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强区建设工作计划

时间:2022-04-25 02:43:00

卫生强区建设工作计划

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承接省的卫生强省和市卫生强市战略,促进文化大区建设,结合卫生工作实际,现就加快卫生强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核心,加快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卫生资源的科学配置,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强化卫生法制建设和政府卫生调控为重点,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和服务效能,保证全体居民享有持续、公平的基本卫生服务;以科技教育为先导,通过激发全社会广泛投入和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卫生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为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核心,加快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卫生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和服务效能,努力使我区基本形成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明显提高,卫生服务绩效水平显著改善,与中心城区功能更加相适应,卫生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卫生发展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加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相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实现人卫生强区目标开好局、打好基础。

三、重点工作

2012年卫生强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四工程一改革”,方法措施是“五四三二一”,即全面强化“五种能力”建设,全力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综合采取“四项措施”,重点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切实贯彻“三个狠抓”,着力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努力实现“两个打造”,有效实施“科教兴卫工程”;不断追求“一个激活”,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

(一)全面强化“五种能力”建设,全力实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

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以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目标,强化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五种能力建设。

1.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咨询;完善卫生系统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实现事件分析、鉴别和应急处理的流程化和模型化;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联合工作机制,落实每季例会和疫情通报制度;加强应急反应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质储备。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的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网上疫情直报率98%以上;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实现疫情适时监测、科学预测,提高现场快速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建立上联下延,覆盖到村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信息员覆盖率100%,村、社区卫生管理信息员覆盖率80%以上。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化建设,5月底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搬迁。继续做好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常见传染病的防制工作,特别重视霍乱、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工作,实现重大疫情调查处置力100%,原因查明率85%,确保不出现因控制措施不力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和流行。强化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结合农村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全面推开,通过强化基层“责任医生”的责任,严格控制各种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传染病及地方病和职业病;大力推进农民健康促进工作,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全面启动公共卫生监测区工作,扎实做好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省定标准。

3.强化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建设。

完成卫生监督分所建设,健全“局—所—分所”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建成能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推行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促进卫生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和农村的卫生监督执法力量,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积极推行量化分级管理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化妆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医疗机构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重点打击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服务秩序,扎实做好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确保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提高卫生监督效能,努力促进卫生监督各项工作指标明显提高,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健康安全基本得到有效保障。

4.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主,其他区属医疗机构为补充,省、市级综合性医院传染病院(区)、急救中心、采供血机构为后盾的医疗救治网络。

加强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八医在医院内设置符合要求的感染性疾病门诊,单独或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和病区,具备收治一般传染病和对疑似烈性传染病隔离观察的能力。区人民医院、藤桥卫生院应具备对一般传染病和疑似烈性传染病观察的能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急救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建设。以存量资源调整和内涵发展为主线,加强八医和区人民医院建设,提高应急反应和医疗救援水平。落实医院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前哨阵地责任,加强医院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救治和隔离消毒管理,严防院内感染。加强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扶持设置社区精神病康复机构,鼓励精神病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加强无偿献血工作,保持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保持100%,保证血液质量,确保用血安全。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快构建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不断增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5.强化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能力建设。

依法规范妇幼保健服务,深入贯彻《母婴保健法》,围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目标,加强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健全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模式,使流动人口孕产妇、儿童享有与户籍地人口同等的保健服务;继续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加强孕产期尤其是对高危孕妇的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保证母婴安全。妇幼保健工作的主要指标持续保持优于省定标准,孕产妇死亡率小于14/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15‰;婚前保健咨询率达60%,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率达95%,全区妇幼保健机构全部通过达标验收。

(二)综合采取“四项措施”,重点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以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为目标,综合采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四项措施”,普遍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组织实施和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农民的参保意识,保持农民参保率80%以上;加快扩面步伐,扩大受惠面,把新型合作医疗向街道城中村延伸,动员有条件的企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农村公共卫生卫生的项目管理和开展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结合起来,使有限基金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合作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建立乡镇卫生院的初诊制度和转诊制度,努力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小病不出乡镇,大病有效救治”,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基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全面实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用好农村公共卫生专项经费,扎实开展包括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保障等三大类12项工作,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为农村儿童免费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确保0-3岁儿童定期接受8次健康体检,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0-7岁的儿童提供省免疫规划规定的7种一类疫苗的接种率达到95%以上,建卡发证率达95%以上;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向孕产妇提供5次产前检查、3次产后上门访视和1次产后常规检查;向育龄已婚妇女每三年提供一次常见妇女病检查;为农村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6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群体体检率达到80%,建档率达到80%;为农村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式管理服务。

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模式,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实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建立业务评估和量化考核机制,并建立定期复查、滚动评估的机制,积极开展“卫生强乡(镇)”和“卫生示范村”评比命名活动,通过“卫生强乡(镇)”、“卫生示范村”评比命名,加强示范引导,推动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服务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强化村卫生室的网底功能,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对常住3000人口以上,或外来人口超过10000人的村设置二室。建立乡村(社区)责任医生制,按2000人配备1名社区医生,并定期开展社区巡诊;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基本装备全部实现“新六件”,双屿、南郊、藤桥争创省中心集镇卫生院“200强”;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和欠发达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提升农村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农民健康行为的形成,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

扎实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认真落实《省农民健康体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用好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做好农民健康体检服务。农民健康体检包括物理体检(内、外科)、三大常规(血、尿、粪)、B超(肝、胆)、心电图、胸透等5项。对7岁以下儿童落实系统管理,监测生长发育。农民健康体检采用“健康券”方式运作;加强农民健康体检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结合,参加体检农民健康建档率100%。对条件薄弱的乡镇卫生院,组织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对口支援,指导帮助体检工作。

(三)切实贯彻“三个狠抓”,着力实施“社区健康促进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办抓好示范、民办抓好规范、农村抓好转型”的方针,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建设。

“公办”抓示范。按照《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有关标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从单纯医疗向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转变;从坐等上门到入户服务的模式转变;医务人员从单科到全科的知识结构转变;用人分配管理从吃“大锅饭”到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强化职责转变;政府补助实现从“人头费”到定额补助、综合补助的转变。建立病患者合理分流机制,争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加强健康教育,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建立一所符合“五个转变”要求,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加以推广。

“民办”抓规范。严格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行为、广告、价格收费、人员准入的各种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事故防范,引导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向正轨。促进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从单纯医疗向“六位一体”的功能转变,落实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职能,切实发挥好民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公共卫生网底方面的基础作用。营造民办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形成不同所有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农村”抓转型。建好以区级医疗机构为指导、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和岗位培训,提高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以城区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为载体,利用城区卫生资源提高乡村社区卫生服务力度和水平。

(四)努力实现“两个打造”,有效实施“科教兴卫工程”

突出人才队伍发展和卫生科技项目攻关,努力打造创新型卫生。深入调研合理规划,制定区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明确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积极推进全区卫生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利用。引导卫生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对内推行干部交流制度,实行全系统人员统一调配,对外面向社会招才、引才、选才。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唯才是举的方针,全面实行直属医疗卫生单位中层干部、基层单位领导聘任制,把优秀管理人才选到领导岗位上来,激发年青人才的创造和积极性,帮助年青人才快速成长。加大学历提升力度,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引导、吸引卫生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政策,促进卫生人才队伍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加强医院和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在重大和高发疾病的诊治控制技术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以领头学科、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为主的重点学科群建设,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加快卫生信息化工作步伐,努力打造数字型卫生。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通过深化信息技术在卫生管理和服务各个环节的应用,来提高卫生管理和服务效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提高卫生政务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强化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卫生对社会的服务。加强数字医院建设,通过医院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治水平,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要建立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页,实现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法律政策、报销制度、报销程序、资金运行的自动查询,管理、运行机构和服务机构的数据网上交换和通信;推广“乡镇医院信息系统”,加强质量监督和经济核算功能,注重信息共享和集成,发挥整体效益;加强卫生网站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站的技术含量和档次,提高信息容量和数据服务水平,实现网站多功能化和办公自动化,宣传卫生政策、卫生新闻、宣传卫生形象。全面实施计划免疫信息化管理,实现适龄儿童接种“一地建卡、异地接种、信息自动交换”,启动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

(五)不断追求“一个激活”,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

深化卫生改革以激活内部动力为抓手。要进一步明确医院产权关系,落实医院的法人自主权,积极探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做好区人民医院分院和红旗医院托管的后续管理工作,确保国有资本和社会投入资本的共同增值。坚持公立医院为主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布局要求,进一步合理配置公立医疗资源,深入推行医疗机构“西移”计划,挖掘区人民医院和双屿卫生院合并优势,不断提高了西片人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为区人民医院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加大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激活内部活力。积极探索有效的监管方法,依法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管。

努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运行机制改革。合理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侧重公共卫生服务,确保为农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科学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镇卫生院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择优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医疗服务模式。探索村卫生室由村民委员会或卫生院举办,采取乡镇卫生院派出服务、乡村联办、社会或有执业资格的个人等多种形式承办。

把人才工作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创新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推行医疗单位合同聘任制;实行效益工资和其他报酬实现形式相结合,建立充分体现知识、劳动的激励机制,在分配上,职称高与低,关键岗位和普通岗位要有所体现,对员工的工资福利实行劳、责、绩、效综合考核,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工资分配方案,合理拉开分配档次。

把招商引资工作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招商引资项目再细化,积极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参加推荐会、依托省、市区卫生信息平台推荐、向国内外华侨组织推荐、请省内卫生部门帮助推荐等方式,疏通渠道,确保把项目推出去,把资金引进来,把任务完成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乐商氛围,努力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把外商服务好。

四、组织领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卫生系统建设卫生强区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抓,全体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切实把建设卫生强区作为推进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推进卫生强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齐抓共管、协力促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局面;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卫生强区建设作为基层卫生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建设卫生强区的目标、政策、措施和行动落实到位;制定和实施卫生强区建设评价和通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卫生发展动态,推动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强区建设。加强卫生资金监管,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保证不挤占挪用,以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运作,力求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