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宰行业税收征管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0 03:58:00

屠宰行业税收征管调研报告

生猪定点屠宰行业地方税收征管现状,与依法治税、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相符,与省局提出的加强行业税收征管要求有差距。笔者根据组织安排,对某县级市生猪屠宰行业税收征管,进行了一次为期二个月的调查。现结合自已的调查,以及咨询、了解到的其它县市征管情况,把自己对加强生猪定点屠宰行业地方税收征管的思考以飨读者,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生猪定点屠宰中存在的地方税收征管问题

1、税务登记不全面。经调查,某县级市生猪定点屠宰行业由食品公司实行统一管理,各乡镇(街办)定点屠宰厂为市食品公司非独立分支机构,各屠宰厂实行报账制,每月25日至26日结算,单据、凭证上交至市食品公司统一入账。进行了税务登记的只有市食品公司,乡镇(街办)定点屠宰厂大多数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登记。由于食品公司或定点屠宰厂不是法定的扣缴义务人,且代扣手续费不高,定点屠宰厂代扣屠户的税款没有与税务部门及时签订代扣或协议。其它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生猪屠宰行业登记不全面,影响了各地税源调查的真实性。

2、征收标准不统一。一是对屠户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不统一。根据现行规定,对生猪屠宰上市应按12元/头对屠商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在具体的执行中,由于政府干预,有的地方按每头8元征收,有的按10元,有的不分税费,统一按每公斤定额收取等等,各地不一。二是对屠户附征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不统一。根据省政府办公厅2005年10月22日《关于研究部署当前生猪生产工作的会议纪要》规定,为稳定生猪生产,加大政策扶持,从当时起至2006年6月30日,缓征生猪屠宰环节的城建税及教育附加。按照规定应从2006年7月份开始征收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而有的地方还在缓征或未征收。

3、税款入库不规范。由于税款入库涉及到各级政府既得利益问题,有的乡镇违规操作,擅自把生猪定点屠宰税款转移成乡镇自有财力,以税转费,税收隐性流失的问题较突出。经笔者调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反映,由于税务部门对定点屠宰厂管理不到位,代扣手续不清,许多乡镇政府把各屠宰厂“代扣”的税款当作自己的既得利益,或作为其他用途的支出,缴入乡镇财政,不愿入库;部分乡镇(街办)表示留一部分,入一部分;还有一种观点则是希望壮大乡镇(街办)财力,改变入库方式。在税款入库问题上税务机关权力的唯一性有所削弱。

4、部门配合不默契。对生猪定点屠宰行业的管理有国税、地税、工商、公安、检验检疫、商业、质检等部门。除国、地税两部门外,其它各部门在管理中,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制定自己的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且在管理和收费中,轻管理重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据调查,有的地方每头猪应交的各种费用是国、地税税款的两到三倍,这种税费倒挂现象,无疑增加了定点屠宰单位和个体屠商的负担,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缴税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税款正常征收。

二、规范生猪屠宰行业地方税收征收管理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规范生猪屠宰行业税收征收管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无证则无序。对各定点屠宰厂依据税务登记管理有关规定,全面办理税务登记或注册税务登记,纳入地税征管业务系统中进行正常管理。对办理了税务登记管理的,纳入登记主管税务机关征收管理。办理了注册税务登记的,由其上级独立核算单位的主管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为主。

2、签订代扣协议。代扣协议难于签订,主要是定点屠宰单位代扣积极性不高,原因有二:一是代扣手续少;二是屠户抵触情绪较大。为了提高生猪定点屠宰单位的代扣积极性,除了税务部门要加强对定点屠宰单位和屠商的宣传、解释之外,县级政府应对定点屠宰单位用于加强管理,打击偷逃相关税费的生猪屠宰零散经营户的执法经费,给予一定的保障,目的是规范生猪定点屠宰行业税收代扣行为。在此基础上,由县、市、区局与食品公司或具有独立核算资格的定点屠宰单位统一办理代扣税款手续,堵塞生猪定点屠宰行业税收漏洞。

3、强化税款征收入库。根据生猪定点屠宰行业税收征收管理对象的不同,税款征收入库可以区别情况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办理了注册税务登记的定点屠宰厂自已应纳的税款和代扣的相关税费统一上交县级食品公司,由食品公司统一将税款按月到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并按各屠宰厂上报数确定收入归属,划拔到相关乡镇。二是办理了税务登记的屠宰厂其应缴纳的税款和代扣的税款按月在属地分局申报缴纳,收入归属直接进入所属乡镇、街办。

4、规范制定税收政策。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各行各业从省局到市局紧跟形式发展要求,相继制定了几十种行业税收征管办法,对加强行业税收管理取到了积极作用,为“两个比重”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生猪屠宰行业的税收政策近几年都没有新政策、新规定出台,希望上级局能结合当前实情,制定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生猪屠宰行业税收征管办法,从税务登记、代扣、征收税种及标准、操作程序、协税护税、征收入库、法律责任等方面制定出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管理办法。各级政府要牵头,明确部门职责,清理收费项目,加强部门配合,规范行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