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委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工作意见

时间:2022-05-30 09:37:00

农委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工作意见

2011年,我市粮食生产取得突出成绩,总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受到了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高度肯定。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抓好2012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力争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粮食面积,改善基础条件,强化科技支撑,确保全市粮食稳定增产。

(二)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确保实现“十年增”,力争实现“吨粮市”。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确保稳定增产的基础。各县(市、区)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要从全年生产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扩大粮油、粮菜、粮棉等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防止棉花、花生、蔬菜等其他作物生产大幅波动,确保大宗农产品均衡供应。

(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要求,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年度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

(三)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长久稳定不变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集中土地经营权,提高粮食集约化经营水平。注意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方,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

三、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推进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大对种子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的粮食作物育种项目支持,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尽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小麦、玉米新品种。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种子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粮食作物种子繁育基地建设,提高种子质量,加快推广粮食新品种。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小麦要重点抓好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次喷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的“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增产技术措施。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和重要环节,组织市、县、乡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实行技术包保,搞好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抓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轻危害。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多渠道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免费职业教育,着力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病虫机防手和科技带头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小麦、玉米“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各县(市、区)要切实抓好农业部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建设,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级新建20个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东昌府区、莘县全面启动整县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其他县(市、区)要力争自行建立2个整建制实施乡镇。国家和省级奖励资金,原则上要全部用于高产创建。在高产创建活动中,要通过“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重点提高集成技术覆盖率,提高粮经复合种植比例,有效带动全市粮食平衡增产。

(五)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研究会商,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科学抗灾减灾,努力将各类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推进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县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施标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实施好国家批复的位山灌区、彭楼灌区、陶城铺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一步改善灌区基础设施条件。抓好“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强化田间工程整治,突出解决好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借助南水北调机遇,抓紧启动市级南湖水库、屯水库、南王水库等9座平原水库建设,科学配置水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省水保示范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启动实施耕地深耕深松工程,大力推广“整村连片、整乡推进”的作业模式,力争2012年完成200万亩深耕深松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力争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启动健康施肥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工作。

五、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精神,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农机具购置等补贴不折不扣落实到农民手中,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重点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龙头企业,推进粮食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增值率,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粮食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六、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农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调查、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部门要搞好粮食生产指导,加快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统计、调查部门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分析研究,准确反映粮食产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粮食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注重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粮食增产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