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42

编程实训总结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1

1程序设计实训实施现状分析

1.1程序设计实训的目标。学生在进行实训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以及基本的编程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学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应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面向对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学生应该具有运用一种主流程序开发环境(如MicrosoftVisualStudio),将面向对象分析简单问题并将其转化成C++语言代码的能力以及跟踪调试程序错误的能力。(3)学生应具备运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分析实际问题,并将其进行编程实现的能力。1.2程序设计实训中存在的问题。(1)学生习惯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在实践环节中往往表现出主动性不强,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2)学生缺乏将实际问题转换成代码的能力,同时也缺乏调试代码和独立解决程序错误的能力。(3)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评价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又回到了以成绩为目的的应试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失去信心[8]。1.3问题的原因分析(1)学生第一次接触实践类课程,还不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过于依赖老师的指导[9]。因此,教学方式一旦由老师教授,变为独立开发,就感到无所适从。(2)实训所涉及的项目除了需要用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还需要用到图形编程,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等知识。而这些知识并没有在大一的时候学习,因此对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了障碍。(3)学生还保留着高中时期的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还以考试为目的来学习。对于实训的认识不足,还是以分数为导向,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2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方法

2.1设计以兴趣激发为目的的实训项目案例。实训项目作为程序设计实训的重要依托,既需要涵盖一定范围的编程知识,又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程序设计实训的课程目标,结合工程实践的特点,按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要求,保证每位学生具有一定量的代码编写量;项目类型以基本单机应用、图形化界面等方面为主。结合学生基础和具体课程安排,拟定实训项目供学生选择。实施的时候将根据学生的测评成绩、兴趣方向等进行选择。表1中列出了部分实训项目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根据真实软件项目经过简化后的仿真项目。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从无到有的软件创造过程,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学习,变成可以得到实实在在成果的软件项目,从而让学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2.2采用结合线上多媒体知识补强和线下项目实践的实训方案。为了有效对实训中涉及的知识进行补强,将程序设计实训分为2个阶段:线上知识补强阶段与线下项目实践阶段。2.2.1线上知识补强阶段。在进行实际的项目实训之前,利用网络资源,包括PPT课件、课程视频、慕课等多媒体技术,提前学习实训中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一个小课题的实践,结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快速掌握项目开发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补强以边学边做的形式,避免学习的枯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小课题的练习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后面的项目实践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从而有效弥补学生实际能力与实训任务之间的鸿沟。2.2.2线下项目实践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将通过9天的线下项目实践,完成自己所选项目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下步骤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有效推进和管理。(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项目。(2)结合项目阶段需求进行重点和难点的理论讲授,同时结合项目进行练习,边学边练、学以致用,减少纯理论授课的枯燥感觉。(3)按照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CMMI),开展软件工程实践。学生将结合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和CMMI项目管理流程,逐步加强系统分析和设计建模能力,完成从项目启动到最后验收交付的全过程。(4)使用任务管理工具,明确个人的项目任务。在任务管理工具中记录任务完成情况,并以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个人的考核。(5)通过网络提供有关的课件、视频、知识库等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学习、温习课程内容,加强对技术的掌握,加深对项目的理解。(6)通过现场指导老师每天的任务检查跟踪,查看学生日志,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通过阶段性评审和总结,使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得到巩固。2.3建立多维度的程序设计实训的评价方法。鉴于程序设计实训的特点,需要改变单一评价方法。通过建立一种多维度的案例教学评价方法,打破学生一直以来的应试思维。该评价方法主要由过程监督及项目评价两个部分组成。1)过程监督。过程监督主要由出勤情况、日报制度、项目总结3方面组成。(1)出勤情况。实训的地点由学院统一安排,学生每天需要准时到达实训教室。学生的出勤情况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经常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的学生及时纠正,并将出勤情况计入最终成绩。(2)日报制度。让学生每天将实训的进展情况形成日报的形式,总结当天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第二天的计划安排,从日报中发现学生的总体进展情况。(3)项目总结。学生在项目完成后,需进行项目总结,评估实训成果,并以此收集学生反馈意见。2)项目评价。在完成了整个实训后,通过项目验收,完成项目交付。项目验收包括对代码规模、功能实现、文档质量等方面的验收。验收的结果与考核密切相关。对学生的项目主要从如下10个维度进行评价。功能:功能完整、准确,符合应用需求;界面:界面设计美观,符合规范;技术:应用最新技术,技术难度高;创新:是否有创新点;演示效果:讲解清晰、演示流畅、重点突出;文档:符合规范,主要是需求、设计、用户手册等文档;规模:代码数量、数据库记录数量;易用性:软件易于理解、学习和使用,如完善的表单验证等;可靠性:出错率低、容错性强、易于恢复;可维护性:可适应不同场景进行灵活设置,易于识别错误和改正等。

3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实施效果

将实训方法应用到重庆大学软件工程专业2017级大一本科生的程序设计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实训效果的主观评价。本次发出问卷189份,收回144份,有效问卷133份。1)学生对实训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对实训的总体满意度如图1所示。该问题是针对学生对实训情况的总体评价,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从图1中可以看出,“非常满意”加上“满意”为78%,说明学生对本次实训总体上是认可的。2)学生对自己编程能力的评价(满分5分)。学生对自己编程能力的评价如图2所示。该问题旨在通过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实训之前和实训之后的编程能力进行自评,评价指标由低到高分为1~5分。从图2(a)中可以看出,在实训前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即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总共占到了53%。而从图2(b)中可以看出,实训后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的学生仅占到8%。说明大部分认为自己编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实训后编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图2(c)中,反映了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幅度,其中有82%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自己的编程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分析具体的数据,我们发现在能力提升了2分和3分的学生中,大多是实训认为自己编程能力只有1分或2分的学生。说明通过实训,对于不擅长编程甚至畏惧编程的学生,编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当然从图2(c)中,同样可以看出有18%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自己的编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学生大都在实训前就有4或者5分的自评分,说明他们在实训前已经拥有了较好编程能力。因此实训对于这部分学生的编程能力提升不明显。3)学生对线上知识补强的评价。学生对线上知识补强的评价如图3所示。该问题旨在分析线上知识补强环节对学生的帮助有多大,评价指标同样分为5个等级:帮助非常大、帮助比较大、有一定帮助、帮助比较小、没有帮助。从图3中可以看出,87%的学生认为线上知识补强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帮助。4)学生对项目选题的难度评价。项目选题难度的评价如图4所示。该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所做项目的难易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难、比较难、适中、简单、非常简单。该问题实际上存在两个影响因素,一个是项目本身难易度,另一个则是学生自身的能力。即使同一个项目,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从图4中看出,41%的学生认为项目选题具有一定难度,55%的学生认为项目选题难度适中。说明项目选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项目。5)学生对所选项目的主观评价(多选)。学生对所选项目的主观评价如图5所示。该问题为多选题,旨在了解学生对项目属性的评价,一共有4个选项:有趣的、实用的、创造性的、新颖的。由于选项无法穷尽,题目中仅列出我们关心的几个选项。从图5中可以看出,认为项目是有趣的学生多于其他选项,说明项目的案例设计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项目是实用的。说明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也关注项目的实用性。6)学生对项目评分机制的评价。学生对项目评分机制的评价如图6所示。该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评价机制的认可度,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非常合理、比较合理、一般、不太合理、非常不合理。从图6中可以看出,91%的学生对项目的评分机制是认可的,对评价机制不满意的学生仅占1%。说明多维度、全过程监督的项目评分机制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有效的评价。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对实训效果感到满意。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实训自身的编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对编程不再畏惧,反而越来越感兴趣,同时也十分认可项目的评分机制,说明本项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结语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实践编程能力;数字化培养模式;实践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介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向数字化培养模式转变。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一种途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把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目标,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的人才。

一、实践编程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实践编程能力是高校计算机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编程能力是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动手机会较少,实践编程能力很弱。我们发现实践编程能力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太多,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其次是学生编程兴趣不高。传统实验教学中的很多编程题目都脱离实际,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对编程的热情不高。再次是项目训练不足。综合类项目训练很少,项目实训的学时也不足,导致学生对项目类的编程不懂如何下手,存在畏惧心理,项目编程能力弱。最后是毕业设计质量不高。传统的毕业设计存在题目偏易、抄袭现象严重、师生互动不足、过程无法监控等问题,低水平的毕设影响了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以数字化培养模式为抓手,探索面向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编程能力培养的数字化模式,以达到提高计算机类大学生实践编程能力培养效果的目的。

二、数字化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在数字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我们要立足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相关的学习理论,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与先进教学理论运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提高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数字化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将信息化技术和理念运用于人才培养的改革中,构建面向实践编程能力培养的数字化模式,并将该模式运用于计算机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不能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该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探究式学习、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计算机的人才培养中,我们积极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字化翻转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编程的实验教学,以学生为编程的主体,增加学生的课外编程训练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动手编程的积极性。我们基于认知主义理论,在编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数字化的赛题训练,使学生接触趣味性较强的编程竞赛题,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并营造良好的编程竞争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编程积极性。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学生能直接接触到企业市场中的项目,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度。最后通过数字化的毕业设计(以下简称“毕设”)管理,对毕设过程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和监控,使学生通过最后的毕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项目实践能力。

三、构建数字化培养模式

在分析传统培养模式诸多弊端的基础上,我们以培养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为研究目标,构建数字化的培养模式,具体从数字化翻转实验教学、数字化赛事驱动、校企合作项目实训以及数字化毕设管理这四个方面来构建数字化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提高编程能力的关键是增加编程的训练量,而实验教学是大学生编程训练的重要环节,对其实践编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程序设计等编程启蒙课程,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编程思维的培养。所以,构建数字化的培养模式,首先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研究和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主动编程意识,增加学生的课外编程训练量,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加强师生的互动等。其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数字化的赛题训练,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编程兴趣。再次要通过综合类的项目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使学生将零散的编程知识串联起来,灵活运用,培养学生处理复杂程序的能力。最后针对毕设这一检验环节,通过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监控毕设过程,提高毕设质量。

(一)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化实验教学助力编程能力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熟悉实验技术,并先进行项目实验,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中集中解答这些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具体的翻转实验教学包括为技术导入设计的课前实验,为强化技能设计的课堂实验和为熟练技能设计的课后实验。

(二)数字化赛题训练助力编程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数字化的赛题训练平台了解学生的编程水平,督促学生进行赛题训练。趣味性较强的赛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编程的兴趣,量化的评价体系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状况,也有助于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编程竞争气氛,使全体学生都投入到编程学习中。

(三)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助力编程能力培养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的项目实训,用企业级的项目弥补校内项目市场敏感度的不足,将企业项目实训穿插到每学期的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项目编程能力。

(四)数字化毕设管理助力编程能力培养

毕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编程能力培养中起到了巩固和检验的作用。数字化的毕设管理平台可以从开题阶段、中期阶段及后期阶段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教师可以通过毕设的数字化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毕设进程,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相关工作。

四、数字化培养模式的实施

根据上述数字化培养模式,笔者在计算机类人才的编程能力培养中开展了以下实践研究。

(一)开展数字化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教学的实践具体包括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实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首先将实验教学分为课前实验、课中实验和课后实验三部分:在课前实验设计中重点关注趣味性和引导性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难度偏易;课中实验的则以强化技能为目标,难度适当加强,并在课堂上展开编程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程序的逻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课后实验设计以熟练技能为目的,通过综合类的编程训练帮助学生达到熟练的目的,并对每次实验进行小结和成果展示。其次是实验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知识点教学视频、上机实验和相关理论这三部分,而上机实验部分是该实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分为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和实验小结四部分,为学生的编程训练提供丰富的编程资源。再次是数字化翻转实验教学的实施。我们在2019级信计班共67位学生的“面向过程程序设计实验”中进行了教改,以超星学习通作为翻转实验教学的线上教学平台,课前实验是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开展的,课中实验则采取面对面的线下教学方式,课后实验也是通过线上方式开展的。学生在课前实验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实验的讨论,并在课后进行强化和巩固。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编程训练量和提高了其熟练度。

(二)开展数字化赛题训练实践

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编程比赛,以赛促学。首先,我们积极组织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参加ACM的C语言、C++语言、Java语言赛题训练,通过ACM的赛题训练系统中的赛题记录和成绩,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编程训练状况和水平,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保留了赛题训练的过程化数据,提高了赛题训练的管理效率。其次,面向大二以上的学生,我们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参加服务外包创新项目比赛和数学建模大赛,培养学生运用编程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创新项目比赛中,我们鼓励所有学生参赛,以团队的形式积极申报创新项目,在院内进行初赛,挑选出优秀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精心指导,学生团队潜心研究,在项目训练中不断提升编程技能。本院也非常重视数学建模大赛,从每年的暑期开始就集中进行数学建模大赛的培训,在正式比赛期间,更是提供了包括师资、机房、生活后勤的全方位保障。学院的参赛气氛浓厚,每年参赛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学生的综合编程技能在连续的高强度赛事训练中得到了提升。近年来,本院在蓝桥杯编程比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佳绩,获奖数量稳步增加和级别稳步提高,学生在编程类大赛中进行历练,编程能力不断提高。

(三)开展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实践

我院与达内、慧科和鲲鹏集团开展了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实训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一学期末企业工程师入校项目实训,增强学生的项目编程能力,第二学期末则安排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项目实训,使学生实地感受IT企业文化,感受一线城市工作节奏,为学生的专业就业打下基础。第三、第四学期安排企业工程师进行校内项目实训,第五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4个月的综合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以方便地对接顶岗实习。这种反复穿插的校企项目实训,使实训与校内教学紧密结合,贯穿了大学教育的四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项目实训的实际问题,我们开展了一些改革创新,具体包括推进实训项目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实施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并对校企合作项目实训进行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等。企业项目只有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训教学采取双导师式,企业教师主要负责线上教学和答疑,本校教师负责线下教学监管和线下答疑。这种混合式的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线上数字化信息资源,同时也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数字化的实训教学管理平台,使教师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项目实训的过程数据,对项目实训教学进行数字化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针对项目实训过于集中、学生难以消化的实际问题,我们打造了分散实训和集中实训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将集中实训教学中的部分难图2数字化培养模式点分散在学期教学中,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降低集中实训的难度,帮助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难点,提高实训项目教学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对项目实训教学的管理,我们对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进行了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将每学期的项目实训资源进行归档。实践表明,通过以上改革措施,编程的项目实训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运用编程解决项目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开展毕设的数字化管理实践

毕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规范学生的项目设计和代码编写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化的毕设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地监管学生的毕设过程,对提高毕设质量具有促进作用。我们采取数字化的毕设管理平台,从毕设的师生互选、毕设的选题、开题、中期报告,到后期的答辩安排、论文修订和提交都在数字化平台上完成,该数字化平台保留了毕设的全过程数据,也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便利,还加强了对毕设的监管。运用数字化的平台管理功能,强化了毕设的过程化管理,加强了导师对毕设质量的监管理,避免了毕设“临时抱佛脚”和抄袭的现象,提高了毕设的质量,使学生通过毕设的训练,规范了项目设计方法和代码编写方法,提高了专业素养。

五、总结

通过以上面向实践编程能力的数字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数字化的翻转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生的编程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数字化的赛题训练以赛促学,激发了学生的编程兴趣;校企合作的项目实训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个学期,与市场热门技术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毕设平台加强毕设的过程化管理,提高了毕设质量。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齐抓共管,学生的编程训练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近年来参加各类编程比赛的氛围浓厚,获奖数量稳步增加。学生的毕设质量较往年有所改善,学生的项目编程能力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专业高薪就业率较高。

[参考文献]

[1]朱凌,施锦诚,吴婧姗.培养工程师的数字化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60-67.

[2]林菲,马虹,龚晓君.“程序设计综合实践”六元融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1):149-154,158.

[3]郭艳燕.基于TPACK模型的程序设计实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10):238-242,264.

[4]黄建忠,杜博,张沪寅,等.竞赛驱动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4):162-165.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3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对数控加工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作为一所以培养合格的中级数控商务人才为目标的中职学校,如何提高中职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效果,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职业中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篇文章就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2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和位置不足

据推测,大多数提供数控治疗的职业中学都存在设备不足的问题。由于数控机床成本高,利用率低,大多数学校只购买少数几种形式的数控机床。中职学校从事数控加工的学生较多。一些高校教学资源和培训场所有限,只能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数控加工培训。然而,由于数控机床是精密设备,学生们担心培训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给公司造成刀具损坏和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公司本身的生产任务相对较高,只有少数数控机床可供学生练习。因此,学生的实践训练只是一种步行形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1]。

2.2实习费用很高

数控机床属于高精度现代设备,不仅采购成本高,而且日常维护成本高。此外,培训所用的材料和工具以及培训员的雇用都非常昂贵。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培训投入,严重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大多数培训师更多的是理论性的,而不是实践性的。外部培训师花费的时间多于理论。数控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普遍与教学实践脱节,严重制约了中职数控加工专业的实训效果。2.4课程设置不科学虽然职业中学学徒制的比例在增加,但大多数职业中学已将理论培训期从三年改为两年,这对中职数控加工专业和师范类课程设置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一些职业中学的课程不可接受,学生无法在正常时间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3项目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

项目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学生负责收集信息、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最终评估。通过开展该项目,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整个过程和任何联系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目标取向的多样性上;训练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2]。数控实训教学中利用项目教学法,就是按照从易到难、先单一指令再综合程序的原则把数控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划分和设置成若干个小的项目,根据教学进度定期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数控实训项目,从而使数控教学理实一体,为学生构建起循序渐进、有本可循、易学易懂、操作性强、充满乐趣的数控实训学习体验,为老师搭建起有条不紊、目标明确、突出技能、特色鲜明的数控实训指导教学感受,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保障。

4项目教学法在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实施

4.1科学合理设置实训项目

数控车的实训教学内容很多,其实训项目可以细分为职业道德和安全操作规程、数控技术认识和数控车床结构认识、车床面板的识读和操作、数控车指令识别、程序编辑、刀具安装和工件装夹、对刀操作、刀具补偿、切削用量选择、程序编写、程序操作、工艺设计、单一指令编程车削、固定循环指令编程车削、多重循环指令编程车削、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宏程序运用、子程序调用、工件测量、数据传输、综合编程车削等多个实训项目。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个固定的有针对性的项目学习中进行数控技能实训,先基础再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依次进行各项目的实训,推进数控实训内容的有序实施。同时,针对每个项目开展趣味性数控实训项目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在多重指令编程实训项目中,可以把实训加工对象设计为外形美观奇特又具有观赏性的国际象棋模型,这样就避免了传统工件形状简单外观固滞带给学生的实训苦恼和视觉疲劳,让学生感到数控实训的趣味和活力。

4.2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分组实训法

由于数控实训项目多,如果学生长时间处于完成各个实训项目的实习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倦。为此,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承前启后地在各个实训项目中设定实训任务,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高低搭配、兼顾全局、以点带全地进行分组,让每一组学通过团队合作去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和实习任务,然后再反复训练和提高。例如:老师可以在上课前将整个班分成若干个组,然后当学生完成某一个实训项目后,把每个组的完成情况和实训效果进行综合考评,让学生心中有数,老师再奖励优秀,鼓励后进,从此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也感受到学习的紧迫和动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4.3制定果评价标准,客观评定学生完

成的实训项目从职业道德、安全文明生产、项目实施成效、工件尺寸精度、生产加工效率、团队组员表现、创新性学习等方面对每个实训项目都制定出详尽客观的评价标准,评出表现最优团队和进步最快团队。例如:当学生完成了一个实训项目后,即可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用一个分数来综合评价实训项目的教学效果,让老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让学生通过标准评价明确自己的实训收获,让老师通过评价结果向学生反馈其实训不足,形成组与组之间的学习比拼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

4.4施行“再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联动

促进学生对数控车实训项目地连贯学习和递深学习。“再教学”即在师生完成了一个实训项目后,根据当前的实训评价结果,老师要对学生的实训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向学生提出后续实训的指导意见和教学安排。例如:学生要对自己的实训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扬长避短,为下一个实训项目做好知识预习和技能准备。通过师生联动,让老师和学生对当前的实训项目和下一个实训项目进行连贯的教和学,促进学生按照实训项目的先后顺序递深学习,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5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丰富项目教学形式

现在的数控编程软件已被广泛应用,如UG、CAXA、斯沃数控仿真软件、宇龙数控仿真软件等。可以在数控车实训过程中引入软件编程和数控仿真实训项目,指导学生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程序编写,再把软件生成的程序导入数控仿真软件中进行仿真模拟和程序查验。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加入智能制造的要素,让学生体会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控车生产环境,以非常逼真的仿真操作来触发学生学习数控车的新鲜感和惊喜感,改变学生对传统数控车实训课程的认识和感知。例如:数字式模拟系统软件正逐步应用于多所学校,以配合数字式控制的安全训练,直观、方便、经济等。中学可利用它们选择机床,使学生容易掌握不同类型的数字机床和用户界面,扩大学生的观点,手动输入程序;同时解决了方案的验证问题,从而避免了这种不确定的事件,如刀具因操作不当而与实际机床发生碰撞;此外,还节省了原材料费用。因此,必须将其视为实际培训的第一阶段。如果学生能够通过仿真软件掌握盲板的定义、操作终端、控制刀具、工具安装,手动控制机床等,可以是有用的两倍。每所学校都会为模拟数字处理系统选择合适的软件,并在其系统上安装特殊的机器空间,安装在程序控制机床上。

4.6创造条件,确保学生实践训练的质素

虽然数字仿真软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实践中远不如数字机床,不能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感受,特别是在切削参数的选择和加工误差的消除方面,影响测量仪器的控制。尽快让学生熟悉操作环境。例如:职业中学的管理人员可以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包括常规旋转机制和数字旋转机制。此外,我们亦要按照经济原则,发展教育和培训。合资格的大学可透过外发加工赚取收入,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尽量减少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对于那些没有外部加工能力的大学,我们必须在培训过程中购买尽可能便宜的材料和工具。在购买教材时,大部分中学选择石蜡作为原料,因为石蜡不仅可以提取,而且柔软,易于形成,刀具不易接触。这是一个完美的学习材料。在选择刀具时,通常选用白色钢板刀具,不仅价格便宜,而且容易打磨,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切削方法。

5结语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按照项目教学法去实施数控实训课程,把数控实训内容进行条理化、细分化和趣味化,尤其是能够向同一所学校的同一学科授课老师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训指导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控技能操作水平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和行业所需要的的数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菊.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环球慈善,2020,000(003):P.1-1.

[2]刘晃良.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数码世界,2020(1):1.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4

一、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与关联性分析

数控加工是通过加工程序对数控机床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机床对工件的自动化加工制造。数控加工技能的构成要素可划分为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指把自动化过程写成程序的能力,是思维能力;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指人对机床进行控制的客观行为,是行动能力。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组成数控加工技能的两个重要因素,两种能力属性截然不同,但两者关联紧密。加工程序的编程能力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思维能力,与人认知理解知识的维度和深度有关;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是基于客观实际的行动能力,与人的情感、态度、责任心等状态有关。一方面,人的行为是生理机能的客观表象,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支配性;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感知是思维的信息源,对意识的形成与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通过实训教学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形成相关职业技能。常规教学模式把数控加工技能二要素分隔开实施教学,使实训课程教学局限在行为能力的单一要素上,导致教学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数控加工技能关联的主要要素有哪些?笔者从数控加工概念入手,对数控加工技能要素进行了细化分析。从数控加工概念来看,主要关联要素指向加工程序、数控机床、工件加工要求。从数控加工过程来看,首先关联的是对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确定加工方案,其次关联到加工程序编写,最后关联到数控机床操作,实现工件自动化加工制造。工件加工信息的认知和加工方案是对数控加工知识的运用,前者是对制图知识的运用,后者是对工艺知识的运用。制图知识是系统性的科学知识,《机械制图》是制图知识的学科课程,应在课堂教学中预先完成学习;工艺知识大多是经验的科学总结,《机械制造工艺》是学习各种工件的工艺经验与理论。数控加工实训课程的项目化,即是把工艺知识融合到数控技能训练中,形成项目化实训课程。

二、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平台分析

笔者认为,通过理解理论课程的要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要素。理论教学是传统教学活动,教材是理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室是理论教学活动的主体环境。那么,我们如何理解数控加工实训项目课程?笔者建议,从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载体和环境载体入手。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内容属性分析、归类数控加工实训内容,可将内容分为操作和认知两类。从数控加工实训分析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操作中感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入理解知识后,又促进和提高学生操作熟练水平。数据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目标是将关联的两种内容融合到一个项目中,学生通过实训课程项目,有效形成数控加工能力。数控加工实训内容的不同属性和关联性告诉我们,实训课程项目内容载体在形式上与教材一样,但其本质不同。传统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而实训项目课程“教材”是任务的载体。而项目课程的任务可能是关于操作的表述,也可能是关于认知知识的阐述,内容间不具有系统性。这种任务的文本称为工作页,是数控加工实训课程项目化的内容平台。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能力;数控加工;改革与实践

《数控加工》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综合实践课。学生在《数控加工》课程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完成绘图、编程、加工、装配等工作任务,从而获得有关于数控加工制造的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方法和基本工艺实践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1课题研究的背景

1.1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工程机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着力打造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也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期间,国内市场需求仍然是主导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机械需求量最大的热点市场。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的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火花及线切割等技术岗位工作,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数量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1.2我区机械加工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现状

机械加工行业是我区智能制造的重点实施领域,也是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产业,经济总量不大,但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精细化、特色化、新产品多的特点,现代化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矿山机械、仪器仪表、铸件铸造、数控机床、电工电气、精密轴承等为主的产业结构。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仍处于不饱和状态。数据显示,高级技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原有技工年龄已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青年技工尚未成熟。

1.3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从事数控加工岗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通过课程组前期的企业实地调研和对从事数控加工技术岗位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反馈等结果综合分析,我们获知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在中小微型企业从事机械加工、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维护、维修等工作;小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型企业从事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及其设备的运维等工作。毕业生5年之内担任机械加工技术工人、设备运行维护操作人员、工段组长等职位。就业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给予“工作认真负责、专业技术岗位适应性较强,积极进取、团结同事”的好评。但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流转和离职智能制造岗位的速度也较快。这说明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不强,我们需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机械加工技能、数控加工技能的训练持续从培养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的角度进行优化设计和实施。

1.4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情况

1.4.1课程设置在2019年之前,我院《数控加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进程的安排,该课程开设在第3、4学期(高职二年级),周课时4学时,总计128学时。1.4.2教学条件学院实训车间拥有教学型数控车床10台,数控铣床5台。有一名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1.4.3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和维护保养能力。但是对数控铣床的基本操作能力、编程能力和维护保养能力基本空白。1.4.4教学资源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案、和教学课件已初步制作完成,但教学资源不够充分和充实。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体系性还有待加强。教学设计有实训任务,但学生的实训任务书及实训考核标准不够具体和完备,尚未形成实训手册。综上所述,课程教学各环节从标准落实的“质”与“量”两个维度考核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

2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2.1课程改革的目标

认真研读并对标国家《数控车床操作工职业标准》和《数控铣床操作工职业标准》,以企业对数控加工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可接受程度为原则,确立课程培养目标。2.1.1《机械加工》课程培养的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数控1+X考证”为抓手,突出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2.1.2《机械加工》课程培养的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有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职业能力和中级数控铣床操作工职业能力。教学设计中渗透对数控加工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即①观察能力和空间判断能力(数控编程与加工能力);②方法能力(数控机床的维护、保养能力);③社会能力(职业素养)。

2.2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2.2.1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①制定《数控加工课程教师标准》和《数控加工课程标准》教师是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执行者。从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理念、师德师风要求、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实训课程的教学能力等方面规范《数控加工》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以此作为考核本课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对接毕业生从事数控加工岗位的技能标准,制定《数控加工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以上两个标准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向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源头控制。②课程开设形式由每周4学时、连续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安排调整为每学期为期一周总计28课时的连续实训教学,共开设4个学期。这样在保证总课时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把课改前的阶段性教学形式调整为课改后的连续性教学形式。学生在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持续训练过程中,克服了实训时间不集中、实训中断、学生实训效果不显著的不足。③教学模式运用“教、学、做、赛、创、育”的育人模式,融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于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对标1+X考证技能点,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实训任务形式多样化:有独立岗位训练、有小组集体研讨、有个人竞技、有团队竞赛、有台前展示、有自评互评……学生在课堂上很清楚自己“学什么、怎样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融德育、智育、美育、劳育与一体。④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对同组学生的实训,分配好每位成员的工作任务,即:一人编程、一人操作加工、一人质检,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完成一项实训任务,接着进行第二项实训任务时,学生进行轮岗,以此增强每一名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工程意识。两名实训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做到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教师检查学生的操作姿势和加工方法是否正确及规范,发现问题当场在该组及时解决。对学生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群体性总指导,个性问题单独指导。⑤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基础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其都能达到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技能掌程较慢的学生,加强个别辅导;把领悟快、技能操作进步快的学生编入二课堂实训小组,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技能提高训练。⑥实施职业素养量化考核教师通过量化考核每天考的勤记录,培养学生遵守劳动纪律的工作作风;量化考核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培养学生的数控编程、加工、维保能力;每周五下午进行实训总结、给优秀学员颁发奖状,营造沟通、协作、公正、宽容的学习环境,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⑦营造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中,如“数控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赛项。数控加工技能、数控设备装调技能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在这些赛项中脱颖而出必备的基本技能。为了能够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控加工实训活动中,更加主动的学习钻研数控机床的结构、数控机床加工与操作、数控自动编程等知识技能。其次,赛项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通过参与各级各类竞赛,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竞争能力,逐渐形成和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2.2.2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内、外教学相互衔接、融创新思维培育的课程体系教师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二课堂实训小组的学生进行数控加工技能提高训练。实训项目的设计融趣味性、创新性与一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教师首先给出设计思路,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模拟仿真、实训加工。学生也可以主动提出自己有创意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和商榷后将设计初稿交给指导教师,积极听取教师的意见进行设计修改和加工。例如设计制作有我区民族文化元素的八宝盖碗茶茶盅、酒杯;设计制作有黄河文化元素的排水车轮、鲤鱼跳龙门作品;以及设计制作融职业情怀元素的组合传动件机构作品等,见下图。2.2.3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①落实执行“每学期学院督导听课+系内每天督导查课+学生期末评教的教学检查机制”,从教学标准对标、教学教案优化、教师标准落实的角度保障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课程组形成每两周例会制,认真分析学院督导听课意见、系督导听课意见、同组教师互听互评意见、以及学生评教意见,从教学设计的角度、从授课方式、授课效果的角度,不断整改优化教学资源;从学生接受情况、技能提升的角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②落实执行“有校外企业人员参与的校内外联动课程建设机制”,及时将实际数控生产加工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纳入日常教学中。从专业课程衔接企业行业典型工作任务的角度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课程组吸纳在企业从事数控加工、产品设计、工艺编程等工作的兼职教师成员,使得课程建设不再是空中楼阁。校内教师与向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研讨,把从事数控加工岗位必备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任务,编入教师教学教案和学生实训手册,把教学设计落实在每一天的实训教学活动中。其中融入数控加工1+X考证技能要求。使得学生的今日所学必为将来毕业后的明日所用。③落实执行“观测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学校、对专业课程学习满意率的回头看机制”。从中发现课程教学的不足,分析其中的原因,积极整改修正。从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的角度保障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课程建设做得好不好,就要看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在《数控加工》课上学到的专业技能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因此,坚持每一学年向已经毕业的本专业毕业生发放对《数控加工》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学生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实施,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保障好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

3结语

职业院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有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应有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课程组只有定期主动下企业调研,了解毕业生现行状况,并且与企业保持持久性合作,才能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制定出适合本地需求的课程培养目标。依据企业生产的产品,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讨后共同整合出适合产教结合的教材,达到“理实练”的一体化效果,以满足现化职业教学的需求。《数控加工》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课改的起点之一是充分的企业调研、市场调研、学情调研分析;起点之二是基于对毕业生是否能够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客观分析。课改的过程就是努力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付诸于实践并及时进行总结分析、策略调整、再落实、再分析查找不足,直至在实际教学效果(考证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等数据)上有提高的探索和实践经历。《数控加工》课程改革将伴随着数控加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和创造、以及新标准的制定实施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江.《机械加工实训》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二)形成“职业化”的综合性实训中心。根据现在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并且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发展规划,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先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可以更好地进行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除了这些之外,实训室可承办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竞赛,还可进行师资培训、学生学员鉴定等,这样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还能服务于社会,所以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方面还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性,把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建设成集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国中高职及技工院校教师培训、校内外学生学员实训鉴定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的综合性实训中心。(三)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训室建设过程当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建设。建设前要走访和调研多家本区内的大中型加工制作类企业,把企业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建设更适合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训中心,所授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除了让企业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融入实训室的规划当中,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形成更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模式打好基础,可以很好地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过渡。与此同时,实训中心在承接企业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的技能竞赛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与授课,保障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的技术要求,这样在学校和企业相互的合作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很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四)有效锻炼教师队伍。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要让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其对实训室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可以更好地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专业教师要参与前期多种多样的调研工作,分析调研数据,提炼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实训室建设的目标。每年寒暑假都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为以后开发课程、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在实训室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调试当中,要积极参与了解硬件的性能和实训室整体规划以及对开发教学项目课程和实训指导等工作的准备。这些复杂多样的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对职业模式有更清楚的认识。实训室建成之后教师要参加新设备的培训,掌握设备的各项功能,写好培训总结。通过教师队伍的锻炼,让教师对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夯实基础。

三、实训中心建设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机电一体化领域也在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制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加工制造类企业更多地吸收他们的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促使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方面的职业技能,实训室引入了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及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设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维修排故等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一)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可以用于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学习、实物对象控制设计、各种传感器及工业元器件的认识与使用,同时还可完成多个PLC实际应用的模拟及实物控制等教学。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PLC模块至少有多个模拟实验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配套的便携式机电控制创新开发装置,使用工业级元件再现实际的工业生产流程,能够完成从基础的编程训练到控制实物对象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的学习任务。(二)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学生以“工作单元”形式综合实训,可以以模块方式自由组合形成多种模式,训练学生进行机械装调、电气管路连接、程序设计、传感器应用、计算机应用、检修排故、伺服、步进驱动控制等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三)整体功能及应用。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和模块组合而成,能够进行分组训练及系统构成练习。系统的每一个组成单元,相当于实际生产车间中的一台加工设备,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知识的相互关联,训练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还可以进行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管理、生产过程的流通管理及工作小组及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工作配合等课程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使其和实际相互结合,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更快发展,进而形成职业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智能制造相互结合,更好地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解决智能制造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使其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建设的目标,确定实际的教学方向,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性的设备,让学生的实践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不断促进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形成,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新型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19.

[2]特约记者.“互联网企业”:通往智能制造之路:访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程杰先生[J].中国仪器仪表,2016(9):19-21.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职业本科;数控加工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

高档数控机床的开发与应用是“中国制造2025”中最为重要的发展领域,随着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控制与之结合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制造设备中。根据市场调研发现,一线数控操作工学历普遍较低,接受新工艺、学习新设备的能力较差;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在一线操作机床。企业迫切需要既有学历又有操作能力的一线工人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数控加工人才迫在眉睫。

一、数控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以数控编程为理论基础,开设数控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实训课程。学生进行为期两至三周的实训,在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师资情况。数控教学方面师资不足。经过调研和比较,学校数控设备数量充足;但数控理论教师人数与设备数量之比为3:7;实践教师人数与设备数量之比为1:7;另外教授《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不足;而实践课老师虽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不系统、不完善。(二)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扎实、理实一体课中实践环节较少、对数控机床不熟悉等情况都给实践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三)实训情况。目前实践课教学采用整周停课实训方式,实训过程中因师资关系,设备开出率较低,每10-12名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实际操作时间较少;《数控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但理论课教师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很少考虑实践操作内容;学生操作数控机床时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此同时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时间和精力外出调研和培训;实践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适应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四)考核形式。目前实训课采用集中考核制。即:实践结束后,学生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评定学生实践课成绩。实际上实践课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与理论课考核有所不同,但因师资和实训学时的影响,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数控加工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教师可进企业、去车间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数控机床中的可编程逻辑控制、传感器、自动控制等技术;学校为教师提供考取数控相关技能证书的条件,鼓励教师考取技能证书。(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下功夫。1.学生正确认识数控,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单一枯燥的理论课程、不系统的实践学习降低了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践学习前我们可让学生参观利用数控机床加工出来的各种复杂、精美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穿插讲解如葫芦、三潭映月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工艺品的加工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控加工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2.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本科学生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增加实践课时;教学过程应改变理论讲完再统一实训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分三个阶段进行数控加工实训:第一阶段学生熟练操作各种数控设备,能独立完成简单回转零件的加工;第二阶段进行较为复杂的实训操作,为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做准备,并鼓励学生积极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三阶段与企业合作,学生根据企业生产图纸加工成品,并达到相应的尺寸要求和表面质量;通过完整的实践学习实现学生职业技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实训到生产的过程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3.拓展课外教学。课堂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将课外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实践,另外我们也可以开设创新兴趣小组,结合学生学过的相关机械类课程,引导学生设计、开发和创新机构、机械零部件等,并掌握其加工工艺。组织学生参加数控类技能大赛,以赛促教,对教师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提供有力依据。(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调研力度,深入企业,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模拟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以企业的生产标准作为考核的重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考核。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数控加工实践教学也需要在校企合作机制、产学结合等方面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只有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徐炜波.数控加工实践课课程改革的浅谈.科技创新导报,2014(09).

[2]秦云.数控加工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科技信息,2013(14).

[3]雷福祥,王伟,弋晓康,许晓东.数控技术与加工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新疆农机化,2015(05).

[4]刘伟.数控实践课程中的做中学.中国西部科技,2011(10).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数控铣床;实践教学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工程训练重要环节,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探索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对工程训练培养人才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必要改革创新传统工程训练模式,提高人才工程训练素质,加强培养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案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把教学方法改革也不断融入到工程训练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工程训练的实训质量和教师的的教学水平。工程训练必须以工程项目和制造加工为背景,体现工程设计和产品制造方向,为学生提供全套的亲身参与产品的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关于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产品生产的工业环境,使学生在真实体验到产品的整个过程性知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继承“工程训练”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装备与技术,把传统的训练放方法与现代工程训练方法有机融合,构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训练课程模式,项目教学法鼓励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这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有现实意义。

1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以教师为指引者”、“项目为引导线”、“学生为主动参与者”。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密切联系,有机结合。

1.1教师为指引者与工程训练

教师在工程训练基础项目的实践操作中的指引,主要体现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置与选择,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实训设备操作演练,实训过程中的问题解答及过程评价等方面。教师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手把手演示设备操作,教授训练内容转变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转变传统的“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小组讨论,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改变的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2项目为主线与教师及学生

在基础训练完成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教学。项目的最终目的是根据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完成零件制作,围绕教师所提供的零件图纸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对图纸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零件加工工艺分析,选取合适的毛坯材料和合理的加工方法,进行设备加工实践。通过完成所有加工工艺,实现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目标,最后对零件的整个加工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项目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引导线,所有的实践过程都是围绕项目来执行,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整体加工工艺分析能力,项目工程的管理能力。同时,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零件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和成就感。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项目的设置。项目的难易程度、综合性以及适应性都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合理设置。教师对设置的项目进行一一汇总,形成项目清单,学生在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和制定加工工艺。最后通过实训教师设定加工工艺路线和学生自己设定的加工工艺路线进行比较,得出最优工艺路线。

2项目教学法在数控铣实训中的实施过程

2.1安全知识考试

每次实训前一周学院统一组织实训学生安全知识考试,只有安全考试通过才可以参加上机实训。

2.2加工准备

通常情况下,项目教学法在上机实训过程中包含以下几个步骤:①读图,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读懂零件图(如凸轮、壳体、板状、支架等)。②制定加工工艺,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③零件定位与装夹,根据实训教师所提供图纸,合理选择铣削加工常用夹具(如简单压板、虎钳等)装夹零件,会选择定位基准,并找正零件夹紧。④刀具准备,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用数控铣床刀具。根据数控铣床特性、零件材料、加工精度、零件批量等合理选择刀具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并确定数控加工需要的切削要素。

2.3数控编程

数控编程包括两部分:①手工编程,根据教师所提供项目图形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运用固定循环、子程序等进行零件的简单加工程序编制。②计算机辅助编程,能使用UG等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利用UG等软件完成简单平面轮廓的刀具路线生成和NC代码生成。

2.4数控铣床操作

数控铣床操作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操作面板,按照操作规程启动及关闭机床,熟练操作系统操作面板和机床操作面板操作面板。②程序输入与编辑,能通过手工或者DNC输入加工程序并能完成程序的调用,修改,删除等工作。③对刀,对刀并确定工件坐标系在机床坐标系中的位置,合理设置刀具参数。④程序调试与试运行,程序校验、单步执行、空运行并完成零件试切。⑤参数设置,通过操作面板设置机床有关参数。

2.5零件加工及检验

包括以下加工类型:①平面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平面、斜面、阶梯面等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②轮廓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由直线、圆弧组成的平面轮廓铣削加工,并达到图纸设计要求。③曲面加工,运用软件生成加工程序进行圆锥面、圆柱面等简单曲面的铣削加工,并达到图设计要求。④孔类加工,运用孔循环指令(如G81,G83等)进行孔加工,并到达图纸要求。⑤槽类加工,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槽、键槽的加工,并达到图纸要求。⑥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精度检验。

2.6任务评价及交流总结

在每个同学项目完成后,会有两份成绩评定表,分别是项目过程评价成绩和项目展示评价成绩。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展示评价分别有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部分组成,如表1所示。而教师成绩评定表则包括安全文明生产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测与教师检测成绩相比较来测试学生工件检测能力及水平。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总结项目所学知识点,交流改进。

3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主动参与工艺设计,从简单训练开始,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参与实践。学生能在实训实践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学习,而老师转换为学生实习的指引者,实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互换。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不能充当学习中的“从动学习者”",而应成为“主动参与者”,实现教学活动角色之间的转换,以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积极动手参与为中心开展工程项目创新训练的实训实践教学活动。总之,以教师为指引者、项目为引导线、学生为主动参与者的实训实践教学方法体现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被动”主要体现在教师理论讲解、机床的基本操作讲解、加工工艺路线分析、项目过程评价等实践教学环节中,“主动”则体现在自定加工工艺、独立设备操作、对项目的疑问及时提问等实践教学环节中。采取“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训教师对实训设备的详细讲解、操作演示及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实训设备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达到对设备熟练运用、积极动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彬彬,李英芝.基于项目制的“2+X”创新工程训练模式的探索[J].价值工程,7().

[2]高颖.现代工程教育背景下的金工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2).

[3]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

[4]江旭.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

[5]周娅,魏德强,等.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1(12):-l0.

[6]杜媛英,尚长春,等.有特色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教改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O(5):57.

[7]杜鑫,李文星.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6):-.

[8]刘燕,秦维勇,等.构建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6):36-37.

[]粱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6):6-8.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PLC;国产替代;校企互动

1引言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是一种集逻辑计算、自动控制和网络通讯的关键技术设备,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起步较晚,我国PLC市场长期被三菱、西门子、施耐德等少数外国品牌所占据,但近年来国内PLC企业在外企压迫的岩石狭缝中逐渐壮大起来,并依靠性价比优势站稳了市场,涌现出来了如北京和利时、无锡信捷、深圳汇川以及黄石科威等一批优秀企业。随着“十四五”期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人才需求呈现井喷态势。与此同时,近几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降下“技术铁幕”,动辄以实体清单、出口管制等方式遏制打压我国高新技术发展,PLC作为工控行业的关键核心设备,更是必争的“主战场”。当前,各高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及PLC课程基本都是围绕外国品牌产品进行展开,因此探索如何让PLC课程教学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大局、顺应国产替代化发展趋势,对承担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以及寻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企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2教学现状分析

2.1PLC课程的开展情况

PLC相关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及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性学习PLC的基本原理、功能、应用、程序设计方法和编程技巧,掌握1至2种基本机型,从而了解PLC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今后从事机电、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本文选取了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www.icourse163.org)上开设了PLC线上课程的40所学校(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1所,高职高专29所)作为样本进行分析。(1)不同学校之间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在普通高等学校中,通常与电气控制或工业控制相关内容一同讲授,如我院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以及南京工业大学开设的《工业控制装备》课程。在高职高专学校里,则作为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进行单独授课,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PLC应用与实践》以及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的《PLC控制系统编程与实现》课程。以我院的《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是电气专业的必修课程,总共32学时,其中4学时介绍低压电器、继电器电路等电气控制基础知识,4学时介绍PLC基础知识,其余24学时均是围绕三菱FX系列PLC开展编程及应用设计学习。(2)遍使用成熟外国品牌PLC产品开展教学。我们对抽样的40所院校PLC课程使用的PLC产品品牌型号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除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的《电器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使用的是中国台湾品牌的台达DVP系列外,其余39所学校的课程均使用的是欧美日知名品牌的成熟型号,特别是西门子的S7系列和三菱的FX系列使用率分别为72.5%和20%,合计占比达到92.5%。

2.2存在的不足

(1)与高速发展的应用场景不相适应。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当前PLC课程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是一个设备实操课,特别是对很多PLC功能应用只要求死记硬背,虽然有一些简单的设计案例,但并不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PLC作为一个重要工业控制设备所发挥的作用。此外,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如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等与PLC相关的后续衔接课程,且任课老师通常与产业界联系较少,无法帮助机电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工业控制知识体系及真实应用场景。(2)过度依赖外国厂商提供的产品技术。长期以来,西门子、三菱等外国厂商凭借完善的产品体系和优质的客户服务占据着国内PLC市场,更通过免费、详尽的仿真教学软件和线上教程极大降低了PLC学习的门槛。但是作为新时期的高等院校,不应该一味追求简单方便,要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而不断改进,否则如操作系统、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裹足不前将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一旦国家面临危急时刻,这些外国产品和技术的断供、禁运、封锁也一定会发生。此外,长期使用外国品牌PLC也会造成国产PLC设备的专业技术人才无法得到有效培养,进一步压制了国产PLC的发展进步。

3课程改革探索

3.1国产替代的优势

近年来,如同其他国产产品,国产PLC设备厂商很好发挥了后发优势,从外国厂商不起眼的小型PLC起步,逐步依靠确切了解国内用户需求,可灵活定制个性化产品,并提供日益完善的全过程服务等优势,取得了一定市场份额,为PLC课程引入国产设备创造力有利条件。(1)编程语言学习上的可替代性。目前PLC课程中大量使用的基本都是小型PLC产品,而对PLC学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编程语言的学习。1993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简称IEC)了PLC相关的国际标准,命名为:IEC61131。其中IEC61131-3标准明确了了PLC的编程语言、语法、程序结构、数据类型、指令、函数等关于编程的方方面面,为PLC编程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这给国内企业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提供了捷径。因此国产PLC产品在使用的梯形图、STL等编程语言上与外国品牌没有任何差别,学习上完全可以实现替代。(2)开展系统性学习的便利性。国产PLC厂商在国内拥有完整且完全本地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中心,特别是在高校聚集较多的城市,很多国内大型PLC厂商均设有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如表2所示。对国产PLC开展学习,不仅能学习PLC如何应用,更能了解每一型PLC产品从设计到应用再到优化成熟的全过程,这是从外国品牌PLC那里无法学习到的。(3)对教育和人才投入的积极性。绝大多数的国内PLC厂商当前都处在一个向上爬坡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这也是他们热衷在高校云集的城市如武汉、南京、西安等地设有研发中心的原因之一。如无锡信捷公司就已经与江南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既能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升级,也能广纳人才。

3.2学生的接受程度

针对本院上一学年度已经完成PLC课程的112名学生,开展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PLC课程引入国产设备以及与国内PLC厂商开展校企合作的态度和想法。(1)学生普遍对国产PLC认识较少。在回答“对国产PLC了解程度如何”的问题时,40.2%的学生选择“没有听说过国产PLC”,47.3%的学生选择“听说过国产PLC,但无法说出具体的品牌”,10.7%的学生选择“知道1至2个国产PLC厂商品牌”,只有1.8%的学生选择“知道3个以上国产PLC厂商品牌”。(2)学生对国产PLC接受程度较高。在回答“对使用国产PLC意愿如何”的问题时,70.5%的学生选择“愿意学习并使用国产PLC”,29.5%的学生选择“愿意综合比较国产PLC与外国品牌PLC性能,然后择优使用”,没有人选择“认为国产PLC比不过外国品牌PLC,不愿意使用”。(3)学生期待校企合作能帮助求职就业。在回答“如果国产PLC厂商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时,你有什么期待”的问题时,有81.3%的学生选择“希望能提供实习或者就业机会”,有11.6%的学生选择“希望开阔视野,更深入了解PLC产业”,有7.1%的学生选择“无期待”。

3.3学校与企业互动模式的设想

目前,我院实验室共有6台三菱FX2N系列PLC,均为自行购买,无相关厂家配套支持,日常由实验室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训课程。在此种模式下,PLC课程作为一种实操性与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学校教学水平和实训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外国企业则同样高度重视与各高校开展产学交流合作,如西门子公司早在2016年就教育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涉及基地建设、专业共建、教师能力提升、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工程能力认证等方面,更多次举办“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但是投入资源有限的外资巨头不可能惠及中国每一所院校,特别是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普通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数量多、学生多,更需要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来提升其教学水平。随着国内PLC公司的业务发展和技术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向外企的相关经验进行学习和实践总结,探索出一种“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互动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1)建设开放性课堂。课堂是教学的第一场所,培养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最关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与企业保持开放互动的PLC课堂,改变传统的“老师授课+简单实训”形式,坚持开门办学,充分发挥国内优质PLC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大量工程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通过“工程师进课堂”、“师生进企业”、“项目进教材”等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知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课本试卷上,而是体现在一个个生动直观的案例里。另一方面,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的接受者到参与者,变“被动听”为“主动学”,有效提升教学质量。(2)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也是实践理论知识的最佳平台。通过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或升级现有PLC实训基地,引入国产同类型PLC产品,既能加深学生对不同PLC共有特性的理解掌握,又能与现有的外国品牌PLC进行性能比较。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对现有PLC实训场所升级改造,相对投入也有限,但收益相对较多,包括能够向学生推广国产PLC产品并获得潜在用户、可以优化完善本公司产品的培训内容、得到师生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改进意见等。(3)加强人才培养。校企互动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就是学生,一个好的合作模式能够实现学生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统筹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现实情况,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科学制定教学大纲。企业在明确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人才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客观规律,把人才培养作为公司长期战略来投入和经营,深度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完善,并以联合举办PLC设计竞赛、招纳暑期实习生等形式,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和C语言等很多工科课程一样,PLC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自己也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帮助自己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理想的职场机会。

3.4可能遇到的困难

(1)针对国产PLC产品的课程配套体系尚未建立。广泛应用的外国品牌PLC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同步开发了相应的仿真软件和实训软件,极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以三菱PLC为例,其新一代编程开发软件GXWorks就具备了仿真功能,方便学生直观理解电气器件是如何按照指令运行的;三菱公司还开发了专门的入门教学软件FX-TRN-BEG-C,供初学者从零开始学习PLC相关知识。因此在如此便利的条件下,目前国内PLC课程体系均是按照这些外国厂商早先设计的学习路线来建立的,激进而盲目地使用国产PLC来进行替换,反而会起到反作用。(2)国产PLC产品本身技术状态尚未成熟。国产品牌PLC厂商在国内拥有完整的研发、技术支持以及售后运维体系,能够灵活快速的响应客户需要,开发定制化产品,这也是他们逐渐占领市场的主要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带来的弊端就是产品技术状态不够稳定,造成型号多而杂,应用面相对狭窄,缺乏一种像西门子S7系列和三菱FX系列这样广泛应用的成熟型号,供教学使用。

3.5下步发展方向

推广国产自主产品替代外国品牌产品在PLC课程的使用,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努力,从多方向、多层次全面加强合作。(1)共同规划课程体系。学校应根据PLC产业“交叉融合、高度集成、实时多变”的特点,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大纲,重构课程内容,开发配套课程软件,编写教材讲义和产品教程手册,分阶段建立一套完整、可实施、可推广的国产PLC课程教学体系。(2)共同推进产品研发。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校和企业可以成立“教师+工程师”联合团队,企业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平台,让有意愿的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产品研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资深工程师和高管走进PLC课堂和实训基地,指导学生的同时,了解教学中使用PLC的需求,研发或挑选出合适的PLC产品逐步取代外国品牌产品。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工业自动控制核心设备之一的PLC,在众多优秀的国内厂商推动下一定会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在这一国产替代趋势下,高等院校开设的PLC课程可以依托良性有机的校企互动,通过引入成熟国产PLC产品,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式的教学探索,为我国PLC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产品技术升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廖常初.国产PLC的现状[J].电气时代,2011(1):3.

[2]王喆.基于校企合作培养PLC专业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0):2.

[3]袁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联合示范实训中心——以武职PLC实训室建设为例[J].机械工程师,2014(12):2.

[4]牛宏伟.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

编程实训总结范文篇10

数控编程课在施教的过程中,特别适合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可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需达到的专项能力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亲手操作,强化实践与应用。学校要放权给老师,基本理论与技能操作由老师灵活安排,同一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在教室(或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本课题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给出图样进行编程,在仿真室模拟操作,学生不但可以在安全方式下熟练掌握数控机床各键的功能和机床的操作方法,而且对于对刀方法和程序的走刀轨迹得以更清晰的理解。当仿真模拟成功后,带领学生上数控机床上进行实际操作加工,让学生直接认识和操作数控机床。这样就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向实践应用转化,并结合实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结合学生的作品归纳总结。在实操过程中,老师在讲授操作知识的同时,还要适时穿插一些其它相关科目的知识,使学生在无意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充分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和想象力。遇到问题先思考,然后再给予指导。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到数控机床操作,再到一个精美的作品的产生,一条完整的教学链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实操能力,既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又使多学科的知识得到了融合。同时也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当学生拿到自己独立完成的心怡的作品时,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在相互的比较中还能找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从而促使自己进一步学习。

2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当今是科技知识日与更新的时代,现在的学生聪明、睿智,总是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各种知识,在思维中会提出很多的疑问。而数控专业又恰恰是集数控、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液压气压、传感器等多学科的知识于一体而又相互交叉的专业,单纯的数控理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的,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知识面要宽泛,不但应具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还要通晓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将它们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老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你的课才更专业、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你的课才能讲活,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你,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发。

3激发学生的求知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