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2篇

时间:2022-02-17 08:06:03

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2篇

第一篇

为继续推进我县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2014年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战略目标,以加快旅游转型为着力点,以大景区建设为着眼点,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为出发点,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为载体,以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创新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改革和发展之路,促进我县服务业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二、发展目标

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8亿元以上,增长50%。

三、工作要点

1、夯实招商基础,强化项目储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集群化水平。扎实做好项目策划、论证、包装等前期工作。强化跟踪对接,瞄准重点产业集中区、重点企业,积极利用各类平台,强势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县发改委、招商局)

2、推进旅游提质增速。以国务院批复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启动大景区建设,编制盆地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完善宏村、西递主要节点规划。以景区景点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西递旅游综合提升工程,加快卢村和屏山捆绑创建国家4A级景区步伐,持续推进“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百佳摄影点、亮点建设等。(县旅委)

3、打造节庆赛事品牌。进一步提升“世外桃源、画里乡村”主题形象,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编制旅游营销三年规划,提升国际山地车节、摄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举办水平,不断扩大桃花源里赏花游、户外休闲骑行游、画里乡村摄影游等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和世界文化遗产品质游、徽州深度体验精品游、徽风徽韵摄影采风游、桃花源徽文化探访游、银色经典场景寻踪游、梦回桃花源自驾游、激情漂流亲水探险游、画里乡村山地车骑行游等八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市场影响力。(县旅委、县体委)

4、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创新旅游工作机制,做大做强等景区经营权回收和西递旅游公司改制,带动全县产业集群化发展。(县旅委)

5、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宏村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步伐,完成旅游商品城建设等。促进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现代服务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影响力。(县发改委)

6、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充分运用“西递-宏村”国际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国际户外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宏村服务业集聚区三大规划成果,深化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和摄影采风、艺术馆、酒吧、茶吧等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深化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发山地车骑行、户外徒步、漂流探险等康体养生旅游产品;深化生态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发以、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深化美好乡村建设与旅游的结合,大力开发农事参与、茶道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县旅委、文广新局、体委)

7、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的深度挖掘,积极开展彩绘壁画、余香石笛等部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县文广新局、县遗产办)

8、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整合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互动,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秀里影视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文体中心对外开放,提升宏村阿菊演艺节目品质,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县文广新局)

9、积极争取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和工程进度,强化跟踪督查,不断提升服务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规模,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直有关部门)

10、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客观、准确、全面、及时地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逐步实现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县发改委、统计局)

第二篇

一、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总体判断,未来一个时期仍是加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宏观政策总体有利。中央强调,明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措施的着力点与我省的发展重点和方向较为契合。二是国内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受外部需求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承载力减弱等多重压力,沿海地区的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我省等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我省加速崛起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目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经过多年积累,我省发展条件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皖北、皖南和大别山片区相继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望得到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

同时,明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将经历一个较长的低迷期,我省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为突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成本上升、盈利下降等问题仍较突出;由于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新增产能逐步释放,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二是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制约等因素影响,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较大。三是产业转移势头放缓。2012年前11个月利用省外资金增长25.5%,回落了43.2个百分点。尽管未来一段时间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难度可能会加大。

二、2014年全省发展改革重点工作和政策信息

省委、省政府提出未来八年的奋斗目标:经济总量争先进位、人均水平进入中等、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各项工作全面提升,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5%以上和13%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一)扎实做好投资和项目工作,努力扩大有效投入

1.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调度和区域集中调度,协调解决重大招商项目建设用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竣工投产项目投运配套、重大前期项目支撑性文件审批、中央投资项目资金配套等问题。

2.做好中央投资项目争取和实施工作。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4376亿元。今年重点支持的项目主要有六大类:

一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推进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等各类棚户区改造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

二是“三农”建设。继续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水利工程、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农村公路等农村民生工程。支持新增千亿斤粮食、种养业良种工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

三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城镇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国家和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防灾减灾体系等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四是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建设。推进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安排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继续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疾病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医药卫生信息化等卫生项目建设。继续支持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基层就业服务设施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加强社会管理建设。按照“十二五”政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支持公检法司等基层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五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支持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继续支持重点防护林保护和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

六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结构调整。继续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

3.拓宽项目融资渠道。主动向商业银行推介重大项目,推动信贷资金尽快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继续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和融资平台公司申报发行企业债券,探索有条件的县级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的途径。

(二)着力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制定主导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布局重点,出台省级主导产业基地认定办法,研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顺应当前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新一轮调整的形势,加强对全省产业布局的规划指导和综合协调,集中力量支持一批省级产业基地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完善产业布局,加快多元化发展步伐。中央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型平板显示、量子通信、未来网等增长源工程,同时优化传统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入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与技术改造计划,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等新兴产业重大创新发展工程。争取国家批复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启动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的前期工作。

3.大力发展服务业。深化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再认定2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国家和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4.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鼓励企业做好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三)全面深化开放合作,进一步增强开放带动力

1.打造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抓住国家推动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的机遇,围绕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质量和水平、外贸结构优化、企业走出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合保税区建设、开发区建设等,研究制定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方案,努力使我省成为中西部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支持更多项目纳入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规划,推进市新农村建设和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继续保持外贷规模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3.提升长三角区域合作水平。加强国家战略规划的相互对接和联动融合,协同推进重点区域发展、重要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产业转移合作。

4.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开展新一轮开发区清理和规划修编工作,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园区合作共建,改进县域开发区基础设施财政贴息资金使用办法,加大对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三农”工作,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支持一批市级农产品检验中心和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新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粮油仓储设施、粮食现代物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继续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抓住国家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机遇,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

3.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程,继续实施水土保持工程。

4.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投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适当兼顾省扶贫开发重点县。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多极支撑增长格局

1.支持皖南发展。全面提升皖江和皖北示范区建设水平的同时,以文化、旅游、生态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线,强化项目支撑和政策争取,完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编制工作,力争上半年报国务院审批。

2.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筹备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研究制定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抓好促进中部崛起政策衔接落实。制定落实国务院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若干意见的实施方案,做好相关政策和项目的衔接落实。

4.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文本,尽快提请省政府印发执行。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措施。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1.深入开展城镇化专题研究。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等重大政策,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等重点改革,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

2.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区划调整效应,支持芜湖次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安庆、蚌埠、阜阳、等市成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3.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公共事业、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蓄洪区搬迁和库区移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试点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开展城乡大病保险试点,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实减轻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

2.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加快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意见,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八)加快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大节能工作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碳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监测预警和调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源头控制。研究制定我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施方案。

2.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新安江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启动一批生态强省示范基地建设。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1.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服务体系、城乡全民健身设施、社区管理和服务设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等建设。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改善城乡幼儿园和中小学办学条件。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认真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推进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三、2014年县发改委工作重点

我县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打造旅游强县、生态强县上迈出新的步伐。根据上述目标,2014年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围绕年度计划目标,加强月度、季度形势分析,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认真梳理分析,做好上半年和全年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研究提出下半年和2014年计划安排意见,及时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报告。

2.加强政策研究和调研工作。一是加强对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的学习与分析,真正做到领会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二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及时撰写调研文章,提出有关建议和观点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参考,作好参谋助手。

(二)狠抓项目资金争取,扎实推进项目建设

1.全面提升重点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之举,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全力推进项目工作。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分级协调联系制度,县四大班子领导牵头联系主抓27个市“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县直责任部门负责推进36个县重点项目,同时将项目投资任务和形象进度分解到月,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通过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拉动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加快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战略目标,以加快旅游转型为着力点,以大景区建设为着眼点,充分运用“西递-宏村”国际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国际户外运动休闲产业集聚区,宏村服务业集聚区三大规划成果,创新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发展实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之路,促进我县服务业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3.扎实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通过对现有资源的不断挖掘整合,精心筛选,重点谋划一批有潜力的新安江综合治理储备项目。全面配合国家发改委开展《关于千岛湖及新安江水资源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协同县国投公司开展横江源头渔亭段生态保护开发利用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申报工作。

4.强力推进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克服人员不足、业务不熟等困难,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世行程序、要求和市世行办制定的时间表,及时制定“采购计划表”、“项目实施计划表”和“融资计划表”,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保6个村项目建设如期开工。

5.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支持。按照中央投资项目申报工作的要求,努力加大国债项目的建管。对已申报的宏村服务业集聚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县城排水(雨水)管网工程、一水厂上迁改建工程、渗滤液处理、公共体育场、屏山古落保护等2014投资计划的项目,加快完成或完善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对接国家和省发改委,全力争取和申报全民健身馆、登山步道、中医院、法院业务用房、学校和敬老院等新的国家投资项目;对已下达投资计划的县城污水管网工程、中国明清影视村(秀里)一期工程、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督促加快实施进度,发挥投资效益。认真做好国家投资项目的稽查工作。

6.不断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工作。按照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强项目管理,简化项目审批手续,进一步提高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效率。按照非行政许可档案整理要求,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做到一个项目一个档案,确保项目档案规范、有序。

(三)拓宽思路,力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1.进一步加强节能监管工作力度。会同各责任单位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认真执行节能审查制度;积极争取节能资金支持,加快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加大节能宣传,积极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确保完成年度节能考核目标任务。

2.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认真收集移民动态信息,做好直补移民核减工作,及时兑现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按照省市部署,认真落实“村民自建、自管、自有、自用和政府监管服务”的建管机制,做好项目扶持工作,加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县移民村项目累计建设面达到60%以上。

3.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督促落实试点政策,保障试点镇与县直部门有效衔接,加强指导协调,定期分析试点镇建设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努力推进试点镇经济和社会发展。

4.做好国防经济动员工作。加强新形势下经济动员工作研究,组织完成军队给养应急保障动员潜力调查工作,确保军民通用物资及担架护理分队的储备任务顺利完成,保证全县经济动员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效能

1.认真组织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分析经济发展环境,围绕县域范围内优势资源,自主创新、协调发展、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2.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法规政策、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大局观念、法纪观念、协作观念,着力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服务中心维护大局的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科学管理的能力、创新创优的能力,努力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3.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一般干部“AB岗”工作制度,细化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创建“学习型、效能型、廉洁型、服务型、团结型、表率型和群众满意”的“六型一满意”机关。