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隐性腐败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06 10:23:00

纪委隐性腐败调查报告

“隐性腐败”,是相对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贪污贿赂、买官卖官等“显性腐败”的一种腐败行为。隐性腐败具有“隐身”的特点,隐蔽性强,常常包着人情的外衣,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进行,不容易被发现;温和性重,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和披着温情面纱,使官员在不知不觉中突破法律底线;腐败手法变化莫测,名目种类繁多,信息贿赂、感情贿赂、干股分红、期权交易等都属于隐性腐败。但是,“隐身”性能再好的腐败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最终是要和利益挂钩的,是行贿者用各种手段与受贿者进行利益交换的行为。因此,治理“隐性腐败”必须强化“零条件”执行、“零距离”监督、“零容忍”查处的“三零”工作机制,才能使其最终暴露在阳光之下。

强化制度执行“零条件”机制。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若干规定,如《廉政准则》在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力度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查办严重行贿犯罪的力度,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贿、国家工作人员为跑官买官行贿、危害民生的行贿等八类行贿犯罪案件,被列为严肃依法查办的重点;中办、国办先后颁布《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加强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管理提出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等。“零条件”执行好这些制度,是应对“隐性腐败”有力武器。重点要把制度执行的强制性、示范性、平等性统一起来。一要具有强制性。制度没有强制性就只能是口号,没有约束力。要根据制度设计的主要精神进一步明确落实的责任主体和执行机构,进一步细化惩处措施,确保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二要发挥示范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干部的示范作用就是落实的决定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到先正己再正人,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三要保证平等性。不管是党员还是群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面前都必须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严格杜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发生。

强化管理监督“零距离”机制。逐步构建起包括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在内的完善、强大、严密的监督体系,用好“放大镜、望远镜、透视镜”等必要的监督手段,实现“零距离”监督。一要用好放大镜。对干部的监督要扩大范围,从八小时内扩大到八小时外,从工作扩大到生活。从过去发生的隐性腐败案件来看,隐性腐败之所以能隐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干部的监督范围不够大、不够广,只有让干部全方位进入监督范围,隐性腐败才会现身。二要用好望远镜。党员领导干部不可能时时都在反腐部门眼中工作、生活,因此,治理隐性腐败必须要有望远镜,并用好望远镜。反腐部门的望远镜就是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有了群众的监督,官员无论到了哪里,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会有无数的眼睛盯住他们,都能及时地被发现。三要用好透视镜。所谓透视镜,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就是其中之一。领导干部的重大事项,如财产包括本人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劳务收入,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非上市公司、企业的情况等,都要向组织申报。凡是发现有疑问的都要认真审核,真正起到透视作用。

强化严处“零容忍”机制。由于隐性腐败的“隐蔽性”、“温和性”等特征使得社会对“隐性腐败”的容忍度较高,就算是发现了某些腐败现象的端倪,也是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要紧紧抓住案件线索、办案机制、综合协调三个关键环节,用“零容忍”的态度、铁一般的手腕让那些具有“隐形功能”的腐败现象暴露在阳光之下。一要抓线索,努力拓宽案源。发挥信访主渠道作用,扩大案件线索来源;继续实行网上举报,鼓励实名举报举证;开展领导干部集中接访活动,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同时还注意从执法监察、纠风治乱、专项检查等日常的监督检查中获取案件线索,变单渠道为多渠道,变被动为主动。二要抓机制,创新办案制度。建立具有突破大要案能力的办案能手、具有财会等业务知识的专业技术能手、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老同志组成的办案人才队伍;进一步建立健全办案协作制度、案件移送制度以及分片召开办案调度会和督导会等制度,强化目标考核,创新办案方式,完善办案激励机制。三要抓协调,形成办案合力。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加强与有关反腐部门的协作配合,特别是要采集和分析有关隐性腐败的信息、研究隐性腐败的可能性和规律,对于一些重大案件线索,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协调有关执法执纪机关,整合办案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突破大案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