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9 16:57:40

本科音乐教育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剧;音乐院校;教学研究

一、关于中国音乐剧教育现状的研究

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对音乐教育现状的研究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教育研究现状上,这些成果大多是根据我国音乐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在《漫漫长路———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评述》中根据读者的偏好情况选择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院校音乐系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一系列专题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客观揭示了中国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音乐教育和艺术教学的基本发展目标是为中国音乐剧的市场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我国高校重视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文章对现有的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音乐教育终端的问题做出了细致的探讨分析,并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遵守规则和条例,遵守标准,采取主动,旨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音乐教育和教学应始终具有针对性、效率和实用性,以及实施和目的创新和飞跃的动力”。梳理这类文章,我们可以获得关于高校音乐教育的真实评论,并对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经验交流在《音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得以体现,文章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从多方面阐述了学院如何建设和创新课程、教学计划、音乐教学进展、并逐步探索和拥有本科音乐表演模式。《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实验课的设置》一文介绍了学院音乐本科实验课设置的一系列过程,并对当时的音乐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问题的方式和解决方案;《音乐和其他表演艺术教学》一文中,对音乐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介绍,特别是音乐人才的歌唱训练方面,试图找到适合我国音乐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中国三所高等院校音乐剧教学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学系、四川音乐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系本科生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提出了具体实际的案例分析结论,并且根据这三所高校的音乐教育具体情况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建议举措。对这类文章进行梳理,我们可以间接了解我国各类机构中音乐部门的创立和发展历史。今天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我国一些教学水平比较高的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学都越发地重视起来,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为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多层次,多元化———我国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现实》一文中,作者对优化我国音乐人才培训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进行研究,提出了关于中国音乐剧教育特征的思考和结论。文章对一些地方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各种学术体系的音乐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认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学历教育、多层次教学思想与方法。《实践与思考教学模式音乐表演建设》中讲述了作者近30年的音乐教育历史和办学过程。国际化视野下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探析———评《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一文概述了国际音乐教育的基本发展特征,并从这个角度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音乐教育的现状。文章建议我国加强对本地化和本地音乐人才的培养,加强和改进我国高等院校音乐学科的学术建设,增加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这类文章立足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对音乐教育的理论作了提炼,其中许多文章都指出我国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并对解决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我国音乐教育的特色,并且能够为读者提供具备一定理论高度的平台,让读者能够站在较高的理论高度来思考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二、音乐剧教学和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为促进我国现代音乐剧的专业发展,我们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市场,包括音乐剧表演人才和艺术相关从业人才。而目前的高等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高校需要建立一种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教学专业高度单一性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中,一直把重心放在对学生的音乐技能和表演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在专科类院校中,对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欠缺。这个现象主要是由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高度单一性所导致的。事实上,仔细研究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大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都是相似的,即采用一部分音乐理论教学,包括音乐发展史、音乐发声原理、乐理、曲谱的认读和写作,更多的部分则是实际技能的训练,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训练。这就导致学生的身体和精神负担加重,会对教学产生疲倦厌烦情绪,自然就很难产生艺术思维和艺术创新了。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高度单一性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目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中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老师通过PPT、音频、视频讲课,学生听课和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什么新意,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学,缺乏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机会。这也使得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人才虽然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很多都缺乏对音乐的热情和创造力,所以在新型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中,必须加强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二)院校的剧目编制不同于其他剧团,创作新颖的剧目时面对诸多困难。一部剧目的编撰与演出工作繁杂,需要服务、文化、舞蹈、美容、道路、灯光等各部门的协同工作。而高校作为作为教学机构,对于这些条件并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满足,与此相关的人员较少,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教师亲自安排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创造新剧目的难度又会进一步加大,新剧目创造出来要进行表演的难度也较大。此外,教师在教学阶段所准备的文档、教案、演示文稿等文件和现实具体的音乐剧表演文件有很大差异,学生不能很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并且,在院校剧目编制和表演过程中,活动资金的来源也是一个相对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制度的规范与健全

(一)规范音乐剧人才培养课程实施制度。健全规范的高校音乐专业实训教育课程项目实施管理体系,能更好地有效促进高等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实训资源的有效合理整合,从而真正达到加强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须首先向音乐艺术专业课程教学培训方面倾斜,并积极鼓励高校音乐剧专业教师积极大胆地进行音乐实践理论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组织开展专业音乐艺术训练,并确定音乐艺术人才职业培训课程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规划。在进行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相关课程的基本性质,理解相关课程的内在价值,研究相关课程的知识结构如何优化等。这些都对明确在课程管理视野下的课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和课程办学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实施标准课程组织体系,实施课程体系对于教学的统筹安排,系统管理、进度把控这些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实施标准课程组织体系,能够把课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制定标准的课程体系,并研究制定具体的课程规划实施工作计划。标准化音乐课程是在开发和项目实施培训过程中的音乐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发展原则和标准课程,而且要符合国家课程体系中规定的共同标准。教师不能简单地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教师要重建和发展课程,积极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因此,谁将发展课程?开发什么课程?基本流程如何?都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二)努力开发专业实践课程资源。中国当前音乐教育艺术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对于理论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才之间水平差距很大。戏剧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对音乐剧和电视戏剧节目表演的人才。在实际音乐活动中,按照专业训练课程计划接受训练的优秀音乐表演人才去学习音乐表演艺术是非常困难的,并且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这与高等学校对优秀学生的能力培养激励机制密切十分相关。过去,音乐课的训练过于强调注重露台舞蹈,在音乐排练时,仅仅只是进行教室内的音乐技巧练习和综合能力训练,而对于现实舞台表演的复杂情况没有较好的模拟训练。这就使得很多优秀的学生在音乐舞厅排练表演的效果很好,但是在实际现实的舞台表演上失误连连,效果不佳。这种现象要求高等学校一方面必须要不断强调科学发展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不仅要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也必须加强学生面对现实复杂舞台的表演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音乐表演理论实际应用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做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鼓励高校学生独立自主创作,让他们深刻理解中国音乐教育艺术的精神本质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使用外部音乐资源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创作本地化;成立由高校专业剧院学生组成的专业音乐电影表演制作团队,以专业学生自己为演员主体,使他们随时能够通过自学,制作新的音乐,充当导演、演员和其他不同的表演角色;让高校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音乐剧的排练制作,了解制作音乐的几个基本要素,了解学习舞蹈、戏剧、角色和各种表演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音乐剧;学校举行的音乐活动也需要来自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校外音乐实践中心可通过采取与学校合作的其他多种形式,如电视和浪漫音乐团体,来为在校学生毕业提供校外更多实习机会。

四、结语

我国高校音乐剧教学已有多年的历史,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如今,音乐剧已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艺术团体参与音乐剧的制作和创作,每年都有几部中国原创音乐剧上映。中国音乐教育家也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适合中国音乐市场的专业人士,促进在这个领域的创新发现和成果发展。高校如何确定市场的需求,人才培养策略及相关配套课程的开展是本文的基础;当前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的设计、完善和优化是本研究的核心。并且,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加以实践,在教学环节加入现实舞台体验和模拟,增强学生的舞台适应力和应变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有多所音乐高等院校在开设本科音乐专业并确立了本科音乐教育研究方向。虽然目前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发展呈现出一种随着时代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但也有许多新的问题逐渐开始显现,如我国音乐剧实际需求还不足够、发展研究也不全面、原有的本科音乐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与音乐教育的实际发展不一致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音乐教育有基础理论的支持和指导,但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还是影响了相关人才的发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适合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人们提供真实客观的参考,以更好地促进中国音乐产业的健康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国音乐剧研究会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音乐剧教育在中国———首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4]秦润明,宣绍龙编著.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概论———“三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辛继湘主编.课程教学管理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7]刘难.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初任音乐教师;存在的困境;解决策略

一、发现问题

(一)难以适应教师的角色。初任教师入职后首先面临着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从学生转变成教师,这两种角色的社会特征完全不同,前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受教育者,而后者是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主动性要更大,责任意识要更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稍有不慎,都可能出现纰漏,这也让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初任教师感到压力重重。受过师范教育的初任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学习过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也比较清晰,由于教科书总是站在较高的角度把教师角色理想化,因此,初任教师都会带着清晰而高标准化的教师概念进入职业岗位。但实际上,教师要达到完全适应角色、高标准的教师概念,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二)专业技能薄弱。许多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因主修的专业不同,因此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如有些初任教师擅长声乐教学,有些擅长器乐演奏,有些擅长理论知识,因此,有些老师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而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器乐专业的教师身上。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拥有歌唱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演唱应该是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表现力的范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立即和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还能帮助他们自信的演唱歌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和电子琴是最常用的乐器,这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钢琴、电子琴演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情感特征,编配恰当的伴奏织体,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任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两种专业能力,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三)专业知识单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又包含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音乐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在笔者对不同教师的访谈和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环节基本都是复习—导入新课—聆听—学唱—再聆听—总结。对课标挖掘不深,教学形式与实际目标相差甚远。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游戏和表演环节,但由于设计目标不明确,使设计流于形式,与国家的课程标准很难融合。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知识单一的问题。

二、造成初任教师困境的原因

(一)高师层面。1.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输送人才。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延续了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追求声乐、器乐“高、精、尖”,想要将学生都培养成演奏家、歌唱家,让他们走上专业音乐表演的道路。但高师院校受学校招生制度、生源素质、培养方案等因素的限制,使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不但没有达到音乐学院的培养效果,反而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培养特点,没有培养学生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是一味地追求规范化的表演技术技巧和曲目的难度。2.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离不开音乐学与教育学两者的交叉和融合。笔者的调查中发现,高师音乐专业都有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开设时间都只有一学期,时间较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较小,而且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门类众多,却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难以构建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3.教学实践的缺乏。初任音乐教师在入职前或多或少都会有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这是帮助初任教师适应教师角色、提高教学实践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见习和实习时往往都是观摩多、实践少,实践时也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模仿,无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初任音乐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都有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但师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心理调整授课方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是需要真正进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当中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慢慢积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任职学校层面的原因。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临夏县地区很多学校对音乐教育并不重视,更有学校到了六年级、九年级,高三年级就不开设音乐课,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学校很少组织说课、评课和听课活动,对音乐教师的考核也只是教唱会了几首歌曲,不重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在领导心中,音乐是副科,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事业得不到良好发展。初任教师满腔的热情在长期这样的状态下被消磨,这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初任教师自身的原因。许多初任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由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位不清,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仔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是盲目地上课。因此,学校虽然有开设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但却没有认真地钻研和练习,没有努力提升自己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些教师入职后也没有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仅仅将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没有努力学习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也没有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更没有朝学科专家的目标发展。

三、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因此,要突出高师教育的师范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以某一技能或理论知识的“专”为目标,而是需要做到全面发展;不以某一领域的“深”为目标,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要正,不仅为自身的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开设的必修课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分别由原来的一学期增至两学期,而且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涉及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增加音乐教育教学类课程,如《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导论》等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考核上也可做出相应的调整,课程采用教师教授和学生分组教学,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考核内容从理论考核转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新课标和中小学音乐课例分析、研究和实践,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尝试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整合开设一门有关中外音乐发展史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赏析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对中外音乐发展的完整认识。(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教学实践应该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以往的课程计划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再进行教学见习和实习,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实践,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进行,应该在每个学期制定不同的实践任务,并且与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交叉融合。例如前期,可以到中小学其听课,参加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开讲座;在合唱指挥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辅导课外合唱团活动,组织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器乐、声乐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上升形态,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加强教学技能考核。每学年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学技能实践和考核,例如,大一年级学生很多专业学科还没学习,就可着眼于口头表达技巧的培养,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大二年级以“说课”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了解;大三年级就可以用“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形式进行考核,让他们对中小学音乐课堂又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尽快树立角色意识,并且认识到自己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锻炼。

四、结语

想要有效地解决高师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所遇到的困境,除了教师自我发展外,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深入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能更快适应教学的音乐教师,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

[2]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0-158.

[3]卢斌玉,辛继湘.70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

[4]杨薇.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中国音乐教育,2005.

[5]叶飞燕.加强高师音乐教学实践为中小学培育高素质音乐教师[J].北方音乐,2015(20).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3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10年的发展,办学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积累了丰富的教改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自宁夏开展音乐教育改革以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培养优秀艺术教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音乐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着重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入手响应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系10年来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截至现在有音乐学本科、舞蹈学本科和音乐教育专科三个专业。另外设有音乐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和器乐教研室;另有宁南民间音乐研究基地和宁夏中小学音乐教师技能培养培训基地。

(二)以师资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是关键。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专业化教职工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2人,教授4人(含外聘2人),副教授7人(含外聘2人),讲师8人,助教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占教师比例32%。他们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方面都教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以硬件设施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在领导大力重视下,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现在已建成一栋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的现代化音乐教学大楼,配有舞蹈教室、合唱教室、合奏教室、数码钢琴教室、电子琴教室、现代化音像视听室及专业理论课教室、多媒体教室、数字录音棚和MIDI制作室、资料室和琴房130间以及现代化专业音乐厅1座,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可以满足国内外音乐团体和艺术家及我区各种大型文艺演出,配备大三角钢琴两台,进口音响,升降式合唱台,作为宁夏师范学院标志性建筑之一,该音乐厅是弘扬中外高雅音乐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师生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

(四)以教学科研促进音乐教育改革

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自建系以来特别重视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上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高师音乐教育改,使得音乐教育改革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系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区级、校级科研立项10余项,教学成果奖8项,音乐作品10余首。提出了办好教学科研型院系的响亮口号,加强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深造,资助师生积极参加区内外比赛活动,重奖科研成果突出者。所有这些都有力的支撑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各自为政。宁夏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由教育厅牵头组织指导各级个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改革。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主要由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确定音乐教育改的方针与政策。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缺乏有效地沟通与交流,两者的改革出现了不同步现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宁夏音乐教育改革的效果与合力。

(二)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师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教改要求。师资的学历水平还不达标,作为一所本科院校,目前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还比较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老师只有两名,此外还有5名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资水平远远跟不上本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

的倾向,课程设置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仍存在重视技能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不论从领导管理层、一线音乐教师,还是广大的学生来看。专业技能教学时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则是不太重要。甚至不少学生都不喜欢上理论课,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是音乐教育改的效果。必须坚决改正。此外,目前宁夏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多,包括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目过多,教材的学科体系和内容陈旧,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等。虽然近年来教材改革一直在进行,但必修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使得音乐课教师疲于完成课程计划,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对于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教师很难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实际上,只有减少必修课程的繁难程度,才能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音乐教学活动。(四)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作为宁夏唯一的高等师范类艺术院系,担负着全区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任务。然而,目前情况下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女生占到学生的绝大多数。以2008级音乐学班为例,全班总人数为41人,女生33人,占78.6%男生只有9人,占21.4%。这个比例显示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男女比例已经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将来的宁夏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三、对策及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协调好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同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把脉,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专门机构与人员对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协调的地方进行会商,拿出方案。切实解决宁夏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真正成为一盘棋。

(二)加强宁夏高师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高师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宁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注重学术交流,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派出教师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学术会议、大师班和各种专业竞赛、艺术展演观摩活动。同时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来我系讲学、交流、演出。先后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晓和先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雷达教授,西安音乐学院陈大明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赵勇教授等区内外知名人士来我系讲学。音乐教师直接影响着宁夏高师音乐课程改革是否成功。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音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与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进一步改善宁夏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好它的精髓。认真领会贯穿在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切实转变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这是音乐教师用好课程标准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应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坚持不懈地贯彻其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狠抓音乐教学改革,促使音乐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应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乌克兰;课程设计

1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2+2”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2+2”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的前2年学生需完成专业基础课和通识基础课的学习,后2年则实行人才分流,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钢琴、声乐、器乐等主修方向进行专门学习,进行专业技能的深度培养。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采用了“钢琴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与教学相关的课程以理论居多,实践课程较少,甚至几乎为零。这样的课程安排未能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性。钢琴教学作为一门实际操作突发性非常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演奏功底,又要有灵活的知识统筹运用能力。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就存在演奏基础薄弱的情况,若在教学上也没有先于表演专业学生的优势,极易陷入就业难的尴尬局面。2017年6月,中国社会艺术协会音乐基础教育委员会向社会了《社会艺术教育钢琴教学从业人员能力规范》。此标准对钢琴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提出了较全面的要求。由此可见,未来钢琴教学从业人员教学能力的发展和规范将成为行业发展大势。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概况

众所周知,苏联音乐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乌克兰作为苏联第二大教育、文化中心,音乐教育基本保留了苏联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同时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改革,近年来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培养高素质钢琴综合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果。在乌克兰各大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叫“钢琴教学实践课”,它几乎贯穿了钢琴专业本科至博士阶段的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各个阶段都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以下笔者将主要介绍本科阶段的教学实践课情况。2.1课程内容。钢琴教学实践课设置在第3~8学期,与专业课一样,采用“一对一”导师制,主要分为说课、授课、听课三部分。“说课”以曲目讲解为主要形式。导师每学期会给学生布置8~10首钢琴作品,曲目难易程度按年级递增。学生每周按课时要求选择1~2首作品弹熟,并向老师阐述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案。导师在聆听学生的陈述后,首先指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然后介绍同类型不同作品的相同之处,提出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传授教学经验。“授课”以学生现场教学或展示教学成果的形式进行。到第5学期,学生在说课的基础上加入实际授课环节。教学导师会给每个学生分配教学对象(教学对象面向社会招生,费用全免),学生对其进行每周两次的“一对一”授课,导师每两周旁听一次,以便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授课过程中教师从旁指导,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授课的能力。“授课”采取半独立方式,学生从选择曲目开始就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提出个人教学方案,与导师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均在导师的协助指导下完成。到第7学期,教学实践课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听课环节。安排学生到其他学校听课,并提交听课记录,由主讲老师签字认定。在本科阶段该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钢琴启蒙-初-中-高级各阶段的教学方法。2.2考核方式。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考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说课”进行考核。考官从每学期8~10首作品中挑选2首要求学生进行演奏和讲解。第二部分是对学生的“授课”对象进行考核评分,教学对象的考试成绩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钢琴教学实践课成绩。到第8学期的结业考试还会增加15分钟的公开课考核。2.3课程优势。从乌克兰钢琴教学实践课的开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钢琴专业培养计划中,教学课程与演奏课程一样,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从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它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辩证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实际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角色互换中也对自身演奏产生了换位思考的认识,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同时,以免收学费的形式面向社会招生,不但解决了教学实践课的完成问题,同时对钢琴教育的普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践课的设想

作为音乐教育的先行者,乌克兰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沉淀与总结早已形成较为全面成熟的体系,该实践课模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也完全值得参考和借鉴。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课程基本框架均可沿用,在“2+2”人才培养模式下,可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上作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如下:3.1课程安排及教学目的。由于本科阶段前2年学生演奏及理论基础尚薄弱,第四学年学生又基本进入实习及筹备毕业阶段,这几个时期安排钢琴实践课均不现实。故建议课程安排在专业分流后的第三学年,即第5~6学期,学制为一年。该安排也为稍后的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程采用“一对多”导师制,通过说课、授课、听课、教师指导等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掌握启蒙-初级-中级三个阶段的基本钢琴教学规律,形成系统、规范的钢琴教学思路,获得独立教学能力。3.2教学对象。本科一、二年级钢琴大班课学生。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大班课学生多为零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入门学生。多年来大班课遇到的普通问题是,由于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学生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关注度。导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成果不明显。选择大班课学生作为教学实践对象,一是程度上符合实践课程需求,二是实践课学生以助教形式分担教师教学任务,对大课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很好地解决了大班授课的困难,对双方教学均有帮助。3.3教学要求。了解基本弹奏方法,正确阐述音乐基础知识,了解钢琴音乐简史,能示范演奏。具体如下:第一,弹奏方法。一是具备正确的弹奏坐姿;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弹奏,并能解决初学阶段的弹奏紧张问题;三是能完成手指独立支撑训练,塑造正确的基本手型;四是掌握连奏、断奏、非连奏三种基本弹奏方法。第二,技术层面。一是能熟练讲解乐曲中涵盖的各种技巧,如双音、和弦、分解和弦、音阶等;二是掌握延音踏板的使用方法。第三,音乐基础知识。一是能正确诠释乐谱中的音乐符号,如音符、节奏、指法、奏法、速度、力度、表情等;二是熟练掌握音名、音的分组、休止符、节拍和节奏型、半音、全音、7个升降号以内的大小调调号及音阶等。第四,钢琴音乐简史。一是了解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基本音乐特征;二是了解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简要生平。第五,示范演奏要求。一是能熟练弹奏5个升降号内音阶、琶音、和弦,且做到声音均匀、清晰、准确、流畅;二是能熟练分析并讲解复调、奏鸣曲式、回旋曲式等音乐结构,并能简单辨认和声、主题、段落等基本问题;三是能熟练弹奏并讲解巴赫、莫扎特、肖邦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曲家作品,并掌握其风格特点。3.4建议教材。《钢琴基础教程I-IV》《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I、II》《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I-III》《巴赫初级钢琴教程》《车尔尼练习曲599、849》《小奏鸣曲集》等。

4结语

教学实践课是锻炼学生从理论转为实际的唯一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向教师角色转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学实践强迫学生尽早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在校时便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角色的顺利过渡,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身份的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薄晓楠.谈钢琴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以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5).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形成;发展;改革;多功能;多元化;研究型

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课,进行音乐教育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任何根据。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他们没有对这门学科去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关注。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这门学科。

一、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形成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早在五四时期就在北大由蔡元培校长发起了。当时成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并强调应把美育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天华、肖友梅都曾先后在北大执教。而清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也开始了音乐教育,成立了中乐部、西乐部,逐渐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1946年还成立了音乐室。这一方面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也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国民普及。

二、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早期只有极少一部分在学校开设,发展比较缓慢。确切地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这时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有两种功能:首先,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开设普及性艺术类课程,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开设课程王要是音乐赏析及音乐基础知识。另外与学校艺术团挂钩,为学校艺术团进行专业性指导与教学;面向全校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指导和服务。

三、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改革

到了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又有一大批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度地发展音乐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教法、硬件设施等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了改革的领跑者。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发展。1997年北京大学重新成立了艺术系。这次改革增加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学术研究功能。学校除了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又积极培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要达到较高要求;并使他们最终通过对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它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它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现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这是通过研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进行再研究,使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在很多大学都有开展。他们把学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学校的艺术团相结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样走在了前面,清华的学生艺术团非常丰富,有军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队共11支队伍,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现规模为800余人,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高雅的艺术氛围。而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他们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使北京大学艺术具有迈向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改革证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从高校音乐普及渐渐过渡到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型教育。这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同时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多维化发展。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实践和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研究来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让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丰富,使其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在模式及功能的转化上吸引学生,更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硬件配备。这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他们建立艺术教育专用教学楼。在北京大学、在东北大学都有专门的艺术大楼。尤其北京大学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现今我国很多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的发展音乐教育;他们的发展必将带动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更广泛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血液。据统计,学生每年选修各类音乐课达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与课余社团活动相结合,参与的学生能够达到90%。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各高校的普及应更快;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研究国际化;真真正正地做到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

作者:王倩楠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初任音乐教师;存在的困境;解决策略

一、发现问题

(一)难以适应教师的角色。初任教师入职后首先面临着从受教者到教育者的角色转换问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从学生转变成教师,这两种角色的社会特征完全不同,前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受教育者,而后者是教育者。作为教育者,主动性要更大,责任意识要更强,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稍有不慎,都可能出现纰漏,这也让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初任教师感到压力重重。受过师范教育的初任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学习过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教师的角色认识也比较清晰,由于教科书总是站在较高的角度把教师角色理想化,因此,初任教师都会带着清晰而高标准化的教师概念进入职业岗位。但实际上,教师要达到完全适应角色、高标准的教师概念,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二)专业技能薄弱。许多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因主修的专业不同,因此他们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如有些初任教师擅长声乐教学,有些擅长器乐演奏,有些擅长理论知识,因此,有些老师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而这一情况主要表现在器乐专业的教师身上。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拥有歌唱能力,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的演唱应该是优美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充满情感表现力的范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立即和体会歌曲的风格和情感,还能帮助他们自信的演唱歌曲。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钢琴和电子琴是最常用的乐器,这要求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钢琴、电子琴演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歌曲的旋律、情感特征,编配恰当的伴奏织体,增加音乐课的趣味性,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初任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两种专业能力,这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三)专业知识单一。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又包含学生发展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音乐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在笔者对不同教师的访谈和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环节基本都是复习—导入新课—聆听—学唱—再聆听—总结。对课标挖掘不深,教学形式与实际目标相差甚远。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也会设计一些游戏和表演环节,但由于设计目标不明确,使设计流于形式,与国家的课程标准很难融合。通过访谈发现,教师普遍存在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扎实、教学知识单一的问题。

二、造成初任教师困境的原因

(一)高师层面。1.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输送人才。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延续了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追求声乐、器乐“高、精、尖”,想要将学生都培养成演奏家、歌唱家,让他们走上专业音乐表演的道路。但高师院校受学校招生制度、生源素质、培养方案等因素的限制,使高师音乐院校的学生不但没有达到音乐学院的培养效果,反而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师范性的培养特点,没有培养学生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只是一味地追求规范化的表演技术技巧和曲目的难度。2.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教育专业离不开音乐学与教育学两者的交叉和融合。笔者的调查中发现,高师音乐专业都有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这些课程开设时间都只有一学期,时间较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较小,而且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内容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针对性不强,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专业技能课程,这些课程门类众多,却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学生对学习的知识难以构建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3.教学实践的缺乏。初任音乐教师在入职前或多或少都会有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机会,这是帮助初任教师适应教师角色、提高教学实践最有效的途径,但由于见习和实习时往往都是观摩多、实践少,实践时也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模仿,无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初任音乐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阶段都有系统的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但师范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根据学生心理调整授课方式,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是需要真正进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当中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慢慢积累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任职学校层面的原因。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临夏县地区很多学校对音乐教育并不重视,更有学校到了六年级、九年级,高三年级就不开设音乐课,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学校很少组织说课、评课和听课活动,对音乐教师的考核也只是教唱会了几首歌曲,不重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在领导心中,音乐是副科,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事业得不到良好发展。初任教师满腔的热情在长期这样的状态下被消磨,这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初任教师自身的原因。许多初任教师在师范教育阶段,由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位不清,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今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仔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只是盲目地上课。因此,学校虽然有开设很多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但却没有认真地钻研和练习,没有努力提升自己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有些教师入职后也没有形成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仅仅将教师职业当成谋生的手段,没有努力学习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也没有掌握最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更没有朝学科专家的目标发展。

三、对高师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明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提出,师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高师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教育工作者,因此,要突出高师教育的师范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该以某一技能或理论知识的“专”为目标,而是需要做到全面发展;不以某一领域的“深”为目标,而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方法要正,不仅为自身的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二)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开设的必修课中《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分别由原来的一学期增至两学期,而且增加课程的针对性,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涉及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需要,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增加音乐教育教学类课程,如《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导论》等课程。在教学形式、内容和考核上也可做出相应的调整,课程采用教师教授和学生分组教学,增加课程的实践性,考核内容从理论考核转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教学内容中适度增加新课标和中小学音乐课例分析、研究和实践,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增加学科之间的联系。尝试将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如将音乐欣赏与音乐史整合开设一门有关中外音乐发展史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赏析作品,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对中外音乐发展的完整认识。(三)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教学实践应该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以往的课程计划都是先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再进行教学见习和实习,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实践,不能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进行,应该在每个学期制定不同的实践任务,并且与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交叉融合。例如前期,可以到中小学其听课,参加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开讲座;在合唱指挥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辅导课外合唱团活动,组织学生在中小学开展器乐、声乐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上升形态,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四)加强教学技能考核。每学年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加入不同形式的教学技能实践和考核,例如,大一年级学生很多专业学科还没学习,就可着眼于口头表达技巧的培养,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考核;大二年级以“说课”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了解;大三年级就可以用“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形式进行考核,让他们对中小学音乐课堂又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尽快树立角色意识,并且认识到自己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锻炼。

四、结语

想要有效地解决高师毕业生初任音乐教师所遇到的困境,除了教师自我发展外,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深入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能更快适应教学的音乐教师,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

[2]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0-158.

[3]卢斌玉,辛继湘.70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

[4]杨薇.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J].中国音乐教育,2005.

[5]叶飞燕.加强高师音乐教学实践为中小学培育高素质音乐教师[J].北方音乐,2015(20).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7

(一)“比赛”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为了推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师资,更好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全面提高在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举办了“比赛”。从1999年至2012年,历时14年共7届,地域遍及我国中、东、南、北几大区域,各届“比赛”都显现了不同的特征。与第一届相比,第二届比赛项目的设置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征,提倡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更趋全面。第三届突出的特点是介入了学术研究,大赛期间召开了题为“钢琴伴奏教学与教材建设”和“音乐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论坛”两场学术研讨会,为大赛实践建构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第四届比赛项目主要围绕“高素质”音乐教师目标而设置,评委专家不仅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评选、评点和指导,还开办了专题讲座,导入了理论教育特色。第五届强调了通过选手以合作项目方式突出“师范性”特点;突出了对选手间接关联知识的评价,注重对选手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测试。第六届比赛开始有了更大的变化:参赛选手一律限定于本科生,大赛强调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协办,其导向性、权威性非常明显。第七届“比赛”正值十八大召开,在新的形势下,大赛提出了更高标准的开赛目的。参赛54所院校中有26所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类)本科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学校。至此,“比赛”臻于圆满成熟,表现了目标明、规格高、地域广、影响大的特征,比赛系列成果实证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卓越成就。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不足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个别方面已进入瓶颈,主要表现为师资、生源、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毕业生出口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七届“比赛”都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即优秀与落后的选手两极分化严重。出色的选手可以唱与弹融为一体,但不少的参赛同学却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唱,甚至还有既不能唱,也不能弹的。尤其是随机抽签曲目的考核,全部都来自于人教版的中小学教材,曲目难度系数并不高,节奏也不复杂,调式、调性多为C、F、G,但不少选手表现不佳。有的选手唱与弹不在一个调上,有的伴奏编配以一个和弦从头贯穿到尾。在150分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考试中,最高分的选手是138.5分,而最低分的选手却只有41分。比赛成绩呈现梯度,本身是正常的。但上述分差,明显超出正常范畴。分析悬殊成绩的背后,会发现那些在比赛中成绩遥遥领先的学生,所代表的学校总有一个共性———关注音乐专业本质特性,注重依从音乐教育特殊规律而施教。对他们的追踪调查也显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也总是最为优秀突出的。

二、注重音乐教育的特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

将艺术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性质等同划齐,是阻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大原因。高师音乐教育是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必须遵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注重音乐学科的特殊本质

除了艺术的共性之外,音乐还具备三大特征:

1.表达的时间性。音乐首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可以用节奏、强弱、速度、旋律、和声、音色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通过一段时间里营造的艺术效果在听觉上感染听众。所以,时间是度量音乐的基本尺度之一,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重视时间上的精妙配合。音乐的表现受制于时间,时间是音乐的主宰。音乐作品在一定时间里展开,时间结束艺术形象便随之而去。时间是实有形无的,音乐也是实有形无的。

2.传达的听觉性。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声音作为基础的一门综合艺术。与绘画、文学等艺术相比,音乐的材料是声音,既不具有空间造型,也不具有语义符号,它是通过声音传递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宇宙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情感世界。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绘画、舞蹈、雕塑、戏剧、摄影、建筑等都是视觉艺术(舞蹈稍涉一些触觉),具备一种真实可见的直观感,其形象化特征可以通过视觉判断而准确甄别接受,音乐则是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

3.感知的不确定性。音乐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获知的内容方面,音乐不同的旋律与节奏,会给不同的接受者传达不同的内容并起到不同的作用。这种感知形象的不确定性便是音乐在各艺术门类中最为特殊的个性。音乐是独一无二的声音的虚拟想象空间,具有非语义性,没有直观画面感,没有视觉空间,理解上也就更容易纷呈万象。时间上的严格制约、不可捉摸的无形的听觉、感知形象不易确定,音乐学科的这三大基本特征决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模式,特殊的教育内容以及知识传授方面特殊的限定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传授上的限定性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以下从形式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三个方面分析探究。

1.形式内容的综合性

①内容的跨学科性。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跨音乐、教育两个大学科,同时又集文学、历史、心理等多重学科内容要素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人,不但要精于本专业音乐,还必须熟悉教育,懂得心理,擅长文学、历史等其他综合知识。②形式的多样性。音乐除了专业理论以外,便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主要形式是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仅就声乐表演中的歌唱方法而言,就有通俗、美声、民族等演唱方法,这还不涉及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呼吸发声、咬字吐音等歌唱表演共性知识;器乐更复杂,高校里一个交响乐团或一个民乐团动辄就需要数十种乐器。无论是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常见常用的也总有一二十种。一个音乐教育专业高校生学习的专业技能,除了声乐外,还必须掌握钢琴和至少1至2样的中西任选乐器。③技术的艰深性。要熟练掌握歌唱方法和1至2门乐器的演奏方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如果不是童子功,仅在大学四年内要求学会钢琴和1-2门其他中西乐器,并要达到一定水平,其艰难可以想象。知识层面的“深”和“广”,加之技术层面的“难”和“精”,提高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入学对象的招收要求。

2.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

①特殊的教学实施主体。鉴于音乐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除了有相应的各类课程师资构建外,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具备丰富的学识,而且,在教书的同时更要育人[1]。按这个标准,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特殊的教学客体对象。高师音乐教育学生队伍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除要完成沉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外,还必须在短短的四年里夯实其他必要的知识。在读期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除了承受来自异乎其他专业的特别压力外,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就业竞争压力。

3.课程设置的个别性

除了理论大课设置之外,高师音乐教育还有钢琴、器乐等许多各类专业小课。大课可以由30-50人开设定班,进行集体形式授课;各类专业小课则需要按照师生比1比1、1比2、1比5、1比10,甚至1比更多的方式授课。小课授课种类繁多、所占课时多、知识要求细、技术要求高。以1节课40分钟为例,师生比在1对2以上该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有效传授知识内容;如何科学地将专业程度较为一致的学生列为同一节课授课对象;传授内容多少;教学时数要求;年级高低限制等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都与课程设置密切关联。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已成为重点改革对象。哪些该列为必修课,哪些该列为选修课;专业课所占学时多少,怎样科学安排公共课课时;怎样合理调整选修课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根据专业特征而精心处理。高师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主客体的特殊性和课程设置的个别性都给该学科的教育界定了自身的特殊规律[2]。若不遵循这些特殊的规律实施教学,其后果是严重的,这也是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遭遇主要障碍的关键原因所在。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一样”

遵从音乐学科个性规律以实施教学环节是目前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之关键。为此,要坚持做到三个“不一样”。

(一)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

各专门音乐高校和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均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对应“比赛”成绩悬殊的学校,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决定了所培养学生的“入世”能力。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但对照一下各高校据此所做的培养方案和设置的课程,就不难发现课程设置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错位。在学时与课程内容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坚持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不一样”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首先应与中小学音乐教育需求联系在一起,凡与后续毕业就业工作要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尽可删去,以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学生工作后的需要严重脱节;同时要兼顾音乐专业大量耗时的特殊性而考虑减免或合并某些课程;还要兼顾音乐专业的综合性质而增设某些必需的关联课程。我们随时要想到: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广博的理论知识和示范的动手动口能力。

(二)坚持师资队伍的要求和结构不一样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综合能力,注重精神养成。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多方面综合水平的提高与品格修养的完善,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应该着力打造的三个方面。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问题在于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教学热情不足,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换理念,准确认知师范性的标准。在高校,一般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参与;重技能训练而轻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愉悦;重课程的辅德内涵而轻审美价值。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专业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具备新的教育观念,再不能把音乐教育仅仅当成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去对待。其次,建构更为严格的教师考核考评制度,督促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部分教师文化知识积淀不够宽厚,所以要因势利导将教师的热情充分发挥到教学和科研上。认真考核考评每一位在职教师,让他们随时养成对思想品行、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总结与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设置并固定师资结构。一个常规建制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专门设置几个跨学科的教师岗位。比如,与声乐、歌词创作和鉴赏专业必修课配套设置的专业发展选修课“汉语语音”,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个部分中的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展开;“歌词创作与鉴赏”专业选修课大量涉及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创作知识;“艺术概论”必修课大部分离不开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概论”知识;“戏剧欣赏”选修课更是紧密结合了元明清和现当代戏曲文学知识。同样,音乐之于心理,音乐之于舞蹈,音乐之于表演,音乐之于传媒的相关性都需要大大加强。

(三)生源来源途径和要求不一样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绍兴市高校;音乐教育;胡琴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世界文化以多种形式为载体涌入中国,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引入中国高校课堂,使中国传统器乐长期以来“口传心授”的单一授课模式被打破。时至今日,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当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依托,以保护传统授课模式、提高胡琴教学质量为首要任务,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对自身进行有的放矢地改革,这也是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共同面临的挑战。绍兴文理学院是浙江省绍兴市唯一一所公立综合类高校,自1994年开设音乐专业,至今已有25年的办学历史。2000年,音乐学院(今为艺术学院音乐系)设立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胡琴专业教学一直为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胡琴专业教学现状与教学难点简析

(一)专业设置与学生专业水平。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下设音乐系与美术系,胡琴专业归属于音乐系器乐与舞蹈教研室,目前分为板胡与二胡专业,胡琴专职教师一名,在校专业学生16名。其中,二胡专业主修生15名,板胡专业主修生1名,暂不开设胡琴选修课。近五年来,学院招收胡琴专业学生数目差距较大,如:2014级6人;2015级1人;2016级10人;2017级5人;2018级1人。生源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南、江苏三地,学生专业水平差异大、音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少部分学生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基本功扎实,演奏技术较为娴熟;大部分同学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胡琴演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演奏方法,因艺考需要,经历“拔苗助长”般的集训后,积累了一定难度的演奏曲目;最后一类则是学琴时间短,演奏基础极为薄弱的同学。胡琴专业学生业水平与综合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学习态度、就业目标、演奏方法等的迥异,是胡琴教学面对的第一个难点。(二)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在绍兴文理学院2018版培养方案实施之前,音乐教育专业同学,除主专业外,还需必修声乐课与钢琴课。胡琴专业同学除主修胡琴外,还要在本科教育的前两年完成钢琴与声乐的学习。而对于多数胡琴专业同学说,声乐课或者钢琴课至少有一门为零基础。胡琴专业主修生专业课采用“一对二”的授课模式,即每两位同学每周一课时(45分钟),目前仅一名板胡主修尖子生享有“一对一”的课时安排。由于胡琴教学的特殊性,即专业技能技巧传递需要一定时间为保障,即使授课教师将大量上课内容压缩,没有足够时间的示范讲解,课堂效果必然收获甚微。长此以往,个别学生易产生应付的情绪与懈怠的行为,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繁重的功课学习与主修专业课时的不足,是胡琴教学面对的第二个难点。(三)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据笔者对多名在中小学任职的胡琴专业毕业生的走访中发现:浙江省各中小学招聘,对钢琴、声乐两课的要求较高,器乐专业学生在招聘中几乎无优势可言。在本单位任职期间,这些胡琴主修生也是以钢琴、声乐为主要教学任务,器乐课程较少涉及,即使有也是作为兴趣班的形式增设,以一对多的上课形式,起初这些毕业生们面对课堂显得手足无措,毕竟这些突如其来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是在本科学习中鲜少涉及的。绍兴文理学院胡琴专业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浙江省各中小学招聘,绝大部分以声乐、钢琴为主,器乐考试次之。由此,胡琴专业学生的困境在于必须通过相关声乐与钢琴的考试,才有可能入职后担任音乐教师一职时从事兼职的胡琴教学工作。然而,回归教学课堂,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演奏曲目、练习技巧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学生而设定的,而绍兴文理学院于本科四年级开展的大学生实习工作,也没有为器乐专业同学提供展示与教学实践的平台。目前,绍兴文理学院实践中的胡琴教学并未与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材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小学音乐发展动向与趋势的关注。若教学理论与实践未能紧密结合,可能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正确方向的现象,此为胡琴教学面对的第三个难点。

二、胡琴专业教学改革措施初探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这也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表演专业之处,音乐教育专业同学的就业多侧重于中小学,因此演奏与教学同样重要。然而,并不是所有胡琴专业同学毕业后都希望走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我们应该学会因材施教,明确培养目标,对希望通过考研或出国等途径继续深造的同学,当让他们在保证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鼓励他们“走出去”增长见识。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绍兴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多地均有高铁直达;对立志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同学,则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学习,提醒学生综合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然而,无论对于前者或后者,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指导学生根据自身设定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这是成功的第一步。(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对西方教育体系几乎全面接受,中国传统器乐在高校等专业领域的传播过程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否定中国民族音乐与传统器乐授课模式,出现了“重技轻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余温,至今依然在影响着高校的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来说,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正确理解中国民族文化,也应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正确认识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对学校开设的多门理论课程应负有责任感地学习,如《中国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越剧选唱》等;除主修专业外应辅修或兼学其他同类弓弦乐器,如板胡专业学生还应学习中胡、高胡等乐器的演奏,二胡主修生则要学习板胡、中胡等乐器的演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曲目选择上,可以注重不同地方风格曲目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流畅演奏,还要对曲目的创作背景、演奏风格、技巧特点等进行理论性的总结;器乐是民歌的高级发展形式之一,因音乐教育专业同学都必须学习声乐,在胡琴教学课堂,可以要求学生们通过演唱部分民歌、戏曲来完成他们对曲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理解。通过以上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从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专多能的本领,为以后的考学和就业夯实基础。(三)注重实践环节,增设胡琴重奏课程。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的另一要务便是培养学生既能上的“舞台”,亦能站住“讲台”。由此,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合作指挥能力及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除参加乐队排练课外,建议增设胡琴重奏课程。重奏概念源于西方音乐,传入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奏训练模式在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中得以应用,起初主要是对不同的民族乐器进行编配,创作重奏作品。近几年来,重奏训练开始逐渐被应用于同类乐器的演奏,如弹拨乐团、弓弦乐团等,但对胡琴重奏课程开展意义与重要性的研究并不多,研究人群局限于专业领域。胡琴重奏课程的开展,对于胡琴演奏者具有积极的学习意义。胡琴重奏课的基本配置以民族弓弦乐器为主,主要有:二胡、中胡、高胡、板胡、大提琴等,部分作品也会涉及其他乐器。通过重奏训练,可以较为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视谱能力、培养不同乐器的演奏技能;胡琴重奏作品多以中国传统音乐为素材,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演奏者可在演奏过程中熟悉与学习西方和声概念的应用,又可感受中西合璧的创作风格;倾听与融合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练习音准、节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同学,胡琴重奏课的学习,对他们入职工作后,在中小学组建弓弦乐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中国传统器乐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四)绍兴文理学院胡琴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成果。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原为音乐学院),于2013年起,积极开展胡琴教学改革:2014年开设胡琴重奏课,创建绍兴文理学院弓弦乐团;2016年,增设板胡专业;2017年弓弦乐团二胡重奏作品《良宵》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合奏乙组(专业组)三等奖;2018年弓弦乐团合奏作品《茉莉花》获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合奏乙组(专业组)二等奖;2016、2017年间共有3名二胡专业同学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多名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得等级奖项。

[参考文献]

[1]白如雪.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二胡教学改革探索—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2]邢璐.胡琴重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艺术百家,2015,06.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招生考试;课程设置;教育实习

职前教育是教师正式入职前一系列培养工作的总称,尽管一个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学生想要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肯定需要入职后的不断磨练,但是良好的职前教育不可缺位。河南省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又比较大,所以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不是很乐观,政策扶持少、资金不充足、领导不重视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课程设置也有所改良,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队伍素质仍亟待加强,而职前教育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水准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一、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河南省大多数院校的音乐教育等专业在招生考试中设置的考试科目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一般而言,都是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以及乐理等科目,着重于考查考生的专业音乐素养。与之相对,德国等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招生考试中不仅考查考生的专业音乐素养,同时还注意考查考生的朗诵、即兴的创作能力等[1]。可见,目前河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中科目设置忽视了考生是否具有成长为教师的潜质,比如临场的反应能力、讲授能力,等等。如果不注意“音乐教师”和“音乐人才”之间的区别,则很难摆正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地位。招生考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可能不是各个高校可以单独解决的———考生的文化素养问题。尽管文化课试卷的分数未必能够真实地展现一个考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最起码也是评价一个考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参照,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之其他专业低了不少,这也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考生文化素质不如其他专业的考生。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文化涵养,音乐教师同样肩负着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责,同样需要“学高为师”。上述两个问题是招生考试中最明显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在于培养单位有意无意间模糊了“音乐教师”和“音乐人才”之间的界限[2]。应当说,音乐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是基础性的,没有必要做太高的要求,而更为重要的素质则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是现在的招生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舍本逐末之嫌,把考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定位在“舞台”上,而不是“讲台”上,稍显遗憾。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调整音乐教育专业考生的考查科目,加入诸如朗诵等可以考查考生教师潜质的内容,而且还需要逐步调整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避免继续出现为了“扬长避短”而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情况,当然,术业有专攻,音乐教育类专业的考生文化课要求可以稍低于一般专业的考生,但是最起码要能体现出该考生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学分一定的情况下的学时占比,也包括一门课程的内部安排,比如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从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时占比来看,与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一样,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前教育中太偏向“音乐”而忽视了“教育”。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教师教育平台课在必修课中的学分占比仅为9%,在选修课中的学分占比仅为3%,而专业平台课是占比最高的。而在国外,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往往在20%以上[3]。而庞杂的专业平台课稍显累赘,学生没有分别的学习这些课程,而在未来走上中小学音乐课的讲台上时,作为音乐教育中比较基础的部分,这些在高校中接受过精细的专业教育的老师,又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中小学生多少呢?而教育知识的匮乏,更加影响其授课效果。从一门课程的内部安排来看,目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运用的技术手段往往依然是PPT等多媒体,而学业考察方式在教育平台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中依然主要采取单一的笔试。单一、机械的讲授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较好地学习该门课程,而呆板的考查方式更是容易纵容学生在理论性较强的教育类课程中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解决上述第一个课程设置问题不能简单的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而不对其他种类的课程也做出相应地调整。因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突然加大学生的负担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根据上文的分析,培养者最起码应该考虑对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删繁就简,了解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专业知识,将精要的专业知识“量体裁衣”地讲授给学生,而不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照本宣科,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时,通识类课程也需要与教育类课程达到一个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因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成绩上的缺失也需要大学期间的通识类课程进行弥补。当然,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学分内重新规划各类课程的占比和内容,还可以仿照域外已有经验拉长学制。仍以德国为例,该国的音乐教育专业类似于我国的本硕连读,本科四年学生学习的是音乐专业知识,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本科学习期间的表现,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教育学的硕士学位或者艺术学的硕士学位等。但是这种方式仍然不是简单粗暴地拉长学习时间,也需要重新规划各类课程的课时和授课内容。解决上述第二个课程设置问题需要授课老师调整授课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地添加案例、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对“音乐”和“教育”两方面的考查。比如技能课考试可采取让学生以现场抽签的方式,抽取一首歌曲或乐曲之后以笔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对该首歌曲或乐曲的分析与表现处理意见,以及教学辅导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处理方法等。然后,在规定时限内现场执教该歌曲或乐曲的一个片段,执教对象由教师现场指定。在执教过程中,学生要有范唱或范奏,自弹自唱或自奏自唱等技能展示。教师依据学生在执教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情况、教学指导能力、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乐曲的理解分析与表现能力、音色辨别能力、个人的技能、技巧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学生加以评定。

三、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本科音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群体基础

音乐教育“教研”是指对音乐教学工作的研究,它以一定音乐课程科学理论为研究基础,是对音乐教学中具体教学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音乐教育“科研”是指对音乐课程领域内在规律的研究,它建立在相对多元的理论基础上,通过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有目的、计划对音乐课程领域范围内规律性内容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如果说音乐教育“教研”是基础,那么“科研”则是指导,通过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以音乐教育“教研”促“科研”,“科研”带“教研”,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成为推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而言,作为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主体的不同研究群体,在研究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从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与“科研”实际来看,“教研”“科研”实践的群体基础,主要包括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工作的教研员群体、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不同群体在音乐教育“教研”“科研”中,承担不同工作,分饰不同角色。

一、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师群体

其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该部分音乐教师,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教师编制考试、特岗教师考试等方式,进入地方教育系统,而后被分配到湖南各区县农村学校中,担任专业音乐教师。相比而言,音乐学专业(师范)毕业生,对于“教研”工作具有较强适应性,这与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所受专业训练有密切联系。从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各大师范院校对于学生个体音乐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无论是培养目标中的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的专门训练,还是毕业论文撰写中的研究实践,都使得音乐学专业(师范)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素养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能力,为他们走上教师岗位,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二,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普师生。目前,湖南农村学校中师毕业教师,在整个湖南农村学校教师群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中师毕业的普师生,由于在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全科”教学,分散在各个科目教学岗位上的中师毕业教师有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对音乐有天赋、有热情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进入学校工作后,承担起了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中师毕业教师尽管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与实用性,但是受培养方式的局限,多数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与当时出台的中师人才培养方案不无关系。198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强调“培养合格小学教师”,重视对这部分教师文化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在这种培养目标指导下,中师普师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在全科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实践能力养成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时间,而教研、科研方面则成为了盲区。这为他们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开展某一学科“教研”工作,带来了实际困难。其三,基数庞大,本应成为教研科研重要力量的非专业、兼职音乐教师。调查实践反映,非专业、兼职的音乐教师通常未承担教研科研工作,是湖南农村音乐教育教研、科研网络覆盖的盲区,这部分教师,既不具备基本的音乐教育“教研”能力,也无教研“组织”可以依靠,音乐教育“教研”工作无从谈起,但是,从其承担具体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庞大的基数来看,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研能力非常有必要。

二、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

教研员群体教研员群体为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音乐教育“教研”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的教研员群体中,专业构成与专职兼职情况个体区别较大,“教研”工作的落实有着较大的区县差异。其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兼职音乐教研员。该部分教研员通常由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构成,在从事音乐“教研”工作的教研员群体中,实际工作落实相对到位。这与其自身具备的音乐专业素养,数年的学校教学经验,以及相对细化教研工作职责划分有密切联系。专职音乐教研员与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相比,专职音乐教研员“教研”工作完成度更高,其具有工作职责细分到个体的条件优势,不存在职能划分模糊情况,是所有教研员中“教研”工作关注度、完成度最高群体。音乐专干兼职音乐教研员精力更多放在行政管理、活动组织上。湖南农村普通音乐教育调查反映,区县专职音乐教研员少之又少,这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要求不无关系,从我们侧面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以益阳市为例,仅安化配备了专职音乐教研员,承担音乐教研工作。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音乐教研员在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业务管理教研员群体中,占有一定比重,如湘西州古丈县、常德市桃源县、株洲市醴陵市等。其二,音乐专业/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教研员群体中,同样属于实际工作相对完成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在专业素养方面并不逊色专职音乐教研员,尽管身为艺术教研员,在精力上有所分散,但是,生命个体“趋向性”本能,决定了实际工作中,音乐专业出身的艺术教研员会将更多精力放在音乐教育“教研”工作中。比较来看,美术专业出身的专职艺术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同样存在工作侧重点的“趋向性”本能,更多关注美术“教研”工作。其三,非音乐专业出身的兼职艺术教研员。按照兼职程度从低至高,分别为艺体教研员、艺术专干(行政干部)兼职艺术教研员、艺体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体卫艺专干(另外承担国防教育行政管理)兼职艺体教研员。该群体教研员个体,音乐“教研”工作完成度基本与其兼职情况挂钩。在体卫艺专干兼职艺体教研员中,由于对其“教研”工作造成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过于复杂,在“教研”工作方面很难要求其按照工作职责标准开展工作。

三、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

高校研究者群体比上述两个群体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方面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特点与专注度。一方面,这与一直以来,高校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本职能中的“科学研究”职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高校研究者个体对于学术研究的本真追求,以及长年形成的“教研”“科研”团队协作理念有密切联系。从湖南省高校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研究者群体的学历结构来看,承担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的研究者,以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生为最大群体,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中坚力量,不乏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将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教研”“科研”工作作为终身事业来进行规划。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该院朱咏北教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多年,在其凝聚下,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研究团队,仅从其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来看,就能体现出团队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如,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通过对湖南省内175所农村学校办校规模开课情况、音乐教育地位、音乐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配置等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一文,主要从音乐教育地位、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情况着手,对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发展对策;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对湖南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改革情况等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教育主管部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提出了对策;罗伟胜《湘东地区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主要对湘东偏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同样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多年研究实践中,已经对湖南省内各地区农村音乐教育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究不仅局限于“教研”工作,“科研”方面同样涉猎,可以称为以“教研”促“科研”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Z].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Z].1980.

[3]王斌.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

[4]彭荣.湘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