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财政局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时间:2022-05-23 09:32:00

市财政局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保工资、惠民生、促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51,985万元,占年任务398,900万元的113.3%,同比增长2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6,246万元,占预算166,900万元的111.6%,比上年增收42,366万元,增长29.4%。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49,908万元,占预算112.3%,增长29.9%。

全市财政支出执行1,267,868万元,占预算(年初预算加省下达补助,下同)98.9%,同口径增长30.1%。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和环境保护支出146,170万元,占预算100%;支持农村生产、农林水事务支出164,369万元,占预算10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3,724万元,占预算100%;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52,838万元,占预算99.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83,836万元,占预算99.7%;公共安全支出61,379万元,占预算100%。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5,603万元,占预算130.9%,增长43.9%。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8,840万元,增长30.9%;排污费收入1,462万元,增长19.8%。

2011年市本级财政支出249,982万元,占预算94.5%,同口径增长18.5%。主要支出的执行情况: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和环境保护支出74,495万元,占预算100%;支持农村生产、农林水事务支出23,803万元,占预算99.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060万元,占预算99.9%;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423万元,占预算10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930万元,占预算99.7%;公共安全支出18,588万元,占预算100%。

(三)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的措施与成效。

1、强化财政收支管理,确保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一是狠抓组织财政收入。坚持工业企业抓重点、投资项目抓落实、其他税收挖潜力、非税收入抓监管的工作思路,全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征管,在国家结构性减税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5.2亿元,同比增长22.4%,创近十年来的最高增幅。二是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支出进度明显加快。2011年,全市财政支出126.8亿元中,用于农业、科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社区事务的支出达69.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54.5%,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执行占调整预算的98.9%,执行进度在全省位居前列。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密切关注中省资金投向和政策信息,全年共争取中省专款补助50.9亿元,同口径增长75%;争取中省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21.8亿元,增长15.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争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6亿元,增长22.3%;争取地方政府债券2.09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2、着力提升生活品质,促进民生持续改善。一是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全年共安排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资金15.4亿元,较上年增加5.4亿元,增长54.7%。二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市30.1万名城市和农村低保人员发放低保金3.6亿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为2.03万名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发放供养资金4,450万元,保障标准提高到3,000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3.57%;为0.9万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失业救济金0.6亿元,补助标准提高到570元/人月;顺利推进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38万农村人口;筹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4.19亿元,全市参合率达94%;投入0.75亿元,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妇幼保健、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等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集落实资金2.9亿元,使4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育、37.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使用教科书、4.65万名贫困寄宿学生享受了生活费补助,全市筹集1.08亿元实施“营养餐工程”,覆盖面达61%,22.86万名中小学生直接受益,落实了校园安保防护装备等经费投入。三是不断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保障能力。相继提高了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等九项社会保障补助标准,全面开展了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将各县区城镇职工医保、生育保险纳入市级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四是不断增强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支持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改革”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投入资金3,930万元用于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卫生应急、重点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业,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

3、完善支持“三农”政策措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一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2011年,全市农林水支出执行16.4亿元,比上年净增5.8亿元,增幅达54.8%。二是突出支持重点。安排资金1.17亿元支持了生猪、茶叶、柑桔和蔬菜基地建设,投入6,441万元支持了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拨付移民搬迁、重点村建设、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25,080万元,投入资金7,752万元支持了水源工程、农村人饮工程、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汛抗旱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三是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全市共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87亿元,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户投入8.9亿元,整合项目支农投入达到41.77亿元,有效提高了支农投入整体效益。四是全面、及时、准确兑现各项惠民政策。实行涉农补贴发放“一折制”、核查摸底“公示制”、检查追究问责制、补贴领取“签收制”,共为86万农户发放各类补贴资金3.6亿元。五是完善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2011年全市财政用于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的支出达到8,054万元,全市村均运转经费达到2.86万元;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年共拨付奖补资金达1.2亿元,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广泛欢迎。

4、支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多渠道争取经济建设资金。累计筹措资金31亿元,加大了对优势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国企改革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多方式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了财政资金账户设立与金融机构贷款挂钩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缓解辖区内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年为3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5亿元;落实增值税转型和灾区税费优惠等政策,直接为企业减轻负担2.4亿元。三是多手段支持经济突破发展。市财政筹集安排资金1亿元以上,建立了产业发展、偿债准备和激励奖励“三大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5、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预算单位的非税收入及支出预算一并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增强了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完整性,预算定员定额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公开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所有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集中支付资金总量达7.7亿元,占市级财政支出的30%以上,同时,县区全面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全部建立了惠农补贴网络系统,有效提高了资金到位率和使用效益。三是探索建立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重点对财政扶贫资金、生猪产业发展项目、基础教育工程、职业教育工程和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了绩效评价,逐步将财政监督结果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和专项资金使用分配的重要依据。四是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和全市教科文专项资金整合工作,制定了《市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整合教科文专项资金的意见》,探索完善部门间、层级间同类性质资金统筹集中使用办法,逐步形成投向科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五是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建立了采购准备、采购执行、合同验收结算三个环节相分离的“三段式”操作流程,强化了政府集中采购各工作环节的监督制约,全年采购资金累计达5.03亿元,节约资金5,925万元,节约率10.5%。

2011年财政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回顾“十一五”,我市财政改革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也是财政收支增幅最大、民生投入最多、公共财政特色最为彰显的五年,财政工作始终注重推动科学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效能,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64.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年均递增22%,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3.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年均递增23.8%;全市财政支出总量达402.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年均递增38%;累计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63.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9.6倍,争取中省专项补助13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3倍;全市六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超亿元,比“十五”末增加四个,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县级可支配财力水平从2005年的1.9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5万元。支持发展更加有力。“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中省各类经济建设专项资金10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净增59亿元;五年间累计减免各项税收5.6亿元,取消和停征了100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了企业负担。累计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等补贴资金1.93亿元,直接拉动全市消费26亿元;累计筹集拨付地震救灾重建资金107.1亿元,拨付洪灾救灾重建资金4.3亿元,有力地保障了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民生财政加速建立。“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支出累计达到243.6亿元,是“十五”的4.6倍,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5年的53%增加到2011年的76.5%,提高23.5个百分点;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40.3亿元,是“十五”的5.2倍;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总体看,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和加大民生投入的统筹着力,全市民生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新成绩:劳有所得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困有所济的机制更加完善,老有所养的框架体系逐步建立,病有所医的条件逐步改善,学有所教的任务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的理想迈出了新步伐,居有所乐的环境持续改善。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初步建立,2011年县区财政支出规模达到101.8亿元,是2005年19.7亿元的5.2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财政投资评审等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预算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稳步推进了全市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市县财政累计筹措安排40多亿元,保证了规范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所需;不断改进财政监督方式方法,加大了对重大项目、重点领域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健全了覆盖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受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等结构性矛盾制约,财政收入总量还比较小,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人均财力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改善民生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全市财政支出的80%以上依靠上级转移支付,预算安排的85%以上用于人员经费和社保对象补助,保民生、促发展还面临着较大财力缺口;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损失浪费、财政资金未专款专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目标和2012年财政预算安排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是率先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时期。总体看,我市经济财政发展既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深入实施,必然会在政策及项目上得到中省更大的倾斜和支持。二是“宝巴”高速、“十天”高速及“西汉蓉”高速铁路建设和新机场建设将陆续完工,加上已开通的西汉高速,长期以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等硬件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三是随着“十一五”布局建设的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重点民生工程和产业发展项目的达产达效,率先突破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二五”规划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强力助推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健全。四是随着财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源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的逐步到位,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都将为我市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挑战和困难:一是国家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市场融资环境趋紧,对我市在建项目及今后新开工项目融资将带来影响。二是我市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基础薄弱等问题还没完全破解,长期积累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尚未改变,经济市场化和外向度低,产业规模效益不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经济发展后劲亟待加强。三是骨干税源对国家政策、市场的依赖性较大,风险高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落实西部大开发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等,需要更加重视涵养税源、减轻企业负担,将对财政收入增长产生一定影响。四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民生改善、城乡统筹等方方面面都将对财政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收支矛盾尖锐仍将是“十二五”时期财政面临的主要困难。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市“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总体上坚持“12345”的思路: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夯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两基建设“两个基点”。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大财政收支蛋糕和打造民生财政“三个重点”。支持破解城乡居民收入低、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和特色产业竞争力弱“四个难题”。大力建设“五型”财政,即:建设“发展型”财政,处理好提高财政总量与注重运行质量、加快发展与保护环境、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四个关系;建设“公共型”财政,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分配有序、保障有力、职能健全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服务型”财政,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建设“落实型”财政,突出思大事、谋大事、抓大事,做到重基础、重细节、重效益;建设“安全型”财政,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监控机制,健全惩防体系,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美好、文明和谐的而努力奋斗。

“十二五”时期全市财政工作的主要目标:一是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2015年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15年达到40亿元以上。二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大力支持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活力;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好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收入水平。三是财政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显著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四是财政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预算公开稳步推进,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更加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1、全市及市本级财政工作思路和预算安排计划。2012年全市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支持扩大投资消费和改善投融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夯实财源税源基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2年全市财政预算(草案)如下:

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计划219,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地方财政收入计划计算,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19,700万元,加上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和返还收入495,318万元,调入资金13,019万元,扣除部门上划等专项上解6,095万元,2012年全市总财力为721,942万元。再加上省财政提前通知的专项补助198,834万元后,2012年全市财政支出预算为920,776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10.4%(剔除省预下专款因素,同口径增长20.8%)。

2012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37,380万元,加上级补助694,152万元(含预下专项补助),县区定额上解及税收增量返还33,821万元,县区专项上解2,635万元,扣除市对县区补助643,155万元(含预下专项补助)和市对县区定额补助、市县共享“五税”基数返还补助7,791万元,加上调入资金11,000万元(属调控非税收入等)后,2012年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为128,042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8.3%(剔除非税收入按政策需列收列支部分和上级预下专款补助,同口径增长14.4%)。

2、市级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和财政工作重点,2012年市本级预算编制和安排的主要内容是:

(1)确保规范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供养人员经费支出。落实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足额安排“干部职工工资、离退休费、调资以及津补贴、绩效工资”等人员经费支出。

(2)全面落实民生工程配套任务。市级安排民生工程支出预算12,231万元,其中:农村能源建设132万元,农村饮水工程200万元,扶贫移民搬迁390万元,残疾人事业配套77.5万元,救助站建设200万元,新农保试点市级补助400万元,新农合市级配套891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164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市级财政配套306万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市级负担资金606万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市级配套1,800万元,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补助和农村五保户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市级配套792万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寄宿生生活补助配套资金950万元,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市级承担资金603万元,“蛋奶工程”1,528万元,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市级配套142.6万元,城市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市级配套674万元。

(3)努力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安排农林水事务专项预算3,737万元,其中:绿色产业资金1,500万元,防汛抗旱100万元。

(4)支持各项公共事业发展。安排教育、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科学、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事业专项预算13,333万元。重点加大了对计划生育、职业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维护稳定和公检法司、消防、武警等的投入力度。

(5)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市本级部门单位公用经费标准仍维持上年水平,实行“零增长”。

(6)保证抵御重大自然灾害和财政风险需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体系,安排总预备费1,000万元。

在作上述预算安排的同时,为贯彻落实中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市财政将进一步加强项目整合和资金整合力度,积极推进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部财政性资金的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为此,在年度预算执行中,将通过多方筹措和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等方式,集中1.6亿元重点建立支持发展“三项机制”,即:建立产业发展机制,筹集9,450万元用于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前期、航空工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蔬菜市场和基地建设,以及支持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政府偿债机制,筹集5,000万元用于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建立激励奖励机制,筹集2,000万元用于对经济发展、财政增收、民生保障,以及招商引资、企业缴税等成绩突出的县区、部门和企业的奖励。这样,连同调入政府调控非税收入等资金1.1亿元,共新增2.7亿元,积极主动地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部署,促进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突破发展。

三、2012年财政重点工作

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意义重大。按照市委、市政府对财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做大财政收支规模为目标,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坚持重点税源监控与提高收入质量两手抓,加大财政收入组织、协调、征管和激励力度,确保财政收入依法征收、足额入库。坚持依法治税,认真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财税环境。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工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精心谋划新时期财源建设的目标任务、主攻方向、激励奖励和保障措施,力促“经济总量增加、社会效益增进、投资客商增利、各级财政增收”多赢局面的形成。及时掌握资金政策信息,加大争取中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二)以增投入提水平为重点,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千方百计实施好促进就业、收入倍增、全民社保、教育提升、卫生健康、文化惠民、住房保障、消除贫困、生活环境、生产服务等民生工程“十大领域”;持续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确保将今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继续提高农民收入和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支持实施“农民增收七大工程”,扎实做好新农保和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年人均标准分别提高80元,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60%,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普遍达到70%和50%以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水平,特别是较大幅度提高国有纺织、食品、森工等企业职工收入;积极提高参保率,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三项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二是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全市新增教育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面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努力实现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体系;积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确保2012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上年明显提高,为2012年实现全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7%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放大财政政策效能,建立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支持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农村危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地质灾害区域、生态保护区域的群众和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四是积极做好收入分配改革;支持好提高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乡镇卫生院建设、完善药品“三统一”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建设等八大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支持“平安”建设,加大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经费投入。

(三)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一是把保护生态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绿色产业置于财政扶持的优先位置,采取补助、贴息、减免税费等政策措施,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支持建筑安装、有色冶金、烟草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高新科技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我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积极做好项目争取、项目管理和项目储备工作,支持重大工程项目、重要基础设施、重点民生工程和重点镇建设,增强发展动力。三是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培育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我市旅游竞争力。四是综合运用资本注入、专项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市场开拓和产业升级。

(四)以强农惠农为突破,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势特色农产品和良种基地建设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认真落实各类惠农补贴政策,确保强农惠农投入不断增加、补贴落到实处。三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灌区改造步伐,大力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四是努力增加对村级组织运转的投入,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标准,探索实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五是支持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落实好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各项财税政策,谋划好农民进城落户后在医疗、养老、住房等相关制度方面的政策衔接,把支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抓实、抓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五)以推改革强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是完善政府预算编制体系,逐步建立与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公用经费定员定额管理办法,稳步推进预算公开。二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快对所有财政资金和所有预算单位的全覆盖步伐,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三是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债务预警机制,规范和完善融资平台公司运作,严格债务举借和担保行为,优化债务资金投向,增强“造血”功能,努力实现债务举借、使用、收益、归还的良性循环。四是强化财政监督。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源于管理的科学规范,要建立和完善财政信息公开、科学民主决策、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等“四项制度”,把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财政监督与财政中心工作的同步发展。五是加强一般性支出管理。严格管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会议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等“四项经费”,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办公用房装修以及庆典等方面的经费支出。六是稳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对确定的发展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重点镇,赋予其必要的预算管理职责和财力,促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