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成因思考

时间:2022-10-09 02:47:00

党支部成因思考

一、后进村党支部的成因

后进村党支部绝大多数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落后,主要表现为村班子瘫痪或不健全、“两委”关系不协调、党员发挥作用较差、集体经济薄弱、村域经济发展长期落后、村情不稳定等。后进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缺少一个领头雁。表现为“三难”:优秀人才外流,村内选人难;多年未发展党员,党员中选人难;后备干部缺乏,储备人才中选人难。村班子虽有人支摊,但不干事、不想事,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事实表明,后进村与先进村最大的差距是干部素质和人才问题。

2、村域经济落后,村集体和群众无钱办事。主要表现为:村集体负债累累,无力兴办公益事业,甚至无钱办公;村域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卖难;农民收入微薄,生活水平低;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化解集体债务没有招法。村民缺乏引导和示范,致富无门,是后进村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3、村内各种关系不理顺,村情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公开对立,群众上访不断;村风不正,封建迷信和宗教势力抬头,宗派和家族势力干扰村政,村干部受打击和排挤;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对村班子意见大。主要原因:一是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当,侵害集体和农民利益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宗派和邪恶势力干扰村政,削弱了农村基层政权。三是遗留问题难解决,积累和激化了干群矛盾。一些村在宅基地、土地延包、税费收缴、计划生育、债权债务等方面存在遗留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年代久远、错综复杂,村班子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就会成为群众对班子不信任和上访的理由。

4、村“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合力不强。村“两委”不协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村“两委”班子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摆不正各自的位置;二是素质差异造成矛盾对立;三是由于政策原因,客观上造成乡镇对村“两委”干部管理一手硬、一手软。

5、乡镇党委领导不力、责任不到位。受政绩考核指标偏重于经济指标的驱动,一些乡镇党委急功近利,对周期长、见效慢、费力大的村级组织建设缺乏主动性和内动力,特别是对后进支部整顿缺乏巩固提高的长效机制,对村级组织建设口头上重视,行动上没有形成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

二、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对策

(一)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以开展“四培育”为重点,创新村级干部选用和培训机制

1、创新选拔任用机制,选准用好村干部。把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有无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和本领做为选拔和任用后进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尺度,按照本地实际需要坚持标准选贤任能。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选拔范围,丰富选拔任用措施。把一切农村优秀人才纳入选拔和任用的视野,通过采取“两推一选”、聘用、下派、上挂、横调等措施,为后进村选配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村党支部书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建立村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奖优罚劣的工作实绩考核机制,从机制上调动在职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乡镇、村的经济情况,探索建立在职和离退职村干部的待遇保障机制,从而激励在职村干部、稳定离退职村干部。要加大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把各村的优秀人才海选出来上挂到乡镇站办所,根据各村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做到边挂边用,挂用结合。

2、创新培训机制,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根据省、市农村干部新一轮“三年素质升级工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做好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常规性培训和轮训工作,保证培训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分类确定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创新培训机制、方法。

(二)突出村党支部核心地位,以协调“两委”关系为重点,着力规范“两委”工作机制

1、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目标建立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委要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村“两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村“两委”班子年终述职制度、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等,通过落实好以上制度,畅通村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途径,使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2、以明确“两委”职责为前提推进村党支部工作规范化和村民自治法制化。制定出台《村级“两委”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农村民主管理暂行办法》之类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村级“两委”职责,规范“两委”工作,改进和转变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支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办事,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

3、以实施村务工作“阳光工程”为载体推进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按照中办发2004年17号文件的要求,深入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村财民理乡代管等制度,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呈现在阳光下,通过公开、对话等形式,扩大全体村民特别是村民代表的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培养和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依靠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

(三)深化“建争带创”活动,以实现“富民强村”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1、转变工作方式,集中精力调整产业结构。乡镇党委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发展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和村级干部的主要考核指标,指导农村党支部由行政命令型向示范服务型转变,指导村干部当好结构调整的带头人、服务人和规划人。

2、深化“建争带创”活动,激励农村党员发挥作用。在“建争带创”活动中,要通过不断地深化活动内容来约束和促进党员发挥作用。通过对党员严格评议、奖惩、教育、监督,促进党员争当致富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和百姓贴心人,激励他们在壮大产业、促农增收、服务农民、维护稳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抓好“支部+协会”工作,解决农村致富群体小而弱的问题。继续推行“支部+协会”工作模式,提倡并鼓励农民带头领办专业协会、致富联合体、农民股份制公司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探索在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中建立党组织,引导村党组织和党员为发展壮大农村致富群体提供组织、服务和人才保障。

4、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问题。指导各村立足当地实际,确定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要逐步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现有资产,努力化解村级债务,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从根本上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

(四)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以构建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要紧紧抓住乡镇党委这个龙头,建立并落实好四项工作机制:一是上下联动机制。县(市)委抓全面、抓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抓协调、抓指导,乡镇党委抓具体落实,市直包村部门抓帮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抓督查,五位一体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集中整顿机制。把穷村、乱村、班子瘫痪村作为整顿重点,坚持常抓不懈。集中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后进村进行整顿。三是固本防滑机制。对经整顿实现初步转化的后进支部要坚持“扶上马、送一程”,巩固和扩大整顿成果,防止反复;对中间状态支部和先进支部也不能放松,要严加管理、严加防范,促升级、防下滑。四是限期转化机制。要帮助后进村党支部制定有针对性的整顿方案,确定目标,限期转化,使后进村班子和干部变压力为动力。要建立县(市)级领导干部、乡镇党委书记、市直部门包重点村、后进村制度,并且建立整后专项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政绩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组织部门要发挥督查作用,明查暗访,定期通报,严格奖惩,大力营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