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2 04:28:00

泥鳅发展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转型过程中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它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财政支农工作紧紧围绕着市场需求,大力扶持怀远泥鳅产业,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健康、快速发展。

一、泥鳅产业发展现状

怀远县是我市泥鳅产业主要地区,养殖面积由2003年的32亩,发展到现在的3720亩,全县共建立稻田和池塘养殖泥鳅示范基地13个。其中孔津湖稻田生态养殖泥鳅标准化示范区被省渔业局列为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区,示范区核心区面积1500亩,另有池塘健康养殖面积400亩,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示范区。2006年,全县生产商品泥鳅1400吨,出口230吨,实现渔业产值3360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泥鳅生产及出口基地。怀远县泥鳅养殖协会、孔津湖水产养殖协会等以泥鳅产业为主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会员达到288人,带动了1336个农户开展泥鳅养殖,户均泥鳅纯收入4400余元,其中董炳让、李德雨、顾有利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泥鳅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

二、财政在扶持泥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以项目为抓手,借力发展。2003年,市财政局根据怀远县泥鳅养殖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帮助规划泥鳅养殖示范推广项目,组织专家对泥鳅的培育繁殖、养殖、基地、销售各个环节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获项目推广和人工繁殖技术经费70万元,为泥鳅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壮大产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投入资金帮助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合作、科技推广和市场开拓,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使之成为泥鳅产业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泥鳅养殖,做到产业与自身发展并举,公司与农户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户的利益,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泥鳅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三是培育养殖基地,突出苗种带动。通过中央、省、市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培育扶持养殖基地。2005年投入基地建设资金57万元,06年投入60万元,共带动其它各类资金投入1800万元,建成了我国第一家以泥鳅、大鳞副泥鳅等鳅科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为主的泥鳅良种繁育基地,年产泥鳅、大鳞副泥鳅等鳅科鱼类良种鱼苗10亿尾,夏花鱼种5亿尾;年产值500万元,年利润150万元。带动农民稻田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泥鳅6000亩,年产优质商品泥鳅5000吨以上,出口2000吨。年创社会效益1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四是强化质量管理,推动品牌战略。近年来,财政通过实施以奖代补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创名特优产品和科技创新。2006年怀远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淮王”牌、“孔津湖”牌泥鳅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随着质量和品牌提升,怀远泥鳅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五是扶持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升级。为了改变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各自为阵的局面,2004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帮助组建了怀远县泥鳅养殖协会。通过近四年来的发展,目前会员已达288个,其中企业会员5个,养殖户271个,营销专业户12个。集中了怀远县全部泥鳅养殖企业和90%以上的泥鳅养殖大户,初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促进了泥鳅产业的升级,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思考与建议

从怀远泥鳅养殖发展壮大的过程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从创新财政扶持政策入手,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1.准确认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找准公共财政职能

农业产业化首先属于竞争性领域,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经营,其兴衰不仅影响其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成为准公共领域。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培育与发展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的培育上,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通过利益的诱导,促使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结成主导产业的培育主体。二是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可以稳定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后劲。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在保护城市二、三产业“凤还巢”,带动民间资本投入,解决农村存在的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懂市场、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等问题的同时,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和带动起来共同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2.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明确财政支持环节

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公共职能的有效对接,通过政策扶持,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户的权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关系的重要前提。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使其不断更新利益取向观念,树立起双赢思想和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企业与农户之间结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二是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结合各地资源优势,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的科技投入,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建设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基地,一方面确保龙头企业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促进优势产业的规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链条。三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采取农民自办、农民和国家技术经济部门、涉农企业联办等多种形式,培育、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流组织形式。

3.针对不同环节,采取不同支持政策

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不仅在于直接增加农业投入,更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吸引和带动全社会的投入,共同参与产业化进程。财政资金作为政府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手段,对于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应采取无偿投入的形式;对于介于公益性与经营性之间的可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等形式。

4.整合产业化资金,规范管理程序

鉴于农业产业化资金涉及部门多,管理使用分散,很难形成合力的状况,建议成立以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资金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按照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体制,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财政扶持政策,审核资金安排方案,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统筹考虑、规范使用,充分发挥政府在支持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