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古建筑调查汇报

时间:2022-01-03 03:33:00

县城古建筑调查汇报

解其抢救、保护、恢复和开发的价值,为摸清县城古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县政协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组织四个调研小组,自2007年3月中旬开始为期一个月,开展了县城古建筑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按照“摸底统计、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方法,收集资料、图片,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座谈研讨,听取和吸收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城古建筑的历史与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㈠县城古建筑的历史

县城自唐代辟为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文物丰富,城区布局特色鲜明,有“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之称。从《清道光年间县城全景图》可见,城中商铺林立,房舍俨然,尤其以祠堂闻名遐迩,民间有“宁州的祠堂抚州的塔、苏州的扇子浏阳的伞”赞誉。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反映县城历史风貌和文明的古建筑尚存许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的浩劫,县城古建筑急剧减少,古城的风貌和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

1、古祠堂、寺庙、堂院、试馆情况。据资料载:县城原有祠堂130栋,面积约3.9万平方米。还有寺庙29栋、试馆12栋、书院4栋、慈善堂院10栋,共约13万平方米。

2、古街巷情况。据县志记载:原县城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正街,长2308米,宽3米左右,中间是水沟,上面盖石板。此街以衙前为中心,往西经老道前、万家坊、鹦鹉桥、黄土岭、西门口、西摆街至唐坪庵(现名桃坪庵),称为高市,也叫上市;往东经鼓楼下、衙前街背、卫前街、东门街、青云门等街段,古称泰市,也叫下市。县城整个布局以正街为轴,有十八条巷,分别向南北或东西方辐射,整个规划布局紧凑简便实用。

3、古井、古桥情况。县志载县城原有10口井,即祝家井、周家井、铁炉井、孝友井、钟家井、义井、午水井、北门双井、龙王井、刘公井(后铁炉井废,为9井,未包括后来挖掘的王家井、余家井、陈家井和北门井)。有桥涵19处,其中状元桥、鹦鹉桥、王亚桥最负盛名。

4、文峰塔、八贤祠情况。县城文峰塔座落在南崖南面山上。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道光皇帝之师、本县汤桥人万承风为首等25名乡贤,各捐银三百两集资重建,嘉庆十一年(1806)七月塔成,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楼阁式石塔,底平呈六方形,七层,高20多米,有门窗,可攀登观望。塔旁原建有文昌阁。

八贤祠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祠毁于兵,民国十一年(1922)重建。祠址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现义宁镇第二小学后侧。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一正二横三重。正屋分下、正、寝3堂,中以两天井隔开。寝堂设神台。正堂祀北宋诗人黄庭坚、御史中丞徐禧、南宋礼部尚书莫将、学士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徵、四川安抚置制使余介、右丞相章鉴、兵部尚书宋朝寅、元翰林国史编修祝彬八位乡贤牌位和画像。两边横屋各有两个天井,每个天井边有一厅室,陈列八贤文物。另有从房14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贤祠志》编修告竣,撰序,蒋中正、孙科为之题词,冯玉祥、林森、于佑任、居正、邵力子、戴传贤、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

5、书院情况。据考自宋元明清四朝的1000多年间,有识之士创办书院25所,登进士者共有411名。宋元佑八年(1093),知县胡璞在青云门内建学舍明伦堂,明崇祯后扩建大成殿、崇圣殿、藏书阁、尊经阁、文昌阁、濂溪讲堂等,后毁于兵灾。在县城的书院有5所,即濂山书院、山泉书院、梯云书院、凤山献书院、鳌峰书院。

㈡县城古建筑现状

县城现存部分街道和单体古建筑地方特色鲜明。调研中看到,地方特色鲜明的街道有西摆街、黄土岭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充分体现赣西北小山城特色,徜徉其中,仿佛流连在历史的长河中。残存的35处祠堂中,较为典型且保存较好的有明末所建的邓氏宗祠(公敏巷24号)和陈家祠堂(华光巷6号),有清朝中晚期所建的周祠(周家巷3号),还有兰祠(清泉巷5号)、黄祠(街背路15号)、廖祠(公敏巷33号)、林祠(广场北7号)等。这些古祠大都保存较好,雕刻华丽,比如邓氏宗祠,虽只剩下三分之二面积,但里面所有木料几乎是无木不雕、无柱不刻,许多砖石上都刻有花纹。雕刻手法多样,有穿雕、有浮雕、还有镂空雕,每件物体都可单独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还有周家巷的周祠雕刻细腻动人,龙尾挑檐活灵活现,倒挂金瓜形象逼真,柱础柱帽各具形态,脊花角爪栩栩如生,门窗花格风采依旧,麻石天井完好无缺,就连封火墙的压顶下清一色的草绘墨画,至今依然色彩鲜艳,风采当年。总之,这些古祠不管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还是雕刻艺术都可称为上乘,其价值不可估量。

除古祠外,还有耶稣堂和书院。位于鹦鹉街24号的耶稣堂(又名华丰布行)是我县唯一一栋具有欧州风格的古建筑,其正面造型及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位于城西肖爷巷的鳌峰书院为清朝中期所建,结构简朴,独具匠心。该书院分为三重,下重左右各一个天井采光排水,中重有一个大天井,站在大门口往内看,三个天井正好形成一个“品”字,使人联想到清贫乐道、品德为先的办学育人宗旨,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毁损严重。县城古建筑因风雨侵蚀、蚁害加重、面积锐减,保护价值下降。据2006年底县房管局对直管公房的调查,县城只剩下祠堂35处,馆院庙房等17处,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此次调查发现,县城古祠堂大都建于清末民国初,只有周祠、兰祠、黄祠、刘祠、熊祠、邹祠等几栋分别建于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两栋明朝所建的陈祠、邓祠也只剩下拆后余留部分。县城所有祠堂寺院大都阴暗潮湿,居住拥挤,门楼门面基本毁坏,山墙翘瓦破烂不堪,挑梁框槛腐烂残缺,门窗格扇都被更换,古祠堂完整性不够,有价值的为数不多。

2、安全隐患大。一是居民居住的古建筑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其年代都在一、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长期以来保护措施不力,承重墙柱大都腐败,加之白蚁侵害,许多梁柱等木结构被白蚁蛀空,雨雪天很容易造成倒塌。二是由于居住拥挤,一日三餐多家明火做饭,有些人甚至在木板楼上生火、焚香等,随时都容易引起火灾;加之住户日用电器增多,大部分电线老化且不规范,近年因火灾烧毁的祠堂就有林业大楼对面的何祠、公敏巷的徐祠和老道前的天禄祠等几处;特别是由于居民乱搭建占用了消防通道,祠堂内的通道几乎是两人侧身才能勉强通过,一旦起火将难以扑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无法保障。房管干部直言“两怕”心理:晴天怕着火,雨天怕倒房。

3、古城风貌遭受破坏。县城古建筑因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十年浩劫,毁掉了许多古建筑精品,文峰塔就毁于“”的所谓“破四旧”。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如八贤祠这样一座彰显先贤,教育后人的古建筑,就毁于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县城五大书院现在只剩下两栋,一栋是位于县政府招待所内的凤巘书院,作为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被列入文物保护;另一栋是黄土岭肖爷巷内的鳌峰书院,现居住着15户居民。19处桥涵仅存10座,其中城区范围内只有西门口王亚桥和西摆渡口桥。王亚桥建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长11米,宽4.5米,历来为行人要道。原桥上建有亭子,1968年毁,现只剩下桥面。西摆渡口桥长6米、宽2.4米,为两个不同年代建造的一孔石拱桥。北边建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南边建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现保存完好。古井只剩下刘公井和后来挖掘的王家井、北门井仍在使用。

㈣原因分析

调研中了解到,县城古建筑存在上述主要问题并面临着进一步被毁坏、或毁灭的厄运,其主要原因:

1、保护意识不强。相关单位对保护古建筑认识不足,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了解不多。居住在古建筑里的人基本上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或下岗职工、或孤寡老人、或进城做工的农民,这些人保护文物意识差,既不知道怎样保护,也无能力去保护,甚至随意搭建,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结构,毁掉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2、保护经费不足。一方面,房管部门收取古建筑中的居民的租金低,每平方米0.5元的月租不够基本维修费。另一方面,为有利于保护古建筑,需要对居住在祠堂、书院等古建筑内的住户进行搬迁安置,但搬迁安置经费不足。据房管部门反映,县政府曾拨专项经费25万元用于搬迁周祠、兰祠内的住户,但因缺口较大而迟迟没有启动。

3、县城建设改造与保护古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每开发一处往往会毁掉一些古建筑,其中包括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如因建自来水公司宿舍而拆毁的八贤祠,建林业大楼而毁的状元桥,建一中综合楼拆除的吴季子祠等。

二、县城古建筑保护、恢复、开发的意义

古建筑是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它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的结合。县城是一座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历史古城。县城古建筑既沉淀着几千年古艾和吴楚的文化痕迹,又传承着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更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经过政治运动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县城所留存的古建筑不多,完整的精品极少,就更显得其珍贵,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实行抢救性保护。

㈠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彰显地方特色的需要。县城古祠堂整体风格为“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江南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多采用老式青砖砌墙、立叠式木架承重、青瓦盖顶、木板间房,这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每栋单体建筑都建有防火墙,一般为五滴水式叠落山墙。每座山墙五个檐顶或砌成元宝脊,以示招财进宝之意;或成翘角上挑,意为蓬勃向上。门楼既有八字型也有一字型。门楼装饰豪华的有三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大多数采取飞檐斗拱、吻兽翘角、沿柱额方、雀替挂落等装饰工艺,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祠堂大多坐北向南,少数坐西向东,但都按风水学选择了角度。气派一些的祠堂都具有“两井(天井)、三重(厅堂)、四厢(厢房)、八柱(八承重柱)”的特色,有的还置有楼台,即在下堂前置戏楼(台),在天井两侧厢房上置茶楼。古祠堂大都是砖木结构,少量为土木结构。立柱或为石柱或为木柱,柱础多为鼓盆型八角方座石墩。天井采用“四水归一”的方式,即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雨水可集中于住宅之内,以防雨水淋向别人家的墙而引起纠纷,也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

㈡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被毁的“八贤祠”,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八位名贤,他们或以政事业绩名世,或以文章书法著称,或以忠孝正直闻名。濂山书院是纪念宋理学家周敦颐和文学家黄山谷先生两位名人的最好见证,南崖文峰塔是修城悠久历史的标志,重建这些被毁的标志建筑对于弘扬先贤事迹,激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有着积极的意义。

㈢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县城黄土岭与西摆街上的满汉茶舍、馨茗堂等是茶叶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两侧铺面斗墙上依稀可见的招牌广告,是修城经贸繁荣的缩影。保护、恢复、开发这两条街,把其整修开发成茶市、山货等地方土特产一条街,把昔日连接城乡、今日连接黄土岭和西摆两段街的王亚桥整修开发好,必将对我县商贸旅游物流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三、县城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古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首要任务是加以保护,然后才是开发和利用。调研组通过研讨提出以下建议:

㈠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保护意识

一座城市如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灵气。城市特色不仅反映在一些标志性建筑上,还体现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古建筑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在向人们展示先辈们勤劳智慧的同时,还展示了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我们可通过这些古建筑来追溯和感悟历史的风云,并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展。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对于处于区域劣势的来讲,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可出投资环境,文化可以出生产力。尤其在发展旅游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市民了解抢救和保护古建筑迫在眉睫,从而切实增强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意识。文化、旅游、房管、建设、规划等部门都要把保护好、管理好古建筑文物,当作义不容辞责任,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文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魅力,宣传保护古建筑文物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市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㈡创新思路,正确处理好几组关系

怎样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如何发挥古建筑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的作用?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要迅速组织专家学者对县城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普查,逐栋进行评估和鉴定,摸清家底,划分类别,建立起古建筑文物档案。对于有价值且较完整的进行挂牌,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对于保护价值不大,影响城建规划,有碍市容观瞻且安全隐患大的古建筑进行拆除;对于一些有历史影响,能促进旅游经济,增加城市亮点的已毁古建筑,要列入规划进行恢复。

2、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保护重点,开发大片。建议以周祠为重点,带动周家巷、余自荣巷一片的旧祠堂改造;以兰祠为重点,带动清泉巷与老道前街的改造;以邓祠、陈祠、查祠、鲁祠、黄祠、林祠为重点,分别带动公敏巷、华光巷、街背路和二中后古祠的改造。

3、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抱西瓜,又捡芝麻。所谓“大”是指有重点的保护那些有价值较完整的古祠堂,恢复一些名气大的古建筑,如八贤祠、濂山书院等;所谓“小”是对应拆除的古建筑中有艺术价值的石雕、木刻、条石、柱础等,拆除前由文物部门进行登记,拆除时由文物部门进行回收,以利在恢复和维修其它古建筑时派上用场。

4、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既履行政府职责,又提倡全民参加。管就是文物管理部门要对古建筑及其一些重点有价值零部件进行登记造册,落实管理人员。房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好防虫(白蚁)、防漏、防火、防倒塌工作,杜绝居民乱拆乱建。放就是放手让社会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对于重点古祠堂修膳后可交由一些社会艺术团体来管理,或作为名人纪念馆保护,也可选有责任心的住户参与管理;对于按规划应拆除的古祠堂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的原则由姓氏或社会名流投资新建,黄土岭街和西摆街可广泛吸收民资进行整修开发。

㈢科学规划,打造重点保护区

建议按照“整修一线、开发两点、恢复三处、保护四片”的思路对县城古建筑进行规划和修葺保护。

整修一线:即从鹦鹉步行街往西经黄土岭、王亚桥至西摆街,整修恢复成茶市、饮食及地方土特产品一条街。

开发两点:目前重点开发周家巷的周祠、清泉巷的兰祠。把居民搬迁出去并安置好,对两祠进行修葺补救,使之成为县城古祠堂的标志,并带动周边古祠堂、古街巷的开发。

恢复三处:即恢复文峰塔、八贤祠、濂山书院。建议尽快组织专门队伍,结合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的需要,选址重建文峰塔。建议八贤祠安排在南崖挂榜山侧的山坳里重建,濂山书院可结合在山谷公园的改造项目建在宁州供销社处。

保护四片:一是余家巷财神庙后黄祠等一片;二是余自荣巷和周家巷一片;三是公敏巷以邓祠、廖祠为代表的一片;四是华光巷至肖家巷陈祠、鲁祠、查祠、鳌峰书院一片。

㈣强化措施,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建议一要落实保护责任。迅速成立县古建筑文物管理机构,开展对全县古建筑的普查和建档,制定古建筑保护条例。凡经普查评估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都要落实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按照保护条例,实行挂牌保护,每年对古建筑保护情况进行1—2次检查。二要落实保护经费。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文保单位争取上级专项经费,要将古建筑保护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将收取的房租全部用于古建筑维修。三要落实保护措施。首先要逐步减少古建筑中居住人员的密度,要加快廉租房建设,特别是应该建一些小面积的廉租房,尽快将古建筑中的居民搬迁出去;其次是拆除古祠堂内外的违章建筑,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同时要制订严格的“四防”措施,对于肆意毁坏古建筑文物,偷窃、盗卖古建筑构件的要进行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