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7 08:18:00

区内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调研报告

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地的学龄儿童少年跟随他们的父母涌入城市,给城区的义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些正处于接受教育和成长关键时期的流动儿童少年能否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关系到苏州和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的热点问题。有关专家断言,我国城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在流动儿童少年。为了解我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情况,推动区政府进一步解决好辖区内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促进我区义务教育事业上新台阶,我们对辖区内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概况

调研中,我们实地察看了辖区内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和我区接纳民工子弟较多的公办学校,走访了市、区教育局及有关部门,赴昆山、张家港、金阊区等兄弟市区进行了考察,并向民工子弟学校和学生家长发放了229份问卷调查表,回收208份。

(一)我区民工子弟学校现状

我区现有比较成规模的由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工子弟学校5所,主要分布在西南面的城乡结合部,除南环桥民工子弟小学已在区教育局备案外,均未得到区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这4所学校的办学者,主要来自安徽六安、寿县地区;学生30%来自江苏省内,70%来自省外。

作为对政府部门义务教育的一种补充,民工子弟学校已成为城市边缘“普九”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民工子弟学校,为一部分流动儿童少年提供了就学的机会,解除了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同时,亦为流出地教师提供了就业机会。民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有其客观需求的。

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南环桥民工子弟小学是在*年暑期,由葑门街道和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联办的一所专门吸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工子弟学校。其中主要生源来自农贸市场经营户子女,子女上学方便,符合家长工作特点。校舍由南环桥市场提供,办学当年,就在我区教育行政部门备了案。该校虽然硬件设施尚有一定差距,但由于聘任的是我区退休校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12名聘用的本地退休教师,教龄都在20年以上,责任心比较强,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类民工子弟学校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每年举办运动会和各种活动,成立了鼓号队、秧歌队,教研活动亦比较正常。为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学校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主办单位之一南环桥农贸市场对学校工作亦比较重视、支持,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经常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老师敬业精神较好。

爱心小学,华星学校、民工子弟学校、良山学校4所民工子弟学校均未得到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校舍除良山小学是原双桥村废弃的幼儿园外,其余都是租用闲置厂房。教师除聘用少量的本地退休教师外,大部分是流出地的“下岗”教师和师范学校毕业后未能安排工作的学生或高中生。由于流出地的生源大量外出,学校萎缩,教师的就业十分困难,当地政府鼓励教师外出自找门路,跟踪办学,并开具了流出地(主要是安徽省六安、寿县)教委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同意在苏设立民工子弟小学的证明件。因此,他们对现在的“饭碗”比较珍惜,也渴望得到区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学校从成本考虑,人员尽量精简,教师除了上课外,还要承担不少后勤工作,包括随校车接送学生,工作比较辛苦,敬业精神比较好。学校对教学质量、德育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在学校场地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学生组织一些如升国旗、广播操等活动,有的还配备了电脑。

家长基本满意。

在调研中,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即使这些各方条件极其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是比较满意的,觉得与老家学校相比要好得多了。学校把流动儿童少年集中起来,给他们以纪律的约束和启蒙的教育,还有校车接送,这无论如何总比不读书、无书可读要好得多。

但这些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

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校舍大部分是租用的闲置厂房,缺乏活动场地,教室不规范,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基本上只是三个“一”(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厕所、食堂不符合标准,不能达到办学最低规定的审批要求。这些学校由于民间力量办学,必须自负盈亏,除办学者投入和学生交费外,再无其他资金来源,而收费标准又不能高,因此很难集中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

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5所民工子弟学校共有教师79人,学校自报有教师职称的是51人。教师待遇较差,工资一般都在500-700元左右,养老、医疗保险基本未参加。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比较频繁。

教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不能按照教育部、教育厅规定的教学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的使用不统一,有苏教版,有人教版。学校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学生流动性大,学籍管理较差。

安全隐患比较多。校舍陈旧,电线电路杂乱,缺乏必要的消防设备。学校食堂均未发现有卫生防疫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缺少生熟分开、操作与储藏分设的设施条件。学生住处遍布全市各区,最远的甚至在相城区,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要靠校车接送。大部分校车车况较差,超载现象比较突出。

(二)、兄弟县市区的模式和特点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我们考察的昆山、张家港、金阊区等兄弟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张家港进行教育大投入,2004年之前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做到了公办学校全吸纳。昆山市委、市政府为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出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三年到位”的要求,并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年的三年工作目标。金阊区人大常委会*年就对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区政府从*年始,就将每年支持兴办一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了区政府实事项目。

2、三个市区各具特色

兄弟市区的做法各有特色,为我们的调研拓展了视野和思路。

张家港市采取公办学校全吸纳,社会力量办学有新突破。

张家港当出现第一所由民间资本兴办的办学点时,因办学条件不符合要求,及时予以取缔。坚持“确保外来子弟安排入学”和“公正公平热情服务”两个原则,采取政府财政拨款,公办学校全部吸纳的办法来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市教育局各公办学校将接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作为年度的目标任务予以考核,做到了流动儿童少年与本地儿童少年统一编班,针对流动儿童的特点,还采取了“五个多”予以帮助,即:学习上多补习,经济上多援助,生活上多关心,交往中多交流,评比中多鼓励。如学校为困难学生解决午餐和校服,减免学杂费年13余万元。目前各公办学校已吸纳15600多名流动儿童少年。但随着今年取消流动儿童少年入学借读费的政策出台,出现了外来务工者携亲友子女来港入学,享受公办学校优质资源的现象,政府办学日感压力巨大,面临新一轮义务教育达标高潮。今年初,张家港在严把准入关的基础上,已办起了第一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公办学校全吸纳的做法已出现松动。

昆山市采取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同时积极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昆山市按照“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吸纳为主,同时积极鼓励、热情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原则,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流动儿童少年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采取四条措施:统一部署,做好公办吸纳工作;扩充资源,建立合格民工子弟学校;整顿市场,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水平。昆山市在提供土地或出租校舍方面给予优惠,支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对民工子弟学校加强管理,教育局出面聘用公办学校退休校长任督学到民工子弟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沟通相关信息。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方面给予扶持。将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局各职能科室的管理范畴,实行业务统管。使这些学校基本上都达到了“五个合格”(即:合格的校长、合格的教师、合格的办学条件、合格的教育教学管理、合格的教学教育质量),甚至出现了有些民工子弟学校争创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的喜人现象。对那些不符合基本办学条件的办学点,在整改未能达标的前提下,依法予以取缔。至今昆山流动儿童少年入学人数近2万人,其中公办学校吸纳占52.4%,其余均在民办学校,目前为止已批准民工子弟学校11所,取缔不规范的民工子弟学校20所。

金阊区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网络作用,民工子弟学校逐步走上规范。

金阊区对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采取了以公办吸纳为主,同时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网络的作用,将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管理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区社区教育办公室是政府的工作部门,附设在区教育文体局内,有编制(办公室3人,其中一人分管街道),有职责、有目标、有计划、有载体、有考核。区教育局另派5名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专职工作人员进驻各街道,各街道有分管领导,居委会有分管主任,负责全区的社区教育包括对民工子弟学校的督导和管理工作。对辖区内的民工子弟学校,按照严格管理与热情扶持并举的原则,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不具备《苏州市社会力量办学基本条件》的学校,在妥善做好学生分流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在街道的配合下,联合执法,依法予以取缔。对硬件设施达到基本办学下限,办学人办学思想比较端正,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校采用专人联系指导,加强教学督导,组织校长培训班,公、民办学校结对等形式帮助提高办学水平,筹建了民工子弟学校党团支部,调剂公办学校多余的办公、教学用品用具等予以扶持,使这些学校基本达到了办学条件。去年,又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调整学校布局,鼓励民间办学人租用闲置的原村办小学校舍,解决一部分民工子弟小学的办学场地问题,鼓励区退休教师去民工学校任教,改善教育质量。至目前为止,金阊区7000多名流动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48.4%,其余分布在8个社会力量兴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其中4所学校已被区教育局批准,其余正在积极改善条件争取批准。金阊区在关注民工子弟学校的同时,已把关注整治私人办幼儿园列入下阶段社区教育的工作计划。

(三)、我区的做法

1、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多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了教育均衡化的水平。据统计*年至*年,全区用于学校改造经费投入达7300万元。同时,在调整学校布局中,做到了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场地不流失,为解决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预留了一定的空间条件。

2、坚持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我区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学校布局,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各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就读,让流动儿童少年与本地儿童少年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学校在教育和管理上做到了流动儿童少年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根据市教育局初步统计,目前,我区流动儿童少年约有6400余人,其中65%在公办小学就读。觅渡小学、东大街小学、南门路小学,姑香苑小学等公办小学吸纳的流动儿童少年已占到全校学生数的60%以上。在这些公办小学里,学校使流动儿童少年和本地孩子一样得到关注,甚至因为他们的基础薄弱还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苏州孩子与外地孩子能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少年与在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的学生相比,学业成绩整体较好,东大街小学甚至有个别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外出竞赛。全区基本实现了流动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扶持与整治相结合,初步纳入管理轨道。流动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是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社会问题。大量应运而生的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办学者的理念和实力的偏差,难免参差不齐,良莠并存。*年,为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规范化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区曾取缔了一处校舍设施简陋,教育教学管理混乱,交通、饮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社会办学点,初步拉开了整顿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市场的序幕。区教育部门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安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次检查。如配合交巡警部门对辖区内民工子弟学校的校车进行了全面普查,对办学人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对校舍和消防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尤其是去年抗非典期间,教育部门将民工子弟学校的防非作为重点,组织专门人员上门检查,督促、指导,会同卫生防疫部门指导各民工学校建立了非典疫情的零报告制度,并提供了一批科学防治宣传材料和必要的防治用品,使这些民工子弟学校安全渡过了这一非常时期。对办学较好的南环桥民工子弟小学,虽然区教育部门对该校未正式审批,但还是给予了热情的关注与扶持,除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经常性指导外,还从公办学校调剂出部分办公用品、教学器具、课桌椅无偿给予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区教育与相关部门在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

1、流动儿童少年人数的快速增长对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根据市教育局统计,近年来,我市的流动儿童少年正以每年18%的速度在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少年的增速还在加大。我区于*年制定的“十五”计划纲要尚未将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纳入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还是比较紧张,全区20所小学(不含培智小学),根据现有规模,开足班级数,按标准还可吸纳学生1371人。即使不计其他教育成本,目前全区公办小学亦无法接纳辖区内全部民工子弟学校的在读生。

2、国家出台的为流动儿童少年入学减免费用的政策将对区级财政提出新的要求。

教育经费支出在区财政支出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尽管政府尽了很大努力,每年增加教育投入,但由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高、人员经费政策性增长较大等因素,教育经费仍然比较紧张。主要体现在:一是全区21所公办小学,目前负债总额达1210.9万元,债务主要用于近几年的校舍改造、教学设施更新和信息化建设等。二是教育部门是政府收费清理整顿的重点对象,如前几年经物价部门核准收取的上机上网费(每学期35元/人),去年9月取消后,全区核退37.44万元,仅此一项,全年减收98.48万元。收费取消后,电脑课还得上,上网费还得缴,有故障的计算机还得维修。三是生均公用经费紧张,*年全区生均公用经费实际支出为526元/人,其来源是两部分组成,财政预算内拨款120元/人,杂费开支138元/人,实际缺口268元/人,全年缺额377.82万元。四是如果按照可再吸纳1371名民工子弟学生计算,按1:19的师生比,缺教师73名,*年,我区教师年均总收入2.8万元,亦就是说,每年还需增加人员经费204.4万元(不含医药费)。为了进一步加强和稳定教师队伍,区政府已考虑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因此实际增加的人员经费势必还会突破。按生均公用经费526元计算,还需增加公用经费72.1万元,这无疑对财政的压力将更大。不少学校的日常公用经费是靠政策规定收取的捐资助学费、借读费来补充维持的。近年来,为了尽量吸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根据上级规定,公办学校逐年降低了收费门槛,流动儿童少年入学,只收一项借读费(每学期外省收250元/人,本省收190元/人),杂费、代办费与本地学生等同收取。今年全国“两会”后,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已要求各地公办学校不再收取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的借读费。目前苏州各县级市的公办学校已取消了借读费这一项目,各城区还未正式接到取消借读费的通知。假使城区各公办小学亦取消了这一收费项目,那一部分以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为主的公办小学,将陷入难以正常运行的境地。以我区觅渡小学为例,该校现有学生总数542名,其中流动儿童少年借读生为394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4%,低年级将近90%。*年,学校年日常经费收入54.51万元,其中借读费和捐资助学费为32.1万元,占收入的59%。全年日常经费支出(不含教师工资、医药费)71.35万元,借读费占了学校年支出的44.99%。南门路小学、东大街小学等公办学校,施教区内因动迁、择校等因素,本地生源大量流失,流动儿童少年借读的均要占在校生的60%以上,取消了借读费等于减少了一大半年收入,假使政府财政不能拨付,学校是难以运行的,而公办学校却不可能走降低现代化办学标准的倒退之路。

3、流动人员子女的特殊性对教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考验。

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流动儿童少年,其父母的收入基本比较稳定,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亦比较重视,而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比较差。学生大部分来自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江苏苏北等地,省外的占到了70%以上。父母基本从事集贸市场摊贩、建筑工地挖土方、拉板车、环卫清运保洁、收旧货、拾垃圾等工作。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亦不稳定。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6%,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有三分之一的家长完全没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地域文化、行为规范养成等总体上说与本地学生比有所差异。从问卷调查的情况反馈,家长认为孩子进公办学校读书的主要障碍是:怕学习跟不上、收费偏高、家长工作流动性大、可能会被歧视等。因此,即使公办学校的大门完全敞开,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滞留在民工子弟学校,如果硬行取缔,有可能造成部分孩子失学。民工子弟学校的产生,适应了这一层面的流动人员对子女教育的需求,亦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在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流动性实在太大,据这些学校反映,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学生流动数要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这样大的流动量,对公办学校来讲,无论是课程设置(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籍管理上都将带来新的难度。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流动儿童少年入学多的公办学校,学区内的本地学生流失的也多,他们走了另一条择校之路。另外,民工子弟学校有它的一些特色服务,如中午供应一顿饭,收费仅1.5元-2元;路远的上学校车接送,学校不再另外收费。孩子清早出门,一整天家长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们对孩子受教育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学校能把孩子“关”起来,有人管就可以了。民工子弟学校对这一层面的家长来讲,无疑是一个比较实在的选择,因此对这些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环境相对较差,这也势必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几点建议

1、明确指导思想,将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进一步放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苏州的流动人口剧增,流动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认识上一定要做到“三个统一”:即把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统一到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来;统一到落实基本国策——实施义务教育,应对新一轮义务教育高潮上来;统一到实施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苏州未来建设者,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上来。今天,苏州的流动人口在各条战线上为城市的发展作贡献,而他们的子女明天可能就是苏州的新市民。从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看,解决好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就是抓住机遇,为未来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人口素质上作的战略准备和长远投资。不让一名流动儿童少年辍学,使他们能同样受到优质的教育,关系到苏州未来的发展和市民的整体素质,这应该成为我们向社会的承诺,亦是政府为民、亲民、爱民的具体体现。

坚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把妥善解决辖区内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问题当作法定义务,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在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前提下,鼓励、扶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公办学校吸纳为主”并不等于是政府全包揽、公办全接纳。政府财力要能够完全承受,还需有个逐年增长的过程;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的地域情结和文化认同感完全能够溶合还需有个逐步适应过程。在当前一个历史阶段,以公办接纳为主,同时热情扶持规范民间力量办学,是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入学的实事求是的可行之路。

2、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

辖区内究竟有多少流动人员,有多少适龄的流动儿童少年,是否还有社会力量办学点未纳入视线?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规划,把解决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围中去,作为我区巩固和提高省现代化教育区成果的一个与时俱进的目标。对教职人员、教育资源、资金投入都要有前瞻的预期规划和应对措施。公办学校在调整布局时,应保护好教育资源,不使其流失。近几年在改善薄弱学校进程中调整出来的校舍,包括原村办小学,可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或租赁、或合作,由民间资本来兴办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工子弟学校。区政府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利用辖区资源,挖掘教育潜力,帮助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在建设沧浪新城及成片居民小区开发过程中,应按规定规划、设计、建设好配套学校。

3、对现有民工子弟学校要加强管理,扶持与治理相结合,逐步规范。

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根据《苏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制订出符合教育法规、切合实际的办学标准,在确保安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等)和师资的前提下,面对现实,适当放宽一些办学硬件标准,让民工子弟学校办学先构建一个最基本的平台。同时可借鉴兄弟县市、区的经验,采用先备案、再批准的方式,促使现有民工子弟学校办学逐步走向规范。建议区政府召集教育、卫生、消防、房管等部门进一步深入基层,对现有已初具规模的民工子弟学校逐一现场办公,指导、帮助他们整改,主动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鼓励他们争取达标批准的积极性。对整改后仍未能达标的办学点,则依法予以取缔。对已取得办学资格的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在加强教育管理、业务指导的同时,可采取公、民办学校结对,业务培训,鼓励公办骨干教师到民工子弟学校定期挂职,协助管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求使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优胜劣汰过程中,使一批办得好的民工子弟学校脱颖而出。

4、把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应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为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创造条件,合力改善其受教育环境。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普九工作范畴,指导、督促公办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要加强公办学校在流动儿童少年入学后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处理好课程设置和学生流动性大的关系,加强学籍管理。要未雨绸缪,制定好预案,一旦借读费取消,政府除了财政增加投入外,是否可考虑出台一些必要的准入制度,如流动人员必需有相对固定的住所,必须持有公安部门颁发的“暂住证”,需入学儿童原则上必须是流动人员本人的子女,根据就近原则,就读学校应服从教育部门统一调配等。同时,加强对社会办民工子弟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发展计划部门要将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员暂住证的发放、管理工作,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流动人员适龄子女的有关情况。人事部门要根据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数量,核定教职工的编制。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没有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子女少则2-3个,多则4-5个。因此一定要按照计划生育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依法查处超计划生育的情况,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切实纳入管理。卫生、房管、物价、消防等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加强服务。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动员、督促本社区流动人员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构建好社区教育三级平台。

通过区委、区政府多年来的努力,我区已创建为“省教育现代化区”,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区一定能在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确保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问题上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