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个重在”,扎实做好工作

时间:2022-11-27 02:42:00

落实“四个重在”,扎实做好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7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把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2.8%;外贸出口增长13%,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5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在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落实“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推动持续,促进提升,用心运作,增进实效,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产业支撑,持续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整合财政性涉农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壮大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网络化销售,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10万亩以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五新”,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有效防范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生物入侵。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固病险水库,加快修复水毁工程,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强化乡村规划和管理,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下派村干部、农村“六大员”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完善“三农服务网”,办好“台湾海峡渔业气象”和“渔民之友”广播节目,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

壮大工业经济,增强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改造升级中促进内涵深化,在产业有效扩张中促进外延拓展。依托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水平,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创新工业管理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和经济运行调度,抓好新增长点和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福厦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产品等项目;石化产业重点建设湄洲湾(南北岸)和厦门海沧基地,加快延伸石化中下游产业;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工程机械、轻纺机械、环保装备、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福州青口、厦门灌口汽车工业城,优化全省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产业布局;高技术产业重点在光电、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扶持发展一批项目;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钢、铝、铜、钨、钼等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传统产业要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高轻纺工业的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促进建材工业以先进工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我省企业,扶持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持续发展新增长点。制定政策措施,扶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推进物流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作用。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法律服务,鼓励发展咨询、资信、广告、工业设计等商务服务业。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乡村等旅游精品,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物业管理、家政、健身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维权,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

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开辟持续发展新空间。突出港口建设,细化布局规划和开发方案,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和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和泉州新港,集中建设第四代以上集装箱船专业化泊位,逐步形成重点突出、优势鲜明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公路、铁路等集疏运体系,推进物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吞吐能力。加大货源组织和航线开辟力度,稳定近洋支线,拓展远洋干线,提高港口对国际知名航运公司的吸引力。严格岸线管理,合理利用陆域、水域资源。深化厦门湾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湄洲湾港口资源整合。依托重要港湾和沿海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推动船舶工业发展,建设沿海修造船基地,支持民营修造船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发展海水生态养殖,扶持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争取设立海峡西岸海洋科研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重视海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抓好近海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863计划海洋监测专项福建示范区项目,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二)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互利共赢,提升闽台港澳侨合作成效。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在产业合作、农业开发、推动直接“三通”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合作有新突破。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及相关政策,密切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加强机械、电子、石化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支持现有台资企业发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扩大对台贸易,争取更多福建商品入岛展销。落实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政策措施,加快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发展,推动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销售集散中心和漳浦、漳平、福清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继续发挥我省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通道作用,扩大直接往来成果。推进闽台旅游合作,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把福建建成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推动闽台民间往来,促进区域、城际交流和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借助与港澳建立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加快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开展联合招商,合作建立生产促进中心,积极吸引香港物流、金融、法律、会展、信息等服务领域企业来闽投资;深化闽澳四项合作,与澳门共同开拓葡语系国家市场,联手推广旅游精品。加强地方外事工作,推进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做好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工作,依法维护侨益,增进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把握国际经济贸易新变化,提升对外开放带动作用。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监管模式的覆盖范围,开展检验检疫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试点,增加出口免验商品的数量,继续推行重点口岸查验7天工作制,提高通关服务水平。推进与内陆省区的“海铁公联运”,有效组织货源,提高出口货物生成量。促进区港联动,办好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新挑战,继续实施支持和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培育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健全出口风险防范应对机制,指导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扶持发展中小出口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按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在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吸引外资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等方面有新成效。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因地制宜吸纳产业转移,进一步形成分层次利用外资格局。办好第十一届投洽会,举办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扩大海交会、商交会、旅博会、花博会、海博会、艺博会等经贸活动和海西论坛的成效。

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应用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有新进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的技术创新,建立研发和技术中心,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攻关,抓好海峡西岸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等项目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研院所改革力度,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产业公共技术和创业风险投资等平台。充分发挥“6·18”平台作用,广泛征集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完善常年对接机制,促进更多项目转化落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民众科学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复合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归国留学人员的创业活动。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依法治理力度,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耗能产业和2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扩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范围,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开展沿海滩涂围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清理整顿违规小水电,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严格依法保护饮用水源。继续抓好“五江两溪”重点流域、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整治,强化对畜禽养殖业污染和重点矿业开采区、重点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区治理。加强城市内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整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步伐。

(三)集聚资源要素,更加注重具体运作

深化项目带动,以务实运作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十一五”规划布局,用好产业目录,生成、引进和实施一批符合政策导向、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保持合理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两个比重”。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9个,总投资7367亿元,年度投资938亿元。重点建设中工业项目267个,总投资2491亿元,年度投资310亿元。加快在建铁路、高速公路、工业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建成龙长高速公路、厦门嵩屿港区一期、厦门友达光电、三钢中厚板、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厦深、向莆铁路,武邵、福州和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戴克轻型客车、泉州船厂造船、中铝瑞闽铝板带、南纸林纸一体化等项目;继续深化省“十一五”规划的燃煤电厂和宁德、福清核电,金鹰林浆纸一体化、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分级管理,充分发挥项目领军人才的作用,强化项目报批、征迁补偿、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和保障,形成高效率的项目推进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以积极运作激发创造活力。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工作,落实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林木采伐管理、林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社会资本与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对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好厦门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省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总体方案和配套措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估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规范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强化互动融合,以整体运作促进连片发展。编制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明晰城市群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实施步骤。发展城市联盟,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衔接,推进跨行政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的协作配套、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出台扶持政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城市特色,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促进连片繁荣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互动衔接,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以及同南方电网联网工程、华东电网第二通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效应。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纵深推进省际合作,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省份从我省港口进出口货物并投资建设港口。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坚持互动联动,深化山海协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山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海岛、库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以高效运作服务各项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发展,培植壮大财源。依法治税,加强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确保重点支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收支分类,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范围,统筹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加强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审计,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公司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水平。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四)着力改善民生,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实效

集中新增财力,增进惠民利民实效。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劳务派遣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优化用工环境。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生活保障的有效办法。扩大“五险统征”试点和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严格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继续推进水利“六千”、“年万里”农村路网、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闽江和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继续实施医疗补助。从今年开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在全省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开展“光明行动”,为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选派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用两年时间基本消除全省农村中小学现有108万平方米危房;启动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加大实施“造福工程”帮扶力度,组织搬迁2.5万贫困人口;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解决华侨农场居住危房问题;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提高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省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推进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和渔船等农业保险;援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一户一就业。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增进统筹发展实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岗位成才。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和发展计划,推进省级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助学,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办医院,扶持发展中医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控制药品采购价格,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筹办2008年全国农民运动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重视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百所敬老院。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管理,增进平安创建实效。健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土地征收征用、城镇建设拆迁、库区移民、企业重组改制等过程中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完善防止新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探索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途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处置预案。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犯罪活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工作。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强化国防教育,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后勤保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营造团结和睦氛围,增进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发扬“三平”精神。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学艺术。加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管理。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建立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动漫等创意产业,扶持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推进“福建土楼”、“泉州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加大“三坊七巷”、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名家大师,培育一批拔尖人才。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批农村文化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