告,每名同学仅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各个同学的实验内容相同,实验报告相似,该项目拟采用分组负责制,每个小组成员分别选定多影响因素实验中的一种因素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需要整个小组的同学互相配合,实验结果共享,共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

2.2改革实验评价方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往的实验评价方式单一,仅仅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而且由于实验内容相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另外,实验报告为课后完成,难免学生之间存在互相参考的现象,致使实验报告雷同,评价结果难于反应学生的实验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将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分为三部分:实验动手能力占40%,实验报告占40%,学生创新能力占20%。其中:实验动手能力,是考察学生在实验课堂表现,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仪器的操作规范,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完成实验环节。实验报告,是考察学生的实验结果是否准确,实验态度是否认真,实验误差分析是否合理等。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则是在完成教师给定的实验内容基础上,是否能够开创性提出自己的实验设想和实验方案,是否能够对目前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进行改善等这将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3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平台建设

在国外高校中,实验室多为全天式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由安排实验课程的进行和实验课题的完成,国内的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施开放性实验平台建设,但多数并不能做到全天开放,因为这受到设备数量,设备使用频率,设备维护人员配备情况,基本耗材费用等等因素的制约。但开放实验平台对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在自由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被拓展。因此,也可以视学生的意愿和能力对部分学生通过系统培训后,进行针对个人开放实验室。

3实验课程改革对师生的影响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篇10

1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亦不例外。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大学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模式需要不断调整,不仅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动机。[8]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发文件来看,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设置、学校资源利用、信息化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

1.1传统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困境

健康中国战略核心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以及国办发〔2016〕27号文规定,学校体育要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进行,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返观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现状,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仅重视学生身体基本素质的考核和技术规格的传授,对健康知识、运动项目学与练的理论与方法传授较少,致使学生大多只是大体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很难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志和习惯。此点可以从大学生体质测试所显示的后两年与前两年成绩存在一定落差的现象中得到验证。另外,课堂中合作学习以及体育对情绪的积极引导不足,存在学生独自练习多、合作练习少的现象。访谈发现,学生体育课堂体验的运动乐趣较差,运用体育锻炼调节情绪的学生较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学体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致使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很难达成既定的目标,更加不适合当前发展的需求。

1.2传统体育课程内容更新缺乏

就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而言,传统大学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存在固有的缺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体育主体内容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田径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实效性差。另外,教学模式以枯燥的技术模仿与同一动作的重复训练为主,很容易消磨掉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女生尤其如此。访谈发现,学生选择体育课内容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而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体育课程基本上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娱乐性与健身性并重的、文化性与情义性兼顾的课程。[9]这样课程内容设置,不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也不符合大学体育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上,容易出现“一份教案用三十年”“一套拳教三十届学生”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1.3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滞后

面对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实际,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民族民间体育的开发均较少,滞后于学生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内容,严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其一,体育课程开发对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资源和知识资源利用率不高。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电子竞技,街舞等等。以学生已有技能进入体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体育技能学习时间,有利于培养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其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之间脱离,忽视学生主体性。学生课堂学习内容与课外锻炼内容不统一,出现学生组织体育活动,专业性不强,观赏性不高,规则随意,活动影响力受限。其三,体育课程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利用网络信息、体育图书、期刊等资源,丰富体育内容的多样性,文化性,促进教与学模式变革。

1.4传统体育课程信息化程度差

目前,国内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其程度和水平都有待提高:首先是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亲自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有些年纪长的老师,不能高标准完成动作示范,语言讲解又不能使学生直接感知动作结构与幅度,降低了学习效率。何况尚有部分教师专业化水平、知识储备水平存在差距,会出现一些错误引导[10]。其次,学生学习的信息化资源不足。传统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课外活动的自我学练,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导致错误动作定型。在体育健康知识,体育运动文化教学中,暴露出传统体育课在时间、空间、场地、师资等方面局限性的。传统体育课也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再次,高校体育课程信息化平台缺失。目前各高校之间的体育课程资源处于相对独立存在状态,师生之间交流大多是以体育课堂为纽带,师生及学校体育组织或社团的之间的交流更加稀少。但是,传统体育课程优点也非常明显。内容方面,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运动强调身体的直接参与性,符合人们生活与健康的需要,能促进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身体锻炼方面,参与者不仅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参加,还需要参与者思维能力的参与,正确合理的参加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长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身体形态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参加体育环境方面,一般是比较开放的体育场馆中,活动空间比较大,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比较多,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直至“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国发文件出台,大学体育课程与大学生发展要更加切合学生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教学内容与形式,并对学生的生活积极引导,才能满足“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新时代体育教育目标。

2电子竞技运动进课程的优势分析

作为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电竞”在短短几年里就广受大众追捧,预计2016年电子竞技用户将达到1.6亿人口[11]。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增补专业中,电子竞技与管理属于体育类专业和体育与教育大类。虽然电子竞技运动还没有进入本科专业,但在校园中众多电子竞技参与者,他已经成为贴切学生日常生活的体育运动,“电竞”进入高校体育课程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可行性[12]。

2.1电子竞技在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优势

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体育教育目标。首先,在实现运动参与目标上,电子竞技运动对体能、环境、场地要求不高。其公平的规则、参与门槛低、娱乐性强等特点吸引众多大学生参与,在比赛中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参与,以及手、眼协同配合。其次,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的完成。集体项目中,更需要队友之间交流沟通、协同合作、战术配合,同时在团队中,队友之间也存在竞争,一般获胜一方表现优秀的队员会得到MVP奖励,参加电子竞技比赛时要求队员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激烈的比赛中,学生心理会因比赛波动,产生情绪的变化,参与者为比赛胜利必须控制心理波动,保持情绪稳定。再次,协助完成运动技能目标。在电竞比赛取得成功,可以增强体育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心智反应能力,促进现实中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2电子竞技特有的内容吸引大学生参与

体育运动本身以游戏和娱乐吸引大众参与,电子竞技也不例外。电竞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在虚拟化的体育场景中,营造比赛气氛,模拟观众、裁判、拉拉队,给参与者逼真的临场感觉,使参与者集中精力投入比赛。同时熟练掌握技术不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简单几次教程学习就可参与比赛。参与虚拟类电竞项目,学生可以了解该项目规则、战术、文化等等如足球越位、篮球中传切战术、网球比赛前后礼仪等等。电子竞技运动趣味性、娱乐性强,男女之间可以同场竞技,增加同学之间情感交流,在参与中缓解大脑疲劳、释放精神压力。电子竞技作为一种新教材,补充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高校体育焕发新的生命力。电竞既能提高学生兴趣,又能激发竞争意识、丰富体育知识,对传统体育运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电子竞技独特的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课程开发的新资源,挖掘电子竞技在课程开发中价值潜在性。首先是电竞人力资源与比赛资源开发。在以往体育课程开发时,对已有竞技体育,民族传统运动开发作为体育课有很多,但是在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开发不多。在以大学生为电竞主体的高校中,有专门电子竞技协会或社团来组织一些比赛或文化活动,学校或政府也会给予比赛一定的支持,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其次是电竞教学资源的开发。有些电竞项目可直接作为体育教材使用,如NBA2k,实况足球等等。电子竞技资源在制作多媒体视频,教学平台开发,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再次,电子竞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电子竞技人物设计很多都是根据民间神话人物特点改变而成,如“英雄联盟”中“盲僧、九尾妖狐”等,这些人物具有很多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宣传民族文化、武术教学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利用电子竞技开发体育课程,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调动体育的活力。

2.4体育课程信息化发展的选择

电子竞技运动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产物,兼具竞技体育的特点,因此在体育课程与信息技术结合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可以丰富信息化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很高的利用价值。虚拟类电子竞技项目中,教师结合电子竞技中的图像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辅助教师动作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结构,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表象感知。而电子竞技的先天性平台优势与学生用户聚集效用不可忽视。现在电竞项目主要以腾讯TGP游戏平台为主,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的QQ为登陆账号。改造可利用“电技”的平台,可以拉近师生之间距离,教师课下指导学生可以不用亲临现场,通过平台给学生讲解,解答疑惑。学生在技能学习时,对于动作不清楚,动作路线模糊等问题,也可以课下自主学习。虽然电子竞技进入课程具有优势,但电竞也存在不足之处。内容上,电子竞技制造商为迎合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增加用户消费,会添加一些低俗化、暴力化的内容。方式上,参与电竞运动一般是久坐在电脑前,会造成腰椎,颈椎,肩关节等部位损伤,同时眼睛要一直注视电脑屏幕,容易导致视觉疲劳,形成近视眼。环境上,参与者一般在网吧、宿舍等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与社会中的人交流减少,容易使学生沉迷虚拟社会,逃避现实甚至形成网瘾。电子竞技项目直接作为体育课内容最大不足在于身体的缺席。学生只需要手指和手臂的参与,其他部位都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电竞与大学体育课程融合时,应避开不足之处,发挥出电子竞技教育作用,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电子竞技融合与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走向融合

电子竞技融合体育课程不是两者之间的捆绑,而是优势互补:利用电子竞技的长处来更好发挥传统体育的优势,弥补开设体育课程的不足,使大学体育课更好的服务学生,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以“健康第一”与“健康成长”为指导思想中走向融合,有利于大学在体育课程中都达成自我实现成长目标。

3.1参与方式上促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现在电子竞技运动有很逼真的虚拟技术,尤其在比赛中“人员”的各种跑位,“人员”战术意志和现实中几乎无差别。学生在玩电竞时可以学到正确的战术配合,在现实的比赛中,直接运用就可以达到效果。在技术学习上,虚拟化的图像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且人物可以旋转观看,从不同角度观看动作顺序、技术路线等等。给学生的感知信息更多,更有利学生学习。在体育学习中增加数字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门槛降低,主动参与的人就会增加。在参与中增加人与人的交流机会,提高技能、战术有效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进入体育场馆锻炼的频率,从而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3.2运动方式上促进体育课程生活化

在访谈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太枯燥,女生反应更加强烈。作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的电子竞技运动融入传统体育课程,使体育课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娱乐性,技能学习更加形象化、立体化,运用电子竞技中营造出虚拟的比赛环境,增加了学生竞争比赛的经验。而且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能和正常学生同场竞技。首先是课下学习与课上知识内化。融合后的课程,学习方式不在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和教程化的操作学习,课堂上通过与师生交流消化、巩固提高、练习运用,技能学习可接受性提高。其次是体育文化更好渗透课堂中来。体育教育的根基是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需要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13]。融合后的课程,体育文化、理论在教学与练习中很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潜移默化改变体育文化素养,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新途径。

3.3需求上满足师生多元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学生课内与课外资源整合,需要把学校中社团活动与体育课程有机连接,使课外活动在课上也能发挥其教学作用。另外课堂教学很好的服务于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课内外锻炼项目保持一致。首先是满足信息化的教学资源需要。利用电子竞技录制教学视频、图像制作,满足教师多媒体素材需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电竞高度的信息平台化,减少高校建设平台的困难。利用电子竞技平台,可以整合各个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更好为大学生的体育需要服务。其次是满足民族文化资源传播需求。融合后的课程,课堂上学生更加形象化的接收民族文化知识,如在武术、太极拳服装特点,表演方式等。

3.4教学上信息化促使教与学模式的改变

利用电子竞技信息化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化的体育课程预习或复习。教师在教学中变成辅导者、服务者。教师转变成指导解惑、纠正动作错误,组织比赛的角色。构建体育课程信息平台,高校之间体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平台可以囊括校内外体育资源,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反馈问题,与老师交流。利用平台可以“一师多班”“一师多校”开设健康知识课程,体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多媒体的教学更加形象化,师生之间交流更加便利。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对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开发会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4结束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肩负着促使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重任,而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导致推进课程改革以适应大学现在化的发展迫在眉睫。“互联网+教育”模式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而电子竞技对大学课程的目标、内容、资源开发、信息化发展都有很多明显优势,“电竞”在参与方式、运动方式、需求满足以及信息化等方面深度融合传统体育课程的长处,遵循时展与学生发展的规律,实现线上与线下联动机制,合理解决身体的缺席与在场的时间张力,更好发挥体育课程在“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中的教化作用。唯有如此,体育课程才能受学生的喜爱,健康促进的效果才能更加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才能积极的提高。

作者:房大帅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谢燕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94-99.

[2][13]葛青,张秋亚.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3):87-90.

[3]刘衡,冯婷.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49(6):649-65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2):70-73.

[5][10]郭赟程.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信息化[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6,(7):55-56.

[6][11]艾瑞质询.2016年中国电子竞技及游戏直播行业研究报告[R].2016.

[7][12]杨喜明,武燕燕.电子竞技引入高校体育范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